国内哪位学者最早提出王阳明的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意义是受周易启发而悟道的呢?


巧手鲁班吧
关注:5贴子:187
0回复贴,共1页
王阳明分量最重、却最被忽视的一句话,打破人心最深的迷局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王阳明最重要、却最被忽视的一句话王阳明活了57岁,龙场悟道那年他34岁,提出“致良知”是在49岁,至此不渝。两大事件,一个标志着心学的正式诞生,一个标志着心学的真正成熟。就是在致良知诞生后,王阳明说了一句发自肺腑、大概也是最想被人记住的话,只可惜一语成谶。他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王阳明的一生,如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在《王阳明大传》结尾所说:“尽管王阳明建立了举世无双的大功,但命运却极度坎坷,一生苦于颠沛流离……。”所以他这短短一句话,不知浓缩了多少冷暖自知,又包含着多少语重心长和用心良苦。王阳明有一得意弟子,名叫王艮。第一次见王艮,王阳明就对身边人说:“吾擒宸濠,一无所动,今为斯人动矣。”我连建立35天平定宁王朱宸濠大叛乱这样的不世之功,都未曾动心,今天却为这个人动心了。王艮狂傲,初见阳明,阳明请其上座,开始辩论。王艮每被驳倒一次,便将座位向下移一点,最后居下位,于是拜师。回去后又觉不服,于是找阳明再辩。最后王阳明对他讲了自己的良知说,王艮彻底折服,叹道:简易直截,艮不及也!王阳明的这句话与王艮的这句叹,道出了致良知最核心的东西。世人学不成心学,大抵因此。致良知——阳明心学的最高精髓“致良知”何以代表着成熟阶段的阳明心学?王阳明那句重要而珍贵的话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致良知的“简易直截”又到底体现在哪里?这一切的答案,都要从真正弄懂什么是“良知”开始。王阳明曾写过多首良知诗,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两首: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尔身个个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精神。乾坤是易原非画,心性何形得有尘。莫道先生学禅语,此言端的为君陈。两首诗,完全可以对应禅宗《六祖坛经》里的两段偈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良知,似乎就是禅宗的自性;致良知,似乎就是禅宗的平心直行;简易直截,似乎就是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心学像极了禅,但王阳明生前就曾多次强调和解释心学不是禅,良知诗中也再次表明“莫道先生学禅语”,那么致良知和禅的差别,到底在哪里?答案就在心学最高概括的“四句教”中: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这是禅。“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致良知。心学包含了禅,禅却不能包含心学。心学的底子是禅,但顶子却不是,而是入世做事、兼济天下。所以王阳明毕生以儒家为归依,而特别注意与禅宗划清关系。“事上磨”和“知行合一”,便是致良知的自然延伸。阳明心学的真髓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修出世心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入世立业;入世做事,就是修出世心性的最优途径;出世之心与入世事业,一里一表,一体两面,互融互涉,圆融一体。王阳明心学,乃唯一真正将出世与入世圆融一体的学说,只有从阳明心学,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入世越深,出世越远”、出入世不二的真谛。王阳明找到了出世与入世、自性与世间最好的那个中介连接点——良知。良知的底下,是圆满自性;上面,是世间功业。所谓良知,一是良心,二是自知。遵循良知的指引而行,百折而不挠,千困而不弃,万诱而不动,只是认定了做下去,就是入世做事最为简易直截、有效无患的路子。这就是所有问题的答案。良知——解决人生一切问题的大根本自知自己的良心并依之而行,就能解决安身立命的人生大问题?这似乎与我们的实际认知不符——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简单是要被灭的,善良是要被坑的,直接是要挨揍的,依照内心真实的良知行事,似乎是行不通的,必定会处处碰壁,麻烦和困难不断。那么王阳明为什么会主张,致良知是解决人生一切问题的根本呢?就因为,当下所遵循的那一点良知并不是关键,背后广大无边、至深至彻的心体才是。王阳明龙场悟道就如禅宗明心见性的顿悟,正是彻底除掉了封闭内心的壁障,完全打开了这个心体。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我们的每一点良知,其实都是那个圆满光明的心体所透出的一线光,循着这线光就是我们回归心体光明的路。依良知而行,则就是不断去除障蔽,不断把这个出光口撕得更大的过程。撕到最后,就是本心真我再现,光明洞彻,如日当空。有人问王阳明的用兵之术,王阳明答了八个字:“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周易》中也说:“神无方而易无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有学者说让王阳明龙场悟道的书是《周易》,心学境界通达易道境界,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为我们指出了做事上最珍贵和有用的素质——随机应变。这需要的是什么能力?反应力、变通力和灵活性。这些能力来自哪里?心的清明。心无杂念,才能更好地“应”;心无固执,才能更好地“通”;心如活水,才能“灵”。心越清明,心与思维的感应力、洞察力就越强、越敏锐;心越不动,面对外境、处理事情才能越随机而动。这就是致良知是最好的安身立命之法的终极秘密所在。更何况,良知是最大的正心,致良知是最大的正道,正大所以光明,光明所以坦荡,坦荡所以安稳,不因险路而翻车,不以阴沟而翻船,所以还是一生之道路的最好保障和屏障。如王阳明自己所说:“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潜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沉溺之患矣。”知善知恶、是非明断是良知,凭良心修心修身、为人行事是致良知。知道自己的不足是良知,努力改变是致良知;见他人苦难而怜悯是良知,伸手拉一把是致良知。恶之心,封闭而僵死;善之心,开放而更新。僵死而日朽,更新则日活;封闭则黑暗,开放即光明。心学诞生于理学当道的时期,在与理学的妥协与对抗之中长大。理学讲“天理”,心学言“良知”,百姓心中有杆秤,是他们将两家糅合一体,道出了中国人心中那个最高的信仰和最深的敬畏——天理良心。致良知三字,简单明了,简易直截,却又博大精深。一个人人不自知的重大思维盲区是时候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了。王阳明那句最重要却最被忽视的话,和王艮“简易直截”的评语,融合起来,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一个极端重要却人人不自知的思维盲区!那就是:大道至简,是真的至简。复杂的不是道,而是行;难的,不是明道,而是行道。大道往往是人人皆知的常识,真正考验人的是把这常识时时处处进行落实,只是一颗坚韧之心,只是一份忍耐之性,去应对和解决复杂多变的境和事。可以一时迷失,但要知道回来。“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老子如是说。“愚人口说,智者心行”,六祖慧能如是说。“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王阳明如是说。“真正聪明的人,都下笨功夫”,这是曾国藩一生的写照,他巨大的成功正是来自他这抱定信念、笃定而行的大智若愚,“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他如是说。人需要靠做事,磨圆自己的性子。人需要靠做事,去会通万事,熟能生巧。由此行去,便是自我修为与人间功业的两赢兼得。大道至简,做到却难。人们却往往以为自己做不到,是因为自己不明道,于是想得太多,把道理弄得越来越复杂,做的却太少。这就是那个思维盲区。天地道简而行繁,人却道繁而行简,这就是《心经》所说的颠倒梦想。王阳明的后学弟子都忘了这点,渐渐流入狂禅一路。他们只记住了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所以像梁启超说的“满街皆是圣人,酒色财气不碍菩萨路,猖幻至此”,拳打师父、当着人脱光衣服、满地打滚、大白天带着娼妓男女同浴……以为这就是心学的“直心而行”,而彻底忘记了王阳明“有善有恶”和“为善去恶”的教诲。就算他们真有境界,也已经是禅而不是儒。他们也丢掉了心学最珍贵的东西——入世之行。如今更是惨淡,世人谈心学,连“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的狂狷气也失去了,只剩下了空谈理论。所有这些,正像王阳明另一首良知诗中的一句所说:尽道圣贤须有秘,翻嫌易简却求难。心学至为高明,直通大彻大悟。心学也至为平实,不过就是八个字:老老实实,踏踏实实。那些自以为聪明高明的人,全都掉进了前者的坑里,一生爬不出来。下载贴吧APP看高清直播、视频!
王守仁,号阳明,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有人认为其观点可与孔子相比,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他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可谓圣人。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王阳明的一生极其精彩,可以说是一生事攻。他的思想放在今天都有很高的价值,尤其是其事攻思想,可以说是职场的至圣法则。一旦将他的心学融会贯通,可以说人生必定精彩异常。本篇文章主要介绍王阳明的封圣地——龙场在18岁时,王阳明接触到了朱熹理学的精髓——“格物致知”,而他为了实践“格物致知”,决定“格”一下竹子蕴含的道理,但是他“格”了七天七夜,未有所得,从这时开始,他便对“格物致知”的思想有了怀疑之心。在20岁时,因为自己的义举,他被刘瑾贬到贵州龙场,而他的封圣思想,就是在此地得到完善与传播。我们发现,对于有才华的人来说,你越是打压他,他反而越能创作出更强的东西。龙场因为位置偏僻,在当时还属于未开化的地区。但是王阳明没有沮丧,反而斗志昂扬,誓要在这片未开化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才华。他并没有盲目行动,他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再加上王阳明的政策制度符合民心,所以他深受百姓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他认识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而他在这龙场被贬时期写的《教条示龙场诸生》,便被称为“龙场悟道”。《教条示龙场诸生》有四个中心思想: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立志,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我们所说的人要有个梦想,哪怕梦想遥不可及,但是,当你想要堕落时,它总会指引你去做该做的事。因此,“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勤学勤学的重要性不置可否,人非生而知之者,学而致知才是人生之根本。一个人若想有所成就,必然需要需要一段甚至一生的不断“勤学”。“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凡事成大事者,未必有惊艳世人的天赋,但一定有坚韧不拔的内心!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犯了错,那么就一定要改,为自己的错误赎罪。“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圣贤也未必没有过错,但是人最重要的就是有改过之心,只要有一颗改过之心,便是大善。当我们做了错事,不要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后悔、懊恼,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怎么弥补自己犯下的错,改过永远比犯错难。责善王阳明的责善思想,十分值得深思。“'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确实,如果自己的朋友犯了过错,我们应该做的是耐心地开导他,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且知道如何去改正自己的过错。而不是,当众揭发他的过错,极力地毁谤他,使他无地自容,令人唾弃,这样的话,不仅朋友做不成,甚至可能反目为仇。但是,这种思想需要仔细思考,如果在国家大事面前,我们也不能总是照顾朋友的感受,有些事情不用词严厉,人们很难认识到错误。不过,他人们攻击自己的过错时,我们最重要的是感谢,因为这会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上图选自网图,侵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