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是否要删除同学微信被老师删除怎么办?

近日,一位今年毕业的女大学生将90%同学老师好友都删除的做法引发热议。该女生称,跟这些人以后的交集几乎为零,留着也没什么用。和他们的关系纯粹是塑料同学情,所以只留下来两个真的关系很好的同学,删其他人之前,都会给他们私发微信:后会无期,礼貌互删,祝好。但她事后得知,有些被删的同学骂她神经病。更有人直接在好友验证留言骂她。这位女生很纠结,毕竟还要回去拍毕业照,她也很迷茫,还是否要回去,她的做法过分吗?此事引发了不少网友的感慨。支持的网友表示,她只不过是把十年后的结局提前了,除了少数小圈子技术类专业,九成大学同学过十年基本上谁也不联系谁了。无效的社交,删了也罢。反对的网友认为,该女大学生情感过分淡薄,没有共情能力,在人际交往的处理上也很绝。刚进入社会就这么做事,以后生活的路应该不会太顺遂,这不叫有个性,这叫堵自己的路。更多的网友就到底删之前该不该通知一声展开了讨论。有人认为默默删就好,还大张旗鼓地说,属于贴脸嘲讽了,可见情商低。有人则表示微信互删功能之所以反复被提及,就是因为很多人不想自己被单方面删除好友而不自知。所以删之前提醒一下很有必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一种名为“无效社交”的现象。移动互联网时代,许多年轻人会花费大量时间通过冷冰冰的手机屏幕与他人沟通交流,但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线上社交给很多人带来了负担。人们发现,这届年轻人患上了“电子社交病”。此前,据新浪新闻《冲浪词条》:电子社交病,指的是社交这事到了网上,大家多少生出了一些新“症状”,比如:比如在一个四人的微信群,要么四个人自说自话,要么一个人说完话剩下的三个人回复同样的话术“跟帖”。当代人在互联网上都有一个畅所欲言的宝地,被现实中的亲朋好友发现后就会“搬家”,从一个社交平台搬到另一个社交平台。主打的就是“你追我逃”、“网络四海为家”,只为找一个能自说自话的地方。虽然没什么想要了解的,但睡前像补作业一样一定要刷完朋友圈,不然总觉得漏了什么。好不容易在评论区抢到了一次前排,正要留言时,却发现内心翻涌的想法难以转化成句子,也不愿做第一个“带节奏”的人。聊天时如果对方打字少,自己也不会话痨;对方回消息慢,自己也会故意等会再回。每次赞美别人时,词穷得像文盲,只会说“牛哇”等简单的表达。这是很多年轻人的通病,这里展开细讲一番。文字讨好症,指的是人们在线上聊天的时候,会字斟句酌地修改聊天词汇,在聊天消息的末尾一定要增加一些语气词或者可爱的表情符号,努力让每句话从对方的视角看起来“更舒适”,否则会担心对方觉得自己很冷漠。据说,“哈”“啦”“呀”“滴”可并称为文字讨好症中的“四大天王”——如果汉语失去“哈”这个字,世界将多承受50%的怒气值;如果“四大天王”都失去,心平气和的工作将无法持续。而句尾加个“~”也成为打工人职场第一课。上述种种“社交症状”似乎也在诉说着当代年轻人的社交压力,只想简单地聊个天,却没想到有这么多讲究和注意事项。社交结束后只剩下心累。最近,中国青年报社对上千名受访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受访者认为朋友圈中的“无效社交”过多。对于无效社交的影响,55.2%的受访者觉得消耗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43.4%的受访者认为会为了合群而委屈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43.2%的受访者认为是为对方带去价值输出,但自己没有任何收获,41.4%的受访者认为会产生焦虑、压抑等负面的心理情绪,40.7%的受访者表示不断收到消息,越积越多,会产生“手机恐惧症”,30.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工作生活时间被迫碎片化,仅有10.4%的受访者觉得影响不大。至于应对办法,设置消息免打扰、设置朋友圈可见天数、关闭朋友圈、批量删除好友、主动退出无用群聊、已读不回、屏蔽了之等成为主要做法。你平时有哪些电子社交病吗?你在生活和工作中会怎么应对无效社交?综合整理自中国青年报、新浪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被老师删除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