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那一年我差一点考上清华差0.5分怎么办?


小影娱乐家
2022-11-18 15:26
·广东
0
文/阿蒙聊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鲜明的特点,但是,当应试教育普及后,这类独特的人,似乎成了异类,在他们眼中,只有成绩优异,才是优秀的人才。不过,在82年前,就有这么一位“偏科生”,高考数学才15分,清华校长亲自阅卷,还激动不已地拍桌要录取他,这个人几乎没有人不认识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偏科严重地文学巨匠他就是钱钟书,我国文学巨匠,大家熟知的《围城》,就出自钱老的手,他的作品影响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得教育世家,父亲就曾是浙大中文系的教授,叔叔是政府官员,从小就对文学感兴趣,看了很多书,他也只对国文和外语感兴趣,学习起来劲头十足,成绩名列前茅,但是对数学毫无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年高考,他参加的是清华自主招生,只靠语数英三门学科,可是他的的数学成绩只有15分,英语和语文都是满分的好成绩,按理说,这样的考试成绩进不去清华的大门,可是语文和英语满分的成绩,一般学生也做不到,这可让阅卷老师头疼不已。阅卷老师只好向当时的清华校长罗家伦求助,这位校长不简单,接受过开放的思想教育,又是蔡元培的学生,所以,对于这种“偏科生”,他没有视为“异类”,反而亲自重新查阅了他的试卷,仔细的从头看到尾,当时就激动不已,拍着桌子说:“必须录取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钟书先生是幸运的,同时,也没有辜负清华校长的期望,大学期间成绩和表现都非常好,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公费留学生的名额,回国后,就被清华聘为教授,这期间,还遇到了一生挚爱之人,她就是杨绛。钱钟书先生无疑是人生赢家,学业、事业、爱情、家庭都很圆满,让人心生颇多感慨,但是,现在却很少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这是为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啥清华北大等名校破格录取的人变少了?原因一:容易造成社会舆论偏科生被破格录取,意思是打破正常的录取通道,直接进入大学读书,然而,破格录取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所以,很容易造成社会舆论,这对名校的影响很大,除非极其优秀,不然,不会轻易破格录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教育环境越来越好,高分的考生也在猛增,他们之间的成绩差距并不大,很那说明在某一方面极具天赋,高校也无法预知未来是否有建树,在过去的年代,教育资源少,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就十分稀少,考满分更是难上加难,满分成绩能说明很多东西。因此时代在变化,不能用过去的标准衡量人才,严重偏科的学生们,也不要总是幻想有一天会被破格录取,还是要脚踏实地的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因二:高考是最公平的考试大家都知道,关于高考的一切,都极其的严苛,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保密,就是为了保证高考的公平公正,名校也是莘莘学子改变命运的平台,就更应该严格遵守招生规则,如果,仅仅看分数就破格录取,对其他同学就非常不公平。加入被破格录取了,但在校期间表现不好,最终被退学,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清华北大曾破格录取的学生中,就有很多考生不珍惜机会,没有完成学业,被清退回家,或者在学业上有天赋,但没有生存的能力,严重的高分低能,也没有成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高校破格录取要冒很大的风险,录取这种考生,对学校的影响非常不好,还不如严格遵守规则招生。综合以上两点,大家是不是明白了,为啥高校破格录取的人数日益减少,可是,偏科生又不能完全消失,他们是不是没有机会进入名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偏科生要怎么考进名校?其实,偏科生是独特的人才,虽然有所成就的人很少,但哪怕100个偏科生中,有1个人成才了,那也是对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看待学生的能力,不能以偏概全,偏科生他们在某一方面,表现的更好,甚至比高分考生更容易成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能打破规则的人,也一定具备强大的能力,而你是否能成为这个人,就要看你有多努力,如果你偏科很严重,不如试试参加竞赛,成为保送生也不是不可能,这样高校也不会落下遗珠,你也不用太难受。以上就是这期要分享的内容,对于你认为“偏科生”是不是有潜力的人才?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果您对本文感兴趣,欢迎转发、分享、留言。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高考分数已出。注定有人欢喜有人忧。尤其是对学霸来说,高考失利,与理想的学校失之交臂,可谓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但73年前,一位考生因“两分之差”和清华失之交臂。对于这个结果,亲朋好友为他感到惋惜,但他却欣喜不已。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林徽因儿女均落榜清华你一定知道林徽因。才貌双全,风华绝代。她是诗人,是中国第一代女建筑家。或许你也会知道梁思成。他是林徽因的丈夫,终其一生为建筑,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1946年,林徽因在清华担任特聘教授,梁思成则是建筑系主任。两人膝下育有一对儿女,女儿梁再冰比儿子梁从诫大两岁。在他们的教育下,梁再冰和梁从诫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对于把毕生精力都倾注于中国建筑事业的梁家人来说,他们希望梁再冰和梁从诫能够“子承父业”,在建筑学上做出更高的成就来。梁再冰高考时,报考清华大学建筑系。但没想到,居然以两分之差落榜。林徽因深感诧异,她和丈夫梁思成按程序申请复核女儿试卷。结果证明,的确是梁再冰答题失误。最终,梁再冰进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就读。女儿没考上清华,始终是林徽因和梁思成心中的一根刺。因此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梁从诫身上。但事与愿违,三年后,历史重现。投考清华大学的梁从诫,与建筑系录取线相差两分。林徽因百思不得其解,再次申请复核试卷。最后发现有几道试题是儿子故意答错的。在试卷的空白处,梁从诫还写下了一行小字:“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历史。”那一刻,林徽因震惊、难受,但也恍然大悟。原来是她和梁思成一直把自己的期望强加于儿子梁从诫。却唯独忘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虽然略有遗憾,但林徽因和梁思成依然尊重了梁从诫。最终,梁从诫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专业。良好的教育前提应该是尊重梁再冰和梁从诫姐弟俩,都以“两分之差”和清华大学失之交臂。无论是无心或有意,这都意味着梁家情怀在他们身上无法承续。从申请复核试卷的细节,我们不难体味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内心失落。然而身为人母的林徽因,被梁从诫试卷上的“明志”所震动。她不仅看到了孩子为追求“心之所向”的决心,也明白了孩子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但绝不是父母的复制样品。真正的爱孩子,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所以,他们尊重了孩子的选择。最终,儿女皆有所成。儿子梁从诫,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又赴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后来又选择了另一条道路,成了一位著名的环保主义者。为号召更多人参与保护大自然,和朋友联合创立了“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他本人担任院长。他一生致力于环境保护上面,先后获得了“地球奖”和“大熊猫奖”等荣誉。2010年,梁从诫病逝于北京。女儿梁再冰,大学毕业后便进入新华社工作,成为一名驻外记者。一直到1991年的时候才退休。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梁从诫和梁再冰,他们的一生做的事情虽然和父母不同。但所获得的成就,同样是辉煌而灿烂的。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家人的支持下,选择自己热爱的事业和生活的方式。一位作家就说过:“作为父母,真正的为孩子好,是跟孩子有明确的边界感,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成长,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尊重。”比起一味的呵护和包办,尊重和支持才是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大的财富。真正的教育其实拼的是父母梁启超先生曾在家书中写道:“我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兄弟的模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怎样的孩子。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游学欧洲。当时父亲给出了三条建议:第一、要增长见识;第二、要学习领悟父辈的胸怀和格局;第三、要扩大眼光,养成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林徽因将这三句话谨记心中,并在日常生活中传递给自己的子女。她总会带着孩子们读书。即使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逃亡生活中,还坚持每天教孩子们读诵古文。还让孩子和自己读《米开朗琪罗传》、《猎人日记》……孩子们读不懂,林徽因就详细动情地给他们解释。没有书读的时候,就读自己以前写过的旧诗文。如此这般,来引导孩子们阅读,陶冶情操、洗涤孩子心灵。除了日常读书,林徽因也经常带孩子“一起看世界”。离家外出考察途中,会给孩子们写信,介绍自己的所行所见。为了让孩子更好理解,她会在信件后附上插图。而林徽因努力工作的“榜样效应”,也让孩子们找到了内心成长的力量。因此,在梁再冰和梁从诫看来:“妈妈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和最贴心的朋友。”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颗灵魂去唤醒另一颗灵魂。”每一个优秀的孩子,不光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更是家庭熏陶下的必然。优秀的孩子都是“陪”出来的作家莫言说:“孩子的优秀,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当我们把目光总是投向“别人家孩子”时,不妨回过头看看自己:你是一个用心陪着孩子成长的父母吗?总有些家长说自己忙,没时间陪孩子。但从来没有自己成才的孩子,父母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曾看过一个双胞胎学霸的故事。哥哥赵稞上清华,弟弟赵棣上北大。他们出生于湖南山区的一个贫困家庭里。父亲经常对他们说:“读书是改变人生命运的唯一途径。”在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下,兄弟俩学习很自觉,不用人督促。但即便这样,父亲也会抽出时间陪他们学习,还时不时检查他们的作业。兄弟俩上高中时,开始住校,学习压力倍增。父亲得知后,从此便有了一个固定动作:每个周末,都会雷打不动地坐一个半小时的班车从农村赶到县城。跟两个孩子坐下来,谈谈心,开导开导他们。这样的“每周一约”,父亲一坚持就是三年。兄弟俩说:“父母的陪伴,就是他们最大的学习动力。”陪伴孩子,并不是要求时刻都陪着孩子。陪伴,不限时间,也不限形式。不管是陪着孩子阅读,或只是静静地陪在孩子身边、各自做各自的事情。这种陪伴都会渗透进孩子的灵魂,变成安全、平和、专注等优秀的品质。这是孩子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所以,想要孩子变得更加优秀,请抽出时间好好陪孩子。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次,父母陪伴他的机会也只有一次。请不要以种种理由错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那一年我差一点考上清华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