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科学越发达人类越无知,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2017-04-01 22:21
来源:
心理FM
深夜十点 与你相遇
世界和我爱着你
来自心理FM主播:流宁
↑ 听 ↑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 本文已获授权
一年又去四分之一多,各大城市又开始发布幸福指数。
但我们的幸福指数似乎已陷入怪圈:收入越来越高,但幸福感却越来越低。
为何越富有反而越不幸福?因为追求幸福的方法错了。
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你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当你越依附某个东西、某件事情、甚至某个人时,你的幸福指数就会越低。
/ 1 /
出人意料。
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
不是时鬓的经济学课程,
也不是实用的法律课程,
而是沙哈尔主讲的“幸福课”。
“幸福课”为何在哈佛大受欢迎?
“因为大家过得越来越不幸福。”沙哈尔说。
越来越富有,却越来越不快乐——已成为全球性现象。
央视2013年搞了个“你幸福吗”的调查,
发现老百姓的幸福感随着经济增长却在下降,
最发达的北上广,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反而很低。
为何越富有反而越不幸福?
沙哈尔说:“因为追求幸福的方法错了。”
以失去自我的方式追求幸福,只会离幸福越来越远。
/ 2/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
我们通常以两种方式“失去自我”。
第一种是“生活给别人看”。
漫画家朱德庸对此有段精彩描述:
“他穿时尚衣服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开的车也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买别墅也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从事的工作也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的孩子送名校也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展现给别人看自己的品味或成绩或格调,
所思所想都是以他人眼光作为唯一标准。”
为了刷出“比别人能干”的存在感,
我们终于活成了“别人眼中牛逼的人”。
第二种是“看别人如何生活”。
别人有了豪车,我也想要豪车;
别人有了别墅,我也想要别墅;
别人孩子读名校,我家孩子也要读名校。
为了过上“别人家的幸福生活”,
我们终于活成了“跟别人一样牛逼的人”。
/ 3 /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
有一个美丽的食人岛。
这岛上不仅景色绝美,
还有丰富的淡水和食物。
躺在沙滩上晒着阳光,
人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
可到了夜晚,岛上湖水就会变成强酸,
把人与动物全部消融掉。
食人岛是一个隐喻,指的是那些看似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的东西,其实恰恰是“吃掉我们”之所在。
有人说:
“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钱,有了钱就幸福了。”
有人说:
“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权,有了权就幸福了。”
有人说:
“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名,有了名就幸福了。”
但最终的结果是——
得到钱之后,我们期待更多的钱.
得到权之后,我们期待更大的权。
得到名之后,我们期待更大的名。
得陇望蜀,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通往幸福最大的障碍,正是我们对外物苛求太多。
/ 4 /
《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本书,
是梁漱溟先生的晚年口述。
梁漱溟认为:人要幸福,需解决三大问题。
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
然后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
最后要解决人和内心之间的问题。
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就是解决人的温饱问题。
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父母、为人上下级的问题。
但前两者的解决,并不能让人获得真正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第三层面——解决人和内心之间的问题。
“真正的幸福从不依赖于外在的事物,
而是内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
爱因斯坦说:“同一层面的问题,不可能在同一个层面解决,只有在高于它的层面才能解决。”
在物质层面,永远无法解决幸福的问题。
幸福的问题只有在内心的层面才能解决。
约书亚·贝克尔
/ 5 /
他叫约书亚·贝克尔,一个高富帅。
掌管150家店铺,拿着7位数薪水,
有一个美丽妻子。20多岁就买了豪宅名车。
听着是不是很牛?其实他是生活的大输家。
读大学时,约书亚觉得,
“富裕就是每年挣5万。”
毕业后,他很快拿到了5万。
“但我并没有觉得富有。”
这时,他觉得富裕就是每年挣8万。
一年后,他年薪达到了9万。
“但我还是没有觉得富有。”
这时,他觉得富裕就是拥有豪车。
于是约书亚成了工作狂。
一周工作80小时,一年工作362天。
28岁时,约书亚就成了公司高管。
拿着7位数薪水,掌管150家店铺,
在别人眼里,他是那么地成功:
一身名牌,住着豪宅,开着名车,
随手一挥就能拥有想要的一切。
他以为拥有这些后,生活会更幸福。
“但幸福感好像一点都没增加。”
实际上,他的生活非常糟糕。
身体不好,每天需要服药入睡。
妻子在抱怨:你还像个丈夫吗?
儿子在抱怨:为什么总不带我出去玩?
母亲不抱怨,因为已经生病进了医院。
除了赚钱,他完全成了家庭的局外人。
那一年,一个月里,
约书亚家发生了两件大事。
首先是,他母亲去世了。
接着,妻子向他提出离婚。
约书亚感到无比伤心和挫败。
失去,让约书亚开始反思:
“过于追求物质,我不但没有得到幸福,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幸福。”
反思后,约书亚决定实施“断舍离”,
他把家中所有物品打包放在盒子里。
每一天,只拿出这天所需要的东西。
第一天,他解开了床单及洗漱用具,之后是一些衣物。
就这样生活三个月后,他发现:
“竟然90%的盒子都没打开。”
于是,约书亚把这些东西统统捐赠。
美国家庭平均拥有约30万件物品。
但约书亚的生活里只有288件。
“留下来的每一样都不可或缺。”
这样的极简生活,
约书亚不但没感到空虚,
反而觉得内心越来越充实。
他辞去了7位数的工作,
但从此拥有了大把时间:
精心做一顿美食,
约朋友喝下午茶,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小时候,我的梦想是当作家,
现在,我终于拾起了那支笔。”
两年后,约书亚成了畅销书作家。
“我丢掉了90%的东西,生活却幸福起来。”
/ 6 /
1845年,著名学者梭罗,
只带了一把斧头,
到瓦尔登湖边建了一间小木屋,
独居了2年零2个月零2天,
以验证自己所悟出的人生真谛:
“一个人,只要满足了基本生活所需,
不再戚戚于声名,不再汲汲于富贵,
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
体验结果,正如他所说:
一个人,放下得越多,越富有。
幸福与否,并不取决于外在东西的多少,
而是取决于一个人内心的生活态度。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自足,幸福的自足就是无求于外物,而自满自足。”
/ 7 /
人,最容易迷失的地方,
不是深山老林,而是人群。
二战时,希特勒检阅部队,
一位将军拍马屁:“元首,您瞧,下面的人真多呀!”
希特勒说:“不!我一个人也没看见,我看见的只是人群!”
希特勒一语道破天机:
“要想让人疯狂,
就得让每个人消失在人群里。
没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
没有自己的灵魂和追求。”
所以,人想要获得幸福,
首先就要步出熙熙攘攘的人群,
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观念里。
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真正的自己。
“成功有两要素:
外在成功与内在成功。
物质成功是可测量的外在的成功,
是低层次的自由,
而思想上的成熟与自由,
是高层次的内在成功。
幸福往往来源于后者。”罗素说。
/ 8 /
我们通讯有了手机,
但忘带手机我们就六神无主,
吃饭的地方没有wifi,
我们就会如坐针毡、食之无味。
我们爬楼有了电梯。
但从三楼下到一楼,
如果电梯迟迟不来,
我们就会焦躁不安。
我们的夏天有了空调,
但如果某一天停电了,
我们就觉得简直没法活下去。
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的幸福已经不受控于自己,而是受控于外物。
古时候没空调、没电梯、没手机,
但古人照样活得“不亦乐乎”。
可见,外物的充实并不可靠,人生的幸福最终来自于自己的心灵。
普希金说:“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以内心的宁静作为基本特征。”
/ 9 /
明慧和尚在深山修行。
他每次打坐快入定时,
都会遇到大蜘蛛来捣蛋,
使他无法安然入定。
明慧十分苦恼,便向师傅求教。
师傅说:“你拿一支笔,等蜘蛛出现时,就在它肚子上画个圈,看看它是何方怪物。”
再次打坐入定时,蜘蛛又来了。
明慧便用笔在蜘蛛肚子上画了个圈。
画完蜘蛛就走了,他也安然入定。
明慧出定一看,发现圈在自己肚子上。
这就是佛家所说的“魔由心生”。
获取幸福的最大困扰,往往来自于我们自己。
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取决于你多大程度上可以摆脱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人生的幸福最终还是来自于心灵的丰盈。
文字为「拾遗」编辑整理,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标题《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取决于多大程度可以摆脱对外界的依附》
享受当下的生活状态也很好,不是吗?
主播介绍
@“流宁”
温暖不油腻,清爽不紧绷的优质女声
文雅知性的主播一枚
可爱干练的老师一只
闻声如面,你 能听到她的真实!
用声音抚慰疲倦,陪你入睡
晚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022-01-24 09:01
来源:
本地小助手
科技对生活的影响,为什么科技越发达,人类反而活得越累?
从平房搬进高楼、别墅,把拖把换成扫地机器人,搬进更高的摩天大楼、更大的房间,换成最新的手机型号……不过,你有没有觉得科技越发达,人反而活得越累?
现在互联网公司动辄996,更有甚者724,也就是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随时待命。1930年,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一段话:21世纪,人们将进入闲暇时代。每天只工作4小时,或者工作8小时,38岁退休。今天,这种观点只能当笑话听。科技进步没有让人类变得清闲,反而活的越累。
很多人其实也有这种感觉,但是,我认为推广新科技的方向是对的。科技越发达,让人活得累,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欲望
科技越发达给人感觉活的更加累,主要原因是人的欲望是在不断变化、不断扩大中。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给出的幸福感公式:幸福感=满足感/欲望。
人得到自己想要的,就具有幸福感,如果人的欲望在扩大,同样也会降低幸福感。
以前信息闭塞,人们只是看到身边的事情,只能拿身边的人和事情来和自己比较、参考。现在信息技术发达了,大家看到很多、很远的事情,甚至是出国,看到外国人的生活方式,看到了很多富人、上层社会人的奢侈的生活,看到许多新奇的事物。人的基本特性就是,看见什么就想要什么,很自然的,欲望就扩大了。
社会中人相互攀比,相互鄙视,相互勾心斗角,是人活的累主要原因之一。在没有高科技的古时候,社会上人就已经有相互攀比,相互鄙视,相互勾心斗角。只是高科技使这种情况大大加剧。
比如几十年前,大家都是穷光蛋,勉强的填饱肚子,身上都是破衣服,家家破草屋,你拿什么去向人炫耀?
现在不同了,你买了大众轿车,他买了宝马轿车,哪我要买什么车子,才能够压住他们?
手里拿苹果手机的人,嘲笑手里拿华为手机的,手里拿华为手机的,鄙视手里拿小米手机的。
在小镇上买房子的人瞧不起农村的人,大城市买房子的人瞧不起小城镇买房子的人。
大家总是借助于一个物品去鄙视别人,在这个鄙视过程中寻找快感。高科技创造了五花八门的新产品,并且不断的更新换代,让喜欢鄙视他人的人们,卷入了相互鄙视的漩涡。
这种相互鄙视,使很多经济条件不好的人害怕落后、被人鄙视,可是想买这些东西,经济条件又跟不上。造成了人的焦虑心情,压力山大,活得不开心,感觉活的累。
沟通
高科技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并不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感情距离的拉近;信息交流的方便快捷并不能掩盖人们之间感情距离越来越远,人们感到越来越孤独的事实。
充满的现代社会人更倾向于时间功利观念和自我价值的完善.生存的压力使人们无暇去同亲人朋友聊天谈心,从而造成感情的淡漠,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因此我观点认为:拥有高科技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生存的压力
科技发展,人工智能会取代大部分人类的工作,那个时候很多人可能会无所事事,从而不能养活自己。有关人工智能取代大量的工作,这一点我们是不用怀疑的。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社会中的一些工作已经开始被其取代,比如很多城市的公交车已经没有了售票员,而是只有一个驾驶员,过去售票员的工作目前已经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再比如一些工厂,过去需要很多的技术工人,而现在人工智能的介入,形成了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自动化工厂,只需要几个看管机器的人员就可以了。这也是人工智能取代了过去技术工人的工作,而且这种趋势会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
过去,我们常说,学好一门技术手艺就能够一辈子吃香喝辣,可是在未来人工智能会取代这一切。技术手艺人将不再吃香,因为我们需要花费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才能学好的手艺或技术,在人工智能面前可能只是一个芯片的事情。
比如厨师这个职业,在未来大概率会被淘汰,我们都知道,一个五星级以上的大厨,那可不是容易能够短时间学会的。而这样的大厨走到哪里都非常吃香,工资收入都是比较高的,可是再厉害的厨师,他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菜系,只能在某个小范围之内做到更好。
可是人工智能则不同,只要我们将每一道菜的具体做法,注意细节等输入人工智能的芯片中,那么人工智能就可以轻松掌握这一道菜,而且做出来的菜肴丝毫不亚于一个五星大厨,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可以掌握几百道,几千道菜肴。
试想一下,这样的人工智能厨师一旦问世,厨师这个职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除了厨师之外,目前365行甚至有一半的行业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趋势。
当然,目前的人工智能是无法做到这些的,严格意义上来说,人类目前所掌握的人工智能最多也只能算是伪人工智能,还称不上是真正的人工智能。即使如何,目前已经有不少的行业开始不断被人工智能取代,而且人工智能的发展非常快,大量的行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步伐在加快。很多人跟不上步伐,使人不能适应新的世界,感到被社会抛弃。
人们也越来越推崇极简主义、反对消费主义、逃离北上广……身处科技带来的极致物质享受之中,许多人却越来越希望逃离一切,怀念人情、故乡、田园。
这种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有矛盾,让现代人常常审视自我:我们能否与钢筋水泥、AI机器共存?
科技围绕下,回归生活本质
重新思考人与科技之间的关系,或许才能找到我们理想生活的答案。
从工业革命开始,人与科技的关系就是一个永恒的思考话题。乐观主义者崇尚技术、理性,相信科技如同普罗米修斯盗取的火种,为人类点燃走出困境的明灯。怀疑主义者用批判性眼光,认为技术的滥用终将导致人类成为机器的奴隶,带来更多新的问题、困境。
200多年后的今天,科技没有高于人类,人类也对未知的科技抱有敬畏。最终,科技成为我们日常生活最好的见证者、陪伴者。
在归乡旅途中,建筑师马清运曾谈及理想生活:“透过物质的表象,回归到事物的本质,沿着事物的本质,才能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理想生活。”表象的技术,并不是人类生活的主角,只有人类学会透过表象、看到本质,才能与技术共存,收获内心渴求的自由、亲情、温暖。
未来,物质世界必将更加蓬勃、丰富,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在很多科学家和哲学家探讨的人与科技关系中,悲观与乐观并存,与你我都息息相关,但相信科技向善,而且再先进的科技也不会高高在上,终将成为我们的日常。或许,尝试回归生活的本质,科技才会赋予我们生命更多的温暖和意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科技越来越发达,人类却越来越迷茫,这是为什么?物质越来越丰盛,人类却越来越不幸福,这是为什么?信息越来越发达,人类的智商却越来越低,这是为什么?本文给你一个不可思议的答案。1这是一个很不可思议的现象:人类是正在一点点蜕化。下面我们来捋一捋这个过程:在电报没有诞生前,整个人类都靠阅读获取信息,那时世界到处闪烁着理性之光。因为阅读是主动汲取信息,里面没有任何情绪,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推理和判断能力。能在那个时代广泛传播的内容通常已经被多重过滤,平均质量很高。但这一切随着电报的发明而改变。电报让信息变成了碎片化、毫无关联的符号,信息不再具有“持续性”、“连贯性”、“系统性”,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就开始被撕裂。电报时代也让大家从“文字时代”进入了“照片时代”,让“看”取代了“读”,“读”是汲取信息后消化理解,“看”是只要获取信息然后在大脑里形成印记就可以了,“看照片只需要能辨认,读文字却需要能理解”,于是人类的思考能力变弱了。于是我们接收并储存了很多信息,但我们却并没有找到这些信息背后的联系。我们知道了很多事,却没有深刻理解它们。也就是说在电报时代,人们只知道“是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是”。2后来电视的出现,则让大众彻底被动化,“表演”开始取代了“事实”,电视时代引发了全面娱乐化,让理性与大众彻底分道扬镳。一个东西搬到电视上,首先考虑的是它是否有趣、足够的新奇,表演是否到位,故事情节不需要以事实为依据,而是要足够传奇,因为大众对真相并不感兴趣,但是对于传奇却趋之若鹭,这让我们逐渐丧失了对知识、真理的敬畏,开始沉溺于各种表演。为了能够博观众一笑,所有的滑稽式演绎都变成了“合情合理”,人们放弃了思考,毕竟思考需要耗费精力,转而寻求各种刺激。如果说电报把“文化”变成了一种爽口的快餐,而电视则是把这种快餐变得更多更“好看”,更“廉价”、且更易获得。3再后来就是互联网时代了,互联网时代让这种全民娱乐演绎得更加疯狂,因为互联网时代最具革命性的特征是:让制作内容者也大众化了。在电报和电视时代,我们所能欣赏的内容至少都是机构出品的,机构需要具备一定的门槛、水平、资质,且被相关部门所监管,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创作内容了,比如博客、微博等等。于是“制作信息”和“接受信息”的双方都变成了大众,信息传播得更快,因为各种互联网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大家每天都在忙着当吃瓜群众。这时新奇、怪异、博出位的内容更容易进入大家视野,大家每天都在网上寻找各种刺激,一旦几天没有八卦出现,大家就会感到空虚,更重要的是,理性的人都不太喜欢发言,发言的人往往都是偏激、激进的,理性的人越来越少,理性的声音越来越少,即便偶尔出现,也很快被淹没。我们陷入了一种集体的疯狂,实际上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4再后来就是现在的手机短视频时代了,各色人物轮番登场,庙小妖风大,水浅王八多。这些网红、主播、培训大师竭尽所能地吆喝、表演,疯狂彻底压倒了理性,娱乐彻底取代了思想,地狱空荡荡,妖魔在人间,人间进入群魔乱舞的时代。更重要的变化是:互联网时代是我们主动选择去看内容,但是手机时代的算法推荐,我们已经不需要做选择了,大数据知道你喜欢什么,然后你越喜欢什么,就越给你推荐什么。于是每个人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可自拔。未来很多人就像井底之蛙,只能看到自己头顶的一片天,只能看到推荐给自己的那一类信息。互联网的出现原本是为了打开世界,结果现在却让世界更狭隘了。也因此,未来很多人都会活在“内容茧房”里:一个大约五平方米的笼子里,在里面玩玩游戏,刷刷短视频,看看直播、抢购廉价产品,饿了就点一份外卖。让它们沉溺在各种短暂的刺激和快乐里,被各种内容和廉价的食品填饱。算法可以精准地给每个单元格投放他们最想要的东西,这些人都将像宠物一样被圈养起来,被喂养和投递,并且它们还乐此不疲,每天忙得不亦乐乎,还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是小资。这就是未来绝大多数人的宿命!5听我分析完这些?是不是觉的人生一片灰暗?其实,整个人类都在放弃了思想和文明,转而投向享乐主义、娱乐至上。《娱乐至死》里说:有两种方法可以让人类的文明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座监狱,另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场表演。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毫无招架之力,至少你还能做三件事:拔掉插头,关上电脑、放下手机。当99%的人都开始随便逐流,沉溺于眼前的快乐,放弃了独立思考能力,只有1%的人能坚持自己,他们不被带偏,坚持独立思考,他们才是文明的火种,也是人类社会的引领者。希望读完这篇文章的你,能成为那1%的人!毕竟,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成功亦然。人生最难得的是“人间清醒”高手深刻又轻松,庸人肤浅又痛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越发达人类越无知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