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包含心的字汉字有哪些 探寻中文中带有“心”字的汉字?

2023-07-21 15:26
来源:
三秦都市报
当我们书写,便在触摸自信,致敬传统文化。以汉字为切入点,寻根溯源并眺望世界、畅想未来,数千年绵延积淀的文化自信将以其无可比拟的魅力,让越来越多中国人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总有撇捺懂我心
“宇宙万象就在这一笔一划,横竖撇捺把中国的故事表达”“心口上纹着这熟悉的笔画,方方正正一遍一遍”……
歌词所唱是汉字,其实也是我们血脉流淌中牵连着岁月记忆,以及情绪跃涌的悸动。一撇一捺、横折弯钩,我们并不曾在头脑中刻印永字八法的笔画,但在喜怒哀乐中用汉字传递情感却已成为无法改变的习惯。
横竖撇捺,点提勾折,一字一乾坤。无论何时何地,看到一笔好字,总会情不自禁赞一声“好字”!在这一声中,我们的心也总会莫名悸动。
是谁在撩动我根魂?它从何而来又如何记录我的一切?
追觅之旅开拔,探寻之途启程。写意中国——从河南安阳出发,探寻汉字起源!其实,更是探寻我们的根与魂。
在殷墟触摸一片甲骨惊天下,在戚城看“中华第一龙”里的甲骨文写法构型,在梁村走进仓颉陵穿越时空“拜师”,在淇河畔吟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在辛村用24字掀开一个深藏功与“铭”的西周……
10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河南安阳考察。在安阳殷墟遗址,习近平总书记说:“殷墟我向往已久。”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了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实施“写意中国——探寻汉字之源”主题宣传活动,正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而生动的举措。
中国人创造了中国字,中国字塑造着中国人。汉字在河南,中华文化在河南,汉字里有中国人的品行、风骨和底气,蕴含着中国人的精气神。
跟随“写意中国”的脚步一路走一路发现,一程赶一程品味。汉字之源、汉字之韵、汉字之美,总有撇捺懂我心。
终是横竖中华心
“眉头无一事,笔下有千年。”
汉字书写了无数文人骚客、英雄先烈的一生;汉字也书写了历朝历代的兴旺与衰败;汉字更书写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
当然,汉字也书写着我们曾经走过的求学成长、成家立业、梦想成就的人生旅程,书写着我们在奋斗幸福生活的每个瞬间的欢欣喜乐、忧愁沉郁,更清晰而翔实地书写着我们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回首汉字的演变,就是回望民族的延展,也是找寻我们每个人从何而来以及呈现今天样子的路径之一。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6000多年不同的历程:从商朝的甲骨到周的金文再到秦的小篆再到汉的隶书、魏晋的楷书和行书、唐宋的草书,最后到今天使用的简体字,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繁荣过程。
这一历程始终与书写紧紧相连,只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汉字书写似乎已然从横平竖直的笔画变成了噼噼啪啪的键盘敲击。
但,这仅仅只是似乎,也永远只会是似乎。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整个书法教育市场规模大概为50亿左右。为什么会有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答案显而易见,因为国人一如既往地重视。为什么我们如此重视书法,或者说看重一手好字?答案同样显而易见。除了不同身份、职业、年龄的人都耳熟能详的那句“字如其人”之外,还有那份中华民族不言自明、与心怀血脉流淌不息的民族认同感。
当然,有人会说爱好并不代表日常使用,汉字书写的应用场景正日益变得越来越狭窄。但也正因为这种趋势的客观存在,也就愈发需要通过宣传教育,让人们对汉字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笔画交叠与字里行间感知中国人的性格、道德、修为以及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从而燃起对汉字不断浓厚的兴趣,在书写中追寻那颗历千百年而始终勃勃跳动的中华心。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今天,让我们自殷墟甲骨文开启“写意中国——探寻汉字之源”的旅程,在甲骨文的历史厚重里触摸自信,在深沉的横竖沟壑中跃动中华心。
纵然弯折不下心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数千年来,中国人通过使用汉字、书写汉字、研究汉字,从汉字里领悟修身处世之道,并依托汉字创造、传承和弘扬五千年中华文明。
“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从未有哪一种文字能够这般绵延传承不断绝。甲骨文的挖掘出土、破译释读,生动诠释了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执着与热爱。我们在甲骨文中不仅能够触摸民族深邃的历史沟壑,还可以触摸到文化自信厚重深沉而又坚实稳固的根基,更可以感知弘扬传统面向未来的底气。甲骨文,或者说汉字,再或者说中国字,承载着我们整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传统困惑与犹疑的成功穿越,以及对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视野下的辩证认知。
而当我们把目光移向历史的纵深和文明的宽广,却会发现在人类文明史上一些曾经与中华文明同样璀璨的文明,正是因为没有这种认知抛却了根本自信,使本应持久绽放的文明之光如昙花一现。
从今天出发向着未来前行,“写意中国——探寻汉字之源”主题宣传活动事实上仅仅只是一个开端,一个了解汉字、感知文化、增强自信,并将之永续传承的开端。
其实,传承一直都是进行时。
“我今年90岁,退休后花了20年时间写了一套关于古汉字文学的书籍,将近130万字,已经出版。”这是一位来自南京玄武区的老人冷继民写给媒体的信。二十年前,他在英国帮女儿带孩子时,迷上古汉字研究。为理解一笔一画、横平竖直背后的组合奥秘,冷继民花费20多年时间,编写出十本汉字文学书籍。仅是《说文解字》一书,他就手抄了两遍。目前,冷继民共整理出版了十本关于古汉字文学研究的图书。
身在异国他乡,那一撇一捺最能撩动根魂;沉醉汉字之美,任岁月匆匆也无法磨灭民族精神文化的光辉。
冷继民老人说:“现在我还能写一些大楷书法,小楷不能写了,很可惜。”其实,不必遗憾,人们对汉字热爱的书写正随着民族复兴的步伐而升温。
2022年,已经是91岁高龄的“国民钢笔”英雄金笔,销售额持续上升,增幅接近20%。而其线上销售更是已经占到全部销售额的60%以上。透过数据可以想见,正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手握钢笔,楷、隶、行、草、魏、篆,书写汉字、书写热爱。
从刻刀竹简,到毛笔宣纸,再到钢笔、中性笔……书写工具在变,但民族的认同、文化的自信不变。在全球化进程中,现代科技发展浪潮中,将汉字与时尚相结合,让传统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站在五千年文化河床之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任时代变迁,我们血脉中已然穿越千年的根魂不灭,并将激活时代价值基因而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落纸惊风起,摇空见露浓。丹青与文事,舍此复何从。”是谁撩动我根魂?其实答案一直刻印在我们心中,体现于我们行为。
“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主题宣传活动正在进行中,让我们跟随它的步伐去寻觅,超越它的步伐去创新。(大河网特约评论员 丁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023-07-21 14:26:54来源:大河网当我们书写,便在触摸自信,致敬传统文化。以汉字为切入点,寻根溯源并眺望世界、畅想未来,数千年绵延积淀的文化自信将以其无可比拟的魅力,让越来越多中国人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总有撇捺懂我心“宇宙万象就在这一笔一划,横竖撇捺把中国的故事表达”“心口上纹着这熟悉的笔画,方方正正一遍一遍”……歌词所唱是汉字,其实也是我们血脉流淌中牵连着岁月记忆,以及情绪跃涌的悸动。一撇一捺、横折弯钩,我们并不曾在头脑中刻印永字八法的笔画,但在喜怒哀乐中用汉字传递情感却已成为无法改变的习惯。横竖撇捺,点提勾折,一字一乾坤。无论何时何地,看到一笔好字,总会情不自禁赞一声“好字”!在这一声中,我们的心也总会莫名悸动。是谁在撩动我根魂?它从何而来又如何记录我的一切?追觅之旅开拔,探寻之途启程。写意中国——从河南安阳出发,探寻汉字起源!其实,更是探寻我们的根与魂。在殷墟触摸一片甲骨惊天下,在戚城看“中华第一龙”里的甲骨文写法构型,在梁村走进仓颉陵穿越时空“拜师”,在淇河畔吟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在辛村用24字掀开一个深藏功与“铭”的西周……10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河南安阳考察。在安阳殷墟遗址,习近平总书记说:“殷墟我向往已久。”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了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实施“写意中国——探寻汉字之源”主题宣传活动,正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而生动的举措。中国人创造了中国字,中国字塑造着中国人。汉字在河南,中华文化在河南,汉字里有中国人的品行、风骨和底气,蕴含着中国人的精气神。跟随“写意中国”的脚步一路走一路发现,一程赶一程品味。汉字之源、汉字之韵、汉字之美,总有撇捺懂我心。终是横竖中华心“眉头无一事,笔下有千年。”汉字书写了无数文人骚客、英雄先烈的一生;汉字也书写了历朝历代的兴旺与衰败;汉字更书写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当然,汉字也书写着我们曾经走过的求学成长、成家立业、梦想成就的人生旅程,书写着我们在奋斗幸福生活的每个瞬间的欢欣喜乐、忧愁沉郁,更清晰而翔实地书写着我们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回首汉字的演变,就是回望民族的延展,也是找寻我们每个人从何而来以及呈现今天样子的路径之一。汉字的演变经历了6000多年不同的历程:从商朝的甲骨到周的金文再到秦的小篆再到汉的隶书、魏晋的楷书和行书、唐宋的草书,最后到今天使用的简体字,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繁荣过程。这一历程始终与书写紧紧相连,只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汉字书写似乎已然从横平竖直的笔画变成了噼噼啪啪的键盘敲击。但,这仅仅只是似乎,也永远只会是似乎。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整个书法教育市场规模大概为50亿左右。为什么会有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答案显而易见,因为国人一如既往地重视。为什么我们如此重视书法,或者说看重一手好字?答案同样显而易见。除了不同身份、职业、年龄的人都耳熟能详的那句“字如其人”之外,还有那份中华民族不言自明、与心怀血脉流淌不息的民族认同感。当然,有人会说爱好并不代表日常使用,汉字书写的应用场景正日益变得越来越狭窄。但也正因为这种趋势的客观存在,也就愈发需要通过宣传教育,让人们对汉字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笔画交叠与字里行间感知中国人的性格、道德、修为以及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从而燃起对汉字不断浓厚的兴趣,在书写中追寻那颗历千百年而始终勃勃跳动的中华心。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今天,让我们自殷墟甲骨文开启“写意中国——探寻汉字之源”的旅程,在甲骨文的历史厚重里触摸自信,在深沉的横竖沟壑中跃动中华心。纵然弯折不下心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数千年来,中国人通过使用汉字、书写汉字、研究汉字,从汉字里领悟修身处世之道,并依托汉字创造、传承和弘扬五千年中华文明。“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从未有哪一种文字能够这般绵延传承不断绝。甲骨文的挖掘出土、破译释读,生动诠释了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执着与热爱。我们在甲骨文中不仅能够触摸民族深邃的历史沟壑,还可以触摸到文化自信厚重深沉而又坚实稳固的根基,更可以感知弘扬传统面向未来的底气。甲骨文,或者说汉字,再或者说中国字,承载着我们整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传统困惑与犹疑的成功穿越,以及对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视野下的辩证认知。而当我们把目光移向历史的纵深和文明的宽广,却会发现在人类文明史上一些曾经与中华文明同样璀璨的文明,正是因为没有这种认知抛却了根本自信,使本应持久绽放的文明之光如昙花一现。从今天出发向着未来前行,“写意中国——探寻汉字之源”主题宣传活动事实上仅仅只是一个开端,一个了解汉字、感知文化、增强自信,并将之永续传承的开端。其实,传承一直都是进行时。“我今年90岁,退休后花了20年时间写了一套关于古汉字文学的书籍,将近130万字,已经出版。”这是一位来自南京玄武区的老人冷继民写给媒体的信。二十年前,他在英国帮女儿带孩子时,迷上古汉字研究。为理解一笔一画、横平竖直背后的组合奥秘,冷继民花费20多年时间,编写出十本汉字文学书籍。仅是《说文解字》一书,他就手抄了两遍。目前,冷继民共整理出版了十本关于古汉字文学研究的图书。身在异国他乡,那一撇一捺最能撩动根魂;沉醉汉字之美,任岁月匆匆也无法磨灭民族精神文化的光辉。冷继民老人说:“现在我还能写一些大楷书法,小楷不能写了,很可惜。”其实,不必遗憾,人们对汉字热爱的书写正随着民族复兴的步伐而升温。2022年,已经是91岁高龄的“国民钢笔”英雄金笔,销售额持续上升,增幅接近20%。而其线上销售更是已经占到全部销售额的60%以上。透过数据可以想见,正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手握钢笔,楷、隶、行、草、魏、篆,书写汉字、书写热爱。从刻刀竹简,到毛笔宣纸,再到钢笔、中性笔……书写工具在变,但民族的认同、文化的自信不变。在全球化进程中,现代科技发展浪潮中,将汉字与时尚相结合,让传统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站在五千年文化河床之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任时代变迁,我们血脉中已然穿越千年的根魂不灭,并将激活时代价值基因而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落纸惊风起,摇空见露浓。丹青与文事,舍此复何从。”是谁撩动我根魂?其实答案一直刻印在我们心中,体现于我们行为。“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主题宣传活动正在进行中,让我们跟随它的步伐去寻觅,超越它的步伐去创新。(大河网特约评论员 丁铁)
当我们书写,便在触摸自信,致敬传统文化。以汉字为切入点,寻根溯源并眺望世界、畅想未来,数千年绵延积淀的文化自信将以其无可比拟的魅力,让越来越多中国人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总有撇捺懂我心“宇宙万象就在这一笔一划,横竖撇捺把中国的故事表达”“心口上纹着这熟悉的笔画,方方正正一遍一遍”……歌词所唱是汉字,其实也是我们血脉流淌中牵连着岁月记忆,以及情绪跃涌的悸动。一撇一捺、横折弯钩,我们并不曾在头脑中刻印永字八法的笔画,但在喜怒哀乐中用汉字传递情感却已成为无法改变的习惯。横竖撇捺,点提勾折,一字一乾坤。无论何时何地,看到一笔好字,总会情不自禁赞一声“好字”!在这一声中,我们的心也总会莫名悸动。是谁在撩动我根魂?它从何而来又如何记录我的一切?追觅之旅开拔,探寻之途启程。写意中国——从河南安阳出发,探寻汉字起源!其实,更是探寻我们的根与魂。在殷墟触摸一片甲骨惊天下,在戚城看“中华第一龙”里的甲骨文写法构型,在梁村走进仓颉陵穿越时空“拜师”,在淇河畔吟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在辛村用24字掀开一个深藏功与“铭”的西周……10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河南安阳考察。在安阳殷墟遗址,习近平总书记说:“殷墟我向往已久。”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了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实施“写意中国——探寻汉字之源”主题宣传活动,正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而生动的举措。中国人创造了中国字,中国字塑造着中国人。汉字在河南,中华文化在河南,汉字里有中国人的品行、风骨和底气,蕴含着中国人的精气神。跟随“写意中国”的脚步一路走一路发现,一程赶一程品味。汉字之源、汉字之韵、汉字之美,总有撇捺懂我心。终是横竖中华心“眉头无一事,笔下有千年。”汉字书写了无数文人骚客、英雄先烈的一生;汉字也书写了历朝历代的兴旺与衰败;汉字更书写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当然,汉字也书写着我们曾经走过的求学成长、成家立业、梦想成就的人生旅程,书写着我们在奋斗幸福生活的每个瞬间的欢欣喜乐、忧愁沉郁,更清晰而翔实地书写着我们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回首汉字的演变,就是回望民族的延展,也是找寻我们每个人从何而来以及呈现今天样子的路径之一。汉字的演变经历了6000多年不同的历程:从商朝的甲骨到周的金文再到秦的小篆再到汉的隶书、魏晋的楷书和行书、唐宋的草书,最后到今天使用的简体字,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繁荣过程。这一历程始终与书写紧紧相连,只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汉字书写似乎已然从横平竖直的笔画变成了噼噼啪啪的键盘敲击。但,这仅仅只是似乎,也永远只会是似乎。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整个书法教育市场规模大概为50亿左右。为什么会有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答案显而易见,因为国人一如既往地重视。为什么我们如此重视书法,或者说看重一手好字?答案同样显而易见。除了不同身份、职业、年龄的人都耳熟能详的那句“字如其人”之外,还有那份中华民族不言自明、与心怀血脉流淌不息的民族认同感。当然,有人会说爱好并不代表日常使用,汉字书写的应用场景正日益变得越来越狭窄。但也正因为这种趋势的客观存在,也就愈发需要通过宣传教育,让人们对汉字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笔画交叠与字里行间感知中国人的性格、道德、修为以及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从而燃起对汉字不断浓厚的兴趣,在书写中追寻那颗历千百年而始终勃勃跳动的中华心。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今天,让我们自殷墟甲骨文开启“写意中国——探寻汉字之源”的旅程,在甲骨文的历史厚重里触摸自信,在深沉的横竖沟壑中跃动中华心。纵然弯折不下心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数千年来,中国人通过使用汉字、书写汉字、研究汉字,从汉字里领悟修身处世之道,并依托汉字创造、传承和弘扬五千年中华文明。“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从未有哪一种文字能够这般绵延传承不断绝。甲骨文的挖掘出土、破译释读,生动诠释了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执着与热爱。我们在甲骨文中不仅能够触摸民族深邃的历史沟壑,还可以触摸到文化自信厚重深沉而又坚实稳固的根基,更可以感知弘扬传统面向未来的底气。甲骨文,或者说汉字,再或者说中国字,承载着我们整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传统困惑与犹疑的成功穿越,以及对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视野下的辩证认知。而当我们把目光移向历史的纵深和文明的宽广,却会发现在人类文明史上一些曾经与中华文明同样璀璨的文明,正是因为没有这种认知抛却了根本自信,使本应持久绽放的文明之光如昙花一现。从今天出发向着未来前行,“写意中国——探寻汉字之源”主题宣传活动事实上仅仅只是一个开端,一个了解汉字、感知文化、增强自信,并将之永续传承的开端。其实,传承一直都是进行时。“我今年90岁,退休后花了20年时间写了一套关于古汉字文学的书籍,将近130万字,已经出版。”这是一位来自南京玄武区的老人冷继民写给媒体的信。二十年前,他在英国帮女儿带孩子时,迷上古汉字研究。为理解一笔一画、横平竖直背后的组合奥秘,冷继民花费20多年时间,编写出十本汉字文学书籍。仅是《说文解字》一书,他就手抄了两遍。目前,冷继民共整理出版了十本关于古汉字文学研究的图书。身在异国他乡,那一撇一捺最能撩动根魂;沉醉汉字之美,任岁月匆匆也无法磨灭民族精神文化的光辉。冷继民老人说:“现在我还能写一些大楷书法,小楷不能写了,很可惜。”其实,不必遗憾,人们对汉字热爱的书写正随着民族复兴的步伐而升温。2022年,已经是91岁高龄的“国民钢笔”英雄金笔,销售额持续上升,增幅接近20%。而其线上销售更是已经占到全部销售额的60%以上。透过数据可以想见,正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手握钢笔,楷、隶、行、草、魏、篆,书写汉字、书写热爱。从刻刀竹简,到毛笔宣纸,再到钢笔、中性笔……书写工具在变,但民族的认同、文化的自信不变。在全球化进程中,现代科技发展浪潮中,将汉字与时尚相结合,让传统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站在五千年文化河床之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任时代变迁,我们血脉中已然穿越千年的根魂不灭,并将激活时代价值基因而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落纸惊风起,摇空见露浓。丹青与文事,舍此复何从。”是谁撩动我根魂?其实答案一直刻印在我们心中,体现于我们行为。“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主题宣传活动正在进行中,让我们跟随它的步伐去寻觅,超越它的步伐去创新。(大河网特约评论员 丁铁)财经自媒体联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包含心的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