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中国人平均智商是多少智商高的外国人他们同等学历但其他方面没中国人平均智商是多少聪明把?

有一件事可能很多人已经没有印象了。一直到21世纪的头几年,中国最top的几所大学,在进行总结和介绍时,都常常会强调一个指标——“教师博士率”。来感受一下北大在21世纪头几年的状况:“经过“十五”建设,北京大学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明显改善,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已超过60%”“十五计划”的时间是2001-2005年。也就是说,到2006年时,北大的教师中仍有近40%没有博士学位。这件事放到2018年简直是难以想象。因为现在不要说是top大学,就是地方普通正规大学,没有博士学位也很难获得教职。而至于国内top的那几所大学,如今就算是美国top大学的优秀博士,想获得教职也要过五关斩六将,而且往往还需经过几年的考核,才能获得终生教职。我们再看看20年前的情况——1998年,也就是北大百年校庆时,我们来看下面这条新闻:上面这个新闻的全文中有这么一个数字:“目前北大已有650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其中近600人是中青年”。而当时北大的师资规模是这样的:“目前全校共有教学和科研人员近 3000 人, 其中有教授 814 人, 副教授 808 人, 讲师 707 人, 助教 175 人。”——《今日北大》,1998年5月第一版于是我们会发现,在20年前,北大拥有2300多位教授+副教授+讲师,但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却只有650人。也就是说:20年前的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时,只有1/4出头的北大教师拥有博士学位。这个数字如果放到现在,就是一所不折不扣的野鸡大学。于是,十多二十年前一个常见的段子就是:“清华北大虽然在国内很厉害,但放在国外就是几百名开外”。如果我们用学术产出、学术影响力来评判的话,20年前的清华北大,的确在国际上就是这个水准。本科教育水平极好、教师的基础知识非常扎实,能大批量给美国顶级大学培养留学预备人才——这就是十多二十年前北大和清华的真实写照。当然了,这里并不能简单的就说当时的清华北大就是两所“留美预备野鸡大学”。当时的博士率低,还有两方面的原因:一直到1983年,我国才第一次授予博士学位。新中国对人才的需求长期以来偏工程性、主要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军工科研。“我国从50年代开始,就试图建立学位制,因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和“文革”的干扰,一直未能实行。1976年,教育部和国务院科技干部局联合组织的学位小组,拟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草案)》,经审议修改,1980年2月15日由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讨论通过。学位制规定,我国设学士、硕士、博士3级学位。这些当时还看不出分量的名称后来却极大地规范了人才选拔制度。1983年5月27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接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首批博士,18名登上学术之巅的学子荣膺“金冕王冠”,五千年华夏古国终于诞生了第一代自己的博士。”在当时,只有硕士文凭,甚至本科/专科文凭的学者,也有一些能作出不错的成绩,甚至成为中科院院士——比如屠呦呦就没有博士学位,但不妨碍她能作出世界级的成果。但是总的来说,“博士”经历,是系统性科研方法训练的起点,也是大多数人科研工作的起点。能大规模、成批量地培养博士,就说明一个国家具有了工业化、流水线、标准化培养科研人员的能力,拥有了大批量能在科学共同体内合作和交流的人。否则,这个国家的科研体系就像是个体小作坊(民国时期),或者是中小规模的现代工厂(新世纪以前)。而不具备和美国这个已经把博士当做一个产业进行全球大协作、大生产几十年的超级大国相抗衡的能力。1961年,美国当年授予的博士学位人数首次超过1万人。1971年,美国当年授予的博士学位人数首次超过3万人。1994年,美国当年授予的博士学位人数首次超过4万人。而中国达到年生产1万名博士的时间是1999年,比美国晚了38年。但是我们的增速更快,中国在10年前,年博士生产数量首次超过了美国:“2006年美国培养出了5.1万名博士,中国大陆是4.9万名。到2007年,我们的博士人数超过5万人,2008年这一数字继续上升,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但是,这里只是数量超过,而更重要的还有质量。只能发垃圾论文凑数、在国内某一领域称王称霸、在国际上几乎没有影响力——这可以说是我国10多年前大多数博士生导师们的普遍写照。这样的博士生导师培养出来的博士的质量必然是堪忧的。十年前的2008年,一个国内本硕博念上来的50岁博士生导师,其自身亲力亲为学术工作的黄金年代(25-35岁),实际上还是国门刚刚打开的80-90年代前期。按照当时的标准,能够紧跟国际上领域内的前沿知识,将其翻译成专著,然后再有一些结合国情和实际业务的小应用和小创新,就已经是国内该领域的“权威”了。他们的学术水平,受时代条件、受科研物质条件所限,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已属不易。感兴趣的可以去翻翻清华北大90年代末、21世纪初期引进的海归老师,除了少数特别有抱负有理想,或者想回国内当大佬的牛人以外,大多数都是香港、澳大利亚、英国非顶级、美国二三流大学的博士——当时国内的工资,也只能引进这样级别的人。而现在呢?拿着美国top10大学博士学位、拥有一两篇顶级论文的优秀学术青年,都会非常担心自己能不能踏入清北的门槛。即使进去了,也是临时教职,还需要干好几年才有可能转正。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个中国最顶级的高中生,如果他高考发挥很好,考上了清华北大,他在不同的年代,将会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科研训练:如果他是一个80后,在90年代末-21世纪头几年进入北大清华,他的老师大部分都会是一些无法跟上国际前沿的“老土博”、甚至都不是博士。每个学院也就少量几个从海外二流大学回来的年轻老师能带着自己做一些相对还算靠谱的科研训练。绝大部分学生只能享受到一流的本科基础教育,难以获得科研训练。如果他是一个90后,在10年前进入北大清华,如果他在本科时学习很好,就能有幸进入学院里很少有的、刚从海外回来的学术大牛,跟着老师做一些国际前沿的研究,甚至能在本科期间就有不错的科研产出。如果他是一个95后,在5年前进入北大清华,那么他即使不是学习最优秀的,因为这几年回国的优秀老师很多,他也有机会跟着刚从斯坦佛、哈佛归来的年轻老师一起做课题、做研究。要知道,他们的老师自己就是发过Science、Nature的人,跟着他们混,也许在本科时就能有国际一流的学术产出,比如下面这个新闻:如果他是一个05后,在5年后进入大学,那么他不必考入清华北大,只需考入985大学,就能在大量从海外名校归来的博士手下学习知识、进行科研训练、产出优秀的科研成果。如果他是一个北京上海教育强区的10后,那就相当可怕了。因为他们在中学,甚至小学时,就会接触到从清华北大、甚至美国名校毕业的博士作为自己的老师。而他们自己的父母,也可能是985大学的毕业生——而且,这样的搭配是大规模、成批量的。他们可以在中学、小学时就从老师和父母身上接触到大学和工作中才会用到的高等知识,他们也具有足够的物质条件去追求自己的学术梦想。等他们在10多年后进入好大学时,他们几乎所有的大学老师都有能力产出国际前沿的学术成果。如果他是一个25后,那可能都没有必要出生在北京上海的教育强区,届时他们只需要出生在省会,就能接触到大量海归和名校博士毕业的中学老师。以上就是所谓的“积累”,也是一个科研强国的必经之路。科研这东西,属于吃饱穿暖后的奢侈品。在一个落后的社会,大概率只能零星出现个别家境优异的贵族后代搞科研。而只有现代化的工业强国,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积累后,才能成批量地生产接触过国际一流成果、能紧跟国际学术潮流、能平等地和国际学术界对话的人才。而当这些人才再一次回归到教育体系后,才能让后代们越来越早的接触到科研训练,让青少年中的天才大脑能有足够的概率转化为未来的一流科研成果。这样的过程,正在中国大地上演。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产业界,越来越多的顶级成果、顶级企业正在涌现。10-20年后,大批量的世界领先学术成果就可能会集中涌现,而30-40年后,也就是建国一百周年时,中国才可能成为引领人类文明前行的“明灯”。当然了,这同时也将是一个阶级日益固化的过程——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不在大城市核心区的孩子们,相对来说就更难赶得上这些快车,也就在未来相对难以进入学术圈。不过话说回来,学术圈也不是啥光宗耀祖的发财之路,对绝大部分孩子来说,还是早点出来赚钱是王道,别进坑去当千老炮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平均智商是多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