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子和冰雹的区别是怎么产生的,是需要放热还是放冷?


  下冰雹的时间大多发生在夏天,那么冬天下冰雹吗?冰雹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夏天下冰雹?这其中有什么科学道理呢?一旦遇到冰雹我们该怎么办?下面就来为大家解释一下夏天下冰雹的原因,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了解冰雹灾害的产生原因和预防方法。
  为什么夏天会下冰雹?  冰雹是一种固态降水,同雨和雪一样,是从云里掉下来的。它是从发展强烈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成不规则的固态降水物,不同地方的群众称其为“雹子”“冰蛋”“冷子”等等。  夏天下冰雹很正常,只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充足的水汽;2.强对流空气(就是暖湿空气迅速上升)。  夏天虽然近地面很热,但是高空依然很冷。当遇到强对流空气时,近地面的湿空气随着对流迅速向高空抬升,在高空凝结成小冰晶,小冰晶下落时不断兼并一些温度低的小水滴,冰晶慢慢变大,形成冰粒。  冰粒在空中就像屎壳郎滚粪球一样越滚越大,也越来越重。重到一定程度时,上升气流已经托不动它了,就开始降落,下到地面上就是冰雹了。  冬天会下冰雹吗?  不会。冬天里气温太低,没有足够的上升气流能将小冰粒托住,让它发育成长成为冰雹,至多只会落下小冰粒。  这就是为什么越是下鹅毛大雪的天,并不是最冷的,因为上升气流比较大了,才能托住小雪花长大成鹅毛大雪。反而是下小雪花的天冷。  冰雹为什么是圆的?  冰雹的成因,就是由一个个小冰晶开始,受上升气流的上托而不掉下来。在空中不断地与冷水汽相遇而长大(有点像用米粉滚着做汤圆那样),四周的机会相等,所以是圆的。等到上升流托不住了,就成冰暴落下来。加上在降落的过程中与空气磨蹭,就形成了圆溜溜的“冰球”了。  冰雹和雪的区别在哪里?  冰雹和雪的区别,主要是形成过程不一样,冰雹是水汽先凝结成水、再凝结成冰晶,而雪是水汽直接凝华成冰晶。  世界上最大的冰雹  关于冰雹最为详细的记载是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灾赈档案专题史料》、《清实录》和各种地方志中,有关于清代冰雹灾害的详细资料。其中,关于冰雹的形状、重量都有记录,其中,清代冰雹重量记载之最,当系嘉庆十一年(1806年)二月二十二日发生于广东新会县的雹灾:“重数百斤,落处地为之震”。就是说有几百斤的重量,落地感觉地都在颤动。  也有记录显示,民国25年(1936年)闰3月27日下午六七时,菜子沟曾坠下一个大冰雹,高约1米多,第二天还未化完,用大车拉到县城后照了像,经过12小时融化还重54公斤,可见这个冰雹有多大。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冰雹“冠军”是1970年9月3日在美国堪萨斯州发现的冰雹,它的直径为110——120毫米(比成年人的一个拳头稍大一点),重776克,这么大的冰雹真要大量落下,就能将房屋夷为平地。  冰雹是凝固还是凝华?  冰雹是在对流云中形成,当水汽随气流上升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若随著高度增加温度继续降低,达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水滴就凝结成冰粒(凝固);  在它上升运动过程中,并会吸附其周围水汽(凝华)、小冰粒或水滴而长大,直到其重量无法为上升气流所承载时即往下降;  当其降落至较高温度区时,其表面会融解成水,同时亦会吸附周围之小水滴,此时若又遇强大之上升气流再被抬升,其表面则又凝结成冰(凝固);  如此反覆进行如滚雪球般其体积越来越大,直到它的重量大于气流升力与空气之浮力之和,即往下降落,若达地面时未融解成水仍呈固态冰粒者称为冰雹.  如何预防冰雹灾害?  注意收听收看当地的天气预报,了解天气变化趋势,做好防雹准备;注意当天的天气状况,如果下雹季节的早晨凉、湿度大,中午太阳辐射强烈,造成空气对流旺盛,则易发展成积雨云而形成冰雹。冰雹灾害的预防措施  1、提前预报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气象局大大的提高了对冰雹活动的跟踪监测能力。准确的冰雹预报,对于在降雹前积极采取防护措施有重要意义。当气象台、站发现冰雹天气时,应立即向网络、媒体、电视台发布预警消息,让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提前采取防御措施,避免或减轻灾害损失。  2、人工防治  开展人工防雹,从而减轻雹灾。目前常用的方法有:①用高炮、飞机或火箭直接把干冰、碘化铅、碘化银等催化剂送到云里去;②在地面上向雹云放火箭打高炮,或在飞机上对雹云投炸弹或放火箭,以此破坏对雹云的水分输送;③在地面上把干冰、碘化银等催化剂在积雨云形成以前送到自由大气里,这样的做法会增加雹胚数量,从而使冰雹变小;④用高炮向暖云部分撒凝结核,以此来减少云中的水分。或者也可以在冷云部分撒冰核,这样做客抑制雹胚增长。  3、日常生活如何防雹  了解天气变化趋势,注意收听收看当地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防雹措施。民间故有“早晨凉飕飕,午后打破头”、“早晨露水重,后响冰雹猛”的说法。出现这种天气时,老人、小孩不要外出,最好留在家中。及时躲避,有谚语云:“黑云尾、黄云头,冰雹打死羊和牛”的说法,要特别当心这种天气。在室外,当冰雹来临时,要迅速躲进楼房、顶棚等能够避雹的安全场所,防止冰雹的袭击。如在空旷的地方,应用雨具或其他代用品保护头部,并尽快转移到能够避险的地方。  4、在农业方面如何防雹  ①冰雹多发的地带应多种植牧草和树木,以此增加森林面积,从而改善地貌环境;②增种抗雹和恢复能力强的农作物,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收;③每到降雹季节,雹灾频发地区的农民下地应随身携带竹篮、柳条筐等防雹工具,以避免造成人身伤亡。  遇到冰雹天气怎么办?  另外,当冰雹来临时,要迅速在最近处找到带有顶棚、能够避雷防雹的安全场所,防止冰雹的袭击;如在室外,应用雨具或其他代用品保护头部,并尽快转移到室内,以免造成人、畜的伤亡。  冰雹砸车保险赔吗?  对于保险中有一项被称为不可抗力因素,就是指,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比如地震,洪水,火灾等等预料不到的情况。属于这些范围的保险公司都不会给予陪偿,因为自然灾害不在理赔范围内。但是冰雹或高空物体坠落属于车损险保险责任,由于雹灾通常发生在局部地区,并未列入不可抗力,其属于车损险的保障范围。也就是说,凡是投保了车损险的车主,在因冰雹造成车辆损失时,可以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
我们知道,在夏天的强对流天气里,冰雹会给人带来巨大的麻烦。夏天天上会下冰雹,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但是到了冬天之后,就算是下雪也不下冰雹,这有点儿让人费解。实际上,冰雹不是天气冷的原因导致的,就好像冬天不打雷一样,冬天也不会出现冰雹,夏季的冰雹天气,实际上是强对流天气引起的。在炎热的夏天,太阳光蒸腾不断,会产生大量的近地面暖湿空气,它们会不断蒸腾到云里去,进而带来自身气温的急剧降低。云层的气温是相当低的,零下二十多度都很正常,这些暖湿空气自然就变成了小冰珠,并且在云层的作用下越来越大,当它们失去云层的支撑,落到地面上的时候,就成为了冰雹,冰雹是一种剧烈天气现象的产物,冬天是没有这么强烈的天气现象的。一般在生活当中,春天我们遇到的冰雹最多。这是因为春天气温变化快,强对流天气也很多。到了夏天这些冰雹还没有落到地面上,就已经化为乌有了。在冰雹这种天气现象里,强对流天气成为主因,小冰雹一直在水汽多的地方蓄积养分,成长为大冰雹,最后支撑不住落到地面上,就成为了我们看到的鸡蛋大的冰雹了。实际上,气象学家对冰雹的成因也作出了归纳,强对流天气肯定是冰雹得以形成的主因。随着气候变暖,极端的天气现象越来越多。可能大家要做好跟冰雹相处的准备了。大家怎么看?紫侠号4.7万获赞 2762粉丝专注科学,环保,环球地理
中国气象报记者 王美丽专家顾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服务室首席 艾婉秀冰雹,俗称“雹子”“冷子”,是强对流家族里另一个有名的家伙,它能毁坏庄稼、砸坏车辆玻璃、甚至还可能危及到人畜生命安全。那么它有什么特性呢?喜走山路 青藏高原为其最常打卡地冰雹喜走山路。有研究表明,冰雹最常出没地与地形高度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地形高度的降低,冰雹的出现频率也会逐渐减少。冰雹最常打卡地分布图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冰雹常打卡地大体沿山系伸展,最常打卡地当属青藏高原,其次为大兴安岭至太行山一带。另外,天山、祁连山、长白山、云贵高原等地也是冰雹出没较多的地区。平均而言,每年冰雹会在青藏高原打卡3-15天,部分地区可超过15天;在云贵高原、华北中北部、内蒙中东部、东北和新疆西部和北部山区,平均每年冰雹会出现1-3天;而华南沿海、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区等地区,年均冰雹日数小于0.1天,也就是说,冰雹平均10年才会出现一次,冰雹很少出现。喜温暖季节 不同地方表现迥异冰雹喜温暖季节。就全国平均而言,冰雹主要出现在5-9月,这5个月的总雹日占全年雹日的80%以上,其中又以6月为冰雹盛行月,而冬季是冰雹最少出现的季节。但在不同地区,它的表现存在很大差异。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它常出现在5-9月,6月是其喜爱的月份;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冰雹喜2-4月,3月尤甚;2-5月冰雹常造访华南、西南地区。温暖季节为何会产生冰疙瘩?通常,我们认为冬季才是制造冰雪的能手,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冰雹几乎很少出现在冬季,反而更青睐温暖甚至炎热的季节,这是为什么?冰雹出生在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这种云也叫冰雹云。这种云必须在不稳定的大气条件下才能产生,春夏季节,天气转暖,太阳把大地烤得滚烫,近地面极易形成不稳定的湿热空气,当高空有弱冷空气时,“上冷下暖”容易引起空气的强烈对流,湿热空气迅速上升,为冰雹的形成创造了极佳的条件。而在冬季,近地面气温很低,不能产生强大的快速上升气流,所以冰雹在冬季很难形成。全球变暖背景下 冰雹也越来越“懒”了现如今,我们经常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冰雹的相关报道,那么冰雹是越来越多了吗?其实不然。数据统计,1961年以来,我国年冰雹日数呈显著减少的趋势,平均减少速率为0.2天/10年。阶段性特征明显,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为冰雹多发期,1961—1980 年我国年均单站冰雹日数呈微弱增加趋势,90年代之后冰雹进入减少期。也就是说,20世纪90年代之后,冰雹越来越“懒”得出动了。在年代际变化上,我国年均单站冰雹日数时间分布从大到小依次是1970s、1980s、1960s、1990s、2000s和2010s。冰雹为何越来越“懒”呢?目前似乎还没有定论,但有研究提出,冰雹减少有可能是全球变暖背景下,温差减小,从而导致对流活动减弱导致的。冰雹虽然减少了,但它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以及带来的灾害损失仍然十分显著。所以日常生活中公众仍需及时关注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科学防雹远离灾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冷子和冰雹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