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的设计者能容纳多少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随着七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修编及实施,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不断探索和实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70年来,伴随着伟大祖国的复兴之路,北京逐步发展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那么,北京城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如今的模样?面对新时期、新阶段,首都城市发展又面临哪些新挑战、新问题、新机遇?在纪念建党99周年和即将迎接建党10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思考未来。“北京城市故实”专题立足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从城乡规划、自然资源、建筑工程、市政交通、文化生活五个方面,按照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1949-1978)、改革开放后的30年(1979-2012)、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至今)三个阶段,讲述北京城市“故实”(注:“故实”指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带您重温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之路和辉煌成就。“国庆十大工程”作为北京城的建筑地标,可谓是时代之境、建筑丰碑。而在2020年十一国庆节之际,“国庆十大工程”也迎来了61周年。值此之际,“北京城市故实栏目”特别推出“国庆十大工程”系列故实带大家一起回顾五十年代十大建筑的建设故事,一起感受那段热火朝天、振奋人心的时光。人 民 大 会 堂1 建设背景及概况1958年9月,为了迎接建国十周年和解决全国性大型会议场所及对人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需要,党中央决定改建天安门广场。最后审定的天安门广场规划方案,广场正中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西侧为人民大会堂,东侧为中国历史、中国革命博物馆,东西相距500米。从天安门城楼至正阳门之间相距860米。在天安门广场规划方案中,工程规模最大且最引人注目的是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 东立面(图片来源:《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大典》)从1958年9月开始,人民大会堂工程始终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指导。中央书记处曾两次研究这个工程的设计方案。毛泽东主席于1959年9月视察工程,并讲了话;亲自为其定名为“人民大会堂”。周恩来总理一直亲自抓这项工程,听取汇报,审查方案,作具体指示,多次召集有关领导和专家对设计指导思想、建筑艺术、建筑材料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作出决定,并多次视察工地。主厅屋顶钢结构施工现场 侯凯沅(图片来源:《人民大会堂专辑》 建筑创作2014)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方案,邀集了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天津等省市的建筑师、艺术家、教授,同时有音响、灯光、电信等方面的专家集体创作,进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设计竞赛。通过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在各方面提出的84个平面方案和189个立面方案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研究,集思广益,精选出三个方案于1958年10月14日报送周恩来总理审查,最后确定采用由北京市规划局(现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前身)提交的方案,也就是现在建成的这个方案。人民大会堂 平面图(图片来源:《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大典》)人民大会堂于1958年11月动工兴建,1959年国庆节前竣工,占地15公顷,总建筑面积达17万多平方米。人民大会堂是在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关心、努力下建成的,是全国大协作的结晶。周恩来总理在建国十周年国庆时,对这项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北京的人民大会堂这样大的建筑,只用了十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它的精美程度,不但远远超过我国原有同类建筑的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属于第一流的。”2 总体布局及空间设计人民大会堂共有大小厅室一百多个。在总体布置上,由可容纳一万人的礼堂、五千人的宴会厅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三部分组成,中央大厅把三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中央大厅周围是双层的休息廊。大厅选用桃红色的大理石作地面,厅中20根明柱和二层走马廊栏板采用汉白玉石镶砌,井字梁顶棚悬挂五组水晶玻璃吊灯,给人以舒适、亲切的感觉。过中央大厅便是万人大礼堂。万人大礼堂不仅是举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方,也可作为群众集会和大型文艺演出的场所。大礼堂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3米,座席分上下三层。西面主席台可容300至500人的主席团就坐,东面是扇形会场。观众席最远处离主席台的水平距离为60米。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墙面和屋顶之间采用“水天一色”的处理手法,在顶部圆穹由60瓣鎏金花瓣组成的大葵花中心镶着一颗灿烂的大红星灯,周围密布着500个暗槽灯,灯火齐明,蔚为奇观。人民大会堂 万人大礼堂内景 侯凯沅(图片来源:《人民大会堂专辑》 建筑创作2014)宴会厅的大门面向西长安街,对着中山公园。门厅以南设迎宾北大厅,东西两侧是连续休息廊,全部是绿色大理石地面。大厅南面,是洁白、舒畅的汉白玉大楼梯。拾级踏上楼梯,折而向北就是宴会厅,净面积达7000平方米,可以同时安排5000人的座席。宴会厅中间无柱,环望无阻。天花板及四壁饰以黄金彩画。顶棚安设了吊灯和大水晶等,灯口和风道的周围用石膏花饰和沥粉贴金图案,组成了新式藻井天花平面。整个宴会厅的色彩以淡绿、米黄为主,呈现出富丽明快的气氛。人民大会堂 宴会厅(图片来源:《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大典》)3 建筑造型设计由于特殊的政治意义和突出的地理位置,在形象上要求能够反映出中国人民的伟大气魄和国家美好的前景。既要严整,又要活泼;既要朴素,又要庄重。为了取得这一效果:在建筑轮廓上,采用了对称的布局,使之重点突出,有高有低。四个立面的处理,在统一风格的基础上,考虑到各自不同的特点,尽量做到有同有异。人民大会堂的建筑艺术造型设计与建筑材选用,使天安门城楼和广场取得了协调一致而又有所创新的效果。人民大会堂
东立面入口及柱廊侧影(图片来源:《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大典》)在立面造型上,一虚一实,廊柱一圆一方,形成对比而又互相呼应。在外部装饰上,采用了微红色花岗岩的台基,浅黄色假石的廊柱和墙面,以及黄绿相间的琉璃瓦檐,以愉快明朗的色调和天安门的红墙、黄瓦、汉白玉石栏杆融成一体。人民大会堂正门朝东,面向宽阔的广场,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建筑的高宽尺度。既满足了大会堂本身使用上的要求,又使之在广场上有开朗雄伟的气魄。4 维修改造随着改革开放,1990年代中后期人民大会堂开始了多年的维修改造,设备更新了,功能完善了,人民大会堂整体建筑光彩夺目,面貌一新。各方面都达到全国最好水平,也得到了各方面领导的好评。人民大会堂维修改造指挥部在谈到人民大会堂维修改造的经验时,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领导重视。中央领导、人大常委领导都亲自指导过问大会堂维修改造工作。很多重要方案都是亲自审定或提出具体意见。北京市领导也非常关心这项工作,主管市长是领导小组组长,并派专人具体帮助大会堂抓这项工作。大会堂领导更是专心做好这项工作。一把手亲自抓,主管局长具体抓,有关处室领导齐上阵,其建办具体抓落实。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系统。二是,充分发挥专家作用。为了做好大会堂维修改造工作,大会堂邀请成立了专家组,凡是重要项目,具体方案都要经过专家充分论证,形成具体意见后,再报大会堂领导或上级机关审定。遇到特殊项目,如抗震加固、防火、通风、门窗、石材等方案,都会再请有关专家先论证具体研究方案后再实施。三是,注意工作的联结性。大会堂是50年代的十大建筑,已使用多年,要进行维修改造,必须要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及问题出发。很多方案都由原设计和施工知情人员一起参与方案设计、进行研究以及确定实施意见。如此,维修改造前后能密切联结起来,方案也会比较切合实际,便于实施。四是,保持原有风貌。大会堂是新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幢建筑,中国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它的建筑风格、平面布局、内外装修及施工都非常有特色。因此,在维修改造过程中始终坚持原建筑风格风貌不变,这是维修改造成功的重要一条,也得到了同行和领导的首肯。人民大会堂
室内柱头装饰细部(图片来源:《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大典》)五是,严格管理,精益求精。在维修改造初始就提出,整个工程必须做到精益求精,材料设备、施工质量都要是全国最好的,施工单位必须有相关经验。因此,对设备材料供应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施工人员提出,单位领导负总责、亲自抓,以及项目终身负责等要求。在整个过程中,大会堂现场管理人员、施工单位、协作单位、监理单位联合起来,全程监督,全程检查,做到万无一失,打造优质精品工程。人民大会堂作为新中国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首,是中国当代建筑史的里程碑。从天安门广场规划对城市尺度和实际诉求的探讨,到方案推敲所展现出的新中国建筑风格探索,再到各个技术难题的突破,短时间内大幅提升我国的建设水平……这座历久弥新的建筑,凝聚了新中国城市建设与建筑设计的雄心与荣耀,也见证了国家的命运起伏和时代的沧桑巨变。人民大会堂并非一个定格的标本,它始终在变化的时代中更新着自己的生命,也从未停止过沉默的提问,对其历史和变迁的挖掘、整理、保护对于中国当代建筑的历史、当下和未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关于“国庆十大工程”概述可点击此处链接进入阅读参考资料[1] 北京建设史书编委会. 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M]. 1985[2] 北京建设史书编委会. 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资料[M]. 1995[3] 人民大会堂专辑[J]. 建筑创作,2014(5)[4]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大典·北京卷[M]. 天津大学出版社,2018.注:本文由北京印迹编辑部根据以上参考资料综合整理
#头条创作挑战赛#2022年10月16日,中共二十大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最熟悉的红地标,是人民的圣堂。越熟悉可能越陌生在全网首次全方位解开人民大堂的细节数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大会堂东立面人民大会堂位于中国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和西长安街南侧;是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场所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室;是党、国家和各人民团体进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是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人民举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动的场所。每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国共产党五年一次的全国代表大会也在这里举行。2022年10月16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二十大。关于人民大会堂的外立面,是所有到过天安门广场的人,都是熟悉的。但要问一些细节,却又是大多数回答不上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大会堂这就需要对这一人民圣堂,进行了更多的了解和认知,一些细节数字,也可以记忆一下:1、1956年国家开始酝酿在北京建设较大礼堂。2、1958年7月,北京派出访苏城市建设考察团,为北京市建设进行筹划准备。3、1958年8月8日,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举行第一次万人大礼堂方案竞赛,共征得十个方案。4、1958年8月下旬,中央北戴河会议决定建国十周年建设包括万人大礼堂的几项大建筑。5、1958年9月5日,北京市万里副市长,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建设“十大建筑”的指示精神。6、1958年9月7日,以中国建筑学会名誉向京外十六省市专家发电报,邀请进京设计方案。7、1958年9月15日,国庆工程第一稿设计完成。8、1958年10月5日,国庆工程第六稿方案完成。9、1958年10月9日,国庆工程第七稿方案完成。10、1958年10月10日,从84个平面、189个立面,经七轮筛选评审后,选出三个方案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审定。同时,将方案制成照片,向全国征求意见。11、1958年10月14日,周恩来总理审查大会堂三个方案。12、1958年10月23日,大会堂设计方案基本完成。13、1958年10月25日,向大会堂施工单位发出基础刨槽图。14、1958年10月28日,大会堂工程正式开工。15、1959年7月25日,大会堂验收委员会成立。16、1959年8月28日,朱德视察工地。17、1959年8月28日,周恩来、陈毅由万里、赵鹏飞陪同全面视察大会堂工地。18、1959年9月3日刘少奇到大会堂视察大会堂工地。19、1959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到大会堂工地视察,并将大会堂命名为“人民大会堂”。20、人民大会堂竣工,并交付使用,晚上梅兰芳在万人大礼堂演出《贵妃醉酒》,慰问建设大军。21、1959年9月29日,国庆十周年宴会在五千人宴会厅举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大会堂平面图一、大会堂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二、大会堂由三部分组成,中部是容纳万人开会的大礼堂,北部设有5000坐位的宴会厅,南部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三、大会堂工地,参与建造人数,平均每天有1.4万人,最多时,一天达到了3.5万人。参加义务劳动的不计其数。四、大会堂有房间300多个,开放的有11个。即万人大礼堂、宴会厅、北京厅、四川厅、辽宁厅、台湾厅、香港厅、澳门厅。五、大会堂在建筑上,有134根廊柱,450组暖气片,723块门绷帘。有4215块玻璃,最大的玻璃4.4米。六、万人大礼堂南北宽76米,东西进深60米,高33米;位于大会堂中心区域,共设有三层座椅,层层梯升。礼堂平面呈扇面形,坐在任何一个位置上均可看到主席台。一层设座位3693个,二层3515个,三层2518个。主席台台面宽32米,高18米、深20米;共分3层,可设座350个。大礼堂总计可容纳9997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大会堂施工工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大会堂汉白玉楼梯,是大会堂最大的楼梯,标高8.5米,共有5组62级台阶A、在人民大会堂,有书画作品1000多幅,其中《江山如此多娇》的画心高5.65米、宽9米,历时3个月完成。B、人民大会堂招待厅的门外,屹立着一幅巨型铁画《迎客松》,是由200公斤熟铁,锻造了成千上万个松针。每一节小树枝,有60至80枚松枝。铁打的迎松,象征我们祖国万古长青。C、北京厅摆放着高1.2米的红色雕漆象牙工艺品和一幅高8.2米,宽3.5米的绒绣画《毛主席与各族人民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高7米、宽10米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00人的礼堂一般多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