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论的一般形成过程特点形成的文化根源是什么?


关注关注我哟
来源
学术志(ID:xueshuzhi001)
文:小白 编辑:学妹
2018年出版的新闻传播类著作特点有三:
第一,一些国外“经典”一版再版;
第二,新闻传播史研究有很强的“民国范儿”;
第三,新媒体研究和舆论研究依然受宠。
一、新闻传播理论
1
媒体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作者:[英]约翰·莫利纽克斯 著;杨倩 译,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简介
该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直击当下欧美的媒体乱象,穿透表象、去芜存真,对资本主义媒体危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把脉和淋漓尽致的批判。书中不乏对欧美比较热门的选秀综艺、肥皂剧和广告业态的思考,对西方媒体表面发达、虚假繁华的景象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将读者引向深刻的思考。该书是英国经典马克思主义流派有关媒体批判方面的新作,其对资本主义媒体的批判在西方社会可谓立场坚定、态度鲜明。
2
追溯柏拉图:传播学起源概论
作者:[美] 迈克尔·杜斯(Michael Dues)、[美] 玛丽·布朗(Mary Brown) 著;王海 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简介
本书为传播学研究的导论性著作,介绍了传播学研究的起源、范畴和方法,勾勒出从早期诡辩家到当代传播学研究的2500多年学科发展轨迹,全方位地探讨了传播学学科,认为传播学研究是一门健全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实践艺术;讨论了传播学研究方法包括量化和质化的社会科学方法、现代与后现代批判的各种路径。
3
传播力
作者:[美]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著;汤景泰 星辰 译,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简介
该书延续了卡斯特的宏大叙事线索,记述了传播过程对于树立与维护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权力的重要性。卡斯特认为,在网络社会这种新型社会形态中,传播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时空。在传播这个链条上,政治、市场以及公民社会力量正在进行跨越时空的大博弈,需要一种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方能看清他们博弈的过程。
4
传播的偏向(中文修订版英文双语版)
作者:(加)哈罗德·伊尼斯,译者:何道宽,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时间:2018年03月
简介
哈罗德·伊尼斯著的《传播的偏向》试图回答一篇心理学文章提出的一个问题,在《传播的偏向》中,伊尼斯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学习过程中的口头法和书面法的对立。在《挑剔的批评》一章中,他解释说:“我偏向于口头传统,尤其是希腊文明中反映出来的口头传统。我认为有必要重新把握其神韵。”总的看来,伊尼斯作为技术学派的奠基人,并没有很明显地张扬“技术”这个词汇,而是倾向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从媒介与历史的前行中论证(或者用讲述合适)时间偏向、空间偏向、时空的媒介对民族性格甚至历史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这是另一个视角下的传播史比技术主义的标签更加明显。
5
新闻:幻象的政治(第9版)
作者:【美】兰斯·班尼特 著,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03月
简介
作为一个国家政治信息体系的核心,新闻如何发挥好为民主服务的功能?为了探讨这个重要问题,本书从两方面进行了审视:政治人物如何设法让自己想要传达的讯息成为新闻;记者和媒体如何报道新闻。新闻消费与生产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是新闻业新旧时代交替的推动者,《新闻:幻象的政治》在1983年首版时就成为政治传播研究的里程碑作品,在第九版,班尼特讨论、分析了这些变化。
6
控制论(第2版)
作者:(美)诺伯特·维纳 著作,陈娟 译者,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02月
简介
控制论(cybernetics)的诞生是20世纪很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诺伯特·维纳著的《控制论(关于动物和机器的控制与传播科学第2版中文英文双语版)(精)》揭示了机器中的通信和控制机能与人的神经、感觉机能的共同规律;为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科学方法;它从多方面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和当代哲学观念的一系列变革。
7
媒介政治社会学分析
作者:谢进川,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01月
简介
本书着重围绕传播媒介有关的几个重要方面展开分析,具体涉及媒介技术、媒介生产、媒介话语以及媒介行动。但本研究与基于传播本体意义上的分析不同,而是将这些重要方面与政治、资本、社会,乃至于个人建立起关联分析。显然,这一过程需要展开跨学科思考,并实现跨学科的视界融合与转换,以获得更丰富的阐释和研究发现。同时,本书还坚持了全球视角和本土经验,但这不是一个本土经验验证全球理论的依瓢画葫芦的过程,而是一个检视理论和阐发本土经验独特性的过程。此外,由于与此或多或少有关的研究不乏卓著成果,因此本研究同时也是对相关成果进行梳理与对话的过程。
8
计算传播学导论
作者:张伦 著,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简介
“计算传播学”领域研究,是“大数据”技术与新闻传播学研究结合产生成果。这本教材旨在以 “计算社会科学”为背景,系统介绍“计算传播学”这一全新的传播学研究范式,使读者具备利用跨学科方法进行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为日后志在进入相关领域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学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该书通过对数据收集、分析以及结果呈现等方面的实践训练,为有将来志于投身新兴媒体行业(例如,IT行业、社会化广告、数据分析师等)的读者提供数据采集与分析基本技能。
9
清华新闻书目导读(100种)
作者:李彬 李海波,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简介
《清华新闻书目导读(100种)》为新闻学专业学生精挑古今中西百种著述,勾勒一幅新闻专业的知识地图。这份书单,分为博通类50种,专业类50种。文前是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的一篇“把‘阅读’培养成为新闻工作者的一种爱好”,正文是由资深学人撰写的图书导读,通读著作后意犹未尽的读者还可以根据每篇文末的“延伸阅读”信息,查找相关图书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社会化媒体研究
10
社会化媒体:起源.发展与应用
作者:宋凯,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09月
简介
社会化媒体( SocialMedia) 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是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人数众多和自发传播是构成社交媒体的两大要素。 本书包括社会媒体的起源、发展、应用三部分,起源部分探讨社会化媒体的概念、演变、分类,发展部分研究社会化媒体的交往机制、连结机制、扩散机制,应用部分主要关注包括社会化媒体的应用趋势、社会化媒体与网络舆情、社会化媒体营销、社会化媒体的反思与未来。
11
社交媒体: 原理与应用
作者:[美]帕维卡·谢尔顿 著;张振维 译,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04月
简介
本书基于美国的社会情境,梳理了传统人际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理论、心理学视域下的社交媒体研究,关注了社交媒体在政治、隐私与安全、教育、灾难传播、广告、网络成瘾等层面的现实作用。
12
想象的互动:
网络人际传播中的印象形成
作者:张放,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02月
简介
网络世界中的人际交往在当下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人际关系也成为现实人际关系的重要补充。但通过网络人际传播进行的交往带给人们的是与线下交往完全不同的体验,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的途径和方式更是与线下迥然不同。本书通过对不同网络传播平台使用者进行在线访谈的质性研究和基于网络聊天模拟的控制实验研究对网络人际传播中印象形成的影响因素、机制与效果进行了探究,既是对网络媒介如何改变日常生活的理论探索,也可以作为传播学研究者从事控制实验研究、在线访谈研究的参考。
13
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二辑)
作者:谢耘耕 陈虹,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简介
这是一本辑刊,其中“专题策划”聚焦国内外重大城市突发事件传播与风险治理,选编的8篇文章分别以近5年的10起暴雨洪涝灾害的微博评论文本为语料,分析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的内在生成机理,探讨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整体性治理逻辑建构的可能。“学术沙龙”专栏重点关注媒介新形态以及媒介素养,探讨由于媒介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新媒介产生的多样性新媒体形态。“个案研究”栏目反映由于新媒体对社会的渗透与影响日益突出,改变了传统传播方式与传播格局,呈现新的传播景观,并彰显出强大的社会功能。“他山之石”通过学习国外经验,力求服务于我国学术发展,重点解读美国舆论学研究进程。
14
新媒体与社会变革
作者:姜作苏 著,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01月
简介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 它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并带来了生产力质的飞跃 引发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虚拟与现实的融合、知识及智能的社会化传播等新媒体与社会变革的问题都亟需进一步审视和解读。2016年11月12日至13日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首创并主办的“新媒体与社会变革:融合·互联·共享”靠前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来自美洲、欧洲、澳洲与中国香港、台.湾、内地数十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近80名海内外学者参加了研讨会。首届新媒体与社会变革靠前学术研讨会选择“融合·互联·共享”作为会议主题 切合了时代脉络走向。喻发胜主编的这本'新媒体与社会变革-融合互联共享靠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由江作苏教授和克利福德·G.克里斯琴斯教授共同担任学术顾问 集纳了会议各方的学术观点 以飨读者。
三、舆论研究
15
舆论
作者:(美)李普曼 著,常江 肖寒 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05月
简介
《舆论》提出了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和“拟态环境”的重要概念,是政治学、传播学等领域的经典作品。该书自1922年出版以来,影响始终不衰,成为不同学科的重要参考书。就传播研究而言,它奠定了大众媒介研究的基础,为宣传分析、舆论调查、把关人、议程设置、接受效果等研究开了先河。
16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作者:陈力丹 著,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03月
简介
本书初版后受到社会的好评,被不少高校新闻传播学作为舆论学课程的教材使用。鉴于当前的新形势,本版增补了导言一和导言二,在论述舆论学基本理念的基础上,着重叙说了数字化时代舆论形成和传播的特点。全书分为九章,浅出深入,适合高校社会学、文化学和新闻传播学学生和研究者,以及对该领域感兴趣的社会读者。
17
弱传播
作者:邹振东 著,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简介
“网红教授”邹振东酝酿二十年,写作四年,试图像牛顿总结物理世界的运动定律一般,去构建舆论世界的完整体系。全书由舆论的弱原理、"四大规律"、"三论三律"及一系列的舆论工具组成,富含大量生活日常、政治选战、商业推广、社会事件等真实案例。因此,《弱传播》既是传授面试、公关、谈判、恋爱乃至夫妻之道中传播技术的实用书,又是处理舆论危机和打舆论战的实战工具书,也是所有媒体人、公众人物和公务员的案头书。见解独到,论述缜密,体系完整,堪称国内首部"舆论世界的哲学"。“这是一本关于传播的书。一本写传播的书如果不能吸引读者,使其不忍释卷,这不仅是一名传播学者的失败,也会让传播学蒙羞”,而《弱传播》则是一本让人不忍释卷的书。
18
微博舆论与公众情绪的互动
作者:常松,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简介
全书从微传播移动化角度,研究了微博舆论在互联网、手机平台中呈现的方式与特征,分析了微博舆论与公众情绪互动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了情绪与权力结构变迁的关系。推荐:本书可为为加强对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舆论管理提供理论及对策参考。
19
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研究
作者:薛宝琴 著,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07月
简介
本书从舆论学的学理研究入手,对目前尚无定论的相关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探讨了网络舆论引导的相关理论问题。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重大网络舆论事件的分析,在对法律法规、党和政府的舆论引导、媒体舆论引导、行业自律和社会评议等现行机制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完善路径。本书是一本系统研究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专著,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相关管理部门制定政策和完善现行机制也具有参考价值。
20
社会舆论传播、演化和引导
--网络建模与仿真视角
作者:王光辉,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简介
本书从网络建模和系统仿真的视角,全面分析了自媒体时代社会舆论传播、演化和引导的机理和规律。全书共分四篇:一是理论基础篇,详细介绍社会舆论研究的相关概念、建模方法和仿真平台,构建舆论超网络模型。二是机理分析篇,创新提出一套社会舆论传播、演化的内在机理体系,并结合相关算法设计及其动态仿真,探索舆论演化的方向性、裂变性和黏合性规律。三是政策建议篇,系统构建舆论引导的动力学模型,提出舆论演化干预机制及其政策建议。四是结论展望篇,全面总结本书研究主要结论,提出后续研究展望。
四、新闻传播史
21
传播的历史:
技术、文化和社会(第六版)
作者:(加)戴维·克劳利、保罗·海尔(Paul Heyer),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05月
简介
本书以传播媒介的形态为线索,梳理了大众媒介形成的历史和传播学科的发展状况,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重要入门读物。书中文章的作者均为各自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所选文章跨度几十年,多为各研究领域内公认的名篇名作。本书研究视角丰富,为读者了解媒介和传播史提供了更为系统、专业的框架。本书对传播史的研究不仅对其发展历史本身具有广泛的意义,也有益于传播学研究对媒介的深入探索,进而对从传播学及其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经历具有重要意义。
22
世界报刊史:
报刊的起源、发展与作用
作者:(法)乔治·维尔著;康志洪 王海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简介
法国历史学家乔治·维尔的法文著作《世界报刊史——报刊的起源、发展与作用》是首部描述西方报刊史的专著,本书全面、准确、系统地论述了世界报业的走势,将各国报业尤其是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报业发展情况置于国际局势和该国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展开介绍。
23
世界广播电视史
作者:刘建明 著,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简介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世界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内容主要包括广播电视重大技术的发明和革新、制度差异的形成和嬗变、节目形态的创新和演进。本书既凸显发达国家在广播电视技术、制度、节目形态方面的创新和引领,也兼顾发展中国家在广播电视事业上的突破性进展;既着重对世界广播电视发展过程进行描述,也注重对广播电视发展动因、联系、影响等规律进行探索。本书突破了世界广播电视国别史编写体例的共时性架构,尝试以通史的书写体例协调世界各国广播电视发展不平衡的历时性缺憾。
24
中国广播现代性流变
作者:李煜,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01月
简介
本书从国民党广播的传者(who)(媒介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及组织人事)、传播渠道(which channel)、传播(节目)内容(what)、受众(whom)及传播效果(what effect)“五个W”方面进行中国广播由“文明利器”向“党化工具”蜕变原因的探讨和阐释。在这样的“专题”结构中,本书为了叙事上的逻辑性,先从传播渠道——国民党从中央到地方“党”“政”两个广播系统的建立入手进行历史梳理。接下来要探究的则是国民党的广播制度,以及在此制度之下,国民党广播的传播内容、受众和传播效果。通过这样涵盖广播整个传播过程各个环节的系统考察,以揭示广播媒介异化的内在原因,及丧失大众性的历史过程。
25
葡萄牙新闻传播史
作者:李菁,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06月
简介
本书详尽地论述了从17世纪到21世纪初葡萄牙漫长年代里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历程。内容包括报刊、广播、电视及新媒体的产生、发展和现状以及葡萄牙政府各个时期的媒体政策,有助于读者全面系统了解葡萄牙新闻传播业。
26
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
作者:胡道静 著,芮必峰 编,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简介
胡道静是我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农学家和新闻史学家,该书论述1850年至1934年间上海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27
浙江新闻史(上、下)
作者:项士元 著,主编:芮必峰,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简介
临海报人项士元著《浙江新闻史》,初版于1930年,约20万字,是我国最早的地方新闻史专著之一。它记载并分析了从清末至民国早期的浙江新闻事业状况,下限为20世纪20年代,有比较重要的存史价值与学术价值。
28
新闻史上的新时代
作者:胡道静 著,芮必峰 编,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简介
胡道静的新闻史学现在他的著作《新闻史上的新时代》中得以集中体现.他在继承前辈学者及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新闻史学研究的进程。
29
新闻学论集
作者:管照微 芮必峰 编,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简介
这部再版著作可以追溯至1933年 10月,当时上海汉文正楷印书局出版新闻系学生管照微主编的《新闻学论集》,内收论文、讲演20篇,谢六逸作序。
30
新闻学
作者:[日] 松本君平 著,芮必峰 编,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简介
松本君平著的《新闻学》一书,出版于1899年,是日本第一本新闻学著作,1903年译成中文,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该书包括绪论和三十六章,约11万字,几乎涵盖了理论新闻学、实用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经营管理新闻学几个分支的内容。其中,以实用新闻学的内容较丰富,历史新闻学的内容次之,理论新闻学的内容又次之,经营管理穿插在历史新闻学等有关篇章中。
31
新闻学的理论与实际
作者:[英] 斯蒂德(Henry,Wickham,Steed) 著,芮必峰 编,王季深/吴饮冰 译,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简介
该书由Henry Wiekham Steed 著,王季深 吴饮冰译,译本于1947年由上海文化服务社出版,该书序言指出“Henry Wiekham Steed在1896年-1913年间任伦敦《泰晤士报》驻柏林、罗马及维也纳的特派访员……是一个新闻事业的天才,关心新闻事业而全力保卫之……”。该书再版将使得读者重新走近这位百年前新闻人对新闻的深刻见解。
32
新闻学
作者:徐宝璜 著,芮必峰 编,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简介
《中国近代新闻学名著系列丛书》整理再版了近代在中国用中文出版的经典新闻学著作,所涉及的图书既有专著、教材,也有译著,全面涵盖了新闻学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史等领域,成书年份前后跨越40年。其中,徐宝璜的《新闻学》被誉为“开山祖的开山作”,是新闻学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破天荒之作”。
33
记者道
作者:袁殊 著,芮必峰 编,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简介
《中国近代新闻学名著系列丛书》之一,有观点道:被誉为“东方佐尔格”的袁殊,直到今天仍以其扑朔迷离的面目,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他的著作或为了解这位传奇人物打开一扇窗户。
34
新闻学
作者:戈公振 著,芮必峰 编,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简介
《中国近代新闻学名著系列丛书》之一,本书作者戈公振系著名新闻学家、三十年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我国早期的新闻教育家。他的《新闻学》对了解当时新闻思想和新闻从业理念具有重要的价值。
五、实务
35
新闻业的救赎
作者:彭增军 著,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06月
简介
2016年至2017年,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新闻学终身教授彭增军在《新闻记者》创作了16篇专栏文章,从一个从业多年的记者和学者的角度,全面阐述新媒体生态下,新闻生产所受的冲击、面临的困境与可能的对策。系列文章推出后反响热烈,受到学界、业界的好评和欢迎。经过编辑、整理,这些学术随笔文章,成为这本《新闻业的救赎: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的16个关键问题》。
36
时评中国系列
作者:曹林,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出版时间:2018年
简介
书系作者曹林系《中国青年报》编委、高级编辑、知名时事评论员。7次获“中国新闻奖”,第五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得主。近年一直致力于新闻评论教学,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讲授新闻评论课程,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业界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兼职教授。
37
全媒体新闻生产:案例与方法
作者:窦锋昌,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简介
本书立足于全媒体新闻采编的实际操作,归纳出目前存在的九个问题,分别是全媒体新闻采编的由来、平台搭建、采编流程、新闻产品、人才与考核、管理控制、新闻侵权、新闻伦理,舆论场变迁,逐个专题去编撰著述,试图让新闻传播学子触摸到真实的全媒体采编实践。
38
熊猫频道与国际传播
作者:汪文斌 著,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简介
本书以熊猫频道及其国际传播实践为案例,从传播学的视频传播、人类学的价值共通性、社会学的文化变迁、心理学的接受心理等宏观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同时,熊猫频道及其内容传播作为一个文化产品,在进行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实现品牌化的发展,以此微观视角为补充进一步扩展研究。通过本研究,试图解决两层含义的问题:一是熊猫频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和怎么办的本体问题;二是从熊猫频道出发而不局限于熊猫频道,探讨视频内容国际传播的变化及其规律的外延问题。
39
播音员主持人最易读错的100个字
作者:姚喜双/邹煜/主编,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7年09月
简介
在播音员主持人的大量播音主持实践中,在电视新闻字幕中,时常也会有不少语言文字的差错出现。经过研究,这些差错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看似数量偏多但差错类型有限,有些差错甚至会反复出现。掌握了这些规律、了解了这些最容易出错的词语,在避免差错方面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荐
非常实用的一本书。
六、新闻传播伦理与法律
40
媒介伦理学:
问题与案例(第8版)
作者:菲利普·帕特森 李·威尔金斯 著,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01月
简介
本书着眼于伦理学在21世纪信息社会的各种媒介中的应用,通过文本、案例、图表来向读者展示如何更好地、更合乎伦理地完成工作。作者汇编了大量的关于媒介伦理的案例,将讨论锁定在媒介及从业者面临的伦理难题上,又将讨论推向问题的实质,并将适当的理论引入决策过程,通过精心设置的思考题设法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伦理判断。本书既可以用作媒介伦理学课程的主教材,也可以用作新闻写作、媒介与社会、广告与公关、新闻摄影等课程的伦理部分的补充教材。
41
新闻的边界:
《新闻伦理与法规》案例选
作者:汪露 著,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01月
简介
《新闻的边界:〈新闻伦理与法规〉案例选编》主要探讨了保障知情权、言论自由的边界、新闻采编的边界、媒体的自律及消息来源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每一部分均由案例入手,整合各方面资料对案例进行较为全面的还原,进而提出分析与评价。
42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
理论及案例评析(第2版)
作者:牛静,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简介
牛静著的《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理论及案例评析(第2版)》有三个鲜明特点:其一,它以该领域的重要主题、热点问题为纲,篇目清晰。上篇为新闻传播伦理,包括“伦理困境”“虚假新闻”“新闻寻租”“人文关怀”“隐性采访”“媒介审判”“自律信条”“自律组织”等主题;下篇为新闻传播法规,包括信息传播中涉及的“法律案例”“表达自由”“淫秽”“国家安全”“人格权”“著作权”等问题。其二,靠前外案例并重、热点事件与经典案例并存,并由表及里地对案例进行了深入的评析。其三,呈现优选诸多国家的伦理与法规条文,介绍靠前外该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具有靠前视野。
43
新闻伦理学
作者:纳尔逊.安特宁.克劳福德,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03月
简介
《新闻伦理学》从头至尾参考了大量相关新闻以及报纸的具体实践准则。有些地方,作者引用了长篇大论,目的是为那些平日不太容易接触、阅读到这些资料的读者提供方便。因此,对于某些读者而言‘或是在限时探讨新闻伦理问题的课堂之上,该书可以作为一个快速阅读的单元。而对于那些会花整个学期的时间来研究这一问题的课程而言,这《新闻伦理学》又可作为基础的教材,其中以引用文献的形式阐释了多个子课题。
七、新闻传播教育
44
三十五年回眸
——喻家山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情缘
作者:张昆,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简介
全书记录了三十五年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院发展成长为国内知名的新闻学院的历程,是对《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教育史稿》的有力补充,共同勾勒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教育的更为丰满细腻且鲜活生动的历史图景。
45
美国新媒体教育与研究前沿
作者:[美] 董庆文 边巍 韦济木 陈卓,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09月
简介
写作《美国新媒体教育与研究前沿》有一个重要主旨,就是以实用为出发点,使媒体教育者、新媒体人等对新媒体感兴趣的读者能通过《美国新媒体教育与研究前沿》了解到世界前沿新媒体教育的发展状况,并希望《美国新媒体教育与研究前沿》中所提到的观念和做法能给读者以实用的意义。因此,《美国新媒体教育与研究前沿》整体框架分为三个部分,各有功效。在开篇之前,简单进行介绍,希望能为读者创造更为清晰的阅读路径。
46
实践教学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作者:马峻,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06月
简介
新媒体环境下实践教学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应适应人才培养逐步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的需要,将学校与业界、理论与实践、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围绕着上述主题,本书从五个方面一一“培养理念与整体构想”、“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检讨”、“基地建设与专业实习”、“业界论人才需求”和“他山之石”切入,设置了不同的栏目,分别做了深入、系统的探讨,栏目与栏目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构成一个整体。
八、编辑出版
47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研究
作者:蔡健,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简介
本书运用现代出版理论、政府规制理论、日常生活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等理论,采用抽样、比较、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论述了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成因、特征和功能,梳理了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的内容构成、认识演变和社会关联,选取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江苏省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出版现状、存在问题及规制变迁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为规制创新提供参考借鉴。
48
数字出版实用教程(第二版)
作者:黄孝章 、周健华、 张志林,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简介
《数字出版实用教程》的编著主旨和架构原则是重在实际应用,基于先进的动态数字出版平台系统,重点对从数字化加工、生产管理到数字化运营等全流程实际进行操作性讲解,帮助出版单位领导人员了解数字出版平台体系的总体架构和具体模块功能;帮助相关院校专业学生和数字出版具体岗位人员掌握数字出版的实际运作。
九、报告、年鉴与热点梳理
49
解析中国馆新闻传播学(2018)
作者:陈力丹 刘海龙,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09月
简介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8》对2017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从学术层面、热点话题研究层面做了概述。书中收录了多篇关于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和新媒体研究的综述,一个基本理念是:互联网传播技术正在发生突破性进展,我们现在的文章大多停留在描述新闻工作岗位与互联网的关系,以及眼下各种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社会传播现象上,而向社会提出忠告、警告,是学者的职责,这种忠告、警告不仅是讲解如何应对,也应提供批判性的思考。
50
中国广播收听年鉴2018
作者:丁迈 编,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简介
《中国广播收听年鉴(2018)》是CSM媒介研究编写出版的第十四部广播收听年鉴。该年鉴分四部分全面展现了2017年受众的收听行为、新闻综合、交通、音乐、文艺、都市生活等几个主要频率类型的收听状况、广播的广告市场洞察与收听特征以及全国31个重点城市及3个省翔实的收听数据,可为广大媒介从业人员既可提供有关2017年中国广播收听市场的全面分析,是媒介从业人员必备的一本工具书。作者丁迈任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总经理,也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51
北京传媒蓝皮书:
北京新闻出版广电发展报告(2017-2018)
作者:北京市新闻出版研究中心,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简介
《北京新闻出版广电发展报告(2017-2018)》是由北京市新闻出版研究中心牵头,联合国内学术界、产业界众多专家学者共同编撰的北京地区新闻出版广电行业年度发展报告,是《北京新闻出版广电发展报告(2015-2016)》《北京新闻出版广电发展报告(2016-2017)》的延续和发展。全书由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和附录(主要政策汇编及大事记)构成。
52
中原传媒发展报告(1978-2018)
作者:王仁海,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简介
该书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原传媒发展过程中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梳理,从中挖掘出传媒发展规律性的内涵,特别是对得失成败进行客观、科学和全面的分析,从而为传媒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53
中国网络视频年度案列研究4(2018)
作者:王晓红 曹晚红 马铨 包圆圆 编,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简介
《中国网络视频年度案例研究》今年已经出到第四年了。回看这四年网络视频的重点案例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个行业发展进程的轮廓——从群雄逐鹿到强者为王,从无序生长到规范管理,从探索创新到追逐资本的风口,从网友创作到专业化的回归……视听新媒体的确是一种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媒体形态,它在一种新的技术和社会环境中生长,在不断的摸索与尝试中寻找着自己生存与发展的规律。
十、其它方向的研究
54
我国虚假新闻传播的受众心理研究
作者:周灿华,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03月
简介
本书首先对我国新闻史上虚假新闻的传播进行历时性的梳理,并对虚假新闻的表现特点和形式、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虚假新闻对受众心理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虚假新闻的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其次,从普通心理学角度着手,着重阐述了虚假新闻对受众心理包括认知、情绪情感、行为三个心理层面的危害。之后,详细分析了新闻传播者制造虚假新闻的心理动机以及传者、受众和行业、政府防治虚假新闻的应对措施。
55
广告文化研究:批判导论
作者:葛在波,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07月
简介
著作梳理了自19世纪末以来的学科发展脉络,将广告学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区分为马克斯?韦伯意义上的工具理性派别和价值理性派别,并坚持从价值理性出发,构建了一个融“广告本体文化研究”(本体符号分析)、“广告社会文化研究”(社会分析)、“广告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经济分析),以及“广告历史文化研究”(哲学思辨)等在内的综合性、立体式研究框架,对广告开展了系统的批判性考察,并得出重要结论:(1)广告是当代社会中的一种强大的控制机制;(2)广告是对社会中既存不平等权力关系的一种维护性和固化性力量而不是相反;(3)广告加深了人的不自由而不是相反
56
身体传播
作者:赵建国 著,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07月
简介
该书在述评身体传播研究的现状基础上,全面考察人体的交流系统、身体传播的特征、身体传播的三种主要方式(语言传播、动作传播、表情传播)、身体传播的主要形态(交往的身体、劳动身体的传播、消费身体的传播、政治身体的传播、宗教身体的传播、道德身体的传播、艺术身体的传播等)、身体与传播媒体的关系等。
57
网络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培育
作者:刘爽,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简介
本书依托全国部属高校主流研究群体的一手数据,利用大数据调研分析开放存取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思路,进而为开放存取共享平台构建提供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建议。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系统角度介绍我国网络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和特点、演化规律、评价指标和方法等核心内容,为我国一流网络期刊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58
守望:与新华社记者共同“感知中国”
作者:李斌,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08月
简介
本书以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观察中国,在唱响正能量的同时不回避问题,带领广大读者“感知”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守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本书是一部深度调查作品集,更是一部沉思录、一份建议书,适合对当下中国感兴趣的人们阅读。推荐:业界大咖编著的书,和新华社记者从记者视角一起感知中国。
59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作者:[乌拉圭]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著,王玫 等译,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简介
很多人感觉这部著作并不能归类于新闻传播名下,但它却为传播政治经济学、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等理论或假说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和另类的视角。豆瓣对这部著作介绍道:《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是一本罕见的历史记述与调查。记者出身的加莱亚诺,用大量富有说服力而鲜少被披露的材料,剖析了拉丁美洲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的五百年来得崎岖历史,揭露了这片大陆贫穷与动荡的根源。这也许是自马克思以来对原始资本积累的最好描述。
新闻作品
60
大灭绝时代(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
作者:[美]伊丽莎白·科尔伯特(Elizabeth Kolbert)著,叶盛 译,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简介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系美国知名记者、优秀科普作家,《纽约客》环境观察员和评论员。她的写作兼顾科学的严密性与辛辣的幽默感,以观察深刻、逻辑清晰、行文生动著称。曾出版《灾变手记》等文集,其社会责任感与前沿意识备受称道。2014年出版的《大灭绝时代》在欧美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受媒体与学界一致好评,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堪与《寂静的春天》相提并论的重要著作。2018年该作品由译文出版社翻译出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舆论的一般形成过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