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口怎么看属于哪个街道办事处 探究街道口所在的行政区划?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商洛市 >> 镇安县 >> 柴坪镇 柴坪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柴坪镇谷歌卫星地图) 柴坪镇简介
  柴坪镇位于镇安县西南部,距县城49公里,东与龙胜、青铜交界、南与达仁毗邻、西与余师接壤、北与庙沟、青铜相连。全镇辖9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2765户其中农业人口2657户10484人。总面积163平方公里,有耕地16259亩,其中基本农田8440亩。气候温和、天然的秦岭屏峰,形成全镇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20.1℃,降水量804.4毫米,无霜期226天。最高海拔塔云山1665.8米,最低海拔妈蚁沟口375米。交通便利,乡村公路四通八达,磨木油路横穿其间,是镇安到达西片柴达木三镇三乡的咽喉要道。蚕桑、板栗、核桃、中药材等传统产业发展迅速,烤烟、劳务、旅游等新产业初具现模,主导产业已占人均纯收入的70%。境内河流纵横、全市第一人河旬河,地下矿藏分布较广,主要有金、铁、铜、猛、硫、锌、石棉、冰川石、水晶石、滑石扮等十余种。旬河沙金闻名省内外,素有“八百里旬河金铺底”之美称。  
镇内山青水秀、风景优美,众多名胜幽景让人流连忘返。塔云山主峰高耸入云,独特的人文景观,引一人入胜,,俗称巴西仙境”,又“塔云仙景小华山”之美喻,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旬河鱼跃,自古鱼鳖成群,雀闹蝶舞,沙地连片,构成一道道美妙绝伦的风景线,《镇安县志》称之为“县境八景”之一;初夏季节,旬河漂流,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柴坪大桥,气势宏伟,壮观不凡;紫金城、报恩寺、霸王洋、观音山、泉水井、柳林等特色景点,令人陶醉,并蕴藏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历史上的柴坪,确有旬河航运优势,又是西安通往蜀汉的古交通要道,曾获誉“小汉口”桂冠。步入二十一世纪,柴坪镇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洵河水力资源梯级开发热潮中,镇党委、政府制订了“十一五”规划,出台了一系列开发开放的优惠政策。为振兴柴坪经济,以防洪、防水土流失为主,发展劳务产业,做大做强畜牧产业,提出了“五个强化”,即:强化信访、强化宣传、强化防疫、强化内务管理、强化党建,为构建和谐稳定的新农村、打造平安柴坪新的辉煌。.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163平方公里
611025109
711400
0914
查看 柴坪镇谷歌卫星地图
柴坪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柴坪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地区
简介
永乐街道
  永乐街道地处乾佑河畔中游,属镇安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辖17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72个村民小组,21个居民小组,12302户,49801人。总面积283平方公里。
  
境内山大沟多,耕地较少,有县河绕城穿行,乾佑河纵流而过。“日几朝阳,骊珠樵唱,灵岩吞月”等人文自然景观与飞速发展的城区新貌交相辉映,西康铁路、柞小高速纵贯南北,网状公路交织西东,移动通讯覆盖全境,商贸大楼鳞次栉比,农贸市场繁华有序。矿产和生物资源亦非常丰富。已探明的金、铅、锌、石灰石、重晶石等矿藏20余种,储量十分可观。其中,锡铜沟铅锌矿、午峪沟重晶石、海棠山石灰石等极具开采价值。蚕桑、板栗、核桃、中药材、蔬菜、畜禽养殖等产业已初具规模。
  
多年来,永乐镇依托区位优势,走开放开发之路初步形成了矿产、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桑、果、药、畜、菜五大主导产业。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居全县第一,植被完整,森林覆盖率达89%,非公有制经济占居全镇经济份额的“半壁江山”。连续5年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县乡镇前列;2005年底,全镇国民经济总产值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50元。
  
镇党委、政府抢抓西康铁路、西康高速公路建设的良好机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扶贫开发总揽全局,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省政府确定的永乐镇乡镇企业小区已建设就绪,现在已有76家企业进入小区谋求发展。以“一城两路”为依托,围绕“城区兴商贸、路域抓三产、坡地套药果、平地改水田、多元办企业、主攻水电路”的经济发展思路,实施了城周绿化、乾佑河绿色长廊工程、午峪沟农业综合开发、锡铜沟旱改水、县河及乾佑河流域的“山水林田路、渠堰井园村”十位一体的综合治理工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大产业基地,即:午峪沟农业综合开发基地、锡铜沟果桑烟基地、乾佑河沿线的药畜基地、城周生态果蔬基地。同时,还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开展“小政府、大服务”,争创平安永乐、构建和谐社会活动,切实形成热情服务的工作环境,助人为乐的社会环境,优惠完善的投资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谐健康的文明环境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全镇科技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回龙镇
  回龙镇驻地疙瘩寺,距县城15公里,位居乾佑河岸,是镇安县的北大门,也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西康铁路、高速路和102省道纵穿全境,东南与永乐镇相邻,西与结子乡、云盖寺镇接壤,北与柞水县石瓮镇相连。全镇辖9个村,49个村民小组,2698户10286人,境域180平方公里,有耕地2.5万亩,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1.7万亩,有林地5.49万亩,1999-2004年累计退耕还林2.041万亩。有中心集镇1处,小村镇5处,有国家级文明示范村创建1个,交通便捷、商贸活跃,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迅猛。2005年末国民生产总值37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80元。镇党委、政府连续多年被市、县先后授予先进党委、先进乡镇、安全乡镇等荣誉称号。
  
镇内矿产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充裕。经探明有金、铜、铁、硫酸钡、锰、硫等矿产10多种。其中重晶石矿储量居全县之冠。乾佑河沙金储量十分可观,黄金开采成为全县矿产供税大户。现已利用的林、土、特资源50多种,其中野生纤维、油料、化工植物资源10多种。核桃、板栗、柿子、中药材被称之当地“四宝”,农家乐成为新发旅游业,餐饮、运输、建筑、劳务成为群众稳定收入的支柱来源。熊地沟、梓桥沟的东西光秃山是旅游景点和避暑山庄的最佳开发资源优势,以苗圃、花卉、蔬菜为主体的特色经济发展已成规模。
  
围绕“抓基础变面貌,抓产业增收入,抓党建促发展”的整体工作思路,立足稳定、发展两大主题,一手抓物质文明不放松,一手抓政治、精神文明创建不松懈,突出“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非公三产经济”发展,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目标。一是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为动力,以“双培双带双示范”党建主题活动为载体,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从“抓大事、抓基层、抓基础、抓班子”入手,狠抓党员先进性教育“满意工程”和三级联创、“旗帜工程”,不断强化党的执政能力和自身建设,在政治思想、基层组织、党员教育管理、加强和改进党的
“五风”建设上积极努力,加强广大干部群众对“三农”文件精神的学习领会,增强对“学白河、兴产业、调结构、促发展”活动和“双培双带双示范”活动以及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浓厚兴趣,把党建示范基地29处和科技致富示范户250户分别增加到42处380户。.  
铁厂镇
   铁厂镇的历史 ,由来已久,据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1506年)《重建铁厂城碑记》载:“遵化铁冶始创自中唐历经宋元至今”。相传,它晚于玉田,早于遵化,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铁厂村的名字也有过几次变更。早在中唐时期以前,铁厂附近还是一片荒凉地带;没有人烟。中唐在铁厂聚匠炼铁,铸造盔甲兵器。故起名为白冶庄(白——荒凉意,冶——冶炼铸造),为防御边寇始建土城,驻守军队。后经宋元两代,一直在此炼铁铸造兵器盔甲。传至明朝,由于铁冶业不断发展,人口也逐年增加,于是把白冶庄,改称白冶厂。
  到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6年),倭寇侵扰频繁,兵器需求量不断加大,遂将白冶庄视为重镇,除增派驻军,加强守备外,又将原来土城拆除,重规改建大石头城,规模长宽各一华里,城墙高二丈、宽一丈,基础用九层灰土夯实,南北城门两侧建有跑道,以备巡城,石块平均约一立方米左右,四门镶有石刻匾额各一块,南门为“峰岚耸秀”,北门为“畿辅保障”,东门为“海岳清宁”,西门为“山河盘带”。据四门匾额落款得知,该城始建于明弘治年间,竣于明正德年间。总监修人是朝明。工部侍郎张守业。城池建成后,城内屯兵,炼铁铸造兵器,城外居住平民百姓。当时城外有南北二关,大街(包括南北关)延长到二华里,城东有东庄子,侯庄子;城西有西店子、小西街;城南有小高庄。这些村都是平民百姓的住所。为了解决城里城外军民饮水,在南北二华里的大街西侧,还打了石井五眼(每半华里一眼,城里二眼,城外三眼,这五眼 ’井一直到1976年地震后才废掉)。
  这时铁冶业发展很快,规模也相应扩大,炼铁炉达到25座之多,铸造炉达到50多个。据说,光从事铁冶工人就达2500多人,居民有500多口,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铁冶基地之一,也是白冶厂的鼎盛时期。现在,铁厂城内
铁厂镇东北角仍存有一座体积达45万立方米的焦子山。
  到明万历年问,戚继光任蓟辽总理,镇守边关各口,仍视白冶厂为重镇,下令再次重修白冶城,并在南北关的两端新建守卫栅楼各一座,在东街路北建武衙门一处,守备把总在前庭,炒铁郎君驻后院,把白冶厂建设得铁筒一般。
  据清《天府广记》记载,到明朝末叶,因附近山林伐尽,炭源断绝,靠买炭炼铁,加之附近矿石贫乏,致使冶铁成本高而产值低,遂于万历九年,蓟督梁梦龙奏请工部批准,停止冶铁业。当时守备将领遂将城内营房分给部下甄、刘、袁、侯四大家,以西街道口为界,南城路东包括东街分给甄姓,路西分给侯姓,北城路东分给袁家,路西包括西街分给刘家,把-座坚固的军事重镇,变成民城。居住在东庄子、侯庄子的军民因吃水困难,都陆继迁入城里,有几个村的房屋逐渐都被拆除,村址变成耕地,只有西店子、小西街、小高庄一直保存到今天。一部份城外居民到城里定居以后,除经营土地外,有些农民开始作买卖,由于商业的逐渐兴起,官家出布告立起了四、九大集。为了纪念古老的铁冶历史,把白字换上了铁字,就叫铁冶厂了。
  -
  地名由来
  清道光年间,铁冶厂又改为铁厂。 清王朝建立以后,清政府出榜安民,鼓励农民垦荒种田,提倡经商作买卖,于是城里城外商号买卖越来越多,到清中、后期,铁冶厂的大街两侧已是商贾云集,铺户林立了,成为附近闻名的重要集镇。据老年人回忆,民国以前镇内买卖铺户还有二、三十家,其中大杂货铺有天瑞成
  
铁厂镇  、广利厚、广聚号、广生号、双义合等;粮行有大成兴;永聚祥;洒烧锅有临泉涌、义丰号;糕点铺有万会成、大成样等家;首饰店有广合楼;当铺有祥茂当;大饭馆有和顺馆、永顺馆、福生馆、义和馆、聚盛轩、三义栈、信记饭庄等;旅店业有侯家店、甄家店、张家店、徐家店;此外还有锡器店、中药店、肉铺、烧饼铺、酒馆等二十多家。因此,当时有遵化第二镇之说。
  -
  名胜古迹
  古泉喷珠:
  一是古泉喷珠。铁厂北山龙王庙有一股清泉,建庙时在庙前的泉水周围修建了一个约四丈见方水池,扶池观看泉水不断上涌,水泡有如一串串的珍珠浮到水面而止,故称古泉喷珠。水池南面有一石凿龙头镶砌在水池墙脚,泉水从龙口泄出,亚如卧龙吐水。明朝守备曾将池水引入城内衙门饮酒亭,厨师把菜做好放入水池,池水便将菜送入饮酒亭了。
  北门三奇:
  二是北门“三奇”。古人有这样四句诗描绘铁厂北门,“
铁厂镇三奇” :三步两孔桥,城上柏树摇,回头望明月,碑比城还高”。是说铁厂北门外有一座长不过三步的小石桥,而下面却有两个过水洞,这是一奇;城上有柏树一株,因地势高而招风,所以邀棵柏树无时不在摇动,这是二奇;城头上立有建城石碑一块,当你晚上出城,回头望月时,看见石碑仿佛立在城里比城墙还高,这是三奇。这几句诗句至今还在铁厂的人们中流传着。
  古洞藏仙:
  三是古洞藏仙。在铁厂西山——半壁天的山腰,有一个天然山洞,当地人叫它无终子洞,
  传说铁厂在很早以前,这里属无终国,无终国战败以后,国王曾避难于此而得名。后来到燕国时期,燕国被秦所灭,燕太子丹也来此滑避难,后死于洞中,为纪念燕国之主,后人于洞内建一小阁,将他的像塑于阁内,祝福他得道成仙。直到建国前此阁还保存完好,每到节日当地人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此外在旧时每到夜晚,洞外常有亮光晃动,俗称狐仙炼丹,故有古洞藏仙之说。
  燕王古墓:
  四是燕王古墓。相传燕昭王死后,太子丹继位,这时秦国已灭了齐、楚,赵、魏、韩五国,太子丹大惊,聚文武而谋保国之策,其中有人献计:秦之强而在于王,欲保燕国不亡,可选一勇士以进贡纳降之名刺杀秦王,太子丹允诺,遂派武士荆柯携图藏剑赴秦行刺,行刺未成,被秦王殿前卫士剁成肉泥,随行人逃回燕国,太子丹闻报丧胆,力主遣散朝臣,自己侨装改扮。携父灵逃到铁厂,将其父葬于此地,自己便隐于无终子洞,一来避难修行,二誊为守父灵以尽自己之孝。传说这座燕王古墓
铁厂镇,光坟头就占地一亩三分,周围古树参天,密林遮日,经常喔喔作响,令人生畏,不敢近前。
  棋盘山:
  五是仙人棋盘,铁厂城南棋盘上有一块方约一丈,厚约三尺的汉白玉石,石面上有棋纹迹(今人不识棋种),故取名为棋盘山,相传古时有一张姓住在山下,常年以砍柴为生,一天,他来到山上砍柴,看见两个老头在这块石头上下棋,他站在一旁看了半天,直到把棋下完两个老头散去,也未说一句话,樵夫正纳闷时,发现棋盘上有一棋子,上面有“王弹”二字,他回到家里,家人间他上那里去了,他说在山上看了半天下棋的,可是家人却说找了他一年了,于是就传说是王禅,王敖二仙在此山上下棋。后来这块汉白玉棋盘到民国初年被拾柴,放牧的人砸碎无存了。
  煤山:
  六是煤山不雪。铁厂城里东北角有一座黑色山坨,俗叫煤山,相传是唐朝开始炼铁堆放炉灰的地方,方园有百亩左右,旧时因炉灰内有余热,加之高于城墙,易受阳光,所以一般小雪不见雪,大雪也比别处融化又快又早,现在已因年限太久,余热散尽,雪后已无异于其它地方了。
  康姑仙祠:
  七是康姑仙祠。铁厂东门外有座小庙,名康姑祠。相传在唐朝时,铁厂有个康小二,炼铁铸造盔甲兵器,一天上司下来一道命令,限他七天铸造盔甲若干件。可是次日生火,火虽旺而铁不熔,康小二焦急万分,回家说给二女,二女遂去炉前观看,只见炉下出泉,已知炉火再旺铁也不会熔化,全家必遭斩抄大祸,于是二女自投炉内,水自尽铁始熔,康小二如期完成盔甲若干件。后康小二将此事禀于上司,经皇帝批准,封二女为“金火二仙姑”,并在厂内盖金火二仙姑祠堂一座,以为追念。后来传说二女投炉后被秃尾巴老李收为妻妾,此庙至“0”破四旧时拆毁,现还有遗址可见。
  城外城隍:
  八是城外城隍。据说凡有城池的地方,均建有城隍庙,而且都建在城里,唯铁厂城隍庙却建在城外。为啥要建在城外呢?这里也有一段神话故事。据传说,铁厂城隍庙原来也建在城里,建好以后不久,铁厂城内有郎舅二人因债务纠纷双双向城隍告阴状,打起官司来了,在城隍面前起誓:谁要昧了良心,一出庙门跌折胳膊跌折腿。结果为姐丈者走到庙门将腿摔折了。于是其内弟即扬言姐丈昧了良心赖帐,后来听说为内弟者于告状前给城隍烧了金山银山和黄钱元宝,贿赂了城隍,才使其姐丈将腿摔折,因此其姐不服,跑到城隍庙大骂城隍接受贿赂,断案不公,并打了城隍两个咀巴,撵城隍出去,结果次日城隍塑像便到东门外了,后来会首们出来把城隍塑像抬回城里,第二天又到东门外了,于是就把城隍庙建在城外了。
  大山小缝:
  九是大小山缝,在铁厂城东过一道山岭,约有五、六里地的地方,有两座山,大的叫大山缝,小的叫小山缝。这个大山缝,相传是二郎杨戬因其妹与刘彦昌结婚犯了天规,奉玉皇之旨与其妹在天上打仗时将斧头甩掉,落在这座大山上,将山岩劈掉一
  
铁厂镇  半,所以一半仍是完好的山岩,另一半大石散落在山岩之下,后来人们叫它大山缝。那个小山缝,传说是二郎打不过仙姑,将宝莲灯夺去,将仙姑压在这座小山下,后来仙姑之子沉香长大后,来此山用斧将山劈开,救出母亲而去,于是留下这座山缝,这个小山缝,确象一个馒头形的小山,半腰有一道缝,这道山缝长约一、二十丈,宽有一、二丈,深有十余丈,底下还有若干山洞。八年抗战时期,这个小山缝曾藏过几百人。
  古井喷泉:
  十是古井喷泉。铁厂西山的半壁天脚下有座椅形小山,小山前面有一眼古井,相传是唐王征东时路过此地,见一泉水四溢流失,唐王命兵士取附近石块砌成一井,井下面留有水洞,每到冬春两季泉水从井下小洞流出,一遇夏秋季节泉水从井口涌出,水柱高约三尺有余,故俗称“古井喷泉”。后来唐王得胜还朝又路过此地,遂降旨在椅形小山正中建造一座庙宇,以其泉水取名为涌泉寺,寺内塑有涂金的满堂佛像,寺的后面椅形小山上满植松柏,俗称南松北柏,山上松柏常青,山下泉水常流,当中有古庙相衬,风景异常秀丽可观。但近几年来,由于雨量减少,水位下降,此泉虽未干涸,但除夏秋季节从井下小洞流出以外,再不见井口喷泉了。这座古庙于建国后,曾改作社办中学,后中学合并到龙王庙,遂将此庙拆毁。
  庙宇繁多:
  铁厂除有十大景外,这里的庙宇繁多,也是附近百里左右村庄所少有的,有名的大型庙宇有十一座:龙王庙、释迦牟尼庙、娘娘庙、三皇庙、城隍庙、关公庙、真武庙,火神庙、药王庙、西峰寺、涌泉寺。小型的有:观音庙、玉皇阁、子孙娘娘庙、堂子庙、山神庙、土地庙、五道庙、魁星庙、南极子庙等。阴历每月初一和十五日,各庙大钟齐鸣,香火不断。现在,这些庙宇已先后拆毁,有的改作学校,有的已被居民在旧址建成新居,还有的还耕变成良田了。  
大坪镇
  大坪镇
  611025103200 121 红旗村委会
  611025103201 122 庙沟村委会
  611025103204 220 园山村委会
  611025103208 220 岩屋村委会
  611025103209 220 旗帜村委会
  611025103213 122 小河子村委会
  611025103216 220 芋园村委会
  611025103217 220 龙湾村委会
  611025103218 220 凤凰村委会
  611025103220 220 全胜村委会
  611025103222 220 白相村委会
  611025103224 220 龙池村委会
  
米粮镇
  米粮镇地处镇安东南地段,距县城61.3公里,是陕西与湖北接壤乡镇之一。全镇总面积132平方公里,地势呈北高南低,镇内平均海拔在1761米与645米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年无霜期220天,全年降雨量814.6毫米,年光照时间1947.4h,年平均气温14.6℃;25度以上坡地1.1万亩,占农耕地3.13万亩的35%,农业人均耕地1.2亩;全镇11个村67个村民小组5396户20880人,其中农业人口18559人,回民1084人,市场繁荣,交通发达,冷安路、冷老路贯穿全境,优越的地理条件人称镇安县的“白菜心”,也是全县人口第二大镇。2005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940万元,粮食总产1.15万吨,人均粮食保有量达到510公斤以上,人均纯收入达到1624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万元。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金、银、铁、大理石等十余种,丁马(丁家山—马尾山)矿带的黄金储量大,米粮金矿是主要龙头企业。水力资源丰富,滑水河落差445米,水力蕴藏量为10500kw,可开发利用2158kw,已建小型、微型水电站15处,装机951kw。土地资源丰富,全镇土地总面积198069亩,其中农用耕地28257亩,林地100647亩,草山草坡22918亩,非生产用地46247亩,在农用耕地中,老坪地2177亩,河滩地18亩,沟台地142亩,梯田9333亩。人力资源丰富,米粮镇人杰地灵,人民勤劳朴实,重视教育,整体文化素质高,从米粮镇走出了大批干部。全镇实有劳动力11290个,其中男劳力6513个,女劳力4777个,是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的重要资源。旅游开发前景广阔,滑水河黑龙潭是陕南著名道教庙观,自然景观奇异,同时还是镇安县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旧址,属县级文物保护点。米粮镇有七里峡、米粮街、熨斗滩三个综合市场,现有投资企业396户,从业人员1768人,投入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将军坪新区开发初具维型,已是成为我县东部文化、商贸、休闲为一体的一颗明珠。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管理的思路,高标准地建立起了2个1000亩二花基地,3个200亩魔芋基地,2个100亩西瓜基地,1个500亩银杏基地,2个500亩五味基地,2个500亩优质核桃基地,2个圈舍养畜基地,6个100张养蚕基地,建立起以联盟、光明、树坪、清泉、红卫千亩烤烟带,涌现出了11个产业调整11个产业调整种植专业村。.  
茅坪回族镇
  茅坪回族镇地处秦、鄂两省镇、郧、旬三县的结合部,全镇辖5个村,28个村民小组,共有2234户9027人,其中回族1234户5065人,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55.2%、56.1%。全镇总面积8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735亩,林地75490亩。本镇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中药材百余种,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有用材林4.8万亩,树种有油松、华山松、红椿等;有经济林1.4万亩,树种有核桃、板栗、漆树等;农作物有30余种,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洋芋等。
  
茅坪回族镇有着光辉的革命斗争历史,早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这里是鄂、豫、陕革0据地的主要辖区;在解放战争中,359旅、中原五师、中原军区部队,先后在此建立回民支队、独立营、回-防队,有一批优秀的回民儿女为革命战争牺牲了生命。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人民艰苦奋斗,锐意改革,经济和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2000年5月至2003年4月,原省委副-艾丕善,省委副--、副省长张伟三位领导先后4次到茅坪回族镇调查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为全镇的发展开发确定了14个对口支援项目(含26个子项目)。通过省定扶持项目的实施,全镇脱贫致富步伐大大加快,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提高,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镇容镇貌得到显著改观。2005年,全镇经济总收入达到267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以上,实现人均1.03亩基本农田。产业建设方面,实现户均1.8头牛,17只羊,1亩中药材,1亩经济林,1人外出搞劳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5个村21个组通公路;农村供电入户率达98%,5个村18个组实施了农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3个村通有线电话,并建成茅坪街、红光移动通讯基站,开通了手机,电话入户率达到40%;3个村实施了微波电视工程,电视入户率达到60%;解决了1598户6256人的饮水困难;累计实施移民搬迁203户926人,建成移民小区4个;机关单位宿办条件大大改善;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集市贸易非常活跃。.  
西口回族镇
  西口回族镇地处镇安县东南部,是陕西省三个回族镇之一。全镇土地总面积118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积101415亩,耕地面积16885亩,人均1.3亩。辖10个行政村,37个村民小组,3528户,13232人,其中回族857户3362人。境内山川相连,谷峰相间,喀斯特地质地貌复杂。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年均气温10.4℃,年降雨量938毫米,无霜期195天,受海拔地势影响气候垂直差异较大。
  
交通、通讯便利,生物、矿产、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程熨路、石关路与邻近乡镇相连,有铁湖油路、西康铁路通向省会西安和湖北省。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相继开通,通讯联络方便快捷。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洋芋、大豆等20多种;中药材品种多,分布广;用材林主要有华山松、油松、红椿、泡桐等,核桃、板栗、柿子、漆树等经济林是当地农民的“摇钱树”;金属矿主要有铁、铜、金等,非金属矿有大理石、石灰石等,“镇安红”大理石矿藏量达50亿立方米。
  
“十五”期间,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省委、省政府扶持民族镇经济发展历史机遇,立足镇情,解放思想,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了喜人的工作成绩: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全镇粮食稳产增产;畜牧、林果、中药材和劳务四大产业优势凸现,农民收入不断增长;集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促进了人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保证了西口一方平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科学、健康、文明、团结、向上的新风尚。2005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280万元,比2000年增长26%;粮食总产量5350吨,比2000年增长3.6%;农民人均纯收入1470元,比2000年增长12.5%;地方财政收入14.5万元,比2000年减少(因政策性因素)56%。.  
高峰镇
  高峰镇,因冷水河、铁厂河在这里交汇,原称两河乡。镇政府所在地三官庙,古木街庙堂,依山傍水,景幽形盛,吸引得清末县令李天柱,民国县长苏光壁皆在此题咏。原陕西省军区司令员孙光将军,在1946年9月中原解放军突围途中任军区司令员,夜宿两河街三官庙。在思考如何坚持游击战争时,孙司令员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将军于是披衣走出门楼,排徊于古柏之下,接着返身入室,取下先生的画屏,在背面留下这样的墨迹:“内战烽火,骤然相逼,流血奋斗,坚信主义,誓夺人民翻身胜利。”时过境迁,今日的三官庙址上矗立着计划生育服务站的楼户,而两株古柏依然枝坚叶茂,见证着沦桑岁月,成为古镇的象征和骄傲。
  
高峰文化底蕴厚重,群众生活娱乐活动丰富。民歌、哨呐、书法、绘画、歇后语、象棋等开展活跃。清末白文亮以行楷草书名振西安,被收入县志。步入现代,收录机、VCD、电视机成为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载体,而传统的民俗文化仍然保留着旺盛的生命力。早在建国初的五十年代,王自德、邢宗齐等精美绝伦的剧装道具,善书画雕塑,神像、人像泥塑得维妙维肖。王自德老艺人虽目不识丁,仅凭口口相传,胸有数十本完整的汉剧,而且文场武打皆具很高演艺。近年已到古稀之龄,仍能口授词曲,指导县剧团演出,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克难求进,以传统剧目进行节日演出,走出去服务庙会演出,深受群众欢迎。联丰业余剧团演出的杨家将戏“火棍”,还在九十年代中全县业余文艺调演赛中获得一等奖。当地制作狮子、花灯、草帽、纸扎花卉的能工巧匠多。永丰村扎的亮狮为县内独创,五十年代就在县城亮相,相继举办灯会,自娱自乐,大大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全镇书画爱好者层出不穷,每临春节,街头书写春联,彩绘灯笼画者,不乏上乘之作。以白绍松为代表的农民画,造诣声誉播于镇外县内。
  
勤劳智慧的高峰人民,踏着时代的节拍,沿着建设新农村的道路,锐意创新,开拓进取,脱贫致富奔小康,全力为实现产业大镇、文明新镇、经济强镇而奋斗,定将取得新的丰硕成果。.  
青铜关镇
  青铜关镇位于镇安县城南,距县城33公路,区域面积230平方公里。全镇辖15个建制村,常住人口16805人,其中农业人口16207人。青铜关镇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过渡区,年平均气温16.1摄氏度。年均降水量862.6MM,年日照时数1995小时,无霜期220-230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青铜关原名青藤关,是古长安通往巴蜀必经之路,与安康市旬阳县接壤,素有商洛“南大门”之称,交通十分便捷,“西康”铁路和102省道纵穿全镇,西康(西安至安康)高速公路目前正在修建中,出入道口设在本镇东坪村。青铜关镇人杰地灵,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青铜关人勇立潮头,迎风搏浪,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烤烟、畜牧、林果、中药材已成为全镇四大支柱产业。现有各类工业企业33家,商贸企业203家,拥有农贸市场三处。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328万元,工农业总产值4100万元。财政收入94.1万元,人均收入1500元。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各类基础配套设施日趋完善;电力通信、广播电视、教育卫生、饮用水及各类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异的创业条件。辖区内己探明的铅锌、硫铁、铁、重晶石、锰等矿产资源储储量丰富。拥有月西矿业有限公司、京地公司、宝鑫选矿厂等多家企业。
  
青铜关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正朝着经济腾飞,事业发展的更高目标健步迈进。同时将以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各种优惠政策和优良高效的服务。
  
镇-朱炜、镇长邬少安诚邀国内外各界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和创业,共享资源,共创未来。.  
柴坪镇
  柴坪镇位于镇安县西南部,距县城49公里,东与龙胜、青铜交界、南与达仁毗邻、西与余师接壤、北与庙沟、青铜相连。全镇辖9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2765户其中农业人口2657户10484人。总面积163平方公里,有耕地16259亩,其中基本农田8440亩。气候温和、天然的秦岭屏峰,形成全镇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20.1℃,降水量804.4毫米,无霜期226天。最高海拔塔云山1665.8米,最低海拔妈蚁沟口375米。交通便利,乡村公路四通八达,磨木油路横穿其间,是镇安到达西片柴达木三镇三乡的咽喉要道。蚕桑、板栗、核桃、中药材等传统产业发展迅速,烤烟、劳务、旅游等新产业初具现模,主导产业已占人均纯收入的70%。境内河流纵横、全市第一人河旬河,地下矿藏分布较广,主要有金、铁、铜、猛、硫、锌、石棉、冰川石、水晶石、滑石扮等十余种。旬河沙金闻名省内外,素有“八百里旬河金铺底”之美称。
  
镇内山青水秀、风景优美,众多名胜幽景让人流连忘返。塔云山主峰高耸入云,独特的人文景观,引一人入胜,,俗称巴西仙境”,又“塔云仙景小华山”之美喻,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旬河鱼跃,自古鱼鳖成群,雀闹蝶舞,沙地连片,构成一道道美妙绝伦的风景线,《镇安县志》称之为“县境八景”之一;初夏季节,旬河漂流,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柴坪大桥,气势宏伟,壮观不凡;紫金城、报恩寺、霸王洋、观音山、泉水井、柳林等特色景点,令人陶醉,并蕴藏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历史上的柴坪,确有旬河航运优势,又是西安通往蜀汉的古交通要道,曾获誉“小汉口”桂冠。步入二十一世纪,柴坪镇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洵河水力资源梯级开发热潮中,镇党委、政府制订了“十一五”规划,出台了一系列开发开放的优惠政策。为振兴柴坪经济,以防洪、防水土流失为主,发展劳务产业,做大做强畜牧产业,提出了“五个强化”,即:强化信访、强化宣传、强化防疫、强化内务管理、强化党建,为构建和谐稳定的新农村、打造平安柴坪新的辉煌。.  
达仁镇
  达仁镇地处镇安西南边陲,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01公里,总面积220.5平方公里。全镇辖13个村,67个村民小组,3200户,11739人。境内最低海拔405米,最高海拔1837米,平均年降雨量908毫米,日平均气温11.2摄氏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属镇安县重点林业乡镇之一。生物多样性特点十分突出,有麝香、大鲵等珍稀动物30种,有锦鸡等稀有珍禽10多种,有银杏、水杉等珍贵植物30余种。矿产资源丰富,铁、金、矾等矿具有较大的开采价值。盛产板栗、香菇、木耳、核桃、蚕茧、魔芋等土特产和杜仲、金银花、天麻等名贵中药材。是镇安特产“象园茶”之乡。茶、桑、栗三大主导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2006年我们紧紧抓住深度开发,抓扶贫;稳步推进,抓“三农”;优化结构,抓产业;群策群力,抓设施;多元增收,抓财政;群防群治,抓稳定,实现国民经济递增12%,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800万元,增长12.2%,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200万元,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60元,增长5.6%,粮食总产达6000吨,人均产粮470公斤,固定资产投入1000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
  
2006年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面实现农民增收目标。
  
坚持“稳粮扩经”思路不变,大力推广农业“三项技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业科技含量,提高粮食单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不少于20000亩,粮食总产达到6000吨,人均粮食保有量470公斤,保证全镇粮食安全。
  
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结合镇情,继续把茶叶、板栗、蚕桑三大传统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把劳务、畜牧、中药材三大特色产业做大、做特,实现产业多元发展,农民多元增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扩大主导产业种植规模,发展标准化无公害茶园4000亩,新栽良桑50万株,改良板栗50万株,发展魔芋2500亩。贯彻省委《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化进程的决定》精神,完成人工种草2000亩,扩大以金砖、玉泉村为主的“百头牛,千头猪,万只羊”的畜牧产业养殖规模,力争使产业收入占到年经济总收入的85%。.  
木王镇
  木王镇地处镇安县西南边陲,西接宁陕,东邻安康,总面积221平方公里,辖6个村40个村民小组2326户8249人。境内最低海拔660米,最高海拔2610米,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日平均气温10.2摄氏度,属凉亚热带温润性气候。森林覆盖率达73%,有林地达24万亩,属商洛市重点林业乡镇之一,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十分突出。有羚牛、麝香、大鲵等珍稀动物20余种,有锦鸡等稀有珍禽10余种,有罕见的高山乔木杜鹃,素有植物“活化石”之称的水杉、红豆杉等珍贵植物30余种。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滑石、云母、石榴石、大理石等非金属矿具有巨大的开采价值。盛产镇安大板栗、香菇、木耳、核桃、蚕茧、魔芋等土特产品和天麻、猪苓、二花、杜仲等名贵中药材。这里层峦叠嶂,水秀林茂,多奇花异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十里杜鹃、龙头山、鹰咀山、四海坪原始森林等自然景区具有诱人的开发前景。
  
近年来,木王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县的高度重视和关怀、支持下,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八千人民,认真贯彻“-”的重要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公园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建设产业大镇、生态强镇、旅游名镇、文明新镇四大目标,坚持一手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一手抓小集镇建设,增加集镇容量,促进第二产业发展,努力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经济社会事业实现了快速协调发展。到2005年,全镇国民经济总收入达到307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5万元,人均保有粮食44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93元。全镇进入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历史时期。
  
果、桑、芋、畜、药五大优势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干果之王”——板栗面积达到2.8万亩,年产量达到530多吨;优质田坎桑88万株,年养蚕1000张,产鲜茧36吨;3000亩魔芋基地顺利通过省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木王腊肉”享誉省内外:天麻、猪苓、柴胡、二花、五味子、杜仲等中药材从野生走向人工培育,生产面积达到3000余亩,年收入达300余万元。.  
云盖寺镇
  云盖寺镇位于镇安县城西19公里处,北与柞水相邻,总面积达209平方公里。耕地20080亩,经济林亩19600亩,基本田18010亩,辖9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3580户13440人。属典型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以风凸岭为脊线,分为县河和旬河流域,平均海拔830米,年均气温12.8摄氏度。境内目然资源丰富,有金矿、钒矿、铁矿等矿产分布,尤期是团二钒矿储量居西北之首。有唐朝建筑云盖寺大庙,清朝建筑刘家大院子,李白曾远游的白侍朗洞等旅游景点,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近年来,云盖寺镇党委、政府按照与时俱进促党建,强化基础抓旅游,依托路域兴三产,优化环境办乡企,因地制宜调结构,以民为本争投入的工作思路,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实施产业富民,项目带动战略,经济快速发展。截止2005年12月,全镇固定资产投资达1200万元,较同期增长8%;农村经济总收入4100万元,同比增长5%;重点工程进展迅猛,云镇至县城供水工程云镇段工程提前建成通水。完善建设重点村8个,工赈移民搬迁58户,新修便民桥10座,修复村级公路52公里,“五改三建”128户。招商引资签订合同2个,引资6000万元,到位800万元,同比增加30%。
  
“十一五”期间,云盖寺镇党委、政府将坚持:心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第一工程抓党建,第一责任保稳定,第一要务促发展的要求,围绕“稳定农业调结构,主攻钒业上规摸,强化基础抓三产,改善环境争投入的总体思路,积极培育蔬菜、畜牧、药材、林果业四大特色主导产业建设“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全力建设云东钒业小区;积极实施“五通四改三建”,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示范,稳步推进的原则,建设好新农村;全力培植云镇商物流通,文物景点旅游,劳务输出三大产业,提升三产发展水平;同时,围绕构建“和谐云镇”,切实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没,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力促进镇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庙沟镇
  庙沟镇地处镇安县城西南63公里,属于旬河流域。东邻永乐镇,南接柴坪镇,西邻余师、黄家湾乡,北接云盖寺镇。全乡总面积1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974亩,基本农田10320亩,人均1.1亩,有林地18600亩。境内以中低山为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海拔1549米,最低海拔422.6米,相对高差1126.4米,整个地形呈东西略长的棱形状,由一河五沟相间而成。年均日照1850小时,平均气温13. 7℃,年降雨量870-1100毫米,年均无霜期226天,雨量充沛,无极端严寒。2005年目全乡辖8个村53个村民小组,2586户,10208人。其中农业户2536户,人口9937人。
  
全乡耕地总面积15974亩,有半数以上黄土地,适宜兴桑养蚕、种植烤烟,有四成沙质土,适合核桃、板栗、中药材生长。境内水资源丰富,旬河穿越乡境内,可建成梯级电站,有丰富的开发利用价值,且河多水源含养好;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已探明全乡有金、银、铁筹矿藏,石灰石,青石等建筑材料。目前全乡四个村9处金矿预采,旬河大型沙金矿正在探挖过程之中;主导及特色产业初具规模,近年来来,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着力培育和发展乡域特色经济,做优做强蚕桑、板栗两大传统产业,大力培育中药材、畜牧业和新产业烤烟。蚕桑、板栗、中药材、畜牧业已成为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项目。组织群众大搞退耕还林,大力推行封山育林,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乱砍滥伐破坏植被现象得到了遏制。全乡板栗发展达到11660亩120万株,年产板栗350吨;实行蚕桑改良,桑园面积达到4132亩,年均养蚕3000张,蚕茧量达到100吨;推行科学饲养,良种率、出栏率、商品率大幅度提高,年生猪饲养量达到14000头,羊饲养量达到5400只。
  
2006年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是: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及县委十五届七次、八次会议精神,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全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农民增收,强化基础为目标,实施稳粮油,优栗桑,强基础,抓畜牧,兴烤烟,增三产“五大”战略。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保持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把党的建设作为第一工程,为顺利完成“十一五”计划开好头,起好步。.  
月河镇
  月河乡地处秦岭南麓,位于镇安县西北部,距县城87公里,距西安140公里。全乡辖3个行政村16个村民小组505户2059人,总面积10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2%。月河多山,层峦叠嶂、山峰陡峭、险峻秀拔;月河多水,溪水潺潺,泉水叮咚,绿水常流;月河物产丰富,板栗、香菇、木耳、畜产品、中药材、甘蔗酒、山野菜等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
  
月河乡是镇安县西部开发区,境内资源十分丰富。具有石材、水力、旅游、生物、矿产五大资源优势。石材资源主要为优质汉白玉矿,理论蕴藏量3.4亿立方米,有一级白、雪花白等十几个优质品种,极具开发利用价值,是国内罕见的优质石材矿生带。
  
月河的旅游开发前程似锦。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山景、水景和溶洞景观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较高的品位。从森林景观看,植被生长茂盛,种类繁多。月河上下待到初春,百花争艳,百鸟争鸣。盛夏,群山披绿,万木争荣。深秋,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好一派大自然风光;从地貌景观看,多彩多姿,造型奇妙。溶洞分旱、水二洞,洞深千米。旱洞内钟乳石、石笋、石柱奇形怪状、美不胜言。幽谷长峡、溪流潺潺,幽暗爽人,石牛、石林、石人、石佛、九女山、吊灌崖、猴子望月、鳖爬崖、雷封洞、棋盘石、卧仙台、金线吊葫芦、百米悬道、世外桃园等景观十分诱人;月河水流量大而稳,且多为矿泉水,水文景观堪称一绝。沿月河河道而行,处处风景如画,两岸各沟沟岔岔或溪流、或瀑布、或喷泉,各具特色,一年四季,碧水荡漾。景点主要有:温泉、菊花泉、水围城、钓鱼潭、锅底潭、姊妹潭、鸳鸯池、连潭飞瀑等。月河的气象景观主要有:云景、雾景、露景、雪景和霜景;人文景观有:寺庙、石雕、石刻、人工水电站、人工湖和人工飞瀑。月河冬暖夏凉,空气清新,环境幽雅,是避暑、休闲、度假、猎奇的理想胜地。近年来,随着接待设施的不断改善,一年四季游客络绎不绝。
  
“十一五”期间,月河乡党委政府将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快开发石材、水力、旅游、生物、矿产五大资源,不断加强“路、电、讯、视、饮”五大基础设施建设。以旅游产业为龙头,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实现人均纯收入突破三千元,并推动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努力建设经济强乡。
  
月河乡党委、政府将热忱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前来月河共商开发大计,同谱一首开发月河的宏伟赞歌。.  
柴坪镇特产大全
镇安大板栗
云盖寺挂面
镇安象园茶
镇安丹麻石
象园雾芽
镇安糖炒大板栗
岭沟米
陕西黑木耳
木王砧板肉
镇安腊肉
柴坪镇景点大全
塔云山景区
木王山国家森林公园
金台山文化旅游区
童话磨石沟旅游度假村
云盖寺古镇
镇安黑龙潭
镇安绣屏公园
虹化山公园
县城清真寺
云镇古街
湖北关
镇安古寨
镇安朝阳观
凤凰古寨
九龙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看属于哪个街道办事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