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有哪些特点 探究春天的中国气候特点、景色和文化?

描写春天景物的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景物 环境描写 为文章增彩
写人记事,离不开环境描写。因为人的活动离不开环境。好的景物描写,可以起到提供人的活动场所,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心情和反映人的思想感受,衬托人物性格和品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多种作用。写好了景物,可以为文章增彩。各种游记要写景物,有的片段练习、命题习作也要求描写景物。因此同学们经常要描写景物,但同学往往在平时的习作练习中很难写好景物。如何写好景物呢?
一、倾注满腔真情,仔细观察
首先,我们要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灵。“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景物无任何感彩,但我们要把它们当作有感情的生命对待,进行细致观察。当然观察也是讲究方法的。可以按“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观察,也可以按照“重点的局部――整体”的顺序观察,还可以按自下而上,由上而下,由远及近,由近到远等多种顺序来观察。具体按什么顺序,要因时因地而定,灵活掌握。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其自身构造、地理因素及所处时间的不同,不同的景物的形状、色彩、光泽、姿态、声响等千差万别,各自有其鲜明的特性。即使所谓相同的景物,也往往是同中求异。有的景物随着一日内早晚时光的推移,也会呈现不同的状貌。更不要说一年内春夏秋冬的巨大变化。有的景物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会有天壤之别。如风霜雨雪在江南塞北,在平原海滨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要用心观察。不仅要观察景物的动态,还要观察景物的静态。不但要注意不同地点的景物,还要留心同一景物在不同的时间的变化。为写出景物的特征奠定基础。
二、选取典型事物,写出特征
描写景物不能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一来篇幅有限制,二来会导致主次不清,混乱不堪。只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抓住它们的特点来写,就可以体现出整个环境的特征了。如朱自清的《春》就选取了草、花、风、雨、人这些典型事物。抓住春草嫩、绿、多、软,春花多、艳、甜,春风温暖、柔和,春雨细密、轻盈,人勤
快、欢乐的特点,写出江南春天生机勃勃的特征。
三、按照一定顺序,变换角度
描写景物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层次分明地铺叙。如朱自清的《春》中在写春草时,按照由物到人的顺序;写春花时,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写春雨时,按照从静景到动态,从物到人,由近到远的顺序来写。文章的描述有层次有条理。
描写景物要巧妙变换角度,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方面去描写,才能内容丰富充实。如朱自清的《春》在写春风时从触觉角度写春风像母亲的手,从嗅觉角度写春风带着泥土气息、青草味、花香,从视觉角度写鸟儿在繁花嫩叶中安巢,从听觉角度写风中的鸟叫声、流水声、牧童的短笛声。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表现出春天的柔和芳香。
四、合理展开想象,选择写法
在观察、写作时适时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加深文章思想内涵,激发读者情感共鸣。联想和想象不是随意地瞎想,它们是一种思维方式。联想是由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这一件事是对过去感受过的事物的再现。如朱自清的《春》在写春花时,由春天满树的桃花联想到秋天满树的桃儿、杏儿、梨儿,说明春花开得鲜艳、繁盛。想象是对已有的形象进行分解组合,经过再创造产生以前没出现的现象。想象要合情合理。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有这样的描写: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里采用拟人化想象,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多面环山的地形特点,交代了济南冬天气候温暖的原因。
写景的方法很多。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春》中写春草时,以人物的活动来衬托春草的软、嫩、多的特点。可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景物有的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有的处于变化的状态。因此既要写出它的静态,如景物的位置、形态、大小、光泽、色彩等方面的变化;又要写出它的动态,如景物在不同的观察点、时间、气候条件下,形态、位置、声音、光泽色彩等方面的变化。写景做到有静有动,动静结合,才能逼真传神,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可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才能把自己对景物的独特、真实的感受写出来。可采用白描法,即用精炼文字,不做任何修饰渲染的描写,能保持景物的原始真实风貌。也可采用细致描绘法,对景物注重细部的描绘,表现其自身特点。也可综合运用表现方法。调动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修辞,多侧面多层次描绘。
五、巧妙引用修辞,锤炼语言
任何文章都要锤炼语言。写景的文章更要注重语言。锤炼语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准确运用词语。琢磨推敲每一个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等是否准确。
2.注重句式搭配。长句、骈句显得庄重,短句、散句显得活泼。长短句交替使用,可取得错落有致的效果;骈散句结合,能强化语气,扩大语言境界。描写春天景物的作文范文第2篇
一、例题回放,明确题型
首先,回顾柳州市近五年句子赏析专题试题,由感性认识进入到理性认识。
例1: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与《年年依旧的菜园》(5)(6)段,请从语言、写作手法角度分析其中你喜欢的一个选段。(4分)(2010年柳州市中考《年年依旧的菜园》)
例2:
文中第(9)段的景物描写很精彩,与下面文段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从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来比较它们的共同特点。(3分)(2011年柳州市中考《品味时尚》)
例3:
第(7)段中“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歪歪跌跌的走了”一句,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李想怎样的心理?(3分)(2012年柳州市中考《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例4:
找出一处父子俩感动“我”的细节,抄出句子,并做简要赏析。(4分)2013年柳州市中考《雨中》)
例5:
请任选一个角度(如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描写方法、描写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3分)(2014年柳州市中考《父亲的雨》)
从这些题型当中,大致可概括出考查方向有以下几种,修辞手法、词语运用、人物描写、描写方法、描写角度以及其他表现手法,归纳图表如下:
二、回顾课本,方法探究
例题1请赏析: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安静不动的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选自七(上)老舍《济南的冬天》
解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山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山景小巧秀丽,表现了济南温暖、舒适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放”、“安静不动”、“低声说”将小山拟人化,赋予小山慈母之情,生动形象地写出小山像慈母般的温存、体贴、慈祥,表现了济南温暖、舒适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修辞手法的考查,是句子赏析题最重要的考点,能分辨修辞手法并熟练掌握修辞手法的作用,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也归纳如下:
例题2:
请赏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选自八(上)朱自清《背影》
解题:
动作描写,描写了父亲穿过铁道的情况和爬上月台的艰难情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年老体衰、动作迟缓、步履艰难的特点,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外貌描写,描写了父亲暗淡朴素的穿着,呼应了上文的惨淡家境,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私伟大的爱。
人物描写及其作用的考查也是学生在赏析句子时的重要考点,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也归纳如下:
(1)外貌描写:揭示人物人份、地位、境遇,表现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3)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个性化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品质;
(4)神态描写:反映人物心理变化,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5)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心理特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例题3:
请赏析: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选自九(上)鲁迅《故乡》
解题:
环境描写,描写了萧瑟、凋敝的故乡景象,渲染了抑郁深沉的气氛,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为下文写故乡人、事的改变作铺垫。
环境描写作用通常是: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社会习俗、时代特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②渲染XX气氛;③烘托人物的XX心情;④表现人物XX性格;⑤揭示了文章XX主题;⑥为下文XX情节作铺垫;⑦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例题4:
请赏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选自七(上)朱自清《春》
解题:
运用了生动的动词,“钻”字写出了青草冲破土层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运用了准确的形容词,“偷偷的”是“悄悄的、不知不觉的”意思,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嫩嫩的”写质地,“绿绿的”写颜色,准确形象的写出了春天“新”的特点,表现了春天的旺盛生命力。
词语赏析通常抓住关键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叠词等。
例题5:
请赏析: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选自七(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都通过百草园有趣的美景的描写来衬托(烘托、映衬)自己欢快、自在(高兴、惬意、舒畅等)的情感。
动静结合,“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是静态;“蝉在树叶里长吟、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是动态,动静结合,有张有弛,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有趣的儿童乐园。
写作手法及其作用,是不少学生复习的盲点,下面归纳如下:
(1)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例题6:
请赏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选自七(上)朱自清《春》
侧面描写,描写“花下”蜂闹蝶舞,侧面表现了花儿的繁荣、鲜艳和香甜,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从视觉角度描写了春花鲜艳的颜色,从嗅觉角度描写了春花香甜的味道,从听觉角度描写了蜜蜂喧闹的声音,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描写角度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还包括人的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三、方法总结
通过以上例题的分析,结合相应考点的作用,我们就能更全面的答题,总结答题方法如下:
(1)句子赏析考查角度:①修辞手法。②人物描写。③景物描写。④词语运用。⑤表现手法。⑥描写角度。
(2)解题思路:找准角度结合文本分析效果。
(3)答题格式:方法、角度(修辞、描法等)+内容(写了什么具体内容)+作用(现人、物、景的特点和主旨、感情等)。描写春天景物的作文范文第3篇
1.积累词语:酝酿、朗润、宛转、卖弄以及烘托等,并理解它们在课文里面的意思。2.流畅地朗读课文,并且理清课文的思路脉络。3.对课文进行仔细地揣摩,明确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生动性与优美性等,尤其是比喻手法、拟人手法以及排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并且明确课文所用到的景物的描法等。4.感受作者字里行间喜爱春天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的重点:
1.学习课文里面的写作手法,例如:比喻手法、拟人手法、排比手法与衬托手法等。2.能够复述出散文中的五幅春景图。3.理解文章末尾三个比喻句的含义。
(二)教学的难点:对课文进行仔细地揣摩,明确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生动性与优美性等,尤其是比喻手法、拟人手法以及排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并且明确课文所用到的景物的描法等。
三、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营造出一个温馨、美丽而且自然的春天,使学生们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课文内容。2.朗读教学法:对语文的课文教学来说,朗读训练十分关键,要落实到教学的每个步骤里,使学生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学习与体悟,进而体会文章意境的优美性。
四、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先用导入语引出新课《春》:同学们,大家都度过了十几个春天了,在大家眼中的春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发言,各抒己见。)接下来,我们学习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对春天的描写是怎样的。
(二)介B作者――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它的散文作品有:《荷塘月色》、《背影》等。《春》大约写于1928~1937年间,朱自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没有其诗文初期创作那种淡淡的哀怨情调,而是对新鲜的格调与欢快的情绪进行鲜明的表现。
(三)检查预习,学习字、词并注音
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
(四)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播放录音)
1.对课文进行范读时,应该注意朗读时的语气把握、语速把握、语调把握以及重音把握等,并且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①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②请同学们按照行文的顺序将盼春、绘春与赞春划分出来。③《春》这幅风景画是由哪几幅画组成的?请描述每幅画所展现的内容。
(五)探究质疑
1.第一部分,在文中,作者迎接春天到来的心情是怎样的?文中哪个词语体现出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近”)“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2.第二部分,当春天走到作者面前的时候,作者看到的是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①看到了山,水,太阳。描绘的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②文章通过哪几个词语来表现春回大地时万物复苏的特点?
1)春草图:朗读或者齐读,并且对春草的特点进行思考,并找出描写春草特点的词语。(提示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等)
①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更好呢?请说明理由。“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②作者为什么要将小孩的相关画面穿插到对春草图的描绘过程中?提示:小草与小孩子所具有共同点是什么?
2)、春花图:(自由阅读第四段)思考:第四段描绘了春天花的哪些特点?绘景时哪些词用得精确?哪些句子写的生动形象呢?
3)、春风图:(抽同学朗读)提问:
①议一议,在课文中,作者借助那几样事物来对风进行表现?②作者所借助的事物里,哪一种事物的描写最为详细?追问:用哪些词呢?
4)、春雨图:齐读课文的第6段,结合老师所投的影片里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与回答。
①文中是怎样描写春雨图的?②三种比喻手法如何从侧面对春雨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描写?
5)、迎春图:找学生来朗读课文的第7段自然段,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进行思考与回答。
①前几幅是写景物,这幅写的是什么?②作者用哪些词句写人们迎春的心情?
(六)齐读文末三段。学生质疑,然后老师提问。
①为什么作者要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②为什么作者要把春天比喻成“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花枝招展”这个词怎样解释?③为什么作者要把春天比喻成“健壮的青年”?
教师小结:这几个比喻十分贴切,而且表现力丰富,它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春天刚来到人间那种“新”的特性;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指望的“强”的特性。将春的活力十分形象生动而且活灵活现地描写写出来,使主题得到了更好的深化。
五、课堂总结
本文作者描绘了生气勃勃、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象,颂扬了春天的活力,抒发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前,去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春天。
全文由盼春、绘春、颂春到追求和春天一样美好的生活作为结尾。构思何等精巧,结构多么严谨。从这篇文章,还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通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读者如观其景,如闻其声,真是品尝不尽,其味无穷。描写春天景物的作文范文第4篇
一、感官联动,仔细观察。
春天到了,同学们或许去名山大川游玩,或许来到田野,或许漫步在河畔……饱览春天的美好景物。要想写好春天的美好景物,首先要用我们的眼看、用耳听、用鼻闻、用口尝、用手摸,多种感官联合活动,对景物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把景物写好。请看一位同学写的《春天》中的片段:
春姑娘来了,春雨细绵绵,像无数牛毛,悄悄地飘着。过一会儿,一声春雷响过,那贵如油的春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漫山遍野笼罩在轻纱样的雨雾里,清新、温润,如童话般的美丽。春雨滋润了大地,花儿草儿正不断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小作者观察仔细,看到“春雨细绵绵,像无数牛毛”,听到“春雷响”“ 春雨淅淅沥沥”,感觉到雨雾“清新、温润”,想象到“春雨滋润了大地”,联想到“如童话般的美丽”。这样细致的描写,就把春天的景物写“活”了。
二、抓住特点,描写具体。
描写春天的景物要抓住“春天”这个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特有的环境特点来写,写春天的景物不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景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声音、气味等特点来写,并巧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景物写得生动具体,让一幅美丽春景图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如一位同学写的《春天,欢迎你》的片段:
春姑娘回来了,她头戴花环,身穿花衣,手里提着一个花篮,把花篮里五颜六色的鲜花撒向大地,大地一片葱绿,百花盛开;小鸟欢快地在树梢上叽叽喳喳地唱着悦耳动听的歌儿;河水哗啦哗啦地流着,仿佛在为春天演奏美妙的乐曲;蝴蝶飞去,像仙女般翩翩起舞,小蜜蜂嗡嗡地叫着,正在花丛中辛勤地采蜜忙……
小作者采用拟人、比喻的手法,从形状、颜色上对春姑娘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令人喜爱、留恋。
三、合理想象,抒发感情。
观察春天的景物,你一定会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抒发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有血有肉,有情有景,生动感人。如一位同学写的《春天多美啊》的片段:描写春天景物的作文范文第5篇
初中语文整体性阅读便是应运产生的一种阅读指导方法。笔者愿与大家一起走进写景状物的散文,共赏语言大观园里妙趣横生的精彩世界。
苏教版七(上)第四单元都是写景状物的散文,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如此经典优美的文章,赏析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阅读环节,而走近编者,走近作者,走进文本,用你独具的慧眼方能打开大观园的大门,领略到别样的秘境洞天。
(一)走近编者――与编者对话
课文将四篇优美的写景散文编入教材同一个单元,意向明确:或感受多娇江山,热爱美丽祖国;或发现优美的语言,赏析语言的奇异魅力;或运用美的语言,表现身边的美景。
(二)走近作者――与作者对话
四篇课文分别描绘了四季之景。写春天,着重通过描绘五幅春景图,既有抒写春天蓬勃生机、希望和力量的自然美,又有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内在美。写夏天,着重通过描写麦浪、颜色、夏收三幅景,既有抒写夏天紧张、热烈、急促,蓬勃生长的自然美,也有人们惜时、勤作,追逐未尽之希望的内在美;写冬天,着重通过描写山水四幅图景,紧扣“温晴”的总特点,既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感激之情,也反映了作者乐观进取的内在美。写秋天,着重抓住三峡秋天的山林水枯谷空、悲寂凄凉的特点;同时结合引用渔歌,侧面表现了当时渔民的悲惨生活。
(三)走进本文――与文本对话
看着优美的文句,如何有情味地阅读?又如何品味出其中的真切意蕴?这里,笔者将自己探究的一得之法,愿与读者共赏文本之美。
1、从写法角度赏析
(1)讲究炼词造句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围绕一个“妙”字,突出一个“小”字。“温晴”的特点,决定了雪是“小雪”;由于要突出“妙”字,下文描写时分别用山上松树的“矮”、雪花的“顶”,用山尖白雪的“镶”,山坡上雪色和草色相间,山腰光色的变化来一一照应和体现雪的“妙”不可言。匠心独运,可见一斑。
(2)活用表现手法
写景状物的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较多,本单元运用突出的有――
①前后呼应,结构完整。“济南的冬天”是题目,而结尾却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一是和标题“济南的冬天”、开头“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二是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济南的总观感,表达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给人回味的余地。
②对比衬托,主题突出。“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通过写历代文人对春、秋与作者对夏的态度对比,从侧面衬托了作者对夏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突出了主题。
③虚实结合,妙趣横生。“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实写桃树、杏树、梨树的多、艳、甜的特点,虚写了眼前树上结合果实的崇敬,一种喜爱、期盼之情油然而生。
④感官结合,感受深刻。“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一段就从触觉、嗅觉和听觉,分别描绘了春风和煦、芳香、悦耳的特点。如果缺乏真切的感受,这样准确、巧妙的结合,从何写起?
(3)巧用修辞手法
①比喻、拟人,赋予景物人格化,想象丰富,富于生命力,生动形象地表现景物特点,在写景散文中运用最广泛最突出。“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可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有暗喻、有明喻,并结合移觉,不仅生动形象地将抽象的颜色具体化,而且赋予深刻的哲理,既写景,也写人,将夏景的美,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人们对夏的感激和秋天的期盼巧妙地融合起来,真可谓妙笔生花,妙不可言。
②排比,增强语言气势,突出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用排比和拟人,内容上强调春回大地,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和轮廓;结构上为下文具体描绘春景图铺垫,表达了作者盼到春天的喜爱和激动之情。
③对比,突出景物的特点。“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儿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运用对比,从夏天景物生长之快的描写中,突出夏天紧张、热烈的特点。
(4)采用不同句式
句式不同,其特点往往有别,表达效果也往往不同。
①疑问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从人们的内心感受,写济南温晴的冬天给人春天般的美好憧憬,真所谓“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也写出了人们对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②反问句,加重语气。“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反问和拟人相结合,突出抒发了洋溢着人们济南冬天善解人意、慈善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③感叹句,加强感情的抒发。“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直接抒发了对小雪下秀美、可爱的城内小山的喜爱和保护。
④整句和散句结合,使句子有参差之美,音韵之美。“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几句,既有比喻,有整句和散句。句式的整合,行文有参差之美,音韵之感,朗朗上口,并深刻揭示了景物身上包含的深意――对人的启迪作用。
(5)采取不同顺序
①由近及远。“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由近及远描写了春草勃发给人带来的无限的活力和乐趣。
②由内到外。先写小雪后的城内小山,再写小雪后的城外远山,就由近及远、由内到外地描写了冬天小雪后济南两处山上的不同特点,一个秀气,一个是一副小水墨画。
③由景及人。《春》中由四幅春景图写到迎春图,就由景及人描写了春天蓬勃生机的自然美,但更由表及里地揭示了人们在春天里抓紧时光,努力工作的内在美。其他三篇课文也都或明或暗地运用了这种写法。
④由高到低。描写“春花图”、“小雪下的小山”时,都运用了这一顺序,使得景物层次分明,特点突出。而写五幅春景图时,春草、春花、春风、春雨、风筝还运用了由低到高的写景顺序。
2、从内容角度赏析
(1)从含义角度赏析
①从词句的本义角度赏析:“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正面写出了行船之快,侧面衬托了夏水凶险、迅疾的特点。同时解释了上一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原因。
②从词句的引申义、比喻义角度赏析:“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既表达了春天有充足工夫、充满希望的特点,但写在文章接近结尾处,还由景及人地启迪所有人时光匆匆,即使时间充足,也要抓紧春光,努力奋发的道理。恰似一位老者,意味深长地向读者娓娓道来。
(2)从作用角度赏析
有的词句在段落中间,往往少有作用,而在段首、段尾,大多有结构上的作用。如:
①总领全文(总括全文),并引出下文。“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也为下文具体描绘五幅春景图作铺垫――创设了广阔的背景。
②承上启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既总结上文济南有阳光从而“温晴”特点,又引起下文具体描写济南冬天的山和水是怎样的出奇。
③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结尾首先从颜色上照应前文“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其次更进一步突出了夏天在作者心目中分量之重、价值之大。主题得到了深化和升华。
3、从感情角度赏析
(1)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有喜爱、赞美之情,且都是主要的感情,都值得好好赏读。
(2)除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还有一份深深的感激之情――“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3)除了对山上雪色与草色相间美景的喜爱和赞美,还有对春天的向往、憧憬之情――“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定风波》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学设计 篇1  一、复习、交流、检查  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指名背诵)  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李白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风波》。  三、放录音,交流初读印象  1、请翻译前面的“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2、请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问。  四、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了解词意、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五、鉴赏分析,探究交流  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  【明确】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 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不是。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不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4、学生自由讨论:你自己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首词对你有何启迪?  【明确】从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去谈。  写作方法方面:由生活小事阐发人生哲理。  学生练习:江城子·密州出猎【答案】  1、江城子 密州出猎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描写,太守率众会猎的壮阔宏大场面,形象的动作描写,挽弓劲射的英雄,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狂,豪放派。  3、婉约派,诗人对亡妻深沉的思念,细节描写,对昔日那种和睦融洽、幸福美满的夫妻生活的追忆和向往,此时无声胜有声,移情入景,凄清哀伤。  4、提示:  (1)思想感情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上阕描绘了太守会猎时千骑奔驰如潮、倾城围观如堵的壮阔场面,再现诗人“聊发少年狂”的情景。下阕写诗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他由打猎激发出来的卫国杀敌的爱国热忱。情感基调激昂狂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是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悼亡词,表现了诗人对亡妻深势的怀念之情。感情深挚细腻,哀婉缠绵。  (2)表现手法及意境营造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主要通过描绘阔大壮观的场面、刻画具体的人物形象、借助典故以及直抒胸臆等手法,营造出“狂放豪迈”的意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主要通过直接抒情、融情入景、摹写生活细节、白描等手法,渲染出一种“凄清哀伤”的意境。  (3)语言风格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语言豪迈狂放、洒脱不羁,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又以凝练厚重的典故,使词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语言平淡朴实,处处如诉家常,字字吐自肺腑,自然而又极为觉悟,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完成相关练习。  七、板书设计  定风波 苏轼  事:苏轼遇雨  怀:遇事要泰然从容、乐观、旷达 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磨难、逆境  表现手法:比喻、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  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  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板书:雨  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点拨:  ——他没躲雨。(小序中,词中可见。顺便解读小序作用。)  ——他说风雨皆无。  ——他化了所有的风雨。  2、二问: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二读:齐读一遍,然后从文本中寻找与之呼应的句、词。  方式:小议,然后作答。  点拨: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了,有几分禅意。  (可根据学生回答调整点拨语言和点拨顺序)  3、三问:词中有禅意,苏轼出世了吗?你怎么知道?他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当时背景如何?为何获罪?以对这样的背景来理解东坡,本词应当如何读(三读)?  方式:追问。  点拨:  (1)出世了吗?没有。根据他人生经历得知:一生都在仕途上。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  (2)写在什么时候?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3)请同学来谈谈苏轼去黄州的背景。(知识链接:乌台诗案。)  (5)为何获罪?“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辙)提示可多解。(推荐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看如何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来阐释东坡获罪原因。)  说明:三问三读,以穿插背景知识来检查学生的预习和积累,引领学生由粗略感知到内容理解,逐渐走近苏轼,走进词人细致而丰富的世界。  三、重点探究  1、抓关键句子: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想想这首短短的词中,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寻找关键句子。  方式:自由讨论发言  点拨:  上片关键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谁怕”: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几分笑傲江湖的味道。  ——“任风雨”,似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另一个版本。  板书:任  下片关键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转身,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也无晴”,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无风雨”,似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极佳呼应了;无一物,无风雨,空蒙之感,浓浓禅意。  板书:无  由“任”到“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由沉着、潇洒到空蒙、超脱。  2、抓关键词: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方式:学生静思然后作答。  点拨:“归”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这种渴望退隐于江湖,悠然于田园之心是一种归;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超凡拔俗是一种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3、比较鉴赏:这“归”字让你想到谁?苏轼和他们能划等号吗?  方式:追问  点拨:  (1)联想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等;联想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  (2)不能划等号。联系前面所说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他是入世而非出世。知人论诗,知人论文,苏子宦海沉浮一辈子,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4、探究“归”字: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他要往哪归?  方式:教师提供拓展文本,学生朗读议论感悟。  拓展(1):“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  点拨:吾乡何在?在心安处。  拓展(2):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  点拨:人生如飞鸿踏雪,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论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所以还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和悲喜不形于色还不同,“不形于色”是心里有,而他是化了悲与喜。  拓展(3):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点拨:别人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可见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他的江海是什么?  拓展(4):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点拨:“九死而不恨”,心里装着什么,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是何等的超越乃至超脱!  拓展(5):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  点拨: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是谪仙人。苏轼呢,春来秋去,盛与衰,他将人生看得几清明,因为看透,所以通透。  还可课后拓展以下词作,以大阅读量加深学生对苏轼的理解。  《南柯子》: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此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万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行香子》: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总结:他想归哪儿?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  呼应第一环节“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板书:归于心  说明:此为重点环节,引导学生入于文本,出于文本,在对词作鉴赏、拓展的同时,走近苏轼灵魂,走进中国文化。教师的点拨都应该由学生的回答转移而来,延伸而来。  四、温故知新  我们以前读苏轼的诗文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请举例。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点评: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点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壮志难酬。  《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点评:“归”的味道已渗透其中。  “任”也好,“无”也好,有风雨才有归意。联想苏轼另一首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天涯处处芳草处处可归。心里有就有。墙里墙外,多情无情,面对一切悲剧,都能笑而归了。  说明:温故知新也是一种纵向的比较,主要交给学生来回忆、品评,以形成知识的关联和迁移。  五、个性阅读  1、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请联系本词来谈谈。  设例:  问:如果不喜欢,原因何在?  答: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  问: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  答: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读准字音、感悟语言、分析和理解本词的三个理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课件呈现法、诵读法、知人论世法、联想联系法、点拨法、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本词盎然的理趣,思考自己如何面对人生的风雨。  教学过程:  1.导入:  很高兴能认识我们高一(2)班的新朋友。请允许我唱一首歌的片段,来表达对大家美好的祝愿。师唱《明月几时有》。请问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学生答:苏轼)这首词最吸引我的不是景,不是情,而是人生哲理。外面下着雨,让我想起900多年前苏轼被贬黄州,在沙湖道中也遇到一场雨,并因此写下一首《定风波》词,让我们来探索其中更为丰厚的理趣吧!  2.全班初读一遍全词,了解大意。老师适时正音板书。  3.再齐读一遍,再次领会大意。并思考小序中哪个字给你的印象最深。  4.学生发言,老师点评,并设问诱导推进,不断深入探究三个理趣。  (一) 遇雨:为何“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呢?  补充:庾信的《邛竹杖赋》、芒鞋的象征含义  探究理趣一:守德超然  (二) 雨霁:苏轼是否彻底地做到了超然呢?  探究理趣二:希望在前  (三) 思雨:风雨已无,斜照暖人,苏轼为何还要归去?归去何方呢?  探究理趣三:无常归心  5.联系陶渊明《归园 田居(其一)》,引出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铭》,进而提炼理趣中的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无常归心大体对应道、儒、佛思想。  6.思维拓展:你如何看待苏轼的这种处事思想?面临人生的风雨,你如何应对呢?  7.总结: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定风波》吧。(配《竹林听风》曲,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师随即板书出简洁、形象的理趣图和风波三转图,最后归结到既是词牌又是题目的“定风波”,突出一个字:定!  8.作业:背诵本词。  课后拓展阅读朱道林的《苏轼诗词的理趣效应》  9.结束语:感谢亲爱的同学们!感谢尊敬的评委老师!再见!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学设计 篇4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苏轼及其创作,立体全面地认识苏轼;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继续学习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词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2、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3、指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教学重点:  学习诵读、鉴赏古诗文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模拟高考试题导入: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4分)  答案可在最后公布,以留下悬念。(答案: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二、请同学们看教材注释以及题记,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同学们想一想: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大家极为(狼狈),只有他独(不觉),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苏轼这个人真是……大家带者省略号,放声朗读《定风波》  三、首先要读准字音,有哪些字音和词义无法把握的,请同学们提出来  徐行:慢慢地走 芒鞋:草鞋 胜:胜过、超过(尽、完 刑人如恐不胜) 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遇雨的处所)向来:方才、刚才  竹杖芒鞋轻胜马: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怎么比马还要快呢?  一蓑烟雨任平生:蓑衣,不是说雨具先去了吗?为什么这里还用“一蓑”呢?  “轻”和“蓑”有疑问?  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  四、赏析词文: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雨骤风狂。  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闲适、坦然的心态。  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4、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然后完成导入时试题。)  五、课堂拓展:  我们从苏词当中读到了旷达豪迈的精神之美。然而,“无情未必真丈夫”,其实苏轼在很多词作中还表现出婉约的情感,请看《江城子》,这是一首悼亡词,苏轼追念谁呢?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带着这种情感来诵读全文?自由诵读。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  ①标题《定风波》苏轼  ②苏轼生平简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文学成就:  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  在写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  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扩大词境,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  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有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如《进策》、《思治论》等,尤其是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除诗词文赋而外,他对书画也很擅长,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善长画竹石,自成风格。  总之,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不过,苏轼的人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并没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如《定风波》  二、教师范读这首词  提醒:  1、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同行(xíng)吟(yín)啸(xiào)一蓑(suō)  三、整体讲解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这几年,他内心当然有痛苦的一面,但他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定风波》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的心境。  上片:(“莫听”~“任平生”)开篇连用“莫听”“何妨”“且”三个词,使一个在雨中长啸,从容闲雅,且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自我形象跃然纸上。  从“莫听~徐行”意思是: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主人公既有的步伐,“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前行,视风雨为无物,表现得镇静、潇洒。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是竹杖芒鞋不可怕,只要你以此为乐,一样可以轻松胜过骑马,表现出几分倔强,几分抗争。当然这里的“轻”字另有含义,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也未可知。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不是写眼前景,而是写心中事。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这里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意思是不怕自然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暗含能顶得住人生风雨,说明他自然、旷达。  下片:表现作者心境恬静,听任自然,旷达乐观的胸襟。  “料峭~却相迎”:料峭的春风几丝寒冷,山头斜照、气候不定,隐隐地透露出作者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寒冷。但不管天气是阴是晴,政治风雨是寒是冷都听任自然勇敢面对。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看看刚刚遇雨之处,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这里应该说是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呢?只有坦然面对。一个字“归”此时的主人公只想着“归去”,这里也许表现的是苏轼的忧乐两忘,祸福不惊的旷达,但也许表现了他身上的道家意向:退隐和逃离。因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崇尚老庄哲学、颂扬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然而苏轼一生始终没有真的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儒家的思想观念,他的归隐,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里宽慰,表达他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表面是说自然气侯,实则说,人生风雨不定,政治风雨不测,但他淡化了甚至无视所有风雨,无视处境好坏,无视官职升降,地位得失等,表现了他随缘自适、心境恬静、超凡脱俗的心态。  综上所述:这首词记叙的是主人公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表达了作者洒脱,旷达的性格和胸襟。  需要提醒的是:全词从表面上好像是写自然风雨,但仔细体味,这里写的己经不是自然界的风雨,而是人生旅途中的风雨,怎样对待这旅途中的风雨人生,应该说我们从这首词里找到了答案。当然,苏轼的旷达胸怀,隐含着诗人历经政治磨难而终于醒悟的意味,他在《临江仙》中写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一名句,在这首《定风波》之前,可见在被贬黄州这段时期内,归隐的思想在他思想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四、重读这首词  五、这首词在写作上的特点是: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  眼前的遇雨:可在雨中“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这是眼前景,但都隐喻着苏轼的经历,眼前的雨,喻人生的政治风雨;竹杖、芒鞋、喻苏轼被贬渔樵杂处,放荡出水;“酒醒”隐喻作者经历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  2、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道中遇雨本是生活中常事,但道出人生哲理:人世哪个不遇风雨,遇风雨怎样面对,应该是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雨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超脱旷达。这些都渗透出他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一系列的人生哲理。  六、作业  1、联系苏轼的一生探究他的旷达胸襟及超脱性格的由来,并讨论从他身上我们应该学习的是什么(和学生互动)。  苏轼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鬓微霜,又何妨……”说明他是多以的渴望建功立业。《江城子》;“大江东去,浪淘尽……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他在壮志难酬时还有许多感概。但宦海的风波,仕途的坎坷使他不得不希望获得精神解脱,“归去”,可见也是自我慰藉的最好方式,“旷达”“超脱”的性格来自于“政治风雨”来自于对人生空漠的看透和体验。  从他身上应该学习他对待人生的旷达胸襟,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2、“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表现词人无惧苦难,听任自然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  3、背诵这首词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学习赏析、评价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3、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  4、背诵整首诗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法指导:  从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角度鉴赏诗词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诵读感知  1、诵读注意事项  2、听录音学习诵读  3、学生自由诵读,了解作品内容  注意:狼狈 已而 料峭 萧瑟  3、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三、(合作探究)鉴赏评价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学生深入阅读,更充分感知作品。各抒己见,说说你喜欢哪句话及理由。  2、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探究诗人的人生态度、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的形象。学生发表各自见解(见PPT)  (1)从上片哪几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偶遇大雨的什么态度?  (2)“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蓑衣”与“烟雨”何所指?  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与“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否矛盾?怎样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情”这句话?这时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有人认为此词是“旷达人语”有人认为是“归隐人语”,你对此怎么看?“归去”是归向何方?  3、背诵整首诗词  四、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作者以小见大、平中见奇,通过对眼前风雨等闲视之的描写,抒发从容面对人世沉浮的胸襟气度。  学习伟人,以伟人为榜样,读书学习,培养爱好和特长……愿我们的内心都能拥有一件应对人生的法宝……  五、作业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场暴风雨突然袭来,有的人从包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雨伞,顶着风雨前行;有的人不惧风雨,匆匆赶路;有的人站在屋檐下等着风雨停歇;有的人虽没带伞,却依然在风雨中漫步。  面对这一生活场景,你更认同哪一种处事态度?请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板书:  穿林打叶 (眼前风雨)  一蓑烟雨 (人生中风雨)  也无风雨也无晴(心灵净空)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苏轼生平与思想及其重要作品。  2、学习通过“知任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  3、学习词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4、理解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在此基础上,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法学法  教法: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学法: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布置学生在课前诵读该词,结合注解和序了解该词的主要内容,了解苏轼其人。  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  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介绍了作者,为下面的知人论世鉴赏方法做铺垫。  环节二:第一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所应注意的节奏,示范朗读技巧检测学生预习情况设计有以下问题:  A、 从词前的序中知道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B、 词的内容哪些地方体现了序中所写之事?  C、 词人写这首词的原因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提出“知人论世”鉴赏方法,介绍作者。  朗读实质上是读者与作者双方借助文字,共同参与的思想交流活动,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多朗读才能让学生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环节三:介绍这首词的艺术手法,以及结合词的内容得出词人要表达的人生态度,词人为什么有这种人生态度。  先展示学生非常熟悉的郑板桥《竹石》,回忆其中所用的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定风波》中“风雨”的象征意义。  苏轼并不是要写自己的人生坎坷,而是要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学生自读课文,互相讨论,找出能表达词人面对人生风雨的态度,并加以分析是何种态度可能学生能找出“莫听、何妨、吟啸且徐行”,老师补充归纳总结这首词词人所要表达的人生态度。  环节四: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带感情的朗诵该词,朗诵要符合当时词人的情感,学生各自朗诵,然后请几位学生朗诵,以便教师指出存在的不足,也能让其他学生把他们与自己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然后全班一齐朗诵。  环节五:学生阐述对此种人生态度的见解参考“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环节六:课堂小结由学习该词提及我们该以何种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布置作业1、背诵全词多积累古典诗词有利于提高文学素养。  2、相关练习完成。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学设计 篇8  一、学习目标  1、紧扣“莫听”“何妨”“谁怕”等词,把握词人乐观旷达的形象。  2、把握“斜照”“风雨”“晴”等字词,体味作品的深层意蕴,领悟作者面对人生风雨时的那份豁达心态和不凡气度。  二、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紧扣“莫听”“何妨”“谁怕”等词,把握词人乐观旷达的形象。  2、学习难点:紧扣“莫听”“何妨”“谁怕”等词,把握词人乐观旷达的形象。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宋神宗元丰五年,即公元1082年,苏轼被贬黄州已经整整两年了。  《东坡志林》曰:“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这年的农历三月七日,苏轼沙湖买田,打算终老沙湖。不料,途中突遇大雨。东坡会如何应对这场突然到来的雨呢?今天我们走进这首因遇雨而写出的小词《定风波》来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背景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整体感知  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二读,弄清事由。  思考:词前小序,交代了哪些事宜?  明确: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人物——同行、余  事件——遇雨、已而遂晴;  交代了写作缘由。  三读,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同行、莫听、何妨、竹杖芒鞋轻胜马、料峭、向来(预习检测)  一蓑烟雨任平生。任凭一生中披着蓑衣遭遇风雨。(解析重难点句子)  (设计意图:所有的诗词,理解文意都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普通班的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词作。)  四读,读出美感,读出情感。  1、思考: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如何?  明确:洒脱、乐观、豁达。  2、师范读,配乐。  3、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注意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轻重缓急)  试读两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设计意图:鉴赏诗词,诵读是基础,反复诵读能让学生体味其音韵美,并能让其初步感知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三)重点赏析  (过渡语:小序中曰:“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可以说上阙的每一句、每一字都是对此句的阐释。)  1、自读上阙,结合苏轼对风雨的应对,紧扣关键词“莫听”“何妨”“谁怕”“任”,概括风雨中词人的形象。  明确:  莫听(不要在意)——超然世外  何妨(不妨)——镇定从容  谁怕?——无所畏惧  任(任凭)——顺其自然,洒脱  人物形象=行为+性格+身份  一个()(行为)()(性格)的词人形象。(身份)  (学生填空,并分享,师评价)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品字,品词,结合文本还原风雨中词人的形象,培养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鉴赏诗歌的能力。)  2、重读这些词:  (四)背景穿插  (过渡语:好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东坡,一句话道尽了万般洒脱。“蓑”,蓑衣,挡雨的雨具,沙湖道中明明“雨具先去”了,前后是否矛盾?这的“雨”到底指什么?)  思考:苏轼人生中曾遭遇了什么风雨?  乌台诗案: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命悬一线,九死一生)  沙湖买田: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粱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开荒种地,生活艰难)  师归纳:沙湖道中的风雨——人生的风雨。  (设计意图:此处穿插背景,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上阙东坡形象的理解,更对学生理解下阙大有帮助。)  (五)合作探究  3、面对这人生中遭遇的种种不幸,苏轼却能像一位智者一样超然达观。为什么他能如此呢?请紧扣下片这两句话,品析关键词的象征意义,分析原因。(小组讨论)  明确: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斜照:象征人生的希望。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萧瑟处:象征人生危难处;风雨:象征人生逆境;晴:象征人生顺境。  回首往事,人生的顺境与逆境在心中已经无分别,人生的浮沉变幻、喜怒哀乐全然不放在心上。此时的东坡已俨然是一位人生的智者了。)  (设计意图:把握下阙关键字词,在品词的基础上,分析其深层的涵义。小组讨论更能集思广益,让学生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知识。)  (六)延伸拓展  思考:人生总要经历磨难,你将如何面对人生的风雨呢?  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师生可跟唱。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去说、去唱、去争辩。不仅能锻炼其表达能力,还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小结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生命中的从容与淡定。——杨绛先生  (八)作业:  默写全文。【苏轼《定风波》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相关文章:《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03-25《杠杆》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04-22《小马过河》优秀教学设计(通用9篇)04-13《荷花》优秀教学设计04-14白鹅优秀教学设计04-04《松鼠》优秀教学设计04-03《老王》优秀教学设计12-25《挑山工》优秀教学设计07-01数学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1篇)04-21《出师表》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02-23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春天有小树,野花,小草,柳叶,东风,燕子,融冰,春雨春雷,春游,风筝,麦苗,梨花等等。夏天有蝉,暴雨,荷花,烈阳,繁星,蜻蜓等等。秋天有累累硕果,残荷,秋菊,丰收的田野,南飞得大雁,落叶和红色枫叶。冬天有雪,北风,梅花,窗花,暖阳,雾凇,枯树等等。春,夏,秋,冬又称季节,一个季节有三个月,一年又有四个季节春天始于24个节气中的立春,夏天始于立夏,秋天始于立秋,冬天始于立冬。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展开全部春季的代表性事物和活动包括樱花、杜鹃、春燕、春雨、春游等。* 樱花:春天,万物复苏,樱花更是争相开放,繁花似锦,如云似霞,美丽动人。* 杜鹃:春天也是杜鹃花盛开的季节,杜鹃花品种繁多,色彩各异,有“花中西施”之美誉。* 春燕:燕子是我国春季的益鸟,燕子的到来也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它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一只燕子一个夏季可捕食各种害虫50万只以上,对农作物起到保护作用。* 春雨:春季是春雨的多发期,春雨通常是指3月至5月的雨。* 春游:春天的景色美不胜收,人们也会选择在此时外出游玩,赏花踏青,感受春天的气息。此外,春季还具有温暖、阳光明媚、绿草如茵、清新宜人等特点。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气候特点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