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校长曾经的老师樊青青现在在哪里?

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的鲁迅先生,一生留下诸多经典文学作品。其实,鲁迅还是一位优秀的教授,曾经在多所知名大学授课。许广平就是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授课时的国文系学生。后来,老师和学生相爱,成就了一段佳话。鲁迅人生中的第一份教职,是在北京大学获得的。鲁迅与北京大学渊源很深。早在1917年,任职北京大学校长没多久的蔡元培,邀请鲁迅为北京大学设计了一款校徽。1918年以后,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狂人日记》等一系列白话文小说,轰动一时。1920年,蔡元培便邀请鲁迅到北京大学为国文系的学生讲课。鲁迅在北京大学主要讲《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不是一位演说家,但他讲课非常有吸引力。因此,鲁迅讲课时,不但国文系的学生济济一堂,就连其他系的学生都慕名而来。甚至还有外地学生专门来到北京大学听鲁迅讲课。北京大学德语专业的学生冯至在听过鲁迅的课后,回忆说,“这门课名义上是《中国小说史略》,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观察,对社会的批判。”不过,鲁迅在北京大学属于兼课性质,而非全职,所以没有获得教授身份,而是讲师。如今,北京大学是中国顶级大学之一,位列“双一流大学”“211工程”“985工程”等。鲁迅在北京大学授课期间,还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大学讲课。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是今天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如今,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大学一样,位列“双一流大学”“211工程”“985工程”等。1926年8月,鲁迅离开居住了13年的北京,前往福建厦门,到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月薪400银元,是比较丰厚的。鲁迅在厦门大学开设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两门课,还兼任了国学院的研究教授,还是对得起这份薪水。鲁迅到了厦门大学后,很受学生欢迎,成为厦门大学的一张名片。当时厦门大学一年级学生俞荻在听过鲁迅讲课后说:“鲁迅讲学,并不像一般‘名教授’那样,只干巴巴地一句一句地读讲义,枯燥无味地下定义。他的讲话也和他的作品那样地丰富多彩。他讲到某时代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时候,善于引证适当的、丰富的资料来详尽地加以分析,雄辩地加以批判,说明什么应当吸取,什么应当摒弃。听他讲学,好像小学生听老师讲有趣的故事那样,唯恐时间过得太快。”不过,由于鲁迅与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在教学理念上发生矛盾,再加上同僚相处不愉快(主要是与顾颉刚发生了矛盾纠纷),便于1926年底辞去教授职务,离开了厦门。如今,厦门大学位列“双一流大学”“211工程”“985工程”等,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鲁迅离开厦门后,于1927年1月来到广州,在中山大学担任教务主任和文学系主任,相当于学校的中层领导。为此,鲁迅还向中山大学推荐了好友许寿裳。虽然鲁迅在中山大学也只执教了3个多月,到当年4月底就辞职了,但鲁迅在广州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期间,他和许广平的爱情得到了升华,住在了一起。在许广平的陪同下,“美食家”鲁迅还实地“考察”了广州的许多饭馆、茶楼,并将它们写进日记里。如今,中山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几所大学之一,位列“双一流大学”“211工程”“985工程”等。鲁迅从中山大学辞职后,于当年9月偕许广平奔赴上海。从1927年到1936年,鲁迅在上海居住了10年之久,并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时光。十年间,鲁迅没有任教,而是成为一名职业作家,创作、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我们知道,上海也有许多知名的大学,如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鲁迅为什么没有在这些大学授课?事实上,鲁迅到达上海后,让上海学界受到震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大夏专大学、中华大学、光华大学、劳动大学、立达学园等大学纷纷邀请他前往讲演。如果鲁迅要在上海一所大学谋得一份教职,根本不是什么难事。原来,鲁迅在赴厦门大学任教前,就考虑再三。他不愿意将教书作为终生职业,只是为了生活所需,才拿起教鞭,走上讲台。他更大的爱好,是从事文学创作。所以,当鲁迅和许广平定居在上海时,就不再到大学里任教。
有网友问:枝江大学是指什么?答案是:我国目前并没有“枝江大学”这所学校。枝江是湖北省宜昌市代管县级市,没有普通意义的大学;历史上曾有“之江大学”,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调整,它被拆分到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师范学院等。历史上的“之江大学”下面,就“之江大学”的办学地点、办学历史、办学规模、办学层次、院系调整、学校停办等进行简要的回顾。一、办学地点和办学历史“之江大学”校址(现为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在杭州大凰山南麓、钱塘江北侧。钱塘江在杭州城南接连拐弯两次,形成“之”字,由此而得“之江”雅号,“之江大学”也由此得名。“之江大学”校址(现为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学校前身是1845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麦卡第等人创办的宁波崇信义塾。1867年学校从宁波迁到杭州;先在皮市巷(因南宋时皮具作坊集聚,经营皮具生意而得名),后在大塔儿巷(戴望舒《雨巷》中的巷子);1911年迁到杭州大凰山南麓(现在的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并更名"之江学堂",1914年又更名为“之江大学”。之江大学旧址二、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在“宁波崇信义塾”时期,学校相当于现代的小学学校。迁往杭州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高,1914年更名为“之江大学”,这意味着它已经是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了。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小礼堂到1949年,“之江大学”设有文、工、商3个学院,共有学生1066人;其中,杭州校本部904人,上海分部162人。著名的校友有束星北(“中国雷达之父”)、陆蠡(著作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鲁宾逊漂流记》、《希腊神话》等)、张理京(《美国与中国》的翻译者)等等。束星北——中国雷达之父在当时,“之江大学”在国内的影响力是不小的。1912年,孙中山曾到校讲话,并同师生合影留念;1925年,蔡元培曾到校访问,向全体师生讲话,并为“之大”1926年的年刊题字:“思潮发展”。蔡元培先生“之江大学”在不少方面也是引领当时的国内大学潮流的。 例如,如今大学生熟知的学分制,就是“之大”在国内大学中首先实行的;又如,举行毕业典礼,学生佩戴学士帽、身穿学士服拍照,也是“之大”首先在国内大学中推出的;再如,“之江大学”还修建了浙江省第一座天文气象台。大学生毕业典礼“之江大学”设有文、工、商3个学院。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工学院”。1932年,“之大”建成了在当时亚洲专业馆所中名列前茅的图书馆和科学馆,而这两个馆,都是本校的土木工程系完成的,他们把设计、施工全包了。1936年的“之江大学”三、院系拆分和学校停办1949年5月,杭州解放;1951年,“之江大学”被浙江省文教厅接管,美籍教员离校回国。1952年,我国对全国的高等学校院系设置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民国时期效仿英式、美式构建的高校体系改造成效仿苏联式的高校体系。“之大”院系被拆分到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浙江师范学院等。“之江大学”100多年的办学历史宣告结束。复旦大学“之江大学”的院系拆分具体如下:土木系、机械系并入浙江大学;建筑系并入上海同济大学;商学院并入上海财经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航空工程系并入中央航空学院;文理学院部分并入复旦大学;“之大”文理学院,浙江大学文学院和理学院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系部分教师,浙江师范专科,解放后创办的俄文专科学校等学校合并,组建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前身,今浙大西溪校区)。浙江大学之江学院结束语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共有13所基督教教会大学。它们分别是燕京大学、之江大学、齐鲁大学、华中大学、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华南女子大学、华西协和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福州协和大学、岭南大学。这些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或更早之前,都被大规模调整了,已经成为“历史的存在”,“之江大学”也是其中之一。
原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职问」(ID:zhiwen_15)闻名的食堂和恼人的澡堂“学在复旦,住在交大,吃在同济,爱在华师大。”上海的大学生对同济大学的第一印象,就是吃。关于“吃在同济”的历史,一位同济毕业的知乎匿名用户这样说:曾经在张国清老师的摄影技艺课上听他讲过,“吃在同济”这个说法,是因为在若干年前冰柜(或者某种冷藏设备,时间长了具体忘了)还不是很普及的时候,周围几个高校只有同济有,能够储藏较多的肉类、大排什么的,供货充足所以大排相对便宜得多。然后吃的人自然就多起来了,周围学校及其他单位的人也都来同济吃大排,久而久之就有了“吃在同济”一说。传说中的“大排”还上过“天天向上”,节目上的大排口味多样是假的,虽然现在同济各个食堂都有大排,但基本上都是一个口味。带一点上海菜特有的甜,有人喜欢吃,北方人大都嫌弃。不过现在伙食好了,两块五一份的大排留不住人,晚上在赤峰路上有黑暗料理一条街,复旦、同济的学生都喜欢来这里觅食。不知道是出于关爱学生健康的角度,还是因为对于“吃在同济”招牌的执念,同济食堂在16年4月开起了大排档,每天晚上7点到11点供应各种大排档料理,冷菜、四川卤味、麻辣烫、炒菜、烧烤、小龙虾一应俱全。烧烤和小龙虾在高峰期排队要排上一小时,同济大排档的受欢迎程度不亚于黑料一条街。更重要的是,同济食堂不仅好吃,还便宜。同济大学学生会最近做了一个“5块钱带你吃食堂”的专题,以下是5块钱在同济能吃到的配餐:炸鱼排+双椒土豆丝+米饭鸡蛋炒番茄+麻婆豆腐+米饭红烧土豆块+清炒豆芽+米饭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还是同济食堂让人温暖。同济的澡堂也让人很“暖”,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作为一所南方的大学,同济的浴室竟然是大澡堂,本来就很气人。更让南方小伙伴震惊的是,水龙头之间没有遮挡。当你羞怯地脱光了走进同济的澡堂,会在水汽迷朦中看到很多的水龙头,和一具具肉体。而那些密集的水龙头,不是每个都有水,不是每个能出水的都有热水。同济学生最大的幸福就是,遇上澡堂人少的时候,在里边奢侈地洗一把3块钱的热水澡。对理工科的偏爱同济和复旦的门口都有毛泽东像。同济的毛爷爷右手举高,像在跟来者打招呼;复旦的毛爷爷则双手反扣背后,看向远方。同济的学生自嘲,同济的毛爷爷是在跟过往的“工人阶级”打招呼。在复旦培养“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时,同济在培养兢兢业业的工程师。凌晨两点走在同济校园,只会有两座大楼还亮着灯——土木和医学。医学生做实验,土木学生熬夜画图。赤峰路上的打印店24小时营业,随时准备迎接这些爱穿格子衫的土木学生。图书馆里配备咖啡机,一杯咖啡鼓舞着画图狗:“稳住!我们能画完!”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同济处处表白她对理工科的热爱。比如,在体育课上认识一位文科女生,她也要学机械制图。比如,德语系也要学高数。比如,新闻系也要学物理。土木和建筑系的学生犹如同济最疼爱的孩子,只能对这些文科生投去同情的目光,爱莫能助。跟同济土木毕业的棋灵师姐聊天时,我问她毕业后关于母校记忆最难忘的是什么。这个女孩子,俨然一个理工直男,她的答案既不是食堂也不是校园风光,而是每个土木学生都逃不过的测量实习和地质实习。七月中旬,每天早上四点半出发,在路上用全站仪测建筑物边界点的坐标,在夏天最毒的太阳下暴晒至中午两点收工,这是测量实习。一个老师带着二十几个学生去爬山,边爬山边记笔记,这是地质实习。棋灵师姐说,每每想起,都要瑟瑟发抖。土木学生常常吐槽自己又“土”又“木”,同济的土木却独有一种理工科的浪漫。同济嘉定校区有一座“仰望星空”楼,时刻提醒学生“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土木精神。知乎网友@Esoteric 分享了他所看到的同济:上混凝土的老师会和你扯哲学上结构设计的老师会跟你谈责任上结力的老师也会像说相声一样吐槽前辈还有各种毫不露痕迹的装逼事实上这些老师的确很厉害 每次查论文和规范的时候 看到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同济大学xxx 在这样的环境下 会觉得这些老师真是又牛逼又可爱 如何才能不被熏陶心向往之呢在密集的课程安排和严谨学风之下,同济土木和建筑闻名全国。而其他专业、不是“亲生”的学生,也一样得到一流学府该有的培养。在知乎帖子“在同济大学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里,多的是学渣逆袭成为人生赢家、非王牌专业学生出类拔萃的故事。同济英语专业毕业的知乎网友@防腐剂仙人掌 写下这样一段话:我们各自都有着令同班人乃至同院人骄傲的发展。出国换专业读Master或在国内转专业读研的不在少数,银行外企四大做管培生做HR做市场的也不在少数,也有保研继续就读本专业的,但我看到的,是每一位同学,都在同济留下了一段最最美好的回忆和沉淀,然后,在现在的生活中,依旧努力。同济校园里众多的跨专业课程、科研、海外交流、竞赛项目都在提醒着她的学生,等你想清楚了再出发,也不迟。锃亮的招牌在上海,同济和复旦只有一条绿道之隔,上海人眼里,同济始终比不上复旦。 师姐的室友向往着复旦,第一年考了上同济的分,不甘心,复读了一年,最终还是读了同济,这成了她们寝室的笑料。不过同济人对复旦没有那么深的怨念。同济学生说起复旦,要么就是“我常去那儿找我的高中同学”,要么就是“光华楼比自己学校气派多了果然多考几分就是不一样”。毕竟,同济人有自己的骄傲,同济人有自己的倔强。土木的学生毕业后,除了读研,大多数都钻进设计院里继续画图。同济土木是一个锃亮的招牌。上海的设计院基本被同济学生承包,有的设计院明面要求只招研究生,但也会为同济的本科生破例。棋灵师姐找工作时,有个单位的招聘负责人告诉她,只要是同济土木毕业的,不管成绩如何都会要。师姐说,这块招牌让她在工作时更加努力,不想让母校丢脸。而一个“不想让母校丢脸”的学生,心里总有一点对母校的感激。这份感激不是因为自己正好是王牌专业的学生,不是因为自己凭着母校的名声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而是,也许我读的是小众专业,也许我从事的行业没有想象中的高薪,但工作以后,母校老师的严谨认真让我处处受用,象牙塔里的情怀让我面对枯燥依然心中有火。1998年的老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在同济取景拍摄,拍出了那个年代的年轻人难忘的校园故事。有网友说:它让我开始憧憬要去读一所有红墙铁门的大学,要骑一辆二八自行车迎着风载着心爱的姑娘……要在大雨天的塑胶跑道上莫名其妙地奔跑,要打一份工养活自己,甚至连一张睡觉的床,我都巴不得换成乐言刚工作时睡的那张木栅栏床。豆瓣用户@Nicole Sun 这样写道:我还是喜欢文慧那条白色的及膝短裤和暗红色的吊带背心我还是喜欢听那几首淡淡哀伤的歌曲我还是喜欢那所叫做同济的大学匆匆四年,终须一别。母校她不像旁边的学校那样声名响亮,却留给了你独立闯荡者该有的积淀;母校她不豪华,不闪耀,却也有几只大白鹅,在你从教室到图书馆必经的路上闲庭信步,让你的生活多了一点与物质无关的诗情画意;在母校,你陪过失恋的朋友在食堂大开荤,你熬过通宵为了画一张图,你跟毕设导师聊过人生,你爱过同济最美的女孩……母校她,正好是梦想中大学的样子,不多也不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济大学校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