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十个能用有关地理知识的谚语及解释解释的生活常识?

初二地理知识点篇1这篇初二地理上册单元复习提纲知识点的文章,是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1、我国的半球位置: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大洲、大洋位置: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纬度位置:我国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数在热带,没有寒带; 海陆位置: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2、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3、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陆上邻国14个;大陆海岸线从18000多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4、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5、我国第一大岛: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 我国的两大内海:渤海、琼州海峡。6、我国的盐场:长芦盐场(渤海近岸);我国的渔场:舟山渔场(东海)。7、我国领土东西相距5000千米,南北相距5500千米。8、我国领土的最北端:黑龙江漠河; 最南端:海南的曾母暗沙; 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9、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10、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名称简称行政中心 北京、天津 河北 山西 上海 河南 陕西 重庆 湖北 甘肃 内蒙古自治区 湖南 青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山东 四川 宁夏回族自治区 江苏 云南 西藏自治区 浙江 贵州 广西壮族自治区 福建 香港 黑龙江 广东 澳门 吉林 安徽 台湾 辽宁 江西 海南 11、我国纬度位置的省:黑龙江; 最早看见日出的省:黑龙江;跨纬度最多的省:海南; 跨经度最多的省:内蒙古。 面积的省:新疆。12、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我国的省区是: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简称云、桂、粤、台)。13、黄河、长江都发源于青藏高原,都流经青海、四川。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约为12.95亿。我国的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每年新增人口1200万左右。人口数量的增长必须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人口的基本政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分布东多西少。我国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是黑龙江的黑河到云南的腾冲。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我国共有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汉族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我国各民族总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蒙古族 — 内蒙古,回族---宁夏, 藏族---西藏, 维吾尔族 — 新疆, 壮族---广西, 高山族 — 台湾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中国的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 — 雪峰山第一级阶梯:>4000米,高原、盆地; 第二级阶梯:1000-2000米,高原、盆地; 第三级阶梯:<500米,平原、丘陵;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我国的影响:(1)、地势西高东低使我国许多河流自西向东流,沟通了东西方向的交通; (2)、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潮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 (3)、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在阶梯交界处,落差大,蕴藏丰富的水能。6、我国的地形特点是: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7、我国主要的山脉:东西走向:最北---天山 — 阴山 ; 中间--昆仑山 — 秦岭; 最南 — 南岭。东北 — 西南走向:最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 — 雪峰山;中间 — 长白山 — 武夷山最东 — 台湾山脉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 — 祁连山南北走向:横断山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黄土高原 —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内蒙古高原 — 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雪峰连绵、冰川广布; 云贵高原 — 地面崎岖,多梯田。9、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3;一般把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称为山区,山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2/3。山区的优点:地形复杂多样,便于发展多种经营;森林和矿产资源丰富;中草药和动植物资源丰富;高山草地可以放牧;山区急流可以发电。山区的缺点: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容易发生自然灾害;植被遭到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坡度大,不易耕种。11、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所以开发利用山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的发生。 第二节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纬度因素,而冬季风则加剧了我国北方地区的严寒。1月00C等温线大致沿秦岭 — 淮河一线分布,此线以北1月平均气温<00C,此线以南1月平均气温>00C。秦岭 — 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1)、1月00C等温线;(2)、800MM等降水量线;(3)、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4)、湿润和半湿润的分界线。中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漠河(-52.30C).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夏季,中国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其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中国最热的地方:新疆的吐鲁番(49.60C).我国从北向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还有一个独特的高原气候区。(四川盆地 — 亚热带 — 湿润气候)我国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台湾的火烧寮;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10、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把我国划分为4类干湿地区。11、东部 — 耕作业;西北 — 畜牧业;北方 — 旱地农业;南方 — 水田农业。 12、我国的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冬季风夏季风 来源蒙古西伯利亚太平洋印度洋 风向西北季风东北季风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初二地理知识点篇2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 有效教学系统 学生发展
"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性,有效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也是全体教师追求的目标。然而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却有不少现象使勤恳工作的教师对工作的有效性产生了疑惑。自己在兼任初高中教学时就有深刻感受。初中阶段,看到优秀的结业考试成绩,觉得辛苦没有白费;高中阶段,教学过程开展常遇障碍甚至停滞,很多基础知识对接不良。初高中的衔接问题明显困扰了有效教学的实现。
目前地理教学中较为突出的初高中衔接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一、学科设置
地理学科在现行初中、高中都有设置,但初三空缺。加上地理结业成绩并不纳入中考体系,强化了地理"副科"的地位,造成一些学生乃至教师的不重视,"反正初二最后努力背背就行"的思想盛行。初高中教学相对脱节,初中学习强买强卖的结果,就是经过一年间隔,到了高中,之前两年习得的知识所剩无几。
二、教学目标
初中地理要求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地理基础技能,行为动词多为"知道、认识、说出、懂得、从图上说出或找到"等。高中地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并能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到"理解运用",要求的台阶跨度明显。
三、教材内容
初中教材从区域地理角度认识和了解世界各国与地区的地理环境,高中教材从系统地理角度阐述地理环境与人地关系。初中侧重说"地",多丰富的表象知识,趣味性高,直观性强。高中强调说"理",多系统性的原理、规律,叙述严谨,理论性强。初中作业多为看图填图,高中习题类型多样。初中到高中,深度掘进,广度拓宽,容易产生"消化不良"。
四、学习方法
初中地理多为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教学活动控制程度较高,学生习惯通过教师归纳、反复强调来完成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强。高中地理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创造性,学生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分析、解决不曾遇到的问题。从"押着走"到"搀着走",若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会一路跌跌撞撞甚至停滞不前。
面对这种现状,日益凸显出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中教师固然需要在教学中积极进行穿插迁移,以达到"水到渠成",初中教师也应积极应对,不断调整,来促成"水到渠成"。下面就以初中教学为例,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1、端正理念,创造条件衔接
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要顺利进行,首先必须改变"初中教完了事,高中与我何干"的想法。与初中教师是否会去教高中的事实无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应有的立场,树立全局观念,通盘考虑,首当其冲。
新的理念势必带来新的教学观和教学模式的构建。把中学地理教学看做一个整体,通览初高中教材和课标,潜心钻研,全面认识,做到心中有数。缩小两个阶段的教师教学取向差异,对接初高中的三维教学目标,明确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理顺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渗透地理思维和方法,以达成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同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容易接受感性材料为主和富含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顺应学习心理,便于衔接展开。
2、立足基本,夯实知识衔接
虽然初高中地理的体系有差异,但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是始终不变的核心,内容安排也是循序渐进的。高中地理是在初中基础之上的深入认识、理性分析和原理运用,高中地理难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初中地理基础薄弱妨碍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构建。如学习跨区域资源调配时,必须具备中国地理的相关基础知识才行。
对于原理性知识,初高中深度明显不同,从知识相承性的角度出发,用"走缓坡"的方式达到应有的高度。如地球运动部分,要从初中了解现象的层面跃升为高中理解运用规律的层面。针对不善于抽象思维的特点,初中多用演示表现自转公转的客观事实,反复分清与"日"、与"年"有关的客观现象,形成相应的规律性概念,以达成正确强烈的第一印象。再如难点季风气候,初一上有《世界气候的分布》图,下有日本、印度等相关内容,先对因"季"而变的"风"形成的气候有初步认识,到初二上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从"最近发展区"着手,慢慢引导读图,分析成因、分布、风向、影响等方面,体现进一步的理解认识。
对于观念性知识,要贯穿始终,潜移默化,完成衔接。无论是地理位置包括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角度的意识,还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河湖等多个要素的观念,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性关系等,每部分的区域地理学习都不能错过强调的机会。还有认识区域的学习思路,在中国区域地理部分尤其清晰,无论是四大区域还是具体地区。在一年半的地理学习基础上,教师不再单独的罗列知识,而是串一条线:描述地理位置了解自然环境特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使学习有条理进行,认识有层次深入。这些全局观念比具体的某一个细节知识更应该传递给学生。
从做好初中内部的知识联系迁移,到融合初高中衔接的知识要求需要,重点突出,形成应有的地理基础知识。
3、锻炼思维,落实能力衔接
整个中学阶段的地理学习需要多种能力,包括空间思维能力、地理信息处理能力、总结归纳能力、推理应用能力等。但由于高中课程对许多方面没有单独要求,默认学生理解并掌握,而给实际教学带来了困难。如读《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气候特征的描述含糊,气候类型的判断混淆,典型地区的落点困难。因此,经纬网、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各种区域事物的空间分布,各类图表的判读总结种种,必须在初中阶段就予以充分重视,以实现能力逐步巩固提高、顺利过渡的效果。
其中,必须抓住各种基本能力的核心——地图能力。首先对于空间分布地图,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多看多讲多用。无论是大洲大洋还是世界各地,中国概况还是多样分区,都会在第一时间面对地理事物的分布,善用形形的地图,从判断经纬网到熟悉大洲大洋国家,帮助学生明确方位、看懂位置、自我描述,通过反复练习,强化空间分布能力。然后从认识图上"有什么"引导思考"为什么""说明什么"。如《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初一分清气候两大要素的表示方法并对应两侧纵坐标数值进行说明,初二进一步确定重点特征和初步应用。初二上《中国气候类型图》旁的4幅图分析如下:从降水稀少判断温带大陆性气候,再结合7月均温30℃以上、年温差大的特点;从7月均温10℃以下判断青藏高原的高原山地气候;从雨热同期判断季风气候,再从1月两地气温的明显差异区分温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初二下《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中4个城市的气候图分析设想为:能看出哪些共同的气候特点?这四个城市能从北到南排列吗?说明理由。这四个城市哪些位于北方,哪些位于南方?说明理由。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复习季风气候特点、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我国年降水量递变规律、秦岭——淮河界限的气候意义等,产生活用的体验。地图能力是能力衔接的桥梁,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通过教材事例多次练习,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初级判读到深系,掌握良好的地图习惯和方法。
和具体的知识点相比,方法和能力是不易遗忘的,同时两者紧密结合,更有相互促进之效。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只有在初中具备了相应的能力,高中教学才不至于是空中楼阁。
4、激发兴趣,注重方法衔接
由于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着眼点不是给学生传授系统的地理学,同时没有中考压力,课时内容相比高中较为灵活,教学弹性较大,利于营宽轻松愉悦的氛围,拓展视野,激发兴趣,传达地理思想。所以教学不再是简单罗列知识,机械训练能力,力求内容表现多样化,方法运用灵活化,只要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即可。
在初一、初二的下学期学过几课后,可以请同学们分组合作,制作PPT来展示介绍某个地区,从大家相似的思路中得出区域学习的方法,从差异的地方谈自己理解的不同。从一幅图开始认识《青藏地区》,借助虔诚的反思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学《新疆》时,要求大家"评审"歌曲《新疆好》的歌词和所搭配图片,把之前的知识、自己的见解和现有的材料自然地联系起来,引发讨论,加深印象。这些手段有助于改变初中从某一角度看待问题的单一解决问题方法,由点到面,培养学习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维习惯,同时也利于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轻松有趣的心态投入其中。
初中学习的可接受性和初高中衔接的目标并不冲突,有时可以利用学生依赖教师、兴趣第一的惯性,因势利导,促进教学。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的练习中有过得分较低的一题:读中国某区域地图,写出字母A代表的山脉名称,写出该山脉大致相当的区域界限(至少3点)……因为高中只有在必修3的《区域农业发展》中涉及到大兴安岭。初二课上,试着问大家会不会做这道题?会不会做得比学哥学姐们好?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劲头,回答得非常不错,我表扬了大家,再一起完整地进行了归纳。当即就有同学对高中地理表示好奇,我直言现在是基础,高中是这个基础上的深化和提高,虽然比较难,但基础打好后学习会轻松许多。这样的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产生共鸣,既拉近了和学习的距离,又提高了学习的信心。初二地理知识点篇3
1.数学语言的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学生认识到高中数学语言比初中数学语言抽象了好多,确实如此: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形式来进行表达,初中数学浅显化,学生只要认真思考,理解其所表达的意思。而高中的数学有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的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很多知识点较为隐晦和复杂,有些学生体会不到所表达的意思。比如:初中数学所学的二次函数,比较多的偏向于感性认识,学生们往往能较好地掌握和理解,但是学生进入高中之后,高中数学对二次函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比较偏向于理性思维,这时部分学生便会适应不了这种数学语言上的变化。
2.知识理解的提升
初中数学只是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基础的知识;而高中数学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并很好的用它来解决有关问题,但实际上是具有连贯性的;初中数学比较形象化,也便于学生理解,并且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比较多。对于这些知识点,只要学生用心一些去学、去记,是比较容易掌握和理解的,运用起来也会比较自如。而高中数学相对来说则比较抽象,学生经常不能很好的把所学知识理解得很透彻,甚至进入理解的误区,如此,便造成运用定理和运用公式不熟练或运用错误的现象;另外,初中数学知识容量相对较小,学生能够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比较好地掌握。高中数学则知识点众多,而每个章节所包含的小知识点则更是繁杂,学生们一下子难以适应。比如,初中数学中的二次函数y=ax2+bx+c(a>0) 的图像,开口方向向上,当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时,二次函数y=ax2+bx+c(a>0) 的图像,开口方向向上且与x轴有两个交点,这时这两个交点就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个根,同时这两个交点把x轴分成了三份,这三份实际上就是高中数学中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0)和ax2+bx+c0)在b2-4ac>0时x的取值范围,也就是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0)和ax2+bx+c0)在b2-4ac>0时的解集,初中数学中的二次函数y=ax2+bx+c(a>0) 的图像,到了高中就变成了函数和不等式知识的综合,知识就比初中时抽象了很多,如果学生在初中很好的理解了二次函数y=ax2+bx+c(a>0) 的图像和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有关知识,到高中后所学习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实际上就是把这些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当中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数形结合的应用
中学数学研究的对象可分为数和形两大部分,数与形是有联系的,这个联系称之为数形结合,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数形结合的应用大致又可分为两种情形:(1)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2)借助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某种关系,即数形结合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种情形是“以数解形”,第二种情形是“以形助数”。“以数解形”就是有些图形太过于简单,直接观察却看不出什么规律来,这时就需要给图形赋值,如边长、角度等。数形结合法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常见的解题方法,有些题目利用数形结合法来解题更直观、更容易找到解题思路、更能正确的把已知条件和所要求解的问题结合起来。比如初中数学所学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实际上就是高中数学中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只要把这两条直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确的作出来,就可以判断你解得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又如在初中数学中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就是求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的纵坐标(即y)的值,而在高中数学中求函数的极大值和极小值时,还要确定在哪个区间内根据函数的增减性求出最大值、最小值以及拐点的对应的值,才能说明极大值(极小值),如果把函数的图像作出来,那就更容易求出函数的极大值(极小值)。又比如:
(1)均值定理与其几何意义,半径不小于半弦;
(2)y=|x|+|x-1|的值域,可借助几何图形来研究,其几何意义是,数轴上的某点x到0的距离+数轴上的某点x到1的距离和,恒大于等于1,所以至值域为y>=1;
(3)线性规划问题,它也是很经典的数形结合问题;
(4)多数函数问题,研究他们的图象,就可得到函数的性质。
4.思维方式的转变
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部分学生不能因为学习内容的转变,来转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以致于造成数学科学习困难,成绩一落千丈,因此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自学能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比如:初中数学知识中的二次函数图像、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对应高中数学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的知识,同时也牵涉到韦达定理等知识点;初中数学中未知字母的取值范围实际上就是高中数学求定义域的问题;角、三角函数从00―1800的角拓展推广到任意角;不等式证明的思想从整式拓展到分式;直线方程的多种形式和初中一次函数的有关知识有联系;证明相似、全等、垂直、平行的问题推广到空间等。这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都需要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有很大的改变。
5.综合能力的体现初二地理知识点篇4
[关键词]初中地理学生读图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113
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是地理知识点图像化表达的形式。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换言之,没有地图就没有今天的地理学科。地图能展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信息,学生通过剖析地图能获得相应的地理知识,同时,地图也是地理思想的重要表达手段。要学好地理学科,必须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目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避免地图教学的复杂性和繁琐性,直接脱离地图,把地理知识点枯燥无味地硬塞给学生,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让学生对地理学科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应向学生传授读图技巧,让学生在不断的读图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读图、析图和绘图能力,并建立起有空间概念的地理知识架构。那么,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呢?下面将提出三点具体的措施。
一、巩固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
要使学生会看图、析图、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巩固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实现知识点和地图的相互转换,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读图能力。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巩固地理基础知识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第一,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由于地理课时和教材内容的有限性,加上地理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大部分学生对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是不全面的。部分学生对中国地图是陌生的,他们对我国省份的地理位置、外部轮廓和分布区域都不了解。牢固的地理基础知识是培养读图能力的基础,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如容易混乱的地理名称,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可以通过课堂抽查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第二,构建有效的知识架构体系。教师在帮助学生巩固地理基础知识时,要引导学生构建明确、完整和简单的初中地理知识体系。学生只有在脑海中建立起高效合理的地理知识网络,才能把基础知识有条不紊地掌握起来。如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可以从学生熟悉且相关的旧知识说起,把新知识与旧知识结合起来讲解,不仅减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压力,还能帮助学生构建高效的知识网络。
二、运用地图进行分类教学
运用地图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地图是把地球表面或某区域在平面上简化的、按比例缩小并附有解释的反映。地图作为初中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通过符号语言进行表达的。从地图诞生之际,地理学也就产生了。地图拥有悠久的历史,至今已有多种类型。按照地图反映的内容和功能进行划分,主要分为普通地区、专题地图和全球地图三大类。初中地理教材常见的地图有等高线地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交通地图等。教师运用地图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时,首先必须要明确教学内容,掌握不同性能地图的教学方法,接着引导学生正确地判断地图的性能,进行地图的分类,然后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理读图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贵在坚持。教师可以循环运用“看、比、填、画”四个步骤对学生的读图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督促学生时常看不同类型的地图,比较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回顾地理知识点,在地图上把相关的知识点填写标注出来,特别是地理位置和区域特征,当学生已经形成空间架构时,可以让他们画出地图。如在世界地理分区部分,教师讲解完代表性国家后,可以让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标注出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填写相应的地理信息,甚至可以结合气温带的知识,标出这些国家处在什么气温带。把地理课本的知识点形象具体地在地图上表现出来,不但能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还有利于学生读图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效率。
三、注重读图方法的指导
教材上五彩缤纷、各色各样的地图,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但是学生面对不一样的地图会毫无思绪。因此,教师除了要把教材中的地图分类教学外,还要把读图的方法技巧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无论面对怎样变化的地图,都能从中获取相应的地理信息。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三步读图法”。第一步,读标题。所有的地理图表中都有会有一个标题,通过读标题,我们可以掌握该图表所指明的地理位置和内容方向。第二步,读图例。地图是地理的语言,图例则是地图的语言,通过读图例,我们可以清楚知道地图上的线条、颜色、形状各代表着什么。第三步,结合思考的问题,读图表内容。教材里的地图多数配有“读图思考题”,以提问
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地图中由浅入深地获取相应的地理知识,并把相应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从中探究出基本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综上所述,读图能力的养成是学生学好地理学科的关键。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把教材中不同的地图进行分类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技巧,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飞.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22).
[2]吴琦.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学周刊,2011(14).初二地理知识点篇5
一、知识与技能
初中已删除或降低要求,但高中需要衔接的重要知识点:
2.因式分解的方法。
初中将十字相乘法放到课后的阅读材料当中,即使有些老师讲解,大多也只限于二次项的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讲,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相关知识。另外还有分组分解法,在高中的单调性证明中就涉及到简单的分组分解法。
3.分类讨论。
含字母的绝对值,分段解题与参数讨论,含字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初中阶段对学生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则将这部分内容视为重难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综合题常作为高考综合题。例:关于x的方程+2(k-1)x+2k+2=0,当k为何值时,是一元二次方程?当k为何值时,是一元一次方程?
4.三个“二次”。
熟练掌握配方法,掌握图像顶点和对称轴公式的记忆和推导,熟练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用根的判别式研究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简单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
5.平行与相似。
平行的传递性,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梯形中位线,合比定理,等比定理,有关简单的相似命题的证明,截三角形两边或延长线的直线平行于第三边的判定定理。
6.函数图像变换。
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像的上下、左右平移问题,两个函数关于原点、轴、直线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
二、能力与方法
1.初、高中数学思想过渡。
初中数学因为知识量不是很大,所以数学思想的体现不是很明显,而且对初中学生来说,“用数学思想来解决问题”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障碍,教师可以在初三知识体系复习完成一遍的时候或是中考结束后升入高中之前,对初中知识当中体现的数学思想作概括。渗透高中数学学习的关键核心就是数学思想。高中数学题型多变、复杂,如果仍然像初中一样靠做典型题、反复练习、以熟得分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思想。
2.初、高中数学能力的过渡。
高中数学的能力要求:“会揭示知识的发展和形成过程,理解概念、性质定理,要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基本运算、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准确地完成运算和利用图像法、归纳法等发现有关性质,并且对各知识点的掌握定为“灵活运用和综合利用,能准确叙述、表达对问题的解答过程。”在思维上,初三的学生尚处于经验型的直觉思维,而一升上高中,则经历着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而且要由直觉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不少学生仍采取初中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未能适应新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过渡教学中认真分析学生在数学能力上的不足,多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帮扶,切忌急功近利,随意拔高。
3.初、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过渡。
初中学生上课很少做笔记,即使是做笔记也是做“记录员”。大多数学生都是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解习题,课后做相应部分的练习册,对完答案就算完成任务了。初中知识量少,配套的练习册也比较多。到了高中阶段,知识量骤增,只靠脑袋记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并监督学生做好数学笔记,规范书写格式,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抓好预习、听课、消化整理、巩固几个环节,根据自身的程度有计划地做练习题,达到理想的成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一的新生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开学初期他们会对学习充满热情,急于表现自己,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个兴奋时期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让他们尽快建立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规范他们学习数学的习惯,端正学习数学的态度。既要使他们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又要让他们觉得数学并不难,只要遵循数学规则,按部就班地学,循序渐进地思考,都可以学好数学。我认为这一时期教师需要的注意事项与措施如下。
1.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应充分发挥情感和心理的积极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起始阶段可设置有趣的题目,将数学和学生经常接触的事物联系起来。教师要克服那种只为高考而学数学的功利思想,要从数学的功效和作用、对人的发展和生活需要的高度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中的第一节数学课,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新知识,而应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初中所学过的知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学了很多的数学知识;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数学的看法,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不是很难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信心学好它;最后教师应该对初中知识作概括,对高中即将讲解的知识作介绍,让学生对高中数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强意志。
高中数学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数学中遇到的困难多。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能冷静地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并努力争取以后的成功。教师平时应多注意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开展心理咨询,做好个别学生思想工作。
3.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数学的态度。
对待事物观察分析比较肤浅是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初中的管理方式比较严格,导致了学生自控能力差,什么时候都需要老师的督促。进入高中学生会感觉“自由”了许多,但是不会自主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因此教师在此时要注意“放手”的程度,若在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还没有养成的时候“放手”,会使学生有放任自流的危险。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时,教师才可以真正成为主导,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初二地理知识点篇6
关键词:政治 中考 复习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政治中考逐渐由识记再现型考试向考查能力型转变,即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面向社会热点,关注时事,把所学知识恰当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复习工作中采取不同的做法进行复习,以期取得最佳复习效果。
一、教师应做的工作
1.明确考试范围。近几年,笔者所在地区的初中政治中考的范围主要是以下四个部分:初三思想政治全一册、初二思想政治上下册、地方理论常识、一年来国内外时事大事。四个部分考试的侧重点不同,考试内容的比例也不同,要求教师要对考试方向、考点取向了然于胸,心中有数。
2.深入钻研教材,梳理知识点。要求教师在通读、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依次列出各章节的复习提纲(即知识结构)。这样,使零碎的知识互相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更加系统化、序列化,并形成《初三政治迎考知识点》和《初二政治迎考知识点》及《地方理论常识迎考知识点》三个文字材料,把这三个材料作为第一轮知识点复习的基本依据。
3.对知识提纲进行细化,把知识点按照重要程度和近几年中考出现的频率分成“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并从中提炼出重、难点问题。对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有突破与解决的具体方法,并在复习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相应的题型与问题,分阶段、有步骤地针对学情加以训练、巩固,最终突破重难点。
4.针对提炼出的知识点,有系统编制适合本地区教情、学情的系列习题集,为复习做好准备。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编制出了《初三政治迎考习题》和《初二政治迎考习题》,应用于中考复习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幅度地提高了毕业班的中考成绩。
二、学生应做的工作
1.根据教学大纲中的目标要求,要求学生通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各知识结构有个大体的认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向学生说这样一句话:“熟读课本三百遍,不会做题也会做。”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要达到以下目的:明确教材每课需要理解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明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重点和难点。这些问题解决之后,就为进一步的复习和提高奠定了基础。
2.在通读教材的前提下,以复习提纲为依据,要求学生从实际出发对自身的学习状况进行分析,明确自己对所列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知道自己哪些知识点掌握较好,哪些是弱项,需要加强。这样,就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在复习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复习效率。
3.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知识点,强化训练,巩固运用。强化训练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练习的面要广,量要大,题型要多;第二阶段着重突出重点、难点和能力培养;第三个阶段要突出时政热点和教材重难点的结合。训练内容要根据《初三政治迎考习题》和《初二政治迎考习题》并结合时事热点精心设计和筛选,并注意层次性和灵活性,使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复习都能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三、在基础知识点的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训练要贯彻全面性原则。对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都要有所涉及,教师要根据学情与中考考试方向明确哪些知识点要通过训练必须掌握,哪些通过训练有所了解,哪些最终要能够用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能力。对于这些,教师都要合理安排,精心设计。
(2)训练要遵循抓住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辨别比较,联系实际,活跃思路,分析综合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强化训练。初二地理知识点篇7
关键词: 初三历史 有效复习 复习策略
初三是学生备战会考最重要的一年,不仅学生学习任务重,教师教学任务也很重,如何全面、系统地提高初三历史复习的有效性,保证学生复习效果,是很多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初三课程任务重、课时有限,复习时教师往往采用讲练结合的传统复习模式,以致学生感到厌烦和疲倦,无法掌握、理解、应用重要的历史知识,且极易遗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从而导致复习效果差。为提高初三历史复习有效性,教师要改善复习模式,采用适宜学生的有效复习对策。
1.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
初三复习时,学生共需复习六册历史教科书,所以有必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详细复习计划。制订和实施好的复习计划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但由于每个学生实际情况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其制订复习计划。此外,教师还应兼顾班级大多数学生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整体复习计划,例如:初三上学期讲完这一学年需学习的上下册历史内容,下学期则进行循环复习。初三是教师教学任务重的阶段,为保证在上学期讲完上下册历史内容,且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结合考试范围和教师目标要求,向学生讲解重难点内容,对于其他较为简单的知识点可适当简化。初三下学期复习过程中,教师至少应进行两轮复习,第一轮复习应结合《会考说明》要求,系统地复习初中所有历史知识;第二轮复习注重专题复习,即教师拟定专题题目让学生不断练习,并记忆知识点。结合第一轮和第二轮复习,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初三学生历史复习效果。
2.激发学生复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复习时教师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联系实际生活等措施,激发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兴趣,进而调动其复习积极性,取得理想的复习效果。
在初三历史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应用多媒体课件有效结合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复习,从而提高复习效率。例如,复习人教版初三历史上册《俄国十月革命》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并串讲俄国十月革命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图片,也可组织学生根据图片记忆学过的历史知识,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复习范围内深入了解和掌握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历史意义及该章节的重难点知识。
历史的功能是服务于现实社会,初三历史复习中联系实际生活,关注时事热点,可激活历史复习课堂,转变学生接受历史复习的心态,即由“要我复习”转变为“我要复习”。例如,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签署“购买”合同;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些事件进一步恶化了中日关系,教师可将此时事作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复习中日关系专题。
3.指导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规律复习
与初中其他学科相比,历史需推理的知识少,需记忆的知识多,尤其是初三复习阶段,没有科学的复习方法,仅靠记忆无法复习好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间地点等。历史是一门知识有特点、有规律的学科,即每个历史阶段、历史事件都有一定的联系和前因后果,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规律性,应用先分后合法、集中归类法、一石多鸟法等进行复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复习效果。
先分后合法是指化每个重大历史事件为零,先分头记忆再整合记忆。例如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历史事件时,分别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背景、经过、结果、历史意义,之后根据事件内在联系整体把握,并进行综合记忆。
集中归类法是指按一定顺序、规律集中归纳相同或相近性质历史知识,之后击破式地进行学习和记忆。例如,复习改革变法时,可按历史发展顺序列表集中归类关于改革变法的历史知识,该表内容包括朝代、时间、人物、改革变法内容、影响、意义等方面。
一石多鸟法是指复习相关历史知识时,由此及彼地联想扩充,有机结合和掌握同类历史问题。例如复习《南京条约》这一历史知识时,可联系《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三个条约不仅丧权辱国,影响也逐渐加深,使中国从开始、加深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强化基础和重难点知识
复习初中历史过程中,完成基础架构搭建和弄清基础知识点后,需对基础知识、重难点知识进行强化,才能牢固掌握基础和重难点知识。对历史基础和重难点知识的强化,不仅能强化学生复习效果,而且能培养其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三复习历史时,教师要注重复习历史基础和重难点知识。例如复习《侵略与反抗》时,侵略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不仅是基础知识,而且是重难点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分析侵略对中国的利与弊,即侵略破坏了中国文化、资源、经济等,并导致人员伤亡,同时侵略也摧毁了中国旧制度,唤起了民族意识,发展了部分地区商品经济。
总之,初三历史有多种复习方法,每次系统复习均有一定侧重点和连续,复习时由于基础知识巩固、重难点知识突破相互渗透、掺杂,导致学生难以取得复习效果。为提高初三历史复习有效性,教师要采用适宜学生的有效复习对策,即在复习过程中,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指导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规律复习,强化基础和重难点知识。
参考文献:
[1]张震宇.浅谈初中历史第二课堂的几种可行方式[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4).初二地理知识点篇8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三数学 复习方法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即将中考,学习压力大、任务重,因此更应该讲究良好的复习方法。初三数学是一门理性学科,良好的复习方法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例如:
一、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加强基础技能
初中数学涉及知识面比较广泛,知识点多。在初三的紧张复习中,应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将基础知识由点及线再到面地进行串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例如:在复习过程中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分别进行总结进而对两种函数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这样的复习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及二者之间的联系,提高复习效率。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数学运算能力。在学生熟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多做题,做不同类型的题,在做题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相关知识点。然后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题目,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进而可以使学生在中考时高效率地利用时间进行答题,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为每个学生制订私人复习计划
初三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躁动阶段,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对于学生的复习计划不应一刀切,而应该根据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学生的接受知识的能力进行私人定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学生聪明,知识储备不足。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该找出知识点的盲区,进行重点突破,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学生成绩。2.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弱。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该注重新知识的掌握,通过相应的练习题进行知识点梳理。例如在几何教学中,部分女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可结合几何体制作模型进行教学,提高她们的空间想象能力。3.学生勤奋学习踏实,但成绩不好。对于这类学生,我们应找到学生知识点的漏洞,让其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对不同的学生“对症下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保证学生在数学甚至各个学科中都有很好的提升。
三、知识点模块化、结构化
数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思维的学科。要想学好数学学透数学,需要将知识点模块化、结构化。因此复习过程中,首先应该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1.熟练掌握比且会运用各个公式、定理、定义等。2.掌握各类题型的基本解题方法。例如配方法,因式分解法、待定系数法等。3.熟悉综合题型中分步解题的知识点,掌握解题步骤等。结合教学进度,将整个初中数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分类,如函数类,几何类,数学运算类等。进行模块化教学,例如几何类主要包括全等三角形、轴对称、锐角三角形、相似等知识模块。通过知识点的模块化,可以让学生更完整地掌握数学知识点分布,便于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有条不紊进行思考解题。结构化就是说让学生在整个数学复习过程中将数学知识点像一棵大树一样,进行整理,便于学生查漏补缺,扫除盲点。然后就是进行专题训练,提高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难点,加强重难点的题型的训练,保证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最后就是融会贯通,加强纵横联系。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只有将各知识点之间的纵横联系融会贯通,才能对知识有全面、充分的掌握。比如:甲数是24,甲、乙两数的比是3∶2,求甲、乙两数之和。我们可以列为24÷3×2+24(按份数解),也可以(24÷3)×(2+3)(按倍数解),还可以列为24×+24(按分数解),还可以列为(24÷3)×5(按比例分配),这样就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把分数、份数、倍数、比例的知识结合起来,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锻炼了学生从多角度思维问题的能力。
四、解题技巧的培养初二地理知识点篇9
一、画图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势
(一)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
当前,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涉及大量的图片,图片成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初中物理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的观察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由此可见,无论是初中物理教学大纲还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际内容,都与画图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熟练掌握画图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初中物理教材,使学生在图片的帮助下更好地认识初中物理知识,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般来说,初中生的逻辑思维需要直观和具体的感性经验提供必要的支持,所以在开始阶段初中生的思维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感性经验的影响。如果要发展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就需要首先发展初中生的形象思维。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使用画图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形象思维。画图法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有效地保证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和水平。
画图可以弥补教学的不足,关于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的成像规律,大多学生都难以理解和记忆,像距和物距混淆,通过作图可以弥补实验观察不严密的不足。我把凸透镜成像规律画图如下:
这样学生既方便理解,又容易记忆,教学效果明显。
(三)有利于更直观地开展启发式教学。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开展直观性教学,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提高其对于规律的认识水平。而图示就是直观方式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通过有效的图示教学,学生的认知范围及视觉得到很好的保证。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使用画图法,能够帮助学生更了解内在的知识、规律及外观形象的练习。记得在初二学习使用量筒时,俯视的读数大于实际值吗?教材中只出现俯视和仰视的两种错误读法,具体偏大偏小学生不会很理解,但我采用下面的画图法,学生就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四)符合认知发展的理论。
就初中生而言,其认知水平正由直观思维向运算思维转变,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巧妙使用画图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对知识的辨别能力。同时学生学习的知识还可以形成有效的迁移,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使用画图法,可以有效达到物理教学目的,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高效教学,提高物理教学效率。实践证明,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又符合物理教学的实际内容需要。
二、培养学生画图能力的方法
(一)把画图法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课堂,使事物更形象。
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需要教师把画图法教学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使所学知识能够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对于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画图法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物体的表面特征,从而学好抽象的知识。如学习《声音》的时候,如果仅仅按照教材进行讲解,那么学生看不到声音,所以理解起来就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草纸上把物理碰撞产生的声音画出来,通过一些波浪圈等形象地表示出来。这样学生对于声音现象就会有更好的理解,有效提高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的认识。
(二)在实验中使用画图法,提高实验效率。
在初中物理实验中,有些知识可以通过实验清晰地展示出来,但是有效通过实验,学生不能准确地看到实验效果。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使用画图法代替物理实验,通过图示对实验过程进行展示,模拟物理现象。例如,《力的运动》相关知识用实验展示会导致效果不明显,学生难以准确了解物理知识。这时通过图示,把物体运动这个现象模拟出来,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力的运动。同时,图示法可以大大节省时间,保证物理教学效率。
(三)在了解微观和宏观世界中使用画图法。
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最大的困惑莫过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不能用眼睛观察到,所以学习的时候只能凭借想象能力,如果学生想象能力比较弱的话,就会难以有效掌握物理知识。这时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加深对于物理知识的了解,使学生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如学习宏观和微观知识的时候,通过画图让学生准确认识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通过图示掌握星球等宏观的运动规律。
(四)在规律和概念学习中使用画图法。
图示最大的优点是承载的信息量比较大,可以更简洁地表达信息的特点。所以学习一些物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使实用图示法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物理知识。通过降低物理知识的难度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物理教学。如学习《摩擦力》的时候,学生难以看到这种抽象的事物,所以如果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图示法把物体运动的摩擦力画出来,就能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物理知识。
(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二地理知识点篇10
关键词:地理教学 电子白板 应用
一、电子白板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积极意义
(一)电子白板技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感官认知和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传统地理教学僵化死板的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压制,极大的影响了教学质量,而现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地理教学从静态走向动态奠定了基础。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将图片、文字、动画、声音有机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认知,这无疑会使学生处于心情愉悦的状态,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电子白板技术能够实现圈点、拖动、旋转、放大缩小等动作演示,这些功能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内容的强调性暗示,使学生能够更加注意知识细节,最终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二)电子白板技术有利于讲解初中地理教学难点
在初中地理的授课内容中,存在着大量立体、复杂的知识点,在传统授课模式下,这些知识点需要教师反复讲解、多次演示才能被学生吸收。电子白板技术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应用能够克服这一难点,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具体。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将重点难点形象化、具体化。如在初中地理的地域产生原因的学习中,可以将演化形式以动画形式展现;在地球运动的知识难点地球公转中,可以导入地球公转的三维立体动画,配合动画进行灵活的教学演示、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公转的特点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的产生原因。
(三)电子白板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主动探究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利用电子白板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解决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教学内容,利用电子白板展示学生的探究结果,记录探究过程,教师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如在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铁路干线的学习过程中,提出我国铁路干线分布状况的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教师将学生合理分组后进行小组展示绘图,将结果在电子白板上进行演示。最后,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回放功能,让学生对刚才所学知识进行温习回顾,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以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初中地理教学应用电子白板的现状分析
(一)电子白板教学应用流于形式化
在应用电子白板的初中地理的授课实践中,相当一部分的应用的都是将电子白板作为传统黑板或是播放PPT的投影仪,没有真正发挥出电子白板的作用,没有根本上改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活跃度。仅仅应用电子白板的书写和展示功能,实质上是把电子白板作为了一种彰显教学信息化的工具,教师穿新鞋走老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策略。实际上电子白板完全可以取代黑板和投影设备,只有完全发挥出电子白板的优势才能实现交互参与的教学创新。
(二)课堂主体之间互动协同性较低
电子白板应用技术的一大亮点是让学生走到讲台前进行参与和分享,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这一设想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目前大多数教师在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只使用了电子笔拖拽、移动、旋转等基本操作,这种的层面的交互操作效果是极其有限的。互动协调的重点不在于技术层面的应用,而在于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学环节的设计,唯有将同学们带入电子白板构建的初中地理授课环境中,带动学生参与思考、讨论和演示,才能实现高层次的学习和高阶的思维拓展。
(三)现有教学素材有限,教师备课压力大
教师的授课素材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沉淀才能丰富起来,PPT授课模式普及以来,几乎所有的教师手头的课件都是PowerPoint(以下简称PPT)课件,教师已经习惯、擅长修改PPT课件资源。相对的,电子白板技术普及时间尚短,教师可以直接利用的NoteBook课件素材非常少,课件素材的积累要从零开始。而初中地理知识有着知识体系庞大、知识点琐碎复杂的特点,这就更加大了教学素材整合的难度,导致教师备课压力很大。
三、初中地理应用电子白板策略研究
(一)培训初中地理教师应用电子白板的能力
教师对电子白板的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电子白板的实际应用和电子白板的教学设计。培训应当针对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对教师加强训练,首先要使参训教师大量观摩优秀教学应用案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提炼出其优点和缺;其次给教师以锻炼和应用的机会,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模仿优秀案例进行课程设计,逐步熟悉电子白板的功能应用;最后要引导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更多运用电子白板技术,鼓励教师参与电子白板教学案例研讨,交流心得与体会,推动教师提高自身技术应用水平,切实发挥电子白板技术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作用。
(二)融合教学目标适当穿插新奇事物
利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在整合中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先,一方面不能为了使用新技术而简单堆砌教学素材,仅用信息技术作为丰富教学形式的工具,会导致本末倒置,失去整合初衷;另一方面,不能过多或过少依赖电子白板,对电子白板与初中地理授课的盲目整合将会导致教学方式的喧宾夺主,忽视对最终教学效果的评估。在教学大纲之外,可以在授课时适当的穿插新奇的内容,但穿插内容一定要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最好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如结合初中地理的授课知识穿插历史知识、语文知识、数学知识和科普知识等。教师要把握好课外知识拓展的深度和广度,确保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又不背离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
(三)加强教师本身与白板技术教学应用的配合
将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与初中地理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需要自觉接受相关培训,了解更多相关的教学理论,还需要在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定位自身与电子白板这一授课方式的关系,技术不能取代教师本身,要意识到任何硬件资源和软件技术都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师本人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四、结语
目前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但是在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实现应用电子白板技术的教学创新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要加强我国学校师生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积极意义的认识,形成学校、教师、学生共同重视、共同参与的教学氛围,促进我国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关地理知识的谚语及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