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的本质的本质是什么?

Paper King——专注科研教育“我们大学现在基础研究能力太差,转化不出来,不是缺乏转化,而是没有可以转化的东西。”“中国大学出问题了。人人向钱看,而中国又缺乏知识产权的激励和保护机制。”“研究型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从来不该在大学里谈就业;鼓励科学家创办企业,则是把其才华和智慧用到了错误的地方。”所有的精英都想干金融,是中国潜伏的最大危机如今我们的GDP已经全球第二,但是看技术革新和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排在20名开外。有的人或许会怀疑,认为我说的不对,会说我们都上天揽月、下海捉鳖了,怎么可能创新不够,我们都高铁遍布祖国大地了,怎么可能科技实力排在20名开外。我想说的是,你看到的指标和现象,这是经济实力决定的,不是科技实力决定的。我们占的是什么优势,我们占的是经济体量的优势。在海外的时候,只要有人说我的祖国的坏话,我会拼命去争论,因为我觉得我很爱国。4月份,我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年会上领奖。晚宴时,与一位瑞典的知名教授聊天,谈到中国的科技发展,他很不屑一顾,我觉得很委屈、很愤懑,但是我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不管怎么说,我们国家登月已经实现了,你们在哪儿?但他回敬了一句,让我说不出话。他说:施教授,如果我们有你们中国的经济体量,我们能把五百个人送到月球上,并安全回来。在国内,我觉得自己是个批判者,因为很难容忍我们自己不居安思危。我们对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现状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怎么发展,怎么办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形成一定的共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争论来争论去的层面。首先我想讲,大学是核心。我想讲的第一个观点就是,研究型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从来不该在大学里谈就业。就业只是一个出口,大学办好了自然会就业,怎么能以就业为目的来办大学。就业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国经济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提供多少就业,跟大学没有直接关系。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培养国家栋梁和国家领袖的地方。让学生进去后就想就业,会造成什么结果?就是大家拼命往挣钱多的领域去钻。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我最好的学生,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师我想去金融公司。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出了大问题。管理学在清华、在北大、在整个中国都很热,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一件事情。专科学校办学的理念,是培养专业人才,为行业输送螺丝钉,但大学是培养大家之才,培养国家各个行业精英和领袖的地方,不能混淆。学不以致用。你们没听错,我们以前太强调学以致用。我上大学的时候都觉得,学某一门课没什么用,可以不用去上。其实在大学学习,尤其是本科的学习,从来就不是为了用。但这并不意味着用不上,因为你无法预测将来,无论是科学发展还是技术革新,你都是无法预测的,这个无法预测永远先发生,你预测出来就不叫创新。大学里的导向出了大问题,那么怎么办?其实很简单,大学多样化,不要一刀切,不要每个学校都就业引导,每个学校都用就业这个指标考核,这对大学有严重干扰。我对基础研究也有一个看法。我们国家非常强调成果转化,现在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加强转化」。但我想问一句,转化从哪儿来?我们的大学是因为有很多高新技术没有转化成生产力呢,还是我们根本就不存在这些高新技术?我认为是后者。我们的大学现在基础研究能力太差,转化不出来,不是缺乏转化,而是没有可以转化的东西。当一个大学教授有了一个成果,无论是多么基础的发明,只要有应用前景和产业转化的可能,就会有跨国公司蜂拥而来,我就是个例子。十四五年前,有个简单的连我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发现,就被一家公司盯上了,主动来找我。这些公司就像那些禁毒的狗一样不停在闻,在看,在听,他们非常敏感,不可能漏掉一个有意义的发现。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是鼓励科学家创办企业。大家没听错,今年在人大会议我听到这个话后,觉得心情很沉重。术业有专攻,我只懂我的基础研究,懂一点教育。你让我去做经营管理,办公司、当总裁,这是把我的才华和智慧用到了错误的地方。人不可能一边做大学教授,一边做公司的管理人员,一边还要管金融。我们应该鼓励科技人员把成果和专利转让给企业,他们可以以咨询的方式,和科学顾问的方式参与,但让他们自己出来做企业就本末倒置了。我可以举个例子,Joseph Leonard Goldstein 因为发现了调控血液和细胞内胆固醇代谢的 LDL 受体,获得 1985年的诺贝尔奖。他是美国很多大企业的幕后控制者,包括辉瑞,现在非常富有,应该说是最强调转化的一个人。他两年之前在《科学》周刊上写了一篇文章,抨击特别强调转化。他说转化是来自于基础研究,当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的时候,如何能转化。他说,当他意识到基础研究有多么重要的时候,他就只是去做基础研究,转化是水到渠成的。当研究成果有了,自然转化是非常快的,不需要拔苗助长。他在美国国家健康研究中心,正是九位学医的学生做基础研究,从而改变了美国医疗制药史的过程。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与我们的文化氛围有关。当一个人想创新的时候,同样有这个问题。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做少数,就是有争议。三年前,我获得以色列一个奖项后,应邀去以色列大使馆参加庆祝酒会。期间大使先生跟我大谈以色列人如何重视教育,我也跟他谈中国人也是如何重视教育。他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们的教育方式跟我们不一样。他给我举了前以色列总理 Shimon Peres 的例子,说他小学的时候,每天回家他母亲只问两个问题:第一个,今天你在学校有没有问出一个老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第二个,今天你有没有做一件事情让老师和同学们觉得印象深刻。我听了以后叹了口气,说我不得不承认,我的两个孩子每天回来,我的第一句话就是问:今天有没有听老师的话?但我想说我并不是悲观,其实我很乐观,我每天都在鼓励自己,我们的国家很有前途,尤其是过去两年,我真切地看到希望。现在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深层次的思考和变革,这个大潮真正的开始了。在这样的大潮中,我们每一个人做好一件事就够了。实事求是的讲出自己的观点,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我们的贡献。这样,我们的国家就会大有前途。我们缺什么?我出生在河南郑州,但成长在河南省驻马店。为什么我要特别提驻马店呢?因为这个地方特别具有代表性。驻马店相对于河南,就像河南相当于中国,就像中国相对于世界。从地理,从经济,从科技,从文化,都是这样。我在驻马店小学升初中的时候,当时的小学常识老师对我说了一句话:施一公啊,你长大了一定得给咱驻马店人争光。这句很简单的话,我刻骨铭心记忆至今。从那以后,每次得到任何荣誉,我都会在心里觉得是在为驻马店人争光。1987年的一件事对我冲击非常大,把我的生活和世界观几乎全部打乱了。在此之前,虽然我受到了传统教育,虽然我的父亲告诉我要做一个科学家、工程师,其实我心里并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1987年9月21日,我的父亲被疲劳驾驶的出租车在自行车道上撞倒。当司机把我父亲送到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时候,他已经昏迷。在医院的急救室里躺了整整四个半小时,没有得到任何施救。因为医院说,需要先交钱,再救人。待肇事司机筹了500块钱回来的时候,我父亲已经没有血压,也没有心跳了,没有得到任何救治地死在了医院的急救室。这件事对我影响极大,让我对社会的看法产生了根本的变化,我曾经怨恨过,曾经想报复这家医院和见死不救的那位急救室当值医生。但是后来想通了,我真的想通了: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不知道有多少人、多少家庭在经历着像我父亲一样的悲剧。如果我真有抱负和担当,那就应该去改变社会,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2012年我回驻马店参加小学同学聚会,很感慨,同班同学中两个已经不在了。当时还有一位同学在接受癌症晚期的化疗,现在也不在了。我常常在想:同样是人,我真幸运,不愁吃、不愁穿,受过高等教育。出过国、留过学,拥有一份钟爱的工作,可是中国有很多人没有我这么幸运。我有些地方和很多执着的科学家们不一样。哪点不一样?他们因为兴趣驱使在做科学研究。我有兴趣,但最初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兴趣做研究,我的兴趣是很晚才培养起来的,驱使我更多的反而是责任和义务。我成长于驻马店,是地地道道的驻马店人,那里的邻里乡亲也从没有把我当外人,这种亲情常常让我感动。我想用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回报我的父老乡亲,哪怕是取得成绩让他们为我骄傲。这是我从小受到的教育,我真的很感恩,想回报。然而不知不觉间,我的观念似乎很落伍了。我想不明白当今的社会,为什么会变得这样物欲横流,为什么这么多人会一致向钱看。人不是商品,人活一口气。当大学毕业生以收入为唯一衡量,把自己作价,选择出价稍微多一点的公司就业的时候,我真的是非常不理解,身边的世界变得陌生。我有时候想,是不是世界变化太快,我老了真的跟不上了。我怎么就不理解,连我身边的人,连我一些同事、同学和朋友,我都理解不了。我不知道这个社会怎么了,我们的关注点太不可思议的狭窄了。中国真的有很多很多人不像我们一样幸运,他们很需要我们的帮助。需要每一个幸运的人,关注他们的生存环境,需要我们今天在座的人一起努力。我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形式化的社会实践,但很支持他们选择中国欠发达的地区去看看、去体验,比如去支教等等...2008年我全职在清华工作,我的一个本科生从陕西农村的一所希望小学支教回来。在我的办公室,他痛哭流涕。他说:施老师,您知道吗,尽管是希望小学,那里的孩子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很瘦,一天只有两顿饭,早上十点一顿,下午四点一顿。为啥?没钱!他们没有肉吃,只能吃饱两顿饭。他们早上不能起得太早,晚上又要尽量早点睡。因为要节省能量,要把能量用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的上课时间。但他们都很满足、很开心…我不晓得,我们做基础研究的,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能改变什么。我受中国传统教育很深,作为一个敢担当的读书人,不仅应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也需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缺什么?我们缺这份对社会的责任感,我们缺这份回报父老乡亲的行动。在清华大学,我每次给生命科学学院的新生做入学教育的时候,我都告诉他们:千万不要忘了,你来到清华,你不止代表自己和个人,你也同时代表一个村,一个县,一个地区,一群人,一个民族。千万不要忘了,你肩上承担了这份责任。我真的希望,不管是我自己,我的学生,还是我的同道,我们每个人真的要承担一点社会责任,为那些不像我们一样幸运的人和乡亲们,尽一点义务。这是我除了对科学本身兴趣之外的所有动力,也是我今后往前走最重要的一点支撑。本文节选自《民主与科学》杂志,转自公众号:精英说,文章有删减。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不论你是科研小白,还是学术大咖,在这里,Paper King都将为你打造属于你的知识王国欢迎添加PK学术顾问的微信paperking11,免费一对一咨询。

强烈建议去看看《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内容可能有点长,但讲得很好,说出了大学教育的本质;至少在读过书之后,各位读者应该能够有勇气、有智慧,去发现并挑战那些比上课更为重要的追求,同时应该能够带给读者一些新鲜的思考,让同学们能看到人生道路上不同的风景。长文警告!(最好全文看完,觉得字长的也可以直接看建议部分,你绝对会有所收获)码字不易,可先点赞收藏再仔细阅读品味!(看到一个好答案,想点赞又嫌麻烦,双击屏幕自动点,不仅能鼓舞作者,又方便自己再看)大学教育部分:1、在文章开始前,我想首先引用《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生存手册》的一些精彩内容:国内绝大部分大学的本科教学,不是濒临崩溃,而是早已崩溃。在此,我无意争论是否复旦、中科大、或者清华、北大是否比我们崩溃得更少一些——这种争论是没有意义的。我只是看到了无数充满求知欲、激情、与年轻梦想的同学们,将要把自己的四年青春,充满希望与信任地交给大学来塑造。这使我心中非常不安。在当今流水线式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就像廉价的零件一样被生产出来。因为数量巨大,没人会对每一个人的教学质量负责。领导不会为你负责。对于一个争做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型学校,管好科研,管好实验室才是当务之急。相比之下,本科生教学显得无利可图!教授也不会为你负责,拉到足够的经费发表足够的论文,满足学院要求才是生存大计。要说管学生,也肯定先要管好自己实验室的硕士博士,而非那一百多人大课堂里的某个本科生。就算是科研任务不太重的一些任课教师,他们也不会为你负责——学不懂?那是因为你智力低,不然就是你课下不用功。为什么跟你一个班上的某某某同学,人家就能懂?诚然,就算是老师上课说孟加拉语,一个班上也非常有可能冒出一两个翻翻书看看图就能学到八九不离十的同学(或者根本就是以前学过)。真正在课堂上口传心授的教学,其质量是不会有人过问的。教学评估会考察实验报告形式是否严格,出勤率是否够,但是绝对不会考察上百人的班上到底有几个听懂了的。而对于具体课程,教学大纲的陈旧程度也令人叹为观止。当然,以“教学经验”的名义,十年用同一本教科书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我们可以容忍教学大纲里有一些广受诟病的古典残留物(例如《线性代数》中的Cramer法解方程)。但我们无法容忍对于一门只有几十年历史的新兴学科,我们的教科书竟然可以只涉及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新技术”!这样的课程,之所以能够存在并延续下去,从根本上讲是因人设课——开设相应课程是为了不让部分教师下岗。这也无怪国外有华裔学者实在看不下去了,拍案疾呼道:“中国大学,怎么那么盛产活化石?!”。新版内容也值得品味:我时常调侃我的人生非常失败,一把年纪却一事无成。羡慕别人本科毕业就年薪百万;羡慕别人还没毕业就发顶会论文;羡慕别人拿一把offer;羡慕别人有好看的女朋友。但是这些都只是自嘲和口嗨,只为了给落寞的灵魂找到一丝安慰,给受尽生活折磨的心灵一个发泄的方式。正如上文所指,我依然想找到自己的目标,走自己的路。如若让我与他们交换人生,我也是决计不换的。如何过好大学生活,道路远不止一条。2、中国相当一部分教材质量很烂:前面提到对于具体课程,教学大纲的陈旧程度也令人叹为观止。(1)、因为存在编烂教材骗经费评职称的现象,而且还很多。一些大学教材被人编得晦涩难懂。但这个晦涩难懂,并不是故意的,很有可能是因为作者也不懂。现在的教材特别多,原因是评职称用,所以很多老师都自己编写教材。原来有一部分老师一辈子的心血编一本教材,精雕细琢,现在的老师哪里有时间?而且都是年轻时候评职称才有用,好多东西,他自己不会,也不想搞明白,东抄抄西抄抄,剪刀加浆糊,一本书就出来了。(这种情况在《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这种低年级的课程上尤为突出)(2)、举个例子吧:外国教材:在解决x问题的过程中 ,由于a步骤 .....最后有了z公式。国内教材:形如这样的公式就是X公式。(也就是国内三大巨头:由题可得,显然 ,同样的)(3)、编烂教材就算了,更烂的是强制学生购买,或者指定为课本。(必须承认国内确实有好的大学教材,但关键是,学校挑的教材不一定是好的,真正存在问题的是工科类数学教材等,有大量学校“结合本校教学实际情况”,精心编(chao)写的教材)。此外,关于国内教材,国内以前(应该是建国初期)的教材或者老教材再版以后的新教材受到苏联数学的影响很深,老一辈的数学工作者(往往是编主流教材的人)是受到苏联式的数学教育成长的。现在虽然我们的数学培养体系换成了美国式的,但苏联的影响犹在。当然,现在的一些数学教材很明显质量比不上俄罗斯的一些教材(像数学分析等)。3、从上大学的第一天起你就应该明白这样一个简单而残酷的事实:大学根本就不是什么教书育人的地方。教授们的主业和操心的永远是科研项目和他们的硕士博士,给本科生上课永远只是个再次要不过的应付了事的副业,他们打心眼里瞧不起他们教的东西和他们教的人,觉得实在是简单得不行,幼稚得不行,所以他们也不会在这上面贡献太多心力。个人感觉,大学更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发展的平台和缓冲时间。中小学的老师名义上虽是教师,事实上主要是起到一个保姆的作用(特别是在较低的年级),主要的作用在于维持一个上课的形式、维持纪律、秩序,带着大家一步一步前进,但到了大学这一切的定位情况统统都改变了。到了大学里面,学生事实上已经和老师不再有什么利益上的联系了,上课就是一个维持本科教育流程存在以及满足学生和大众对大学作用想象的一个形式而已。4、 学校规定了一个本科生必须上的一些课程,然后老师按照流程敷衍地完成教学任务,由于全部都是老师自己设计课程、出题打分而没有一个统一的应试指挥棒,学生的学习表现完全不能构成对老师造成任何利益上的牵扯,所以事实上几乎没有任何刺激因素能让老师费心费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如果让学生主观给老师打分来评价的话更不可取,因为这样老师会倾向于越来越放水,教得水、给分高,学生也很乐意选这些水课来拉高自己的GPA,最后造成大学师生在教学活动上心照不宣的集体腐败从而造成大学教育的衰败,而事实上这在中外各个大学特别是美国的私立大学已经是一个明显的趋势,GPA的通胀情况一年一年愈演愈烈了)。学生也逐渐明白了上课对于自己也不过是维持一个学生的身份、取得一个象征着专业能力水平的GPA成绩而已(GPA水平和真正学会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实际水平往往有很大出入,是否要刷GPA也因人而异),真正想要学习知识还得自己花时间在课下去在各个方面学习和努力,也就是所谓的:大学大学,大不了自学。5、 这也造成了大学里面的一个荒谬的现实,为了维持大学的存在,学生和政府花了一堆钱,而事实上每个人结果都在搞形式主义,学生假装学习,老师假装教学,实际上他们真正在意的都不是这个,聪明的学生早就知道对自己真正有用的是什么(相反,大学生最可怕的不是无事可做,而是被一大堆自以为有意义实则无意义的事情过度地消耗,自以为提升自我,实则百无一用。),然后偷偷自己学,老师也知道,然后主要精力都在干自己的事情,也只和那些懂行的学生合作进行科研和各种项目。6、 当然我不否认有很多热心教学、认真负责的老师存在,事实上有一部分老师是非常热情、认真、负责的,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他们会尽力完成他们的任务(部分年轻老师,他们看到了和自己太相近的学生群体,有时候真的不忍心看到他们就这样在一片无知的荒野中迷茫和沉沦,在自己挣脱了牢笼和枷锁之后会忍不住上前拉他们一把,其实这对自己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利;但部分的年长老师们就熟悉安于自己既得利益者的身份,他们的行为一般会比位卑言轻的年轻老师造成更大的影响,当然不会做出违反自己以及自己所代表的群体和单位利益的事情),但是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中外所有大学里面一个系统性的情况,是由于大学的这个体制造成的这个必然结局,是一个无奈的现实的妥协情况,不是某些老师有师德、愿意教学就能改变的情况。但是从教授的逻辑来说,他是没有义务为你解答问题、提供建议的,仅仅是出于自己兴趣和面子偶尔帮你一下,一旦事情过于麻烦,他就可以完全不理会,和他们个人真正有关的只是那些科研项目。当然对于学校来说维持这个制度也有一定的必要性,如果没有这个制度本科生就很难有培养的日常常规,很难按照一定进度学习,教师们也会某种程度的松懈,所以虽然这个体制有很多荒谬之处,但起到的效果总比没有好。7、大学教育的本质,根本就不是一个教书育人的柏拉图式的学园,而事实上是一个残酷的竞技场。大学教育的本质就是如要教你游泳,不管你到底准备好了没有,直接一把把你推进游泳池,还给你丢石头,迫使你自己在挣扎中找到游泳的办法,游出一条生路(但有可能,有人想当一个攀岩者,游泳与他并没有多大用处);而事实恰恰证明这样才是非常有效的教育和选拔方式,能够自己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游出来的都是真正的人才。而更名牌的大学本质上就是把你推进更恐怖的激流和惊涛骇浪中还不断地给你扔大石头,逼迫你更快地学会游泳、更快地向前游,否则等待你的就是残酷地淘汰。8、 国外顶级大学其实也有类似的情况,特别是理工科专业恐怕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数学、物理、工程、计算机等“硬”专业,非得是真正有实力、有兴趣才能坚持在这些系里面学到毕业,想蒙混过关的人不仅拿不到高分,甚至想通过、毕业都是非常困难的,学生的自主选择与学校的高门槛严标准双向选择,也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效的筛选机制,使得这些院系的毕业生大多都是合格而优秀的,符合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实际需求,尽管毕业生数目相对于新生显示出的淘汰率可能是惊人的高),同样是应试教育,我觉得中美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学方案的用心程度和测试的频繁程度与覆盖面(当然国外大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质量也普遍较高),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用心的方案才能给出详细而合理的测试内容与频率,而高频率的测试需要有用心的方案来保证它们的有效性。包括出分速度、对重判请求的处理、代码检测等等,都要求教师和他的助手们有持续的时间与精力。此外,问题还出在考核内容是否真的能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考核的素质方向是否真的对后续的专业发展有意义。(特别是国内一些高校cs的考核方式可能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这里简单插入一下文科9、记得有人曾这样反驳文科无用论:“我的大学教会我的,不是修车美发,不是生存的技能,是看待世界之方式,是思考问题之精神,是完善人格之塑造。我们学的,就是无用之用。”其中“是看待世界之方式,是思考问题之精神,是完善人格之塑造” 这本就是我们应该学的,所有学科都该如此,并不限于文科。无用之用,万用之基,出自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序言。很多学科,最基础的部分都是“无用”的,欧几里得几何的五大公设看起来像是废话;数学基础的研究和应用扯不上边,相当一部分数学家追求柏拉图世界;物理学基础理论在外行看来近乎玄学;即使是工科,其基础都是一些“无用”的东西。无用之用,不独文科专属。不纠结细枝末节探索思想基础时,就是“无用”,追求实践意义时,就是“有用”。10、 此外,大学教育真正有效的手段肯定也不是上课,上课,只不过是维持这一教育系统的一个形式而已。大学,尤其是大多数的名牌大学,其事实上的主要任务在于进行科研活动,这也是它们无一例外地都叫做“研究型大学”的原因。也就是说,一所顶级大学,必然是注重科研,而不注重教学,而且都让来到这里面的世界上最优秀的学生群体仅仅保留一个上课的形式,然后用实质性的考试来测量和选拔他们,而真正教育和学习的重任,事实上主要都由他们自己来完成。11、 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大学教育的真相:它暗示了事实上大学阶段的学习,乃至所有阶段的学习,对于一个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完整成熟的人来说,在现代的信息世界,本质上本来就不应该通过上课传道授业的方式来完成,而应该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通过自主探索利用互联网和其他平台的种种资源(eg:mooc和b站大学联合培养)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并且自己给自己制订计划、评价进度和结果的。而且制定和维护大学规则的过来人们,其实也都是用类似的方式走过来的,他们完全清楚要达到他们那样的学术层次,最核心本质方法肯定不是表面规则的这一套,主要还是得靠自己背后额外多下的各种苦功,大学的环境只不过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一个辅助和屏蔽干扰的作用而已。12、我在此希望说明的是造成这样的格局的根本原因是系统性的、是这个体制不可避免的撕扯人性和良知的一个阴暗面,以至于造成这种双输而非合作共赢的结局、甚至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因为根本就没有合适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制度,很可能,它是内生于大学本质的,是大学这个事物存在的原罪,乃至是一切教育系统存在的原罪。很可能,教育系统真正存在的意义,绝对不是教育,而是主要起到了一个选拔的作用(高中尤其如此)。13、社会和教育系统中的每个个体和单位也许在努力推动这样一个系统运作(当然他们也希望从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学生们能够按部就班地获得社会的资格认可,顺利开启职业生涯,完成身份的转变,公司能够招到符合需求的人才,大学作为一个成功的中介机构,能够从中大获其益,名利双收,不仅能起到凝聚认同感、吸引社会资金(大学校友、公司捐赠等)、获得实际可观的经济报酬作用,并能够把在这些途径中盈利的资金投入它们真正关心的事业(科研)中。14、不要太过于仰视那些所谓“名校”的学生,他们比你接受的教育好不了多少。如果非说有什么差别,他们的主动性要好不少,生产自救积极性很高,能把握的机会更多更好。所以不管你在什么学校,赶紧生产自救是正途。每个人都需要的,也是大学教育作用中最经常被反复提及的,那就是通识教育了。在我看来,最好最实用、最切合每个人实际、最能提升人的整体档次特别是心智水平的通识教育,其实是自己上知乎、上各种MOOC、上b站等,以及利用各种强大的互联网工具还有书籍自主学习,发现更大更自由、真诚的世界。小结:1、现实总是令人遗憾的。我们当中太多人已经习惯于沿着那一成不变的“典型成功道路”前进:中考,高考,考研,出国……数不清的人们在埋头赶路。走在前面的已然迷失,跟在后面的却还未开始思考。这不应该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精神。2、不希望最后回忆起大学是这样的:谈了一段无疾而终的恋爱,打了一阵子当时比较流行的游戏,参与过几个看似正式的校园活动,熬了几个通宵终于没挂科。3、企盼一所校园能哺育出这样一群学子:现实者不功利,理想者不空谈,仁爱者不软弱,刚直者不偏激;每个人都是尽责的公民,每个人都能坚守自己独立的人格,每个人都能为他人的幸福拓展纵深。建议部分:青春太宝贵,千万别浪费;要想不浪费,万事早准备。1、驾照越早拿越好。2、天天熬夜不算什么本事,熬夜还能早起才是大牛。3、尽量处理好人际关系,至少和别人交流时基本的礼貌要有,像:您好,谢谢等等。4、学习能力:任何事情都不是用来炫耀的资本,而是实现更远大目标的工具;永远保持谦虚,学到的所有东西都只是为丰富自己的经历,增强自己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更宏大的目标做准备。(知识不一定在哪里都有用,但是能力却是全社会通用)5、面对国内教材,首先在互联网上查阅资料,选择一本大多数人都觉得不错的教材(不是最经典,也不是最难的教材),快速入门之后,再开始选择第二第三本教材,根据自己的情况查漏补缺。所以不要再抱怨国内的教材不好了,国内有些教材可能确实层次有限,无法满足我们的求知欲。(原因前文提过,请看目录)6、除了学习以外,还可以打各种奇怪的工,暑假寒假去旅行(开阔视野),尝试多掌握一些技能(eg:摄影,写作,演讲,PPT,Excel,Ps,Pr,编程等等),一周几本本地看书,多陪陪父母家人,交一帮真心朋友,为将来混饭做点准备。7、如果遇到合适的人,认真谈一场恋爱吧(实在没有,不要强求) !看到喜欢的姑娘,一定要大胆地追求。女孩子哦...不要太把失恋当回事。情绪崩溃后,不要放纵自己做明知会后悔的事。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也别不把自己当人。8、逃出寝室,逃出本校,逃出空乏的思维,学习上采取主动态度,创造一个学习的世界给自己。9、优秀的大学生,有用的课不逃,逃了的课不挂;逃课多出的时间充分利用,或学习或实践;那些逃课学习的,老师再差也没事;那些逃课打游戏的,老师再好也不会去。10、中国现在的大学只有图书馆还感觉像是学校(保证好自己在图书馆有效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去听听名人讲座。可以逃课,尽量不要挂科,但是毕业的时候要保证能够拿到毕业证、学位证、四级证书顺利毕业。11、名校和普通学校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名校的学生比你努力,人生真的是一场漫长的积累,不会因为你一时的不顺影响你最后的高度,同样也更不要抱怨自己的剧本。12、大学辍学去创业不靠谱,那些牛人退学的时候其实已经具备了非常强的专业技能,绝对是该领域的专家级人物,只是边上学、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精力不够,所以辍学,集中精力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所以成功了,所以个人感觉辍学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13、大学生创业首先是个奢侈品,真正的创业者很多都是天生的,他内心的渴望可能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伏笔,出来创业只是时间或时机问题。创业都是内心的召唤,是真正热爱,而不仅仅是为了发财,为了脸面,为了融资。创业者没有真正的导师,创业者相信团队的力量,尽快找到你的同类,沉浸进去,找到跟你志同道合并愿意与你一起疯狂的那群人。14、大学成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些外企500强公司、投行、咨询公司类的招应届生是看成绩的, 而且只招国内特定的某几所学校的人;好学校的- >成绩好的- >实际能力强的 一轮轮地筛选下来,基本就把智商情商高的人给收走了。15、大学可以独来独往,弱者大都是群居者,所以有芸芸众生。过于强调合群,也是走向平凡的开始。总的说来,独来独往没有什么不好的,你只是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充实自己而不是去迎合别人。16、职业方向最核心的,是要根据自己内心深处的兴趣(但可能你要平衡好热爱和生活),去寻找你的未来。一般而言,你的兴趣,会导致你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方向,而这个方向,一般都能够导致一个合适的工作,职业和商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教育的本质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