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教下,北京的启迪考研手绘中 心在设计考研培训类考研领域非常知名,有哪些优秀教学课程?

作者简介李桂荣(1965—),博士、教授。1983-1987年在河南大学教育系读本科,1987-1990年在河南大学教育基本理论专业读硕士,1990年留校任教。现任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专任教师,教育学原理专业教育政策与管理方向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特聘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常务理事、教育学分会理事,河南省教育学会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曾获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河南省模范教师、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和2016年度人物、河南大学教学十佳教师、教育学专业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等荣誉称号。人生的路走向何方,这是一个难题。走对时,顺风顺水;走错时,举步维艰。我庆幸我选择了河大教科!在这里,让我在起点上就找对了方向,并且在每一个关节点上都能与学院共成长。在喜迎学院恢复建系40周年之际,在教科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历史画卷中,梳理我个人的成长成熟历程,想以小我见大我,真诚地告诉往来的学子和学者: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融入的美好家园。初识教育学·青葱学院时光1983年9月我考入河南大学教育系(当时是“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系”,1984年5月恢复河南大学校名,1999年7月教育系改建为教育科学学院),作为一个大学人的生活拉开序幕。那时候的学校生活相对简单、质朴、纯粹,同学们的心思大都在学习上,理科出身的我,更是被文科味道偏浓的各种专业课程深深吸引。凌培炎老师、何蔚老师的普通心理学,魏明霞老师的儿童心理学,张炳炎老师的教育心理学,王丕老师的心理学史,张庆云老师的实验心理学,丁秀峰老师的心理测量学,李新旺老师的生理学,王汉澜老师、戴国明老师的教育学总论,赵天岗老师的教学论,张耀先老师的德育论,李凤舞老师的学校管理学,苗春德老师、刘锡辰老师、程合印老师的中国教育史,孟宪德老师、史保生老师的外国教育史,扈涛老师的教育统计学和教育科研程序设计,程凯老师的教育社会学,王北生老师的马列论教育,王定华老师的比较教育学,谢励武老师的中小学教材教法,牛梦琪老师的中国古代教育文选,章新憔老师、侯宝顺老师的电化教育学,还有定时请商丘师专岳庭耀老师来给我们上的教育经济学,这些课程,我至今想起来仍历历在目,倍感亲切。梳理这些课程时也猛然发现,我们读本科时,尽管教育系才恢复不久,但课程体系已比较完备,并且,老师们非常重视授课质量,年轻教师一般不能直接担课,都要从助教做起,赵国祥老师、庞蔼梅老师、汪基德老师等都曾是我们的助教老师,这些扎实的课程体系应该是后来教科院人才辈出的一个根基。除理论学习外,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有实践活动。小学实习时,我被分配在二师附小讲授四年级的语文课,《海滨小城》这篇课文讲完第一节课,孩子们就拥到讲台上表示对我的喜欢,一个叫王一达的学生竟建议我把刷子辫换成烫发头,说这样就是他心目中最崇拜的居里夫人了。孩子们的稚气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教师的幸福,小学实习的指导教师申明展老师也成为了我终生敬佩的良师益友。申老师现在已担任县街小学校长多年,是河南省首批名校长,被开封市推选为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是全国巾帼建国标兵,我们学院经常邀请她给多种培训类型的教师或校长授课,她讲的最多的专题就是《教师的幸福》,在她情理交融的启迪下,我对教师的幸福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和理解。除了小学实习外,我们还有讲授教育理论专业课的大学实习,我被分到许昌师专(现在的许昌学院)讲授教育学。在毕业前,我们年级还到辉县进行了十几天的援教活动,让我们深刻体会了艰苦环境下的教育滋味,带队的程凯老师和赵俊锋老师也因此和我们八三级同学多了一份战友情。学业之余,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也是我本科记忆里颇有色彩的模块。那时候,我们系的几个年级住在一栋楼,因为系小人少,不仅同届同学很亲近,上下届也都比较熟悉,大家参与院系活动的热情很高,主人翁责任感很强。我们入学时就听说,教育系前三届学生只有27位女生,但在全校的田径运动会上就夺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在《河大校史》中我们至今也能读到王汉澜老师为此做的贺词:“我系女生二十七,朴实娴雅苦学习。女排精神长相记。真可喜,田径会上夺第一。一杯清茶祝胜利,再接再厉添志气。莫道我们是小系。齐努力,振兴中华创奇迹。”我们是教育系的第四届学生,有21个女生,大大补充了新鲜力量。我们入校后,教育系多次蝉联学校女排冠军,教育系的战斗力不再只是佳话,而是曾一度被传为了神话。在这个过程中,全系上下团结一心的凝聚力令人难忘。系领导张俊民书记、肖聚银书记、行政办公室穆秀云老师、党政办公室程素珍老师经常以不同的方式给我们动员鼓劲,课任老师也非常关心我们的训练和赛事。那个时候,大家都感觉体育是件挺重要的事,辅导员王炳信老师每天早上都亲自召集我们跑早操,不少同学经常会因为运动队活动或体育项目达标自觉地到操场上训练。在体育教练谢庆安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下,众多女排队员带着压力和动力刻苦训练,更难得的是还有一些不上场的同学自愿地起早贪黑去协助队员抢占训练场地。我和80级的史彩娥学姐还被选入了学校篮球队,在石丽、于萍两位教练的带领下,我们打出了开封市女篮第一名的好成绩。现在想起这些活动,仍心潮澎湃。也正是这些活动,让我的心胸变得开放,也让我的生命音符从此开始随着河大教科的交响旋律而跃动。在禹王台公园,篮球队开展团建活动回想那时,教育系初建伊始,本科阶段只有一个学校教育专业,没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专业分化,一般是到大三以后,同学们才会为了将来的工作定向,开始琢磨自己是喜欢心理学多一些,还是喜欢教育学多一些,而且同时开始考虑是接受本科毕业分配,还是继续深造考研究生。我们在大三时,新任辅导员商坤明老师非常重视我们的学习,经常鼓励我们考研深造,还利用班费给我们复印考研资料。那时候,总体的考研风气并不浓,但我作为学习委员,要时不时地提醒同学们思考考研问题,这也促使我自己不断加深了对考研专业的认识。河南大学教育系的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1980年恢复建系时,普通心理学专业就有招收研究生的资格,教我们儿童心理学的魏明霞老师就是我们教育系培养的研究生。基于对魏老师的爱戴,我们不少同学对研究生有些神往。1987年,我们本科毕业时,教育系的普通心理学、教育基本理论、外国教育史这三个专业都有研究生招生名额。或许是因为在课程分量上,我们学的教育学类课程总体偏多,同时,在老师布置的阅读书籍中,属于教育学类的《理想国》《爱弥儿》《林哈德与葛杜德》《教育漫话》等更具有吸引人的情境性,并且,在教育实习和辉县援教时,我都被分配了讲授教育学的任务,渐渐地,我有了比较明显的教育学倾向。尤其是,实习回来,我代表小组进行汇报试讲,老师们对我的充分肯定更鼓舞了我成为一名教育学教师的信心,所以,确定考研时,我坚定地选报了教育学方向。两度学研究·跟上学院发展1987年,我开始硕士研究生学习,就读于王汉澜老师牵头的教育基本理论专业。王老师是全国知名的教育学专家,他理论功底深厚,学术品格高尚,师生们都习惯地称他“王先生”。在《新中国教育学家肖像》这部著作中,郭戈师兄和我代表汉澜学园的弟子们给先生画了五幅像,分别是:先生是一个儒者:温文尔雅,知通统类;先生是一个学者:潜心学术,体用并举;先生是一个师者:精心执教,挚诚育人;先生是一个仁者:宽人律己,厚德博爱;先生是一个达者:乐观旷达,自强不息。毫不含糊地说,王先生是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关键人之一,先生不仅为我厘定了在河大教科发展的人生坐标,而且为我树立了体用并举的研究正统。先生常说“学术”既应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又要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既要有学,又要有术,要理器兼备,体用并举。我说这是正统,是因为它符合研究规律。教科院近期在博士生课程改造中,以“教育理论经典研读”“教育研究方法高级讲座”“教育热点与前沿问题研究”“教育学原理专题研究”等为基础构建出的新课程体系,恰恰体现了王先生倡导的体用并举思想。我庆幸在王先生的引领、示范和教导下,我从学做研究到学会研究,一步步都走在了研究的正道上。1989年,在我硕士三年级时,恢复建系不到十年的教育系,尽管通过教师进修、校外引进、校内整合的三步走战略组建了一支较有实力的教师队伍。但是,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新兴教育学科领域,师资紧缺的问题仍然存在。为了解决河南大学没有教育经济学在编教师的问题(1985-1989年间,我们的教育经济学课程一直由商丘师专的岳庭耀老师兼任),王汉澜老师和当时教育系的两位主要领导——张俊民书记和苗春德主任商议,希望我毕业后能留校担任教育经济学课程。从本科到硕士一直给予我较多指导的戴国明老师积极与他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联系,并最终将我送到北师大,跟随靳希斌老师学习教育经济学。在北师大,我开始了教育经济问题的研究,我的硕士论文《现代教育与现代劳动力》得到了靳老师和成有信老师的深入指导。1990年,我硕士毕业后,如期留校任教,角色从河大教育系的流水兵转变为了留守营盘的常驻战士。1999年,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河南大学教育系改建为教育科学学院,下设教育学系、心理学系、学前教育学系、教育技术学系以及一些研究和实验机构,程秀波老师任书记,扈涛老师任院长,从此教科院进入了跨越式快速发展时期。2002年,以王北生老师领军的教育学团队正式提出申报教育学原理博士点的发展目标。为了练好内功,程秀波书记、赵国祥院长带领的学院新任领导班子,高瞻远瞩,做出了整体提升教师队伍质量的部署,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营造出了鼓励年轻教师外出深造的氛围。在学院的倡导和推动下,我也克服一切困难,重新学英语,温功课,积极备战,并如愿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我再度进入北师大学习时,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教育经济学学者的靳希斌老师,已经成为教育经济学领域的权威专家。在靳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也逐步成长为了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名骨干,先后担任学会的理事、常务理事。2004年,在中国教育经济学会创建20周年纪念会上,我做的专题发言《中国教育经济学话语演进20年》,受到了同行专家的好评,并后续发表在《教育研究》。从此,我的学术生涯迈上了新的台阶。2005年,在王北生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全院上下的艰苦努力,河大教科如愿获批教育学原理博士点,实现了博士点的零突破。随后,以博士点为支撑感召和鼓舞了外出学习的年轻教师一个个学成归来,教科院整体提升了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2005年以前,河大教科团队中只有几位老师是博士,2005-2008这四年间,除了新引进了一批博士外,我们自己派出学习的教师就有18位博士毕业回校工作。有一个电视剧叫《我亲爱的祖国》,讲述的是新中国建立初期,一批早期留学海外的中国科学家历尽艰辛,回归报效祖国的故事。这是一个史诗般的故事,是伟大的国家和英雄的人民才能演绎出的动人故事。回想我们撤系建院初期,展现出的也是一段激越的史诗故事。正是这段历史,我们亲爱的学院才从根本上丰富了学缘结构,拓宽了学术视野,改良了学术生态,为后续的辉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前不久,我与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宋晔部长聊起河大与河师大这两个学校教育学科的发展问题时,宋部长深有感触地说,河师大落后于河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我们这茬儿博士。去年9月,在全校教师节庆祝大会上,我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时也曾深有感触地说:学科是学者的家园,是学术志趣相近者共在的发展平台,学科平台不仅能给学者提供学术支点,也能源源不断地给学者提供给养与能量,只有强大起来的学科才能给学者提供强有力的发展支撑。如果没有教科院的氛围,我们不会产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自律感和“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紧迫感。因此,不论是学者给学院发展带来的支撑,还是学院给学者发展提供的支持,都得益于这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伟大时代,得益于教科院领导的胸襟、气魄和远见卓识,得益于河大教科院的优良传统与教科人的团结奋进。正是这多方面的力量汇集,才推动学院带着我们一步步迈上了更高的发展台阶。深耕教育学·融入学院建设2006年,我博士毕业回校工作,当年晋升为教授。2007年,学校将1997年以来的五届教师教学大奖赛一等奖选手组织起来再次竞赛,我作为第一届的一等奖选手参赛,并获得“河南大学教学十佳”称号。后来又多次获得教学质量竞赛奖,尤其是被同学们推举为教育学专业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职称和荣誉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与成熟,虽然与前辈们相比,我还有很大差距,但也开始督促我重新认识教育部要求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意义,深刻思考我对于学生专业成长的价值,并开始致力于基于学生获得的课堂教学探索。2007年,我们学校接受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在以程秀波书记、刘志军院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带领下,全院上下的凝聚力再次彰显,所有教师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参与到迎评工作中。评估专家定于10月份进校,但迎评工作从年初就开始了,暑假里大家也几乎没有休息,所有人都在为提升教学质量而努力。学院要求每位本科生授课老师都要让专家进校时可能讲到的内容做成公开课,由同系室的老师共同研磨。在教育学系的研课过程中,所有老师都充满真诚,大家形成的共识是论课不论人,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有的老师主动请求多次研磨自己的课,有的老师请求同事帮助完善教学设计,一直被同学们爱戴和盛赞的李申申老师也不例外,她讲了50分钟后,大家同样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尤其是刘志军院长在评估学期原本没有本科生的课,但他也讲了一节公开课,交由大家听评。经过这次全员迎评练兵,教科院的教学水平有了整体提升,真正达到了以评促建的目的,教育学系被评为迎评先进集体,受到了校院两级的称赞和奖励。我作为当时的教育学系主任,深深为我们这群敬业的教育学人而感佩。2009年,我们学校又接受教育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合格评估,我被选作教师代表给教育部专家组说课。当专家问及我对教育学的课程理解时,我说:教育学讲的是教育活动的道理,学习这些道理是为了端正教育观念,涵养教育情感,规范教育行为,提高教育效率,形成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教育学的理论魅力不靠说,而靠做,教育学人承载着教育学的学科价值。一个教育学人,如果自己的孩子都不按规律培养,所阐释的教育规律就失去了生命活力;如果自己上的课不能让学生认可,所讲解的教学原则也失去了意义。评估专家比较认同我对教育学和教育学人的理解,把原本规定的20分钟说课延长到了70分钟,我们围绕这些理解展开了更多的讨论,这让我更加坚实地认识到了教育理论的价值。后来,我被推选为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通过“教师的角色与责任”“教学设计的思想方法”“课堂教学的规范与艺术”“如何成长为一名四有好教师”等专题,广泛分享被我实践化了的教育学知识,希望能够以此引导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树立起符合时代要求和教育规律的教育观。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河大教科也再上新台阶,顺利获批教育学一级博士点。随着学科建设的深入推进,一大批年轻博士成长起来,成为教科院朝气蓬勃的生力军。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以杜静书记、汪基德院长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全院讨论制定出了以国际化为抓手建设研究性学院的发展目标,鼓励并资助教师们到海外进修访学。这又是一次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大工程,几十位教师先后奔赴世界各地开阔眼界,提升境界。我也被学院推进了这个潮流,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访学,并与其农村教育行动计划建立了长期的合作研究关系,研究旨趣从书斋转到了田野。2014年以来,我们合作开展了12项国际研究项目,并且围绕教育影响评估在国内外发表了系列研究文论。基于这些研究积累,我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年度人物、河南省模范教师、河南省特聘教授,成为了河大教科的骨干力量。2014年,河南大学承担的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被教育部立项,该计划负责人刘志军副校长授命我作为牵头导师全面管理卓越班的学习研究活动,这让我有了更多的机会深入体会教育学科的魅力和教育学人的责任担当。我和卓越班同学一起锤炼我们提出的“六度气功”,努力做到觉悟上有高度,情感上有温度,思想上有深度,学科上有厚度,能力上有强度,合作上有气度,以卓越之名,行卓越之实,养卓越之气,练卓越之功。几年下来,卓越教师班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生源学院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卓越教师班的品牌价值初步形成,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成为了河南大学“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一张名片。同时,在卓越班优秀学子的激励下,我自己的教育信念也得到了强化与升华。在卓越班的常用教室里,与第四届卓越班同学合影担负新使命·跟随学院再出发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高等教育的双一流建设成为新时期的工作重点。为贯彻国务院的双一流建设方案,河南省推出了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方案,我们的教育学科被立项为重点建设的特色学科。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教育学取得B+成绩,成为河南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一个排头兵。2018年,心理学获批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建设成效卓然。2019年,教育学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随后,教育技术学、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也相继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在以宋伟书记、李永鑫院长为核心的年轻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下,河大教科又踏上了双一流建设的新征程。2020年,河南省教育学会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也进入了不惑之年。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专委会先后在王汉澜、王北生两位理事长的带领下举办了34届学术年会,成为了全省教育学人的学术家园,具有“人才荟萃,生机勃勃,运行规范,求真务实,作用突出,影响广泛,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的品牌影响力。但是,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清理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社会团体兼职的通知》精神,专委会在2019年换届时,一些资深理事长们由于受管理规定所限,需要荣退为顾问,我因为自2004年以来一直担任秘书长之职,熟悉学会管理工作,被继续留任,并担任专委会新一届理事会的理事长。这让我非常惶恐。与两位德高望重的王先生相比,我不及一二。但是,作为他们的后辈,我没有退路,既然学会需要我,我就有责任担负起传承的使命,守护好前辈们开创的家园,并努力带领学会继续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光阴如梭,岁月如歌。学院的40华诞,正值风华正茂,而我已不算年轻。我从不假设如果我本科不选,或者硕士不留,或者博士不回,我是否还会有这如歌的岁月?我只庆幸在人生的每个节点上我都选择了河大教科,在这里,让我有了份踏踏实实的存在感、获得感、幸福感。今天,站在新的起点上,学院再次吹响了奋进的号角,我愿意继续学习、守护、践行河大教科的学院精神,在双一流建设的征程中跟随学院再度出发。在教科院联欢会上,教育学系教师合唱“团结就是力量”大家都在看星标设置如果不想错过小河的每篇推送就把我设置为星标吧点击下图查看步骤↓↓↓文字:李桂荣责编:赵 雪排版:王晶晶校对:何 旻长按关注更多精彩内容分享,点赞,在看!关注教科院恢复建系四十周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设计考研培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