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spcos技术论坛的装机版搬哪去了,哪位大神告知一下,谢谢。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主办的第三届”浦江生殖医学论坛“暨“2017IFFS国际生殖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6月18日在上海圆满落下帷幕,此次论坛吸引到全国各地的辅助生殖领域的医师以及在校研究生参会,会场内学术氛围浓烈,参会学员们不仅聆听了来自国际、国内最前沿的生殖领域的讲座,对于临床生殖医学研究的重要性和方向也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中国妇产科网作为会议的独家合作媒体将大会最后一日的盛况分享给各位同道!
  女性生殖内分泌分论坛
  杨冬梓教授:生殖衰老的综合对策
  
  随着二孩政策的开放,出现了越来越多有生育需求的高龄妇女。而女性自然生育力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35岁以后下降速度明显加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杨冬梓教授讲到卵巢功能逐渐下降,表现为卵泡数量及卵子质量均下降,致使女性自然生育力下降,35岁以后为甚;对于已经有卵巢储备下降的女性,建议积极助孕争抢生育时机,同时采用辅助药物;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喜人,但离实际临床应用还有距离;生长激素、雄激素、辅酶Q10、白藜芦醇、中医中药等的应用对改善生殖衰老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Prof. Ernest Hung-Yu Ng:Luteal phasesupport in assisted reproduction treatment
  
  黄体支持是辅助生殖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香港大学Ernest Hung-Yu Ng教授结合文献与实验数据,对IVF治疗中的黄体支持方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大家带来一堂生动的辅助生殖课程。
  Prof.TC Li:Surgical strategiesto preserve fertility
  
  香港中文大学的TC Li教授用一系列手术幻灯向我们生动展示了如何在腔镜手术中最大程度地减少损伤、修复病灶、保存生育力。
  Prof.Peter Leung:转化生长因子(TGF-β)超家族成员在着床过程中的潜在作用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Peter leung教授对转化生长因子(TGF-β)超家族成员在受精卵着床滋养层细胞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胎儿界面存在的潜在作用以及TGF-β、激活素和骨形成蛋白2(BMP2)对EVT侵袭的不同作用等方面给予了详细的阐述。梁教授所带来的前沿研究,让在场的学员们大开眼界。
  徐丛剑教授:PCOS与肠道微生物
  
  人体细菌数量多于人体自身细胞数量,一个70公斤重的普通人,大约有30万亿人体细胞及30~50万亿个细菌,肠道微生物基因数量是人体基因数量的150倍。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徐丛剑教授从肠道菌群的组成出发,讲述了肠道菌群与PCOS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FMT和移植乳杆菌的微生物干预降低雄激素水平,增加血清雌激素水平,改善PCOS大鼠卵巢病症和发情周期。他的团队研究指出:同乳酸菌移植组相比,FMT组对性激素水平和发情期有更好的恢复效果。
  匡延平教授:孕激素控制排卵技术对辅助生殖技术带来哪些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匡延平教授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孕激素控制排卵技术方案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促排卵方案,方便对外地患者进行远程医疗指导。口服药物安全方便、价格低廉、监测频度少、Gn注射时间短、OHSS发生率低是其可以进行远程医疗指导的基础。匡教授畅想了未来互联网的医疗模式,并分享了互联网与医疗结合的远程医疗模式图。
  林羿教授:胎盘滋养细胞功能和妊娠疾病
  
  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后,我国出生人口大幅度增加,城市的新增服务需求加大,妇幼健康服务数量和质量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林羿教授讲述了年龄与妊娠疾病风险以及本课题组的研究进展。林教授认为针对不同的患者应该进行分层、分类,个体化的治疗,全面了解患者的需求,才能更好的服务患者。
  千日成教授:温和刺激加未成熟卵治疗策略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千日成教授以实验数据为依托,风趣生动的为大家讲述了温和刺激加未成熟卵的治疗策略。千教授最后总结到,温和的刺激周期与IVM结合是治疗不孕不育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35岁以下的女性;轻度的刺激不仅是标准治疗的替代品,而且未来可能是一线治疗的选择。
  生殖遗传论坛精彩内容
  乔杰教授:单生殖细胞研究对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和筛查的促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乔杰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单生殖细胞研究对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和筛查的促进方面的最新进展。乔教授实验团队从人类植入前胚胎转录组试验入手,通过SPUPeR-seq对人类卵母细胞进行转录分析,包括Poly A+RNA和Poly A-RNA,探索人类植入前胚胎的基因变化,发现在受精前,人精子和卵细胞DNA甲基化程度都很高,精子高于卵子;受精之后,父源母源表观遗传记忆被大规模擦除,囊胚阶段降到最低点,着床后重新建立,将其应用于临床上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可有效降低遗传疾病的发病率。
  曹云霞教授:苗勒氏管发育异常的病因学研究和临床治疗策略
  
  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曹云霞教授和大家分享了苗勒氏管发育异常的病因学研究和临床治疗策略。曹教授经大量研究发现, MDAs是一类由多基因/多因素联合导致的先天性疾病,且遗传因素为主要致病原因,参与苗勒氏管发育过程中的任何基因发生突变都可能引起MDAs,其中DACT1可能是潜在的MDAs致病因素;LHX1基因可能是MRKH综合征的致病因素。在治疗时,MDAs因其不同的异常类型和患者需求,应采取差异化治疗。曹教授指出,随着分子测序技术的革新,将为研究MDAs的病因提供新的基础和方向。
  刘嘉茵教授:PGS和嵌合型胚胎
  
  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刘嘉茵教授带来了关于PGS和嵌合型胚胎的最新研究成果,过去的FISH技术(PGS1.0)虽然被认为对改善临床活产率有益,但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近年来高通量基因检测技术(PGS2.0)的普及,为PGS技术带来了新的发展,刘教授提醒大家注意,在PGS技术中尚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临床研究,有研究表明非整倍体/嵌合型胚胎可产生正常子代,很多基于PGS2.0的临床结论是错误的,常规的PGS活检和检测结果是否真的能代表胚胎性质,现有PGS技术是否对提高活产率具有实际价值,仍需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王树玉教授:辅助生殖中的遗传咨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的王树玉教授和大家分享了在辅助生殖中的遗传咨询,强调了遗传咨询的重要性,介绍了包括PGD遗传咨询、IVF遗传咨询、AIH遗传咨询、ICSI遗传咨询等在内的技术,讲解了不同情况下患者应该选择哪种遗传咨询。
  马端教授:辅助生殖中的遗传学问题
  
  复旦大学的马端教授为大家分析了辅助生殖中的遗传学的问题,指出辅助生殖手段可能会造成包括编码区点突变;剪切位点突变;调控序列突变;甲基化异常;拷贝数变异;非编码RNA异常;组蛋白修饰异常等情况的发生,造成先天性疾病,严重影响到胎儿健康,需要着重注意。
  孙晓溪教授:乳腺癌患者生育力保存问题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孙晓溪教授介绍了关于乳腺癌患者生育力保存问题,可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包括胚胎冻存、卵母细胞冻存、卵巢组织冻存、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原始卵泡体外发育相关技术)和辅助药物(例GnRH激动剂)两方面技术为乳腺癌患者保存生育能力,让更多患者能够正常生育,孙教授指出,现在已有研究认为早期乳腺癌患者妊娠不会增加肿瘤复发风险,但在妊娠前需咨询肿瘤和生育专家,规避风险。
  赵爱民教授:妊娠期抗凝治疗适应征及药物选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赵爱民教授带来了关于妊娠期抗凝治疗适应症及药物选择的相关研究成果,赵教授对传统凝血模式提出了质疑,重新修订了凝血模式,介绍了妊娠期母体凝血功能特点,详细分析了妊娠期抗凝治疗适应症包含病症及形成机理。指出可使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华法令以及波立维对其进行治疗。
  林戈教授:PGS应用的再思考
  
  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的林戈教授为我们带来了PGS应用的再思考,PGS技术可以在胚胎植入前对胚胎全部23对染色体进行非整倍性的筛查,进而选择染色体正常的胚胎进行移植,提高成功率,但目前PGS技术存在较多争议,林教授指出,虽然现在有一些个例表明PGS对胚胎进行筛选有效,但是样本量较小,不能提供有利证据。对于反复流产和反复植入失败的患者,尤其是非高龄患者而言,并没有证据证明PGS会带来帮助。
  闭幕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黄荷凤教授致闭幕词。黄教授说,此次会议宗旨在于推动我国生殖医学行业的交流与进步,促进国内外生殖医学学术及临床最新研究的分享,为期三天的会议中,各位同道围绕生殖健康的话题展开了积极交流与讨论,为世界生殖医学行业交流搭建起了坚实的桥梁,同时也在中国生殖学科历史上涂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期待在明年的IFFS研讨会上再相会!
  会议精彩瞬间
  
  
  
  精彩回顾:
  浦江畔名家齐聚,多学科共话生殖——第三届浦江生殖医学论坛暨2017IFFS国际生殖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
  前沿思想激发耀眼火花,大咖云集探讨科研硕果——第三届浦江生殖医学论坛暨2017 IFFS国际生殖学术研讨会盛大开幕
  中国妇产科网征稿启事
  稿件须原创,无版权冲突,稿件一经录用,即支付稿酬。
  征稿涉本学科各领域内的进展,如个人综述、病例总结、特殊病例报告、地方新闻、临床感悟、科普文章等。
  投稿邮箱:editor@yapot.cn

刘晓琳高天舒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摘要:目的提高临床对非经典型21-OHD的认识及重视。方法回顾我科门诊收治的一例误诊为PCOS的非经典型21-OHD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和治疗经过:患者青年女性,因"月经紊乱伴痤疮反复发作11年"来诊。该患12岁月经初潮后月经周期及经期紊乱,既往妇科彩超提示双卵巢多囊改变,故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长期不规律应用达英-35,月经周期未见改善;经口服中药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但停药后见复发,为排除内分泌疾病来诊。患者现症见月经周期紊乱,自我监测不排卵,颜面散在痤疮,后颈部可见毳毛。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末次月经2018-3-10,月经量少,色暗,伴血块、痛经。未婚未育。否认家族遗传病病史。体格检查示:身高158cm,体重60kg,BMI:24kg/m2,血压110/70mmHg。颜面痤疮,扁平胸,腰围85cm,臀围90cm,毛囊角化,脂溢性脱发,后颈部可见毳毛、黑棘皮,略有水牛背,无溢乳,无视力减退及视野缺损,阴毛呈倒三角形,TannerⅣ期,阴蒂肥大呈PraderⅠ期,呈女性假两性畸形。实验室检查示低Na+,低Cl-,血清睾酮、雄烯二酮升高,硫酸脱氢表雄酮正常,血皮质醇、醛固酮正常,肾素水平升高,血清17-OHP:33.3nm ol/L;肾上腺CT平扫+增强提示左侧肾上腺增生;对侧肾上腺大小、形态正常。获患者知情同意后,对其进行基因检测示:CYP21A2基因第2内显子和第7外显子存在杂合突变,其中Intron2:IVS3-13C>G(Splicing);Exon7:c.844G>T(P.Val282Leu)。诊断为非经典型21-OHD,予醋酸地塞米松片0.375mg日1次口服,1个月后随访见患者月经来潮,病情明显好转。结果在诊断PCOS时需排除其它高雄疾病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库欣综合征、分泌雄激素的肿瘤等,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理化检查、基因检测结果及治疗预后,本病例符合非经典型21-OHD的诊断。结论非经典型21-OHD由于症状不典型、就诊率低而常常被忽略,其成年女性患者多因月经不调、不孕就诊,极易误诊而导致失治误治,临床应加以重视。会议名称: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大会暨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高峰论坛会议时间:2019-09-06会议地点:中国辽宁沈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cos技术论坛的装机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