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与五位一体在生活中的体现深度融合主要体现在哪写方面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编者按: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作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主力军,中国移动锚定“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发展定位,一体发力“两个新型”,持续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贡献移动智慧、移动方案、移动力量。即日起,本报推出“数字中国移动行”系列报道,全面展现中国移动带领产业伙伴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高质量助力数字中国建设的创新探索、能力担当和积极成果。155万个5G基站,约占全球5G基站总数的三分之一,连续覆盖全国城区、县城、乡镇。千兆宽带网络覆盖3亿户家庭、规模国内领先。71万台云服务器,覆盖“东数西算”全部核心枢纽。服务器总算力超8EFLOPS,汇聚高价值数据超650PB。超4100件5G专利,稳居全球运营商第一阵营。31本6G系列白皮书、60余篇高质量论文,居全球运营商首位。超2万个5G行业商用案例,在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打开5G快速复制的新局面。超1400家合作伙伴,推动数字生态“朋友圈”共创、共生、共赢。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按照夯实基础、赋能全局、强化能力、优化环境的战略路径,全面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主力军,中国移动深入落实两个“做强做优做大”要求,锚定“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发展定位,一体发力“两个新型”,系统打造以 5G、算力网络、能力中台为重点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创新构建“连接+算力+能力”新型信息服务体系,积极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贡献移动智慧、移动方案、移动力量。打通经济社会信息“大动脉”,做网络基础设施的“奠基者”“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种小小的种子开小小的花。”一首网络“神曲”里的“挖呀挖”引发了中国移动网络建设者的共鸣。不论在高山还是深矿,他们迎寒风、战酷暑,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移动基站密织了一张全球最大的5G精品网络,守护你我信号满格。网络是数字化持续发展的坚实根基,也是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的重要载体。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表示,中国移动正系统打造以5G、算力网络、能力中台为重点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夯实数智连接坚实底座。“双千兆”网络构筑数字中国建设坚实底座。中国移动建成全球最大、品质一流的“双千兆”网络。155万个5G基站,约占全球5G基站规模的三分之一,实现全国城区、县城、乡镇连续覆盖;5G精品专网可快速实现按需覆盖,充分融入各行业办公生产环节;千兆宽带网络覆盖3亿户家庭,规模国内领先。以云为核心的算力基础设施是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移动不断优化算力资源布局,搭建高速泛在网络,深化“4+N+31+X”数据中心建设,投产71万台云服务器,覆盖“东数西算”全部核心枢纽,服务器总算力超8EFLOPS,汇聚高价值数据超650PB,建成边缘节点超1000个,构建地市1毫秒、省内5毫秒、全国20毫秒三级低时延算力服务圈。面向未来,以移动云为关键载体,从泛在协同到融合统一再到一体内生,中国移动将加快推动实现网络无所不达、算力无所不在、智能无所不及。推动数字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引领者”5G网络关键技术、标准制定与规模应用,6G智简网络关键技术,大云操作系统,九天人工智能平台……在中国科协组织的2022年“科创中国”系列榜单遴选中,中国移动多项数字技术成果入选。科技是数字化繁荣发展的必备养分。中国移动主动融入国家科创体系,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持续提升品牌技术含量。中国移动在5G网络关键技术、标准制定与规模应用方面持续攻关,支撑我国5G发展;主导SA服务化网络架构等5G标志性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推动TDD成为核心基础和主流;提出“5G之花”5G核心性能指标,牵头制定5G SA系统架构……中国移动牵头制定5G国际标准197项、申请专利超过4100件,稳居全球运营商第一阵营,助力提升行业国际话语权。随着6G研究进一步深入,其6G相关研究也不断取得新进展。目前,中国移动已攻关单点6G技术10余项,并首次提出系统性6G网络架构;累计发布6G系列白皮书31本、高质量论文60余篇,居全球运营商首位。为铸就一流的算网优势,中国移动把握云计算演进趋势,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升级突破、自主可控。深度参与国内国际标准组织,在国际互联网组织IETF牵头成立算力路由工作组,构建算力网络标准体系;加快全栈资源池化,实现异芯、异构、异地、异云资源的统一调度,推动算力成为与水电一样的社会级服务;打造“梧桐”大数据分布式协同计算平台,建设新型智算中心,承载自主研发的“九天”人工智能平台,打造更智慧的移动云。“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当好现代产业链链长和原创技术策源地,塑造科技领先品牌形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移动总经理董昕表示。中国移动正不断锻造“新科技”,推动创新向“业务+技术+理论”全链条拓展。推进数字技术与“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做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赋能者”“飞机双发停车失火,呈螺旋状向地面急速下坠。”在电影《长空之王》里,一幕幕惊险的试飞场景让观众不断惊呼。如今,在试飞前、试飞中和试飞后三大场景中,产生的海量数据由于有了中国移动5G支撑,收集和处理效率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从几年时间缩短到可实时进行。这是中国移动5G应用的一个侧面。随着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中国移动深入推进数字技术应用,培育信息服务新产品,创新构建“连接+算力+能力”新型信息服务体系,成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赋能者”。工信部近日批复中国移动使用部分5G频率资源在国内有关省份开展5G地空通信技术试验,今后人们在万米高空也能畅享信息互联。对大众而言,随着5G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将更加均衡化、多元化,5G突破了医疗、教育等优质资源的时空限制,人们因而共享普惠。在社会治理中,5G不断促进社会治理方式高效化、科学化。同时,面向千行百业,中国移动持续发挥5G数智转型价值,不断驱动生产方式无人化、智能化。目前,中国移动携手合作伙伴打造了超2万个5G行业商用案例,在多领域打开了5G快速复制的新局面。在算网应用方面,中国移动创新构建以移动云为重点的新型信息服务体系,丰富拓展算力网络场景应用,支撑全社会“上云用数赋智”。赋能云化生产、提质云端生活、支撑云上治理,中国移动通过深耕信息服务,让算网应用集群得以不断壮大。随着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一步发展,中国移动将深入探索全新服务场景、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以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加速数字技术普及,助力数字中国建设。拓展数字生态版图,做产业生态共同体的“笃行者”生态是数字化蔚然成林的优渥环境,生态建设是加速数字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向各行业核心环节、关键领域加速渗透,催生了对跨界知识融合共享的迫切需求,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生态协同成为产业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移动发挥资本纽带、生态聚合、龙头引领作用,汇聚产业合力,深化技术共研、产品共拓、服务共建,推动合作模式向深层次融合拓展,在共同拓展市场空间的同时,让更多合作伙伴共享发展红利,带动产业成熟发展。在合作组织方面,中国移动坚持“开门”办链长,建设产业链协同创新基地,实施“十百千万”合作伙伴上链计划,营造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高效运转的产业生态。在合作资源方面,加大技术、营销等资源投入,促进各方资源紧密连接,联合推动产品创新、应用拓展。在合作平台方面,建强满足各行业共性需求的9 one平台,升级泛终端全渠道销售联盟、数字生活服务商盟等,共同塑造有品质、有品格、有品位的品牌形象。在合作机制方面,健全兼顾各方诉求、包容各方利益的合作机制,打破制约数据、技术等要素流动的壁垒,畅通一点合作、全网落地的对接渠道。共创、共生、共赢。中国移动不断拓展数字生态版图,与各方携手开展技术标准、全球服务、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强化与科研院所、创投机构、跨界企业等的深度协同,打造生态共同体,助力数字化成果惠及人民。数字潮涌逐浪高,奋楫扬帆立潮头。中国移动将勇担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主力军,为谱写数字中国建设宏伟篇章、助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经济运行方式不断融合,数字经济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2023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数字中国建设的“2522”整体框架,并将数字中国建设作为领导干部考核新指标。《规划》主要强调三方面内容,一是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二是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深度融合;三是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这为中国中长期数字化建设和发展指明方向。  摘要  1.
政策背景:顶层布局规划落地,数字中国建设成为领导干部考核新指标。其一,中央高度重视,“把舵定向”数字经济整体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多次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全国工作会议等重要场合强调数字经济的必要性。其二,国家政策频发,“保驾护航”数字经济高速发展。近年来,我国从全局战略、顶层设计、统计计量等方面出台多个政策文件支持数字经济全面发展。其三,行业规划引领,“多措并举”数字经济全面部署。基于信息通信技术,围绕农业、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领域,我国先后出台多项指导性文件,全面促进数字化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即到2025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2.
角度一:强根基——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数字基础设施方面,一是从产业链角度看,基础设施建设等底层架构是产业链上游,数据和算力网络是核心要素;二是从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看,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根基。数据资源方面,国家政策频繁落地,2022年明确数据资产入表路径、出台数据顶层设计;2023年地方纷纷做出探索,并出台相关政策。不难发现,新基建与信创发展成果显著。其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其二,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其三,创新基础设施布局优化。  3.
角度二:促融合——推动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深度融合。数字赋能带动全要素生产全方位提升。数据是与资本、劳动、技术相协同的新型生产要素,产业新技术经济范式形成。数据要素在采集、确权、定价、交易和流转等市场化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化的同时,产生外部性和价值溢出效应,促进数字化应用实例不断丰富,赋能传统产业。经济层面,数字经济步入高速发展期,产业渗透率提速;政治层面,数字政府建设收获显著成果,数字政府治理卓有成效;社会层面,智慧城市建设彰显新特色,数字乡村建设激发新动能。  4.
角度三:提能力——强化中国关键能力,筑牢数字安全。美国制裁持续加码,技术“脱钩”不断升级,“国家安全”仍然是主线。供应链安全和数字安全是数字中国的必然要求,科技自立地位空前提升,加强数字安全成为关键(如网络安全、数据储存、相关软件等),基础软硬件等“卡脖子”领域将成为国家投入的重点方向。  5. 风险提示:美国制裁加深,政策变化不及预期  正文  事件:2023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数字中国建设的“2522”整体框架,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
,《规划》为中国中长期数字化建设和发展指明方向。  1. 政策背景:顶层布局规划落地,数字中国建设成为领导干部考核新指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经济运行方式不断融合,数字经济凭借其速度高、覆盖广、影响深的优势,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内容,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国家政策频发,“保驾护航”数字经济高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多个政策文件支持数字经济全面发展。全局战略方面,2018年8月,《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的发布标志着首个国家层面的数字经济整体战略落地;2019年5月,《数宇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夯实数字农业基础,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方面,2022年1月,《“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为数字经济的发展确立指导思想,在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明确了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2023年2月,《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即到2025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此外,《规划》将数字中国建设工作情况作为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参考。  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对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路径着墨较多。例如上海市提出“着力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北京市提出“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浙江省致力于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广东省提出“推进网络强省、数字广东建设,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等。      2. 强根基: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  《规划》指出,要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基础设施方面,加快5G网络、千兆光网协同建设,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北斗规模应用。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促进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引导通用数据中心、超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合理梯次布局。数据资源方面,构建国家数据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各级数据统筹管理机构。推动公共数据汇聚利用,建设公共卫生、科技、教育等重要领域国家数据资源库。释放商业数据价值潜能,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制度。  从产业链角度看,基础设施建设等底层架构是产业链上游,数据和算力网络是核心要素。具体来看,上游设施建设依托5G基站、光纤光缆、芯片、PCB、光模块等科技板块提供支撑基础,包括芯片、电池等基础组件;无线设备、传输设备等通信设备;传感器、集成电路等核心组件以及数据源和底层架构等数据要素。  从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看,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根基。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新型基础设施从信息、融合和创新三方面,借助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筑牢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数据资源方面,国家政策频发,促进数据资源大循环。2022年12月9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数据资产入表路径。2022年12月19日,《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又称《数据二十条》)提出构建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制度,构成数据顶层设计。根据《数据二十条》的指导方针,地方纷纷做出探索,并出台相关政策。2023年2月,《杭州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实施方案(试行)》(征求意见稿)、《深圳市数据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相继出台。随着中央、地方持续出台数据要素相关政策,数据要素行业有望加速发展。  数据要素对经济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我国具有数据资源禀赋,数据要素价值化(数据要素价值化包括三阶段:数据资源化、数据资产化和数据资本化)带来机遇,数字要素的充分利用与合理开发可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有助于产业链优化和竞争力提升。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正式认定数字要素的经济要素价值,中国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先明确发展数据要素的国家,有望获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数据要素对资本、劳动力等其他要素具有乘数作用,放大各要素在产业链流转中的价值。  近年来,新基建与信创发展成果显著。其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宽带用户普及率不断提高,全球最大的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已经建成,累计开通的196.8万个5G基站中,中低频段频率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活跃用户数达到6.97亿
;其二,融合基础设施建设获得有力支撑。5G网络逐步融合生产生活、社会服务各垂直行业,高效连接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等创新应用。截至2022年,我国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5.1%,比2012年提升26.3个百分点,超3100个“5G+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落地实施
,在新场景下催生一系列融合模式和创新业态;其三,创新基础设施布局优化。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巩固,布局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建成运行近50%
,部分设施迈入全球第一方阵。    3. 促融合:推动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深度融合  《规划》指出,要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数字企业发展壮大;二是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三是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四是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五是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当前,数据已成为与资本、劳动、技术相协同的新型生产要素,产业新技术经济范式形成。从经济范式来看,数字经济从生产要素的角度丰富生产函数,在原先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期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生产要素基础上加入数据要素,迭代式增加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的模式。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核心驱动力,在数据采集、数据确权、数据定价、数据流转、数据分析、数据交易等过程中提升数据的外部性和价值溢出效应,数字化应用实例不断丰富。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有效整合数据资源与技术操作,在协作共享中实现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初步发展。    经济层面,数字经济步入高速发展期,产业渗透率提速。在多政策、深层次、广范围的战略与政策支持下,数字经济全面发展,以相关行业的增加值为基础测算,我国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为45.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2%,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27%提升到39.8%。产业层面看,三大产业数字经济规模渗透率分别为8.9%、21%和40.7%。其中,第三产业渗透率从2018年的35.7%大幅提升至2020年的40.7%,渗透成效较为显著,逐渐成为数字经济赋能的主要方向。  政治层面,数字政府建设收获显著成果。数字政府治理卓有成效,在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覆盖国务院部门、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  社会层面,智慧城市建设彰显新特色,数字乡村建设激发新动能。2021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响应了“十四五”规划中数字经济发展目标。我国近30个省市计划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多举措打造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城市智能体。以崇川经济开发区为例,其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多项数字资源融合,构建了智能化管理与技术服务并存的社区体系,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均逐年上升。          4. 提能力:强化中国关键能力,筑牢数字安全  《规划》重点指出,要强化数字中国关键能力。一是要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新型举国体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增强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基础制度。  美国制裁持续加码,技术“脱钩”不断升级,“国家安全”仍然是主线。供应链安全和数字安全是数字中国的必然要求,科技自立地位空前提升,加强数字安全成为关键(如网络安全、数据储存、相关软件等),基础软硬件等“卡脖子”领域将成为国家投入的重点方向。  

2023-03-03 18:14
来源:
通信世界发布于:北京市
"
本文作者王春晖系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决策咨询首席专家、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教授。
"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整体上看,《规划》具有四大特征,具体表现为“两高”和“两实”,即规格高、目标高、内容实、责任实。
一是规格高,《规划》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这是我国数字中国建设规格最高的战略规划;二是目标高,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三是责任实,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加强对数字中国建设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充分发挥地方党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作用,健全议事协调机制,将数字化发展摆在本地区工作重要位置,切实落实责任;四是内容实,《规划》提出,将按照“2522”整体框架布局数字中国的建设。
以下就数字中国“2522”整体框架的核心要点作解读。《规划》提出,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
夯实“两大基础”
《规划》提出,要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这是建设数字中国的两大底座。
首先,与通信基础设施相比较,数字基础设施是以数据创新为驱动、通信网络为基础、数据算力设施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主要涉及5G网络与千兆光网、通用数据中心、超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以及基于上述技术形成的各类数字平台。
其次,构建数据资源体系,主要是统筹和建立国家公共数据资源体系。国家公共数据资源体系的建设应当遵循五项原则,即统筹规划、需求导向、分类分级、统一标准、规范应用、安全有序。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公共数据资源的采集汇聚、加工处理、共享开放、创新应用的数据资源体系,并推动建设公共卫生、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重要领域的国家数据资源库。
以数字技术赋能推进“五位一体”深度融合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规划》首次提出,要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意义十分深远和重大。
数字技术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深刻变革。“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通过数字技术的赋能,可以全方位地实现“五位一体”有机整体总体布局的深度融合,并产生功能性溢出效应,整体推进“五位一体”布局的协同高质量发展。
强化“两大能力”建设
《规划》强调,要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建设。首先,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数字技术具有高渗透性、高融合性特征,能够应用于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并且与多领域科学技术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的技术领域和应用场景。世界主要国家均在加紧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数字化转型。我国迫切需要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健全新发展格局下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举国体制,加强以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国家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效能的提升。其次,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随着数字基础设施的复杂度逐渐提升,为有效应对多变、复杂的网络攻击和数据安全威胁,构建可信可控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对数字中国的建设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已颁布和实施《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构筑了保障数字中国安全的三大法治基石,要逐步完善上述法律的配套规定和标准,重点布局数据分类分级,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网络数据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以及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等管理制度和标准等。
优化国内国际“两个环境”
《规划》提出,要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
首先,建设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应当完善数字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规范,加强立法统筹协调,研究制定数字领域立法规划,坚持多方协同参与,健全综合治理体系。把网络与数据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这需要发挥各方面作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的网络与数据治理格局,形成公平规范的网络与数字生态。
其次,构建开放共赢的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格局。《规划》要求,要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多边框架下的数字领域合作平台,高质量搭建数字领域开放合作新平台,积极参与数据跨境流动等相关国际规则构建。
最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数字领域的国际合作事关数字中国发展的大局,围绕数字领域积极开展双多边国际合作,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数字合作格局的重要举措,也助于在国际上及时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
END
责编/版式:沈新竹
审核:申晴
监制:刘启诚
我就知道你“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位一体在生活中的体现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