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分为哪几种有哪些内容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消费的重要元素,红色旅游的消费属性也呈现着多元化和精细化的发展趋势。 以红色旅游为代表的文化活动,聚焦于精神引领和价值追寻,摒弃了异化的消费观念,抵御了资本主义消费逻辑导致的日常生活的碎片化,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条 为了维护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严肃党的纪律,纯洁党的组织,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教育党员遵纪守法,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党的纪律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第三条 党章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是管党治党的总规矩。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党组织和党员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遵守党章,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约束,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第四条 党的纪律处分工作应当坚持以下原则:(一)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对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把纪律挺在前面,注重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二)党纪面前一律平等。对违犯党纪的党组织和党员必须严肃、公正执行纪律,党内不允许有任何不受纪律约束的党组织和党员(三)实事求是。对党组织和党员违犯党纪的行为,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党章、其他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准确认定违纪性质,区别不同情况,恰当予以处理。(四)民主集中制。实施党纪处分,应当按照规定程序经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不允许任何个人或者少数人擅自决定和批准。上级党组织对违犯党纪的党组织和党员作出的处理决定,下级党组织必须执行。(五)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处理违犯党纪的党组织和党员,应当实行惩戒与教育相结合,做到宽严相济。第五条 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第六条 本条例适用于违犯党纪应当受到党纪责任追究的党组织和党员。第七条 党组织和党员违反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违反党和国家政策,违反社会主义道德,危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依照规定应当给予纪律处理或者处分的,都必须受到追究。重点查处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

孙洋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文化结晶,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基因,对涵养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增强执政本领、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具有独特价值和重要意义。
一、红色文化对初心使命的涵养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产党人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的重要意义,目的就是要提醒全党“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而来自血与火淬炼的红色文化,是对党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指引下践行初心使命过程的高度凝练,正具备这种独特价值,那就是时刻提醒我们不要忘了“我们党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的初心使命是什么”。
红色文化彰显初心使命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而作为党践行初心使命百年奋斗历程的文化结晶,红色文化来源于人民,人民性是红色文化的根本属性,体现了我们党百年不懈奋斗的目标追求。同时,马克思主义始终致力于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伴随着我们党奋斗历程而形成的红色文化必然打上深深的阶级烙印。所以,阶级性是红色文化的又一根本属性。红色文化蕴含的人民性和阶级性具有明确的导向功能,能够帮助共产党人强化人民立场和阶级属性,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增强政治意识,站稳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
红色文化是坚定初心使命的精神动力。实现伟大梦想需要伟大精神,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党永葆初心的精神基因。同时,红色文化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基础上,将党和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英勇不屈的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并且不断发展。这个伟大精神谱系也是我们新征程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作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红色文化有助于共产党人铭记“来时的路”,看清“前进的方向”,更加坚定道路自信,激励全体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二、用红色文化涵养初心使命的实现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我们用红色文化涵养初心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滋养政治灵魂。一是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强化阵地意识。用红色文化涵养初心使命的第一关,就是强化红色文化的阵地意识,坚持党对红色文化发展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实现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同频共振、互融互进,从而正确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说服力。万万不能把红色文化庸俗化、娱乐化、边缘化。只有让“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唱得更响亮”,才能有效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干扰和渗透。二是加强理论诠释,在讲深讲透上持续发力。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坚定政治立场之后,在涵养过程中还得在理论诠释上下功夫。要原原本本讲清楚红色文化的生成机理。红色文化原生于马克思主义,脱胎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斗争实践,彰显着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追求。要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等多个维度阐释清楚红色文化形成的基本逻辑,不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认同和内化。要融会贯通讲清楚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通过对红色历史及历史人物精神和人格力量等资源的挖掘整理,紧扣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在准确把握红色文化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基础上,讲清楚红色文化的思想精髓,使之成为党员干部武装头脑、坚定自信、指导实践的锐利武器。
要深挖细研红色文化内涵,站稳人民立场。一是深挖内涵,体现时代精神。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本质属性和精神内涵。红色文化中的很多元素都不局限于革命战争年代,在和平年代诞生的精神品质也同样是一种红色文化的延伸。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每一重大历史进程,都伴随着时代精神的变迁。虽然内涵各有侧重,但为人民服务、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等精神内涵是共性的基因品质,从我们党诞生起便融入每一位共产党人的血液中。所以,应该根据时代的新变化、实践的新要求、人民的新期待,把对当代中国发展实践中重大理论问题或时代问题的合理解决作为立足点,总结提炼当代中国发展实践中红色文化的经典案例,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它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使之与新时代社会发展相协调,进而涵养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使命担当。二是话语转换,重塑话语表达。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发挥红色文化作用离不开话语的表达。在新时代对红色文化深入挖掘后还要实现话语转换,只有赋予与时俱进的表现形式,才能够生动准确诠释出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这就要求红色文化话语体系向初心使命话语体系转换,增强话语表达的生活化、通俗化、大众化程度,用当下人们愿意听、听得懂的话语来阐释红色文化内涵。同时,红色文化话语方式要实现权威性向平等性的转化。红色文化话语方式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双向沟通,才能让大家更乐于接受和认同。
要满足党员干部文化需求,激发内生动力。一是创新宣传内容。弘扬和发展红色文化,必须创新红色文化内容,提高其吸引力。要根据新形势、拓宽新途径、适应新需求,坚持贴近历史事实、贴近人民群众、贴近日常生活的原则,着力打造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红色文化精品。把艺术的感染力与内容的客观性结合起来,在保持红色文化庄严感的同时让历史活起来,从而涤荡党员干部的心灵,坚定信仰,激发斗志。二是创新传播方式。要让红色文化搭上时代的快车,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比如VR、4D、全息投影等,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因为信息技术能够使红色文化跨越时空,直观、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冲击力,能让人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拉近我们与革命先辈的距离,让红色文化更好地走进人们的心里。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不容忘却,这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写照和政治本色。能不能用红色文化涵养好初心使命,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关乎党在人民群众中的优良形象。在实践中要不断挖掘红色文化功能,提升涵养路径,增强红色文化涵养的实效性,赓续红色血脉,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继续弘扬优良作风,更好地担当作为。
(作者单位:中共定远县委党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色文化分为哪几种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