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空间站叫什么名字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是在哪里发射的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这是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一号(代号:DFH-1),是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于1958年提出预研计划,1965年正式开始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卫星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东方红一号卫星工作28天(设计寿命20天)。卫星于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空间轨道上运行。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021年6月24日,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迄今仍在轨运行。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video:张劲夫: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怎样上天的?]  作者:张劲夫,原中顾委常委、国务委员。1956年至196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主持中国科学院的日常工作  出处: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7日张劲夫  我国第一颗卫星模型在中国科学院诞生  1957年10月4日,苏联把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我们党中央对此很重视,分管科学技术的聂荣臻副总理向我交代,要科学院密切注意有关情况。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力学所所长钱学森、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等建议开展中国的卫星研究工作。院党组研究认为:这是关乎国防和人民和平安宁的头等大事,为此,抓紧做了两项工作。  一是拿出了我国第一个卫星规划。我多次召集有关科学家座谈。科学家们认为造卫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从“任务带学科”考虑,可以带动诸多新兴技术的发展。卫星可以民用,亦可以军用。利用科学院已有的基础加速研究,再加上国防部五院等兄弟部门的力量,用几年时间,我国也能卫星上天。他们还建议科学院应把卫星列为重点任务来抓。因此,科学院党组把卫星研制列为中国科学院1958年第一项重大任务,为了保密代号叫581任务。参加“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的部分专家  二是做出了我国第一个卫星模型。为实现规划任务,中国科学院成立了581组,专门研究卫星问题。581组组长是钱学森,副组长是赵九章、卫一清,成员有杨刚毅、武汝扬、顾德欢、华寿俊等。另设技术小组,由钱学森和赵九章主持。  581组夜以继日、奋力拼搏,紧张工作两个多月,通过与院内外31个单位通力协作,完成了运载火箭结构的初步设计并搞出了载有多种高空环境探测仪器及动物舱的两种探空火箭头部模型,为自力更生发展我国空间事业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在1958年10月中国科学院跃进成果展览会保密馆,展出了卫星和火箭的设计图和模型,包括载有科学探测仪器和小狗的两个探空火箭头部模型。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主席等都来参观,影响很大。  中央政治局拨巨款支持科学院搞卫星  1958年,前苏联和美国相继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之后,我们科学院的科学家郑重建议中国搞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1958年11月,中央政治局研究并决定拨2亿元专款支持科学院搞卫星。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国家在各个方面用钱的地方很多,能够拿出如此巨款,谁都能够掂得出它那沉甸甸的分量。  国家三年经济困难卫星发射计划延期  中央专委决定,卫星任务要科学院承担,卫星本体主要由科学院研制。科学院也组织有关部门配合。由于三年经济困难,两位中央常委、副总理陈云、邓小平分别对我说:“卫星还要搞,但是要推后一点,因为国家经济困难。”1959年1月21日,我在院党组会上传达了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的指示:“卫星明年不放,与国力不相称。”  随后,院党组召开会议,调整空间技术计划,提出“大腿变小腿,卫星变探空”的工作方针,决定调整机构、停止研制大型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把工作重点转向研制探空火箭上来。院党组提出的具体方针是:“以探空火箭练兵,高空物理探测打基础,不断探索卫星发展方向,筹建空间环境模拟实验室。”  集中力量研制探空火箭为卫星开路  1961年4月前苏联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引起我国科技界和国防部门的极大关注。中国科学院组织了星际航行座谈会,每次中心发言后,他们都请科学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人们得出一个共识,搞卫星,实际与导弹是互为表里、互为作用的,发射卫星与发射导弹所需要的火箭加速是一回事。  在院党组的统一领导下,经过七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在三年经济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吃不饱饭,营养不良,许多科技人员和工人身体浮肿,但仍忘我工作,出色地实现了集中力量研制探空火箭,为卫星上天作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培养锻炼了一支我国自己的航天科学技术骨干。实践证明,这次调整是完全必要的。  我国人造地球卫星正式列入国家任务  1962年,中央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以前是管“两弹”的。周总理当主任,罗瑞卿当秘书长。后来让我参加中央专委的工作,负责卫星的研制,把人造卫星搞成。第一个人造卫星方案是科学院提出来的,是我向专委汇报后,专委通过的。第一个卫星是科学试验卫星,卫星在天上能够播放《东方红》乐曲。以后又制定新的卫星计划,搞通信卫星、气象卫星等。后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推迟到1970年上天。  1964年,我国经济形势好转和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当年12月三届人大会议期间,赵九章上书周总理,陈述理由,认为抓卫星工作是时候了。1965年1月,周总理批示科学院提出具体方案,因此,就在581的基础上,将651定为卫星任务的代号。  国防科委4月29日向中央专委提出1970~1971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报告。5月6日,该报告经中央专委12次会议批准,并指示:以中国科学院为主,负责发射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和技术抓总,由四机部、七机部及总后勤部军事医学院等部门协作。从此,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任务正式启动。  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空前的科学论证  1965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建议》呈报到中央专委。8月9日、10日,中央专委第13次会议讨论并原则批准这个规划方案,确定国防科委负责组织协调;科学院可先按此规划开展工作。初期总体组成员合影  8月中旬,科学院开会,决定成立三个组织:卫星任务领导小组,组长谷羽,副组长杨刚毅、赵九章;卫星总体设计组,组长赵九章,副组长郭永怀、王大珩;卫星任务办公室,主任陆绶观。1966年1月,宣布成立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院,代号651设计院,公开名称科学仪器设计院,赵九章任院长,杨刚毅任党委书记,钱骥等为副院长。  10月20日至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委的委托,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中国第一颗地球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会期长达42天。对重大问题进行了反复的慎重的讨论,确定我国第一颗卫星为科学试验卫星,主要为发展我国对地观测、通信、广播、气象、预警等各种应用卫星,取得基本经验和设计数据。大家一致同意中国第一颗卫星在重量、寿命、技术等方面,都要比苏、美第一颗卫星先进,并做到“上得去、抓得住、测得准,报得及时,听得到、看得见”。并慎重初战,努力做到一次成功。总体组何正华建议:第一颗卫星为一米级,命名为“东方红1号”,并在星上播放《东方红》乐曲,让全世界人民听到,得到与会专家的赞同。这次会议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会议。  东方红1号卫星研制及地面跟踪观测系统建立  用自己的手,送我国的卫星上天。这是广大科技人员多年的热切期望,大家群情激奋、热血沸腾,接到任务的广大科技人员更是兴奋不已。中关村科学城里,白天你可以看到大家忘我工作的场面,晚上科研和宿舍大楼,灯火通明,生机勃勃,一派兴旺景象。各分系统密切配合,东方红1号卫星研制进展非常迅速。  科研活动是很辛苦的,不但科研人员在做,科研管理人员在全力以赴为一线服务的同时,也积极想办法。自动化所党委书记吕强同志谈过这样一个事情:他们所一次在室外做一个部件试验,时值隆冬,寒风凛冽,同志们进行操作,1次,2次,3次……1小时过去了,2小时过去了,3小时过去了……丝毫没有成功的迹象。他建议:“同志们吃夜宵后再说。”可是大家纹丝不动。他十分着急,顾不得一切,壮着胆为试验“出点子”说:“把那个小帽子反过来试试看。”竟然试验获得成功了。在场的同志们鼓掌呀,跳跃呀,好一场盛况!当然,他并不明白成功的道理,可这却是科学院群策群力攻关的一个缩影。  正当中国科学院与国防部五院、四机部和全国许多部门、单位密切合作,在我们研制卫星不断有进展,地面设施一个一个地建立起来,正当科学院的卫星研制基本完成的时候,发生了“文化大革命”,1967年1月之后,科学院卫星研制科研队伍、试验基地、科研设施、工厂,以及研制任务一起交给了国防部门。1968年成立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继续完成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工作。人民日报1970年4月26日头版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飞上了天。许多参加卫星研制任务的同志激动得热泪盈眶,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我同全国人民一样,感到无比振奋,从心眼里感到欣慰和高兴。诵读人:空间中心 空间科学论证党支部

赵九章
赵九章,浙江吴兴人,1907年出生于河南开封,著名的科学家、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详细 >>
赵九章——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奠基人作者: 何京(编辑)
近代中国地球物理学研究先驱新中国成立后,赵九章力促把分散在各机构的一部分地震、地磁和地球物理探矿组织,以及从事这方面研究的重要科学家团结在一起,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该所在赵九章的主持下,很快发展成为一个人才济济的科研机构。后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空间物理研究所,以及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以原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室、组为基础组建的,其中不少科学家都曾在原地球物理研究所学习和工作过,有的还直接受过赵九章的指导。 20世纪60年代,时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的赵九章,对地球物理研究所如何发展提出了“物理化、工程化、新技术化”的口号。物理化就是大力发展动力学研究,使地球物理学建立在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上;工程化一方面反映现代化科学研究“大科学”的特点,另一方面反映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需要;新技术化就是用新技术武装地球物理学观测。“三化”口号的提出,在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但是事实证明,这一口号的提出绝不仅是办所方针的问题,它关系到整个地球科学的发展方向。其后我国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历程证明,这一决策是非常正确的。在“三化”方针的指导下,地球物理研究所科学水平大大提高,学科领域迅速扩展。赵九章还开创了我国空间物理学科。从1957年第一次国际地球物理年开始,赵九章和陈宗器一起建立了一批先进的空间物理的地面观测设备和地面观测站,如上海和北京的地磁台等,上述这些设备的建立,为我国空间物理地面观测奠定了好的基础。1959年,赵九章亲自组织一个研究集体——磁暴组,来开拓新的学科领域。磁暴是空间电磁现象的一个综合过程,磁暴及相关扰动现象是空间物理的研究重点之一。当时国际上认为,在地球周围被捕获的大量带电粒子所形成的电流环,可在地面上产生磁暴。但带电粒子是如何进入捕获区的,捕获区能否打开使粒子自由进出,这在当时是一个未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赵九章带领大家调研大量文献,他和年轻人一起看文献、推导公式,一旦学到一个新概念,总是打电话叫组里的同事到办公室或家里讨论和学习。就这样通过辛勤的工作,在短短一年内,赵九章的研究小组研究了地磁扰动期间史笃默(Stormer)捕获区变化和带电粒子穿入地磁场的机制等,完成《磁暴期间史笃默捕获区的变化》一文,他们所获得的结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好评。 在国际上磁层物理和太阳风研究刚起步时,赵九章就提出磁暴组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磁暴分析和理论研究、地球辐射带研究等。通过磁暴组的工作培养了一批至今仍活跃在我国地球空间科学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