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艺术概论历年真题两页纸的论述题用多少时间合适呢?无表格

拖拖拉拉了好几天,距离下车还有一百五十分钟。在这趟开往春天开往家的列车上把专业课经验贴写出来吧。专业课一 艺术概论144 专业课二 中西美学史131 这篇经验贴依旧跟我之前写的这一年的经历相关。那么还是大致说一下吧。我去年这个时候去杭州面试某里失败,加上一些私人原因,以及对于专业的喜爱,选择了报考某个老大学校,在准备了有一点点时间(也就是把所有的资料、真题和书籍都买回来以后,在把彭吉象老师的《艺术学概论》看了有一半以后),得知此专业大概今年开始不会招收学硕。不过那个时候跟招生办打电话还没有得到确切消息。于是我开始犹豫要不要换学校,(又加上一些私人原因)。换到了我现在考上的NKU(此处不要误会,依旧是因为喜爱这个学校)。 所以说,考研要随机应变,你真的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更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事情。这个学校会不会突然取消某个专业招生,会不会突然缩招,会不会突然换参考书,(比如我那一沓子哲学书...结果也没时间看)很多事情我们不能100%确定。(所以很多很多“有趣”的事情也发生也在这里了) 那么我一开始的复习计划被这件事以及更多事情完全打乱了。所以,别学我。我真的是从7月,暑假留校开始认真准备我的专业课以及我的英语。(真的别学我,照顾好你们的身体,把握好学习计划)。由于换了学校,自然用到书也跟着换了,好在换的不是特别大。在此,NKU 艺术学理论参考书:专业课一 艺术概论:彭吉象《艺术学概论》专业课二 中西美学史: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辅助:邓晓芒《西方美学史》、宗白华《美学散步》、朱光潜《谈美书简》、李泽厚《美的历程》、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七月:七月姑且是我专业课的第一遍。按照一天两节或者一章的进度,三本书同时进行。并以“现成”笔记辅助,将课本与笔记上的内容综合在笔记上。第一遍,认真看。我是跨专业,真的缺乏专业知识基础。比如一些哲学的基本知识,像许多艺术思潮其实是受到了哲学思潮的影响的。此过程二十天,不求记住多少,不求记住大段话,求的是让我能够有这种学的进去,乐在其中,思考理解的感觉。当第一遍笔记补充了以后我进入第二遍,开始看着补充好的笔记同时熟读背诵,写下辅助记忆的每个章节的大纲。这也是三本书同时进行,每天一个章节的内容。(当然也要根据这一章节的内容以及我消化的快慢量力而行)。八月上述第二遍依旧是二十天为一周期。这相当于你看的第二遍,也就是背的第一遍。接着依旧,背的第二遍。看着做出的记忆大纲,让自己记住主要内容。二十天。暑假过去了。 不要害怕背过去就忘,感觉自己什么都没背的这种感觉。其实我背诵到第三遍的时候还觉得自己好像什么也没记住一样。不过也就是从第三遍过后,你脑海里真的可以开始出现印象了,你的海马体生效了。(生物没学好,忘记是海马区还是海马体hhhhhh)。九月好的,到九月了。三遍过去了。接着是第四遍和第五遍。这时候已经加快速度了,不再是二十天为一遍,而是十五天或者十二天。同时,自己思考每一部分内容会怎么出题,每一章节能够出哪些题,归纳出了属于自己的小题库,以便于后期的模拟练习用。 具体怎么背:
前期已经有了基本的理解,而且做出了基本的大纲。我是文科类的专业,每一章每道题的背诵量还是挺大的。这前面这些遍重复的按照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的背,不断的加深印象,是为了能够对整个章节的内容有所了解,有所记忆,也就是所谓的有话所说。背东西不是傻背,而是带着你的脑子和你的心去背。不要太过功利性的学习,不要为了考研而考研,不要为了分数而看书。当你真的热爱这个东西,用心去学的时候,真的会享受乐在其中的感觉。记忆也不是机械性的记忆,而是在阅读与背诵以后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内容说出来,能够描述下来。
由于某些知识的涵盖点跨章节,以及我个人想有针对性的完整的背诵。于是在第五遍结束后利用一周的时间按照我所考试的题型,即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按照三本书,分门别类的整理归纳出来。(电子版整理的...因为这个时候脑子里有了整体轮廓,能够结结巴巴说上一些话,同时,时间很宝贵,所以几乎不分昼夜的也不能落下英语、政治的学习开始整理。)这个整理的过程不只是整理,同时也是大纲和课本具体内容在你脑海里快速浏览的过程,也就是又一遍记忆的过程。总之,每一遍对于专业课的学习都要特别特别认真。
这一遍详细的整理过后,抱着自己打印出来的笔记。分门别类,每道题都有针对性(虽然不太好的说是有很大的应试教育磨练出来的应试复习法),但是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按照自己的语言,所以背诵起来会很开心很自豪的。十月十月继续按照自己的规划以及笔记,开始第六遍(实际上是自己整理的笔记的第一遍,我自己整理的东西到最后考试前背了能有七八遍)。 十一月背 十二月背 好啦不开玩笑了。每一遍背诵的过程都会越来越顺利,也许第一遍需要二十天,第二遍可能十五天,第三遍十二天就能过完一遍专业课。(当然一定会出现某个知识点或者某道题你反复记不住的情况,别怕别慌,大家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当然也会出现背到晕厥背到想把面前的资料大卸八块的情况,也要忍住,乖乖的背下去。) 我按照题型来说怎么学吧。 包括:填空题(我的考试大纲里有这个题型,然而并没考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填空题:
填空题我是放到最后复习的。因为复习完了所以的名词解释、简答以后,很多填空你自然而然也就会了。会有遗漏的点,所以在考试前也就是倒数第二遍背诵的时候,回归课本,把课本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同时,我用了两本书后面的题库(但是只有专业课一也就是彭吉象艺术概论的内容)。
在此推荐两本比较应该是比较成熟的专业课辅导书(其实只买一本就够了,甚至不买,我主要是为了后面的附加题库来练习,前面的背诵部分的内容其实都是差不多的)。一个是《一臂之力》,一个是《疾风劲草》。这两个系列应该属于艺术学美术学设计学考试需要的书的专门系列,有需要的可以某宝自行搜索看看。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考的内容也是比较多的,大概100-150字,考察的就是简练概括的能力。因为有些内容可以通过名解来考你,也可以通过简答题来考你。举个栗子叭!比如说“艺术的三个作用”,分为名词解释就是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合起来就是一道简答题。名词解释要精简概括,写成简答时就要稍微展开一两句话。如果不考填空题,那么名词解释就是考的比较细节的了。你用到的书里,凡是有关的名词解释,能够解释出来的名词,或者没有解释但是可以理解的,你都要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比如我们今年考的“意识流”...这个名词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那里出现过,在...暑假看的《幻乐之城》窦靖童那一期王菲评价童童的mv就是意识流,于是你就要硬着头破开始解释了...名词解释如果考到你没有确切背过的,那就以较为正确的理解解释写出来..这一个技术活。我的名词解释是背诵的时候,默写下来的,默写的过程由于记忆缺陷肯定加上了自己脑子里蹦出来的话,默写完再补充一下,后期就是按照这个纸质版的笔记背诵,背了多少遍呢,背到每一页的边边角角都烂掉。(并不是我不精致!只是你会慢慢感觉这真的是一个把书翻烂,把资料背薄的过程)。简答题:
简答题相当于扩展的名词解释,也阔以说是缩短的论述题。简答题可以分条作答,分条整理答案,一个是背诵的时候能够按照逻辑顺序记忆,另一个方面写出来以及给老师评分阅卷时会一目了然。简答题怎么背,简答题大概可以写300-500字(以my考试为例)。稍微长点了,别死记硬背,想想每一道题你列出来的每一个要点前后的逻辑关系。
比如,我们再吃个栗子叭!“如何理解孔子的‘兴观群怨’”,分成三点,第一点首先解释“兴观群怨”这四个字各个的意思;第二点解释兴观群怨的作用;第三点就解释兴观群怨的影响(正反两面)。简答题其实可以说开始张嘴说话了。简答题,我是上面的日子顺序里分门别类整理出来然后背诵的,按照自己的答题思路以及逻辑顺序,后期背诵的时候更能够适应,不管是适应背诵的语句还是答题要点。论述题:
论述题就是把某一个题目尽可能的扩展,以有条理的知识点展开,加上你自己的理解。前面没讲我的论述题怎么复习的。那么这里着重讲。
大概是十月中旬开始,阅读并整理收集好的所有文献。这些论文就是我例年真题里论述题的相关话题或者关键词的文献(虽然我只有四年的真题,两门专业课加起来也就二十道论述)。每一篇相关文献都浏览一遍,然后总结出每一篇文献的大纲或综述,一个话题差不多就写在一张A4纸上(方便下一遍的学习和整理)。我是把这个论述学习时间安排在每天晚上,大概一天能看几篇,终结一个题目。这一遍过后,了解了每道论述题或者说每个话题应该回答哪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有怎样的答题和写作顺序,以及储备了语句材料。
十一月就进入论述题的第二遍,第二遍开始自己写。怎么写,看着某个题目,首先脑子里有一个写作顺序,先答什么后答什么,怎么跟自己背诵过的简答题和名词解释结合起来,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很多思路,就正好去借助第一遍整理出来的文献综述,不会写没事,把那些综述拿过来展开,加上自己的语言和想法,可能一开始不知道怎么补充写,但是写了三四个题目后你就会开窍了。就像小时候写语文作文列个提纲去补充,加一些自己背诵的优秀材料那样,一篇1000多字的论述就出来了。每天一个题目,十一月下旬之前就写完了,这个时候你还不算是开始背诵论述题,但是不要怕,因为你已经会写了。
那么就开始硬性背诵了,一天可以背诵两个题目,十来天一个周期。进入十二月,背诵完我就开始用word或者印象笔记默写一遍。一篇论述题很长,大概1200字左右,默写的时候就是在锻炼你的写作思路。电子版去默写,一是节省时间,二是方便你再浏览。临近考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背的已经滚瓜烂熟,那就是可以反复的去看论述题了,想想怎么多用自己的话去解释去展开,有哪些切入点可以写。切入点的思路,希望你在之前阅读文献的时候就同时可以用大脑思考了。模拟练习:
专业课也是一样要去模拟的。我模拟了四次。每次三个小时模拟两门专业课(去掉论述题的答题时间严格模拟),模拟的题目除了真题以外(因为我的真题是真不够),还要我自己写出来的小题库,跟大仙儿一样自己抽题。每一次模拟后都要去查询答案加加以补充,同时这是一个给自己找信心打气的过程,连着三个小时写下来虽然眼睛黑了但是心里敞亮了。
依我拙见,文科类答题(哪怕是政治),都不要局限于你所背的答案,一定一定要加上自己的理解,加上自己的想法(前提是你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是有些问题又无所谓正确,不要偏离正确轨道就好)。一定要多看文献,多看书,我们所接触到的东西真的是冰山一角。我还买了其他学校的真题和答案,比如中传...都是希望作为自己知识库的补充。
希望你学习的时候,是真心的热爱这个专业;希望你在看书的过程中,会冒出来自己的想法;希望你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抱着一定要“知其所以然”的态度,“知其所以然”是我复试的时候院长老师送我的这句话。这句话对我触动很深,尤其是学习东西,不要浮躁,不要像泡沫一样浮在海面上,希望你融化进入大海,跟它一起享受蓝色。
希望大家,对于考研的这个过程,能够苦中作乐,能够乐在其中,能在回头看的时候,是能够嘴角微笑眼里含着泪光的。有人问我为什么花时间写这些可能对我来说花费时间乱七八糟的东西,问我为什么无保留的无偿分享。我当时选方向选的就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好的偏题了),因为走过弯路,如果自己的经历能够对别人有帮助,我很乐意分享出来;因为也经历过无助,所以希望有人能伸出援手;因为也曾经毫无头绪,也是别人的经验贴给我行进的方向。因为,想当一个有趣的人呀。如果想看的话,我再写一期那些日子里的美好。
2021届考生,报考四川大学美术学油画方向,专业课为644、922。644分数121,922分数125。一、644:美术综合(西方美术史、艺术概论)2022年新招生简章,644考试内容变动,不再考察中美史的内容,只考察西方美术史和艺术概论(2021年644就未考察中美史的内容)不过中美史各个朝代的艺术理论美学思想还是要背,算是艺术概论里的内容了。其他科目考试内容不变1、参考书目虽然川大官网给的参考书目有十多本,但有的书只是考里面的几个章节或几个知识点,重点学习黄宗贤的《中国美术史纲》、吴永强的《西方美术史》、黄宗贤的《普通艺术学》,这三本书起码占了120分以上的考点,一定不要学错书了,不要学其他的版本,这三本书都是川大老师自己写的。其中《普通艺术学》又是重中之重,一般论述题都是里面的内容,如果背了考试的时候直接写就行,其他参考书目里可能会考的知识点也在里面有提到过。比如2021年的两个论述题一个是杜尚的泉与后现代艺术的关系,一个是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这两个题都在普通艺术学里有大篇的论述,且我觉得它考得概率较大,花了挺多时间背,所以看到这两个论述我也没有想特别多,直接就按背的写了。2、真题我把川大近20年的真题全都看了,考过的知识点、考过几次都标注了出来,考试重点也就那些,很多都是重复考的,或者换了提问方式而已。单独写了个真题用法,感兴趣的可以去主页看看其他参考书目里可能会考的知识点在真题里也反复出现过,所以我把学的那三本书里没有的内容都整理下来了,其他可能会考的也整理了出来,当时直接背的整理的超纲知识点。21年考的“风格即本人”还有“熟悉的陌生人”理论都是我整理过并且背过的。3、背诵问题我学专业课学得很细,整理专业课也整理得很细,很费时,所以背得有点晚,快11月的时候才开始背,川大考的范围很广,内容太多,所以后期背得心态很崩溃,后悔为什么不早点背。背了就忘,反反复复,早上背了晚上就回忆不起来,后期一两个月怕专业课背不完记不住。建议大家真的不要慌乱,不要乱了自己安排的计划,自己乱了阵脚很容易崩溃放弃。虽然考前是感觉自己没记住,没背好,但644考试时感觉还不错,都是背过的,能回忆起挺多东西,考的成绩也不错121分(如果背的早点肯定更高,很多东西没有记得很清楚),总结下来有几个点是可取的。(1)整理时花了很多时间,很多东西都是在理解了的基础上,虽然没有一字一句的完全背下来,但重点内容是记得的、理解了的。(建议开始几遍每个字都去看看,很多都是帮助理解的,理解之后背起来更容易,就算没有按书上原句背下来,理解了也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2)整理的时候是按答题的方式整理的,各个知识点的逻辑、排版、分点等都是按答题逻辑写的,考试直接写就行。特别是考过的题(其实这些小点就是得分点,也就是重点,重点一定要记得)(3)做了思维导图,按思维导图去回忆,每天睡前或者上厕所刷牙这类碎片化时间就去回忆大框架,按顺序回忆,中国就按朝代画种去回忆,西方的就按世纪画派国家回忆,回忆到具体有什么画家有什么作品的程度。(4)考前有手写,练习排版和答题思路,也就是捋出重点内容写成小标题4、答题方式/答题技巧(1)各个题型大概写多少考试时一共就12页张纸,写的时候还要排好版,其实能写的内容就那么一点,不用写很多,比如一个名词解释就写几句话就够了,记得重点就行。我当时的排版是,选择题+名词解释一共写2页,一页纸就写3个名词解释;一个简答题写一页纸;一个论述题写一页半到两页。并不是写的越多越好,如果写的都是口水话,其实一点用都没有。我考试只写了10页,但是分并不低。(2)小标题要写在点子上,逻辑要清晰,各个知识点就是得分点,得分点要写成小标题,让老师一看就知道你写了什么内容。老师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看你写了什么、或者去找答案,标题写精彩、写准确,让老师一目了然。(3)排版排版也要练习,最好自己买考试的那种纸,把一些背的不熟的真题考点写一写,练一练。纸的四周留1-2厘米的边框,每个题之间要留足够的间隙。字写大一点就可以少些一点。写在红色框里,字写大一些,内容就可以少一些,我当时练得时候写的比较小(4)每个题按名词解释去写,每个知识点都按名词解释去背一个简答题你就可以写3-4个名词解释,论述题写4-6个名词解释。一个小标题就是一个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就是各种名词解释的组合。举个例子,简答巡回展览画派,大概写一页纸就行。那么你可以写以下几个名词解释:1、巡回展览画派综述(时间、地点、背景、风格、代表人物、表现内容) 2、代表人物一:列宾(主要作品、表现内容、某作品分析等都可) 3、代表人物二:苏里科夫(主要作品、表现内容、某作品分析等) 4、影响(5)艺术概论的题一定要举例子,不能只说理论。只写理论写不了那么多字,而且理论要让人信服必须举例说明。比如论述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其实这就是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答题逻辑:1、艺术美与现实美分别的含义,点出也就是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 2、两者关系:(1)现实生活是艺术作品的源泉和基础,艺术真实反映生活真实。举例现实主义的风格、画家、作品 (2)艺术美不等于现实美。现实中丑的东西在艺术中可以是美的。举例浪漫主义表现战争、血腥、残酷的画家、作品,如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德拉克罗瓦《沙尔丹娜帕尔之死》等。 (3)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扭曲、变形、升华。举例杜米埃的《立法大肚子》,将立法议员画成大腹便便的寄生虫,通过夸张揭露灵魂的丑恶,也可说陌生化原则。 3、总结二、922:绘画创意与构图1、考试方式时长为3小时,给定题目,画构图 + 500字左右的创作说明(材质、大小、绘画形式语言、内涵意义等等),用铅笔或黑色签字笔,不允许自己带工具,不用架上画画,就是用考理论的那种纸画。画完折起来装信封里交给监考官。国画、油画、书法三个方向的题目不一样。不会给照片什么,只给一个题目。2、参考书目关于922的参考书目,官网给的四本书我都买了,《绘画构图与形式》看完了,《黑白画理》只看了一点,另外两本没看,总的体会是不用看这几本书,挺浪费时间的。可能对写500字的创作说明有用,对于构图,没有多大用处,构图占100分,创作说明50分。如果非要看的话,可以看一看《绘画构图与形式》,对写创作说明有用,其他不用看但对于创作说明,普通艺术学里有一编内容同样适用,所以《绘画构图与形式》也可以不用看3、备考经验、建议这个给了参考书目,但我觉得没什么参考价值,不如自己练习构图,背几个比较好看的构图,画得精细讲究一些,最好是要有人物,三个人物最佳。考试时直接画就行了。油画给的题目是《双手与花》,要求充分表现手与花的关系,表现形式不限。我当时背的几个构图都没有双手和花的,因为上一年考的题目是《花园里的人》,要求两个人物,而且画画这种东西,画人最见功底,所以就只准备了人物,结果考了手和花。考试时我有想过现场想一个构图,但花了大概半个小时想了几个感觉都不太好,本来手就画得不好,还没有照片,要自己凭空画,就都否了。最后决定将我背过的一个半身人物构图加上手和花,因为我准备好的构图是完整的,有场景,人物表情有味道,黑白灰关系也是不错的,所以加上手和花也是一个完整的作品,总比我想一个不太成熟的构图要好。最后结果也不错125分,有一个认识的研友也是画的自己背的构图,三个人物,135分。所以多练习几个构图、多背几个构图是可行的。资料可出,需要的可以私信看具体内容。
【才思考研推荐阅读】611艺术概论与711艺术概论的题型都是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其中论述题是分值最大的一个部分,也是能够跟其他同学拉开分数的关键。今天才思考研小编就简单地说说艺术概论论述题应该怎么写,才能考上130分~论述题应该怎么写?论述题要求考生给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给予相应的论述,要求观点鲜明、逻辑严谨、论述有力、文采丰满。才思小编一直以为:论述题的答案在整体上看应当是一个“有机整体”,相当于一个小型论文;从局部看又要充满亮点,文中须有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同时要讲究篇章布局、逻辑顺序等结构形式。因此,我的建议是写出带有学术味的杂文风格为妙,既有论的气势,也有说的潇洒。在字数要求上,一般一道30分的论述题可以写到1000至1200字,占时35分钟;而一道20分的简答题可以写到800至1000字,占时25分钟。当然,具体写作字数和时间分配,应当视当时的试卷构成而定。评分标准关于论述题的评分标准,一般而言,采取的是客观题固定答案,主观题不设参考答案的做法。主观题不设参考答案,要求考生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胆抒发不同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艺术最怕的就是走别人走过的道路,那是平庸、无才的体现。因此,答案最忌讳相似,甚至雷同。所以,下边在这里有必要再一次郑重地告诉同学们,即使看了资料的答案,也不要背下来原封不动的照搬,因为,那样只会让你走上雷同的不归路。主观题有自己的评分标准,一般会从内容、结构、语言等几个方面综合考量,然后按档次评分。以一道30分的论述题来看,一般可以分为如下五档:第一档次:26-30分立意深刻、中心突出、观点新颖、论据翔实,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论述精辟,字迹优美,行文流畅,文采丰满。第二档次:21-25分中心明确、结构较为完整,逻辑层次比较清晰,文从字顺。第三档次:16-20分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尚完整,语句比较通顺,有少量语病和错别字。第四档次:11-15分中心不太明确,结构不够完整,层次不甚清晰,语句不够通顺,有较多语病、错别字。第五档次:0-10分偏离题意,结构残缺,层次混乱,思维不清,语句严重不通。书写字迹潦草混乱。下面就以艺术全球化为例题做解答!参考思路1早在清末,思想家王韬就曾经在《循环日报》上提到过这种“地球合一”的观点,后有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华伦斯坦的“世界体系”。资源互通有无,经济贸易往来,政治友好合作,文化艺术交流都是全球化的表征。在异国文明的冲击下,特别对于发达国家的文化侵袭,本土文化何去何从已经成为了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共同的课题。首先,我们必须尊重文化的本土性,即民族性。我们生活的世界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既拥有桑巴文化的热情、日本文化的谦逊,也拥有美国文化的自由、英国文化的绅士。特别是拥有56个民族的中国,既有少数民族的载歌载舞,又有汉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都不可能被西方文明一而概括。孔子言“和而不同”,所以,“越是西方的越是世界的”,实则是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表征。在这种文化霸权的语境下,必须坚持民族文化的传播,因为文化才是承载民族心理归属和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才是反抗西方文化单一化的最强有力武器。其次,强调民族文化不能走极端,绝不可否认全球化这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闭关自守、不去主动了解别国的发展状况,注定只能驻足不前,甚而落后挨打。我们应当主动融入全球化的潮流中去,多欣赏欣赏西方艺术的精品,多考察考察西方文化的传播路径,多吸收吸收西方工业的运作机制。冯友兰先生认为,今天中国民族主义正是全球化的激发下产生的,中国的二胡艺术就是在当时的中国艺术面对西方艺术式微之时,由有才之士以西为师,发展起来的。所以,全球化并不是民族化的对手,很有可能是帮手。最后,在处理全球化和本土化的问题时,务必警惕西方的文化渗透。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认为,文化差异将是冷战后世界重大分裂和冲突的主要原因,这很有道理。从后冷战时期起,文化对峙转变为文化渗透。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我们在崇拜经济实力的同时也容易潜移默化地堕入“东方主义”的镜像预设之中,在那些被编辑过的似我非我的文化镜像里寻找着早已被他人安排好的身份认同。这一点需要警惕。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全球化下本土文化命运的问题是一个伴随人类发展的恒远而重大的问题。尽管悬而未决,但我们要保持辩证理性的姿态:全球化并非洪水猛兽,五千年的文明不会朝夕毁灭;本土化也并非故步自封,要坚守立场地走向世界。中华文化对待西方文明,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自我,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而不同。参考思路2短议文化全球化的行动思维关于文化的全球化问题,出于各种目的已被争论得火热了。著名的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也在他的《社会学》中明确把对全球化的争论分为三种:怀疑论者、超级全球化论者和转型论者,并且对最后一种观点持赞赏态度。那么,我们自己如何站在中国的立场,看待、应对和参与到这个其实已经西方化了的全球化进程中呢?具体措施这里无法多谈,在行动思维上倒是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1)提防一种倾向首先,全球化可以,但不能以西方化为终极归宿。当前所谓的全球化浪潮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大量的“西方中心论”的腔调,笔者以为:可怕的不是西方中心论,而是“西方中心论”化。西方人以西方文化为中心,可以理解。我们中国人可以吗?我个人明确提出:不可以。这是一个民族身份问题,是一个民族自尊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情绪问题。有人说我唱高调,不切实际。试问,我们能接受多年以后向法国人学习二胡吗?我们能接受多年以后向美国人学习中文吗?如果说这两个命题不具有现实意义,那么我们现在能接受中国最早的古琴谱《碣石调·幽兰》的原本今天还存在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里吗?我们现在能接受《女史箴图》珍贵的唐朝摹本仅仅是大英博物馆收藏了2万3千件中国历代稀世珍宝其中之一么?我们现在能接受这些早年被八国联军抢去的象征中华历史悠久的文物回到国内来展览给华人观看,而等我们欣赏、膜拜、感叹完毕后,又再次眼巴巴地看着祖宗的遗物又被别人带回西方吗?(2)自己发现自己我们可以看看赛义德在其文化学经典巨著《东方主义》一书中提到“东方化”概念时所说的一句话——“东方被‘东方化’了”,这里说的是东方被西方以西方所建构的东方学东方化了。我认为,在这里不能否认在这种异化的过程中政治、经济所起的强势因素,但是,更值得重视的是该过程中民族自我认同的坚定程度问题。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清华大学尹鸿教授分析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时所阐述的观点,中国电影要在外国获奖,就必须按照外国评委原先对中国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拍摄。于是出现了按照西方人认为的中国人喜欢满足偷窥心理而拍摄的电影《菊豆》,该片获得1990年法国第四十三届戛纳电影节的首届路易斯·布努埃尔特别奖,1990年西班牙第三十五届巴拉多里德国际电影节金穗奖,1990年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金雨果奖,1991年美国第六十三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这种迎合西方前见的“自我阉割”式的“走出去”策略,不仅无益,而且有害。相关例子,不胜枚举。无怪乎王岳川教授提出了“发现东方”应当是东方人自己发现东方的观点。要之,从集体上拒绝思维的西方中心化倾向,并做到自我独立,这在文化全球化镀上了极其浓厚的后殖民色彩的今天,无疑具有相当积极的作用。参考思路3论艺术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东西方两种传统在各自的道路上,无疑都创造了我们不能不为之永怀谢意的价值。从人类迁徙历史开始,艺术“全球化”与“本土化”便已产生天然的联系。全球化语境与传统艺术的融合与碰撞势必为艺术世界带来跨越文化的镜像体验,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种文化或文明都不可能单独发展和独立存在,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谁能否认在一定意义上“本土的”即是“全球的”,而“全球的”又带有“本土的”独特气质。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个跨越文化的共同世界,一个和而不同的文化地球村。(1)超越的眼光看交流约翰·杜威在1934年出版的著作《艺术即经验》中指出:艺术是最有可能通向另一种文化的窗口,因为艺术是一种通用语言。“当我们走进黑人或波利尼西亚人的艺术精神当中的时候,文化障碍会消除,狭隘的偏见也会烟消云散。这种不知不觉的融会比通过论证所产生的改变更有效,因它直接进入了另一种文化态度。”这种艺术之感染力纯然超乎了地域、时代之限制,无关本土,也无关全球。我们为什么不能用一种超越的眼光来看待?“全球化”不应是“西方化”,亦不是“东方化”,而是超越单一文化的“综合体”,民族文化的联姻让艺术形态具有多样的符号又具有共通的意义。用我们熟悉的话来说,便是和而不同。(2)和而不同说共存“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这种文化精神不仅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力量之源,笔者以为它也应该是“全球化文化”浩瀚弘通的博大气象和历久弥新的内在品格。“和”是全球化艺术的共同载体和理念,“不同”是多样性的“本土化”艺术。套用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理论,笔者理想中的跨文化世界当属一个“文化地球村”。在这个文化地球村之中,笔者畅想着这样一种文化传播方式——民族文化艺术以其各自独立的属性呈共通相融的模式编排于一种载体里,体现出全球化属性。好比看迈克尔·杰克逊的MTV《Black or White》:画面时空在美国城市、非洲、印第安部落、东南亚、俄罗斯快速变换,观众不仅欣赏到了各不相同的旖旎风景,也体验了不同民俗民风、建筑风格和舞蹈样式。短短几分钟,“全球化”艺术标本MTV便带领观众来了一次万花筒般眼花缭乱的“环球旅行”。“本土化”的陌生体验,“全球化”的融合糅杂,读者在一次又一次的视觉震惊中不断潜移默化地叠加着对这种多元融合体的无意识认知。(3)杂交法则立优势在艺术传播中,有一种特殊现象为人所探索,即“飞散混血人”。这本是用于描述自公元6世纪以来,四处流散的犹太人生存状态。这种“飞散”对艺术产生了一种新的影响,一方面他们保留了本民族艺术特色;另一方面“飞散”状态让他们的民族艺术尽可能多地与各种其他“本土艺术”结合,又经历了全球远程通讯、新媒体技术的加工润色,使之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文化符号。回到中国来看,比利时著名导演路易·丹维尔在2005年第二十六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这样称赞中国电影:“世界越来越小,中国越来越大。”中国电影所具备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得到了世界的肯定。中国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下,将民族特色融入世界性载体,传递出中国的声音。具体言之,要追求“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首先需要刚健守正的固本精神。无论是《英雄》还是《梅兰芳》都具有强烈的中国印迹,民族艺术文化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文化背景上,也体现在生存状态上,更体现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人文关怀上。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欣赏者都应该坚持“文化自觉”,加强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其次需要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全球化”艺术文化的传播使得文化艺术多样性得以发展。多样性的统一与均衡,多元文化的共荣共生是构成“全球化”文化艺术的重要基石。“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要求存在差异的同时也需要追求认同。中国文化需要努力寻找中国特色中所包含的人类永恒主题的东西,表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能引起共鸣的元素。采用“全球口味”下的中国气派异域元素文本战略,寻找“和”之接口以及不同文化间的“世界性”契合点。“和而不同”的“文化地球村”让不同的“文化版图”联结在一起,使“本土化”艺术收获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传播路径。世界性载体,民族性内容,这是一个文化的缓冲地带,既体现本土特性,又突出全球普遍价值。费孝通先生在谈到跨文化传播时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观点,这不正是“和而不同”的文化地球村么?以上分享了三种关于艺术全球化的解题思路,想学习更多的解题方法,可以参加才思考研中国艺术研究院密训习题班~才思考研祝您考研顺利!在这里,我们可以让你有更高的效率,可以让你一次圆梦,可以让你的人生没有遗憾,才思欢迎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艺术概论历年真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