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采'新型采暖方式有哪些相比,热'泵采'暖有哪些显著优势?其在节能减排和环保方面的贡献怎么?

21世纪经济报道李德尚玉 郭晓洁 实习生蔡绮欣 北京 广州报道【编者按】自2021年开始,21世纪经济报道每周推出碳中和周报,用文字持续记录“双碳”领域每一个重要决策的诞生过程和各行各业各地扎实迈向碳达峰碳中和的脚步。迄今,碳中和周报已累计发行126期。2023年,通过50多篇碳中和周报,累计超12万字,我们记录了过去一年碳中和领域的一系列大事件。2024年春节开年,21世纪经济报道将2023年碳中和12万字记录,分成碳中和政策周报和绿色金融周报两大类,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整理成2023年季度汇编,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留下宝贵的印记。2023年1月份全国(2023.1)1、我国研究将水土保持碳汇纳入CCER交易机制2023年1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出,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将水土保持碳汇纳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在全面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方面,文件还提出,将水土保持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水土流失敏感脆弱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管控,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统筹布局和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区域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强化山体、山林、水体、湿地保护,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推动绿色城市建设。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CCER市场即将重启,将水土保持碳汇纳入CCER交易机制,对于水土保持乃至生态保护都有促进作用,也是生态产品价值实践的一个重要体现。2、《2023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发布2023年1月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3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其中指出,加快推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建立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专项工作机制,研究制定电力辅助服务价格办法,建立健全用户参与的辅助服务分担共享机制,推动调频、备用等品种市场化,不断引导虚拟电厂、新型储能等新型主体参与系统调节。文件强调,强化电力现货试点、跨省跨区电力调度交易、电网代理购电等常态化监管,维护公平公正市场秩序。创新“互联网+监管”模式,加快建设电力价格与成本监管平台,提高监管智能化水平。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能源局今年将聚焦行业监管,进一步强化对国家重大能源规划、政策、项目落实情况监督。3、生态环境部召开COP15第二阶段总结会议2023年1月11日,生态环境部召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5)第二阶段总结会议。会议指出,2022年12月7日至19日,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成功举办。大会期间,近40个缔约方、利益攸关方宣布了一系列重大行动与承诺;通过62项决定,特别是达成了历史性的成果文件——“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了新蓝图。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COP15第二阶段会议达成了更为务实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明了未来的道路。中国更是不断加大生物多样性的主流化进程,推动生态红线、国家公园等有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措施,人们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了解更深,全社会逐步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共识。4、全国工信工作会议: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2023年1月11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2022年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伐加快。1-11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2%。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650万辆,整车出口创历史新高。国内光伏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连续多年居全球首位。传统产业加快改造提升,质量品牌建设深入推进,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方案印发实施,智能制造应用规模和水平进入全球领先行列。会议提出的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包括,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2023年要抓好的十三个方面重点任务中,有三个方面与绿色低碳相关:推广应用一批先进绿色基础制造工艺;全面落实工业领域以及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改造,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用市场化办法促进优势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做强做大和配套产业发展,提高光伏产业全球竞争力,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绿色低碳等产业创新发展。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工业领域是减排的重点领域,目前工业及重点行业碳达峰方案均已陆续发布,2023年需要全面落实落地。此外,传统工业领域的绿色低碳技术改造,以及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及光伏产业等,需要做大做强,抓住新一轮能源革命的有利契机发展壮大。5、国家发改委:能源保供任务仍然繁重2023年1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连维良、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张祖强出席并介绍做好能源保供确保温暖过冬情况。连维良表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入冬以来的历次寒潮天气均得到了较好应对,全国能源供需总体平稳有序。目前离供暖季结束还有两个多月,春节期间仍有冷空气过程,后期的能源保供任务仍然繁重,必须慎终如始做好保供各项工作。一是持续抓好能源增产增供。指导地方和企业组织好节日期间煤炭生产,确保供应平稳。大力提升电力生产供应能力。保持国内油气田安全满负荷生产。二是着力提高能源顶峰能力。健全煤炭、天然气、电力多能互补的综合应急调度机制。提升火电机组出力水平,优化水电调度,推动核电、风电、光伏发电多发满发。重点做好顶峰发电预案,落实好顶峰发电用气用煤资源。三是保障好重点地区能源供应。密切监测重点地区供暖企业库存,强化铁路运力保障,及时开展跨省区电力调度,确保春节等重点时段能源安全可靠供应。四是加强进口资源组织。稳定进口天然气供应,统筹运用地下储气库、LNG储气罐等资源,确保进口气出现波动时民生用气不受影响。稳定煤炭进口,有效补充国内供应。五是坚决守好民生用能底线。完善电力负荷管理预案和天然气压非保民预案,指导地方加强政企联动,紧急情况下有序启动实施;加强保暖保供个案监测和快速协调处置,确保民生用电用气不出问题。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近期冷空气来袭,北方地区能源保供确保温暖过冬仍值得关注。在国际能源危机的情况下,中国将能源安全放在首位,去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不断推动能源保供工作。未来,在面对极端天气等不确定因素之下,保障能源安全,保持能源韧性,将是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大前提。6、四部门:煤矿安全改造资金补助单个项目不超3000万元2023年1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应急部、国家矿山安监局印发修订后的《煤矿安全改造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其中提到,将对符合条件的单个煤矿项目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补助。专项资金用于计划新开工或续建项目,不得用于已完工项,资金将被用于夯实煤矿安全生产基础,防范重特大事故;提升煤炭开采本质安全水平;创新变革煤炭生产方式。该专项实施周期为2023—2025年。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煤矿安全改造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煤矿企业提高防灾治灾抗灾能力,促进煤炭安全稳定供应,保障国家能源安全。7、2023年能源监管工作划重点:市场监管放首位2023年1月18日,国家能源局在京召开2023年监管工作会议。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能源工作会议要求,系统总结2022年能源监管工作,统筹部署2023年能源监管任务,全面推进高质量监管,助力能源高质量发展。同时,国家能源局还印发了《2023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其中提出,2023年能源监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服务新时代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源供给为目标,紧紧围绕电力市场秩序、安全生产、供电服务、资质信用、国家重大规划政策和项目落地等监管工作主责主业,全面推进高质量监管,以更大担当和作为助力能源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包括强化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强化防范化解电力安全风险,强化对国家重大能源规划、政策、项目落实情况监督,强化对自然垄断环节监管,提升电力市场准入和能源信用监管水平,提升能源领域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干部队伍监管能力建设等。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也是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保障,因此能源监管意义重大。无论是上述会议还是文件,都将市场监管放到首位,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这也是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确定的重大改革方向。8、《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发布2023年1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白皮书从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绿色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绿色生产方式广泛推行、绿色生活方式渐成时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携手共建美丽地球家园七个部分。其中,绿色生产方式广泛推行包括:中国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动能源革命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系统推进清洁生产,统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工业、农业、服务业全链条各环节,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以节能、减排、增效为目标,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标准创新,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绿色化水平。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实践与成效,分享了中国绿色发展经验,有助于在国际社会倡导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9、八部门: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2023年1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八部门近日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2023年-2025年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显著提高,其中城市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快递、城市物流配送领域力争达到80%。将按照“需求牵引、政策引导、因地制宜、联动融合”的原则,在完善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支撑体系和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新模式应用、政策标准法规完善等方面积极创新、先行先试,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为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拓展和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公共领域车辆使用频率高,燃油消耗和污染排放总量占比大,示范带动作用强。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推动提升车辆电动化水平,不仅可以有效促进节能减排,带动基础设施建设,还能促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探索和创新应用,优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有助于巩固和扩大发展优势,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地方(2023.1)1、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发布2023年1月3日,山东省政府发布《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其中提出,到2025年,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重要成果,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走在前列,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更加凸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成色更足,海洋经济全国领先,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成效显著,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形成,重点行业和企业能效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城乡人居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共同富裕扎实推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文件还提出,加快传统支柱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开展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系统推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大力推进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到2025年,建成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500家、绿色园区20家,开发绿色设计产品500种以上。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实施“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营造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的创新应用生态,创建国家氢能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及服务业,建设济南、青岛、淄博3大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培育10个生态环保产业特色园区、100家左右生态环保龙头骨干企业。支持德州高新区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在烟台、潍坊、滨州等市布局大功率海上风电、高效光伏发电、智能电网、先进核电等清洁能源装备与关键零部件制造,打造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智能光伏装备制造基地、“国和”先进三代核能基地。开展近零碳试点创建活动。印发实施全省近零碳试点创建活动工作方案,以低碳基础较好、减排潜力较大的县(市、区)、社区和园区为突破口,开展近零碳试点示范建设。打造零碳泰山、黄河零碳三角洲、长岛国际零碳岛等一批标志性零碳示范区,支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实施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深化青岛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支持烟台开展智能低碳城市建设试点。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2022年8月,《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大使命。此次文件发布,对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2、河北省:大力实施绿色能源替代行动2023年1月3日,河北省委书记、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倪岳峰主持召开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暨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汇报,审议相关方案,部署下一阶段任务。会议指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重要基础,是河北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河北展现美好图景的必然选择。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立足河北省能源资源禀赋,大力实施绿色能源替代行动,抓好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协同发展光伏、风电、氢能,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海上风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保障农村冬季清洁安全取暖,努力建设清洁高效、多元支撑的新型能源强省。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抓好钢铁等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创A工作,推进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促进农业固碳增效,集中力量培育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要促进实施节能减排,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展低碳节能建筑,深化国土绿化行动,加大垃圾资源化利用力度,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生态环保意识。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是河北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一大重点。对于产业结构偏重的河北来说,需要大力推动绿色能源替代,加大钢铁等重点工业领域的绿色化低碳化改造。3、贵州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25%2023年1月3日,贵州省政府发布关于印发《贵州省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该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力争达到21.6%,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稳步推进,新能源占比逐步提高,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30%左右,能源生产环节持续降碳提效,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初步形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35%左右,能源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能源转型体制机制更加健全。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贵州省过去一年出台了不少“双碳”相关政策措施,构建起当地比较完善的“1+N”政策体系。其中,能源领域转型最为关键,贵州方案在能源安全保障的基础上,提出了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逐步加大新能源占比。4、《天津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印发,打造一批绿色低碳示范引领样板2023年1月3日,天津市生态环境局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印发《天津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提出,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管理机制初步建立,统筹整合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打造一批绿色低碳示范引领样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重点领域结构优化调整和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重点企业达到国内清洁生产以及能效先进水平,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国家下达指标。到2030年,减污降碳协同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清洁低碳安全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 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推进取得显著成效,水、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中国的污染与碳排放高度同源,因此必须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于地方来说,尤其是此前空气污染较重的京津冀地区,减污降碳协同推进意义重大。天津重化工业占据相当比重,因此需要加大力度在重点领域结构优化调整。5、安徽:到2025年单位GDP碳排放下降18%2023年1月5日,安徽省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安徽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的通知。规划提出,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18%,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15.5%,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力争到202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1%,森林蓄积量达到2.9亿立方米,湿地保护率达到53%,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8%以上,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建成,碳汇交易体系初步建立,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展望2035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非化石能源占比显著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基本完善,气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作为一个中部后发省份,安徽当前面临经济发展和碳减排的双重压力,资源型产业比重较大,能源结构富煤高碳特征非常明显,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难度大。为此,安徽提出非化石能源占比的明确目标,力争控制碳排放总量,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6、四川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到2025年风光水电总装机超1.38亿千瓦2023年1月5日,四川省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四川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四川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支撑区。“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煤炭消费持续下降,加快构建以水电为主,水风光多能互补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1.5%左右,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38亿千瓦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14%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煤炭消费逐步减少,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3.5%左右,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68亿千瓦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70%以上,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该方案部署了十大重点行动,即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市(州)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四川是水电大省,在绿色清洁能源利用方面有着独有的优势,但2022年的极端高温气候导致水电告急,因此形成以水电为主,水风光多能互补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对于当地的能源安全意义重大。7、海南“十四五”节能减排方案:2025年万元GDP能耗下降13%2023年1月20日,《海南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出台并要求,到2025年,全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达到1.83万吨、0.13万吨、0.4万吨和0.13万吨。《方案》安排部署了九大方面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包括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工程、园区节能环保提升工程、城镇绿色节能改造工程、交通物流节能减排工程、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程、公共机构能效提升工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程、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工程、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工程。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方案》旨在建立具有海南特色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其中提出的万元GDP能耗目标明确,且下降幅度不小,体现了海南节能降耗方面的决心。8、重庆工业碳达峰方案:“十四五”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4.5%2023年1月29日,重庆市经济信息委、重庆市发展改革委、重庆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印发《重庆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提出了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十四五”末,产业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累计建成市级及以上绿色园区30个以上、绿色工厂30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4.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十五五”期间,绿色新兴产业成为工业经济新动能,重点行业整体能效水平达到先进水平,在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成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方案》指出,要优化产业结构,深入推进节能降碳,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强化绿色供给支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重点行业碳达峰。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重庆市聚焦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通过谋划低碳发展路径,综合政策引导、低碳技术改造、低碳场景开发等,逐步降低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有利于推动全市工业产业尽快达峰。9、河南:鼓励企业节能量进入用能权市场交易2023年1月29日,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印发《河南省2023—2024年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主要目标是,到2024年底,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能效水平低于基准值(限额值)的项目全部完成节能降碳改造,力争实现节能能力400万吨标准煤/年以上,能效水平达到标杆值(先进水平)的存量项目30%以上,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明显提升、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其中提出的完善支持政策包括鼓励企业节能量进入用能权市场交易,“十四五”期间重点用能单位实施节能降碳改造项目形成的节能量,经第三方机构审核、市级发展改革部门认定后,优先投放用能权市场交易,降低企业节能改造成本。为此,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将遴选发布节能量审核第三方机构,依申请对重点用能单位实施的节能降碳改造项目实施节能量审核。经审核认定的节能量作为评价节能效果、用能权市场交易重要凭据。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钢铁、有色、建材等高排放行业改造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一大关键,在其改造过程中,如何实行激励机制,让率先改造、深度改造的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需要引入市场机制。河南将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改造所形成的节能量纳入用能权市场交易,是在用市场的调节手段鼓励节能减排,同时也有助于降低企业节能改造成本,助力企业快速向绿色低碳转型。10、广西碳达峰方案:到2030年风电、光电总装机达7000万千瓦2023年1月3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其中提出,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市县扎实推进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方案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5%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与全国同步实现碳达峰。方案提出,全面推进风电、光伏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建设一批百万千瓦级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坚持陆海并重,推进桂北、桂西、桂中等风能资源密集区陆上集中式风电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分散式风电,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海上风电,打造广西北部湾海上风电基地。积极与能源资源富集省份合作,大力争取青海、西藏、甘肃等清洁能源基地送电广西。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左右。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广西过去一年出台了多个“双碳”相关文件,对能源、工业等细分领域进行了详细规划,此次方案全面对广西的碳达峰行动进行部署。广西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特色提出了海陆并重推动新能源发展的目标,还提出争取青藏甘绿电外送至广西,对于相关省份具有借鉴意义。11、《长沙市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发布2023年1月31日,长沙市发展改革委出台《长沙市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部署五大工程,加快长沙氢能产业布局,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行动方案》提出,争取到2025年,氢能产业培育初见成效,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氢能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效果;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氢能产业应用初具规模;到 2035年,氢能产业体系形成工人,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要大力推进“氢能创新”工程、“氢业聚集”工程、“氢基成网”工程、“氢场景”应用工程、“氢生态”培育工程。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长沙市此次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争创氢能节点城市,丰富氢能应用场景,有利于推动氢能产业为长沙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12、浙江:未来五年光伏发电装机超3900万千瓦2023年1月3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提出,支持工业绿色微电网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实现新建工业厂房屋顶安装光伏全覆盖,推动全省光伏发电装机达到3900万千瓦以上,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达到43%以上。上述方案还提出,大力推进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实施省级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300个,建成省级绿色低碳工厂500家、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50个。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对于沿海经济大省来说,能源领域的转型尤为关键。浙江将光伏发电纳入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方案,并提出了明确的装机目标,推动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提高,进而实现能源结构调整目标。2023年2月份全国(2023.2)1、《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加快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3年2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文件提出,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加快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全面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建造,健全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供应链。优化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标准,实现资源绿色、高效再利用。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推动建立国际互认的碳计量基标准、碳监测及效果评估机制。建立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标准体系。建立绿色产品消费促进制度,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资源建筑应用,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低碳环保、节能减排。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纲要》是在当前国内外新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背景下,加快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项具有基础性作用的政策举措,因为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纲要》也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纲要》立足于“质量”二字,提升质量、发展技术,有助于在成本优势之上,为中国的清洁能源领域带来新的竞争优势。在宏观层面指明了中国在清洁能源和气候领域未来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2、生态环境部明确2022年度全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2023年2月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做好2023-2025年发电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要依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组织开展发电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等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安排另行通知。此外,《通知》还明确了2022年度全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为0.5703tCO2/MWh。并且明确了年度全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如果更新)将在每年年底发布。《通知》要求,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要确定并公开年度名录、组织制订2023年度数据质量控制计划、组织开展月度信息化存证、报送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组织开展年度排放报告核查、强化数据质量日常监管并开展对核查技术服务机构的评估。每年6月30日前完成对重点排放单位上一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核查及管理平台填报。对核查技术服务机构的工作质量、合规性、及时性等进行评估,于每年7月31日前通过管理平台向社会公开评估结果。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通知》的出台标志着全国碳市场所覆盖的发电企业已开始基于碳市场基础数据进行标准化的信息报送和披露。同时,侧面验证了电网排放因子会每年定期更新,电网排放因子的变革走出了第一步,未来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我们拭目以待。3、市监总局、工信部:鼓励企业加强能源资源计量和低碳计量2023年2月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企业计量能力提升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鼓励企业加强能源资源计量和低碳计量。强化用能用水单位的能源、水资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建设,组织开展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持续开展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活动。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碳计量体系,研究建立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审查制度。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意见》为企业碳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提供计量支撑,助力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并能够支持企业参与低碳、节能、节水、环保、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共性计量技术研发,营造企业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环境。4、国家能源局:完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制度2023年2月13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会议指出,2023年,将积极适应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新要求,推动完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制度,提升绿色电力消费水平。明确绿证的权威性、唯一性、通用性和主导性,扩大绿证核发和交易范围,拓展绿证交易平台,推动绿证核发全覆盖,做好与碳市场的衔接。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绿色电力证书是可再生能源电量绿色属性的证明,也是认定可再生能源生产、消费的唯一凭证。绿色电力证书的核发和交易对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升绿色电力消费水平具有重要意义。5、黄润秋:未来两年中国将继续推动“昆蒙框架”落实2023年2月13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以视频形式主持召开《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主席团会议。会议围绕主席团成员及其他官员任期情况、未来两年会间会安排、主席团会议日程安排、2023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信托基金及人员情况等议题展开讨论。黄润秋介绍了未来两年主席团工作的计划和安排,并对推动落实COP15大会成果和“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昆蒙框架”)目标提出希望。黄润秋指出,未来两年,中国将继续作为主席国,在秘书处和主席团成员的支持下,切实发挥好引领作用,协调各方推动“昆蒙框架”落实。希望主席团各成员继续团结一致,在所在区域积极发挥领导力,共同推动历史性的COP15成果落地实施。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这个“框架”历史性地描绘了2050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历史性地将DSI落地路径纳入,将指引国际社会携手遏制并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推动生物多样性恢复进程,共同迈向2050年与自然和谐共生愿景。6、全国生态环保工作会议:今年扎实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3年2月16日至17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安排部署2023年重点任务时提出,扎实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全力支撑服务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贯彻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研究生态环境促进稳增长政策举措。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持续加强落地应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重大投资项目环评服务保障。着力推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开展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预储备项目清单编制试点,研究出台金融支持生态环保项目政策与措施,跟踪指导并规范实施EOD项目,持续加大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项目监督力度。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积极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加强碳排放强度目标完成进度分析评估和预测预警,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转变。做好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管理工作,研究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加快建立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扎实开展碳排放领域监督执法。制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编制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健全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体系,推动建立排放因子库。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低碳城市建设试点,指导气候投融资试点地方建立项目库。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将面临更大压力,部分领域存在较大风险,包括气候变化带来的局部性突发性生态环境风险等。要更好统筹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力求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多赢。7、最高法发文,为“双碳”提供司法服务2023年2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司法服务的意见》。《意见》全文分为六个部分24条,第一部分是司法服务“双碳”工作的原则要求,第二至五部分重点对人民法院审理的涉碳案件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第六部分是持续深化环境司法改革创新。《意见》指出,要依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依法保障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依法助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依法推进完善碳市场交易机制。审理不同案件,要对症下药落实解决措施,这些典型案例包括比特币“挖矿”服务合同、温室气体排放环境侵权、碳排放配额清缴行政处罚、碳排放配额强制执行、破坏环境监测计算机信息系统、滥伐盗伐林木碳汇赔偿等多方面的内容,都是近年来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中的新类型案件。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这是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第一部涉“双碳”规范性文件,对于各级人民法院依法妥善审理涉碳这一新领域的各类案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助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在碳市场出现新形势下,人民法院完善“双碳”审判体制机制。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进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依法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协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和生态环境系统治理。8、九部门发文统筹节能降碳和回收利用2023年2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印发《关于统筹节能降碳和回收利用加快重点领域产品设备更新改造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了到2025年、2030年的工作目标,提出要以节能降碳为重要导向,坚持“聚焦重点、稳步推进,合理定标、分类指导,节约集约、畅通循环,市场导向、综合施策”的工作原则,协同推进产品设备更新改造和回收利用,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完善能效和淘汰标准,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应用,加强监督管理,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指导意见》首批聚焦锅炉、电机、电力变压器、制冷、照明、家用电器等6类产品设备,配套印发了更新改造和回收利用实施指南(2023年版),进一步细化任务举措,加强对地方和有关行业企业的工作指导,推动相关政策落实落地。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统筹节能降碳和回收利用,加快重点领域产品设备更新改造,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扩大有效投资和消费、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9、李高:尽快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2023年2月25日,在第二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发表主旨演讲时透露,要积极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尽快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李高指出,“双碳”工作正在全社会持续深入推进。我国明确了“双碳”工作的顶层设计,进一步发布了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实施方案和支持保障的政策,构建完成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体系。各地方也都制定了碳达峰行动方案。李高表示,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和政策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鼓励数字技术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广泛应用。在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的过程当中,充分发挥数字化转型对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近年来我国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先进技术应用提速,已逐渐成为助推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新兴动力源泉。数字化转型为更好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产业支撑。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又为数字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机遇。10、《环境基准工作方案(2023—2025年)》发布2023年2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印发《环境基准工作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该方案提出的主要目标为夯实环境基准工作基础,有序推进地表水、海洋、大气、土壤等领域的基准研究,力争在关键技术和方法上有所突破,形成一批技术指南、基准文件和模型计算软件等成果,初步建立国家环境基准数据库。培养若干专业科研团队,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环境基准工作的良好氛围。方案提出的工作内容包括:第一,加快地表水环境基准研究;第二,加强海洋环境基准研究;第三,推进大气环境基准研究;第四,推进土壤环境基准研究;第五,加强基础支撑能力建设。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方案的发布有利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序推进国家环境基准工作,为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提供支撑,助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11、《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进展报告(2022)》:“双碳”支持政策体系将更加完善2023年2月28日,由国家电投和国经中心联合编写的《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进展报告(2022)》在京发布。《报告》认为,未来我国“双碳”支持政策体系将更加完善,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碳达峰路径进一步差异化、明细化。短期内,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能源资源供给压力作用下,仍需遵循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做好“先破后立”大文章。对于当前推进“双碳”工作的挑战和困难,《报告》将其总结为六个方面。一是产业低碳转型面临稳增长、降成本、促创新等多重约束。二是能源结构调整需解决好保安全、顺机制、强技术等问题。三是区域发展不均衡加大“双碳”工作统筹协调难度。四是“双碳”推进仍缺乏足够资金和金融工具支持。五是“双碳”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六是“双碳”国际合作面临绿色壁垒、地缘政治、大国博弈等冲击。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2022年国内外形势更为复杂多变,地缘政治、极端天气、能源市场震荡等因素叠加,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产生深远影响。总体看,我国统筹经济发展、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的压力不断加大,但“双碳”工作仍然在稳步推进。地方(2023.2)1、《江苏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印发2023年2月1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江苏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提出强化源头治理、强化系统推进、强化科学精准、强化机制协同、强化创新示范等措施。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全省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融合的格局基本建立,重点领域结构优化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美丽江苏建设初显成效。到2030年,全省减污降碳协同管理体系更加完善、能力显著提升,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助力实现碳达峰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争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示范省,为实现碳中和提供强有力支撑。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中国的污染与碳排放具有高度同源性。江苏提出的目标重在形成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将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保进行统筹融合。江苏作为东部发达省份,应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率先实践,在符合实际的前提下,提出更有引领意义的目标,为全国率先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发展的路径。2、《河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超8000万千瓦2023年2月6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比2020年提高5个百分点,确保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完成国家下达指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顺利实现碳达峰目标,为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在重点任务方面,提出了十大行动,包括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碳汇能力提升行动、减碳科技创新行动、绿色低碳招商引资行动、绿色低碳招才引智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值得一提的是,河南提出了到2025年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到2700万千瓦以上;光伏发电并网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发电装机比重达到40%以上。此外还提出,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过8000万千瓦,发电装机比重提高至50%以上。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与邻近省份河北一样,河南省碳达峰方案也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作为重点,提出了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目标。除了总目标外,还分2025、2030两个阶段,针对风能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提出明确目标。此外,河南提出的绿色低碳招商引资行动比较亮眼,要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注重吸引绿色低碳产业集聚。3、《广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打造沿海新能源产业带2023年2月7日,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重点实施“碳达峰十五大行动”。其中提出的主要目标包括,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32%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为全省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5%左右,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碳达峰十五大行动”将产业绿色提质行动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形成绿色经济新动能和可持续增长极。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化发展,依托珠三角地区打造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研发基地,依托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打造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绿色标杆园区和企业。加快发展先进核能、海上风电装备等优势产业,打造沿海新能源产业带和新能源产业集聚区。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广东作为沿海发达省份,在碳达峰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所提的“十四五”、“十五五”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均远远高于全国。比如,国家层面所提的目标是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广东省提出的目标分别比国家目标高出12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4、《河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发布,到2030年风光发电达1.35亿千瓦2023年2月初,河北省政府发布《河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重点实施十大专项行动。方案提出的主要目标包括,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3%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到2030年,煤炭消费比重降至60%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9%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在2025年基础上继续大幅下降。十大专项行动包括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梯次有序推进区域碳达峰行动。其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35亿千瓦以上。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近年来,地方碳达峰实施方案陆续发布,这将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河北省提出的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目标非常高,到2030年总容量要达到1.35亿千瓦以上,而2023年全国风光累计装机目标是9.2亿千瓦,新增装机规模1.6亿千瓦。可以看出,河北省将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下大力气,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为当地碳达峰创造良好的条件。5、河南:聚焦重点行业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2023年2月9日,河南省科技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河南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统筹提出支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文件指出,要聚焦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行业,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在能源领域,提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技术创新行动。在工业领域,提出加快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创新。在城镇化和交通领域,提出加强城乡建设与交通运输低碳零碳技术攻关。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通过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有利于实现低碳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稳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6、泰州发布全国首个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地方标准2023年2月中旬,由江苏泰州市生态环境局、泰州市市场监管局、泰州市标准化院等单位联合起草的《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建设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正式发布,这是碳排放监测领域国内首个市级地方标准。《规范》对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所涵盖的直接监测系统、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数据核算及校核系统、实时监测监控平台均提出了具体要求,对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原则、系统组成和构成、技术要求及性能指标、站房要求、安装要求以及系统评估进行了规定。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规范》充分融合先进经验和创新模式,围绕泰州市现有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现状和点位布置,对数据平台开展实地调研与评估,在先行先试的实践基础上,突出标准落地的实用性。7、长沙碳达峰方案:建设马栏山等十大零碳低碳试点示范区2023年2月16日,长沙市人民政府印发《长沙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推进碳达峰十大重点任务、打造十大标志性工程、建设十大零碳低碳试点示范区的“10+10+10”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单位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省下达指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20%以上;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稳定在5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3500万立方米以上。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省下达的指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22%以上,新能源发电总装机规模力争达到300万千瓦;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持续稳定在55%以上,森林蓄积量达4100万立方米。《方案》提出实施“10+10+10”行动方案,即推进碳达峰十大重点任务、打造十大标志性工程,建设十大零碳低碳试点示范区。十大重点任务包括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构建低碳安全能源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低碳集约建设水平、形成绿色低碳交通方式等。十大标志性工程包括新能源利用“倍增”工程、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工程、低碳建筑“标杆”工程等。十大试点示范区域包括大泽湖片区“海归小镇”生态智慧城、马栏山“近零碳”示范园、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碳达峰先行先试示范区等。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方案》作为长沙市碳达峰阶段的总体部署,进行了详细部署。其中提出的十大零碳低碳试点示范区颇具创新意义,对于其他城市推进碳达峰也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8、上海打造碳交易、碳定价、碳金融中心2023年2月16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制定了《上海市2023年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要点》。上海2023年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目标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机制逐步完善,碳排放政策体系更加健全,碳排放交易市场不断深化,碳排放管理能力持续提升。上海指出,2023年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三大核心任务是:第一、举办中国国际碳交易大会,依托部市合作机制积极组织举办年度中国国际碳交易大会,树立“中国碳交易”品牌,助力将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中心、碳定价中心、碳金融中心。第二、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设立;第三,制定并印发《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其中,三大重点任务是:落实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责任;逐步健全本市碳普惠体系;夯实碳排放管理法律基础。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上海有序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有利于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9、陕西碳达峰方案: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6%2023年2月17日,陕西省政府印发《陕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6%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20%左右,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方案》明确了11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涉及加快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深入推进节能降碳增效、推动工业体系碳达峰和绿色转型、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陕西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2023年3月份全国(2023.3)1、工信部:实施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方案2023年3月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部长金壮龙表示,2023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实施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方案。一是将研究制定出台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钢铁、建材、轻工、纺织等行业绿色升级改造。二是实施工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深化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服务,2023年全年目标要完成对3000家工业企业的节能监察,完成100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的节能诊断服务。三是实施资源综合利用提质增效行动。推动溯源管理全覆盖,加强废钢、废纸等再生资源行业规范管理;另外,2023年力争实现废钢铁利用量达到2.65亿吨。四是着力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进一步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绿色航空器,推进内河船舶电动化绿色化智能升级,全面提升光伏、锂电供给能力,加快行业标准体系建设。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去年以来,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出台了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碳达峰实施方案,初步建立起了促进工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绿色低碳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大趋势,对我国来说,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2、数字中国规划: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2023年3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加快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完善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构建以数字孪生流域为核心的智慧水利体系。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倡导绿色智慧生活方式。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当前,数字化和低碳化是经济社会最底层的发展逻辑,以数字为手段的低碳力量已经成为最鲜明的时代符号。因此,在绿色发展道路上,要积极推动数字化建设,同样,数字化建设要坚持绿色价值取向。3、生态环境部部长: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2023年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考量,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一方面,既要支撑服务保障好经济平稳运行和发展向好;另一方面,要守好生态环境底线,以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转型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环境质量从源头上的根本改善。第二,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好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统筹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第三,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监管力度,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努力提升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与经济发展不矛盾,还会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是内在要求、应有之义。4、工信部部长金壮龙:聚焦高端智能绿色,提升改造传统产业2023年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部长通道”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重点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绿色化方面,总体上是“1+4”,“1”即总方案,工业领域碳达峰方案;“4”即四个行业,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这四个行业都制定了碳达峰方案。通过顶层设计我们已经明确了工业碳达峰的目标、任务、途径和措施,下一步就是要一件一件抓落实。首先,实施节能减碳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同时要推广应用节能减碳技术,做大绿色环保产业。另外,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比如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废钢、废纸这些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基础,也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实现绿色发展,重点在于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5、王金南:一市一策推进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2023年3月6日,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提案:要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推动金融机构加大海外绿色债券、绿色股权投资在其海外投资中的比例;推进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一市一策建设美丽城市;尽快出台、修订地表水环境质量与空气质量检测标准。在王金南看来,深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需要我国更好统筹协调,更主动积极应对。王金南指出,首先要统筹用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个手段,进一步优化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进一步研究出台“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政策文件,加强对企业、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绿色发展的指导,更好推动我国海外投资项目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其次,企业要参照国际通行标准或中国更高标准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推动金融机构加大海外绿色债券、绿色股权投资在其海外投资中的比例,并鼓励企业积极探索碳市场等环境权益交易手段。同时,还要探索依托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等,设立政府资本主导、市场化运作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合作基金。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大力推动“一带一路”绿色联盟平台建设,依托和发挥绿色联盟国际性、民间和公益性平台作用,加强与共建国家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利益相关方的对话交流,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领域的政策对话与智库合作网络,宣传和传递中方绿色投资理念与意愿,有助于加速联结中资企业优质产能与发展中国家项目需求,全方位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6、政府工作报告: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2023年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在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方面报告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成为今年工作重点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减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绿色转型的重点之一是推动生产发展方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具体举措和计划,包括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等。业内人士认为,支持气候投融资试点以及高排放行业低碳转型将成为热点,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有效衔接也将成为新趋势。7、全国碳市场2021、2022年度配额分配方案出炉2023年3月15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了《2021、2022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配额方案》)。由于目前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只有发电一个行业,该方案即为全国碳市场2021、2022年度的配额分配方案。《配额方案》规定了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2021、2022年度配额核算与分配方法,明确了配额发放、调整及清缴履约等管理流程。2021、2022年度实行配额年度管理,推动配额预分配、核定、清缴等环节按自然年常态化管理,区别于2019和2020年采用相同的配额分配基准值、两年合并履约的做法,2021、2022年度采用了不同的配额分配基准值。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与首个履约周期相比,第二个履约周期的碳排放基准值相对变松,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避免给部分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较大冲击。8、2023年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左右2023年3月15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指出主要预期目标,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目标设定为降低2%左右。报告提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单位GDP能耗是反映能源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主要指标,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是一个能源利用效率指标。该指标说明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中对能源的利用程度,反映经济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目标设定为降低2%左右,主要考虑了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工业和居民用能将保持刚性增长,体现对节能工作的引导约束,并考虑到 “十四五”统筹考核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并强调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9、 IPCC警示近期全球温升或达超1.5℃(2023年3月13-19日IPCC第58次全会)来自于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一篇研究报告显示,在瑞士举行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十八次会议(IPCC-58)经历约两天延时,各国代表连夜鏖战完成了对IPCC第六次评估周期(AR6)综合报告(SYR)决策者摘要(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SPM)的逐行审议,执行摘要于当地时间19日傍晚正式通过。这份报告向世人同时传递了警告和希望。令人担忧的是,近期内(in the near-term)全球温升可能达到1.5℃,或面临暂时突破1.5℃的风险。但科学家也指出,我们所在的十年(2020-2030年)是决定未来变暖趋势的关键十年,已存在多种可行且有效的技术和选项能够减缓并适应气候变化,其中公正(fairness)也是重要的解决方案之一。《综合报告》是IPCC第六次评估周期的收束,包含并总结了自2015年至今已经发布的三份来自不同工作组的报告和三份特别报告,涉及气候科学、适应气候变化、减缓等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关键领域,以及有关1.5℃温控目标、土地,以及海洋和冰冻圈的特别关注。人类活动正在引发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与强度不断增加。面对气候变化的压力,包括海洋、土地、大气圈、冰冻圈和生物圈等在内的自然系统关键圈层已经发生了广泛而快速的变化,对人类福祉和星球健康形成重大威胁。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与第五次评估周期相比,第六次评估周期的报告注重以更加综合的方式回应气候变化挑战,将气候变化影响与应对措施相结合,注重减缓与适应间的协同与权衡以及由此带来的效益。本次评估周期更关注提出解决方案,注重解决方案中咨商过程和包容性的重要性,注重将受影响的社区和个人纳入决策过程。10、能源局: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2023年3月23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大力推动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积极扩大油气企业开发利用绿电规模。到2025年,通过低成本绿电支撑减氧空气驱、二氧化碳驱、稠油热采电加热辅助等三次采油方式累计增产原油200万吨以上;加快开发利用地热、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积极推进环境友好、节能减排、多能融合的油气生产体系,努力打造“低碳”“零碳”油气田。《行动方案》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多元融合发展,初期立足于就地就近消纳为主,大力推进陆上油气矿区及周边地区风电和光伏发电,统筹推进海上风电与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提升油气上游新能源开发利用和存储能力,积极推进绿色油气田示范建设。各级能源主管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对于作为油气勘探开发用能清洁替代的太阳能、风能、氢能、地热等新能源项目,优先列入各级能源发展规划。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十四五”时期,要统筹推进油气供应安全和绿色发展,在稳油增气、提升油气资源供给能力的基础上,加快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势在必行。特别是我国老油区已逐步进入开发后期,面临油气资源接替不足、稳产难度大、生产成本高等难题,需要以油气产业为基础加强新能源新材料新业务开发利用,推动传统油气生产向综合能源开发利用和新材料制造基地转型发展。11、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公布 评出874家绿色工厂2023年3月24日,为贯彻落实《“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和《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持续完善绿色制造体系,经申报单位自评价、第三方机构评价、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评估确认及专家论证、公示等程序,确定了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其中包括绿色工厂874家、绿色设计产品643个、绿色工业园区4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12家。对于绿色制造水平关键指标不符合绿色制造评价要求的,组织进行现场评估,于2023年4月30日前完成动态管理工作提出动态调整意见,综合评估后对名单进行调整。对于发生重大安全、质量、环境污染等事故的,及时上报,将从名单中予以除名。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加强对列入绿色制造名单的单位与相关产业政策的衔接,有利于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引领制造业绿色转型,推动绿色发展和工业碳达峰。12、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实现碳中和在2023年3月25日上午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碳中和仪式上,作为本次论坛的承办方,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收到一份碳中和证书。据悉,这样实现碳中和的绿色论坛,在国内大型国际会议中尚属开创之举。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秘书长、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晋出席仪式并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将通过科学核算、节能降碳、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抵消论坛碳排放量3个方面来实现论坛碳中和。据悉,本次论坛设置的有关绿色、能源、“双碳”、气候变化的会议单元超过5个,参加本次论坛的嘉宾有世界500强或者行业领先的能源企业负责人,也有长期从事绿色低碳领域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通过注销来自企业捐赠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实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集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13、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启航我国海上油气开发迈出“绿电时代”的关键一步。2023年3月26日,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在广东珠海福陆码头启航前往海南文昌海域。“海油观澜号”是目前世界上首个最深最远,同时也是全球首个给海上油气田供电、海域环境最恶劣的半潜式深远海风电平台,在单位兆瓦投资、单位兆瓦用钢量、单台浮式风机容量等多个指标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海油观澜号”是我国首个工作海域距离海岸线100公里以上、水深超过100米的浮式风电平台。其建成投用使我国海上风电自主开发能力从水深不到50米提升至100米级以上,为我国风电开发从浅海走向深远海奠定坚实基础。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推动风电挺进拥有更优质风能资源和更少人类活动的深远海,不仅有助于加快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还对我国形成有全球竞争力的风电产业链和供应链有积极意义。14、赵英民:加快制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2023年3月27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赵英民发表了题为“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演讲。在介绍生态环境部下一步工作计划时,他提到了加快制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有关技术规范。赵英民从五方面介绍了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是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二是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生态建设等多领域协同增效;三是提高大气、水、土壤、固废等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四是开展区域、城市、产业园区、企业等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五是强化科技、法规标准、管理政策等支撑保障。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是中国碳交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实现“双碳”目标。公开征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可以鼓励有条件机构参与市场规则构建,有利于市场科学发展。15、两部门正谋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第三批项目2023年3月2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案例解读》,对实施方案全部二十一条进行逐条逐句解读,辅以相关政策案例,对每个政策点的背景、目的,已经出台的相关措施,下一步政策落实方向等进行了详细阐述。案例解读提到,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有关部门正在谋划第三批项目,并将采煤沉陷区扩展纳入布局范围。案例解读还提到,完善绿色电力证书制度,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加强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效衔接是下一步落实和重点工作方向。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是支撑中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加快提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这就需要不断加大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16、赵辰昕:能源转型要抓好三方面工作2023年3月29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碳中和:困局与破局”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赵辰昕表示,“所谓先立后破,即‘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在能源转型方面,赵辰昕认为要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入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把煤电“三改联动”作为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抓手;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三是不断地夯实我国能源安全基础。为协调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双碳”目标,赵辰昕认为有效政策供给是关键。他表示,中国与发达国家碳排放自然达峰情形不一样。中国的碳达峰是政策驱动下的碳达峰,时间可能是全世界各国最短,压力最大,要克服的困难恐怕也最多。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很严重的发展问题,同时还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所以需要更多有效政策供给。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实现“双碳”目标,关键是能源转型。传统能源转型不能一味追求速度,要坚持先立后破,把保障能源安全放在首位,一方面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17、CCER重启第一步,生态环境部征集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2023年3月30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公开征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的函》。方法学领域包括能源产业、能源分配、能源需求、制造业、化学工业、建筑、交通运输、采矿/矿产品生产、金属生产、燃料逸出性排放(固体燃料、石油和天然气)、卤烃与六氟化硫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逸出性排放、溶剂的使用、废物处理及处置、林业、农业、碳捕获和CO2在地质层中的储存。项目减排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等。文件指出,具备方法学编制技术条件的项目业主、行业协会,以及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可修订原有已备案方法学以及提出新的方法学。在原则上,方法学编制依托的具体技术或项目应具有较为显著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和低碳示范效应。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这是CCER迈出重启的第一步,预计未来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对额外性的大大提高,符合的项目数量会减少。林业碳汇、蓝碳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将会成为热门方法学,一些绿色科技也有望申请方法学。18、我国单机容量最大山地风电项目并网发电2023年3月30日晚,我国单机容量最大山地风电项目——三峡能源云南弥勒西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是我国西南地区已投产装机规模最大的风电项目。项目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总装机容量550兆瓦,共布置有88台风机。项目采用的6.7兆瓦风机是我国山地风电单机容量之最,轮毂高度110米,相当于40层楼高,叶片长93米,重达28吨。弥勒西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后,预计年上网电量超14亿千瓦时,可满足近60万个三口之家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4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18万吨,环保效益显著。“该项目投产后的年平均上网电量约为目前整个红河州年用电量的6%,装机容量为峰值用电负荷的10%,对维护社会用电稳定性,保障企业用电健康及生产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弥勒市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说。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山地风电项目不仅有利于加快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还能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作用,通过带动当地设备和材料供应,助力上下游产业发展。19、陈清泰:实现道路交通“双碳”目标,电动汽车必须用上绿电2023年3月31日到4月2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在京正式举行。会议期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以书面形式发表主旨演讲。陈清泰认为,电动汽车是实现道路交通“双碳”目标的重要载体,但必须用上绿电。陈清泰表示,车载电池是一个个移动微储能单位,也是一个个移动微电源,通过能源互联网与可再生能源构成最佳搭配。从灵活性、规模、成本等方面看,车载电池是储能的重要途径。电动汽车因其未来数量庞大,总体有强大的储电、放电容量,足以保障可再生能源充分发展。他预计,2025年前电动汽车的性价比会超过燃油汽车,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成本低于化石能源。市场将以强大的力量驱动汽车的“油转电”,使道路交通向碳达峰、碳中和迈进。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要实现“双碳”目标,电动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势在必行。但同时,新能源汽车普及与其他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正在对传统能源产业转型提出更高要求。地方(2023.3)1、广东:到2027年新型储能产业营收达1万亿2023年3月20日,广东省印发《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新型储能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到2027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装机规模达到400万千瓦。完善新型储能电力市场体系和价格机制。明确源网荷各侧储能市场主体定位,完善市场准入标准和投资备案管理程序,建立健全新型储能参与电能量、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机制,探索储能“一体多用、分时复用”市场交易机制和运营模式,加快推动电力辅助服务成本向用户侧合理疏导。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新型储能产业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广东抢占新型储能产业制高点和产业发展前沿,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为当地“制造业当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2、湖北碳交易中心接受个人投资者申请开户自2023年3月22日起,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将正常接收个人投资者开户申请。个人投资者开户资格要求详见《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会员管理暂行办法(试行)(2022年修订)》去年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会员管理暂行办法(试行)(2022年修订)就已经颁布。规定中心实行会员制管理。会员分为交易类会员和合作类会员。交易类会员是指经中心审核批准,有权在中心从事碳排放权交易业务的机构或自然人。合作类会员是指在本中心备案,参与提供相关领域碳资产管理、碳业务咨询等“双碳”服务的机构。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该举措有利于规范开展碳交易相关业务,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会员合法权益,稳步推进个人碳交易。3、浙江:到2027年新能源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破1300亿2023年3月27日,浙江省发改委发布《关于促进浙江省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省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达到750万千瓦;全省光伏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60%;全省新型储能装机规模400万千瓦;新能源产业集群竞争力全面提升,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300亿元;培育形成产值超百亿元新能源企业达到10家以上。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浙江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方面定调颇高,尤其是在新能源产业方面期待很高,明确了新能源产业、企业5年发展目标。同时,浙江发挥沿海优势,大规模发展海上风电。4、河北省发布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2023年3月29日,《河北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明确了河北省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研发、示范、推广一批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工艺装备产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6.5%。“十五五”期间,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实施方案提出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大节能降碳力度、加快绿色制造步伐、推动发展循环经济、深化低碳技术变革等5大方面23项任务。并聚焦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河北省重点行业,部署了重点行业达峰、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升、数字赋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等3大行动。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河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将工业领域碳达峰列为十大行动之一,并重点明确钢铁、石化、建材三大行业碳达峰工作方向。此次河北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任务,并分解到各个部门,为工业碳达峰制定了详细的路线图。
2014年2月,国家药监部门发布《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2018年修订为《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为创新医疗器械设置了快速审批通道,至今,已有202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获批上市,创新成果丰硕,更好地满足了公众用械需求。梳理创新医疗器械审批成果,审评审批的加速前进直观可感:2014年至2022年,创新医疗器械的年度批准数量依次为1、9、11、12、21、19、26、35、55,2023年至今已批准13个。已获批的202个创新器械中有188个国产产品,从批准产品所在地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排名靠前;进口产品涉及美国、以色列、韩国、加拿大等4个国家,其中美国的最多,达到10个。 2014年获批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1.基因测序仪注册人: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是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发布后批准的第一个创新医疗器械,通过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用于对来源于人体样本的核酸单位点测序。2015年获批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1.恒温扩增微流控芯片核酸分析仪注册人: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该产品将微流控芯片技术与恒温扩增技术相结合,可同时对多个核酸靶序列进行高通量并行检测。与配套体外诊断试剂联合使用,用于检测人体生物样本中的核酸(DNA)。2.双通道植入式脑深部电刺激脉冲发生器套件、植入式脑深部电刺激电极导线套件和植入式脑深部电刺激延伸导线套件注册人:苏州景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上产品配合使用,刺激丘脑底核(STN),用于治疗药物不能有效控制运动障碍的晚期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3.脱细胞角膜基质注册人:深圳艾尼尔角膜工程有限公司该产品用于治疗用药无效的、尚未穿孔的角膜溃疡,以及角膜穿孔的临时性覆盖,为角膜溃疡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4.MTHFR C677T基因检测试剂盒(PCR-金磁微粒层析法)注册人:西安金磁纳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该产品用于从人外周血提取的基因组DNA中定性检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的基因型,为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或叶酸代谢异常患者提供更多辅助诊断手段。5.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注册人:博尔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用于体外定性检测人外周血血浆中Septin9基因甲基化,可提供一种非创伤性结直肠癌辅助诊断方法。6.乳腺X射线数字化体层摄影设备注册人:科宁(天津)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该产品是我国境内首个真实三维乳腺成像系统,用于乳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够更好地检测定性钙化簇和其三维分布,也可用于评估肿瘤血管的生成情况。7.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外显子缺失检测试剂盒(荧光定量PCR法)注册人:上海五色石医学研究有限公司该产品对SMN1基因第7外显子和第8外显子拷贝数进行相对定量检测,用于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的体外辅助分子诊断。2016年获批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1.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注册人:上海微创电生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基于导管对心房和心室进行电生理标测和定位的系统,与冷盐水灌注射频消融导管和体表参考电极联合使用, 通过采集和分析心脏电生理活动,可实时显示人体心脏三维图形。2.呼吸道病原菌核酸检测试剂盒(恒温扩增芯片法)注册人: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该产品用于定性检测痰液中8种临床常见下呼吸道病原菌,包括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3.脱细胞角膜植片注册人:广州优得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取材于猪眼角膜,经脱细胞、交联和病毒灭活等工艺制备而成,用于药物治疗无效需要进行板层角膜移植的感染性角膜炎患者。4.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脉冲发生器套件、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电极导线套件注册人: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以上产品是首个国产利用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癫痫病的产品。两者配合使用,可控制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难治性癫痫患者癫痫发作。5.药物洗脱外周球囊扩张导管注册人:北京先瑞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为OTW型球囊扩张导管,由球囊、导管尖端、轴杆等组件组成,涂有硅酮润滑涂层,适用于股动脉及腘动脉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6.冷盐水灌注射频消融导管注册人:上海微创电生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适用于进行基于导管的心内电生理标测,该产品可与兼容的ColumbusTM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和体表参考电极配合使用,提供定位信息;与射频消融仪联合使用,可用于治疗药物难治性持续性房颤。7.胸骨板注册人:常州华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该产品适用于成人胸骨正中切开术后胸骨内固定。单独使用胸骨固定装置时,至少使用4个胸骨固定装置。8.正电子发射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装置注册人:明峰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组合了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PET),扫描生成的相关信息可用于肿瘤、脑部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等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等。9.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注册人: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采用6自由度机械臂、兼容2D和3D医学影像等专利技术,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用于在脊柱外科和创伤骨科开放或经皮手术中以机械臂辅助完成手术器械或植入物的定位。10.人工晶状体注册人: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有后表面高凸、高次非球面、具有肝素改性的疏水性丙烯酸酯材料等特点,在国产人工晶状体中属首创,适用于矫正成年患者无晶体眼和原发性角膜散光摘除白内障后的视力。2017年获批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1.低温冷冻消融手术系统、一次性使用无菌冷冻消融针注册人:海杰亚(北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上2个产品配合使用,组成一个系统。该系统采用超低温冷冻和高强度复温的复合式治疗模式,实现了液氮制冷探针细化技术突破,通过超低温冰球对瘤体的包围杀伤,避免肿瘤细胞被消融针带出到正常组织上。2.可变角双探头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设备注册人:北京永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该产品是国产首台可变角、全数字化双探头临床通用型SPECT,用于对神经系统、心血管、肿瘤的核医学诊断。通过加装多针孔准直器,实现对心脏、甲状腺等小器官快速高效精准的图像采集。3.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系统注册人:浦易(上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该产品是我国批准的首个生物可降解鼻窦药物支架类产品,适用于慢性鼻窦炎实施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患者,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经皮介入人工心脏瓣膜系统注册人:杭州启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该产品是国内首个自膨式经皮介入人工心脏瓣膜,适用于有症状的、钙化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且不适合接受常规外科手术置换瓣膜的患者。5.介入人工生物心脏瓣膜注册人:苏州杰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在无需心脏快速起搏的情况下自动定位植入位点,用于治疗主动脉瓣狭窄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为患有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带来临床获益。6.一次性可吸收钉皮内吻合器注册人:北京颐合恒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技术属于国内首创,由可吸收缝合钉和吻合器组成,其中可吸收缝合钉是由L-丙交酯和乙交酯共聚物经注塑而成,适用于腹部手术皮内缝合。7.左心耳封堵器系统注册人: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该产品是首个批准上市的国产左心耳封堵产品,主要用于卒中风险较高,且有长期口服抗凝治疗禁忌或抗凝治疗后仍有卒中风险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可避免或降低左心耳内血栓脱落带来的卒中风险。8.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注册人: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该产品是国内首个批准上市的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用于治疗胸主动脉夹层患者。9.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注册人:广州卫视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是我国独立研制的创新产品,属国际首创,用于严重视网膜脱离、不能用现有的玻璃体替代物进行治疗的患者。10.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注册人:北京华脉泰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该产品是首个批准上市的国产采用带倒刺裸支架设计的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适用于肾下腹主动脉瘤和主髂动脉瘤的腔内治疗。11.植入式心脏起搏器注册人: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该产品由植入式脉冲发生器及其附件转矩扳手组成,适用于治疗慢性心律失常。2018年获批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1.人类EGFR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多重荧光PCR法)注册人:厦门艾德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是我国首个批准用于甲磺酸奥希替尼片的伴随诊断检测产品,基于自主创新的高度灵敏PCR专利技术,用于体外定性检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DNA样本中人类EGFR突变基因。2.可吸收硬脑膜封合医用胶注册人:山东赛克赛斯药业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适用于开颅手术中硬脑膜缝合部位的辅助封合。其创新之处在于将其喷涂到手术部位后,会迅速聚合形成具有空间立体网状结构的黏性水凝胶,对手术缝合后仍存在的硬脑膜脊液渗漏起到辅助封合作用。3.血管重建装置注册人:微创神通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该产品通过低孔率的支架和高金属覆盖率的结构设计改变了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达到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目的,适用于颈内动脉及椎动脉未破裂囊性动脉瘤患者。4.miR-92a检测试剂盒(荧光RT-PCR法)注册人:深圳市晋百慧生物有限公司miR-92a是大肠癌辅助检测的一个新的标志物。该产品采用RNA提取试剂盒提取粪便中的RNA,进行RT-PCR反应,为大肠癌辅助诊断提供了一种较为方便的方法。5.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测定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注册人:北京纳捷诊断试剂有限公司该产品基于自主创新的一管法的PCR专利技术,用于体外定量测定血清样本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核酸(RNA),适用于需要进行HCV感染检测的患者和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6.脑血栓取出装置注册人:江苏尼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该产品由支架型取栓网、推送金属丝和不透射线显影标记组成,适用于不能使用静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IVt-PA)或使用IVt-PA治疗失败的患者,明显改善大血管闭塞患者预后,降低致残和死亡率。7.定量血流分数测量系统注册人:博动医学影像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该产品可基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影像定量计算获得定量血流分数,用于成人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的功能学评价,反映临床当前情况下心肌灌注/缺血程度。8.人EGFR/ALK/BRAF/KRAS基因突变联合检测试剂盒(可逆末端终止测序法)注册人:广州燃石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该产品用于定性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FFPE)组织标本中的EGFR /ALK /BRAF / KRAS基因变异。9.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注册人:北京联众泰克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基于吡啶钌和二丁基乙醇胺(DBAE)/三丙胺(TPA)在电极表面发生的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与配套检测试剂共同使用,在临床上对来源于人体血清样本中的被分析物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10.人EGFR、KRAS、BRAF、PIK3CA、ALK、ROS1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注册人:天津诺禾致源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用于定性检测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FFPE)样本中EGFR、KRAS、BRAF、PIK3CA、ALK、ROS1基因的多种变异,属于伴随诊断产品。11.复合疝修补补片注册人:上海松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该产品是采用静电纺技术制成的复合补片,用于开放性腹腔外修补腹股沟疝。产品具有微孔支架结构,可降解,有助于患者自体创伤愈合相关因子和细胞的黏附。12.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及磁共振成像系统注册人: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及磁共振两部分,实现两者成像一体化结合,具有多模态、多对比度、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低辐射剂量等优点,在头颈部肿瘤、腹部肿瘤、退行性神经病变、全身淋巴瘤等疾病诊断中具有显著优势。13.EGFR/ALK/ROS1/BRAF/KRAS/HER2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可逆末端终止测序法)注册人:南京世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该产品用于定性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FFPE)组织标本中的EGFR/ALK/BRAF/KRAS基因及HER2基因变异情况,属于伴随诊断产品。14.植入式骶神经刺激电极导线套件、植入式骶神经刺激器套件注册人: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以上产品配套使用,适用于骶神经电刺激,用于排尿控制疗法,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保守治疗患者的膀胱过度活动症,包括急迫性尿失禁、明显的尿急和/或尿频等。15.人类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注册人:广州市康立明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该产品用于体外定性检测人粪便样本中SDC2基因的甲基化情况,适用于对临床建议做肠镜检查患者的辅助诊断。16.人类10基因突变联合检测试剂盒(可逆末端终止测序法)注册人:厦门艾德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用于定性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患者经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FFPE)的组织样本中的EGFR/ALK/ROS1/RET/KRAS/NRAS/PI K3CA/BRAF/ HER2/MET基因变异,属于伴随诊断产品。17.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注册人:广东中能加速器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可对患者实体肿瘤进行固定束或移动束的影像引导调强放射治疗,及治疗计划的X线模拟定位和验证。18.瓣膜成形环注册人:金仕生物科技(常熟)有限公司该产品用于纠正和重塑病变的瓣环,维持合理瓣叶对合面积,适用于二尖瓣/三尖瓣心脏瓣环修复手术需要使用人工瓣膜成形环的患者。19.神经外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注册人:华科精准(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适用于5岁以上儿科患者及成人患者的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手术的定位定向。20.医用直线加速器系统注册人: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用于对人体头、颈、胸、腹、盆腔等部位的肿瘤进行CT/EPID影像引导的旋转/固定野调强放疗、三维适形放疗和CT模拟定位。 2019年获批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1.多孔钽骨填充材料注册人:重庆润泽医药有限公司该产品是我国首个可用于四肢非承重部位的腔隙性松质骨缺损填充的金属骨填充材料。该产品微观结构呈阶梯式孔隙,具有较低的弹性模量,且与骨组织类似,有助于体液在产品的微循环。2.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系统注册人: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该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基体材质为国际通用的医疗级可吸收材料左旋聚乳酸(PLLA),药物为经典的抑制冠脉再狭窄药物雷帕霉素。该产品原材料可被人体完全吸收,避免金属支架永久留存体内带来的安全性风险。3.病人监护仪注册人: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基于脉搏、血氧饱和度测量技术无创地对心肺复苏质量进行监测,这一创新技术打破了暂无临床可用的可同时对心肺复苏过程中施救者的施救质量和患者的再灌注状态进行监测的局面。4.腹主动脉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注册人:微创心脉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该产品是新一代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适用于治疗近端瘤颈长度≥15毫米的腹主动脉瘤。5.左心耳闭合系统注册人:北京迈迪顶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通过输送系统将心耳夹放置于左心耳根部,输送系统撤离体内,心耳夹从心脏外夹闭左心耳,阻止血液的进入,消除血栓源,减少因房颤引起的脑卒中的风险。适用于需要进行左心耳闭合的房颤患者,及不适合传统左心耳切除/结扎的开胸手术治疗的患者。6.左心耳封堵器系统注册人:上海普实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由非预装左心耳封堵器及介入输送装置组成,为CHADS2评分≥1且不适合长期使用华法林抗凝药物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提供了临床治疗方法,可预防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发生卒中。7.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系统软件注册人:中科超精(安徽)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用于医用直线加速器X射线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制定,可对肿瘤进行精准定位。8.数字乳腺X射线摄影系统注册人: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用于数字乳腺X射线检查,可提供二维摄影图像、三维体层图像、二维合成图像。该产品经不同角度对乳腺进行X射线投照和数据采集,可重建出平行于探测器平面的乳腺体层图像,具有二维合成图像功能。9.正电子发射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扫描系统注册人:湖北锐世数字医学影像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通过多电压阈值采样全数字化技术,实现对PET探测源头闪烁脉冲精准数字化信息的准确提取,能显著提升图像质量、减少扫描时间和注射剂量。10.经导管植入式无导线起搏系统注册人:美敦力公司Medt ronicInc.该产品被媒体称为“世界上体积最小的心脏起搏器”,比传统心脏起搏器缩小约93%,重量仅约2克,可通过微创方式植入心脏,无导线、无囊袋,使用寿命超过10年。11.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注册人:上海微创心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由主动脉瓣膜、输送系统、装载工具、瓣膜球囊扩张导管和导管鞘套件组成。该产品使用的主动脉瓣膜是国内首个获准上市的自膨胀式牛心包生物瓣膜,采用电动输送系统,为不能耐受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的高危重症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12.一次性使用血管内成像导管注册人:南京沃福曼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是国内首个血管内成像导管产品,与血管内断层成像系统配合使用,解决了传统造影技术无法界定血管内病变具体情况的难题。13.无创血糖仪注册人:博邦芳舟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该产品可无创地估算成人体内葡萄糖浓度,供健康人群和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家庭中使用,适用于日常的自我血糖管理。14.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注册人:重庆永仁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该产品是我国第一个植入式心室辅助产品,通过搭建起心脏左心室到主动脉的旁路,对患者心脏泵功能起部分替代或辅助作用。15.脱细胞角膜植片注册人:青岛中皓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该产品由猪眼角膜经脱细胞与病毒灭活等工艺制备而成,由猪角膜前弹力层和部分基质层组成,主要成分为胶原蛋白,为治疗未累及全层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提供了新选择。16.冠状动脉造影血流储备分数测量系统、一次性使用有创压力传感器注册人:苏州润迈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上2个产品配合使用。一次性使用有创压力传感器在冠状动脉造影血流储备分数(caFFR)的分析计算过程中,测量冠状动脉口处的主动脉平均压。冠状动脉造影血流储备分数测量系统可基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影像计算冠状动脉造影血流储备分数(caFFR),用于成人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的功能学评价。17.正电子发射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扫描系统注册人: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是世界首台全景动态PET-CT,开创性地将轴向视野从传统PET-CT的20厘米~30厘米扩展至近2米,实现一个床位完成人体的全身扫描,且具有实时全身动态成像功能,突破了传统设备只能提供不同器官在不同时间成像的局限。18.核酸扩增检测分析仪注册人:杭州优思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该产品基于三段式磁导提取技术、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原理,与配套的检测试剂盒共同使用,用于对来源于人体样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核酸进行定性检测。2020年获批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1.穿刺手术导航设备注册人:医达极星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该产品是国内首个用于成人肺及腹部软组织实体器官的穿刺手术导航设备,用于成人肺及腹部实体器官穿刺手术的导航。2.冠脉血流储备分数计算软件注册人:北京昆仑医云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是我国首款获批上市的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产品,也是我国首款获批上市的采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第三类辅助决策独立软件。3.人EGFR/KRAS/BRAF/HER2/ALK/ROS1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注册人:厦门飞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该产品是一款肿瘤NGS检测产品,用于定性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组织样本中EGFR/KRAS/BRAF/HER2/ALK/ROS1基因突变情况。4.胚胎植入前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注册人:苏州贝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该产品的创新点在于建立了一种利用胚胎囊胚期细胞进行植入前染色体异常检测的方法,降低了由扩增偏倚导致样本之间的分析偏差,将检测周期缩短到1天。5.生物可吸收冠脉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系统注册人:山东华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用于治疗原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管内狭窄,改善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并预防再狭窄的发生。与传统金属药物支架相比,该产品的最终降解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减少晚期血栓困扰。6.药物球囊扩张导管注册人: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为OTW型球囊扩张导管,用于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中股腘动脉(膝下动脉除外)的球囊扩张,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性病变。7.心血管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设备及附件注册人:深圳市中科微光医疗器械技术有限公司该产品是首款国产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系统,用于冠状动脉成像,用于临床需要进行腔内介入治疗的患者,尤其在支架植入术中应用较广。8.RNF180/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注册人:博尔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是我国首款通过荧光定量PCR法检测RNF180和Septin9基因甲基化的新型胃癌辅助诊断产品,仅用于有胃癌家族史者或40岁以上胃癌高风险人群检测。9.等离子手术设备注册人:湖南菁益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是我国首个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单极等离子手术设备,用于开放手术中对人体组织进行切割和凝血。10.肿瘤电场治疗仪注册人:诺沃库勒有限公司该产品为国内首个利用电场抑制细胞分裂原理的医疗器械,可作为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在手术及放化疗后的一种治疗方式。11.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注册人:Edwards Lifesciences LLC该产品为我国首个进口经导管主动脉瓣膜,主要用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是主动脉瓣狭窄的有效治疗手段,适用于不能进行常规手术的高危或禁忌患者。12.经导管二尖瓣夹及可操控导引导管注册人:Abbott Vascular该产品是全球首款采用导管技术的微创二尖瓣反流治疗器械。该产品可在避免开胸、体外循环及心脏停搏的情况下,为手术高风险的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提供一种可替代选择的微创治疗手段。1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析软件注册人:上海鹰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是我国首批获批的人工智能技术眼科图像辅助诊断软件之一,适用于对成年糖尿病患者的双眼免散瞳彩色眼底图像进行分析。1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图像辅助诊断软件注册人:深圳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是我国首批获批的人工智能技术眼科图像辅助诊断软件之一,适用于对成年糖尿病患者的双眼彩色眼底图像进行分析。15.髋关节镀膜球头注册人:中奥汇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是国内首款镀膜人工髋产品,与同一系统组件配合,用于髋关节置换。16.取栓支架注册人:珠海通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用于在患者缺血性卒中发作8小时内,移除堵塞在颅内大动脉血管内的血栓,以达到恢复血流的治疗目的。17.18.血流储备分数测量设备和压力微导管注册人:深圳北芯生命科技有限公司以上两项产品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和(或)介入手术中配合使用。该产品属于国际领先、国内首创并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填补了我国在金标准血流储备分数测量技术领域的空白。19.氢氧气雾化机注册人:上海潓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可提供氢氧混合气体呼吸进入人体,利用氢小分子化学还原恶性自由基,具抗炎症、抗氧化作用机理。20.记忆合金钉脚固定器注册人:兰州西脉记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由符合标准要求的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制成,适用于腕关节处(即桡腕、腕中、掌腕)骨折、塌陷的固定。21.冠脉CT造影图像血管狭窄辅助分诊软件注册人:语坤(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是国内首个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快速提供冠脉狭窄辅助分诊提示的产品。该产品可用于冠脉CT造影图像的后处理,提供冠脉狭窄辅助分诊提示,在保证冠脉狭窄识别准确率满足临床需求的基础上,可以大幅提高识别效率,减轻医师工作量。22.KRAS基因突变及BMP3/NDRG4基因甲基化和便隐血联合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胶体金法)注册人:杭州诺辉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是国内首个使用多靶点粪便FIT-DNA技术,综合判断受检者患肠道癌前病变及肠癌风险的产品,适用于年龄40~74岁的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23.药物洗脱PTA球囊扩张导管注册人:浙江归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该产品为经导丝型球囊扩张导管,带紫杉醇药物涂层,适用于对患有股动脉和腘动脉(膝下动脉除外)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患者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24.周围神经修复移植物注册人:江苏益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组成结构为国内外首创。该产品用于长度在30毫米以内的指神经、桡神经浅支及前臂正中神经缺损的感觉神经功能修复。25.肺结节CT影像辅助检测软件注册人:杭州深睿博联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属于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软件,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基本框架,可实现肺结节的辅助诊断。26.椎动脉雷帕霉素靶向洗脱支架系统注册人:微创神通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该产品为球囊扩张式药物支架系统,由预装的药物支架和输送系统组成,适用于症状性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治疗。2021年获批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1.髂动脉分叉支架系统注册人: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该产品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重建髂内动脉医疗器械,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首个髂动脉分叉支架系统,可以适应更多临床解剖结构,为国内腹髂动脉瘤及髂总动脉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2.锚定球囊扩张导管注册人:湖南埃普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该产品是国内首个导引导管内采用球囊锚定方式进行导管交换的创新医疗器械,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导致的冠状动脉狭窄介入手术治疗。相较于目前其他的临床操作方式,该产品预期可减少血管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3.一次性使用血管内成像导管注册人:苏州阿格斯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该产品的免冲洗设计在保证成像质量前提下,更方便医生使用并节省宝贵时间;在成像导管的开发上,降低了制作成本,减轻病人经济负担,能够推动血管OCT技术的临床应用。4.一次性使用电子输尿管肾盂内窥镜导管注册人:北京北方腾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该产品采用一次性使用方式,用于人体尿道、膀胱、输尿管、肾盂的观察成像,降低了因重复使用导致的交叉感染等风险,减少了清洗消毒灭菌等重复使用过程,同时避免了因产品老化性能下降而带来的观察效果不佳。5.幽门螺杆菌23S rRNA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注册人:上海芯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是国内上市的首个幽门螺杆菌23S rRNA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用于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耐药的临床辅助诊断,为临床医生评估个体中幽门螺杆菌的耐药特性提供参考。6.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计算软件注册人:深圳睿心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的CT血流储备分数的诊断性能满足稳定性冠心病成人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功能学评价的临床需求。7.经导管主动脉瓣系统注册人:沛嘉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该产品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创新医疗器械,用于需要接受主动脉瓣置换、但不适合接受常规外科手术置换瓣膜的重度主动脉瓣钙化性狭窄患者,能显著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提高病患生存率。8.临时起搏器注册人:深圳市先健心康医疗电子有限公司该产品是国产首个临时心脏起搏器,既可用于对心动过缓患者进行临时起搏,还可作为一台起搏系统分析仪使用。该产品可降低医院的设备使用成本,促进起搏疗法在我国的应用。9.紫杉醇洗脱PTCA球囊扩张导管注册人:浙江巴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通过球囊充压扩张,机械性扩张再狭窄部位,同时药物涂层中紫杉醇快速释放,起到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预期提高靶血管远期通畅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10.周围神经套接管注册人:北京汇福康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用于非病理性神经损伤的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离断伤(神经缺损长度不大于2 cm),进行神经断端的端对端无张力套接缝合修复。该产品采用的经乙酰化的壳聚糖材料可降解并被人体吸收。11.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注册人:微创(上海)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该产品核心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操作者佩戴3D眼镜可观察到立体效果图像,使解剖层次更明显,有利于完成各项手术操作。12.经导管主动脉瓣系统注册人:沛嘉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该产品用于经心脏团队评估认为需要接受主动脉瓣置换、但不适合接受常规外科手术置换瓣膜的重度主动脉瓣钙化性狭窄患者。其输送器具有可回收和重新定位功能,有助于解决“定位难”的问题。13.自膨式动脉瘤瘤内栓塞系统注册人:Sequent Medical Inc.该产品采用微创介入方式植入动脉瘤后,植入物自动膨胀,通过机械阻塞防止血液流入动脉瘤,为治疗破裂和未破裂的宽颈分叉动脉瘤提供新的治疗手段;且术后无需使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提升安全性。14.陡脉冲治疗仪注册人:天津市鹰泰利安康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该产品为首个利用不可逆电穿孔原理治疗肝脏肿瘤的国产医疗器械。该产品有利于临床应用推广和降低临床治疗费用,使肝脏肿瘤患者受益。15.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计算软件注册人:北京心世纪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在冠状动脉CT造影(CCTA)检查基础上,该产品可无创评价病变血管功能,既能够从解剖结构方面评估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又能够从血流动力学方面反映临床当前情况下心肌灌注/缺血程度,改善了CCTA检查特异性不高的情况。16.颅内药物洗脱支架系统注册人:赛诺医疗科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可降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从而减少远期再发卒中的风险。17.腔静脉滤器注册人:科塞尔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该产品为首个国产伞状结构的可回收腔静脉滤器,用于预防下腔静脉系统栓子脱落而引起的肺动脉栓塞(PE)。其回收期达到3个月,确保血栓充分过滤,提高了滤器的回收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18.单髁膝关节假体注册人:北京市春立正达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与骨水泥配合使用,适用于膝关节单侧髁置换,能够有效治疗膝关节单侧间室疾病,并能够很好地恢复膝关节下肢力线,为临床提供更多治疗选择。19.内窥镜用超声诊断设备注册人:深圳英美达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该产品为首个国产内窥镜超声诊断设备,产品采用自主开发的高频超声硬件、微型成像探头以及高性能软件构架和图像处理新技术,可以提升内窥镜下超声影像质量,有助于发现早期消化道肿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20.机械解脱弹簧圈注册人:上海沃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适用于颅内动脉瘤瘤内栓塞、动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瘘填塞,以及外周血管系统动脉、静脉病变的填塞。产品可防止动脉瘤再破裂,同时有助于提高解脱成功率,使操作更安全、方便,为临床提供更多治疗选择。21.经导管主动脉瓣膜及可回收输送系统注册人:上海微创心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的输送系统可实现瓣膜在体内未完全释放的情况下重新回收并再次定位和释放,适用于患有有症状的、钙化的、重度退行性自体主动脉瓣狭窄,且不适合接受常规外科手术置换瓣膜,年龄大于等于70岁的患者。22.口腔种植手术导航定位设备注册人:雅客智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创医疗器械。其核心技术包括空间映射、手术路径规划和手术路径定位,具有种牙手术视觉导航的配准方法及电子设备、种植手机夹持装置、口腔种植手术定位装置及手术路径规划方法的发明专利,其临床优势主要为保证种植体植入精度。23.一次性使用清创水动力刀头注册人:惠州海卓科赛医疗有限公司该产品与水动力治疗设备配合使用,用于伤口清创(急性和慢性伤口、烧伤)、软组织清创。产品采用专利技术,实现连续精细水流控制,将压力控制在较高的精度范围内。两种不同结构的刀头可分别实现高效和精细切割,以适应不同临床需求。24.水动力治疗设备注册人:惠州海卓科赛医疗有限公司该产品为首个利用高压水动力进行清创治疗的国产产品。水动力清创满足精准外科的要求,降低了手术难度,最大限度保留伤口正常组织,促进伤口快速愈合。25.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注册人:苏州雷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用于对肿瘤患者进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调强放射治疗、旋转放射治疗、图像引导放射治疗。其采用的正交双层多叶准直技术,属国内首创。该产品可更好地保护危及器官,更好地满足临床对复杂病例精准治疗的需求。26.球囊扩张血管内覆膜支架系统注册人:戈尔及同仁有限公司(W.L. Gore & Associates, Inc).该产品用于治疗髂总动脉和髂外动脉的原发闭塞性病变,包括主髂动脉分叉部位的原发闭塞性病变。球囊扩张支架的设计有助于提供较好的径向支撑力、提高直径的可调节性及放置的准确性。该产品为髂总动脉和髂外动脉的原发闭塞性病变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27.腹腔内窥镜手术设备注册人:山东威高手术机器人有限公司该产品为国内首个采用主从控制进行腹腔手术操作的设备,用于胆囊切除术、腹股沟疝手术、食道裂孔疝修补及胃底折叠术、肝囊肿开窗术、阑尾切除术和袖状胃切除术。该产品上市有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缓解医生疲劳,降低应用成本。28.胚胎植入前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试剂盒(可逆末端终止测序法)注册人:北京中仪康卫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该产品通过胚胎植入前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有助于减少植入染色体数目异常的胚胎,减少因植入异常胚胎而造成的反复种植失败、反复流产、出生缺陷等。29.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注册人:深圳硅基传感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基于新型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传感器采用新型聚合物设计,属国内首创,其临床优势为14天的使用期限内无需指尖血校准。该产品的核心技术包括基于新型葡萄糖检测原理的传感器电极制备技术、基于工厂校准传感器技术,实现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免指尖血校准功能。30.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注册人:微泰医疗器械(杭州)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的核心技术主要为采用的抗干扰电极设计和阻抗校正算法的电流/阻抗双模监测技术、高分子葡萄糖渗透膜材料合成技术、单工序传感器电极加工和葡萄糖氧化酶固化工艺,属国内首创,其临床优势为可实现最长14天的使用期限内无需指尖血校准。31.生物疝修补补片注册人:卓阮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该产品为天然组织来源的生物再生材料,用于开放和腹腔镜术式腹膜外修补腹股沟疝和股疝,植入人体内后可完全降解。其结构设计为“黏膜下层+基底膜”的仿生结构,组织相容性较好;贯穿整个材料的孔洞,加速周围组织细胞长入,有利于组织液流动。此外,产品的复合结构可以提升水化后补片的操作手感,有利于缩短手术操作时间。32.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注册人:苏州同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该产品用于心脏移植前或恢复心脏功能的过渡治疗。其核心技术主要为全磁悬浮血泵技术,目前已取得中国和美国多项专利,属于国内首创医疗器械。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其关键性能指标已达到同等水平,血泵尺寸更小,植入侵犯性更优。该产品可满足我国在心衰外科器械治疗领域的临床需要,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33.人工角膜注册人:北京米赫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该产品是采用人造材料制成,无需供体角膜,有助于缓解我国角膜供体稀少的现状。该产品可减少植入手术对患眼造成伤害的风险,有助于提高产品的在位率,为传统角膜移植术禁忌症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了新途径。34.分支型术中支架系统注册人: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是国内批准上市的第一款分支型外科手术专用支架,其侧支结构可便于支架植入左锁骨下动脉,降低手术操作难度,减少因深度游离和吻合左锁骨下动脉带来的相关风险,让更多主动脉夹层疾病患者受益。35.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注册人:美敦力公司MEDTRONIC INC.该产品适用于经心脏团队(包括心脏外科医生)评估为外科手术高危或更高危的、有症状的钙化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其人工生物瓣膜在完全释放前可以回撤或回收,以便术中重新定位,减少人工生物瓣膜定位不佳导致的瓣周主动脉瓣反流等风险。2022年获批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1.植入式可充电脊髓神经刺激器注册人: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该产品拥有完备的自主知识产权,属于国内首创医疗器械,用于18周岁及以上患者(孕妇除外)躯干、四肢的慢性顽固性疼痛的辅助治疗,具有无线充电技术,可以根据患者姿势自动调用预设置的刺激参数,并可远程调节参数,减少患者往返医院次数。2.植入式脊髓神经刺激器注册人: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该产品拥有完备的自主知识产权,属于国内首创医疗器械,用于18周岁及以上患者(孕妇除外)躯干、四肢的慢性顽固性疼痛的辅助治疗,可以根据患者姿势自动调用预设置的刺激参数,并可远程调节参数,减少患者往返医院次数。3.植入式脊髓神经刺激电极注册人: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该产品属于国内首创医疗器械,主要采用高密度连接和抗弯曲疲劳核心技术,使用新型夹芯电极固定锚,可增强对电极的固定力,降低电极移位率。产品由植入式脊髓神经刺激电极、电极固定锚、造隧道工具、模拟电极、外科电极通道器、力矩螺丝刀及备用的电极固定锚组成。4.植入式脊髓神经刺激延伸导线注册人: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该产品属于国内首创医疗器械,主要采用高密度连接和抗弯曲疲劳核心技术,使用新型夹芯电极固定锚,可增强对电极的固定力,降低电极移位率。产品由延伸导线、套筒、备份螺钉、造隧道工具、力矩螺丝刀组成。5.植入式脊髓神经刺激电极注册人: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该产品属于国内首创医疗器械,主要采用高密度连接和抗弯曲疲劳核心技术,使用新型夹芯电极固定锚,可增强对电极的固定力,降低电极移位率。产品由植入式脊髓神经刺激电极、电极固定锚、造隧道工具、导丝、穿刺针、钢丝、力矩螺丝刀及备用的电极固定锚组成。3~5所述的3个产品与适配的植入式脊髓神经刺激器配合使用,供18周岁及以上患者使用(孕妇除外),用于躯干、四肢的慢性顽固性疼痛的辅助治疗。6.神经外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注册人:华科精准(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创医疗器械,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品种医疗器械水平,用于神经外科手术医疗器械和植入物的导航和定向定位,可以在保证定位精度的基础上,提高手术效率,并且能实现机械臂的基本功能。7.直管型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注册人: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用于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由自膨胀的覆膜支架和输送系统构成,大锥度的覆膜支架设计能更好地顺应人体血管渐细的形态,输送系统的低外径使得支架更易推送至病变血管位置,减少手术创伤以及因下肢缺血风险带来的并发症。8.植入式脑深部电刺激延伸导线套件注册人: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该产品具有完备的自主知识产权,属于国内首创医疗器械,由延伸导线套件及备用选配件金属网连接套筒、造隧道工具组成,具有抗干扰设计,可接受3.0T场强磁共振成像检查,还可显著降低射频场造成的温升。9.双通道可充电植入式脑深部电刺激脉冲发生器套件注册人: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该产品具有完备的自主知识产权,属于国内首创医疗器械,由脉冲发生器、力矩螺丝刀和封堵头组成。具有充电功能、抗干扰设计,可接受3.0T场强磁共振成像检查。10.植入式脑深部电刺激电极导线套件注册人: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该产品具有完备的自主知识产权,属于国内首创医疗器械,由电极、电极固定组件、限深器等组成,具有抗干扰设计,可接受3.0T场强磁共振成像检查,还可显著降低射频场造成的温升。11.双通道植入式脑深部电刺激脉冲发生器套件注册人: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该产品具有完备的自主知识产权,属于国内首创医疗器械,由脉冲发生器、力矩螺丝刀和封堵头组成,具有抗干扰设计,可接受3.0T场强磁共振成像检查。8~11所述的4个产品需配合使用,用于对药物不能有效控制某些症状的晚期左旋多巴反应性帕金森病患者的联合治疗。植入该类产品的患者能在1.5T或3.0T MRI设备下安全地进行磁共振扫描,获得高质量的MRI影像资料。12.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注册人: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用于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操作,主要采用微型精度高手术器械,能提高术中主从操作的精度和顺畅度;具备位姿解耦的自平衡主手构型设计、三维电子高清视觉系统和力感告警安全机制。产品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与进口产品相比,将大幅降低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13.消化道振动胶囊系统注册人:上海安翰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该产品具备加速度检测能力,可以通过监测加速度数值的变化情况进而启动胶囊,属于非药物治疗,为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成人功能性慢性传输型便秘提供了一种全新治疗方法。该产品为同类首个产品。14.移动式头颈磁共振成像系统注册人:佛山瑞加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供头部、颈部临床MRI诊断,具有可移动、体积小、重量轻、一体化结构的特点,可部署于固定屏蔽室外的医疗机构内部,也可移动至医疗机构的不同场地,对患者进行抵近检查,扩大了磁共振产品的安装范围。15.颅内出血CT影像辅助分诊软件注册人:上海联影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为国内首款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实现颅内出血分诊提示以及测量分析的人工智能医疗软件,用于对超急性期、急性期颅内出血患者的分诊提示,为医生评估危急程度、制定临床方案提供参考依据。16.磁共振成像系统注册人:鑫高益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供临床MRI图像诊断,采用无液氦超导磁体技术,与常规使用液氦对磁体中的超导线圈进行冷却的超导磁共振产品相比,其生产使用的成本更低,可简化磁体结构,减轻磁体重量。17.髋关节置换手术导航定位系统注册人:杭州键嘉机器人有限公司该产品属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创医疗器械,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品种医疗器械水平,其核心技术主要包括空间配准、机械臂控制、安全边界控制等。与传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相比,可以保证手术定位精度,减轻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概率,降低X射线对患者和医生的辐射损伤。18.膝关节置换手术导航定位系统注册人:苏州微创畅行机器人有限公司该产品属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创医疗器械,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品种医疗器械水平,其核心技术包括导航引导下机器人截骨定位技术和多裕度的安全保护机制。与传统膝关节置换手术相比,可减少患者创伤,手术导航定位精度满足临床使用要求,降低X射线对患者和医生的辐射损伤。19.脊髓神经刺激测试电极注册人: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该产品用于评估脊髓神经刺激系统对躯干、四肢的慢性顽固性疼痛的治疗效果,可根据患者姿势自动调用预设置的刺激参数,使患者达到当前满意的治疗状态,并支持远程程控功能,可减少患者往返医院次数。20.膝关节置换手术导航定位系统注册人:骨圣元华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该产品属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创医疗器械,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品种医疗器械水平,其核心技术包括注册配准算法、导航截骨安全控制算法以及机械臂术中运动追踪算法等,可辅助医生完成全膝关节置换手术,降低X射线对患者和医生的辐射损伤。21.髂静脉支架系统注册人:苏州天鸿盛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该产品在髂总静脉内使用,用于治疗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其特殊设计可减少支架对侧髂静脉血液回流的影响,提高支架的定位及释放的准确性,更好解决髂静脉受压问题及增加产品柔顺性,为临床髂静脉疾病介入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22.经导管植入式无导线起搏系统注册人:美敦力公司(Medtronic Inc.)该产品为磁共振环境条件安全的医疗器械,在规定的条件及保证对患者和植入设备采取了特殊保护措施的前提下,患者可接受临床1.5T和3.0T场强的磁共振成像检查。其采用的无导线起搏器中的机械感知和房室同步起搏技术,在国内外均为首创。23.血管内成像设备注册人:全景恒升(北京)科学技术有限公司该产品用于在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时对冠状动脉进行血管内成像,可同时同步实现血管内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满足医生对分辨率和穿透力的要求,快速成像后还可按照临床医生需求的速度回放图像,为医生诊断提供更多信息。24.一次性使用血管内成像导管注册人:全景恒升(北京)科学技术有限公司该产品通过微型化设计和显微制造,将光学探头和超声探头前后排列,保证导管整体粗细基本不变,并可同时同步实现血管内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简化医生操作,提高成像的准确性和安全性。25.患者程控充电器注册人: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该产品属于脊髓神经刺激系统的一部分,其核心技术为近场/蓝牙双备份安全通信技术、远程程控技术和无线充电技术,提供了一种患者不必到医院就实现参数调整的方法,能减少患者往返医院次数。26.胸主动脉支架系统注册人:杭州唯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由近端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和远端胸主动脉裸支架系统组成,其支架的结构设计使其具有良好的柔顺性及一定的径向和轴向支撑力,适用于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27.消化道内窥镜用超声诊断设备注册人:北京华科创智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是国内首次将超声影像技术应用于下消化道领域,超声探头回波信号灵敏度提高了20%,相对带宽达到40%,可在常规内窥镜检查的基础上对更深层次的组织进行成像检查,对于直径<2cm的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具有临床优势。28.一次性使用冷冻消融球囊导管注册人:宁波胜杰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工作原理为国内首创,其导管头端的球囊结构设计可实现球囊侧面和远端的有效冷冻,球囊远端的缓冲单元可增加产品安全性,有助于导管的输送,用于T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成人患者在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进行冷冻消融的辅助治疗。29.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注册人:苏州康多机器人有限公司该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泌尿外科上尿路腹腔镜手术,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比,能提高手术质量,保证操作的安全性;与进口产品相比,能降低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30.经导管人工肺动脉瓣膜系统注册人:杭州启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肺动脉瓣膜的设计使瓣膜支架锚定更加稳定,适用于不同解剖形态的肺动脉瓣环范围更大的患者,同时使支架输送更安全,血液流动更顺畅;其输送系统提高了装载效率,降低了瓣膜释放时径向折叠风险。31.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注册人:航天泰心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主要核心技术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国内首个采用磁液悬浮技术的植入式磁液悬浮左心室辅助系统,其关键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同等水平,对于患有终末期心力衰竭且面临死亡风险患者的短期辅助、过渡到恢复和过渡到移植的治疗将发挥重要作用。32.伽玛射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注册人:西安大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融合了KV级CBCT图像引导技术和实时正交成像图像引导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国内首创的影像引导伽玛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用于对实体肿瘤和病变进行图像引导的头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放射外科治疗和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33.耳鼻喉双源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注册人:北京朗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是全球首款双源、双探测器的口腔CBCT产品,其核心技术为双源成像技术,用于耳部、鼻部、咽喉部气道、口腔颌面部的X射线锥形束体层摄影检查。34.一次性使用血管内超声诊断导管注册人:深圳北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由血管内超声诊断导管和配套附件组成,与血管内超声诊断仪配合使用,适用于将进行冠脉血管内介入手术的患者对冠脉血管的超声检查。35.血管内超声诊断仪注册人:深圳北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由成像主机和回撤马达组成,与一次性使用血管内超声诊断导管配合使用,可为冠脉介入手术提供更精准的术前策略指导和术后效果评价,具有较高的回撤速度、较长的最大回撤距离和较快的旋转扫描速度,针对弥漫性病变,一次回撤即可完成扫描,减少手术步骤和手术时间。36.肠息肉电子结肠内窥镜图像辅助检测软件注册人:成都微识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该产品为国内首个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内窥镜图像中息肉进行辅助检测的医疗器械软件,能够在较小样本下实现高性能、强泛化性和鲁棒性,与电子结肠内窥镜配合使用,有利于更早发现直肠癌的癌前病变,从而降低直肠癌发生率和死亡率。37.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止血颗粒注册人:Ethicon,LLC该产品为首个颗粒状的再生氧化纤维素止血产品,其颗粒由专利工艺压实细纤维制成,配套用的施粉装置可以使器械朝向不影响颗粒的有效均匀喷射,便于外科手术或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38.脑炎/脑膜炎多重病原体核酸联合检测试剂盒(封闭巢式多重PCR熔解曲线法)注册人:拜奥法尔诊断有限责任公司(BioFire Diagnostics,LLC)该产品用于体外定性检测脑脊液中14种潜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相关病原体,可在1小时左右获得检测结果,加快了脑炎、脑膜炎的病原学诊断,从而可尽早开展针对性的临床治疗,降低了脑炎、脑膜炎等疾病给患者带来的负担。39.吻合口加固修补片注册人:北京博辉瑞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是可降解吻合口加固产品,其生产工艺实现了去除动物组织免疫原性的同时,保留天然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和生物活性,结构设计使其能配套连接各种型号吻合器并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胃肠切除手术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出血等相关并发症。40.医用粘合剂注册人:杭州亚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是国内首个用于封合肺实质漏气的粘合剂医疗器械。在肺实质切除术中,用标准缝合/钉合法等常规方法闭合创面后,浸没式气漏测试法观察脏层胸膜仍存在2级漏气时,可在闭合后的脏层胸膜漏气部位使用该产品进行辅助封合。41.慢性青光眼样视神经病变眼底图像辅助诊断软件注册人:腾讯医疗健康(深圳)有限公司该产品采用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算法提供临床辅助分诊建议,能够自动识别非眼底图像、大面积污损和屈光间质浑浊等临床中常见的眼底图像质量问题,有效提升了辅助诊断的准确率和置信度,有望解决我国青光眼诊断面临的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42.磁共振成像系统注册人: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核心技术为全身临床5.0T超导磁体、多通道射频并行发射控制和超高场磁共振系统射频安全成像,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3.优美莫司涂层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导管注册人:山东吉威医疗制品有限公司该产品适用于血管直径2.0~2.75mm原发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治疗,为原发小血管病变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44.质子治疗系统注册人:上海艾普强粒子设备有限公司该产品是“十三五”期间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专项”的重点支持项目,也是我国首台获准上市的国产质子治疗系统,其获批上市标志着我国高端医疗器械装备国产化又迈出一步,对于提升我国肿瘤诊疗手段和水平,具有重大意义。45.集成膜式氧合器注册人名称:东莞科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该产品适用于体外循环手术(时间不超过6小时)中血液的氧合和二氧化碳的排除,并调节血液温度,其螺旋导流集成化结构具有可减少整体预充量、减少血液稀释的临床意义。46.颅内动脉瘤手术计划软件注册人:强联智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可实现三维血管重建、动脉瘤分割和自动测量及微导管路径和塑形针形状规划,与传统神经介入手术方式相比,可提升微导管一次性到位率,缩短微导管输送时间,降低术中微导管反复推送对血管刺激导致的并发症发生概率,减少医生、患者X射线辐射时间。47.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注册人:艾柯医疗器械(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利用输送系统中的机械球囊,从支架内部进行主动辅助膨胀,将支架推送到治疗部位,并且在需要时实现对支架的回收,用于成人患者颈内动脉(岩骨段至末端)与椎动脉未破裂的囊状或梭状的宽颈(瘤颈宽≥4mm或瘤体/瘤颈比<2)动脉瘤,且载瘤血管直径≥2.0mm且≤5.6mm。48.非球面衍射型多焦人工晶状体注册人: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的光学部采用衍射分光和非球面相结合的设计,衍射技术是实现多焦点的核心,在国内属于首创。该产品用于成年白内障患者的视力矫正,预期可提供远、近两个焦点,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焦点人工晶状体视力不佳的不足。49.左心耳封堵器系统注册人:杭州德诺电生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密封盘和锚定盘的设计均采用了创新的专利设计,充分利用了镍钛丝编织结构的自适应性,一定程度上可满足临床对不同形态左心耳的封堵需求。50.人工血管注册人:江苏百优达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的聚酯编织采用创新编制工艺,使织物具有更小且更均匀的孔隙,预期将改进成品的渗血性能,用于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置换或旁路手术。51.一次性使用压力监测磁定位射频消融导管注册人:上海微创电生理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是国产首个具有压力感知功能的心脏射频消融导管,可有效防止术中导管与组织贴靠力过大造成蒸汽爆裂或过小引起消融不完全,达到更优的远期治疗成功率。其获批上市有利于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推广,并降低临床治疗费用,使更多房颤患者受益。52.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注册人:深圳市精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由医生控制台、患者手术平台、影像系统、手术器械和附件组成。该产品由医师利用主从操控系统对于微创手术器械进行控制,用于成人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操作。53.血管内超声诊断设备注册人: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导管控制器与成像主机之间实现了数字传输,在提高系统集成度和稳定性的同时降低了成本,并使图像噪声更小。54.一次性使用血管内超声诊断导管注册人:上海爱声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实现了高性能高频换能器的生产国产化,在提高图像分辨率的同时优化了图像质量。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血管内超声诊断设备和该产品配套使用,用于冠状动脉血管内病变的超声成像检查。该配套产品的上市有利于降低临床治疗费用,为PCI精准诊疗提供更好的诊断依据,制定更佳的治疗策略使患者受益。55.医用血管造影X射线机注册人: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适用于对血管造影检查、介入手术时提供X射线透视、摄影、血管减影图像和体层图像,与传统的医用血管造影X射线机相比,可显著扩大锥形束CT重建视野,减少锥形束CT扫描的操作步骤、操作时间和辐射剂量,预期缩短成像前的准备时间,提高手术效率。2023年获批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1.病人监护仪注册人:深圳市科曼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该产品采用了心电信号自适应滤波技术和四电极心电系统技术,可通过实时观察腔内心电图P波的变化,反馈导管末端位置,实现置管操作过程中对导管末端的实时定位。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术方法相比,该产品具有中心静脉置管末端定位功能,有助于提高PICC导管到位率。2.混合闭环胰岛素输注系统注册人:Medtronic MiniMed该产品可持续向14岁及以上Ⅰ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输注基础量胰岛素(用户可选速率)与胰岛素大剂量输注(用户可选剂量),通过安全防护技术,可根据持续葡萄糖监测情况自动调整基础率胰岛素的输注,确保全天候的血糖可控,便利糖尿病患者的生活。3.血液透析尿素清除率计算软件注册人:北京英福美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创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临床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成年患者的血液透析尿素清除率计算,不适用于残肾功能计算。4.胶原蛋白软骨修复支架注册人:Ubiosis Co., Ltd该产品以胶原蛋白为主要成分,将其作为生物支架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提供细胞粘附、增殖、迁移的空间。该产品在生产中创新性地采用了胶原提取的过程除菌工艺,并去除了具有免疫原性的端肽结构,能够批量化、稳定地生产出具有完整三螺旋结构的胶原蛋白材料。5.磁共振监测半导体激光治疗设备注册人:华科精准(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磁共振监测核心技术具有国家发明专利。该产品与一次性使用激光光纤套件配合,用于对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有明确的致痫区部位或明确的癫痫传导途径)的局部病灶进行激光治疗且治疗时间短,对健康脑组织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降低了神经外科颅内病灶的治疗难度。6.一次性使用激光光纤套件注册人:华科精准(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的材料、结构和制作工艺等核心技术具有国家发明专利。该产品与磁共振监测半导体激光治疗设备配合使用,实现了神经外科颅内病灶的全微创治疗。7.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计算软件注册人:上海博动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产品基于冠脉CT血管造影图像计算获得CT血流储备分数,用于辅助评估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功能性心机缺血状态,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判断冠脉狭窄是否引起心肌缺血,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进一步进行介入检查和治疗。8.人工晶状体注册人:Alcon Laboratories, Incorporated该产品为一件式后房人工晶状体,采用专利波前塑形技术,可较为充分的利用进入眼内的光线,同时预期将改善衍射型人工晶状体普遍存在的光晕和/或其他视觉干扰的副反应。9.冠状动脉功能测量系统注册人:苏州润迈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通过对冠状动脉造影影像进行血管分割、三维重建,获取血流速度,结合有创压力传感器测量的主动脉压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实现对冠状动脉造影微循环阻力指数(caIMR)的评估,辅助临床医生评价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情况。10.金属增材制造胸腰椎融合匹配式假体系统注册人: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有限公司该产品适用于上胸椎至下腰椎(T1-L5)因肿瘤或其它病变需行连续三个及以上节段椎体切除后的结构重建,需与脊柱内固定系统匹配并实现永久植入。产品的上市将为患者治疗提供新的选择。11.自膨式可载粒子胆道支架注册人:南京融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将放射性粒子与支架技术结合运用于胆道恶性梗阻治疗,采用内、外双支架结构设计,降低置入器的外管直径,实现微创介入治疗,在扩张支架的同时为三维立体空腔脏器内放射治疗提供载体。12.肠息肉电子下消化道内窥镜图像辅助检测软件注册人:武汉楚精灵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产品为国内首个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同时进行结直肠镜检查质量控制和息肉辅助检测的软件。该产品与现有国内外已上市同类产品相比,在识别息肉的同时,采用深度学习技术、感知哈希算法等技术辅助医生进行操作控制,进一步确保肠镜检查质量,减少漏检率,并提升检查操作的规范性。13.血管内成像设备注册人:Conavi Medical Inc.该产品由控制台(ADM)和患者接口模块(PIM)组成,与一次性使用血管内成像导管连接配合使用,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时对冠状动脉进行血管内成像。 该产品成像导管远端安装有声学探头与光学探头,能自动获取图像并反馈至图像处理模块,实现同步配准的血管内超声和光学干涉断层成像。该产品优于同类已上市产品,能够同时实现上述两种成像,同步满足医生对分辨力和穿透力的要求,简化了医生操作,提高了成像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注:根据既往公开信息梳理,注册人名称、适用范围等相关信息以获批上市时为准(落楠整理)《中国医药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责任编辑:张可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型采暖方式有哪些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