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求解答新网一银行是如何做到银行如何发展普惠金融融的?

2019-10-21 17:04
来源:
中诚信征信
来源|金融时报
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对解决普惠金融领域的诸多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那么,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利用数字技术发展普惠金融有哪些经验和成果呢?
为此,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数字普惠金融课题组对部分商业银行开展了调研。据了解,调研报告包含上下两部分内容,本期刊发上篇,从六个方面总结商业银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经验,并探讨其成效。
01
经验
(一)注重信息技术开发和信息系统改造。商业银行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开发和信息系统建设,夯实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根基。
一是建设核心网络系统。建设银行耗时6年建设了新一代核心系统。微众银行形成了“5个生产数据中心+1个异地应用级容灾中心”布局,构建了安全可控的分布式架构体系。新网银行建成了涵盖互联网架构的上百个业务和管理系统,支持业务的大流量、高并发需求。
二是探索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工商银行联合华为共同建设数据中心,并在云计算、分布式数据库等多个领域开展联合创新。建设银行整合金融科技资源,设立全资子公司建信金融科技,专门用于科技输出。
三是注重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工商银行成立了大数据、云计算等七大“创新实验室”,深入推进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
(二)注重综合运用新兴技术提供金融服务。基于先进的信息系统,商业银行得以增强对普惠金融重点目标群体的服务能力,实现金融服务远程化、系统化、自动化、批量化。
一是远程化客户识别。借助指纹、声纹、人脸识别等远程身份识别技术,商业银行可实现对客户的远程身份确认,客户不需要到银行即可完成金融业务。
二是系统化获客。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商业银行改变了依靠客户经理获客的模式,变“坐商”为“行商”。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基于内外部数据,应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了客户视角的多维度统一视图,推出客户“白名单”,实现系统化获客。
三是自动化放贷。新网银行运用信息技术,做到了小微企业申请环节零纸质资料提供、零申贷成本,对科创企业、小微企业主等群体实现秒批秒贷、随借随还。网商银行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创了3分钟在线申请、1秒钟到账、0人工干预的“310”模式。
四是批量化服务。微众银行依托云通讯技术和智能客服机器人技术,上线了支持海量用户的智能客服平台,该平台可以在任何时候、地点、场景下为客户提供“安全、智能、精准”的服务。
(三)注重运用数字技术促进金融产品创新升级。商业银行利用信息科技,为特定业务模式和客群设计金融产品,能更好地满足各自的金融需求。
一是依托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交易数据,打造供应链融资系统。中信银行“链”金融通过构建“核心企业+上下游+生态圈”的经营模式,基于票据、经销、预付款等信息构建了线上供应链产品体系。工商银行的“线上供应链融资”应用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可实现全链条授信融资,能够服务更多层级的小微企业。
二是针对农业生产经营特点,设计涉农贷款。建设银行基于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农业生产者补贴等数据,构建了“裕农快贷”涉农产品体系,通过农业大数据与金融科技相融合,为农业经营主体发放信用贷款。
三是针对客户小额、高频融资需求,设计移动端小额信用贷款。新网银行“好人贷”产品,实现了全天候在线化、自动化、智能化业务处理流程,该产品超过80%的客户来自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网商银行“多收多贷”的贷款服务,依托支付宝收钱码平台的收款数据,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资金支持,客户收款越多,贷款额度也随之提高。
四是为客户提供生活缴费、理财等多元化金融服务。农业银行将农村用户金融需求特点和移动互联网结合,先后拓展了农村公用事业缴费、彩票资金收付、农村养老金缴纳等“民生代理项目”。浦发银行通过建模分析客户风险偏好和投资金额,为客户精准推荐投资组合,并提供动态调仓提醒、涨跌提醒、投资分析等全方位理财智能服务。
(四)注重运用数字技术防控风险。商业银行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了线上全流程风险管控,并使违约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一是建设智能风控模型。商业银行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风控识别体系,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欺诈等行为带来的风险。浦发银行应用先进的模型算法,有效提高了交易欺诈侦测精度和管理效率。新网银行以大数据为基础,运用机器学习算法训练风控模型,为客户分群、欺诈识别、信用风险评估、贷后管理等应用场景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优化信贷风险决策。通过综合分析征信、政务、社交数据,商业银行实现了更加全面的信用风险评估。网商银行基于大数据技术,在信用风险方面设计了10万多个常用指标,开发了近百个模型和3000多项风险策略指标,对授信过程中的关键指标真实性判断准确度高达90%以上。微众银行将征信和公安数据与社交和行为等新兴数据相结合,从而能够更全面评估信用风险。
三是加强贷后风险监测。吉林银行上线运行小企业客户风险预警系统,建立由548个风险信号构成的风险预警模型,根据信号强弱,划分为红、橙、黄、蓝四个等级,提前发现和有效识别授信风险。四是建设线上催收平台。微众银行搭建基于人工智能的云催收平台,及时对风险进行分析预警,自动提醒用户还款,在同等效用下,数字催收的成本大概是人工催收成本的1/15。
(五)注重构建数字普惠金融良好生态。商业银行将数字技术与生活场景、金融服务与科技深度融合,形成开放发展格局,构建数字生态系统。
一是打造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银行以专业化金融服务为依托,建立了电子商务扶贫平台“善融商务”。围绕服务好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农业银行进一步优化“惠农e商”电商服务平台。
二是改善公共服务。建设银行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协助政府建立“移动政务服务平台”,不但方便了个人和企业办事,而且帮助政府提高服务效率和监管能力。三是探索开放银行模式。利用开放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技术,商业银行可以实现与第三方机构间的数据共享,使金融服务融入各类生产生活场景,建立全方位的金融生态体系,为普惠金融重点目标群体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浦发银行通过API技术将银行各类金融功能、数据能力以服务的方式,与外界进行对接合作,提供跨界金融服务。新网银行将银行服务以API的形式嵌入合作伙伴APP内,满足客户多个领域的金融需求。
(六)地方法人银行注重结合实际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地方法人银行能够认识到数字技术对金融服务的意义以及给银行带来的机遇,纷纷探索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但受经营范围、自身规模、研发能力和客户对新兴技术的接受程度等因素限制,其对金融科技的运用程度远不及大型商业银行和新兴互联网银行。目前,大部分地方法人银行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范围窄、程度浅,尚未形成全系统、全流程的发展态势。因此,地方法人银行一般从自身实际出发,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等方式开展业务。上海金山惠民银行深耕当地农户,以线下金融服务站为基本服务点,依托科技手段搭建线上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吉林九台农商行自主开发信贷产品“久e贷”,采用线上申请,线下申批、签约放款方式。
02
成果
(一)支撑大中型商业银行战略成功转型。在传统业务模式下,与小银行相比,大中型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并无优势,甚至在许多方面还处于劣势。受益于金融科技,许多大中型商业银行得以将普惠金融确立为战略支柱,进而完成战略转型。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大中型商业银行逐步由原来以大企业、大客户为重点,转向关注小企业、小客户。如建设银行将普惠金融作为其“三大战略”之一,提出“第二发展曲线”概念,即B端赋能,做企业全生命周期伙伴;C端突围,做百姓身边“有温度”的银行;G端连接,开创政银合作新模式。
(二)实现业务流程再造。信息技术的影响贯穿商业银行的全过程,从客户身份识别、画像,到产品创新、产品和服务申请、办理,到风险控制及后续监测。在业务全链条中,商业银行充分利用远程身份识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摒弃了传统繁杂低效的业务流程,摆脱或部分摆脱了传统的业务模式,实现了业务流程重塑和再造。业务流程再造帮助商业银行拓展了客户范围,促进了产品创新,降低了服务成本及金融风险,大大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及精准性。
(三)突破金融服务时空限制。数字技术的运用使商业银行可以提供7×24小时在线化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理银行网点和工作时间,真正实现了让客户随时随地获得金融服务。
(四)扮演普惠金融生态重要角色。传统意义上,商业银行的业务仅仅局限于融通资金,提供支付等服务,服务较为单一,影响面有限。利用数字技术,商业银行提供的服务进而拓展到数据、技术、信息等方面,商业银行从而能够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将服务扩展到电子商务、政务服务、技术和数据输出等各类生态场景。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基于强大的技术、数据及客户优势,商业银行特别是大中型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革命中,正发挥后发优势,未来可能还会起到更大的作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如何发展普惠金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