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乘法分配律倒过来还是分配律吗后。知道3×6+4×6=3+4的和×6情节和下图说说为什么相等?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1  教材简析:  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可以转化成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另一种是求两积之和的算式里有一个乘数相同,可以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式题的特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学习应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使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规律提高计算效率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讲解学生作业错得较多的题目  1、99×37+37=37×(□○□)  指名说说这题是如何思考的:乘法分配律其实就是合起来乘可变成分别乘或是分别乘变成合起来乘。在这个算式中,只有一个乘,那就要把后面的“37”改装成乘“37×1”,然后就可以看出是在分别乘37,应该等于合起来乘37,括号里应该填写的是“99+1”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11×58+49×11   12×77+8×77  (12+8)×77    36×25+4×25  (58+12)×14   27×21+27×29  27×(21+29)   11×(58+49)  (36×4)×25   58×14+12  先让学生说说哪几组是肯定能连线的,还有哪几组有问题?说说为什么不能连线?  (1)(58+12)×14应该等于分别乘14,但“58×14+12”中的12没有乘14,所以是不相等的。  (2)(36×4)×25,乘法分配律要有乘有加,这里只有乘,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它只能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所以不能和36×25+4×25连线。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说说例题的信息和问题,说说相关的数量关系式。  2、列式并估算等:32×102≈3200(元)  说说估算的方法:把102看成100,32乘100等于3200,32×102的积应该略大于3200。  还可以怎么算?(用竖式算)  3、3200元其实是几件衣服的价钱?那要算102件,还要怎么办?  (加上2件),这2件是多少元呢?总共是多少元?  怎么把这个过程完整地用算式表达出来呢?  板书:32×102  =32×(100+2)  =32×100+32×2  =3200+64  =3264(元)  指出:利用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把这类题目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完成书上的例题剩下部分。  4、完成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46×12+54×12  观察算式特点,并完成简便计算。交流:=(46+54)×12  =100×12  =1200  比较两题,说说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  (有的时候是合起来乘容易,有的时候是分别乘更容易。要根据具体的题目来选择。)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题略)  学生独立完成,再校对。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第3题)  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体会也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读第5、6题,观察数据的特点,说说怎么算才更简便?  四、探索思考题  99×99+199○100×100  观察算式,说说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说说是怎么想到的?  在交流过程中完成板书  99×99+199  =99×99+99×1+100  =99×(99+1)+100  =99×100+100×1  =100×(99+1)  =100×100  学生自己尝试完成算式:999×999+1999的探索过程  发现规律,直接完成算式:9999×9999+19999=( )×( )  五、布置作业  p.57第2、4、5、6题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2  教学内容:  数学四年级上册P48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题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调动参与。  师:以往上课只有老师和同学们,今天还有谁来了?  生:爸爸妈妈  师:爱爸爸妈妈吗?  生:爱。  师:把这一句话,分成两句话,怎么说。(我爱爸爸和妈妈)  生: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师:能把下面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吗?(我喜欢语文课,我喜欢数学课。)  师:中国语言真神奇,同样的意思,可以一句话来说,也可以两句话来说。而在数学中,也有类似的思考方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探索与发现(三)。  二、新授,根据两种计算方法探索形成等式。  1、出示例1,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上台板演两种不同的方法。  (市场上的苹果每千克8元,罗老师先买了6千克,又买了4千克,罗老师一共花了多少钱?)  2、读每种方法的算式,说一说每一步在算什么。  3、口答。  4、算式答案一样,用等号连接,写成一个等式。  5、生读一读等式。  6、观察这个等式,从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7、出示例2。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A长方形:长7厘米,宽5厘米;B长方形:长3厘米,宽5厘米。)  默读题目,用两种方法计算。  8、展示学生的算法。  第一个算式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  第二个算式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  这两个算式都在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答案相同,这两个算式也可以写成一个等式,((7+3)X5=7X5+3X5)  三、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1、师: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仔细观察这两个等式。(“观察发现”)  1、等号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能从乘法的意义来说明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结果为什么会相等吗?  2、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四人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汇报。  (1)数字相同,符号相同。运算顺序不同。(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不同)  (2)第一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表示10个8相加是多少,第二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表示10个5相加是多少,所以结果相同。  4、根据这些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我听明白了,大家发现了这个规律: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积相加。是这个意思吧?这只是我们的猜想。(“猜想”)  你能举出一些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举例”)  5、你们在草稿本上举个例子来试试,为了方便计算和节约时间,大家可以选择小一点的数字。  6、学生汇报。  生口答,师板书学生的两个例子。  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能)刚才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这个猜想,在举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结果不一样的例子。(没有)  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得出结论”)  读一读乘法分配律。  刚才我们举了很多有这个规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不能)加上省略号。  四、得出结论,揭示课题。  用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a,b,c三个字母代替数字,你能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  学生口答:(a+b)xc=axc+bxc  这个等式反过来也成立。学生从左往右读一次,再从右往左读一次。  师:a和b都与哪个数相乘了?(C),C就是a和b共同的乘数。  五、运用。  师:运用乘法分配律,我们来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  (25+8)x4=25x4+8x4  (10+5)x18=10x18+5  6x(a+b)=6xa+axb  生口答,错在哪儿?  2、运用乘法分配律填一填。  师:我们来运用乘法分配律填一填。  课件出示:(10+7)x6=()x6+()x6  8x(125+9)=8x()+8x()  7x48+7x52=()x(+)  学生口答,1、2题学生直接做判断。3题追问,48和52都同(7)相乘了,那么(7)就是48和52共同的乘数。  3、计算。  出示练习题:(40+4)X25 34X72+34X28  第一题:展示两种算法。比较算法,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第二题:展示算法。  为什么大多数同学都使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了?  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题目时,我们就要先思考,是直接按题目的运算顺序算呢,还是可以用简便方法来算。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收获吗?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其他的收获吗?  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师:是的,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利用这个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更简便。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我们的学习方法是:先观察发现,然后猜想,再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学习数学知识,可以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变得更简单。  七、回归课本,翻书阅读,完成课堂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在数学书48页和49页,同学们翻书仔细看一看。看完后在课堂本上完成今天的课堂作业49页,练一练2题的第1列和第2列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描述。  2、初步懂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乘法分配律的归纳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自然环境被破坏而出现的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一些情景的图片,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想大声的呼吁:请不要再滥伐树木了,不然的话沙尘暴会更厉害。  2、请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吧!  3、要保护我们的家园,还要大量植树。  师:说的太好了。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种植花草。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段时间学校植树活动的情况吗?  (多媒体展示植树的场景,并附文字:一共有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都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师:请根据这些信息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展示汇报: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师:谁和第一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你们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先用加法算出每组有几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和第二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来看4×25和2×25分别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也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即(4+2)×25。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回答这次植树活动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150人)  2、探究乘法分配律  (1)探讨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计算结果相同,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4+2)×25 4×25+2×25  生: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在这两个算式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  生1:4加2的和乘25等于4乘25加上2乘25。  2:4加2的和乘25等于先把4和2分别与25相乘再相加。  师:刚才同学们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算式为25×(4+2)。想一想:计算25乘4加2的和还可以怎样算呢?动手试试再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师:谁来给大家说自己的想法?  生:25乘4加2的和,可以先把25分别与4和2相乘,再相加。也就是先算25×4和25×2,再把两个积相加。即25×(4+2)=25×4+25×2  (2)举例观察  师:我们知道了4加2的和与25相乘,可以先把4和2与25分别相乘,再相加。请你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写在本子上。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师:谁来汇报你写的式子,师随生汇报板书。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等式以及自己写的等式,有什么发现?请先和同学交流。  (3)交流概括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这就叫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算式都对,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算式就能表示出所有的式子?  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并抽学生汇报。  生1:a、b表示两个加数,c表示因数。a加b的和乘c等于a乘c加b乘c。即(a+b)×c=a×c+b×c。  生2:a表示因数,b、c表示两个加数,a乘b加c的和等于a乘b加上a乘c。即a×(b+c)=a×b+a×c。  三、巩固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20)×12=□×12+□×12  25×(4+9)=□×4+□×9  8×(10+5)=□×□+□×□  75×24=75×□+75×□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52×12 15×18+26×18  (15+18)×26 25×40+25×4  25×(40+4)(48+52)×12  14×(45-5)11×4+25×4  (11×25)×4 14×45-14×5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得例题和第55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测、分析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和简洁。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 铺垫孕伏  1口算  125×53×8 25×44  指名说出运用什么方法使计算简便  2出示两组算式  (6+4)×7 6×7+4×7  20×(5+2) 20×5+20×2  (10+25)×4 10×4+25×4  先口算,再说说每一组算式有什么关系?(结果相同)  所以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两个算式?(等号)  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我们要学习乘法的另一个定律。  二、 探究新知  1、谈话:同学们,学校马上要进行广播操比赛了,体育老师准备给比赛的同学每人买一套服装,我们一看。  出示课件:(课本第54页例题情景图)  2、 提问: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每件短袖32元 每条裤子45元 每件夹克衫65元)  3、 提问:  体育老师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你能自己列综合等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4、 学生试做  5、教师巡视,让用(65+45)×5和65×5+45×5两种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分别口答。  教师板书:(65+45)×5=110×5=550(元)  65×5+45×5=325+225=550(元)  6、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列的算式和思路  解法一: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元  解法二:先算买夹克衫和买裤子各用多少元  7提问:  这道题的两种算法不同,比较一下他们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结果相同)  8谈话:结果相同的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相连接  板书:(65+45)×5=65×5+45×5  9照上面的等式,你还能再说出一个吗?  课件出示(―+-)×-=-×-+-×-  10谈话:这样的等式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样等式的规律。  三、 概括定律  1提问:  观察例题这两个算式,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呢?  学生回答后(65+45)×5是用65与45的和同5相乘;65×5+45×5是把65和45分别同5相乘。  2提问:谁能用一句话把等号左边算式的特点概括出来?右边呢?  板书:两个数的和同另一个数相乘  两个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3提问:  既然等式两边计算结果相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  :两个数的和同另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另一个数相乘再相加  4同桌把乘法分配律完整地说一遍  5谈话:大家说得很好,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6练习  (1)、(42+35)×2=――――  (2)、27×12+43×12=――――  7、提问:如果现在要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你们认为应该用几个字母呢?(3个)  8、谁会用字母a、b、c表示乘法分配律  板书:(a+b)×c=a×c+b×c  四、 巩固练习  1根据乘法分配律,填出另一道算式  15×26+15×14=□○(□○□)  72×(30+6)=□○□○□○□  2课本第55页“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用手势判断  (2)谈话:第三题意见不统一,你是怎么判断的,不能确定时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提问:  怎么改算式,让同学们一看就知道他们相等?  (74可以写成74×1)  (3)提问:  第4题的两个算式为什么不相等?怎样改写可以使它们相等?  3选择题  24×(49+51)与下面的――――式相等  (1)24×51+24×49  (2)(24+49)×(24+51)  (3)24×49×51  4拓展题:  把例题中的问题改成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多多少元,可以怎么做?学生试做后发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也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减,这也是乘法分配律。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1、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2、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方法指导: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具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小公司,有4名员工,她想给公司的员工每人买一套工作服,她去商店看中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想选一套衣服做工作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搭配?  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习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一)组内研讨,确定方案  1、组内研讨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2、汇报交流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  3、研究其它方案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4 = 4件上衣+ 4条裤子  (225+75)×4 = 225×4 + 75×4  (225+125) ×4 = 225×4 + 125×4  (175+75)×4 = 175×4 + 75×4  (175+125) ×4 = 175×4 + 125×4  精讲点拨  (约8分钟)  (二)观察比较、猜测验证  1、观察比较  2、提出猜想。  师:观察上面的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你们有什么发现?  3、举例验证。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行验证,看看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  (三)总结规律,概括模型  1、总结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数学中的一个规律,很了不起。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规律吗?(生猜测)  师: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齐读)你能说一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  2、用字母表示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乘法分配律?  三、测评总结(约12分钟)  巩固应用,训练提升  1、请你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12+40)×3=()×3+()×3  15×(40+8)=15×()+15×()  78×20+22×20=( + )×20  66×28+66×32+66×40=( + + ) ×40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介绍前两道为乘法分配律的正向应用,后三道属于乘法分配律的反向应用。  2、火眼金睛辨对错  56×(19+28)=56×19+56×28  (18+15)×26=18×15+26×15  (11×25) ×4= 11×4+25×4  (45-5)×14 =45 ×14 -5 ×14  强调: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也可以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减。  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40+4)×25 39×8+39×6-4×39  4、拓展提高  你能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这道题吗?  86×101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套×4 = 4件上衣+ 4条裤子  (225+75)×4 = 225×4 + 75×4  (225+125) ×4 = 225×4 + 125×4  (175+75)×4 = 175×4 + 75×4  (175+125) ×4 = 175×4 + 125×4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6  学情分析:  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有一些潜移默化的理解,在实际计算中也有应用,如: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卫星运行时间》乘数是两位的乘法中,“114×21=”不论是第一种“114×20=2280,114×1=114,2280+114=2394 ”还是第四种用竖式计算,其实质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这一理论依据,即将21个114,分成20个114和1个114的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因此,基于这些基础,我教学时特别注重与旧知的联系和在意义上的沟通。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增强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  1.情景  暑假中,我们谕小娃娃表演的《阳光羌娃》在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们马上还要到香港参加演出。(出示照片)  出示资料: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地训练着,有时会练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昨天晚上,王老师就给参加训练的18个男生和23个女生每人准备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中的大事作为问题背景,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也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①整理条件、问题  从这段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师遇到了哪些问题?  ②学生列式,抽生回答: (18+23)×8, 18×8+23×8  ③交流算式的意义  第一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个算式呢?  ④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⑤观察、分析算式特点  咦,我发现这两个算式非常有意思。你看看,这是两个不同的算式,很多地方都不相同,仔细看看,又有相同的地方,对吧!  现在,就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A.涉及到得运算及顺序:都包含了+、×这两种运算,左边是先算加法,合起来以后再乘;右边是分别先乘,然后再加。  B.涉及到的数:都用到了18、23和8这三个数,其中8在左边出现了一次,在右边出现了两次。  C.计算结果:结果相等。  (设计意图:对算式意义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两个算式相等的道理,而从外在特点的分析则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同时,细致的特点分析也为学生后面的举例验证打下基础)  2.提出猜想  真有趣,运算顺序不同,数据也有不一样的,结果却一样,那是不是只有这一个算式才是这样呢?还是像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怎样才能知道像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  引导学生想到用举例的方法进行验证。  师小结:要想知道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那我们就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再看看它们的结果想不想等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对一个人而言,记忆一个知识、规律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要知道从哪里去寻找知识和规律,要知道他的发现如何去获得证明。本节课就是要以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为载体,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立足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而在教学。)  二、举例验证,证明合理性  1.全班举例:抽生举例,全班进行判断,看所举的算式是否符合猜想的特征。  2.分组举例  两个孩子为一组,一起举一个例子,再一起计算验证,看结果是否相等。  3.交流:谁愿意把你举的例子和大家一起分享?  A.这个式子符合要求吗?  B.这些式子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这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左边都是把两个数合起来再与第三个数相乘,右边是分开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右边算式中这个相同的乘数,在左边算式中放在了括号的外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过程,经历归纳概括的过程。)  三、概括归纳,建立模型  1.个性概括  这样的式子你们还能写吗?能写完吗?  强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是写不完的。  你能用一个式子将所有的像这样的式子都概括出来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概括规律。(学生可能用文字概括,可能用图形符号概括,可能用字母概括)。  2.统一认识  教师指出一般用a、b、c表示式子中的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a+b)×c=a×c+b×c  给出规律的名称:今天,我们一起动手动脑发现了这个非常有趣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四则运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3.进一步认识  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数合起来与第三个数相乘的结果与用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结果相等。反之,两个数都与同一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所得到的结果与先把这两个数合起来再与第三个数相乘,所得到的结果相等。  齐读式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规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同方法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尤其是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四、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1.哪些算式与72×35相等  72×30+72×5  72×35 72×30+5  70×35+2×35  70×35+2  问:为什么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  2.你会填吗?  (10+7)×6= ×6+ ×6  8×(125+9)=8× +8×  7×48+7×52= ×( + )  问:订正时强调第一小题为什么这样填?第三个式子中括号外面为什么要写7。  (设计意图: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  3. 7×48+7×52 7×(48+52)  这两个式子你想选择哪个进行计算?为什么?  如果只给你第一个式子,你会想办法让你的计算变得简便吗?  小结:利用乘法分配律有时候可以使计算变得更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明白乘法分配律在计算中的意义。)  4.先想一想,下列各题怎样计算更简便,把你的简便方法写出来。  ①34×72+34×28(订正时问:为什么不直接算)  (80+4)×25  订正时问:把(80+4)×25写成80×25+4×25依据是什么?  如果不用好不好算?  (80+20)×25  问:这道题与(80+4)×25的样子一样,都是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为什么你们又不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了呢?  教师小结: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  ②21×25 75×99+75  小结:在计算中遇到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可以利用拆数等方法,在不改变原数大小的前提下将式子变成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然后再进行简算。  (设计意图: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生搬硬套题型。)  五、全课小结  孩子们,你们今天收获了什么?  当你们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中发现某些规律,而你又不敢肯定它正确时,你可以怎么办呢?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8+23)×8 (18+23)×8=18×8+23×8 7×48+7×52=7×(48+52)  =41×8 … … … …  =328(元)学生举例… … … … 34×72+34×28 (20+4)×25  18×8+23×8 … … … … (80+20)×25  =144+184个性概括:… …  =328(元) (a+b)×c=a×c+b×c 21×25 75×99+75【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相关文章:小学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01-18《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01-02小学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4篇01-18乘法分配律教案02-17乘法分配律(教案)12-16《乘法分配律》教案12-16乘法分配律教案12-17乘法分配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04-04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02-23
“烟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双减政策下的作业设计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双减政策下的作业设计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篇1:双减作业设计心得体会一、了解学生语文作业的现状闲暇时翻看各个班级学生的语文作业本,经常会看到的老面孔就是“抄写、默写、背书”,有时候再来点读书心得,老师布置作业机械重复,内容繁琐,学生抄得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可见抄、默、背的作业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在一个班级里每个学生在智力、情感、道德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但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布置作业时有没有正视过此类差异。如在所调查的班级里有98%的班级的老师布置的语文作业是“一刀切”的,也就是全班学生做着相同的作业,学习好的同学完成起来轻而易举,常常觉得“吃不饱”;而对于弱势的学生面对如此多的作业又无从下手,只能草草应付,教师在批阅时还会大动肝火,家长无奈只能把孩子送到一些“驿站”,为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效果何在?劳民伤财,要知道这些学生根本“吃不了”。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加至新的作业观把作业作为提高学生综合智力的手段。所以吴忠豪教授提出,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在布置语文作业时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练习。二、设计丰富多样的作业类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是达成目的的主阵地,语文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前提,不仅要涉及“听、说、读、写”各个层面,也要涉及语文教学目标达成的各个时间段。我平时设计语文作业时经常选用以下一些类型。如为预习课文服务的作业,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的自学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完成一些基本的`作业,可以摘录好词、好句,可以找寻形近字、多音字,还可以充实资料袋等等;学生会尽其所能预习课文,而且有准备地进入课堂或者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都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真正地做回课堂的主人。再如布置观察物体或收集资料的作业,这类作业一般都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做好铺垫的,这一类作业无论是哪个层面的学生都乐意做也都能够做好,在课堂教学中因为是有备而来,学生个个热情高涨。如我在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就让学生提前观察家人间的亲切交流,写出发生在自己家里的盛满浓浓亲情的小故事;在上课时生生交流,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也培养了学生抓住细节写作的能力。作业的类型有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选择。三、作业布置需要多角度分层语文作业的布置需要分层,好多教师都将此片面地理解为作业难度的分层,其实我觉得小学语文作业的分层布置应该是多角度的,要做到作业量分层,也要做到作业难度分层,还要做到放归作业自主权分层等。首先说说作业量的分层,对于后进的学生要控制作业量,这里的控制不是减少的意思,而是要控制基础知识的作业与有难度知识作业的比例,对于后进生要增加基础知识的作业量。而对于优秀生教师要减少作业量,主要是减少基础知识的作业量,让优秀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由发展。因为优秀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的速度非常快,而且解答基础知识作业更加是游刃有余,教师要减少他们做此类作业的量,让优秀生从简单的机械练习中解放出来,从而余下时间去挑战一些融综合性、灵活性于一体的题目,而中等生的作业量要介于两者之间。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作业量的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吃了、吃好。其次说说作业难度的分层,由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参差不齐,所以教师要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对于后进生教师要适当降低作业难度,要保证后进生完成基础目标;对于中等生,教师要保持难度,努力使这类孩子达成发展目标,因为中等生的可塑性比较大,进一步就是优秀生,退一步就是后进生,所以对这类学生布置作业时要保持难度;对于优秀生则要增加难度,使他们踏上较高的知识平台;可见作业的设计要适应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跳一跳摘苹果的快乐。篇2:双减政策心得体会关于双减政策下,作为一名在职老师,心得体会如下:首先,我们明确的认识到作业是实现学生学习知识,巩固所学的好帮手,它是对学科教学的补充,更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但由于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科目增多,学生各科作业总量就越来越大,对于一些家长来说辅导孩子功课成为了最大的负担,特别是高年级,使得“减负提质”成为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一个话题。每一个教师对于自己所任教学科的作业布置可能都有自己的方法,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就需要我们因材施教,既要保证学生“吃得饱”,还要“吃得好”,所以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就要有通盘的考虑,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孩子们都能在作业完成中获得成就感。对于要求“吃得好”的学生,我们老师可以给出一些学习建议,由家长自主为孩子选择,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控,而老师可以进行一定的辅助,但全由学生意愿。此外,学科作业有各科任教师负责、跨学科作业可以有专人负责汇总、学校层面可以设计社会实践类作业,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一学期的学习中都有一定的提升。“双减”政策下,孩子的额外作业会明显减少,但学习质量可不能打折扣。所以作为教师除了要向课堂要质量以外,更要关注学生作业的评价与跟进。作业设计可以分为三部分,课堂作业学生要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并由任课老师批改、指导;校内作业学生课利用课余时间、自习课、延时等时间完成,教师要由针对性的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分析学生的作业质量情况,以便于更清晰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况,可在此基础上更加高效的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家庭作业是学生独立完成或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如各类实践性作业。特别是“惩罚性”作业,老师们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让孩子得到强化知识的同时,不能造成过重的学业负担。学校布置的各类有针对性的作业要形成“常态化”,都需要老师和家长通力合作,保证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完成作业得到学业提升,而不是把作业当成一种负担,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将其转化为一种负担。作业的变革影响着课堂教学等其他环节的改变,也更受其他环节的影响。今后,我们要关注作业方面的专项研究,更要进行高效课堂的探索,让学生在做作业中进一步巩固所学,得到长足进步。篇3:双减政策心得体会我从事教学工作x多年来,对学生课业问题和校外培训问题深有体会,随着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家长对“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视,学校对升学率的重视,种种重担都压在了孩子的身上,作业越来越多,学校周边被各种“托管班”“培训班”包围,家长们不得不掏出高额的“补课费”,孩子们在放学后、节假日不情愿地走进这些培训班,我们的孩子越来越累。近日,中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这个意见的出台非常及时必要,对于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避免校外办学机构“喧宾夺主”、还学生快乐健康的童年,减少学生近视率、肥胖率、心理疾病都有积极的意义。我们一定不折不扣积极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做好课后服务等“五项管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对教育和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关心关注,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集中体现。篇4:双减政策心得体会作业设计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的一环,一直以来都是教学关注的重点和研究对象。今年“双减”政策出来后,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面对冲击,教师如何解决就显得至关重要。今晚我观看了陈校长关于“双减”政策下有效作业的设计的专题直播,深受启发。一直以来,我错误的以为课堂和作业是相对分开的。我对于作业的布置也停留在如何布置多样性、针对性的作业,没有想到学生学习问题最本质的不是作业的多少,而是教师课堂教育的效率不够高,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要靠大量的课后练习来弥补。所以,有效的作业布置是要在教师已经能保证自己课堂效率下展开的。在保证了足够的课堂效率后,如何有效的布置作业也是要教学的重点。以前的作业设计都是分层作业,按照学生素质的差异和放假时间的长短来布置。但是“双减”政策要求控制学生的作业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学生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时间的利用。陈校长认为“双减”不一定意味着减少作业,而是对于不同的作业进行取舍,一部分作业减少,一部分作业增加。减少的是机械化的大量训练作业,增加的是对学生思维有帮助的“趣味题”和“思考题”作业。大量的机械式练习是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自信,所以在解决教师课堂效率后,这类的作业也就可以大量减少,节省学生时间。相对应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作业就可以更加突出和成为学生作业的关键主体。陈校长在提出的“2个关键”、“6大建议”中也强调了课堂教学要在关键处发力,要提高课堂效率;学生作业的中心要放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经过今晚的学习,我明白了今后作业设计的方向,也知道了作业设计的本质是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打铁还需自身硬,对于今后的教学生涯,我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双减政策心得体会(精选14篇)】篇5: 双减政策心得体会落实“双减”工作 提升育品质“双减”政策与“五项管理”均是以“小切口”撬动“大改革”。包钢实验一小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双减”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多措并举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一是抓好课堂主阵地,教师上好每一节常态课。做到每节课准备充分、知识储备丰富、能力训练到位,打造充满“掌声、笑声、辩论声”的生命高效课堂,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保证学生“吃饱”“吃好”。二是加强课后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学校发挥本校教师自身优势,丰富课后服务供给,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科学实践,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帮助家长解决放学后接送学生的实际困难。三是完善作业管理,深化评价改革。形成并完善学校作业系统,减少作业总量,提升作业质量。同时,探索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跨学科作业。看似一个点切入,实则是需要课前课中课后、学校家庭社会,全链条、全过程、全员的系统工程,根本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心实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篇6: 双减政策心得体会说到双减,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双减的定义: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伴随着双减政策而来的还有一系列的文件:有关学生作业的管理,有关学生学习时间尤其是睡眠时间的管理,有关网络游戏的管理,还有学校考试的管理等。我们不可以把这些管理文件彼此割接开来,它们和双减政策是一个不可分割甚至是互为表里的有机整体。双减政策是“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落实,是教育回归本真的一种诉求。为什么这么说呢?课业负担可以简单理解为学生的家庭作业。首先,家庭作业大都是机械的反复操练,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的扼杀;其次,家庭作业往往只是对书本知识的重复从而脱离生活脱离实践,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束缚;最后,各个学科教师之间往往缺乏合理的沟通,就会出现你留你的英语作业,我留我的语文作业,最后的作业是五花八门。面对这目不暇接的家庭作业,学生只能是疲于应付。学生哪里还有时间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哪里还是精力去体验去思考?(其实,每一次周末放学后,尤其是放小长假,我看到学生们埋头拿着笔记下各科作业时,其实我的内心是满怀同情的。真的,他们挺不容易的。写作业是他们的天职,这是我们已经毋庸置疑的事实。可我总觉得哪里不太对,而我又说不上来。最后到我留作业的时候,(班主任一般都是最后留作业)我总比我计划中的作业少一项到两项)。我想,还是给他们一些自由的时间吧,哪怕是什么也不做发发呆也是好的。可见,过重的课业负担有悖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悖于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有悖于教育规律。所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必要之举。再说校外培训机构负担。对于学生来说,校内校外都是学习都是培训,就没有生活。而没有生活,怎么能说是教育呢?(陶行知语)更重要是,学生没有了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往往会成为学习知识应付考试获得分数的机器,从而缺乏健全的人格和思考的能力。对于家长来说,减轻校外培训负担,一是减轻了家庭教育支出,这是显性的;二是减轻了家长过度焦虑过度急切的精神状态,这个是隐性的。所以,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也是符合民意顺应民心的大好政策。无论是课业负担还是校外培训,都是奔着一个目的去的:分数。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当部分学生去参加校外培训时,会提高他们的分数;当所有学生都去参加校外培训时,只会提高分数线,这就是剧场效应。这也体现出了我们教育环境下内卷现象的客观事实。教育家于涟曾批评说:我们的教育不是育人而是育分,我们只看到学生的考分,却看不到学生个体。不可否认,分数作为中高考终结性评价的指挥棒在其中是决定性因素。所以,只有我们的评价方式转变了,而且是变得多元了我们的双减政策才能有效落地生根。篇7: 双减政策心得体会双减”政策的落地引发了社会的极大关注,给广大学生和家长释放了利好的信号,同时也给学校和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我深深感受到身上的压力与责任并重,同时也认为,要想真的落实好“双减”,减负的同时又做到增效,必须要划好学校学习的“双桨”-----向课堂和作业要质量。一、课堂教学提质量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知识的接受、方法的提炼、语言的淬炼、思维的碰撞以及价值观的养成,皆在40分钟的课堂中得以发生并收获。可以说,课堂的效率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质量、作业的质量与速度以及思维的提升。所以,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扎扎实实、尽心尽力的备好每一堂课,课前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课堂上充分的尊重学生,给予并鼓励学生有表达与思辨的机会,不做“填鸭式”的教学,做到“以点带面”、精讲精练,重方法的引导与提炼,轻知识的传授与说教。二、课间交流润心灵《三国志》有云:“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学习之事亦是如此。课堂学习是双向发生,教师是引导者,学生为主体,并非教师备好课就一定能上好课,如果学生不配合或状态不好,再好的课也会没有质量。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成长历程,他们的感受、认知、思考方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如果不关注学生个体,皆如对待生产线出来分毫不差的产品一般,那教育就会显得冰冷而没有温暖。基于此,我在课堂上不仅是教授学生,同时更注重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努力与他们处在平等的位置,去倾听他们,与他们打成一片。而且我特别重视课间交流,课间10分钟看似很短,但是能够做到按时下课,将这些时间留给学生,留给自己与学生轻松的交流,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他们、走近他们,学生的心暖了,他们的劲就更足了,课堂就会更专注了。三、作业布置有指向我是一名数学老师,布置作业时完全可以更简单。比如,今天学习了分数乘法的笔算,完全可以布置n道计算回去让学生去练习,但是,如果都是这样的话,学生的收获不大。所以,作业的布置一定要动动脑筋,不能太简单,要让学生明白作业布置和练习是有指向的,而不是单纯的让学生熟悉一项技能,掌握一门知识。我们要让自己布置的作业是生机的、多元的,让学生不是为了完成作业而作业,而是通过作业的过程提升能力。比如,在教授笔算时,我除了布置笔算练习外,还增加了让学生跟自己的父母去讲算理的过程,并要求他们来录视频或音频,这样的作业,让学生与家长增强了互动,又在互动中巩固了知识,提升了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四、课后辅导抓本质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明白的一点就是,无论你的课堂多么高效,跟学生的交流多么和谐,作业布置多么有指向,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都很好。所以,课后辅导对于学生也是至关重要的。我认为,给学生的课后辅导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学会诊断“抓本质”,重知识的梳理和方法的提炼,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比如,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我关于比的题目,我在跟他交流中,明白了其 他是对比的意义还不够理解,所以我先帮他把比的知识进行了一些梳理,结合除法以及分数与比之间的练习,让他更好的明白,最后,我没教他这道题,他说他已经会了。“双减”的落地,意味着社会以往对学生“揠苗助长”的态势说再见,意味着我们要对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意味着我们要把学生达到能力培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学校,我会做到划好作业与课堂的“双桨”,为学生的学习路保驾护航,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篇8: 双减政策心得体会双减政策对学校和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和老师必须努力适应新的要求。就语文来说,只有加强教师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方法、评价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后作业的品质,学生的负担才会真正的减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业要减负,先得在课堂上弄明白。要提前备课,集体研讨,改变教学形式,形成一套有效的教学设计、课件。同时,教研组的各位成员也要分工开发阅读教材,开出系列化的阅读导读课,配套的背诵、习字练习,这样面向全体的规范化、个性化、配套化的设计才能真正的全面提高课堂质量。提高课堂效率。比如语文学科的作业总是机械性抄写的多,作为语文老师,要在充分调研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学情教学,带领学生提前预习,紧扣教学目标,课堂抓能力训练,扎实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课后能轻轻松松地做作业。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先复习,再写作业,作业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同时,每级教师要集体研讨作业布置。不要杜绝无效作业,分层布置作业,课后服务巩固时能够精准的练习,可以做到面批面改,学生也就不会觉得作业难、作业多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律、高效的意识。我们将共同努力,引导孩子在校自觉自律地完成学习任务,然后同时也要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让学生在学校快乐学习,在家快乐成长。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双减,中国教育又迎来了伟大的变革。那么什么是双减政策呢?从通知来看,双减一是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二是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其中以“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为主要抓手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在全国进行“双减”政策推广。政策中还提到要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也有不同学段的限制。这样,既可以避免上学高峰期而产生的交通堵塞,也可以避免学生家校往返途中产生的安全问题。这样来看双减需要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生态系统,需要形成合力才能减轻负担,才能提高老师自身的专业本领,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减”的前提是课堂增效,课堂增效的起点是教师对课标、教材研读、把握、执行,教师要做课标忠实执行者,教材创造性解读、使用者。脑中有“纲”(课程改革纲要)、胸中有“标”(课标)、腹中有“书”(教材二次消化适合学情解读)、目中有“人”、心中有“法”、手中有“技”。教师要有“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用课标教”的意识。关注从学科教学意识到课程意识转变,关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关注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建构与推进。教师要与班主任、同学科教师、跨学科教师通力协作,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双方成为“双减”的合作者。与同课教师一道深度参与集智备课,发挥群体大脑智慧,集智备课。备课组长提出备课时的困惑和问题。在集智研讨基础上,拿出可视化成果:单元规划表(框架),单元课时教学任务活动创意表,分课时教学设计教案。与班级任课教师一道共同制定学习规则,培养学生的内在秩序感,共同助力学生习惯养成。同时与本班课任教师合作,借助班级作业协调员,控制作业总时长,彻底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与跨学科教师协作,积极尝试跨学科内容整合,开展拼教、拼研、项目学习等,尽而全面提升探究性、合作性作业设计与实施能力。教师应充当课堂的组织者、学习的点燃者、困惑的点拨者、生命的点化者,扮演的是平等中的首席角色。故教师与学生课内外相处时要学会沟通、学会表达、学会换位思考。“双减”要求教师放手、放权,要求学生学会自律、自控,学会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要让学生潜意识跳出固定型思维走向成长型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要感染、熏陶、培养“明生”。可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显得多么重要!通知中提到“明生”的范畴,应该有这样的几层含义:明学,思维比较清晰,元认识水平较高;自律意识、自控能力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素养高。明标,对“为什么学习?学习终极目标是什么”等有深度认知。明世:责任、担当、改变世界是发自内心追求,人生价值意义非常明晰。一句话要让学生成为“双减”最直接、最大受益者。“双减”,减的是负担,增加的是老师自身的专业本领。要倾听教育外部的声音,不要自我设限,让思维发散,让认知升级,构建新的思维模型,未来的学校将是一个学习综合体,有多元化的服务平台共同兴办教育、参予教育改革。在“双减”政策推行的过程中,校外培训机构会逐步融汇于校内课后服务市场。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看到:大多数的学校既没有课外服务的专业师资,又没有课后服务中的专业课程,远比不上校外培训机构在这方面的成熟度和专业发展水平。因而,学校校内课后服务的推行势必会与校外培训机构共同携手,促进教育未来的发展。篇9: 双减政策心得体会关于“双减”政策的认识和理解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 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主要指导思想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作为一名在职教师,我认为“双减”政策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让学生的学习回归学校,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家长负担,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回应社会关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利好政策。“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阅读、文学、艺术等教育,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就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自治区党委工作要求,时时刻刻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放在心上,承担起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使命任务。篇10: 双减政策心得体会扎实推进“双减”工作 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作为一名教育人,从事教育工作30年,深刻体会到此次“双减”工作是我党为人民服务的深刻体现。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大力推进减负工作,但由于社会现象和一些培训机构等的虚假宣传,造成家长焦虑,被裹挟给孩子报补习班,导致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非常严重。此次党中央关于“双减”工作的决策部署,就是要减轻学生校内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彻底治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和部分校外培训机构借教育之名侵害人民利益的问题。体现了党中央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决心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篇11: 双减政策心得体会坚决贯彻“双减”政策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年内使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三年内使各项负担显著减轻”这两个带有时间节点的目标,明确阐述了“双减”对于整个教育工作的意义。我们必须认识到,校外培训机构 “野蛮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国家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应该是预料之内的事情。“双减”政策落地之后,学生们作为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与受益者,将会有着更好的成长环境,在学科培训乱象得到整治之后,憧憬更多的'孩子在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展示自己的天赋,激发自己的潜能。今后,我们要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从国家大局,努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一份力量。篇12: 双减政策心得体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作出了规定。现今,孩子的课业压力是非常大的,绝大部分的孩子写作业都要写到晚上九,十点甚至更晚。这是孩子面临作业时的大问题。在“双减”政策下,要想解放孩子,最关键是要解决的作业设计问题。因此温州市小学数学公益讲堂开展了一场关于“双减”政策下的有效作业的设计的讲座。观看后受益匪浅,具体的心得有以下几点:一、要设计好作业的时间。学生做作业时间不是越长越好。从研究上来说,完成作业时间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时间越长越好。但凡超过了一个拐点以后,学生可能作业做的时间越长,学习效果就越不好。还有作业做到太晚,孩子的体力跟不上,意识越来越差,以及得不到充足的睡眠休息时间,孩子第二天听课也不专心了。为了避免进入一个死循环,我们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把握好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二、作业布置要遵循因人而异,要尽可能地做到作业分层。作业的分层包含了作业量的分层,作业难度的分层(AB层),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让学生自由选择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可以按照日常,双休,长假时间的长短进行设计;根据不同年段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类型。三、采取激励制度的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做好作业,我们老师要千方百计表扬学生,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挑战。采取鼓励激励的方法让孩子挑战更高难度的分层作业,让孩子在这个挑战过程中取得成就感,能够变得更加自信。四、设计“生动活泼”的作业,让学生做学习的成功者。设计作业不仅仅是只设计单一的书面书写作业,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的作业。比如具有游戏性的作业(24点);制作性的作业,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时钟,立体图形);调查性的作业(统计表,统计图);生活性的作业(人民币,测量);创造性的作业。五、陈特教在作业设计方面提供了6条思路及建议:1、布置“一题”研究作业,培养学生探究能力。2、布置“多解题”作业,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3、布置“题组练习”在对比练习中加深理解,培养学生主动建构能力一题多变,一题多问。4、布置“变式练习”克服学生思维定式,培养学生思辨能力。5、布置“操作体验类”的作业。6、布置“主题研学”作业,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上几点都是很有启发的建议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脚踏实扎扎实实,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数学无处不在。总的来说,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全面地思考作业的相关要素,需要从作业目标、作业时间,作业难度、学生水平差异等全方位进行作业设计,以此来实现作业设计整体质量的提高。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分层作业、有趣作业、个体差异作业的设计,探索因材施教下的作业设计;教师还要认真批改作业,加强面批面改,做好学生的答疑辅导。篇13: 双减政策心得体会“双减”政策后的我们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孩子们是“双减”政策最大的受益人。“双减”政策即保障了学生们正常的锻炼、休息、娱乐时间,也保护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健康。以往过量的作业和校外培训,侵占了学生们大量的课余时间。由于学生们的精力有限,在课间时间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就会影响校内学习,如此一来,就形成了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因此,“双减”政策的颁布,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保障充足的课余时间及合理开拓课外兴趣都有重要的意义,对孩子的未来有长远的好处。“双减”政策落地后,可以充分发挥学校阵地的作用,在校内坚持做到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服务水平,不再让孩子们有写不完的作业。让孩子学好学好的同时,拥有了愉快的童年。其次,让校外的培训机构无法超前培训,让家长们教育成本显著下降,也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让孩子们的情感和思想不再缺失。篇14: 双减政策心得体会我对“双减”的认识实施“双减”政策不但能减少我们的课业负担,还能提升学习效率。以前每到假期的时候都是忙着上各种补习班,因为其他同学都在上,在讲下学期的新课,大家都在学习,自己不参加补习总是担心新学期跟不上。于是就参加了各科的补习班,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其实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学各科内容,这样就有更多更自由的时间去阅读、去发展兴趣爱好,更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再有,学校进行作业考试化改革,每天固定时间完成各科作业,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提高了学习成绩。国家的这些改革政策对我们这些中学生来说受益很多。篇15: 双减政策心得体会谈教育无法绕过考试,中考、高考固然重要,但如何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健康、善良、成熟、正直的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考验和挑战,对家庭和国家作出贡献,才是家长和教育者们更应反思的命题。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双减”工作作出了重要决策部署。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最基本的形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在上好每一节课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而不是在校外培训机构中形成的。课堂教学的不足是学生参与校外培训的重要原因,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活动,让课堂教学过程充满生机活力,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才能减少绝大多数学生的补课需求,进而推动“双减”的真正落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主体是老师,绝大多数的老师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在平凡的岗位默默奉献,不计名利,寒来暑往,培养一批又一批学生;绝大多数的学生长大后,对他们当年的老师心存感激,学校课堂发生的点点滴滴成了师生共同的美好回忆。但我们也痛心的看到,个别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课外补课牟取私利,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整体形象,失守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双减”政策下,这样的不良现象会得到严肃处理。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科学布置家庭作业,巩固当日所学,同时又具有开放性、拓展性和应用性,对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具有选择性,这样不仅不会增加学生负担,还可以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机。优秀的教师不会布置太多的作业,通过“刷题”提高学业成绩;优秀的作业一定是用心设计的,是一种巧妙的师生信息交流途径。坚守学校教育阵地,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支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言行背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深远的影响。有的家长不投入时间陪孩子成长,却将大量的时间放在盲目跟风攀比上,孩子成绩稍微下降,不与孩子和老师一起分析原因,马上想到的就是补课,一掷万金,仿佛我花钱了,我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了。家长的焦虑情绪来自教育的谎言,来自培训机构铺天盖地的宣传,来自社交软件里的小道消息,来自对子女发展空间的错误定位,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或者一个老师,能够在短时间内大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方面规范培训机构的行为,另一方面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和优质发展,同时要办好家长学校和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念,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从而形成减负共识。篇16: “双减”政策下的有效作业设计学习总结作业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情况,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学生理解、应用学习内容,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怎样脱离题海战术,让作业不再重复低效、枯燥乏味,真正让作业发挥应有的效果,释放学生的学习激情呢?这是“双减”政策下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一线教师最苦恼的事情。今天特别有幸听到陈特谈《“双减”政策下的有效作业设计》,让我经历了一次思想的洗礼,享受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领略了一位名师的独到见解。陈特的讲座让我豁然开朗,引领者我发现了数学教学的新天地。这次讲座给我心灵上的震憾、精神上的顿悟、思想上的净化、认识上的升华。陈特认为作业布置要因人而异,教师布置作业要有分层:(1)作业量的分层。(2)作业难度的分层。(3)作业的自主选择。(4)评价的分层。分层作业优点:1、使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完成作业。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激发兴趣去做更高一层次的作业,对于这些学生,采取多种积极的评价方式,激发孩子的自信。2、让各个层次的学生感到完成作业也是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延伸。不是教师给的强制任务,让做作业变得轻松,从而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要讲究作业布置的技巧。对提高学生作业的质量,保证课堂裨益不浅。作为数学老师注意积极这一方面经验有好处。听了这次讲座,对我来说受益匪浅。平时上班每天在埋头苦干批改作业,和同事说一句都不舍得,只怕作业批改不完。在教学中一直想着往前冲,只想每天把新课时落实,以为这样就可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了。今日听了陈特讲座觉得自己真的要慢下来,回头看看孩子掌握多少,有没有深层次的掌握。在“双减”政策下,作业设计好了,学生就真正的`提质增效了。陈特讲得特别经典一句话:“做人、教书都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我在教学之路上仍然探索着、实践着。今后我还要踏着坚实的步伐,扎扎实实走在我的教学之路。?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作业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减政策”的出台意味着此后减负是各地教育教学组织必须落地的“雨点”。陈加仓老师的《“双减”政策下的有效作业设计》直播课,可谓是一场“及时雨”,为龙港的小数老师们答疑解惑,为老师们的今后的作业设计指明了方向。一、种下“发散”种子陈加仓老师在课上指出,“不按照常规思路,积极创新,从不同角度分析,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他结合几道例题给我们生动讲解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比如一道题老师应多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解答,并在比较中优化,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其实不仅仅是对学生提出了挑战,更是对老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老师在备课时,也应跳出舒适区,不拘泥于教材给出的“答案”,更应善于摸索,钻研和总结方法和规律,成为带领学生学习的“先行者”。二、培育“创新”之花如何给学生布置作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建构能力。陈加仓老师的“题组练习”给予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对比中加深理解,突破知识混淆点。比如,2.4+7.6×5,2.4×5+7.6×5,这样的两道题给学生呈现,不少学生会得出相同的答案,就是混淆了运算顺序和乘法分配律,老师结合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区分和辨别两者之间的区别。三、结出“数学”果实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承载了育人的重要使命。陈加仓老师的“主题研学”作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趣、好玩、有用。他通过让学生主动尝试对常见的“国旗”作画,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了许多数学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精神。今后的作业设计,我们不应只让数学知识局限在课本和作业之内,更应绽放在日常生活之中,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双减政策下的作业设计心得体会】相关文章:1.双减政策心得体会2.小学双减政策心得体会3.双减政策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4.双减政策学习心得5.双减政策家长心得体会及感悟6.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与管理心得7.双减背景下的心得体会8.双减政策论文3000字9.双减政策的初中英语作文10.关于双减的心得体会

四年级说课稿《乘法分配律》
推荐度: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说课稿(通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章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中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到达新知识的制高点。其中适当的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回顾前面学习过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用字母来表示。  2、师:(指导观察主题图,理清图中的数学内容)同学们植树多么认真啊!他们为绿化祖国做出自己能做的事。这节课我们接着来探究关于其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同事们能够有兴趣解决吗?  (复习旧知识,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时下正是植树节,以这样一个情境引入新课比较自然)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学例3。  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A、要求生在练习本上列综合算式算,然后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B、让一学生上黑板写。  (4+2)×25  =6×25  =150(人)  师:你是怎么想的?  C、师问:还有同学有不同的列算式方法吗?  生:上黑板写。  4×25+2×25  =100+50  =150(人)  师: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理清解题思路,与其他同学共享)  师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引导学生发现:1、(4+2)×25=4×25+2×25  2、第二个算式比第一个算式简便。  3、师适时引导总结出乘法分配律。  师:谁能给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起个名字?(乘法分配律师板书)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到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观察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生:翻开课本齐读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师:课本上用符号来表示乘法分配律,但是没有写完整,你能补充完整吗?(师巡视指导)  师板书:(a+b)×c=a×c+b×c  D、你能例举出类似的例子来吗?  生:在练习本上写,然后师指名说一说。  (由于前面学习交换律、结合律的时候都有这些环节,所以这部分内容学生很熟悉,放手让学生做。)  E、师在黑板上板出乘法结合律的式子。(用字母表示)让学生对比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对比它们的异同,让学生说一说。  (在这一章内容里学习了好几个运算定律,学生很容易搞混淆,所以要让学生区别它们。)  (三)巩固运用,深化提高。  1、第36页“做一做”。  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36)×64()  2、师: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计算:101×1340×65  指名两生上黑板做,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甲:101×13生乙:40×65  =(100+1)×13=40×(60+5)  =100×13+1×13=40×60+40×5  =1300+13=2400+200  =1313=2600  (这部分的练习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运用能力,可能当时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老师的巡视指导。)  师:表扬鼓励学生。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新的运算定律?你会将它叙述一遍吗?它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六、说板书:乘法分配律  (a+b)×c=a×c+b×c  (简洁,一目了然)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二章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最后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  ①(3+2)×43×4+2×4  ②2×(11+9)11×2+9×2  ③20×5+4×5(20+4)×5  让学生通过复习、计算,感知乘法分配律算式的特点,为学习新的知识作好铺垫。  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给学生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六、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㈠影幕演示:  1.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3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②上台演示,合作讨论,研究策略。  ③展示思维过程,探究解题规律。  2.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通过观察、说特点,为下面口头概括定律收集语言材料。  ㈡探究概括规律:  1.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多媒体操作引导  a.观察这些等式,等号左边算式有什么特点?〖多媒体演示  b.继续观察,等号右边的算式又是怎样计算的?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通过口头概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让学生在主动中获取知识。  c.这两个积又是怎么得到的?  结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2.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3.逆用乘法分配律、  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用。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你会运用吗?敢接受我的考验吗?  使学生懂得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从正反两方面理解乘法分配律。  4.归纳概括,完善认识。  整堂课都不脱离学生的尝试,环环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篇3  一、教材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三、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首先,利用精美课件“购物情景”引入:上衣每件65元,裤子每条35元。  问题:①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问题:②买5套这样的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样引入目的在于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的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2、解决问题,感知规律  (1)让学生合作完成,男同学解答问题①得到65×5+35×5=500(元)。  女同学解答问题②得到(65+35)×5=500(元)  (2)通过分析,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样的,两个算式应该相等。即:65×5+35×5=(65+35)×5。  (3)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我会重点引导学生感悟问题①和问题②的共同特征:买了同样的衣服,体会规律形成的过程。  3、检验规律,建立模型  出示第二道题:  张大伯有一块长7米、宽2米的长方形菜地,李大伯有一块长3米、宽2米的长方形菜地,两个大伯的菜地一共有多少平方米?  (1)由学生独立完成,有7×2+3×2和(7+3)×2两种算式,通过分析,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即7×2+3×2=(7+3)×2。  接着问学生,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建立初步的概念。  (2)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  (3)出示乘法分配律公示字母来表示。  这个活动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引导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让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并且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推理的能力。  (a+b)×c=a×c+b×c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乘第3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3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造成数学模型,让学生有所感悟,在感悟中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4、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①(32+25)×4=()×4+()×4  ②48×12+52×12=(+)×()  (教学设想:这一组练习,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轻松解决,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及时反馈了学生的掌握情况)  (2)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①28×68+28×3228×(68+32)  ②(25+6)×425×6+4×6  ③35×(18+26)35×18+35×26  ④(24+35)×524+35×5  ⑤(75×125)×875×8+125×8  讨论:第②、④、⑤这3道小题,为什么不用等号连接?要使等号两边算式相等,应该怎么改?在练习中难点得到突破。  (这组练习稍难,特意设计一些易错题,让学生在判断比较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乘法分配律)  4、总结回顾,课外延伸  规律发现后,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分配律,体验规律的应用价值,在巩固联系阶段,我设计了丰富有趣的练习,并且层次不同,鼓励同学们大胆尝试。这个活动的设计,不仅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而且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五、纵观说课全程  在整个教学中,我力求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在观察、猜测、比较、归纳、验证、总结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期望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课时教学为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运算律的第1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内容要为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二、说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课前调查,确定了如下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标准》还提到:要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内在规律,并与他人交流。  三、说学情:  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律并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内容,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亦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内容。在实际教学时,我还强调依主题图情境引导观察、比较、猜测、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本内容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根据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通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开怀一笑。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自由欣赏,师生谈话  课前,幻灯展示刚出版的《快乐数学》班级数学小报第3期,学生自由欣赏自编数学笑话4则等数学笔记,师生近距离谈话。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导入猜想验证:  我出示改设的主题情境图,启发性谈话: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是怎么列综合算式的?你怎么想?有和他的列式和想法一致的吗?(板书)  师: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列式?(板书)  师:看这两种列式,猜一猜两道算式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有猜想就要有验证,要验证就要有行动,请同学们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我们的猜想?  学生计算交流,师板书:  2.交流类推表达:  合作交流等式(65+45)2=652+452,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强调: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45个2。  继续引导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要买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需要付出多少元?假如买5件,等式能成立吗?让学生尝试用两种综合算式来完成,简单交流。  比较类推:象这样有规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等式多吗?举一些类似这样的式子?(注意强调计算结果)学生交流、讨论、探讨,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自己所理解的这类规律。之后要求学生用字母a、b、c来表示这个规律,教师在板书的同时注意结合手势比划简要说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3.揭题细读静想:  教师顺势揭题,进而结合乘法分配律的自述(课件)让学生细读静想,体会、感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规律表述、逆应用及变式。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本节课我设计了5个层次的练习:  1.我是小法官:填空及判断正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我们算的最快:分组比快,体会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简便。  3.我最聪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计算更简便。  4.结合本校3、5、6年级班级数和平均每班学生人数改编问题,交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解答,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完成。  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一块长方形菜地种青菜和萝卜(长方形菜地宽36米,青菜地长66米,萝卜地长34米),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回顾学习收获,安排学生课后补充完成第55页相关知识内容,并写数学笔记一篇。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篇5  各位教师:  大家好!  下头,我就《乘法分配律》一课,谈一谈我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意图。  第一部分:导入部分  引入数学家波利亚的话:“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这样理解更深刻。”其设计意图是,激发孩子们求知的、探索的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创设情境。  第二部分:主体部分,分三个环节  环节一:尝试性练习(课件出示的那两道练习题),试用两种方法解题,能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实践证明,补充实例,让学生试探,比直接出示例三更有利于集中注意力解题,突出算式特点,进而为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生成过程与变成特做铺垫,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二:教学例3,提出问题――看主题图找已知条件――口述编题――解决问题――梳理算法――发现规律。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观察上头每组算式的结构特点,并经过比较――三组不一样的算式的结果相同,证明三个算式有相等关系――让学生历经确定与归纳推理的过程,进而发现、总结一般规律:左边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右边是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结果相等。――引出乘法分配律结论。这就降低了难度,收“水到渠成”之效。  环节三:以你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这一设计,巧妙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历经归纳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过程。  第三部分:总结部分  让学生谈自我听课的收获。有的同学说,我明白了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有的同学说我会用乘法分配律了,还有的说,我发现利用乘法分配律解题很简便。这就到达了教学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不仅仅如此,教师提出质疑:向学生提出,你认为乘法分配律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最大区别是什么?这一点教师有必要指出,让学生清楚。  同时让学生也提出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  如:(1)在乘法与减法的运算中是否存在乘法分配律。  (2)在除法中是否存在分配律。  这就是课堂的延伸,知识的延续,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实际问题。  最终教师畅谈: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啊!期望同学们尽情地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结束本课教学。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探讨的过程,不断追寻的过程。当然,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最终把一句话送给大家:记录真实的课堂,定格精彩的瞬间,触摸细节的意蕴,让每节课发出自我的声音。多谢大家!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更多用掌握乘法分配率。  2.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感受教学规律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乘法分配律在计算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和概括能力,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运算的前提和依据,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和掌握乘法分配率的意义。教学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率的意义。  二、说教法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将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综合应用情境教学法,操作实验法,讨论法,评价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合作探究的空间,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通过创设愉悦的生活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沿着观察、交流、类比、归纳的思路,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力求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生命化、生活化、动态化、过程化的新型课堂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激、感、探、固、评“五字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相互评价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会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全过程,体现数学学习使学生经历数学活动、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五字教学法,制定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借比赛来激趣  新课伊始,我先和同学们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让学生在两道题中任选一题,教师全做,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当有了结果后,我设置疑问:想知道老师算得又对又快的秘密吗?当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时,我顺势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依情境感新知  看到大家学习积极性这么高,老师送给大家一些笑脸,你们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张笑脸吗?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不难发现,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来的结果相同,所以可以用等号将两个算式连接起来。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又能使学生乐学、易学。  我感到,一个规律的得出应该通过一组算式的观察得到,只是一个例子就显得十分草率,因此,我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课件出示)学校准备购买校服,上衣每件35元,裤子每条25元,要购买三套这样的校服一共需要付多少钱?同学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根据大屏幕上的`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时学生不难发现,用不同的方法求出的总价相同,所以也可以用等号将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这样,由生活情境产生数学问题,由浅入深,不断地创境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规律的强烈欲望,这样就自然地进入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据探究知规律  当学生产生探究规律的强烈欲望时,我将引导学生对教学重点进行合作探究。首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两个算式的左边和右边,你发现了什么?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让他们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将进一步的达成共识,学生可能会发现:左边是两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是把左边的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当所有学生都有所发现时,我将继续引导他们:你能仿照上面的例子再举一些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这一过程学生将会举出大量的例子,以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普遍性。  在此基础上,我问:同学们,在以上的学习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通过以上的合作探究、观察交流,充分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进行归纳,这时可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定律的?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字母公式,结合公式教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也可以反过来使用,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样一层深入一层的探究过程,能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会采用各种评价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对有特殊见解的我将予以充分肯定。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因此,我把第四个环节设计为:  (四)凭练习固新知  当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后,我将设计以下的闯关练习:  第一关是一般性练习,数字找家。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人人参与,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帮数字找准自己的家。  第二关是小判官。这一关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将让学生通过打手势的方式来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关是提高性练习,我能行。这一关练习我将引导学生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定律的能力。  第四关是开放性练习,我最棒。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这一过程我将采用各种激励手段,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20个足球20个篮球一个多少元?如果学生提出20个足球比20个篮球贵多少元时,可以进一步推广到乘法和减法的性质,这也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在以上的闯关练习中,循序渐进,学生在用中巩固了新知。  (五)借评估促发展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改进教学以及反思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将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探究气氛。在课的最后,我将让学生做最后的自我评估: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帮你?让学生自我梳理,最后布置作业。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将乘法分配律与购买球衣、球裤等应用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归纳乘法分配律,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以提高教学效率。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新的数学改革强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归纳乘法分配律并在理解乘法分配律含义的基础上进行运用。因为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对一些小朋友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简便计算的过程,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种教法和学法有机的结合。我主要采用发现教学法和发现学习法,引领学生自己动手,在探索交流中去发现一般规律、去思考问题本质、敢于质疑。  四、说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环节。  第一环节:以两道应用题作为复习,分别包含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运用,既对先前学习的定律作简单回顾,也体验了算法多样化。  第二环节:创设情景。在这一环节中我依据儿童心里特征和认知规律,巧妙地从生活购物中引出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出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动手独立尝试计算出结果后互相交流,要求学生说说算式的意义。  这中间包含乘法分配律以及它的逆运算,学生在计算的同时感受采用不同算法带来的`方便。与此同时,有些小朋友能从中发现规律,就利用这样的机会对猜想进行验证。在丰富的素材的积累上,以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乘法分配率,并用a、b、c来表示这个规律。  第三环节:基础练习与巩固应用,本环节我设计多层次的练习,如:填空、判断正误,这可以加深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记忆;“看谁算得最快”组块练习,体会分配率计算的简便。  最后,第四环节: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和问题。有的同学说知道了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有的同学说学会用乘法分配律了。不仅如此,学生也可以提出质疑。比如:除法中是否存在分配律等。这就是课堂的延伸,知识的延续,这中间可能会出现很有价值的实际问题。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篇8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鞠躬)我是小学数学组几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乘法分配律》,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乘法分配律》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乘法的分配律是在学生学完四则运算以及加法的运算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简便运算做好铺垫。因此本节课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进行学情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四年级的学生在之前学习过四则混合运算,这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知识基础。这个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有所发展,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开始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且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表达,愿意在活动中进行学习,这些都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渗透环保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是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而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则是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结合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课的教法我确定为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引导法。之所以用这些方法,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氛围,增大课堂容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因此,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从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说教学过程:  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而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则是最重要的一环。为了使学生有所收获,我将从导入、新授、巩固、小结、作业这5个部分来展开教学过程。  1.导入:  俗话说,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导入能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本节课我将借助多媒体出示图片进行导入,创设如下情境:四年级学生在植树节种树,老师学生每25人分到1组,有4组同学进行铲土种树,有2组同学去打水给树浇水。我会一边给学生渗透环保意识,一边引导学生,你观察清楚图片了吗?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预设学生回答:想知道浇水组有多少学生,种树组有多少学生,一共有多少学生,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乘法分配律》。  通过多媒体导入新课,既能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使学生产生求知欲。  2.新授:  接下来是师生互动,探究新知的环节。我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1:理解题意,初步感知  我将提问学生:根据你们之前提出的问题,能否计算出一共有多少学生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学生之前已经有过解决应用题的经验,所以我会让学生在理解题意得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探究过程中,我会适时点拨学生。探究结束后请2位学生上台板书计算过程,其他学生进行发言,有的同学可能会先计算浇水组学生人数25×2,再计算种树组学生人数25×4再将二者相加得到结果150人。  板书:25×2+25×4=150)  有的同学可能会先求出一共有几个小组2+4,再将小组个数乘25,最后同样求出150人(板书25×(2+4)=150),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都会予以表扬鼓励,能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而对于不足之处我也会做补充和引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活动2:观察思考,提出猜想  接下来,我会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这两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们不难发现,这两个算式中的三个数字相同,计算结果也是一样的。我会进行追问,你们能发现这两个式子有什么规律吗?如果把 25 和(2+4)对调位置呢,结果还是一样的吗?然后引导学生启动4 人小组讨论交流,限时 5 分钟,讨论过程中我会走下讲台进行巡视点拨,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汇报成果。  有的小组会发现 25 和(2+4)的位置调换,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有的小组发现 25 与(2+4)相乘和 25 分别与括号的里数相乘,再相加的结果是一样的,对于学生的各种发现,我会予以发展性评价,并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及时纠错,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梳理过程。  最终,师生共同提出猜想两个数地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我将此过程进行板演,规范书写  (板书25×(2+4)=25×2+25×4 (2+4)×25=25×2+25×4))。  活动3:验证猜想,总结规律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我会在多媒体上出示几组数据,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利用刚才的猜想计算,学生发现,这个规律同样也适用于其他的数据。最后我会引导、帮助学生尝试用规范的语言概括总结乘法分配律,并体会乘法分配律能让计算变得简便。  紧接着,我会启发学生:你能用字母来代替数字,写出乘法分配律吗?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字母进行表示。  (板书:乘法分配律:两个数地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新授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通过活动、讨论主动建构知识,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想、验证、总结的过程,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3.巩固: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将分层次借助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并设置“勇夺智慧宝石”闯关游戏。评价采用生生互评,生生纠错的形式,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  4.小结:  在课堂小结的环节,我会请学生畅所欲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多维度总结,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好习惯。  5.作业:  课上学习,课下复习。我将为学生布置书面和开放式相结合的课后作业:  作业1:完成课后的练习题  作业2:把本节课的内容制成数学书签。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数学课堂的板书设计,一定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识记和运用。所以我采用了这样的板书设计。  结束语: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鞠躬)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篇9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乘法分配律》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作一些分析:  一、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8-49页  二、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②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③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应用乘法分配律  难点: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说教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说学法)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温故互查,复习旧知  首先我用课件出示计算题,怎样使计算简便?复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新旧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生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复习旧知是为了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从而可以较好把握教学起点,为学习新知铺路搭桥。)  二、创设情境,自学感悟(课件出示书中的情境图)  (一)提出问题:这里共有多少块瓷砖?  学生列式解答并汇报。4×9+6×9或(4+6)×9  点拨(一)(4+6)×9=4×9+6×9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左边表示10个9,右边表示4个9加上6个9也是10个9。也就是说10个9可以分成4个9加上6个9。)学生会用乘法的意义来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不同的解答方法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外在形式。】  (二)、发现问题,引发猜想  1.算一算、连一连。(课件出示)  2×(11 + 9) 11×2 + 9×2 (20 + 4)×5 20×5 + 4×5 (3 + 2)×4 3×4 + 2×4 2,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板书的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与你的同桌交流。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引导点拨学生找出这几组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规律的猜想奠定基础。  点拨(二)根据自己发现的规律提出假设并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他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算一算、连一连、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之间充分讨论交流,充分认识这些算式的特点,为后面的猜想奠定基础。】  三、举例验证,合作探究  1、下面请每个同学写出一组具有这样规律的两个算式,进行计算,看看左右两边相不相等?  2、汇报验证过程,进行归纳。  (1)你写出的算式是什么?你是怎样验证的?(2)同桌交换验证。(引出课题:乘法分配律)(课件出示)  (2)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根据上面的字母表达式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猜想之后,通过举例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学生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知识推理方法,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总结规律,并记住规律。给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四、应用规律,拓展延伸  1、判断正误  2、填一填  12+40)×3=()× 3 +()×3  15×(40 + 8) = 15×()+ 15×()  78×20+22×20=(+)×20  3、简便计算  点拨(三)通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4、拓展题  【设计意图: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通过连一连、填一填、算一算等形式,进一步巩固、理解乘法分配律,同时培养学生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即将结束,回顾学习过程,我们是怎样探索出乘法分配律的?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在课即将结束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反思。一方面总结出知识要点即:乘法分配律。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总结出这一规律获得过程与方法,突现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因为数学教学不仅是基础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与方法的培养。】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本课时教学为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运算律的第1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内容要为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二、说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课前调查,确定了如下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标准》还提到:要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内在规律,并与他人交流。  三、说学情:  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律并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内容,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亦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内容。在实际教学时,我还强调依主题图情境引导观察、比较、猜测、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本内容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根据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通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开怀一笑。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自由欣赏,师生谈话  课前,幻灯展示刚出版的《快乐数学》班级数学小报第3期,学生自由欣赏自编数学笑话4则等数学笔记,师生近距离谈话。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前2分钟及数学小报的开展,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心灵,拉近心理与交流的距离,为后面顺利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导入猜想验证:  我出示改设的主题情境图,启发性谈话: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是怎么列综合算式的?你怎么想?有和他的列式和想法一致的吗?(板书)  师: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列式?(板书)  师:看这两种列式,猜一猜两道算式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有猜想就要有验证,要验证就要有行动,请同学们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我们的猜想?  学生计算交流,师板书: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并依据现实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将5件(条)改为2件(条),更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况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2.交流类推表达:  合作交流等式(65+45)2=652+452,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强调: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 45个2。  继续引导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要买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需要付出多少元?假如买5件,等式能成立吗?让学生尝试用两种综合算式来完成,简单交流。  比较类推:象这样有规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等式多吗?举一些类似这样的式子?(注意强调计算结果)学生交流、讨论、探讨,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自己所理解的这类规律。之后要求学生用字母a 、b 、c来表示这个规律,教师在板书的同时注意结合手势比划简要说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设计意图:从问题的实际意义〈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和数学运算的意义〈(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 45个2〉两个层面来体会与认识;从比较类推、手势表达等活动探索与理解,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同时,在交流合作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透彻感悟。]  3.揭题细读静想:  教师顺势揭题,进而结合乘法分配律的自述(课件)让学生细读静想,体会、感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规律表述、逆应用及变式。  [设计意图: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我不强调口头上的简单表述,而力求通过乘法分配律的自述再次强化与渗透,让学生深刻印象。]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本节课我设计了5个层次的练习:  1.我是小法官:填空及判断正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我们算的最快:分组比快,体会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简便。  3.我最聪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计算更简便。  4.结合本校3、5、6年级班级数和平均每班学生人数改编问题,交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解答,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完成。  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一块长方形菜地种青菜和萝卜(长方形菜地宽36米,青菜地长66米,萝卜地长34米),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上,我深入解读教材练习设计的同时,对练习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力求体现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更多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挖掘,比如: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其在减法中的应用等,这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回顾学习收获,安排学生课后补充完成第55页相关知识内容,并写数学笔记一篇。【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说课稿】相关文章:乘法分配律说课稿07-09《乘法分配律》说课稿09-23乘法分配律说课稿08-19乘法的分配律说课稿07-07《乘法分配律》说课稿07-07《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2-31乘法分配律说课稿07-14《乘法分配律》说课稿08-31《乘法分配律》的说课稿07-30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1-0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乘法分配律倒过来还是分配律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