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办理存款,贷款业务有什么农村房屋租赁法律风险险?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济宁办事处主任王广明&&&&&&接12月24日C3版  (二)抽样样本的运用  在找出上述借新还旧贷款产生的原因之后,为了发挥正常的借新还旧贷款在信贷管理中的积极作用,避免不符合条件的借新还旧贷款产生的消极作用,进一步强化信贷管理工作,笔者对上述借新还旧贷款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找出了借新还旧贷款尤其是不符合条件的借新还旧贷款存在的风险点和危害性,其风险和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积累信贷风险。办理不符合条件的借新还旧贷款容易积累信贷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借款人贷款到期不能按期归还,这是贷款质量发生变化的前期预警信号,通常说明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出现了问题,也就是说借款人产生的效益已经无法覆盖支出,只能通过消耗原有资产来维持经营和信用。此时,如果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将信贷资金融入借款人的资金循环链中,很容易像其他资产一样被逐步蚕食,甚至会被转移或占用。在这种恶性循环中,借款人最终只会剩下“空壳子”,致使信贷资金血本无归,这为贷款清收埋下了较大隐患,部分贷款就是在这种不符合条件的借新还旧虚假循环中掩盖了风险,失去了最佳清收时机;二是不符合条件的借新还旧往往不能真实反映贷款质量。为不符合借新还旧贷款条件的客户办理该业务,不仅是一种变相的短期经营行为,而且掩盖了贷款的真实质量。虽然在一定时间 内,从账面上掩盖了它们的真实身份,但实质上并没有降低其风险隐患,导致贷款质量失真,积累了信贷风险。当外部大环境恶化,出现系统性或集中性风险隐患时,掩盖的信贷风险将会集中爆发,有可能出现大量的逃废债务现象,将会导致一个机构的生存危机。  滋生信用风险。不符合条件的借新还旧贷款容易使借款人产生赖账心理和逃债行为,以为只要按期支付少量的利息,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就可以长期占用,不需归还。即便借款人有还款能力,也以各种借口办理借新还旧业务,达到长期占用农村信用社资金的目的。有的借款企业因法人不断更换,“新官不理旧账”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清偿责任的断层。同时,长期的借新还旧容易淡化借款人主动筹集资金、到期归还贷款的意识,降低了借款人的违约成本,容易滋生信用风险。  易发操作风险。一是办理借新还旧贷款时,由于信贷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对法律法规的了解不够深入,容易陷入借款人和担保人的恶意逃债圈套;二是借新还旧贷款由于贷款额度和担保措施多数未发生变化,容易导致信贷人员放松对借款人经营状况的全面审查,给贷款埋下风险隐患;三是借新还旧贷款容易弱化贷款管理力度,误导信贷人员只看一时的贷款本息回收,而忽视信贷资金管理,致使信贷人员很少过问借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只注重短期的效益目标而忽视了信贷资产质量。  增加法律风险。一是保证担保下的法律风险。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三十九条规定,主合同双方当事人协议以新贷偿还旧贷,除保证人知道或应当知道的外,保证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所以当旧贷与新贷的保证人不是同一人时,如发生诉讼,保证人又不承认这一事实,农村信用社在无法举证的情况下,会产生保证人不承担保证责任的不利后果;二是抵押产生的法律风险。主要是抵押登记、恶意抵押和因破产而产生的风险。表现在抵押未登记和登记顺序产生的风险,比如旧贷抵押的财产已在登记机关进行了登记,办理转贷时认为原贷款已办理了抵押登记,仅仅更换了原抵押合同,而新贷主体未到登记机关重新办理抵押登记,致使抵押无效。同时,如果同一笔财产同时抵押给两个以上债权人,按《担保法》规定,抵押登记在先的债权人优于登记在后的债权人。在办理借新还旧后,原抵押合同解除,新抵押的合同就由登记在先的抵押变成登记在后的抵押,优先受偿权丧失。恶意抵押的风险主要是债权人有多个普通债权人的,在清偿债务时,债务人与其中一个债权人恶意串通,将其全部或部分财产抵押给该债权人,因此丧失了履行其他债务的能力,损害了其他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虽然受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法院撤销该抵押行为,但是由于对“恶意串通”和“部分财产”的定义较为模糊,没有具体的标准,这就给了法院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三、借新还旧贷款的风险防范对策  针对以上对农村信用社借新还旧贷款原因和风险点的深入分析,为进一步强化借新还旧贷款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借新还旧贷款的风险,不断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先进的信贷管理文化和理念。加大对现有信贷人员的培训学习力度,建立常态化的学习机制,重点培训法律法规和信贷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引导信贷人员充分认识不符合条件的借新还旧是贷款管理过程中的短期行为,它的大量存在和使用必将恶化社会信用环境。要培养各级信贷人员建立科学先进的信贷管理理念,严格贯彻执行《三法一指引》等贷款新规,将第一还款来源作为考察客户的首要条件,树立贷款到期按时偿还的管理思路,做到对到期贷款笔笔催,并将这种理念和意识传导给客户,促使客户形成贷款到期必还的思想,逐步改善信用环境和社会风气。  严格贷款准入门槛,提高新增贷款质量。要严格借款人和担保人的准入门槛和条件,首先要重视对借款人和担保人人品的调查,然后再关注借款人和担保人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资产负债情况 ,对借款人或担保人人品不行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要根据借款人的资产负债和经营情况合理确定贷款额度,严防过度授信。在此基础上,要不断提高新增贷款质量,从源头上控制借新还旧贷款,首先采取优质抵质押物担保的方式营销贷款,并对优质抵质押贷款一律实行贷款“绿色通道”制度,通过“阳光办贷”、“限时办贷”、“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等措施吸引客户办理抵质押贷款;其次,采取2A级以上的优质企业、公务员、机关事业单位等收入较高人员或优质担保公司担保的序列开展营销;最后,要充分发挥信用联盟在筛选客户、防范风险方面的作用,采用组建信用联盟的方式给予借款人信贷支持,有效解决担保能力不足、门槛把关不严的问题,不断提高新增贷款质量。  区别对待,严格借新还旧贷款的办理条件。要在区分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贷款的基础上,有区别地办理借新还旧贷款。一是对借款人因存货或应收账款较多,生产经营出现突发性事故的,要区分对待,对借款人生产经营正常,但暂时无法筹集资金全额归还贷款本息的,在严格审查借款人符合借新还旧贷款“四个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予以办理借新还旧;二是对借款人因出现事故等原因,造成生产经营困难或无力继续经营的,应不予办理借新还旧;三是对优质、稳定的基本客户周转使用的贷款,可以适当延长客户的贷款证授信期限,并积极引导客户合理使用贷款证,充分发挥贷款证贷款“周转使用”的特点,达到双赢的目的。  从严管理,加大借新还旧贷款的检查力度。对借新还旧贷款要从严管理,严格贯彻执行借新还旧贷款的“四个条件”,对不符合借新还旧贷款“四个条件”的一律不准办理,原则上对借新还旧贷款要全部采用报送上级贷款审查委员会审查审批的方式办理。对于经营状况好、不良率低的地区可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可结合业务量和风险状况采用分级授权的方式进行审查审批,对一定额度以下的借新还旧贷款可采用基层网点审查审批、向上级贷款审查委员会备案的方式办理,对一定额度以上的要采用报送上级贷款审查委员会审查审批的方式办理。在此基础上,要加大借新还旧贷款的监督检查力度,对基层网点权限内审批备案的借新还旧贷款要定期检查,重点查看借新还旧贷款是否符合“四个条件”,凡发现办理借新还旧贷款不符合“四个条件”的,要加大对相关责任人的追究力度,从根源上杜绝不符合“四个条件”的借新还旧贷款,确保借新还旧贷款风险可控。  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加强对还款资金的监测力度。对因期限设置不合理、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周期与还款期限不匹配等造成借新还旧的,应加强贷款调查,要根据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周期合理确定贷款的期限,在此基础上,要创新贷款产品,按照客户需求设计贷款产品,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要按照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周期,加大对借款人还款资金来源的监测力度,要详细测算借款人生产经营性现金流量是否足以偿还贷款本息,是否存在着借用他人资金归还贷款的情况,是否属于非自有资金还贷,对非自有资金还贷的视同借新还旧贷款管理,加大检查力度,逐步压缩贷款额度,降低贷款风险。  科学管理,完善贷款质量考核和追究办法。建立起科学的业绩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信贷资产质量,除考核账面数据和指标外,还要设置一些具体控制借新还旧贷款风险的量化指标,全面检查和考核隐蔽性不良贷款;考核利润指标和不良贷款控制目标时,要剔除借新还旧贷款“水分”;对造成借款人利用借新还旧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对那些为了应付各类考核奖励而不顾真实性情况,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的经办人,要严肃查处。同时,完善借新还旧贷款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借新还旧贷款不能“一刀切”地追究贷款首贷日的客户经理责任,要逐步实行全流程化的责任追究机制。
本版主要新闻"支农支小"新动向&位置: >>
浅析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系统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以衡水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例
日 14:44:40 来源:
&&& 2010年2月银监会发布了&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从贷款业务流程规范的角度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提出了监管要求,遵照要求,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不断加强完善信贷管理系统建设,在&五级分类&和&综合业务&系统上研发了河北省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系统,推动了传统贷款管理模式的转型,于 2011年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运行。笔者根据工作实践经验,以衡水市联社从信贷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和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完善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系统建设提出可行性意见。     一、信贷管理情况分析:     目前,衡水市联社所辖个营业网点,其中有个营业网点办理信贷业务,拥有员工人。截至2013年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3424536万元,其中正常类贷款万元,关注类贷款985.94万元,次级类贷款492.75万元,可疑类贷款1089.38万元,损失类贷款11.58万元,后三项为五级分类不良贷款,共135445万元,不良贷款占比3.96%,自信贷管理系统上线以来,共注册客户86.03万户,评级53.57万户。      二、信贷管理系统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保证客户和业务资料的完整性。以往信用社办理贷款时的档案资料都是由经办业务人员以纸质材料的形式保存在各个经办网点,由于种种原因,信贷档案中部分资料丢失、客户情况交接不清的情况时有发生,增加了贷后管理的难度,甚至有一些重要信息资料在保管过程中遗失,导致信用社权益受损。而现行的信贷管理系统可以通过扫描等先进技术,借助高速网络,实现档案集中管理,同时做成压缩文件存储在信贷管理系统中,对随时查阅提供了方便,有效保证了客户办理贷款业务资料的完整性,减少了信用社可能存在的因贷款信息资料丢失带来的法律风险,充分保障了信用社权益,提高了工作质量。     (二)增强了实时监测功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信用社对客户的评级、授信、审批等环节大多是依靠人员的执行自觉性实行软制约,违规越权的行为只能通过事后的检查和稽核发现,在操作管理上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隐患。通过运用新的信贷管理系统,在设置好授信额度和人员权限后,联社可以实现对业务办理和客户管理情况的实时监测,对基层网点办理业务各阶段的质量情况进行自动监测,使管理部门和各项信贷政策措施的执行真正落实到位。     (三)提高了行业、客户、产品风险的分析能力,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在没有信息系统技术手段支持的情况下,传统的报审手段主要依靠从下到上层层上报的形势,对资料的审核没有完整的技术检测,特别是企业经营者的报表,对经营分析不规范,工作效率低。河北省农村信用联社信贷管理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一是通过系统可以保证全行信贷业务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数据的完整性;二是基层人员只需录入原始信息,数据的汇总由系统自动进行,可以大大提高统计工作效率。三是上层审批人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经营者的行业分析情况,全面了解客户的信息,为正确决策提供了及时完整的信息,有助于资产质量保持良好状态。.     (四)实现了电子化审批流程,为客户节省了时间。依照传统的信用业务审批程序,从建立客户信息,填写资料到审批,再到发放,大约需要一周的时间,有的涉及抵押手续的则达到一个月的时间,办理贷款效率较慢,影响了与客户之间的合作关系。在实现电子化审批流程后,客户在1-3天内就可以获得信贷资金,最长的也只有一周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节约了办公成本。     (五)实现了风险分类量化管理,弱化了隐性不良贷款风险。信贷管理系统要求每月对全部贷款逐笔进行五级分类跑批,有效控制了隐性不良贷款的发生,对到期贷款的监测有了更加快捷的方式,未开展风险量化分析奠定了基础。     三、当前信贷管理系统在管理上的不足     信贷管理系统的上线给我们贷款业务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快捷,更是让贷款业务戴上了合规的安全帽,自该系统上线后,贷款业务量快速上升,一天贷款发放量能达到五十笔之多。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问题,通过调查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程序不精、操作生硬。虽然在系统上线前后市联社组织多次培训,但是有些信贷人员不适应系统上线后的工作,对系统操作不熟练,对放款的程序掌握不精,对细节问题不加注意,时常出现各种错误,以致正常信贷业务不能办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二)操作失规、埋下隐患。虽说系统放款流程完全按照规定程序设计,每一放款流程需要经过每一个经办人员的审查和同意,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轻者,使细微错误不易被发现,重者,会给以后的工作埋下潜在隐患。     (三)资源浪费、手续繁琐。贷款发放过程中会自动生成主合同、附属合同、保证合同等重要协议,节省了以前手动制作的一些复杂的贷款手续,给信贷人员减少了许多工作。可是,按照目前市联社的要求,以前贷款手续照旧,系统中合同弃用,只打印放款通知书,以致信贷人员不仅要照做以前贷款手续,而且系统贷款流程也必不可少。一方面,浪费了系统中的各种协议,另一方面使放款手续较以前更为繁琐,而且极易产生系统中基本数据和与纸质不相符的现象。     四、探索问题解决途径,不断加强信贷系统管理     (一)进一步加强学习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学习培训,确保信贷人员能够正确理解信贷风险管理理念,通晓信贷管理系统的操作技能和信贷业务的理论知识,准确运用,提高分类效率和准确性。据调查,衡水市联社于2013年4月份和9月份,先后组织全市进行了信贷管理系统操作培训,但由于增添的新人员和岗位轮换,导致一些现有信贷工作人员对信贷管理系统操作流程掌握不够准确。因此进一步加强学习培训,转变信贷人员观念,提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应是今后一段时期内信贷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增强行内各相关系统之间的协调,提高数据准确性。目前全省信用社尚未建立一套比较完整和全面的整体信贷管理系统,出于业务上的需要,建立了多个比较独立的、关联性不是很强的账务系统和业务处理、管理系统,比如目前的五级分类平台、新运用的信贷管理系统,造成业务数据重复、分散、标准不统一。因此为加强信贷管理,要注意分析与信贷管理系统相关的其他业务系统的数据情况,尽快统一各系统间的数据定义和标准,明确数据分布、传输和校验方法,并及时对相关业务系统进行改进。同时要加强对录入信息准确性的强制要求,适时进行检查纠正,保证各系统信息与实际的一致性。&&&&    经调查研究,河北省农村信用联社信贷管理系统自正式运行以来,使农信社信贷业务更加具有科学性、合规性、安全性,促进了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提升了信贷管理质量,降低了信贷风险。在今后的工作中,相信通过信贷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必定会更加符合&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要求,为农信社信贷工作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吕红雨】
中国金融界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金融界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金融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镜像、复制、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金融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有权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非中国金融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对于文中内容、文字的真实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
★如有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20天内与本网站联系。
对不起,图片浏览功能需脚本支持,但您的浏览器已经设置了禁止脚本运行。请您在浏览器设置中调整有关安全选项。
[时尚]---------------
[美食]---------------
[家居]---------------
[旅游]---------------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创新及其风险控制研究--《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创新及其风险控制研究
【摘要】: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服务区域在农村,服务对象是农民,关系到我国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2011年6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9.5万亿元和6.4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的比例分别为12.1%和12.4%,比上年末分别提高0.2个和0.6个百分点。全国农村信用社的涉农贷款、农户贷款余额分别为4.4万亿元和2.3万亿元,比上年末分别增加4799亿元和2575亿元,增幅分别为12.4%和12.7%。。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农村的经济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现有的信贷管理方式、信贷创新品种和服务难以满足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加强农信社信贷产品创新及风险管理对于支持三农发展至关重要。
本论文依据金融学、管理学等理论,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T市农村信用社为例,在对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以及风险控制的方法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创新的思路与模式选择,进而提出促进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的发展有所裨益。首先论述了农村信用社农业信贷的意义与目的,在查阅国内相关领域研究成果,总结国内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其次,通过共性合一分析法系统总结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创新及其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支撑,为下文的实地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T市农信社为例从信贷业务的发展规模、速度,信贷投向、结构,信贷风险管理状况等方面论述了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基本情况,从体制、机制、监管、管理等方面指出了T市农信社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采用实地调查法和例证法对T市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创新进行了分析,重点介绍了五种信贷创新模式的具体做法、特点和优缺点以及适应性;采用总结分析法以及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了适合T市农信社信贷新产品风险控制的方法。主要介绍了信贷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然后介绍了主要信贷创新品种的风险点;最后,本着可操作性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探讨了T市应该如何发展信贷业务创新、控制农信社信贷业务风险,提出了促进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并对T市进行农信社的发展进行了深刻总结。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F832.4【目录】:
中文摘要7-8Abstract8-91 绪言9-20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9-10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0-17
1.2.1 国外研究状况10-13
1.2.2 国内研究状况13-17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7-19
1.3.1 研究内容17
1.3.2 研究方法17-18
1.3.3 研究技术路线18-19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19-20
1.4.1 创新之处19
1.4.2 不足之处19-202 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创新及风险控制相关理论分析20-28 2.1 农村金融研究的理论演变20-21 2.2 农村金融创新论21-23
2.2.1 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21
2.2.2 制度改革理论21-22
2.2.3 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22
2.2.4 交易费用金融创新理论22-23 2.3 金融风险理论23-26
2.3.1 金融波动性理论23
2.3.2 金融脆弱性理论23-24
2.3.3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24-26 2.4 农村合作金融理论26-283 T市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的现实考察28-44 3.1 T市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与管理现状28-36
3.1.1 T市农村信用社的基本情况28-30
3.1.2 T市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规模及其变动分析30-32
3.1.3 信贷结构及投向分析32-35
3.1.4 T市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状况分析35-36 3.2 T市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36-40
3.2.1 经营环境与发展概况分析36-38
3.2.2 信贷产品分析38
3.2.3 信贷风险管理分析38-40 3.3 T市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40-44
3.3.1 体制层面的原因40-41
3.3.2 机制层面的原因41-42
3.3.3 管理层面的原因42-43
3.3.4 监管层面的原因43-444 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的创新44-50 4.1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制度创新44-45 4.2 农村信用社信贷产品创新45-50
4.2.1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45
4.2.2 农户联保贷款45-46
4.2.3 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46
4.2.4 个体工商户的等级授信贷款46-47
4.2.5 信用共同体贷款47
4.2.6 其他信贷创新产品47-505 农信社信贷业务创新中的风险控制分析50-60 5.1 信贷风险的识别50-54
5.1.1 财务分析法50-52
5.1.2 现金流量分析法52-53
5.1.3 非财务分析法53-54 5.2 信贷风险的衡量54-56 5.3 农信社信贷创新产品的风险点分析56-58
5.3.1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点56
5.3.2 农村农户联保贷款的风险点56-57
5.3.3 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的风险点57
5.3.4 个体经济户的等级授信贷款的风险点57
5.3.5 信用共同体贷款的风险点57-58 5.4 农信社信贷创新业务的风险控制58-60
5.4.1 贷前调查控制58-59
5.4.2 贷时审查控制59-60
5.4.3 贷后监控控制606 促进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60-68 6.1 规范政府职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60-61 6.2 加大信贷业务创新力度61-62 6.3 建设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机制62-64
6.3.1 实行风险集中管理模式62-63
6.3.2 建立切合实际的风险控制流程63
6.3.3 提高风险管理能力63-64 6.4 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64-66
6.4.1 广大农村地区推行信用工程建设64-65
6.4.2 严格个人征信、企业征信65-66 6.5 加强信贷基础管理66-68
6.5.1 加强信贷队伍建设,提高信贷人员素质66
6.5.2 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66-687 研究结论68-69致谢69-70参考文献70-7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新志;;[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孔玉生;吴台授;;[J];财会通讯;2009年29期
罗继东;;[J];南方金融;2006年05期
肖舟;;[J];南方金融;2006年08期
刘辛元;;[J];南方金融;2009年07期
王硕平;;[J];南方金融;2009年11期
张俊刚;;[J];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09期
陈锡忠;黄敏;何成;;[J];南方金融;2009年12期
卢宇荣,史焕平;[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孙昌兴;钟金仟;;[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蕾;[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宗涛;[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宁敏;;[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张玲玲;;[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孙国庆;潘井;;[J];北方经济;2007年16期
郭平;[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肖慧娟;;[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华良;[J];保山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刘伟,曹书军,梁铄;[J];商业研究;2003年06期
常琨,杨方步;[J];商业研究;2003年17期
郑晓燕,许晓东,谢元态;[J];商业研究;2005年16期
薛绯;顾晓敏;;[J];商业研究;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万江红;;[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赵敏;;[A];中国流通业与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建勋;[D];山东大学;2010年
孙洁;[D];武汉大学;2010年
刘新宇;[D];辽宁大学;2011年
牛德强;[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韩明;[D];湖南大学;2009年
李林;[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李力锋;[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莫媛;[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曹阳;[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周科;[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代诚;[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李海枫;[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刘旭;[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曹玉;[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李郝勇;[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杜静;[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洪燚;[D];湘潭大学;2010年
杨锡娟;[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蔡芹;[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李霖;[D];西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高飞;;[J];银行家;2009年06期
艾洪德,徐明圣,郭凯;[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7期
姚耀军;;[J];财经研究;2006年04期
邵慧茹;龚俊华;;[J];当代经济;2007年06期
刘丽巍;;[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张燕;邹维;;[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吴培清;[J];福建金融;2003年06期
林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方洁;[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年08期
郭海宁;;[J];南方金融;2005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陈剑波;[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何广文;[N];金融时报;2003年
何伟;[N];人民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田俊丽;[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望国华;[J];西南金融;1991年05期
马尚友;;[J];现代金融;1992年12期
赵显奇;孟殿斌;;[J];中国金融;1993年01期
,娄树本;[J];新金融;1995年06期
李瑞民;[J];金融理论与实践;1997年09期
缪纪良;;[J];现代金融;1998年02期
;[J];西南金融;1999年07期
农行宁夏分行课题组;[J];农村金融与市场经济;2001年04期
黄峰,程晓峰;[J];价格月刊;2002年08期
王琴华;[J];现代金融;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开年;;[A];江苏省农村金融学会第二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4年
张宪华;;[A];探索·创新·发展——聊城市“加快建设强市名城 我们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理论研讨文集[C];2007年
南京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A];江苏省农村金融学会二○○三年度招标课题研究报告汇编[C];2003年
泰州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A];江苏省农村金融学会二○○三年度招标课题研究报告汇编[C];2003年
陈奇;;[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高海燕;刘锡平;罗跃红;;[A];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年度)[C];2004年
连云港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A];江苏省农村金融学会二○○三年度招标课题研究报告汇编[C];2003年
朴卫;俞明南;;[A];全国高校价值工程研究会2001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1届MBA优秀论文专辑[C];2001年
顾士新;薛春林;高旭东;;[A];江苏省农村金融学会第二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4年
韦耀莹;钟凤艳;;[A];广西农村经营机制创新与国际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通讯员朱安业 沈任;[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9年
;[N];建筑报;2000年
本报记者高轶鹏 通讯员李涛;[N];平顶山日报;2009年
韩圣海;[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宋耘;[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3年
汪晓红;[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
刘玉平;[N];金融时报;2006年
曾立 实习生
田天;[N];重庆日报;2009年
农行襄樊分行课题组;[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0年
王俊 马蕾;[N];粮油市场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程迅;[D];浙江大学;2006年
李斌;[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秦颖;[D];山东大学;2008年
孔庆洋;[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杨谷芳;[D];湖南大学;2006年
赵春秀;[D];天津大学;2008年
曹阳;[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刘勇;[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刘大远;[D];四川大学;2007年
王箭;[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曲冰;[D];吉林大学;2005年
张宇初;[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刘海方;[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侯成群;[D];山东大学;2008年
彭建锋;[D];山东大学;2005年
杜越峰;[D];山东大学;2007年
王刚;[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黄太宏;[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白涛;[D];厦门大学;2009年
邓彩莲;[D];吉林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信用社存款利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