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文化节的开场白万里行填表

您现在的位置:
& 健康万里行骑行团抵达孔子故里——曲阜
健康万里行骑行团抵达孔子故里——曲阜
告别了泰安,骑行团今日朝孔子故里——山东曲阜进发。&
曲阜,三皇肇启,五帝龙兴。山东的朋友曾告诉我,曲阜的每一块石头都是历史典故。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进入这片土地,并将在这里礼拜中国古代的先贤孔子。&
曲阜位于山东西南,古称鲁县,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都,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旅游胜地。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曲阜孔庙、孔林、孔府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明故城、孔府、孔庙、孔林是曲阜久负盛名的历史人文景观,此外还有少昊陵、尼山、尼山孔庙书院、夫子洞、周公庙、颜庙、石门山、九仙山等人文和自然景观。除了孔子和孟子,这里还诞生了黄帝、少昊、柳下惠、颜子、鲁班、孔伋、谷梁赤、申培、孔融等中国古代帝王和历史文化名人。  
骑行团在至圣林合影留念
曲阜属暖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四季分明,降水较为丰沛,具有春季多旱、夏季多雨、秋季干旱、冬季干冷少雪的气候特点。常年平均日照时数2433小时,平均气温13.6℃,常年降雨量666.3毫米,常年无霜期199天。境内主要有泗河、沂河、蓼河、崄河等河流,还有尼山水库、河夹店水库、梨园水库、胡二东水库、白塔水库、吴村水库等,总库容达15516&万立方米。
领队为市民讲解环保知识
曲阜是伏羲的诞生地,一代人文始祖,在这里创设了八卦。轩辕黄帝,吞并蚩尤,融合神农,现存有祭祀遂祖轩辕的“万人愁”和“庆寿”等巨碑。神农炎帝,建都淮阳,后迁曲阜,斫木为耜,教授耕作,播种五谷,皆始之于此。虞帝舜,躬耕于历山,制陶于河滨。玄嚣少昊,承太昊位于穷桑,后迁都曲阜,以金德王天下……从曲阜发现的大量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迹,可以说是上古帝皇在曲阜活动的考古证明。&
周武王灭商后,宰辅周公旦于曲阜立鲁国。周公制礼作乐,业治卓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成为千古人臣典范,史称“元圣”。&现曲阜城东北的周公庙,就是为祭祀周公而建的。&
春秋末期,孔子在此出生。一代圣贤,创办私学,传授“六艺”,&诲人不倦,鲁国也由此成为当时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并在晚年订《礼》《乐》、修《春秋》,集夏、商、周三代文化之大成,创立“重仁尚礼”的儒家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死后,儒家学说被历代学者逐步发展、改造,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从西汉至清末的两千年间,在中国一直居于正统地位。  
骑行团环孔庙骑行
今天,我们在宣扬环保理念的同时,素不知古代的孔子,早提出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自然理念。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再传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提出“仁政、兼爱、非攻”的政治观点,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曲阜,这座享誉世界的“东方圣城”,像磁石一般,吸引着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国度、不同信仰的人们。每年,世界各地到曲阜寻根参拜、瞻仰孔子、修学旅游、观光考察的人络绎不绝。曲阜不仅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文明一路走来的沧桑见证。
曲阜体育广场宣传活动&
copyright(c)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 &QQ:&
 晋ICP备号《孤僧万里行》出版座谈会全记录
《孤僧万里行》出版座谈会全记录
(2005年12月30日,福州香格里拉大酒店,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整理人张端宁)
叶恩忠(主持人,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社长):
我先介绍一下出席今天座谈会的领导、专家学者、作家和新闻单位的朋友们。出席今天座谈会的有省文联党组书记陈济谋先生,省文联主席许怀中先生,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杨少衡先生,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陈章武先生,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蒋夷牧先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社科院研究员刘登翰先生,福州市文联主席陈章汉先生,福建师大传播学院教授林焱先生,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张冬青先生,省文学院副院长吕纯晖女士,《台港文学选刊》主编杨际岚先生,《福建文学》主编黄文山先生,《福建文学》副主编施晓宇先生,冰心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柄根先生,福州市文化局原局长曾意丹先生,福建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张春煌先生,福建侨报社副主编黄意华先生,福州市宗教局处长李林州先生,鼓楼区文管会主任周民权先生,福州立人图书公司总经理林友贵先生。出席今天座谈会的新闻媒体包括《福建日报》,福建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福州日报》,《海峡都市报》,《福州晚报》,《东南快报》以及福建画报社领导、记者。首先请本性法师介绍一下《孤僧万里行》的创作情况。
本性法师:今天来了这么多的领导和大家,写文章说实在我是个小学生,所以在这里也不敢讲什么有关创作的所有问题。我只是要表达一个想法就是,非常感谢出版社帮我出这本书,尤其也感谢在座大家这么忙但却抽时间出席这个座谈会,我今天坐在这里主要是想听大家的批评和指教,以便我能够在从事佛学之余也能够在文学上有一点点的进步,谢谢大家。
&&陈济谋(福建省文联党组书记):本性法师这本书出版了,我很替他感到高兴。前几天他跟我联系时我就答应他只要跟会议不碰的话,我一定来参加这个座谈会。因为本性法师与我还有老乡这么一层关系。他是霞浦人,我在霞浦工作过,我到霞浦上班时他皈依佛门,后来就出国留学了。再后来我到省上工作,先到统战部刚好我又分管宗教这一块,与本性法师又有了第二次接触,我想也算有缘。接着我调到省文联工作与本性法师变成了很好的朋友,没想到他这次来找我,我想可能是因为其他方面的事,没想到他是出版了一本书,还是文学方面的内容,所以又有联系起来了。我感到跟本性法师确实很有缘,也就很痛快地答应他来了。
这个书拿来时我翻了一下,因为他带的书不够,我就把书先送给另外一个同志了,结果我手头就没有这本书。那天翻了一下,我感到这书不错。本性法师留学兰卡,对佛学很有研究,那天我翻了一下这本书,我感到他的文笔也很不错,尤其是我感到他的心很细,在留学期间,在学习佛教期间做了不少笔记。他书中写的都是早年的一些事,而且还有不少照片,这些照片都一张一张标得很清楚,说明他做了很好的笔记与记录。那我就对比了一下我自己,我们工作快退休了,但我手头上的资料杂乱无章,现在叫我去找一张照片或者寻找当年某件事,一些记忆都没有,所以我想下我不适合于做文学,也因此我对他能出这么一本书感到很不容易,他在研究佛学同时而且能够关怀文学,而且自己动手来写,我认为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我就没有更多的话,祝本性法师今后在佛学文学两方面都争取有更大的丰收,谢谢!
许怀中(福建省文联主席):尊敬的本性法师,尊敬的新闻界、文学界的同志们,朋友们。在新一年来临前,由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来举行《孤僧万里行》散文集座谈会,我觉得我们新闻界与文艺界来讨论法师的散文作品在过去是少有的,不是第一次也是少有的一次。我首先感到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从文化,也就是从佛教文化角度来写与世界许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宗教交流及参学访问写下来的散文。所以这样的散文有文学价值也有宗教文化的价值。它介绍了很多国家一些佛教的情况,这个是很难得的。这本书应该是有它的特色和价值,这是第一个感受;第二个感受是我觉得本性法师他真正做到了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说的这个话在今天来说有它的时代意义,与时俱进了。古人行万里路是很困难的,现在我们交通方便多了,行万里路比过去古人哪个万里路空间更广阔了,读万卷书应是更多了,古人的书,刚开始出书都是用刀刻的,一卷要一大串。现在出版事业发达了,读书的面,特别是信息时代面就更广了。所以我觉得这本书佛学与文学都体现了,也就是作者的文学功底与佛学修养都体现出来了。本性法师早年毕业于北京中国佛学院,之后又到科伦坡凯拉尼亚大学去攻读文学硕士,所以他既念了佛学院又念了文学院。这文学跟佛学能够都打通,有这两方面的修养那就非常的丰富充实。此书作者他到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一些国家,港澳台这些地区,是确实走了很多地方;第三点我觉得去过这些国家地区的人读了以后,一定会感到很亲切也有很多收获。没有去过的读者,可能也会对这些地区增加了理解,特别写到很多国家的一些宗教名胜古迹对大家很有帮助,我最近一直出差还没完全读完,挑选了来读以后还要把它认真读完哦,里面写到了2000年10月访问法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六个国家,正好于今年十月我也到这些国家访问,只是多了两个国家,意大利和梵蒂冈,这些路线差不多,所以我读了特别有兴趣,感到非常亲切,特别增加了很多我没有了解到的东西,比如在巴黎我呆了4天,写到巴黎在艾菲尔铁塔、圣母院、卢浮宫、协和广场、还有香格里舍大街、凡尔赛宫还有圣女贞德的塑像,还有凯旋门这些我都看了之后读了感到亲切,好像又重游了一次。我没去过的德国的这些地方,特别是科隆大教堂,写到了那种雄伟壮观,我读了以后感到非常真实,还写到一些街头艺术家装作一个雕塑的人,满身涂上金色、黑色、白色的站在那边讨点钱。这个观察得很细。还有海德堡确实非常漂亮,哪个自然景观和建筑非常漂亮,这些都写到了。慕尼黑我感到新鲜就是佛学在德国的一些传播情况,这个我们过去了解很少,我读了之后特别感到亲切。尤其写到奥地利那个萨尔茨堡的莫扎特的故居,他说在一个街道的一个楼上,法师写到一个音乐家一生的一些坎坷。一些经历读了以后很有启发,还有悉尼歌剧院我是95年去的。我举这个例子,就这些书所写的我自己经历过的,我感到非常亲切同时又增加了许多知识;第四点我觉得,这本书的装帧图文并貌,很讲究。还有,法师的文字功底很扎实。同时我觉得他写得富有禅意,又有感情色彩。禅意并不是感到文字很特别的这个世俗的东西,有感情色彩所以对散文写作来说是很有好处的。比如开篇他写求学科伦坡的这段话,他说他念了“北京佛学院毕业之后,蒙侨僧慧雄大师等的促成,因缘际会,于1993年经新加坡转佛国,现斯里兰卡朝圣深造,就读于该国的国立凯拉尼亚大学。未觉寒暑交替,但见花开花落,弹指一挥间,四载已去。”类似这样的细说很自然,很亲切,也很有感情色彩。因为我还没全部读完,我的感受就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陈章武(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我来说一点感想,有缘拜读本性法师的《孤僧万里行》是一次非常愉快的精神旅游。法师自喻行云流水一僧孤。但我读完书后,首先想到的一句话是孤僧不孤。作者追随玄奘、鉴真、法显等前贤的足迹把法水洒向天涯海角,异国他邦。因此,万里征程,步步莲花;天南海北,处处皆缘。作为一位和平与友谊的使者,作者笔下的各国高僧大德,丛林名刹,佛事盛典无不体现中外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我以为在中国当代散文游记中,这本书作者为读者开拓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觉,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是平生第一次阅读一位宗教界人士所写的散文游记作品,我因而获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我发现作者心灵的泉水无比的平静也无比纯净。因此,他的语调也是相当平静的,文笔也相当简洁、相当纯净,没有目前文坛上红尘滚滚,众声喧哗的浮躁之气,这又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由此,我又想到了一句古诗:“心静一尺甘露水,性定满目宝莲花。”作者在书中自况佛法的平静,20年的修持已使“我的情感如冰下的海水,”但我以为这冰下的海水笔底波澜依然。依然拨动着一颗虔诚的佛心。一股强大的力量以及在于因缘巧合中所产生的种种奇妙的感应。比如,法师写奥地利的萨尔茨堡“站在莫扎特桥上看时光如水,逝者如斯。一桥一水,隔开古今。左岸是旧城,右岸是新城。在旧城区,音乐是老建筑,建筑是旧音乐。音乐和建筑之外没有什么了,因为山、水、草、木、人、城,早已融入了音乐和建筑之中,就是音乐和建筑本身”。我非常赞赏这段美文。我以为这是一段时空交错,虚实相生,饱含哲思,高度浓缩,在简约中寓丰富,在冷俊中显隽永的美文。我十分敬佩。最后我还想说一点的是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对出版本书是非常认真的,装帧十分考究,让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书中配有许多精美的图片,但我认为比图片更加精美的乃是法师所写的解说词,也就是话外音。虽然只有一句话,寥寥几个字,一庄一谐,妙趣横生,把有形的画面提升到一个无形的思想和哲理的高度。比如与欧洲佛教徒的合影题为“想成佛的不只有亚洲人”;与斯里兰卡军人的合影题为“战争与和平”;新加坡的小吃街题为“百味人间”;纽约的唐人街题为“有人的地方就有唐人街”。有关作者本人的留影序列则分别题为“黄袍加身”,“灯灯续焰”,“僧俗一重天”,“肉体与金身”,“知足常乐”,“尽思己过”,“站在此岸与彼岸之间”,“身后有塔的能有几人”等等。都充满了禅意,禅机和禅趣,无不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启人心智,俗家弟子,姑妄言之,不当之处,恭请垂教。
&&刘登翰(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我接着说一点。读了本性大师的作品我有很多方面的感触,但是我觉得在我读过之后一直不想把它当作一个游记,我觉得它的价值可能是在游记之外。我们很多人可以写游记,但是像这样的游记我觉得它的价值不是所记述的那些决定的。佛教应当说是一种世界性的宗教,佛教从印度东传进入中国。在整个中国的佛教史上曾出现很多圣僧往西天取经留下来很多文字记载,这是最早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笔财富。拿到书我先翻了一下后记,本性大师提到玄奘、法显,然后说还有本性,实际上他是很自觉地继承着中国佛教史上很多圣僧在中外的文化或者佛教交流史上所开创的一个业绩,芒鞋云水,行脚大地实际上是在做着这样一种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所以我觉得在读他的这部分作品时,大量的作品是他可能还有另外一批作品是写他在内地的云游,但这部分作品主要是写他在国外的一些交往,在这些交往过程中他的云游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比较宗教的一种脉迹,不仅是我们往往在宗教比较学上我们注意到佛教与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差别,就本书而言,实际上他在这里所讲究的是汉传佛教与南传佛教间的很多差异。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它实际上带有着比较佛学的这样一种价值在里面。我觉得包括他的留学斯里兰卡,他的访问泰国、印度等等,以及东游日本这些国家,我们看到的是同样一种佛教在不同的区域传播中所产生的差异。所以我觉得这个意义是在游记之外,是作为一种比较宗教,一种他亲历的感受的这种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然后他作为一个汉僧,汉传佛教的传人在感受域外的佛教,我觉得他在这里他的书别有一种文化的韵味在。这是我有很深感受到的,想说的一点;第二点,我觉得佛教到了当代已经发生了很多变革,特别今天我在对我所接触到台湾的佛教,我们过去习惯把佛教的丰富的思想财富,它的佛教哲学,人生哲学与禅理,大量的成为我们今天人类生存的一种文化财富,一种思想财富。所以我们今天在台湾看到很多佛教的变异就在这。它提倡人生佛教,佛教是入世的。借助佛教变成一种思想财富,思想传统来普渡众生。不是把众生渡到西方世界,而是把众生从那种思想的困惑苦难中普渡到另外一种按照佛教的向上的,教人从善、向善的这样一种哲理中。进入到这样一种人生境界。我在看到的比如说我们过去的佛教大学,大部分是讲佛理,学佛经的,但今天,我们有一些佛教大学实际上是与基督教大学一样,讲科学,讲人文,讲社会。我感到整个佛教正处在从传统佛教到当代佛教,从出世的佛教,超脱人世的佛教到入世的转变过程中。那我在读这本书时,他的书的排列很可能是按照他的写作年限,因为最早的是在斯里兰卡,特别是到了中期后,他很努力地透过他的观察把他的佛学理念变成一种来解释人生,教导人性的一种很重要的一种人文思想。比如刚才谈到的我也有同感。写奥地利莫扎特,莫扎特36岁告别人世,6岁就很有名气,他感到他消耗过早挥霍了他的福报。人生很多无常,这种无常留给我们很多哲学上,哲理上,人生上的感悟。我觉得本性法师的一些作品中,特别是到了这本书中间跟后面这部分作品,很努力地有意识地用佛教佛学的一些哲理来劝导引导人生。在这部作品中你可以感觉到他是入世,不是像我们过去佛教一样,你若有苦难我来超度让你剃度完后就一切都忘掉了,四大皆空。他仍然是入世,仍然是在指导人生。比如说,我看到台湾很多宗教的散文,甚至包括台湾的一些大师,圣僧,他们留下来很多建议箴言,大量地入世的教导人生的,而且是用佛理来定入的,我觉得这个变化是很重要的。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这样一个痕迹;第三点,我特别要提到的最后这一篇作品,重返斯里兰卡就是他离开四年学习完后,跟着我们一个代表团到斯里兰卡访问。他八年前在那读了四年书,他说在地上走了四年,回去时人事变化。他看到很多师长有的远去了,有的过世了,有的到了美国,有的到了香港,有的到了不知道哪个地方的哪座寺庙。在这里我感到本性法师他的整个创作的一种个性心理慢慢敞开在所有读者面前。因为我感到宗教散文往往把个性包容遮蔽在所谓宗教那层袈裟之内,但我觉得当他把他的所有真实感受展示在读者面前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着很高佛学修养的,悟性很大的,对人生同样有着许多感慨的真正的一个大法师,一个人。我就感到在这个作品中,前面作品这部分东西相对来说淡莫了点,主要写了他的观察,这种观察本身是有价值的,这种观察特别重点放在宗教的差异。同样佛教间的差异中,我们可以探讨这种差异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由地域环境传播的不一样所产生的一种文化价值。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种文化价值,一种比较宗教学的一种资料来看它。当越来越多接触到人生人性,他开始慢慢敞开时,他的作品就慢慢具有很多的人生的色彩,在这里是不是会改变宗教色彩?这恰恰是一个圣僧他内心是坦荡荡的,让我们更容易进入到一个真正的以佛学来要求自己,追求更崇高的境界与使命。这是我个人阅读的一些感受。
蒋夷牧(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我说几句,我读了这本书有了点感觉。第一,我本人是第一次看到一个佛教界人士写这么一本文学作品,我第一个感觉就是,这本书的可读性比较强,可以让我很轻松地把它看完。可读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这本书是个佛教界人士、一个法师写的。这么一本书本身就带有新鲜感,陌生感。让人会去翻阅这本书,这本身带来阅读的新鲜感;二是这本书我感到它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写的很真切,很平静,也很朴实,看起来很轻松,能够阅读下去,没有一种障碍,有可读性。第二呢,我感到这本书通篇下来给我两个“和”字,“和谐”和“和平”,作者出去交流,追求的也是和平与和谐,让我发现佛教是一个世界性的一种全人类的,一种共同的美好语言,我看了才知道它在欧洲,在欧美也有这么多的佛教人士。在法国就有60多万人的佛教徒,我只是在悉尼郊外的看过一个中国式的寺庙。这对我有一点触动,这个佛教语言是一个能够沟通人类的一种很美好的语言,同时作者本身出去,也是无声地或有声地渲传了我们中国,宣传了我们国家实行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这本书还起到这样的作用。第三,我从这本书里读到了本来我对出家人的内心世界不太了解,他们到底想什么不了解,从这本书我读到了一个宗教界人士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他跟我差不多喜欢旅游,喜欢音乐,特别提到莫扎特的《蓝色多瑙河》等这些有名的乐曲,还喜欢文学,特别是刘登翰先生提到书的后面更多让我读出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在重返科伦坡的一种怀念感想,他在看悉尼歌剧院时一种感触。他写到人类很渺小,一个建筑如此伟大。他一想又感到人的伟大,是人的伟大创造了悉尼歌剧院等。特别是他在感受莫扎特时的一种感情的流露,我觉得都可以引起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一种共鸣,这个以前我看的比较少的。了解宗教界人士一种丰富的内心世界,尽管法师说佛教叫人平静,但他自己也说“我还是摆脱不了一般人的感受”,从这点上使他与我们间引起共鸣。
杨少衡(福建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关于宗教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最近我出去的机会比较多,经常就碰到并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就是中国还有没有宗教自由,有没有信仰自由,有没有僧人。但他对中国并不了解,尤其是法轮功问题的干扰,所以使问题复杂。我也在国内接待过日本文学界人士,研究中国的宗教问题。然后我带他到花巷教堂,带他到长乐的玫瑰山庄去看过,还到了西禅寺。所以,我在看这本书时,本性法师写他的扶桑十日行。当他站在日本土地上与日本人交谈时,旁边国外的有一对夫妻来问他说“你是日本的僧人?”他说不是,我是中国的。对方马上反映,那你是台湾的吗?他说不是,我是中国大陆的,而且要用日本人来证明他确实是来自中国大陆。他觉得中国也有可以自由行走的僧人嘛。所以我在看这本书时我想的这一个概念就是一个自由的概念,他一个人到世界各地去不要说传播,只要他的存在,他的行走本身就很有意义了。本身就显示了一种价值。这种价值是说,在中国的国度上有这样子的僧人,有这样可以自由行走的僧人,这是很了不起的。这我想起了在众多的代表团里都有这么一个人谢冰心。无论是和平,无论是反对原子弹的,还是母亲的,还是文化的,还是作家的都加入到这个里面。她的意义在于在中国的作家代表团中有这么一个中性的人物,有这么一个民主的人物,有这么一个女性的形象,有这么一个母亲的形象,她给人家、给世界一种很温暖柔和的一种感觉。所以我想,出版社出这本书的价值,作者写这本书的价值我大概首先感到是这样一个问题,日本是一个非常多寺庙的地方,大概有几十座吧,跟神社一样多,我在那边就不断的碰到这样的问题,不断的要回答。我告诉他,请你们来中国的时候我陪你们看一些教堂和一些寺院。所以本性法师这种行走的方式,包括出版社出这书的方式,我首先觉得它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显示了一种中国的真实情况,在我们这个和谐社会里面宗教的一种自由,僧人的一种自由,行走的一种自由。这点上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是我读到这本书的一个最深的感受。其次,我有一个感觉,是一个深存疑虑的,泓一法师大家都非常熟悉,他是非常有才华的,各方面的才华都很出众。后来他在灵隐寺出家,出家之后,他再也没有他的文学作品了,他完全进入了他的一种大师境界,人间的许多东西他都抛弃了,包括文学艺术,只有书法保留那种非常圆润,流畅的风格。刚才我们书记讲的,希望本性法师在文学上佛学上都有重要建树。这是一个矛盾的心情,佛学与文学是否一致?有没有矛盾?文学要人的七情六欲,丰富的情感,这是文学作者必须具备的。我对于佛学一窍不通,所以我只能说佛学是不是与文学有相通的地方呢?还是它要回避文学中的一些问题?如果说这两个是统一的,那么佛学是不是一种信仰,一种职业的角度去考虑。我是一个门外汉,本来想从这本书中得到一些解答,我得到了一些,但我还是有一些问题解决不了,所以今天我感受到一点东西时我有一点疑问就交给法师了。▲
&陈章汉(福州市文联主席):我也来说一下。我对僧侣的生活应该从十几年前采访莆田广化寺的学诚方丈开始的。记得当时他是从仙游出家的一个年轻人,现在是我们福建佛协会长。采访前,章武告诉我你要写这个人你必须了解佛教的东西,先后读了几十本书,了解了一点点佛教的知识。有关僧人写的游记,在此之前我看到高鹤年(音)游记,轩元和尚(音)包括印光高僧(音)都非常推崇高鹤年。高鹤年一生走了非常多地方,主要是名山,写法是不一样的。他比较古典一点。时代不同,语言上现代话一点,语言上完全不一样。但从一个生存状态来说,他有两种。一个和尚首先行脚,然后驻山。而且是先有行脚后驻山。这是两个不同的方式,而且先行脚后驻山没有到一定程度无法驻山。这书推荐一下,名山大川全部走过,他说尊为生死大事者,先需行脚来参访真善之实,入证之鉴,诸缘放下,磨练身心然后以诚至还,返朴归真,心存不染,万虑俱消,日久月深,得有主宰,然后参学面壁,方可驻山。本性法师他两种事情同时做了,他没有办法行脚行到一定程度才驻山,而且他是驻城市不是驻山,这里面有新的功课在做,我就感到他佛学探索之路,他有新的时代背景跟他宗教教育,跟和尚所走之路有新的东西在里面,经常有一种新的难题给自己为难。但他所走之路,所得有另一种表达方式,与以往不同。以往最早交通不便,而且当时云游的和尚条件很艰苦。现在要出国办手续都一样的。但作为表达来说,他没有太多的先例,现在僧人写游记的先例,所以我觉得他这本书在他同行中有探索性功劳。还有我看到他对西方世界不仅对佛教感觉,还有对佛界与三界中结合部他在思考一些问题,完全不是在一条佛道中去,还有现实人生,红男绿女,社会上一些现象进行感知、比较产生自己一些想法。本性法师两三年前忽然出现在我办公室,当时在于山,是寄在庙下,经常有人告状,要把我们赶出去。现在搬到金山去了。他请我写一幅对联,我也不敢搪塞,现在已经刻在开元寺了。对本性法师这本书我感到他同行中真的有探索性有成果的这样一本。特别是他出国在外国是不是在国内还有一本?希望有续集。另外,对书的版本我感觉,实话实说,这本书印的很有分量,排版、设计、美编、装帧水平都很高,非常精致。但有一个缺陷,太认真了,认真到材料用太好了,像这样色彩太亮丽,而且包括封面字写得很好,但色彩应该淡雅点,符合宗教的那种收一点,设计者的意图,这跟本性法师本身无关,特别是色彩跟用纸太好,我感着用蒙肯纸会更好。蒙肯纸又轻又厚又古旧一些,确实整个设计真的很漂亮,而且本性法师是个摄影家,散文摄影,诗词等都是文联的工作,真的很佩服他,希望以后经常向您探讨一些有关知识。
&王炳根(冰心文学馆常务副馆长):讲一点感想。我觉得从一个读者的角度看,给我提供了一个观察和认识很新的角度。在座的大多数人都是搞文学的,搞文学要了解世界、了解人,了解世界了解人我觉得我们都有一些固有的角度。这个书提供了一个新的东西,比如说,他这本书有些知识点,由于作者特殊性带来的一些视角的变化给我们增加了很多东西。比如说他写斯里兰卡,在看这书之前,我们脑中有不少有关斯里兰卡的信息。像泰米尔猛虎组织,内战,海啸等,以及街区的景致。看了这书之后才感觉从宗教角度去看它别有一番东西。本性法师写到他留学的一些经历,包括拿大使馆送的票去看一个演出,到门口被拒之门外。为什么呢?在非常遵从佛教的一个国家里,僧人不得出入娱乐场所,民间要对僧人进行监督,并非常认真。这很有意思,很有知识性很有收获,包括他写到在印尼参加郑和活动,他谈到郑和与佛教的关系,这是我以前没了解的。因为我们都知道郑和是伊斯兰教的回教徒,在很多印象中都是这个印象。他跟佛教的因缘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对一个人、一个时代、一个背景更全面了。另外,对僧人的了解我觉得作为我们从事文学的人应该来讲也很有意义。以前,我们概念就是很平面的东西。看了他的书,特别是看到大家提到他后面提到重返斯里兰卡心路,让我们触摸到人的心里的东西,我觉得很有价值。比如他说当时他在塔下想,如果以后自己的一些物件能成为人们景仰供奉的灵物多好啊。但人的愿望总不一定能够实现的等等。这样一个僧人灵魂里比较深的东西,我觉得很有意思,我以一个读者角度感谢作者和出版单位。
&&林焱(福建师大传播学院教授):来之前,政协组织开了个会议。我们除了在政协会议上能与佛家人坐在一块外其他没机会。我们与他们两个语言两个系统。他们来参加会议也就新年致辞啊,某个重大政治活动啊,我们坚决拥护啊,说完就没有自己的话了。今天,他用自己的话与我们对话,我觉得这好像是特难得的机会。前几天我看了个电影,是德国四杰之一拍的印度一个佛教聚会,释迦牟尼生日,从西藏去了很多人参加数万人的大聚会。非常详细记载那过程。藏民都坐着大卡车,一看西藏的车牌,过去参加聚会,去朝拜。导演很注意拍那些徒步去的人。藏民去朝拜都是五体投地,用身体丈量从他家到圣地的距离。拍下整个过程,看下沿途每一步是不是都是走过来的。一条河,河上只有石块,拜不拜?照拜不误!把袍子提起来,基本全身都泡在水里,一步步过去到那边后整个身体都磨成不成样子。很执着的一种信仰方式。用自己行为来做,这也是他的一种行为方式。这片子也拍了一些刚才大家说的欧洲的举行佛教集会的事情,从一个外国人眼光来看佛教信仰。信徒们是怎么行为的?这些东西本来历史上对于佛教生活的了解还是有的,作品也是有的,不管褒贬。但到了这几十年来,解放后27年只有一句话,批判。27年以后我们不能说了。记得1989年出了两件事,一是《人民文学》上马鉴(音)小说引起政治风波;还有一件是上海文化出版社出了一本书,引起政治风波,因为与宗教有关。其实两边变成断档了。在开会时佛教或政协自己开会时按他们那种规范说话,我们俗家的按俗家的方法对话,我不能够去理解他,他来理解我们。像这本书我觉得最好的就是能把文学界的俗家的跟佛家的两界的人坐在一块共同谈一个话题。不管是精神信仰也好,生活方式也好,文章做法也好,我们共同来谈一个问题。读这本书我觉得特有兴趣是它对佛教习俗的一种理解,行为方法的一种理解。比如他说佛、圣、神共处的天福宫等等这样的方式。佛教传的非常广,每个地方的信仰佛教的人士行为方法都不同。比如到那边去能否吃肉?坐车时应该坐哪一排?甚至也讲到泰国佛最盛的地方有那么多色情行业,怎样去理解他们。要按我们去写,我们看了很多很多游记,从来不敢写这些东西,犯忌讳,我们记住了89年的两件事,那都是处理得很严重的。佛教一些现象我们不能写,批评也不行,表扬也不行。最近有一些情况,报纸上有一部电影演佛教人士的,佛教体裁没有,我们文学认识谁敢写和尚的?这么多年没有发表有关和尚的文章?没有!我学生中有个去闽东拍和尚生活方式。和尚出来过几年又回去了,等于一种职业习惯,在他当和尚期间他还有女朋友什么的。一拍回来我说你小心点,别给别人乱看,看了会出事的。这我们能不能去说这一种情况呢?这书很好一点是,用一种很宽容的和谐的通融的很通达的眼光来看待所有佛教礼数,俗家弟子礼数,哪一种存在都是有它的合理性的。这是佛的精神,存在有它的合理性,我们不能以我们这区域方式去要求哪个地方方式,更不能以中国的佛教方式去要求其他方式。所以登翰老师说这是一种文化的互相交流的理解,我觉得这是此书很有趣的地方。把它看作游记不如看成一种心态,看作一种对文化的理解,对佛教传遍全世界后发生的很多变异我们怎样宽容看待这种变异。如果有了这种精神才是宗教与非宗教,此宗教与彼宗教间可以达成互相沟通的前景。今天我看报纸,一张蒙古印的佛教的邮票,这是全世界最大的一张邮票。我在香港文化艺术馆看到跟这几乎同样的唐卡,藏民画的画。上面是三生佛,中间一个欢喜佛。我们中国从来没见过这种画法。佛主怎么画成欢喜佛了?展览馆正门一进去就是很大的一尊雕塑欢喜佛。那些学生孩子没有任何惊讶,这种佛教存在状态对于大家来说是一种很可以理解的或者根本不把它看作一种特别了不起的东西,心态就平和下来了。我拍回那照片,我很想问问这种唐卡的画法有何根据?或许与藏传佛教的传说有关?我今天说,坐在这里是海潮艺术出版社主持的一次会议,僧俗对话就是最大意义。是讨论本性法师一本有趣的文学集子。我觉得这与他集子所表现的宽容的和谐的自然的心态,可能因为他的文学修养,他的见识使他心胸摆脱了狭隘的只有教条的心态。我觉得这就是这本书给我们有趣的东西。我把这本书读完了,我们也可以用一种很自由的心态去理解佛家子弟们,大师他们追求什么,想什么,他们怎么行为的。有一天我们也写一篇散文,小说,写福州佛教界人士怎么样,到时《福建文学》可以发表。今天是一个语言沟通的会议这是最好的。
张冬青(福建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几个老师都说了,作为一个普通文学工作者,我看了本性法师散文集子后感到既惊喜又感动。首先,他写得非常平实,通篇弥漫着这种平和,善良,自信的光芒。简洁,明亮,平常心,结善缘。包括他开头,从历史写到现实不到一百来个字马上就推进。我受了很大启发。不像我们有些甚至得过矛盾文学奖长篇小说作家,写上海一个小巷鸽子飞来飞去就有两万多字,那就比较难看下去了。他在里面很注重细节,包括写人物写诗,不单有宗教文化传播也有宗教对俗世的关照。比如林焱老师说的写到泰国人妖和色情业,他从宗教角度关照,他非常平常心,非常理解宽容。他觉得是个人成熟性的,她出来从业这事情不受戒律的。这使我想起著名作家王小波(音)的夫人李莹河(音),性学博士。她有一次在电视上为包括像按摩女这样的女性作辩护。妇女有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力。本心法师能这样角度来理解,我觉得他非常宽容。而且我钦佩他。第二,非常感谢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我觉得装帧上封面太亮一点,里面排版的版式,特别是摄影照片我都非常钦佩,特别是“灵鹫山上一片云”、“佛牙也曾嚼过五谷杂粮”那个非常辉煌崇高。不是非常有见地的人,看了那场面也抓不住,特别是对有些照片比文字还佩服。第三,我想接前面几位老师的话,我们这样悠久的儒释道文化传统的国度,到底有无真正的宗教?我想是有的,特别是有本性法师这样的青年俊才在做这东西。但具体到民间,我们的宗教跟宗教比较,汉传佛教与南传佛教比较我们要矮一截。火车上去,外国僧人不能与女性同坐,大使馆拿的电影票不能去看,人家国度十分之三是僧众,那是大众信佛,它对僧人要求,对精神领袖要求是这样一个高度。我们不是如此。我们民间有很多宗教,上次在长泰前个礼拜,散文家沈世豪(音)跟我一起开会,他说我们老家小学旁边又建了一个大庙,里面有本地的神。我们崇拜那宗教是个我的不是大众的,求俗事的,求财求运的,求官运等。我觉得有一点缺陷就是,本性法师把我们的宗教与外面的宗教比较还是少一点的,希望在下一部书中写我们国家目前宗教状况,相信会写得更好。
杨际岚(《台港文学选刊》主编):最初这个座谈会的缘起是因为老同学、《福建宗教》主编张善荣先生有这样一个提议。原来本人有种隔膜感,现在所谓的界内与界外。现在界外越界的很多,但有两种状况,一种是比如影视界的越界写东西,哗众取宠,名利双收;另一类就是像法师写的这样,这样的作品,刚才大家都说了,我觉得感到一种纯净与温润。他以一种非常新颖、独特的角度打开另一片天地,让我们看到另一个世界。所以我也玩个文字游戏,“说三道四”吧。“三”呢就是三和。说某某社会名流和三和,世界和平,社会和谐,两岸和解。我在这本书中很真切感受到这些。“四”呢,我感到“识”、“情”、“趣”、“理”四者皆具。“识”呢就是很长见识,不论是自己到过或没到过的地方,我读了这个书很长见识,他不是那种堆砌,说明书的美好拼贴,但这我们能真正能感觉到一些很新鲜很特别的东西。说到“情”,这个情感也是我们自己所久违的,但也感到非常亲切的。就是出家人,界内与界外是一个沟通。我们原来把这完全分开了,实际上,很多情感是共同的。“趣”就不用讲了,刚才章武兄也举了很多,我觉得非常有趣,我也很认真看了文字说明。包括“秘书长见秘书长”,很有意思。到了联合国大厦看到历任秘书长画像,他在底下留影,他是省佛协的副会长兼秘书长,所以秘书长见秘书长。包括“眼高手低”,他反过来“眼低手高”等很多,很有情趣。如果说到“理”,这种“理”不是那种高深莫测的,为什么原来有隔膜?看了不少宗教界人士写的东西,各种方式出来的,我觉得进不去,包括它里面的一些禅理,禅机,禅味,进不去。读这样的作品我进去了。我觉得我起码在某一些方面我感受到了,由这个题外话。其实宗教与文学是密不可分的,包括现在台湾,台湾若夫(音)的禅于式禅路式,林清泉的禅路散文。但他本身身份是文人,文人禅引到里面来,现在是僧人写文,他有换一个角度,所以我很高兴。其实我们有很多未知的领域,未知的界别,未知的天地,我们原来一种惯性,反正文学圈,文化圈碰过来这样,碰过去又是那样,其实有另外一片天地。比如对宗教认识,我们以前泛政治化,把西方传教士叫精神鸦片,是文化侵略。其实回过头来,我对宗教界人士肃然起敬。像我家那个小海岛,原来都有一些西方人过来在那边传教,那是苦不堪言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接触到一些新鲜新颖新奇的东西,才能给我们文学带来新活力。谢谢大家!
&黄文山(《福建文学》主编):我简单讲一下,很荣幸来参加《孤僧万里行》座谈会。刚才接到书时有点惊讶,这么多年收到僧人写的散文集还是第一次,但翻看后心里也释然了。我曾经到过雁荡山,到那时我感触很深的有一句话“天下名山僧占多”。另一个解释是天下的很多好山水都是僧人先发现的保护起来,雁荡山就是这样。僧人先发现雁荡山,僧人之后才是诗人,之后才有接踵而来。而且很多僧人同时就是诗人。我们很多中国历代禅思,禅机,禅理都是通过诗的形式表现的,所以很多僧人也是诗人。我从他的书中不断读到很多禅机,书中的诗心感受比较深。这本书很有价值,不论书中写的很朴素的平淡的心态写他所见闻也好,或像章武先生讲的写萨尔茨堡那是文学性很强的一篇散文。萨尔茨堡那些篇章很多语句就是诗的语句,而且蕴涵着很多生活哲理。所以我觉得此书很有价值。
施晓宇(《福建文学》副主编)越到后面发言难度也越大。我们整天都在审稿子,在阅读的快感中同时也产生很多阅读的痛苦。就是发现这种眼睛一亮的作品很少。本性法师的这本书,我拿到时首先是新奇,这是一个出家人写的大作,我当天同时收到一本书,我就先看《孤僧万里行》,我本来想先看一下前言后记,翻开后就看了下去。第一天晚上就看了一半,这在我是比较少的。他就是平常心说平常话,就是修炼到家了,这恰恰是很难的。表面上很轻松,其实是一种举重若轻。所以我恭喜他的大作出版,同时期待他国内的这些行脚游记尽快出版。我感觉方丈历来就有两种面相,一种是法相庄严,一种是法相慈悲。我觉得本性法师是属于法相慈悲一类的,所以斗胆请教一个问题,就是大作中说到南传佛教僧侣,因为他在科伦坡求学期间他坐那个公车,把手扶在扶手上,结果很多人对他侧目,因为他手上戴着一串僧珠。原来是南传僧人是不戴的,中国僧人戴,他们之间有什麽差别?我想知道,书中没讲,借此机会冒昧向本性法师请教这个问题。
曾意丹(福州市文化局原局长):今天叫一个六根不干净的人来谈论一本法师写的书是有难度的。但我一想,诸位在座的也没有一个是六根干净的,于是乎就有点心安理得起来了。胡诌就胡诌,我胡诌是有原因的。一,我没有预先看到这书,刚拿到,所以只能非常快的简略翻一下,本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这又是一个胡诌,那只好胡诌了。虽然我只是随便翻一下,因为这个东西可以引起很多话题。刚才比如说章汉一下给我打招呼说,这本书封面怎么那么红?那从一个角度来看未尝不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另一个角度我看未尝不可,人家不光红还红得发紫。本性法师他是一位僧人,很明显在滚滚红尘中出那么一本书未尝不可。他职责之所在呢?他还在渡人,他也还在传播他的佛教理念。佛理我们也不要用俗人的眼光看。当然了,他是把佛理当作一种美好的东西,当然这美好东西也不一定都不对,也很多是对的,有些我们也不要理解说佛教理论就一定跟我们不一样,其实大家谈论很多隔阂问题。是的,可能大家接触少一些,我们以后要加强对佛教理解,但是要注意一点,其实原先就没有那么深的界限,包括本性法师用一种禅宗的理论,他也讲了僧人本来就不是两重天,是一重天啊。佛祖他照样要吃五谷杂粮。你看他在佛牙有张照片,这些都是有些禅味的。因为佛教也不只是禅宗。禅宗如他说曹洞宗和临济宗两宗的多少代继承者。要说到这两宗,事实上都是南禅宗的一花五叶的两宗。这一花五叶跟福建关系也太大了。我们先不说佛教的问题,就说佛教跟我们关系密切到什么程度。我的意思,我是很感慨。跟我们是分不开的。因为传统文化的构成是儒释道,这个“释”就是佛教。你不自觉中已经接触,你还说你很不了解,你叫孩子做功课,这个“功课”就是从佛教来的。你说你是哲学家,你是形而上学的。这形而上学从哪里来?这抽象从哪里来?都从佛教中来。你写散文,比如说“聚沙成塔”,这些都是从佛教来的,包括我们的一些成语典故,包括中国语言,也是从佛教百易经中来的。甚至《西游记》有种说法,这猴子还受梵文一篇诗,就是季羡林翻译过的,里头写的那猴子有关系,启发了中国,然后中国造出了孙悟空。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再说文学。比如说禅宗,佛主释迦牟尼,什么叫佛?很多人不理解,其实所谓的佛就是悟。怎么悟?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人间有那么多苦难。农夫在犁田那种辛苦,背上晒着太阳,把皮肤晒裂了。粮食种出来不易。犁地时又把蚯蚓给伤了。蚯蚓断成两截,流着血怎么那么多生灵有那么多痛苦?它其实宗旨是使人么摆脱痛苦。他最后在菩提树下悟了。这悟了就是佛。所以他成佛是指他悟了,那我们的邵武老兄也是福建人,严羽,他讲妙语,写诗要有妙语,才能成为好诗。他本身也受到禅宗的影响。他主张引禅入诗,总之,佛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主要构成的一大部分。一个是儒学,就是孔子创立以后的,一个是佛教,一个是道教。你吃的豆腐没有道教也吃不了豆腐,是炼丹过程点一下,豆浆就变成了豆腐。所以说,我们的中国文化,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构成的。所以本性法师的这一做法我认为是非常好的。而且他事实上也是在渡人。刚才说的僧俗一重天,里面讲无情物亦有佛性。榕树根有仁有义。其实,天若有情天易老。天本来也无情,你让他有情,他也会感动着老。这个有情无情,佛教也讲这些东西,你说不管有情无情,这个事本来就是个很大的哲学命题。所以我觉得他渡人也无非是说任何人包括在座的都会有佛性,如果你努力都能成为佛。当然,你不要一定理解为宗教的什么佛,或者宗教的什么神仙。事实上是还在做渡人工作。也就是希望和谐、和平、慈悲为怀。福州开元寺以前有一位主持,叫宝松法师,很了不起,他真的为了人间的幸福牺牲了自己。当时美国人侵占越南,在南亚他自焚了。当时世界各国电视台都有转播。这就是在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帝国主义在越南发动战争。所以说任何一点都有很闪光的东西。我们不要去理解为宗教的那种狭隘的意义。佛教事实上是一种文化。包含哲学,经济,军事,科技等。氧气的发现认识中国的道士。所以我的意思是,通过这本书,海潮出版社能这么做,本性法师的文学修养也挺高的。当然,他写的较平实,追求一种类似弘一大师最后修炼的,没有人间烟火味。当然,他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没有人间烟火味在我理解并不是不吃人间烟火,而是把人间那种俗的东西排除掉,追求那种纯净的真善美。包括本性法师,我说的不客气点,还没有真正要修行到大德高僧啊。修行到弘一那些大师程度还是要积累。不要说俗人了,就更差了。知识是要积累,经历要积累,磨难要积累,经验要积累,学问要积累。没有到那时候都不要自称你是大专家,你是大师,还早呢。我们都在努力,但起码我认识到本性法师是个智僧,学问深。这点使我很欣慰。我家倒是跟一些高僧有缘的。我父亲跟弘一大师很要好。我家本来有一批他送给我父亲的东西,现在全没了。我63年左右回来,找西禅寺梵辉法师。他是个真正的高僧,而且是个学问非常深的高僧。现在说非物质遗产保护,我就力主《长河曲》(音)一定要保护。梵辉他不但诗写的很好,他的诗就像白居易的风格,比较通俗,比较雅。他对音乐的天赋没有人能比,他在越南当高僧时就整理了《长河曲》的节奏鼓点编成了《梵贝流飞》(音)这本书。书名是沈宝琛提的。他正好把他的名字套进去了。“梵贝”是佛教音乐,“流飞”他不是梵辉吗?那就是赞颂极致。这本书我觉得要非常珍贵的保护下来。所以他去世时我去送他就跟佛教界,宗教工作部门一再呼吁梵辉这几本书要保护好。因为它里头从过去朝代佛教音乐开始,那时《长河曲》(音)保留了唐宋以前一直到唐宋的许多古乐。特别是佛教音乐,这是珍贵的非人类物质遗产。再不注意保护,就非丢失不可。所以说任何学问都很深的。我总觉得我们都要努力。可能太多题外话,反正一句话,我很高兴。这确实起一点沟通桥梁作用。起码对不太了解的了解一些。问题是要进一步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好才能创造出新文化,要对传统文化不了解,要有什么让你眼睛一亮的东西不容易。我们的很多高僧,包括福建的很多高僧都是对中国文化做出巨大贡献。比如斐济(音)是著名的小品画家。苏东坡在他的画上题“竹外桃花三两只,春江水暖鸭先知”。临济宗,曹洞宗。临济宗在明代代表人物沿江(音)在福建鼓山涌泉寺当主持。佛教可能有些很出彩的人物。我在北京也碰到一个,是五台山的。在北大念研究生。现在也毕业了,他还在中国文联的楼下开了家饭馆。五台山的宝莲,面条上面有一朵莲花。那花很漂亮,味道也很好,真的可以让你扫掉人间俗味。我本来担心福建后继无人,现在像本性法师这样能出现几位就太好了。谢谢。
李林州(福州市宗教局处长):都在宗教工作部门工作,今天本性法师《孤僧万里行》出版座谈会,我不能不讲。我跟本性法师因为工作关系有这因缘,因为96年我到市民族宗教局当政研室主任,有一定接触。后来,整顿福州开元寺,开元寺当时很乱,三国四方。当时我有幸跟本性法师配合,在这方面跟他有了较多接触。对本性法师,我原来印象就相当好。他很谦恭,很宽厚,很恬静。大家读他的作品也可以看出文如其人。他原来给我的印象就是这些,后来跟他接触过一些,在《福建宗教》杂志上也看过他的一些作品,那我就知道他在这方面很努力,也比较有学识修养。他的作品并没有直接寄给我,只是我零星在一些杂志刊物上看到。我有时把我的一些拙作寄给他,他都没有给我他的作品。中国有句古话,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次终于送了一份厚礼给我,我很高兴;第二,我们中国的佛教,本来就有一个传统,佛教僧人游历四方。它有一个很专业名词叫参学。我们佛教界出家人参学的很多,但真正像本性法师这样走出国门看世界,而且又从世界看中国佛教的并不多。至于说把他的思考记录下来更是凤毛麟角。正因为如此,本性法师在主持省佛协的工作才能有更博大的胸襟,更深邃的智慧来处理教内外事务。因为现在宗教团体会长副会长都有一定数量。但秘书长承当了大量繁重的工作,从某种角度讲,秘书长是团体灵魂。刚才我也是匆匆看到这篇文章,但个别文章以前已经拜读过了。总的来讲,文字比较朴素,风格恬静,读起来让人很安定。刚才刚好翻到一个注释,“经过20年的修炼,我的情感如冰下的海水”,他的心里仍然波动着并不是井水,而是海水。他更多的是走向人间佛教来劝悟世人。而且他文章里虽然文字朴素,但我注意到,不少地方在文字朴素中流露出禅机和哲理。而且洋溢着一种人文精神。我们现在是说构建和谐社会,实际上他在这里面佛教追求就是一种和谐,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书中描述南亚寺院的一篇,我认为是很有意思的。慈禧太后和康有为两个书法在同一个寺庙。他们都有同一个寺庙的题匾题联。讲出当时他们两个人视同水火。慈禧在变法后下令追捕康有为。在这种情况下,在寺院里面两个人的书法能相互宽容,作者就有意宣扬佛教那种和谐。对此,我们可以有很多思考。福建佛教是很繁荣的,历史上有一个空前繁荣。但我也有很多忧虑,曾意丹局长是福州专家,对福州很了解。福州以往佛教界有很多高僧大德。都是学问非常精深,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突出贡献的。可惜这些年来,在这方面退步了。但我们很高兴看到,因为以前就我所知,除了梵辉,鼓山的普雨的画和传统文化底蕴的人物在今天非常少了。所以我们有本性法师这样的智僧。我希望我们共勉。我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希望有更多像本性法师那样自身勇猛精进,成为佛教界一座又一座高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文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