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效用理论对生产有好处的实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的基本规律之一。是指在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最终会减少的规律。该规律另一种等价的说法是:超过某一水平之后边际投入的边际产出下降。  在一定时期内,产量的增加,会降低产品的平均固定成本,因而会使平均成本下降。这就是所谓的规模效应。但这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一定产量范围内”。由于产量的增加一定程度时,随着变动成本增加,平均可变成本也会上升。把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变动成本结合起来,在产量上升时,平均固定下降,平均变动成本上升,两者相互抵销。当平均变动成本的上升超过平均固定成本的下降时,平均成本就会上升。 这样说来,生产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企业与经营决策中,不仅要考虑平均成本,更要考虑。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通俗解释
通俗地讲:当你极度口渴的时候十分需要喝,你喝下的第一杯水是最解燃眉之急、最畅快的,但随着口渴程度降低,你对下一杯水的渴望值也不断减少,当你喝到完全不渴的时候即是边际,这时候再喝下去甚至会感到不适,再继续喝下去会越来越感到不适(负效用)。  另一种解释方法:你开了个小作坊,每天可以产出5件商品,那么效率是5件/天。你的生意越做越大,需要找来帮手,于是现在变成了2个员工。人多了,工作时聊天误工、两个人相互推托依赖,都希望自己偷偷懒、省省力,于是效率变成了4.5件/天,在工资等激励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产出效率会越来越小。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生活中的2则实例。  可以用各种理由来解释边际效用递减,但最重要的是一种生理解释。效用,即满足程度是人神经的兴奋,外部给一个刺激(即某种物品给以刺激,如吃刺激胃),人的神经兴奋就有满足感(产生效用)。随着同样刺激的反复进行(消费同一种物品的数量增加),兴奋程度就下降(边际效用递减)。这个规律对我们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非常重要。  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从消费这些物品中得到效用,这样,消费者为了购买一定数量物品所愿意付出的价格就取决于他从这一定数量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效用大,愿付出的价格高;效用小,愿付出的价格低。随着消费者购买某物品的数量增加,该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样,消费者所愿付出的价格也在下降,所以,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理论解释
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有很多种。  心理或生理的解释  效用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消费某种物品实际上就是提供一种刺激,使人有一种满足的感受,或心理上有某种反应。消费某种物品时,开始的刺激一定大,从而人的满足程度就高。但不断消费同一种物品,即同一种刺激不断反复时,人在心理上的兴奋程度或满足必然减少。或者说,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效用不断累积,新增加的消费所带来的效用增加越来越微不足道。19世纪的心理学家韦伯和费克纳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现象,并命名为韦伯——费克纳边际影响递减规律。这一规律也可以用来解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反证法  如果边际效用不递减,则假定消费者可免费取用某种物品时,消费者对其需要量都将无穷多。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消费者对任何一件物品的需要都会在某一点上停止。在这一点上,消费者的总效用最大,而边际效用为零。  资源配置说  设想每种物品都有几种用途,且可按重要性分成等级。消费者随着获得该物品数量的增加,会将其逐次用到不重要的用途上去。这本身就说明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比如水,按重要程度递减的顺序,分别由饮用、洗浴、洗衣、浇花等多种用途。水很少时,它被用作最重要的用途如饮用。随着得到的水的量的增加,它会被逐次用到洗浴、洗衣、浇花等相对越来越不重要的用途上。这说明水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无可置疑,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正是由于边际效用递减,才存在着如何使稀缺资源实现合理配置的问题。所以边际效用递减假说在经济学中很重要,它与后面要讲到的边际生产率递减,从而,被看作是资源配置理论的两大支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作为解释消费者行为的基本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 需求规律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商品的需求量与商品自身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下降,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但并没有说明为什么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即没有说明需求规律存在的原因,关于这个问题,西方经济学家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解释。  任何购买行为都是一种交换行为,消费者以货币交换所需求的商品。交换过程中,消费者支出的货币有一定的边际效用,所购买的商品也有一定的边际效用,消费者通常用货币的边际效用来计量物品的效用。由于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因此,消费者愿意付出的货币量就表示买进商品的效用量,而消费者对两种商品所愿付出的价格的比率,是由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所决定的,边际效用越大,愿支付的价格(需求价格)越高;反之,边际效用越小,需求价格就越低。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既然边际效用越来越小,那么,消费者对商品购买越多,所愿支付的价格就会越少。这样,消费者买进和消费的某种商品越多,他愿支付的价格即需求价格就越低,反过来说,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可见,一个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价格反映了该商品的边际效用,而边际效用是随购买数量的增加而减少的,于是价格也就随着数量的增加而降低,或者需求量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因此,需求曲线也就是边际效用曲线,它是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普遍性反思
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对同一物品消费时的规律  我们在谈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总是说消费一种物品的数量越多,即某种刺激的反复,使人生理上的满足或心理上的反应减少,从而满足程度减少。这里非常重要的是物品是指“同一”物品,消费者对不同物品的满足程度是不同的;而且在连续消费某物品时,不同消费品带来的刺激是鲜明的,满足程度会大大提高,边际效用会发生改变。  正如喜欢多动的小孩,总让她做一件事情或玩一种玩具,她会感到非常不开心;一旦换一种游戏或换一个地方,她就会感觉非常新奇,非常开心。这种情况是不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使用条件的。  又如,我们处于网络相当发达的时代,没有网络,感觉生活就会不够完整。什么使得网络紧紧抓住了人民的生活呢?信息。网络上的信息是最快最全面的,能让我们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全世界各个角落发生的新鲜事情,因而成了生活的一分子。但我们从网络上了解的信息是千姿百态的,初次见面的信息是最有价值的,而不断重复的信息我们则会视为垃圾。这也正说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同以物品是有效的,不适合不同物品的消费情况。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的是边际效用而不是总效用递减  《边规》的作者认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的片面的观点”,作者的例证是因细菌感染患病的病人需要静脉注射某种抗生素三天方可痊愈,第一天注射后,没感到有什么变化;第二天注射后,就感到明显好转;第三天注射后,就恢复健康了。因此,他认为这里的边际效用是递增的,而不是递减的,因为第三天注射治好病后,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最大,边际效用也最大,只有完成这第三针才能真正治好病,否则前面两针很可能无效,甚至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该作者的陈述看起来是很有道理的,其实不然。作者并没有真正完全理解“边际效用”的含义,边际效用是指自变量变化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增加量,强调的是增量。某病人静脉注射某种抗生素,“第一天注射后没感到有什么变化”,这里作者需要的是宏观的变化,其实药物在身体里发生了不少的变化,在宏观上表现出来,作者就视而不见。我们不能因为“第一天注射后没感到有什么变化”就说第一次注射的效用可忽略。“第二天注射后,就感到明显好转”,这是在第一天注射的基础上产生的效果,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功劳归到第二天注射上,忽视第一天的注射效用。第二天注射抗生素后的总效用是在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就在宏观上表现为“明显好转”,如果没有第一天的注射,病人能“明显好转”吗?同理,可分析“第三天注射后,就恢复健康了”,总效用增加,达到最大,发生“质”的变化,但是此次效用增加的量却较前两次要低。该作者是混淆了“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概念。  正如“吃”的例子,吃第一个馒头感觉最强烈,从“饥寒交迫”到“有馒头吃”,这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有一种“质”的飞跃,当然其边际效用最大。吃第二个馒头感觉还是挺好的,只是没有那么强烈的反应,说明边际效用较第一个的边际效用小……依次吃了几个馒头终于吃饱了。如果照作者分析“注射抗生素”边际效用那样分析的话,就该说“最后一个馒头使我达到最饱,故其边际效用最大”。显然,是不正确的。  牛顿常说自己“站在巨人的肩上”,他在前人不断积累的经验上前进了一小步就发现了真理,虽然只是前进了一小步,但是正好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而显得非常关键。古语有云“功亏一篑”,也是说明最后一步的关键作用。虽然最后一步关键,使总效用达到最大,可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忽视了基础建设的丰功伟绩。因此,相同事物的消费是满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  三、规律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边规》举反例:“某工程队要以南北走向用10000节铁轨铺一段,与一条东西走向的铁路相接。当然越铺得多,铺这段铁路对于工程队来说,重要性就越大,成就感也越大,即边际效用越大。”如果只铺了第一节铁轨,铁轨就因缺货而涨价50%,该工程队很可能放弃这个工程,这说明这第一节铁轨是可有可无的,其边际效用最小。如果在铺完9999节铁轨时,铁轨没有了,该工程队绝不可能放弃这个工程,哪怕涨价300%,也一定要买一节回来铺上,如没有它,前面的9999节铁轨的效用就等于零,这说明最后一节铁轨是最重要的一节铁轨,因而它的边际效用最大,这里边际效用也是递增的。  这里,如果作者换一个角度来看,把一条铁路的完成作为一次完整的消费,当一条铁路建好之后,再在相同两地之间建第二条,它的效用增加很显然比第一条铁路的效用要小得多。这是完全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  不否认作者分析的第9999节铁轨重要性,可是作为一次消费是具有完整性的。在对消费品中一个元素进行消费时产生的 作用暂不用“效用递减规律”来解释。如一辆汽车,必须要有所有的汽车零件包括引擎、轮胎、车身等等组合在一起才可能完成汽车的消费,产生效用。只使用引擎、或只推动轮胎、或光坐在不能前进的车厢里是永远也达不到消费汽车的效用。所以,我们应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一定要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坏习惯。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就是说对于每一件事情,开头就是第一次,它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最大的。因此“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也是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   四、边际效用递增规律是否真的存在  爱情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增规律在教材里虽没有明确提出,但是有位学者盛晓白颇有见地的提出了这个规律“在网络经济中,消费者对某种商品使用得越多,增加该商品消费量的欲望就越强,出现了边际效用递增规律”,并从质量和性能、需要层次、知识含量三个方面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递增规律进行了区别。  边际效用递减涉及的产品或服务总存在一个限度,多是比较简单的物质产品,在质量和性能上没有变化,简单重复性的消费很容易达到饱和状态。而递增涉及的产品或服务,在质量和性能上不断改进,在消费数量增加的同时,也不断给人们以新的刺激、从而能不断提高人们的满足程度;且针对人们的社会需要或精神生活需要,这种需要几乎是无限的。因此人们的满足程度就不会随着商品或服务数量的增加而下降,而是恰恰相反;如果消费者拥有的知识越多,他对知识、信息的需要就越多,因而在拥有一定的知识后,就会对掌握更多的知识产生更加迫切的需要,形成知识的累积效应。  其实,盛学者提出的边际效用递增规律都是建立在不同产品消费时的边际效用。作者认为质量和性能上不断改进,不断给人们新的刺激,提高满足程度,质量和性能提高后的产品与原产品是不同的新产品,对消费者来说效用本来就不相等;对社会需要和生活需要就要分情况讨论,到底是指什么呢?丰富多彩的生活当然越多越好,但是简单重复的社会需要或精神生活需要也是满足递减规律的,譬如与人民生活日益紧密的网络,它提供的信息如果重复,也就落得垃圾一场;最后,知识累积效应需要许多不同知识的叠加累积,相同的知识是没有裨益的。  由此可见,边际效用递增阐述的现象都是变动的、复杂的、进步的,这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简单重复条件迥然不同。边际效用递增阐述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可是它能用“边际效用递增”来描述吗?是否有科学的根据?这也是我们努力研究的方向。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 参考资料
1..cn/b/3658964.html?from=related 2./xfjjx/Html/Book/Upload_Book/N16//jiaocheng/4/c4-1-6.htm 3.http://web./department/broadcast_tv/xfjj/viewziliao.asp?id=220 4./wenzhang/viewnews.asp?id=5221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 护理学杂志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 惠州学院学报 -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18:52:38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出自 MBA智库百科()
边际分析方法(marginal analysis/marginal adding analysis)
  边际分析法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方法,同时形成了的,代表人物有()、()、()、()、()、()、()、()以及()等人。对边际概念作出了解释和定义,当时把叫做, 杰文斯把它叫做最后效用,但不管叫法如何,说的都是中的“导数”和“偏导数”。
  在中,边际分析方法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之一,是一个比较科学的分析方法。西方边际分析方法的起源可追溯到。他在1814年曾指出微分法对经济分析所可能具有的用途。1824年,()首次将微分法运用于,研究政府的和劳务获得最大利益的条件。创始人()在其最大快乐和最小痛苦为人生追求目标的信条中,首次采用最大和最小术语,并且提出了的原理。
  边际分析法是把追加的支出和追加的收入相比较,二者相等时为临界点,也就是投入的所得到的利益与输出损失相等时的点。如果的目标是取得最大,那么当追加的和追加的支出相等时,这一目标就能达到。
  边际分析法的数学原理很简单。对于离散discrete情形,边际值marginal value为变化量与自变量变化量的比值;对于连续continuous情形,边际值marginal value为关于某自变量的导数值。所以边际的含义本身就是因变量关于自变量的,或者说是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时因变量的改变量。在研究中,经常考虑的有MR、MC、MP、MB等。
  边际分析方法在中,我们把研究一种可变因素的数量变动会对其他可变因素的变动产生多大影响的方法,称为边际分析方法。
  边际分析法就是运用导数和微分方法研究中微增量的变化,用以分析各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过程的一种方法。
  边际即“额外的”、“追加”的意思,指处在边缘上的“已经追加上的最后一个单位”,或“可能追加的下一个单位”,属于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就是指在函数关系中,自变量发生微量变动时,在边际上因变量的变化,边际值表现为两个微增量的比。
  这种分析方法广泛运用于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的分析过程,如对效用、、产量、、、、、、要素效率等等的分析多有边际概念。
  边际分析法之所以成为西方经济学研究中的非常重要的方法,是由西方经济学的对象决定的。由于西方经济学研究资源最优的使用,而最优点实际就是函数的极值点,根据高等数学的知识,很容易理解,数学方法求得极值就是对函数求导数,当它的一阶导数为0时,即找到极值点。
  经济学研究经济规律也就是研究经济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经济变量是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如、、产量、等等。经济变量分为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是最初变动的量,因变量是由于自变量变动而引起变动的量。例如,如果研究投入的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把作为自变量,把产量作为因变量。自变量(生产要素)变动量与因变量(产量)变动量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生产中的某些规律。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边际分析法。
  “边际”这个词可以理解为“增加的”的意思,“边际量”也就是“增量”的意思。说的确切一些,自变量增加一单位,因变量所增加的量就是边际量。比如说,生产要素(自变量)增加一单位,产量(因变量)增加了2个单位,这因变量增加的两个单位就是边际产量。或者更具体一些,运输公司增加了一些汽车,每天可以多运200多名乘客,这200名乘客是边际量。边际分析法就是分析自变量变动一单位,因变量会变动多少。
  提出“边际”和“边际分析”的概念不是故弄玄虚,而是为了作出更正确的决策。经济学家常说,要用边际量进行分析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可以用最后一名乘客的票价这个例子来说明边际分析法的用处。当我们考虑是否让这名乘客以30元的票价上车时,实际上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和这两个概念。边际成本是增加一名乘客(自变量)所增加的(因变量)。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增加这一名乘客,所需磨损的汽车、汽油费、工作人员工资和等都无需增加,对汽车来说多拉一个人少拉一个人都一样,所增加的成本仅仅是发给这个乘客的食物和饮料,假设这些东西值10元,边际成本也就是10元。边际收益是增加一名乘客(自变量)所增加的(因变量)。在这个例子中,增加这一名乘客增加收入30元,边际收益就是30元。
  在根据边际分析法作出决策时就是要对比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即增加这一名乘客所增加的收入大于所增加的成本,让这名乘客上车就是合适的,这是。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让这名乘客上车就要亏损,是非理性决策。从理论上说,乘客可以增加到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为止。在我们的例子中,私人公司让这名乘客上车是理性的,无论那个售票员是否懂得边际的概念与边际分析法,他实际上是按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这一原则作出决策的。国营公司的售票员不让这名乘客上车,或者是受严格制度的制约(例如,售票员无权降价),或者是缺“边际”这根弦。我们常说国营不如私人企业灵活,这大概可以算一个例子。
  边际分析法在经济学中运用极广。所以,边际这个概念和边际分析法的提出被认为是的一次革命。在经济学中,边际分析法的提出不仅为我们作出决策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而且还使经济学能运用数学工具。边际分析所表示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变动的关系可以用微分来表示。由此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可以得到广泛应用。现在数学在经济学中运用十分广泛,对推动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起到了重大作用。有兴趣的读者看一点更高深的经济学著作就会体会到这一点。
  在经济学上,边际是指每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出的变化。边际分析方法在中有较多的应用。它主要分析在一定产量水平时,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对总利润产生的影响。可以用以下的公式来说明。
  公式:边际值=△f(x)/△X
  其中,X代表投入,f(x)代表产出,表现为X的函数;△表示变量。
  假设基数X处在变化中,那么,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这个单位所引起的产出的增量是变化的。
  在西方经济学中受到特别重视,1870年代由法国的瓦尔拉斯、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几乎同时提出来,后被称为“”。这种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边际分析是一种数量分析,尤其是变量分析,运用这一方法是研究数量的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这一方法的引入,使经济学从常量分析发展到变量分析,这一点从概念上已经说明了。事实上,在经济活动中,恰恰是自变量的微量变动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程度极少相等,即不是直线型,大量是不等的曲线型。边际分析法研究微增量的变化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使精细地分析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过程,就是说,它对经济变量相互关系的更严密。
  其二,边际分析是最优分析。边际分析实质上是研究函数在边际点上的极值,要研究因变量在某一点递增、递减变动的规律,这种边际点的函数值就是极大值或极小值,边际点的自变量是作出判断并加以取舍的最佳点,据此可以作出,因此是研究最优化规律的方法。
  其三,边际分析是现状分析。边际值是直接根据两个微增量的比求解的,是计算新增自变量所导致的因变量的变动量,这表明,边际分析是对新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即属于现状分析。这显然不同于和平均分析,总量分析和平均分析实际上是过去分析,是过去所有的量或过去所有的量的比。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种因素经常变化,用过去的量或过去的平均值概括现状和推断今后的情况是不可靠的,而用边际分析则更有利于考察现状中新出现的某一情况所产生的的作用、所带来的后果。
  边际分析法在1870年代提出后,首先用于对效用的分析,由此建立了理论基础——。这一分析方法的运用可以说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的革命,具体说它的意义表现为:
  第一,边际分析的运用使西方经济学研究重心发生了转变。由原来带有一定“社会性、历史性”意义的转为纯粹研究如何抉择把有限的稀缺资源分配给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上,以有效利用。
  第二,边际分析开创了经济学“数量化”的时代。边际分析本身是一种数量分析,在这个基础上,使各种数量工具线性代数、集合论、、、差分方程等,逐步渗入经济学,数量化分析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第三,边际分析导致了的形成。边际分析以活动为出发点,以、为重心,强调主观心理评价,导致了以“”为特征,以市场和为研究中心的微观经济学的诞生。微观经济学正是研究市场和如何解决三大基本经济问题,探索如何得到最大满足,生产者如何得到最大利润,生产资源如何得到最优分配的规律。
  第四,边际分析奠定了最优化理论的基础。在边际分析的基础上,西方经济学从理论上推出了所谓最优,最优,最大及整个社会达到最优的一系列条件和标准。
  第五,边际分析使得到重大发展。研究变量变动时,整个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动,这为研究事物本来面目、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问题的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 :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所引起的成本增量
  ◆ :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所带来的收益增量
  在判断一项经济活动对企业的利弊时,不是依据它的,而是依据它所引起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较。若前者大于后者,这项活动就对企业有利,反之则不利。
  边际分析法体现向前看的决策思想,是寻求最优解的核心工具。主要应用如下:
  1、无约束条件下最优投入量(业务量)unconstrained optimization的确定:
  是考虑的根本目标。由微积分基本原理知道:的点在边际利润等于0的点获得。利润(或称净收益)为收入与成本之差,亦即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之差,即:MB=MR-MC。
  由此可以获得结论:只要边际收入大于边际成本,这种经济活动就是可取的;在无约束条件下,边际利润值为0(即:边际收入=边际成本)时,资源的投入量最优(利润最大)。
  2、有约束条件下最优业务量constrained optimization分配的确定:
  对于有约束情形可以获得如下:在有约束条件下,各方向上每增加单位资源所带来的都相等,且同时满足约束条件,的总效益最优。这一法则也称为等边际法则。
   当所考虑的资源是时,有约束的最优化法则即为:在满足约束条件的同时,各方向上每增加一元钱所带来的都相等;如果资金是用来购买资源,而各方向的资源价格分别都是常数,有约束的最优化法则即为:在满足约束条件的同时,各方向上的边际效益与价格的比值都等于一个常数。
  3、最优化原则的离散结果: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应该增加行动;当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应该减少行动;最优化水平在当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的前一单位水平达到。
  4、提倡使用。是边际分析的变形。增量分析是分析某种决策对收入、成本或利润的影响。这里"某种决策"可以是变量的大量变化,包括离散的、跳跃性的变化,也可以是非数量的变化,如不同技术条件、不同环境下的比较。比较不同决策引起的变量变化值进行分析。
  在中应用边际分析法相当于是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决策的评价体系:不仅考虑变量的总值Total,也同时考虑变量的平均值Average和边际值 Marginal。总值、平均值与边际值之间具有如下关系(total-average-marginal relationship):
  1)边际值的符号是总值上升或下降的信号;
  2)当边际值大于平均值时,平均值处于递增状态。
  有可能的话对上述结论进行数学推导,细化结论的文字描述,这可以加深对结论的理解应用。特别注意4个重要点位:、边际利润最大点、平均利润最大点、总利润最大点。
  应用边际分析法还隐含着一个思想:充分利用与促进开发。
  在应用边际方法或也应该注意如下复杂因素:
  1、现实经济管理问题总是千丝万缕,存在多个变量,要争取抓住主要变量,并在各个方向上满足边际法则;
  2、决策变量与相关结果之间关系复杂,所选取的变量是否得当,必须与相结合,并进行方程回归、、等检验处理;
  3、注意所考虑问题存在各种各样的约束条件和数学工具的应用条件;
  4、注意决策问题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 确定规模。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益。当一个企业要扩大规模时,它就要分析每增大一个单位的规模,所可能带来的产出的增量,这就是边际分析。科学的边际分析方法可以使企业的规模确定在一个最合理的范围内。
  公式:π=MR-MC
  其中,π代表,MR代表边际收益,MC代表边际成本。
  当π>0时,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获得的收益增量比引起的成本增量大,说明企业还没有达到能够获得最大收益的产量规模,此时,企业应该扩大产量。
   当π&0时,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所引起的成本增量比所能获得的收益增量要大,说明企业应该减小产量。
  当π=0时,企业达到最优的产量规模。
  ◆ 。每提高(或降低)一个单位的价格,对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实际上也要用到边际分析方法,它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具有竞争力的。
  ◆ 确定合理的要素投入。在确定生产中需要投入的各个要素的量时,我们需要分析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时,对总的收益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也是边际分析。
  ◆ 产品结构分析。多数企业都不只生产一个产品,各个产品生产的比例就是。确定各个产品生产多少的比例关系就可以运用边际分析方法--对各个产品的边际效益进行分析。所谓边际效益,就是对一个产品的生产增加一个单位的资金投入所引起的收益的变化量。如果把资金增量投入到各个产品,所能产生的边际效益是相等的,那么这个企业的产品结构就是合理的;否则,其中必定有某种产品值得扩大规模,以带来更多的收益。针对进行边际分析,可以明确哪些产品需要增加投入,哪些产品需要缩小生产规模。
  边际效用分析方法作为观察的一个工具,只有一定的实用性。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效用是(包括劳务)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它决定,从而决定对商品的需求。对来说,有的商品的高,有的商品的低,为取将最大效J队他必须根据边际效用随购买量增加而递减的规律,多购买边际效用高的商品,少购买边际效用低的商品,达到消汝科均衡,即消费者所花费的每一元钱都取得相等的边际效用(简称边际效用均等或单位货币边际效用相等)。
  西方经济学家迎过对的分析,发现了规徘和边际效用均等规律,但却无法将边际效用分析方法运用于宏观领域。其实宏观边际效用不过是微观边际效用的总和。例如,在一出时朋(一年或一个月)如果所有消费者都认为自己所购买的商估,的边际效用是均等的,则宏观边际效用也必然是均等的。而作为所有量总和的各种商品社会,则是仅各种商而的宏观边际效用达到均等的推动力理。宏观边际效用趋于均等的过程可简单描述如下:在一定时期,各个消费者选购商而,如果他们感到自己所购买的商品的边际效用不均等,会不断调整购买最,直到实现,宏观边际效用也随之达到均等。
  宏观边际效用与微观边际效用相同之处是,都能根据购买昆的大小来判断边际效用的高低,都具有趋于边际效用均等的倾向。不同之处是,宏观边际效用还存在着,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宏观边际效用随着消费者对其需求的增加而递增。因为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增加,会拉大供求差距,佼其变得,从而增大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欲望强度,导致其宏观边际效用上升。由此可见,宏观边际效用主要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个因素。其公式为:
宏观边际效用=
  该公式表明需求越大于供给,宏观边际效用越大;需求越小于供给,宏观边际效用越小。由于各种商品的单位货币的宏观边际效用从不相等到相等,是通过增减()来实现的,即增加宏观边际效用高的商品的购买量(销售量),佼之降下来,减少宏观边际效用低的商品的购买量,仪之升上来,最终达到各种商品的宏观边际效用均等。因此销售量增长率高的商品,其宏观边际效用也高,销售量增长率低的两而,其宏观边际效用也1氏。
  揭示出而求增加直接导致宏观边际效用上升的因果关系,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宏观边际效用的高低,取决于社会的大小或的强弱。从宏观边际效用的变化过程看,某商品在刚试制出来时,山于受到收入的限制,只有少数人买得起,因而比较小。以后,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有的社会需求也相应增加。但在这一时期,愿意井有能力购买的人虽然不断增加,但增加量比较小,因而较低,相应的,宏观边际效用也较低,这是商品的宏观边际效用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宏观边际效用较低的阶段。
  当人们的收入提高到一定程度,购买者的增加速度由馒转快,出现购买商潮,并一直延续到需求接近相对饱和。在这一时期,该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收入的每一次提高都会带来需求的较大增加,因而宏观边际效用相对较高,这是该商品的宏观边际效用发展问第二阶段,即高宏观边际效用阶段。在人们对该商品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满足后,尽管收入继续提高,但其需求增加很少,甚至会下降,因而宏观边际效用相对较低,这是该商品的宏观边际效用发展的第三阶段,即宏观边际效用较低的阶段。
  可以说,任何的宏观边际效用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部型经历一个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的发展过程。或者说,都要经历上述三个发展阶段。这是宏观边际效用的基本规律。
  但各种商品的宏观边际效用不可能同时处于同一发展阶段,在一定时期,有的商品的宏观边际效用处于第一阶段,该类商品称为第一类商品;有的商品的宏观边际效用处于第二阶段,该类商品称为期二类商品;有的商品的宏观边际效用处于第三阶段。该类商品称为第三类商品。这样,全部可以分为上述三类商品。但它们个足一成不变的,根据宏观边际效用基本规律,随着供给的增加,处于第一阶段的宏观边际效用要转入第二阶段,处于第二阶段的宏观边际效月1要转入第三阶段。与之相应,第一类商品要转变为第二类商品,第二类商品要转变为第三类商品。于是,全部消费品的演变历史可以表述为这样一个过程:第一类商品不断转变为第二类商庸4I第二类商船不断转变为第三类商品,第三类商品逐渐走向衰亡,同时新发明创造出来的商品又不断补充第一类商品。这是消费品发展的基本规律。
  某企业生产、一种产品,成本500元/箱,售价700元/箱,如当天,按每箱200元进行处理,根据该企业的上述情况确定其最佳日销售量。根据该企业的历史资料进行,日销售量150箱的为0.1,160箱的概率为0.2,170箱的概率为0.4,180箱的概率为0,3,列表如下:
市场销售状态(日销售量)概率累计概率值
150箱0.11.0
160箱0.20.9
170箱0.40.7
180箱0.30.3
  本例中客观自然状态变量(日销售量)可以用有序的数量表示,其累积概率按日销售量由高向低(由180箱向]50箱)累积计算。下面运用边际分析方法计算转折既率:
  Mp=700-500=200(元)
  Mt=500-200=300(元)
  P≥\frac{300}{200+300}≥0.6
  根据转折概率计算期望边际利润和期望边际损失:
  期望边际利润Mp×P=200×0.6=120(元)
  期望边际损失Mt×(1-p)=300×(1-0.6)=120(元)
  将转折概率与累积概率进行比较,如果能找到与转折概率相等的,该累积概率的期望边际利润等于期望边际损失,其所对应的日销售量就是最佳销售量。一般情况下找不到与转折概率相等的累积概率,因此,需按累积概率计算期望边际利润和期望边际损失,按期望边际利润大于期望边际损失的原则选择方案。根据有关资料计算如下:
日销售量累积概率期望边际利润期望边际损失
180箱0.3200×0.3=60300×(1-0.3)=210
170箱0.7200×0.7=140300×(1-0.7)=210
160箱0.9200×0.9=180300×(1-0.9)=30
150箱1.0200×1.0=200300×(1-1)=0
  从上表可以看出,累积概率0.3时,其期望边际利润60元小于期望边际损失210元,不符合选择的原则。累积概率0.7时,其期望边际利润140元大于期望边际损失90元,以下累积概率期望边际利润都大于期望边际损失。在这些累积概率中应选择最接近转折概率的累积概率。本例转折概率为0.6,最接近的累积改了是0.7,累积概率0.7对应的日销售量170箱即为应选择的方案。
  用方法对本例进行风险决策,结果与边际分析方法是一致的。
  按最大期望盈利值为32000元,其对应的日销售量是170箱,与边际分析方法选择的结果一致。
  边际分析法主要研究在一定产量水平下,每增加一个产品对总利润的影响,即:边际利润=边际收人一边际成本,当边际收人&边际成本,则边际利润&0,意味着增加单位产量可使总利润增加,此时企业的产量不是最优;当边际收人&边际成本,则边际利润&0,意味着减少单位产量可使总利润增加,此时企业的产量也不是最优。只有当边际收人=边际成本时,边际利润=0,意味着总利润达到极大,产量最优。
  从边际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来看,边际分析方法的思路具有这样几个特征:
  1、不考虑的情况,侧重分析新增一单位要素对整体收益的影响;
  2、边际分析方法是一种的方法,主要考察要素变化带来的收益的变化;
  3、从决策的角度来看,边际分析方法实际上强调,决策前最后一个单位的增量资源往往对决策的影响最大。
  边际方法的运用,为电信业务层投资效益评价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同时其分析结果,对实际决策也更有指导意义。
  1、电信新业务的投资效益前评估。电信网络投资具有规模大、设备专用性高的特征,由于固定投资比重较大,对电信的直接影响是:电信产品的比重普遍较大,相对比重较小,通常电信网络在建成之初,网络资源的容量基本可以确定,在达到既定容量之前,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用户的成本(即边际成本)都非常低。并且新增加的用户在享受时,对其他用户的消费活动不产生影响,也不会对网络产生显著影响。因此,边际本低是电信网络投资的一个重要特点,基于这个特点,在进行电信新业务的时,可能在考虑全部成本时,该业务的投资料是完全亏损的。但是,对于已经发生的和固定成本,实际上都可以视为是一种“”。无论是否开发新业务,这都分成本都已经支出了,边际效益强调的是总利润的望乏大化,因此,只要该业务的边际收气》边际成本,对于这类新业务的投资应该就具有可行性。
  2、电信滚动性探资的效益后评价。在传统的投资效益评价过程中、由于电信资金投放的滚动性,在进行投资效益评价时,往往无法清晰地界定和增量资金的效果。如果要全面地对电信业务的投资效益进行后评价,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个层面是就电信业务的整体投资效益进行分析评价,这个整体投资效益的概念主要是从投资评价的期间来看的,整体效益主要是考虑该业务自投资以来至投资评价这个时间段内所发生的全部投资、收人和成本情况,通过选取、已投资本回报率、投资收人比等,评测该类业务在整个评价期内的整体效益情况。第二个就是分析该业务的边际效益情况,考虑到数据提取的便利性和合理性,建议以年度为单位进行边际效益的测算。所谓边际效益主要是考察截止到当年年末,、新增收人和新增成本等要素,计算当期的边际效益指标,如利润率、已投资本回报率、投资收人比等。这里的边际效益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当期末存量资金和增量资金的综合效果,其含义是当期期末这个时点上存量投资和新增投资的效益状况。运用该方法对业务连续几年的边际效益情况进行分析,就可以画出该业务的边际效益变化曲线,从而反映该业务历年投资、不同的效益变化情况。
何伟,张黎著.经济学方法论[M].ISBN:7-/F011.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05.
胡积健.企业改革中的财务深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01月第1版.
段芳芳.边际分析方法在电信集团业务投资效益评价中的应用.集团经济研究2007-12月中旬刊.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79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本条目相关文档
& 4页& 2页& 4页& 2页& 6页& 6页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
评论(共24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边际分析方法"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