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英雄传作者

帖子主题:《水浒传》的作者是谁
共&2148&个阅读者&
军号:7436006 工分:1242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
文章提交者: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历来研究者说法不一。在中国大陆最流行的说法是施耐庵,但是也有一些版本却标明著作者为施耐庵、罗贯中两个人。
其实,早在明、清两代,关于《水浒传》版本上的署名,在文人们的笔记和书目的记载中,就有如下三种说法:一、罗贯中撰。这种说法不见于任何一种早期刻本。二、施耐庵撰。这种说法最早的两种版本出现于明末年间。三、施耐庵、罗贯中合撰。有这种题署的版本最早出现于明代的嘉靖、万历年间。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也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二人合著的。不过他认为前七十回是施耐庵写的,后五十回才是罗贯中续的。所以他要“腰斩”《水浒传》,并在第七十回正文后面发表这样的评论:“一部书七十回,可谓大铺排,此一回可谓大结束。读之正如千里群龙,一齐入海,更无丝毫未了之憾。笑杀罗贯中横添狗尾,徒见其丑也。”不过,金圣叹并没有提出他所根据的是什么。一般的评价,有两个共识:第一,都认为罗贯中的《》比《水浒传》写得好,特别是关于部分。《水浒传》最擅长写杀人越获,但战争场面却写得极为粗糙,漏洞百出。所以,不太像罗贯中的手笔。第二,都认为《水浒传》的前七十回比后五十回写得好。如果《水浒传》的后五十回是罗贯中所续,不应该写成这个样子。可是,如果此书没有罗贯中什么事,为什么又会出现他是此书作者的传言呢?可见,其中必定另有原委。此外,还有人认为施、罗都不是《水浒传》的作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下面我们不妨梳理一下这二人的关系,试图从中找到答案。“施耐庵”不是人名?极少数的人认为施耐庵不过是个假托的人名。例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说:“疑施为演为繁本者之托名。”他的根据是最早出版的《水浒传》简本书上并没有编著者署名,几十年后出现繁本,不但内容有所增加,作者也署名了。因此这个作者,很可能就是万历年间繁本的修订者,不过是编个人名随意加上去的而已。甚至有人认为“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的“施耐庵”是“是乃俺”的谐音,意思“就是我”,也就是编者罗贯中。今天的人无法理解,完成一部文学作品是非常辛苦的事,作为一部优秀作品的作者,本该是一件荣耀的事,怎么会有人不愿意署名呢?原来,这中间,有一个对“小说”的认识演变过程。在中国古代,“小说”算不得文学作品,“小说家”只是“下九流”人物。最早的“说书人”,高级点儿的在茶馆或“勾栏”也就是妓院里说,低级的只能在马路边说,跟叫花子差不多。给说书人写“话本”也就是底稿的人,大都是穷困潦倒的落魄文人,有的甚至是烟鬼、酒鬼、嫖客、败子。这些人幼年读过书,懂点儿,长大了闯荡江湖,见多识广,有的还特别善于言辞。落魄以后,无以谋生,就编一些历史故事,要么自己讲,要么把底稿卖给“说书人”让人家去讲。在这种情况下,小说家不但不敢争版权,还生怕别人知道,坏了读书人的“名声”。在读书人的眼中,写八股文章的才是“文人”,写诗词歌赋的才是“雅士”,写小说的,就是“文痞”甚至是作孽的“罪人”了。例如明代的庐陵(江西吉安)人李昌祺,学问不浅,官儿做得也不小,就因为写了一部五卷二十二篇传奇小说《剪灯余话》,结果不但生前受到嘲笑,死后还被取消了进入乡贤祠的资格。在“正人君子”们看来,小说家不但要受到世人责骂,还要受到天谴、遭到报应的。例如明代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说,罗贯中因为编《水浒传》,“其子孙三代皆哑”。清代的铁珊在十五年刊印的《增订太上感应篇图说》中已经到了不惜用造谣中伤来污蔑、侮辱小说家的地步了:“施耐庵作《水浒传》,其子孙三代皆哑。袁于令撰《西楼记》,患舌痒症,自嚼其舌,不食不言,舌尽而死。高兰墅(高鹗)撰《红楼梦》,终生困厄。王实甫作《西厢》,至‘北雁南飞’句,忽扑地,嚼舌而死;金圣叹评而刻之,身陷大辟,且绝嗣。”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中国古代的小说家,大都不署名或用别号署名,例如漱六山房、花也怜侬、兰陵笑笑生等等。《水浒传》是中国最早期的白话小说,写的人物又都是土匪强盗,宣扬“善杀人者即英雄”,鼓励造反,作者不敢署名,毫不奇怪。江浙人写不出山东话?还有一种观点更有趣。有人认为施、罗是江浙人,而《水浒传》中满是山东、河南方言,江浙人施、罗不可能写出山东腔,所以二人都不是作者。先来看看施、罗的生平。施耐庵或者罗贯中历史资料,少得简直如凤毛麟角,许多专家考证,甚至连考古学家也参加进来发掘,所得到的资料,有的模棱两可,有的被批驳者所否定。目前一般的说法是:施耐庵,名子安,号耐庵,原籍钱塘(浙江杭州)人或苏州人,后来迁居江苏兴化或淮安,元代至顺二年(1331年),与刘基同榜中进士,并与刘基结识,曾在钱塘当官两年,后来退出官场,终生不再仕,立志著书。大约在年间去世,著书的时间共有三十多年。终年七十五岁。著书的地点,传说是在江苏兴化的白驹场。有一种说法: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冬,朱元璋与张士诚交战,施耐庵为避战乱,迁来白驹场西定居,此地现名施家桥。张士诚是元末泰州白驹人,施耐庵后来定居白驹,与张士诚可以说是小同乡。许多有关施耐庵的文章都提到张士诚和朱元璋都想请施耐庵出仕,即便不是事实,至少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还有人说施耐庵曾经当过张士诚的军师,可惜张士诚目光短浅,不听施耐庵的良策,于是施耐庵离开了张士诚,张士诚也终于被朱元璋打败。张士诚的失败,施耐庵一直耿耿于怀,觉得自己也有一分责任,所以他在《水浒传》中特地把梁山军师智多星吴加亮改名为“吴(无)用”,意思就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帮助张士诚平定天下——是军师无用啊。白驹场现在有不少与施耐庵有关的遗迹,如施耐庵陵园,还有施耐庵在白驹镇写作《水浒传》的书斋。清咸丰五年(1855年),施耐庵的十四代孙施涔将此斋加以修建,改成了“施氏宗祠”,供有第十五世始祖施耐庵的牌位。据称当地施氏宗谱卷末有《施耐庵传》残页,为淮安人王道生作,其中提到施耐庵著有《江湖豪客传》,即《水浒》等多部著作,每一部著作完成都要仔细校对,其中得到弟子罗贯中的帮助最多。从文字看,作者王道生比施耐庵小七十来岁,比罗贯中小三十多岁,而且与罗贯中在福建见过面,所讲的事迹,应该可信。但是据《水浒》研究者及考古学家们的考证,此文仅见于清代的施氏族谱,不是明代的版本,也没有旁证,有伪造的嫌疑。后来又陆续发现各种有关施耐庵的资料,如清咸丰年间的《施氏族谱》、施家桥出土的《施让地券》《施氏家簿谱》等文物,民间也有各种传说。整合这些资料后,可以大致勾勒出施耐庵的生平:施耐庵,元末明初人,名子安,又名肇端,字彦端,耐庵是他的又字或者别号。祖居扬州兴化,后来迁居海陵白驹,至顺间“乡贡进士”,流寓钱塘,曾入张士诚幕,张败后隐居白驹著书,后因躲避朱元璋的征召而去淮安,死后骨殖迁葬白驹施家桥。关于以上推测,学术界尚有争议。因为这些资料都是在施耐庵死去几百年了,《水浒传》广泛流传之后才出现的,不是第一手材料,可信度不免要大打折扣。再来看罗贯中。通常的看法是,罗贯中(约年),名本,一说名贯,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人或庐陵(江西吉安)人,终年七十一岁。也就是说,罗贯中比施耐庵小三十五岁,施耐庵中进士的那一年,罗贯中刚出生;施耐庵死的那一年,罗贯中四十一岁。罗贯中的著作比施耐庵多,除《三国演义》外,还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粉妆楼》《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共几十种。但是从这些作品的文字水平看,比《三国》相差太远,不大可能出于同一人之手,很有可能是罗氏的早期作品或后人伪托。有人从语言方面分析,认为《水浒传》中使用了大量山东、河南方言,据此认为《水浒传》不可能是身居钱塘的施耐庵或罗贯中编写。其实《水浒传》中同时也使用了大量江浙方言如“稿荐、桶盘、做人家、做羹饭”之类。再说,水浒故事的来源是宋元话本,而话本的主要流行地区是河南、河北、山东,话本所使用的文学语言是当时的“官话”,即首都开封方言。因此,《水浒传》中出现许多河南、山东方言语词,很可能施耐庵就是直接照抄话本底稿的。因此,认为施、罗都与《水浒》无关的说法不可用。只是,到底谁是真正的作者,至今仍是个谜。施、罗不可能同为作者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说罗贯中是施耐庵的门人。高儒《百川书志》说:“《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本贯中编次。”意思是说:《水浒传》是施耐庵写的,罗贯中编的,也可以理解为两人合作的。如果前文对二人的生平考证属实,那么,二人同时著书似乎不大可能。从年龄上看,施耐庵辞官不做,开始著述时是四十二岁左右,思想水平和文字水平都已经成熟了,这时候罗贯中还是个三岁的小孩儿。等到罗贯中成人,施耐庵的小说已经写了近二十年,早应该定稿了。另外,罗贯中的水平比施耐庵要高得多,这从《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对比中明显可以看出来。一般来说,老师的水平即使不高于学生,也不会相差太远。罗贯中写《三国》,战争场面写得十分生动,地理位置也大都与实际相符,而《水浒》所写的战争场面大都出于想象,有的近似儿戏,地理位置更是错误百出,是名副其实的“纸上谈兵”。如果罗贯中参与《水浒传》的“编次”,总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老师的作品错误百出而无动于衷吧?举几个典型的错误。其一,为了救宋江,两百多梁山好汉来回六千里路从梁山到江州去劫法场。回来的时候,还收了四个好汉和近一千人马,一路冲州撞府,平安返回梁山。如此不要命的军事部署,写出精彩三国战争场面的罗贯中怎么可能看得下去?其二,救史进和鲁智深时,梁山泊出动七千大军,来回三四千里,半路上还劫持了钦差大臣的“金铃吊挂”,最终平安回到梁山。这简直是军事神话。任官军的力量再薄弱,也不可能让宋江等人“横行”到这种程度,否则大宋的江山早就拱手让与他人了,怎么可能持续三百年之久。其三,小说中称武松在沧州别了柴进和宋江,回清河县去看望哥哥,路过阳谷县时顺便打死了一只老虎(景阳岗打虎)。然而,这个路线犯有严重的地理常识性错误。清河县在沧州的南面两三百里,阳谷县在沧州的南面五六百里,三个地方基本上是一条直线。武松本可以从沧州直接回到清河,没必要“路过”阳谷县。但是小说中,武松不但路过了阳谷县还在那里的景阳冈打死了一只老虎,而后又折回头回到清河县。再比如著名的“智取生辰纲”。书中说朝廷从大名府运送生辰纲到开封去,中途要经过黄泥冈、二龙山、桃花山等强人出没的地方,导致生辰纲最后在黄泥冈被劫。且不说这条道路有现成的“官道”,官兵根本没必要走荒山野岭。可见《水浒传》对这些地方位置描述就有错误。从山东大名府到开封几乎是一条由北向南的直线路线,按小说的说法,生辰纲在黄泥冈被劫,这些地方都应该在大名府的正南、开封府的正北面。可是,《水浒传》中又说,黄泥冈在大名府的正东面,属于济州管辖。二龙山、桃花山和清风山同属青州管辖,青州在济州的东北,离大名府到开封的路线相距千里。这显然是作者地理知识不足造成的。书中类似地理和战争的硬伤还有不少,像这样的错误,不太可能在熟悉地理和战事艰辛的罗贯中笔下出现。有一点要特别指出,即《水浒传》中的地理性错误,只错在北方地区,到了后面,宋江大军开到浙江去“征方腊”时,作者对浙江的地理环境特别是杭州地区的地理描述,几乎没有错误。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水浒传》的作者或编撰者是个没有到过北方的南方人,或者就是杭州人。这身份,与施耐庵、罗贯中完全符合。此外,作者对北方气候的错误描述也可以证明作者是南方人。例如“风雪山神庙”那一场。当时林冲的住处被奸人所烧,林冲冒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在严冬岁末走了十来天到了梁山。此时梁山泊不但没有结冰,还“山排巨浪,水接遥天”,林冲还能够坐着小喽啰划的船上了梁山。这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华北来说,简直就是亘古奇迹!再例如,呼延灼用铁甲连环马进攻梁山泊一节,先不说这种连环马根本不可能上战场(只要射倒一匹,其他马就会受影响)。就是当时正值冬令,在那冰封的湖面上任何马匹都无法奔跑,哪里还用得着徐宁的钩镰枪?连环马极有可能是从岳飞拐子马联想而来的。《水浒传》的作者是谁?将以上种种观点综合起来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水浒传》并非成于一时,也不是作于一人之手,其中施耐庵可能是第一个进行编纂加工的“总其成者”,贡献最大。至于罗贯中是否是施耐庵的弟子并且参与修改,鉴于书中存在诸多历史、地理、气候方面的错误,我们更倾向于认为,熟悉历史、地理的罗贯中没有参与其中。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700915 工分:69
左箭头-小图标
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中国古代的小说家,大都不署名或用别号署名,例如漱六山房、花也怜侬、兰陵笑笑生等等。《水浒传》是中国最早期的白话小说,写的人物又都是土匪强盗,宣扬“善杀人者即英雄”,鼓励造反,作者不敢署名,毫不奇怪。---------------------------------------------有点现在网名的意思·。。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2条记录]&分页:
&对《水浒传》的作者是谁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水浒传》作者为罗贯中考论--《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水浒传》作者为罗贯中考论
【摘要】:关于《水浒传》作者的争论由来已久,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说法:施耐庵著、罗贯中著、施罗合著、累积成书。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与研究。
绪论部分首先明确了本文写作的目的与意义,概括了作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即从版本题署、明清笔记史料、《水浒传》文本、《三国演义》《平妖传》与《水浒传》共性四个角度深入开展研究。
第一章从版本题署看《水浒传》作者。“东都施耐庵撰”源于金本,属于金圣叹的杜撰,“钱塘施耐庵编辑”更将原本属于罗贯中的“编辑”一职改掉,从“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到“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中可以看出,施耐庵的职责相当模糊,而且“的本”作者不能成为小说《水浒传》作者的依据,而罗贯中在各个版本题署中多次以独立的面貌出现,比施耐庵更具有成为作者的资格。
第二章从明清笔记和史料中看《水浒传》作者。明清笔记史料中有多处提到罗贯中创作《水浒传》的记载,这些材料如果正确地解读,是可信的。明清笔记史料中多次提到施耐庵作《水浒传》的材料,要么没有根据,要么经不起推敲。
第三章从《水浒传》文本看作者。《水浒传》全书忠义贯通,思想统一,虽然前后忠义侧重不同,艺术有高下之分,这些都存在着另外的原因,不能据此认为《水浒传》为施罗合著。《水浒传》中大量描写存在江浙尤其是杭州痕迹,也同时具体有山东尤其是东平及其周围之痕迹,从这两点来看,无论是钱塘的施耐庵与江苏兴化的施某某都不能成为作者,而罗贯中恰好有这个可能。
第四章从《三国演义》《平妖传》与《水浒传》对比来看作者。两书与《水浒传》存在不少共性,思想、故事情节、情景描写、人物塑造等方面存在在不少相同相似之处,似乎可以证明它们同出于罗贯中之手。
结论中对全文作出总结。《水浒传》的作者为罗贯中,是比较研究之后慎重作出的结论。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I207.412【目录】:
中文摘要5-6Abstract6-7绪论7-11 一、 本课题研究历史与现状7-8 二、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8-11第一章 从版本题署看《水浒传》作者11-20 第一节 《水浒传》的版本及其题署11-15 第二节 “东都施耐庵撰”与“钱塘施耐庵编辑”15-17 第三节 “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与“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17-20第二章 从明清笔记史料中看《水浒传》作者20-30 第一节 罗贯中史料解读20-25 第二节 施耐庵史料解读25-30第三章 《水浒传》的“忠义合一”与“南痕”“北迹”30-46 第一节 由“忠义合一”看《水浒传》成书于一人30-38 第二节 《水浒传》的“南痕”“北迹”38-46第四章 从《三国演义》与《三遂平妖传》看《水浒传》作者46-61 第一节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共性研究46-54 第二节 《平妖传》与《水浒传》共性研究54-61结语61-62注释62-63参考文献63-66致谢66-67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杜贵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袁世硕;[J];东岳论丛;1983年03期
黄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5期
杜贵晨;;[J];菏泽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应守岩;;[J];菏泽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李永祜;;[J];菏泽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马成生;;[J];济宁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陈松柏;[J];南都学坛;2000年05期
杜贵晨;;[J];南都学坛;2008年01期
汪吾金;;[J];名作欣赏;2011年1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詹颂;[J];蒲松龄研究;2003年02期
苗怀明;;[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朱锐泉;;[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贺根民;;[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李永东;[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吕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郝威;胡滢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黄秉泽;[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范喜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王翠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松柏;;[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俞强;;[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高玉海;;[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田同旭;;[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关祥可;;[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莫其康;;[A];水浒争鸣(第十二辑)[C];2010年
彭琼英;;[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陈连山;;[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黄开发;;[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王硕;;[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32辑)[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用源;[D];南开大学;2010年
任红敏;[D];南开大学;2010年
袁曦临;[D];南京大学;2011年
陈建新;[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侯桂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宋金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朱秀敏;[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袁野;[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郧在廷;[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徐伟;[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淑文;[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王理亚;[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张曌嫘;[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付洁;[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胡朋君;[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刘佳;[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龚洁;[D];湘潭大学;2010年
詹伟明;[D];湘潭大学;2010年
杨立琼;[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徐彦峰;[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吕乃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王平;;[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李金松;[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02期
黄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5期
章培恒;[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6期
张培锋;[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张国光;[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王丽娟;[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王丽娟;[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周兰桂;[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韩洪举;[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刘承训;[J];怀化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黄觉弘;[J];江汉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陈辽;[J];江汉论坛;1982年03期
杨培国;;[J];民主与法制;2010年19期
喻学才;;[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1期
陈辽;[J];江汉论坛;1983年03期
边际;[J];红楼梦学刊;1991年01期
夏梦菊;;[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佘大平;;[A];水浒争鸣(第十二辑)[C];2010年
;[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郭兴良;;[A];水浒争鸣(第五辑)[C];1987年
郭兴良;;[A];水浒争鸣(第三辑)[C];1984年
张虹;;[A];水浒争鸣(第九辑)——2006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张国光;;[A];水浒争鸣(第二辑)[C];1983年
朱贻生;蒋玉平;;[A];2005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暨大丰市施耐庵研究会成立20周年庆典专辑[C];2005年
孙楷第;;[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朱贻生;窦应元;;[A];2005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暨大丰市施耐庵研究会成立20周年庆典专辑[C];2005年
安迪光;;[A];水浒争鸣(第九辑)——2006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臧宾;[N];菏泽日报;2006年
赵晓勇;[N];新华日报;2007年
陈香;[N];中华读书报;2007年
周到;[N];上海证券报;2007年
袁开建?徐长江;[N];新华日报;2007年
记者 刘欢;[N];北京日报;2006年
李伦;[N];中国改革报;2003年
张金锋;[N];中国旅游报;2001年
李寿山 付胜杰
李继保;[N];济宁日报;2011年
王平;[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扬;[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在所有小说当中,我最爱的还应该是中国古典小说,虽然中国古典小说在整体上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能做代表的也不过 那十来部,但是,我还是情愿看这些小说。西洋的小说我也喜欢,但因为我不懂洋文,所看者无非翻译,究竟不知道原作者的风味到底是什么,这也是我的一大遗憾。当代的小说呢,说句不恭话吧,多数都是不成气候,不论外在有多大的名声,我是一点也不能感兴趣的。古典小说为什么就能吸引了我呢,也无非是古典小说的叙事言语往往流畅,从没有衔接不上的时候,我之所以喜欢古典小说,第一就是取它的语言比起当代小说要好的多。  当然,古典小说的缺点是很明显,有时候除了语言方面,几乎找不到什么高明的地方,古典小说的结构松散,都是什锦拼盘的摸样,作者把一大堆故事串在一起,见不得思维的功力。其次缺乏心理描述,单纯就是讲故事,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殊少,除了《红楼梦》里有一点点,其余的小说里几乎见不到。第三就是模式单一,其中的描写套路都是一样,一到英雄出场都是身高八尺,小姐出场都是多愁多病,毫无特色可言,其中的场景,人物服装,往往千部共出一部,单调之极。第四则思想陈腐,而作者刻意卖弄思想,说教连篇,像《隋唐演义》那样的,每逢开篇,必先说一通道理,令人闷煞。  以近代西洋文学的观点来看,中国的小说没有符合高明文学的地方,中国的小说因为在古代是受人歧视的东西,没有建立一套精密的理论体系,古代的小说家们往往是在科场失意之后,困境中自娱自乐写出来的,因而有很大的随意性,这就使得中国的古典小说在语言描写上精彩万分,但是考察别项,却远远逊于近代的西洋文学。  中国的作家也不重视那些东西,他们要写一部小说就是要讲一通故事,只要把故事说得精彩动听,便算是成功。加上中国从古至今缺乏版税保障制度,不尊重小说创作,把所有与八股考试无关的东西都斥为邪魔外道,尤其小说作者最为人所轻视,这就使得中国的小说创作仅为娱乐大众,根本没能进入正宗的文学庙堂,为高雅文人所独有。所以中国所有的古典小说都只能算在通俗文学部分,不是近代意义上的纯文学。很明显,中国的小说最初就是在茶馆里或是大街上说给那些贩夫走卒听的。在中国,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也往往知道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诸葛亮七擒孟获,这些都是《三国志演义》里的经典桥段。  在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水浒传》是很出色的一部,我虽然看过十几遍《红楼梦》,但是《水浒》看的更多。中国人在小说欣赏品位上分成两派,一是水浒派,一是红楼派,《水浒》也是唯一能与《红楼》抗衡的作品,虽然《红楼梦》在文人眼里是第一名。如果论到世俗的影响力,《水浒》则远远大于《红楼》,应该是第一。试问中国有谁不知道武松打虎,不知道西门庆和潘金莲呢,这些都是靠着水浒的威力,在老百姓内心扎根,永恒不变,只要潘金莲一天还是淫妇,《水浒》的影响力就不会消散。  《水浒》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在于语言的简洁有力,氤氲铿锵,极富有表现能力。人物特色复杂多变,对话描写极其传神。作者极善于写人物,着意刻画几十个人物的嘴脸,读者仔细分辨,居然发现没有雷同。而且更重要者,这部书通篇用的都是方言白话,不像《三国演义》那样,还没有完全放开文言。这部小说的创作时代早于其他二三流者,居然达到如此高度,令人惊叹。  《水浒》里,重点刻画了宋江,林冲,武松,鲁智深,杨志,李逵,晁盖,阮氏兄弟,吴用等几个人物,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莫过于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等五人,在当今拍摄的同名电视剧上,这五人也被列为主演。其中宋江乃梁山好汉的头领人物,书上写的此人仗义疏财,不好女色,只是身材矬矮,是个农村走出来的秀才。宋江在书中被描写成极好的模样,恰恰传递出一点信息,就是此人为人极为做作,越说他好,越现出此人权诈的一面。故金圣叹极力贬黜宋江,其有理存焉。林冲呢,出场时为一凛凛大丈夫,混迹官场却炼成逆来顺受的性情,虽为高衙内欺辱,却处处出脱衙内,终于被逼杀人,梁山入伙。看水浒的人往往同情林教头的遭遇,却又感叹他胆小怕事,总有些东西放不开。这一点,到了鲁智深这里得到了补偿,鲁智深可以说是水浒里最为侠气的一个人,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别人,但是每一次他都做得有分寸,从不像李逵那样胡乱杀人。李逵本身乃以粗鲁汉子,且具有愚忠气质,这种人在现实中一定是个恶棍,危害社会。而鲁智深则象征着正义,乃是千百年中国人渴望的大英雄。不过作者最用力刻画的乃是武松,这个人物被金圣叹惊为天人,是最审美价值。他一出场就杀死了一头老虎,后来他的嫂子和一个农村的地痞流氓通奸害死兄长,武松设灵堂怒杀奸夫淫妇。如果按照一般规律,武松的故事应该结束,可是并不,他在刺配孟州的时候又帮助施恩赶走了一个恶霸。这一来故事应该完了吧,可是还没有,一个大官和恶霸勾结陷害了武松将他刺配别处,并在路上安排刺客刺杀他,武松恼怒之下杀死刺客,这下应该完了吧,仍然没有,武松心理不愤,不杀死这几个鸟男女如何出气,就连夜赶回孟州,把恶霸赃官一家人斩尽杀绝,用衣服沾着鲜血在墙壁上写着“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几个大字,亡命江湖。武松的行为如果依照现代的道德准则衡量无疑是有很多指摘的地方,譬如私刑审判,滥杀无辜。但武松的品行有些到如今也是很可贵,孝悌兄长,精明正直,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不欺凌弱小,武松的缺点只不过过于激进。金庸后来写《神雕侠侣》,杨过的许多性格就是从武松这里继承过去的。  论到结构,水浒也有可取的特色,他和一般串联的小说还不一样,稍微有了些结构,只不过他主角过多,不能像西洋文学那样单写一个人,以一人为中心。著名作家茅盾在《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里就说水浒的结构也是有机的。这个我赞同,水浒这种结构到了后来模仿者甚众,比如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平江不肖生的《近代侠义英雄传》《江湖奇侠传》,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都沿用了水浒的结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中心人物繁多的小说极有用途,由一个人物引出一个人物,转折极为便利。可是后来的小说大都成了结构松散的拼盘,包括《儒林外史》这样的也是“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就在于水浒虽然写了好多人物,最终这好多人物要汇合在梁山,共举大义。可是其他的小说人与人之间往往没有关系,只能是拼盘样的。唯一得了《水浒》精髓的就只有金庸的《天龙八部》,主角一共五个,也用水浒笔法,却是结构精密,当代无人能及。  关于《水浒传》一个人不能不提,就是金圣叹,他是评水浒最有力者,此人乃清朝大学问家,他因为痛恨强盗,一心支持朝廷,一气之下把水浒后半截砍掉,只留72回,且随意改动字句,把原文的诗词都删去,变成简本。说水浒本来只有72回,后面的都是伪作。因为金圣叹影响较大的缘故,后来最流行的就是这个版本,金圣叹本身为一个有性灵的天才,他冒充施耐庵写了一篇序言乃是一篇富有文采的名作。其他评语更是妙趣横生,只不过有时候不太合时宜,一些不要脸的家伙又要说他偏激了。金圣叹的思想极为老土保守,他幻想一个嵇叔夜杀尽梁山贼寇,他的命运却不好,因为抗粮哭庙,对朝廷忠心耿耿,却被砍头杀害。临死前说:豆腐干花生米在一起大嚼极有牛肉滋味,比较有名也。  至于水浒的作者至今无法定论,这也是中国文化的耻辱。不尊重文学作家,凡是有天才的人物都要打击排挤。最流行的说法乃是施耐庵,不过至今没有定论。施耐庵据说是钱塘人,乃是罗贯中的师父。还有说水浒的作者是罗贯中,或者二人合作。从水浒的文本上看,语言多用北方方言俗语,似乎与钱塘人施耐庵关系不大。不过施耐庵是否钱塘人也是一笔糊涂账。中国古代的小说家往往都有这样的命运。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若说谁不知道武松打虎,那先问问谁不知道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我个人不喜欢水浒和三国,觉得都没意思,而且水浒里的人都很暴力,野蛮,自大,我听他们说话就气的慌,而且他们不尊重女性,在那里面女的就没个好的,即便是那三个排到名的女的,也差不多都能算上母夜叉了。当然,一点自己的看法而已。  楼主如果不喜欢现代的书,可以去看报告文学和纪实小说,我觉得那些比较好。我也不大看现代的书,我一般看的都是死了的人写的东西,活着的人写的偶尔也看看,只是消遣而已,总感觉没那么有深度。但是报告文学还是不错的,我比较喜欢看大跃进和文革时候的,有很多事情可以触动心灵。
  得了《水浒》精髓的就只有金庸的《天龙八部》,主角一共五个  \\曾做過單元主角的,我數出4個:段譽、喬峰、游坦之、虛竹,還有一個是誰?  把水浒后半截砍掉,只留72回,且随意改动字句,把原文的诗词都删去,变成简本  \\金聖嘆本不是72回,是70回。  金聖歎本在清朝最流行,幾乎是清朝三百年唯一的流通本。民國以後,水滸的各種版本相繼得到出版流通,金聖歎本已不是最流行的本子了。金聖歎本有他的好處,但也有被他改糟了的地方。
  国人太精神过敏!不要暴力然后就只能束手待弊,碰到高俅那样的厮还得忍,简直是太监。
  所以我们的国家一直建立不起真正代表大多数民众利益的政体!但一伙还是拼命提倡克己复礼呢,而高兴的是既得利益者,这样就高枕无忧了!而且他们一直没有放弃使用残暴的武力。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浒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