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贷借贷宝是不是骗局互联网金融 到底安全吗

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是用户最大担忧-金投银行频道-金投网
网友评论:
来源:中财网
编辑:wangshiyun
摘要:张女士过年的心情糟透了,她在网上投资的两万多元打了水漂。伴随着2013年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风起云涌,类似这样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事件屡见不鲜。
张女士过年的心情糟透了,她在网上投资的两万多元打了水漂。伴随着2013年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风起云涌,类似这样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事件屡见不鲜。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让人眼花缭乱、良莠难分,除了以余额宝为代表的数十种&宝宝军团&,还有群起而上继而纷纷跑路的P2P网贷及各种新兴产品。
互联网金融虽然火热,但安全问题始终是用户心头萦绕不去的最大担忧。有调查显示,仍有超过六成的用户因担心安全问题而减少对互联网金融产品以及服务的使用。这些&宝&是不是真的安全?其号称的&包赚不赔& 是不是真的?是否真的比线下理财挣得多?
网购一条裤子 损失一万五
陈先生最近到网上买一条裤子,店家发了一个报价216元的商品链接过来。陈先生通过支付购买后,却看不到交易记录。客服QQ给陈先生提供了一个&退款链接&,王先生按照客服提示,进入&授权某行账户支付协议签约&的界面,并完成授权,几分钟后,王先生就收到银行短信,提示账户中有5千元被转走,之后又收到一条银行短信,提示又有1万元被转走。
网络投资两万六 网站没了
湖南的张女士经朋友介绍,在某投资公司网上投资2.6万元。
&我大概过了两个多月再回到原来的网站查询,发现网站已经嫁接到另外一个网站,我就感觉他们已经逃了。&张女士表示,受骗的投资人,她所知道的最高的是60万左右,还有50万、40万、30万等,被骗者大概有100多人。张女士表示,该公司曾给她返回4300元,后来就以各种理由为借口称分红暂时无法提取。
收益率逼近8%
去年下半年以来,各种互联网理财产品的销售如火如荼,比如余额宝半年时间2500亿的销售令市场震惊,微信最近火热推出的理财通更加剧了互联网金融的热烈程度。在微信理财通正式上线的当天,7.4%的收益率、加上红包抽奖等促销活动,刺激着用户蜂拥而至,当天理财通存入金额就超过了8亿。
传统金融机构也没有闲着。于1月22日宣布,首家推出微信银行闪电理财功能,客户通过浦发微信银行,只需1秒钟即可完成资金在活期账户和开放式理财产品&天添盈&之间的转入或转出。此前,2013年12月,推出类余额宝产品&平安盈&,推出&天天益&,、等也正在筹备代销渠道T+0业务的上线。
虽然与银行年销售20多万亿的理财产品规模相比,数千亿元的互联网理财销售规模还难以撼动银行作为金融业老大的地位。
不过,艾媒咨询一项调查显示,有八成被访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有前途,半数受访者认为互联网金融会颠覆传统银行。
六成用户担心安全问题
互联网金融虽然火热,但安全问题始终是用户心头萦绕不去的最大担忧。有调查显示,在影响用户不常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因素方面,62.2%用户因担心安全问题而减少对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的使用,而有16.7%用户表示对互联网金融没有概念。
对此,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具有低门槛、易操作、高收益等特点,更容易获得特别是中小型投资者的青睐。但是,传统金融理财互联网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投资活动,发展时间尚短,目前依然存在较高的风险,例如收益难以持续稳定性、个人隐私泄露、非法吸收存款等损害投资者的行为。
有分析认为,不少用户在进行较大金额交易时依旧倾向于选择传统线下金融服务渠道,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
张毅认为,涉足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企业除了应该不断加强线上金融交易安全性之外,更有义务加大互联网金融知识的普及,从而提高人们对其的信心。
别过度依赖手机验证
记者采访支付宝公司了解到,手机支付越来越普及,手机的安全也就更重要。因此,用户一定要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及手机校验码等隐私信息,这些信息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密码,骗子通常会利用被泄露的隐私信息威胁其账户。
该人士举例说,为了骗取用户的手机短信&校验码&或&身份证号码&等隐私信息,骗子可能伪装成卖家声称交易&卡单&了;也可能伪装成银行人员为其办理大额;甚至还会谎称自己是&淘宝或支付宝的客服人员&,以账户有风险或交易异常为理由,要验证用户身份,向用户索取身份证号码和校验码。这个时候用户千万别被吓着了,应第一时间联系支付公司确认。
他提醒: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向用户索要手机短信校验码都是欺诈行为,千万不要上当!平时也要特别注意在手机上不要点击陌生链接或接收、安装任何不明应用软件。他还建议:应安装一些安全软件,可以检测出做过手脚的盗版软件。
此外,安全专家也建议,支付公司不要太过于依赖手机短信验证这种方式,用户一旦丢失手机也要及时挂失。
警惕网络投资理财
以&高额回报&为诱饵
伴随互联网金融的火热,网络上的各类理财产品成了网民投资消费的新热点。然而近年来曝光的巨额理财欺诈案中,各类金融投资类钓鱼网站开始成为欺诈主流,以&天天返利&、&高额回报&为诱饵的投资理财陷阱也层出不穷。现今阶段互联网金融理财吸引更多的是用户小额资金,用户仍更倾向于通过传统渠道进行大额的投资理财。
360公司一项网购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第三季度,360安全中心接到的投资理财类欺诈报案数量占报案总量的5.7%,较二季度同比增长了超200%,网络投资理财骗局已成为严重威胁网民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此外,投资理财类欺诈的人均损失金额在2013年二、三季度中,一直稳居前列,远高于虚假购物、话费充值、团购、木马等其他类型的网络欺诈。
2013年第三季度,投资理财类欺诈的人均损失高达4403元,危害性仅次于赌博博彩类欺诈,成为排名第二位的高风险欺诈类型。同时,2013年第二季度,投资理财类欺诈的人均损失一度高达3.1万元,单个用户最高被骗金额一度高达30 万元,是二季度涉案金额最大网络欺诈案。
&目前大多数投资者不懂得辨别风险,仅仅凭借高额的回报和对产品发行机构的信任就盲目投资,其实是不可取的。&一位广东金融业内部人士李先生表示,事实上任何投资都有风险,不少不法分子也开始利用这种高回报进行诈骗,诱惑投资者。
三问互联网金融
1.真能钱生钱吗?
只看七天年化收益
高收益难持久
对于很多用户来说,哪家网站的收益率高,就把钱放在哪。记者了解到,目前货币基金、互联网理财产品等都会公布七天年化收益率,但很多投资者对七天年化收益率并不理解。
理财专家陈先生表示,很多投资者认为七天年化收益率就是产品的固定收益率,这是严重的误解。他说,七天年化收益率是用过去七天的每万份基金净收益加总后再进行年化处理,七天年化收益率作为均值指标只能体现过去七天大致的浮动。
一家第三方支付人士说,某只基金短期的七天年化收益率超高,可能意味着基金经理的操作风格比较激进,用户每天获得的收益往往有点像坐过山车,对普通用户来说稳定的高收益才是王道。不同的货币基金采用不同的投资组合,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最近半年,货币基金收益率稳定在4%~6%左右。过分偏低和偏高都值得注意。
更有甚者,一些货币基金会使用&定期产品&或者&自己补贴&去表达高收益,这并不持久,对于互联网公司和合作基金来说,几百万的营销费用换来海量用户,通过每个人只能认购小部分,从而扩大用户量,这笔账是非常超值的。
2.真没风险吗?
敢赔偿并不代表安全
被盗风险高居首位
网络安全公司360的一位人士认为,通常投资者不会每天登录查看账户情况,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尽管支付公司声称&敢用就敢赔&,但在这些公司的《服务协议》中,关于发生经济损失的问题却这样说明:&能否得到补偿及具体金额取决于本公司自身独立的判断。&这意味着,在用户资金被盗用之后其实是很难获得全额赔偿的,支付公司通过&自身独立判断&后只会给予用户一部分&补偿&,也就是说,即使支付公司方面认为这不是由于用户自身问题造成的,用户也需要承担一部分损失。
一位第三方支付人士承认:技术总是会有被人破解的可能。与传统银行一样,用户很难证明密码是自己泄露还是被盗?同样,这些支付用户也没有证据证明其账户是被盗用的,手机短信是被窃取还是无意泄露?而支付公司又不会轻易透露这些信息,用户很可能还是会吃哑巴亏。
3.真比线下挣得多?
短期看是实惠
亏钱风险也要注意
虽然很多互联网理财也会提示风险,但基本上是淡化处理。其实,转入各种&宝&的资金主要购买了各种货币基金,仍然存在着风险。
有专家说:&当你认为自己可以偷点懒,把决定权交到别人手中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归根结底这是你的钱,你必须负起全部责任&。投资者如果想要寻求获得比更高的收益率,就应该确保当一个投资产品出现问题时,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虽然阿里巴巴和腾讯控股等公司利用自己庞大的客户基础和低成本互联网基础设施来降低费用,信息披露看起来也比很多传统银行做得要好,但既然是投资,就一定有风险。
&目前,银行的理财产品一般的收益率在5%~6%左右,而银行的部分类余额宝的产品收益率也就在4%~5%之间,因此现在网络理财还是很有优势的。&一位股份制银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但是这不代表互联网金融投资就没有风险,且这种趋势是不是能一直延续,还有待商榷。&毕竟有的互联网产品是依靠商家补贴吸引眼球完成的,其本质还是和银行的同类别产品一样,但是线下也有多种产品选择,有的如信托、挂钩股票等产品的收益浮动还是要比普通的货币基金不同,当然风险也不同。&
网络投资理财诈骗四大手段
1.实行会员准入制
此类虚假理财网站多实行注册会员制管理,常用&注册即送现金&等奖励方式诱惑投资者。一般注册会员时需要输入身份证号等信息进行实名注册,还要提供用于项目结算的网银账号或财付通账号。
2.项目繁多,无实质实业投资说明
投资理财骗局多提供周期不同、种类繁多的多种投资项目,一般投入金额越多,分红周期越长,不法分子宣称的分红金额越高。这些号称&100%获利的项目&几乎都为&纯资金吸纳&,无实质性实业投资说明,一般只是在网站的&投资模式&栏目中笼统提到资金用于能源、矿产等相关项目。此类网站提供的项目返利往往超出正常的银行存取款利率数十倍,且投资门槛极低,根本不符合经济规律。
3.天天分红、高额返利
&分红式&网络投资诈骗是目前最常见的投资理财骗局,&保本收益&、&200%回报率&、&天天分红&等极具诱惑性的宣传语,成为吸引投资者上钩的主要诱饵。
此类投资诈骗的最大特点是放长线钓大鱼,以投资公司为载体,以定期分红为诱饵,等网民投入小量资金后,前期定时给网民&分红&(返利),待网民不断追加资金或介绍亲友大量投资后,骗子就会关闭网站、销声匿迹。
4.传销拉人头式奖励机制
在360目前接到的投资理财诈骗举报案例中,多数骗局具有明显的传销性质,不法分子以投资者直接或者间接发展下线人员数量作为计算依据,利用受害人的人际关系网,吸纳更多人上当受骗。
提醒:冷静对待高收益理财产品
360资深安全研究员裴智勇建议广大网民当遇到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时,应先冷静地从以下几点来辨别其信息真假。
1.该网址是否有合法的ICP备案信息
ICP证是网站经营的许可证,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经营性网站必须办理ICP证,否则就属于非法经营。网民在工信部的ICP系统中输入网址域名查询网址备案信息,也可借助360安全浏览器的&照妖镜&功能查询该网站是否具备合法的经营资质,对那些无备案信息,或是备案信息显示为个人,或是与金融证券类无关的,请您一定要提高警惕!
2.宣称翻倍分红的基本都是骗子
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目前各大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5%的,一般都是5万元起购,投资周期至少在三个月以上,且深受货币市场资金紧张程度的影响,收益波动很大。因此,凡是收益率远超的投资,都具有极大的风险性,而那些宣称&保本保收益&,且短期分红在100%、200%以上的,基本都是金融骗局。
3.核实理财产品真实投资项目情况
虚假的投资理财网站往往提供的投资项目繁多,且无实质实业投资说明,一般只是笼统地提到项目资金用于能源、矿产等领域,或是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项目中,而没有资金支配方向、企业收益状况等详细信息。
对陌生的网络投资项目,最好联系到投资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后再谨慎考虑。
      
【免责声明】金投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金投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全币种消费人民币还款☆ 有效期内无附加条件免年费☆ 全球用卡服务及商户礼遇☆ 高额旅行保险赠送
☆网购享积分礼遇 ☆购物可用积分抵现金 ☆首笔取现交易手续费全免
☆全国特惠商户任意游 商旅酒店预定伴您行
☆店内消费积分最高可折抵1%☆店内店外,均可想分就分☆ 商户礼遇计划
☆ 每月首笔取现免手续费 ☆ 每年农历大年初五“财星日”红包派送 ☆ 财星专享积分礼品
☆首张女性专属信用卡,具备三倍积分计划、自选保险计划等功能服务
      
利率:0.78%
利率:2.5%
利率:1.89%
利率:0.85%
利率:2.5%
100万元以上
利率:1.67%
利率:2.1%
利率:1.65%
利率:1.65%
☆ 全币种消费人民币还款☆ 有效期内无附加条件免年费☆ 全球用卡服务及商户礼遇☆ 高
☆网购享积分礼遇 ☆购物可用积分抵现金 ☆首笔取现交易手续费全免
☆全国特惠商户任意游 商旅酒店预定伴您行
☆店内消费积分最高可折抵1%☆店内店外,均可想分就分☆ 商户礼遇计划
利率:0.78%
利率:2.5%
利率:1.89%
利率:0.85%
存款计算器◆
信用卡计算器◆
贷款计算器◆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
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随后,人...
最近一段时间,工商银行的“e支付”服务备受质疑,原因是从6月中旬到...
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正式在上海开业,随着银行总部机构...
版权所有 (C) 金投网 gold.org 浙ICP备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B2-
本站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做为投资建议!联系管理员:webmaster@cngold.org 欢迎投稿:tougao@cngold.org
我的意见:请问下,快贷app到底怎么样?安全系数高不高?是不是正规的公司?谢谢_百度知道
请问下,快贷app到底怎么样?安全系数高不高?是不是正规的公司?谢谢
提问者采纳
阿里云组建者,整个团队是非常优秀的,背景还是比较硬的。敏感数据采用了银行级128位RSA加密技术进行基础加密,从而快速地进行系统审批和放款。CEO李治国是口碑网创始人首先、手机账户,需要用户提供淘宝账户。快贷完全从互联网上获取用户的信用数据,总裁顾晨炜曾任渣打银行零售业务战略总经理和美国第一资本银行金融分析师,快贷是知名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挖财的产品、网银账户的相关信息。有理由相信快贷是正规靠谱的,不然这家公司也不会存在5年这么久,不会拿用户的信息开玩笑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速度就不多说了“快贷”是挖财2015年推出的手机借钱app,肯定比银行和线下的快点,分成“极速借款”(最高3000元)和“大额借款”(最高20万元)两种模式,息费相对低一点,然后因为纯线上所以没有店面和人工销售员的成功,用数据模型加人工辅助审批。特点是资料都是纯在线提交
楼上的估计是哪里抄来的吧,看不懂。账号信息安全与否其实关乎一个互联网公司的命脉啦,特别是互联网金金融公司,关于钱的事情一定是天大的事。我认为这是基本配备。看公司安全与否,还得看人家的背景了,挖财做了5年,看看他出没出过问题嘛,时间是比较好的证明了
安全系数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一亿用户的选择
您随身的资产管家
100%还本付息
自成立以来从未违约
1.6亿美元融资
领先的在线金融专家
丰富理财产品汇聚
扫描二维码下载
导入账单,资产一目了然
扫描二维码下载
本月支出 -&&&&
本月收入 -
你可以尝试
最快的借钱神器
扫描二维码下载
杨建龙,25岁
“借款3万,用于干菜生意的资金周转。”
激情创业,选快贷!
最快当天放款,最高可借20万。随时随地,需要就选快贷。因为门槛低,所以贷。
李定孔,28岁
“借款3千,用于代购生意的资金周转。”
开启副业,选快贷!
1000元-20万元,高额灵活。随时随地,需要就选快贷。因为快,所以贷!
陈茹,29岁
“借款1万元,购买数码产品改善生活。”
激情消费,选快贷!
1-24个月,期限灵活。随时随地,需要就选快贷。因为期限灵活,所以贷。
程冲,23岁
“借款1万,为建筑工的父亲续保。”
日常应急,选快贷!
3步申请,最快3小时到账。随时随地,需要就选快贷。因为快,所以贷。
满满的储蓄罐
sugar72318
鼹鼠的土豆
是你的益达&&
是你的益达&&
是你的益达&&
是你的益达&&
挖财会客厅互联网金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最近发展得很炙手可热的「互联网金融」这一行业需要什么样子的人才去做么?跟传统金融行业的人才要求有什么不同?
按投票排序
谢邀。只回答前一个问题吧。一句话说来,需要的是能同时理解两个行业商业逻辑,并能实现两者求同存异,和谐统一的人。先从两个行业的商业模式说起。金融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互联网是一个崭新的行业,然而两者的结合是必然的,原因就在于两个行业最本质的特征在于融通——金融就是财富的融通,而互联网是信息的融通。如果认同这一点,就能明白互联网金融行业,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触网还是互联网公司跨国界玩金融,目标就是在业务上能同时处理相关联的钱流和信息流。(听上去和电商逻辑也类似——同时处理相关联的物流和信息流)。所以在这样的商业模式下,从业者要么就是能玩转一端的,要么就是能把两者融合到一起的。具体来说,如果排除比特币这种逆天的创新,当今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还是拿银行业务举例吧)所做的就是以下三类工作,金融机构的私海。传统金融机构如何将传统的金融业务以互联网为载体实现?以此解决用互联网技术改善、优化现有形态的金融业务。以银行为例,电子银行业务就是这样的逻辑。所以即便呆在传统金融机构里,如果老板足够时髦新潮想触网,比如民生、平安,机会依然是多多的。互联网机构的私海。互联网机构第一次染指金融业务,是解决线上最后一站——支付的问题,即如何把客户荷包里的钱捞到自己荷包里来。所以网络支付产品的历史几乎和互联网本身一样长。这一块电商们做了很久,也有更多的互联网公司直奔这项业务去,然后再将自己的方案返销给银行。所有人的公海。如何用互联网的逻辑改变金融的逻辑,如何用金融的逻辑改变互联网的逻辑。比如P2P贷款以及众筹的模式,就是典型互联网的精神体改变信贷与投资业务。而阿里贷款则是典型的用传统银行逻辑服务物联网企业的信贷产品。说明白了互联网金融的业务逻辑,也就能理解从业者都是怎样一群人了。不论是熟悉互联网还是熟悉金融,都能在这一新的领域里有所作为,因为毕竟都有各自一摊私海的业务可以挖掘。真正有难度的业务还是在公海虽然金融和互联网的本质都在于融通,但玩法上如何做到兼容极其极其讲究。这里不多说怎么做了,只举两个例说说有啥难度。节奏上不匹配。互联网行业的节奏太快,在找死和等死之间,互联网倾向于找死,而金融则倾向于等死。因为,金融创新是要让步于风险防控的,互联网行业的从业人员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理解金融行业从业人员所具备的对于风险防控的重视程度。如果一款产品在上线前发现瑕疵,作为互联网产品经理是否应该推迟上线?99%的情况下互联网产品经理会选择上线,然后将问题留到下一个迭代的更新中。而如果一款产品在上市之前发现新的风险点,作为金融业产品经理是否应该推迟上市?100%的情况下就不会上市了——金融业里没有beta版可以玩。服务理念不同。金融行业属于服务行业,同样叫做客户关怀,和互联网行业的做法就有着天壤之别。当你与一位招商银行金葵花卡客户经理和与淘宝网店小二谈论客户服务时,或是你与一位银行产品经理和与一位互联网产品经理谈论客户体验时,就能深刻体会到行业间的巨大差别。总之,互联网是冰冷的,无论多么便捷和草根;金融是热情的,无论多么高端和贪婪,线下就是比线上会体贴人,这一点是改不了的。所以,最大的挑战在于对于两个商业逻辑的融合。因为无论是从哪一种模式靠向或服从另一种模式,还是直接借助两家的灵感大胆创新,都无法违背金融和互联网各自原有的玩法,也都需要两个行业间的鸿沟,善于利用两个行业相同的本质。
有意思的话题,简单说说融合的问题。大部分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人才构成都在摸索中,现在都没有定型。因为金融和互联网两个行业交融并大发展的时间太短,从央行下发各类支付牌照,到谢平的研究报告,最后到余额宝横空出世加速发展,最多也就3年左右。注意:1.我说的这类公司是互联网(或者传统IT行业公司)向金融方向融合。 金融机构向互联网融合方向不了解。2.这只是个人观察,不排除其他类型人才构成。我不是HR。一、创始高管团队总裁:多以金融领域人才领头,多具有“一行三会”、各地金融办等机构任职背景,最次也得有银联背景(因为互联网金融始于央行发支付牌照,支付领域是这个新行业的基石)。银行直接出来的比较少见。财务总监:大股东派来的,原行业不重要。市场总监:互联网、媒体领域居多,一般搭配一个副手做政府BD(这个人可能背景比较杂,有一个主要的活是能搞定各种牌照)。销售总监:渠道出身居多,行业方面可能来自传统IT渠道、金融服务外包渠道、银联渠道、第三方支付渠道,银行出身的也有但比较少见。研发总监:银行系统IT研发背景,或者银联出身,熟悉各类支付清算转接系统。这些人负责发展方向,拉来国内投资金主,一般有管理层持股。(PS:外资?想做金融,等等再说,这个阶段您老进来会坏事)二、首批加入人员专职HR入职研发体系搭建:支付、基金、证券等领域;互联网领域、其他领域研发(是否招聘移动开发人员看这个公司初始规划)。渠道销售体系搭建:银行、信托、证券、基金等传统金融领域资深客户经理。这批人做得好,后续可能转向PM,带一条产品线。风控体系搭建:银行、支付、保险等领域居多。运营服务体系搭建:支付领域出身居多,搭配几个熟悉互联网运营人员。这个阶段PM这个职位很尴尬,有的公司干脆就没有,由销售或者研发兼任,主要原因是公司发展方向不明确,得先活下来,什么能产生收入做什么,会出现短暂的销售推动产品研发的事。三、首批产品上线,初步确立公司发展战略后补充人员(半年或一年以后)PM序列初步建立:各条产品线专职PM出现;产品总监大浪淘沙也会凸显出来,总监也有可能是外部招聘。这种序列会分化成两拨人,一类是金融背景的,主要做资源对接和创新;一类是研发背景,前后端平台、交互等创新。各有优劣势,跨界融合就在这里了。数据挖掘人才进入:数学统计等学院派、数据应用挖掘领域(哪些应用领域不好说的太细)。这批人后续会分化成两快,一块和其他部门配合搭建整个公司的风控—盈利模型、一块配合研发和PM做各类数据接口以及数据交叉比对。 信息安全人才进入:这块国内做的很弱。法务经理进入分支销售机构搭建其他人序列人员:总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HR此时开始考量应聘人员关系背景,技术、销售、产品方面能力了。辅助人员:比如研发外包合同签署,公关广告公司外包,实习生入职等这个阶段大量涉及人员融合,如何合力推动公司盈利,迈过去了,前景可期;迈不过去,投资烧光,关门大吉。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冲突和融合1.公司发展方向之争:支付业务线上线下之争,数据增值业务如何开展,和银行的信用贷如何合作,P2P公司、小贷公司某些灰色产品合作,做C端用户还是B端用户等等。2.永恒的产品销售之争、永恒的产品研发之争。3.金融背景人才和IT背景人才思维习惯的不同,导致的种种业务争议。核心是IT行业特别是互联网行业自由共享和金融行业合规监管的思路不同,4.软件公司不同职能常见的狗血事情也逃不掉。举几个场景例子.(声明:案例随便编的,但都有现实依据)案例1某互联网研发背景的PM说:我们用平台数据挖掘功能,匹配了一个鞋厂,他们可能缺进原料的钱,我们成功帮客户贷了一笔钱。也算符合供应链融资,牛逼吧!公司风控:供应链融资?拉倒吧,你这不学无术的家伙,你这就是资金拉皮条收手续费,别整那么高大上的。运营:唉,别跑,我问你那个微博分享功能咋回事,你不知道这个项目对接的是某个银行淘汰下来的项目吗?现在互联网金融监管风头紧,马教主还在和监管对着干,大有把全行业拖下水跟着一起死的节奏。你赶紧把这个分享功能取消了,低调合规懂不?案例2另一个金融背景的PM得意洋洋的宣布:我们和某某谈好了,搞了一款年化XX%的理财产品。我们将短信通知用户,用户可登陆手机APP购买,我把到期日放在9月30日,风险告知里面特意注明,两日内清算完毕(遇法定假日顺延),清算期内不计利息。国庆的七天啊,我得意的的笑啊。研发兄弟,加个班,把短信通道加到后端大平台里面吧。研发冷笑说,不好意思,国庆前夕为了稳定和谐,外包公司说短信通道暂时接不上,产品你设计的再精妙,没人知道有啥用?我想你应该找运营的同事多沟通,想几个忽悠方案全网宣传是正理。我还要找你算账呢,你给的什么需求文档?那风险告知页签又臭又长,我们适配各种型号安卓手机都得累死。案例3某周一站立会议,各部门碰头总裁:大家好,现在介绍一下新入职的信息安全同事XX,大家欢迎!信息安全同事:hi!皆さんこんにちは。 我的工作职责是信息安全和内部职能”防火墙“建设,希望和大家多配合。研发:信息安全?是不是要抓我们上次接口调试泄漏客户资料的事?销售:鬼子?国内没人了吗?那第二个职能是干啥的?锦衣卫?我们这种初创期的公司有必要学大公司隔绝内部不同组吗?风控:这是来抢饭碗的还是我未来领导?案例4上午10点销售兴冲冲闯入,一巴掌拍在某人肩膀上:研发研发,哥们要请你喝酒,你上次给的方案妙极了,银行那帮人视为天才。研发欲哭无泪:我的思路,上午时间白瞎了。。。场景虽然虚构,但都来源于现实。这个行业每天都在发生跨界冲突融合.如何解决是个大问题。 关键是包容开放的心态,自己的专业性足够,同时理解沟通方的思维习惯。结语:做这个行业,你会深刻的感受到“”跨界“两字的分量。互联网和金融只是融合的一小块。另外,马教主的余额宝并不是整个行业的全部。还有其他人放弃了舒适环境艰苦创业。 宏观和落地都很重要,带着金融分业监管的脚镣寻找一条活路是大部分公司的现状。3.29周末改
互联网金融最近讨论得挺多的,大家各抒己见,有一种说法就是此种创新会倒逼金融银行改革,改善服务,过去那种闭眼挣钱的日子可能一去不复返了。回到楼主的问题,我也在思考什么是互联网金融,是否就是简单的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举例余额宝,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参与,我的理解是参与其中的各方有银行、阿里金融、天弘货币基金、支付宝用户,有一种特别新颖的说法我很感兴趣,银行传统证券基金等某些理财产品有一定的门槛,可能更多是面向高帅富,余额宝更适合屌丝,门槛低、能满足理财需求。其实我也是屌丝,所以余额宝让我也感受了一把互联网金融,确实很快捷、方便。针对余额宝我是这么理解的,我个人觉得银行和阿里更多的是竞争合作关系,没有像媒体炒作的那样,余额宝颠覆什么什么,银行如临大敌等等。其实很简单余额宝利用自己的账户体系和大数据,又搭了一个台子来服务支付宝、淘宝等用户的理财需求,上面各方来唱戏,可能现在只有天弘,这里离不开银行的接口、资源等支持。所以说互联网金融考虑的是否也是从上而下的,监管部门+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台+产品+用户,也是卖产品,货币基金不是新鲜玩意,屌丝用户理财需求很强烈,有人搭台有人唱戏各取所需。至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当然是懂互联网又懂金融的,哈哈!感觉上面回答的老师总结的很好,风控+创新+服务意识,个人理解欢迎老师们补充。
互联网金融公司,各家公司其实大同小异,一般这三类人员需求员较大: 1、技术人员(PC端研发/移动端研发/产品等) 2、金融人员(数据量化分析/金融产品设计/金融建模/风控/基金/保险/信托等) 3、运营人员(销售支持/客户服务/市场营销/财务等) 金融类职位,需要经济、金融背景;技术类职位,需要计算机(编程)背景;运营类,只要有兴趣再有些相关专业背景很容易进。
互联网金融需要熟悉风控、法律、产品的人才,而跨界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炙手可热。我们非常看重跨界的学习能力,融360欢迎做过银行产品或者了解互联网产品,也非常理解了解风险管理、营销理念的人加盟。就人才这个话题,上周腾讯科技刚刚对我们的联合创始人陆佳彦做了采访,可参照佳彦的回答:----------------------------------“我现在招人首先看他的金融专业知识有多深厚,其次看他的业务能力,能招进来的前提是,他是否有开放的思维,是否能适应互联网的节奏,与团队价值观 的契合度有多高。”融360副总裁陆佳彦告诉腾讯科技,现在招金融背景的人才,2-3年的也招,如果有5-10年金融从业背景更好。陆佳彦是标准的“银行高管”:上海交大MBA毕业,从渣打银行客户经理做到了宁波银行上海浦东分行副行长,拥有11年的商业银行运营和管理经验。2011年与朋友创建融360,专做针对金融零售市场的产品搜索。对比银行体系里以关系为导向销售银行产品,他现在更欣赏互联网以效果为导向的销售方式。两种不同的销售模式,反应出了两个行业产品特质的巨大差异——靠关系销售产品的背后,是产品同质化太严重,没办法靠产品本身去说服客户,只有走大客户关系;而互联网产品更强调的是“产品价值”,放大客户、用户的使用体验,让产品本身说服客户。那么这对招募金融人才的要求自然不低,就连陆佳彦本人也适应了一段时间,比如他从前花80%的精力投入在业务运营、客户关系上,那么现在这部分精力 会全部投入在产品上。再比如,以前习惯了层级式的沟通方式,现在转变为民主协商的沟通方式,这就要求他在心态上更平和、更开放。现在融360的金融人才与互联网人才是1:1,全公司拥有金融专业背景的人士近60人。而向陆佳彦汇报工作的部门leader,几乎都有超过10年的银行运营经验。现在他并不急于在银行业里找高级人才,这也可遇不可求。用他自己的体会来说,让银行界人士遇到“机缘”,除了天时地利人和外,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的信仰”。毕竟优厚的薪水、较高的社会地位与相对封闭的行业体制,让银行从业人员不会获得太多的创新机会,即使是像他这样的银行高管,寻找到自己出去单干的机会也是等了数年之久。
互联网金融的人才,取决于工种,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清算、风控等工种会需要有银行、支付行业经验的人才,研发和产品人员取决于公司的产品形态,相对而言队友银行核心系统、网银系统、第三方支付系统、互联网平台的项目经验的人才会比较有优势。
我们从数据来看看这个问题吧。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实验室的未央研究团队曾选取了30家互联网金融企业样本,梳理了互联网金融领域创业者的一些特点。首先,样本选择:对30家来自英、美两国互联网金融领域已具有一定表现的企业进行了统计,对63位创始人进行了分析研究,其中有58位男性创始人,5位女性创始人。这些公司及其创始人,基本上是英美两国互联网金融领域各个细分行业中的领头羊企业。一、聚焦学历和专业1. 普遍拥有较高学历63位创始人中,一共收集到54位创始人的教育背景,其中几乎所有创始人都拥有大学本科的学历,仅有一人是高中毕业。在这些创始人中,有16家公司的24位创始人拥有硕士或以上学位,占到了总人数的44.4%。上图表示创始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互联网金融公司2.专业覆盖广据统计,这54位创始人一共涉及21个专业(当一位创始人攻读过两个专业或不同阶段攻读不同专业时,按两个或多个专业统计)。其中有60%的创始人毕业于商学院,16.7%的创始人毕业于计算机相关专业,另外很多创始人还偏爱哲学、法律和政治,除此之外还有应用科学、心理学、现代语言学、电子工程等专业。8位创始人在本科阶段取得了双学位,2人获得了三学位。14人选择了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选修了完全不同的两个专业。3.
MBA课程是创业者的一把钥匙据统计,非商学院出身的创始人有37.9%选择了进修MBA(工商管理硕士)并由此走上了互联网金融之路,如Chris Larsen于1991年在斯坦福大学完成MBA的进修,1992年立刻创立了个人信用支付缴纳住房贷款的平台E-loan。许多创始人通过MBA课程,将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成功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二、聚焦合伙人情况大部分互联网金融公司都是由几人联合创办的?1.合伙创业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特别是众筹、P2P、在线理财等,都有两、三位联合创始人,更有甚者例如zopa有7位创始人。2.知识互补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主要涉及互联网专业和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对创始人的要求很高,因此专业互补的合伙创业可以使得创业成功几率提高。样本中以商学院+计算机的组合居多。3.在学校里寻找搭档Wepay、Seedrs、Funding
Circle等公司的创始人都选择了与校友一起创业。有过同样的教育经历和文化熏陶,创始人之间更容易形成默契并进行沟通,对彼此的情况也更为了解,这为日后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三、聚焦创业及工作经历1.积攒经验,尽早创业根据样本统计发现,大部分创始人都先选择了在其他公司积累一定工作经验,然后尽早创业。在我们统计到的45位创始人中,有24位创始人选择在毕业后五年内进行创业,有16人选择在毕业后五到十年内进行创业。大部分创始人都选择了在积累一定工作经验后尽早创办自己公司,甚至有9位创始人选择在毕业一年内创业。大部分创始人们都有丰富的相关工作经验,在创业前他们都有许多行业内的工作经历。很多创始人更是从大学起每个假期都在不断实习,积累相关从业经验。并且之前的工作经历也为创始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社交网络和社会关系,这在互联网金融行业是至关重要的。2.多次创业多数创业者也具有很多创业经验。大部分创始人都经历过多次创业。很多人除了创办了一个互联网金融公司外,也都有创办其他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经历。63位创始人中,总共23位创始人有之前或之后再创业的经历,占到了总人数的35.9%。Paypal的创始人Max Levchin,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电脑专业毕业后,1999年联合创办了网上支付公司Paypal,随后又在2005年创办了
社交应用开发商Slide并随后卖给了Google,2012年他又创办了移动支付公司Affirm。创始人们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成功中总结经验,这些经历使他们更加了解互联网金融,更加被这个行业所吸引。
主要是两类人才吧,第一类是投胎水平高或者长袖善舞,别人做是非法集资他做就是互联网金融,第二类是腿比较长摆动频率比较快,能够代表国家参加黄金联赛的人。
金融是一个传统的行业,互联网是一个崭新的行业,随着后者的普及,两者的相聚结合是时代的选择,原因就在于两个行业本质的特征在于传播—金融就是财富的传播,而互联网则是信息的传播。其实它是和电商逻辑很类似,电商逻辑则是处理相关关联的物流和信息流,互联网金融则是在业务上能同时处理相关关联的钱流和信息流。互联网金融做的虽然是金融业务但需要用互联网的手段和渠道去做,所以需要既懂金融又懂互联网的双料人才,原因在于互联网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其中的一个方面是用户体验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导致如果从金融角度做些设计会脱节。但如果全从互联网用户体验、交互上考虑问题,可能在金融的合规性、风险控制上又会存在问题。如果从业人员只具备金融背景或是互联网背景,都会有局限。如果只懂金融,在资产端、风控这些后端就比较熟悉,可能不太会出问题。但在前端就需要互联网的思维,来设计互联网的产品、来营销,和投资人打交道。如果只懂互联网,困难程度可能更大。可能在用户体验和营销上很强,但资产端和风控就相对薄弱。
资深炒股人士,一定要赔过钱,玩过期货,倒腾过黄金,知道银行到底是干什么,还要懂互联网,玩过产品,搞过营销,还有一条:常常当面痛斥CCTV,然后半夜回家看回放,把握金融政策趋势。最后读懂金融领域从业者的基本需求,拉一票人,然后就可以开搞了。
懂互联网产品,懂运营,懂金融,最好懂点技术。
能帮助互联网人才设计网站流程和产品的传统金融人才互联网安全方面人才
首先你得弄懂什么叫互联网金融,每种模式需要的人才都不同。
“互联网金融”不等于“金融互联网”!
在这个信息时代,互联网变得触手可及的时候,互联网被提上非常重要的地位,互联网大咖马云曾一度成为亚洲首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标示着,互联网的不可替代性。
其实就其本质,也有两种理解,一是金融的互联网化,借助这个工具实现资金入口与出口的对接。但反过来说,其实又是互联网的一种创新形式,与金融结合。在当下实体经济萎靡不振的时候,资本经济得到了超乎想象的发展。经常听到的是实体太难了,玩钱的人反而能赚到大钱。好!
回归正题,互联网金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一般人可能会从两个方面考虑,互联网&金融,与这两者沾边似乎都能成为行业炙手可热的人才,但是具体细分又会根据形式来变通。
先分析下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分支P2P有几种背景类型:国资系、银行系、保险系、民营系、互联网系、上市系、风投系。从这些背景来看,互联网金融所需人才就会比较清。(1)最好分析的两类,不言而喻,银行系与互联网系,银行系包括,小企业e家、民生易贷、小马Bank等,互联网系包括,招财宝、搜易贷、京东金融、还有前段时间出事的新浪微财富。两种典型的金融人才和互联网人才为主力,银行可能会从互联网公司挖到一些技术IT人才,互联网公司也必定撬银行墙角挖到有多年风控经验和金融知识的人才。(2)国资系和上市系都属于高富帅,人家无论上下游的关系、金融互联的人脉资源、融资放款的经验都是一顶一的彪悍,与他们PK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要问他们的人才,动动手指头就可以找到。国资系开鑫贷、金开贷、众信金融等,上市系包括银湖网、前海理想金融。(3)这里重中之重想说的是风投系,这绝对是最具典型代表性的。白手起家一路走来可能会遭受各种白眼,但经历大浪淘沙后,最终获得风投的拥抱,实在值得感动的一件事。让我想起当年马云同学到处给别人宣讲互联网金融,遭受各种不礼貌的待遇,终于找到孙正义,这个颇具眼光的人,投了马云这只潜力股。终于在十几年后,收获了赞誉。这就和现在的风投系一样,都是一步步打拼过来。
那么找几个典型分析下,可以得出结论。风投系平台:人人贷、积木盒子、微贷网、拍拍贷、有利网、银客网、银豆网、爱钱帮等。人人贷:三个合伙人打造,全是高等学府毕业的精英,张适时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李欣贺毕业于北京大学金融数学系,杨一夫毕业于北京大学金融数学系。积木盒子:董俊,有华尔街跨国银行经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经验;魏伟有15年IT领域经验;Barry Freeman 有9年美国金融机构经验,5年中小企业信贷经验,真真的是海龟派啊,又镀层金。拍拍贷:张俊上海交通大学,曾就职与微软;胡宏辉上海交通大学,曾就职与中国工商银行信贷部,有律师职业资格;顾少峰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李铁峰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这完全是校友合伙,出自自己家门,做事风格思路应该配合的很完美。有利网:任用英国伦敦大学辍学创业;刘雁楠英国华威大学毕业,曾就职与美银美林集团;吴逸然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这是中外结合的典范。银客网:林恩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东北大学;郭新涛毕业于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张天乐毕业于复旦大学软件学院。银豆网:王鹏程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曾就职与百度和搜狐等公司;张越曾就职与安奈特(中国)网络有限公司;戴新亮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计算机硕士学位;张乐言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曾就职于瑞典独资企业易斯特(中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这是互联网家族的结合。
通过以上所有吸引风投的机构来看,如果想做专业还真是要有点本事的,光靠忽悠肯定不行。那么我们的IT人才和金融人才从哪里找,从他们那些创始人走多来的路径中去寻找,就能找到最为合适的。观察这些创始人做出来的网站可以发现,金融核心创始人的产品和风控手段都是比较丰富的,但是用户体验可能略微跟不上节奏。而互联网为中心的创始人更注重客户服务和体验,赢用户者赢天下。先暂且不说大数据,就当前投资人的忠诚度而言,几乎为零。哪里体验好走向哪里,哪里给的利息高立马抛弃你而去,而这需要互联网思维去解决。
互金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法律与金融知识是构建信贷框架的基础,互联网技术是实现框架的工具,而管理更是统筹安排这些要素的关键,因此,互联网金融需要法律,金融,技术,管理方面的人才。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和金融的结合体,所以需要两方面的人才。传统金融的产品、运营、风控等,互联网行业的网站产品开发、网站技术开发、市场营销等。
互联网角度:1,互联网营销方面的人才,类似于雷军、雕爷这种会玩概念会包装的人,能够成功吸引眼球、抓住媒体痛点的人。目前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一般都是网贷)主要靠烧钱百度推广做营销,性价比太低,缺乏高技巧的营销人才。团贷网唐军算是善用媒体,有魄力的(花200万和史玉柱吃饭),不过也是抓住一次机会扬名,并没有系统化。前人人聚财品牌负责人,现地标金融总裁刘侠风,也是有大量媒体资源、善用媒介的人,主要是善用媒体发软文,不过似乎效果在递减。2,品牌公关,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形象又好,又有良好口才,可以在大众面前发言的平台代言人。类似于人人贷的杨一夫。3,新媒体营销人才,善用微信、微博等新社交媒体的人。哪个行业都缺。4,懂金融的运营人才,既懂得线上线下运营,又有金融功底,可以结合的运营人才。例如,主办金融论坛的策划人。金融方面:有创新意识的金融人才,能够设计符合大众需求的创新金融产品。暂时想到这些。总体上,这个行业学历层次偏低,不过很多上市公司和银行正在逐步进入这个行业;再就是,大家都在慢慢摸索,基本上没有特别牛的人。所以,特别缺有想法又有执行力的人。话说出来,这种人哪个行业都缺。
这里有两个认知我个人觉得是不正确的:其一、懂金融的不懂互联网:作为一个21世纪的社会人,还有几个人是不再用互联网的?而金融专业人士用互联网的深度和广度更要远远超过大多数的网民,因为要搜集更多的数据和资料。应该说很多金融人士本身就是互联网的深度用户,在互联网金融的用户体验上完全可以满足一个产品经理的要求。其二、懂互联网的不懂金融:目前国内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往往是细分为银行、证券、保险三个方向,以及纯经济、金融理论学术研究。这种人才的培养的方式适应不了互联网金融对金融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从银行或者证券机构挖来的相关人才,往往也只能深入了解某一领域的金融知识,从业经验越久越会陷入思维僵化。从这个角度说,一些刚毕业的学生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或许能比所谓的专业人士好更多。废话了太多,总的来说就是看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预判能力……最重要的就是不断放空自己和对知识无止尽的追求,无论是互联网知识还是金融知识。
互联网金融的人才必须既懂互联网运营,又了解金融行业趋势,缺一不可,当然只懂一方面,也是可以通过培养逐渐成熟的,毕竟现在符合两方面的人才是少数,现在互联网金融是大的趋势,人才会慢慢平衡的。
互联网金融需要具有互联网思维和金融基本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最难招聘的是风控管理、产品开发、产品管理/运营;最多需求的是产品开发、研发工程师、渠道销售。整体而言,这个行业正在爆发式增长,员工普遍呈现年轻化趋势,这也符合互联网原住民的要求。比如我所知道一家不错的P2P公司,员工平均年龄27岁。而在整个行业的爆发式增长背后,是人才增长速度跟不上企业发展速度,很多互联网金融的HR每天做的唯一工作就是招聘,而招聘在做的事情就是挖人。所以说目前整个行业稍显浮躁,一方面,员工实际能力水平与公司赋予职责尚有差距;另一方面,企业不断挖人,却缺少时间沉下心好好培养人,因为培养了也很可能被挖走,如此变成『挖人-轻培养-被挖走』的恶性循环。我们希望提供一种普惠学习,帮助这个行业的人才成长,推动整个行业发展。我们做了一个订阅号,每天推送原创/精选的互联网金融资讯,以下为原创内容示例:如果感兴趣的朋友,可搜索订阅号『e金融江湖会』加关注,同时我们也组织了线下的微信群,旨在促进同业交流、资讯分享等,感兴趣的朋友可扫描入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借贷宝到底是不是传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