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生田神社求了个签,第二十六签,大吉,虽然很高兴为您服务,但不懂日文,还请教下会日语的朋友翻译,谢谢!

404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URL /view//id_xmtqwmti2.htm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
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
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
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
起步作文十六讲1:主题
起步作文十六讲2:选材
起步作文十六讲3:语言
起步作文十六讲4:开头
起步作文十六讲5:结尾
起步作文十六讲6:过渡
起步作文十六讲7:照应
起步作文十六讲8:层次
起步作文十六讲9:线索
起步作文十六讲10:虚实结合
起步作文十六讲11:抑扬
起步作文十六讲12:叙事
起步作文十六讲13:描写
起步作文十六讲14:议论
起步作文十六讲15:抒情
起步作文十六讲16:细节
起步作文十六讲1:主题
知识点透视
  主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心思想。主题在文章中的作用,就好比是人的灵魂,军队的统帅,主宰着全篇,是写好文章十分重要的因素。  生活中如果某些人或事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使我们触动,让我们得到启发,引起了我们的联想,这时,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想反映事物、表达感受的念头。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我想要告诉别人什么”,先前朦胧的感觉就会明确、突出起来,于是一篇文章的主题就这样诞生了。因此,生活是主题的基础,思考是主题的关键。  如果用一个句子来表达主题的话,这个句子应该是一个很明确的肯定句,而且是一个概括性的句子。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主题就表达为: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解决它们,最后就会战胜巨大的困难,取得胜利。  主题应该是鲜明正确的、单纯集中的、深刻新颖的。对于我们初一同学来说,最应该做到的就是主题鲜明、集中。
人和书的亲情梁晓声
  大约在三十年前,一个上海女孩儿成了云南插队知青。她可算是知青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了,才十四五岁。她是个秀丽的上海女孩儿,曾被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导演邀去试过镜头。女孩儿的父母作为大学里的领导,“文革”中在劫难逃,自然是被首批打入另册的了。女孩儿的家自然也是被抄过的了。在“文革”中,知识分子的家一旦被抄,那么再也找不到一本书了。  女孩儿特伤心,为那些无辜的书哭过。  然而这女孩儿天生是乐观的,因为她已经读过不少名著。书中某些优秀人物那时就安慰她,开导她,告诉她人逢乱世,襟怀开阔乐观是多么重要。  艰苦劳动女孩儿只当是体魄锤炼,村荒地远女孩儿只当是人生的考验。女孩儿用歌声和笑容,以青春的本能向那个时代强调和证明着她的乐观。  但女孩儿也有独自忧郁的时候。对于一个爱看书的女孩儿,到哪儿都发现不了一本书的时代,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时代啊!  有次女孩儿被指派去开什么会,傍晚在一家小饭馆讨水喝,非常偶然地,她一眼看到一本书,那本书在一张竹榻下面。人不爬到竹榻下面去,是拿不到那本书的。女孩儿的眼睛一旦发现了那本书,目光就再也不能离开它了。  女孩儿的心激动得怦怦跳,女孩儿的眼睛都发亮了!  女孩儿声音颤抖地问:“那……是谁的书?……喏,竹榻下面那本书……”大口大口地吃着饭的男人们放下了碗,男人们擎着酒杯的手僵住了,热闹的划拳行令之声停止了……  小饭馆里那时一片肃静,每一个人的目光都注视在女孩儿身上——人们似乎已经好几个世纪没听到过“书”这个字了,似乎早已忘了书是什么……“书……竹榻下那一本书……谁的?……”  一个男人终于回答她:“别管谁的,你若爬到竹榻下拿到手,就归你了!”  女孩儿喜上眉梢,乐了。  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于是,十四五岁的,秀丽的,已是云南插队知青的这一个女孩儿,在众目睽睽之下,当即往土地上一趴,就朝竹榻下面那一本书爬去——云南的竹榻才离地面多高哇,女孩儿根本不顾一身干干净净的衣服了,全身匍匐着朝那本书爬去……  当女孩儿拿着那本书从竹榻下爬出来,站起来,不仅衣服裤子弄脏了,连脸儿也弄脏了,头发上满是灰……  但是女孩儿的眼睛是亮晶晶的了,因为她已经将那本书拿在自己手里了啊!  “你们男人可要说话算话!现在,这本书属于我了……”  小饭馆里又是一阵肃静。  女孩儿疑惑了,双手紧紧将书按在胸前,唯恐被人夺去似的……  大男人们脸上的表情,那一时刻,也变得肃然了……  那一本书是《青年近卫军》。  如今,当年的女孩儿已经当妈妈了,她的女儿比当年的她还大两岁呢!  她叫林哲,是“文革”结束后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位法学博士中的首位女博士。  人之爱书,也是足以爱得可爱的啊……  (选自新华出版社《沉默的墙》一书)  【阅读手记】  本文的主题非常鲜明:人,要热爱读书。作者在文中多次强调了这个主题:  ①当家被抄后,女孩儿“为那些无辜的书哭过”——为书而“哭”,就是一种爱啊。  ②当女孩儿由上海来到云南,“女孩儿也有独自忧郁的时候”,因为找不到一本书——为书而“忧郁”,也是爱呀。  ③当女孩儿偶然发现一本书时,“心激动得怦怦跳”、“眼睛都发亮了”——为书而“激动”、“喜悦”,这就是爱。  ④当听说拿到书就可以归自己时,女孩儿不顾自己干干净净的衣服,在众目睽睽之下就向书“爬”去——为书而愿意付出任何代价,这不正是爱吗?  ⑤当把书终于拿到手时,女孩儿“双手紧紧将书按在胸前”——担心书被夺走,正是爱的表现。  ⑥文章开头写女孩儿从上海到云南,遭遇人生的重大变故但依然乐观;文章结尾写女孩儿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位法学博士中的首位女博士”——正因为爱书,女孩儿才能如此幸运。  由此可见,如果能够用主题贯穿全篇,并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之中体现主题,那么主题就一定会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深深地打动读者。
我和书的故事刘 雄
  今天闲着没事,从书架上取下《水浒传》随意翻看。书中夹着一个书签,翻到那页一看,是“智取生辰纲”这节,我的思绪不由得又飘到了那个星期天……  那已是上学期的事儿了。星期天我做完作业,就随手取了本妈妈书架上的《水浒传》来看。没想到不看不知道,一看就离不了,于是我干脆拿着书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真没想到,书中还有这么奇妙的世界,以前我单知道动画城里的节目好看罢了。“王教头私走延安府……”我轻声念叨着,禁不住为作者的文字而暗暗叫好。“啪”!书突然被合上了。我转头一看,原来是俺老娘来了。“不看了,写作业!”母命难违,写了一会儿作业,我挂记着吴用的妙计成功与否,又不由自主地拿起了《水浒传》。可我担心妈妈再来突袭,于是把作业本当“羊头”挂在了《水浒传》的上面,又用一只“顺风耳”隔着“三重门”时刻探听妈妈的动静。这恐怕是“三心二意”的最高境界吧,只要有点儿风吹草动,我就立刻“改头换面”。  “好!真是好!”看到宋公明三打祝家庄一节,那种酣畅,实在是令人拍手称快。岂料“随风潜入室,进屋静无声”,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已经站在我身后了。这下好,被抓了个“书赃俱获”——我的《水浒传》,就这样被妈妈收缴了。  后来,我又趁爸妈不在家之机将书盗回我处,在作业时间享受“水浒大餐”,再次被妈妈逮个正着,饱餐了顿“竹笋炒肉”。摸着自己可能已经红肿的屁股,我跌跌撞撞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口中还念念有词:“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熊瞎子三抓水浒迷。”(我可亲的母亲大人尊姓“熊”)  再后来,我们语文课上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老师要我们比赛说水浒人物、水浒故事,我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老师的赞赏、同学的钦佩普降我身,那个开心啊!  (作者系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六中学生)  【评析】  如果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这样说:我爱书。小作者把“我爱书”这个主题贯穿在情节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  开端:只看了几眼,就被《水浒传》迷住——这是“爱不释手”;  发展:被妈妈抓住后,用作业本掩护继续看书——这是“爱书”不顾一切;  高潮:看到精彩处,“得意忘形”再次被妈妈抓获——这是“爱书”忘记了一切;  结局:虽因看书而挨打,但比起课堂上看书带来的喜悦,就不值一提了——这是“爱书无悔”。  用主题来统帅全篇,又在文章的各个部分紧扣主题,文章自然重点突出、主题鲜明、夺人眼球。
写作百宝箱
  在确立主题时,时代的要求有时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历代以昭君为题材的历史剧,它的主题都与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密切相连,表现出鲜明的时代印记。  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通过汉元帝与王昭君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抒发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和对异族压迫的愤懑;郭沫若笔下的王昭君则是不畏强权、反抗强暴的叛逆者形象,颂扬了反封建的精神——这正是“五四”时期的时代呼声和时代精神;剧作家曹禺遵照周总理嘱托创作的《王昭君》塑造的是一个自愿出塞和亲、有胆有识、功绩卓著的巾帼英雄,表达了十年动乱刚刚结束后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起步作文十六讲2:选材
知识点透视
  写作时,选材应像蜜蜂那样勤于博采,在占有了一定数量的材料后,又要善于提取精华,从而写出具有新意的佳作来。  怎样才能做到有材可选呢?  首先是广泛积累生活素材。厚积才能薄发。做生活的有心人,关心国际风云、社会生活,留意身边琐事,体验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并学会从中捕捉写作材料。广泛阅览也是获取材料的重要途径。只有尽可能多地收集材料,提起笔来才能左右逢源。  收集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因为这样的材料最易带有个性色彩,也最容易触动情感。但是,这些材料也许不都新颖、典型。作为学生,很难找到在任何题目下都适用的、有意义又有个性的材料。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不妨借助联想,合理“虚构”一下。这里的“虚构”并不是天马行空的随意编造,而是在遵循现实的基础上的“创造”,通过生动描绘使其生动具体。  在选材时,还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翻新。选取一个全新的角度,从原有的材料中引申出去,赋予其新的含义,反用材料。其实,从小学到初中,不谈课外看到、听到的素材,即使是学过的教科书中的材料,也足够我们使用的了。  另外,对原有材料进行适当剪裁也是一个好办法。俗话说“量体裁衣”。如果把文章比作裁衣,“体”即中心思想。“裁”就是对材料的裁割取舍,只有根据中心思想剪裁材料才能“缝制”出好文章。  这些都是让材料丰富、有用的重要途径。
对一朵花微笑刘亮程
  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我正躺在土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着这条干沟漫淌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一小片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的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选自《天涯》1999年第5期)  【阅读手记】  “对一朵花微笑”这个选题的角度很新颖,读者会很有兴趣地想弄明白作者为何要对这朵花微笑。“我”在山坡上想心事,结果惹笑了一滩草。这些草甚至笑得很夸张,很忘情,而这些热烈的笑声竟也感染了“我”。到底是什么惹笑了这一滩草,“我”又为什么会笑呢?在这里,读者还不能寻得什么,那么,就借“我”的另一场回忆来理解吧。在这另一次的回忆里,我们看到的是,一次农夫不经意的行为使水漫出了田埂,让“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面对这种情形我们明白了开头的草们的笑声──“我”活得太严肃了,使得我忘记了微笑和生活中本该就有的欢欣和激动。在荒野里,草们是多么地坚韧和顽强,又是多么地深沉和静默啊。草们根本不企求什么,一旦有了生活的滋润,就自然地蓬勃而热烈地生长起来。本文的选材,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但又从独特的视角来写,饱含了智慧的哲思。
真没想到重庆一考生
  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小鸟们在枝头唱着歌。这时,一对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它们在四处寻找可落户的地方。  真没想到,它们竟决定在我家的房檐下做窝了。它们天天找草衔泥,忙忙碌碌,不几天,窝就搭好了。  寒冷的冬天来到了。它们飞到南方过冬去了……  那外表看起来很漂亮的燕子窝,常常引发我的好奇心:这个窝里面会是什么样子呢?一天,终于耐不住诱惑,我找来了一个梯子,请爸爸帮助摆在房檐下。  我爬上去,站在上面,向里张望。突然,从燕子窝里伸出一个毛茸茸的小脑袋,唧唧地叫着,把我吓了一大跳,差点从梯子上摔下来。仔细一看,竟是一只刚出壳的小麻雀。真没想到,麻雀占了燕子窝!  一定是麻雀看燕子窝里很舒服,又没有主人,就强占了人家的住处。想到这儿,我不禁担心起来,明年燕子回来,到哪儿住呢?会不会发生一场“燕雀大战”呢?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树,吹红了花,吹醒了生命。那对可爱的小燕子也回来了。它们来到自己的窝边,不停地飞来飞去,显然已经发现自己的家被别人占了,飞了几圈后,它们双双落到不远处的小树上,相互唧唧地叫着,像是在商量办法。我望着那对燕子,心想:“燕雀大战”马上就要开始了!  忽然,两只燕子一齐飞向蓝天。我想:大概是找它们的伙伴来帮忙!可是它们飞回来时的举动,马上否定了我的想法,因为,飞回来的燕子只有两只,而且它们的嘴里还衔着草和泥。它们要和麻雀做邻居了!  这个结局我真没想到,但我由此想到了许多。这两只燕子能和“侵占者”为邻居,是因为它们把原来属于自己的鸟巢不仅仅看做是自己的家,而看做是鸟类共同的家。人们如果像这对燕子一样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谅解,生活该是多么美好呀!  【评析】  这篇文章的选材令人耳目一新,可能让你“真没想到”。文章的主人公是“小燕子”,文章的主题是由小燕子宽容的行为而得出的:“人们如果像这对小燕子一样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谅解,生活该是多么美好呀!”小作者不是像其他同学一样直接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发来选择材料,而是选择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样选材为下文作者的感悟铺垫,让人产生“真没想到”的效果。  “它们双双落到不远处的小树上,相互唧唧地叫着,像是在商量办法。”这生动的材料在文章中有好几处,不认真观察,要想写出这样的文字并不容易。光观察还不行,还需要思考:这两只燕子能和“侵占者”为邻,是因为它们不认为那只是自己的家,而认为鸟巢是鸟类共同的家。这就是作者思考得出的成果。很难想象,没有留心生活,没有观察习惯,没有基于观察的思考能找到好素材,写出好作文。
  据载,在宋代,宋徽宗赵佶喜爱绘画,于是就把考绘画列为科举制度的一部分。一次,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怎样表现这个主题呢?怎样把这个古寺“藏”得更好更妙呢?有的人在崇山峻岭间画上一座古庙,有的人在茂密丛林中伸出庙的一个角,或露出一段残垣断壁,但主考大人都不甚满意。另有一位考生则独辟蹊径:画面上画有崇山、清泉,还有一个老和尚正一瓢一瓢地将泉水舀进桶里。画和尚而不画庙,有和尚则必有庙,这就把这座古寺深深地“藏”起来了,真是别出心裁,令主考官拍案称绝。这位考生巧妙地选择了另一个角度来表现这个题目,选材新颖,令人眼前一亮。
起步作文十六讲3:语言,思想的华丽外衣
知识点透视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任何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深刻的立意,都要以语言为载体。因此,要想写好作文,在语言运用规范、准确、连贯的基础上,要认真锤炼自己的语言,使作文语言富有表现力。  第一,词语运用要生动。要精心选择、锤炼动词,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精心选用形容词,以期描绘出作文的妩媚;运用叠音词,增强文章的音乐美、意境美;运用色彩词语,使文章产生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选用四字短语,形成文章的整齐和谐美。第二,句式运用要灵活,做到恰当得体。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灵活搭配,交替使用,使语言变化多姿,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使文章文采飞扬、文气流畅;设问句设疑问难,增强读者兴趣;感叹句强化感情,深化文章思想内涵。第三,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生动美丽的比喻句,有助于说理和描写,而且可以增加情趣,增添文采;气势恢弘的排比句,可以使文势增强,读来神盈气足;情感充沛的拟人句,浸透人文情怀,让人倍感亲切;引用诗文名句,将丰厚文章的文化底蕴,增强文章的文学韵味,更使你的文章神采飞扬。
母 亲彭名燕
  那是一个残酷的日子。  我痛恨心脏病,它居然这么快就夺走了那么健康、那么有活力的母亲的生命。  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经历过与最亲爱的人永别的滋味。现在事到临头,竟然觉得绚丽的生活突然失去了光彩,心灵的巨痛把挺拔的灵魂压弯压碎了。好多日子过去了,悲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淡化。夜里骤然醒来,才知泪水湿了枕头。我一点点回忆往事,从上幼儿园到大学毕业,从走入社会到自己养育后代,得意也好失意也好,长长的人生小河上,每片帆影每圈涟漪都与母亲息息相关。这时我终于明白,母亲是什么……  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就使你神清气爽。  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意气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  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  母亲是挫折中的阵阵清风。当你惊惶伤心时,为你拭去焦躁的汗水,梳理好零乱的思绪。  母亲是困难中的一根拐杖。当你脚步蹒跚时,帮你找好童心,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原野。  母亲是沙漠中的一眼清泉。当你干渴病痛时,只消一滴,滚滚的生命汪洋就会在心中蔓延。  母亲是荒寂中的一朵鲜花。当你落寞惆怅时,看一眼满目生辉,闻一下香沁心脾,心灵得到恬适不会孤独。  母亲是黑夜中的一颗明星。当你不辨方向时,一束柔光指引你迈开坚定的脚步。  母亲是航行中的一道港湾。当你颠簸受伤时,头枕她的臂膊,舔舔伤口,补充精力,再次高高扬帆……  母亲是……母亲是世界上最芳香、最伟大、最温暖、最美好、最强大、最光明的同义语。  看惯了母亲容光焕发的样子,我以为母亲永远不会走,我希望她永远不要走!  那天,我看见母亲躺在那个神秘的地方,那么安详,那么细嫩,那么圣洁,面带微笑……我连哭都舍不得,生怕把她老人家惊醒了。我在心里说:妈妈,您太美了,完全是一尊玉雕!那一刻,我觉得死比生还要辉煌。  母亲的脚步太匆忙了,就像她平时的性格一样,从不麻烦人,舍不得给儿女添乱,甚至不给儿女和91岁的老伴一个长一点守候病榻的机会。几天的工夫说走就走,留下一长串勤劳、俭朴、踏实、温馨的脚印。我们当儿女的只能用无尽的思念去掂量几十年春秋里母爱的分量有多深重。  她虽然走了,但她老人家的气息仍然萦绕在家的每一寸空间,她用过的毛巾,茶杯,被子,枕头,拖鞋,药瓶,针线,手表,老花镜,圆珠笔,电话本,录音机,电子琴,手抄歌本,老协舞蹈队的演员服……全都显示了一个乐观开朗的生命年轮的顽强和执著。那一道道印迹早已刻入了儿孙后代的灵魂中,展不平,抹不掉。我们的生命历程融入了母亲生命的每一朵浪花,每一组旋律,每一句叮咛,每一声欢笑,每一个眼神,每一步足印。母亲没有走,她随时随地都在我们身边,她对儿女的关注从地上来,从天上来,从海上来,从山上来,从彩霞和月光中来,直达儿孙亲人所在的地方,像太阳一样照亮儿孙的千秋长路。  我完全相信,母亲的的确确是得到了永生!  想到这里,我渐渐觉得生活又恢复了绚丽的色彩。  (节选自《时文选粹》第一辑)  【阅读手记】  本文是一首献给母亲的情深意切的颂歌。文章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一是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多角度的比喻,生动活泼,清新明快;饱含深情的排比,不断激起情感的浪花,不断叩响读者的心弦。二是长句与短句交错运用,使文章读起来节奏分明,语句的表达摇曳多姿,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这些都要用心体味。
那一次,我读懂了自己湖北一考生
  清晨,被包裹在狭窄的公交车上的我,穿梭于人群的围城之中。不管是寒风暴雨,独自一人走在这条大街上已有无数次了,不知为什么这次觉得脚步如此沉重,仿佛脚下穿着铁鞋走在磁场中,寸步难移。  大概是受了早上那件事的影响吧!得知被认为是稳坐宝座的我,被挤下了英语导游班的名列,顿时如五雷轰顶,辉煌一下子离我远去,心仿佛进入了深秋季节的树林。我像是捡起落叶的那个人,苦笑着怀念那逝去的青翠。  我无力地走着,路仿佛格外漫长,突然,一束阳光强烈地刺痛我的双眼,这是多美的景啊!太阳挣扎着想逃脱地平线的束缚,那是一种不愿服输的性格啊!在阴云的笼罩下,太阳的光芒逐渐消失,取代它的只是令人恐惧的阴影。难道太阳还是无法战胜那无边的黑暗势力?然而,我想错了,一缕缕微光再次展现出来,它拼命地继续着那份执著,上天不负有心人,阳光洋洋洒洒地洒向每一个角落,阴云屈服了。  我顿时醒悟了过来,自己的境遇和这景不也如此相似?原来自己不过是那没认识自己的青年人。有一个青年人常常埋怨自己的才能无法得到发挥,哲人便告诉他:“你能把地下的那一粒沙捡起来吗?”“这当然不可能!”青年人鄙夷地说。“如果地下是一粒珍珠,你还会担心捡不起来吗?”青年人明白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这就是自己,真实的自己。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愤懑,却依然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面对人生,我是不是从中得到些感悟呢?  真感谢那次叩问并读懂了自己内心的那个答案。  一样的我,头顶着变幻的日月星辰,奔着脚下不停的步伐,带着自己的特殊感悟,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评析】  这篇作文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灵活自如地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特别是描写自己沉重心情的文字,比喻贴切而又独特。文中还恰当地引用俗语、诗句、故事中的人物语言,形象生动。还有不少其他美词佳句,值得仔细品味。  苏东坡妙语做广告  苏轼的邻居有一个是作馓(sǎn)子食品的老太太,她对苏轼很好。她用糯米粉和面粉做的油炸馓子,质量很高,细洁、光亮、酥脆、喷香,苏轼很喜欢吃。可是由于住地偏僻,顾客不多,生意不怎么好。苏轼知道后,想到老太太无儿无女,生活孤苦,很同情她,同时,也觉得她做的油炸馓子的确好吃。于是,便写下一首诗给了老太太,让她张贴出来。诗写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老太太高高兴兴地把诗拿回去贴在门上,果然,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原来,苏轼运用了“比喻”、“夸张”、“设问”、“对比”等修辞方法,赞扬老太太的油炸馓子搓得匀细,炸得嫩黄,胜过美人戴的金环(古时的馓子是一种环形的饼),为老太太的油炸馓子做了一个广告,使老太太的生意好了起来。
黄山雾朱新春
  早就听说黄山的雾也是一大奇景。可当我们踏上玉屏峰的峰腰时,除了满目的奇峰、怪石和世界上独有的黄山松外,就是撒满峰峰岭岭、沟沟壑壑的金色阳光了。在尽赏黄山美景之时,心底又冒出了少许遗憾——见不到黄山雾了。  走近莲花沟时,只见一层薄纱似的轻风挟着淡淡甜意从沟里迷漫升起,轻轻飘来……我睁大双眼要看个究竟时,那无数的精灵却又不见了。正要离开,似纱似雾的从沟里又升起来了……越来越厚、越来越浓,只见一层层、一团团,随风越来越急,越来越重。很快深邃、陡峭的莲花沟就像蒸汽火车的喷气口,又像轮船的大烟囱,更像一条昂头翘首、张开通天大口的巨龙,将股股、缕缕的白雾喷向空中……  黄山雾终于来了!  顺着陡峭的山壁,我们向莲花峰攀去。这时,峰峰岭岭已全给装进了雾里。也不知是薄雾罩住了青峰,还是青峰划破了薄雾,有的山峰依然劈地摩天,苍翠挺拔;有的山峰则朦朦胧胧,若隐若现;有的山峰被横截竖裁成条条或块块;还有的山峰则被推来摇去,时隐时现……像千变万化的万花筒,叫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待小心翼翼地走过天桥,只见雾锁着一条弯弯曲曲的栈道,斜插在万仞峭壁上,头顶是陡壁翠峰和一望无垠的蓝天;脚下是绝壁深涧和翻滚沸腾的雾海。几个人互相看了一眼,不觉都倒吸了一口冷气,战战兢兢地没走几步,腿就发软了,大家只好贴壁小憩。这时,只见一朵玉莲花似的白云,轻轻飘飘地飞了过来,“呀!五彩祥云接我们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栈道上顿时响起了一片赞叹和欢笑声……  站在黄山之顶的莲花峰时,美呀!真是无法用语言来诉说,那不光是“一览众山小”的豪气,壮丽,就像站在劈波斩浪的航空母舰上。头顶蓝天白云,脚下是万顷云波的雾涛;四周是由奇松怪石险峰排列成的超级航母编队: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而远处,从云海雾波中探出触角的,正是一艘威震海天的水中蛟龙——战略核潜艇。风起云涌,海浪拍天,一艘艘战船驶近,一条条巨鲸离远,一面面舰旗升起,一座座舰楼隐现……远处,那一道道急射的箭云,似刚刚离弦的巡航导弹;一簇簇爆开的云花,像一发发舰炮的炸点;而那掠空而去的雄鹰,正是刚刚从甲板上起飞的蓝色闪电……豪情壮志,气冲霄汉——指点着艘艘舰船,我们成了统帅三军的最高指挥官。  正当我深深地沉浸在这大气磅礴、神奇变幻的彩绘帛画之中,只听同伴急切地呼喊道:“快来看哪!”循声望去,只见远方的云海中,一个半圆五彩光环在万顷雾涛上舞动着。似海非海,非海似海的白色织锦上那若深若浅、若有若无的缤纷中,显现着我们的身影、我们的双臂、我们的动作……一切让人那么激动,一切又是那么静谧、那么神秘、那么安详——真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这时,雾气,越来越重;雾滴,越来越大。是雾、是雨?是云、是水?只觉得脸颊、眉毛、头发湿漉漉地挂满了水珠,满世界全是雾茫茫、水茫茫的。似乎只要随手一抓,就能拧出一把水来。就连那小草的叶尖,巨岩的棱角,松枝的针芒,树干的身躯,也缀着一串串晶莹的玉珠,或是铺着一层层密密麻麻的花露……啊,这不就是大自然——这个伟大的母亲赋予黄山的生命之泉,奇妙之源吗?要不是黄山雾哺育、滋润了黄山万物之灵的慷慨奉献,又哪来的扎根于岩缝之中、盘结于岩石之上——奇美挺秀、举世无双的黄山松!一阵山风吹来,万籁俱寂的雾海中,似乎飘来阵阵舒缓、浑厚的琴声,令人听得心旌摇荡。一阵雨雾扑来,似乎掀起了几层纱帐,只见一架巨大无比的竖琴架在不远的山梁上,在一阵阵山风的吹拂下,发出阵阵涛声。原来,是竖琴松在为我们弹曲助兴。  雾聚成了云,雾化成了雨。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我们登上了白鹅岭,极目远眺,火红的夕阳铺洒在远山黛岭;回首仰视,高耸入云的险山陡峰只露出半截身影,而那翠绿陡峭的山腰间,已被黄山雾宽松、粗大的白色丝带缠绕,使人难窥黄山七十二峰的真面目。  黄山雾——神奇、美丽。  (选自日《人民日报》,此文获“长城杯·新游记”二等奖)
海滨晚霞王玉玲
  今年夏天,我们来到了北戴河海滨,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清新、朗润。傍晚,我和伙伴们唱着夏令营的营歌,趟着碧蓝的海水,欢乐地向四处张望着。啊!你们瞧,那不是美丽的晚霞吗?  此时,太阳的脸是鲜红鲜红的,它的光像是被谁掠去了似的,不再耀人眼目,而是十分柔和明亮。它向西缓缓地退着,像个俏丽的少女一样温存、恬静。  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红得像一片燃烧的火焰,毛茸茸的边缘镶上了一道光亮亮的金边。它们不断地变幻着各种形状:这块云像只高傲不可侵犯的雄狮,接着它渐渐地模糊了,变成了一只笨重的大象;那块云像只顽皮活泼的小猫,跑来蹦去,忽然变成了一只色彩斑斓的梅花鹿。可是任凭它们怎样变化,颜色始终是通红通红的。这些可爱的云彩们,像被太阳旖旎的光彩吸引了似的,浩浩荡荡向西涌去,然后慢慢地遮住了太阳。常言说“乌云遮不住太阳”,真是那么回事。你看那绚丽的太阳光透过云层,射到大片云彩上,给它们全罩上了透明的红色彩衣。顿时,朵朵云彩灿烂起来,它们像那初放的紫红色的花蕾争奇斗艳,又像那妩媚的少女曳动红纱翩翩起舞,更像那漫山遍野盛开的火红火红的山茶花在欢笑,互相比着各自的美丽……  啊!多么美丽的晚霞!我进入了无限神往的境界,紧紧追逐那迷人的晚霞。看!天边的那朵云彩,多么像一只“天鹅”呀!它的头颈向南,翅膀被太阳染成了绯红色,折射出一束束五彩缤纷的阳光,而头部却是一抹淡淡的粉红。它是那样地端庄文雅,翅膀轻轻地扇动着,仿佛翱翔在高高的蓝天上,自由自在地玩耍游荡。可一会儿,“天鹅”模糊了,慢慢地变成了一朵“荷花”,那荷花白中透粉,粉中泛红,淡雅秀丽。  我简直被陶醉了。啊!晚霞,你这如画似锦的美景,将永远成为我美好的回忆。  (选自吉林人民出版社《写作黑马》一书)  【评析】  这篇作文语言优美。首先,动词、形容词、色彩词、叠音词等选用恰当、生动;其次,比喻、排比等修辞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意境美,图画美。将天上的云彩比喻为各种动物,充分表现了云彩的变化,描绘得栩栩如生。
起步作文十六讲3:语言,思想的华丽外衣
母 亲彭名燕
  那是一个残酷的日子。  我痛恨心脏病,它居然这么快就夺走了那么健康、那么有活力的母亲的生命。  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经历过与最亲爱的人永别的滋味。现在事到临头,竟然觉得绚丽的生活突然失去了光彩,心灵的巨痛把挺拔的灵魂压弯压碎了。好多日子过去了,悲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淡化。夜里骤然醒来,才知泪水湿了枕头。我一点点回忆往事,从上幼儿园到大学毕业,从走入社会到自己养育后代,得意也好失意也好,长长的人生小河上,每片帆影每圈涟漪都与母亲息息相关。这时我终于明白,母亲是什么……  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就使你神清气爽。  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意气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  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  母亲是挫折中的阵阵清风。当你惊惶伤心时,为你拭去焦躁的汗水,梳理好零乱的思绪。  母亲是困难中的一根拐杖。当你脚步蹒跚时,帮你找好童心,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原野。  母亲是沙漠中的一眼清泉。当你干渴病痛时,只消一滴,滚滚的生命汪洋就会在心中蔓延。  母亲是荒寂中的一朵鲜花。当你落寞惆怅时,看一眼满目生辉,闻一下香沁心脾,心灵得到恬适不会孤独。  母亲是黑夜中的一颗明星。当你不辨方向时,一束柔光指引你迈开坚定的脚步。  母亲是航行中的一道港湾。当你颠簸受伤时,头枕她的臂膊,舔舔伤口,补充精力,再次高高扬帆……  母亲是……母亲是世界上最芳香、最伟大、最温暖、最美好、最强大、最光明的同义语。  看惯了母亲容光焕发的样子,我以为母亲永远不会走,我希望她永远不要走!  那天,我看见母亲躺在那个神秘的地方,那么安详,那么细嫩,那么圣洁,面带微笑……我连哭都舍不得,生怕把她老人家惊醒了。我在心里说:妈妈,您太美了,完全是一尊玉雕!那一刻,我觉得死比生还要辉煌。  母亲的脚步太匆忙了,就像她平时的性格一样,从不麻烦人,舍不得给儿女添乱,甚至不给儿女和91岁的老伴一个长一点守候病榻的机会。几天的工夫说走就走,留下一长串勤劳、俭朴、踏实、温馨的脚印。我们当儿女的只能用无尽的思念去掂量几十年春秋里母爱的分量有多深重。  她虽然走了,但她老人家的气息仍然萦绕在家的每一寸空间,她用过的毛巾,茶杯,被子,枕头,拖鞋,药瓶,针线,手表,老花镜,圆珠笔,电话本,录音机,电子琴,手抄歌本,老协舞蹈队的演员服……全都显示了一个乐观开朗的生命年轮的顽强和执著。那一道道印迹早已刻入了儿孙后代的灵魂中,展不平,抹不掉。我们的生命历程融入了母亲生命的每一朵浪花,每一组旋律,每一句叮咛,每一声欢笑,每一个眼神,每一步足印。母亲没有走,她随时随地都在我们身边,她对儿女的关注从地上来,从天上来,从海上来,从山上来,从彩霞和月光中来,直达儿孙亲人所在的地方,像太阳一样照亮儿孙的千秋长路。  我完全相信,母亲的的确确是得到了永生!  想到这里,我渐渐觉得生活又恢复了绚丽的色彩。  (节选自《时文选粹》第一辑)  【阅读手记】  本文是一首献给母亲的情深意切的颂歌。文章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一是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多角度的比喻,生动活泼,清新明快;饱含深情的排比,不断激起情感的浪花,不断叩响读者的心弦。二是长句与短句交错运用,使文章读起来节奏分明,语句的表达摇曳多姿,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这些都要用心体味。
那一次,我读懂了自己湖北一考生
  清晨,被包裹在狭窄的公交车上的我,穿梭于人群的围城之中。不管是寒风暴雨,独自一人走在这条大街上已有无数次了,不知为什么这次觉得脚步如此沉重,仿佛脚下穿着铁鞋走在磁场中,寸步难移。  大概是受了早上那件事的影响吧!得知被认为是稳坐宝座的我,被挤下了英语导游班的名列,顿时如五雷轰顶,辉煌一下子离我远去,心仿佛进入了深秋季节的树林。我像是捡起落叶的那个人,苦笑着怀念那逝去的青翠。  我无力地走着,路仿佛格外漫长,突然,一束阳光强烈地刺痛我的双眼,这是多美的景啊!太阳挣扎着想逃脱地平线的束缚,那是一种不愿服输的性格啊!在阴云的笼罩下,太阳的光芒逐渐消失,取代它的只是令人恐惧的阴影。难道太阳还是无法战胜那无边的黑暗势力?然而,我想错了,一缕缕微光再次展现出来,它拼命地继续着那份执著,上天不负有心人,阳光洋洋洒洒地洒向每一个角落,阴云屈服了。  我顿时醒悟了过来,自己的境遇和这景不也如此相似?原来自己不过是那没认识自己的青年人。有一个青年人常常埋怨自己的才能无法得到发挥,哲人便告诉他:“你能把地下的那一粒沙捡起来吗?”“这当然不可能!”青年人鄙夷地说。“如果地下是一粒珍珠,你还会担心捡不起来吗?”青年人明白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这就是自己,真实的自己。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愤懑,却依然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面对人生,我是不是从中得到些感悟呢?  真感谢那次叩问并读懂了自己内心的那个答案。  一样的我,头顶着变幻的日月星辰,奔着脚下不停的步伐,带着自己的特殊感悟,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评析】  这篇作文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灵活自如地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特别是描写自己沉重心情的文字,比喻贴切而又独特。文中还恰当地引用俗语、诗句、故事中的人物语言,形象生动。还有不少其他美词佳句,值得仔细品味。  苏东坡妙语做广告  苏轼的邻居有一个是作馓(sǎn)子食品的老太太,她对苏轼很好。她用糯米粉和面粉做的油炸馓子,质量很高,细洁、光亮、酥脆、喷香,苏轼很喜欢吃。可是由于住地偏僻,顾客不多,生意不怎么好。苏轼知道后,想到老太太无儿无女,生活孤苦,很同情她,同时,也觉得她做的油炸馓子的确好吃。于是,便写下一首诗给了老太太,让她张贴出来。诗写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老太太高高兴兴地把诗拿回去贴在门上,果然,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原来,苏轼运用了“比喻”、“夸张”、“设问”、“对比”等修辞方法,赞扬老太太的油炸馓子搓得匀细,炸得嫩黄,胜过美人戴的金环(古时的馓子是一种环形的饼),为老太太的油炸馓子做了一个广告,使老太太的生意好了起来。
黄山雾朱新春
  早就听说黄山的雾也是一大奇景。可当我们踏上玉屏峰的峰腰时,除了满目的奇峰、怪石和世界上独有的黄山松外,就是撒满峰峰岭岭、沟沟壑壑的金色阳光了。在尽赏黄山美景之时,心底又冒出了少许遗憾——见不到黄山雾了。  走近莲花沟时,只见一层薄纱似的轻风挟着淡淡甜意从沟里迷漫升起,轻轻飘来……我睁大双眼要看个究竟时,那无数的精灵却又不见了。正要离开,似纱似雾的从沟里又升起来了……越来越厚、越来越浓,只见一层层、一团团,随风越来越急,越来越重。很快深邃、陡峭的莲花沟就像蒸汽火车的喷气口,又像轮船的大烟囱,更像一条昂头翘首、张开通天大口的巨龙,将股股、缕缕的白雾喷向空中……  黄山雾终于来了!  顺着陡峭的山壁,我们向莲花峰攀去。这时,峰峰岭岭已全给装进了雾里。也不知是薄雾罩住了青峰,还是青峰划破了薄雾,有的山峰依然劈地摩天,苍翠挺拔;有的山峰则朦朦胧胧,若隐若现;有的山峰被横截竖裁成条条或块块;还有的山峰则被推来摇去,时隐时现……像千变万化的万花筒,叫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待小心翼翼地走过天桥,只见雾锁着一条弯弯曲曲的栈道,斜插在万仞峭壁上,头顶是陡壁翠峰和一望无垠的蓝天;脚下是绝壁深涧和翻滚沸腾的雾海。几个人互相看了一眼,不觉都倒吸了一口冷气,战战兢兢地没走几步,腿就发软了,大家只好贴壁小憩。这时,只见一朵玉莲花似的白云,轻轻飘飘地飞了过来,“呀!五彩祥云接我们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栈道上顿时响起了一片赞叹和欢笑声……  站在黄山之顶的莲花峰时,美呀!真是无法用语言来诉说,那不光是“一览众山小”的豪气,壮丽,就像站在劈波斩浪的航空母舰上。头顶蓝天白云,脚下是万顷云波的雾涛;四周是由奇松怪石险峰排列成的超级航母编队: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而远处,从云海雾波中探出触角的,正是一艘威震海天的水中蛟龙——战略核潜艇。风起云涌,海浪拍天,一艘艘战船驶近,一条条巨鲸离远,一面面舰旗升起,一座座舰楼隐现……远处,那一道道急射的箭云,似刚刚离弦的巡航导弹;一簇簇爆开的云花,像一发发舰炮的炸点;而那掠空而去的雄鹰,正是刚刚从甲板上起飞的蓝色闪电……豪情壮志,气冲霄汉——指点着艘艘舰船,我们成了统帅三军的最高指挥官。  正当我深深地沉浸在这大气磅礴、神奇变幻的彩绘帛画之中,只听同伴急切地呼喊道:“快来看哪!”循声望去,只见远方的云海中,一个半圆五彩光环在万顷雾涛上舞动着。似海非海,非海似海的白色织锦上那若深若浅、若有若无的缤纷中,显现着我们的身影、我们的双臂、我们的动作……一切让人那么激动,一切又是那么静谧、那么神秘、那么安详——真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这时,雾气,越来越重;雾滴,越来越大。是雾、是雨?是云、是水?只觉得脸颊、眉毛、头发湿漉漉地挂满了水珠,满世界全是雾茫茫、水茫茫的。似乎只要随手一抓,就能拧出一把水来。就连那小草的叶尖,巨岩的棱角,松枝的针芒,树干的身躯,也缀着一串串晶莹的玉珠,或是铺着一层层密密麻麻的花露……啊,这不就是大自然——这个伟大的母亲赋予黄山的生命之泉,奇妙之源吗?要不是黄山雾哺育、滋润了黄山万物之灵的慷慨奉献,又哪来的扎根于岩缝之中、盘结于岩石之上——奇美挺秀、举世无双的黄山松!一阵山风吹来,万籁俱寂的雾海中,似乎飘来阵阵舒缓、浑厚的琴声,令人听得心旌摇荡。一阵雨雾扑来,似乎掀起了几层纱帐,只见一架巨大无比的竖琴架在不远的山梁上,在一阵阵山风的吹拂下,发出阵阵涛声。原来,是竖琴松在为我们弹曲助兴。  雾聚成了云,雾化成了雨。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我们登上了白鹅岭,极目远眺,火红的夕阳铺洒在远山黛岭;回首仰视,高耸入云的险山陡峰只露出半截身影,而那翠绿陡峭的山腰间,已被黄山雾宽松、粗大的白色丝带缠绕,使人难窥黄山七十二峰的真面目。  黄山雾——神奇、美丽。  (选自日《人民日报》,此文获“长城杯·新游记”二等奖)
海滨晚霞王玉玲
  今年夏天,我们来到了北戴河海滨,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清新、朗润。傍晚,我和伙伴们唱着夏令营的营歌,趟着碧蓝的海水,欢乐地向四处张望着。啊!你们瞧,那不是美丽的晚霞吗?  此时,太阳的脸是鲜红鲜红的,它的光像是被谁掠去了似的,不再耀人眼目,而是十分柔和明亮。它向西缓缓地退着,像个俏丽的少女一样温存、恬静。  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红得像一片燃烧的火焰,毛茸茸的边缘镶上了一道光亮亮的金边。它们不断地变幻着各种形状:这块云像只高傲不可侵犯的雄狮,接着它渐渐地模糊了,变成了一只笨重的大象;那块云像只顽皮活泼的小猫,跑来蹦去,忽然变成了一只色彩斑斓的梅花鹿。可是任凭它们怎样变化,颜色始终是通红通红的。这些可爱的云彩们,像被太阳旖旎的光彩吸引了似的,浩浩荡荡向西涌去,然后慢慢地遮住了太阳。常言说“乌云遮不住太阳”,真是那么回事。你看那绚丽的太阳光透过云层,射到大片云彩上,给它们全罩上了透明的红色彩衣。顿时,朵朵云彩灿烂起来,它们像那初放的紫红色的花蕾争奇斗艳,又像那妩媚的少女曳动红纱翩翩起舞,更像那漫山遍野盛开的火红火红的山茶花在欢笑,互相比着各自的美丽……  啊!多么美丽的晚霞!我进入了无限神往的境界,紧紧追逐那迷人的晚霞。看!天边的那朵云彩,多么像一只“天鹅”呀!它的头颈向南,翅膀被太阳染成了绯红色,折射出一束束五彩缤纷的阳光,而头部却是一抹淡淡的粉红。它是那样地端庄文雅,翅膀轻轻地扇动着,仿佛翱翔在高高的蓝天上,自由自在地玩耍游荡。可一会儿,“天鹅”模糊了,慢慢地变成了一朵“荷花”,那荷花白中透粉,粉中泛红,淡雅秀丽。  我简直被陶醉了。啊!晚霞,你这如画似锦的美景,将永远成为我美好的回忆。  (选自吉林人民出版社《写作黑马》一书)  【评析】  这篇作文语言优美。首先,动词、形容词、色彩词、叠音词等选用恰当、生动;其次,比喻、排比等修辞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意境美,图画美。将天上的云彩比喻为各种动物,充分表现了云彩的变化,描绘得栩栩如生。
起步作文十六讲4:开头,落笔有神 引人入胜
知识点透视
  开头,又称起笔,是指文章的起始部分。开头,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自然段,也可以是一个层次。好的开头,落笔有神,引人入胜,被称为“凤头”。它要求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一样摇曳多姿,写得生动、传神、漂亮,让人爱看、想看。一般来说,从内容上讲,开头可以介绍人物,渲染气氛,说明背景,抒发深情,概括主题,呈现矛盾冲突,设置悬念;从语言上讲,开头要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不要让人不知所云;从结构上讲,开头要和文章的主体融为一体,水乳交融,和结尾遥相呼应,开合有度。
  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先声夺人,既是一篇文章开头起笔不俗的重要体现,又是我们写好开头的秘诀。
蚂 蚁刘亮程
  我们家屋子里有两窝蚂蚁。一窝是小黑蚂蚁,住在厨房锅头旁的地下;一窝大黄蚂蚁住在靠炕沿的东墙根。蚂蚁怕冷,所以把洞筑在暖和处,紧挨着土炕和炉子,我们做饭烧炕时,顺便把蚂蚁窝也煨热了。  小黑蚂蚁不咬人,偶尔爬到人身上,好一阵才觉出一点点痒。大黄蚂蚁也不咬人,但我不太喜欢,它们到处乱跑,且跑得飞快,让人不放心;不像小黑蚂蚁,出来排着整整齐齐的队,要到哪儿就径直到哪儿。大黄蚂蚁也排队,但队形乱糟糟,好像它们的头儿管得不严,好像每只蚂蚁都有自己的想法。  有一年春天,我想把这窝黄蚂蚁赶走。我想了一个绝好的办法。那时蚂蚁已经把屋内的洞口封住,打开墙外的洞口,在外面活动了。我端了半盆麸(fū)皮,从我们家东墙根的蚂蚁洞口处,一点一点往前撒,撒在地上的麸皮像一根细细的黄线绕过林带、柴垛,穿过一片长着矮草的平地,再翻过一个坑(李家盖房子时挖的),一直伸到李家西墙根。我把撒剩的小半盆麸皮全倒在李家墙根,上面撒一把土盖住。然后一趟子跑回来,观察蚂蚁的动静。  先是一只在洞口处闲游的蚂蚁发现了麸皮,咬住一块啃了一下,扔下又咬另一块。当它发现有好多麸皮后,突然转身朝洞口跑去。我发现它在洞口处停顿了一下,好像探头朝洞口里喊了一声,里面好像没听见,它一头钻进去。不到两秒钟,大批蚂蚁像一股黄黑泉水涌了出来。  蚂蚁出洞后,一部分忙着往洞里搬近处的麸皮,一部分顺着我撒的线往前跑。有一个先头兵,速度非常快,跑一截子,对一粒麸皮咬一口,扔下再往前跑,好像给后面的蚂蚁做记号。我一直跟着这只蚂蚁绕过林带、柴垛,穿过那片长草的平地,再翻过那个坑,到了李家西墙根。蚂蚁发现墙根的一大堆麸皮后,几乎疯狂。它抬起两个前肢,高举着跳了几个蹦子,肯定还喊出了什么,但我听不见。跑了那么远的路,似乎一点不累,它飞快地绕麸皮堆转了一圈,又爬到堆顶上。往上爬时还踩翻一块麸皮,栽了一跟头,但它很快翻过身来。它向这边跑几步,又朝那边跑几步,看样子像是在伸长脖子量这堆麸皮到底有多大体积。  做完这一切,它连滚带爬从麸皮堆上下来,沿来路飞快地往回跑。没跑多远,碰到两只随后赶来的蚂蚁,见面一碰头,一只立马转头往回跑,另一只朝麸皮堆的方向跑去。往回跑的刚绕过柴垛,大批蚂蚁已沿这条线源源不断赶来了,仍看见有往回飞跑的。只是我已经分不清刚才发现麸皮堆的那只这会儿跑到哪儿去了。我返回到蚂蚁洞口时,看见一股更粗的黄黑泉水正从洞口涌出来,沿我撒的那一溜黄色麸皮浩浩荡荡地朝李家墙根奔流而去。  我转身进屋拿了把铁锨。当我觉得洞里的蚂蚁已出来得差不多了,大部分蚂蚁已经绕过柴垛快走到李家墙根了,我便果断地动手,在蚂蚁的来路上挖了一个1米多长、20厘米宽的深槽子。我刚挖好,一大群嘴里衔着麸皮的蚂蚁已翻过那个大坑涌到眼前,看见断了路都慌乱起来。有几个,像试探着要跳过来,结果掉进沟里,摔得好一阵子才爬起来,叼起麸皮又要沿沟壁爬上来,那是不可能的,我挖的沟槽下边宽上边窄,蚂蚁爬不了多高就会掉下去。  而在另一边,迟缓赶来的小部分蚂蚁也赶到沟沿上,两伙蚂蚁隔着沟相互挥手,跳蹦子。  怎么啦?  怎么回事?  我好像听见它们喊叫。  我知道蚂蚁是聪明的昆虫,慌乱一阵后就会自动安静下来,处理好遇到的麻烦事。以它们的聪明,肯定会想到在这堆麸皮下面重打一个洞,筑一个新窝,窝里造一个能盛下这堆麸皮的大粮仓。因为回去的路已经断了,况且家又那么远,回家的时间足够建一个新家了。就像我们村有几户人,在野地打了粮食,懒得拉回来,就盖一间房子,住下来就地吃掉。李家墙根的地不太硬,打起洞来也不费劲。  蚂蚁如果这样做我就成功了。  我已经看见了一部分蚂蚁叼着麸皮回到李家墙根,好像商量着按我的思路行动了。  这时天不知不觉黑了。我才发现自己跟这窝蚂蚁耗了大半天了。我已经看不清地上的蚂蚁。况且,李家老二早就开始怀疑我,不住地朝这边望。他不清楚我在干什么。但他知道我不会干好事。我咳嗽了两声,装得啥事没有,踢着地上的草,绕过柴垛回到院子。第二天,一大早我跑出来,发现那堆麸皮不见了,一粒也没有了。从李家墙根开始,一条细细的、踩得光光的蚂蚁路,穿过大土坑,通到我挖的沟槽边,沿沟边向北伸了1米多,到没沟的地方,又从对面折回来,再穿过草滩、绕过柴垛和林带,一直通到我们家墙根的蚂蚁洞口。  一只蚂蚁都没看见。  【阅读手记】  “他,刘亮程,语言素淡、明澈,充满欣悦感和表达事物的微妙肌理,展现了汉语所独具的纯真和瑰丽。”《蚂蚁》充分展示了刘亮程文笔的魅力。文章写作对象令人耳目一新,充满好奇,整个开头简洁明快,敞亮利索,而又预示着将要发生的故事。
拥抱挫折济南一考生
  人生的旅途不会永远充盈着银铃般的笑声,因为我们会经历挫折;生命的征程不会永远洒满七彩的阳光,因为我们会经历挫折;生活的道路不会永远布满璀璨的星辰,因为我们会经历挫折……  你是否因为挫折带给你痛苦,带给你失败,带给你孤寂,带给你寒冷而深深地怨恨它?你是否因为挫折让你的旅途布满荆棘,让你的道路极其坎坷而深深地畏惧它?  如果你毫不迟疑地告诉我:“是。”我会为你担心,为你忧虑。挫折会成为你强大的敌人,会是你挥之不去的梦魇,你将永远生活在这样的阴影中,永远看不到光亮!如果你坚定不移地对我说:“不是。”我该有多么欢欣,多么佩服你。也许未来仍然会有无数的挫折等待着你,但这都丝毫不能威胁你,你比它更加强大!  挫折,就像我手中的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任何事情也都一样,哪有我们想象的这般可怕?千万别畏惧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勇敢冲吧!此时不冲,何时冲?  所以拥抱挫折吧!像贝多芬一样,即使处在无声的世界里,依然用心灵谱写人生唯美的乐章;像张海迪一样,即使不能飞驰在生活的跑道上,依然用手去挥写人生豪迈的誓言;像祖国一样,即使经历过失败,经受过欺压和凌辱,依然奋勇向前,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阳光总在风雨之后,没有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成功,只有拼到最后的人,才能笑到最后。生活中并不缺少遇到挫折的人,而是缺少敢于向前拥抱挫折的人。  你呢?面对强劲的对手,准备好了吗?  【评析】  拥抱挫折,是一种难得的勇气,是一种成熟的风度。拥抱挫折,是久经磨炼后的从容、洒脱。文章立意不同凡响。以排比开篇,落笔虎虎生风,行文气势如虹,浩浩荡荡,激越酣畅。  “我”、“你”的对话形式,直接把读者拉入文章之中,以一种亲切的交流实现了阅读的亲近、真诚。句式的变换灵活自如,陈述一马平川,疑问跌宕起伏,读起来错落有致。  “像祖国一样,即使经历过失败,经受过欺压和凌辱,依然奋勇向前,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陡然起笔,境界为之大开。“你呢?面对强劲的对手,准备好了吗?”作文结尾,余音绕梁,意味深长,令人不得不三思。  苏轼作《潮州韩文公庙碑》屡易其稿,难得一个好开头,竟至于几乎搁笔,忽得“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两句,遂势如破竹,一挥而就,连朱熹也称赞“东坡作《韩文公庙碑》,不能得一起头,起行百十遭,忽得‘匹夫’两句,下而只如此扫去”。  欧阳修写《醉翁亭记》,初稿写“滁州四面有山”,数十字而不能自安,改为“环滁皆山也”,然后一口气拈出21个“也”,势若轻舟急流而下,写成千古妙文。  ——杨义·《中国叙事学》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是在一九二一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的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演讲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演讲稿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的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然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来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著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腔是很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演讲后约二十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文强记,在笔写的讲稿外,随时引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的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掏出手巾拭泪,听到的人不知有许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到他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  这一篇演讲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演讲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常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演讲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散文百年精华》一书)  【阅读手记】  本文落笔即点出主人公梁启超先生,借与其他人的对比,突出了梁启超先生演讲的不凡之处。开头(前两自然段)主次分明,梁任公是主,其他演讲者是次;冷热分明,对梁任公是热,对其他人是冷,而对梁任公又热而不火,张扬有度,为下文的高潮做一铺垫,留空间。写梁任公的手稿好,千呼万唤,梁任公还是没有正式露面,这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进一步激发了阅读的愿望,而梁任公超凡脱俗、高人一等的总体印象也植入了读者的脑海里。  学问大家——梁实秋,写叱咤风云的大家——梁任公,文章真是看点很多。在文章开头之外,还有两个开头,一个是写梁任公演讲之前的正式出场,另一个是梁任公演讲的开场白。刻画传神,活灵活现,光彩照人,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也是精彩之极。
角落里的尘埃孙鹏飞
  他,静静地坐在教室最后一排那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个子不高的他没有同桌,只有角落里的扫帚和最后面窗台上的灰尘终日与他为伴。不善言辞的他在校的大多时间都静静地坐在那个角落里,目光呆滞地盯着从未被人打扫过的窗台……  一天下午,数学课上。  冬日的一缕阳光懒洋洋地透过教室后面的窗户,射到角落里,也射到了他的身上。数学老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疾速地写了道“五星级”的难题让大家做。他没有放弃思考,习惯性地将头靠在臂弯里,任凭手里的笔机械地画着各种几何图形。时间一分一秒地从一个个紧锁的眉头和转动的笔尖上跳过去。教室里静极了。  奇迹终于出现了!不知何方神灵暗中相助,他竟然找到了解题的捷径。他环顾四周,本班素有“数学王子”之称的欧阳嘉伟眉头依然紧皱,笔尖依然转动。他不敢相信这个事实。但接连数次的检查一次又一次地告诉给他:你真棒!他抬起头,渴望老师用惊喜的眼神将他从角落里发现。但老师的眼睛却不曾有一丝的懈怠,总是直直地盯着那几位佼佼者。长时间的沉寂过后,老师似乎对她的“得意门生”们有点儿不耐烦了,恋恋不舍地把目光从他们身上挪开。实在不敢举起很少举起的手,他用焦急的目光期待着老师的提问。但他所在的那个角落又是那么遥远,那么偏僻……  他,再次放开了紧攥的拳头,悻悻地低下头,再次仔细地比较了一下自己的答案。他发现自己的答案远比黑板上的方法简单得多。他又有点如坐针毡了,企盼的眼神再次盯住了老师,他在期待着机会的来临。这次他非常幸运,因为老师正微笑地望着那在窗台上不停浮动的灰尘。老师的眼睛往他身上一瞥,一怔。  “你,有什么事吗?”  “……就……就是……那道题……”  “噢,那道题没听懂啊,没关系,请坐吧!”  他茫然地坐在了那里,像角落里一粒永远不会引人注目的尘埃……  (作者系山东省无棣县马山子中学学生,指导教师筑王树芳)  【评析】  文章以描写人物开头,一上来就给文章的主人公一个大大的特写镜头,抓住了人物的特征,交待清楚了主人公的身份、处境和心情。开头,很“静”,静得如同一潭近乎绝望的死水,静得有些凉透了心。这一人物,令人读来心痛,读者的心被抓住了,想尽快看下去,了解他的学习,他的故事,他的命运。  心灵在撞击下刻录:学生,期待老师的关注和掌声。只要老师给他一缕阳光,他就能发出璀璨光芒。  张中行先生谈作文的开头  开头,有吸引读者的作用,所以要用心写,使之真有吸引力。  从正面谈要求是一,写法是二。一是一项,即让读者看了感觉到,门面之内一定有好货。二是两类,即表示一定有好货的两种办法:一种是明说,一种是暗说。明说,有好处,尤其是内容比较繁而深的议论文,先总括、明快地说一下,等于店门口招牌上写明“专售祖传狗皮膏药”,“只此一家,并无分号”。  暗说,情况自然更是千变万化,分作两类:一类是与内容沾边,一类是与内容不沾边。沾边,是多少能看出一点,店内大概卖的是哪一类(不是“哪一宗”)货。沾边的开头,有如车技演员在台上表演,任意驰骋而并不冲到场外。不沾边的开头就不然,有如在野地骑马,几乎可以随意乱跑。随意乱跑,自然也有规律拘束着,如自己的意向、野地的范围等,但规律不显著,因而究竟会跑到哪里就实在难说。暗说的作用不像明说,告诉读者以下将是什么内容,但常常会有更大的吸引力量,因为它有点像侦探片的先晃一下疑难,欲知后事如何,你就非看下去不可。当然,想有这样的力量,那就要写得明快、新颖、灵活、含蓄,甚至沉重、惊险,总之要有吸引力。  (节选自中华书局《作文杂谈》一书,有删改)
起步作文十六讲5:结尾,文章的“收官之战”
知识点透视
  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围棋对弈中棋局终了前的收官阶段,一招不慎,可能导致全局的失利。古人把好的文章结尾称为“豹尾”,足见结尾在一篇文章中的力度和重要性。同学们的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①画蛇添足。即全文已结束,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多说几句,把无需交待的人物下落一一交待,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②空喊口号。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号。③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淡了文章的主题。  文章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1.水到渠成,自然而然。2.照应开头,浑然一体。3.卒章显志,画龙点睛。4.抒发感情,动人心弦。5.含蓄委婉,余味无穷。6.展望未来,寄意深远。要想写好文章的结尾,应树立整体观念,根据文章思想内容灵活巧妙地选用适当的方法,尽可能在写作过程中使结尾既符合文意,又能创新并显现出个性特色。
母亲架设的桥[日]水上勉
  孩提时,母亲常领我去峡谷深处,让我坐在一领蓑衣那么大的一块小小田塍(chéng)上,自己浸在齐膝的水田里插起秧来。这峡谷,背着阴,每天的日照不过三小时光景。这在村里,也是块十分贫瘠的谷地。我家就在这样的山谷口。谷里也有旱地。这儿,母亲种上甘薯、萝卜之类。上那里去,中间有条很深的小溪。上面架着桥,可是每当发起大水,就常被冲毁,母亲就常去修桥。因为这是母亲独自干活的峡谷,没法儿去托赖众乡邻。到那天,擅长修建寺庙和神灶的木匠大伯,就必定从那儿归来,从山里砍来两根圆木,横在狭窄的小溪上,上面排好栗木板,堆上土。而后,叫我们兄弟踩结实,就成了坚固的红土桥了。约莫过了一年,土桥旧了些,桥边杂草丛生,杂草下,露出一排排像在神社屋檐椽子上见到的那种白色缺口。而且,桥再变旧,栗木会腐烂,一看,桥的背面竟长满了蘑菇。母亲采了来,给我们做饭盒里的菜肴。这座通向有关自己一家生计的谷田去的小桥,母亲在她的一生中不知修过多少回。峡谷是常有台风过境的地区,想来怕会修过了十来回吧。不论哪回架的,这座桥总是在圆木上堆着土,长起蘑菇来。  为了微薄的收成,母亲尽心尽力架起了这座桥。由此取得我们一家的口粮,可以说,这是性命攸关的一座桥。那桥不论修得怎样简陋,可仍是美好的。  我9岁离开母亲,在京都的寺院当了个小沙弥。可是一想起故乡,母亲架设的桥就会在心中浮现。在我外出的旅途中,每当火车通过这类山谷时,也定然会浮现。在日本这样的国土上,不知怎的,特多这样一类的深谷和山冈。无论是在青森、四国或九州,都曾见到我故乡那样的峡谷。而在那些山谷间,朝着深处去,也必须有小桥。  如今,我并无须特意去鉴赏那村上华岳或富冈铁斋的名作,单看到乡村画师所绘的山水画,上面画有露出圆木缺口杂草丛生的桥,便不由得潸然泪下。  【思考】  1.想一想,本文的倒数第三段能否作为文章的结尾?为什么?  2.结尾处,作者“不由得潸然泪下”的原因是什么?以此作结有什么好处?  【阅读手记】  本文用抒情的方式收束,充分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感激和怀念,自然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读罢本文,让人不由想到刘桂瑶《母亲桥》的结尾“我知道,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还执著地用希望和奉献为我搭起通向成功和幸福的桥。如今,河上的‘母亲桥’已经为风雨侵蚀残旧,而在我成长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对母亲强烈的情感在文末突出体现,与《母亲架设的桥》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类文章结尾用富于感情的语言吐露衷肠,其优点是情感浓烈,动人心弦。  需要注意的是:抒情式结尾,要有感而发,与全文的感情基调合拍。不能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立 春山西一考生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新旧交替乃自然规律。飘雪之后,春天还会远么?  ——题记  老Z是我们的班主任。高高的个子,头发整齐地向后梳着,强壮魁梧的身材看起来倒像个体育老师,但他却在鼻梁上架了一副啤酒瓶底一样厚的眼镜,一副很滑稽的样子。  记得初一的时候,老Z一进教室门,我们就被他的外貌唬住了,用不怒自威形容正合适。我在心里盘算,这么“恐怖”的老师,今后三年有罪受了。当时幼稚的我们,认为男士当老师是很没出息的表现,心里对老Z很是不屑,总是和他对着干。在老Z的课上,我们从来不回答问题,就是想看看他这独角戏如何演下去,想方设法让他在庄严的三尺讲台上出丑。  此刻,老Z暴躁、脾气不好的缺点被我们用放大镜无限扩大;而他治学严谨、幽默风趣的优点却被我们自动过滤了。  那时,我们和老Z相处在最冷的冬天。  初二了,老Z突发奇想带着我们几个去他家的玉米地,沿途寻访古迹。师命不敢违,我带着几分不愿踏上征程。那次寻古之旅,成为我们和老Z关系的转折。  出发那天,天气很好。老Z率领着我们五个人骑着车子一路讲解。从大学遗址到崇善寺,从老城墙到儿童公园的纪念堂,我们沿途中用DV拍摄,手抄笔录,完全沉浸在老Z新奇的“语文课”中。学习知识,阅读历史,我们穿梭于知识之海时也渐渐看到了老Z博古通今的优点。之后,我们去了老Z在乡下的家。老Z在车上给我们讲了许多田间的趣闻。不知不觉,我们与老Z更亲近了。现在回想才发现,当时自己心中的情感,叫做崇拜。  此时,春天已悄无声息地降临了。  白驹过隙,我们一路走到了与老Z分别的这一天。直至动笔答题的那一刻,才发觉心中的不舍。从对立到亲密,从不屑到崇拜,从疏远到亲近,老Z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驱走寒冬,用他带来的春的气息温暖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评析】  本文写出了自己与“老Z”三年相处,从经历“寒冬”到迎来“立春”的心路历程。作者用流畅自如的文字把自己对“老Z”起初的畏惧、不屑,到之后逐渐了解、崇拜的过程刻画得张弛有度,真挚动人。而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用细腻的文笔写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酝酿出一份暖暖的诗意,如漂满落花的清溪潺潺流过,给人以温馨的感受。此结尾总结全文,概述心路历程,点明文章主旨,行文自然流畅。
我的老师冰 心
  我永远忘不掉的,是T女士,我的老师。  我从小住在偏僻的乡村里,没有机会进小学,所以只在家塾里读书,国文读得很多,历史地理也还将就得过,吟诗作文都学会了,且还能写一两千字的文章。只是算术很落后,翻来覆去,只做到加减乘除,因为塾师自己的算学程度,也只到此为止。  十二岁到了北平,我居然考上了一个中学。上课两星期以后,别的功课我都能应付自如,作文还升了一班,只是算术把我难坏了。中学的算术是从代数做起的,我的算学底子太坏,脚跟站不牢,昏头眩脑,踏着云雾似的上课,T女士便在这云雾之中,飘进了我的生命中来。她是我们的代数和历史教员,那时也不过二十多岁罢。“螓(qín)首蛾眉,齿如编贝”这八个字,就恰恰的可以形容她。她是北方人,皮肤很白嫩,身体很窈窕,又很容易红脸,难为情或是生气,就立刻连耳带颈都红了起来。我最怕是她红脸的时候。  同学中敬爱她的,当然不止我一人,因为她是我们的女教师中间最美丽、最和平、最善诱导的一位。她的态度,严肃而又和蔼,讲述时简单又清晰。她善用譬喻,我们每每因着譬喻的有趣,而连带的牢记了原理。  第一个月考,我的历史得了九十九分,而代数却只得了五十二分,不及格!当我下课自己躲在屋角流泪的时候,觉得有只温暖的手,抚着我的肩膀,抬头却见T女士挟着课本,站在我的身旁。我赶紧擦了眼泪,站了起来。她温和地问我道:“你为什么哭?难道是我的分打错了?”我说:“不是的,我是气我自己的数学底子太差。你出的十道题目,我只明白一半。”她就款款温柔地坐下,仔细问我的过去。知道了我的家塾教育以后,她就恳切地对我说:“这不能怪你。你中间跳过了一大段!我看你还聪明,补习一定不难;以后你每天晚一点回家,我替你补习算术罢。”  从此我每天下课后,就到她的办公室,补习一个钟头的算术,把高小三年的课本,在半年以内赶完了。T女士逢人便称道我的神速聪明。但她不知道我每天回家后,用功直到半夜,因着习题的烦难,我曾流过许多焦急的眼泪,在眼泪模糊之中,灯影下往往涌现着T女士美丽慈和的脸,我就仿佛得了灵感似的。擦去眼泪,又赶紧往下做。那时我住在母亲的套间里,冬天的夜里,烧热了砖炕,点起一盏煤油灯,盘着两腿坐在炕桌边上,读书习算。到了夜深,母亲往往叫人送冰糖葫芦或是赛梨的萝卜,来给我消夜。直到现在,每逢看见孩子做算术,我就会看见T女士的笑脸,脚下觉得热烘烘的,嘴里也充满了萝卜的清甜气味!  算术补习完毕,一切难题,迎刃而解,代数同几何,我全是不费工夫地做着;我成了同学们崇拜的中心,有什么难题,他们都来请教我。因着T女士的关系,我对于算学真是心神贯注,竟有几个困难的习题,是在夜中苦想,梦里做出来的。  有一天我在东安市场,碰见T女士也在那里买东西。看见摊上挂着的挖空的红萝卜里面种着新麦秧,她不住地夸赞那东西的巧雅,颜色的鲜明,可是因为手里东西太多,不能再拿,割爱了。等她走后,我不曾还价,赶紧买了一只萝卜,挑在手里回家。第二天一早又挑着那只红萝卜,按着狂跳的心,到她办公室去叩门。她正预备上课,开门看见我和我的礼物,不觉嫣然地笑了,立刻接了过去,挂在灯上,一面说:“谢谢你,你真是细心。”我红着脸出来,三步两跳跑到教室里,嘴角不自觉地唱着歌,那一整天我颇觉得有些飘飘然之感。  后来,她做着很好的事业,很大的事业,至死未结婚。六年以前,以牙疾死于上海,追悼哀殓她的,有几万人。我是从波士顿到纽约的火车上,得到了这个消息,车窗外飞掠过去的一大片的枫林秋叶,尽消失了艳红的颜色。我忽然流下泪来,这是母亲死后第一次的流泪。  【阅读手记】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抒发作者对老师的深切怀念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进而交代在“我”学习最困难的时候,老师“飘进了我的生命中来”,一个“飘”字充满诗意,可谓出场不凡。从“螓首蛾眉,齿如编贝”的美丽可爱,到为“我”补习算术的温柔慈爱,由表及里逐步展示出人物的美好形象。文章不惜笔墨写“我”与老师交往过程中的内心感受,又处处紧扣老师对“我”的影响:老师在“我”前行的路上如指路灯引领帮助“我”,如及时雨关心安慰“我”,使“我”不再迷惘失落。孩子纯真的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老师光彩照人的形象。结尾处,“我”听到老师去世的消息后,流下了“母亲死后第一次”的眼泪,看似随意的一笔,却反映出“我”内心巨大的震动,照应开头对老师的永远难忘,突出体现了老师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倾心一爱山西一考生
  琳总说我的身上有一种淡淡的香味,我却一直不明白是什么味道,是洗衣粉的香味吗?还是……  放学回家,推开那扇铁锈门,便看到了奶奶熟悉的身影。夕阳照在奶奶身上,映红了那两鬓的白发。伴随着悦耳的流水声,奶奶的手在肥皂水中搓揉着。盆里的水不时地溢出来,有些肥皂泡就满怀欣喜地飞上天空;有的呆呆地撞在盆沿上;有的则笑着飘向大地……深呼吸,闻到满院的暗香弥散,这时,想起了琳说的话。是洗衣粉的香味,还是奶奶身上的味道呢?或者,是两个都有?  我轻轻地走了过去。看着奶奶的手在肥皂水中不断地揉搓着,仿佛在向衣服中注入什么东西。我恍然大悟,原来那淡淡的香味就是奶奶的爱!在揉搓的过程中,奶奶将她对我的爱也注入了衣服中,在衣服中留下了那特殊的香味……  奶奶注意到了身后的我,便回过头来对我说:“你的那件白睡衣我已经洗好晒干了,你快回屋里把睡衣换上……”  我跑回了屋里,拿起沙发上的白睡衣。在夕阳的照射下,睡衣摇摆着,像在微笑像在招手像要将那暗香飘散……我闻到了,那一股淡淡的清香……  从此,我便倾心于这种淡淡的香味,并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它……  第二天,我悄悄对琳说:“你身上也有一种淡淡的香味。”  琳疑惑:“是洗衣粉的香味,还是妈妈的味道呢……”  【评析】  本文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奶奶平时为自己洗衣的画面,向我们展现出奶奶对“我”无微不至的爱。  文章以疑问开头,又以疑问收尾,首尾遥相呼应,引人入胜。开头的疑问引出了奶奶给自己洗衣服的细节,在含蓄中让我们品味着爱的芬芳;结尾的疑问把一个家庭的爱拓展到了另一个家庭,暗示着所有的家庭里都蕴蓄着一样芬芳的爱,在看似不经意间深化了中心,突出了主题。  自唐代以后,尤其是宋代,“诗”与“画”常常并提,不少诗人也喜欢以景结情,留下一个生动的画面,供人作无尽的回味。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舟远人静之时,一腔深情熔铸为一幅可以久久凝视品味的画图,想象的空间,引发了横亘千年的巨大张力。古诗中,使音乐完成无形到有形折转的例子,很多是借助以景结情而成佳品的,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一句,空灵的景物描写竟能独辟蹊径,“柳暗花明”的神奇似乎转瞬即至,文字的妙意在此呼之欲出。  “欧·亨利式结尾”,通常指文章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的结尾:  “哎!我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值不上五百法郎……”  玛蒂尔德夫妇为了赔偿丢失的所借项链,饱经十年苦工才还清巨债。作品至此完全可以结尾了,而作者却另辟蹊径,宕开一笔,写女主人公意外发现她当年所借项链原来是赝品,于是刚从还债重负中解脱出来的女主人公,再次陷入更深刻更猛烈的精神将欲崩溃的危机中。文章戛然而止,而又悬念环生。
起步作文十六讲6:过渡,文章的桥梁
知识点透视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泽东气势恢弘的诗句讴歌了“桥”的作用,使“天堑”变得畅通无阻。文章亦如此,也需要架设“桥梁”,通过“桥梁”使文章内容衔接自然,天衣无缝,浑然一体。这个桥梁就是“过渡”。  过渡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它可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例如臧克家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前一段用一句话高度概括总结上文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学者风范,后一段自然过渡下文重点写“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内容。作者一线穿珠,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以过渡贯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也可以运用过渡句来衔接上下文。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有多处插叙,而读者丝毫没有突兀之感,得益于过渡句的运用。还可以使用表示过渡的词语。比如表示意思转折的用“然而”、“但是”、“可是”等,尤其是文章的记叙顺序采用倒叙、插叙、补叙时,为了不使读者因为内容的转换而产生杂乱的感觉,这些词语显得尤为关键。
年 感梁 衡
  钟声一响,已入不惑之年;爆竹声中,青春已成昨天。是谁发明了“年”这个怪东西,它像一把刀,直把我们的生命就这样一寸一寸地剁去。可是人们好像还欢迎这种切剁,还张灯结彩地相庆,还美酒盈杯地相贺。我却暗暗地诅咒:“你这个教我无可奈何的家伙!”  你在我生命的直尺上留下怎样的印记呢?  有许多地方是浅浅的一痕,甚至今天想来都忆不起是怎样划下来的。当小学生时,苦等着下课的铃声,盼着星期六的到来,盼着一个学年快快地逝去。当大学生时,正赶上“文革”年代,整个乱哄哄地集会,莫名其妙地激动,慷慨激昂地斗争,最后又都将这些一把抹去。发配边疆,白日冷对大漠的孤烟,夜里遥望西天的寒星。——这许多岁月就这样在我的心里被烦恼地推开,被急切切地赶走了。年,是年年过的,可是除却划了浅浅的表示时间的一痕,便再也没有什么。  但有的地方,却是重重一笔,一道深深的印记。当我学会用笔和墨工作,知道向知识的长河里吸取乳汁时,也就懂得了把时间紧紧地攒在手里。静静的阅览室里,突然下班的铃声响了,我无可奈何地合上书,抬头瞪一眼管理员。本是被拦蓄了一上午的时间,就让她这么轻轻一点,闸门大开,时间的绿波便洞然泻去,而我立时也成了一个被困在干滩上的鱼。当我和挚友灯下畅谈时,司马迁的文,陶渊明的诗,还有伽利略的实验,一起被桌上“滴答”的钟声搅拌成一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陶醉,我们盼夜长,最好长得没底。而当我一个人伏案疾书时,我就用锋利的笔尖,将一日、几日撕成分秒,再将这分分秒秒点瓜种豆般地填到稿纸格里。我拖着时间之车的轮,求它慢一点,不要这样急。但是年,还是要过的。记得我第一本书出版时,正赶上一个年头的岁末。我怅然对着墙上的日历,久久地像望着山路上远去的情人,望着她那飘逝的裙裾,但她也没有负我,留下了手中这本还散发着墨香的厚礼。这个年就这样难舍难分地送去了,生命直尺上用汗水和墨重重地画下了一笔。  想来孔夫子把40作为“不惑”之年也真有他的道理。人生到此,正如行路爬上了山巅,登高一望,回首过去,我顿然明白,原来狡猾的自然是悄悄地用一个个的年来换我们一程程的生命的。有那聪明的哲人,会做这个买卖,牛顿用它生命的第23个年头换了一个“万有引力”,而哥白尼已垂危床头,还挣扎着用生命的最后一年换了一个崭新的日心说体系。时间不可留,但能换得做成一件事,明白一个理,却永再不会失去。而我过去多傻,做了多少赔钱的,不,赔了生命的交易啊。假使把过去那乱哄哄的日子压成一块海绵,浸在知识的长河里能饱吸多少汁液;假使把寒夜的苦寂变为积极思索,又能悟出多少哲理。时间这个冰冷却又公平的家伙,你无情,他就无义;可你有求,他就给予。人生原来就这样被年、月、时,一尺、一寸、一分地度量着。人生又像一枝蜡烛,每时都要做着物与光的交易。但是总有一部分蜡变成光热,另一部分变成了泪滴。年,是年年要过的,爆竹是岁岁要响的,美酒是每回都要斟满的,不过,有的人在傻呵呵地随人家过年,有的却微笑着,窃喜自己用“年”换来的胜利。  这么想来,我真清楚了,真的不惑了。我不该诅咒那年,倒后悔自己的过去。人,假如30或20就能不惑呢?生命又该焕发出怎样的价值?  (选自南方出版社《时文选粹》一书)  【阅读手记】  年是喜庆的。在鞭炮齐鸣、张灯结彩之时,人们常常陶醉于人为制造的气氛之中,但当这一切沉寂下来之时,很多人对旧年的逝去、新年的到来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感触。《年感》就是这样一篇引人深思、令人回味的文章。  作家梁衡在不惑之年诅咒“‘年’这个怪东西”,但是当他用“你在我生命的直尺上留下怎样的印记呢”这个设问句单独成段作为过渡时,对年的叩问亦即对生命的叩问便随之而展开:“浅浅的一痕,甚至今天想来都忆不起是怎样划下来的”——蜻蜓点水,便荡起层层涟漪。随之作者笔锋一转:“但有的地方,却是重重的一笔,一道深深的印记”自然过渡到下文,作者思绪如夺闸而出的江水,一泻千里,浮想联翩。最后当作者自己清楚“真的不惑了”便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便有发人深省、令人深思的疑问:“人,假如30或20就能不惑呢?生命又该焕发出怎样的价值?”真是令人心旌摇荡,回味无穷……
我曾是个小学生丁 宁
  午后的阳光静静流淌着,翻开相册,轻抚着我们六(3)班那张毕业照,捕捉着每份感动。树叶在耳畔沙沙作响,钟声颤巍巍地飘向远方。回忆似乎在蔓延,渐渐的,眼泪止不住地流淌,滑过脸颊,任目光抚过一张张笑脸。记忆在无限地延伸……  我曾是个小学生。在教室里坐得笔直,调皮地学着古人,头大幅度地摇晃着,一遍遍地读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会为了老师奖励的可爱的小礼物,在课堂上争着发言。会为了代表优秀的小星星,认认真真地做好作业。下课后,会与同学玩着不知名的游戏,一声声“你拍一,我拍一”如夏日中最动听的旋律,在每个角落回荡……  我曾是个小学生。呼朋引伴地爬上楼顶,和风一起呼喊。用一张张精美彩纸,连同我们的美好愿望一起折进一架架飞机,然后深吸一口气,将热气全“哈”到飞机的顶端。“一二三,飞!”霎时,十几架飞机顺着风,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绚丽的弧线,飞机带着我们的温度和热情,与梦想一起飞得更高,更远……  我曾是个小学生。在绿色的田野上与姥姥一起做着游戏。风儿轻轻笑着,我抬起头望着它:“您也是在羡慕我吧?”它微笑着点头。“我也羡慕您呢!您看您有多么美丽的衣裳,冬天是白裙子,春天您就穿上绿衣裳了!”风儿还是微笑,轻轻抚摸着我的脸,凉凉的,滑滑的。“啊!风儿姐姐,您身上还有泥土和花儿的清新味道呢!”我如找到了宝藏的孩童高兴地大喊着。银铃般的笑声,响彻田野,更绽放在姥姥密密的皱纹里,再暖暖地流到我那童稚的心中。  我曾是个小学生……  时间如水流过卵石,如此匆忙。  六年过去了,如琴键上的音符,弹指一挥间。  铭记——我曾是个小学生。  快乐,无忧!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北师大南山附中学生,指导教师 王 青)
【评析】  小作者通过细腻的文笔,生动地描绘出色彩斑斓的“我曾是个小学生”的生活,再现了无忧无虑、放飞梦想的童年。她用自己的睿智捕捉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校里与伙伴一起欢乐的笑声,站在楼顶放飞理想,在绿色的田野里,与风儿谈笑风生……不经意间会让你流露出会心的微笑。  在结构上小作者以“翻开相册,轻抚着我们六(3)班那张毕业照,捕捉着每份感动”为由头,让回忆在蔓延,让记忆在延伸,自然过渡引出下文一串串美好的回忆。同时还运用了反复咏唱的形式,既用“我曾是个小学生”点题,又用它过渡,仿佛键盘上的音符,奏出美妙动听的旋律。  另外,小作者的文笔活泼生动,联想丰富,想象大胆,以致于太阳的微笑、时间如水流过卵石、六年如琴键上的音符等等,都争先恐后诉诸笔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写作训练】  作文题目:《年味最浓的春节》。600字左右。
【思路点拨】  “年味”是什么?  你可能会说,年味就是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边吃边玩边看“春晚”,年味就是看五彩斑斓的耍龙灯、舞狮子、腰鼓队,年味就是听震耳欲聋弥漫喧天的锣鼓声,年味就是荡漾空中欢歌笑语的甜蜜;年味就是将书本作业束之高阁从早疯到晚,年味就是按捺喜悦时不时偷偷地数一数口袋里的压岁钱……  然而随着年龄的长大,你对年味的理解变了,对年味的要求变了,因而也就有了对年味最浓的春节的记忆。  在记叙“年味最浓的春节”时,请注意发挥“桥梁”的作用!
在那颗星子下——记我的中学生时代舒 婷
  母校的门口是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两旁凤凰木交错成荫。夏天,海风捋下许多花瓣,让人不忍一步步踩下。我的中学生时代就是笼在这一片花雨红殷殷的梦中。  我哭过、恼过,在学校的合唱队领唱过,在恶作剧之后笑得喘不过气来。等我进入中年回想这种种,却有一件小事,像一只小铃,轻轻然而分外清晰地在记忆中摇响。  初一那年,英语期末考试前夕,是星期天晚上,我串通了另外三个女同学去看当时极轰动的《五朵金花》。我们咂着冰棍儿东张西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很高兴遇见你餐厅菜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