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运输机毗邻什么河,运输条件好?

印度为什么会失去孟加拉?*
我的图书馆
印度为什么会失去孟加拉?*
在南亚,孟加拉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其特殊之处,在于其国家的文明体系——伊斯兰。
由于身处南亚次大陆东端,孟加拉与伊斯兰世界其他国家的地缘关系十分疏离,按理说很难受到伊斯兰文明的辐射;且其东、北、西三面均被印度包围,而其人种、语言,亦与印度一脉相承。
正常情况下,孟加拉完全应该是印度文明的势力范围;伊斯兰文明究竟有什么魔力,竟然能将这样一个不沾边的地区收入囊中?
云石君在此做个分析。
惯例,先看孟加拉的基本面。
孟加拉国位于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即雅鲁藏布江的南亚部分)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区,面积14.75万平方公里(交换前),人口约1.58亿。
由于占据了南亚两大河的入海口三角洲,孟加拉的农耕条件比较优越。而其直面孟加拉湾,又使他得以受到海上贸易的影响。在农耕时代,这里是整个南亚次大陆最富庶的地区。
可是,这块最富庶的地区,却并不在印度文明的影响范围内,而成了伊斯兰文明的地盘。
这是为什么?
其实一开始,孟加拉也是印度文明的一部分。但随着伊斯兰文明的东进,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自伊斯兰文明兴起后,中亚游牧民族基本伊斯兰化。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突厥游牧文明屡次翻阅兴都库什山脉,进入南亚次大陆,并击败土著势力,建立起了诸如德里苏丹国、莫卧儿王朝等一系列伊斯兰政权。
在取得统治权后,伊斯兰文明自然要借助政治的优势,扩大在印度的影响。
虽然印度文明的体量决定了,突厥人的伊斯兰文明很难将他取代。但是在部分地区,还是成功实现了这种替换。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除恒河平原外,南亚次大陆含金量最高的两大地缘板块——印度河流域(巴基斯坦)和恒河三角洲(孟加拉)。
印度河流域的伊斯兰化,在之前巴基斯坦篇中已有介绍,与中西亚伊斯兰板块直接毗邻、加上塔尔沙漠在印度河流域与恒河平原之间形成地缘屏障,导致伊斯兰文明在该地区的影响超越了印度文明。
但孟加拉的情况有些不同。毕竟这里远离中西亚的伊斯兰核心区。而且恒河的存在,为孟加拉与印度文明核心——恒河平原提供了天然的联系通道。怎么看,它都不应该步印度河流域的后尘。
但历史就是这么吊诡。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王朝都定都恒河平原上的德里,但就是眼皮子底下这块土地,他们却无力改变其文化属性。可孟加拉位居东部,按理说与这些西来的势力相对疏离,他们却成功使其伊斯兰化。
这是为什么?
这就要从孟加拉的地缘格局来分析。
如果打开南亚次大陆的地图,我们可以发现,孟加拉处于南亚次大陆的东北边缘地带。仅西部与印度本部核心区——恒河平原相毗邻,至于北、东两面虽与印度接壤,但相邻的却是则是整个印度最边缘闭塞的东北部内陆板块。
表面上看,孟加拉虽然在南亚次大陆上的位置比较边缘,但毕竟被印度三面环绕,就算阿拉伯文明更加发达,但凭借印度文明在南亚的整体优势,依然能将其翻转回来。
其实不然。
从地缘格局上看,印度虽然三面包围孟加拉,但其东北部却是最边缘的内陆地区,贫穷落后不说,且与以恒河本部为核心的印度主体部分相隔遥远;而且,东北部与东亚毗邻,受汉藏文明影响较大,所以印度文明在当地的影响力十分薄弱,至今仍是印度分裂主义倾向最强的地区。这样的板块,不被孟加拉的伊斯兰文明吸纳就不错了,根本就没能力影响孟加拉。
至于孟加拉国西部,虽然也有大片领土与印度毗邻,但承接印度文明辐射的天然通道依然狭窄。
与孟加拉国西南边界接壤的,是印属西孟加拉邦的主体部分——以加尔各答为核心的东恒河三角洲,三角洲以西则是德干高原。
地理上,恒河北受喜马拉雅山脉压制,南遇德干高原阻挡,所以呈东西走向,直到此处,德干高原已经消失,恒河才折而向南,流入孟加拉湾。
德干高原的存在,阻挡了恒河平原大范围的向该地区投射地缘影响力,恒河流经至此,河道自西向南发生大转折,使恒河三角洲脱离恒河平原的东西向地缘主轴,成为独立的地缘板块。所以,西孟加拉邦的主体民族也与孟加拉国一样,均为孟加拉族人。
在恒河三角洲主体部分被伊斯兰化后,西恒河三角洲同样会受到伊斯兰文明的侵袭。
虽然伊斯兰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实力占优。但具体到南亚,以恒河下游三角洲为核心的伊斯兰文明,还是无法与以恒河中游平原为核心的印度文明相匹敌的。而西孟加拉邦毕竟是三角洲地区中距恒河平原最近的一部分,凭借体量和地缘关系的优势,恒河本部在与孟加拉的地缘角力中取得优势,使东恒河三角洲仍保留在印度文明范围内。
不过西孟毕竟也是孟加拉板块的一部分。印度文明虽然凭借整体实力保住此地,但影响已不强烈,不被以孟加拉为根基的伊斯兰文明反噬就已不错,想以此为根基影响孟加拉,几乎已无可能。
在将东恒河三角洲排除后。以恒河平原为本部的印度文明,再向东进,就只剩下喜马拉雅与其之间的狭长地带。这种通道的狭隘,甚至严重影响到恒河平原本部对东北地区的控制,更不足以支持其掌控占据恒河三角洲主体部分的孟加拉。
地缘格局上相对独立,加上孟加拉板块本身也具备不俗的地缘实力,削弱了印度文明的影响。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王朝的统治者推行伊斯兰化时,这块边缘地区反而远比属于京畿地区的恒河平原更加容易接受。
而阿拉伯文明的影响,也增强了孟加拉抗拒印度文明的本钱。伊斯兰文明对印度的影响有两种途径。陆路由突厥系游牧势力从西北带入,阿拉伯商人则从海上对其施加影响。
中世纪,中国——阿拉伯海上丝绸之路兴起,阿拉伯商人大举东进,控制了北印度洋航线,并将文明传播到东方。
阿拉伯文明是中世纪人类海洋文明的代表,其体量和发达程度都印度文明之上。加之印度文明在政治上的分裂属性,导致其很难将阿拉伯文明完全拒之门外。
虽然阿拉伯半岛与印度的遥远距离,决定了阿拉伯势力不足以统治印度,但在印度半岛沿海低地,阿拉伯商人成功建立了一系列据点;而孟加拉,鉴于恒河是进入南亚次大陆内部的天然通道,所以恒河口具有巨大的地缘经济价值,对此阿拉伯商人自然不能放过。
当然,阿拉伯商人控制不了孟加拉。但由于阿拉伯商人掌控海上贸易,所以在经济上占有明显优势,进而增强了其文化的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孟加拉的伊斯兰化更多了一层支持。
而英国人也对伊斯兰在孟加拉的壮大提供了帮助。
英国对印度的征服,是建立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度领先之上。在地缘关系上,英国与南亚次大陆八竿子打不着;而且印度文明的庞大体量,也决定了英国人要凭一己之力统治印度,成本必将十分高昂。在这种情况下,以夷制夷,无疑是性价比最高的一种统治方式。
当然,英国人要是不想被反噬,肯定不能扶持印度教这个主体文明体系;而伊斯兰教、锡克教这些南亚次大陆的少数派,是他们统治印度的最好帮手。
获得英国的支持,南亚次大陆的伊斯兰势力在英殖时代依然保持了对印度文明的政治经济优势,而反映到孟加拉,就是该地区的伊斯兰势力更加强大,彻底压倒了当地的印度文明。
孟加拉本就是仅次于恒河平原、印度河流域的南亚第三大次级地缘板块,且地缘结构相对独立,再加上突厥、阿拉伯、英国,三大外来势力,在近千年的岁月里有意扶植,最终使孟加拉在被印度文明包围的环境中,生生成为伊斯兰文明的地盘。
伊斯兰化的结果,就是英国在二战后实行印巴分治时,孟加拉成为巴基斯坦的一部分(东巴基斯坦)。
当然,英国人这么做,是为了更好遏制印度这个庞然大物。而印度对此也自然不能满意。所以通过第二次印巴战争,占领了东巴基斯坦,使其成为独立的孟加拉国。
馆藏&5299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中国驻印军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中国驻印军
中国驻印军是1942年第一次进入缅甸作战失利后,在进入印度的新22师和新38师的基础上成立的,是当时中国最为精锐的,为、协同中国远征军打通中国和印度公路、歼灭立下了赫赫战功。代表人物,孙立人,史迪威 ,罗卓英,郑洞国(继任), 邱清泉,廖耀湘。
中国驻印军名称由来
缅甸是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北部和东北部与和云南接壤。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中国成立远征军第1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开赴缅甸战场。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信心,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但是,中国远征军却仍然做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锉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保卫战、、解围战、等胜利。
中国远征军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仅以一师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200师师长屡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作战中不幸受伤身亡。战役结束后,英美政府高度颂扬并给孙立人与戴安澜将军追赠了。
缅甸失守给以后作战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使中国彻底失去了这一唯一的陆上交通线,以后不得不开辟从印度飞越驼峰(在)的空中航线。日本也可以直接威胁印度。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意义,掩护了英军撤退,赢得了时间保存了力量以保卫印度,也消耗、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天险,以后形成长期对峙,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这次远征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他们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
从英美方面看,在二战中,英国军队全力投入欧洲战场和中东、,美国则在投入重兵,但由于兵员匮乏,都无力抽调重兵增援缅甸战场。而中国人口众多,吃苦耐劳,兵源十分丰富,因此英美当局都将中国军队视为缅甸反攻的主力军,都愿意帮助中国整理和恢复受损部队,尽快恢复元气,承担起缅甸反攻的重任,由此中国驻印军诞生。[1]
在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过程中,第6军之新编第38师4000余人由于援救被日军围困的英印军队,与远征军长官部600余人被隔绝在至铁路以西地区,不能与主力会合。该师和远征军长官部在和的指挥下于日抵达印度地区。第5军之新编第22师和军部约4500余人在军长的指挥下,经缅甸、,翻越地区,辗转两个月达到印度的雷多(又译成列多)地区。
在参谋长史迪威通过此前的战斗了解并十分欣赏中国军人的吃苦耐劳和勇猛顽强精神。在此前入缅战斗中,中国军队受到严重损失,史迪威提议尽快恢复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在他的建议下,中国政府同意将这部分军队留在,改编为中国驻印军;美英政府协商后,决定将曾关押过2万多名意大利的印度兰姆迦军营改作中国军队的训练基地,由英国租借物资为中国军队提供膳食、薪饷,美国提供武器装备和军事教官,负责帮助中国军队训练和掌握这些武器的使用技能。同时为补充新22,新38师缺编人员,及为新组建的炮兵、、等兵种分队和其他直属分队提供兵员,中国政府利用运送作战物资返回印度的空机以平均每天450-600人的速度向印度空运兵员,由于美国体检制度严格,4个月内只运送了3.2万余人。[1]
在史迪威的指导下,中国军队在训练营受训并进行整编,并于1943年8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利用美援物资配备全副美式装备,战斗力大为提高。
同时,中国鉴于缅甸的重要性,积极酝酿反攻缅甸,在滇西重新组编并整训第二批,于1943年2月设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与英美军队协同反攻缅甸。
随着缅北反攻作战形势的发展需要,驻印军兵力需要进一步扩大,1944年初中国政府将在国内新编成的新编第30师空运印度编入序列,后在4月又将第54军第14、50师空军印度,并于日下令将中国驻印军编成新编第1,第6两个军共5个师。[1]
中国驻印军进驻印度
1942年5月底,新38师尾随着溃不成军的英军散兵,以严整的军容地越过印缅边境,进入因帕尔盆地外缘的普拉村,成为到达印度的第一支中国军队。英国当局对待这支盟军的态度十分矛盾,既想把他们作为拱卫印度的有生力量,又担心他们的到来会对印度的独立运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英印军诸将的见解也并不统一。印缅边境的驻防军司令官不赞成一支他国的进入自己防区,因为他目睹英军败逃入境的狼狈相,而脱胎于满清的中国草鞋军的名声更是一塌糊涂,担心这样一支军队溃散而入会给自己的辖区带来大堆麻烦,于是上报,准备将中国的“败兵”全部缴械。
在的上将闻讯立即去见韦维尔,告诉他在两个月前英军之所以没有在缅甸全部溃灭,就是得益于这个中国师;刚退入因帕尔的英国第1军军长则直接去见了艾尔文,首先劝告他不要恩将仇报危害救英军脱离危难的友军,然后再忠告他不要与这支友军发生冲突。司利姆的理由很简单:当地英军的战斗力根本不能与眼前这支中国军队抗衡。
因为两个月前,司利姆亲身体会过这支中国军队的力量。日,撤退中的英缅军第1军第1印度师主力7000余人在缅甸任安羌被日军相近人数的一个联队截断了退路,英军动用了坦克大炮强攻两天也没有撼动日军阵地,而日军第55主力正在源源包围上来。第1印度师士气下降到极点,师长斯高特连续向求救无果,也丧失了信心,准备下令投降。就在走投无路的绝境里,居然来了救星。19日凌晨,应斯利姆的请求,孙立人亲自指挥新38师113团的1100多人从数十公里外徒步赶到,开始猛攻优势日军阵地,用了一个多小时在包围圈里打进一个楔子,紧接着徒涉拼墙河发起全面进攻,彻底消灭了夹在中英两军间的日军穿插部队一个大队,并击退当面敌军主力,成功地营救了英军,同时夺回了被俘英军和西方记者、教士等500余人,以及100多辆坦克汽车,敌人损失达1200人之多。从战斗开始到结束,费时13个小时,而新38师这个团所使用的最好的武器,除了最初那一小时英军提供的10辆坦克的援助外,不过就是一些。中国军队的表演使英军将军目瞪口呆。
大吃一惊的艾尔文马上前往中国军队临时驻地访问。在普拉村,他与那位能讲流畅英语的中国师长见了面,临时主人的态度热情而强硬;他还看到村里村外驻满了兵,情状紧张但秩序井然,所有军官和士兵都镇定自若,一点不像传说中经常被几门外国大炮轰破了胆的中国军队;他们不但不扰乱地方治安,反而把他们的驻地管理得井井有条,居民没有丝毫畏惧这些中国人的意思,连条条大道小路都变得十分整洁,与先前所见的印度村庄截然不同。中国人把阵地都选择在能保证水源的制高点上,俯仰自如,进退可据。联想到自己那些由整天颐指气使的英国军官和松松散散的印度士兵组成的军队,司令官感到背上一阵阵发凉,正如司利姆所言,这是一支随时准备打仗的精锐,而且,他们警戒的方向,不但向着东边的日军,也同样对着北边的英军。 新38师的渊源要从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建立的财政部总团说起。这个部队的武器由财政部自己采办,多来自等欧洲国家,干部也由自己的干部学校训练,部队里没有黄埔的毕业生,因此是一支不折不扣的“杂牌”军,抗战前陆续建立了六个团之众。该部队名义上是警察,实质却是,所有训练都是针对未来的来进行,财政部甚至一度试图为它配备英国制袖珍坦克。
在1932年的比武中,税警总团大出风头,参赛部队总计120个团,涌现出的10名神枪手中竟然有7名来自第四团。而这个税警四团的团长,正是。凇沪抗战中,税警总团奋勇作战,其战力远远超过大部分友军,战后被整编为陆军第44师,并入集团,从此再无建树。战斗中身中13块弹片的总团长孙立人出院后,得到和的支持,依靠治愈伤兵和少量来归旧部,按照原税警总团的编制重建部队,又承颇讲江湖义气的云南土皇帝慷慨相助,新招云南兵员万人,集中到贵州练兵。三年之中,孙立人再次训练了6团精兵,新军名为财政部缉私总队,实际上与原税警团一个性质。正在扩充自己实力的垂涎这支武装,处心积虑想全部收归帐下。把这些精锐拿去做缉私用途,那是大材小用,与创建者的用意背道而驰。经孙多方奔走,才终于在最后关头得到了这样一个结果:由于组建入缅远征军,云贵一带已无部队可供调配,着缉私总队二、三、四团组建为66军新38师,参加序列入缅抗战;五团、和战力最强的一团,被编组成了军统缉私队留在了国内。戴笠身手果然不凡,这一口毕竟还是咬下了该部队一半力量。 入缅之后,训练有素的新38师在任安羌一战成名,而后又被用于掩护盟国军队转移,率军撤退时,其他部队都有汽车乘坐,独新38师徒步掩护第5军三个师,抵挡日军第33和55机械化重兵追击,还要一直走完,其路程大约800公里。这种稀奇古怪的任务,实在叫人瞠目结舌。这支部队除了进入印度,没有其他任何出路。
这位有着极强民族自尊心的将领,在进入印度的那一刻,就在估计英国当局做出不义之举的可能,他命令全师整理着装,保养军械,占领阵地,若英军要胡来,就坚决自卫,一定不能使殖民军看不起中国军队,任由他人宰割。孙立人毕业于,又曾到美国维吉尼亚进修,深知西方国家和军队的优势和毛病,是一位集中西军事思想大成为一身的优秀军人。他率军进入印度原不过是保全部队的权益之计,其目的不是去寻求洋人的保护,而是想将这支他自己亲身训练的精兵转道印度再作回国抗日的打算。他在日给的汇1报信里说:“英人之自尊自大,平日奴役印民,更甚于缅;若一旦有事,安能望其协助乎?”
在普拉村为来访的艾尔文举行了一场。士兵们穿着设计得十分丑陋并早已磨旧的军装,手中保养很好的武器发出逼人的寒光,他们迈着同生死共进退的步伐,从中国、缅甸走到了印度。这支威武雄壮的部队彻底镇住了英国边境高级官员,也为后来纵横缅甸战场的壮举赢得了光明的开局,新38师终于在印度站稳了脚跟。很快,从新来了命令,他们获得了一个休养生息的地方——雷多。
中国驻印军雷多风云
雷多位于印度最东北的的东北端,毗邻地区,是一个小镇,一个很偏僻的铁路终点站,当局让新38师驻扎在这里,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既可以协助兵力空虚的英军防止日军从进军印度,又能防止这支部队对印度的独立运动起到激励作用。而对新38师来说,驻扎在雷多也有很多好处。这里有铁路,从来的军列可以直接到达这里,所以给养的运输很便利;这里远离印度的中心地带,不会卷入印度人民与殖民当局的矛盾,正好符合国内“不允许干涉印度局势”的命令;还有一点,就是在这里可以等待尚在胡康河谷中跋涉的第5军的消息,以便于对兄弟部队实施救援。
在知道新38师完整来到印度的消息后非常兴奋,这位顽固的牛仔对被日本人赶出缅甸一事耿耿于怀,有了这一支部队,从日本人手中再次把缅甸夺回来的希望重新在他心中燃烧起来。与大多数人一样,史迪威了解新38师也是从任安羌的,在率新38师113团成功击败日军救出英军时,他对这个结果十分惊异,因为派一个团去解围其实不过是做做样子,谁也不能料到这样惊喜的结局。对自己的参谋长说:“好得很,这家伙太有种了,又不怕打仗,一个货真价实的军人,我希望我们有更多的孙立人。”后来孙立人没有跟着的进接受大自然的考验,而是遵照史迪威的指示到了印度;孙立人成了史迪威的直接部下。
新38师的到来使史迪威有机会洗雪缅甸的耻辱,于是史迪威开始着手进行他那在印度训练10万中国军队,在中国装备30个美械师齐头并进反攻缅甸的计划。这个计划在日,也就是杜聿明将军下令进野人山、史迪威被扔在缅甸敌后的那一天,就已经浮上心头了,史迪威在笔记里说,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士兵,却由“腐败无能的政府和愚蠢胆小的指挥官”率领着。像新38师这样的部队,史迪威自然是求之不得,他下决心要将之留在印度,对其实施完全美国化的装备、教育、训练,建成一支更加强大的武装,作为重新打通甚至解放缅甸的基本力量。日,蒋介石发来命令,新38师改为独立师,脱离国内部队建制,开始整训。从新38师到达印度开始,盟军的飞机就不断飞进寻找的部队,恶劣的天气固然掩护了侦察机免遭日军战斗机攻击,却也实实在在给搜寻效果带来了麻烦,所以当杜聿明的残部从鬼门关回到现实世界中来的时候,大部分人已经消失了。直到7月初,才得以空投了干电池帮助第5军与外界取得联系,接连几天里,降落伞下系着的那些坚硬的军用饼干胀死了不少饿得早已虚脱的人,但毕竟使更多的人有了勉强走出大山的体力。7月中旬,新38师派出的救援部队在离印度边境100多公里的大洛开始零星接触到新22师的人员。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杜聿明中将和新22师师长少将率领着东倒西歪的士兵们,终于陆续走出了恐怖的800里野人山。这些九死一生的人首先该去的地方不是战场而是医院,因为即使是可口的牛肉、饼干、面包和水果,对于他们的肠胃来说也无异于石头,但是,总算有大约10000人活了下来,又一个师的架子保留下来了。
新22师也是一支十分善战的部队,曾经在缅甸平满纳单独抵抗5倍于己的日军达18天之久。只是在缅甸作战中一直在与日军硬拼,战斗伤亡即几达半数,在中又几经磨难,只剩下了不到3000人。以新38师和新22师这两个师为底子,有了一支自己很久以来梦寐以求的中国部队。副长官部和第5军军部被空运回了中国,包括杜聿明将军自己。8月,中国驻印军成立,史迪威担任总指挥,美国人柏特诺任参谋长,至于那位被史迪威称为“终日绕室彷徨,对于军队的教育训练毫无办法”的前远征军司令长官上将,也在做了2个月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后,被史迪威赶回了国内。实际上,一直都是史迪威在按照美国化的方式来训练这些部队,由于史迪威讨厌大部分中国将领,认为他们根本不会打仗,而这里的一切都必须仰仗美国人,所以罗卓英这个副总指挥连同他的副总指挥部完全被架空,不过是徒有其名罢了。
史迪威多方奔走努力,努力使在印度的中国军队获得自主的、不受制于英国当局的境遇,这与英国当局的企图当然不相符合,理所当然地被拒绝了。但这又非常符合美国的战略,为了支持中国战局,美国已经在缅甸损失了很多运输机和飞行员,而运进中国的物资则杯水车薪,打通中印之间的公路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很快就出面劝说邱吉尔服从美国的计划,财多的人气粗,这一点不假,处处需要美国财力物力支持战争的英国,只有同意了美国人的设想。不单如此,还把一个设施不错的训练基地交给驻印军;另外又把雷多一带设立为一个中国人管理的军区,由兼任司令,交由中国驻印军作为后勤和进攻出发基地。一时间,印度最东北角的地段成了中国人的天下,颇有的样子。美国人出装备,管训练,英国人负责生活供应,是雷多和兰姆伽基地的基本模式,美国物资变戏法似的源源而来,为后来的丛林决战提供了极为充分的物质条件。
与国内部队相比,驻印军士兵的装备可以用奢侈来形容,战斗服、、夹克、T恤、内衣内裤、毛衣、胶皮雨衣、作战背包、钢盔、软帽、便帽、防毒面具、作战携行具、带帆布套的野战水壶、S腰带、丛林靴、帆布护腿,甚至袜子一样不落;伙食也向美军看齐,注重营养,主要是面包、大米和罐头食品,国内不容易得到的各种珍贵的肉食,在这里简直吃腻了,反而思念起那原先叫人厌烦透了的新鲜蔬菜来;先进的医药卫生和卫生教育保证了官兵的健康,热带丛林的恶劣气候已经不能打倒强壮而卫生习惯良好中国人。在长时间经历了拮据的国内部队生活方式之后,猛然间接触到如此丰富的内容,美国强大的物质生产能力令所有中国官兵眼花缭乱瞠目结舌,以为自己在做梦。
这当然不是梦境,因为与美国物资一起到来的还有大批美国军官。史迪威有一个野心勃勃的设想,想把中国驻印军营以上军官全部换成美国人,为此他从美国国内运来了多达300名各级军官,准备“换血”。但是这样一来,这支部队就将变成一支美军的外籍部队,这个雄伟却有些可耻的计划遭到了全体中国军官士兵的反对。反对得最凶的人中,就有,他是唯一敢于用英语和史迪威吵个一塌糊涂的人,尽管他比任何人都受史迪威器重。 最终,这个计划没有施行,那些美国军官没有变成中国人的营长团长师长,而是按级别地派在营以上部队里做了联络官。不过终究不放心中国军官,因而联络官权限很大,在蓝姆伽训练期间,装备弹药的发放补充、的计划组织全部由联络官与相应美军单位一手操持,中国的部队长只有管理和发放后勤供应物资的权力。联络官对中国的部队长很不客气,但他们十分敬业,办事效率高,还把比较民主的风气带进了中国部队。只是他们流露出不少美国式的趾高气扬,与士兵们的沟通不可能顺畅,因此,史迪威 “美国官带中国兵”的可爱设想注定是行不通的。中国的军官们,一直要到一年多以后,才赢得了美国人的敬佩。 在雷多军区成立的同时,国内命令将新38师和新22师统一编成一个军,这就是后来成为五大主力之一的,为此派来了一位军长。本来的人选是第5军副军长,邱清泉号称邱疯子,打仗敢玩命,又曾经在德国学习过现代装甲战术,就是为人性情暴烈,国民政府担心他与碰撞出什么不良的影响来。后几经考虑,改派了温厚诚恳的黄埔一期生中将到印度当军长。可这是个最不好当的军长,因为不管是谁来,史迪威都一概认为是国民政府派来的掣肘之人,处处加以防范限制,郑到印度后,其境遇与无异,一直坐了两年冷板凳,身边的所谓军部,连兵带官竟然只有40余人,连军纪都难以管理得过来。“酸性子乔”的“美名”果然不虚,最后的结果是,郑洞国在回忆文章里抱怨“受够美国人的气”。 在美国物资和美国军官进入雷多以后,中国3个炮兵团、2个工兵团、2个辎重兵团外加3个正规步兵师的全体官兵也被陆续空运到印度,在雷多以美国装备进行了重新武装。1942年下半年和1943年初,美国2个工兵团、2个航空工程营、3个营相继从美国调到雷多,与中国工程兵团合作,开始构筑从雷多经缅北到中国的公路。
作为起点的雷多,正在准备书写一段辉煌的历史。
小镇位于远离雷多的印度中部,属管辖,处在加尔各达到铁路的途中,交通便利但人烟不稠密,用作训练营地十分合适。这里原是英国当局为安置从非洲战场捉来的意大利俘虏而修建的战俘营,范围达30平方公里,各种设施相当完善。镇内柏油马路四通八达,军用卡车可以任意开到野外训练场任何一个角落,还有游泳池、电影院等,可见西方发达国家的士兵所享受的生活质量,与中国士兵有多么大的差距,即使只是座战俘营,也远比中国的军营豪华气派。基地里密密麻麻地建造了二十多座军营,床位多达三万多个,轮训史迪威想象中的10万中国军队绰绰有余。基地的四周有成串的起伏的小山,也有成片的茂密森林,夜间还有群狼出没,但很快就被一天比一天激烈的枪炮声赶跑了。
担任训练中心主任的是美国麦凯布,总教官阿姆斯上校,下面有一大群美国军官在负责方方面面的工作。决心在缅甸报日本人一箭之仇的史迪威,甚至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婿也都调到了,参加到火热的训练高潮里来。
日,新38师离开雷多到达蓝姆伽,吹响了这个后来名字与反攻缅甸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训练基地的第一声号角。新22师由于缺员太多,并且饱受了丛林的折磨,所以进入兰姆伽的时间稍晚。原先,国内准备将新38师完全分解,训练成9个炮兵营,然后转运回国加强国内的炮兵力量。这等于把中印缅战区参谋长的奶酪无偿拿走,让他反攻缅甸的梦想破灭,说什么也行不通的。于是新38师的战士们在做了几星期炮兵后,又恢复了步兵的身份,不过有三个正规的建制营,被改编成了师直属炮兵营。 恢复了步兵师建制的新38师开始执行新编制,也就是所谓美械部队编制。
中国驻印军战斗实力
计划在印度建设一支完全由美国人训练的全美械中国部队若干个师,用于,称“X部队”;在中国云南昆明基地建设主要由美国人训练的美械部队30个师,用于反攻,称“Y部队”;然后在基地再建设30个美械师,称“Z部队”,与“X部队”“Y部队”一起用于在中国大陆发起全面反攻,一举歼灭在华日军。美械部队,通俗地说,就是装备美国武器的部队。但这个“美械”标准并不统一,因地点的不同而不同。
驻印军的装备全部换装美式,那是真正的美械,所有武器装备一应俱全,还拥有别的部队想都不敢想的两个坦克营,尤其是总指挥部的战车一营那30辆重达32吨的A4“”,与它相比日军的95式和97式坦克仅仅比玩具强一点;第2营装备的“”也不是好惹的,日军当时最好的必须要接近到300米才有可能将之击毁,而它却足以在500米外直接点燃97式坦克。至于汽车的数量之大,那就更是不足为奇了。
国内的美械部队跟驻印军根本比不了,“Y部队”的数量严重不足,多数情况下1个军才有1个75毫米营,这还不如驻印军1个师的炮兵火力,吃的穿的用的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国内部队士兵一月能吃一次肉,两年一套皱巴巴的粗布军服。至于“Z部队”,则因为史迪威后来被蒋介石赶回了美国,根本没有能成立。当史迪威被赶走后,美国停止了美械军的继续装备,为了平衡,又将“Y部队”的总共10个军的装备平均分给了20个军,这样,国内的部队质量下降得可就相当厉害了。
新22师和新38师的编制相当繁杂,尤其是师直属队,系由1个由2吨半卡车牵引的12门制105毫米营、2个由骡马牵引的12门制75毫米山炮营、1个汽车骡马混合辎重营、1个装备无线电的通讯营、1个工兵营、1个教导营、1个特务连、1个搜索连、1个军械连、1个卫生队和1个组成。师下设步兵团,每个步兵团由3个步兵营和团直属队组成,团直属队包括1个12门制81毫米连、1个牵引的12门制37毫米连、1个骡马辎重连、1个通讯连、1个卫生队,以及搜索排、特务排;步兵营由3个、1个12挺制机枪连和1个装备4具的炮排组成,全团2750人。步兵连下设3个排,每排下设3个和一个轻迫击炮班,步兵班有2支、一挺和8支步枪,炮班装备60毫米迫击炮2门。全连170余人。
新的编制大大加强了师的支援力量,要求每个师要达到12500人,这个数字比1939年型步兵师高出3000人以上。相应的,武器装备得到了质的飞跃,1个师共计拥有汽车300辆,骡马千余匹,105毫米12门,75毫米24门,37毫米36门,81毫米36门,60毫米迫击炮162门,108挺,360挺,108具,85具,与各400支,数千支。这样的编制体现了现代战争的一个特点,那就是火力密度和后勤保障的重要性。相比当面的日军部队,驻印军的1个师火力和运动能力已经全面超出1个1944年制。
驻印军总指挥部也有庞大的直属队。在总指挥部下,设有分管人事、情报、作战、后勤的四个参谋处,一个管理第48野战医院、第20总医院、第13卫生营的卫生处,一个专门管理中印公路施工的工程处,训练处,SOS供应处,协调第26航空队的办事处,战车管理部等美方管理机构;支援部队数量更大,主要由中国部队构成,几乎赶上一个军的规模,计有装备36门155毫米的炮12团、各装备36门105毫米榴弹炮的炮兵第4和第5团、装备400辆汽车的辎汽6团、装备近千匹骡马的骡马辎重兵团、第10和第12团、总共装备30辆M4A4和72辆的中美联军暂编战车集群和中国驻印军战车第1营、由化学兵团改来的1个48门制4.2英寸口径重迫击炮团及1个独立步兵团,以及特务、通讯、宪兵、兵工、高炮各1个营;后来还加入了拥有3000名志愿人员的美军专业丛林战特种部队5307步兵团——“梅里尔突击队”。
有了先进的武器装备和良好的训练基地,面临的问题是缺乏兵员。训练开始时新38师有7000人,新22师仅剩1500人,还有正在建设的驻印军总指挥部下属的庞大直属部队,都急需大量新兵补充。由于部队缺员太多,遂决定先补充、训练相对满员的新38师,以及早得到一支战力强大的美械部队。
国内军政部从1942年8月开始给驻印军提供补充兵,全部精选体格强壮、有文化的青年,利用驼峰航线回程飞机空运到美军空军基地,再车运到雷多。所以后来驻印军内学生兵的比例相当高,这就带来一个积极的影响:驻印军的兵员素质远远超过国内任何部队,包括重建的第二期;而驻印军的两位留过洋的主将孙立人将军和将军学历也比国内绝大部分将领为高。兵强将勇,驻印军战斗力远超国内部队。1944年6月开始的怒江西岸松山战役,3个多步兵师加2个重炮团、数个营和1个重迫击炮团计5万远征军围攻无路可退的千余日军,投入的兵力对比为50:1,历时3个多月,伤亡8000余人,敌我伤亡比1:7;稍早的西通截击战,驻印军仅以持步兵武器的不到500人阻击日军5000,投入兵力对比1:10,历时3天,伤亡百余人,而日军伤亡达2500余,敌我伤亡比为20:1以上。同样成长于青天白日旗帜之下的这两支部队,其作战表现截然不同。
大批学生兵的到来使在训练的驻印军实力飞速提高,也引起了英国殖民当局的忧虑,英国容许这支部队驻扎印度不过是为了利用其防备日军进攻,并不赞成它的扩大;向缅甸进攻就更是让英国忧心忡忡,它害怕缅甸在战后顺理成章变成中国的势力范围。国内给驻印军补充兵额的速度起初是每天空运800人,英殖民当局借口给养供应困难,极力阻挠。经过和美国政府的努力劝说甚至是威胁,这个数字最后定为每天400人。源源进入兰姆伽的新兵经过接近1年的训练,就成为战斗意志旺盛、战斗技术高超的战士,兰姆伽基地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缅甸决战奠定坚实基础。
兰姆伽基地里设置步兵、炮兵、工兵、通讯、汽车、装甲、卫生、兽医驮载等一大批专门的学校,分门别类对军官们进行针对性培训,主要是熟悉美军的战法和武器装备的性能和使用,每期6到8周,经过讲解、示范、实习、考核四个阶段才能结业,讲解通过包括模型、电影等直观手段来进行,重点在实习,这样训练的效果和速度都很理想。这些学校都有自己的训练场,主要用来训练士兵,教官都是美国人,管理由中国军官负责。美国人对士兵的训练也通过多种手段来帮助理解,士兵素质的作用这时就显现出来了,他们的提高异常地快,步兵改行的炮兵在一星期里就学会了使用,原先不懂英文的译电员训练7星期后就已经达到美国译电员需13星期才能达到的效果,士兵使用的技巧也到了让教官们赞不绝口的程度。
训练都是真枪实弹,有一个重要指标是耗弹量。像炮兵指挥员,就一定要实实在在亲自指挥大炮发射到400发炮弹才算达到训练量,于是训练基地四周随时炮火连天,枪声则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似乎永远用不完的美国弹药帮助驻印军培训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官兵。几乎同样装备的国内美械部队步兵分队就享受不了这种待遇:飞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航线的运力承受不了这样的消耗。孙立人是驻印军中唯一受史笛威敬佩和敢与美军将军直接叫板的人,他也因此为自己和新38师争来了权利,他在全面督促新38师训练时,战斗训练计划甚至是以他的军官为主而美国军官只能服从。他特别注重射击、格斗、游泳、驾舟、武装泅渡、登山、攀爬、防暑、耐寒、防蚊、抗疟、泥泞地行军等特殊技能,还把一个信条灌注到全体官兵的内心:相信自己经过努力一定能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当陷入困境时,相信上级一定会来救援和帮助; 面临危险时,相信本师友军一定尽力前来营救。 孙立人的教育很快就在险恶的热带丛林战环境里得到了回报。 1943年3月初,雷多军区毗邻的一带出现异常情况,已经齐装满员的新38师提前结束了整训,离开开往雷多。反攻缅甸的第一声军号,已经响起。
中国驻印军中国驻印军编成情况
中国驻印军第一期(1942年12月—1944年5月)
总指挥: 副总指挥:、(继任)
新编第1军 军长 (未就任)、郑洞国(继任)
新编第22师 师长
新编第38师 师长
独立步兵第1团 林冠雄
战车指挥组:布朗、赵振宇(副指挥)
战车第1营 赵振宇、赵志华(继任)
战车第2营 吴文芝、梁燕、谌志立
炮兵第4团 蒋公权
炮兵第5团 刘措宜
炮兵第12团 侯志磐
重迫击炮第11团 徐懋禧
工兵第10团 李乐中
工兵第12团 梁可发
辎重兵汽车第6团 曹艺
骡马辎重兵团 曹开谏
战车训练班:蔡宗濂、舒适存、唐铁成
战车第3,第4,第5,第6,第7营
特务营 王文义
独立宪兵第2营 马本修
独立兵工第1营 谷钟峰
独立第3营 王霆震
第1营 黄如旭
中国驻印军第二期(1944年5月—1945年3月)
总指挥 、索尔登(继任)
参谋长 柏德诺、坎农(继任)
新编第1军 军长
新编第30师 师长
新编第38师 师长
新编第6军 军长
第14师 师长
第50师 师长
新编第22师 师长
总指挥部直属分队编成同第一期[1]
中国驻印军战绩
中国驻印军的反攻开始于公元1943年10月,结束于公元1945年3月
1943年10月~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在英、美同盟军的协同下,对侵占缅甸北部和中国云南西部日军的反攻作战。
1943年春,美、英同盟军已在西南太平洋对日军发动反攻。为准备同盟军在中国对日作战建立基地,中、英、美三国政府商定,以中国军队为主,配属美、英军各一部,发动缅北滇西作战,以保障开辟(中国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设输油管。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后为苏尔坦)、副总指挥(后为),率中国驻印军1个军2个师配属英军温盖特部队(又名“钦迪”旅)、第36师各一部和美军第5307部队(又名“哈拉哈德”部队)、第10航空队一部,由印度利多向缅北进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后)、副司令长官,率2个集团军(5个军13个师)另1个军(3个师)配属美军第14航空队一部由向滇西进攻。侵占缅甸和滇西的日军缅甸司令官,企图在第5飞行师协同下,以第18、第56防守缅北、滇西,另以3个师团攻占印度英帕尔,控制,切断同盟军向缅北进攻的交通线,以打破其反攻。
缅北作战日,驻印军新编第1军新编第38师第112团由唐家卡、向胡冈谷地推进。战至12月29日,击溃(欠1个)一部的抗击,相继攻占欣贝延、于邦等地。月末,驻印军以新编第22师为右纵队由欣贝延向达罗进攻,于日攻占该地后,东进攻取孟缓;新38师为左纵队由于帮出发,于日攻占太后,其主力和第5307部队主力沿塔奈河向南进攻,其第113团和第5307部队一部向孟缓东南之瓦迂回,协同新22师围歼孟缓日军。日克孟缓,日占瓦鲁班,歼一部。新22师直攻间布山;第113团和第5307部队一部从间布山东侧向迂回,日占拉班,切断日军退路。退守间布山的日军第18师团乘其立足未稳,突围南逃。日,新22师与迂回部队会师夏。至此,驻印军将日军逐出胡冈谷地,歼日军近6000人。其间,温盖特部队主力于日在莫罕地区空降,截断第18的。日军第15集团军(3个师团)于3月8日向因帕尔发动进攻。
1944年4月初,驻印军向莫冈河谷两路并进:新22师配属坦克营由拉班地区向加迈攻进,月底进至英开塘,遭一部顽抗,战至日方突破其,向加迈突进;新38师沿河南进向瓦兰地区进攻。战至1944年5月下旬,击溃第18师团主力和第56师团一部,攻占瓦兰地区各据点。随后,新38师第114团向莫冈进攻,另2个团向加迈迂回,至日,相继攻占加迈南日军后方基地西通和加迈东北支遵,与新22师完成对加迈的包围,旋即发起总攻,日攻占加迈,歼第18和第53师团各一部。日,新38师主力与第5307部队、温盖特部队各一部会攻莫冈,日攻克该地,歼第18师团残部和第2、第53、第56师团各一部。至此,驻印军结束莫冈河谷作战。其间,英军第4军团和第3军歼灭进攻的日军大部,从而改变了缅甸战场形势。
1944年4月中旬,沿塔奈河南进的第5307部队主力(2个营)进至太克里后,奉命和驻印军新编第30师第88团、第50师第150团组成突击队,辖第1、第2纵队,于日出发,越,袭取。日上午,第2纵队渡过南圭河一举袭占密支那西机场。从此,缩短驼峰航线,成为中印空运基地。防守密支那的第114(欠第1大队),迅即将所部千余人收拢至市区固守。日,第1纵队进抵密支那北之遮。从日起,突击队向密支那市郊进攻,迭次攻击进展甚少,形成胶着。1944年5月底,日军步兵第56联队联队长率2000人抵密支那,以加强其防守力量。驻印军遂调整部署,增调兵力,经月余备战,以新30师主力、第14、第50师各一部、第5307部队,在空军和炮兵支援下,于日向密支那发起攻击,至日攻占该地,歼日军大部,其残部逃往。作战结束后,驻印军进行休整,将所部编组为新编第1军,辖新编第38、第30师;新编第6军,辖新编第22师、第14、第50师。
中国驻印军装备
初整训时期
初整训时期由英军提供服装,每名士兵发予热带卡其操作服三套,有短裤两件、长袖衫三件、长裤一条。关于热带卡其操作服为英军的Aertex khaki Shirts(长衫)与khaki Drill Shorts(短裤)、khaki Drill Trousers(长裤)两种裤子的组合。Aertex khaki Shirts之上衣型式类似保罗衫构型,以Aertex纺织料为材质,型式为长袖,袖端上有一个扣钮收口,于衣后背部上端到衣领处有一补强布,在前胸口中央有开衣襟,双肩位置设有肩带,在衣上胸前位置左右各有一个有盖单扣口袋,袋盖为倒山型式,口袋中间设有直式口袋布条,此衫有弧形下襬,在穿着时向下扎入裤内。卡其长裤为斜纹棉质料,裤裆的左右两边各有两道打折线,左右侧裤身各一直式插入式口袋。此裤部分裤子前右方缝有一长型口袋,而有些则无此袋,这是此型裤的小部份相异之处。在裤档处以五颗铝质扣钮来作结合,裤头上有一横向舌状布条来固定裤头,裤子的腰围处缝有多颗铝扣可用来固定裤吊带,而裤后则无口袋设计。卡其短裤一样为卡其色斜纹棉质料,在裤头以两条布穿带来作紧缩腰身调整并用作固定裤头,裤档处以三颗铝扣作结合,两侧裤身各一插入式口袋,部分短裤在右侧有长条型口袋,但大多数则无此口袋,而在裤后有一个无盖的口袋。[2]
1944年4月,驻印军的服装委托英国在当地招商制作,大体上仍参考英式热带卡其操作服装为?版,不过其款式有混合到美军卡其服之设计,以上衣来看,采尖领、六扣钮与内扎式下襬,胸前设有两个口袋设计,口袋盖为单扣平盖,袋上有直式口袋布条,在双肩位置有肩带,背部上端到衣领下沿有一横向补强布,此衣为长袖衬衫型式,与美军当时的卡其衬衫型式极其相近。长裤部分大体上为简单直筒裤式样,两侧有直式插入式口袋,臀部后右侧有一个有布盖单扣之口袋,此长裤亦与美军卡其长裤相仿。在短裤方面则接近英式短裤,但与其它英协国家的英式卡其短裤一般取消右侧长条型口袋。[3]
在进入北缅后,部队的装备、枪械、服装补给,为美军SOS(SERVICES OF SUPPLY)来作主要支持后勤补给,所以此一阶段,服装部分改换美军卡其操作服,其型式采尖领、衣襟为六扣钮来作结合,同样采内扎式下襬,穿着后扎入裤内,此款上衣胸前为两口袋设计,口袋盖为单扣平盖,在双肩一样有肩带,背部有一横向补强布,袖子有束口,为长袖衬衫型式。下裤为长裤型两侧有直式插入式口袋,臀后有插入式口袋,且并无口袋盖设计,正面右下有一小零钱袋,裤裆以钮扣作结合,裤管型式为直筒设计。虽说有部分的士兵得到此项补给,但部队主要穿着仍以委托英国在当地招商制作的服装为主。除此之外还有部分也有使用美军所使用的HBT战斗服,但并非为全军更换,仅少数获取。[4]
除基础的操作服装外,我军亦有补给到其它御寒的衣物,如英军V领长袖绿色毛衣,英军V领无袖绿色毛衣背心,英军V领三扣长袖绿色毛衣,美军橄榄绿羊毛背心,美军五扣橄榄绿高领毛衣,美军M-41夹克,美军M-43外套等等。在M-41夹克方面大多数发予军官使用。在战车部队方面,随车人员除基础服制外,其上均穿着美制HBT连身服。驻印官兵在一般外出时或非战时的集会,则穿着军,此套服饰在我军则有其特殊的称谓,均称之为呢军服。尔后在第一批驻印军(新六军)提早回国时,美军又加发给每人一套罗斯福呢军服予我返国的驻印军弟兄。[5]
英式单兵装具
驻印军最主要的个人装具,是英军所提供的1937型个人装备组,亦称之为P-37装备组,其组成有包括:帆布腰带、帆布吊背带、帆布背包、帆布小背包、水壶组、帆布子弹袋等等,在依其单兵任务性质还可做局部调整,如可加挂铲组、十字镐等。1937装备组为英军以及大英国协军所广泛通用的单兵装备组型式,如加拿大、澳大利亚、乃至于印度皆用此套装备。我驻印军在入印后,经协定后由英军担负起给养与被服装具的补给。所以驻印军就由英军提供大英国协军最广泛使用的1937型装备组来装备我驻印部队。
英式帆布腰带
首先从帆布腰带说起;此型腰带为卡其色棉帆布质材,前端有ㄇ字型公勾与另一端母环作结合,腰带上无任何穿孔式挂点而是在正面帆布的后方车缝有垂直布肋与各型袋子后方的C型金属勾,勾跨结合,是蛮独特的英式结合方法,这种设计对于结合袋的稳固性颇佳。帆布腰带的后方有两个斜向的结合布条,布条上有日型环用以结合吊背带所用。
X型帆布吊背带
英军很早就有装备模块化的理念,1937型装备组上更看的出此理念发挥运用;帆布吊背带可以结合大、小背包的背带当作是系统吊背带,亦可不挂任何背包下单独的当作单兵的负载吊带来使用,或者是只用单条背带来当小背包或称之为杂物袋的侧背带以及水壶组的侧背带,用于侧挂及肩挂来使用。以结合全套装备论,在使用此吊带时以两条背带交叉于背后为X形状后,结合于帆布腰带后的布条,并向前与子弹袋作连结,再以背包背带上的扣头扣于子弹袋上的日字环,就可以将整个装备给连结起来,吊带在结合所有装备后即成为单兵整套的系统负载吊带。[6]
帆布子弹袋
驻印军配有多种型式的帆布子弹袋,一种是/手枪通用型袋,其为帆布质材,型呈方形,布袋上有布盖以铜扣与弹袋上母扣作结合,弹袋后方车缝有五边型布底,后有C型金属勾与帆布腰带之垂直布肋相互连结,可携行指北针亦可放置手枪弹、步枪弹。第二种是步枪帆布弹袋,此为双弹袋设计,也就是说一袋两包,各有独立的五角型布盖,布盖上有铜扣与弹袋上母扣作结合,每名单兵通常都携带两组弹袋。
另一种较大型的帆布子弹袋是我们在许多当年的照片中最常看到的样式,是为步枪/冲锋枪/机枪/通用型子弹袋,此种弹袋,称之为BASIC弹袋,又我驻印军所用的为MK-3型通用弹袋。MK-3型通用弹袋,在功能上除可装步枪弹,也适合来装弹匣,亦可作为BREN机枪之支持弹匣袋;由于BREN机枪是由上匣式给弹加上其射速颇快,因此弹匣的使用需要较大的携带量,但是一名机枪手能带的弹匣有限,所以此弹袋在当初的设计上是为步兵帮同行的机枪兵携带弹药以随时填补给机枪手弹药。其弹袋型为直式长方体,质材为卡其帆布,上有布盖,弹袋上车有布条,布条上有母铜扣可与袋盖上的公凸扣作结合,背后一样有C型金属勾可与帆布腰带勾跨结合,在袋后C型金属勾的上方,车有五边布条,上端置日字铜环,可用来穿过帆布吊背带来固定,并可与背包背带上的铜勾,勾跨相互连结。由于此款弹袋的方便灵活,是我驻印军所使用最普及的弹袋。除此之外,驻印军部分军官亦有使用英式手枪双并式弹匣袋,此弹匣袋除可放布朗宁的弹匣外亦可放45手枪之弹匣。另外我驻印军也使用英式 .303备用弹袋(BANDOLEER),但使用方法不同于大英国协军的背挂方式,而是喜欢将此弹袋缠于腰际上来使用。[7]
驻印军所使用的水壶为英式37型水壶,此型式的水壶在一战时期就有类似的款式在使用,而37型水壶仅是沿用以往所惯用的壶体,而在其它的配件稍作修改而成。全壶为马口铁材质制成,盖为铝质片向下连结木塞来作封水,盖上系有细棉绳绑于壶颈上的圆环,壶身有烤橄榄绿色磁漆,外覆呢毯质壶套以作保温用,再以十字型帆布质材携行带来背负或者是装在卡其帆布水壶袋里。此两种型式的携行我驻印军皆有使用。
美式装备部分
美式单兵装备在驻印军的使用上所占的比例并不多,仅都配件而非整组装具,其配件主要的有M-1936型帆布腰带、M-1923型腰带式弹袋、卡宾弹匣袋、45手枪侧挂皮套、M-3肩挂枪套、45弹匣袋、M-1942型刺刀组等等。之所以所使用的比例不高的原因,主要的是英式的1937装备组的设计良好与其灵活性跟耐用度颇受中国士兵的爱用,且补给也充足,再者美军也非主要提供个人装具的盟国,仅就局部配件给予补给有特殊任务所需以及部分的军、士官领导而已。[8]
驻印军所使用的帽子,型式仍为我国所惯用的类似德式小帽之布帽,而布料则用与跟制服相配套的卡其色棉织布,在帽上的布围处,只具有型式而不能放下来挡风护面。在许多历史照片中亦可看到有许多外国军官也喜爱戴此型小帽,如史迪威将军与许多驻点连络官,足见此小帽的造型很具魅力颇令人想要一顶来戴戴。
驻印的国军初期由英军配发MK-2型TOMMY给我军使用,此型盔自一战以来广泛使用于英协国家与其它国家;中国自抗战以来也在各军中皆有大量使用此款盔,所以在使用此盔上并不陌生,是英国改良自一战所使用的MK-1型钢盔,大体上在盔型无作很大的修整改良,大部分的改良在其与下巴额带上作修整,使之更符合二战战场上的需求。MK-2型钢盔悬吊系统在内衬方面采十字形铁框架,加在金属圆箍头环上,并在头环上结合五片式皮衬,十字形铁框以一颗一字型螺丝与盔体结合并在铁框下设有十字形泡绵软垫以增加戴盔的舒适性。在下巴额带方面以挂环方式结合于盔体上;下巴额带两端为具弹性的伸缩带以口型环下结有一条可调式棉带,同样的在各边的伸缩带的另一端,也设有口型环用于与盔体作结合。此盔自一战以来使用已久,以盔型而言是以当时壕沟战的理念所作的设计但就二战的新型态战争以算落伍,不过对提供士兵的保护仍有一定的防护功用。驻印军在盔体的左侧漆有青天白日徽作我军的辨识,并在作战时套以盔网可行插草伪装使用。[9]
在入缅作战后,由于战斗中的耗损与英式盔的避弹性与舒适性不佳,在后来的补给中,美军替中国军队中战力最强的新三十八师优先换发美军当时现役的M-1钢盔;新三十八师成为我国第一个使用美造M-1钢盔的单位,亦开启我国与M-1钢盔的结缘,而后再陆续的替换新一军的钢盔。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英式MK-2型钢盔都不堪使用,在换发完毕的单位将堪用MK-2型钢盔后送给后续的新单位或者是送回给训练基地。所以在后来的许多历史照片中,我们常看到新一军戴美式M-1钢盔,新六军则大多数仍戴英式MK-2型钢盔,而新六军仅少数的直属单位有获得M-1钢盔的补给换发。美式M-1钢盔自1943年量产以来,成为当代最多量产的钢盔,在二战结束后更广泛的被更多的国家采用与沿用,并有多国以此盔为基础来衍生跟仿制,其影响之巨不可言语。我驻印军当时用的为M-1钢盔Model-1943/44型,其盔体较后来的改良式的M-1 Model-1956型钢盔略高,采用的悬吊带为卡其色棉织带,以六个三角钉板固定于内盔,在悬吊上再结合汗圈,并在内盔后方设一条式后头杓带来托着后脑壳,此种设计是参考当时的盔的悬吊系统而来,在内盔的左右两侧各设有铝质凸钉用来结合内盔皮带,而此皮带的功用在于戴上盔后可挂于在后脑部位增加行进时的稳定度,不至于使盔前后晃动,但实际上很少士兵如此使用,大多数都挂在钢盔的前帽沿。下巴额带部分为卡其色棉帆布质,以车缝的方式车在钢盔环上,与近代M-1钢盔的下巴额带以金属压板结合于钢盔环上大不相同。再者其结合勾具为两岔式的挂勾,勾于型式像介字型的母扣上,在母扣同边的下巴额带可视需求来调整长度。驻印军所用的M-1钢盔平时除素色面盔体外,亦大量采用1/4吋与1/2吋的伪装盔网套于外盔上,而在外盔的左侧则漆有青天白日国徽记号以作我军识别。[10]
鞋类穿着部分
初期所配备的鞋子,士官兵所穿的是英军所提供的野战用半筒黑色皮鞋(AMMO BOOTS)、半筒黑色伽拉皮鞋(鞋底为胶底),也提供英式棕色的胶底布鞋。在同时也使用自制的鞋款,如使用胶底的系绳黑布鞋以及当时国军所惯用的草鞋,而军官部分除英式黑色皮鞋外还加发美制黄半筒翻面鞋,亦有马靴使用,中后作战时期有部分的部队也有补给到美军棕色双扣环战斗靴、3/4高的棕色皮靴,伞兵部队更拥有与美军相同的伞兵靴。除以上鞋外同时也由英方提供每人三双英制白色羊毛短袜,并依时补充。在穿着方式上仍依国军的习惯在穿鞋后打上毛呢质材的绑腿。[11]
曹剑浪.中国国民党军简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
.凤凰资讯.[引用日期]
.凤凰资讯.[引用日期]
.凤凰资讯.[引用日期]
.凤凰资讯.[引用日期]
.凤凰资讯.[引用日期]
.凤凰资讯.[引用日期]
.凤凰资讯.[引用日期]
.凤凰资讯.[引用日期]
.凤凰资讯.[引用日期]
.凤凰资讯.[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度国产运输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