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鼓楼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心的描述

当前位置: &&&&
济源市工业发展基本情况介绍
  【基本概况】工业是济源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2014年全市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35亿元,占全市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69.7%。
  至2014年底,全市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93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93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0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379亿元,实现利润72.2亿元,实现税金35.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总资产1156亿元,职工16.5万人。
  目前,全市有各种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835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0家;大型企业12家(豫光集团、济源钢铁、中原特钢、济源煤业、金利冶炼、万洋冶炼、恒通集团、金马焦化、济源双汇、沁北电厂、金康达玻璃、富士康),中型企业33家。豫光集团连续六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行列;豫光集团、济源钢铁进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行列;济源钢铁、万洋冶炼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行列;济源钢铁、万洋冶炼、金利冶炼、金马焦化进入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行列;豫光集团、济源钢铁、金利金铅、万洋冶炼、沁北电厂、济源富士康、金马能源7家企业进入河南省百强企业行列;贝迪空调1家企业进入河南省百高企业行列;
  【产业形成】济源工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1978年,“五小工业”(小煤矿、小冶炼、小电力、小建材、小化肥)萌芽成长,为工业经济起步阶段,济源工业初具雏形;1978—1996年,市属企业、乡镇企业比翼齐飞,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1988年撤县建市后,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迅猛,1991—1995年全市生产总值以年均20.2%的速度递增,远远超过河南省和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为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97年以来,以省直管和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济源工业经济进入稳定高速增长阶段。
  目前,济源工业已形成以电解铅、电解锌和金、银、铜、锑、铋等贵金属为主的有色及深加工工业;以炼铁、炼钢、轧材和特种钢为主的钢铁工业;以防爆开关、高低压控制设备、石油钻具、深孔加工、大型铸锻件、电动汽车等为主的装备制造工业;以树脂、烧碱、四氯化钛等盐化工、焦炭、焦油、粗苯等煤化工、稳定轻烃、重芳烃、丙烷、丁烷化等石油化工以及磷铵、复合肥等农用化肥为主的化工工业;以煤炭、火电、风电、太阳能光伏等为主的能源和新能源工业;以水泥、耐火材料、铝型材、塑钢模板、新型墙材为主的建材工业;以肉类加工、饮料、面制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以手机零组件、电子元器件等为主的电子信息工业以及轻纺、医药等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精细化工、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至2014年底,主要工业产品年产量为:电解铅91.6万吨,电解锌27.3万吨,黄金5263千克,白银1505吨;钢材357万吨,锻件29.3万吨,高低压防爆开关及开关柜24.6万套;原煤263万吨;焦炭282万吨;化肥26万吨;树脂粉27.6万吨,烧碱36.8万吨;浮法玻璃150.2万重箱,水泥228.5万吨。
  【品牌创新】至2014年底,14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清水源科技、矿用电器、科灵电器、中原特钢、天丰太阳能、华宇电器、华新液压、贝迪空调、兄弟材料、神龙钻具、济源石晶光电、优克电子、白云实业、重型锻压),豫光集团、丰田肥业、世纪电器、中原防爆、清水源科技、金利冶炼等6家企业荣获河南省质量信用A等级工业企业称号。中原特钢、豫光集团、清水源科技、矿用电器、联创化工、供电公司、北京石晶光电、贝迪空调、金马能源、中沃实业10家企业获得济源市市长质量奖。丰田肥业公司的“丰田”牌磷酸一铵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济世药业的冬凌草系列产品获准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原产地域产品标志;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铅锭、金锭、银锭、锌锭、蓄电池,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优质碳素钢热轧盘条、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河南金利金铅有限公司的铅锭,河南恒通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聚氯乙烯树脂,中原特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限动芯棒、无磁钻铤,济源市煤炭高压开关有限公司生产矿用隔爆高压起动电抗器等19个产品获得河南省名牌产品称号。
  全市工业系统有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3个:豫光金铅、白云实业、中原特钢;5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基地:中原特钢、贝迪空调、矿用电器、科灵电器、华宇电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豫光集团的河南省铅锌冶金工程技术中心、白云实业的河南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中心、中原特钢的河南省特殊钢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矿用电器的河南省高压防爆电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灵电器的河南省低压电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贝迪空调的河南省空调热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济世药业的河南冬凌草工程技术中心、清水源科技的河南省水处理剂工程技术中心、华宇电器的河南省煤矿监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原重型锻压的河南省石油钻具稳定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蓝曼科技的河南省LED微结构配光材料及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个:豫光金铅、济源钢铁、中原特钢、豫港焦化、丰田肥业、北京石晶光电、济世药业、贝迪空调、矿用电器、煤炭高压开关、清水源、联创化工心、金利冶炼、金马焦化、华宇电器、万洋冶炼、奔月浮玻、丰之源;中试基地3个: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物农药中试基地、中国农业大学种衣剂研究发展中心生产试验基地。
  【要素保障】
  电力& 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677.5万KW,其中火电装机容量481.3万KW(其中,沁北电厂440万KW、国电豫源30万KW),水电装机容量196.2万KW(其中,小浪底180万KW、西霞院水库14万KW),年发电能力400亿千瓦时。济源供电区现有550千伏变电站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四座,110千伏变电站21座。2014年日最高供电量2273万千瓦时,最高负荷109.5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83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74.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
  供气(汽)& 天然气气源充足,包括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中石化安阳—洛阳天然气长输管线、山西沁水端氏至博爱磨头的煤层气管线,供应量为3.6亿立方/年。全市煤气供应量约165万立方/天,蒸汽供应流量为260吨/小时。2014年,全市天然气需求量约1.3亿立方,煤气需求量约200万立方/天,蒸汽平均需求量为155吨/小时。
  运力& 焦枝铁路和侯月铁路在济源境内交汇,交通方便,运力充足。济源境内有5个车站,年货物吞吐能力1800万吨。2014年,实际发运445.4万吨,同比基本持平,卸车量1292.3万吨,同比基本持平。
& &&【产业发展规划】
铅锌及深加工产业。支持铅锌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严格控制市域内电解铅、电解锌生产规模,支持发展再生铅综合利用,重点发展高效蓄电池和热镀锌合金、压铸锌合金、铅基合金、镀锌管材等产品,着力打造4条产业链:粗铅—精铅—蓄电池—再生铅产业链,阳极泥—黄金、白银、锑、铋等贵金属—金银深加工产业链,冶炼烟尘—二氧化硫—硫酸—化工产品产业链,锌—镀锌钢板—装备工业产业链。到2015年底,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铅锌深加工基地;市域内电解铅生产能力控制在100万吨以内,电解锌生产能力控制在30万吨以内,再生铅比重达到50%以上,电解铅、电解锌深加工比例分别达到40%、30%以上,金、银深加工比例达到20%以上,铅锌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铅锌深加工千亿元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装备制造产业。加快钢铁产品结构升级改造,重点发展高强度机械用钢和高档次精品优特钢,利用优特钢材料、高效能蓄电池、车用空调等设备,积极发展新能源电动车系列产品;发展风电主轴及轴承、风电叶片等关键零部件,尽快形成成套风电设备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煤矿井下救生舱、全矿井自动化控制系统、大型液压支架、高低压变频装置等煤炭矿山特种装备;积极开发节能环保设备。规划建设装备制造产业园,重点打造毛坯—锻件—关键零部件—成套设备产业链、优特钢—机加工—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到2015年底,初步建成全省重要的特种装备制造基地,产值突破1000亿元。
化工产业。建设精细化工产业园,推进煤化工、盐化工和石油化工“三化合一”发展,打造现代精细化工产业链。煤化工重点发展煤焦油、煤气、苯深加工;盐化工扩大树脂生产规模,发展PVC型材、管材、氯化聚丙烯等深加工产品;石油化工主要发展C4、C5、芳烃深加工等产品。到2015年底,焦炭生产能力控制在500万吨以内,煤焦油深加工规模达到60万吨以上,树脂粉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深加工比例达到20%以上,化工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
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单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玻璃、LED照明灯具、地能利用设备、新型锂离子电池以及与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大力发展家庭太阳能供电系统。到2015年底,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150亿元。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不锈钢复合材料、不锈钢管道、塑料光纤、石英晶体频率片、铜键合丝、高品质手机显示屏玻璃、二氧化硅纳米微粒、纳米阻垢剂、纳米诱垢剂等新材料。到2015年底,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50亿元。
生物产业。重点发展冬凌草为主的现代中药系列产品,推进冬凌草靶向抗癌片研发、系列保健品和日化用品产业化;积极发展复方制剂、滴丸、生物透皮制剂等新型制剂;加强昆虫病毒生物农药技术研发,提高生物杀虫剂产业化水平。到2015年底,生物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食品产业。以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肉制品、豆制品、面制品和果蔬加工制品,积极发展冷链食品,加快发展食品产业,着力提高冷链、绿色、功能食品比重。到2015年底,食品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引进信息家电、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下一代网络技术及服务、软件及外包等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围绕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效节能环保技术、成套装备和产品。提升有色金属、电力、化工等行业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推进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环保咨询等节能环保服务业。武汉理工大学 >>
深圳华强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华强集团有限公司
访问数:290
发布人:就业指导中心
深圳华强集团有限公司2016届应届毕业生
校园春季招聘信息
公司名称:&&& 深圳华强集团有限公司
行业:&&&&&&& 多元化产业集团
(含文化科技产业、电子信息高端服务业、产业地产、云端产业、金融服务业、能源产业)
性质:&&&&&&& 民营企业
公司地址: && 深圳市福田区深南中路华强路口华强集团1号楼
联系人: &&&& 王小姐、李先生
联系电话:&&& 3、
接收简历邮箱:
邮件主题格式:应聘职位+姓名+学校+专业
公司网址:&&&
公司简介:
深圳华强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79年,是一家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大型投资控股企业集团。公司秉承“诚信、创新、和谐、共赢”的企业精神,经过三十多年的创新发展,实现了由电子制造业向文化科技、电子信息高端服务业等的转型升级,形成了以文化科技产业、电子信息高端服务业、产业地产、云端产业、金融服务业等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格局。其中,文化科技产业主要从事主题公园、影视娱乐、媒体网络等文化科技产品的创意、研究、生产与销售;电子信息高端服务业包括电子专业市场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供应链等多样化业务;商业地产业以商业地产开发运行为核心,综合发展商业运营、酒店经营、物业管理等相关业务;云端产业以电子教室、电子书包等为载体,以云服务、大数据分析为手段,促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金融服务业以集团财务结算中心、财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投融资担保公司等为依托,着力完善以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为对象的金融服务体系。目前,华强集团拥有投资企业100多家,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及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总资产370亿元,员工2万多人。
公司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500强企业”、“中国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企业”、“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中国电子信息100强企业”、 “中国文化企业30强”、“国家文化出口& 重点企业”,“全国高出口创汇企业”、荣获 “十大最具影响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50强企业”、“广东省大型企业竞争力50强企业”、“广东省质量效益型企业”、“深圳100强企业”;多次被评为“广东省双文明建设先进集体”、“重信誉、守合同单位”和广东省、深圳市“纳税大户”、“文明单位”。
招聘说明:
我们将为您提供非常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培训和职业发展:
薪资:基本工资 +绩效奖金+年终奖金
福利:为您缴纳五险一金,提供带薪年假、工作餐、高温补贴、员工体检、拓展活动、节日福利、丰富的业余活动等。
培训成长:导师培养,丰富的培训。
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宽广的职业发展平台,为员工设计专业及管理两种晋升通道。
招聘流程:简历筛选—在线笔试—视频/现场面试—公司内部审批—签订三方协议
招聘职位:
财务管理中心
本科及以上
会计学、财务管理、财政学、审计学等
单据审核、编制凭证、
成本管理、财务分析、
报表编制、资产管理
甘肃嘉峪关
资金结算岗
办理成员企业的资金结算业务
<SPAN style="FONT-SIZE: 10 FONT-FAMILY: '宋体'; COLOR: #
本科及以上
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
资金管理岗
宏观金融政策、金融产品的研究,以及成员企业的资金规划
<SPAN style="FONT-SIZE: 10 FONT-FAMILY: '宋体'; COLOR: #
协助处理人力资源六大模块工作
人力资源部
<SPAN style="FONT-SIZE: 10 FONT-FAMILY: '宋体'; COLOR: #
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保障
<SPAN style="FONT-SIZE: 10 FONT-FAMILY: '宋体'; COLOR: #人人网 - 抱歉
哦,抱歉,好像看不到了
现在你可以:
看看其它好友写了什么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浅析中国民营小企业的发展问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资本市场杂志社
新民营运动:中国公益产业的成长路径
(上海市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 吕朝)
  在中国迈向&和谐社会&的社会转型期,非营利机构(NPO/NGO)在满足社会需求和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的非营利机构在目前数量少、能力弱的情况下应如何借鉴已经相对成熟的企业部门的成功经验和方法手段尽快成长壮大起来;同时本文也将分析企业界参与公益慈善的策略和途径,以及政府、公众等在催生中国非营利行业中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公益事业的春天来了&吗?
  &中国公益事业的春天来了&这句话在业内已讲了多年,但春雷涌动是一回事,甘霖普降又是另一回事。当你看到中国最早的&妇女热线&创始人王行娟76岁高龄还在为如何养活她的几个固定员工而四处奔走;名声在外十几年的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星星雨&还只有非常简陋的活动场地,你就会感到&春天来了&与其说是对形势的客观判断还不如说是乐观派们的自我激励。对大量步履维艰的公益慈善组织及其从业人员来讲更实用的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瓦尔特的那句明言&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不过,事情正在起变化!
  从去年开始,&公益慈善&几乎成为从政府到民间,从媒体到公众,从强势集团到弱势群体共同关心的话题。在大多数人还没有搞清NPO、NGO究竟代表什么以及&公民社会&的确切含义的同时,对诸如&企业公民&、&社会企业&、&公益创投&等新概念的讨论已相当热烈了。发展社会组织、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宏大的社会工作队伍&这本身就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议。主管公益慈善和民间组织的民政部一位高级官员说&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然而,作为公益业者,我们应该是冷静的,这个历史机遇的形成恐怕并非是由于我们的工作有多么出色使社会各界终于发现了我们的存在,而是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需要非营利组织(包括公益慈善组织,下文中可能混用)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来满足某些迫切的社会需求,正所谓&形势比人强&。
  第三次分配
  为区别现有的按劳取酬的&一次分配&和利用税收等手段调节个人所得的&二次分配&,学界普遍把富裕人群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来帮助穷人的&公益慈善事业机制&称为&第三次分配&机制。
虽然周其仁等学者对过分迷信基尼系数来衡量贫富差距提出置疑,但我国确实已到了由于贫富差距而导致社会不安定的警戒线。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体现在城乡之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2005年为3.2:1)、区域之间(东中西部已有的收入差距,由于倾斜式发展战略实施而被进一步扩大)、行业之间(有数据表明,从2000年到2004年,4年间行业差距扩大了1.6倍,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之间相差5-10倍)、阶层之间(收入最高的20%群体的收入是收入最低的20%群体的33倍)。月间,政府最高层专门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等问题,在专家开出的所有
&药方&之中,推进慈善事业发展,运用&第三次分配&机制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正在引起广泛的关注。以&希望工程&为例,中国青基会的统计,希望工程捐款每支出100元,就有89.8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有87.7元从发达地区转移到贫困地区,有88.2元从中高收入阶层转移到底收入阶层。
  &贫富差距&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导致数次以&均贫富&为口号的农民起义,同样也&造就&了西方的现代慈善制度。这种在洛克非勒口中的&伟大的制度创新&百多年来为维护发达国家的社会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以至于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的宝贵传统,当国内舆论普遍为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相继宣布捐出绝大部分个人资产而惊叹的时候,西方社会也只不过把它视为又一次财富的轮回。
  &因使命而生&和&因需求而生&
  在非营利界,大家普遍接受一个说法,即&NPO(非营利组织)是因使命而生的&。不错,许多从事公益慈善的职业人士和志愿者,都有一种圣徒般的狂热和使命感。当所有的MBA教程都在强调使命(Mission)和愿景(Vision)之于企业的重要性的时候,使命之于一个非营利组织则更应是立身之本。然而,许多非营利组织的使命表述动辄&为了全人类的福祉&则显得大而无当。&身在北大洼,胸怀亚非拉&的笑谈其重点不是对志大才疏的讽刺,而是对漠视身边虽琐细但真实的需求的批判。
  NPO同样是因需求而生的。这个&需求&就是中国作为一个转型国家在现阶段所出现的大量的社会&公共服务&空白。
  海南中国改革研究院的迟福林教授指出:当一国处于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的时期,也是该国公共服务需求快速扩张的时期。有专家估计,近十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总需求中,个人公共服务需求年均提高的比重,相当于过去50年的总体增幅。这种社会成员对公共服务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现有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到位、公共产品短缺的现状形成了中国现阶段的一个突出矛盾,最近公众对教育、医疗领域存在问题的普遍批评就是这种矛盾的体现。
  有些学者把目前公共服务方面产生的矛盾归咎于&市场化&,认为还是应该政府把所有的公共事务都管起来,而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政府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社会性公共服务和社会事务实行全方位的直接管理,相当部分社会性、公益性的公共服务职能,应当也可以从政府的职能中分离出来。国际经验证明非营利组织在就业、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的提供上可以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公共服务需求的全面凸显,既对政府从经济发展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提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同时也为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提供了重要机遇。
  谁更需要公益
  如果说人们对发展非营利事业对于&促进第三次分配,缓解社会矛盾&和&提供公共服务,促进政府转型&的重要作用还有所疑问的话,那全社会对&发展公益事业,传播慈善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则应没有任何怀疑。
  &希望工程&的创始人徐永光说:慈善文化的传播,将使中国人更加接近&上帝&。这个&上帝&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慈善心、公德心、公益心、博爱心;就是宣扬惩恶扬善,扶危济困,助人自助、感恩之心、心灵关怀、灵魂救赎,重温&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千年古训。他进一步指出: 17年希望工程的全部收入才30多个亿,拿到上海只够修4公里地铁,用纯经济价值计算是很小的,但慈善项目的设计宣传、慈善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弘扬了志愿精神,注重施、受双方在精神、情感上的沟通、互动,让公益慈善成为呵护心灵的社会工程……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公益慈善的发展都优于大陆的台湾,非营利业者说自己从事的是&公益运动&,也就是社会上总会有那么一群人,通过他们的工作呼唤爱心,传播善念,从而影响着社会风气。
  狄更斯在描述资本主义工业化早期社会现状时写到:&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我们不希望这是时下中国的写照,然而无须讳言的是2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并没有与精神道德价值体系的建设同步。最近周围很多成功人士对各种通过学习&爱他人、做善事& 来取得内心宁静与平衡的心理辅导课程趋之若骛,有的据说学费高达几万元。这种每星期要花高价去购买的&心理按摩&服务,其实与遍及西方的教堂礼拜活动如出一辙,但其表现形式的如此不同,不能不令国人感到可悲。当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教育在民众、特别是青年人眼里很难引起共鸣的时候,志愿精神和慈善文化无疑是帮助我们找回正在缺失的精神道德价值的有效路径之一。可见,与受助的弱势群体相比,更需要公益慈善或者说公益慈善精神的恰恰是社会本身,公益慈善事业的最大受益者也正是社会本身。在一个专门为扶贫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公益机构的宣传册扉页上这样写到:衷心感谢那些让我们的爱心得以释放、心灵得到升华的农民兄弟……诚哉斯言!
  宋朝理学家张载把传统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归纳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中&为天地立心&的&心&就是全社会应普遍遵守的价值观、道德观。时代对这一代的公共知识分子和公益慈善业者提出了同样的要求。
二、&新民营运动&的来临
  增量为王
  按照国家民政部门的有关资料,民间组织(对非营利组织的官方正式叫法)共28万家。其中包括行业协会等在内的社会团体15万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3万家,基金会近千家。另外,清华大学NPO研究所把大量存在的工商注册的非营利组织,城市社区基层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海外在华项目组织等十类组织,就其基本特征而言也都归入了NPO,据估计总体规模大约有200-270万家。他们活跃在扶贫、环保、法律援助、教育、医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他们虽然数量巨大,但更象一盘散沙,散落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中国的非营利业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浮出水面,由于缺少统一的规范和法律地位,和中国的其他行业一样,也不免泥河俱下。
  有人认为,对现有官办NPO的存量改革是中国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的重中之重,也确有有识之士曾经或者正在做着这种尝试,然而,到目前为止其效果还未彰显。其实,&没有天敌谁都不完善&在公益界同样适用。与对现有存量的改造相比,对增量的拓展显得更加重要。&增量&是什么:新人、新钱、新机构、新思路、新制度。任何改革都会因为动了别人的&奶酪&而增加阻力,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创办特区、引进外资、放开民营经济等等无一不是在发展上做文章,在增量上做文章,并以增量的拓展促进存量的改造。
  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新兴的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据统计,目前美国的非营利业占整个GDP的8%,创造的就业更是占总就业人口的10%以上,我国在慈善捐赠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更是天壤之别。可见,虽不能说中国在这方面是一张白纸,但充其量也只能说是初级阶段。用非营利研究的前辈朱传一先生的话说:对国际非营利部门的整体而言,我们现在才刚刚打开一条门缝。
  从&三条腿&到&三个圆&
  非营利部门的增量拓展需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何挖掘企业进入非营利部门的潜力。首先,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我国三大部门的演变过程。
  公益业界最津津乐道的理论莫过于&板凳&论,即政府、企业、NPO(公益慈善类组织是NPO的重要组织部分,但并非全部)是支撑社会的三大部门,就像板凳的三条腿,只有三条腿都很强壮,社会才能稳定。有学者认为现在提&三大部门&为时尚早,虽然中国已经出现了数量众多的民间组织,但其不仅普遍存在资源缺乏、规模有限、能力不足、专业化程度低下等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大环境对民间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认知和共识,因此,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第三部门体系尚未形成。
  先看政府和企业的交集,30年前,中国不但没有真正意义的NPO,甚至没有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计划经济使全社会只有一个部门,那就是政府,企业只不过是政府职能的延伸,&企业办社会&几乎成为那个时代企业的通病。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外资企业的引入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真正出现了作为独立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政府对市场、对企业的管理逐渐向调控、监督和服务型转变。当然,这个第二部门(市场和企业部门)的产生过程,始终伴随着&公&与&私&、&性资&还是&性社&的激烈争论,每前进一步都有着巨大的阻力。在这种转变的初期,一些国有企业成为政府和企业的交集部分,他们一方面占有政府垄断资源和&近水楼台&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在参与市场竞争,社会普遍认为这有违公平竞争原则,反&官倒&就是一例。随着政企分开,打破行业垄断等诸多的市场改革,政府和企业的交集越来越小。
  回顾第二部门近30年走过的道路无疑对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NPO/NGO顾名思义就是非政府、非营利的社会部门,它是一种民间自发的出于公众利益目的的组织形式,在我国这类组织被称为&民间组织&,也就是说虽然其非政府和非营利性未被强调,但其&民间性&则是讲的很清楚的。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对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可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公益慈善事业是民间的事业&则几乎成为各界一致的共识。然而,在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初期,政府主办或有政府背景的NPO仍然是&民间组织&的主体,他们处在政府和NPO的交集。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NPO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无可厚非的。&亦官亦民&的身份在这些组织发展的初期最大限度地获得各方信任,聚集社会资源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对中国公益慈善在萌芽阶段的开创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然而其作为&二政府&垄断公益资源,并由此产生的衙门作风、透明度低、效率不高等问题已开始为人诟病。官办NPO只凭政府资源获得竞争优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虽然&草根组织&还不足以和官办NPO形成竞争,但不同背景的官办NPO之间的竞争已经开始),靠品牌、靠公信力、靠资金的使用效率竞争的时代已经来临。可喜的是有些有着政府背景的民间组织已经开始了以&自愿、自律、自救&为宗旨的行业自律行动,它们自觉地按照国际NPO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应该说官办NPO的民间化和民间自发NPO的成长共同催生着中国第三部门的壮大。
  企业和NPO的交集是本文的重点。反观西方公益慈善业的发展历史,建立公益慈善科学体系的是100多年前的卡耐基、洛克非勒等企业家,在当代,比尔.盖茨等新一代慈善家在捐出巨额财产的同时,也并不满足于在仅在支票上签字,以&股神&巴菲特之盛名而宁愿把钱捐给盖茨基金会,而非自己运作,则足以证明&行善&是一件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卡耐基、比尔.盖茨、李嘉诚这些一流的企业家为公益慈善贡献的决不仅仅是金钱,他们领导着这个行业的潮流和方向。在当今中国的企业界,&咸与慈善&已经成为新的风潮,但企业与NPO之间的联系还停留在捐款层面。其实,国际经验和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现阶段的现实要求需要企业界对社会的广泛参与,NPO在很多方面也应借鉴企业部门的成功经验和方法理念,我以为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理念,公益领域应引进企业界的&产业链&概念和市场竞争机制。
  资源,现金并不是企业参与公益事业的全部,员工时间和物品的捐赠同样重要。我们倡导企业帮助NPO要发挥企业的所长,最近国际知名的麦肯锡公司帮助中国NPO进行战略咨询就是这方面的范例。目前最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是&企业公民&现象和&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
  方法,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都掀起了一股NPO向企业界学习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的热潮。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借鉴风险投资操作模式的&风险公益&或称&公益创投&(Venture Philanthropy);把NPO的使命清晰、开放、信任和分享与企业的注重创新、高效和结果导向相结合&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以及最先出现在高科技领域,后被美国、日本等国运用于培育处于发展初期NPO的NPO孵化器(Non-profit Incubator)模式。
  人才,在中国NPO发展的初期,其从业人员以政府退休和分流为主,长此以往,势必出现人才尤其是中高层的骨干力量匮乏的状况。最近,我们可喜的发现无论是企业家还是白领一族,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希望在某种程度上参加公益慈善事业。他们有的会成为&志愿者&(在国外,企业经理人在NPO挂职就是一种重要的人才流动方式),有的则全身心的投入社会创新的洪流,成为新一代的&社会企业家&。
穆罕默德·尤纳斯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对于这位新科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纳斯来说,中国政商各界给予了异乎寻常的关注,似乎从他的成功经验中大家可以各取所需: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和研究农村金融改革的学者希望通过尤纳斯模式推进中国小额信贷事业的发展,甚至有学者希望此举间接激活农村信用社改革;企业界人士欢呼尤纳斯和他的格莱珉银行的获奖是最佳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范例,它标志着企业在创造一个商业模式的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的惠及穷人……
  我们应该如何称呼这位尤纳斯先生呢?教授、银行家?我想可能尤纳斯先生最喜欢的称呼莫过于&社会企业家尤纳斯&。
  他在《社会企业家的解决之道》一文中说:&长期以来,我们把企业家描绘成一种只关心利润最大化的动物,整个的商业机器都在塑造着只具有这一种价值取向的投资人和企业家,似乎除此之外的宗教、感情、政治等取向所产生的影响都与'真正的企业家'行为格格不入。&尤纳斯本人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存在着另一种类型的企业家:&他们不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最终目标,他们致力于促进社会变革,他们希望改变人们的生活。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是通过创办或支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的方式来实现的。
尤纳斯进一步说明了这种模式存在的可能性:
&我们真的能够在真实的世界中发现这种企业家吗?答案是肯定的!他们和那些我们所熟悉的'做好事的人'是同一种人,只不过我们会给他们一个正式的称呼叫'社会企业家'。社会企业家精神是人类社会的固有传统,它与'助人为乐'一脉相承。所有的宗教都在弘扬这种人性的光辉,所有的政府都会鼓励这种行为(比如免税),很多优惠政策会被创造出来以保证他们可以创办法律意义上的实体以实现他们的理想。&
  尤纳斯作为社会企业家的现身说法无疑会推动&社会企业&在中国的迅猛发展。有人甚至欢呼这是迄今为止企业和非营利部门最激动人心和最富有前景的结合方式。那么什么是&社会企业&呢?其实,在国际上社会企业并无公认的定义,这反映出世界各地的实践者都在依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对社会企业活学活用。当然,基本共识是存在的:
  1) 社会企业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唯一使命,并不聚敛财富;
  2) 社会企业以创新思维高效整合资源并力图博采众长,尤其是把NPO的使命清晰、开放、信任和分享与企业的创新、高效、结果导向等相结合;
  3) 社会企业强调受益人的自尊和自立,它把原来的社会福利的依赖者变成自食其力的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
  正如《如何改变世界:社会企业家的力量和新思维》的作者大卫.伯恩斯坦(David Bornstein)对社会企业的定义,他认为:变革时代的很多社会问题不能为公共部门和商业组织所能回应,而&社会企业是无数受各种变革使命驱动,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途径的总称。&
  中国社会目前同样是处在社会的剧烈变革时期,同样出现了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政府和商业组织同样不能对所有这些问题进行快速反馈和有效回应,也就同样需要一批对社会需求有着敏锐嗅觉的社会企业家创办社会企业去填补这些空白,比如以社会企业方式广泛吸纳失业下岗人员在从事社区服务的社会企业中就业,就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从边缘到主流
  我们生活在一个如高速旋转的陀螺般的现代社会,&风水轮流转&的速度已被提高了N倍。在这样的社会中,主流几乎等同于落伍。如今,互联网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话语权起着颠覆性的破坏作用,超女海选使众多的平民子弟看到了等级社会几乎无法完成的超常规发展;郭德刚的&草根相声&因为它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而使得那些长在温室里的相声艺术家们几乎全军覆没……追捧边缘、自诩草根反倒成了&主流的&社会意识。
  在与我们的公益慈善相关的领域,同样存在此等现象:
  &企业公民&这个因直译而略显蹩脚的汉语新词的传播速度之快足以证明中国社会对西方热门语汇的欢迎程度。两年前还只是在跨国公司的高级经理之间偶尔被提及的边缘概念,现在已经和他的近亲&企业社会责任&一起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本来是钢铁大王的卡耐基,摇身一变成为美国的现代公益之父;本来是全球华人的创富英雄,却一再声称要把精力投入到第三个儿子&李嘉诚基金会&。有谁知道下面会是哪一个生意场上风光无限的人物会突然宣称&慈善才是我的主业&;
  那些虽成长于贫瘠的土壤却仍顽强生长、奋斗不止的&草根&民间组织是否也将会成长为中国公益事业的主要力量之一呢?
  要挤掉&企业公民泡沫&吗
  人性的悲观论者说:人们做一件事总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告诉你的原因,一个是真正的原因。企业公民的走红也引起了头脑清晰的观察者的警惕,有资深媒体人撰文指出:&当一个严肃的话题被过度谈论之后,也是它有可能走向庸俗化的开始。来自社会各界对企业公民的追捧使人想起了法国大革命中的罗兰夫人的名言:自由,自由,有多少恶行假汝之名。&从这场&企业公民风潮&中不难看出不同参与者背后的动机:政府以此鼓励捐款,媒体大搞评选进而征收&会费&,企业推崇&善因营销&,行业协会推出企业公民标准接着推广认证,第三方咨询机构强调的总是&验厂&、&验厂&……
  有人惊呼:中国的企业公民已经到了挤掉这些本来与企业公民无关的&泡沫&的时候了。
  这使我想起当年对市场经济泡沫的批判声中,一位经济学者的比喻:市场就像啤酒,如果没有泡沫就没有味道了。如果我们把企业公民参与者的利己动机都称为泡沫的话,挤净泡沫只能是书生意气纸上谈兵。
  伦敦标准集团提供了一个企业公民的行为分析表,它把企业参与社区公益的动机分为商业目的社区投入、长期社区投资和慈善捐助三种,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企业投入公益的复杂性。
  在此,我想强调的基本观点是:企业是企业公民的主体。也就是说企业公民虽然是企业和其它利益相关方博弈的结果,但最主要的动力还是来自企业内部,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即企业公民行为一定基于企业的自愿选择,其实现方式也一定因企业的行业、战略、发展阶段不同而千差万别。任何要把企业公民法律化的努力和建立企业公民&标准霸权&的企图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企业参与社会公益应追求互益和双赢,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追求社会认同和品牌提升不但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应该提倡的。
  公益光谱论
  在NPO业内,大家谈起和企业界的合作经常有一种&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感觉,经常的抱怨是企业做公益都带有功利目的,要么要求见某位领导,要么要求宣传企业或企业家个人,要么干脆要拿捐赠换一个什么奖等等。这些要求使得NPO的从业人员觉得其&动机不纯&。
  这使我想起朋友推荐的一本外文书,书中提出了一个叫环保主义者的&光谱&的概念,作者把他接触到的参与环保的几十类机构和个人按照其理念和参与程度绘制了一个颜色渐变的光谱。光谱的一端是绝对激进的环保主义者,他们素食索居,拒绝现代生活方式,甚至被称为&政府和大企业的敌人&;光谱的另一端是利用环保概念推销产品的商人(我曾经在北京参加过一个地产商召集的研讨会,研讨如何在新楼盘的定位中加上&环保概念&以促进销售,我想就属于此类吧)。
  此书作者的观点是:虽然他们参与环保的动机不同、表现方式不同、影响大小不同,但他们都对环保事业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因此都应该叫做&环保主义者&。
  我认为还有一点更重要:哪怕他一开始参与环保的&动机不纯&,只要他经常参与环保主义者的活动,逐渐接受环保理念,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他在&光谱&中的地位是会变化的。正所谓&近朱者赤&,再坚定的环保主义者也不是一天炼成的。
  受此启发,对从事公益的人我们不要总是纠缠于&动机论&,总要揪出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就算是企业家的捐赠是为了个人出名或是公司&公关&的需要又有何罪呢?企业和NPO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有着不同的行为标准和考核体系。进入商业系统的人就必然按照这个系统的游戏规则才能生存,所谓&在商言商&。让一个商业系统的人按照NPO的方式思考问题是既不现实,也不明智的。许多NPO在筹款或寻求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如果能多一点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追求双赢和互益,我想成功的几率会大得多。
  同时,我们自己的&动机&也要调整,不能只想着筹款。其实我们每一次对企业的宣讲,都是在介绍另外一种生活方式,都是在播撒公益的种子, 这些种子即使不是现在,将来总有一天会发芽的。
寻找中国的&卡耐基&
  下面我想谈一谈作为公益事业重要参与者的慈善家群体。
  2004年《公益时报》和胡润百富榜合作推出中国第一个&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但人们大多关心的是慈善家的捐款数量和评榜本身,而忽略了这个活动的另外一个标题&寻找中国的卡耐基&,顾名思义,我们希望中国的企业家中出现对中国的公益理念有突出贡献的人物。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巨头卡耐基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把巨额家产捐出成立了当时最大的私人基金会之一――卡耐基基金会,更在于他提出了一整套直到现在仍有很强现实意义的公益理念而真正奠定了现代公益慈善科学体系和实践模式的基础。他在那篇著名的《财富的福音》中系统的阐述了他的公益理念:财富集中是优胜劣汰的结果,其所造成的贫富分化是文明进步不可避免的代价;现行制度不能改变,公益慈善是对现行制度的完善;富人对社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是穷苦兄弟的经纪人,其财富属于社会,但不能平均分配,尤其不能鼓励懒汉;聚财和散财同样需要高超的经营能力,最好的方法是生前散尽家财,以便自己掌握财富的用途,
&拥有巨富而死者以耻辱终&……
  他的另一篇文章《公益捐助的最佳领域》更明确的阐述了他心目中的最佳的捐助方向,令人钦佩的是这些方向与现代公认的公益事业的主要工作范畴极为接近,已经成为公认的传统。比如大学和免费图书馆--教育;医院、医学院和实验室-医疗和科学研究;建公园-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建游泳池-体育;教堂-文化、宗教……
  与他同时代的洛克非勒也提出了慈善捐赠要科学化,捐赠要变&零售&为&批发&的类似思想。
据说当今世界的
&首富&和&首善&比尔.盖茨极为推崇卡耐基,他经常阅读《财富的福音》,最近更是宣布他将效法先贤把大部分家产捐给基金会,可见其思想影响之深远。
  从2004年6月国务院颁布《基金会管理条例》,允许企业或个人举办非公募基金会使得中国出现类似卡耐基及其基金会的个人和机构成为了可能。很多公益界的资深人士甚至断言:中国公益事业的新纪元在于非公募基金会。不难理解在中国NPO资源如此困乏的今天,作为资金提供者的非公募基金会的出现无疑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在西方,新一代慈善家更愿意以一种他们称之为&风险公益&(台湾也叫&公益创投&)的方式从事他们的慈善事业。与他们的前辈不同,这一代慈善家投入到非营利事业中来的年龄大大降低,比尔.盖茨创办其基金会的年龄只有42岁,更有一些由高科技创富后转入慈善领域的富豪年纪更轻,他们自信、精力充沛、勇于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他们总是要追问&我捐出的钱会不会被浪费?&在企业界的成功经历使得他们对被资助的非营利组织的绩效总是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自然而然的认为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很多成功运用于企业的方式经过修正后同样适用于NPO。于是,这些新一代的慈善家成为发展&风险公益&最强有力的推动者。
  &风险公益&是指支持非营利组织(尤其是社会企业和社会企业家)的资助型机构。它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而且提供管理和技术支持。通过与被投资人建立长期的、深入参与的合作伙伴关系,达到促进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和模式创新的目的。&风险公益&的五个要素包括参与管理的伙伴关系,2-6年的投资期限,结果导向的评估体系,资金加咨询的资源网络,完善的退出策略等。
  目前,已经有一些熟悉商业风险投资的人士试图在中国尝试创办风险公益基金,不久,他们就会浮出水面。
四、打造中国公益&产业链&
  供应链、市场细分与市场主体的多元化
  这里要引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即公益是不是一个产业,存不存在一个公益市场?
  首先要澄清的是我从来不认为产业化、企业化、市场化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恰恰相反,我认为任何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公共事业&都应该以&非营利&为主。公众诟病我们的教育、医疗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批评学校和医院越来越象企业,只想着赚钱,而对如何更好的惠及弱势群体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兴趣不高。
  这里之所以要提出&公益产业&和&公益市场&是要指出公益领域应借鉴企业界的&产业链&概念和市场竞争机制。
  由众多的从业人员和专业机构组成的非营利业,自然也有供求,有上下游,有供应链,有体现不同机构定位的市场细分。比如,在美国,有联合募捐协会,它的主要工作是筹款,而不直接操作公益项目,每年把募捐的资金分配给那些精于项目操作的操作型NPO;那些操作型NPO只要专心把项目做好就可以了,而不用在他们不擅长的筹款上花太多时间。在筹款方面既有象联合募捐这样的全球性大型筹款机构,又有以收取佣金为生的个人筹款专家。再拿基金会来说,美国分为私人基金会,社区基金会,公司基金会和操作型基金会,它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不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共同形成了非营利事业的产业链和生态圈。当然,这种市场细分并不是由谁事先规定好的,而是在长期的市场发展过程中市场竞争的结果。
  中国的公益产业还明显处于市场发育的早期,即参与者数量很少,质量不高,机构市场定位模糊,还远未形成若干细分市场,供应链中的上下游关系不明确,多元化的市场主体还远未形成。以基金会为例:他们大部分采取&一站式&的运作模式:自己做研究、自己设计项目、自己筹款、自己操作、自己评估。
  我们拿中国新生的公益产业和已经有十几年历史的证券业作一个可能并不恰当的类比:在证券市场里,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基金、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类媒体、股评家等等,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相互关联的,即博弈又共生的证券业生态圈,参与的个人和市场主体越多,创造的就业越多,整个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中国证券市场出现的问题不断,丑闻数不胜数,也从未听说证券市场办不下去了。而在非营利界却经常出现的是&一人生病,大家吃药&的局面。也许由于两个行业性质不同、发展背景不同,他们之间没有可比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公益产业要在社会上争取地位,增加抗风险能力,除了自身的发展壮大别无他途,而行业壮大的前提是在这个行业从业的吸引力的增加。
  一棵大树之所以不容易被折断,不是因为它露出地面的枝干有多强壮,而在于其地下的根系与周围的土壤以及其它大树的根系发生的密切联系。
  &零成本&阻碍公益职业化
  有朋友说他认为只有两种人会从事公益慈善活动:一种是富人,他即便不像比尔.盖茨一样富可敌国,起码也要衣食无忧,另一种则是&高僧大德&,在宗教信仰驱使下从事公益慈善事业。其言外之意,公益慈善本不是一个谋生的职业,我相信,有这种看法的人大有人在。
  一个行业的壮大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上文谈到西方的公益产业是一个能够创造大量就业的巨大产业,公益组织职业经理人的素质很高,待遇也并不比营利部门差多少,因为公众和捐赠人都深知&行善同样需要能力&,而有能力的人同样需要过体面的生活。做公益需要&雷锋&,&雷锋&自己可能也不计较个人得失,但社会要创造一个&不让雷锋吃亏&的从业环境。在国内,人们普遍认为,做公益慈善应以志愿者为主,最好不领薪水,所以国内慈善组织的管理费提取比例一般在3%-8%之间,甚至有的提出了&零成本&的口号。这一方面当然使捐赠者的钱最大限度用到受赠人身上,而另一方面使得公益组织的财政经常处于危机之中,也就不敢聘用更专业的人才,这种状态当然不利于事业的发展。
  我们在全国的高校中其实有许多的社工系,但其毕业生真正进入社会工作领域的只是少数,年轻人要&养家糊口&,收入太低使得很多有志于此青年只得像老舍所说的&为了肚子而牺牲了理想&。
  目前有一种现象非常可喜,那就是很多有企业经历的人转入NPO工作。多年来,&全民经商&的热潮使得大量的优秀人才涌入企业界,创富英雄成为时代的骄子,商业成功几乎成为了年轻人实现自我的唯一标准。但其实确有很多年轻人虽还没有能力做慈善家,但一直抱有从事社会工作,帮助弱势群体的理念,只是社会在这方面为他们提供的机会太少了。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对民间公益力量的发动,使得他们有了在非营利领域创业或成为职业经理人的可能。这对第三部门来说,是非常可贵的人才流动。他们不仅弥补NPO在管理、获取社会资源等方面的能力不足,更重要的是他们从待遇、条件都较好的企业界进入NPO,经过一次慎重的人生选择和个人价值的再思考之后,一般不会轻易&变心&,会更坚定的在非营利事业的道路上走下去。
  &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务之急
  图表五是美国互联网行业发展初期纳斯达克市场最受追捧的公司股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兴行业的市场细分过程,其结论强调产业发展初期基础设施建设者的重要作用。任何行业的兴起,都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在公益慈善领域也是如此。那么什么是公益产业的&基础设施&呢?我认为产业政策、行业自律标准、服务体系等等都属于这个范畴。
  在这里我想谈谈大力扶植NPO支持性机构(NPOSO)的问题,何谓NPOSO?顾名思义,就是为NPO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性服务的组织和个人(朱传一先生晚年把很大精力用于发掘和推荐年轻人进入NPO行业,他曾经玩笑说他自己就是一个NPOSO)。在企业界,管理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猎头公司等等服务机构门类众多,专业化极强。而在公益界这样的机构则少的可怜,北京NPO信息咨询中心多年来致力于为NPO提供能力建设服务算是这个领域的先行者之一。最近,麦肯锡、德勤、奥美等国际知名的服务品牌宣布将为中国的非营利组织提供战略规划、财务管理、品牌建设等方面的针对性服务也是在试图做这方面的努力。
  &造钟人&和&报时人&
  众所周知,在中国发展公益事业,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是最为关键的。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的颁布和去年底的&中华慈善大会&的召开传递出政府支持公益慈善事业的明确信号,十六届六中全会更是对&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实施步骤。应该说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春天确实到来了。
目前,公益学术和实务界对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呼声很高,甚至有学者建议参照英国慈善委员会的模式,建立直接隶属于国务院的民间组织监管委员会(简称
&民监会&)统一行使对NPO的备案、登记和监管职能。
  我们希望政府充当&造钟人&的角色,做公益这口大钟的设计者、建造者、保护者、监督者和维修者,至于它的运转则应相信市场自身的调节能力。
  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到今天,我所要做的不只是使社会上增加多少&好人好事&,而是催生一个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巨大产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南文体产业发展中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