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兵冼面机

香港凤凰周刊
元代泉州的穆斯林商团兵乱|凤凰周刊
香港凤凰周刊
宋代为了管理蕃人巷,“置蕃长一人”,由蕃商自己选出,来自中东的穆斯林商人将蕃长称为“沙班达尔”或“亦思巴奚”,这是波斯语“港务长”之意,元代泉州的这场动乱也叫作“亦思巴奚兵乱”。
凤凰周刊特约撰稿/ 班布尔汗
元末乱世,在中国诸多的乱世中虽然持续时间不算最长,战乱规模不算最大,但要说混乱程度则首屈一指,无论大漠南北、黄河两岸、江淮各地乃至白山黑水、青藏雪域,几乎无处无战事。而在乱世中的各方势力,今日为友,明日为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错综复杂,纷繁不清,更让人眼花缭乱。
泉州,这个当时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一商贸港,便发生了一场“亦思巴奚之乱”,波及惠安、仙游、莆田、福清和福州等地,持续十年之久。这场兵乱的主体,并非是揭竿而起的农民,亦非拥兵自重的官军,更非有着对元朝有取而代之之心的乱世豪杰,而是侨居泉州的穆斯林商人。商人是最忌讳乱世的,因为他们的立身之本便是安定的环境,契约的遵守,而远离故土在异国他乡做生意的商人,更应该趋利避害,面对乱世走而避之才是上策,他们为什么会迎乱而上,积极参与到乱世之中?
世界第一大商港——泉州
元朝可算是中国历朝历代中最为鼓励商业,对于商人最为优厚的朝代。这种重商主义使得上至王公贵戚、士绅官宦,下至平民百姓,均不以经商为耻,营商之风遍及全国,社会风气由原来的重视男耕女织和读书做官转变为重视贾利,乃至于一些读书人感叹“近年工商淫侈,游手众多,驱垄亩之业,就市井之末”。
元朝建立之初,因为统治地域是在北方,因此对外商贸主要是依靠蒙古帝国时代三次西征凿通的丝绸之路。而到灭亡南宋后,海路商贸便成为元朝最为重视的对外贸易方式。元世祖忽必烈刚刚攻灭南宋,便向当地行省和市舶司官员下诏:“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南宋的海外贸易本就极为繁盛,再加上元朝政府的扶持,当时中国东南沿海各地的商贸更出现了空前规模。南宋有海外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五十一个,而元代达到一百四十多个;南宋海外贸易最发达时,进口商品品种有二百多种,元代达二百五十种以上。
元朝政府先后在泉州、庆元、上海、橄浦、广州、温州、杭州七地设市船司,管理海外贸易。这些城市中,泉州独领风骚,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贸港口。
泉州濒临东海和南海,又扼晋江下游,是个优良的港湾,南北朝时就已经是有规模的商港。南宋时,泉州迅速崛起,成为与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贸易的大型港口城市。入元后,泉州港的海外贸易盛况空前。《马可·波罗游记》中将泉州和地中海商业城市亚历山大港进行比较,认为“假如有一艘胡椒船开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或其他基督教国家,那就会有一百多艘船开到刺桐港(泉州港)”。而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来到泉州时,看到“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我们看到港内停有大艟克约百艘,小船多的无数”。
伊本·白图泰居住在泉州的穆斯林聚居区,他发现,“对商旅来说,中国地区是最安全最美好的地区。一个单身的旅客,虽携带大量财物,行程九个月也尽可放心”。有这样好的环境,大量的海外客商便在此定居下来。
在新航路开辟之前,掌握世界贸易的,是穆斯林商人。伊斯兰教将经商视为高尚的职业,认为“商人犹如世界上的信使,是真主在大地上的可信赖的奴仆”。跨海来到泉州的蕃商也大多是穆斯林,他们来自阿拉伯、伊拉克、波斯、小亚细亚、中亚各地。在泉州,虽然也有基督教徒、犹太人和摩尼教徒聚居区,但和穆斯林相比规模要小得多。
蕃商成了规模,需要有管理部门。宋代为了管理蕃人巷,“置蕃长一人”,由蕃商自己选出。蕃长的职责其一是要负责将政府的各项法令下达给商人其二是负责代替政府对蕃商征税;其三是承办政府若采买海外商品的事宜;其四是行使司法权,如果蕃商之间发生争执,由蕃长处理,中国人和蕃商发生争执,小事由蕃长处理,大事则交付中国官府。元朝也沿用这一制度。
中国称之为“蕃长”,而穆斯林商人则将之称为“沙班达尔”或“亦思巴奚”。这个名称是波斯语,意为“港务长”。源于古代波斯商人行贾各地,形成许多波斯人聚居的社团,“每一个社团各有头人,在当地上以及与当局的全部交涉中,都由头人代表团体成员”。后来成为各国商人团体的通例,早期的亦思巴奚是从不同宗教信仰的外国商人中遴选,但到十三世纪,因为穆斯林商人几乎垄断了各地贸易,因此各地的亦思巴奚都是由穆斯林商人担任,泉州也不例外。
而元末的“亦思巴奚之乱”,便是蕃商的蕃长率领的商团武装所造成的动乱。不过,蕃商们侨居异国,虽然财雄势大,但与本土人相比,毕竟是少数,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事,还需要本土人士的参与。而在泉州,有元一代最为显赫的本土势力,便是从宋代开始发迹,到元代达到鼎盛的蒲氏家族。
元代第一官商——蒲氏家族
蒲氏家族是阿拉伯人后裔,其先世从阿拉伯地区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定居经商。北宋时,蒲氏家族迁居广州,但时运不济,始终未能在广州打开局面,乃至于“家资益落”。
南宋嘉定(年)初,蒲氏家族迁居泉州,终于时来运转。其掌门人蒲开宗通过外销泉州土特产和运入各种香料获得大利,得到南宋朝廷赐予“承节郎”官衔。同时,他又通过捐资修桥建祠获得当地百姓的好感,家族遂融入当地成为土著。
蒲开宗去世后,其子蒲寿晟、蒲寿庚继承父业,“擅蕃舶利三十年”,努力经营,由小到大,乃至巨富,并且由商场入仕途。蒲寿晟一度出任梅州郡守,蒲寿庚也因平海寇有功,累官福建安抚沿海都制置使。
蒲寿晟虽是长子,但并不热衷于经商,而成为一代诗人,其诗文被后世誉为“在宋元之际犹属雅音”,卸任梅州郡守后,逐渐退出了家族管理,隐居乡野,家族重担便落在其二弟蒲寿庚身上。蒲寿庚精通官商两道,以商敛财,以财谋官,使家族总掌多半个东南沿海舶务。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蒲寿庚被授予福建广东招抚使、总海舶之职。
而就在蒲氏家族蒸蒸日上之际,南宋朝廷却已经风雨飘摇。1276年,北方的元朝大举南下,临安的南宋恭帝投降。而以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为首的抵抗派大臣拥立宋恭帝的弟弟赵为帝,是为南宋端宗。众大臣保护着端宗四处流亡,1276年十一月来到泉州。蒲寿庚的福建广东招抚使、总海舶的官职本就是宋端宗封授的,因此初时还表现出忠贞。端宗一行到达泉州后,蒲寿庚前往谒见,并请端宗驻跸泉州,但遭到张世杰拒绝。不久,因为流亡政府的人员太多,舟船严重不足,张世杰下令掠取蒲寿庚船只,并没收船上的金银财物。
不让皇帝驻跸,已经显出不信任,现在又无端抢船抢钱,蒲寿庚大怒,宣布叛宋降元,在泉州城内大杀赵宋宗室,遇害者数千。
蒲寿庚降元后,受到极重恩赏。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廷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兼领行征南元帅府事,并袭宋制在泉州设置市舶提举司。蒲寿庚被授予“闽广大都督兵马招讨使”、“并参知政事行江西省事”。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廷改宣慰司为行中书省,升泉州路总管府,使泉州除领原七县之外,又增领南北二录事司,泉州地位又大大上升。是年三月,蒲寿庚被诏行中书省事于福州并镇抚濒海诸郡。
有元一代,蒲氏家族“显贵冠天下”,“熏炎”泉州“数十年”。蒲寿庚死后,其子蒲师文继承其位,官至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奉诏“通道外道,抚宣诸夷”。并且代表元廷祭祀妈祖,赐封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开创了中国册封航海女神为天妃的先例。蒲师文后,其子蒲崇谟于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中进士,仍任平章政事。
蒲氏家族三代皆出“平章”,地位显赫无比,加之长年垄断海舶,操控海上贸易,财势亦达顶峰。不过,到蒲家第三代,如蒲崇谟已经应举入仕,家族管理市舶事务主要是蒲师文的女婿那兀纳,而这位那兀纳便是“亦思巴奚之乱”中的重要人物。
元末大乱与“亦思巴奚军”
元朝末年,朝廷内部斗争激烈,吏治腐败,且天灾连年。元廷出台补救措施,却又激发更大社会矛盾,乃至“开河变钞祸根源,引红巾万千”。乱世英雄起四方,到处都是兵戈战火。
元自立国以来,承平日久,武备寝弛。尤其是驻于南方的元军,更是腐朽不堪,“世袭官军,善战者少”,甚至到了“军卒之单寡而无所于调,发钱粮虚匮而无所于征”的地步。如此局面之下,元廷只能下诏,“令郡县团结义民以自守”。各地士大夫高举“忠义”大旗,纷纷组织了“义兵”、“义旅”等不同名目的地方武装,一面保卫乡里,一面协助官军抵抗农民起义。这些“义兵”,少者千数,多者上万,一度颇有声势,其中著名的便有日后被朱元璋赞为“吾之子房也”的刘伯温。
泉州作为东南最富庶城市,元朝海外贸易的核心区,自然也要自保。而泉州人数众多的蕃商便成为“义兵”的主力,他们以自己的“蕃长”也就是“亦思巴奚”赛甫丁、阿迷里丁为头领,组织了“亦思巴奚军”。起兵之后,因为蕃商集团的强大财力,亦思巴奚军成为一支很有战斗力的武装,成为元朝维持福建、尤其是泉州安定的倚重力量,赛甫丁、阿迷里丁也被元廷任命为义兵万户。
然而,至正十四年(1354年)底,元军与淮东张士诚进行高邮之战,因为带兵的中书右丞相脱脱受谗遭贬,使“大军百万,一时四散”。元官军遭到毁灭性打击,从此“不复振矣”。而在这样的惨败之下,元廷对于各地起义军,逐渐采取招抚策略,授以高官显位,听凭其割地自雄。而对于各地的“义兵”,则不再有实际的支持,更无力给予恩赏,各地义兵或被起义军消灭,或归附起义军,或自行遣散,少数存留下来的也举步维艰。《草木子》的作者叶子奇就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地方士人“倾家募士,为官收捕。至兄弟子侄皆歼于盗手,卒不沾一命之及。屯膏吝赏于此。其大盗一招再招,官已至极品矣。于是上下解体,人不向功,甘心为盗矣。”
在各地义兵“其后或去为盗,或事元不终”的大环境下,亦思巴奚军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之路:割据泉州,仍打大元旗号,但听调不听宣。
于是,至正十七年(1357年),“义兵万户赛甫丁、阿迷里丁叛据泉州”。其实这个“叛”字是比较冤枉的,亦思巴奚军并没有背叛元廷,不过是据城自保罢了。
若亦思巴奚军占据泉州后,保境安民,那后世也就不会将其行为称之为“兵乱”了。可就在割据泉州后一年,他们没有经受住诱惑,参与到了元朝权贵在福建的争权战争。
原来,1356年(至正十六年)元廷委任原中书省参知政事普化帖木儿到福州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普化帖木儿初来乍到,毫无根基,实权都在福建廉访佥事般若帖木儿手中。普化帖木儿不满大权旁落,四处联络般若帖木儿的反对者为自己所用。般若帖木儿在福建福威自操,本就不乏政敌,普化帖木儿很快便与在兴化路(治所在今福建莆田)训练团练的行宣政院使三旦八、兴化路总管安童等人结成同盟。而为了能够更快打倒般若帖木儿,普化帖木儿还于1358年(至正十八年)邀请亦思巴奚军共同攻打福州。
亦思巴奚军是“义兵”,名义上受福建行省管辖,加之普化帖木儿贿以重利,亦思巴奚军欣然出动,赛甫丁率一部配合兴化团练攻打福州,阿迷里丁则留守泉州。亦思巴奚军果然战力不凡,两军联手势如破竹,于1359年(至正十九年)二月占领福州,扶持普化帖木儿控制了省城福州的大权。
然而,正当赛甫丁帮助普化帖木儿拿下福州之时,留守兴化的亦思巴奚军却与安童的兴化部队发生了矛盾,乃至仇杀。留守泉州的阿迷里丁问询,于是年三月率亦思巴奚军主力北上猛攻兴化。兴化团练主力都已前往福州,如何能抵挡亦思巴奚军的进袭,不过数日,兴化便被亦思巴奚军占领,阿迷里丁“纵兵杀掠,蹂瞒郡境几一月”,兴化百姓惨遭荼毒。直到将财货人口抢掠殆尽后,才率兵返回泉州。
亦思巴奚军退出兴化后,兴化即陷入内战,林德隆与陈从仁两股豪族势力争斗不休。不久,林德隆被陈从仁所杀,其子出逃,向亦思巴奚军求助。为求控制兴化,亦思巴奚军帮助林家夺回兴化,逼死陈从仁。然而,此时兴化已经天下大乱,各路豪强纷纷起兵争夺政权,林家二子屡被驱逐,阿迷里丁不得不派遣亦思巴奚军主力在兴化南征北战,维持林家的统治。这么一来,泉州的守备便空虚了。
赛甫丁、阿迷里丁是蕃长,本应受市舶司管辖,但因有军权,反而喧宾夺主,将市舶司主管蒲氏家族晾在一边。如今泉州空虚,一直在冷眼旁观的蒲氏家族出手了。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二月,蒲师文的女婿那兀纳发动兵变,袭杀阿迷里丁,掌控了泉州军政大权。这么一来,亦思巴奚军便分为福州的赛甫丁与泉州的那兀纳两股互相敌对的势力。
卷入福建地方豪族之争,已经是亦思巴奚军的失策,而紧接着,元廷最高权力的纷争也蔓延到福建,亦思巴奚军更是卷入其中无法自拔。
1362年4月,元朝委任燕只不花接替普化帖木儿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燕只不花属于元廷“太子派”,而普化帖木儿则是“帝派”,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常年与父亲元惠宗妥欢帖木儿政争,而各自的派系也分布全国。太子派燕只不花出任福建平章,帝派自然不满,而驻守福州的亦思巴奚军首领赛甫丁也算帝派人物,于是紧闭城门,拒绝让燕只不花进入。燕只不花调江西等地重兵围福州,围城三个月后,赛甫丁无奈开城。
赛甫丁败亡后,泉州的那兀纳主动与燕只不花合作,一面协助燕只不花三次驱逐元廷派来的官员,一面继续参与兴化内部的豪族之争,派遣部下在兴化四处攻伐。兴化各地,涵江、江口、新岭、蒜岭、渔溪、宏路均被波及,亦思巴奚军所到之处焚掠甚惨,遭到各地百姓切齿痛恨。
那兀纳四处用兵,积累无数仇恨,而他在泉州的统治也残暴骄奢,不仅“炮烙州人,杀戮惨酷”,且“大意淫虐,选民间女儿充分其室”,原本以保境安民为宗旨的亦思巴奚军已经沦落为土匪一般的武装,其末日已经不远。
亦思巴奚军的灭亡
正当那兀纳在泉州作威作福之际,福建政局又起了极大变化。燕只不花失势,而陈友定强势崛起。
陈友定,字安国,福州福清县人,驿卒出身,为人沉勇,喜游侠。元末红巾军起义,福建多有响应者。陈友定招募乡勇,以五百人大败红巾军万余众,被元廷授予明溪寨巡检之职。之后,率军每战克捷,官职屡屡升迁,从延平路总管、汀州路总管一路被提拔为福建行省参政,势力逐渐做大。
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五月,陈友定占领汀州。此时,其所控制的地域已包括福建诸路及广东潮州,于是他威逼燕只不花,“所收郡县仓库,悉入为家资,收官僚以为臣妾,有不从者,必行诛窜,威镇闽中”。
1365年(至正二十五年)五月,已经自立为“吴王”的朱元璋命大将朱亮祖、王溥、胡深率军进攻福建,被陈友定击退,朱元璋倚为“浙东一障”的儒将胡深也被陈友定俘杀。至此,福建除了兴化、泉州之外,已经全部为陈友定所控制。
而那兀纳对于福建局势的变化毫不留心,还在乐此不疲地在兴化用兵。1366年(至正二十六年)四月,那兀纳遣其将博拜、马合谋、金阿里等攻兴化。陈友定派遣其子陈宗海率军救援,在莆田城外大败亦思巴奚军。亦思巴奚军三名主将全部被俘杀,兵士战死数千人,逃回泉州的仅四人。亦思巴奚军主力损失殆尽,莫说再染指兴化,连泉州都无力据守了。
五月,陈宗海调发水陆大军数万将泉州包围。几乎无兵可用的那兀纳强征乡民为士卒守城。陈定海并不强攻,而是联络城中内应。那兀纳在泉州早已不得人心,千户金吉在城内打开城门放入陈军,那兀纳兵败被擒。
那兀纳被俘杀,标志着亦思巴奚兵乱的结束,陈友定最终统一了福建。虽然亦思巴奚军的覆灭是咎由自取,但陈定海进入泉州后,闭门三日,将“西域人尽歼之”,蕃商遭到大清洗,甚至有的汉人因“胡发高鼻”而被误杀。大量的蕃商携带银钱外逃,从宋朝时便形成的“蕃人巷”商人社区从而解体。
陈友定据有泉州不过两年,登基为帝建号“大明”的朱元璋便派兵袭取了福建,陈友定忠于元廷,被俘后不屈而死。而就在陈友定被杀的同月(1368年七月),明军攻陷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灭亡。
大明王朝建立,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明太祖朱元璋实行严格的海禁,从1374年(洪武七年)开始,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才重新开放对外贸易,中外海外贸易断绝一百九十三年之久,期间虽有郑和七下西洋等官方外交,但是民间海外贸易一直被严格禁止。
[题图:描绘元代泉州港繁荣景象的图画,来自于15世纪《马可?波罗游记》手抄本]
本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5年第16期总第545期
本文版权归《凤凰周刊》所有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并请事前联系
联系方式:010-
更多最新报道和及时消息请扫描《凤凰周刊》官方微信二维码 →
点击“阅读原文”神秘的雇佣兵&&雇佣兵承包商-视频在线观看-纪录片-爱奇艺
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您的白银会员还有3天到期啦,续费继续免广告~
手机注册爱奇艺,享受更多云服务
按住视频可进行拖动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当前浏览器仅支持手动复制代码
视频地址:
flash地址:
html代码:
通用代码:
通用代码可同时支持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分享播放
收藏成功,可进入查看所有收藏列表
方式1:用手机看
用爱奇艺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方式2:一键下载至手机
限爱奇艺安卓6.0以上版本
使用微信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164eL4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设备搜寻中...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连接失败!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部安卓(Android)设备,请点击进行选择
请您在手机端下载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164eL4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爱奇艺云推送
请您在手机端登录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180秒后更新
打开爱奇艺移动APP,点击“我的-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进行登录
没有安装爱奇艺视频最新客户端?
爸爸去哪儿2游戏 立即参与
30秒后自动关闭
{{ each data as item index}}
{{ each data as item index}}
{{if item.isLast}}
&正在加载...
:雇佣兵承包商
播放量数据:
{{each data}}
抱歉,没有“{{feature}}”的其他视频了.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 each data as item index}}
Copyright (C)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安装爱奇艺视频客户端,
马上开始为您下载本片
5秒后自动消失
&li data-elem="tabtitle" data-seq="{{seq}}"&
&a href="javascript:void(0);"&
&span>{{start}}-{{end}}&/span&
&li data-downloadSelect-elem="item" data-downloadSelect-selected="false" data-downloadSelect-tvid="{{tvid}}"&
&a href="javascript:void(0);"&{{pd}}&/a&
选择您要下载的《》剧集: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查看: 3173|回复: 4
中国古代兵制常识
阅读权限120
中国古代兵制常识; N4 ~8 t% p' H5 k
: r0 ^& o% s" w+ V; s
  师:商、西周军队组织单位。军中五人为一伍,伍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商代有三师,西周有六师。历代沿用其制,人数多少不一。! J" S' ]/ q. L8 D5 [
  三师:商代军队组织,分左、中、右三师。
  西六师:西周时周王的禁卫军。驻屯于西土,共六师。- j& u! B2 L2 w0 C+ N
  成周八师:西周时驻屯于成周(今洛阳市)的宿卫军,共八师。用于守卫中原和征伐南方各族。% w, I( g% t" m5 E+ a) i5 c
$ Q6 U: g2 a
  殷八师:西周时驻屯于卫国的宿卫军,共八师。用于守卫东土和征伐东方各族。& O# t) Z+ }6 C4 D
2 c, H9 f+ ~+ |, }* a7 `% C% `
  军:春秋以后的军队组织单位。春秋时各大国多设有上、中、下三军,公约有战车千乘,士兵三万人。后来晋、吴等国曾扩至五军、六军。历代沿用其制,人数多少不一。: T1 f# U5 z4 U
  三军:春秋时各大国多设有上、中、下三军,其中以中军最强。晋国中军的长官称元帅。
) B4 F2 t: y( v7 B' g4 R
  三行:春秋各国皆用战车作战。公元前632年,晋国为了抵御翟族,在上、中、下三军以外,创设三支步兵,称为“三行”,即中行、左行、右行。
  带甲:战国时对步兵的通称,因穿戴甲胄而得名。5 f: {; z, S4 t& I" m! L) R5 K
  武卒:战国时魏国考选步兵,凡身穿“三属之甲”,手执“十二石之弩”,背负“菔矢五十个”,荷戈,带三日之粮,能在半天跑一百里的,才得中选。中选者称为武卒,免除其全户徭役并给予田宅。
&&A% z, S9 o0 h&&q1 t1 \6 R5 f
  五都之兵:战国时齐国经过考选和训练步兵,也称持戟之士。驻防于五都。亦称“五家之兵”或“技击”。
, \) E3 a7 |$ Q: R( D
  锐士:战国时秦国经过训练的步兵。
  南军:西汉时禁卫军有南军北军之分,南军守卫未央宫,由卫尉统领。因未央宫在长安城内的南面,故称。卫士由各郡轮流,一年更换一次。除未央宫外,,南军亦守卫长乐、建章、甘泉等宫。
  北军:汉代守卫京师的驻屯军,汉朝常备军的精锐和主力。初由中尉统率,因驻守长安城内北部,故称。汉武帝时,扩大北军,改北军中垒为中垒校尉。又增设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七校尉,分别驻守长安城中及附近各地,并随军出战,中尉也改称执金吾,不再统率北军。东汉时,省去中垒,并胡骑入长水,虎贲入射声,置北军中侯以监五营,称为北军五校。
; d6 ?- P: E4 R6 |
  羽林:汉代禁卫军。西汉武帝时选拔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之良家子,守卫建章宫,初称为建章营骑,后改称羽林骑,其意为国羽翼,如林之盛。隶属光禄勋,为皇帝之护卫。东汉称为羽林郎。后代禁卫军亦常有羽林之名,三国时期吴国的宫廷禁卫部队亦称羽林。
, j/ [- O&&x; c4 J: ^5 D+ K/ g
  虎贲:西周精锐的武士称谓。春秋以后为天子侍从的卫士。平时守王官,王出行则随前后。汉代有虎贲中郎将、虎贲郎,历代沿用,一直到了唐朝才被废止。, n) l- J1 u: t( \+ b: N3 i8 T
  期门:西汉护卫禁军名称,亦为官称。武帝建元三年(前138)置,地位近郎官,执武器,随从皇帝出行。汉武帝时选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良家子组成。武帝微行,这些卫士执兵器护卫,因“期诸殿门”,故称期门,隶属于光禄勋。平帝时改称虎贲郎。&&P: H+ K% Q&&j# D9 x0 h) h) d
2 M% E( q2 t& r8 y# l
  材官、骑士、楼船:西汉时根据地方特点训练的各个兵种:西、北边郡产马地区训练骑兵,称为骑士;内地不产马地区训练步兵,称为材官;江、淮以南各郡训练水军,称为楼船。
4 @1 `5 _8 {, j/ T$ r" Q/ i
  轻车:即驾车作战的士兵,西汉兵种之一。汉初常用于战争,后逐渐失去作用,至武帝时完全成为仪仗队。
) h) B3 K& l( g) W7 ~( i& m
  正卒、戍卒:汉代制度:男子从23岁起需服兵役两年。一年在本郡服役,称为正卒;另一年戍守边境或到京师守卫皇宫,称戍卒或卫士。至56岁免。* Y! J& [3 \+ v1 V, F: x
: `3 [/ p: p3 _* H" a. b9 P" t4 Y
  青州兵: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十二月,曹操从青州投降的黄巾军主力中选拔三十万身强体健者,编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青州兵”,成为曹操争夺天下的主力部队。0 K; V" v0 f9 C2 ?5 F
  北府兵:东晋孝武帝初年谢玄组建训练的军队。太元二年(377),建武将军、兖州刺史、监江北诸军事谢玄召募徐(治京口)、兖(治广陵)一带劲勇以抵御前秦。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所以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
  世兵制:中国古代强制部分乡民世代当兵的制度。又称军户制、士家制。世兵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将国都分为士农15乡和工商6乡。其中士农之乡民平时务农习武,战时充当士兵出征,世代相传。三国时期,魏国曾实行士兵制,男丁终身为兵,父死子承,兄终弟及。魏晋以后,世兵制几起几落,一直延续至清。当时的八旗兵以旗人(军户)世代充任,凡族人男丁“人尽为兵”,“三丁抽一”,留家者为余丁;绿营兵一人当兵,全家编入军籍,父在子为余丁,父死由子替补,世代以当兵为业。军籍由兵部统管,不入民册。1840年鸦片战争后废。
  军户:军户即为中国古代世代从军、充当军差的人户。东晋﹑南北朝时,士兵及家属的户籍隶于军府,称为军户。军户子弟世袭为兵,未经准许不得脱离军籍。北魏军户亦有用俘虏充当的。宋朝将应募充军的人户称为军户,军士年老退伍后除籍。军户制度在元﹑明两朝最为完备。; s- Z; ]/ J4 w& k% S6 k& P% r
6 v& {6 w) u, d( p1 U/ D2 ]
  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 A; H/ }! G5 T8 i6 u0 T' F7 S: q+ J
  鹰扬府、折冲府:隋文帝开皇中置骠骑将军府,每府置骠骑﹑车骑二将军。炀帝大业三年(607)改骠骑府为鹰扬府,改骠骑将军为鹰扬郎将,车骑将军为鹰扬副郎将(鹰击郎将),隶于各卫,统领府兵。唐代改称折冲府,其主官改称折冲都尉﹑果毅都尉。; T8 K# k- [, F- H4 E2 |
  飞骑:唐初,以随李渊起兵太原的部分将士置玄武门驻屯,所领兵号为“元从禁军”。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分置左右屯营,所领兵名飞骑,隶属屯卫。高宗龙朔二年(662),左右屯营脱离屯卫独立,改为左右羽林军,所领之兵一度改名羽林郎,不久仍旧名飞骑。飞骑早期由元从禁军的子弟和卫士(府兵制下的兵士)中选充,玄宗先天二年(713)规定,一律从卫士中简补。次年,又从出征吐蕃的兵募中选拔壮勇之士为飞骑。随着府兵制的衰落,卫士不再上番宿卫,飞骑全部出于招募。飞骑的任务是宿卫宫禁,但有时亦奉命出征。
4 ]0 [4 F2 L! R/ C& \&&H
  彍骑:彍,意为迅疾。唐玄宗时设置的禁军的名称,由长从宿卫改名。唐朝保卫京城的南衙禁军,原由诸州府兵轮番上值,分属十二卫。由于府兵制被破坏,诸军府番上的卫士(府兵)常不足额,到玄宗初年,十二卫十分虚弱。开元十一年(723)开始在两京及其周围地区的府兵及白丁中简募强壮者,免除其徵镇赋役,作为南衙禁军,称为长从宿卫。十三年,改名彍骑,共十二万人,分隶十二卫,替代番上府兵,专任京师警备任务,间或用以出征。十六年,一部分骑编入左右羽林军,又成为北衙禁军的组成部分。开元末,吐蕃入攻剑南,唐曾经派遣关中彍骑远征。天宝间,由于北衙禁军扩大,彍骑已不被重视。当时,禁军日益腐败,彍骑更不堪作战。安史之乱後,彍骑继续存在,一直延续到唐末,但人数很少,仅供皇帝仪仗和京师部分衙署警备之用,且多纳资代役,其地位无足轻重。彍骑之制,实际上仅存在於玄宗开元中至天宝末,为时甚短。但它的出现,标志著府兵制瓦解﹑募兵制代替徵兵制,是中国中古兵制演变的大事。1 M( ?! i1 J4 B* d$ a( _3 n! c* u
  禁军:原指侍卫宫中及扈从的军队。历代有直称禁军、禁兵的,也有另立名目的。唐代禁军初有元从禁军,以后陆续出现飞骑、百骑、千骑、万骑等名目,演变为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左右神威等十军。其中如神策军即戍守各地,并不限于宿卫。北宋称正规军为禁军或禁兵。从各地招募,或从厢军、乡兵中选拔,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分隶三衙。除防守京师外,并分番调戍各地,使将不得专其兵。每发一兵,均须枢密院颁发兵符。编制单位有军、指挥、都。士兵出自雇佣,且沿五代朱梁定制,文面刺字,社会地位低于一般人民。北宋中叶,禁兵增至八十余万人。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军队缺额极多,京师三衙所统余万人,实际仅存三万人。北宋亡,禁兵主力溃散。南宋时,各屯驻大军取代禁兵,成为正规军,而各地尚存的禁兵,则成为专供杂役、不从事战斗的部队。
4 u7 L4 X8 i2 I8 I4 e
  神策军: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在临洮西的磨环川(今甘肃临潭西南)成立的一支新部队,称神策军,用以防御吐蕃。安史之乱时,该部队一千人在卫伯玉率领入援中央。朝廷以卫伯玉一军号称神策军,以伯玉为神策军节度使,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监军),其后由鱼朝恩统领该军。763年吐蕃攻入长安,唐代宗逃往陕州,鱼朝恩以神策军及陕州诸军迎驾,统称这些部队为神策军。代宗后来由神策军护驾回京,此后神策军便成为禁军之一,实力逐渐壮大。3 H$ s# m3 R; e4 ]
" v: x+ d8 h7 S, m6 N3 `
  健儿:唐代开元以后长期戍守边远地区的雇佣兵。又称长征健儿﹑长行健儿﹑兵防健儿。系由临时招募的征行人征人演变而来。中召募自愿留镇者,给以赏赐。开元二十五年,下诏令天下诸军镇所需兵额,一律从即将复员的各种征行人及客户中召募,允许携带家口,到军后,给以田地房屋,以便久住。长征健儿终身免除课役,装备﹑给养全由国家供应,因此,又叫官健。& g( ]&&f9 _& F9 c1 W5 N; ]
5 l* i- c6 G( T% u' g5 f! ?
  乡兵:也称民兵,由居民自动组织或政府组成的不脱产的武装力量,是按户籍丁壮比例抽选或募集土人组成的地方民众武装。平时不脱离生产,农闲集结训练。担负修城、运粮、捕盗或协同禁军守边等任务。( G1 X: y9 a6 I$ x" ^' \2 {( ^
  自唐朝以募兵取代府兵后,五代后晋时,开始征集乡兵,规定每税户七家共出一兵,军械自备。宋朝沿袭五代后周的遗制,陆续设置各种番号的乡兵。乡兵与禁兵﹑厢兵不同,不脱离生产。多数乡兵是征兵,少数是募兵,如在宋与西夏接壤地区,招募弓箭手垦荒种地,缴纳地租,守护边土。乡兵有的采用禁兵指挥﹑都等编制,有的按照保甲法,以五人为一小保,五小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分设大﹑小保长和都﹑副保;有的采用唐初李靖兵法,以五十人为一队﹔也有的将几种编制互相参用。宋朝多数徒具形式,并无战斗力。也有少数乡兵,主要是北宋与辽﹑西夏接壤地区的乡兵,南宋与金朝﹑蒙古接壤地区的乡兵,有相当的战斗力,甚至超过北宋的禁兵和南宋的屯驻大军。6 b: F- q& i5 N8 C&&?
  元代辽东之军﹑契丹军﹑女直军﹑高丽军,云南之寸白军,福建之畲军以及地方上的弓手等,都属于不出戍地方的乡兵。明清两代,亦有各种名目的乡兵,如民壮﹑弓手﹑团练等。他们或招募而来,或在若干壮丁中选充。遇有重要的军事行动,往往调乡兵从征。淮军﹑湘军等亦属于乡兵上升为正规军队。民国年间,团练等乡兵组织曾广泛存在。5 O! J&&f; t, O, A
/ [* S' a( O! f. G4 ~
  厢兵:宋代诸州的镇兵称为厢兵。一般不进行军事训练,也不具备战斗经验,主要是供地方行政上役使,从事各种劳役,诸如修建﹑运输﹑邮传等。北宋初,将各地藩镇的精兵抽调中央,剩余的老弱残兵留在本地,另加新设供劳役的军队,组成厢兵。还有部分厢兵来源于流放的罪犯,禁兵武技不合格或者犯法,也可降充厢兵。厢兵在名义上按马兵和步兵,分别隶属侍卫马军司和步军司。各种番号的厢兵一般有都和指挥两级编制,并以指挥为单位,分驻于各州府,或直属某些机构,部分厢兵还有军一级的编制。
  蕃兵:宋朝西北边境由少数民族组成的地方兵种。北宋中期,为了对付西夏,给羌人(主要是熟户,即接受宋朝统治的羌人)部族的大小首领封官,由他们分别统率本部族壮丁,组成蕃兵。蕃兵有的单独组成“将”的编制,有的与汉兵混合编组。宋廷除了对蕃兵分配耕地外,蕃兵的军官还分等另给“添支钱”。北宋禁止汉人与羌人通婚,蕃官不论官位高低,必须隶属于汉官,不得担任汉官的差遣实职。蕃兵具有较强的战斗力,为宋军的精锐,作战时蕃兵往往作为前锋。。
, r0 O3 x2 K3 n7 i1 ^+ C&&y. ?* g
  签军:金、元时代,凡遇战事即签发所有汉人丁壮当兵,谓之签军。民家丁男,凡强壮者,尽取无遗。
. a, L5 Q! d) i0 z, X0 I! m. v3 K+ }
  正军户、贴军户:蒙古灭金后,迫华北民众当兵。按贫富摊派:富户每户出兵一名,称独户军;贫家合二、三户出兵一名称正军户;其余称贴军户,即不出兵之家对出兵之家要有所协助之意。
' O" b4 t& q" _1 Y" P
  怯薛:即护卫军之意。成吉思汗时设置,由宿卫、侍卫、环卫三队组成,各有队长统率,总隶于怯薛长。驻成吉思汗大帐殿周围,分四班,每三日轮流值班护卫。仅在成吉思汗亲征时方参加作战。怯薛军主要由贵族、大将等功勋子弟构成,每名普通的怯薛军士兵都有普通战将的薪俸和军衔,他们的统帅是元初“四杰”:木华黎、赤老温、博尔忽、博尔术,又被封为“四怯薛”。怯薛军有着严格的纪律,同时也享有非同一般的特权,一个普通的怯薛军人的地位甚至高于千户官。这支怯薛军维护成吉思汗的统治,构建了蒙古帝国的统治基础。( _% ?+ A) I) _8 |4 V$ G+ r
# V: u3 D$ y% a( g5 P: n6 v
  弓兵:元代始置,属巡检司。明初冲要之地皆设巡检司,于丁粮相应人户内检点弓兵应役。一年更替,司地方缉捕之责。$ y' g- Z- L! A% y9 }
' Z6 v4 x( I% F6 c9 J
  卫所:明朝军制,明太祖所创立,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军队组织分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卫下有千户所(一千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一百士兵)。各府县卫所归各指挥使司都指挥使管辖,各都指挥使又归中央五军都督府管辖。(明初全国兵员:洪武时期180万,永乐时280万)京都的卫军分两种:是一京军三大营,为全国军队的精锐;二是皇帝亲军,前者归五军都督府管,后者常由太监统领直接听令于皇帝。兵士有军籍,世袭为军,平时屯田或驻防。遇有战争,朝廷命将,率领调自卫、所的士兵征战。卫所制有些象世兵制,又与唐代的府兵制相似,明中叶以后,屯田多被军官吞蚀,军士破产逃亡,徒存官署。
  羁縻卫:地方机构名。明代为控制东北、西北少数民族所设置的卫所。始设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以当地首领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官,赐给敕书印记,辖都司卫所,掌当地军民政事。所置官由各部族世袭,当地军政一听其管理。在东北设奴尔干都司及卫所、地面、站等。$ h6 H2 c' \/ n, T
&&~# t! O2 {0 I/ u8 l6 E0 n
  奴儿干都司:明太祖朱元璋在在东北女真等部族地区,明朝陆续设置了一批羁縻卫、所,用以统治或控制当地民族。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设置的奴尔干都司,管辖约300个羁縻卫、所。都司驻于黑龙江下游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塔赫塔,下距江口150公里,辖境包括今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北至外兴安岭以北。永乐九年又征服了苦兀,辖境扩大到库页岛,在岛上设置了囊哈尔卫。奴尔干都司的主要官员如都指挥使、同知、佥事等职都用流官,即由朝迁派遣,而各卫、所的指挥、千户等职任用土官,即由当地部族的首领担任。奴尔干都司的性质与汉唐时的都护府相似,各卫、所内部的部族也享有自治权。但都司的管辖比都护府更严密,因为下属单位不再有西域那样的国,各卫、所必须完全服从都司。当然,由于属于羁縻性质,所以都司对下属单位的控制程度差异很大,不可一概而论。
8 M! R/ K& O+ x( x9 G
  五军都督府:明朝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都督府的总称,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洪武初年设置,初称统军大元帅府,后改为枢密院,又改之为大都督府,节制中外诸军事。洪武十三年(1380)以大都督府权力太大,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成祖永乐元年(1403),建留守行后军都督府于北京,后仍分五府,称“行在”中、左、右、前、后都督府。成祖后,“行在”二字不时革除和恢复。各都督府设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其属有经历司经历(从五品)、都事(从七品)等。都督初间以公、侯、伯为之,可参与军国大事;后率以公、侯、伯署府事,同知、佥事参赞军事。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除亲军指挥使司外的各卫所和在外各都司卫所。凡武职世官、流官、土官之袭替、优养、优给等项,所属皆上报于府,府再转送兵部请选。选定后,经府下达都司卫所。首领官之选授和给由,皆由吏部。各府只有统兵权,调兵之权在兵部,每逢战事发生,由皇帝命将为帅,调领五军都督府所辖卫所之兵佩印出征。军还即归印于朝,兵回卫所。
  三大营:明代京军编制,又称京师京营。洪武初设,隶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1380)改隶五军都督府。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分设京师京营和南京京营,规制渐臻完备。三大营包括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军士除来自京师卫军外,又调中都留守司及山东﹑河南﹑大宁三都司卫所马步官军轮番到京师宿卫和操练,称为班军。三大营各设提督内臣﹑武臣﹑掌号头官统领。各军﹑各司分设坐营官﹑把总﹑坐司官﹑监枪内臣﹑把司﹑把牌不一。仁宗洪熙时(1425),命武臣一人总理三大营营政。平时,五军营练习营阵,三千营练习巡哨,神机营练习火器。当皇帝亲征时,三大营环守于皇帝大营,一般是神机营居外,骑兵居中,步兵居内。
9 \+ W0 C( X" O
  五军营:明代京军三大营之一。明太祖时设大都督府,以节制中外诸军。京城内外置大小二场,分教四十八卫卒。成祖北迁后,增至七十二卫。永乐八年(1410)始分步骑兵为中军,左﹑右掖和左﹑右哨五军。隶属五军营的还有掌随驾马队官军的十二营,掌操练上直叉刀手及京卫步队官军的围子手营,以及幼官舍人殚忠﹑效义诸营。军士除来自京师卫军外,又调中都留守司及山东﹑河南﹑大宁三都司卫所马步官军16万人,轮番到京师宿卫和操练,称为班军。7 Y# R! i. Z&&h&&^
  三千营:明代京军三大营之一,由三千骑兵组成,司巡哨。分五司,分掌皇帝的旗﹑舆服﹑兵仗金鼓、御用宝物等。
$ ]( m! j* O/ J- d, m3 r% _
  神机营:明代京军三大营之一,因兵交址(今越南),得火器法,立营肄习而名。皇帝亲征时随皇帝出征。其下亦分中军,左﹑右掖,左﹑右哨。中军分设四司,掖﹑哨各分设三司,掌铳﹑炮等项火器。隶属该营的还有五千营,掌操演火器及随驾护卫马队官军。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后,京营丧失几尽。后改革军制,神机之名亦废。嘉靖时又恢复三大营旧制。清代咸丰十一年(1861)设神机营,选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及前锋、护军、步兵、火器、健锐诸营精锐为营兵,守卫紫禁城及三海,并扈从皇帝巡行。' V0 O; u5 J8 Q
&&C% x/ k$ n8 G+ G! b
  八旗兵:清代军制。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万历四十三年,又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旗帜除四整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其制规定:每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 N) \' P+ S) r0 m
  上八旗:指清代八旗中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为皇帝亲兵。
  下五旗:清代八旗中的镶白、镶红、镶蓝、红、正蓝五旗,由诸王、贝子、贝勒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
& C! A&&}&&v; _2 e
  禁旅八旗:禁旅八旗,又称京旗,是八旗兵中留驻京城的部分,是禁卫军性质的部队。左翼四旗,镶黄旗在城东北,驻安定门内,依次而南为正白旗,驻东直门内,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右翼四旗,正黄旗在城西北,驻德胜门内,依次而南为正红旗,驻西直门内,镶红旗驻阜城门内,镶蓝旗驻宣武门内。在这支禁卫军中又可以分为郎卫和兵卫两种。郎卫又称亲军营,主要负责保卫宫廷和作为皇帝的随从武装,是皇帝身边的亲军。郎卫俱由领侍卫府统辖,全部官兵都是从正黄、正白、镶黄上三旗的人员中挑选,由这三个旗各派二人为领侍卫大臣以率领之。兵卫主要负责卫戍京师的工作。在兵卫中又分护军、骁骑、前锋、步军各营。又在各营内(包括亲军各营)挑选更精锐者编为神机营、健锐营、火器营、虎枪营等特种兵。这些特种兵都受过专门的训练,配备有当时最锐利的武器。; B7 F, U/ @4 p/ p) e& r$ a/ l
5 @" T! D4 U+ D( M0 R* ]
  前锋营:清代禁卫军之一。始建于皇太极天聪年间葛布什贤超哈营。顺治时定营制,营兵从满洲、蒙古八旗的各佐领下抽调,分左右两翼,设有统领、参领、侍卫等官。统领由王公大臣兼领,统领以下各级长官,由满人和蒙人担任。挑选满蒙八旗各佐领下的扩军马甲,养育兵等技艺优秀和身强力壮者锐部队,独立为营。清代大规模的巡活动很多,前锋营负责皇帝巡幸时的前哨警卫
  护军营:清代禁卫军之一。始建于皇太极天聪年间巴牙喇营。初制:上三旗守禁门,下五旗守五公府门。雍正时始定为均司禁卫。专司警跸宿卫﹑诸门的启闭和锁钥传筹等。营兵选八旗满洲、蒙古兵的精锐者充当。每旗设护军统领一人。雍正三年(1725年),又设圆明园八旗护军营,驻于该园周围。
$ z- D8 I4 c$ `; I) D3 f
  火器营:清代禁卫军之一。康熙十三年(1691)置,为皇帝的扈从守卫,设有总统大臣管理。全营均练习枪炮,故得此名。
3 X: p) g, M# m
健锐营:清代禁卫军之一。& ]# l- E2 E4 i: _' _7 r
  健锐营:清代禁卫军之一。又称健锐云梯营、飞虎健锐云梯营、香山健锐营。由前锋营与护军营中挑选年壮勇健者,多为云梯兵。是清八旗禁卫军中一支具有特种部队性质的部队。健锐营建立于清朝乾隆年间,在大小金川之战、大小和卓之战、庄大田起义、库仑之战等战争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9 o% n' e7 Z7 u9 B3 v: u
  绿营兵:清代军制。其制与满洲八旗兵不同,清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将收编的明军和其他汉人按明军旧制,以营为单位组建军队,因用绿色旗而名绿旗兵,又因是以营为主要基层编制亦称绿营兵。绿营兵除在京师五城戍卫以外,绝大部分分驻全国各省。在京师担任卫戍的称为巡捕五营,与八旗步军营同隶步军统领。步军统领下辖左右翼总兵及16门(内城9门,外城7门)千总。其营制为“标”、“协”、“营”、“汛”。标分督标(由总督统辖)抚标(由巡抚统辖)军标(设于四川、新疆,由将军统辖)河标(由河道总督统辖)漕标(由漕运总督统辖)提标(由提督统辖)镇标(由总兵统辖)。提督为各省绿营的最高武官,分为陆路与水师,共设水陆提督23人,惟东北三省不设。提标一般设左、右、中、前、后5营,并辖城守营与分防营。所辖军队一般为五六千人或六七千人。统辖镇标的总兵是仅次于提督的武官,也分陆路与水师,共有83人,镇标所辖一般为三营、二营,兵力一般为三四千人。各军标下设协,由副将统领,协下设营,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营下设汛,由千总、把总分别统领。兵分步兵、马兵两种,此外还有马兵(骑兵)和水师。绿营兵直辖于兵部,将官的铨叙也属于兵部。绿营兵初期作为清王朝的辅助兵力,配合八旗兵驻守京师与全国各地,并受到八旗兵的监视和控制,中叶以后变为主力,其兵额时有增减,最多时达到60多万。清末渐裁,仅存营制而已。9 a* k9 D2 j0 e' N9 p6 M$ ^0 d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阅读权限85
看看,上课用得到啊!
阅读权限120
感谢楼主分享,精华帖啊
阅读权限120
&&自唐朝以募兵取代府兵后,五代后晋时,开始征集乡兵,规定每税户七家共出一兵,军械自备。宋朝沿袭五代后周的遗制,陆续设置各种番号的乡兵。乡兵与禁兵﹑厢兵不同,不脱离生产。多数乡兵是征兵,少数是募兵,如在宋与西夏接壤地区,招募弓箭手垦荒种地,缴纳地租,守护边土。乡兵有的采用禁兵指挥﹑都等编制,有的按照保甲法,以五人为一小保,五小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分设大﹑小保长和都﹑副保;有的采用唐初李靖兵法,以五十人为一队﹔也有的将几种编制互相参用。宋朝多数徒具形式,并无战斗力。也有少数乡兵,主要是北宋与辽﹑西夏接壤地区的乡兵,南宋与金朝﹑蒙古接壤地区的乡兵,有相当的战斗力,甚至超过北宋的禁兵和南宋的屯驻大军。* u+ }5 {+ j) \3 x2 p8 P' X1 q
! N. y$ ]( l/ v& K9 @( w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子兵法与商战谋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