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斗魔内容大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网盘书

名著阅读《西游记》专项练习及答案
语文备课大师――全站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伴您成长!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来稿请惠寄!
名著阅读《西游记》专项练习及答案
名著阅读《西游记》专项练习
一、填空。
1.《西游记》,长篇章回体神话小说,是古典神话小说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但这部作品并非全无依傍,它有历史真实的影子,即唐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取经的事件,《大唐西域记》和《大唐慈恩寺法师传》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玄奘取经的故事经民间文艺演出,成为以后小说的素材来源。现在《西游记》是根据明代万历年间的金陵世德堂版本整理加工而成的。
2.《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字汝中,号射阳山人,明代人。
3.《西游记》全书一百回,基本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至十二回是全书的引子,其中前七回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表现的是孙悟空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体现出了人性的自由本质与现实生活的约束的矛盾处境;第八至十二回写唐僧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代取经的缘起。第十三回至一百回写唐僧师徒历经八十一难,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终于取到真经,他们自己也修成正果。蕴含着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真谛。
4.《西游记》中所写天下所分的四大洲分别是:东胜神州、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
5.《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6.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菩提祖师,它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定海神针,又唤如意金箍棒,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后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行者。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7.猪八戒又叫悟能,原为管理天河水兵的天蓬元帅,获罪下凡,误投猪胎,曾占云栈洞为妖,后经菩萨点化,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净坛使者。
8.沙僧也叫悟净,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被贬下界,在流沙河为妖,后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金身罗汉。
9.白龙马原是西海龙王之三太子小白龙,因违逆父命被囚鹰愁涧,后化作白马驮负唐僧取经,被封为八部天龙。后在化龙池中得复原身,盘绕在大雷音寺的擎天华表柱上。
10.《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金箍棒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观音菩萨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
11.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嫉恶如仇的是孙悟空;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猪八戒,法名是悟能;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沙和尚。
12.唐僧是如来佛祖的弟子金蝉子转世投胎作状元陈光蕊之子,出家后法名玄奘,修成正果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13.《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调芭蕉扇。
14.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章节是: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
15.通过“大闹天宫”这一段精彩描写,我们不难发现,作品的象征意味是很深浓的。天宫是人间朝廷的代称;玉帝是封建皇帝的化身;孙悟空是人民意愿的化身和民主主义思想的代表。
16.当托塔李天王率天兵天将杀至花果山,历数了悟空的数条罪状后,悟空答:“实有!实有!”这又给孙大圣的形象抹上一笔亮丽的色彩,那就是敢作敢当。
17.孙悟空自号齐天大圣。
18.第八十一难是在通天河被老鼋翻落河中,弄湿经卷。
19.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
(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
(唐僧)念紧箍咒――痛苦在后(猴)头
(孙悟空)坐天下& ――毛手毛脚
(猪八戒)吃人参果――不知啥滋味
20.请写出《西游记》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回目的题目: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21.有人对《西游记》道:“阳光灿烂猪八戒,百变猴头孙悟空,憨厚老成沙和尚,阿弥陀佛是唐僧。漫漫西天取经路,除妖斗魔显真功。若问是谁普此画,淮安才子吴承恩。”
22.孙悟空号称美猴王和齐天大圣,他桀骜不驯、敢作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深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猪八戒本是仙界的天蓬元帅,因醉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他好吃懒做、见识短浅、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因此常常当众出丑。
23.“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海中有一名山,山上有一仙石,受日月精华,遂有灵通之意。内遇仙胎,一日迸裂,……”这段名著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本书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是:大闹天宫。
24、“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这幅对联写的是孙悟空,这个人物出自《西游记》。
二、列举简述。
1.唐僧分别在哪些地方收了徒弟和马?
【答】五行山救悟空,高老庄收悟能,鹰愁涧收白龙马,流沙河收沙悟净。
2.列举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举四个即可。
【答】黑松林遇黄袍老怪,黄风岭遭黄毛貂鼠精暗算,牛魔王之子红孩儿抢走唐僧,平顶山莲花洞太上老君炼丹童变成妖精。
3.列举师徒四人所遇的妖怪,四个即可。
【答】白骨精、黄风怪、蝎子精、红孩儿。
4.《西游记》中的人物刻画得各有特点,请各写出一个以沙僧和猪八戒为核心展开的故事情节。
【答】沙僧:大闹流沙河。猪八戒:高老庄娶亲。
5.列举唐僧师徒西行路过的国名(四个即可)。
【答】乌鸡国、车迟国、女儿国、玉华洲天竺国。
6.你能写出几句出自《西游记》中的经典语句吗?
【答】①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②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三、简答题。
1.谈谈你对这部小说所反映的主题的理解。
【答】讽刺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歌颂悟空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为强权,乐观顽强的精神,同时也告诉人们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
2.结合相关情节,说说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和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
【答】蔑视皇权,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反抗传统,反抗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的热情讴歌,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积极乐观的斗争精神和美好品质。
3.结合具体情节说说唐僧的性格特点和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答】集封建儒士迂腐和佛教信徒虔诚为一身的高僧,一遇妖魔涕泪交流,见佛就拜,不论真假,为了说明必须经历艰难、坚持不懈才能获得幸福成功。
4.分别简述沙僧、猪八戒的性格特点。
【答】沙僧:忠厚诚恳,任劳任怨,正直无私,一心一意保唐僧西行,谨守佛门戒律;八戒:性情憨直,奸懒谗滑,常怀退缩之心,善奉承诌媚。
5.小说中的玉皇大帝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何在?
【答】昏庸无能,不辨忠愚。对封建统治者的嘲讽蔑视,对黑暗社会的尖锐讽刺、嘲笑和批判。
6.孙悟空大闹天宫一不求高官厚禄,二不为取玉帝而代之,那么他的愿望是什么?或者说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劳动人民的何种追求?
【答】反对压迫,追求平等,追求自由、民主。
7.唐僧看不出妖怪的种种变化,除了因为他是肉眼凡胎之外,还有哪些原因是不可忽视的?
【答】本性愚钝、忠奸不分,又受了猪八戒的调唆。
8.唐僧驱逐孙悟空之后,出现了“真假美猴王”一事,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美猴王”?
【答】唐僧师徒生了二心,内部不团结而至。
9.“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鲁迅)《西游记》刻画的众多神魔精魅都具有人的情感。请举一例,具体说明这一特点。
【答】①铁扇公主因为与孙悟空有仇,不但不愿借扇,还想加害悟空,可以看出她的重亲情,同时也显示出她胸襟狭隘。②石猴为众猴觅得水帘洞,被众猴拥戴为“千岁大王”,可以看出众猴的讲信义。
10.读了《西游记》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答】①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③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像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11.“三打白骨精”的孙悟空,因师父误解而被逐回花果山。后来是什么原阅促使孙悟空离开花果山,重新保护师父唐僧踏上了西天取经的征途?
【答】①虽在花果山但心中一直挂念师父的安危(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②师父有难(被黄袍老怪捉去),八戒采用激将法向师兄求救(义激孙悟空)。
四、综合题
1.(1)有人看了《水浒传》后,出了一幅上联。请你结合《西游记》中的有关情节对出下联。
上联:疾恶如仇,鲁达拳打镇关西
下联:化险为夷,师徒取得真佛经
(2)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有人出了一副对子,上联是“身残志坚,保尔唱响生命曲”,请你结合《西游记》中的有关情节写出下联。
【答】降魔伏妖,悟空荡平取经路
2.根据诗句判断人物
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眼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沙悟净)
3.请结合你所读过的文学名著,完成下列句子。
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了解社会,懂得人生道理。从老舍《骆驼祥子》里祥子的遭遇中,我们能了解到旧社会的黑暗;从罗贯中《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身上,我们能学到忠诚和智慧;从吴承恩《西游记》里孙悟空的身上,我们能学到爱憎分明的品格;从笛福《鲁滨孙漂流记》里鲁滨孙的身上,我们能体会到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
4.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则200字左右的人物简介。&
孙悟空 猪八戒 白骨精 红孩儿
【答】孙悟空――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是如意金箍棒。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后来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魔斗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他嫉恶如仇,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猪八戒――法号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逐到人间,错投猪胎。他会变身术,能腾云驾雾,使用的兵器是九齿钉钯。后被孙悟空收服,一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八戒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但又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难分敌我。他对师兄的话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耿,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是个被人们喜爱同情的喜剧人物。
白骨精――白骨精又叫白骨夫人,是唐僧西天取经途中遇见的少有的女妖精,使用双剑,武艺出色,善于变化,诡计多端。她想吃唐僧肉,先变成十六七岁的漂亮少女,再变成一个八十岁的老婆婆,后变成年迈力衰的老翁,均被孙悟空识破,于是使出离间计,迫使唐僧逼走孙悟空,把唐僧捉住。在唐僧险遭杀身之祸时,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多番变化,几经争斗,白骨精终于被打得露出原形。
红孩儿――红孩儿号圣婴大王,住在号山枯松涧火云洞。红孩儿是他的乳名,是牛魔王的儿子,铁扇公主养的小妖怪,使用一杆八丈火尖枪,武功非凡,又在火焰山修练三百年,练成三昧真火,口里吐火,鼻子喷烟,十分了得,经常与人赤脚打斗。红孩儿听说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用狂风卷走唐僧,用计骗擒八戒。孙悟空战之不胜,请来观音菩萨,收服了红孩儿。后来他做了观音菩萨的善财童子,终成正果。
5.某校七年一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
正方:我方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反方:我方认为,唐僧胆小懦弱、本性昏愚、忠奸不分;他不辨是非,总是听信猪八戒的调唆;他对待妖怪心慈面软,对待除妖有功的孙悟空却用紧箍咒来折磨;历尽千辛万苦到达西天后,面对传经者索要的“人事”,他却不知反抗,唯唯诺诺,实在可气。
6.某校七年二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我方认为,猪八戒能吃苦耐劳,对师傅忠心耿耿。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头,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勇善良、淳朴憨厚的人。
7.某校七年三班准备开展题为“话说英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参考资料《感动中国2004年颁奖词》(节选),按后面要求做好准备。
&& 感动中国2004年颁奖词 (节选)
&& 任长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
&& 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
(1)请你从读过的文学名著中推荐一位令自己感动的英雄人物。
【答】人物姓名:孙悟空作品名称:《西游记》
(2)写一段简短的话,向同学们介绍这位令你感动的英雄人物。要求像“颁奖词”一样简洁流畅,既能概述其主要事迹,又能反映人物的性格。
【答】孙悟空------他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取经路上,他是师傅的好帮手:“三打白骨精”,他穷追猛打,决不手软;“三借芭蕉扇”,他有勇有谋,化险为夷……他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本领高强。他是艺高胆大的神仙传奇,更是血肉丰满的英雄好汉!
上一份资料: 下一份资料:
语文资源网 旗下网站&&&专注于语文在线备课 站长qq:&&&&&&《西游记》到底是部什么书?(连载)
  《西游记》到底是部什么书?  这个问题的回答,肯定五花八门。即使中国的《西游记》研究学界,也不能给人一个满意答复。  记得网上曾经有一个贴子,说是当年有学生问国学大师南怀瑾: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有何象征意义?南先生不加思索,脱口而出:男根而已。叫人哭笑不得。  同样令人哭笑不得的,绝对不止于此。看看有人在争花果山究在何处,或者山西,或者连云港。大家都知是笑话,是在争地方利益。但论之者信誓旦旦,假以“考证”之名。真不知当年国学界那些考证大师,假如得知这一情况,又将对“考证”一词作何感想!  解不通个中迷案,又不想显示自己无能,于是乎,学界刮起了一阵乱解之风。  有的说,它本来就是神话,无非供人消遣,没有规律性可言,想从中找出真知灼见,无异水中捞月。  有的说,它是讽刺小说,那有背景的妖怪都被所谓的神仙救走,无非是讽刺官场黑暗;但提供的证据,完全经不起推敲。  还有的说,唐僧的老母是个偷人精,唐僧本是刘洪的私生子。  有的则说,母蝎、杏仙、白毛老鼠精、玉兔一类,是在追求自己真正的爱情。这更是创作中的创作,与研究完全不沾边!  相对于中国学界的浮躁,我倒觉得日本研究《西游记》的部分学者显得较为清醒。如太田辰夫的《西游记研究》,就认为那是一本寓言式小说。至于寓的什么言,他没有明说,却也给人启发。这年头,能给人启发的文学研究作品,真是太少了。  当然,中国国内研究者,清醒者大有人在。  华东师大的王国光教授,对七绝山长蛇怪进行考证,认为那怪表现的是宦官之害。这就很有新意。且其举出确凿证据,令人信服,更是难能可贵!  山东临沂大学李明军认为:“新时期对《西游记》的解读,可谓新说蜂起,五花八门。但始终未见一个真正能够涵盖、贯穿《西游记》整体的主题观。”山东大学博士生臧慧远亦认为:“新时期《西游记》主题研究……凸显出一个重要问题,即如此众多的主题观似乎只有量的递增没有质的提升,始终没有出现一个能够全面涵盖《西游记》整体的宏观性主题观。”二人的评价,一针见血,恰如其分!  那么,《西游记》一书,真的完全解不通,无法解通吗?  绝对不是!既然是人写出来的,肯定有人能解通。  可不,新近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刘森淼新著《西游记通解》,就给出了一个明确回答。
  《西游记》到底是部什么书?  刘森淼的看法是:  第一,政治书;  第二,哲学书:  第三,社会预言;  第四,小说。
  他到底是如何解读的,明天我再跟你说。
  我说这本书,是政治、哲学、社会、预言书,谁相信呢?  刘森淼曾提过类似问题。他说,迄今为止,有关《西游记》的解读,起码上千种。但谈的不到位,不能做到以理服人,谁相信呢?
  做学问,并不完全在于观点如何新颖,思路如何开阔。尽管这也是必要的。一天到晚炒现饭,说的陈词滥调,肯定让人讨嫌。但仅这不够。能不能成功,关键在于能不能做到以理服人。你说是政治、哲学、社会、预言书,就要拿出让人信服的证据来,否则就是哗众取宠,徒有虚名罢了!
  就说这书封面那“大师讲国学文库”几个字,可不是噱头。我知道刘森淼这个人,他治学还算严谨,但有点爱吹牛皮。虽然已经公开发表过近200万字的论文、论著,也有一些真知灼见,但旁人就是不买账,从来没人认为他是什么“大师”。这次书封上,印上这么几个字,有点诧异。  我问刘森淼,这是你自己封的“大师”吗?回答说:不是!自己想封,出版社也不会同意!  于是我找到了此书编辑,问怎么回事。我说,编辑出书,当然希望有点影响。但“大师”二字,不是可以随便封的。对刘森淼,从来就没人认为他是什么“大师”。到底是什么原因,你要把如此封号给他?你就不怕受连累,砸出版社的牌子吗?  编辑回答:我知道那二字的含义,当然不能随便给。不然,不仅是砸出版社的牌子,更是对学术与国学大师的亵渎。我们出书,向来讲究质量。为了那几个字,我们进行了反复讨论。为此,还使出版日期后推了两个月。原来计划七月底出书,一直推到了十月。  我问:出版社现在有那么一套丛书吗?别的出版社有丛书,通常会把丛书相关的单种书名列上。怎么这本书上看不到呢?  编辑回答:我们是想出这么一套丛书。但目前,只有这一种能够列上去。  我说:我也有一种书想列入这个文库,你能不能也印上那几个字?  编辑回答:那就要看书的质量了。可不是你想要印上就能印的。毕竟,事关重大,我可不敢砸出版社的牌子。
  是呀!就算他想砸,出版社也不会让他砸!
  啊!话扯远了。下面回到主题。
  我本来想正儿八经跟大家讲:《西游记》是一本政治书、哲学书一类,但因为那样太枯燥,别人还不一定相信。记得前不久碰见几位台湾学者,其中一位曾写过一篇孙悟空与“弼马温”的文章。当我说上面的话时,他打了一个冷哈哈,当然是不以为然。所以,我得跟大家讲一个一个的具体解读,拿出真正经得起推敲的具体证据。不然,大家还不以为我是一个江湖骗子!
  现在开始讲刘森淼为什么会去研究《西游记》。
  刘森淼研究《西游记》,既是出于爱好,也是出于个性。  据他自己说,当年高考时,他一心想的就是进大学中文系,当一个作家。他的家乡,在湖南邵阳。那里曾经出过魏源那样的名人,当然也有吕思勉那样的历史学家。但他更喜欢文学。他年少时,当时武冈有周宜地、鲁之洛两位作家。他们在全国不是那么有名气,但在儿时的刘森淼看来,可是值得崇拜的大人物。但高考时阴差阳错,硬是让他进了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能够从农村来到武大这种名校,已算相当不错,因此他也算得到满足。不过那种文学情结,一直在心里无法解开。在武大学习时,他在学习历史与考古之余,读过不少中外文学名著。  他原来从没想过要去研究《西游记》,只是一心想着如何考古。考古的学问太深了!你想,当今中国社会,人们生活其中,对其了解又有几许?而考古人,面对的却是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历朝历代,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考古人都要去面对。考古发掘出来什么,考古人就要去解释一番。因为知识的有限性,且发掘出来的文物支离破碎,很多东西没有文字资料可供印鉴,根本无法说清。有人说,考古是“三分考,七分估”,切中要害。这也逼着考古人去学习。也正是这样,刘森淼读了许多书。佛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儒家、天文、地理、中医药、科技史、考证学等,三教九流,都得有所涉列。不然,一说话就不着谱,还不把考古人的脸丢尽了。人们读《西游记通解》,发现其中涉列广泛,知识面相当宽。这功底,完全有赖于考古。  只是有一天,他翻书翻到了《西游记》研究领域。一看别人对它的解读,心里就觉得不是那个味,——太离谱了!你说金箍棒是男根?但面对太上老君、玉帝、牛魔王等明显的男性时,别人未必没有?你的男根就那么厉害?孙悟空不近女色,未必是一个同性恋?证据在哪?你说花果山在山西,在连云港,所提的论据经得起反驳吗?用虚构的神话证明眼前的实在,只怕连小孩都觉得可笑!鲁迅、胡适说,那是消遣小说,儿童读物。他就不明白,老鼠精、杏仙等勾引唐僧一类,适合小孩阅读吗?又如把大闹龙宫、大闹天宫说成正义行动,把后来的取经说成是当了投降派,他就不明白,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难道比丘国国王用小孩心肝做药引,祭赛国把无辜和尚全部当成权力者手中的替罪羊,都是正义行为?难道对其不该痛下杀手?  观点离谱,只是一个方面。关键是研究方法,更是离谱得出奇!人们讲一个观点,不讲证据,只讲个人感受。本来嘛,文学讲的就是个人感受。但千不该万不该,他们居然还说那是“考证”!这就把他搞烦了。“考证”这东西,逻辑性强得很,决不是无凭无据、信口雌黄就成的。既然说是考证,必须拿出真凭实据来!什么凭据都没有,还冠以“考证”之名,想凭气势、知名度把人吓住,没门!  人们都说,湖南人有怪脾气,认死理。认定了的东西,九头牛都拉不回。刘森淼一认定《西游记》研究领域存在极大问题,便想要去解决它。这就是他决定写那本书的原因。
  涉猎。犟脾气。
  不过,想要研究解决是一回事,能不能真的把它解决又是另一回事。时候不早了,明天再说吧。
  刘森淼对前辈与时人研究成果的成败得失进行了认真分析。他感到要想真正解通《西游记》,必须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对每一故事,每一具体情节作尽可能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可靠的结论。否则,观点再新颖,也不可能成为正解,更不可能得到别人的承认。
  要做好研究,首先要做很多功课。其中,掌握相关研究的前沿信息首当其冲。这主要就是系统掌握《西游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看别人怎么说,为什么这么说,理由何在,理由站不站得住脚,站得住脚的原因是什么,站不住脚的原因又是什么,从这个方面看也许如此,换个角度又当怎样,等等。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信息,有一个基本的评估,才能进入真正的研究与写作过程。不然,就是黑灯瞎火,盲目行动。
  掌握了基本信息,有了基本评估,就要确定自己应该从那个方面着手。  关于《西游记》研究,有的注重版本学与成书历史、文本校勘,有的注重作者到底是谁,有的注重思想意蕴,有的注重人物形象分析,有的注重写作特点,有的注重《西游记》研究学术史,等等。这里,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条件,确定自己该从哪一点切入。  对于版本研究一类,目前的成果较为丰硕,立论大多有据。诸如河南的曹炳建,在这方面有较大建树。自己接触的版本有限,无法见到真正的明、清相关版本,显然不具备研究的条件,不可能获得更大突破——放弃!  关于作者,目前除吴承恩说之外,还存在长春真人丘处机、许白云、宗泐、李春芳、朱睦柛、閰希言师徒、史真人弟子、尹真人弟子、华阳洞天主人、唐新庵、唐皋、陈元之、蓝田等多种说法。对于这些,自己手边资料不多,无法深入展开。但又不能盲从。另一方面,只有把《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弄清,明白作者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之后,才能作出作者究是何等样人的综合评判。有了这种评判,才能根据已有的各个疑似作者的既有言行与作品,作出更为准确的作者可能是谁的最后结论。这也是刘森淼在《西游记通解》一书中,完全回避了作者是谁这一问题的原因所在。  关于学术史,鲁迅、胡适乃至竺洪波、臧慧远等人,根据各自所能看到的资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成绩是很大的。不必重复此一工作。  至于人物形象研究,与主题研究是联在一起的;要弄清主题,必须对其写作特点有较深认识才行。而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大。于是刘森淼决定,就从主题思想这一几百年没解开的“闷葫芦”着手。
  清人张书绅说:“《西游记》一书,原是千古疑案,海内一大闷葫芦。”
  “闷葫芦”里装的什么药,这才是核心问题!
  决定从主题思想入手,这应是正确的。知难而上,向来是中国学术界的优良传统。  不过,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又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从《西游记》研究学术史看,存在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这有研究形式与内容两方面的问题。  从形式上看,有两种不同方法。  一是附书评点式。明清时期,这一方法较为流行。具体作法,就是在小说原文后面,加上一些简单的评语,从而引导读者,沿指明的思路作进一步的思考。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简明扼要。缺点是难以让读者形成系统性认识。除研究者外,一般读者,只是随便读读而已,根本没有深入思考的习惯。因此,其所起作用,相当有限。何况,点评者自己的认识未必正确,更难引导读者作出更深思考。  一是另文评点。当前一些研究文章或研究著作,就是这样评点的。其优点是可以推动学术研究,缺点则是一般读者看不到。一般读者,能够阅读《西游记》,已是相当的不错了,哪有时间去读你的研究成果,更不知道到哪里去找这些研究成果。因此,久面久之,这些文章或书藉,进了象牙塔,成了少数研究者孤芳自赏的作品。  各自缺陷,难以避免。只有想办法把缺陷降到最低。唯一办法,就是把研究成果集中到一本书上,让一般读者比较容易找到这本书——如果他们真的想看明白《西游记》的话。刘森淼写《西游记通解》,就是这样想的。
  还有,就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在网上发表,使之传播更广。刘森淼想,将来某个合适时机,他会这么做的。
  从内容上看,研究方法就多了。  佛家有佛家的研究方法,道家有道家的研究方法。但是道家、佛家,哲理太深奥——我只能这样说。不解释还可,一解释,是越解越让人胡涂。下面举个小例子,算是奇文共欣赏:  “悟空烂桃山吃了七次饱挑”,是由《剥》而《复》,“反复其道,七日来复”之机,乃金丹下手之口诀,而非等夫三百六十旁门之邪行也。其所言“三百六十旁门,皆有正果 ”,是言其旁门之正果,而非天仙之正果也。正阳翁云:“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要知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若然,其第三百六十门而已哉! 故祖师于术、流、动、静四大门,先批其妄,余者可类推而知,既破其旁门,可入于正道。  这一段文字,是从一本道家解读《西游记》的书中抄来的。这本书名叫《西游记百回详注》。这里解释的,是第二回中孙悟空对菩提祖师说吃了七次饱桃时的情形。本来,吃了七次饱桃,就是过了七年的意思。但看这解读,作者为了证明《西游记》是道学著作而无限上纲,把《易经》、《金丹学》、道家术语一类,全部扯了进来,完全让读者一头雾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七次”与“七日”之间,我不知道是怎么才能扯上准确的逻辑关系?要知道,孙悟空来时在祖师门前一个劲地找松果吃玩耍。那可是秋冬时节!与夏天桃熟的时日相隔甚远。因此,这不是指孙悟空只来了“七天”。更不知那孙悟空吃桃子,与《易经》“剥”卦、“复”卦之间,要转多少道弯才能扯上逻辑关系?就算电子脑壳,恐怕也得算它个几百上千亿亿次,还不知能否找出二者间微不足道的内在联系!  这样的解释,道学中人未必能看懂,更别说俗世之人了!这不是越解越胡涂吗?这不是纯属扯淡,拿我们这些俗人开心吗?可惜的是,洋洋30余万字的《西游记百回详注》一书中,全部都是这种所谓的“解释”。它从头到尾,一口一个《易》啊“道”啊“金丹”什么的。因此,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在解读《西游记》,还是借《西游记》来阐述道学思想?这到底算哪门子“解释”?因为俗人看来,应是将复杂难懂的词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阐述出来,才可算“解释”,而不是将本来不难懂的事物,说成更复杂的东西。  鲁迅曾经说过,用一些谁也不懂的术语,来装扮自己学问的高深,是一些伪道学先生惯用的拿手好戏。对此,我深表赞同。
  佛学、道学的解读方法,我们看不懂,一些俗世学者的方法,我也同样看不懂。比如,用现在西方创新出来的一些方法论,来解释中国古典的《西游记》,美其名曰“西学中用”,就成问题。我并不是说这些方法不能用,关键是效果怎么样。但这些人说来说去,就是从“方法”到“方法”,为“方法”而“方法”。说到最后,只能说自己是一种“尝试”而自我解嘲。完全没有什么效果!他们根本就不明白,“解铃还须系铃人”的道理。《西游记》的写作方法,与现代西方学者使用的方法,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用这种毫不相干的方法来进行解读,除了浪费个人精力与读者时间,另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这些解读之间,表面形式完全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绕弯子——先云里雾里引读者转上几个大圈,搞得你晕头转向;在你摸不着头脑时,悄悄将注意点转移。
  读者千万别以为我在前面的驳斥,会把他们驳倒——世上没有那么容易的事。这些人的后续手段,可高明着呢!就拿上面列举的道家解释而言,远没有达到被驳倒的程度。要知道,道家可是太极高手,这点困难难不倒他们!分明是他在就孙悟空吃桃子的事进行解释,却突然冒出《易经》、金丹学等。他要告诉你的是,要想弄清孙悟空为何在此吃桃子,先得去学通《易》理与金丹学。不知几多年月,等你学通这些,回头再来问他孙悟空为何吃桃子,他就会说:你学道这么多年,这种事还用得着来问我吗?如果连这你都搞不清,那不是白学了!岂不闻道家有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解中有不解,不解就是解。世上之事,解又如何,不解又如何?不把你说得面红耳赤,才是怪事!
  要想驳倒别人的观点,管你如何努力,都不是一时半会之功。正因为此,刘森淼在《西游记通解》中,对于别人的观点,无论讲的是正理、歪理,绝对很少涉及,只是一心一意,讲自己的理,谈自己的感受。
  一个人,如果自己真的有理,又何必在乎别人怎么想呢?如果自己没有理,硬要说成有理,那就是强词夺理,那又怎么可以怪别人对自己无理呢?
  《西游记》可以这样解读:修行之人:唐僧。  他要通过修行克服自身三样缺点:  一、争强好胜,心比天高。  二、懒惰,贪吃贪睡,好色。  三、厌世,沉沦,懈怠。  于是三个徒弟出现了,第一缺点由孙悟空扮演;第二猪八戒;第三沙和尚。  修行当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于是西天路上各路妖怪出现了。  唐僧只要管好这三个徒弟,克服修行中的问题,就修行成功了。  所以《西游记》就是说一个人独处修行,克服各种问题,取得正果的故事。
  上面这位仁兄观点,以“修行”来解读没问题。但说一个人独处修行就能成正果,却似是而非。社会不是一个人的社会。你无法不打上世俗的烙印。在这种尘世烙印影响下,你能做到独善其身吗?
  前段时间,少林寺方丈风波的事,你也不是不知道。清也好,浊也罢,不都是尘世烙印惹的祸?你不见《西游记》中,乌巢那样的大师,也免不了要挨孙悟空金箍棒的打击哩!他要招猪八戒做徒弟,猪八戒还不愿意呢!
  暂时驳不倒别人没关系,但要知道别人的弱点在哪里。弄清别人的弱点,不是为了去驳斥别人,而是要避免自己重蹈覆辙。只要自己真的站得住脚跟,驳不驳其实没关系。所谓清者自清而浊者自浊。久而久之,大家知道何为清,何为浊,何为真,何为假,那时候,还用得着再去费力劳心驳斥别人吗?这就叫不攻自破!
  上面讲的一些人的论证方法,或者叫“狡辩术”,无非就是一个“空”字。无论说什么,都是空无一物。他自己讲时是“空”,回答提问也是“空”,反驳别人也是“空”。如果你跟着他玩“空对空导弹”,那就正中其下怀。但如果你变一种玩法,转玩“地对地导弹”,那他就玩不转了!
  什么叫“地对地”?就是一切讲实在,讲根据,以事实说话。决不讲无凭无据的话,不做无凭无据的事。换种说法,就叫“实事求是”。提出一种观点,必以事实做依据。如果别人要驳你,也请他讲出事实依据来。如果你讲出了三条事实根据,他只讲出两条依据,你自然就占了上风。如果你能讲出一大堆事实依据,他一条事实依据都讲不出来,那你就获得了胜利。
  刘森淼的《西游记通解》,用的就是“地对地”方法。提出一种认识,必以好几条事实做依据。这种方法很实用。因为别人要驳他,就要对他所举事实的真实性一条一条进行反驳。否定不了这些事实,也就否定不了他的观点。因为这,别人要想驳倒他的观点,虽然不敢说绝对不可能,却也需费九牛二虎之力。
  寻找一种合于《西游记》的研究方法,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么多年,多少人想找没找到。这不是方法不存在,而是看他愿不愿意用,以及怎样用。实事求是,提倡了多少年,早已存在。但有些人,总是对它不习惯,还爱对它说三道四。有些人,则是想用,也用了,但理解不透切,用得不恰当,或者说是有始无终,半途而废,因而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辩证法,是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础。以前,人们总以为辩证法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把它看成泊来品。其实,我们的古人,早就有了这种认识,只不过没有用“辩证法”这一名词将其系统化而已。“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祆”(《老子》第五十八章),不就是一种辩证思想吗?佛教《大乘止观法门》说:“一一诸佛,一一众生,悉具染净二性。法界法尔,未曾不有。”是说无论佛祖还是凡人,都有“善”“恶”两性同存。这不也是一种辩证思想吗?《西游记》中,“妖精菩萨,菩萨妖精”的神魔相生与互相转化,不就是辩证思想的艺术反映吗?细究起来,“辩证”一词,在从德文、俄文翻译成中文时,与传统中医诊断学上的“辩证施治”也有深厚与直接的渊源。中医典籍有关的辩证、身体内部互相联系、病理可以转化的思想,是颇为深刻的。这决不是我要否定或贬低马克思主义!而是要说明,不管何种理论,只要它真是真理,其内在必有共通之处。“英雄所见略同”,是有无数事实做依据的。
  又臭又长,不看了  
  愿看的自然愿看,不愿看的早点走开!
  道学、佛学、中医学、《西游记》中有辩证法?奇怪吗?把马克思主义和它们搞到了一块,奇怪吗?  说奇也奇,说不奇就不奇。  世上之事,只要真是向善的,不管走的哪条道,最后都是殊途同归!  这就是它们能走到一起的根本原因,也是世界可以走向大同的理论基础!
  既然《西游记》本身包含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因此,采用辩证思维来解读《西游记》,也就顺理成章了!正是因为采用了这种二者完全楔合无间的理论方法,刘森淼的《西游记通解》获得了巨大成功!
  上面已经讲了约八千字,却还没有说本文主题——《西游记》到底是什么书?也难怪有人提意见,说是又长又臭了。  别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么多年,都没人在这上面讲出个道道来,又何必在乎这点时间呢?如果你真急,去京东或当当网上溜溜,买本《西游记通解》看看便知。要知道,上面说的这些,对初涉此道、准备毕业论文的大学生而言,或许会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西游记通解,上下册,1/16开本,746千字。
  《西游记》一书,要倒着看。对它的解读,也要倒着讲。这里,我先不说它的思想,而拟从写作方法入手,大家一起探讨。
  在《〈西游记〉写作的几个特点》那篇贴子中,我曾归纳过下面几点。时间长了,人们也许忘了。故把它翻出来。  第一,以神、魔寓社会人事。四十多个故事,无一例外,讲的全是国家、社会、人世间的事情。  第二,以神、魔做掩护。作者用佛教、道教作外衣,裹上一层又一层神秘的伪装,而将矛头直指封建帝王及其腐朽制度。他这样做,为的是保护自己的安全,以免祸灭九族。  第三,每个故事一个小主题,所有小主题服从大主题。其逻辑性特别强。  第四,双管齐下或多管齐下。每个小主题,同时从多个角度阐述。如真假猴王,是真悟空与假悟空对应,真唐僧与假唐僧对应,真八戒与假八戒对应,乃至真取经与假取经对应等。说的是人对于事业,不可有二心的道理。又如乱石山碧波潭的万圣老龙与国王对应,九头虫与锦衣卫对应,说的是封建帝王将亡国之祸(金光寺血雨)的责任,转嫁到大众头上的事情。又如天竺玉兔故事,将国王无道,唐僧堕落,玉兔为祸,三管齐下,说的是防微杜绝的道理。  第五,东北“二人转”的写作特点。即台上一个人物,同时表演几个角色。男的是既当儿子又当爹,又当女婿又当岳父;女的是又当女儿又当娘,又当媳妇又当婆。表现是无论神仙或妖怪,变化成什么模样,基本上代表什么人物。如黎山老母变成妇人哭夫,为仙时表仙,为妇人时表妇人。又如孙悟空变成小妖到压龙山压龙洞请金、银二魔的母亲时,站在门外“脱脱地哭”,表现的是一个人没有钱,就算你有通天本事,也只能在人前低三下四做人的道理。  第六,现代电子游戏“闯关”的特点。有的关可闯,有的不能闯。不能去的,进去就是一个死关。如乌鸡国,这个关唐僧是不该去的,去了就是一个死——得不到大众拥护。这个故事,是唐僧、孙悟空变成了别人复辟封建帝制的工具,变成了“小人立帝货”,因此遭到宝林寺僧众及猪八戒的激烈反对。  第七,前后颠倒的写作手法。具体故事中,前因后果,理想与现实,大多前后颠倒。这表现最明显的是白毛老鼠精在黑松林的那一段中。此故事分四回。后两回讲李天王成了她这个妓女的保护伞,比较好懂;但前两回,特别难懂。原因即在前后颠倒上。读者不把这种关系理顺,就无法得其真相。又如朱紫国,必须从后面文殊菩萨说的那段话看起,不然,你连那国王的风都摸不着。其实,朱紫国讲的是帝王后宫制度的危害问题,你能从原著中理出一个头绪吗?
  现在我从简单到复杂,先讲现代电子游戏“闯关”的特点。
  楼主慢慢道来
  《西游记》书一百回,从第十二回开始,后面每个故事,都带有浓厚的“闯关”特点。  这里的每个故事,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其中有些故事,放在前面或放在后面,关系不是太大。比如乌鸡国与朱紫国,火焰山与真假猴王,无底洞与通天河,先读后读,对理解整个故事情节没有太大影响。
  作者这样安排,是与他的总体构思相关的。他要讲的,不是一气呵成的故事,而是一个一个的道理,即日本学者太田辰夫说的寓言。这和《一千零一夜》的布局类似。《一千零一夜》,先讲或后讲哪个故事,读者先看或后看哪个故事,并无太大的关系。
  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矛盾,各种问题,需要人类一个个的去面对。如观音院、黑风山讲贪婪是人类的通病,朱紫国讲帝王后宫制度的危害,火焰山讲不加控制的人类情感的危害,通天河讲以人为祭品的祭赛恶俗等,都需要一个一个的加以解决。
  人类社会要发展,就要一个一个地面对各种问题。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就向前进了一步。解决的问题越多,离人类清平世界的理想就越近!历尽九九八十一难,即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清平世界才能建成,西天取经才算成了“正果”。
  这种表现手法,和现代电子闯关游戏很相似。打败一个怪,你就取得了局部胜利;打败所有怪,游戏才成功!这一点,现在玩电子游戏的小孩比我们还清楚。
  下面再讲人物的演员特征。
  这个问题复杂一些,须多费些口舌。
  演员的生活,是很丰富的。一方面,他是社会上实实在在的人,有自己的爱情、生活,各种社会关系,各种喜怒哀乐情感。另一方面,他是演员,要在舞台上出演各种角色,装扮不同形象。舞台上的他,与现实生活中的他,也许有内在的契合点,也许是完全不同的、甚至于相反的风格特征。并且,随着剧情的变化与他个人的能力,有时需要他同时担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色。并且,管他是男演员还是女演员,需要他扮男相就得是男相,需要扮女相就得是女相。他既扮好人,也扮坏蛋,个别时候,甚至于还得同时装扮这两种角色。  《西游记》中的所有人物,无论是神是魔,还是唐僧师徒,都具有这种演员的特征。
  一般的文学创作,基本上是一个人物有一个人物的基本特征。只是他在人生征途上,受各种社会环境的影响,慢慢地发生变化。他也许可以从好人转变成坏人,或者坏人转变成好人,但那个过程是漫长的。  《西游记》不是这样。好人变坏人,或坏人变好人,只是一念间的事情。你看那孙悟空,轻轻地念声咒语,“变”,一眨眼就变成了不同人物。那些神仙或魔怪,也是如此。  人物形象可以轻易变化,时间与空间也可随意变化。  《西游记》中的时间,有时是“一天等于一年”,有时候一天就是一天,有时候则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孙悟空从天庭跑回花果山,说自己离开花果山没多久,只有半年光景。众猴告知,天上一天,地上就是一年。孙悟空在菩提祖师处,祖师问他来了多长时间。他回答,具体的不记得,只是不时上山砍柴,已在后面烂桃山吃了七次饱桃。师祖说,那“想是七年了”。此时孙悟空还没有学到神仙道法,也不会有神仙的时间,故这“七年”,就是凡间的七年。黄眉怪从天上跑到地上作乱,用谎言蒙骗大众,故事上时间不长,但作者用的是抽象写法,实际上表示他祸害了世上几千年。
  空间上,无论孙悟空还是其它神魔,一会上天,一会入地,场景完全在随作者笔法而不断变化。
  如果你看到了这些变化,表明你阅读《西游记》,很有点认真。不过,如果你只看到了这些变化,又表明你还没有真的读懂它。
  其实,上面的变化,是一种明显的变化。另外还有隐形的变化。说变在变,不说变也在变,才是它的玄妙之处。
  什么是不说变也在变?
  大家看《西游记》,知道孙悟空七十二变。那是明写。其实,孙悟空不说变,他也同样在变。第一回中,孙悟空先是石猴,后来成了猴王,那不是变吗?那石猴,只是普通的一只猴子,猴王则是花果山的最高权力者。他后来漂洋过海,要寻长生之术。此时,又变成了一个访道者。寻到菩提祖师后,没有说变,又成了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学生。学得道法,喜欢卖弄,又变成了一个半桶水晃得厉害的半吊子。  孙悟空在变,唐僧这个从来不说变的人物,其实也变了不知多少回。他身兼多重身份:取经和尚,真理追求者,队伍领导人。在故事中,这几种身份在交替变化。黄风岭时,他变成了一个死守教条的领导人;无底洞时,他变成了一个惯于风月雪花的公子王孙;通天河时,他变成了一个急功近利者;金平府时,他变成了一个把“避寒”“避暑”“避尘”(怕冷怕热怕泥巴)的“妖怪”视为“佛祖”(真理)的腐败分子;天竺国时,他变成了一个一心想成为别人驸马、不管当初兄弟死活的变质分子;取经回来在通天河,又变成了一个不守诚信、忘记当初承诺的人。如此甚多,不必详列。
  作者让唐僧师徒等变来变去,是因为故事的人物只有这么多。要想把自己的思想、意思说清楚,只能让这些人出来充当不同角色。三打白骨精故事,唐僧扮演的是一个懂得一点法制,但是不知变通的评判者角色;孙悟空扮演的是一个有满腔热忱、忠心耿耿,却不懂法制与不讲策略的莽夫;猪八戒则扮演白骨精的辩护律师。天竺国故事,唐僧扮演成一个目光短浅、对前途失去信念的事业领导人,他一心想成为别人的驸马,为了个人眼前利益不惜出卖兄弟,和心地黑暗的国王一唱一和,并对当日兄弟的猪八戒大打出手;孙悟空则变成一个揣摩师父心思,极力逢迎,促成其招亲事宜的无原则者;猪八戒则扮演着一个一心想往西天成“正果”,却对师父(领导者)的背叛行为无可奈何,只能冷言冷语撒撒怨气的农民角色。不过,作者为了把故事讲下去,让师徒变这变那之后,又让他们变回来,回到取经的道路上来。
  作者为了把道理说清楚,任何人物都成了为其所用的道具。佛祖可以代表真理,也可以是一个为了亲情而不惜徇情枉法的人。观音菩萨既是法力无边的取经队伍灵魂人物,也可以是为了一点香火而纵容信徒违法乱纪的人。“三清”可以是神圣,也可以被丢进茅厕。唐僧可以是取经人,也可以是背叛取经者。孙悟空可以是战妖斗魔的大英雄,也可以是是非不分的胡涂蛋。  总之,作者为了说明道理,手中又只有这些演员,只能在不同场合,让他们出演不同角色。不然,故事就无法讲下去。
  因为各种人物都在依故事内容的不同而在变换不同角色,所以如果用一个人物一种性格特征的方法来加以分析,那只能是徒劳无功。《西游记》行世这么多年,无数人读它,却少有人读懂,关键就在于没有看出其中的隐形变化!
  第三,十分夸张的漫画式表现手法。
  又臭又长,不知所云
  真是一大篇废话,啰里啰嗦,一点正内容都没有!不知道你意欲何为!
  《西游记》一书,这么多年没人真正读懂,就是因为人都只求急、快见成效,而不愿沉下心来慢慢琢磨!如果你真想看懂它,就得先把性子磨过来。里面的道理太深奥,三言两语说不清——就算我想快点把它讲明白,到头也是落个“说不明白”的下场。那种以为一篇短文可以说清它主题的想法,完全是不切实际的。这就是我的想法!
  我这是临时在电脑上敲,想到哪说到哪,说的系统性差了点,也是事实。
  既然读者这么急,那我把刘森淼《西游记通解》导言的“主题思想”部分张贴出来,给大家看一下。因为这涉及版权问题,如果大家要转载引用,务必注明出处。
  @西游爱好第一人
21:17:00  “闷葫芦”里装的什么药,这才是核心问题!  —————————————————  欲知造化会元功,需看西游记。  作者一上来就把西游记的理解方向很傻很天真的告诉给读者了。  难道楼主视而不见  或者把造化会元理解成了阶级斗争岗领?  
  下面会接着讲它的写作特点。
  作者:心之无 时间: 11:22:22  @西游爱好第一人 21楼
21:17:00  “闷葫芦”里装的什么药,这才是核心问题!  —————————————————  欲知造化会元功,需看西游记。  作者一上来就把西游记的理解方向很傻很天真的告诉给读者了。  难道楼主视而不见  或者把造化会元理解成了阶级斗争岗领?  ------------------------------------------  这位朋友想说的,应是说它一本道教书。  对此,实在不敢苟同。我真是不想驳那种高论。因为三言两语说不清。假如真的要驳,我会让它体无完肤。
  道家解释,从本质上说就是:那是一本道教书;为什么是道教书,因为它是道教书。  完全的空对空!  假如能说明道教“三清”被丢进茅坑,“道教三
(左足右乔)”为什么会被孙悟空收拾掉(车迟国),太上老君为何变成见钱眼开的瞎子(平顶山),比丘国老道为何如此害人,等等,都是道教应有之义,那有关的解释就算到位了!而不必只是在所谓的“象数”里面打转转。玩数字游戏,说三变成九,九变成十万八千,如何有学问,真的不是正理。
  三、十分夸张的漫画式表现手法  《西游记》有些情节,可以看成一幅幅绝妙的漫画。  第一回中,描写那石猴一出世,“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简直到了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地步。  此时的石猴,刚刚出世,离从八卦炉里面出来,还远得很;不可能有火眼金睛。怎会有那么厉害的目光,射到天上斗府之宫,把玉皇大帝都惊动了呢?单看这些,根本不知道作者想说什么!但从后面的描写,我们知道了孙悟空象征永无满足的人心。因此,作者其实在说:人哪,心大着哩!从娘肚子里一出来,眼光就瞄着天上。那种眼光,连玉皇大帝见了都害怕!这种场景,只有用漫画才能表现出来。
  天竺国故事中间一段,表现的是唐僧失去了先前的进取精神,不愿再往西天取经,要仿母亲招亲惯例,拜倒在“假公主”的石榴裙下,一心要成为国王的驸马。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对唐僧置大业于不顾、出卖队伍整体利益的作为非常反感。在王宫中,孙悟空等说国王“轻人重己”(实际一语双关,也在说唐僧),叫自己的师父连个座位都没有。硬是逼着国王满王宫到处找,寻出一个“绣墩”让唐僧坐下。想国王高坐龙椅之上,唐僧则在他的脚下,坐在一个矮小的“绣墩”上,简直就像一条摇尾乞怜的哈巴狗。这不也是一幅绝妙的讽刺漫画。
  平顶山故事讲的是金银钱财的事。故事中,太上老君把自己的“急急如律令”借给银魔使用,让其调来大山镇压孙悟空。故事结尾,太上老君化成一个瞎老头问唐僧要宝贝。这其实也是讽刺太上老君丧失原则性,做人没有底线,拿钱不干正事,为虎作伥,是“瞎子见钱眼开”。这种人,就算是神仙,也是一个瞎了眼的神仙!这也是漫画的表现手法。
  其它如观音菩萨用化成倒钩的天罡刀与满海甘露,收伏火云洞红孩儿,一方面表示对凶残的敌人不能讲任何仁慈,一方面象征只有用无限真情才能唤醒人类良知,滋润人类干枯易燃的心田;五庄观以甘露滋润及众人扶持人参果树,喻大众合力同心,浇灌理解之花,培植民心之树;孙悟空被黄花观蜈蚣精散布的金光撞软头皮,象征穷人在“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时那种无可奈何的窘状;孙悟空在压龙洞见到金角、银角大王之母时于洞口“脱脱地哭”,象征“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穷人为挣钱养家糊口,不得不在人前卑躬曲膝、低三下四,受尽屈辱与欺凌,等等,都是一种漫画式的表现手法。至于铁棒领头,钉耙、长嘴开路,月牙宝铲护行,意诚志坚,直奔西天,这一师徒西行常相,更是一幅武装斗争开路,大众奋力向前的经典漫画。
  四、多重属性的人物与“法宝”
  四、多重属性的人物与“法宝”  《西游记》人物,都兼具神与魔的双重属性。这与前面所说第二点相应。其何时为神,何时为魔,何时为具体人物,何时为抽象人物,全看故事寓意而定。下面列一个唐僧师徒各类属性简表:  孙悟空:花果山的统治者;不知天高地厚的战魔,争强好性、永无满足的抽象人心,战神、西天取经的武装捍卫者;唐僧的徒弟,自以为是的典型;敢做敢当的英雄,好坏不分的混蛋;正义的化身,非正义的典型,等等。  猪八戒:天篷元帅,典型的农民;勤劳的人,好吃懒做者,贪淫好色之徒;三心二意的取经者,一心一意的取经者;小心眼的人,挑拨是非者,很有大局观的人;没理想的人,有理想的人,等等。  沙魔与沙僧:庸俗而心地阴暗者,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贡献的人;拉虎皮做大旗的人,脚踏实地的人;不敢担当的人,勇于担当的人,等等。  唐僧:立场坚定的取经者,半途而废的悲观者;德高望重的高僧,毫无主见的混蛋;爱惜徒弟的人,出卖徒弟的人;清心寡欲者,欲望无穷者;真理追求者,与真理背道而驰者,等等。虽然从来没死过,但死过不知多少回。  其它人物,无论神魔,都有其双重特性。既演好人,也扮坏蛋;既是具体的人,也是抽象的人。具体的例证,请参考刘森淼《西游记通解》。
  《西游记》人物,具有多重属性。在作者的夸张性描写下,要说好,就好得不得了;要说坏,就坏到极点。正因为此,如果按一个人物一种性格特征的方式探讨,无论怎么说,都只会是片面的。这也就是这么多年来,人们只是得了东就掉了西,补了南又破了北,一直无法自圆其说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人讲太寂寞。多几个砸砖头或与扔鸡蛋的才好!
  与人物属性相应,书中的“法宝”或兵器,也带有具体与抽象双重特性。  如金箍棒,既是孙悟空这个人物手中的兵器,也代表抽象的“人的战争意志”。通天河灵感大王手中的兵器,其实又代表抽象的歪理邪说。黄眉怪手中的狼牙棒、金钹、布袋,代表的是毛笔、口舌、书包等,象征的是思想舆论工具。唐僧手中的九环锡杖,与《射雕英雄传》洪七公手中的打狗棒类似,是权力的象征。紧箍咒一类,象征的是法纪。说它能“见肉生根”,无非就是要让法纪观念深入人心;若有违犯者,必得让他头痛脑胀。如此之类,不赘述。
大家还爱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游记 大圣归来 720p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