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区有没有铁路医保定点药店的药店

信息提醒:
蔡甸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主要政策简介
来源:蔡甸教育网&&&&&&&&发布时间:
蔡甸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主要政策简介
一、参保对象
具有我区城镇户籍,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镇居民;本区城市规划区内的失地农民及非本区城镇户籍,长期居住本区城镇人员。
二、参保登记
居民每年9月1日至12月31日在户口(或居住地)所辖社区居委会,或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办理次年的参保登记(年审)、缴费手续,一周岁以内的婴儿可在完成户籍登记后办理参保登记及缴费手续;
各类中小学阶段的在校学生和幼儿园儿童统一于规定时间内(9月-12月由学校集中组织)到就读学校及幼儿园办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登记,并由就读学校及幼儿园代收代缴个人居民医保费。
三、所需资料
1、身份证和户口簿原件(常驻证明、失地证明等)及复印件、一张近期登记彩照;
2、低保、重残对象需提供低保证、重度残疾证原件及复印件。
一、享受时间
参保居民在规定的参保登记缴费期限内办理参保登记缴费手续的,从缴费次年的1月1日起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简称居民医保待遇);一周岁以内的婴儿出生90天内(含90天)办理了居民医保参保缴费手续的,可从出生之日起享受居民医保待遇,90天后办理参保缴费手续的,从参保次月开始享受居民医保待遇。
二、门诊待遇
居民医保的门诊包括普通门诊和重症门诊。
普通门诊:居民医保普通门诊费用起付标准为200元;一个保险年度内,参保居民普通门诊政策范围内的医疗费用,在起付标准以下的由个人支付;在起付标准以上、1000元以下的,由医保基金按照50%的比例支付;在1000元以上的费用,由个人自理;门诊统筹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为400元。
重症门诊:参保居民按申报审核程序被确定为重症对象的,年度限额内符合政策规定,对症治疗的重症门诊医疗费用由医保基金按50%(甲类药)给予补助。
三、住院待遇
参保居民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时,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目录规定的医疗费在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部分,由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个人按规定的比例分担。具体标准见下表(享受低保待遇的残疾人除外):
&&&&&&&&&&& 类别
每次住院费用医疗保险基金起付标准
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比例(甲类)
医疗保险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含住院及门诊费用)
一级定点医疗机构
一个保险年度内为13万元
二级定点医疗机构
三级定点医疗机构
参保居民年度内二次及以上住院的,起付标准减半。
参保居民在门诊治疗重症疾病和住院时,使用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部分费用的诊疗项目和药品目录范围内乙类药品的医疗费用,先由个人自付10%,余额再按政策规定的支付比例结算。
参保居民按规定使用体内置放材料、置换人工器官和血液制品的医疗费用,医保基金支付35%。
四、生育待遇
居民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的住院分娩(顺产、助娩产、剖宫产)医疗费用,纳入居民医保报销范围,参保居民怀孕后,应及时到参保社区持有关资料办理登记手续,符合规定的费用最高可报销700元/次。门诊产前检查医疗费用与普通门诊医疗费用合并计算,执行居民医保门诊报销规定。
五、大病保险待遇
参保居民住院和在门诊治疗重症(慢性)疾病,由个人按比例支付的合规医疗费用,超过居民大病保险起付标准以上的部分,由商业保险机构按政策比例赔付,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为30万元。
六、不予支付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费用,医保基金不予支付:在国外或港、澳、台地区治疗的;自杀、自残的(精神病除外);因违法犯罪行为所致伤病的;交通事故、意外伤害、医疗事故等由他方承担医疗费赔偿责任部分的;按有关规定不予支付的其他费用。
一、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和结算
参保居民因病到我市定点医疗机构就医(门诊或住院),必须持卡办理,费用实现即时结算,参保人只需缴纳政策规定由个人支付的费用。
二、转诊转外就医和结算
参保居民因疾病治疗所需经居民医保办公室批准转非定点和异地医疗机构治疗的,医疗费用先由个人自付10%,余额再按相关规定予以审核结算。
1、转诊就医。参保居民因病情所需,到市内非定点医疗机构(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等)就医,必须办理转诊手续,未按规定办理手续的,居民医保办公室不予审核结算。
2、异地就医。因特殊原因,符合政策规定需异地(武汉市外)就医的,就医前必须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未按规定办理手续的,居民医保办公室不予审核结算。
3、待遇申报。转诊、异地治疗治疗的参保居民,治疗结束30日内,凭社会保障卡或身份证(原件、复印件),持如下资料到居民医保办公室办理费用结算申报手续:
(1)医疗费用收据(医院盖章原件)
(2)住院费用汇总清单(医院盖章)(紧急抢救并入住院的对象还需提供门诊病历及检查报告)
(3)转诊手续(异地就医需相关手续及异地医院等级证明)
(4)出院小结(医院盖章)
(5)病案首页、医嘱(长期和临时)、检查报告单、病理检查单、手术记录和麻醉记录(手术病人提供)
4、待遇结算。参保居民办理费用结算申报手续7个工作日后,凭本人身份证原件(代办人需提供代办人身份证和待遇申报人身份证原件)到居民医保办公室办理结算手续,涉及大病保险待遇的还需提供商业保险公司要求的其它资料。
门户网站的搜索引擎
Google或百度搜索
其他网站上的链接
友情链接: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武汉市药品零售企业名册表(区域排序)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武汉市药品零售企业名册表(区域排序),武汉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武汉市药品检验所,武汉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武汉市食品药品,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局,互联网零售业名册,药品零售网,网上药店药品零售网,药品最高零售价查询
文档格式:XLS|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14:00:2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武汉市药品零售企业名册表(区域排序)
官方公共微信当前位置: 
总体来看,我区“十一五”发展卓有成效,为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我区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三次产业在GDP中的结构还要进一步优化;项目建设推进还不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相对薄弱,农民持续增收难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破解;投资环境仍需优化,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并在“十二五”期间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克难攻坚,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总体向好
综观全局,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环境将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来看,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世界经济走势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我国也积累了不少宏观调控的成功经验。“十二五”期间,我国在扩大内需上必将保持较高水平,这为蔡甸以内需为主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国家对投资、出口拉动的政策力度不会减弱,这为我区继续实施大开发、大引进所需要的资本积累提供了战略机遇期。
从我区的区位环境来看,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湖北省以“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为依托推进武汉8+1城市圈建设,“十二五”时期,武汉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将更加紧密,衔接互动将更加深入,蔡甸作为武汉主城向江汉平原拓展的桥头堡,具有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和周边城市产业对接的双重优势,特别是周边武汉经济开发区、汉阳区、东西湖区三个工业大区竞相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配套服务需求,这为我区加快构建以服务业为特色,以低碳工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从我区的产业素质来看,一产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工业中的传统产业正逐步淘汰或升级,起而代之的是机械汽配、通讯电子、轻纺日化、环保新能源等现代制造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正向高端化发展。这为我区尽快实现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从我区的基础条件来看,通过多年艰苦努力,长期制约我区的建设土地规划“瓶颈”,对外快速交通“卡口”、污水收集处理难题已得到基本缓解,通达蔡甸城关及东部地区的武汉城市公交已经开通。此外,中心城区至文岭的城市轻轨E3线已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贯穿蔡甸的城际铁路已正式纳入建设规划。这为我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积极吸纳中心城区人口疏散转移,进而实现与中心城区有机融合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支撑。
当然,未来五年我区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一是随着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土地征用和拆迁还建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需要加大力度;二是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我区两型社会建设的紧迫性进一步增强,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将经受重大考验;三是随着投融资形势的不断发展,我区与各类投资主体的联系将更加频繁,经济的活力与风险同时并存,这对我们审时度势、总揽全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我们的创新意识和执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安全稳定、弱势群体等社会问题也必须高度重视,用加快发展的办法逐步解决。
第二章&&明确指导思想&&确定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仍然是我区发展的主要方向。从区域差异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区的主要优势在于紧邻主城和武汉经济开发区的区位条件,优良的山水资源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不足之处在于基础设施较薄弱,经济规模不够大。按照区情特色,结合全市发展方向及未来宏观环境,我区“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都市农业现代化,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高群众幸福生活指数,努力把蔡甸建设成具备中等城市规模和城市功能的生态新城区。
二、主要任务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我区“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彰显山水特色,提高发展承载能力,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型新城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强产业集聚重组,提高与经济开发区及周边区域的衔接配套能力,着力打造节能环保的“两型”产业体系。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提高农民增收能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提高民生幸福指数。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打造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新城区。
——切实加强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的城市功能和软硬环境,营造项目强区、实干兴区的活力和氛围。
三、主要目标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蔡甸经济社会发展将迈上新的台阶,一个崭新的,更加富裕、和谐、秀美的新蔡甸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预期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到2015年超过4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约1.2万美元),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县域经济中处于前列。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服务业加速发展,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到5:60:35。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2015年达到70亿元。
2、城镇功能显著提升。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到2015年达到60%以上(以居住人口计算)。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到2015年,全区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新型城镇体系初步形成。供排水、供电、交通、通信、燃气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投资力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到2015年达到340亿元以上。
3、资源环境明显改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分别不低于45825公顷和35531公顷。境内重点湖泊水质达到Ⅲ类以上,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6.5%。节能环保水平进一步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0%,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4、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教育、卫生、民政等进一步加强。群众收入加快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到2015年分别达到1.5万元和2.5万元;社会保障继续加强,养老保险全覆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5、社会文明建设明显加强。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提高,法律意识、公德意识、诚信意识增强;政府行政效率提高,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同发展。
【专栏:蔡甸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2010年预计
2015年规划目标
年均增长(%)
年均增长(%)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
11.3:63.3:25.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居民消费率
服务业就业比重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常住人口)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每万人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
耕地保有量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单位GDP能源消耗
吨标煤/万元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化学需氧量
森林覆盖率
森林蓄积量
全区总人口(户籍人口)
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净增就业人数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完成市下达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注:1、〔&〕内为五年累计数;2、2010年基期数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数据以省、市核定数为准,并对2015年数据将作相应调整。
第三章&&打造优势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
结合全市八大重点产业和十五个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主动对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突出发展壮大通讯电子、机械汽配、轻纺日化、环保新能源四个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化、资源集约化、园区生态化、制造信息化、资本多元化的新型工业发展格局。力争“十二五”时期将沌口、常福、姚家山打造成3个具有活力的工业园区,新发展1个产值500亿元产业群、2个过百亿企业、35个过10亿元工业企业,全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0%,到2015年达到1000亿元。
一、集中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通讯电子产业。围绕打造国内一流通讯电子产业集群目标,大力发展液晶显示产业。支持冠捷显示器扩产和液晶电视机项目,推进中恒、艾德蒙等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发展以薄膜晶体管液晶(TFT-LCD)、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高清硅晶(LCOS)等显示技术为代表的新型平板显示产品,加快新型液晶显示产品(含面板、显示器、电视等)核心技术研发。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满足冠捷公司快速发展的需求。在常福工业园规划建设占地2平方公里的通讯电子配套产业园,重点发展液晶屏、塑胶件、金属件等配套产业;有选择的引导电子元件、塑料制品、家电制造等配套企业集聚,提高塑胶壳、铰链、泡沫、纸箱、面板等领域的本地配套率。力争到2015年,全区通讯电子产业形成液晶显示器3000万台、液晶电视机500万台、LCD模组1000万片的产能,实现工业产值500亿元以上。
机械汽配产业。拓展壮大机械汽配产业,以常福工业园规划建设4平方公里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园为主体,大力发展汽车模具、汽车空调、钢板弹簧、工程塑料、密封件、制动件等汽车配套产业,着力引进车身电子控制系统、底盘电子系统、专用芯片及传感器、车载通信智能信息系统、电源及总线控制系统等关键汽车电子制造业。重点扶持枭龙汽车、斯贝卡汽车、玖信汽车、东风易进、中和车身等骨干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发展工程车、特种车及改装车,形成与沌口汽车城乘用车整车差异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积极支持中铁武桥重工、龙源泵业、毅力机械等机械装备企业发展,大力引进桥梁机械、起重机械、铁路机械、水工机械及自动化控制设备、桥梁钢结构、建筑钢结构、电厂钢结构及车站厂房、码头钢结构等研发、制造和安装骨干企业,发展工业钢结构及其配套系列产品。力争到2015年,全区机械汽配产业实现工业产值300亿元。
轻纺日化产业。推进全区纺织服装产业重组升级,支持裕大华、精功、博奇等重点企业技术进步,提高纯纺、混纺、色织提花、装饰面料等生产水平。加速发展高端整理和品牌服装,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名牌服装加工企业,推进服装工业城项目建设,促进姚家山形成以纺织、布料、服装、配饰、服装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纺织服装工业城。支持以丝宝集团为重点的日用化工产业,促进化妆品、洗涤用品、卫生用品、药物制剂、药品包装等研发和扩大生产,促进德国拜尔斯道夫公司日化产品项目顺利实施,打造中国重要的日化卫生用品生产基地。力争到2015年,全区轻纺日化产业产值达到80亿元。
环保新能源产业。支持银泰科技、中坤照明等企业,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产业,积极引进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配套产品、地源热泵中央空调、航空用蓄电池、铁路机车蓄电池等新型能源企业,支持电动汽车新型能源、碳电池及胶体动力电池、锂离子动力电池等项目的研发和生产。培育和扶持环保产业,重点发展污染处理设备、环保监测设备的研制生产。力争到2015年,全区环保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
【专栏:“十二五”工业发展重点领域及项目策划方向】
发展重点领域
项目策划方向
1、电视机与新型显示系列,包括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有机发光显示、高清硅晶显示、TFT4.5代、PDP平板显示等
2、光电子及通信设备系列:包括光纤、光学器件、光通信无源器件、光通信仪表、天馈系统射频子系统和器材定制产品、LTE核心光器件和模块、TD-LTE天线接入网设备等
3、数码电子及半导体、半导体照明元器件系列,相关配套产品系列
1、TFT6代以上生产线,CRT显示器数位化、光刻机、CVD等光盘存储技术与配套产品生产线项目
2、12英寸芯片及配套产品线项目,电脑和数码相机配套项目,封装测试技术及生产线项目
3、下一代互联网技术设备,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数字电视设备、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控制设备配套项目
汽车及汽车零部件
1、新能源动力汽车、重型特种车和专用车
2、发动机、变速器总成、前后桥总成、动力制动系统、冲压件等核心零部件产品系列
3、汽车电子、电池、装饰布、轮胎、车身及部件等零部件产品系列
4汽车组装及零部件再制造
2、汽车零部件技术及产品
3、再制造技术及产品
化妆品、洗涤用品、卫生用品、美发用品等产品系列
1、家居用品系列、小五金产品系列
2、家电电器产品系列
3、新型建筑及装饰用材料系列
1、高效节能灯及灯饰、材料产品线项目
2、高档家具、洁具系列产品生产线项目
3、高档、多功能、品牌家电生产线及电器组件、电子元器件系列产品线项目
4、金属制罐、金属包装以及新型材料生产线项目
1、高档面料、产业用布、印染后整理产品系列
2、品牌服装产品系列
3、汽车用装饰面料产品系列
1、环保型、多功能印染与后整理生产线项目
2、高档及品牌服装生产线项目
3、企业增资扩产、技术改造相关项目
机械装备制造
1、轨道交通运输装备,包括铁路货车及配件、盾构机、工程机车等及配件
2、专用船、特种船、高速船配套产品系列、农机农具产品系列
1、集散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及配套生产线项目
2、工程起重机及配套产品线项目
3、电气设备配套产品项目
新能源新材料
1、光伏发电、太阳能产品,汽车、机车、航空用新能源电池
2、光伏超白玻璃、液晶显示玻璃基片等相关新材料系列
1、光伏发电、氢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配套产品,新动力电池材料产品系列
2、碳纤维材料、碳合金、改性塑料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纤维、保温隔热材料、新型生物材料、人工晶体材料等产品系列项目
二、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
加快沌口、常福、姚家山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水、电、路、气、信、绿化及工业配套服务设施,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打造现代制造业集聚平台。做到园区水、电、路满足产业发展要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健全,污染物能够达标排放,努力探索工业集聚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关联配套的发展新模式。
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百亿园区。沌口园区努力打造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电子及显示器产业基地。常福园区主动对接沌口汽车城,努力打造汽车制造、改装及零部件和新能源产业基地。姚家山园区努力打造以轻纺服装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东部其他园区也要集约发展,突出特色。
三、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按照基础先行、科学布局的原则,积极拓展工业发展新空间。统筹建设玉福工业园和张湾工业园,提高产业承载能力,加强与姚家山工业园的衔接配套,努力形成城关周边劳动就业的多点支撑。推进318国道沿线奓山至永安段工业发展,加快形成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口园区—常福园区—奓山—永安先进制造业带。促进姚家山园区东扩步伐,沿汉蔡高速以北向东延伸,逐步与汉阳黄金口工业园对接。
【专栏:工业发展轴向图】
第四章&&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全面开展新一轮新农村建设,着力实现城乡建设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
一、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坚持都市农业发展方向不动摇,进一步优化结构、扩大规模、发展加工、打造品牌,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种植业
以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突出特色种植、规模种植、基地种植,着力打造“三线三大板块”,基地规模达到30万亩。打造汉江沿线蔬菜板块,发展毛豆、快生菜、果类蔬菜5万亩。打造汉蔡高速沿线水生菜板块,发展莲藕、鲜食籽莲种植面积15万亩。打造318国道沿线瓜菜板块,发展西甜瓜、藜蒿、紫薯、菜心种植面积10万亩。
【专栏:特色种植板块示意图】
(二)畜牧业
根据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合理调整畜牧业布局。东部地区限制畜牧业生产,中西部地区适度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到“十二五”末,全区畜禽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70%以上,养殖小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加大畜禽养殖小区环境治理力度,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把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适度规模发展奶牛、肉牛、蛋鸡、肉鸭等畜禽养殖,提高品种质量和标准化水平。
(三)水产业
扩大名特水产养殖比例,发展鳜鱼专业养殖8000亩。加强对高密度富营养化水产养殖的监控,确保在改善主要湖泊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稳步提高水产养殖业的效益和水平。结合血吸虫防治、秸秆还田等措施,积极推广稻蟹、稻虾套养模式,提升养殖品质,提高经济效益。推进张湾鲟鱼产业园建设,努力打造集鲟鱼养殖、加工、观赏于一体的国内重要的鲟鱼产业基地。
(四)林业
以生态优先、产业富民为原则,大力推进都市林业产业化升级,促进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加快蔡甸中部苗木花卉板块建设,扩建九真山彩叶树种苗产业园,新建苗木花卉基地1.5万亩。扩大精品水果基地建设规模,在索河、张湾、玉贤一带增加经济林1.5万亩,重点发展以翠冠梨、油桃为主导的优质水果。以“血防林工程”、碳汇林、低改林项目建设为支撑,在西南部利用荒滩、荒堤、荒山和四旁隙地,发展速生用材林和工业原料用林3万亩。大力开展村湾造林,发展绿色庭院经济。
(五)农产品加工业
加快姚家山农产品加工园建设,着力引进一批规模大、带动强的龙头企业,努力打造在全市有影响的农产品加工园。加快特色产品打造,重点发展莲藕加工、蔬菜制品、水产品、禽类制品等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知名品牌打造,扩大“莲花湖”品牌效应,培育一批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加工产品和商标品牌。加强重点企业培植,积极支持富泰天乐、三镇食品、益康面粉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0个,加工总产值150亿元,累计争创国内驰名商标或名牌3个。
二、繁荣和活跃休闲农业
以都市休闲为主线,体现城市近郊特色、乡村生态特色,盘活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实现农业向三产业的延伸转移,促进农村经济跨越发展。
(一)创建名镇名村
以“三山一河”为重点,加强旅游功能布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着力打造索子长河沿线、九真山、嵩阳山、马鞍山区域名镇名村,积极创建索河省级旅游名镇,打造10个具有良好生态资源的旅游名村。
(二)丰富经营模式
以吸引城市消费、增加农民收入为导向,丰富“农家乐”模式,加快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突出观光旅游,支持观荷、观鸟、观景等观赏性项目建设,带动旅游发展。突出休闲度假,加快具有农村特色的住宿、餐饮、娱乐等综合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假日经济”发展。突出农家体验,探索和推广采摘、捕捞、耕种、饲养等会员制农家经营模式,开拓农民增收渠道。突出消费购物,丰富和繁荣农村土特产和工艺品市场,促进农村就业。突出传统节庆,积极开展“采摘节”、“捕鱼节”、“莲藕节”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集聚消费,活跃市场。
(三)打造精品亮点
体现“知音故里·莲花水乡”人文特色,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推进什湖生态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打造沉湖湿地和后官湖湿地公园旅游线路。突出重点,加强引导,集中力量打造九真、嵩阳区域休闲农业产业带,着力建设1-2个在全市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休闲精品亮点,带动乡村休闲产业连片发展。
三、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推进农民新区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优先发展农村各项公共事业,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一)加快农民新社区建设
进一步深化城乡发展规划,鼓励和支持居民点多样化布局,体现新农村建设个性风格。加快商业小区开发,以“土地向规模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为原则,加快蔡甸、大集、奓山、姚家山、常福新城等区域农民新社区建设,完善社区配套功能。积极探索中西部地区农村“拆小湾并大湾”和“整村搬迁”模式,推进农村迁村腾地,促进土地集约化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十二五”期间,全区共新建农民新社区60个,总建筑面积65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40平方米以上,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
(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争创全国小型农田水利试点区,实施中西部地区中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大力推进堤防除险加固工程,完善农业排灌等防涝抗旱设施,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大通湾公路建设力度,维修改造通村公路,进一步完善农村路网,便捷农村公共出行。促进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构建“三农”服务网络体系。进一步加强粮食仓储建设与管理,保障粮食安全。重视和支持革命老区建设,改善老区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做好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安置工作。
(三)积极转变农村发展方式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无牛耕村全覆盖。积极倡导农村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秆等为主要原料的生物燃料、肥料、饲料,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使用,全区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到70%。积极探索和推广“星光村”模式,发展和壮大村级经济。“十二五”时期,星光村创建全国百强村和全省十强村。
(四)优先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体现社会均等化发展要求,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初中标准化学校教学条件,缩小城乡办学水平差距。加快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群众就医“小病不出村镇、大病不出区”。完善农村就业和保障体系,优化农村就业环境,提高城乡就业服务水平。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养老保险全社会覆盖。加强农村“五保户”供养,落实基本生活保障。
四、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探索推进农村产权体制改革,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不断创新农村社会化管理,加快生产要素在农村的流通,促进“三农”协调发展。
(一)创新农村产权交易体系
进一步健全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市场体系,完善区、街(乡镇)两级交易市场功能,加快农村土地集中流转,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配,逐步实现农村土地利用向规模化、连片化发展,积极推广永安广地等土地流转模式,探索“农民让地入股、公司集中经营、受益共同分配”的“农场”化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结构由零散局面向名优产品、规模产品调整,提升都市农业组群发展。以农村“四荒”地使用权、林地和林木使用权、农业类知识产权为主,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类物权交易,盘活农村资源,推进资源资本化,激活农业经济,力争“十二五”期间实现一家涉农企业上市经营。
(二)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以农产品直供、配送、连锁服务为导向,大力推广“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模式,积极发展农产品产销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拓宽农产品销售市场,促进农产品生产增值增效。探索建立农业风险保障体系,鼓励和引导农户参与农业生产保险,降低自然灾害引起的农业生产风险,减少农民损失。
(三)创新农村社会化管理体系
以“村民自治、内部管理”为导向,继续深化农村“一事一议”制度、村务民主听证制度,推进基层民主管理。积极探索农民新村、农民新社区物业管理制度,加强农村基层综合管理。逐步建立区、街(乡镇)、村(社区)三级农村综合便民体系,提升农村综合服务水平。推广星光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
第五章&&建设生态宜居新城&&发展现代服务业
准确把握武汉市调整城市空间布局、推进重大功能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整合优势资源,深化东部开发,全力推进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建设,抢抓机遇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力争“十二五”时期新城内建成1个健康谷、2个商业城、2个总部经济区、1个文化创意产业区、1个文体游乐园、1个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带动全区服务业转型升级,2015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
一、高标准建设生态宜居新城
展现新城特色,探索开发新路,高起点编制新城规划,高标准建设新城,充分体现新城对全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带动示范作用,充分体现新城对全区建设“两型社会”的支撑作用。
(一)突出新城功能特色
按照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全民创业高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总体要求,突出新城功能特色,展示新城风格魅力。
突出生态特色。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按照显山透绿、清水入湖要求,加强山体保护、植被修复、水系截污工作,全面禁止矿山采石和污水排湖,保护、改造现有森林,增加景观绿化,建设沿河水系水位线上100米的森林生态保护圈。规划建设后官湖省级湿地公园,保护和修复湿地自然景观。严格控制建设强度和建筑密度,提高绿化覆盖率。实行最严格的废弃物排放监控制度,最大限度减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到2015年,新城人均城市公共绿地达到15平方米,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达到45%,湖泊河流保持现状水域面积不减少,水质提升到Ⅲ类以上。
突出宜居特色。以建设最适宜人类居住的新城为目标,高标准、高起点打造人居环境。建设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加快形成主干道网环格局,完善路网疏散系统,促进轻轨E3线尽快通达文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高供水、排水、污水、供电、天然气、绿化、通信、有线电视、环卫等服务功能。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建设中小学校、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治安消防、便民服务等公益设施,合理规划布局金融、邮政、信息、中介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新区生态环境最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发达城市接轨,创造最佳人居环境,积极吸纳中心城区人口疏散转移和国内外人士安居创业,打造30万人口规模的现代卫星城市。
突出产业特色。围绕建设“没有工业污染的生态新城”目标,加强产业定位和引导,努力将新城发展成武汉新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推动高端地产、商务会展、生态旅游、康体休闲、创意设计、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推进健康产业快速成长,积极支持合众人寿健康社区、同济健康社区等健康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打造中国最大的健康产业基地。加快新城区域农业转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促进农业规模化、板块化、景观化发展。限制新城工业发展,对现有工业园区进行改造升级和转型,加快节能减排,新城核心区全面禁止新上工业项目。到2015年,新城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0%以上。
突出文化特色。加强知音文化发掘和提炼。以知音文化为主线强化新城景观和公共建筑形象塑造,以背山环湖、高山流水为特征突出新城建设风格。着力提升新城现代精神风貌,积极倡导诚实友爱、真诚互信的人文情怀,建设和谐社区和文明新城。
(二)强化新城示范效应
把新城作为全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导区域,用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推进新城发展建设,为全区提供典型示范。
强化节能减排。围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优化基础设施结构与布局,增强系统性和协调性,强化基础设施对区域内节能减排的支撑作用和保障能力。加强规划设计引导,鼓励和支持重点项目使用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广泛应用太阳能、风能、地源热泵、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加强新城环境监测和节能监督,提高市民节能减排意识。制定新城节能减排标准,到2015年,新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低于0.35吨标准煤/万元,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
创新拆迁安置。加大土地流转和迁村腾地力度,按照“还建优先、妥善安置、保障覆盖”原则,全面推进还建社区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积极推进“拆小并大、整村搬迁”模式,集中建设新天、铁铺、杨湾、马鞍、姚家林、大集、小集、南湖等8个农民生态社区。整理可供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实行可用地集中整理,连片整理。对开发用地进行集中管理和储备,保障项目建设需求。
推进精细管理。加强新城城市管理创新,针对不同区域,实行差异化机制,创造优良的城市管理服务体系。在商贸繁荣区域,积极试行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维护城市整洁有序;在居民集中区域,加强社区建设,发挥社区作用,建立便民服务中心,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变。
(三)发挥新城引领作用
把新城作为全区改革开放的门户和平台,着力增强集聚辐射功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建设产业高地。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兴前沿产业。以健康产业为突破口,整体推进新城服务业高端化发展。加快金融、创意、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拓宽我区服务业领域和深度;加快引进总部经济、研发机构和企业孵化器,抢占产业链制高点,赢得产业分工优势;加快发展高端休闲会所宾馆,提高蔡甸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以新城现代服务的加速发展,带动全区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增强辐射功能。围绕全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增强新城对工业园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新城与其他区域连接的交通通道,强化基础设施对接。结合全区工农业生产,大力发展与本地产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在技术支持、人才培养、资源集聚、产品营销上密切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充分利用新城技术优势和人脉影响,促进新城研发成果和上下游产业在工业园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落地转化。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专栏: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功能布局图】
二、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开发建设为契机,顺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要求,把促进服务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强区富民的关键环节,着力提高全区服务业规模和层次,逐步增加服务业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一)加快形成服务业支柱产业
健康产业。发挥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健康养生、康复疗养、临床医疗、医学教育、养老服务为一体的健康产业,积极推进合众人寿健康社区、同济健康社区、职工疗养社区、侨亚健康社区等健康项目建设,带动全区健康产业发展,力争将我区打造为全国最大的健康产业基地。
旅游业。以度假旅游为主体,以生态休闲为特色,以“知音故里·莲花水乡”为品牌,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加快大好河山、荆楚沉湖、索河渔村等观光游览型景区的改造升级,推进世茂嘉年华室内游乐园、游艇俱乐部、知音观荷园等参与体验型旅游项目建设。组织开展 “西甜瓜采摘节”、“观荷采莲节”、“沉湖捕鱼节”等节庆活动,提高我区旅游知名度。加快旅游名镇名村建设,打造索河旅游景观和基础设施,扶持旅游名村开展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游,带动农民从事旅游产业受益。以世茂、和黄五星级酒店、太子五星级会所等度假村、酒店为支撑,努力将后官湖打造成华中地区一流的度假会务区。
商贸物流业。以提供便捷丰富的商贸服务为目标,加快城乡商业网点建设,积极引进现代化大型购物中心和大型百货店,填补城乡居民对大宗高档商品购物的需求。着力推进七大市场建设,重点支持世茂摩尔城、和黄商贸城、星光建材城、海天汽配城、沌口钢材加工贸易城、华中商贸城和姚家山货运枢纽发展,打造活跃的商贸流通产业,提升全区商贸服务业整体水平。加强物流资源整合,鼓励和推行货物运输实行集约化、网络化经营,逐步改变货运市场经营主体过散过小的局面,大力发展滚装运输、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引导物流业由粗放型、数量型向规模型、质量型、服务型转变。
房地产业。以水乡文化、生态宜居为特色,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重点发展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高端地产业,全力支持世茂嘉年华、和黄商贸城等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区域内高绿化、低密度高档居住区发展,推动节能环保技术在房地产业的广泛应用。稳步推进蔡甸城关房地产发展,突出莲花湖综合治理和沿江开发,加大旧城改造力度,调整优化住房结构,塑造新型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富有魅力的生态居住区。
建筑业。整合建筑业资源,加快建筑业技术进步,增强建筑业综合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促进建筑业提档升级,到“十二五”末,力争区属一级总承包建筑企业达到5家,地方建筑企业成为本地建筑发展的主体,年产值达15亿元以上。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大力实施绿色建筑。
(二)大力培育服务业新兴产业
文化产业。加强规划引导,积极支持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体育产业。结合世茂、和黄、健康谷等综合性项目建设,加快发展3D影视、健身、购物、娱乐等都市文体休闲产业,打造Imax综合体,形成文化产业新业态;结合长江大学建设,着力打造体育基地、全民健身综合馆,推进文体产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加快挖掘打造九真山道教文化、嵩阳山佛教文化、马鞍山儒教文化,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信息产业。依托武汉科技优势,抢抓武汉开发区实施经济开发向技术开发转变的机遇,积极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制造、软件开发生产、计算机辅助系统开发生产,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工模具制造,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系统开发。
科技服务业。加快引进以总部经济、研发经济为代表的“头脑经济”,吸引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基地和新产品开发设计中心等进入我区,为企业提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概念设计等服务,开发科技中介、科技人才交流推广等服务。
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及新型零售业态,推进现代化农产品市场流通设施及农产品贸工农一体化设施建设,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物业管理服务、残疾人服务等城市社区服务网点设施,加快大众文化、科普、体育设施建设及产业化运营等。
(三)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工业园区和农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加强服务业与工农业生产的有机融合。按照工业园区的产业规模和功能特色,积极规划和建设一批生产生活配套服务区,集中解决企业仓储配送、资金结算、住宿餐饮、文体娱乐、医疗保健等共性需求,减轻企业社会化压力,提高服务效率和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支持艾德蒙、人民电器等总部项目,规划建设天鹅湖大道总部经济区。加强农业生产服务,继续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促进农超、农商对接,提高农业综合服务能力。积极促进我区重点产业在创意、设计、研发、储运、销售等环节的配套服务能力建设,整体提升产业链价值和品牌效益。
第六章&&完善城镇体系&&提升管理水平
按照统筹协调、集约利用、适度超前、强化引导的总体要求,突出重点,打造特色,推动城镇建设健康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以城关为核心,新城为重点,中心镇和一般镇为基础,形成层次鲜明、布局合理、梯度辐射、功能互补的网络状城镇体系,加强空间和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完善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有序引导人口向城区和中心镇集中,加快构建“城关和新城引领、重点镇支撑、区街村联结” 的城镇格局。
在具体的空间分布上,东部地区重点打造“一城(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二带(新天大道现代服务业带和318国道先进制造业带)、三园(沌口、常福、姚家山工业园)”,加速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繁荣发达的全区经济增长“引擎”,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中部地区充分发挥“一河两山”(索子长河、九真山、嵩阳山)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和生态休闲游,实行农业、工业、旅游业综合发展,突出产业特色,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增强发展实力,建设工业商贸型、旅游服务型城镇;西部地区重点加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整合农业资源,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沉湖湿地自然景观,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设生态农业型城镇。
二、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积极创建森林城市和生态安全示范区,努力提高城镇化率。蔡甸城关加快南移东扩步伐,加速推进与生态宜居新城对接,拉开武汉卫星城市框架,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带动张湾、玉贤向心发展。进一步突出“城在湖中”的特色优势,巩固莲花湖综合治理成果,完成沿湖路面改造及截污管道敷设工程,改善莲花湖水质和周边人居环境。开展城区道路整治,完成城关主要道路刷黑;改造城区排水管网、市政道路和绿化景观。推进独山大道延伸、成功大道、公园路、汉江路等道路建设工程。加快旧城改造步伐,结合保障性住房建设,成片推进河街、五层街、马号街等老城区改造,改善城关整体面貌和居住环境。积极推进新天大道沿线开发,实施318国道沿线都市农业绿色走廊示范区和奓山街省级新农村示范项目建设,实现配套景观与东风大道对接。侏儒街按照建设蔡甸西部地区人口、小商品、农副产品集散地的目标,着力打造武汉口子镇中新农村、新家园、新社区的亮点。索河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积极创建湖北省第二批旅游名镇。永安街继续推进湖北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创建工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消泗、桐湖、洪北也要按照规划合理、特色鲜明、用地集约、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增强城镇扩张力和推动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集聚,促进城乡要素梯次转移,合理流动,带动农村地区快速发展。
【专栏:东部市政道路及配套设施规划布局图】
三、提升城镇管理水平
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约束力。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不同性质地区的区域范围和功能定位,划分城镇、农村居民点等生活空间,农业、工业等生产空间,林业、水面、湿地等生态空间,管理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程序。
实行城镇规划统一管理,引导小城镇水乡休闲特征发展,提升城镇居住品味和魅力,突出城镇主体风格。
推进城镇综合管理。建立区街联动,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大城管工作格局。推进数字化城镇管理机制,将城镇综合管理的投诉受理、协调督办、检查考评等工作纳入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加强城市管理执法市场监控,提高执法服务水平。加强城镇应急体制建设,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和物质储备。加大违法建设控管力度,认真做好“拆违”“控违”工作,促进城乡建设有序开展。
第七章&&完备基础设施&&营造生态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区将迎来城镇建设的高峰。要抓住新一轮投资热潮的机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全区城镇功能,营造优良生态环境,提高发展承载能力,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新型城区打造坚实的基础。
一、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打造东部“四纵八横”交通网络(四纵:京珠高速、四环线、知音大道、通城路。八横:沿江大道、琴台大道西、新天大道、汉蔡高速、天鹅湖大道、新天北路、新天南路、318国道),优化中西部路网结构,构建高效便捷、互联互通、衔接紧密、结构合理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升城镇交通运输一体化功能,实现公交网络全覆盖。
(一)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高标准建设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道路,实现与中心城区及周边高效对接。推进五贤路、通城路、天鹅湖大道、新天南路、新天北路、十永线西段改扩建等重点工程,完善东部骨干路网。
强化对外交通集散能力。新建蔡甸至汉川一级公路、三官大桥及公路接线、琴台大道西延伸线等重点项目,实施318国道武汉至仙桃改扩建、蔡城公路改扩建工程。
大力提升城乡公路等级。实施龚侏线改扩建工程,完成松茅公路全线和百曲公路前半段改造,改扩建工西线、蔡独线、军侏线、檀黄线等一批二级及以下公路。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农村公路建设800公里。
【专栏:“十二五”交通一级公路网络图】
(二)提高水路交通能力
以南水北调汉江流域综合整治和武汉新港建设为契机,改善水路通航条件。争取省、市投资,建设蔡甸、龙家台2个作业区,建设三官、五星2个2000吨级码头,用于货物疏运。继续对汉江汉川至蔡甸42公里航道进行整治,提升航道等级。
(三)发展城乡公共交通
积极争取省、市支持,沿和黄路、知音大道北线、318国道引进市区公交进入我区,逐步扩大覆盖面,缩短与中心城区距离,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
做好区内客运公交化改造。按照二级网络“一线一公司”原则,取消挂靠经营,实现道路客运班线的集约化、规模化、公司化。积极推进农村客运“湾湾通”工程,提高农村客运通达深度,逐步实现自然湾基本通班车的目标。
扩大城关公交覆盖面,适时增加城关至柏林、新农、大集、高庙的公交线路,推行IC卡刷卡缴费,更新公交车辆,力争“十二五”末运行车辆达100台。规范出租车辆管理。
加强公交港湾建设,新建蔡甸至侏儒、黄陵、张湾、大集公交港湾150个,改善群众候车环境。
(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步伐&&&&&&&&&&&&
积极做好武汉地铁E3线延伸至文岭地区的各项配套工作,加大衔接协调力度,完善线路及工程建设方案,促进早日顺利建成通车。抓紧策划通达蔡甸城关的轻轨项目,提前谋划城市空间布局调整。加强城际铁路建设的前期协调。
二、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一)供水
增强供水能力。新建日产20万吨钟家台水厂(“十二五”末10万吨);改扩建蔡甸水厂,使日供水能力达到10万吨,加快城镇供水管网改造,促进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到15%。全面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新建、扩建中心水厂9座,新建中继加压站2座,改造、新建小型水厂20座,实现供水管线进湾入户。
(二)污水
加快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实施蔡甸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配套完善污水管网收集系统,铺设城关污水管网13公里;推进东部污水收集系统建设,新建污水提升泵站5座,铺设污水管网38公里;加快常福、奓山、大集以西地区至黄陵污水处理厂排污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及处理率。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力度,建设一批分散式污水收集处理设施。
(三)电力
完成何湾220KV变电站及输电线路工程,实现全区安全可靠供电;加快110KV高庙、九房嘴变电站和35KV玉贤变电站及输电线路工程的新建,完成110KV文岭、35KV索河和姚家山等变电站的扩容工程,将变电站站址和输电线路走廊纳入全区控制性规划中,完善区域供电主干网。
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供电标准和保障系数,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需要。
(四)通信
推进电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加快通信基站建设,优化能力,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完善邮政服务,实现邮政网点村镇全覆盖。
(五)燃气
扩大燃气使用范围,全面铺设城镇燃气管道,新铺设管道15公里,实现城镇燃气普及达到92%以上目标。
推行禁煤限油,对新落户企业强制要求使用清洁能源,鼓励现有企业实行煤改气、油改气,扩大燃气利用范围,推进公共建筑类用户用气。加强燃气管理,规范瓶装气供应市场。
(六)环卫
大力推进城乡清洁工程,按照“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模式建设城乡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积极配合千子山垃圾处理厂建设,新建垃圾转运站4座,垃圾转运台11座。全区286个行政村分别建设垃圾堆放池1-2个,投放一批垃圾桶。推广垃圾分类收集,新建和改造一批公共厕所。
【专栏: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图】
三、实施防灾减灾工程
构筑“防大洪、抗大涝”的防御体系。推进汉江一级堤防建设,实施分蓄洪区综合治理工程,积极筹建消泗兴无垸安全区,着力建设一批大型防洪抗涝基础设施,切实保障易涝易渍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实施气象综合观测基地、气象预警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气象观测、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加强城乡避雷设施建设和监管,积极预防雷击事件发生。优化气象公共服务和应急服务,推进气象信息资源与交通、农业、城建、水利等领域的共享,有效预防极端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
强化森林火灾防控。增设护林防火监测站,修建防火隔离带,做好森林防火预案,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继续加强人防设施建设。突出人防设施的养护和管理,抓好抗灾减灾应急预案。
四、大力营造生态环境
建立环境保护和改善升级的长效机制,坚持监督治理并举原则,从源头治理突出环境问题,加快实施一批生态治理项目,保护青山绿水资源,维护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一)推进清水入湖工程
加快污水收集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推进东部污水收集系统建设,确保东部开发区域污水集中收集和处理。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提高市民节水意识。推行水产生态养殖模式,合理保护和利用湖泊资源,继续开展水产养殖业环保专项整治行动,禁止在知音湖、小奓湖、西湖、沉湖等重点湖泊网箱养殖,禁止渔业过度开发和掠夺式养殖。加强重点水域水质监测,建立东湖水系、西湖水系等重点水系监测机制,关闭沿湖排污口,实时监测水质环境,保护水面生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治理,对农村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二)保护森林矿产资源
实施矿产资源利用总体规划,进一步压缩矿山采石范围,逐步关停采石企业。加快实施采石迹地复绿工程,采取坡面固定、平面造林、垂直复绿等方式,对破坏山体进行复绿改造,恢复山体自然生态。加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力度,“十二五”时期,全区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36平方千米,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260公顷。推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绿化工作,201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6.5%。
(三)保护与合理开发湿地资源
在严格保护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推进湿地旅游业发展。重点发展垂钓观鸟、休闲度假、水生植物研究、乡村旅游、科技农业、水域景观、民族文化、湿地生态教育产业,重点建设草甸观赏区、芦苇观赏区、野菱观赏区和旅游码头。
规划建设后官湖省级湿地公园,加快修复湿地自然生态,保护生态多样性。
(四)创建农村清洁家园
实施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实现污水收集系统东部地区全覆盖,中西部地区农村生活污水“一村一治”。继续深化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管理模式,建立农户宅基地使用范围内卫生责任制度,合理布局垃圾收集点、转运台、转运站,加强清运设备配置,建立“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的管理机制。加强农村山体、水面、植被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修复,对毒害污染性农业生产资料进行严格监管,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重点山林、湖泊、河流、湿地进行监控和治理,保护和恢复农村生态环境。
(五)加强环保制度建设
推行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群众举报督办制度、强制清洁审核制度,加大清洁生产宣传力度,建立群众参与环保监督活动平台,增强群众参与环保行动意识,提高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建立全民参与环保活动的新体系。加强城市“废渣、废液、废气”治理,重点加强噪声、汽车尾气、扬尘等污染防治监管,建立防治油烟、噪声扰民等三产业污染问题的新机制。
稳步推进环境监管机制改革,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建设“三同时”制度,加大环保在招商引资中的介入力度。继续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充分发挥规划环评的指导作用,科学划定环境功能区,合理布局产业发展。提高环境管理能力,实施环境监察、监测标准化建设工程,建设环境质量监测及污染源监控处置系统、环境宣传与信息网络平台。
第八章&&加强民生建设&&提高幸福指数
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推进民生系统工程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提高居民幸福指数,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基础教育现代化水平,发展惠及全区居民的公平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巩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健全学前教育体系,鼓励多元化投资办园,力争“十二五”期间每个街(乡镇)建设1-2所公办幼儿园,全区学龄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达到80%以上。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8%以上,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初中生控制在3%以内。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6%以上,高中毛入学率97%。进一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推进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和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建设,进一步改善寄宿制学校食宿条件和初中标准化学校教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人数达到90%,初中教师本科学历人数达到80%,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人数达到25%。
(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为目标,构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加大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招生分流调控力度,确保每年中专和职业高中招生比例达到50%。整合全区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加大投资力度,高起点、高标准完成区职业教育中心新建工程。优化配置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探索与大专院校联合办职业教育的新模式,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以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加强与重点企业、重点用工单位协作,巩固提高用工企业与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形式,定向培育技术适用型人才。加快职教特色建设,努力建设国家示范职业教育中心。
(三)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继续优化教育资源,加快调整中小学校规划布局,撤并一批办学规模较小的学校,“十二五”期间,全区学校由“十一五”末的104所调整为85所。以基础教育为重点,协调发展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重视薄弱学校的建设与改造。突出抓好基础教育师资力量均衡配置,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缩小同类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距,促进九年义务教育均等发展。
【专栏:寄宿制学校规划布局图】
二、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整合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资源,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群众健康水平,创建“湖北省农村居民健康工程先进区”。“十二五”末,全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16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6/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8‰以下。
(一)完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
完成市第十三医院整体搬迁工程,扩大医疗整体规模,住院床位增加200张以上,提升其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建成新的区疾控中心、医疗急救站,提高医疗应急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加大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0个村卫生室的投入,不断健全卫生服务网络,改善广大农民就医环境。整合城关地区卫生资源,改善全区妇幼保健、皮肤病防治等医疗环境。继续加快中医事业发展,完善中医院基础设施,提高中医诊治水平,促进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进一步加大血防“整区推进、综合治理”力度,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专栏:卫生服务三级网络示意图】
(二)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以社会化健康产业为方向,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兴办一定规模的医疗机构。“十二五”时期,力争建成同济三甲医院。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落实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落实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制度,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持续降低药品价格,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用药需求。坚持基本医疗公益化发展方向,探索推进公立医疗改革。加强卫生行风建设,改进服务态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三)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进一步加大医疗先进设备、仪器配备购置投入,提高医疗现代化水平。加大医疗重点专科建设力度,加强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带动医疗卫生各学科的发展,全面提升医疗队伍整体技术水平。进一步完善医疗队伍保障体系,改善从医人员待遇环境,面向重点医学院校和重点医院,加快人才引进步伐,全面提升医疗队伍整体水平和服务能力。至2015年,我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医护比达到1:2,每千人口床位数达到3.2张。
三、构建健全的社会就业体系
以“就业岗位充分”为目标,把就业与再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为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创造充足的就业机会,努力打造宽松就业的和谐城区。
(一)深入推动全民创业
进一步落实全民创业扶持政策,简化创业审批程序,放宽准入条件,扩大创业小额贷款,落实税费减免政策,优化培训服务。强化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扶持措施,加强政策和资金倾斜,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进就业。进一步完善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机制,鼓励和支持更多劳动者转变为创业者。深入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消除零就业家庭,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难问题。
(二)努力拓宽就业渠道
围绕“四大产业”链,加快重点园区制造业引进,带动劳务需求。鼓励和支持中西部中心集镇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丰富各类灵活就业形式。建立适合市场需求的农民工培训体系,实现就业前培训全覆盖。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就近转移就业和返乡再就业。深化公共就业服务,构建城乡就业网络体系,发布用工信息和人力资源信息,推进大学生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
(三)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加快构建“尊严劳动、体面劳动”的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劳动执法监察,规范用工行为,深入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落实《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加强各领域、各行业劳动争议调解。创新用人单位诚信守法监督机制,健全企业用工信息库,加强劳务跟踪服务,及时妥善处理群体性劳资纠纷事件。加大劳动政策法规宣传力度,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法律法规意识,构建和谐企业。
四、全面加大社会保障力度
以“全民参保”为目标,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网络,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待遇,让广大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和社会主义优越性。
(一)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
加大拆迁还建房建设力度,继续实行“集中规划、先建后拆、整体搬迁”措施,完善还建房配套基础设施,保障拆迁居民基本住房需求。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加快城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经济租赁房建设,改善低收入人群居住条件。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公共租赁房建设,创新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满足困难群众住房需求。“十二五”期间,全区廉租房建设面积2.5万平方米,新增经济适用房12万平方米。
【专栏:保障性住房建设预期表】
(二)健全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面、可持续”的原则,建立城镇职工、城镇老年居民、新型农村农民、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五位一体”的养老保险体系,实现养老保险全社会覆盖的历史性突破。逐步提高待遇,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平衡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率标准和待遇水平,实行医疗保险统一管理和基金统筹。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险年度最高支付标准,扩大门诊重症疾病治疗范围。
(三)推广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加强预防调控,促进就业稳定。加大工伤保险扩面,逐步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建立工伤预防、康复、补偿“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体系。探索建立生育津贴制度,扩大生育保险范围。
五、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救助事业
积极探索社会化福利事业建设,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稳步推进慈善事业发展,构织更加完善的社会“安全网”。
(一)创新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积极推进宜居新城健康社区、养老社区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事业,大力发展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健康养老机构。重视和加强老龄事业发展,健全老年人生活稳定保障机制。整合福利资源,启动实施区中心福利院整体搬迁工程,新建床位1000张,满足城关及周边地区养老需求。推进乡镇福利院提档升级,力争“十二五”末乡镇总床位达到2000张,乡镇福利院三星级创建3所,二星级创建全覆盖。
(二)加大社会救助力度
加强城乡低保救助,逐步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实现应保尽保。建立农村低保资金随经济发展同步提高的增长机制,减轻农村基层经济负担。加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完善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机制,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灾后24小时内得到有效救助。进一步提高救灾物资储备能力,扩大储备物资品种和数量,保障应急救灾供给。加强专项救助,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困难群众临时救助、殡仪救助、流动和困难人群救助等制度,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
(三)稳步发展公益慈善事业
加强引导和协作,凝聚民间力量,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慈善事业建设。继续加强“慈善超市”和慈善会建设,培育和发展公益型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慈善机构救治功能。加强福利彩票行业管理,广泛筹集资金,加大社会福利事业投入,扩大慈善事业惠及范围。积极创建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加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突出抓好残疾人康复工作和就业扶贫工作,努力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条件和社会助残环境。
六、合理调节收入和分配
统筹居民收入与GDP增长,兼顾城乡收入分配平衡发展,保障全区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一)提高居民收入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报酬。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增长保障机制,深化机关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十二五”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
【专栏:居民收入预期图】
(二)缩小贫富差距
以促进社会公平为重点,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积极发挥税收、捐助等调节功能,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有效缓解行业、地区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加强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综合保障体系建设。建立行业收入预警机制,加强垄断行业、高收入行业个税征管,逐步减小低收入和高收入比重,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缩小社会成员之间贫富差距。
第九章&&促进人文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一、优化人口和计生服务
施行科学的人口管理办法,进一步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2015年,全区户籍人口总数达到50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
(一)稳定低生育水平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强化政策导向,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制。严格控制性别比,继续深化“关爱女孩”行动,严厉查处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非法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绩效管理制度。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治理流动人口生育率偏高问题。
(二)推进基层计生服务体系改革
积极探索农村计生服务站运行方式,整合基层卫生、计生资源,促进计生服务基础设施和卫生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逐步建立和推广计生服务有效机制。
(三)提高计生服务质量
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巩固和完善出生缺陷监测网络和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筛查网络,推广婚前保健服务,加强生育保健知识宣传,免费提供生育保健咨询,提高计生服务质量,促进出生人口素质提高。
二、繁荣和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突出“群众文化、全民体育”重点,加快城乡文体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积极健康的全民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精神生活,提高居民健康素质。
(一)提升文化内涵
继承和发扬知音文化中“平等、诚信、重情、守礼”的人文精神,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植蔡甸特有的文化特征,使之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素质教育中,形成对蔡甸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责任感,发挥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凝聚力、亲和力。建立蔡甸区、蔡甸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平等公正”的文明形象。应用各种形式,宣传科技政策,报道科技致富典型,传播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完善基础设施
整合区文化馆、青少年宫资源,打造城关文化艺术中心。积极推进影剧院维修改造和博物馆新建项目。继续改善游泳馆、乒乓球馆、摔跤训练馆场地条件,推进区文体中心扩容升级。建设中心集镇群众文体中心广场。积极吸纳社会资本,筹建知音文化主题公园,建设东部全民健身广场,合理布局后官湖沿线景观、休闲步道、自行车道等休闲设施。加快城关周边文体设施建设,促进独山公园、长江大学体育中心、成功山文体公园建设,改善江滩公园体育活动场地设施。进一步完善广播影视基础设施,推进“三网融合”工程。
(三)繁荣城乡文化
加强文化“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打造楚剧等传统文化精品,积极开展节庆文化、广场文化等群体性系列文艺活动。深化“文化下乡”服务,鼓励和支持艺术团体下乡演出,继续加强“农家书屋”建设,更新书目种类,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抓好文物遗产保护、申报、出版等工作。加强影视数字化建设,推进先进的广播影视文化发展,2015年,全区实现数字电视用户13万户。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促进文化事业积极健康发展。
(四)发展全民体育
以“普及全民体育健身、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为方向,巩固和发展全区体育基础环境,传承和发扬体育运动优良传统。以全民健身为中心,适时开放中小学校体育场,扩大居民运动场所。积极组织机关团体、社区居民、企业职工等参加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武术、摔跤、羽毛球等传统优势体育活动,培育和选拔体育竞技人才,积极参与全市“九运会”。
三、创新法制与文明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塑造“十二五”时期蔡甸人民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
(一)创建法治之区
贯彻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弘扬法治精神,深化普法教育。创新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法制教育实效。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形成党委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企业依法经营、基层单位依法民主自治、公民知法、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和谐稳定格局。坚持法制宣传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积极推进法治蔡甸建设。
(二)创建平安之区
深化反腐倡廉机制,建设清廉政府,保障干部队伍纯洁。突出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严格控制重大责任事故的发生。健全信访稳定协调机制,注重基层矛盾的排查。加强对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等直接关系群众安全利益的重要领域的监督监测,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三)创建文明之区
以“四城同创”为重点,大力开展城乡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城乡居民文明程度。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创建民族团结的和谐环境。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社区组织作用,建设青少年、妇女教育活动基地,积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支持国防建设,抓好国防动员、征兵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区。
第十章&&创新体制机制&保障规划实施
增强发展的危机感和使命感,以坚强的决心、开拓的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提高创新能力,强化保障措施,确保“十二五”规划的实施。
一、深化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更好地发挥政府资源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大力推进政府职能向宏观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转变。完善行政审批制度,继续推进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优化窗口行政审批流程,取消和调整部分行政审批事项,努力创新集中审批和有效并联审批,缩短审批时限,促进高效政府建设。强化行政问责制,突出公共资源出让、社会安全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重要领域,继续推行行政首长责任制。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机构职能,优化政府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打破市场垄断,行政壁垒和行业封锁,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进土地市场、人才和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规范建设。加快信用体系构建,完善以诚信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优化国有资产结构,拓宽融资渠道,推进市场化运作,降低政府债务风险。积极探索“企业投资、政府回购、权利质押”投融资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产业投资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缓解政府投资压力。探索和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逐步理顺工程建设领域公开招投标和政府采购之间的责权关系,完善招投标管理办法,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积极推进财税体制创新,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合理配置公共财力资源。
二、扩大开放
坚定不移地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突出重点开发领域,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资金、技术、人才,深化区域交流合作,提升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提高引进质量。重点围绕现代服务业和通讯电子、机械汽配、轻纺日化、环保新能源等四大产业链,积极参与或自主组织国内外招商活动,以项目引进投资,以存量吸引增量。创新招商方式,把普遍招商和专业招商结合起来,引进产业专门人才,跟踪产业前沿,提高招商的专业水平。进一步提高项目准入门槛,提高项目引进质量。落实全民招商政策,坚持项目入园区,推进产业集聚和合理布局。
促进外资外贸增长。准确把握国际资本投资新动向,围绕宜居新城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引进支撑项目和重点产业上下游配套项目,促进外资增长。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鼓励和支持汽车配件、机械制造、通信电子产品加大出口,逐步提高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比重,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三、自主创新
建立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实施自主创新和品牌战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市场化运作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建立自主研发机构,对获得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免检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给予奖励。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用活用好工业发展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对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运用方面取得成果的企业予以扶持,以贷款贴息为主要方式,支持中小企业扩大生产、技术创新、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开拓国际市场等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科技三项经费在高新技术行业的运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方向,大力推广科技成果的运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鼓励和支持制造业引进先进工艺、高新设备实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速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对接。积极发展科技农业,充分利用现代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等科技成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继续加大财政科技经费支出,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换。到2015年,全区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5%。
加强科普创建。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争创新一轮全省和全国科普示范区。
四、项目支撑
实施“项目兴区”战略。将项目建设作为实现“十二五”规划最主要的支撑手段,全面推进项目储备、项目策划、项目实施。建立“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库,突出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两型社会”、“四大产业”、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策划和储备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项目,细化项目方案,明确投资计划,分年实施,逐步推进,促进全区项目投资的大发展,大增长。“十二五”时期,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
创新项目协调机制。建立以行政区域为主、政府部门等责参与的项目推进制度,继续改善项目软环境,深化项目落户、开工、投产跟踪服务,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强化项目督办措施,将项目投资工作纳入全区一级绩效管理,实行年度绩效评估考核,促进项目推进工作的高效开展。
建立项目滚动发展机制。发挥项目规划指导作用,确立项目建设“策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的工作思路,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形成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提高项目科学决策水平,加强项目评审,合理确定投资方向,促进项目投资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人力资源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研究和创新人才工作的动力机制,突出抓好人才引进、流通、培养、使用四个环节,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党政机关人才,为全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进一步优化服务,加快“一站式”人才引进窗口建设,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为指导,鼓励高层次实用型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项目引进、技术开发等方式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创新人才市场建设,充分利用好现代网络,完善人才信息平台,加大人才网络交流合作。建立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引进各类急需人才。
落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对引进的特殊技能人才和高层次紧缺人才,落实在医疗、住房、交通、子女入学和家属就业等方面的待遇。对各类急需引进的专业人才,放宽户籍、地域、编制等方面限制,构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进一步健全引进人才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人才酬薪制度改革,探索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建立向重点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的考核分配制度,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加强人才培训。以现代科技知识和社会管理知识为重点,加快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整合人才培训资源,发挥人才培训教育基地作用,着力抓好专业技术人员、名师、名医、公务员等重点人才培训,培养和发展各类实用人才,至2015年,全区高技能人才占工人总数的30%以上,农村实用人才达到3万人。
六、监督实施
制定年度计划。对规划纲要确定的总体目标,进一步细化分解,制定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定各类专项指标,纳入每年绩效目标,实行逐年考核推进。
开展中期评估。规划纲要实施中期,对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客观评估,总结中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查找问题和不足,制定跟进措施,确保规划全面完成。
加强监督执行。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指导作用,整合区委、区政府绩效督查工作职能,加强主要规划指标的跟踪分析,及时发现问题,积极提供对策建议,加大督办力度,促进规划纲要的全面贯彻执行。
主题词:蔡甸区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十二五 规划纲要
索&&引&&号
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汉铁路医保刷卡药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