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的生存环境已经被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破坏的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一线在职及时经历,带过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数学等课程,擅长真题预测,模拟考试演练。
亲身接触过多名高三学生,对于学生高考志愿填报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了解各各省各大学各专业的录取情况。
本身对于自考成考有着很深的接触,对于自考成考试题方面有着专业的解疑能力。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2016年高考语文】宁夏银川一中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下载积分:100
内容提示:【2016年高考语文】宁夏银川一中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8|
上传日期: 12:39:1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2016年高考语文】宁夏银川一中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
官方公共微信往期回顾 &
生态移民民族文化制衡机制的建构
——以宁夏生态移民问题为例
&&&&冯文华&&&&【摘要】在生态移民工程中,需更加关注移民过程中的民族文化变迁所带来的多元民族文化制衡机制弱化问题,并由此造成的迁入地生态系统蜕变及“生态危机”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阻碍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宁夏生态移民问题为例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揭示民族文化制衡格局的稳态延续对生态维护的价值。&&&&【关键词】生态移民 文化变迁 民族文化制衡 生态维护 宁夏&&&&宁夏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回族、满族、汉族等民族在这一地区生存繁衍,这些民族长期杂居形成了相互依存和制衡关系,对区域性生态资源维护起着重要作用。宁夏中部旱带和南部山区常年干旱,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移民成为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但伴随生态移民,必然带来民族文化变迁,这种情况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突出,这就势必使原来形成的民族文化制衡机制弱化,导致迁入地生态蜕变问题,阻碍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对宁夏生态移民过程中的问题调查发现,仅靠制度和经济支持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建构多元民族文化制衡机制,这才是生态维护与建设的有效途径。本文试图以宁夏生态移民问题为例,通过调查揭示民族文化制衡机制的稳态延续对区域性生态维护的价值。&&&&宁夏生态移民概况及存在的问题&&&&移民概况。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劣,西部民族地区更是出现沙漠化、生物资源遭破坏、比例失衡等生态灾变。针对生态问题,党的十八大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通过多种措施保护生态资源,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是其中重要举措。目前实施工程的地区集中在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地区。本文重点选取宁夏生态移民作为研究对象。&&&&当前对于生态环境最为薄弱的宁夏西海固地区来说,生态和生存仍然是一对难以化解的矛盾。在宁夏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伴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该地区长期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生态瓶颈的严重制约。“西海固”地处宁夏中南部山区,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同心、彭阳、泾原等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这里常年干旱,年降水量仅有300毫米左右,由于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且这一地区不是人口稠密区,异地迁移安置难度不大。为此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党中央精神,将国家生态保护建设总体规划落实到位,决定实施宁夏生态移民工程。该工程是国家一项重大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方面的标志性工程。&&&&存在的问题。生态移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科学对策,审慎对待。在宁夏实施移民工程过程中,伴随居住地域的改变,各民族移民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也发生改变。生态移民使得不同民族的交流更加频繁,其民族文化发生变迁有其必然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在移民融入迁入地过程中必然发生民族文化变迁。移民从原居住地到安置地导致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变化,这必然带来民族文化变迁。其次,移民生存环境的改变必然引起民族文化变迁。变迁对迁入地生态资源维护造成影响,最重要的是变迁带来的民族文化制衡机制的弱化所造成的迁入地生态系统蜕变问题。&&&&宁夏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该地区生息着回族、汉族、满族等民族。该地区各民族长期形成的制衡关系对宁夏等区域性生态资源维护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在宁夏实施生态移民,不仅要注重制度、经济策略,同时更需关注文化变迁所带来的民族文化制衡机制弱化问题,建构民族文化制衡机制。&&&&多元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生态资源利用的差异&&&&土地资源盐碱化、水资源匮乏是该地区主要生态灾变,各世居民族所处的生息区生态灾变程度也不同。回族世代定居宁夏,集中分布于中南部地区。历史上回族主要靠旱地游耕和放牧为生,他们大多以二三十户人家建立一个村落,分布在山地地带。由于气候干旱,这些生息区存在严重水土匮乏现象。这一民族的村落都是沿山排列,山林被称为护村林,不容许随意占用,也禁止滥伐滥采,一定程度上成了“自然保护区”。随着发展,当地政府考虑到这一地区处于常年干旱状态,向他们推广种植适合干旱地区生长的高产农作物,然而有些农作物并不完全适宜该地区种植,造成生物物种蜕变,出现了今天的生态灾变现象。满族是这一地区较晚到的居民,主要是从东北、内蒙等地迁徙宁夏支援西部建设。该民族集中分布于城镇地区或交通沿线,为此这些满族居民被当地的回族、汉族称为“外来者”。为了生存发展,这些满族移民大多靠毁林开荒建厂生产,种植作物为生,其建构的固定厂房和农田不同程度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宁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地区,汉族移民迁居当地之后,和回族等少数民族共同生活,促进了文化融合。但为了地区发展,汉族移民通过毁林开荒等方式扩建厂房,忽视了生态环境维护问题,这也为今天生态灾变带来隐患。尽管当地回族、汉族、满族等民族的存在发展必然带来不同程度的人为生态灾变,然而多元民族文化制衡格局长期稳定运行促进了各民族稳定生息。笔者在对宁夏生态移民点调查中发现,不少汉族居民消费物品多来自农田作物;回族以消费牛羊等动物食品为主,回、汉民族间在生物资源利用上存在差异,因此不会导致单一或过度利用某一种生物资源问题,生态资源比例相对平衡。&&&&通过揭示宁夏各民族文化背景和生态资源利用的差异,我们能够正确理解在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民族文化制衡格局是如何使这种人为生态危机得到有效控制的。可以说民族文化制衡机制对生态资源多样性维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宁夏生态移民过程中民族文化的变迁,各民族文化日趋同化,加之移出地和移入地文化上存在差异,这使得不少移民对迁入地文化一时无法适应,只能追寻其原有毁林开荒种植作物的生产生活方式,以此为生态灾变埋下隐患。由此也折射出宁夏等生态移民地区多数考虑了自然生态移民,而忽视了生态移民的第二重性质,即社会文化适应性,移民过程使得民族间文化制衡格局弱化了。如农田的扩大挤占了可利用的其他生态资源,矿产资源的无序开采毁坏了林地和农田等,这些都反映出民族文化固有的自我节制能力的衰退,文化固有的对民族生存环境的维护变得脆弱,这正是宁夏迁入地生态灾变出现的主要原因。这样的生态危机牵涉不同民族和社会层面,仅靠经济的保障或先进技术很难解决,而应建构民族文化制衡机制。&&&&生态资源维护与民族文化制衡&&&&在前部分论述中不难看出,宁夏聚居的回族、汉族、满族等民族按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利用和维护生态资源也并非不会发生人为生态问题,只是这样的问题在各民族的正常生产生活中能够得到能动的修复。但由于生态移民过程中带来的文化变迁,使得多元民族文化制衡格局被打乱,造成迁入地不同程度出现生态灾变。那么治理这一问题关键还是要依靠民族文化制衡格局的构建。从整体上看,生息在宁夏地区的各民族的生态资源利用方式不尽相同。他们在多元民族文化制衡机制作用下,就像自然界生物物种一样各自生存于特定生态位中。他们在资源的利用和维护中相互牵制相互促进,各民族对资源的利用始终保持均衡利用格局。在我国实施生态移民的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区也存在着类似情形。&&&&近年来宁夏移民迁入地出现生态灾变则是违背上述利用格局并长期积淀的后果。自宁夏生态移民以来,在迁入地,一些移民保持原有毁林开荒的生产方式,促使这些民族在生态资源利用种类上呈现单一化。就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地区来说,随着移民深入,农田产品消费量大促使农田面积扩大抢占其他资源生存空间而导致比重失衡。以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状况为例,红寺堡位于宁夏中部干旱风沙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以来,已搬迁安置群众近20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一半以上。由于这部分移民与迁入地汉族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本民族文化逐渐被同化,他们对迁入地资源利用的方式日趋单一化,导致不同程度流水和重力的侵蚀,今天迁入地出现的沙漠化等生态灾变就是这些负作用长期积淀的后果。稳定的文化制衡格局形成以后,相关各民族在生态资源利用上必然拉开差距,在民族文化制衡格局下,生态资源利用就会趋于均衡化,这是多元民族文化相互制衡、合力作用的结果。这种制衡格局既有利于各民族对生态资源的正常利用,也有利于保护生态资源。&&&&通过前部分关于制衡关系实例的分析,可以得出在民族文化制衡作用下,人类对生态资源的利用呈现出规律性特点,即民族文化制衡与生态资源维护存在密切关系:比如资源利用均衡化;利用办法多样化;对资源的利用节制化;在利用中伴生的人为生态问题会自然分散开去或在其他民族的利用过程中得到消解等。民族文化制衡机制对生态环境的维护成效显著,它主要是借助文化正常运行的因素来应对生态灾变问题,这既有利于各民族对生态资源的正常利用,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鉴于此,笔者认为应积极探究这种民族文化制衡机制的建构,以维护宁夏生态的稳定延续。&&&&生态移民民族文化制衡机制的建构&&&&当前人类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生态灾变,其重要原因在于各民族文化处于非正常运行状态,文化制衡机制弱化。但是文化制衡格局紊乱只是暂时的,而不是无法解决的。通过借助文化固有的适应性,弱化的文化制衡机制可以通过各民族文化的自我调适和人为的措施进行重构,使其稳定延续。那么,究竟如何建构这种制衡机制,笔者结合实际从四个方面进行探析。&&&&当地政府要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加大宏观引导与支持。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与之逆行必然导致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失去和谐,带来区域性生态灾变。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更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应得到高度重视。在宁夏生态移民过程中,由于回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受迁入地影响较深,产生了文化变迁。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但其传统文化常常被忽视,导致原有的民族文化制衡机制弱化而引发生态灾变。因此政府应完善本地区回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机制,提升移民文化方面福利。对宁夏少数民族移民而言,政府应健全移民最基本文化教育权利保障机制;提升迁入地文化教育设施建设和教育福利;满足民族宗教信仰权利需求,政府帮助建立移民真正想要的传统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建设包容性文化。笔者通过考察了解到当前宁夏地方政府生态移民方案大多重视生态和经济问题,而忽视了移民中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问题,忽视文化制衡机制弱化问题,为此当地政府应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用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引导特色民族文化的传承。&&&&深入理解民族文化适应的双向性,科学进行生态建设。《生态人类学导论》一书中对民族文化适应的双向性进行了界说。所谓民族文化适应的双向性就是既要适应它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又要适应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民族文化在适应自然生态环境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结构和元素,能成功规避所处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可以说导致宁夏移民迁入地生态灾变的主要原因就是多元民族文化制衡机制弱化的后果。由于汉族强势文化的影响,这些从宁夏西海固等山区移民来的回族等民族文化强化了其社会性适应,放松了对所处生态系统的适应,造成了对所处生态系统的偏离而导致生态危机。如果生态灾变损害了移民正常生产生活,其他民族的文化可以警觉,推动各民族建立新的民族文化机制衡机制,生态灾变也就可以通过各民族的文化制衡加以克服。为此当地政府在实施宁夏生态移民工程时,首先要清楚和了解民族文化适应的双向性特点,科学进行生态维护建设。在延续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基础上,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避免因民族文化制衡机制弱化造成的迁入地生态灾变。&&&&处理好移民角色转换问题。在实施生态移民过程中,处理好移民的角色转换问题是移民迁入地生态建设和维护的内在动力。生态移民过程可以说是一种社会角色转换过程。常年居住在宁夏中南部山区的回族移民还没有为迁入地生活做好准备,之前的传统文化观念、生活方式都和新的角色发生碰撞,导致社会角色与身份的脱节。社会角色不断改变着本民族传统文化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使其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融合。为此,角色转化时期,当地政府应结合各民族生产生活、文化观念特点,给予其政策支持。对于宁夏生态移民来说,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是造成角色中断现象的主要原因。宁夏人口主体为回族,他们集中生活在宁夏中南部地区,主要以农牧生产、信仰伊斯兰教为主。迁居城镇后,现有的清真寺无法满足基本信仰需求,民族传统文化与异文化间存在碰撞与融合,导致民族文化制衡机制弱化。因此相关部门应意识到移民角色转换在生态移民过程中的意义,采取措施引导移民实现角色转换。如进行特供经济和政策补偿、角色转换帮扶的文化教育培训等,使移民尽快达成心理认同。&&&&增强当地回族等少数民族本土生态知识和技能。宁夏所实施的生态建设目标就是要恢复历史上已经形成的稳定延续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中各民族文化与该地区生态系统已经形成了文化生态联合体,因而不管是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还是维护已有的生态系统,相关民族的文化特别是该民族长期形成的生态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如宁夏北部地区有大量盐碱荒地和低产盐碱地,由于土壤脊薄、盐碱重,被很多地理学家称为土地资源“顽症”,但随着科技发展,宁夏农林科学院通过对该地区各民族调查分析得出,当地回族等少数民族利用枸杞具有适应性强、抗碱耐旱等优点,所实施的盐碱地上改良栽培枸杞等其他作物产品的生产技术,通过实践证明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笔者认为增强当地回族等少数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和技能对于当地生态建设与维护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宁夏生态移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变迁问题深入分析后,从中得出结论:由民族文化非正常运行和文化制衡机制弱化而导致的人为生态灾变,可以在民族文化的调适中逐步消解,因而利用民族文化制衡机制控制民族地区生态灾变是一种科学对策。仅靠制度和经济支持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建设问题,应该建构多元民族文化制衡机制,这才是生态维护与建设的有效途径。建构这种民族文化制衡机制,任何区域性生态灾变都可以在文化的运行中得到控制,以此实现维护区域性生态安全的目的。&&&&【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思政部】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诗原》2015年第44期
《诗原》2015年第44期
(总第50期)
新创作/石继丽:香烟(组诗八首)
农:诗之花语(组诗七首)
军:雪之诗(四首)
论评谈/周占忠:生命港湾激情的涌动
——评马占祥的诗歌创作
微讯息/《宁夏文学史》《宁夏艺术史》征集资料启事
新创作/唐晴主持
香烟(组诗)
所以有了我
因为有了我
所以有了很多孤独的故事
拥抱我的时候
记着把眼睛移开
苦了,就喝一口酒
那杯子里盛的都是一样的烦恼和忧伤
我,你是喊不应的
那吻,不要用劲
我是你风干了的影子
我变成灰了
你怎么办呢
你看,这夜
才刚刚开始
我不是小姐
从不隐藏自己的毒
我在纸上明确告诉过你
我有尼古丁
我伤你的气管
伤你的脾脏
但我从不伤你的心
是一段青春
一段甜蜜的回忆
是一颗露珠的梦
当我点燃她的时候
像打开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我看见一个一个的往事
一屋的男人抽着旱烟
听会计公布每家每户的工分
窗外是满山遍野的雪花
三妹,还扎着那两只麻花
穿着红色的小棉袄
在小溪边悄悄递给我一条手织的围巾
脸儿和胡萝卜一样
那头钻进麦子地里的老水牛
和我一起信守着
这个话梅一样的秘密
如今40年过去了
三妹妹变成了三奶奶
粗辫子变成了细麻绳
我也戴上了老花眼镜
可我一举起烟袋
三妹就朝我走来
还是像花儿一般年纪
好像她从来都不曾老去
我讨厌作业
讨厌学校的一切
老师,校规,食堂
以及那虚假的荣誉证
我将烟点燃
我就是自己的领袖
是盖世英雄
是一个国度独一无二的上帝或皇帝
我喜欢一个人的世界
反叛或皈依
呐喊或沉默
我都自由地来去
未来等我的有很多
梦想,尊严甚至爱情
每一样都需要去抢
我害怕我飞不到远方
飞不到高处
烟用袅袅的氤氲
给我涂上一层厚厚的伪装
在烟的掩护下
我变成愤世嫉俗的游子摸样
我怎么就老了呢
眼睛也花了
头发也没了
连烟斗都开裂了
老大娶了副县长的女儿
不知过得还好不?
听说她的小袜子小内衣都是我儿子洗的
上厕所都是我儿子背的
洗,背,没关系
比他给局长当杨白劳有前途
比他给科长当垫背有期望
当杨白劳要的是一生的力气
当垫背花的是一辈子的光阴
只是那姑娘好像再不能生育
像石头花一样
我的老二摩托生意好吗
听说城市大街小巷到处在修路
但愿天不下雨
不扯大太阳
老二就会在半年之内
赚够两个孩子的学费
关键是想叫老大跟他宝贝媳妇说说
看能不能要她老爸给老二也找个工作
老了不像我一样没有保障
邻居在广东看见了我家老三
说她最近又嫁了男人
比第四个还老
我想问问香港的长官
为什么教育我的女婿们
忘了祖国老母亲
眼睛也花了
头发也没了
当我抱着这根烟斗的时候
我分明看见我的儿女们
鞭炮声响起的时候&
我衔着烟斗
站在村口的那颗老樟树下
迎接一个人的新年
烟·“小姐”
---兄弟,借个火
在觥筹交错的刹那
在五光十色的暧昧中
我将烟点燃
燃烧的还有我的寂寞
我的无助我的脆弱我的羞愧
当火接过的那一刹
我就接过了一种温情
是一个男人
是几张票子
是我明天和后半生的依靠
其实我从来不曾相信爱情
在我的眼里
每个男人都是我的买主
我出卖我的青春,笑以及快乐
我怎么敢将我的一生托付给男人呢
电视上那个发表演讲的人也曾是我的常客
我用本本记着他们的名字
可是有什么用呢
他们嘴巴吹出的一个字
都会把我送到黑屋里去
在这个城市我害怕白天
甚至害怕看见那些挑小白菜的小商小贩
我又害怕夜晚
怕那永远看不到尽头的穷和卑贱
我只好怯弱地躲在城市的角落
一支接着一支
于是烟变成了宋词
忧伤,悱恻,缠绵
烟·世界的心事
我周游世界
又穿越时空
我在哪里都是一个样子
一根孤独的手指
一圈迷蒙的轻烟
燃烧的时候是一样的红
不同的是点火者的心事
奥巴马、普京、安倍晋三
我在他们的手指下
会变成无数条“清规戒律”
关乎货币,关乎土地,关乎武器
其实所有的盟约都是废话
像所有的海誓山盟一样
有时我还变成航空母舰或导弹
甚至一袋性粉剂&
其实我的心事很简单
想用我的一生来思考两个字:
当天安门城楼上的钟声敲响
我祈祷世界上所有的鸽子
都聚集到广场
她们穿着一样洁白的礼服
永远告别武器
永远告别战争
最后我想给自己做首歌曲
《让世界充满爱》
作曲:郭峰
作词:石继丽
演唱:刀郎
我喜欢他忧伤而苍凉的声音
像这未来的世界
石继丽(1968—),苗族,湖南张家界人。先后出版文集《跟往事干杯》、诗集《我是一片飘零的叶儿》、小说集《清莹莹的五溪水》。
诗之花语(组诗七首)
梅&&&&&&&&&&&
冒着大风大雪赶来
唯一能御寒的,就是前生
你留下的那句
哦,我的爱人
你还在江南的春天里,如约&
你是否会介意&
我已芳华不在的容颜?
令寒舍生辉,需要的&
只是一口干净的水,和巴掌大的
袅袅,婷婷
聊斋里走来的女子
油菜花开了&&
雨后,金黄色的山洪
从春天的缺口,铺天&
迷路的诗人,被蜜蜂姑娘
一朵,两朵,三朵
从干,到枝,再到梢&
鲜活的词藻,一朵赶着一朵&
把春天的文章
清晨,踩着六月的肩
趴在窗外&&
撅着粉嘟嘟的小嘴,张望
迷迷糊糊的我,很投入地&
不出水,不照影,却始终醒着。
以莲的姿态,出尘
蝉鸣渐歇,秋深了。
让我俯身,侧耳
用心,聆听岁月这匹老马
远去的蹄声
蝴蝶兰的故事
一年前&&&&&&&&&&&&
丈夫死于车祸
拉完一千遍《梁祝》后
女主人死了
听过一千遍《梁祝》,蝴蝶兰们&
挤在墓前墓后,穿着
黄黄白白的衣服
诗们,从四面八方赶来
送别自己的父亲
&&&&&&&&&&&&&&
伊农(1970—),原名陶世雄,宁夏银川人。毕业于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诗作发表于《朔方》《新大陆》(美国)、《赤道风》(新加坡)等。著有诗集《鱼尾纹》。
恰似这场雪,孤寂
背着黄昏,从旷野飘来
落在我身上
似乎找到了属于它的天空
在这座小城,只有我
显得和这场雪一样
雪,还是不肯停下来
几天了,天气持续阴着
而我,从夜晚到白天
从白天到夜晚,大多躺着
感觉悲哀,区分不开疲倦
越发的孤寂,从旷野铺展开来
犹如这雪瓣,在天空飘着
偶尔有风,须斜着身子
像必须承受身世与出生
低处,万物枯寂
我的门半掩着,冷清无声
玻璃上的水珠,一滴一滴地跌落
仿佛落在掌心的泪珠
依然显得凝重
我深知冷,不出门
听几曲舒缓的音乐,喝一杯热茶
翻阅买来的几本新书
听自己心跳的声音
我的村子里,还剩最后一家人
荒凉的像一个世界
村子里的这条路,我走了二十几年
像走进一个黑夜
我的村子,冷落而怀揣寂寞
离开她的雪花,飘得远远地
说不定,有些雪花
飘到我现在住的地方
醒来,阳光落满屋子
柔顺,触手可及
如同融化的雪,充满我
此刻,我深知
长大成人,更大的痛苦
立于我的心框
之外,躺着的你
要知道,再长大
至少像一棵树
立于她的心框
以后,我们
紧跟一缕阳光
成长,——
后,宁夏西吉人。作品发表于《朔方》《中国文学家园》《六盘山》《泾水诗刊》《大西北诗刊》等,入选2011年《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诗歌卷)《宁夏诗歌选》《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作品集》等。
生命港湾激情的涌动
——评马占祥的诗歌创作
杰出的诗人和优秀的诗歌作品,常常以其崇高的人格精神和深刻的哲理以及美妙的诗化情韵陶冶着读者的情操,成为广大读者的精神食粮。当历史进入崭新的21世纪,置身于生机勃勃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变革时代,新诗也在越来越明显地发挥着这样的审美教育功能。实践证明,中国新诗是富有魅力的,诗歌的魅力是永恒而常新的。
回族青年诗人马占祥,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迈进诗歌的殿堂的。他出生于1974年,是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成长起来的一名青年。高中毕业考入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诗歌创作是他如痴如醉的业余爱好。他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道路上,在充满物欲横流和金钱充斥的现实生活面前,自始至终教他的书,善始善终教育他的学生,自自然然地创作他的诗。谬斯之神把他紧紧拴在艺术的殿堂里,在西海固贫瘠的土地上,只要是他所要到的地方,他都以诗人的一双眼睛,发现了诗意并开掘出诗的魅力来。他16岁开始诗歌创作,在国内省级以上的刊物《诗刊》《中国诗人通讯》《星星》《回族文学》《朔方》等诗刊上发表诗歌作品30余首,他的《宁夏以南:写给高原的诗》荣获2001年全国首届“华夏杯”诗歌大奖赛二等奖,在全国诗坛上开始亮相,崭露头角。作为一个回族青年诗人,与同时代的人一样,从不去承担布道者的角色,从不去用诗解释生活,他只是让灵魂栖息于诗的绿洲,他只是让情思放浪形骸于诗歌的江河。他笃信真正的诗歌是永恒的。诗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诗是他青春的一部分,诗歌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用诗将心和西海固人、同心人的心灵史珍藏起来,咀嚼出来,反复回味。
马占祥的诗,多是抒情的中篇精粹,他的诗大致可分为“乡土类”“爱情类”“哲理类”。第一类主要是写西海固的各民族历史、历史战争、各民族英烈、遭受压迫、自然灾害、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宗教信仰、生命价值。第二类主要是写一种青春情绪,莫如说是对谬斯的初恋和个人的恋情,是诗人迈进诗歌殿堂和人生家庭之前的窍门和情感象征。第三类是对人生、社会、人类的价值意义的探索和深刻反思。这种思考组合成了马占祥的一种“回族情结”“历史文化情结”。这些走向世界而留下的一地脚印,显现在一位年青诗人身上,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两种“情结”是在长期的生存环境和文学的海洋中磨砺和遨游出来的,既是一种情感和理性交相作用后的酝酿发酵,又是一种痛苦的心灵反思和疼痛哀伤后的激情涌动。这些都是他主观理想同外部世界碰撞的火花,是他感情的凝聚与理性结晶。他写“秦长城”“近代黄河”“秦渠”“汉渠”“唐徕渠”“河套平原”“大西夏”“大关山”“羊皮筏子”“西海固”“山坡”“山区”“大风暴”、“长塬”“沟壑”“苦菜花”“村庄”“山峁”“河流”“土炕”“炊烟”“窗花”“民歌”“雁阵”“鸡鸣”“马群”“镰刀”“犁铧”都写得自然而不拘泥,都表现得真挚而不造作,写出了对各民族历史、历史战争、各民族英烈、遭受压迫、自然灾害、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宗教信仰、生命价值的种种顿悟。在马占祥的诗歌作品中常常运用到这些意象词语,使读者深深感受到贫困地区人民生存的艰难。在这历史变革的阵痛中,西海固人民的生存条件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生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生存愿望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下,人的善良本性与乐观精神的萌发与表现,是诗的素质与土壤,也正是诗的魂魄。
如果把人生比作大海,诗海无涯,但只要是真诚的投入,不论成功与失败,从生命本真的意义来看,都将是抑或长久短暂的辉煌,都会让人感到波迭浪涌的壮丽和五彩缤纷的旖旎。无论人生与诗歌,马占祥正驶向这样的大海中,他的人生正绽露斑斓,他的诗创作也显露出才华,但是,诗无止境,他的诗歌创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今后适当注意学习传统,借鉴当代优秀作品的创作技巧,加强哲学和美学理论的修养,开阔文化视野,积淀思想厚度,他的诗就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形成自己的诗歌美学个性特征。
生命价值的礼赞,生命家园的寻觅
看了马占祥的整个正在酝酿出版的诗集《我在宁夏南部山区作诗》(200余首)和先后发表在《诗刊》《民族文学》《星星》《回族文学》《朔方》等省级国家级文学刊物上的30多首作品以及今年九月份荣获中国诗歌学会举行的“华夏杯”全国诗歌大奖赛二等奖的作品《宁夏以南:写给高原的诗》后,心灵为之震颤,心绪久久不能平静,意蕴之宽广,底蕴之深厚,诗韵之优美,哲理之深刻,乡土气息之浓烈,民族情感之炽烈,让读者沉重的心情会喷溅弧线,缄默的思想会喷溅火焰。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文学艺术的领域里,敬仰老作家老、诗人,是一种社会的普遍心态。然而,拥抱年轻人,热爱年轻人,也同样是一种现代美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推陈出新,培养新人,涌现新人,新人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文学艺术才能在传承中发展,在扬弃中前进。老作家、老诗人如果看到一个新的文学艺术天赋好的苗子,加以赞赏和扶持,那就会更让人可尊可敬了。
马占祥是一名教育战线的教育新人,同时又是一位业余从事诗歌创作的青年诗人,很有诗歌创作的才气、耐性、忍性和悟性。
诗是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是来自天堂的符号。自然,真诚就是诗歌最重要的核心要素。这是我在翻看马占祥诗歌作品中的第一感觉。他热爱黄土地上人们清苦而又纯朴的生活,更热爱清清淡淡、平平常常的日常生活,写的都是自己耳闻目睹的景物、人物和事情,山水草木花鸟鹰雁马牛鸡羊等时时刻刻扑入诗人眼帘,使他心潮澎湃,感情激荡,神思飞扬。
一、他的诗直面现实生活,但又常常以中国的历史为大背景,透视他心中凝重的情感和思索,这些丰富的情思时时倒映在他的诗行里。秦长城、黄河、秦渠、汉渠、唐徕渠、河套平原、大西夏、大关山、羊皮筏子、西海固、山坡、山区、大风暴……这些意象词无不透逸出他对各民族历史、历史战争、各民族英烈、回族遭受压迫、自然灾害、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宗教信仰、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这种思考正是马占祥的一种“回族情结”之所在,显现在一位年青诗人身上,是难能可贵的。这种“回族情结”是在长期的生存环境和文学的海洋中磨砺和遨游才形成的,既是一种情感和理性交相作用后的酝酿发酵,又是一种痛苦的心灵反思和疼痛哀伤后的激情涌动,是发人深省的警示:“越过森林/古战场/一块青砖释出青草般的质询/请展示你的方向/请把你的生存投入古驿站的信箱/秦长城巨大的地指向/使一声雪一落再落/我们将在最后一场雪中/掩埋自己的影子/谁的手指翻一页页青砖/谁的目光盘旋在苍鹰之上/麦草谷粒让谁幸福/先知们于夜晚的边缘/把欢乐一枚枚储存于行囊……向西/大关山在民间的高度充满涵意/先知们手持命运/流放一把一把岁月/整整一夜/我们顶风沐雪坚持古籍中的文字/一个女人的哭泣/积雪三尺/让秦长城一再倾倒/我们必须放弃脚步/我们必须检视历年收获的诗歌/橡子及薇草/再让长城醒了又醒的夜晚/保持秘密。”(《秦长城》)诗人的脚步停留在历史遗迹面前,思绪万千,神思飞扬,情感激荡,寻觅已逝历史湮灭在历史岁月中的王朝故都,寻觅已经消失在岁月中的刀光剑影,追踪历史上传递过信息驿站的陨落,追寻长城遗迹,他赞叹不已,长城曾经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心灵无法沟通时的必然选择,是沟通民族与民族心灵的纽带,是沟通民族心灵与心灵的缓冲带,是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我看见西夏/自漠漠黄沙中崛起/西夏工/黄金的峨冠/白玉的马匹/岩石的面孔/放射幽蓝的光芒/我们拜伏/大西夏/雄壮的情景在远方闪现/蒿草丛生的西夏也生长英雄/我们面对西夏古旧的山川/感悟无尽的土质/烽烟袅起/杀气自刀锋遮掩历史/我们拜伏……”(《大西夏》)在曾经叱咤风云的西夏历史故都遗址前,他心情更加沉重,情感更加凝重,面对那一座座夯土堆,他遐想万千,心灵疼痛不已,为什么统治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权力意志,却要把一个民族的全部生命葬送在另一种民族的血腥屠刀下的深渊,使一个民族就这样被斩尽杀绝了,使一个鲜活的种族就因为统治者的权力意志而灭绝了,使一个民族的历史就因为统治者的情感一时的冲动也灭绝了。反思统治者的畸形心态和思维方式,目睹眼前的夯土堆,在诗人看来,这是民族分裂的历史见证,是统治者的强权意志的心态膨胀的见证。回顾历史的刀光剑影,令人刻骨铭心,警示人们:不忘历史的苦难,珍惜美好的幸福;正视历史的过去,珍惜祥和的现实生活,开拓创造美好的明天。
二、以文化人的眼光透视历史,以教育者的眼光俯视现实。视觉之内的大小事情、自然景物无不渗透着一种人文主义的意识,无不渗透着一种人文主义精神。古老黄河的文明,甘甜的黄河水,浇灌着黄河两岸人民的纯朴心灵,浇灌着黄河两岸人民的勤劳生活。在中华民族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黄河无疑说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文明的摇篮。近代的黄河,又用她的血脉浇灌着干旱山区少数民族的贫瘠的心灵,用她的文明浇灌着少数民族的落后文化心田。这种对黄河文明的思考,渗透出诗人的一种历史使命感,时代的责任感,民族的忧患感。“近代黄河/汤汤而来/九曲十八湾/沿河的渔人/一网古旧传说/另一网/一尾鲜活的鲤鱼/是我忠贞的仆人/巨大的流向/是哺乳在阳光下/一个祥和民族的最初方式/而我邻水而居的列祖列宗呀/他们向梦靠近/他们坐在羊皮筏子上/将高贵的头颅/深入这灵魂的大潮波/火的气息/便于归宿前/放射强大的光芒和祭语/逼近宁夏的黄河/也逼近我们的血性/汹涌并且香艳/我们的脉管里/近代黄河宗教的马车/船头每块骨头/犹如一枚钉子/而鳞鳞的波光呀/正与我们的肤色和传统之上/好好闪烁。”(《近代黄河》)
诗的确是一切诗人心灵的轨迹,生活的确是一切文学艺的源泉。马占祥虽然很年青,阅历也很有限,但是,他不放过点滴生活的体验。他写西海固的天:“人们面朝黄土/人们背一个瓦蓝瓦蓝的天/跟着自己的羊群/翻过山梁/旋转/前进/上升/并没有打算走出/宁南山区”(《宁南山区》)、“天空雁阵南飞,地上的眼窝含雨/缺水的西海固呀/显现的日子/正晶亮的凝成/一粒粒的盐”(《重温西海固》);写西海固的山水:“我在黄土高原上/把你们放在我的血液里/就像把一条河一座山/放进我的血液里”(《我在西海固》)、“有人在山顶出誓言/一次次碰痛倾听/有人在西风的怀念中/收集年份和日子/然后有人手握长缨/在山顶撑起天空”(《六盘山》)、“在宁南/阳光很烈/照在山区人的睫毛上/留下一道梁的重量/让山区人弯下腰/因/人门总想咙几声秦腔/把想法送过山那边去”(《宁南山区》);写黄土高坡的长塬,沟壑:“村子就在山塬上生长/一排一排/是唯一指向的炊烟/把收成和疼痛托起/一个人在村子里躺下/在塬上站起来”(《一个人的故事》);写河套平原:“秦渠/汉渠/唐徕/是四条生命的脐带呀/喂养河套下普通的血管和翅膀”(《河套平原》);写西海固的岁月季节时辰:“他们在二月里/寻找粮食和水/把想法贴在生活的背面”(《二月》)、“进入八月/并将段青春/兑换一把可数的文字”(《八月》)、“把一年的好兆头贴在门框上”(《有关西海固》)、“从邻居家的大公鸡口中溅出/的一个清晨清冷而悠长/第二个清晨暗淡而圆润/第三、第四、第五……”(《清晨是邻居家的一声鸡鸣》)、“只有粮食的头颅/在狱中抬起的庄严而沉重/像是顶着整个秋天”(《入秋》)、“在春天想法仅仅是想法/会让整个春天的怀孕”(《在春天》)。由此可以看出,马占祥写西海固的的景物人事,字里行间都渗透出他对历史文化的探索、历史过去的思索,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这种情感与理性的意识痕迹,流淌在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中,浮出泛溢出他对现实生活的凝重思考,在咏物描摹和深沉思索中留下诗的足迹。他把西海固的自然生活反馈为诗,在历史的大背景中投下非具体的生活场景,在灵魂里流淌出诗的形象,涌动出诗的流光异彩。
生命价值的渴唤,民族家园的寻觅
&诗人马占祥以感人的抒情笔调,告诉人们,从大地到宇宙万物之美与丑,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规律之中。抒情于美,审视于丑,以美学的观点对物质外在形态与内在运动进行审美与审丑,给读者以美的感染,美的陶冶,促人审丑。他以诗的意境,诗的悟性,告诫人们要珍惜现代阳光一般的生活,创造生活无限美景,改变生活的环境。
在《宁夏以南:写给高原的诗》这首诗歌代表作中,诗人以对西海固的内涵与外在的形态无限崇拜的激情,咏赞回汉各族人民面对人的生存价值、生存环境、生命意义、生存方式受到挑战的极限而付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咏赞回汉各族人民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中显现出的开拓创新精神,他饱含深情的赞赏人间之美,人性之美,大地之美,自然之美:“几个女人把剪好的红纸窗花/贴在窗棂上/此际/一个人拄着锄/咙几声秦腔/所以枣树又放了几只雀子”(《一个人的故事》)、“妹在莲间/莲在妹边/爱情便在莲的深处/逐渐饱满”(《爱情的枝叶莲》)、“村子将在一个清晨醒来/戴盖头的姐姐/把梦藏于内心/把心事轻轻撒在鸡子面前/看它们啄食/山峁上一大片整齐的阳光流下来/漫过额际姐姐的一缕黑发/姐姐会因此艳亮起来/逐渐地艳亮”(《宁夏以南:写给高原的诗》);“黄土高原/宁夏以南/一座山/一条河和众多庄稼/在没有润色和修饰的叙述中/我还会提及/山坡羊、苦菜花、阳光、蜜蜂/它们在宁南/会真实而湿润/犹如我低声地叙述……我将礼赞大地上的一棵展开的麦芽/在峁与峁相邻的塬上/谁咙着秦腔/用锄头挖掘生存的含义/我将礼赞天空第一声清晰的雁鸣/当霞光笼罩/当月光弥漫/我不能不怀念高原上的声音/那不是对清晨和黄昏发出的/而季节母亲/握镰的是我灵魂中最深刻的一幕/那些纷纷倾倒的庄稼/象征谁的命运/在宁夏以南/理应是重生的事情/我伸直双手/仍然拖不起高原上/众多目光里的忧郁和深情。”(《宁夏以南:写给高原的诗》)诗人咏赞着西海固地区的人民身上显现出来的坚韧和执着,咏赞着人世间纯朴善良的真情,咏赞者西海固人生命力的坚韧,渴望改变山区的落后面貌,改变人们的观念,改变人们苦难的生存环境,改变人们落后的文化环境。这说明诗人不仅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而且有着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感,强烈呼唤生存在这片神圣而洁白的土地上的人们,共同坚守并通过改变观念,强抓历史的机遇,发展经济来改变建造这个落后的家园,使这一具有朴实淳厚民风民俗精神的众多群落,拥有一个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家园,建造一个安放我们贫瘠灵魂的的港湾。
读马占祥的诗作,我就为他的诗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底蕴而深深感动,意象之新颖,语言之新奇,语意之深邃,神韵之动人,审美视野之宽阔,审美情趣之鲜活,这正是今天我们这个大时代中处于低谷诗歌中所缺少的,在我看来,人生本来是一个过程,生命只是一种体验,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我们占有了什么,而是从中体悟到了什么。在生命的短暂与存在的永恒之间锻造自我的情感和心灵,拥有真正的价值和真实的幸福。正是这样的体悟,马占祥的诗作才显现出了一种对民族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渴唤意蕴:诗的生命也就在这里,生命的诗性也在这里。
生命价值的反思,民族情怀的咏赞
从贺兰山到六盘山,自黄河以南就是中国最贫穷的三西地区之一的西海固,十年九旱,靠天吃饭,远山丘陵连绵起伏,长塬沟壑纵横交错……对于在这样的干旱贫瘠的黄土高坡上生活了二十几个春秋的诗人来说,心灵的深处无不流淌着诗人撕心裂肺的悲伤痛苦和被生存环境久久的折磨煎熬的情思。在他的笔下,西海固人的情怀是由“长塬、沟壑、山坡、苦菜花、村庄、山峁、瓷瓦、河流、秦长城、土炕、炊烟、窗花、民歌、雁阵、鸡鸣、马群、镰刀、犁铧”折射出来的,进而思考西海固人的生存环境之艰难,生态植被因贫穷遭到破坏的严峻现状,造成恶性的循环,令人担心忧虑。
马占祥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对西海固的人充满一片挚爱,对西海固的一切充满热爱的激情。它不论是写旷野,还是写山峦沟壑,也不管是写长城王陵,还是写民风民俗,都饱含深情和激情,神思飞扬,浮想联翩。掠过清晨的鸡鸣、纵横交错的荒凉长塬沟壑、寸草不生的山坡山坳峁梁、被大雪覆盖的高原河套、纯朴真实的土炕炊烟窗花民歌、原始自然的镰刀犁铧雁阵马群等等,都能激发他的灵感,撩拨他的诗兴。特别是他善于跨越时空,去追求诗的言外意蕴空白,给人以历史的凝重感。譬如,由“河套平原”想象到历史的几个朝代,意识流动的语言表达对历史的反思,给人一种历史的空间感:“根部的四条水道/秦渠、汉渠、唐徕、惠农/是四条生命的脐带呀/喂养河套下/普通的血管和翅膀。”(《河套平原》)马占祥眼中的西海固的村庄是一幅凝重而淡雅的国画:“屋檐下/悬起的红椒/在平静中显得惊心动魄/几棵榆树/在远处撑着天空像撑着一个心愿/而一条河/是透过屋檐下看得最确切的事物”(《有时我透过屋檐看见一条河》)“清晨过来/村子上空仅仅是飘起几朵炊烟/同时也飘在邻居家屋顶上/像一面旗帜/坚定地树起/一种向上的力量/邻居家的鸡/就在墙角边或草垛下/刨食一个个刚刚探头的日子。”(《清晨是邻居家的一声鸡鸣》)
马占祥对西海固人的情怀的咏赞不是孤立的,不是就西海固的自然风貌而写自然风貌,不是写无人物的自然风貌。我们在阅读中会感悟到,那是诗人在对这西海固的山峦沟壑、花鸟草木、马牛鸡羊、镰刀犁铧的咏唱,吟唱他心中的喜悦和焦虑,感慨和情怀,咏唱贫瘠的土地上生存者的人文情怀。
在被历史泯灭了好几百年之后又大放异彩的西夏王陵,在阳光下伫立了几千年的秦长城前,展开自己思维的想象翅膀,想到古代帝王叱咤风云的一幕幕,与读者一同感受历史上征战的悲壮场面,一同聆听远古时代的豪雄回音,让读者由此而想象到历史上民族之间的仇杀和民族之间矛盾的化解的意义所在。由此及彼,由古及今,反观现代社会,从而折射出诗人内心深处对现代社会中西海固人物质和精神家园的美好憧憬,对建设净化心灵的人文港湾的渴盼。
周占忠(1958—),回族,毕业于宁夏教育学院中文系。中学高级教师。创作诗文、论文、评论200多篇。著有《中学作文思维结构教学教程》《修耳与悟道》《文学鉴赏与心理》等。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校园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
《宁夏文学史》《宁夏艺术史》征集资料启事
适时修史,以史励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关键所在。为了铭记历史、把握现在、创造未来,系统梳理宁夏文学艺术自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充分展现宁夏文艺汇入主流的整体水平,客观阐述宁夏文艺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公正评价宁夏文艺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为“四个宁夏”建设而积极努力,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而热烈庆贺。宁夏文联决定在《宁夏诗歌史》出版的基础上,启动两部各50万字的《宁夏文学史》和《宁夏艺术史》编撰出版工程,具体由宁夏文学艺术院组织实施,杨梓主编,现面向宁夏文艺家征集资料:
一、时间:古代至2015年底。
二、征集对象:曾在宁夏出生、生活、工作、离世的文艺家。
三、请文艺家提供以下真实可靠的资料:
1.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专著,个人演出、个人展览情况等。
2.代表性作品的复印件,注明刊名和期数;代表性编导、演出、展览等情况。
3.发表过的对其作品、演出、展览等的评论文章的复印件,注明报刊和日期。
4.发表过的能代表自己艺术观点的创作谈,注明报刊和日期。
5.主要的创作、演出、展览等年表:一是专著、个演、个展等;二是荣获的全国奖项;三是译介情况、出国演出、出国展览等。
6.现在宁夏以外生活工作的文艺家,请说明在宁夏生活工作的时间和地点。
7.除了提供自己的资料以外,还请尽量提供所熟悉的文艺家的资料,尤其是离世的文艺家。
8.宁夏诗人若有对《宁夏诗歌史》的补充资料亦可提供。
9.以上资料请于2016年3月31日之前,发至(750004)银川市兴庆区文化东街59号,宁夏文学艺术院王晓静;有关电子文本发至
《诗原》——宁夏诗歌学会主办
共建家园,丰富心灵,提升境界
伫立塞上,辐射西部,影响全国
公众订阅号:ishi-yuan
投稿邮箱:
一、九个栏目,轮流刊发
代表作、新创作、实力派、青年榜、品古典
选汉诗、翻译吧、论评谈、微讯息
二、面向全国,开放办刊
在现有栏目主持人的基础上
全国各地诗人均可约稿、编辑、主持
三、微刊公益,编辑义务
所编、所刊作品暂无稿费
凡编辑、投稿到本刊指定邮箱者
视为接受此约定
四、学会博客,同时发布
本刊同时发布于宁夏诗歌学会博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雾霾危及人类生存环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