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永久收藏 kindle云端收藏夹 的书摘和笔记

@培训师李参 专注个人成长与个人发展;主讲课程:《GTD时间管理》《个人知识管理》《高效能自我管理》《企业内训师TTT》
高效能时间管理高效能知识管理
2016年九月 &(3)
2016年八月 &(6)
2016年七月 &(16)
2016年六月 &(5)
2016年三月 &(1)
2016年二月 &(2)
2016年一月 &(2)
2015年十二月 &(3)
2015年十月 &(1)
2015年九月 &(3)
2015年八月 &(1)
2015年七月 &(1)
2015年三月 &(9)
2015年二月 &(9)
2015年一月 &(14)
2014年十二月 &(6)
2014年十一月 &(7)
2014年十月 &(8)
2014年九月 &(2)
2014年八月 &(1)
2014年七月 &(2)
2014年六月 &(5)
2014年五月 &(7)
2014年四月 &(11)
2014年三月 &(6)
2014年二月 &(8)
2014年一月 &(14)
2013年十二月 &(25)
2013年十一月 &(11)
2013年十月 &(7)
2013年九月 &(8)
2013年八月 &(8)
2013年七月 &(10)
2013年六月 &(4)
2013年五月 &(9)
2013年四月 &(3)
2013年三月 &(7)
2013年二月 &(7)
2013年一月 &(4)
2012年十二月 &(4)
2012年十一月 &(5)
2012年十月 &(3)
2012年九月 &(13)
2012年八月 &(2)
2012年七月 &(2)
2012年六月 &(5)
2012年五月 &(4)
2012年四月 &(7)
2012年三月 &(5)
2012年二月 &(3)
2011年十二月 &(7)
2011年十一月 &(11)
2011年十月 &(7)
2011年九月 &(12)
2011年八月 &(2)
2011年六月 &(2)
2011年五月 &(2)
2011年四月 &(4)
2011年三月 &(1)
2011年二月 &(1)
2010年十二月 &(1)
2010年十一月 &(1)
2010年九月 &(3)
2010年八月 &(23)
2010年七月 &(5)
2010年六月 &(2)
2010年五月 &(4)
2010年四月 &(3)
2010年三月 &(2)
2010年二月 &(4)
- 64,338 views - 15,775 views - 11,726 views - 11,649 views - 9,174 views - 9,043 views - 8,862 views - 8,563 views - 7,694 views - 7,611 views
日事清—工作计划与日志软件分享:Kindle标注笔记及生词本管理器,让我们更爱做笔记!_kindle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70,801贴子:
分享:Kindle标注笔记及生词本管理器,让我们更爱做笔记!收藏
Kindle Mate 1.0 Beta 测试版发布运行环境:Windows XP/VISTA/7/8,需要.Net Framework 2.0以上版本 Kindle Mate是针对Amazon Kindle阅读用户的Kindle标注、Kindle笔记、生词本等内容管理器的PC版本。 主要功能特性: -支持Kindle 3,4,5,Paperwhite设备、不同语言环境的混合的标注、笔记、书签、生词本(Vocabulary Builder)内容自动导入与学习管理。 -按照书籍、作者进行标注笔记自动整理,并可识别来自Kindle设备的新增内容及重复内容。 -支持标注笔记的全文检索,任意内容复制、导出。支持按书籍、作者归类的批量导出。 -内容复制或导出支持Kindle标注笔记的默认格式(冗余信息多,但可分享、导入)及精简格式(用于阅读与笔记整理、打印)。 -支持亚马逊新发布的Vocabulary Builder生词本内容与学习管理。支持生词本内容自动导入、学习状态同步、批量管理本地数据库,支持进行Kindle生词、原型以及阅读书籍的上下文(用法)学习以及学习状态(已掌握、学习中)批量编辑管理。 -支持生词本任意内容的复制、批量导出。 -后续计划将根据大家反馈意见进行调整,包括大量笔记管理的tag标签、Evernote同步以及其他第三方平台的同步。 希望Kindle Mate能够让我们更爱做笔记,更享受阅读时光。 下载地址: 百度:
即将发布正式版,添加笔记与标注内容管理、编辑功能。让我们更爱Kindle阅读做笔记.
支持 好喜欢 我湿了
支持,我喜欢
什么时候能支持手机端的就更好了
马年留名,正找标记分类的法子呢
太棒了。话说我这几天正想要这种软件。这是心想事成的节奏吗?那么,希望考试考好。
= ̄ω ̄=大点赞
为什么不支持k5
顶到首页去!
不错,很需要这样的软件
求支持导出到印象笔记
准备去手,先马克,编程编到腰肌劳损的路过
哇,太棒了。技术宅再一次改变世界!
谢谢楼主,正式版收费的么
再顶一次,我用有道云笔记比较多,如果能同步就太好了!!!
楼主真是好人,做出这种软件放出来无偿给大家使用。期盼楼主在kindle的路上越走越远——这样我等伸手党就不愁了。开个玩笑。支持楼主!
很好,看英文书有这个工具会轻松些!
谢谢吧主设精品贴鼓励,太受用了。 :)
再次支持!希望添加有道云笔记的支持!!!
大家都试试
Kindle Mate 1.0 Beta5 发布,本次更新大幅度强化了标注与笔记的使用体验:百度下载: 【重要】本次更新了数据库。使用前请先在以前版本中将数据导出(选择保留Kindle格式选项)然后导入到本版本,或者连接Kindle设备自动重新导入(推荐)。+优化对各类手工导入书籍与自制格式标注笔记的智能识别能力+现在可以显示有关联的标注或笔记。您在Kindle上记录的笔记将会跟对应的标注同时显示。+突出显示笔记的界面体验,现在在阅读列表区分笔记(黑体)与标注(普通)。您可以更容易发现您的笔记+增强的搜索栏。搜索栏可以全文检索标注/笔记/剪贴/作者/书籍甚至标记位置,可以快速分类显示所有标注或笔记+更方便的数据备份与交换。导出标注笔记文件时可以直接选择完整Kindle格式(备份或与分享)以及精简格式(书摘或浏览打印)。导出生词本时文本与有道格式外,增加KM备份格式,可以随时分享或恢复导入您的生词本数据到Kindle Mate。其他改进*优化导入了速度与列表显示,减少了冗余信息。*其他已知的bug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如何永久收藏 Kindle 的书摘和笔记_百度知道根据你的真实经验,怎么做好读书笔记?
我试过摘抄,但效果好像不是很好,特别是现在又了互联网,很多好东西看了一遍不舍得,想保存又嫌麻烦,拼命记下,又苦了脑子~没有系统性。希望是各位的真实情况且详细,请不要回答些自己都做不到的。
作为本科时候一周需要写一篇论文,一篇论文需要看10-15本书的人来说两句。当然我的做法是针对个人的,尤其针对文科,而且每个人学习方式是不同的。(写完了发现好像是在教人怎么写论文,囧!不好意思)首先,除非你要写论文,或者心中有一个非常想要知道的问题,我不推荐你做读书笔记,因为你想着要做笔记,往往觉得每一句话都有记下来的价值,不记就忘了,所以你到最后就是抄了1/3的书下来,人家问你这本书看出什么花来啦,你脑子里一片空白。这种事情在我学习热情高涨,也就是开学时候,经常发生,我觉得真委屈,啊。如果仅仅是看书,而你阅读速度够快,我建议你一口气把书看完,然后回想一下这本书写了什么花。其实最好的记忆强化方式,是想象你把这本书介绍给别人,或者教给别人。用别人听得懂的话说出来,会很挑战你的理解能力,因为你自己心中想想很容易,要连贯的表达出来不容易。我本科老师在复习时候建议我们过,反正大家都觉得学历史的人有点疯癫,你就疯癫点好了,一个人在房间里自言自语,想象有个观众。这个法子对我来说还满有效的,当然,我尽量找身边感兴趣的人做我的观众,他们如果会反问“这段是什么意思?”,反而更挑战,因为背诵容易,解释困难,你解释的同时会越捋越顺。还有一个建议,不知道是否适用其他人,但对我这种习惯写论文的人来说,看一本大部头很痛苦的著作,如资本论,一定要虚拟一个论文题目出来。很多时候一本书不止一个主题,你不清楚你想看出什么花来,最后什么花都看不出来。在看书的时候,不停提醒自己,怎么回答我的论文问题?这段对我的问题有没有帮助?不然最后是一团浆糊。如果觉得一本书真的很有价值,回去多看几遍,多问几个问题,也是值得的。话说回来,一般你看书是为了获得新知识,而文科类的知识不是一本书能得来的,所以最好在问题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多看几本,跟着后面的书单去挖掘。好了,假设你真的很喜欢做笔记,或者要写论文,那就保持着这个问题,搞出个框架来,然后拼图一样填空吧。其实就是信息分类,很多时候你看书得到的信息很杂,尤其碰上个分类不佳的作者,就跟不知所云了,这时候需要你自己分类,这一段他表述的是a观点,支持b理论,可以回答c问题……等等。等你自己心中框架搞清楚了,分门别类把不同的作者、书、章节都在不同的theme下放进去了,你就搞定啦。不过说真的,除了写论文,我平时看书从不做笔记的。看完了能记住的,说明此人观点鲜明,给我震动,看完了记不住的,要么太深奥不理解,以后有机会再继续钻研,要么没什么帮助,不记也罢了。看书的目的是知识再消化,再加工,生成你自己的观点,为你个人服务,死记硬背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要找别人的观点或者原著,上网一查就有了。只有你的还是你的。轻拍,欢迎探讨。PS. 艾玛,突然发现自己五个月前回答过类似的问题,大同小异,惭愧捂面。不论如何,说明方法没变。哈哈。
我是懒惰派的记录者,原来手写为主,现在电脑手机为主。懒惰指的是喜欢记录,不善整理。不过现在的技术已经发展到“懒惰”也是可行的,如果你也想“懒惰”,请听我慢慢道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需要把做笔记变成一件身心愉悦的事,不当做负担,才能有记笔记的动力。好的工具可以使你拥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我目前用的比较多的是Moleskine的空白本,加上Lamy的钢笔。可以参考我关于笔记本的另一答案 相信我,有了这些之后,你的动力会大大增加。都花了这么些钱了,也不好意思让他们吃灰了。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只有记得多了,才能记得顺手。我从来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于是也就不能像楼上几位一样享受回顾自身生活的乐趣。我的笔记全是摘抄,所思所感,偶尔会有一些吐槽。下面按照时间顺序讲讲我做笔记的历程。手写阶段:买了笔记本之后,有了做笔记的冲动,时不时会在笔记本上做些摘抄。没有什么系统性,也没有什么计划,纯粹是看到什么感兴趣了,想要记下来,就打开笔记本记上一些。最初没有压力的笔记生涯给我开了个好头。所以,针对刚开始的朋友,我的建议是,别给自己计划、目标,开始记笔记就行。接着,我发现趣味性可以培养做笔记的习惯。为了提升趣味性,研究过Infographic、简笔画、脑图等相关知识。就像所说,好的笔记是“很有爱”的。下图就是一个例子。简单的趣味性可以体现在结构上,并不要求画工(像我字写的这么丑,画的那么烂还是有自信觉得有些笔记比较有爱),一幅清晰的脑图就是一幅赏心悦目的好笔记。并且这样的笔记有利于理清思路,是“有用”的笔记。下图就是脑图,或者叫做思维导图,我们自己写的时候,可以不用那么复杂。如果觉得脑图依然太过复杂,只要合理安排的笔记都应该算好笔记。如果觉得脑图依然太过复杂,只要合理安排的笔记都应该算好笔记。电脑手机阶段:由于手写笔记的局限性(比如,不能随时随地记录,手写速度慢,重复利用效率低,查找不方便等),同时软件的发展以及手机的进步让我渐渐走入了电子化的阶段。目前的记录基本都利用手机电脑,很少用笔。现在常用的软件或者网站:电脑端: Chrome(插件多)+Pocket(待阅应用)+Evernote(外大脑,浏览器插件,笔记整理)+Evernote 悦读+Google Reader(跟踪更新,保持专注)+any.do(简洁的待办事项应用)手机端:多看阅读(不要直接摘抄,复制后存到evernote中)+Easy Rss(国人应用精品,可以输出全文到evernote)+Evernote+Pocket+any.do+知乎 在电脑上一般通过google reader 跟踪固定网站,利用evernote的插件可以随时保存网页,并且添加上思考评论,如果碰到想仔细读或者不够时间看完的就用Pocket保存。如果突然想到什么可以去做的事情就加到any.do里面。这些内容都可以同步到手机上,意味着利用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享受阅读的快感,也能够得到及时的提醒。我会告诉你我现在上厕所都是刷知乎的么?将所有的笔记都统一到一个地方——Evernote。这么做的好处有:1)想找什么东西,第一反应就是去翻Evernote。现在我连各种密码 也是加密后储存在其中,觉得不用记忆的感觉好轻松。我也把通讯录什么的放在其中,以备不时之需。同样的,重要的文档,我也会在上面备份。2)培养“连续”的习惯,反正记笔记的流程都是一样的,不用再纠结用哪本笔记本了。3)等我想到了再补充……关于如何记录知乎上的答案,请参考:接着讲讲我是怎么“懒惰”的:1)虽然我的笔记没有什么格式,想写什么写什么,但是我会第一时间尝试将内容内化。方式是给笔记归类笔记本以及添加标签,有时候还会加入思考评论。这是思路的体现,当你将一个笔记放在恰当的位置,你对其理解就多了一分。我不赞同 如此长并且庞杂的笔记本列表。笔记本和标签应该能够做到烂熟于胸。这样建立起来的系统性才是你能够理解的系统性。而对于那些你感兴趣,却比较零碎的片段,可以统一放到一个笔记本下。2)善于利用Evernote提供的功能,特别是搜索,evernote插件可以使你在利用google或者百度搜索的时候直接搜索你的笔记,异常方便。经过初步的整理,笔记本身具备了一定的系统性以及关联性。直接搜索某个关键词,将会起到构建逻辑链的效果,就和可以不断组合的活页本一样,这是原始的笔记方式没有办法做到的。使用这种方式有一个前提,积累的笔记数量达到一个数量级。目前存在我evernote中的笔记数量刚刚超过2000,这大约花了我1年的时间,而我直接在evernote中搜索的频率显著提高。讲一个关于记录以及记忆的小故事最近在看加来道雄《超越时空》,令我惊异的是,这本书小学初中的时候就已经读完。现在回头想,我自身的逻辑思维方式以及世界观的构成都受到这本书极大的影响(所以现在成了一副什么样的奇怪性格啊,摔!)。本书写的平易近人,娓娓道来,但是对于那个时候的我来说,只能理解并且记忆很小一部分。现在再看一遍,那些原来我没有那么明白的内容又带给了我新的体验。非常非常非常推荐这本书。所以关键的重要的知识,即使是一点点的记忆也可能会对你的人生产生极大的影响,而假如什么都不记得的话,那么对不起,白读咯!所以记录的意义远远不止于记录,更重要的是帮助你记忆,理解……笔记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最后的最后,记笔记是极其个人化的体验,可以借鉴,不用抄袭。外文图片来自flickr,中文图片来自百度某贴吧,时间久远,记不得出处了,从我evernote里翻出来的。++++++++++++++++++++++++++++++++++++++++++++++++++++++++++++++++++++++++最后推荐 同学所作的
插件,可以直接在网页上摘抄内容,喜欢结构化笔记的同学可以去尝试一下。 ver 0.1 ver 0.11
自己做个笔记本!高度个人定制的笔记本绝对能勾起你记笔记的兴趣!下面这个是我自己设计自己制作的(A4纸对折打印,活页穿孔包背装):封面梦想清单(总览)梦想清单(五年计划)涂鸦涂鸦每日日程月计划月计划收藏书单收藏书单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备用页读书笔记备用页观影清单观影清单摄影日志摄影日志杂录随感成品!成品!郑重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严禁盗图!!违者必究!!————————————————分割线————————————————本人个人公众号【chencha-xinshu】陈茶煨新书用历史这碗陈茶,炖出一段段鲜活的文字……欢迎关注!
请不要回答自己都做不到的?哈哈,就冲着这句话,进来啰嗦几句~作为虎头蛇尾的惯犯,希望我的做笔记经历能让大家有所启发吧。(最末新添相关图片)6.7新增:过来整理了下,刚刚又看了下《钱钟书是怎样做笔记的》,很亲切,顺便放在这里~我是从初中一年级开始正式做笔记的,至今仍然感激,曾有那样一位重视阅读笔记的语文老师,以作业的名义,督促我养成了这个好习惯。我在中学里大概有十几本摘抄本,可以直接当作读者文摘来看,但大学以后,“写”的冲动多于“记录”,摘抄内容反而变少了。从初中至今,我的笔记习惯还是以手写为主。我在豆瓣做过笔记、在小组发帖、或者打在word里,然后打印出来、用过麦库、云笔记、evernote,还有很多便笺式软件,除了evernote偶尔用来记录只言片语的灵感,其他都无疾而终。(6.7更新:evernote已被抛弃,现在用苹果最原始的备忘录做“公车笔记”,记下了很多不错的梗。)我大学加工作一年的笔记本,林林总总有十来本了,和其他书放在一起,作个人的独立小书来阅读。(6.7更新:第二年工作很忙,只有两本不到的笔记,自配图也少了,都偷懒用贴纸代替了。今年寄的明信片也是成品,没有时间做原创不幸福- -)做笔记的目的是为了记住重要的信息,第一步是记在自己的信息库,但最终还是要记到脑子里。就为了能使我乐于回顾自己的笔记本,我又想了很多招:△统一的格式一般有时间、天气、心情、一日小结等。我曾按照的指导,做了几个月的尝试(自己在本子上制作表格、Excel形式、九宫格专门软件),在本子上记录的时间最久,但最后还是失败告终= =失败的原因是,我不喜欢这样的内容限制,狭窄的表格会让我这种话唠很沮丧…于是最后只保留了时间和天气和小结,偶尔也记录心情。(6.7更新:现在有很多手机应用可以简单的记录心情,用了几个,但还是习惯笔写- -)另,我会在笔记本的首页或尾页,留出几页来,供自己列重要的清单和计划。把这些内容放在固定的位置,提醒自己早日完成。△有趣和严肃的内容交替,杂烩式记录呃,我是一个很随意的人。我现在的情况是,在一段时间只用一个本子,什么都记,包括菜谱…(我试过用两个本子,但我显然只能同时关注一个对象,所以还是专一点吧)(之前没有说,我很喜欢把“服装搭配”和“心愿购物单”画出来,有时间上个图。因为并不作为单纯的摘抄本,这样可以看到除了摘录信息以外的内容,比如个人的生活/成长历程,各种感悟,重要事件。当然,这样会使内容杂乱,不利于系统信息的整理,所以后来我又开始用活页本。但活页本不能给我整体感/安全感,于是有关系统型笔记的整理,我是活页→手打整理→打印,这样的一个流程,非常费时,好在我打字很快。△图画+多种色调+有趣内容我是一个不喜欢单调的人,习惯随身带很多彩笔。之前那份工作,因为经常接触到的是平面设计,所以会有意识地将一些图像类的信息,自己动手画出来,比如一则很妙的广告,如果图像简单,我是会动手画出来的。(后来还是用了麦库来存图片了,没坚持下去,绘画无能星人╮( ̄▽ ̄")╭ )ps:最近都没再用彩笔,基本是黑色水笔记录,也没影响我的阅读情绪。但后期回顾时,我又拿出了彩笔去画重点…我的字其实还好,但笔记不够工整,无法做到有些同学那样严谨又漂亮,只好曲线救国,画一点小萌物小LOGO什么的,图文并茂,总比有点乱的一堆字更具可看性。有次我室友无意翻了下我的笔记,看到一些我曾经的“画作”,当场就笑喷了…哈哈哈哈,她边笑边说,你的笔记好有爱啊~~~不会画的同学可以学一点简笔画,或者用贴纸←△博客记录我开通过的博客…已经数不清了…而且时间一长完全就忘却了,不建议用博客做笔记。△豆瓣记录豆瓣的读书笔记功能,我觉得…好难用…我在豆瓣某小组也开过记录帖,记录了半年,每天一日志,坚持了快一年。原因是我喜欢豆瓣的页面和字体风格…现在我回头翻那个帖子,还是会有很多收获(发帖时记得备份)这算是成功的笔记,但因为换工作而搁置了一段时间,目测近期会继续记录,因为当时花了很多精力,内容也很丰富,即使一年后来看,也还感触很多。这个帖子,如果我还会继续的话,记录量会减少:发帖式记录,由于带有表演性质,容易过分注重表象,会非常地耗费时间。△关于信息整理和收藏,如果几天内不去看,我以后基本就不可能去看了…所以我把我多年的资料收集copy给别人以后,就直接删掉了,因为我知道自己不会看了。而在知乎,我也只有在没时间当时看完的情况下,才会把内容收藏,否则的话都是直接看完,把需要记录的直接记在本子上。综上,我个人的情况就是:1、手写是王道,记得选自己惯用的笔记本和笔。推荐去豆瓣的这个小组看一看→,嘛,我觉得还是有点理想化,我只能做到60%,美观度远远跟不上,也不想跟上…我喜欢用中等厚度的本子,有钢圈最佳,纸张略薄,笔用三菱水笔,偶尔钢笔。做笔记这件事,事先要定几个大规矩,养成固定习惯,也方便整理归纳,至于细节上,还是随意点就好。2、经常敲键盘的话,也可以考虑网络记录。我打字算比较快的,有阵子坚持做TED的笔记,一天两个,也并不觉轻松。曾用了两个礼拜,才完成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摘录(差不多80%的原文,因为当时找不到实体书)我是坚持不搞拿来主义的,因为我从来都不珍惜别人整理的知识…不管是什么内容,至少要自己先滤过一遍,打上个人烙印了,才能有所重视。3、还是返璞归真,随身带个笔记本吧,kindle和手机和平板,都不那么踏实。我这个人比较保守,不管是什么笔记,只有写在纸上才觉得踏实,有分量。白纸黑字总比虚拟的网页,更让我珍惜和敬畏。我非常喜欢提笔写字时的那种自由畅快,任何工具都无法代替。4、习惯分享。比如说读了一本非常好的书,我会先叙述精彩部分,吸引好友的注意。这样的叙述,会使我去回头翻阅自己的笔记,从而加深印象。如果是发链接过去,我会追问对方的感想如何,有时会让人觉得神烦…所以分享要选清对象,比如有些好友我只发淘宝链接,有些则可以做思想与知识的交流…坦白说,这种分享我做得并不多,所以后来我选择在小组发了个记录帖,也算是一种分享吧。5、追求品质没错,但不要过于理想主义,一旦吹毛求疵就容易夭折。打个比方,如果让我记笔记严格按照九宫格的要求,或者一定要工整、分门别类…那我过去完成的几十本笔记,内容至少要缩水一大半。这样做太累了,也不利于记录更多的内容。关键是结果,笔记是给自己看的,只要自己乐于去翻阅回顾就足够了,做得太漂亮反而会缩手缩脚。当然,也有很多牛人的笔记非常完美,这里我说的是个人情况,而我是一个潦草随意的人。回答这个问题,让我有种回顾人生的感觉了,虽然之前的人生不怎么样,欣慰的是,好歹也还留下了不少个人的痕迹。暂时想到这些…内容挺乱的,有空回来整理~————————————2.16的补充————————————补充一点,关于摘抄慢的问题:我就不说什么“有心读书的人不会在乎这点工夫”之类的大道理了,因为我自己也不能每时每刻都做到即时摘抄,偶尔遇到特别长的内容,我也要逼着自己动笔,尤其是懒的时候,各种痛苦…△我为什么不直接画在书上?(教辅书是无所谓的,怎么清楚怎么画,为了便于携带,我还经常把书撕成几个部分…所以以下情况不包括教辅资料)我还算比较爱惜书,以前还画在书上时,也只用铅笔(非自动),主要是下划线、一些小批注、星号。但这两年也渐渐地不这样去做了,原因是:1、我的书很多,不可能经常回头去翻每一本,再去找里面做的记号,太麻烦了。2、将不“厚重”的书保持干净,以便馈赠他人。我有一些书是不必回顾的,云淡风轻,雁过留痕,读的时候没有什么震撼和心动,但也有些许感触。这些书我多数会转送给好友。所以不止不会在书里写写画画,连名字也不能写。等到了送人的时候,在扉页夹上一张自绘的明信片,就可以say goodbye了。这些书需要摘抄的内容很少,都说读书也是谈恋爱,你与它的交集本就不多,如果再懒于一时不去记录,这段短暂的露水姻缘,很快就要被你忘却了,也挺遗憾的。反之,值得反复研读的书,内容都是该被熟记的,光画几条下划线有什么意义?就算把整本书都抄一遍也不为过。3、摘抄以精炼为佳自从发现别人能捧着我的“摘抄本”,像读书一样看得津津有味后,我就觉得摘抄是一件有趣的事。就像古人言语精炼,摘抄也不是什么都抄,正是由于这件事费时费力,才需要在内容上去粗取精,记录下最精华的内容。——这样一来,你会发现,其实真正可摘抄的东西不是那么多的。很多美文、精彩小说,往往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摘抄片段时很难取舍,不如时时捧书回顾,从而享受完整的阅读愉悦过程。ps:对我而言,自己主动写字vs摘抄原文,后者更容易让人感觉疲惫。我猜想,这也许是因为后者投注的感情太少,并不是收藏,而只是一种“见猎心喜”的匆忙占有。所以,我的原则是获得感悟后再记录,那感觉会很不一样。△在我看来,摘抄是检验文字品质的方法之一。如果一段文字真的十分精彩,无论如何,你都一定会把它记下来的。为什么不愿意去记录?不够精彩,或者不够爱。期待笔记达人分享经验~——————3.2上个人笔记图因笔记内容多涉及个人信息,只选部分无害内容,拍摄略模糊,见谅啦————周六要上班,来不及整理了,文案君就先省了,反正应该没多少人会看到吧?ㄟ( ▔, ▔ )ㄏ 1号2号图片君:3号:4号:5号:第一次在知乎上图,发现很难编辑…于是后面的格式…就没有了…(强迫症表示已经试了好多遍T.T所以就到这里吧!祝各位周末愉快,晚安~
谢邀。我平时不做读书笔记。在我的经验里,最有效的、记住某本书里有趣细节的方式是:其一,多看。反复看,自然记住,无须笔记。这是针对自己喜欢的内容。其二,我接到约稿,要求写某个题材时,会大量查阅资料。比方说,我要写洗澡的历史,就会把古罗马浴场、土耳其浴场、日本江户时期公共澡堂的历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邦的引水渠道等等资料找来看。看多了,觉得有个大致的知识结构了,说出来能顺理成章了,写。写完一篇约稿后,看过的那些资料,也就记住了。
这个一定得用上evernote了,强大的分类功能,标签功能,还可以在不同电脑间同步,很好用。在网上或者书上看到可做笔记的材料,便摘到evernote上,分类收藏。可先设大类别,再设小类别。比如互联网这个大类别里面,可分电商,产品,社交等小类。读书笔记也可按类似的方式整理,按作品流派,作家,时期,风格特点等分门别类就好。另外,最好随身带上笔记本,有任何想法,而电脑又不在身边时,就派上用场了。贴上我的笔记分类。以下是大类别里面的小类别。
我的这本读书笔记大概是从大三要考研的时候开始做的 当时要考新闻系 所以各个方面的知识都要积累到 尤其是要上考场写几千字的政论 做好平时的积累工作是很重要的 而且我也很喜欢把平常看书的时候偶得的一些好句子摘抄下来 其实说实话我如果不备考的时候是很少翻出来看 但是就是觉得不摘出来积累到一起不甘心 在这方面稍微有点强迫症( ̄_ ̄|||)以下是我的积累本子 其实算是正式一点的一个吧 高中啊大一大二的时候的有一个比较杂乱的小记事本 就随看随记 旅行计划啊 课程安排啊 会议记录啊 草稿啊啥的都会往上写 还用作世博会盖章的本子来着( ̄_ ̄|||)后来因为太过杂乱给抛弃在角落了~就是这样纸滴 一个活页本 挺喜欢简洁范的这种封面 而且我是白色控 又是铁塔控 看见这种带铁塔的东西都会失去理智o(* ̄▽ ̄*)ゞ 就是这样纸滴 一个活页本 挺喜欢简洁范的这种封面 而且我是白色控 又是铁塔控 看见这种带铁塔的东西都会失去理智o(* ̄▽ ̄*)ゞ 用过几本积累本子之后还是觉得活页的本子最方便 因为要分类积累 (后面会有图片)并且你可以随时往里面插喜欢的活页纸啊~积累无极限 一辈子的量都可以用这一个本达到 只要有足够的活页纸填充就好~里面设有分类的夹层板 这个设计挺喜欢的~基本上我就是积累这些东西 社论方面就是考研时候看的各方社论积累的素材和观点 分了好多类 方便查找和积累 这时候就显出活页的方便来了~里面设有分类的夹层板 这个设计挺喜欢的~基本上我就是积累这些东西 社论方面就是考研时候看的各方社论积累的素材和观点 分了好多类 方便查找和积累 这时候就显出活页的方便来了~还有就是一些名词解释 有些社论里会出现比较学术的名词 积累一些有时候用在文章里还挺有范的 也是平常大家听过但是不太深入了解的东西 涨姿势用~还有就是书摘了 就一本读完 把划线的句子抄下来 基本都是觉得描写很妙看到会会心一笑的或者低头沉思的句子 因为其实大部分书籍读一遍就不会再翻第二遍了 我会重新拾起再看好几遍的书就是红楼梦一本而已 所以我深知自己这个弱点不可扭转 就曲线救国用书摘的方式把精华留下 回味的时候也很方便~(其实这个活页纸也是买的铁塔图图的。。。。。)再有呢就是这类时间轴需要整理清晰的知识了 其实就整理过这一个 当时突然对英国史挺感兴趣的 就把《英国通史》看了一遍 把时间轴整理了一下 大致理清了英国历史的进程罢了 深入的我也不探究 以便将来遇到类似问题能及时查找解答 这类历史的东西 我觉得用这种积累法很简便 不然一整本书放在那很难抓住重点的~还有也是因为当时是借的图书馆的书 还了以后还可以留个底~再有呢就是这类时间轴需要整理清晰的知识了 其实就整理过这一个 当时突然对英国史挺感兴趣的 就把《英国通史》看了一遍 把时间轴整理了一下 大致理清了英国历史的进程罢了 深入的我也不探究 以便将来遇到类似问题能及时查找解答 这类历史的东西 我觉得用这种积累法很简便 不然一整本书放在那很难抓住重点的~还有也是因为当时是借的图书馆的书 还了以后还可以留个底~以上就是我的读书笔记啦 希望能给需要的孩纸尤其是还在上学的孩纸 或者学新闻的孩纸一个启发 那个政论的总结真的很有效的 我还是很自豪自己这个政论文水平提高法的 想当年我的那篇政论也是很高分来着~p了个s:当时学新闻 那个满腔民主宪政的热血 简直堪比忧国忧民杜子美。。。。每天混微博然后恨铁不成钢气得无法入眠的地步。。。。哎呦喂那个热情。。。但是现在呢。。。。是绝望了? 也是无力 。。但不是消极避世 我把它是自己成长的一个阶段 现在我的重点不再是那些烦心事了 真的 自我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已及关注家庭关注健康绝对应该是生活的中心 以前的自己愤世嫉俗最鄙视这些无为青年 整天关心自己一亩三分地 不知道扫扫天下 国事天下事从不入眼。。。现在呢 成了当时最不屑的那种人了 但是却身心愉悦 更加健康向上 深深觉得 价值观的转变是成熟的重要表现之一 这点也与大家分享吧~以上~
记读书笔记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情,我记的东西有可能就是别人眼中的垃圾,,而且前几名的答案也答得很到位了,所以我也就只从自己的角度简单谈一谈好了。。
我认为需要做笔记的内容有两种,一种是方便查找的,一种是需要背的。
前者一般属于“资料”,最好存成电子档,方便查找也方便存,复制粘贴即可,这种资料一般90%这辈子都不会再看第二次,所以绝对不要存有什么“到时候再整理”的念头,不会整理的,我是懒人,我比你们清楚。。所以这种资料存的时候就要分好类做好链接,万一要用的时候调出来直接使用,不要影响到论文或者作品的连续。
后者则是一些需要经常使用,提炼语感,建立模型要用的工具。
比如在三句话描述一个故事,或者150字描述一个剧情框架,总之,把自己脑海里的东西“转述给他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巧,这个技巧将直接影响到你叙述故事的连贯性。
而在我看完《V字仇杀队》这部电影之后,我开始了对“精辟对白”的追求,因此所有的精辟句子我都会记下来,提炼其中的语感,养成言简意赅的习惯,我发现写小说,尤其是对白,越精简反而越吸引读者,长篇累牍,大家都累,只是笔者骗稿费罢了,所以我除了必要的铺陈,一般字数都是怎么少怎么来,一万字的作品,通常都是2万多字砍下来的。
这些东西记的时候要连带日期记下来,我有一个40*60mm的小笔记本,平时就塞在口袋里,记下来的东西随时都能翻(不过以后有印象笔记了…),前面翻个几天,在公交车上就可以默背一下,一周后再回忆回忆,巩固印象,一个月以后再巩固,反复记忆,对加强语感很有好处。
总之,记笔记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对笔记定性,第二步是用正确的方法使用笔记,前者节省必要劳动时间,后者增加使用效率。PS:我觉得之于写作,最重要的还是打字速度。。思路明晰如果一小时敲不出来3000字,基本上就告别这行了。。
我这个从《如何阅读一本书》上面复制粘贴一段下来的,(自己的经验最后再说有个别字句是联系书中上下文的,这里以偏概全有点前言不搭后语了,见谅。  做笔记有各式各样,多彩多姿的方法。以下是几个可以采用的方法:  (1)画底线—在主要的重点,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画线。  (2)在画底线处的栏外再加画一道线—把你已经画线的部分再强调一遍,或是某一段很重要,但要画底线太长了,便在这一整段外加上一个记号。  (3)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要慎用,只用来强调书中十来个最重要的声明或段落即可。你可能想要将做过这样记号的地方每页折一个角,或是夹一张书签,这样你随时从书架上拿起这本书,打开你做记号的地方,就能唤醒你的记忆。  (4)在空白处编号—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做顺序编号。  (5)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也有过同样的论点,或相关的要点,或是与此处观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做能让散布全书的想法统一集中起来。许多读者会用Cf这样的记号,表示比较或参照的意思。  (6)将关键字或句子圈出来—这跟画底线是同样的功能。  (7)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在阅读某一章节时,你可能会有些问题(或答案),在空白处记下来,这样可以帮你回想起你的问题或答案。你也可以将复杂的论点简化说明在书页的空白处。或是记下全书所有主要论点的发展顺序。书中最后一页可以用来作为个人的索引页,将作者的主要观点依序记下来。  对已经习惯做笔记的人来说,书本前面的空白页通常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会保留这几页以盖上藏书印章。但是那不过表示了你在财务上对这本书的所有权而已。书前的空白页最好是用来记载你的思想。你读完一本书,在最后的空白页写下个人的索引后,再翻回前面的空白页,试着将全书的大纲写出来,用不着一页一页或一个重点一个重点地写(你已经在书后的空白页做过这件事了),试着将全书的整体架构写出来,列出基本的大纲与前后篇章秩序。这个大纲是在测量你是否了解了全书,这跟藏书印章不同,却能表现出你在智力上对这本书的所有权。  ※ 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在读一本书时,你可能会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因此做笔记时也会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你会用哪一种方式做笔记,完全依你阅读的层次而定。  你用检视阅读来读一本书时,可能没有太多时间来做笔记。检视阅读,就像我们前面所说过的,所花的时间永远有限。虽然如此,你在这个层次阅读时,还是会提出一些重要的问题,而且最好是在你记忆犹新时,将答案也记下来—只是有时候不见得能做得到。  在检视阅读中,要回答的问题是:第一,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第二,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第三,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你应该做一下笔记,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写下来。尤其如果你知道终有一天,或许是几天或几个月之后,你会重新拿起这本书做分析阅读时,就更该将问题与答案先写下来。要做这些笔记最好的地方是目录页,或是书名页,这些是我们前面所提的笔记方式中没有用到的页数。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些笔记主要的重点是全书的架构,而不是内容—至少不是细节。因此我们称这样的笔记为结构笔记(structuralnote-making)。  在检视阅读的过程中,特别是又长又难读的书,你有可能掌握作者对这个主题所要表达的一些想法。但是通常你做不到这一点。而除非你真的再仔细读一遍全书,否则就不该对这本书立论的精确与否、有道理与否隧下结论。之后,等你做分析阅读时,关于这本书准确性与意义的问题,你就要提出答案了。在这个层次的阅读里,你做的笔记就不再是跟结构有关,而是跟概念有关了。这些概念是作者的观点,而当你读得越深越广时,便也会出现你自己的观点了。  结构笔记与概念笔记(conceptual
  note-making)是截然不同的。而当你同时在读好几本书,在做主题阅读—就同一个主题,阅读许多不同的书时,你要做的又是什么样的笔记呢?同样的,这样的笔记也应该是概念性的。你在书中空白处所记下的页码不只是本书的页码,也会有其他几本书的页码。  对一个已经熟练同时读好几本相同主题书籍的专业阅读者来说,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记笔记的方法。那就是针对一场讨论情境的笔记一这场讨论是由许多作者所共同参与的,而且他们可能根本没有常察自己的参与。在第四篇我们会详细讨论这一点,我们喜欢称这样的笔记为辩证笔记(dialectical   note   making)。因为这是从好多本书中摘要出来的,而不只是一本,因而通常需要用单独的一张纸来记载。这时,我们会再用上概念的结构—就一个单一主题,把所有相关的陈述和疑问顺序而列。我们会在第二十章时再回来讨论这样的笔记。========================================================================
下面就写一下我微不足道的“个人经验”,因为题主也是这么要求的嘛。
就我来说,做笔记的习惯是因为我不想一本书读下来就只是读下来,读的再仔细再认真也和小学时候老师给我们讲语文课本没什么差别,就像《如何阅读一本书》书中写的,就算上了大学,一直都是小学六年级的阅读水平吧,一直都只是认识书里面所有的字吧(兴许个别还得查字典),我必须承认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这个样子的,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我觉得这样的阅读已经满足不了我,但是当时我不知道有人就如何阅读写过书,也不晓得上知乎来查一下,于是傻乎乎的自己思考,怎么样看过的书属于我。
开始时候记笔记是摘抄一类的,但是我又不满足于用“记忆”将这本书属于我。记下来了又能怎么样的?写作是一门艺术,艺术的完成时分为创作者和接受者两方面的,当读者有了他自己的理解(无论这是否与作者的原意)相同,这门艺术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完成。
于是我开始写一些自己的感想,刚开始是找了一个本子,后来发现所谓的“读后感”大多需要摘抄与分析,就觉得很浪费时间,于是开始直接在书上面记录。记录的范围很广,记得朱光潜先生说过,欣赏的那一刻其实你已经在创造。我把自己的欣赏记录下来,记录的不只是同意与否,还有这一刻的内容与书中之前的观念的联系,时不时也会像网上的影评人一样试图解剖书中的观念,猜测下一刻发生什么,我不只是说小说,我有时候会像一个侦探一样,去寻找线索,去猜测作者下一章想表达什么,最后想告诉我的是什么。这些都像笔记一样写下来,就算论文似的文章也会看的有趣味起来。
这一刻觉得自己开始与手中的这本书开始于自己有了那么哪怕一点的交集。
不过也必须承认知友们提到的问题,都记在书上会有很难翻第二遍,写过就忘的特点。不过我想了想,觉得边看边记的做法还是有助于集中注意力的。有些想法,联想,以至于你自己的欣赏和创作,可能过了这一刻也就不见了。何况好书应该不是只读一遍的,再去分析再去摘抄也是极为鼓励的。
不过我的看法大多有些浅显,每次写在书上和作者的文字并排的时候总有一种亵渎了好书的不适感,所以大多都是用铅笔做笔记~虽然其实我从来不去擦掉他们,但是心里会安慰很多。。
算不上方法只是个人感想,就写这么多吧。
不请自来。一直很相信要提取书中有价值的信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做手写笔记。不是机械地抄,而是将读到的文字在脑海中转化成自己的理解,在亲笔书写的过程中加深记忆,真正变成你自己的知识。是的,记录的过程本身比完成的笔记重要。如果想要坚持,我觉得一开始准备质量好的笔记本和笔挺重要的,至少让记录的过程变成一种享受而不是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觉得自己现在用的这个组合挺不错的(我也没有用过很多就是了)——Moleskine最普通的那种横线笔记本(呃,其实不同本子差别应该没那么大)+Uni Jetstream圆珠笔(据说是防疲劳的=A=反正超顺滑超好写这个大推荐)。具体的记笔记过程就和第一段说的一样,看到书中好的思路就用自己的话记下来,案例的话可以画逻辑图。相比机械抄写大段文字,省去很多力气又能加深印象。至于楼主说的如何保存互联网上的文章,除了很多人说的evernote之外(我一直用不习惯evernote),推荐pocket这个app。链接奉上:getpocket.com/?在chrome上装一个pocket插件,就能把任何web页面保存下来,等有空的时候在手机、平板和电脑上阅读了。字太烂就不上真相了,希望楼主笔记愉快:-)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kindle云端收藏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