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三国角色密码清除里的角色严白骨的资料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品评《三国演义》中的政治家 精品论文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品评《三国演义》中的政治家 精品论文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13:06:5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品评《三国演义》中的政治家 精品论文
官方公共微信共2958个阅读者,23条回复 |
发表时间: 17:28
一个小子眼里的《三国》 &&
小米勒 发表在
华声论坛 .cn/forum-8-1.html
读《三国》不下三遍了,但都离如今很久了。第一遍其实非读,听外公说书,为幼时好奇所动,听得津津有味。但已懂得闹着外公透露下事,比如“关公后来怎么样了”“曹操死了没有”,已颇懂得些善恶是非。第二遍只为好学,感慨政治阴暗人心险恶,但深“知君子、小人之泽”,爱憎分明,尊汉抑曹,立场坚定。后来高二暑假再读,已觉得不可深究,纯粹只是以局外人的立场,鸟瞰世变,视勾心斗角如同嬉戏,终不肯进入角色。之所以有如此巨大变化,我不想在此多做解释,终归一点:独立思想的形成,乃至世界观、人生观的改变。
《三国演义》成著于元末明初,作者罗贯中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有关系,他本人有着反对专制统治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三国》正是在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中成著。文人作文有个很大的倾向在于作文以发胸志,罗亦不例外,明代有个叫李卓吾的曾这样评罗,说其“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月,实憾宋事”,这种“倾宋反元”的思想在其作品体现为严重的“尊汉反曹”倾向。作品中提倡忠孝节义是显然的,这与作者的文化背景藕断丝连,关系千缕万缕。一言以蔽之:正是一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渗透乃至于此,正是无限的压抑和局限使人不得独立乃至于此。是这样的,人一旦无助于现实,往往就会依托于灵魂和神,以至力图在无奈绝望之中发掘神以自救,他们认为在人无能为力时,只有神能承担得起对人类的拯救,于是无助有如罗贯中之士开始塑造一种理想化的模式,(说穿了,这不仅仅是罗贯中的宿命,更是整个时代文人的宿命)在《三国演义》中体现为刘备的仁政,孔明的忠贞,关羽等人的忠义,并为此不惜借人反衬,让曹操变得又奸又辣,使周瑜变得气量太狭,正是因为罗神化的描写,比如于关羽则有如关公显圣等不断的粉饰和美化,以至后人给关羽带上了“伏魔大帝关圣帝君”的许多头衔,几乎使关羽享受与孔子一样的供奉。这种尊汉反曹,提倡忠义的正统观念的形成,正是一个时代的思想潮流的映衬,并且在很大一部分支持了当时人民爱国爱仁的热情。
                 
  当然作品更是借此抒情乃至宣泄的作者的思想或者说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反映。这也正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我之所以第三次以至后来读《三国》不肯深究,以好武戏读就缘于此,因为《三国》让我看到了罗贯中的无奈,和感受到了作为读者我的失望,甚至这种无奈和失望可以深探到对整个封建主义的无奈和失望,在此愿以关羽为例。
                 
  在《三国》中,笔墨次于刘备、孔明、曹操的,为浓者当数关羽,作者如此不惜笔墨,正是想借关羽表现一个“忠”“义”结合,有勇有谋的武将形象,无怪后人评《三国》渲染“三绝”,其中有一绝便是关羽之“绝”。
                 
  关羽首先出现在桃园结义,并在“温酒斩华雄”中拉开了其英雄一生的序幕,以后千里送嫂,过关斩将,单刀赴会,临江会,水淹七军等无不处处突出表现关羽对刘备的忠义,为报曹操厚爱,诛颜良斩文丑,解救白马之围,长沙之战,关云长义释黄忠,更进一步光大“忠义”二字,最为突出的要算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情节,更是生动传奇,有声有色。把忠义二字发扬光大到无可复加的地步。乃至后来关羽大意是荆州兵败麦城被杀,作者均以巧布义无反顾大义就义、关羽显圣等一一化解,作者美关公之词溢于字里行间。
                 
  在此顺便提一下,我之所以有第二次与第三次阅读《三国》的差异,缘于辩证法和因此带来的本人世界观的完善,即独立思想的形成。多年辩证法的学习,最深刻和受益的是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中指出的:动摇和疑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最重要的一点,也正是罗氏最缺乏和执迷的一点。鲁迅在评《三国》中说过:“写好的人,写得一点坏处都没有,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其实这在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可能事事全坏。”道理很浅显,正是这浅显的道理,令罗氏自愚自迷,沉沦于自相矛盾之中。比如他想写一个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的诸葛亮,然而写出来的诸葛亮却狡猾多奸,妖气十足,他又想写一个仁义爱民的刘备,然而刘备却哭哭啼啼拘于厚道而近乎于虚伪,他还想写一个神武的关羽,然而关羽竟成了一个骄傲无谋的武夫。总之,适得其反。正是鲁迅说的:“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且关羽却非鲁迅所言“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在我看来,关氏之德之行在罗氏笔下不堪剖析,恰恰走向了理想的背端。在此仅以“华容道义释曹操”及“关云长败走麦城”两节为例。
                 
  关羽华容道释曹在于背负着“信义”和“昔日之情”。是昔日曹操的“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是金,下马是银”的恩惠和“过关斩将”后曹操敬酒送行的恩情,使他于军令状不顾义释曹操。表面上处处是忠是义,和儒道的恻隐之心,而事实上远非那么简单。
                 
  关羽前后一走一释,不是两大之忠,其实正是两大之不忠,何以见得?首先张辽所言甚是,当初关羽该降。然其既降,为何还要力排众阻执意要走?其实这正是关羽的矛盾,事实上这更是罗氏的矛盾。罗氏铺张渲染的忠义在这却表现为封建小生产者的忠义,显得浅陋不堪。所谓“仁者,社稷为重”。彼时曹操德高望重,有一统之气,刘备不顾民望,不顾曹操曾对自己的恩待,追求虚有的汉室之名,背道弃义,不可谓仁爱,其本质正是惟恐天下不乱的罪民。关羽盲目忠于刘备,已然背弃桃圆结义“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誓言,不可谓忠义。而此时,曹操劳师动众,欺民图利,正中墨子之言“伤义而不得”,结果全军溃败。此时擒曹正是报国安民之时,然而关羽弃真正的忠义不为,却为私德无视破坏诸葛亮联吴抗魏的策略,无视给蜀汉造成的巨大损失放走曹操,何言忠义?故有王夫之一语道破:“吴蜀之好不终,关羽安能逃其责哉?”书中多有提及关羽夜读《春秋》,力图塑造出关羽不仅仅是一个武者,还有着儒者正统的忠孝节义思想,然而塑造出来的关羽却因此处处背负着浓重的儒气,以至在表现忠义乃至人格魅力上显得拖泥带水。关羽之儒,但其实质上正是罗贯中之儒。罗贯中想体现儒,却让其儒陷之于狭隘而不免俗,罗贯中想表现忠,却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忠,真正的忠当“因民之利而利之”,然而其极力渲染的关羽虽有恻隐之心,却没有是非之心,这正是罗贯中的矛盾之一。而且更是罗氏自相矛盾的是,在后文与徐晃的对比中,关羽在徐晃的强烈的公私观中更显得脆弱,经不得琢磨。抄下文以佐证:
                 
  魏营门旗开处,徐晃出马,欠身而言曰:“自别君侯,倏忽数载,不想君侯须发已苍白矣!忆昔壮年相从,多蒙教诲,感谢不忘。今君侯英风震于华夏,使故人闻之,不胜叹羡!兹幸得一见,深慰渴怀。”公曰:“吾与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数穷吾儿耶?”晃回顾众将,厉声大叫曰:“若得云长手级者,重赏千金!”公惊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费公。”言讫,挥大斧直取关公。
                 
  且不说华容道关羽释曹至少使“鼎足之势”形成退后十多载(言下之意,民间将多添十余年的战乱。)事实上,关羽大意失荆州正是揭开了蜀国衰落的开端。
                 
  关羽失荆州直至后来功败身死,文中有众多伏笔,如关公不同意刘封僭立,又如欲斩博士仁糜芳二将,再如不听王甫之劝差赵累总督荆州等等,无不体现其功利之心与娇逸之心的滋长。况之前关羽不满封爵一事也隐隐突现忠义在名利面前的变节。《三国》的悲剧,正是罗贯中的悲剧,也正是罗氏心中理想人格与现实历史冲突的悲剧。
                 
  罗贯中处处维护关羽智勇双全的形象,然而却在荆州一战功亏一篑。若是关某有谋,实当严防后方,更何况是荆州。诸葛亮早在“隆中对”指出:“荆州……此用武之国。”鲁肃也说:“荆州……此霸王之资也。”孔明在授荆州印与关羽时再三嘱咐,十分慎重,关羽不会不知道荆洲的分量。鄙此一介莽夫,竟撤荆州之兵而留庸将把守,既围攻樊城,又不乘“威震华夏”之际拿下,向北进军,与诸葛亮一起逐鹿中原,却迟迟疑疑,断事不绝,以至错失良机!可怜武夫无谋,毁国秧民!最后罗氏力图借大义凛然不屈身辱节从容就义释解关某其人格上的缺陷,却再次落得左右矛盾适得其反。同样的问题大家一定也问过:关羽匹夫即可降曹为何不可降吴?当初降曹说服于张辽之“三罪”,今受缚于吴,关某匹夫却不知亦有“三罪”,且比之张辽“三罪”,有过之无不及:罪一,明知刘关张三兄弟,同如一体,同生共死,若其被杀,定会引起一片复仇混战(事实证明正是如此),关羽想死,却早已背负弃义之责,不可言义。罪二,汉中王创业未半,正是用人之际,关羽不顾匡扶汉室之重,成就匹夫之勇,不可言忠。罪三,孔明曾在授荆州印之时,曾将八个字“北拒曹操,连和孙权”嘱关羽,关羽一意孤行不说,事已至此还不知悔改。倘若关羽降吴,定能稳固蜀汉联盟,正可借曹操气衰,一举攻破,真正的勇士,非不能忍一时之辱,图之于久远,但关羽不知思量,正是大不忠不义!可怜一介莽夫,小细节上逞忠卖勇,关节眼上却意气用事,显得英雄不足,气短有余。
                 
  罗氏一面在追求着完美的人格,一面却拘泥于历史事实。他一面想揭示圣者的真容,一面又不愿拂去世俗的尘埃。这使其在作品中流落出一种不伦不类的思想和不堪一击的人物内涵。罗贯中追求“王道”,然而在“霸王”的争夺中,却无处不在凸现着“王道”与“霸道”的矛盾,罗氏忽略正是这历史的挤压对人心灵的磨啮。罗贯中追求忠贞节义,可是在这权谋的肮脏和血腥中,在阴谋与倾轧中却不得不显得软弱无力。罗贯中追求正统,真正的正统却是“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天下者,重也;冤仇者,轻也”(诸葛亮),罗贯中始终未能深刻理解这一伟大的儒学,使其深陷于自己布下的陷阱之中,无处不显粗俗而局限。
                 
  总之《三国演义》,成于“人物”亦败于“人物”。
                 
  尽管如此,《三国演义》毕竟非常之作。正如胡适之言:
                 
  “《三国演义》究竟是一部绝好的通俗历史。在几千年的通俗教育上,没有一部书比得上它的魔力。五百年来,无数的失学国民从这部书里得着了无数的常识与智慧,从这部书里学会了看书写信作文的技能,从这部书里学得了做人与应世的本领。他们不求高超的见解,也不求文学的技能,他们只求一部趣味浓厚,看了使人不肯放手的教科书。《四书》《五经》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廿四史与《通监》《纲监》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古文观止》与《古文辞类纂》也不能满足这个要求。但是《三国演义》恰能共给这个要求。我们都会有这样的要求,我们都会尝过它的魔力,我们都会受过它的恩惠。我们应该对它表示相当的敬意与感谢。”
                 
                 
                 
也许我们活着只是相互温暖,
想尽一切办法只为逃避孤单。
我把我所有的快乐,悲伤,沮丧,伤痛展示给你看。
如果能彼此感知,请为我停留。只要一瞬间。
----------------------------------------------不认识你时,我的心情28℃
认识了你,我的心情变成了40℃
爱上了,我的心情成了80℃
拥有了你,我的心情为100℃
你变心的时候,我的心情回到了28℃
你走的时候,我的心情-28℃
失去了你,我的心情-273℃,也就是绝对零度
回复时间: 21:58
  很不错的文章.有见地.
  请楼主说明是否原创:)
  欢迎常来:)
----------------------------------------------好好学习。
回复时间: 13:14
呵呵,很有见地。
三国很值得一读啊,现在这个社会仍然适用
可以当做管理学来读。
----------------------------------------------/我的拍拍,期待你的建议和支持……
回复时间: 15:40
  <>不仅是一部历史的演义,而且也是正道的人生!虽说他反映不了现实的真象!但如果没有历史人物的忠奸分明,那就不会有社会的兴旺!
----------------------------------------------~~林静鸟眷巢,雪银空山新,晴几何须报,三笑君醉了。~~~
湘西之旅欢迎您:/
新华博客地址:http://chenaijun./blog/
回复时间: 23:26
三国很值得一读啊,现在这个社会仍然适用
----------------------------------------------服从于理智,就要背叛感情;尊重内心,又似乎不甘情愿。
回复时间: 09:44
读小学时就看过了。
----------------------------------------------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奴隶游戏!
欢迎登陆桂平在线http://blog.guiping.cc/html/08/108.html
回复时间: 12:42
读过很多品评三国的文字,此文字确独博我赞同!
----------------------------------------------
年少不是借口
英雄不问出处
回复时间: 12:57
之一 真实的关羽
在罗贯中罗大爷的笔下,关羽成了武圣。这当然是因为罗贯中佩服关羽。但罗大爷夸张的描写却引起了某些人的反感,纷纷站出来口诛笔伐,贬低关羽。近来尤甚。据我考察,贬低关羽的都是读过“书”、受过“教育”的人,在民间,关老爷依然备受恭拜。其实原因很简单:关羽的忠、义是一种朴素的思想,这种朴素的思想早已深深扎根于广大民众心间。那关羽的勇是不是徒有虚名呢?因为罗贯中移花接木,原意欲突出武圣的高大全形象,不想却授人以柄,大家于是纷纷撰文论证关羽的哪些战绩是假的,哪些是虚的,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怀疑关羽的武艺和战绩。看看现在三国演义的序言,毫不客气的讲,那是篇思想浅薄、诬罔视听、疑误后生的文章。序言里对关羽(还有曹操、刘备、诸葛亮)的评论既与三国演义唱反调,又没有考虑到三国志的史实,有时将小说与史实混为一谈,序言里充斥着迷惑人心的假左思想,虽然我们主要是反右,但也要警惕假左。我在三国人物论里将陆续谈到。题外说一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不要相信,那些文字更像写小说的。
继续谈关羽。尽管罗贯中给关羽虚增了许多战绩,但有一点仍然是肯定的,那就是:三国武将里,关羽的战绩最好。这一点仅凭三国志记载就可以证明。临阵斩名将的武将只有两个:关羽白马杀颜良,围曹仁,水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黄忠杀夏侯渊。马超、赵云、夏侯⑿眈摇⒌湮び姓庋恼郊穑钦渡钡拇蠖际切”〗
有一点我要强调,在那个年代,临阵杀一个无名小将容易,但要杀一个大将却并非易事。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举一个例子:袁尚手下大将郭援领兵侵犯河东,钟繇和马超联兵破之,马超的部将庞德亲斩郭援之首。就是这么一件事,在三国志里却多处宣扬,在钟繇传里写,在马超传里写,在张既传里写,在庞德传里更是不惜笔墨:“谭遣郭援、高干等略取河东,太祖使钟繇率关中诸将讨之。德随滕子超拒援、干于平阳,德为军锋,进攻援、干,大破之,亲斩援首。拜中郎将,封都亭候。”由此可见,临阵破敌斩将并非象小说里写的那样,砍瓜切菜一般。如果大家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关羽那时候为什么会“威震华夏”(三国志关羽本传语)了。
我们先从正面来了解关羽的英勇。
三国志关羽本传记载:“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这种如入无人之境的骁勇充分体现了关羽的冷峻和高傲。关羽攻打襄阳时,曹仁只能缩在城里固守。要知道,曹仁也是曹操的大将,封征南大将军,如果他没有一点真本事,曹操是不会重用他的,虽然是亲戚。曹仁本传里写曹仁将三百人挑战周瑜数千人:“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曹天人碰到关天人,只有龟缩的份了。水淹七军,不仅显示了关羽的勇,而且显示了关羽的智。庞德勇猛大家都知道,但于禁呢?三国志张辽乐进于禁张合徐晃传的结尾评论这样写:“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最。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在曹家亲戚以外的将领中,这五个人最厉害。于禁也一直领兵独当一面,深受曹操赏识。而许褚、典韦是与李典、李通、吕虔、文聘、庞德同传。诛颜良、擒于禁、斩庞德,这样的骄人战绩,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我们再从侧面来了解关羽的英勇。
魏国谋士程昱等人咸称关羽、张飞为“万人敌”,周瑜、吕蒙称关羽、张飞为“熊虎之将”。曹操对关羽则是“壮其为人”,爱敬有加。陈寿评价关羽、张飞为“世之虎臣”、“有国士之风”。三国志关羽本传裴松之注:徐晃赴救襄阳,临阵下马宣令:“得关云长人头,赏金千斤。”徐晃肯定是坏了脑子,不然怎么会相信他的手下会冒出比他更厉害的呢?因为徐晃明白自己干不过关羽,就幻想着有奇迹出现。当徐晃击退了关羽,“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曹操还亲自为徐晃劝酒。东吴因为擒杀关羽而封侯者不计其数,吕蒙、陆逊、朱然、潘璋、马忠等等,真是:死了我一个,幸福千万家。
----------------------------------------------
年少不是借口
英雄不问出处
回复时间: 12:58
之二 老将黄忠
大凡言三国武将,必及吕布、马超、关羽、张飞、赵云、典韦、许褚等,似乎前几名总也排不上黄忠。大家也跟诸葛亮一样,觉得黄忠这把年纪,能忝列五虎大将之四,已经很不错了,还想咋样?估计黄老将军也不会想咋样,也就是我这样想了。黄老将军生平事略可考的也就是人生的最后八年(建安十七年至建安二十五年),这也是他老人家最辉煌的八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封黄忠为后将军,第二年,老将军即辞世。他老人家的一生,可以说是光辉清朗的一生,再无一点耿介和瑕疵。看官发话了:你如此不遗余力地推崇黄老将军,可有什么说头?看官勿急,且听我仔细道来。
凡人之武力,与年龄有必然关系,此乃常识。黄老将军年逾古稀,仍然驰骋沙场,“勇毅冠三军”,不能不令人惊叹。由此可以想象,黄忠年轻时该是多么勇猛!顺带提一句,黄忠可从来没有靠什么宝物来提升武力。只是他年轻时未遇良主,英雄无用武之地,故未有壮举,大器晚成。
我们要想知道黄老将军有多勇猛,首先要知道他的年龄。
据三国志卷三十六黄忠本传记载,黄忠于建安二十四年斩杀夏侯渊,“迁征西将军。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劝说刘备,怕关羽不悦,但刘备没听,“遂与羽等齐位”。三国志卷四十一费诗传说:“先主为汉中王,遣诗拜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当时关羽五十八岁,被五十八岁的人嫌老,按照正常的心理,估计黄忠当时年纪不下于七十岁。另外,黄忠“自霞萌受任,还攻刘璋”时是建安十七年,已称老将,刘备卒时六十三岁,尤未言老,可见当时黄忠至少有六十五岁。综上所述,大致可以确定黄忠卒时至少有七十三岁,姑且定为七十三岁。也就是说,黄忠斩杀夏侯渊时年已七十二岁!而且按照三国志黄忠本传记载,黄忠并非杀了夏侯渊个措手不及,而是“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震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三国志卷三十七法正传说:“渊将兵来争其地,。。。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可见当时夏侯渊并非在马下休息,那是罗贯中的小说描写,留给夏侯家族一个面子。正是黄忠斩杀夏侯渊和张飞宕渠击破张合这两次战役彻底锁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即使按照三国演义的描写,黄忠与关羽战了个平手,那也是一场花甲老头与盛年壮汉之间的比斗!想想吧,你七十岁的时候能干些什么?呃!
我替黄忠说:“要是在俺年轻的时候。。。哼!”
现在我们感兴趣的是黄忠年轻时在干啥呢?可不能瞎猜。
案三国志黄忠本传:“曹公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曹操克荆州时为建安十三年,黄忠六十一岁。曹操也没有看上他,这当然是因为黄忠太老了(这时我想到英明的刘备,慧眼识英才啊)。更早些,“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与表从子磬共守长沙攸县。”刘表执政荆州达十八年之久,荆州相对较安定,我可以较肯定的设想:黄忠的大半辈子都是在荆州度过的。本传说他有一个儿子,早没。可能他的妻子也较早去世,他后来也一直是一个人过。甚至可以讲,他有相当一段时期是呆在长沙攸县,与刘磬在一起。刘磬是刘表的侄子,与黄忠交情甚好,黄忠还向刘备推荐过他。
现在我要说说刘磬这个人。三国志里只有一处讲了他的事迹。卷四十九太史慈传:“刘表从子磬,骁勇,数为寇于艾、西安诸县,(孙)策于是分海缗、建昌左右六县,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治(建首府的意思)海缗,并督诸将拒磬。磬遂绝迹不复为寇。”现在我们应该明白了,刘磬之所以骁勇,那肯定是因为有黄忠在身边,所以给东吴的边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其实刘磬和黄忠倒不一定是要抢东吴的地盘。而孙策、孙权只好派出太史慈这样的猛将(手下还配了一帮将领,当时孙策手下的猛将只有太史慈了)才得以保住边境。当时太史慈三十来岁,而黄忠已年过半百。我完全可以设想,当时黄忠和太史慈交过手,而且不止一次,应该打个平手。太史慈“猿臂善射,弦不虚发”;黄忠则是开二石弓,百步穿杨。两个人应该有经常比划比划。
让我们列个时间表。
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大爆发,黄忠三十七岁。显然,黄忠并没有参军打仗,黩立功名,不然以他的武艺,早就出头了。他已经过了二十几岁血气方刚的年龄,也成家立室了,不会想去打仗的。可能在这个时候,他为了躲避战乱,携家移居到荆州的。
初平元年,董卓擅朝政,孙坚杀荆州刺史王睿,刘表继任刺史,黄忠四十三岁。
初平三年,曹操破黄巾,黄忠四十五岁。
现在,我们大致可以对黄忠的一生作简要的描述:
黄忠,男,南阳人,姿容英俊,为人忠厚。他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妻子贤惠漂亮,儿子活泼可爱。两口子男耕女织,其乐融融。虽然经济拮据,但一家人很幸福。后来战火烧起,黄忠不得不背井离乡,带领全家逃亡来到安定的荆州,谋了一份武职。后来儿子不幸染病夭亡,两口子痛不欲生,其妻因伤心过度,加上身体虚弱,不久亦撒手而去。从此黄忠便没了快乐,人生失去了意义。看到黄忠这个样子,刘磬便经常邀他出去打猎,或骚扰东吴,以此散心。黄忠武艺高强,罕有敌手。他在战斗中才稍找回一点点感觉。但他出身平民,不受重用。贫乏无聊的日子一天天的过,黄忠早已心灰意懒,也准备就这样了此余生。一直到刘备发现了他,他已年逾花甲,白发苍苍。行将锈腐的宝刀终于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闪耀出熠熠逼人的光芒,为刘备奠定蜀汉立下赫赫战功。建安二十五年,老将军因病医治无效,在成都逝世,享年七十三岁。追封刚候。
在我的心目中,黄老将军是纯粹的武将,是真正的勇夫。我把您摆在三国武将第一位。
----------------------------------------------
年少不是借口
英雄不问出处
回复时间: 12:58
之三 吕布与张飞
吕布无疑是武将里的顶尖高手,弓马娴熟,膂力过人,武艺高强,但吕布轻狡反复,导致兵败殒身。其实吕布最致命的缺点是自信心不足,极其不足,甚至有自卑感。这和他的出身有关系。他明知自己天下无敌,但往往拿不出勇气,在取胜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他往往选择了退却。虎牢关战刘关张、濮阳战夏侯纸罱际钦庋U庖坏愫驼欧杀扔刑烊乐稹M敲徒恼欧桑宋湟崭咔浚畲蟮挠诺憔褪怯涝缎判氖恪2还苡胨哉螅急Фū厥さ男判模硬煌巳矗踔恋彼デ蛊ヂ砻娑允虿芫保⑽薨氲阄肪濉>萑揪砣欧杀敬窃兀骸胺删菟锨牛_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这种百分之一万的自信心简直称得上空前绝后,绝无仅有!张飞是一员充满烈火激情的战将,随时随地他都可以调来高昂的斗志,而这种激情又是那么可爱、亲切,使他的每一场战役都变得无比的精彩,令人兴奋。黑脸、黑衣、黑马,一阵黑风,简直酷毙了!后世尉迟恭也只勉强学得了三成。
回头讲吕布,熟读三国的人不难发现,吕布每次出战、转移,都要细细的安排好家眷。军队可以不要,妻妾不能丢下。不管在外面打赢打输,家总是要的,回到家里吕布决不会虐待妻妾。即使打进别人的巢,他也不轻易伤害别人的家眷(如刘备)。这种思想在吕布身上十分突出。因为盖世无双的温候吕布坚信:战争是男人之间的战争,不要把妇女同志扯进来。吕布堪称最顾家的将领。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吕布的家眷跟随吕布颠沛流离,却毫无怨言。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有几个人能像吕将军这样,把爱情摆在第一位,时刻不忘保护着我们女人柔弱的身心!
张桓候庙一定是男人立的,可惜却没有女人为吕温候立庙。
----------------------------------------------
年少不是借口
英雄不问出处
回复时间: 12:58
之四 最佳CEO
三个公司,三个大老板:曹操、刘备、孙权,如果你是职员,你愿意在谁手下干活?也许可以做个网上投票,但你先不要急着回答。因为问题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郭嘉被曹操叫去面试,出来后自言自语:“真吾主也。”因为他觉得曹操有实力,有前途。陈群原来在刘备手下干活,刘备溃逃,他没有跟去,最后跟了曹操,最大的可能性是曹操开出的薪水更具吸引力。可是曹操给关羽的待遇何止月薪百万(魏币),但关羽还是要去找刘备,为什么?曹操的资金显然要比刘备雄厚得多,而刘备东奔西跑,累累如丧家之犬,两袖清风,他能给出什么?如果你猜对了,可以大胆去创业了。是股份!股份比薪水更吸引人。这就是刘备的过人之处。终刘备之世,只有一个孟达投敌叛变,但孟达也是出于无奈,临跑之前还写了一封信给刘备,颇多疚辞,最后又倒戈了。还有一个黄权,不过情况特殊。那是火烧连营之后,黄权归途被陆逊切断,他又不愿投降东吴,只好去投了魏国。刘备可谓能得人死力者矣。刘备手下人才不多,缺少中层干部,但有一点恐怕无人能比,那就是:人尽其才。黄忠的余热就是被刘备挖掘出来的。魏延只是牙门将,但刘备一下提拔他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而魏延果然不负所望。还有家喻户晓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恨不得一天上二十五个小时的班。在这个公司里,你有多少家伙,尽管亮出来。在这个公司里,很少有人偷懒。这是个股份合作制公司,董事长:刘备,最佳CEO。
但是,问题来了,体制先进、慧眼识人、人尽其才的蜀汉股份有限公司,规模、业绩仍然不如曹操,何故?如果你猜对了,可以去当议员。因为曹操的公司是国有大型企业。在公有制占主体的时代,国有大型企业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董事长曹操显然把这个企业视同自家开的店,在这一点上,他并没有比现代人强多少。罗贯中检举了很多曹董的违纪违法行为,皆因证据不足作罢,并且受到了某些著名人士的严厉批评。想想看,如果没有曹操,这个全国最大的国有企业早就七零八落、分崩离析了,如果没有曹操,这个连续亏损十二年的企业能扭亏为盈吗?正是因为曹董的苦心孤诣,并且先后重拳打击了袁绍、吕布、刘表等腐败分子,才没有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现在该说说孙权了。孙氏东吴是最早打下基业的。在改革初期,孙策就敏锐地感觉到,江东地区的房地产业潜伏着巨大的商机。如果以旧城改造的名义申请,那地价只有十分之一。这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虽然如此,资金仍然是最大的问题,不过这难不倒孙策。他通过关系找到了时任淮南省长的袁术,送上传国玉玺,顺利拿到了第一笔贷款。在短短数年间,孙氏家族就垄断了江东的房地产业,成为东南第一富豪。现在,你应该知道孙氏公司是什么了吧。如果你猜不出,就睁大眼睛继续往下看。民营企业!所以你明白了,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异常发达是有历史传统的。
----------------------------------------------
年少不是借口
英雄不问出处
回复时间: 12:59
之五――猜谜论英雄
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让刘备讲讲天下英雄是谁?我们没有这种机会了,换种方式吧。猜一个谜语,谜面:魏主妻妾。猜三国人物二。在公布谜底之前,我们先听听曹操的结论,曹操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曹操是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我讨厌“有争议”三个字。这是某些所谓的历史学家在政治动机下玩的把戏。戏曲里的曹操总是白脸,奸雄,不是好人。后来就有人为曹操翻案,肯定曹操的历史地位,拿曹操与刘备一比,总是把刘备比下去。理由很明朗:一是曹操的业绩大,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曹操是建安七子之一,是文学家,是诗人。曹操留给了我们几首可供摇头晃脑的上品古诗。刘备呢?屁诗没有。用某某人的话讲,孙权也好,刘备也好,携手联军,两心相照,一把火烧得曹操仓皇北逃,但“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类的诗,却一句也做不出。这种世俗势利的比较方式不知蒙昧了多少善良的心灵和单纯的眼睛。当然了,如果你的爸爸留给你几篇著作(有版费收)、几件古董,甚至黄白之物、房产别墅,显然要比留给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之类的家训要实惠的多。当年的战争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远远不如“对酒当歌”来得亲近。当那些文人墨客吟咏着“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时候,他们早已经忘了,当年曹孟德是怎么杀掉祢衡、孔融和杨修之徒的。
现在,让我们抛开那些臭诗(其实曹诗的确不错,只是被屎人烘臭了),来认认真真地对比一下曹操和刘备。
陈寿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的父亲在徐州遇害,他认定是陶谦干的,就像布什认定九一一是拉灯干的,遂出兵徐州,“所过多所残戮。”罗贯中据此在三国演义中写:所过之处,鸡犬不留。陈寿写三国志小心翼翼,这里还是忍不住下笔重了点,可见当时曹操屠杀徐州的无辜百姓应不在少数,恐怕至少有几千人。要知道,当时全国的人口总数才一千多万。时间过去了一千多年,那几千具白骨早已无影无踪,而曹操写的诗却流传了下来。还有谁会去考证那些冤死的平头百姓,那是多么无聊的事啊。但我们却经常要念念“老马伏枥,志在千里”,如果你还会念“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就有文学女青年投来爱慕的眼光了。前不久有报纸报道,意大利前总理叫啥名字来的,因为十几年前的一宗谋杀案而被判处终身监禁。我们的曹阿瞒同志滥杀了几千无辜,却可以因为他的政治业绩和文学成就而免于历史批判。而这种观点,恰恰是出于现代人――肯定是现代人了,读读近代史就知道了。
论谋略,论文学,刘备确实不如曹操。陈寿在先主传里这样写道: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竟利,且以避害云尔。我以为陈寿对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个人的评价当中,对刘备的评价写得最适当。曹操早年没有杀刘备,还有关羽,是有很多想法的。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识英雄,惜英雄。周瑜不也劝孙权除掉刘关张吗。象刘备这种人,其实曹操、孙权都不能容下他,只是时机未到,不好动手而已。因为后来也让刘备给跑了,所以就托为美辞。
曹操、孙权、刘备,各占天时、地利、人和。刘备最可怜,没有资金,没有根据地,背着一个刘豫州的空衔头被人追着跑。经常跑都来不及,连妻子也丢弃了。但刘备有一个优点,每到一处,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厚树恩德,广收人心。在对待百姓、平民、士大夫、兵卒的态度上,应该讲,在三个人当中,刘备最具人权思想,难能可贵。仅凭这一条,我把刘备放在曹操之上。罗贯中未必一定要把蜀汉树为正统,但显然他对刘备的仁心是极为推崇的。古往今来,那些飞横跋扈、草菅人命的政治家还少吗。
噫,人权、法治任重道远,望诸君勉之。
现在公布谜底:刘备、曹操
----------------------------------------------
年少不是借口
英雄不问出处
回复时间: 12:59
之六 徐庶的老母
三国志没有为徐庶立传,因为徐庶在魏国也没有干什么大事。如果徐庶在刘备手下干,那陈寿肯定得为他立传了。不是因为陈寿偏心,而是因为,如果徐庶在刘备手下干,那么徐庶的成就要大得多。问题是,徐庶为什么没有在刘备手下干活?这个问题显然太容易了。因为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抓了。他对刘备说: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徐母并没有自杀,那是罗贯中张冠李戴,将王陵的母亲自杀之事套用于此。徐母很幸福。在战乱年代,他的儿子可以安全地呆在她身边。
但我有疑问了:徐庶为什么不坚持留在革命阵营,而要放弃伟大的革命理想,只是为了救老母一命?难道他的老母比革命事业还重要吗?他完全可以忍住巨大的悲痛,甚至化悲痛为力量,而更拚命的杀敌。或者跟老母划清界限,保持又红又专的革命本色。
但徐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的觉悟还很低,他没有受过共产主义教育。刘备更差,他还动员徐庶赶快回去,去哪里?去投靠曹操,与刘备为敌!这些人怎么搞的,简直不可理喻。说白了那是封建年代,思想觉悟落后,我们对他们不能苛求。
傻的不只这两个人,还有曹操。三国志武帝纪记述了一件事:张邈背叛曹操,劫持了毕谌的母弟妻子,毕谌是曹操的别驾。曹操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在这种事上,你看曹操与刘备的做法何其一致,又与后代人的做法何其乖逆!曹操对此所作的解释是:“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但曹操毕竟不如刘备忠厚。毕谌当面保证不敢,出了门却私下逃跑了。
还有一件事,曹操为父报仇,征讨徐州时,吕布偷袭了他的老巢。范城县令靳允的母弟妻子落在了吕布手里。但这回程昱却胁迫劝说靳允不顾家属安危,刺死吕布派来的将领,闭城固守。好在吕布并没有杀害他的家属。曹操回来后给程昱记功,并没有提拔靳允。这件事受到了徐众的强烈谴责:母,至亲也,于义应去。徐庶母为曹公所得,刘备乃遣庶归,欲为天下者恕人子之情也。允宜先救至亲,曹公亦宜遣允。徐众还举了一个例子:卫公子开方仕齐,积年不归,管仲认为卫公子不怀其亲,安能爱君,把他开除了。这个道理说简单了就是:不爱家的人是不可能爱国的,不爱亲人的人是不可能爱人民的。这个道理在近代,是倒过来讲的。罢,罢,虽然文明日益进步,而政治却越来越退步,不是个好东东。
----------------------------------------------
年少不是借口
英雄不问出处
回复时间: 13:00
之七 我也来排座次:未能免俗,聊复尔尔
三国武将排名次,不知有多少个版本,理由也有千万种。不管怎样排,我最反对的就是那种按照回合数来排名次的方法。这种排法象小学生做作业一样。按照回合数的比法,徐晃与颜良战二十合即败,但徐晃归顺曹操之前,与许褚大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负。如此说许褚反不如颜良啦?但许褚与马超战两百多回合也分不出高低,那不是说,马超与颜良斗不出三十回合吗。马超与张飞挑灯夜战三百多回合未见高低,可见,张飞在颜良手下走不过三十回合,张飞与吕布大战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那就是说,吕布在颜良枪下也玩不出四十回合,就是这么一个天下无敌的颜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人相信,被关羽轻轻松松的象杀鸡一样给宰了。难道是“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还有,文丑与赵云战五六十回合不分胜负,但与关羽战不三合即力怯,如此说来,赵云岂不是连第三十名都排不上。可见,这种以回合论英雄的排法有多么幼稚,如果只是逗逗乐还说得过去,要不然深究下去,会排出神经病来。
武将对阵,决定胜负有许多因素:武艺、膂力、智力、健康状况、士气(精神状态),还有运气、场地、步战与马战的区别。我们现在抛开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如健康、运气、场地等因素来评价一员武将的武力高低。我这里讲的武力是泛指,其实更准确地说,应该指一个武将的综合素质,为了叙述方便和通俗理解,我们就简称武力。
有一点,我要先声明,论武力高低,不能排除智力的因素。智力产生于脑袋,一个人的反应、敏捷也离不开脑袋,甚至你要记住刀法、枪法招数也要靠脑袋,你说,你能撇开脑袋谈武力吗。那些在阵上打得你死我活的武将们不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脑袋,而取对方的首级吗?因此,如果离开智力论武力高低,等于是无源之水,但我们可以将智力局限于与武斗有关的影响,如反应、敏捷、小花招、假动作等等。关羽、黄忠和夏侯渊就经常用拖刀计杀人。
现在,我们来看看决定武力的几种因素:
一、身体。身高和体重是武将的生理基础。一个侏儒充其量只能成为武林怪杰,但永远不会在三国里成为大将。三国志里说乐进“容貌短小”,虽然乐进很努力,很拼命,但他的武力只能排在二流,没办法,这一条是父母给的,天生条件。
二、膂力。古代讲的膂力主要指上身力气:背力、腰力、臂力、腕力等,也含有体力的意思。那时候的战场武斗需要骑马,少林腿功用不上。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里要形容一个人威猛,一般都要说“膂力过人”,可见膂力是决定武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典韦的膂力恐怕要数第一。关公的膂力也不错,毕竟青龙偃月刀有八十二斤重啊。
三、武艺(结合兵器)。每个人使用的兵器不同,有些人为了达到心理震慑的作用,还特意挑一些稀奇古怪的兵器,取一个惊世骇俗的名字,后世尤甚。兵器不同,相应的用法和套路也不同,这要看个人的喜好和特点。一般来讲,兵器与人要达到取长补短和兵人合一的功效,才算好兵器。刀要重,动量大,把脑袋切下来越容易;枪要锐利,才好透心凉。有了好兵器,还要会舞弄,象吕布的方天画戟,大戟可以当枪使,小戟可以当刀用,如果没有一套招数很难摆弄的。好兵器加上娴熟的招法就是武艺高强了。
四、弓马术:这一条常常被忽略了,但我要说明这一条非常重要。马术是三国武将的基本功。虽然是基本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练得好。我们应当注意到,有些人横尸疆场与马术不精无不关系。另外,有些人擅长步战,如典韦、甘宁,大部分人更擅长马战。弓箭术也很重要,虽然不是每员武将都要精通弓箭术,但弦无虚发已经成了武力的重要补充。在三国志里,讲武力高低,对于弓马娴熟的都要特别说明。如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称飞将。这里“飞”的含义就包含了弓马娴熟的因素。吕布不光武艺高强,他那辕门射戟的独门绝技恐怕也是别人不敢近身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韩当,他没有“膂力过人”,而是因为“便弓马,而为孙坚所宠”。可见,弓马术也是武力的重要考量因素。
五、智慧。这里的智慧指与武斗相关的思维反应。我已经在上面讲过了,不再赘述。
六、精神面貌。这里面也包括心理素质。我不得不考虑这一条。因为一个精神颓废的武将是没有资格参加排名的。精神力强的武将,他的即兴发挥将更加出色,他的武打动作也会更富于创造性。这方面,我特别欣赏张飞。
七、战绩。有一个人自称天下无敌,可是他战绩平平,你会相信他吗?当然,这一条不是绝对的。战绩是武力评价的一个参考。
以上七大因素是衡量一员武将武力高低的主要标准。我想根据这七条因素排武力高低应该是比较科学的。据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结论。
特别强调的是:黄忠真正参加战斗时已经年过半百,所以在排名次时我不考虑他年轻时候的表现,而是按照在三国时期内的表现而定,其他人亦然。
另外提一点,高手之间的差距往往是微乎其微的,很难辨别,除非用电脑模拟,斗个一千回合,直到两个人在地上爬,看谁还爬得动,就算赢。
吕布当之无愧,排行榜冠军,因为他的各项能力都很突出,只有第六项美中不足。
其他武将我建议按照超一流、一流、二流来分:
超一流武将:黄忠,关羽,张飞、马超、赵云、孙策、太史慈、许褚、典韦、庞德
一流武将:张辽、夏侯⑽貉印⑺锛帷⒏誓⒀樟肌⑽某蟆⒉苷谩!!
二流武将:。。。。算了,排这个太累了。
----------------------------------------------
年少不是借口
英雄不问出处
回复时间: 13:00
之八――华佗的悲剧
古语云:五十而不夭。按照这个准则,我们来看看三国时代有多少夭折的精英:
孙氏父子,孙坚:37岁,孙策:26岁
蜀国两谋士,庞统:37岁,法正:45岁
马良:36岁,马谡:39岁
霍峻:40岁
东吴周郎:36岁
东吴第一猛将太史慈:41岁
锦马超:47岁
魏国谋士郭嘉:38岁
曹丕:40岁
曹植:41岁
会称大象的曹冲:13岁
元龙豪气的陈登:39岁
李典:36岁
李通:42岁
。。。。。。
不胜枚举。
这些人都可以说是三国时代的重要人物,李典是病死的,如果他活到50岁以上,成就应该会跟张辽差不多。孙策其实是可以救活的,如果孙策多活10年,恐怕曹操的成名路要坎坷得多,显然孙策比曹操要猛锐果敢得多,就当时的战局来看,似乎孙策更善于收拾,可惜了。法正也是病死的,什么病不得而知了,估计也就是肝炎、心脏病、癌症或急性炎症、破伤风之类的,在医学发达的今天,象法正、周瑜、郭嘉、曹丕、马超等人,多活个十年二十年的应不在话下。甚至可以大胆推论:如果他们生病的当时,有华佗在身边,这些人多活个十年二十年的也应该没有问题!再往前推想一步,如果这帮人多活几年的话,那么历史肯定要改写:如果曹丕得以寿终,恐怕不会有司马氏的晋朝;假如法正得以寿终,那么刘备不一定会兵败虢亭;按照曹操的想法,如果郭嘉不死,赤壁之战未必失败,即使战败,也不至于大败。
可我们瞧瞧华佗的遭遇吧,除了关羽刮骨疗毒时夸奖了华佗几句,其他人都不以为然,末了还让曹操给杀了,连本青囊书都没得传下来。这帮人真的不懂医学的重要吗?看来不是假的。至少他们没有认识到象华佗这种人,完全有可能改变历史。象曹操这么英明的人,也愣是没有意识到医学的重要,甚至把华佗杀了,后来儿子曹冲夭折,才想起华佗,懊悔不已,最后自己也死于头风。也许那时的人更相信宿命。民谚曰:读书不成,算命医生。所以陈寿将华佗列入方技传,与算命的同传,而且净写一些没谱的事,状华佗之神而近乎妖。至于张仲景,正史里干脆就没有他。悲乎!
在战争当中,如果有随军医生的话,对战斗力的恢复有很大的作用,这一点在现代战争中已经得到验证,野战医院已经成为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连吴国太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她认为于吉能医护将士,劝孙策不要杀他。可惜在古代,医学乃至整个科学都一直被统治者置于旁门左道、雕虫小技的地位,未加重视。也许,在一个政治永远高于一切的社会,科学才是宿命的。
华佗,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医学家,第一个采用麻醉开刀手术的医学家!
----------------------------------------------
年少不是借口
英雄不问出处
回复时间: 13:01
之九――三国为什么没有战车
三国游戏英杰传里的兵种有:步兵、骑兵,还有战车,黄忠的兵种是战车,虽然兵种可以改,但我在玩游戏时,一直不愿改动黄忠的兵种。因为我觉得战车很酷,攻击力和防御力都比较高,攻守兼备,移动又快,可以讲,兼蓄步兵和骑兵之长。
可是在三国演义里,我们找不到战车!那曾经在春秋战国时代叱咤风云的战车跑哪里去了?
是战车造价昂贵,还是不好使?看来其中大有文章。
战车不是到了三国才消失的,早在秦末汉初即已式微。此后的马车不再出现于战场,而主要成为人们交通的工具,而更普遍的交通工具是马。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还得从清朝说起。
清朝已经没有马车了,就是皇上的御驾也只是摆摆样子,皇帝老儿并没有真的坐在里面,而是躺在特制的大轿里。权贵、富人出门主要是坐轿。八抬大轿,就是八个壮汉抬的轿。如果是高官巨富,就可以雇十六个人甚至更多,抬起来更稳或轮流抬。
清朝之前呢?从晋朝至明朝,大概有这么一些主要交通工具:马、驴、马车、驴车、牛车、轿。如果从时间上考溯,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发展线索:马车→马→牛车→轿。呜呼,庄子曰:每况愈下。此之谓也!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种发展呢?这里面的主要因素是乘坐的稳定性和舒适性。但坐马车为什么最不舒服呢?因为战国时代的马车都是两个轮子的!车身容易颠簸,前后起伏,古时路况不好,马跑得又快,人坐在马车上并不是一件受用的事情。孔老二坐着马车周游列国,是名副其实的颠沛流离。那种感觉,跟现在的破吉普都有天壤之别。
有人会问了(三岁小孩也会),为什么马车不做成四个轮子的?其实这是个很自然也很简单的想法。做成四个轮子不就可以啦?是不是我们的祖先笨?也许答案不是否定的。
怎么可能呢?我们的祖先有四大发明:造纸、指南针、活字印刷、火药。火药用来造鞭炮,指南针用来看风水,我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骨子里是热爱和平的民族。
可是为什么没有人想到把马车造成四个轮子的?四个轮子的马车坐起来一定很舒服。这里有一个技术难题:两个轮子的马车可以转向,但四个轮子的马车怎么转向?现代已经没有人会为这个问题所困扰了,但在当时,这是个全新的技术问题。瑞典人在公元前四百年发现了前轮转向的机械结构,虽然很简单,但足以解决问题。可惜啊,如果当时中国有人也能发现,或者瑞典人的发现能够传播到中国,那么,历史就会大不一样:也许第一辆汽车就会诞生在中国!实际上,这个问题在整个中国科学史上都没有被解决!
没有战车的 战争仍然在继续,就像火药一直没有被用来制造枪炮一样,我们的祖先一直致力于把刀剑磨得更白更利一点。很多科学成果没有被应用在武器上,当权者也没有重视科学研究。所以我国古代战争的模式一直没有突破性的发展,兵种少、武器单调,过分依赖智谋、武力,一直到近代,西方列强、日本入侵中国,我们还在用中华武术和大刀片御敌。
我一直在想:两千年的时间,怎么可能没有人发现四轮转向的问题?
----------------------------------------------
年少不是借口
英雄不问出处
回复时间: 13:01
之十 刘备的名字
有一次某电视台选拔明星,在知识素质考核中有一道题目:左边写着刘备、张飞、曹操,右边写着翼德、孟德、玄德,请参赛者将姓名与字对号入座,结果那些唱歌象百灵鸟一样的漂亮妹妹和帅呆弟弟一个个瞠目结舌。不过话说回来,就是玄德再世,也未必能答对。你想,玄德能看懂繁体字“洹保欠窨吹枚蛱遄帧傲醣浮蹦兀恳牢抑邪司趴床欢U庖仓荒芄中碌母盖赘×苏饷匆桓雒曳榱死罚徽业降诙鼋小氨浮钡摹K裕搅恕氨刚健⒈富摹钡母锩甏绻氨浮弊只辜绦A舴碧逍捶ǎ墙现赜跋烊嗣袢褐诙粤煨溆锫嫉睦斫夂痛ィ嵌粤煨涞拇蟛痪础R虼擞斜匾浴氨浮弊纸欣投脑欤蛊渫烟セ还牵械F鹞薏准蹲ㄕ率逼诘闹匾挝瘛U饩褪怯忻募蚧指锩
在这场革命中,关羽和张飞在劫难逃。有着深厚封建迷信背景的关公家被扒去屋顶、卸下大门,拆掉房子,偌大的一个“P”字只剩下个“关”,曝露于风日之下,昔日的神秘感荡然无存。而张飞的“W”字经过生物标本处理变成了“飞”,一看就觉得不象方块字。好在还有“厂”啊、“广”啊、“尸”啊、“户”啊,这些看起来轻飘飘、空洞洞、重心不稳随时都会倒下的行尸走肉如今满街都是,想来张将军也不至于寂寞。其他凡是亩产低于五千斤的、不老实缴税、违反计生国策、胆敢抗颜犯上的都要拆屋卸门,使其无所遁逃,自然就范。噫,无论什么年头,政治都不是好惹的东东。
既然是革命,就难免有冤狱。不幸降临在长坂雄风、常山赵子龙身上。他的“”字横遭腰斩之祸,云雨分离,令人再也无法想入非非,从根本上杜绝了低级文化的流觞。可怜后人看到云字,再也想不起什么,不知道她曾经是多么风情万种、倾城倾国,现在,她只是一具木乃伊,一具只有下半身的木乃伊。可恨仓颉造字,略无先见之明。
听说曹阿瞒同志在本次革命中全身而退,好生了得,只是不详何故。我也不好妄加猜度,因为写这些劳什子本来就有无病呻吟之俗,且有复古倒退之嫌,如今只要有票,谁还关心这个。况且,大家早已习惯了。我也只好再嘴硬一句:习惯了的东西不一定是好东西,就像我习惯了抽烟一样。如果王朗递给孔明一支烟,则天下之事,未可料也。
----------------------------------------------
年少不是借口
英雄不问出处
回复时间: 13:01
之十一 阿斗精神
袁术特别欣赏孙策,说:“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曹操与孙权对阵,不仅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氏兄弟如此豪杰,令人羡慕。相比之下,刘备生的阿斗既愚且呆,被陈寿斥为“昏聩之主”,留下千古笑柄。然而,将相有种,阿斗不能决定自己的出身与成分,只要刘备有儿子,这个人肯定要接刘备的班,只不过这个人是阿斗而已,他就是不想当蜀主也不行。这与后世的朝中无人不做官是一个道理:朝中有人,有关系,有背景,只好去当官。至于有没有本事,尚在其次。
当官就当吧,能为民造福也是一件功德,所以当了官,要看他怎么做官。李鸿章李中堂说:“做官乃天下第一易事。”好大的口气!不过这话不假,颇耐推敲,试从阿斗讲起。
确切的讲,阿斗当的是皇帝,一国之主,最大的官。但这难不倒阿斗,因为军政大事基本上由诸葛亮在操持,他只负责签字就行了。即使碰到个案,阿斗也是去问相父的,相父说咋办就咋办,阿斗用不着费脑筋,只要奉行无作为主义即可。这样的皇帝还不好当?所以北朝苻坚有王猛辅佐的时候,苻坚常说:当帝王多么轻松快活。当然,苻坚算是个英雄,而以阿斗的智力而言,才疏志短,无作为实乃上策。当然,阿斗不一定懂得如此这般为自己策划,他没有这个智力,而实际上,他就是不懂得做什么,也做不了什么。正因为如此,他才是我所理解的阿斗。大家都在为诸葛亮惋惜,其实阿斗妨碍诸葛亮什么了,诸葛亮想干啥就可以干啥,阿斗什么时候说了“不”字?碰到这样言听计从的主公,蜀国没有建设好,应该说诸葛亮负主要责任。假如阿斗真的不想碌碌无为,想干点什么,要么异想天开,决定投巨资在长江上游修建水库,等水满了放下去淹死东吴四十三郡,那才会让诸葛亮头疼嘞!换句话说,象阿斗这种人,能想出什么好主意?他想出来的主意哪怕不会误国害民,恐怕也会劳民伤财。他最好什么也不要想,老老实实当皇帝算了,乐得逍遥自在,莺歌燕舞,你说是不是?
谁知阿斗却成了昏庸的代名词。
而后世佩虎符、坐皋比、不愿承认才比阿斗者又何可胜数哉?那些峨大冠、拖长绅,对阿斗嗤之以鼻的人,又有几个真的比阿斗水平更高?偏偏他们志存高远,自恃文韬武略,处江湖之远则跑官要官买官,不忘政治抱负;居庙堂之高则好大喜功,大建形象工程、本专业工程,且美之名曰“为民办实事”,还力求大手笔、大动作、大作为,其为害有甚于阿斗者矣!
由此观之,阿斗真可不惭矣。
从今而后,请勿再笑阿斗!
----------------------------------------------
年少不是借口
英雄不问出处
回复时间: 13:02
之十二 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的军师、统帅,他在草船借箭后对鲁肃讲了一番话:“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谨教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谨焉能害我哉!”这可以说是他本人的一次精彩自白。但是这位军事大师文人出身,用兵比较迷信计谋,每次打仗都非要设埋伏不可,然后派出一两员大将出去诱敌:“只许输,不许赢。”对这一点,赵云是照办,而魏延颇有微词。孔子曰:过犹不及。诸葛近之。
但在三国志里,则是另一番情形。三国志里的攻坚战大都出自刘备之手。诸葛亮传曰:“成都平,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汉中战役主要由刘备指挥,法正为谋主。陈寿评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个评价是比较恰当的。善于治戎的统帅,带出来的兵行军有度,号令严明,遇变不乱,但是锐利和速度不足。简单的说,就是防御力好,而攻击力不够理想。所以诸葛亮往往是攻而不克,反而在撤退时击败追敌,获得胜利。王双与张合就是在追击诸葛亮时被击毙的。因此完全可以相信诸葛亮的治军能力,严整而细致。在这一点上,治军略显粗糙的司马懿对诸葛亮深为佩服,赞曰:天下奇才也。司马懿也深谙兵法,所以每次诸葛亮撤退时,他都不主张追击。直到诸葛亮病死,司马懿才想去疯狂一把,结果还被姜维给唬了一回,留下“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话。当然,诸葛亮主动出击也打过不少胜仗,如:从荆州与赵云“溯流而上,分定郡县”、平定南越、攻武都阴平两郡等,不过对手较弱。赤壁之战,联孙抗曹之方针主要应归功于诸葛亮。因此总体而言,虽然说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优于军事才能,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仍然可以跻身一流水平。中学历史书里画了两个三国人物的图像,一是曹操,旁书: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二是诸葛亮,旁书: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吾辈愚钝,当时不明白“杰出”与“著名”有何区别。现在想起来,“杰出”是盖棺论定,而“著名”算老几?臭名昭著、徒有虚名、名过其实的都可能是著名!这种误人子弟的教学内容在中学课本里多得很。如今屁大的官死后都能博得个“久经考验,卓越,优秀,伟大”之称号,何吝不以一词赐诸葛哉?厚今薄古,非所以教子孙后代也!
诸葛亮的隆中对堪称古今中外战略思想的楷模之一。如果不是失荆州、关公败亡,诸葛亮差一点就成功了!但时势变易,战略思想也应该调整。所以我认为诸葛亮最大的败笔一不是街亭之战,二不是后继无人,而是他在刘备死后仍然沉溺于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梦想,甚至脱离了隆中对的思想,变得一意孤行,穷兵黩武,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这一点上,他无法象鲁肃和司马懿那样以平常心对待改朝换代。鲁肃曾对孙权说:“昔高帝(刘邦)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齐桓公、晋文公辅周)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司马懿与诸葛亮在祁山对阵时曰:“汝乃南阳一耕夫,不识天数,强要相侵,理宜殄灭!如省心改过,宜即早回,各守疆界,以成鼎足之势,免致生灵涂炭,汝等皆得全生。”这番话,其实乃肺腑之言,于蜀国大有益者。可惜诸葛亮已经听不进去了。即使按照隆中对的战略意图,地拥荆、益二州,天下有变,则荆州兵出于宛、洛,川兵出祁山,天下可定。但荆州已失,况天下并无大变,若强行北伐,不得其时矣。司马懿务求自保,也是这个道理,只要边界相安无事,又没有什么重大变故,就不要想着把对方灭掉,大家都省心点,其实这正是孙子兵法所说的“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范蠡曰:“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这些都说明了诸葛亮北伐不得其时。但诸葛亮还有一条忧虑,他怕自己没世之后,蜀国没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的人才,所以要在他有生之年,完成夙愿。可以想象他的精神压力有多大,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我觉得自从刘备死后,他的生活就一直处在高压、忧闷、繁忙和孤独之中,容易变得急于求成。如果他放宽心,养身体,多活个十几年,耐心等待机会,如果他不急于北伐,而是往南开拓疆界,也许。。。
也许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并非不识天数,只是他的追求太执著而已。
----------------------------------------------
年少不是借口
英雄不问出处
回复时间: 13:02
之十三 三国演义诗评
诗曰: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安得快人如翼德,尽诛世上负心人。
评曰:这第一句看似老生常谈,却是大真理。关羽温酒斩华雄时,只是个马弓手,袁术因此受到精神刺激。孔融骂袁术是“冢中枯骨”,骂的好!用白话讲就是:“你已经死了!”袁术的逻辑在今天得到了极致的发挥:某处长在位时,琴棋书画,绝伦超群;文体理工,无所不通。可退休以后找别人下棋,昔日的手下败将们个个都把他的大龙吃得一粒不剩。这种情形在三国时代是不可能出现的。那时候,吃饭全靠真本事。战场上真刀真枪,稍有不济,项上人头便被对手割去领功请赏。纵观中国历史,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在乱世,人才是卖方市场,只要有才,不怕没人征用你,除非你自己不愿意。而在治世,人才是买方市场,想当官得会拉关系、走后门,要么去考八股,有没有真本领倒在其次,君不见“无谋何进作三公”。这个人才规律有一个典型例子,就是黄忠。黄忠五十岁之前基本上属于治世,无人赏识,后来荆州一乱,他才出头。这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乱世刚刚揭幕,人才机制尚未转型,所以刘关张不免抱怨怀才不遇,但到了后来,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可翼德是个急性子,没想那么多,看到鸟人负心就气不打一处来,人快、口快,但是他的刀更快――没有人知道他的刀是啥模样,白光一闪,未等你看清,他的刀已经入鞘!
诗曰: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评曰:三国谋略可用于现代商务,此为一例。政府采购之投标人请熟读此诗。为力求通俗易懂,略作修改如下:
经理妙算托妙龄,不谈科技只谈情。业务攻关徒费力,合同落在桑拿厅。
诗曰:辽东传有管宁楼,人去楼空名独留。笑杀子鱼贪富贵,岂如白帽自风流。
评曰:古时地大物博,人烟稀少。有超世脱俗者、愤世嫉俗者、看破红尘者皆可归隐江湖,寓意山水。如今天下名楼官占尽,世上无山不姓公,休说归隐,就是出家当和尚尼姑,也要开证明。你有户口,有籍贯,不能随意迁移,再说每寸山林皆属国家所有,不容插足,你想归隐山林,那是痴人做梦。正是:首阳高士俱往矣,如今白帽难风流。想起学生时代有一幅对联:有空常洗澡,无事多睡觉。姑且也算是一种隐。
诗曰: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
评曰:关公生时威震华夏,靠的是真本事,死后能历代加封,罗贯中的笔力功不可没。可见历史并非不可涂鸦。不过,关羽的品格委实值得赞扬。曹操为了收服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封侯赐爵送美女,如此厚待,换成某些人,早就以身相许,恨不得舔曹操的屁股了,哪里还去管刘备死活。因此,讲关羽千秋义名,并不过分。我认为关羽的义内容健康,干干净净,在现代及未来,都有值得宣扬的积极意义。
诗曰: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评曰:诸葛亮之骂王朗,通篇不带一个脏字,愣是把王朗给骂死了,厉害!不过也说明王朗这个人脸皮薄,道德天良未灭,廉耻之心尚存。王朗不能算是奸臣,那是站在诸葛亮的立场。我敢断定,王朗这个人绝不是贪官、赃官、恶官。此类官们心黑皮厚,哪有可能被骂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尤其是现代政客们,拼的就是一身千夫所指、有病不死的好本事。你就是把生殖器安在嘴上,操他祖宗十八代,只怕也是徒劳。
----------------------------------------------
年少不是借口
英雄不问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13角色扮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