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市罗江经济开发区开发区房地产开发商名字阮武平

《福安姓氏》之【谢氏】(原版)[附供稿原件]
(十四)谢 氏
福安谢氏。人口较多一系为晓阳谢氏。据其谱称,嫡属谢玄衍派。谢玄乃谢安之侄,幼年由谢安抚养,两人感情深厚。据东山会稽派谢其昌藏谱,辑谢姓远祖源流﹕从第一代炎帝起、第十四代垂、第五十二代吕尚、第六十三代申伯、第一百代谢奕、谢据、谢安、谢铁。
申伯,炎帝后裔,为姜姓,原封于陕西、山西之间。申伯为周宣王母舅,与周厉王同时代的人。康熙字典载,周宣王五年(前823),赐姓申伯于谢城,为南申国。改封于谢是为了加强西周对南方的统治。
申伯就谢国前,宣王派召伯虎等大臣先行灭掉谢国,用当地谢人当劳工,在谢国的旧土上营建了谢邑,作为南申国新都。妊(任)姓谢国灭亡后,国人仍以国为氏,就是谢氏。
周庄王九年(前688),楚文王亲自领兵攻申,灭掉南申国改为县,居于谢城之人“以邑为氏”,也姓谢。这样就形成黄帝后裔和炎帝后裔两支谢氏。
关于最早的妊姓谢国,据《世本·氏姓篇》记载:“谢,任姓,黄帝之后。”又据《左传·隐公十一年》疏,任姓建有十个国家,其中之一为谢国。黄帝轩辕氏第二代禺阳:禺阳任(妊)姓,任分封十国有:谢氏、章氏、舒氏、洛氏、昌氏、刻(亥改契)氏、终氏、泉氏、卑氏、禺氏。
妊姓谢氏之后又有:射氏、大野氏。射氏:三辅录云,后汉谢姓改姓“射”。大野氏:后魏赐谢总为“大野氏”,一云申伯之后。
关于古谢国之都城,历史文献并未明确记载,史家众说纷纭,河南唐河、南阳、信阳、汝南、罗山及山东宁阳等六处传为谢邑地,但以唐河、南阳两地证据较为丰富。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云:“谢,源于黄帝之后,三代之际微不见。”可见,黄帝系的妊姓谢氏,在“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申伯子孙以“谢”为姓氏,因此现代谢姓人都尊申伯为先祖。
此外,谢姓还有出自少数民族改姓,也源于河南。卫州卫人谢偃之祖孝政,原为鲜卑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姓。
&&&&&&&&&&&&&&&&&&&&&&&&&&&&&&&&&&&&&&&&&&&&&&&&&&&&&
南申国被楚文王亲率大军吞并以后,变成楚国的一个大县即“宛”(今河南省南阳市)。将南申国的部分贵族、平民强行迁往东面的信阳地区安置,成为强楚的附庸,作为楚国抗御巴国的前锋防线,春秋时期史称其为“信阳之申”,亦称“东申国”。而一部分南申国贵族,移居到山西晋城泽州的洞八岭村,此村便成了谢氏源头。
申伯后裔十二世孙谢林,约于周烈王初(丁未)即公元前374年,为躲避战国乱世,迁徙到太行山南麓,又为抵御外敌的入侵虏掠,而修筑了“谢氏城堡”。谢林就是洞八岭村肇基祖。村周围有八条岭,即南岭、西岭、上岭、小东岭、中风岭、大天岭、佛爷岭和新窑岭。八条岭中,有一天然形成的溶洞,名为龙洞。因此,村里的谢氏先人根据这一洞和八岭的自然风光,起村名为洞八岭。
谢氏虽起自南阳洞八岭,实则旺盛于“阳夏”与“会稽”。阳夏,古为充州,东汉章帝二年改为陈郡,至隋开皇七年更名为太康。后梁时,阳夏与南阳同为“陈留郡”。
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西晋中郎将谢缵之子谢衡徙居会稽,其后世子孙谢安、谢琰、谢铁、谢玄、谢石等盛极一时,故谢氏后人一部分以“会稽”为郡号。
谢玄(343~388年),字幼度,小名羯儿,故而人称“谢羯”或“谢遏”。陈郡阳夏人,中国东晋著名官员、文学家、军事家。太元八年(383),“淝水之战”,取得以少胜多的巨大胜利。他雅好清谈,号称“诗酒风流”,与吴兴太守张玄之并称为“南北二玄”。封康乐县公,谥“献武”,人称谢献武、康乐献武公。追封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又被称为“谢车骑”。
谢玄父亲为安西将军谢奕,母亲阮容,乃阮籍、阮咸族人。有兄长谢寄奴、谢探远、谢渊、谢攸、谢靖、谢豁六人,弟弟谢康,姐妹谢道韫、谢道荣、谢道粲、谢道辉四人,谢玄为第七子。其中,长姐谢道韫即为著名咏絮才女。谢玄原配泰山羊氏族人,感情甚笃,曾有寄鱼的佳话流传;续娶谯国桓氏。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南朝宋人)就是其嫡孙。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讲的就是王、谢两家于魏晋之季,盛极一时。但谢玄之后,逐渐转退。进入隋唐,尤其唐代,“鈒镂王家”喻王氏银质而金饰;谢氏家族也已大不如前,此间有谢氏子孙不断走出陈郡阳夏,播迁各地发展。
至粱太祖朝(907~912年),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宾兴里的谢玄后裔谢淇,随王审知入闽,始迁古田,转迁福安晓阳,为晓阳谢氏一世祖。
至后唐天成三年(928),谢邦光、邦彦兄弟经宁郡古松州迁湾坞镇半岭村,邦光落户半岭村,为半岭村始祖。谢邦光,字延辉,河南光州固始县人,配陈氏夫人、郑氏夫人。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因使用闾山大法,助王战黄巢,功封威烈侯王,后随王审知入闽。
至宋淳熙年间(年),河南光州固始县谢兰,入闽迁汀州府永定县太平里上洋山前为肇基始祖。传至十四世谢嘉光、谢嘉贻,迁居福州府候官县阳岐。康熙五十三年(1714),后裔谢瑞武,从阳岐迁福安溪潭镇富溪(今潭头村)。
关于南宋末爱国诗人、福安三贤之一谢翱的家世,清康熙朝谢麟峰的《宗谱·序》云:“昔谱所载,祖系浦城,族势蕃衍。时瞻公、晦公、庄公、灵运公、朏公俱为南、宋朝显宦。……惟时族中散乱,至钥公字君启者,乃迁长溪穆阳居焉。……钥公生翱公,字皋羽,仍又徙居浦城。……”
据《三山志》卷第二十七记载,谢邦彦,字朝美,长溪人。建炎二年(1128)戊申李易榜进士,终浙西提刑。《八闽通志》卷三十七记载:“谢邦彦知浦城县。绍熙间(年)旱,邦彦精诚祈祷,以诗投百丈山龙湫,即雨。”
&&&&&&&&&&&&&&&&&&&&&&&&&&&&&&&&&&&
&&&&&&&&&&&&&&&&&&
一.外邑迁本邑
1.晓阳谢氏:粱太祖朝,谢淇随王入闽,始迁古田,转徙晓阳,为晓阳开基始祖。淇公生五子一女,一女即是贵娘(传为闽王后)。始发地晓阳村,现传34代。
谢淇,字亦水,行初七。父谢延,祖谢禄。系东晋名将谢玄之后,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宾兴里。粱太祖朝,随王入闽。福安境内谷口、龙洋、墙坪、锦浦、城山、田里、长前路、柳堤、社口等谢姓均出自该系。
2.半岭谢氏:谢邦光、邦彦兄弟,于天成三年(928)经宁郡古松州迁湾坞镇半岭村。邦光公在半岭村,为半岭村始祖。现传43代。
谢邦光,字延辉,妻陈氏夫人、郑氏夫人,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中和四年(884),因使用闾山大法,助王战黄巢,功封威烈侯王,后随王审知入闽。
3.石合谢氏:与半岭村同一支系,谢邦彦公到宁郡古松州,传至六世孙谢逮公,于南宋年间(约1151年),迁溪尾镇石合村兴居。现传37代。
4.宅尾里谢氏:四九郎公第十二世孙谢有求,于康熙三十五年二月十三日,由汀州永定洋堡起程,三月初二日到达福安湾坞镇炉山宅尾里村兴居。现传11代。
5.杭前谢氏:四九郎公第十四世孙谢真雅,于康熙三十八年,从永定洋堡迁福安湾坞镇杭前村兴居。现传13代
6.虎岩谢氏:四九郎公十六世孙谢昌厚之子谢官仁,于雍正年间(约1725年),从永定县下洋镇东山村迁福安赛岐镇虎岩村。现传10代。
7.寨下谢氏:系四九郎公派裔,从江西广信府弋阳县迁福建永定县下洋镇东山村(即洋堡),为开基一世始祖。传至十六世孙谢昌发,于乾隆十一年(1746)从水定县下洋镇东山村迁福安溪柄镇溪南村,居住二年,再迁溪柄镇寨下村兴居。现传1
8.堵坪谢氏:四九郎公派系,传至十六世孙谢昌铢,于乾隆年间(约1746年),从永定县下洋镇东山村迁居福安城阳镇堵坪村兴居。现传10代。
9.洋中谢氏:四九郎公派系,传至十六世孙谢昌铎,于乾隆年间(约1746年),从永定县下洋镇东山村迁居福安上白石镇洋中村兴居。现传10代
10.王坑濑谢氏:四九郎公十八世孙谢鸣岐,于乾隆年间(1748年),从永定洋堡迁福安松罗乡王坑濑村兴居。现传10代。
11.铜坑里谢氏:谢成茂十二世孙谢连亮,于1737年,从福建汀州府永定县迁福安甘棠镇铜坑里村兴居。现传11代。
12.占西坑谢氏:谢明绩,于乾隆四十九年(约1784年),从汀州上杭胜运里张温村迁福安潭头镇,几代后,再迁上白石镇占西坑村兴居。现传12代。
13.下磨碓谢氏:汀州府武乎县一世祖观福(朱公),传十一世后裔谢孟怀公,从汀州府武平迁福州府候官县南屿村居住。孟怀公的第三子谢惟朝公,于康熙年间从南屿村迁福安穆阳镇下磨碓村兴居。现传10代。
14.林炉谢氏:霞浦县柘头开基始祖谢彦时,后裔第二十二世孙谢松二公,约于1686年,从霞浦柘头村迁居福安湾坞镇林炉村兴居。现传13代。
15.溪尾谢氏:谢凤翅公,约于1713年,从霞浦县柘头村迁徙福安溪尾镇溪尾村兴居。现传10代。
16.柏柱洋谢氏:开基祖谢瑞逢,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从霞浦县柏洋乡小兰溪村迁福安溪柄镇三村、大兰兴居。现传11代。大兰村部分人员在建红领巾水库中,又搬迁到楼下村、斗面村兴居。
17.潭头谢氏:开基祖谢瑞武,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从阳岐迁福安溪潭镇富溪(今潭头村)兴居。现传12代。
溪潭潭头村世系祖兰公,于淳熙年间,从河南光州固始县迁汀州府永定县太平里上洋山前为肇基始祖,传至十四世谢嘉光、谢嘉贻迁居福州府侯官县阳岐。
18.南山谢氏:开基祖谢希宗,于雍正年间(约1730年),从宁德霍童镇霍童村迁福安溪潭镇南山村兴居。现传9代。
19.溪口谢氏:开基祖谢元智,于乾隆年间(约1743年),从宁德营州迁福安社口镇溪口村兴居。
20.坎下谢氏:开基祖谢士奇,于雍正年间(约1706年),从古田县迁福安溪尾镇坎下村(古称歇坪下)兴居。现传9代。
二.本邑内流动
⑴晓阳谢氏
1.谷口谢氏:淇公传下三世嵘之,于宋太祖朝(约960年)由晓阳迁入谷口村。现传33代。
2.锦浦谢氏:淇公传下第九世孙倪,字君妹,行秉二,于宋咸淳五年(1269)从晓阳迁居锦浦村,为本村一世始祖。倪公始迁锦江坑里垅地仙井创基,几年后迁至锦浦本村。现传24代。
3.墙坪谢氏:淇公十五世孙贞九公,于元朝顺帝年间(约1350年)由谷口村迁墙坪,窥本境苍竹翠水秀山重路转峰回龙蟠虎踞,前则笔峰挺峙,后则玉印金牌,左则尖顶高丛,右则白云凌宵,实则名胜之区逐构屋致业于此定居,现传20代。
第三十一世:谢景尧、谢景佺、谢成全、谢惠惠、谢先进,迁赛岐。
4.田里谢氏:淇公十三世孙应德,于明嘉靖年间(约1522年)由晓阳徙居田里,为田里村开基始祖。现传20代。
5.城山谢氏:淇公五世孙藻公,在谢家坪传至十一世光瀚公的二十五世孙闻雅公,于康熙年间(约1706年)再迁溪潭镇城山村兴居。现传12代。
6.龙洋谢氏:自谷口十五世孙贞九公,于元顺帝年间迁入墙坪村,传至廿六世孙允日,移居入邑龙洋村(原名路下村)迄今。现传9代。
7.长前路谢氏:长前路村谢姓是从墙坪村迁徙而来,贞九公传至二十六世孙允康,生子学注,由墙坪村迁居福安朝阳察院司。不久,允康及子学注,于乾隆年间由福安察院司迁居长前路村,允康为长前路村开基始祖。现传8代。
8.社口谢氏:淇公十九世孙胡妙、胡玄兄弟,于康熙年间迁社口镇桂峰社口地兴居。
9.柳堤谢氏:淇公二十四世孙绍传、绍恭、绍全兄弟迁居坂中乡柳堤村兴居。
10.院前谢氏:宋代咸淳间,谢翱,字皋羽,举进士不第,由福安迁浦城,娶范氏,生一子魁元,从浦城回迁福安后垅宾贤境。传至第十六世孙玉简,婆王氏,生三子,从福安后垅宾贤境徙迁溪潭镇院前村,为院前村开基始祖。现传25代。
第八世:谢寿全,从院前村迁韩阳谢坪;
第十五世:谢应贞,从院前村迁福安上十都吉洋;
第十八世:谢尚济,从院前村迁福安二十五都潘洋。
11.吉洋谢氏:与院前村同一支系,传至十五世谢应贞,由福安后垅宾贤境徙迁社口镇吉洋村兴居。现传11代。
12.淇公十一世孙:谢昌迁南溪
13.淇公二十二世孙:谢瑞友迁福安城里
14.淇公二十四世孙:谢正白,从晓阳迁穆阳西山;
谢正贤,从晓阳迁蟾溪。
15.淇公二十六世孙:谢必遇,从晓阳迁咸福。
16.淇公三十一世孙:谢清成,从墙坪迁坦洋。
17.淇公三十二世孙:谢星云,从墙坪迁社口吉洋;
18.谢氏二十二世孙:谢德晟,从龙洋村迁赛岐。
⑵潭头谢氏
溪潭镇潭头村开基祖谢瑞武,配闽县高湖郑氏,生子五:兆文、兆贵、兆兴、兆发、兆翰,分恭、宽、信、敏、惠五房。
乾隆四十年(1775),祖屋遭火灾,子孙遂散居福安境内其它地方。其中,恭、宽两房,迁福安城内居住。
第十七世:谢启汪、谢启淮,迁福安城内宾贤铺。
第二十二世:谢开锦、开轩、开骏三兄弟,于1891年从潭头迁甘棠西门兴居。
第二十二世:谢开贵、开椿兄弟和谢玉兴(二十三世),于1903年迁赛岐桥头店和高新街兴居。
第二十三世:谢玉灼、谢玉顺、谢康容、谢细石等,于1935年从潭头迁居霞浦下浒棠村兴居。
第三十世:谢永盛,于1938年迁下白石镇顶头村兴居。
⑶半岭谢氏
第二十七世:谢利玉,迁利宅。
第二十九世:谢天仲,迁下西山漈洞仔;谢天炉,迁林炉村。
第三十世:谢云绸,迁湾坞下塘;谢云位,迁甘棠西门兜。
第三十二世:谢长住,迁仁富岗。
⑷寒洋谢氏
四九郎公十六世孙谢运兴,于1753年,从杭前村迁湾坞镇寒洋村兴居。现传l
⑷虎岩谢氏
第二十三世:谢石妹迁赛岐。
第二十四世:谢贵明、谢勤观,迁赛岐。
⑸寨下谢氏
第二十一世:谢廷霖、谢廷祺,迁溪柄村。
三.本邑迁外邑
⑴晓阳谢姓
据乾隆十二年《晓阳谢氏》谱载:初时散居大地者十之四五,故前十余世现频繁迁移现象。
1.从晓阳村迁出:
第三世:谢岐之,迁同安;谢笑之,迁罗源破石。
第四世:谢洽,迁龙溪;谢潜,迁清源;谢诗,迁新城槽坑;谢谏,迁莆田北门。
第五世:谢荷,迁莆田北门;谢荐,迁广东海阳大树岩。
第六世:谢全信,迁潮阳漈岩;谢全智,迁福宁青山。
第七世:谢邦光,迁南靖坑边。
第九世:谢观,迁长溪西门;谢觐,迁福省南台。
第十世:谢辉,迁侣州;谢,迁汀州府;谢煊,迁汀州府;谢翱,迁广东揭阳。
第十六世:谢秉鍠,迁铜山北门。
第十七世:谢世品,迁铜山北门。
第二十三世:谢日信,迁福鼎;谢宣桂,迁周宁赤岩;谢兆衍,迁福鼎。
第二十六世:谢必任,迁寿宁高岭;谢允春,迁台湾桃园县大园乡内弯村。
2.从谷口村迁出:
第四世:谢龙,迁移石龙前口;谢必张,迁移福宁赤岸。
第二十三世:谢良僖,迁移浙江。
3.从锦浦村迁出:
第十四世:谢玉音、谢玉童,迁政和县东山。
第十九世:谢晋兰,迁福州台江。
4.从墙坪村迁出:
第三十二世:谢灿波,迁寿宁武曲塘西;谢云仔,迁永安市坂尾。
第三十二世:谢星逢,迁寿宁福山;谢暗代,迁半路洋兰田。
5.从长前路村迁出:
第十二世:谢铃弟迁周宁。
6.从院前村迁出:
第四世:谢绍长,迁宁德营州;
第十世:谢宗深、谢宗淮,迁福鼎铜山。
⑵半岭谢氏
从半岭村迁出:
第三世:谢朝纪,迁炉下狮子岩。
第十七世:谢藩,迁罗源;谢朗,迁福宁霞浦沙江镇。
第二十世:谢必贤、谢红仔,迁罗源。
第二十一世:谢进仔,迁罗源;谢进华,迁福宁竹田。
第二十五世:谢尚吕,迁宁德龟山院前。
第二十九世:谢天诉、谢云城,迁霞浦城内府头门。
⑶杭前谢氏
第十六世:谢祥兴、谢忠兴,迁福宁姚窑。
第二十世:谢步赠、谢步春迁霞浦沙头。
⑷虎岩谢氏
第二十二世:谢生现、谢宽八,迁台湾台北桃源县八德乡大兴村;谢宽一,迁台湾。
第二十三世:谢锦成、谢贵铃,迁霞浦松港街道。
⑸寨下谢氏
第二十世:谢天灼,迁霞浦溪南乡镇江村。
⑹堵坪谢氏
第十六世:谢昌铨,迁台湾新华县猫雾栋沟下子唇。
⑺潭头谢氏
第二十三世:谢玉灼、谢玉顺、谢细石、谢康容,迁霞浦下浒棠;谢伯荣(字立荣,行前五),迁台湾台北三重市;谢玉贤(字立贤,行光十),迁台湾彰化。
⑻溪口谢氏
谢邦全、谢棠禄,迁建瓯县城关横街头。
&&&&&&&&&&&&&&&&&&&
&&&&&&&&&&&&&&&&&&&&&&&&&&&&&&&&&&
福安谢氏,现有人口11706人,其中男性5946人,女性5760人,约占全市人口63万的1.86%。
谢氏人口遍布全市14个乡(镇、街道),其中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晓阳镇3509人、溪潭镇2047人、湾坞镇2741人、溪柄镇1460人,其他散居全市各地。具体分布,如下:
晓阳镇:晓阳村1560人,谷口村1316人,墙坪村530人,龙洋村103人。
溪潭镇:城山村1300人,长前路村103人,潭头村388人。(包括城关、赛岐、甘棠西门、顶头),院前村88人,南山村168人。
湾坞镇:半岭村1838人,寒洋村310人,杭前村190人,宅尾里村148人,林炉村255人。
溪柄镇:寨下村980人,柏柱洋480人,(包括三村村186人,大兰村178
人,楼下村70人,斗面村46人)。
赛岐镇:锦浦村120人,虎岩村86人。
溪尾镇:石合村360人,坎下村48人,溪尾村37人。
罗江街道:田里村260人。
甘棠镇:铜坑里村123人,甘棠西门半岭系68人。
城阳镇:堵坪村210人。
松罗乡:王坑濑村162人。
穆阳镇:下磨碓村100人。
社口镇:吉洋村47人,社口村46人,溪口村66人。
坂中乡:柳堤村56人。
上白石镇:占西坑村80人。洋中村80人。
另有零星分布的个别村庄不计在内。
&&&&&&&&&&&&&&&&&&&&&&&&&&&&&&&&&&&&&&&&&&&&&&&&&&&&&
1.晓阳谢氏族谱:始修于乾隆十二年(1747),作序分卷,包括谱序、传赞、历代仕宦名贤事迹等。次修于乾隆三十八年。再修于咸丰元年,由湘畹,李清芬作序。又修于光绪三十三年,由王祖庚、王景执笔。重修于1986年,由谢秉福执笔。
乾隆十二年晓阳《谢氏宗谱》修制家范二十条:谒祖、祭礼、立嗣、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妇道、敦族、睦邻、慎交、儒业、农业、赌博、训儿、择婿、恤寡怜孤、育女、表扬善行、输税、积善、保养身体。
2.谷口谢氏族谱:谱牒名称“陈留谢氏宗谱”以前谱牒经过兵灾作乱的年久,康熙二十九年(1690)和康熙四十四年(1705)二卷老谱已失落,现仅存五次谱牒修本:
第一次,雍正十年(1769)启枫、圣传、廷科重修,狮峰复字,缪新会撰并作序,谱牒共一卷98页。
第二次,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啓枫、圣传、廷科重修,狮峰复字,缪新会撰并作序,谱牒共一卷98页。
第三次,咸丰纪元辛亥年(1851)廷享、啟荆重修,咸丰纪元辛亥仲夏五月,邑痒生李清芳顿首拜撰谱序一卷141页。
第四次,光绪三十年(1940)龙飞杜庭重修,淅东罗阳邑廪生王祖庚、紫恒撰并作序,谱牒一卷,共计234页。
第五次,1985年,柏贺、奎审重修,淅泰林志豪、吴德贵、福安阮圣全撰并作序,谱牒一卷,共计375页。
3.锦浦谢氏族谱:本村谱牒名称为“锦江陈留谢氏宗谱”,以前谱牒经过兵灾混乱的年代,老谱牒已失落,现仅存五次谱牒修本。
第一次,始修清乾隆元年(1736)丙辰岁次孟月,由廉江琢月高攀桂淑氏篡。十三世应元、应红公重修,谱牒共一卷,六十三页。
第二次,清道光五年(1825)岁次乙酉孟春正月,由原任兴化府莆田县儒学教谕环溪郑维斗郑家荣重修。十五世圣忠公重修,谱牒共一卷,六十八页。
第三次,清光绪二年(1876)丙子岁次仲夏之月,由梅江大厦嘉庆丁卯科岁进士祖步衡,庚午科乡进士父明亮,同治丙寅科岁进士例捐直隶州同知长兄兰新,道光丙申科吴宗师入学宗孙兰台大杰氏共同重修。谱牒共一卷,九十一页。
第四次,民国二十七年(1938)戊寅岁次阳月,由庠生郭赞昭重修。十七世仲杰公重修,谱牒共一卷,八十九页。
第五次,共和三十五年(1983)甲子岁次十一月,由宁德县霍童瑞荣堂重修,二十世荣寿公、荣诗公重修,谱牒共一卷,九十五页。
本族宗谱记载有:新旧谱序八篇、阳居志一篇、翱公行实一篇、翱公赞二篇,世经辨疑论一篇、始祖一世记一篇、叙和葬得公缘由一篇,叙补世进上缘由一篇、辨字行杂乱缘由一篇、龙泉俺记一篇、恺七公手泽记一篇、录乡图引一篇、陈孺人节行赞一篇、孺人颂云一篇、各种诗文八篇、宗谱凡例十三条、补谱凡例十六条。
谢氏家范十则:人伦首重、婚礼严重、嫁娶宜慎、训子守正、乘丧戒婚、嫡长承重、殡葬尽心、礼记祭仪、根本孝悌、承继立嗣。
4.墙坪谢氏族谱:本支宗谱别称墙坪谢姓宗谱分为三种,一总谱包括(总纲图)家谱、手谱,始自十五世贞九公,承袭谷谱序(拔),于清朝乾雍正元年癸卯岁重修主笔陈铎庵。
清朝乾隆卅八年癸巳岁重修主笔郭江。
咸丰二年壬子岁,重修主笔李清芳。
光绪十年甲申岁,重修主笔杨作舟。
民国十七年戍辰,重修主笔王景贤。
公元1983年仲秋重修,主笔胡友文。
5.田里谢氏族谱:本村谱名“田里东田谢氏宗谱”,旧古谱五本,各年代重修的,最后一次2006年修谱一本。
6.城山谢氏族谱:吾祖由廿五世闻雅公定居至今300余年曾修谱牒六次:
第一次,清乾隆十二年,岁次丙寅,即公元1746年。由三山闽清学庠生陈贤先生修并作序。
第二次,清道光五年乙酉岁,即公元1825年。由例授修耿郎岁进士候先儒学正堂冯瑞磷先生修订。
第三次,清咸丰十年庚申岁四月,即公元1860年。由邑庠生杨师程先生修并作序文。
第四次,清光绪廿三年丁酉岁,即公元1899年。由邑环溪痒生剂川杨作舟先生修订。
第五次,民国廿三年岁次癸酉年,即公元1934年。正逢土地革命的战争年代,兵慌马乱时期,由陈宝圻先生修订所以未修完善致未作序。
第六次,解放后公元1992年,癸酉岁闰三月由寿宁南阳人黄埔军官学校毕业,授陆军上校龚业元先生修订并作序。
现今谨存谱牒二卷:
第一卷、是清光绪廿三年,邑环溪痒生剂川杨作舟修订本。宽33厘米,长42厘米。
第二卷、是解施后1993年,寿宁南阳龚业元先生修订本计310页,宽33厘米,长42厘米。
其他所修族谱均已遗失。
7.龙洋谢氏族谱:原宗谱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由罗阳清痒生王景贤先生主薄,在文革期间被毁烧无从考证。幸存一支谱曾于1995年由湾坞阮步书先生重修。据支谱记载和1994年录抄于墙坪祠谱,现谨存谱牒。
8.长前路谢氏族谱:现存在城山长前路村陈留郡支派“谢氏家谱”3本,始以一世淇公开基于晓阳村。传至二十七世学注公迁居城山长前路开基立业传七世,至三十四世“辉”字辈止。
第一次,谱序城山长前路村“陈留谢氏支谱”一本大清光绪丁酉仲秋,由二十九年祖维闻、维帮重修,福安阳头杨作丹先生撰作序。1开2页手写壹本,共计18开36页。
第二次,城山长前路村“谢氏家史”一本,民国二十一年十一月,由三十世祖城海等重修,穆阳镇陈宝圻先生撰并作序。1开2页手写壹本共计24开48页。
第三次,城山长前路村“谢氏家谱”一本,1993年五月由三十二世嵩绍及孙韩信重修,寿宁前任国民政府陆军步上校龚书元先生撰并作序。单开2页手写壹本,共计28开56页。
9.社口谢氏族谱:历年回晓阳祠堂修谱,取回支谱一本。
10.柳堤谢氏族谱:历年回晓阳词堂修谱,取回支谱一本。
11.院前谢氏族谱:始修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由邑庠生陈幡然、谢玉书重修作序。
第二次,乾隆三十三年(1795),由裔孙谢宪撰修、作序。
第三次,道光五年(1825年)由邑库生陈瞻元重修,作序。
第四次,即现存第一本,道光二十九年(1849),由邑庠生李清芬重修、作序,计58页。
第五次,现存第二本,光绪丙戌年(1886),由邑庠生陆景孟重修、作序,共93页。
第六次,现存第三本,民国三十五年(1946),由穆水黄鼎重修、作序。
第七次,现存第四本,公元1986年,由福安芹洋刘玉清重修、作序。共4册族谱,各册均为8开手写本为记述文字,包括谱序、封诰、历史仕宦事绩等其内容部分见于县志。
12.半岭谢氏族谱:始修无考,大明至顺元年(1330),钟公百拜修撰。
嘉靖二年岁癸未(1523),伯茂文拜修撰。
明万历四年岁次丙子年(1576),重修。
崇祯十年岁次丁丑(l637),刘四端重修。
清康熙六十一年岁次壬寅(1722),连迪纯重修。
清乾隆四十四年岁次已亥(1799),刘郭敏重修。
大清同治四年岁次巳丑(1865),徐端渠重修。
光绪三十一年岁次乙巳(1905),李经芳重修。
民围廿七年岁次戊寅(1938),章必忠重修。
共和壬戍年即1982年,前清举人林钟声重修。
共和甲申年即2004年林洋汤先生重修。
13.石合谢氏族谱:本村宗谱修五次。
始修于元文帝至顺元年;
第二次,重修大明嘉靖四年;
第三次,重修大清顺治八年;
第四次,重修乾隆甲辰十九年;
第五次,重修大清道光二十九年。
14.宅尾里谢氏族谱:本村宗谱名称“谢氏宗谱”。初修宗谱于清光绪二十一年。次修谱于1984年甲子,族谱共76页。
15.杭前谢氏族谱:本村宗谱名称“东塾杭前谢氏宗谱”,共修谱五次,每次一本,共五本。
第一次,始修大清道尘廿二年十一月由世孙兰台公修。
第二次,光绪十五年由国子监生齐兰阶公重修。
第三次,民国庚申年由郭文焕重修。
第四次,1954年缪玉铁重修。
第五次,1986年林益钦重修。
16.寒洋谢氏族谱:寒洋谢姓家谱始修道光22壬寅年,重修光绪15已丑年,又重修民国3
7年,再重修公元1983年,共修4次,共4册。
17.虎岩谢氏族谱:始修于乾隆四十年。次修于光绪十七年辛卯岁,郑韶镛修。三修于1990年庚午岁,龚书元先生重修。
18.寨下谢氏族谱:陈留堂谢氏宗谱至今已修四次。
第一次,始修于清光绪廿六年李书铭先生修,一卷163页。
第二次,民国十三年甲子岁由陈子封先生重修,一卷。
第三次,国民三十三年甲申岁由林子贞先生重修,一卷。
第四次,1982年壬戍岁由董某某先生重修,二卷。
19.堵坪谢氏族谱:第一次及第二次因谱封存,修谱时间及其他一切不详。
第三次,1987年10月。主修:谢嫩细、谢寿生等,谱序及其他不详。
第四次,2011年4月,未注主修人及先生名字,其他不详。
20.王坑濑谢氏族谱:历修四次。
第一次,始修于咸丰八年戊午岁,池奶养先生修。
第二次,1957年丁酉岁,由吴水康先生重修。
第三次,1987年丁卯岁,由谢仲翔先生重修。
第四次,20l2年壬辰年,由浙江泰顺谢万应先生重修。
21.铜坑里谢氏族谱:连亮公于乾隆二年(1737)定居铜坑里村居,在清代中晚期也曾数度修谱,可惜的是以往所修族谱在民国二十三(1934),随着全村房屋被国民常民团烧毁,现仅存两次修谱的谱牒:
第一次,始修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根据当年族民手中的手抄本来重修,由谢帮金等重修,王雪弟撰并作序。
第二次,重修于1988年,由谢朋仁等重修,黄卢兴撰并作序,谱名为《铜坑里谢氏宗谱》,现存有二本。
22.占西坑谢氏族谱:本村宗谱都合到浙江苍南县渔湖宗祠一起修,取回支谱一本,现存有二本支谱。
23.下磨碓谢氏族谱:谱牒名称“陈留谢氏宗谱”。惟朝公迁入下磨碓村,至今谱牒共修四次。
一、始修同治己巳年元月,溪柄庠生谢天纪。
二、民国五年十一月,创立谢氏族谱旧序,宁邑碧岩魏世欣重修。
三、民国三十五年仲冬,本乡乡学生王景聪重修。
四、公元1988年,未署名重修。
24.林炉谢氏族谱:始修时间无考。明嘉靖年问重修,谱牒今存。1985年重修,由浙江泰顺同宗谢仲鸿修辑。2009年重修谱牒。
25.溪尾村谢氏族谱:本村修谱都到霞浦县柘头村谢氏宗祠修,并取回支谱一本。
26.柏柱洋谢氏族谱:包括三村、大兰、楼下、斗面。小兰溪宗谱,从光禄大夫十九公始,谱牒已重修八次。现据溪柄柏柱洋谢氏2008年版本,收录了大小序言、凡例、纪事、墓志等篇章达二十五处。
27.潭头谢氏族谱:本支族谱毁于文革时期,第一次补修干1989年由郭鹤年根据清道光十二年(1832),我族重修族谱时遗下若干家乘整理重修。
28.南山谢氏族谱:历经三次修谱。
一、民国年间与建国初期,本村谢氏宗谱与霍童梓里谢氏宗谱合修。
二、本村谢氏宗谱名称“谢氏宗谱”,于1951年辛卯岁次岁历十月,由芹洋后学刘玉始修并作序、綦辑。
三、本村谢氏宗谱,于公元1996丙子岁次八月又回霍童梓里谢宗谱合修,本村分一卷支谱回来,名称“陈留堂福安南山谢氏支谱”由童山崇德堂遣辑。
29.溪口谢氏族谱:本村只一本族谱。
30.坎下谢氏族谱:本村宗谱两本,初修清嘉庆二十年,第二次修清光绪五年。
31.洋中谢氏族谱:本村只有一本小族谱。
&&&&&&&&&&&&&&&&&&&&&&&&&&&&&&&&&&&&&&&&&&&&&&&&&&&&&
福安谢氏庙宇,已知境内有宗祠11座,新建谢翱纪念堂1座。最早的为晓阳谢氏宗祠,始建于北宋初,至今已千年。
1.晓阳村谢氏宗祠:宋太宗太平兴国庆辰(980)七月,建于晓阳村巷头,坐北朝南,今基址尚存。明隆庆五年辛未岁(1571)8月,移建今址坐癸向丁加子午分金,分上下两座土木结构国。清道光十一年辛卯岁十月二十五日,重建并扩建右边店面。2010年新修建落成,总建筑面积800.4平方米,上下两进,仿宫殿式建筑,雕梁画栋,蔚为壮观。
2.谷口村谢氏宗祠:原建坐西向东,乾隆二十七年改建,坐壬加亥,土木结构。因年久失修,于1984年重修为砖木结构。2012年在原祠址重建新祠,精雕细刻、金碧辉煌,上下二进,宫殿式建筑,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
3.墙坪村谢氏宗祠:清光绪二十三年八月廿日,由原众厅改建为谢氏祠堂,坐落于中厝,土木结构,分上下两厅,上厅内设神座,供奉祖上龙牌,下厅为戏台。1948年重修,1983年8月再次修建。
4.城山村谢氏宗祠:原建于清道光丁酉年(1837),宽17.6米,深长35米,土木结构,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祠大门二个东西相对,东、西门上分别书:“入则孝”、“出则悌”。照墙外上匾书曰:“诗礼传家”。由于年久失修,柱子大部分已被虫蠹,于2012年在原址上重建,分两进三层,主体建筑为混泥土结构。新祠器宇轩昂,蔚为壮观。
5.田里村谢氏宗祠:田里谢氏宗祠前座建于道光十七年,后座建于道光二十三年,重建于公元1981年。坐子加壬,高7.18米,宽16.86米,长25.2米,土木结构。祠内存放历代五十来尊祖宗神主牌和宋爱国诗人谢翱神主牌。
6.半岭村谢氏宗祠:坐落半岭村坐庚向甲加酉卯。始建于南宋江乾道戊子年(1168),历经几代修建后由甘棠叔伯为首重建于同治三年甲子年(1864)至次年乙丑年竣工。后经几次修,至于1984年甲子再次修建。以上俱由土木结构。2002年壬辰年3月再次扩建改为混泥土结构,上座宽13.8米,深15.8米,高11.126米,下座13.8米,深14.8米,高10.46米(和中厅36.米)。
半岭村谢氏宗祠在二战土地革命斗争时期是闽东苏区领导人叶飞、曾志、陈挺等革命前辈活动重要据点之一。红军及红带队员常住于此,1934年的一天被国民党部队和反动民团突然包围。红军战士在突围中当场壮烈牺牲20多名。随即,国民党部队和反动民团放火烧毁谢氏宗祠。
7.寨下村谢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坐乙向辛兼辰戌分金,砖木结构,分上中下三进式建筑,总面积400多平方米。2002年重修。
8.石合村谢氏宗祠:溪尾镇石合村谢氏始迁祖谢逮公于宋仁宗时迁来,祠堂建筑年代不详。
9.王坑濑村谢氏宗祠:本宗祠坐艮坤加丑未,1988年建成的,宗祠长21米,宽8.6米,180.6平方米。
10.杭前谢氏宗祠:本宗祠始建乾隆五十四年,重修公元1987年,土木结构,宗祠坐午向子加丙壬分金,占地面积612平方米,其中已建面积176.8平方米。
11.柏柱洋谢氏宗祠:柏柱洋(包括三村、大兰、楼下、斗面)谢氏源自霞浦县柏洋乡,其宗祠分别在柏洋柘头谢氏宗祠和柏洋小兰溪谢氏宗祠。四村宗亲于2010年在楼下村尾奠基兴建宗祠,于2012年2月建成,砖混结构,上下两进,上厅供奉祖宗像及龙牌,下厅设戏台。
12.田里谢翱纪念堂:日奠基,计划建里、中、外三座,里面一座已建成,中间一座正在建设中。
13.三贤祠:位于福安龟湖山下。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福安知县张蔚然始建三贤祠,春秋祭祀薛令之、郑虎臣、谢翱三贤。从此,“福安三贤”即成定说。后因年久而塌,乾隆二十一年,由薛、郑、谢三姓贤明人士筹集资金修缮。至1992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发动三姓人士捐款同修。2010年,再次进行内部整修。
&&&&&&&&&&&&&&&&&&&&&&&&&&&&&&&&&&&&&&&&&&&&&&&&&&&&&
⑴五代十国
1.谢贵娘,女。晓阳开基祖谢淇公之女,传说为闽王后,流传有“鸭母娘娘”的民间故事。
⑵宋 朝
2.谢钥,字君启,性情致孝,居母丧,哀毁庐墓,终身不仕。为缪烈婿,研习《春秋》,并著有《春秋衍义》十卷、《左氏辩证》四卷。县志人物篇有记载。
3.谢翱(年),字皋羽,又作皋父,晚号宋累,又号晞发子。福建长溪人(今福安市)。
谢翱为人雅好山水,所到必选胜游览,题情赋咏。咸淳初(约1265年),往临安参加科举试进士,不中。咸淳三年(1267)写成《宋祖铙吹曲》十二篇与《宋骑吹曲》十篇,元文豪吴莱曾称赞“文句炫煌,音韵雄壮”,被太常乐工拿去演习。不知何故落魄在漳、泉二州,因流离失所而又迁归祖籍浦城九石渡观前村。当时,临安已被元军攻占,南宋政权将近灭亡。当谢翱知悉文天祥在南剑州(今南平市)建立都督府,就变买家产,招募乡勇数百人,前往投效。文天祥对《宋祖铙吹曲》早有耳闻,见其感义而来,激动万分,直接任命为“咨议参军”。
此后,诗人书生谢翱开始了军旅生活,跟随文天祥转战漳、梅、赣诸州,一路进军,势如破竹,接连收复会昌等许多县城。元朝政府对此颇为震动,即令大军分水陆南下。潮州一战,宋军大败,文天祥被俘就义。谢翱改称粤人,自号晞发子,携带文天祥生前所赠玉带砚,流亡浙江永嘉、丽水一带,继续对元消极抵抗。先后在越山、西湖等地,组织了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月泉吟社”、“汐社”等诗社;联合了一批南宋爱国知识分子,互相唱和,抒发亡国之痛。
元成宗初(约1295年),浪迹一生的谢翱最终定居杭州西山,同时娶刘氏为妻。次年,不幸因患肺结核去世,享年四十七岁。友人方凤,弟子吴思齐、方幼学遵照遗嘱将他安葬在子陵台南。其后,弟子吴渭买田修造“月泉精舍”敬奉祭祀,祠名“晞发处士”。而对他的人格和才华深为景仰的人们,纷纷赴场以诗文殉悼,并捐建“许剑亭”以示纪念。
谢翱的主要历史功绩是用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谢翱一生辛勤笔耕,著述有集百余卷皆散佚,诗传于今者约200余篇。目前南京图书馆馆藏有《许剑录》、《晞发集》两部。“国家不幸诗人幸,话到沧桑句便工”时事造就了他的诗文高度。明清两代不少文学家都对谢翱气节和文学成就给以很高的评价。明代杨慎誉之为“宋末诗人之冠”;《四库全书提要》评价“诗文桀骜有奇气,而节概亦卓然可观”。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福安知县张蔚然起建“三贤祠”,春秋祭祀薛令之、郑虎臣、谢翱三贤。从此,“福安三贤”即成定说。
⑶明 朝
4.谢文通,原讳华郎,字采花,行统四,号金眼。1456年生于晓阳镇晓阳村。谢统四率晓阳快手兵在对内平叛,对外抗倭斗争中,屡立战功,朝廷赐七品署州。事迹详载明万历《福安县志》。
5.谢朝华,晓阳镇谷口村人。明万历乙巳年(1485),安邑大饥,公时存积颇厚,发粮赈饥,三日续仰给者接踵不绝,时公襄已空,复任听赡家,粮尽付济给,蒙邑再旌,额曰“褒崇德义”。明万历乙巳年乡举大宾,蒙邑侯金公典史旌,颈曰“泉石芳□(披)”。公晚年好禅,得禅三昧,弃家邀南海、登普陀,归即架静窒,避俗读经,额曰“龙朝庵”,并延住持。
6.谢杰齐,中华境人,明人材科,任广东连山县丞。
⑷清 朝
7.谢林枝,号桂庭,晓阳谷口村人。已亥二十五年三月,钦命曰:沟起居注翰林院侍读学士、提期群经及周秦诸子中有语涉兵家技巧者可并述其要,汉究兵法,策试题:子击馨于卫节义。即任莆田县长。
8.谢林莹,晓阳镇谷口村人。光绪甲辰三十年六月,由武监加捐卫千总。
9.谢宝林,号席建,行书七。湾坞镇半岭村人。成丰辛亥年充福宁右营水陆兵总,至同治甲子年蒙署福建福宁府水陆总镇钟给赏军功授六品顶戴。
10.谢步衡,溪柄镇寨下村人。清嘉庆十二年丁卯科试,选魁。
11.谢明亮,溪柄镇寨下村人。清嘉庆庚午年科试,武举。
12.谢廷霖,溪柄镇寨下村人。清光绪廿年甲午科试,选魁。
&&&&&&&&&&&&&&&&&&&&&&&&&&
&&&&&&&&&&&&&&&&&&&&&&&&&&&
明万历《福安县志》记载:“谢翱穆阳樟南坂人。”明代侯官人王应山(1531年~?)《闽都记》记载:“谢翱宅,在穆阳。……”(见《闽都记》P296,福建人民出版社。)
附:福安谢氏供稿【电子版原件】&
福安市谢姓
中国最早的姓氏典籍《世本·氏姓篇》云:“谢,任姓,黄帝之后”。又据《左传·隐十一年》疏,任姓建有十个国家,其中第一为谢国。西周末期,周宣王将他的舅父申伯徙封于谢,于是有谢的记载。申伯是炎帝后裔,为姜姓,原封于陕西、山西之间,改封于谢是为了加强西周对南方的统治。申伯就谢国前,宣王派召伯虎等大臣先行灭掉谢国,用当地谢人当劳工,在谢国的旧土上营建了谢邑,作为中国新都。任姓谢国灭亡后,国人仍以国为氏,就是谢氏。
公元前688年,楚文工发兵攻申,灭掉中国,居于谢城之人以邑为氏,也姓谢。
这样就形成黄帝后裔和炎帝后裔两支谢氏。
古谢国之都城在今何处?与申伯所都谢邑是否一地?历史文献没有明确记载,史家众就纷纭,河南唐河、南阳、信阳、汝南、罗山及山东宁阳等六处传为谢邑地,但以唐河、南阳两地证据较为丰富。谢姓另有一支出自少数民族改姓,也源于河南。卫州卫人谢偃之祖孝政,原为鲜卑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姓。
二、传& 衍
&(一)晓阳村谢姓
我国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移民潮发生于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大闽国创建者五审知即是光州固始人。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寿州人王绪率农民义军攻陷光州,固始东乡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奉母董氏率乡民5000人从义军入闽。揭开了光州固始赂闽台移民的又一恢弘篇章。893年,王潮率队攻入福州,完成了历史性的大迁移。897年,王潮病卒,三审知接任为福建观察使、威武军节度使,割据一方,梁开平三年(909年)被朱温封为闽王,王入闽时所率本部军校多为光州固姓人。据新编《田始县志》记载随王审知入闽有王、陈、李、张、吴、蔡、杨、郑、谢、郭、曾、周、廖、庄、苏、何、高、詹、林、沈、施、卢、孙、博、马、董、薛、韩、骆、蒋、黄、包、袁、赖等约34姓。
晓阳村谢氏系东晋名将谢玄之后,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宾兴里,粱太祖朝随王审知入闽,始迁古田转迁晓晓。一世祖为谢淇即淇公,字亦水行初七,父延公,祖为禄公。淇公生五子一女,一女即是贵娘(传为闽王后)。本市谷口、龙洋、墙坪、锦铺、城山、田里、长前路、柳堤等谢姓均出自该系。晓阳村现传34代。
(二)谷口村谢姓
谷口谢姓系淇公派下,淇公传下三世,嵘之公于宋太祖朝(约96 0年)由晓阳迁入,现传33代。
(三)锦浦村谢姓
本村谢姓系晓阳镇淇公支派。淇公传下第九世孙倪公,字君妹行秉二,于宋咸淳五年(1269年)从晓阳迁居本村,为本村一世始祖。倪公始迁锦江坑里垅地仙井创基,几年后迁至锦铺本村,现传24代。
(四)墙坪村谢姓
始袒贞九公,于元朝顺帝年间(大约1350年)由谷口十五世贞九公徙迁墙坪,窥本境苍竹翠水秀山重路转峰回龙蟠虎踞,前则笔峰挺峙,后则玉印金牌,左则尖顶高丛,右则白云凌宵,实则名胜之区逐构屋致业于此定居,现传20代。
(五)田里村谢姓
晓阳谢氏十三世祖直德公,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徙居田里,应德公为田里村谢氏始祖,现传20代。
(六)城山村谢姓
淇公五世祖藻公在谢家坪传至十一世光瀚公的二十五世孙闻雅公于康熙年间(约1706年)再迁溪潭镇城山村兴居,现传l 2代。
(七)龙洋村谢姓
自谷口十五世孙贞九公于元顺帝年间迁入墙坪村,传至廿六世孙允日公移居入邑龙洋村(原名路下村)迄今,现传9代。
(八)长前路村谢姓
长前路村谢姓是从墙坪村迁徙而来,贞九公传至二十六世孙允康公及子学注公由墙坪村迁居福安朝阳察院司,不久,允康公及子学注公于乾隆年间由福安察院司迁居长前路村,允康公为长前路村开基始祖。现传8代。
(九)社口村谢姓
淇公十九世孙胡妙、胡玄兄弟于康熙年间迁社口镇桂峰社口地兴居,现传 代。
(十)柳堤村谢姓
淇公二十四世孙绍传、绍恭、绍企兄弟迁居坂中乡柳堤村兴居。
(十一)院前村谢姓
翱公字皋羽宋代咸淳间举进士不第由福安樟南坂利湾迁浦城,娶妻范氏生一子魁元,从湖城回迁福安后垅宾贤境,传至第十六世孙玉简公婆王氏生三子,从福安后垅宾贤境徙迁溪潭镇院前村,为院前村开基始祖,现传2
&(十二)吉洋村谢姓
与院前村同一支系,传至十五世谢应贞公由福安后垅宾贤境徙迁社口镇吉洋村兴居,现传11代。
&(十三)半岭村谢姓
始祖谢邦光公,字延辉,配妣陈氏夫人、郑氏夫人,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中和四年(884年)因使用闾山大法,助王战黄巢,功封威烈候王,后随王审知入闽。固始县随王入闽同行者有:谢邦光、吴文质、陈豹、周生、何现、刘恕、郑韶、孙叔、卓禄云、黄悟、缪齐、姚原、阮左、郭班、李寿、薛从仁、施文义、高贤、程贵、杨猛、赵杰、占环、萧保、朱廉、谢邦彦、谢庄、张敏等二十七位为左右文武班臣。邦光公、邦彦公兄弟于天成三年(928年)经宁郡古松州迁湾坞镇半岭村,邦光公在半岭村,为半岭村始祖,现传43代。
&(十四)石合村谢姓
与半岭村同一支系,谢邦彦公到宁郡古松州传至六世孙谢逮公于南宋年问 (约1151年)迁溪尾镇石合村兴居,现传37代。
(十五)宅尾里村谢姓
四九郎公第十二世孙谢有求公于康熙三十五年二月十三日由汀州永定洋堡起程,三月初二日到达俩安湾坞镇炉山宅尾里村兴居,现传11代。
(十六)杭前村谢姓
四九郎公第十四世孙谢真雅公于康熙三十八年,从永定洋堡迁福安湾坞镇杭前村兴居,现传13代
(十七)寒洋村谢姓
十六世孙谢运兴公于1753年从杭前村迁湾坞镇寒洋村兴居,现传l 0代。
(十八)虎岩村谢姓
四九郎公十六世孙谢昌厚公之子谢官仁公于雍正年间(约1725年)从永定县下洋镇东山村迁福安赛岐镇虎岩村。现传10代。
(十九)寨下村谢姓
系四九郎公派裔,从江西广信府弋阳县迁福建永定县下洋镇东山村(即洋堡)为开基一世始祖。传至十六世孙谢昌发公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从水定县下洋镇东山村迁福安溪柄镇溪南村居住二年。1748年再迁溪柄镇寨下村兴居,现传1
&(二十)堵坪村谢姓
四九郎公派系,传至十六世孙谢昌铢公于乾隆年间(1746年)从永定县下洋镇东山村迁居福安城阳镇堵坪村兴居,现传10代。
&(二十一)王坑濑村谢姓、
四九郎公十八世孙谢鸣岐公于乾隆年间(1748年)从永定洋堡迁福安松罗乡王坑濑村兴居。现传10代。
(二十二)铜坑里村谢姓
谢成茂公十二世孙谢适亮公于1737年,从福建汀州府永定县迁福安甘棠镇铜坑里村兴居,现传11代。
(二十三)占西坑村谢姓
谢明绩公于乾隆四十九年(约1784年)从汀州上杭胜运里张温村迁福安潭头镇几代后,再迁上白石镇占西坑村兴居,现传12代。
&(二十四)下磨碓村谢姓
汀州府武乎县一世祖观福公(朱公),传十一世后裔谢孟怀公从汀州府武平迁福州府候官县南屿村居住。孟怀公的第三子谢惟朝公于康熙年间从南屿村迁福安穆阳镇下磨碓村兴居,现传10代。
(二十五)林炉村谢姓
霞浦县柘头开基始祖谢彦时公后裔第二十二世孙谢松二公约于1686年从霞浦柘头村迁居福安湾坞镇林炉村兴居,现传13代。
(二十六)溪尾村谢姓
溪尾镇溪尾村开基祖谢凤翅公大约于1713年从霞浦县柘头村迁徙福安溪尾镇溪尾村兴居,现传10代。
(二十七)柏柱洋谢姓
溪柄镇柏柱洋谢氏开基祖谢瑞逢公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从霞浦县柏洋乡小兰溪村迁福安溪柄镇三村、大兰兴居,现传1
大兰村部分人员在建红领巾水库中,又搬迁到楼下村、斗面村兴居。
(二十八)潭头村谢姓
溪潭潭头世系祖兰公,于淳熙年间从河南光州固怡县迁汀州府永定县太平里上洋山前为肇基始祖,传至十四世谢嘉光、谢嘉贻迁居福州府候官县阳岐。
谢瑞武公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从阳岐迁福安溪潭镇富溪(即今潭头村)兴居;配妣闽县高湖郑氏。生子五兆文、兆贵、兆兴、兆发、兆翰,分恭、宽、信、敏、惠五房。乾隆四十年.(1775年)屋遭回禄,恭、宽两房迁福安城内居住;二十二世祖开锦、开轩、开骏三兄弟于1891年从潭头迁甘棠西门兴居;二十二世祖开贵、开椿兄弟和二十三世祖谢玉兴于1903年迁赛岐桥头店和高新街兴居;二十三世祖谢玉顺、谢坤容、谢细石等于1935年从潭头迁居霞浦下浒棠村兴居。二十三世祖谢永盛于1938年迁顶头村兴居,现传12代。
(二十九)南山村谢姓
南山村开基祖谢希宗公于雍正年间(约1730年)从宁德霍童镇霍童村迁福安溪潭镇南山村兴居,现传9代。
&(三十)溪口村谢姓
元智公于乾隆年间(1743年)从宁德营州迁福安社口镇溪口村兴居,现传术& 代。
(三十一)坎下村谢姓
溪尾镇坎下村谢士奇公于雍正年间(约1706年)从古田县迁溪尾镇坎下村(古称歇坪下)兴居,现传9代。
1、晓阳村谢姓:
第三世:谢岐之迁同安
谢嵘之迁谷口村
谢笑之迁罗源破石
第四世:谢洽迁龙溪
&&&&谢潜迁清源
谢诗迁新城槽坑
谢谏迁莆田北门
第五世:谢荷迁莆田北门
&&&&谢荐迁广东海阳大树岩
第六世:谢全信迁潮阳漈岩
&&&&谢全智迁福宁青山
第七世:谢邦光迁南靖坑边
第九世:谢观迁长溪西门
&&&&谢倪迁锦浦
&&&&谢觐迁福省南台
第十世:谢辉迁侣州
谢焰迁汀州府
&&&&谢煊迁汀州府
&&&&谢翱迁广东揭阳
第十一世:谢昌公迁南溪
&&&&&&&谢光瀚迁城山
第十二世:谢绍传、谢绍恭、谢绍金迁柳堤
第十三世:谢应伦(又名应德)迁田里
第十六世:谢秉鍠迁铜山北门
第十七世:谢世品迁铜山北门
第二十二世:谢瑞友迁福安城里
第二十三世:谢曰信迁福鼎
&&&&&&&&谢宣桂迁周宁赤岩
&&&&&&&&谢兆衍迁福鼎
第二十四世:谢正白迁穆阳西山
&&&&&&&&谢正贤迁蟾溪
第二十六世:谢必遇迁成福
&&&&&&&&谢必任迁寿宁高岭
&&&&&&&&谢允春迁台湾桃园县大园乡内弯村
&(据乾隆12年《晓阳谢氏》谱载:初时散居大地者十之四五,故前十余世现频繁迁移现象。)
2、谷口村谢姓:
第四世:谢龙迁移石龙前口
谢必张迁移福宁赤岸
第十五世:谢贞九迁移墙坪
第二十三世:谢良僖迁移浙江
3、锦浦村谢姓:
第十四世:谢玉音、谢玉童迁政和县东山
第十九世:谢晋兰迁福州台江
4、墙坪村谢姓:
第二十六世:谢允日迁路下村(现龙洋村)
&&&&&&&&&&谢允康先迁福安城关,转迁长前路
第三十一世:谢清成迁坦洋
第三十二世:谢灿波迁武曲塘西
&&&&&&&&&谢云仔迁永安市坂尾
第三十一世:谢景尧、谢景佺、谢成全、谢惠惠、谢先进迁赛岐
第三十二世:谢星逢迁寿宁福山
&&&&&&&&&&谢星云迁社口吉洋
&&&谢暗代迁半路洋兰田
5、田里村谢姓:
6、城山村谢姓:
7、龙洋村谢姓:
第二十二世:谢德晟迁赛岐
8、长前路村谢姓:
第十二世:谢铃弟迁周宁
9、社口村谢姓:
10、柳堤村谢姓:
11、院前村谢姓:&&&
第四世:谢绍长迁宁德营州
第八世:谢寿全迁韩阳谢坪
第十世:谢宗深、谢宗淮迁福鼎铜山
第十五世:谢应贞迁福安上十都吉洋
第十八世:谢尚济迁福安二十五都潘洋
12、吉洋村谢姓:
13、半岭村谢姓:
第三世:谢朝纪迁炉下狮子岩
第十七世:谢藩迁罗源
&&&谢朗迁福宁霞浦沙江镇
第二十世:谢必贤、谢红仔迁罗源
第二十一节:谢进仔迁罗源
&&&&&&&&&谢进华迁福宁竹田
第二十五世:谢尚吕迁宁德龟山院前
第二十七世:谢利玉迁利宅
第二十九世:谢天诉、谢云城迁霞浦城内府头门
&&&&&&&&&谢天仲迁下西山漈洞仔
&&&&&&&&&&谢天炉迁林炉村
第三十世:谢云绸迁湾坞下塘
&&&&&&&谢云位迁甘棠西门兜
第三十二世:谢长住迁仁富岗
14、石合村谢姓:
15、宅尾里村谢姓:
16、杭前谢姓:
第十六世:谢运兴迁寒洋村
谢徉兴、谢忠兴迁福宁姚窑
第二十世:谢步赠、谢步春迁霞浦沙头
17、寒洋村谢姓:
18、虎岩村谢氏:
第二十二世:谢生现迁台湾桃源县八德乡大兴村松柏林84号
&&&&&&&&谢宽八迁台湾桃源县八德乡大兴村
&&&&&&&&谢宽一迁台湾
第二十三世:谢石妹迁赛岐
谢锦成、谢贵铃迁霞浦松港街道
第二十四世:谢贵明、谢勤观迁赛岐
19、寨下谢姓:
第二十世:谢天灼迁霞浦溪南乡镇江村
第二十一世:谢廷霖、谢廷祺迁溪柄村
20、堵坪村谢姓:
第十六世:谢昌铨迁台湾新华县猫雾栋沟下子唇
21、王坑濑村谢姓:
22、铜坑里村谢姓:
23、占西坑谢姓:
24、下磨碓村谢姓:
25、林炉村谢姓:
26、溪尾村谢姓:
27、柏柱洋谢姓:
28、潭头村谢姓:
第一十七世:谢启汪、谢启淮迁福安城内宾贤铺
第二十二世:谢开锦、谢开轩、谢开骏迁甘棠西门
谢开贵、谢开椿迁赛岐
第二十三世:谢玉灼、谢玉顺、谢细石、谢康容迁霞浦下浒棠
&&&&&&&&&谢伯荣字立荣行前五迁台湾台北三重市
&&&&&&&&&&谢玉贤字立贤行光十迁台湾彰化
第三十世:谢永盛迁下白石顶头村
29、南山村谢姓:
30、溪口村谢姓:
邦全、棠禄迁建瓯县城关横街头
31、坎下村谢姓:
四、人口分布
谢姓现有人口22626人,其中男性5906人,女性5720人,约占全市人口63万的1.85%,按全市姓氏人口排序位列第&&&
位,其中人口遍布全市14个乡(镇、街道),其中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有晓阳镇3509人,溪潭镇2047人,湾坞镇2741人;溪柄镇1460人,其他散居全市各地。具体分布:
&(一)晓阳镇:
晓阳村1560人,谷口村1316人,墙坪村530人,龙洋村103人。
(二)溪潭镇:
城山村1300人,长前路村103人,潭头村388人。(包括城关、赛岐、甘棠西门、顶头),院前村88人,南山村168人。
&(三)湾坞镇:&&&
半岭村1838人,寒洋村310人,杭前村190人,宅尾里村148人,林炉村255人。
(四)溪柄镇:
寨下村980人,柏柱洋480人,(包括三村村186人,大兰村178 人,楼下村70人,斗面村46人)。
(五)赛岐镇:
锦浦村118人,虎岩村86人。
(六)溪尾镇:
石合村360人,坎下村48人,溪尾村37人。
&(七)罗江街道:
田里村260人
(八)甘棠镇:
铜坑里村123人,甘棠西门半岭系68人。
(九)城阳镇:
堵坪村210人
(十)松罗乡:
王坑濑村162人
(十一)穆阳镇:&&&
下磨碓村100人
(十二)社口镇:
吉洋村47人,社口村46人,溪口村66人。
(十三)坂中乡:
柳堤村56人
(十四)上白石镇:
占西坑村80人。
另有零星分布的个别村庄不计在内
1、晓阳村谢氏族谱
晓阳《谢氏宗谱》始修于乾隆12年(公元1747年),作序分&
卷,包括谱序、传赞、历代仕宦名贤事迹等。次修于乾隆38年。再修于成丰元年,由湘畹,李清芬作序。又修于光绪三十三年,由王祖庚、王景执笔。重修于公元一九八六年,由谢秉福执笔。
乾隆12年晓阳《谢氏宗谱》修制家范二十条:谒祖& 祭礼&
立嗣& 孝敬父母& 友爱兄弟&
妇道& 敦族& 睦邻&
慎交& 儒业& 农业&
赌博& 训儿& 择婿&
恤寡怜孤& 育女& 表扬善行&
输税& 和善& 保养身体
2、谷口村谢氏族谱
谱牒名称“陈留谢氏宗谱”以前谱牒经过兵灾作乱的年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和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二卷老谱已失落,现仅存五次谱牒修本:
第一次雍正十年(1769年)啟枫、圣传、廷科重修,狮峰复字,缪新会撰并作序,谱牒共一卷98页。
第三次咸丰纪元辛亥年(1851年) 廷享、啟荆重修,咸丰纪元辛亥仲夏五月,邑痒生李清芳顿首拜撰谱序一卷141页。
第四次龙飞光绪三十年(1940年)杜庭重修,淅东罗阳邑廪生,王祖庚、紫恒&
氏撰并作序,谱牒一卷,共计234页。
第五次公元一九八五年,柏贺、奎审重修,淅泰林志豪、吴德贵、福安阮圣全撰并作序,谱牒一卷,共计375页。
3、锦浦村谢氏族谱
本村谱牒名称为“锦江陈留谢氏宗谱”,以前谱牒经过兵灾混乱的年代,老谱牒已失落,现仅存五次谱牒修本。
第一次始修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丙辰岁次孟月由廉江琢月高攀桂淑氏篡。十三世应元、应红公重修,谱牒共一卷,六十三页。
第二次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岁次乙酉孟春正月由原任兴化府莆田县学教谕环溪郑维斗郑家荣重修。十五世圣忠公重修,谱牒共一卷,六十八页。
第三次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丙子岁次仲夏之月由梅江大厦嘉庆丁卯科岁进士祖步衡,庚午科乡进士父明亮,同治丙寅科岁进士例捐直隶州同知长兄兰新,道光丙申科吴宗师入学宗孙兰台大杰氏共同重修。重修,谱牒共一卷,九十一页。
第四次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戊寅岁次阳月由庠生郭赞昭重修。十七世仲杰公重修,谱牒共一卷,八十九页。
第五次共和三十五年(公元1983年)甲子岁次十一月由宁德县霍童瑞荣堂重修,二十世荣寿公、荣诗公重修,谱牒共一卷,九十五页。
本族宗谱记载有:新旧谱序八篇、阳居志一篇、翱公行实一篇、翱公赞二篇,世经辨疑论一篇、始祖一世记一篇、叙和葬得公缘由一篇,叙补世进上缘由一篇、辨字行杂乱缘由一篇、龙泉俺记一篇、恺七公手泽记一篇、录乡图引一篇、陈孺人节行赞一篇、孺人颂云一篇、各种诗文八篇、宗谱凡例十三条、补谱凡例十六条。
谢氏家范十则:人伦首重、婚礼严重、嫁娶宜慎、训子守正、乘丧戒婚、嫡长承重、殡葬尽心、礼记祭仪、根本孝悌、承继立嗣。
4、墙坪村谢氏族谱
本支宗谱别称墙坪谢姓宗谱分为三种,一总谱包括(总纲图)家谱、手谱始自十五世贞九公承袭谷谱序(拔)于清朝乾雍正元年癸卯岁重修主笔陈铎庵。
清朝乾隆卅八年癸巳岁重修主笔郭江。
,此谱存路下三房据说毁于1 9 6 5年。
咸丰二年壬子岁,重修主笔李清芳。
光绪十年甲申岁,重修主笔杨作舟。
民国十七年戍辰,重修主笔王景贤。
一九八三年仲秋重修,主笔胡友文。
5、田里村谢氏族谱
本村谱名“田里东田谢氏宗谱”,旧古谱五本,各年代重修的,最后一次2006年修谱一本。
6、城山村谢氏族谱
吾祖由廿五世闻雅公定居至今300余年曾修谱牒六次:
第一次清乾隆l 2年,岁次丙寅,即公元1746年。由三山闽清学庠生陈贤先生修并作序。
第二次清道光五年乙酉岁,即公元1825年,由例授修耿郎岁进士候先儒学正堂冯瑞磷先生修订。
第三次清咸丰十年庚申岁四月即公元1860年由邑庠生杨师程先生修并作序文。
第四次清光绪廿三年丁酉岁即公元1899年由邑环溪痒生剂川杨作舟先生修订。
第五次民国廿三年岁次癸酉年即公元1934年(正逢土地革命的战争年代,兵慌马乱时期,由陈宝圻先生修订所以未修完善致未作序)
第六次解放后公元1992年,癸酉岁闰三月由寿宁南阳人黄埔军官学校毕业,授陆军上校龚业元先生修订并作序。
现今谨存谱牒二卷:
第一卷是清光绪廿三年邑环溪痒生剂川杨作舟修订本。宽33厘米,长42厘米。
第二卷是解施后1993年是寿宁南阳龚业元先生修订本计310页,宽33厘米,长42厘米。
其他所修族谱均已遗失。&&&
7、龙洋村谢氏族谱
原宗谱中华民国十七(1928年)戊辰年,由罗阳清痒生王景贤先生主薄,在文革期间被毁烧无从考证。幸存一支谱曾于1995年由湾坞阮步书先生重修。据支谱记载和一九九四年录抄于墙坪祠谱,现谨存谱牒。
8、长前路谢氏族谱
第一次,谱序城山村长前路“陈留谢氏支谱”一本大清光绪(23年)丁酉仲秋,由二十九年祖维闻、维帮重修,福安阳头杨作丹先生撰作序。1开2页手写壹本,共计18开36页。
第二次,城山村长前路“谢氏家史”一本,民国二十一年十一月,由三十世祖城海等重修,穆阳镇陈宝圻先生撰并作序。1开2页手写壹本共计24开48页。
第三次,城山村长前“谢氏家谱”一本,一九九三年五月由三十二世嵩绍及孙韩信重修,寿宁前任国民政府陆军步上校龚书元先生撰并作序。1开2页手写壹本,共计28开56页。
现存在城山村长前路陈留郡支派“谢氏家谱”3本,始以一世淇公开基于晓阳村。传至二十七世学注公迁居城山长前路开基立业传七世,至三十四世“辉”字辈止。
9、社口村谢氏族谱
历年回晓阳祠堂修谱,取回支谱一本
1 0、柳堤村谢氏族谱
历年回晓阳词堂修谱,取回支谱一本
11、院前村谢氏族谱
始修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由邑庠生陈幡然、谢玉书重修作序、次修乾隆三十三年(1795年)由裔孙谢宪撰修、作序。
第三次道光五年(1825年)由邑库生陈瞻元重修,作序。
第四次即现存第一本,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由邑庠生李清芬重修、作序,计58页。
第五次现存第二本,光绪丙戌年(1886年)由邑庠生陆景孟重修、作序,共93页。
第六次现存第三本,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由穆水黄鼎重修、作序。
第七次现存第四本,公元1986年,由福安芹洋刘玉清重修、作序。共4册族谱,各册均为8开手写本为记述文字,包括谱序、封诰、历史仕宦事绩等其内容部分见于县志,院前谢氏未建祠堂,历年均去福安三贤祠祭祖,具体见三贤祠记。
12、半岭村谢氏族谱
最早始修无考,大明至顺元年(公元1330),钟公百拜修撰,嘉靖二年岁癸未公元1523年伯茂文拜修撰,明万历四年岁次丙子年公元1576年重修,崇祯十年岁次丁丑公无l637刘四端重修,清康熙六十一年岁次壬寅公元1722年连迪纯重修,清乾隆四十四年岁次已亥公元1799年刘郭敏重修。
大清同治四年岁次巳丑公元1865年徐端渠重修。
光绪三十一年岁次乙巳公元1905年李经芳重修。
民围廿七年岁次戊寅公元1938章必忠重修。
共和壬戍年即1982年,前清举人林钟声重修。
共和甲申年即2004年林洋汤先生重修。
13、石合村谢氏族谱
本村宗谱修五次,始修元文帝至顺元年,第二次重修大明嘉靖四年,第三次重修大清顺治八年,第四次重修乾隆甲辰十九年,第五次重修大清道光二十九年。
14、宅尾里村谢氏族谱
本村宗谱名称“谢氏宗谱”初修宗谱于清光绪二十一年,第二次修谱于一九八四年甲子,族谱共76页。
15、杭前村谢氏族谱
本村宗谱名称“东塾杭前谢氏宗谱”,共修谱五次,每次一本,共五本。
第一次始修大清道尘廿二年十一月由世孙兰台公修。
第二次光绪十五年由国子监生齐兰阶公重修。
第三次民国庚申年由郭文焕重修。
第四次1954年缪玉铁重修。
第五次1986年林益钦重修。
16、寒洋村谢氏族谱
寒洋谢姓家谱始修道光22壬寅年,重修光绪15已丑年,又重修民国3 7年,再重修公元1983年,共修4次,共4册。
17、虎岩村谢氏族谱
第一次始修乾隆4 0年修撰。&&
第二次修于光绪十七年辛卯岁郑韶镛修。
第三次1990年庚午岁龚书元先生重修。
18、寨下村谢氏族谱
陈留堂谢氏宗谱至今已修四次。&
第一次始修于清光绪廿六年李书铭先生修,一卷163页。
第二次民国十三年甲子岁由陈子封先生重修,一卷& 页。
第三次国民三十三年甲申岁由林子贞先生重修,一卷& 页。
第四次1982年壬戍岁由董某某先生重修,二卷&&&
19、堵坪村谢氏族谱
第一次及第二次因谱封存,修谱时间及其他一切不详。
第三次修谱在公元一九八七年十月。主修,谢嫩细,谢寿生等中,谱序及其他不详。
第四次在公元二0一一年四月,未注主修人及先生名字,其他不详。
20、王坑濑村谢氏族谱
第一次始修于咸丰八年戊午岁池奶养先生修。
第二次1957年丁酉岁由吴水康先生重修。
第三次1987年丁卯岁由谢仲翔先生重修。
第四次20l2年壬辰年由浙江泰顺谢万应先生重修。
21、铜坑里村谢氏族谱
连亮公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定居铜坑里村居,在清代中晚期也曾数度修谱,可惜的是以往所修族谱在民国二十三(公元一九三四年)随着全村房屋被国民常民团烧毁,现仅存两次修谱的谱牒,第一次始修于民国三十三年(公元一九四四年)根据当年族民手中的手抄本来重修,由谢帮金等重修,王雪弟撰并作序,第二次重修于一九八八年由谢朋仁等重修,黄卢兴撰并作序,谱名为《铜坑里谢氏宗谱》,现存有二本。
22、占西坑村谢氏族谱
本村宗谱都合到浙江苍南县渔湖宗祠一起修,取回支谱一本,现存有二本支谱。
23、下磨碓村谢氏族谱
谱牒名称“陈留谢氏宗谱”。惟朝公迁入下磨碓村至今谱牒共修四次。
1、始修同治已巴年元月溪柄庠生谢天纪。
2、创立谢氏族谱旧序是民国五年十一月宁邑碧岩魏世欣重修
3、民国三十五年仲冬本乡乡学生王景聪重修。
4、公元一九八八年未署名重修。
24、林炉村谢氏族谱
始修时间无考。明嘉靖年问重修,谱牒今存。1985年重修,由浙江泰顺同宗谢仲鸿修辑。2009年重修谱牒。
25、溪尾村谢氏族谱
本村修谱都到霞浦县柘头村谢氏宗祠修,并取回支谱一本。
26、柏柱洋(包括三村、大兰、楼下、斗面)谢氏族谱
小兰溪宗谱,从光禄大夫十九公始,谱牒已重修八次。现据溪柄柏柱洋谢氏2008年版本,收录了大小序言、凡例、纪事、墓志等篇章达二十五处。
27、潭头村谢氏族谱
本支族谱毁于文革时期,第一次补修干一九八九年由郭鹤年根据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我族重修族谱时遗下若干家乘整理重修。
28、南山村谢氏族谱
一、民国年间与建国初期,本村谢氏宗谱与霍童梓里谢氏宗谱合修。
二、本村谢氏宗谱名称“谢氏宗谱”于公元一九五一年辛卯岁次岁历十月,由芹洋后学刘玉始修并作序、綦辑。
三、本村谢氏宗谱于公元一九九六丙子岁次八月又回霍童梓里谢宗谱合修,本村分一卷支谱回来,名称“陈留堂福安南山谢氏支谱”由童山崇德堂遣辑。
29、溪口村谢氏族谱
本村只一本族谱
30、坎下村谢氏族谱
本村宗谱两本,初修清嘉庆二十年,第二次修清光绪五年。
1、晓阳村谢氏宗祠:
宋太宗太平兴国庆辰(公元980年7月)建晓阳村巷头,坐北朝南,今基址尚存。明隆庆五年辛未岁(公元1571年8月),移建今址坐癸向丁加子午分金,分上下两座土木结构国;清道光十一年辛卯岁十月二十五日重建并扩建右边店面。2010年新修建落成,总建筑面积800.4平方米,上下两进,仿宫殿式建筑,雕梁画栋,蔚为壮观。
2、谷口村谢氏宗祠:
原建坐西向东,乾隆二十七年改建,坐壬加亥,土木结构。因年久失修,于一九八四年重修为砖木结构。二0一二年在原祠址重建新祠,精雕细刻、金碧辉煌,上下二进,宫殿式建筑,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
3、墙坪村谢氏宗祠:
清光绪二十三年八月廿日由原众厅改建为谢氏祠堂,坐落于中厝,土木结构,分上下两厅,上厅内设神座,供奉祖上龙牌,下厅为戏台。一九四八年重修,一九八三年八月再次修建。
4、城山村谢氏宗祠
原建于清道光丁酉年(公元1837年),宽17.6米,深长35米,土木结构,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祠大门二个东西相对,东、西门上书:“入则孝,出则悌”。照情外上匾书曰:“诗礼传家”。由于建成年义,柱子大部分被虫蛀空,为此城山宗亲于2012年在原址上重建祠堂分两进三层,主体建筑为混泥土结构,新祠器宇轩昂,蔚为壮观。
5、田里村谢氏宗祠
田里谢氏宗祠前座建于道光十七年,后座建于道光二十三年,重建于公元1981年。坐子加壬,高7.18米,宽16.86米,长25.2米,土木结构。祠内存放历代五十来尊祖宗神主牌和宋爱国人诗人谢翱神主牌。
6、半岭村谢氏宗祠
坐落半岭村坐庚向甲加酉卯。始建于南宋江乾道戊子年(1168年),历经几代修建后由甘棠叔伯为首重建于同治三年甲子年(1864年)至次年乙丑年竣工。后经几次修,至于1984年甲子再次修建。以上俱由土木结构。2002年壬辰年3月再次扩建改为混泥土结构,上座宽13.8米,深15.8米,高11.126米,下座13.8米,深14.8米,高10.46米(和中厅36.米)。
半岭村谢氏宗祠在二战土地革命斗争时期是闽东苏区领导人叶飞、曾志、陈挺等革命前辈活动重要据点之一。红军及红带队员常住于此,1934年的一天被国民党部队和反动民团突然包围。红军战士在突围中当场壮烈牺牲20多名。随即,国民党部队和反动民团放火烧毁谢氏宗祠。
7、寨下村谢氏宗祠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坐乙向辛兼辰戌分金,砖木结构,分上中下三进式建筑,总面积400多平方米。2002年重修。
8、石合村谢氏宗祠
溪尾镇石合村谢氏始迁祖谢逮公于宋仁宗时迁来,祠堂建筑年代不详。
9、王坑濑村谢氏宗祠
丰宗伺坐高坤加丑未1988年建成的,宗祠长21米,宽8.6米,180.6平方米。
本宗祠始建乾隆五十四年,重修公元1987年,土木结构,宗祠坐午向子加丙壬分金,占地面积612平方米,其中已建面积176.8平方米。
11、柏柱洋谢氏宗祠
柏柱洋(包括三村、大兰、楼下、斗面)谢氏源自霞浦县柏洋乡,其宗祠分别在柏洋柘头谢氏宗祠和柏洋小兰溪谢氏宗祠。四村宗亲于2010年在楼下村尾奠基兴建宗祠,于2012年2月建成,砖混结构,上下两进,上厅供奉祖宗像及龙牌,下厅设戏台。
12、田里谢翱纪念堂
日奠基,计划建里、中、外三座,里面一座已建成,中间一座正在建设中。
七、历史人物
1、五代十国
淇公:晓阳谢姓始祖,闽中国老。
贵娘:淇公二世(传其为闽王后)
谢翱()南宋爱国诗人,“福安三贤”之一。字皋羽,一字皋父,号宋累,又号晞发子,原籍长溪人,徙建宁府浦城县。度宗咸淳间应进士举,不第。恭宗二年开府延平,率乡兵数百人投之,任谘议参军。兵败,脱身避地浙东,往来于永嘉、括苍、鄞、越、婺、睦州等地,与方凤、吴思齐、邓牧等结月泉吟社。谢翱有《晞发集》、《西台恸哭记》,编有《天地间集》、《浦阳先民传》等。
其父谢钥是闽东经学名家,尤精于《春秋》之学,著有《春秋衍义》、《左氏辨证》。谢翱幼年受良好家教,熟读历史上忠诚英烈之传记,养成了封建文人落拓不羁的个性与坚贞气节。少年时曾随父迁徙浦城生活。咸淳元年(1265),赴参加进士科考,试进不中,作《宋祖铙歌鼓吹曲》12篇和《宋骑吹曲》10篇,被太常寺采作朝廷乐曲,元代文学家吴莱称赞其诗“文句炫煌,音韵雄壮”,可与柳宗元媲美。
宋二年(1276)正月,元兵攻陷临安。五月,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七月,右丞相改任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兵马,传檄各州、郡,举兵勤王。谢翱献出全部家产,并招募乡兵数百人,到(今南平)投奔,被委为谘议参军。翌年,元兵由浙入闽,谢翱跟随抗击元军,转战于龙岩、广东梅县(今梅州市梅县区)、江西会昌等地。景炎二年(1277年),谢翱随文天祥护送宋帝昺,乘船南下,进漳州,复梅县,攻潮阳。那时,随军而来的谢翱妻子毋氏已怀身孕,不久便在潮阳后江船中产下一子,取名怀壶,宁醉仙。后在揭阳、海丰等地的战斗中,文天祥落入敌手,谢翱机智脱走,并潜回潮阳,寻得妻儿,隐居白土村,并暗中组织乡勇待机组织抗元。谢翱为使潮汕一带乡民不忘宋国,激发抗元情绪。后经叛徒出卖,白土村遭元军摧残,谢翱被迫只身辗转浙江。3年后,听到文天祥被害于燕京柴市的消息,无比悲愤,常独自行游于浙水之东,见到与文天祥握别时相似的景物,便徘徊顾吩,失声恸哭。在浙期间,埘翱隐居于山林问,时常探幽揽胜,所交游者皆南宋遗民:成立“汐社”,与主持“江源讲经社”的诗人方风、吴思齐及当时著名文人吴谦、邓牧过从甚密。宋亡后笔耕不辍,写下大量缅怀敌国和文天祥的诗文。尽管元人对其追缉甚紧,但对宋窒仍一本初衷,时常以诗明志。
元十六年(1279)因不堪元人繁苛的徭役压迫,辗转入浙江。3年后,听到被害于燕京的消息,无比悲愤,常独自行游于浙水之东,见到与握别时相似的景物,便徘徊顾盼,失声恸哭。在浙期间,谢翱隐居于山林间,时常探幽揽胜,所交游者皆南宋遗民;成立“汐社”,与主持“江源讲经社”的诗人方凤、吴思齐及当时著名文人吴谦、邓牧过从甚密。宋亡后笔耕不辍,写下大量缅怀故国和的诗文。尽管元人对其追缉甚紧,但对宋室仍一本初衷,时常以诗明志。
至元二十一年(1284),江南元僧杨琏真伽挖掘宋皇陵,以遗骨修建镇南塔,并将所得金银、宝器用于修建天衣寺。谢翱协助山阴人唐珏、温州平阳人林景熙伪装成采药者,冒险用他人骸骨暗中换取宋高宗、孝宗遗骨,又以重金请渔人网获被元兵抛到湖中的宋理宗颅骨,将之转至绍兴兰亭山安葬。葬毕,移来宋故宫的冬青树种于墓上,作为标志。谢翱作《冬青树引》云:“愿君此心无所移,此树终有开花时!”表达抗元复国的信心。至元二十七年(1290),谢翱登,设文天祥牌位于荒亭隅,以竹如意击石,歌招魂之词曰:“魂朝往兮何极,暮来归兮关水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亡国之痛溢于言表,歌罢竹石俱碎。同时,谢翱还写下著名的《登西台恸哭记》散文,同时期所作《哭所知》、《西台哭所思》、《哭广信谢公》等诗,都是哀悼故国和亡友的泣血吞声之作。
元贞元年(1295),谢翱寓居杭州西湖,因肺疾复发客死他乡。其友方凤、吴思齐等人遵其嘱,将谢翱葬于南,并在墓前修建许剑亭。
文学创作:谢翱诗、文、词俱工,而诗的成就尤为突出。其诗重苦思锤炼,既屈蟠沉郁又激越雄迈,善于曲折达意,时造新境。许多诗作真实地再现当时沦陷区的荒凉景象:“归来多雨臼生鱼,穴虫祝子满户枢”;描述沦为遗民的凄苦:“使长天籁绝,宛转愁奈何”;抒发对文天祥死难的深沉哀思:“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直陈雪耻复国的心志:“鞭尸仇未报,函首捷终驰”。其诗作深刻反映重大的政治时事,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在艺术手法和章法格局上,博取李贺、贾岛、孟郊、张籍诸家之长,又能进行创新,使之独具一格。如打破绝句独立白守的藩篱,采用绝句组诗来曲折叙事和倾诉积愤哀思的手法,深得时人称颂。谢翱的诗影响深远,明代杨慎评价道:“其学李贺歌诗,入其室不蹈其语,比之杨铁崖(维桢)盖十倍矣。其仿孟郊体,……郊岛亦不能过也。”清代纪昀指出:“南宋末,文体卑弱,独翱诗文桀骜有奇气,而节慨亦卓然可观。”近代台湾诗人丘逢甲曾写道:“月泉诗卷凭谁定?还待当时晞发人。遥忆参军谢皋羽,西台朱鸟独伤神”,勉励台湾进步诗人继承谢翱的爱国诗风。
谢翱生前著书《浦阳光民传》等殆百卷,至今传世的仅存:《登西台恸哭记》、《天地间集》、《晞发遗集》10卷和《晞发遗集》2卷,《晞发遗集补》1卷。
【秋夜词】
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隔断秋月明,不使共一处。
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丹心浑未化,碧血已先成。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
【效孟郊体三首】
闲庭生柏影,荇藻交行路。忽忽如有人,起视不见处。
牵牛秋正中,海白夜疑曙。野风吹空巢,波涛在孤树。
落叶昔日雨,地上仅可数。今雨落叶处,可数还在树。
不愁绕树飞,愁有空枝垂。天涯风雨心,杂佩光陆离。
感此毕宇宙,涕零无所之。寒花飘夕晖,美人啼秋衣。
不染根与发,良药空尔为。
闺中玻璃盆,贮水看落月。看月复看日,日月从此出。
爱此日与月,倾泻入妾怀。疑此一掬水,中涵济与淮。
泪落水中影,见妾头上钗。
【铁如意】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楚舞,一起作楚歌。双执铁如意,击碎珊瑚柯。
一人夺执之,睨者一人过。更舞又一人,相向屡傞傞。
一人独抚掌,身挂青薜萝。夜长天籁绝,宛转愁奈何。
【西台哭所思】
残年哭知已,白日下荒台。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未老山中客,惟应赋八哀。
【过杭州故宫二首】
禾黍何人为守阍,落花台殿暗销魂。朝元阁下归来燕,不见前头鹦鹉言。
紫云楼阁燕流霞,今日凄凉佛子家。残照下山花雾散,万年枝上挂袈裟。
谢文通(1456年—&&&
)晓阳镇晓阳村人。原讳华郎号金眼,字采花行统四。谢统四率晓阳兵在对内平叛,对外抗倭斗争中,屡立战功,朝廷赐七品署州。其事迹万历版《福安县志》详记如下:
《武材》正统年,部督南征,以一骁僧白随,对落司诸公面誉兵勇。且贾勇于诸路兵,如与之博,莫有敌者。十都欧阳谢统四者眼赤睛,号谢金眼。应如角斗,为约曰:“死无责偿。”僧乘良马,善用索如李楷皆固,谢只步跔,用铁爬共,重三十斤。僧方跃马,谢密以飞石惊其马。僧运索&
谢,谢引急刀断其索,挥爬备击,连人马扑压于地。帅司呼止之,得不死。僧辱,请再战,执藤牌,急滚向谢,谢距跃侧身,举铁爬按伏之藩问。诸公注名行赏,复其家得习武艺,世听调征,今其俗犹善搏。
嘉靖丁亥岁,坑徒周六寇州境,御史刘廷餐簋行部。延平闻之,刘公夜兼程由古田县山径赶福安,命知县韩洲领欧阳兵应援。(欧阳兵,卢仲佃为邑令,申请复编民差。)&
(明万历版《福安县志》151页)
晓阳快兵手:邑西北陲,其民轻生喜斗。正统问,注武艺兵籍,得复其家,听调征以敌山寇。嘉靖间,卢仲佃编籍当民差。(明万历版《福安县志》80页)
哨探民兵节报,倭至寿宁,抵邑之斜滩,诸生仓卒四散奔难…………越三日,仲佃调欧阳兵来为死守计,群倭竟弗渡河,直抵兼村。&
(明万历版《福安县志》194页。
嘉靖三十八年春,四月,报倭白自福宁至柳溪。初三晚,急报(倭)至化蛟铺屯聚。时改筑新城犹未完,北城垛墙未砌。知县李尚德始惧,急督民兵守。复令晓阳快手兵并民壮畲人协战。(明万历版《福安县志》257页)
明正统十四年,沙(县)寇邓茂七贼党掠抄境内。至穆洋,时晓阳勇士谢统四剿之,(州万历版《福安县志》256页)
晓阳镇谷口村人,明万历乙巳年(1485年)安邑大饥,公时存积破厚,发粮账饥,三日续仰给者接踵不绝,时公襄已空,复认听赡家粮尽付济给,蒙邑再旌额日,褒、崇、德、义,明万历乙巳年乡举大宾,蒙邑候金公典史旌颈曰,泉、石、芳、,公晚年好禅得禅,三昧,弃家,邀南海登普陀,归即架静窒避俗,读经额曰:龙朝庵,并延住持。
谢杰齐& 中华境人,明人材科,任广东连山县丞。
晓阳谷口村人,号桂庭,已亥二十五年三月饮命日沟起居注翰林院侍读学士提期群经及周秦诸子中有语涉兵家技巧者可并述其要汉究兵法策试题子击馨于卫节义即任:莆田县长。
谢林莹& 晓阳镇谷口村人,光绪&
甲辰& 三十年六月由武监加捐卫千总。
湾坞镇半岭村人。号席建,行书七。成丰辛亥年充福宁右营水陆兵总,至同治甲子年蒙署福建福宁府水陆总镇钟给赏军功授六品顶戴。
谢步衡& 溪柄镇寨下村人。清嘉庆十二年丁卯科试选魁。
谢明亮& 溪柄镇寨下村人。清嘉庆庚午年科试武进士。
谢廷霖& 溪柄镇寨下村人。清光绪廿年甲午科试选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安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