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引线二边个五百米搞绿化要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农业耕地,农民有权利保留农业耕地吗

当前位置:
>>>>公开信息内容
周至县“十二五”规划纲要
公开目录: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文&&&&号:
到28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13亿元。
——农村经济蓬勃发展。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猕猴桃、苗木花卉、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业,成效明显。周至猕猴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县猕猴桃面积达到32.1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猕猴桃生产县。苗木花卉面积6.1万亩,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生产、销售集散地。无公害蔬菜获得省级无公害认证,播种面积达到8.1万亩。果、蔬、肉、蛋、奶供应能力不断增强,城郊型农业格局初步形成。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十一五”期间累计劳务输出37万人次,创收16.5亿元。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累计完成了128 个重点村建设。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黑河水库灌区农灌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清洁能源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解决了2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241平方公里,被国家能源局等三部委授予“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
——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预计2010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16.6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4.4%,超规划目标1.4个百分点。规划启动了县城新区建设,修建打通了一批城镇主、次干道路,完成了县城中心街、农商街等13条道路的拓宽改造工程。启动了沙河公园项目,建成了黑河口水厂和污水处理厂,新改建广场公园6处,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大,完善了城镇的道路、管网、电力、通讯及商贸服务设施,马召、哑柏被评为全市发展和改革试点十强镇,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通公交车、户户通电的目标。规划实施了“安居工程”,建成廉租房3900平方米、经济适用房3万平方米。房地产事业蓬勃发展,“十一五”累计开发商品房24万平方米。农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2平方米。建成了杨凌渭河大桥周至引线,关中环线107省道马召至宝鸡段建成通车,实现了国、省、县道的连接贯通,城乡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改革开放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先后完成了县乡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明显,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部门预算、集中支付、乡财县管和政府采购等改革不断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行,农村特困救助、劳动就业、养老保险、农民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新机制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强化优势资源、优惠政策、优选项目宣传,积极组织参加经贸洽谈活动,五年累计利用外资2579万美元。
——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认真实施民生八大工程,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坚持科教兴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进步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度不断加大,全县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2家。创建省级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县深入开展,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创建省级标准化高中3所。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新改建校舍20万平方米,建成了两所山区寄宿制学校。全力推进远程教育,形成了多层次的教育网络体系。文化事业蓬勃发展,集贤古乐、楼观牛斗虎等被列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名录,县剧团晋京演出获得成功。实施了文体中心建设和电影院改建工程,完成了全县22所乡镇文化站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完成了县医院整体迁建、中医医院住院楼和21个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逐步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推进,创建了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巩固了低生育水平。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认真解决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到2010年底,全县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22.5%。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农民参合率达到97%。
总之,“十一五”时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五年。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努力,在全县形成了团结务实、奋力争先的大好局面,培育了“不甘落后,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发愤图强”的周至精神。这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对县情和符合县情的特色发展之路的认识和探索更加深刻和明析,这些都为我县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内看,实现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时代主题,经济社会发展转换到以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完善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的轨道上来。从省市看,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释放潜能、爬坡越坎、转型升级的总体特征,进入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时期和社会民生改善的突破时期。
(一)发展机遇
综观国内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十二五”期间我县面临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
——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机遇。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扩大内需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我县资源丰富,市场广阔,需求旺盛,潜力巨大,有利于吸收境内外各种生产要素在此集聚重组,扩大内需将成为我县“十二五”期间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国家关于第二轮西部大开发10年战略明确了未来五到十年重点抓的九个方面工作,支持的三十八类项目,十条政策措施,其中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特色农业、社会事业是支持重点,“十二五”期间,我县必将会获得国家、省、市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卫星城市的机遇。按照西安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周至等五个新城组团,打造国际化大都市新兴城区的目标,我县将在规划、项目、资金等方面得到市政府的有力支持。作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卫星城市,和杨凌近邻,受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的双重辐射,有利于更好地共享周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资源,优化发展环境,争取重大项目。
——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随着国家“分区域”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东中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耗能产业将受到更加严格的政策性约束,加之劳动力成本的进一步上升和外需的持续萎缩,东中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梯次转移的步伐将加快,这为我县发挥要素成本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优势产业提供了重大机遇。
——自身发展带来的机遇。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县的发展思路更加明晰,广大干部群众思发展、谋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近两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亮点增多,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全县上下发展信心不断提升,干事创业的氛围越来越浓,团结务实、奋力争先的大好局面已经形成,这也为我县跨越发展提供了体制支持和环境保障。
(二)面临挑战
——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待提升。三次产业结构不协调,存在一产不优,稳定性差,贡献率偏低;二产不大,支撑作用不明显;三产不强,拉动作用不到位的突出问题。拉动经济发展的要素不配套,出口拉动几乎为零,消费的拉动十分有限,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新兴优势产业还未形成,引领经济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较少,还没有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规模偏小,文化产业开发不足,旅游资源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支撑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社会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长足进展,但财政收入低,公共服务资金投入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全面快速增长的需求。“十二五”期间,社会结构变动加剧,利益主体多元化,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难度加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更为艰巨,对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出新课题。
——争先进位压力日益加大。从全市范围内看,兄弟区县你追我赶,竞争激烈。我县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与兄弟区县存在较大差距,客观上对我县加快发展,缩小差距,形成了很大的外部压力。
总的来说,“十二五”期间,是我县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我们可以抓住、也必须抓住且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县上下一定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奋力推进我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人民满意金周至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第二章 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抓好秦岭北麓生态环境和黑河水源地保护,以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卫星城市为目标,以“一城一园一区”建设为重点,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奋力实施板块推动战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文化旅游四大板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区域合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实现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建设人民满意金周至。
二、坚持原则
——坚持夯实基础,加快发展。以又好又快发展为主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和发展环境,发挥后发优势,释放潜能,奋力追赶,努力缩小同全市其他区县的差距,迅速扩大经济总量和城镇规模,提升综合实力。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秦岭北麓和黑河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节能降耗工作,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注重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加快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各项改革,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扩大开放,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区域合作,承接省内外产业转移,构筑开放开发新格局。
三、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卫星新城建设全面推进,卫星新城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建成世界集中连片面积最大、品种最优的猕猴桃产业中心、西北最大的苗木花卉栽植基地和交易中心,成为全省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集贤产业园形成规模,成为全省新兴的县域示范工业园,成为承接西安及周边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
——人文生态特色进一步彰显。努力构筑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初步建成秦岭北麓旅游观光长廊,将道文化展示区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道文化展示体验中心,建成引领西部、示范全国的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5A级景区,打造国际化大都市最佳宜居区。
——城镇化水平得到新提升。构建“一心一区两带”的城镇体系,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建成县城新区和楼观新镇,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卫星新城框架基本形成。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建成比较完整的、覆盖城乡的、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等公共服务体系,教育水平大幅提高,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科技力量蓬勃壮大,人民群众公共安全感不断增强,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四、发展预期
(一)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
——经济实力更加雄厚。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以上,2015年经济总量突破100亿元,实现翻一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18%以上,2015年达到2.3亿元。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到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达到70%;消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额突破200亿元,“十二五”累计投资70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20%以上,2015年突破50亿元大关。
(二)民生改善与社会发展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分别达到3万元和1万元,年均递增15%;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较2015年再翻一番。
——城乡发展更趋协调。城镇群集聚发展,城乡统筹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城镇人口增加到3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5%,县城人口达到12万人,县城建成区规模达到15平方公里,县城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0%。
——社会发展更显和谐。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1.8 ‰和5.8‰以内,到2015年,全县常住人口控制到59.6万人以内;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新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稳定在97%以上。
(三)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节能减排更显实效。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控制在省市下达目标以内,万元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及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继续下降。
——生活环境更加优化。城乡生活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镇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2%;农村自来水饮用普及率达到95%;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第三章 空间布局规划
“十二五”期间,围绕建设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西北闻名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的奋斗目标,转变发展思路,合理规划空间,优化布局,为实现周至县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使周至县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卫星新城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一、空间布局总体思路
按照“规划指导,产业支撑,重点突破”的原则,以“强化中心,优化结构,带状发展”为战略,构筑“一心一区两带”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做大做强以县城和重点镇为重点的城镇化板块,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升服务功能,将我县建设成西安市国际化大都市的卫星城市。
二、县域城镇空间组织
通过完善设施,功能重组,进一步优化县域城镇布局,形成“一心一区两带”的空间发展格局。力争“十二五”末平原乡镇全部实现撤乡建镇,五个乡镇改设街道办事处。依托重点镇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业和商贸服务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关联度,推进城镇化进程。
专栏一:空间发展格局
“一心”:以县城为中心;
“一区”:以楼观、集贤新城为主的区域;
“两带”:一带以西安—宝鸡线上的尚村、终南、司竹、县城、四屯、哑柏等乡镇为轴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商贸服务业等,努力壮大特色经济,一带以省道107环山线上的九峰、楼观、集贤、马召、广济、翠峰、竹峪等乡镇为轴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现代工业,增强综合竞争能力。
中心城镇:县城,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
重点城镇:马召镇、哑柏镇、终南镇、楼观镇、集贤镇。
一般集镇:尚村镇、广济镇、厚畛子镇。
三、新县城建设布局
以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坚持扩容、改造、完善和美化八字方针,按照“南扩东移”的原则,拉大县城骨架,加快县城建设。按照面积20平方公里,人口25万人规模,高起点修编县城总体规划。高标准建设城新区,高标准改造县城老区,不断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到2015年,新县城中心城区总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总人口达到12万人。
(一)老城区改造
按照“扩容改造,完善美化”的方针加快县城老街区改造,分步实施,逐渐推进。
——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坚持水、电、路、信先行,对县城老城区道路全面升级改造;全面更新给水管网,实现排水系统覆盖全县城;电力、电信地面杆线逐步落入地下管网,统一建设地下电力沟槽;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实现老城区内管网全覆盖;实现主要街巷路灯亮灯率达到100%。
——实施城中村改造工程。彻底杜绝城市居民购买农村土地建私房,采取有力措施对县城核心区域实施城中村改造。
——打造特色文化街景。按照“多户联体、简洁大方、美观实用”的风格,逐步实施县城核心区内建筑立面改造。以周至人文景观为基础,围绕八云塔,改造云塔南路,指导周边规划建设,彰显深厚的文化积淀。
——实施城市节能改造。重点对路灯、城市广场景观照明等设施进行节能改造。建筑工程新开工程将全面实施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
——加快商贸市场建设。按专业化、小型化要求统筹建设商贸市场,彻底解决马路市场和出店经营问题。
(二)县城新区建设
以“多元复合的城市功能,高品质的城市空间,生态特色鲜明的城市环境”为目标,按照“规划指引、基础先行、多元投资、以人为本”的思路,抓好1.6平方公里县城新区建设,到2015年,把新区建设成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商贸繁荣、生态良好、适宜人居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加快新区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工程按规划密度全覆盖,道路红线内的地下管网全覆盖。完成两所小学、一所中学、一所幼儿园的建设,完善一座甲级医院的建设,一座文化体育广场的建设,中心水景公园建设。
——大力推进新区房地产开发建设。全力推进土地储备工作,到2015年,新区住宅用地基本开发完成,总面积达到190万平方米。
——加快新区景观绿化工程建设。到2015年,实现新区市政道路的绿化全覆盖,中心水景公园绿化全覆盖,新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
——打造新区文化商业圈。以文化体育广场为中心,规划建设高品位的商贸、旅游服务、餐饮、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商业圈,形成新区的商业核心区。
四、小城镇建设布局
十二五期间,要科学制定小城镇建设专项规划,配合曲江新区抓好楼观新镇建设,着力打造县城副中心。抓好以哑柏、终南等为重点的关中百镇建设项目。以楼观、哑柏、终南、集贤、马召作为区域中心镇,促进农村人口与产业向中心镇集聚,推动中心镇建设规模化和特色化。
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和完善城镇交通、污水管网和垃圾清运设施、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城镇吸纳人口、发展产业、聚集要素、增加就业和活跃市场的功能,充分发挥楼观、哑柏、终南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培育房地产业发展,搞活小城镇房地产市场,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结合城镇实际,培育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突出发展独具特色的产业型小城镇。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在重点小城镇建设和培育具有较大集散作用的农产品专业或批发市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一心一区两带”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城镇化新格局。
五、县域经济空间布局
结合周至县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奋力实施板块推动战略,围绕“一城一园一区”三大重点区域,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文化旅游四大板块,不断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扩大经济总量,提升综合实力。
根据周至县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将县域划分为5个经济区:北部苗木花卉产业带、中部猕猴桃产业带、南部沿山产业林带、旅游文化产业带、集贤产业园,在全县形成功能齐备、相互依托、各具特色的经济区。
专栏二:经济发展布局
一城:统筹城乡发展,围绕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卫星城市,加快以县城和省级重点镇为重点的城镇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园:加快集贤产业园建设,以园区建设带动全县工业化进程,将集贤产业园打造成为全省新兴的县域示范工业园,成为承接西安及周边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
一区:以实施道文化展示区等重大旅游项目为抓手,建设秦岭北麓百里旅游观光走廊,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第四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思路,“做优一产、做大二产、做强三产”,加快建设以特色农业、先进加工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文化旅游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工业、农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相互融合、联动发展的格局。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优势产业的竞争力。
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三农”工作是我县发展的坚实基础。要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发挥比较优势,按照“提升品质、集约经营、健全市场、打造品牌”的思路,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形成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体系,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推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
专栏三:一带四基地
一带:在沿山一带建设10万亩优质杂果林带,到2015年,产量达到15万吨。
优质猕猴桃基地:在西宝线和环山线之间核心区域建设优质猕猴桃基地。占地40万亩,产量达到50万吨。打造国内第一个猕猴桃主题公园,建成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优质猕猴桃基地。
苗木花卉基地:以青化、哑柏、终南为核心区建设苗木基地。占地15万亩,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木集散地。
无公害蔬菜基地:以终南、富仁、尚村为核心区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占地10万亩。
瘦肉型猪基地:建设百万头瘦肉型猪基地,成为全省生猪大县。
(一)大力发展以“一带四基地”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板块,构建现代农业示范区
以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为目标,落实千亿斤粮食增产规划,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积极实施粮食高产示范工程,提高单产,稳定总产。到201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 ,粮经面积比达到4.5:5.5,经济作物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
(二)培育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坚持和完善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鼓励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建设改造一批冷藏、冷链运输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的储藏和运输能力。积极发展农产品规模化加工,扶持山美、天人有机、喜仙等龙头企业和50个规模大、效益好、机制健全、管理规范、带动作用明显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争取60%以上主要农产品通过专业合作组织销售。到“十二五”末,形成规模大、产品结构优、带动性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将花卉苗木、设施瓜果、优质蔬菜、高档果品作为休闲观光农业新卖点,进一步完善农家乐、休闲垂钓等观光农业项目,逐步形成特色农业园区。
依托沿山区域旅游景点,以时令水果基地为主体,以养殖—沼气—种植—综合利用生态循环农业为模式,以发展综合型休闲观光、会议接待、农业文化展览为配套产业,形成周至县秦岭北麓时令水果及生态养殖旅游观光农业产业带。到2015年,观光旅游农业园区面积达到8万亩,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施接待收入1500万元,沿山地区农业产值年增长10%以上。按照“统一、简单、协调、达优”的原则,对农产品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加快县乡动植物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做好农业生产基地认定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认证工作,抓好以猕猴桃为主的农产品品牌保护,争创著名品牌。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扎实搞好统筹城乡规划工作,建设县城、小城镇、村庄“三点一线”路网,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做好村庄规划,优化居民点布局,积极探索“大村庄制”,努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以农村道路、田间配套、“一池三改”为重点,增加投入,建管并重,提高基础配套设施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实施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危房改造、清洁能源、安全饮水工程,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改善村容村貌。继续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工作,提高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
(五)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创收能力
进一步加大财政、金融、科技等方面的支农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加快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和财富积累机制。引导土地合理流转、适度集中,大力推进农业精细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收入。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生产绿色食品,依靠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收入。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大力发展农村商贸、运输等第三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的就业岗位,依靠“劳务经济”增加收入。建立健全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鼓励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地务工收入。通过合同或入股等形式,建立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紧密型农业产业化,依靠工业带动提高收入。落实“多予少取”的系列政策,稳定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依靠政策提高收入。加大农村扶贫力度,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依靠公平制度提高收入。到2015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00元。
二、做大做强集贤产业园,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加快工业发展是增强我县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要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以园区为主要载体,吸引大项目,发展大产业,加快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集中,推动产业集约集群发展。实现工业经济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规模速度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十二五”期间,全县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4%以上,到2015年,我县工业基本实现产业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集贤工业园区优势明显,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70家,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一)做大做强集贤产业园,大力提高园区化发展水平
依托集贤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集贤产业园区建设进度,形成聚集效应,以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西安秦翔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周开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核心,以农副产品加工和现代医药化工、机电设备制造和旅游为发展方向,整合现有资源,全力打造现代化的园区。要按照功能定位,秉承“环境至上、科技先导、突出重点、持续发展”的理念,倾力打造“两心、四轴、四区、五园”园区构架,形成“产业集群、项目集聚、土地集约”的格局。进一步完善集贤产业园区水、电、路、讯、绿化、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聚集产业要素,创新管理体制,提升承载能力。把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改善投资环境,改进招商方式,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园区,发挥外向示范作用,将集贤产业园打造成扩大开放的示范园。到“十二五”末,集贤产业园建设初具规模,发展到8.1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5万,入园企业达60家,产值达到40亿。
(二)积极打造工业集群,努力发展新型工业
立足我县优势资源,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培育发展新兴工业。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努力发展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提升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十二五”期间努力发展10户产值过亿、20户产值过5000万元、40户产值过2000万元的大中型企业,在全县形成四大产业集群。
专栏四:四大产业集群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山美、天人有机、喜仙等企业为依托形成猕猴桃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矿产建材集群:以马鞍桥生态矿业、黑河矿业、庆华水泥等企业为依托形成矿产建材集群。
现代医药化工产业集群:以上格之路、安健、神龙等企业为依托形成现代医药化工产业集群。
机电设备制造产业集群:以秦翔科技、周开电器等企业为依托形成机电设备制造产业集群。
(三)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契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经济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规模速度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加大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和信息化管理人员引进、招聘、培训。到“十二五”末,使规模以上企业的宽带接入率达到100%。企业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主要环节的信息化应用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四)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在抓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作的同时,引导中小企业走“新、优、特、精”的发展路子。逐级建立成长型企业名单,在资金投入、技术创新、生产要素供应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其尽快实现规模扩张。同时,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坚持一视同仁,鼓励民间资本创办各类小企业。以市、县中小企业特约服务机构建设为依托,以融资服务、技术服务、法律维权服务、创业培训服务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效公共服务和个性化指导,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质量,提高在全县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引导中小企业进园入区,聚集发展,使产业园成为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发展的示范区,到2015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GDP比重达到70%以上。
三、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升服务业水平
“十二五”期间,要围绕“文化”和“生态”资源开发,深度挖掘内涵,科学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以道文化展示区为重点的文化旅游板块,打造中国秦岭核心山水文化旅游区。以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升级。探索建立服务业发展联动协调机制,鼓励工业服务业聚集发展,生活服务业向农村发展。
(一)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重点旅游景区
重点建设道文化展示区、南太白山旅游区、骆峪—翠峰山旅游区、秦岭植物园四大重点旅游景区,建设秦岭北麓百里旅游观光长廊,把周至发展为国际大都市休闲度假后花园,关中—天水经济区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完善一批旅游基础设施,规范旅游服务,整顿旅游市场秩序,为旅游业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到2015年,年接待境外旅游人数超过5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00万人次。
——集中力量建设道文化展示区。建设四大旅游板块,同时开发大秦寺、化女泉、延生观、仙游寺等景点。通过与曲江合作共建,发展宗教朝拜、文化传承、观光游览、养生度假、商贸会议、休闲娱乐旅游,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道文化展示中心和道文化体验之都,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5A级景区。同时建设楼观新镇,打造“引领西部,示范全国”的城乡统筹示范区。
专栏五:道文化展示区建设重点
财神文化区:以华夏正财神赵公明故里为核心,在田域河东岸,开发以财神故里、众神传说、集贤古乐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旅游,打造祈福娱乐一体化的华夏文化寻根朝拜旅游项目。
道教文化区:以宗圣宫—说经台为核心,重点以文物博览、旅游观光、道文化交流等为产业依托;以自然生态为景观环境、以道教文化为基本文化氛围、以珍稀野生动植物和山林景观为游览对象。
道家文化区:以老子墓为核心,建成全国惟一存有老子真人头骨的“天下第一灵山”。重点开发道文化体验旅游、朝圣专项旅游。
观光农业示范区:以大地景观和生态高效农业为核心,重点开发休闲农业、农业科技博览、乡村旅游项目。
楼观新镇:依托道文化展示区建设,通过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镇功能,打造“引领西部、示范全国”的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加快秦岭植物园建设。依托秦岭的生物多样性,规划建设植物迁地保护区、动物迁地和历史文化保护区、生物就地保护和植被恢复区、复合生态功能区四个区。“十二五”时期,完成建设40里峡景区、“元始台”景区、“温室大棚”、专类园、科技综合楼等工程建设,开工建设绿色运动中心、儿童乐园、佛教罗汉城等项目,努力将其建成特色显明、生物多样性丰富、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型植物园,成为全国的绿色生态品牌。
——精心打造南太白山旅游区和骆峪—翠峰山-竹峪旅游区。在严格保护黑河水源的前提下,依托黑河森林公园、佛坪厅老县城,发展以自然观光、科考探险、户外运动、野生动物观赏和高端度假休闲为主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将南太白山建设为北方的香格里拉。依托骆峪、翠峰山省级森林公园、泥峪及其附近区域,突出“神秘古道”、“幽静田园”两大特色,在骆峪—翠峰山—竹峪旅游区发展以穿越探险、屋外运动、水上娱乐、休闲度假为主的生态旅游。
(二)依托人文生态特色,积极开发旅游产品
紧紧围绕“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两大体系,突出“访老子、祭灵山、祈财神”和“走进山川、感受自然、关爱生态”两大主题,树立“楼观台老子文化与秦岭自然生态”相融合的大楼观台理念。发展以楼观台道文化、仙游寺佛文化、大秦寺景教文化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以大陵山、仰天池、田峪、就峪、泥峪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旅游;以财神庙、集贤古乐、民间灶火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旅游;以环山路两侧田园风光为主的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对秦岭北麓各峪口统一规划,改造提升,错位发展,培育新的旅游热点。整合改造现有农家乐,建设怡尘山庄旅游度假区、赤峪河休闲度假苑等项目,努力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三)科学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民俗文化产业
挖掘楼观文化底蕴,开发特色文化产业。招揽客商,开发楼观道情、集贤鼓乐、八一牛斗虎、民间灶火、周至秦腔等文化产业,形成别具特色、吸引游客、提高道文化展示区品位的文化产业品牌;围绕道文化展示区发展新兴特色产业,在发展观光旅游的同时,发展果品深加工产业,提高果品的附加值,打造道文化展示区农产品深加工业品牌;立足当地手工艺品加工业现状,瞄准国际市场,着力发展布老虎、竹编工艺品等特色产业,培育手工艺品加工业品牌;依托道文化展示区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周边村庄多年的养马历史,发展电影事业,打造影视业品牌。
(四)优化商贸服务结构,提升服务业水平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优势,不断优化商贸服务结构,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主体多元、业态先进、布局合理、运作有序的现代商贸服务格局。“十二五”期间,改造和培育县城6个商业街,新建4个物流配送中心。继续推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一批连锁超市,向乡村延伸连锁经营门店。加强商品市场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建设猕猴桃交易中心、苗木交易中心和蔬菜交易中心。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卫生保健、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等现代服务业。重点培育会展设计、服务外包、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有序发展社区服务、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社会居民服务业。大力推进周至商贸服务业由无序向有序,由传统向现代发展,使之成为繁荣城乡经济,便利人民生活,强化城市功能的重要基础产业。
第五章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继续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地位,加强前期工作,每年新开工一批重点工程,加快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畅通便捷、城乡共享、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一、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一)积极实施干线公路一级改建工程
优化公路网结构,改善通行条件,着力打造周至县与西安以及周边城市之间的快速通,使周至县成为西安经济圈和杨凌经济圈的紧密结合带,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核心区,为周至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运输保障。“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国道108(县城至马召段)8.45公里一级改造工程,西宝高速周至引线(县城至渭河大桥段)5.5公里一级改造工程,国道310(户县界至眉县界)42.65公里一级公路改造工程。
(二)加快实施二级公路网化工程
进一步完善我县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络,发挥公路的综合服务作用,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西安南横线(九峰至竹峪段)38.6公里的二级网化工程,实施沣渭新区至周至二级公路(周至段)47.85公里的二级网化工程。
(三)继续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工程
重点对南北方向连接主骨架网的县乡公路进行路面改造和扩容改造,对连接周边区县、重点乡镇、经济聚集区、农业产业带等县乡公路按照二级公路标准进行路面改造,提高二级公路在县乡公路里程中所占的比例,改善县乡公路的通行服务能力,实现县乡公路路面高等级化、消灭县乡公路“白皮路”建设目标,“十二五”期间规划完成县乡公路二级升等改建工程项目5条路67公里,县乡公路改造工程项目15条129.6公里。
进一步加快通村油(水泥)路、农村公路通达工程等建设进度。建设通村公路483公里,全面实现具备条件行政村100%通油(水泥)路的目标。完善通村公路桥梁建设,新建改建50座通村公路桥梁,使通村公路基础设施面貌得到彻底改善。
(四)重点推进工业园区路、农业基地路、旅游公路建设
重点建设集贤产业园等工业园区道路建设项目,把公路延伸到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园、畜牧养殖基地、生态观光园等客流、物流集中的地点,加快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促进市场流通,“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集贤园区道路4.3公里,农业产业基地道路178公里,旅游公路55.85公里。
(五)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
加快农村公路养护示范区建设,以平原地区县乡公路为重点,对县乡公路路网中六个薄弱环节进行整治。通过实施路面大中修、危桥加固、安保设施等养护工程,推进农村公路养护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和根本改善。“十二五”期间规划完成县乡公路绿化美化工程271.6公里,建设农村公路养护示范区2个141.5公里,实施危桥加固工程72座,农村公路安保设施建设工程37条路404公里。
(六)完善客运公交体系
以“提速、无缝、舒适”的要求,打造布局合理、运力充沛、联通城乡的公交资源,满足城乡居民交通出行的需要。加强客运场站建设,“十二五”规划完成周至县城东二级客运站和马召、楼观、九峰、哑柏、青化、竹峪、尚村等8个三级客运站建设,建设招呼站272个,完善县、乡、村三级客运网络,实现100%具备条件的行政村“村村通”客车目标。
二、提升能源保障能力
(一)加强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
围绕周至生产生活需要,建设110千伏黑河、渭旗、集贤、哑柏四座输变电站,并加强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提高供电质量,保障安全运行。
(二)充分利用清洁能源
抓住我县被国家确定为绿色能源示范县的机遇,充分利用太阳能、能源作物、生物质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发电,扩大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面,完善太阳能发电站的相关设施。以沼气综合利用项目为纽带,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新增户用沼气池建设15000口以上,占到总户数的24%以上;扶持“养殖—沼气—种植—综合利用”生态循环农业园区建设,“十二五”期间建成大型沼气综合利用工程10处,小型沼气综合利用工程20处。
三、构建水利保障体系
(一)加强防洪安全保障体系
在加强控制洪水能力建设的同时,提高洪水管理水平。经济建设生产力布局必须符合防洪要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水库工程和堤防建设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防御洪水与水资源利用、改善环境相结合。
完善防洪体系非工程措施,制定实施全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完善全县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重点防洪水库的洪水调度管理制度,完善防汛水情信息测报网络。“十二五”期间,通过建设黑河中小河流试点项目、渭河中游治理黑河入渭口工程、沙河县城段治理,提高防洪能力,基本实现重点区域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农田村庄防洪标准基本达到20年一遇的目标。继续开展争取全县15条中小河流堤防整治工程,着力提高河道堤防安全保护能力。
(二)完善水资源供给安全保障体系
通过采取各类水源工程措施和强化水资源管理,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不断完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加快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保障用水安全。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十二五”期间,明显改善农村饮用水安全状况,基本解决22个乡镇272个行政村36.7万人口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农村合格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到2013年,全县农民饮用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供水条件进一步改善。供水水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达到安全或基本安全的要求;供水量达到人均日用水量50—70升的标准,特殊干旱年份不低于30升的基本安全标准;取水方便,基本实现供水到户;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特别干旱地区不低于90%。
四、加快市政设施建设
(一)供水设施建设
完成黑河水厂建设工程,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到2015年,县城日供水能力达1.2万立方米,供水户数达2.16万户,供水人口达8.2万人,供水管网达3.5万米,乡、镇、村日供水能力达4.8万立方米,供水管网长度达157万米,供水户达14万户,供水人口达50万人。
(二)供气设施建设
完成县城汽车加气站、集贤产业园燃气输配分站建设,到2015年全县天然气用户达到3400户,天然气管网长2米,县城气化率达30%,同时加强液化气加气站的管理,到2015年,全县使用液化气的户数达1.4万户,加气站20个。
(三)供热设施建设
遵循“全面考虑、突出重点、统筹安排、量力而行、协调关系、分布实施、立足近期、满足长远”的工作原则,逐步提高市区民用供热比重,力争使新建居民区、工业集中区及大、中型公共建筑全部采用集中供热,逐步扩大供热范围,力争“十二五”末集中供热覆盖面积达到40%以上。
(四)排水设施建设
全面实行污水处理一体化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实现县城、乡镇、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完善排水管网,对于县城、乡镇污水,实行雨污分流体制,新建区域必须按照规范修建完善的雨污水收集系统,老城区在改造现状排水管网的基础上,逐步实现雨污分流体制;对于乡村污水收集处理,鼓励农村采用黑水(主要指粪便污水)、灰水(主要指洗涤污水)分离措施。
(五)照明设施建设
实现县、乡、村三级亮化工程,使路灯设施完好率达95%,亮灯率达95%,到2015年,县城路灯达2200杆,路灯3000盏。景观灯达100杆,村级路灯达12500盏,景观灯500杆。同时大力推动高效节能环保产品,将LED太阳能等新兴节能光源科学合理的引入适宜路段。对县、镇、乡重点建设、桥梁、广场、公园实施景观亮化,美化城镇夜景。
五、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一)发展广电网络
以建设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为目标,逐步完成县城和农村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实现全县城乡网络的图像、数据、语音“三网融合”传送功能。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完全取消模拟电视信号,实现县城和农村整网数字化。拓展广播电视传播能力,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到2015年使全县的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80%,用户入户率达25%,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5000户,年均增长14%。
(二)发展电信业务
以“数字化通信”建设为手段,实现办公自动化、资源信息化、传输网络化和管理科学化,力争实现三网合一,全面提高电信服务工作效率。大力发展基于电信基础的业务和电信三G网络,加快电信宽带网络和农村信息化发展,解决群众高涨的信息需求。立足“用户至上 用心服务”的理念,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三)发展邮政业务
不断加快能力建设,改善服务,提升邮政的竞争实力和品牌形象,努力构建和谐企业,实现“五年大提升”的宏伟目标,将周至邮政建设成为核心业务规模较大的现代邮政企业。“十二五”期间,达到邮政业务总量年均增长10%以上,“十二五”末达到3500万元。
第六章建设绿色生态周至
统筹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将周至县合理划分为沿河生态区、平原农村生态区、山水生态保护区三大功能区域,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与治理活动。通过城乡生态环境的总体建设和完善,把周至县建设成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以山地森林为绿色屏障,道路河流为生态走廊,低碳城镇为生态亮点的复合生态系统,为城乡居民创造和谐的人居环境。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打造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要以秦岭北麓生态保护、黑河水源地保护工程为重点,继续实施大绿工程,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秦岭迎面坡绿化建设,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建设秦岭北麓百里杂果林带,为西安城市安全构建可靠的生态屏障。严格控制矿产及水电开发造成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不断加强黑河水源地生活污染治理,制定山区移民规划,加快山区移民步伐。要以创建生态城市为抓手,加快实施黑河湿地保护工程、农田防护林及城市绿化、“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营造“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良好、宜居的工作和居住环境。“十二五”期间,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平方公里,造林20万亩,使全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2%。到2020年,建成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山水之城,实现创建最佳人居城市目标。
(二)强化水源地保护
以保护和改善水体功能为目标,建立水质监测、超标预警、总量控制、排污许可等水环境保护制度,加大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力度。
加强水源保护,对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区,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的建设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加强水资源管理,强化依法之水,依法管水,保证水事活动有法可依;理顺供水、排水关系,加快水务一体化建设进程;继续推行取水许可制度,整顿规范取水市场;逐步建立排污申报、排污许可证制度。
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水环境状况与小康社会要求相适应,全县水环境有较大好转。
(三)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依法合理开发利用水源、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大力推行节水措施,提高全社会水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土地资源综合整治和管理。“十二五”期间,耕地保有量71.92万亩,规划安排新增建设用地1000公顷。规范矿产资源勘察、开发与保护的管理,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以集贤产业园为重点积极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企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构建园区生态产业链,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废弃物回收资源化,环保机制长效化。
(四)切实加强节能降耗工作
“十二五”期间全力完成西安市下达的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建立节能降耗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按照环境标准和目标,强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音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提高企业的治污达标率。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实施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农村改厕项目,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着力构建低碳型社会。强制淘汰资源利用水平低、能耗高的企业和工艺设备,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核制度,强制要求达到节能标准。加快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开发,鼓励沼气及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展公共机构节能活动,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理念,引导城乡居民转变能源消费观念。
二、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夯实发展基础
(一)继续开展水污染物减排,改善水环境质量
“十二五”时期,应继续加大水污染控制力度和投入,坚持在总量控制思路的指导下,逐步将氮和磷的总量控制纳入减排范畴,并对已有项目进行升级改造,确保与脱氮除磷能力的衔接;对于新建项目,也要在新标准和脱氮除磷要求下考虑处理工艺与处理成本的合理性问题。
加强中小企业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运营投资力度,严格要求企业达标排放。针对工业园区,推广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实现园区内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
强化渭河周至段水环境管理。渭河周至段全面推行水污染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沿渭河现有排污企业全面清理,实施必要的关停并转迁。
加大黑河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严禁在水源地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影响水源地水质安全的项目;杜绝在水源地上游排污的现象。
开展城镇水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沙河、清水河综合整治工程,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管理,确保二级处理能力和脱氮、脱磷效果。实施截污工程,将县城规划范围内所有生活污水全部收集进入县城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在县城新区实施雨污分流工程和中水回用工程,有效利用水资源。
保护地下水源。保护县城地下水源,缩小地下水开采总量,逐步实施黑河地表饮用水取代地下饮用水置换工程。重点开展地下水源地保护、地下水污染治理方面的综合调控和工程设施建设、地下水污染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地下水污染预警应急体系建设、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建设、污染防治监管法律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等工作。
(二)综合治理大气污染,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十二五”时期要继续执行二氧化硫总量控制政策,根据地区环境质量现状和环境容量,确定总量控制目标,采取更严格的控制措施。开展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控制,推进非电力重点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加强对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减少污染物排放。
加强粉尘和扬尘污染治理工作。对现有水泥厂和工业锅炉进行深化治理,安装高效除尘设施,同时减少无组织排放。加强对农业面源颗粒物的排放控制,注重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建设防风固沙林网、林带,增加河岸植被覆盖率。加快县城综合整治,逐步减少县城内的裸露地面。全面清理整顿县城干道和各种物料堆场,控制建筑工地和物料储运的扬尘污染,加大县城周边生态建设,裸露地面进行绿色覆盖。
开展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逐步落实《西安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加强汽车尾气治理工作和机动车尾气路检、年检工作。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的机动车,加强机动车污染超标排放的控制和双燃料车改造,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排放,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严格新车准入制度,实行油品等级质量管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开发和使用清洁燃料车辆。
(三)加快垃圾集中处置,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一是加快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步伐,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处置;二是加大危险废物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所有危险缴由有资质单位集中处置。三是加强宣传和指导,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和利用。四是加强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准入管理和动态淘汰。建立全过程管理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促进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专业化运营,全面提升危险废物处置产业化水平。五是制定和落实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利用、处理、处置有关优惠政策,重点推进尾矿、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力争固废的处置利用率达到90%。
(四)推进自身能力建设,夯实环保事业发展基础
建立完备的监测预警、完善执法监督和环境管理支撑三大体系。完善环境应急响应系统,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网络,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实现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由常规达标向全面达标、由注重硬件向全面提升转变。一是完善大气监测子站点位建设,满足环境管理及目标考核的要求。二是设立乡镇环保所,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三是体现重点,增加臭氧、温室气体、水质全分析、有毒有害物质等监测设备,提升环境监测能力。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人才,探索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或环境研究中心的可行性,走出一条队伍建设的新道路。
第七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
围绕改善民生,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构建良好环境。
一、优先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坚持“服务于优势资源开发、服务于重点区域建设、服务于生态改善与环境保护”的科技工作方向,大力推进科技兴县工作。坚持统筹科技资源,使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积极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坚持“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并重,实现学前教育全面普及,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逐渐完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专栏六 “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重点领域
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完成5所县级幼儿园、18所乡镇中心幼儿园、84所村级幼儿园建设。2015年,学前一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9.3%。
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和城乡差距。关心、支持特殊教育,确保盲、聋哑、智障儿童普遍接受不同形式的义务教育。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改善工程,完成7所高级中学、2所九年制学校、23所初级中学、76所完全小学标准化建设。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立足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需要,形成政府统筹、全社会支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合力。完成4所职业中学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建设。积极落实“人人技能”工程,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县职业教育中心。
二、提高公共文化体育发展水平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图书馆、文化馆的服务制度,加快县、乡、村文化馆(站、室)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到2015年,乡镇文化站普及率达到100%,60%的行政村达到县级文化示范村,农村图书室的普及率达到65%。以学校体育为重点,以体育社团为依托,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健身活动为龙头,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群众体质。到2015年,全县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3%。
专栏七 “十二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重点领域
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县文体中心、县文化馆、县图书馆综合大楼、县剧院综合大楼、剧团新区、县艺术职业学校、西安梨园戏曲艺术学校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使100%的社区拥有全民健身路径,50%的行政村拥有体育健身设施,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平方米以上。
群众文体活动开展。坚持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化,努力繁荣文艺创作;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以节庆文化活动为主线,大力推进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等各个层面的文化活动;巩固和发扬秦腔优势,加强集贤鼓乐、渭旗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特色文化研究。认真研究周至历史文化,挖掘周至历史名人史料;依托道文化展示区建设,深挖仙游佛文化、楼观道文化、大秦景教文化,不断提高周至文化的知名度;注重特色文化开发,打造文化产业链。
文物保护与开发。建立健全田野文物三级保护网络;形成人防技防相结合的库藏文物保护格局;建设老子博物馆、仙游寺博物馆、周至博物馆、佛坪厅故城遗址博物馆和大秦寺博物馆;修复老子墓;维修赵公明庙、路翰林故居、佛坪厅故城城墙;对西峪遗址、佛坪厅故城遗址等进行考古调查。
三、建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
建立以县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医院和疾病控制预防中心为依托,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疾病防控体系,做好重大疫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传染病防治、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争创食品安全示范县和药品诚信经营示范县。
专栏八 “十二五”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重点领域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县医院搬迁、中医院门诊综合楼工程及妇幼保健院住院楼配套设施建设。实施乡镇卫生院安心工程,配套基本医疗设备,继续完善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人员配置、强化县乡村三级网络的组织、联动,规范公共卫生日常管理。
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以城带乡,全面提升乡村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新农合保障制度再完善。提高保障水平,扩大受益面,简化报销流程。实施信息化管理,提升新农合服务水平。
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加大卫生人才培养力度,建设全科医生培训中心,提升卫生技术人员专业化水平。
急救网络建设。组建专业化的应急队伍,完善急救网点的配套设施,强化应急救治机制,建立以“120”急救站为核心的急救网络。
健康教育。逐步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健全健康教育网络,增强全民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中医示范县建设。发挥中医卫生服务优势,巩固中医事业成果,加强全科医师中医知识培训,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创建中医示范县。
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坚持就业为民生之本,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大力拓宽就业渠道。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统筹管理城乡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工作,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改善社会创业环境,制定并落实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鼓励扶持政策,推进全民创业。围绕新型农民创业,扶持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农民,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培育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业大户和农民企业家,以创业带动就业。配合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培植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新型产业,扩大农业生产领域的就业渠道。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大力开发社区岗位和公益性岗位,积极开拓境外就业市场,不断扩大就业容量。积极探索被征地农民就业的途径和方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进一步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促进农村适龄劳动力在城镇和非农产业实现较为充分的转移就业。进一步做好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和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有效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就业创业。“十二五”期间,全县实现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左右,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妥善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二)强化就业创业培训
加快创业基地建设,搭建创业平台,引导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工作。按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加强对农民致富能手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使其充分发挥技术辐射作用。按照现代服务业的要求,组织实施“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带动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进一步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用技术的培养和培训,重点提高新成长劳动力以及经济薄弱村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适应性和竞争力。加快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合理有序流动。以劳动保障数据中心为依托,全面整合现有各业务系统的公共服务资源,逐步实现县、乡镇、社区、村四级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完善以求职登记、就业备案、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培训、政策扶持、就业援助、劳务代理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站式”服务。
五、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不断扩大城乡居民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形成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居家养老、医疗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教育资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一)完善社会保险
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求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确保“十二五”期末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5%以上。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以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破产关闭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等对象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妥善解决社会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逐步健全行政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内部控制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实现对社会保险基金的全程监管。
(二)开展社会救助
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物价上涨影响。加大城乡特困群众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救助工作力度,逐步建立和形成完善的社会公共救助体系。进一步拓宽善款募集渠道,创新募集项目,扩大慈善基金规模。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康复、就业等权利。
(三)兴办福利事业
制定并完善“民办公助、共建民营、民办民营”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兴办福利事业,逐步形成以国办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养老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的新格局。到“十二五”末,建成3所区域性敬老院,使全县城乡老年人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
六、完善人口计生服务体系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念,积极推进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建立以县为主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深入开展人口优生优育教育、青春健康教育和生殖健康教育,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全县人口适度均衡发展。“十二五”期间,创建1个省级中心服务示范站,2个市级精品示范站,每年创建45个计划生育新农村、1500户计划生育新家庭、1个省级计划生育先进社区,实现省级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县奋斗目标。
专栏九 “十二五”人口计生事业发展重点领域
人口计生宏观调控体系建设。与农业、公安、民政、劳动、卫生、教育、药监等部门密切协作,积极开展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建立以县为主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有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适度均衡发展。
计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每年新建、改扩建2个乡镇服务站、80个村级计划生育服务室,完成县人口计生培训中心建设项目。
人口计生三大工程。继续开展“母亲健康工程”,“优生促进工程”和“计划生育家庭创业工程”。
宣传教育。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家庭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引导人们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人口计生法制建设。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体系和信访案件的查处督办制度,完善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工作,全面推进计划生育政务公开。
七、协调发展其它社会事业
围绕“一城一园一区”建设,按照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行政村合并和城中村改造,加强行政区域界线和地名管理工作,全面推进地名标准化进程。
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继续深入贯彻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方针,切实维护好少数民族利益;全面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切实维护好宗教界的合法权益,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相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
认真做好档案、气象、史志编纂等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第八章 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这条主线,坚持管方向、抓大事、谋全局,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完成“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拔干部,引导干部在规划的落实中成长成才。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落实规划作为创先争优的具体实践,继续开展村级“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和社区“双评晋级、科学发展”活动,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
——加强作风建设。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力提倡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少说多干,不断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自觉性。
——加强社会管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继续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培育各类民间服务性组织,发挥其在联系社区、沟通民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制度保障
改革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化各项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基本医药制度。增加投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扩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保障医药卫生体系高效规范运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开拓文化市场,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构建“统筹协调、科学管理、优质服务、利益导向、群众自治、人才保障”六大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和管理服务体制,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健康发展。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形成集体林业良性发展机制。
——扩大对外开放。采取共建产业园、配套加工、物流配送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积极推进周至与杨凌、曲江新区等周边区域的合作。抓好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项目招商,着力引进大企业、大集团,以商招商。积极主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和西安市城区产业转移,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组团转移。创新招商模式,积极发展委托招商和代理招商,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水平。
三、环境保障
积极落实执政为民要求,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和谐环境。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宣传教育,积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工程”,努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力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依法完善村民自治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廉政建设,健全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依法惩处腐败行为。坚持依法治县,落实执法为民的要求,切实维护司法公正。加强普法教育,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切实抓好安全生产。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安全法律法规及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全面落实“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依法监督,企业主体全面负责,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和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强化各级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认真落实新建、改扩建项目“三同时”制度,加快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努力提高安全水平和事故处理、应对能力。
——继续推进“平安周至”创建活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完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群众工作,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建立公共安全预警与应急机制。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完善落实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全面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加大技防投入,提高设防水平,完成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建设,完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全面提高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加快人防工程建设步伐,提高城市综合防护能力。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坚持“政府引导规划、企业自主运作、市场选择淘汰”的模式,认真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征地拆迁、规划定点、安置补偿、配套工程等问题,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便捷的办事环境。继续从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卫生、人居环境等方面改善投资发展硬环境。积极做好外来投资者投诉事项的管理、协调、处理和督办工作,加大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惩处力度,为企业发展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发展环境。
四、人才保障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全面落实“周至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年),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公平竞争机制和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创新分配激励机制,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氛围,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加强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城镇管理人才和宣传文化人才队伍。突出培养创新性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和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要更加关心和爱护人才,不断改善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
五、资金保障
“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无论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还是社会事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我们多方筹措资金,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构建强大的资金平台。
继续加强与国家、省、市的联系与沟通,研究掌握国家投资方向和扶持政策,科学论证,精心包装,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更多的投资支持。设立县工业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项目扶持,发挥县中小企业发展贷款担保中心的作用,做好项目建设和企业流动资金的担保工作。加强“银政企”对接,实现银行业务发展对企业发展的金融资金支持,达到银行金融业务扩大和企业发展“双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形式推介重点项目,吸引更多外部资金落户周至,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培育引导企业发行债券,努力实现直接融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领域。
六、技术保障
加强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和创新。结合周至县产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广泛做好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结合。积极发展科技型产业,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积极探索推进科技自主创新。以解决优势资源开发和优势产业发展关键技术为重点,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体系,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七、规划实施保障
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引导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导作用,逐步形成社会广泛参与、政府引导、跟踪监督、适时修订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加强规划衔接。把本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年度计划中,引导各地区、各领域的协调有序发展;各专项规划及行业规划必须与本纲要衔接。
——强化重点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我县每年建设重点项目100个,投资50亿元以上。为了使这些项目“引的来、留的住、见实效”,就必须按照每年“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做好“十二五”期间的项目建设工作。要切实增加项目储备,做到滚动发展,有序接替。进一步加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力度,做好项目策划、包装和筹资工作,完善项目的建设条件,促进项目从策划、前期到在建的进程。严格建设程序,规范招投标行为,加强执法监督,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确保建设工程质量。
——落实目标责任制。对于本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点建设项目,要明确责任部门负责完成;对于规划中提出的政策性内容,相关责任部门要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加以落实。
——开展中期评估。建立规范的中期评估机制,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根据环境变化情况依法适度修订规划内容。
——加强监督考核。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对规划的主要指标、主要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和重大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我县“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一定要县委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人民满意金周至做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 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生产总值
粮食总产量
农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三次产业比例
28:27:45
29:26:45
18:32:5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
人口自然增长率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城镇登记失业率(调查失业率)
新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社会保障覆盖率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率
森林覆盖率
城镇人均绿地面积
农村自来水饮用普及率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征收耕地补偿标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