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单重阁会非遗牌扁

&重阁会&亮绝活儿。郑爽 摄
&重阁会&亮绝活儿。郑爽 摄
长城网廊坊10月14日讯(记者 孙泽恒 通讯员 郑爽)震天的锣鼓敲起来,造型各异的演员舞起来&&10月11日,廊坊市九天休闲谷锣鼓喧天,人潮如涌,来自该市安次区葛渔城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葛渔城重阁会&汇报演出,为市民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民间文艺&盛宴&。
在表演现场,演员们把自己的&拿手戏&表演的淋漓尽致,只见下面的&底座&演员托举着儿童演员&二节人&,踏着鼓点,迈开稳健的步伐,做出一招一式的动作,引来群众的阵阵喝彩声。
葛渔城镇东街村的边兆新老人是重阁会的演员之一,年过七旬的他身缚70斤儿童和60斤&芯子&,表演依旧流畅、精彩,他说:&重阁会是家乡的文化宝藏,我有将它传承下去的责任,无论多大年纪,只要身体可以,就一定会全力表演。&
据了解,重阁会表演是由上下两层演员组成戏剧人物造型,表演以下面的演员为主。下面的&底座&选身强力壮、善于表演和舞蹈的男演员,装扮成男角色;上层的&二节人&选形象好、善于表演的儿童扮成女角色。托举儿童的道具称为&芯子&,是铁铸的双搭肩背架,中间伸出一根铁杆。&芯子&佩戴在&底座&背上,儿童的下半部分固定在铁杆上,着成人戏服,双臂舞动,风姿卓越,裙袖招招,飘飘欲仙。
据葛玉成重阁会会长荣绍玉介绍,由于要稳住上面的&二节人&,&底座&的身体要保持平衡,舞步极为讲究,难度很高。两人表演的&芯子&重六七十斤,三人或四人的更重,难度更大,所以,每架&芯子&都有两三个替换演员。
重阁会是葛渔城镇的文化象征,它始于乾隆年间,从山西传入。此会是全国珍稀的民间花会,为研究民俗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因此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重阁会表演的剧目有《鸿恋情》、《穆柯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猪八戒高老庄》、《天河配》等。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旅新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我要评论 已有0条评论
用户名:&&&密码:&&& 匿名发表
请你先登录,再发表评论
剩余 200 字 验证码: 2462
同步到微薄
所载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本网保留不刊登无关或不雅评论的权利。易俗社入选国家级非遗
核心提示:一百年前,易俗社在西安这片厚重文化底蕴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让“中国戏曲活化石”的美誉远播华夏,使享有“中国多种戏曲鼻祖”之称的秦腔被世人所熟知、热爱和推崇。日,西安易俗社被文化部命名为非遗保护单位,一个世纪风雨的洗礼过后,易俗社愈加熠熠生辉。原标题:易俗社入选国家级非遗
日报记者 袁景智摄
陕西日报记者 母家亮摄
陕西日报记者 宋贝贝
日,西安易俗社被文化部命名为非遗保护单位的授牌仪式在百年剧社易俗社内举行。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和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雍涛从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马文辉手中接过印有&保护单位(易俗社)&几个大字的铭牌,在众人的见证下,易俗社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秦腔保护单位。
秦腔近代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贾平凹曾在他的散文《秦腔》中形象地写道:&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
秦腔被世人誉为中国多种戏曲的鼻祖,它源远流长,极为古老。在繁衍和发展的过程中,剧目繁多,班社林立,人才济济。20世纪初期那场波及全国的戏曲改良运动后,最终以剧社形式沉淀下来的,除了成立于日的西安秦腔剧社易俗社,还有同样成立于1912年的川剧改良著名班社&&四川成都的&三庆会&。然而&三庆会&在活动了30多年后,因各种原因淡出人们的视野,而易俗社则已经走过了100个春秋,成为迄今为止国内最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社,是解剖、研究我国近代戏曲改良运动及秦腔艺术的&活标本&。
日,陕西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孙仁玉在西安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陕西易俗社。他们认为,&戏剧之于社会,为施教育之天然机关&,因为广大人民群众喜欢这种艺术形式,通过看戏的潜移默化,使广大没有文化的观众得到启迪,受到教育。由此产生了&以协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启迪民智&的办社宗旨。
诞生于五四运动前、辛亥革命后的易俗社,是一个带有浓重近代戏剧特征的秦腔社团,创办人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王伯明等&本地文人士大夫&,带着中国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同盟会员的双重身份,基于中国近代社会的救赎需求,利用秦腔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编演新戏曲,培养新人才,试图利用文学艺术干预社会生活。
这些剧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前的37年时间里,编演了500余部大小剧本,或提倡民主科学、或讥刺不良习气、或抨击政局时弊,从劝剪发辫、戒女子缠足、戒吸鸦片、戒婚姻骗财、戒迷信鬼神、提倡学习科学文化,直至有关国家存亡、民族兴废的大事无不涉及。处处重视到&社会教育效果&。暗合了当时广大民众的心理需求和观赏需求,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所谓的&易俗名剧&,几乎都出自这一时期,剧本质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以《软玉屏》为例,该剧是范紫东先生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法制意识和生命平等意识。此剧一经演出,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范先生曾回忆道:&本剧初演在民国六年十月。次年春,在曲江春便酌,座中有警察厅第三科科长谓余曰:&阁下所编之《软玉屏》演出后,就把我忙煞了。&余曰:&此剧与君何涉?&科长笑曰:&近三四月,本科所收案件,计三分之一皆虐婢之事也。我传婢主到案,先问他看过《软玉屏》没有。其中看过的居多,也有没有看过的。我说,你先把这戏看了再处理,大约年长者皆勒令出嫁,幼者酌量处置,先生此剧造福不浅。&余曰:&就是对不起仁兄。&一笑。&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软玉屏》演出后已经极大地影响到当时人们的家庭生活,特别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女性解放起着一定作用。范先生&歉意一笑&的背后,应为心底无比的欣慰,他的戏剧作品能起到这样的社会作用,正是先贤们当初创办易俗社时所期待的。
近代秦腔艺术的&博物馆&
易俗,取自&移风易俗&,易俗社最大的贡献,就是对秦腔文化和艺术的移风易俗。文化艺术不能成为凝结了过去的实体,它是在现实中不断流动的。秦腔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既有趋进作用,又时常成为一种定型的非常顽固的旧思想,给时代的发展变革带来很大的滞后作用。
易俗社人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紧跟时代的脚步,在秦腔艺术上大胆改革,刻意求新,自成流派,对古老的秦腔艺术和戏曲事业做出了经典的继承和大刀阔斧的进取。
它第一次把剧社和革命紧密联结在一起,突破供人取乐,为己谋生的狭隘圈子,明确提出了&组织新戏曲社,编演新戏曲,改造新社会&的主张,认为&改良即是革命,革命即是易俗&,把&开发民智&的民主精神作为办社宗旨,把秦腔剧社办成了社会教育事业,与江湖班社有了本质的区别。
它第一次在秦腔剧社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剧目建设,以剧社为中心,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组成庞大而稳定的创作队伍,对编辑资格的取得、任职时间、报酬等做了明确规定。
它第一次建立了文化、业务和训练相结合的戏曲学校性质的剧社,创造了一套相当科学的训练方法,前院后校实践带学习的培养人才,使其成为德、艺、学皆能的演员,改变了过去艺人无文化之苦和封建师徒制的人身依附。
它第一次在戏曲界建立了导演制度,制定了完整的艺术生产秩序和舞台监视制度。由老先生讲述该剧历史背景、人物故事内容,了解这一切后,方能参加排演,使演出做到严肃、认真、细腻、整齐,&传神感人&,一改江湖班社台下说说台上见的排练方式。
它第一次为秦腔走入剧场作了不懈努力。易俗社一经成立,便进入剧场售票演出,为了剧场演出,他们在演唱技巧、表演方法、舞台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弥补、创造和有效改革,以满足社会新的审美要求。
它第一次在戏曲界建立了报幕制度,社《章程》规定,本社演出时每演一出,先由开场生(相当于现在的报幕员)说明梗概,使观者知道宗旨所在。
它第一次用戏曲形式移植演出了反映科学实业兴国、外国名人名著的作品及民间故事的戏,大大丰富了秦腔剧本的内容。
它第一次改变了旧戏班的&名角制&的习俗,创立了&整体艺术&审美制度,全场角色都为剧情故事而表演。
这些独有的贡献,成为后人研究近代秦腔发展轨迹的重要凭证。
易俗社在中国近现代戏曲史上的历史地位的确立,经过了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它把自己的剧目和演出,深深地同社会历史、民族命运紧密联结,是在时代变迁、思想衍化、社会动荡中确立的。
一百年来,它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果,留下了诸如《三滴血》、《软玉屏》、《夺锦楼》、《游龟山》、《柜中缘》等经典名剧,它培养了一大批著名演员,其中有较大影响并形成各自艺术特色的前辈名家包括刘毓中、刘箴俗、王天民、孟遏云、肖若兰等,当今的陈妙华、张咏华、全巧民、伍敏中、郭葆华、张保卫、宋百存、任炳汉、毛文德、戴春荣、惠敏莉、王科学、冯永安、李淑芳、薛学慧等。
易俗社,作为全世界最古老的剧社,作为秦腔近代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对整个秦腔艺术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示范和推动的作用。
走上艺术惠民的全新道路
如今的易俗社进入了一条全新的轨道,正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经典剧目传承、市场经营和公共服务的发展道路。易俗社现在不仅几乎每天都有演出,而且连续三年坚持惠民演出,以低票价大力普及秦腔艺术。
在3月13日,西安易俗社被命名为非遗保护单位的授牌仪式上,国家文化部非遗保护司司长马文辉说:&易俗社在剧目的创作上,在人才的培养上,在剧院的管理上都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和完善的机制。易俗社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于我们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部一直关心易俗社的发展和建设,文化部授予易俗社为非遗保护单位,就是希望从国家的层面来深刻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很好地进行研究、梳理、解读、传承和发展易俗社的戏剧文化,为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
易俗社社长惠敏莉表示,百年来易俗社在中国戏剧史上的独特地位,特别是对秦腔艺术的开拓创新,对秦腔传统的继承弘扬,对秦腔文化的移风易俗,对秦腔核心价值的发掘和构建,形成了历百年而不衰的秦腔艺术精神&&&易俗精神&,其本身就满含着中国文化的精髓,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本站资讯类部分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来电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QQ: &&
特别提示:陕西在线.cn网站采用开放形式,单位或个人均可在此发布供应、求购、代理、行情、招聘、展会等信息.陕西在线对所发布信息不承担法律责任。您当前的位置:&&&&&&
“重阁会”亮绝活儿 国家级非遗在廊坊精彩上演
来源:长城网
作者:孙泽恒 郑爽
【字号: |
&“重阁会”亮绝活儿。郑爽 摄
&“重阁会”亮绝活儿。郑爽 摄
  长城网廊坊10月14日讯(记者 孙泽恒 通讯员 郑爽)震天的锣鼓敲起来,造型各异的演员舞起来……10月11日,廊坊市九天休闲谷锣鼓喧天,人潮如涌,来自该市安次区葛渔城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葛渔城重阁会”汇报演出,为市民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民间文艺“盛宴”。
  在表演现场,演员们把自己的“拿手戏”表演的淋漓尽致,只见下面的“底座”演员托举着儿童演员“二节人”,踏着鼓点,迈开稳健的步伐,做出一招一式的动作,引来群众的阵阵喝彩声。
  葛渔城镇东街村的边兆新老人是重阁会的演员之一,年过七旬的他身缚70斤儿童和60斤“芯子”,表演依旧流畅、精彩,他说:“重阁会是家乡的文化宝藏,我有将它传承下去的责任,无论多大年纪,只要身体可以,就一定会全力表演。”
  据了解,重阁会表演是由上下两层演员组成戏剧人物造型,表演以下面的演员为主。下面的“底座”选身强力壮、善于表演和舞蹈的男演员,装扮成男角色;上层的“二节人”选形象好、善于表演的儿童扮成女角色。托举儿童的道具称为“芯子”,是铁铸的双搭肩背架,中间伸出一根铁杆。“芯子”佩戴在“底座”背上,儿童的下半部分固定在铁杆上,着成人戏服,双臂舞动,风姿卓越,裙袖招招,飘飘欲仙。
  据葛玉成重阁会会长荣绍玉介绍,由于要稳住上面的“二节人”,“底座”的身体要保持平衡,舞步极为讲究,难度很高。两人表演的“芯子”重六七十斤,三人或四人的更重,难度更大,所以,每架“芯子”都有两三个替换演员。
  重阁会是葛渔城镇的文化象征,它始于乾隆年间,从山西传入。此会是全国珍稀的民间花会,为研究民俗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因此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重阁会表演的剧目有《鸿恋情》、《穆柯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猪八戒高老庄》、《天河配》等。
关键词:廊坊,非遗,重阁会
责任编辑:宋明霞青岛12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 失传绝活重现(图)
  昨天是第十个全国“文化遗产日”,围绕“保护成果全民共享”主题,我市文化部门在青岛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天后宫、海云庵等场所举办了非遗展示活动。在近日公布的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中,我市41项传统文化工艺入选,其中一些让人耳目一新,比如失传30年之久的九狮图、庄户棋等。在昨天的展示活动中,各非遗场馆都拿出了自己的绝活,参观市民直呼“开眼”。
   现场1
  失传30年九狮舞亮相
  昨天上午9时,记者赶到即墨市鹤山路与204国道交界处的青岛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大院内正锣鼓齐奏,9只大小狮子正围绕一颗绣球上蹿下扑。和普通的双人披套舞狮不同,该舞狮团的舞者为单体,每人手持一根木棍,顶着一个狮子造型的披挂,围绕一颗绣球展开各种动作,时而惊心动魄,时而轻柔和缓。其舞动方式就似传统的舞龙术,绣球则似一颗龙珠。
  “其实并不是什么创新,而是咱们青岛传统的舞狮方式,上了年纪的青岛人估计都见过,这叫九狮图,又称九狮舞。”青岛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行政主任王德胜说,九狮图是山东省的汉族民俗舞蹈,由老青岛的民间艺人于1924年创作编排的,第二年的元宵节期间首次于原即墨县演出,深受百姓欢迎。此后,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节目保留至今。
  据介绍,九狮图的表演阵容由12人和9只狮子道具组成,其中4人手执2只母狮,7人各执1只子狮,另1人手执绣球,引诱狮子起舞。群狮舞动时,配以欢快激越的锣鼓声,7只子狮环绕2只母狮合着节拍,欢腾跳跃,时而翻滚扑球嬉戏,时而摇头摆尾扭动腰身,一举一动都把狮子雄健威武的凶猛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记者了解到,九狮图虽然是我市传统的民间艺术,但随着表演形式的演变和社会需求的图新,这种表演方式已经失传30年。此次,青岛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特地邀请了舞狮团队,通过示范教授的方式,让这一失传已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出现在市民眼前。
  国内最大最小榼子出镜
  昨天,在青岛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有20多名国家级、省级、青岛市级、即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展演,项目涵盖即墨柳腔、即墨镶边、烙画葫芦、大欧鸟笼等,共有300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展示。
  在三楼工艺品制作展示区,记者看到了两个特别的榼子,和此前记者所见过的榼子不同,这两个榼子个头可谓天壤之别,一个硕大无比,需要肩扛,一个袖珍小巧,可握于掌内。
  “青岛即墨榼子,产自即墨,迄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制作象形馒头的工具。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负责人之一卜晓宇说,榼子制作技艺早已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青岛非遗博览园拥有手工制作榼子100多个品种。记者见到的这个最大的榼子名为《年年有余》,在一根带着树皮的梨树原木上,雕刻出一条栩栩如生的大鲤鱼。该榼子由园区非遗传承人王丕文设计制作,他用数十年年龄的梨木,耗时一个月制作完成,长1.7米,宽0.6米,厚度0.06米,重30公斤,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手工榼子产品。记者见到的这个大小只有食指一般的榼子,是目前国内最小的榼子,长三厘米,有十多个品种,是制作精美民间工艺品,有收藏价值。
  古戏楼上演古典旗袍秀
  昨天,青岛市民俗博物馆举办了旗袍文化活动,为市民奉上《华彩霓裳——二十世纪早期旗袍百芳图展》和青岛市优秀老年时装表演队旗袍秀。随着古戏楼二楼的木门缓缓打开,20余名身着古典旗袍的女子惊艳亮相,引来现场观众阵阵掌声。别看她们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但却是一支常年活动在国内、国际舞台上的时装表演队。退休后,她们来到了老年艺术专修大学学习时装表演。今年5月份,她们还曾亮相“全球旗袍秀吉尼斯纪录”的走秀活动,队员们身着华丽的旗袍,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带来了精彩演出,得到了组委会高度好评和赞扬。
  昨天,市民俗博物馆的《华彩霓裳——二十世纪早期旗袍百芳图展》也同期开展。
  青岛非遗项目门类齐全传承机制已经初步建立
  山海名城青岛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在她的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有反映其特点的文化现象,尤其是散落在民间的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成为连接历史和现代人文情感的纽带,也已成为青岛传统特色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和当今青岛特色文化丰富和发展的源泉。
  目前,青岛市有胶州秧歌、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等1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海云庵糖球会、宗家庄木版年画等29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名录;童恢传说、平度扛阁等61个项目被列入青岛市非遗名录;全市各区、市全部建立了区(县)级名录,共278项,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门类齐全、内容丰富多彩。
  青岛市已建立起切实可行的非遗传承机制,鼓励并大力支持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青岛1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
  ●民间文学类:崂山民间故事 即墨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徐福传说胡驿阳的传说●传统音乐类崂山道教音乐●传统舞蹈类胶州秧歌●传统戏剧类胶州茂腔即墨柳腔●传统曲艺类青岛市曲艺团胶东大鼓●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市北孙膑拳 螳螂拳(崂山区和市南区)●民俗类即墨周戈庄上网节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杨海涛 马晓婷
  快报名参加包粽子大赛
  为了给传统节日增加新亮点,青岛市民俗博物馆将于6月20日联合多个单位举办“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暨第二届青岛市民包粽子大赛公益活动。当天上午9:30-11:30将在青岛市民俗博物馆院内进行比赛,比赛设立个人组“包粽子快手”奖和家庭组一、二、三等奖,获奖者将获得证书和奖品。比赛过程中的成品粽子归参赛选手本人,可以选择带走或者捐赠给困难家庭。参赛报名电话:869012。
责任编辑:gaoxiang
上一篇:下一篇:
用户名: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