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影院箱中绛服春,黄昏到时蝙蝠飞。山路牵行步经微,芭

神农本草经 - 中医资源版 - 爱爱医医学论坛
查看: 6365|回复: 3
神农本草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友人提供的中医资料,供各位叁考....互相学习交流
天阿...上传竟然没资料
该怎麽把附件上传阿...
《神農本草經》
《記》曰:“醫不三世,不服其藥。”鄭康成曰:“慎物齊也”。孔沖遠引舊說云:“三世者,一曰《黃帝針灸》,二曰《神農本草》,三曰《素女脈訣》。”康成《周禮注》亦曰:“五藥,草、木、蟲、石、穀也。其治合之齊,則存乎神農子儀之術,是《禮記》注所謂慎物齊者,猶言治合之齊,指本草諸書而言也。”沖遠既引舊說,復疑其非鄭義過矣。《漢書》引本草方術而《藝文志》缺載,賈公彥引《中經簿》,有《子儀本草經》一卷,不言出於神農。至隋《經籍志》,始載《神農本草經》三卷,與今分上、中、下三品者相合,當屬漢以來舊本。《隋志》又載雷公《本草集注》四卷,《蔡邕本草》七卷,今俱不傳。自《別錄》以後,累有損益升降,隨時條記,或傳合本文,不相別白。據陸元朗《經典釋文》所引,則經文與名醫所附益者,合併為一,其來舊矣。孫君伯淵偕其從子因《大觀本草》黑白字書,釐正《神農本經》三卷,又據《太平御覽》引《經》云:“生山谷,生川澤者,定為本文。其有預章、朱崖、常山、奉高,郡縣名者,定為後人羼入。”釋《本草》者,以吳普本為最古,散見於諸書徵引者,綴集之以補《大觀》本所未備,疏通古義,系以考証,非澹雅之才,沉鬱之思,未易為此也。
古者,協陰陽之和,宣贏縮之節,幾夫含聲負氣,以及倒生旁達,蠉飛蠕動之論,胥盡其性,遇物能名,以達於利用,生生之具,儒者宜致思焉。《淮南王書》曰:“地黃主屬骨,而甘草主生肉之藥也。”又曰:“大戟去水,葶藶愈張,用之不節,乃反為病。”《論衡》曰:“治風用風,治熱用熱,治邊用蜜丹。”《潛夫論》曰:“治疾當真人參,反得支羅服;當得麥門冬,反蒸橫麥。已而不識真,合而服之,病以浸劇。”斯皆神農之緒言,惟其贍涉者博,故引類比方,悉符藥論。後儒或忽為方技家言,漁獵所及,又是末師而非往古,甚至經典所載鳥獸草木,亦輾轉而昧其名,不已慎乎!
《後漢書‧華佗傳》:吳普從佗學,依準佗療,多所全濟,佗以五禽之戲別傳。又載魏明帝使普為禽戲,普以其法語諸醫,疑其方術相傳,別有奇文異數。今觀普所釋本草,則神農、黃帝、岐伯、雷公、桐君、醫和、扁鵲,以及後代名醫之說,靡不賅載,則其多所全濟,由於稽考之勤,比驗之密,而非必別有其奇文異數。
信乎!非讀三世書者,不可服其藥也。世俗所傳,黃帝、神農、扁鵲之書,多為後人竄易,余願得夫閎覽博物者為之是正也。因孫君伯仲校定《本草》,而發其端。至其書考証精審,則讀者宜自得之。
余姚邵晉涵序
儒者不必以醫名,而知醫之理,則莫過於儒者。春秋時,和與緩,神於醫者也。其通《周易》,辨皿蟲之義,醫也,而實儒也。世之言醫者,必首推神農。然使神農非與太乙游,則其傳不正,非作赭鞭鉤?,巡五嶽四瀆,則其識不廣。非以土地所生萬千類,驗其能治與否,則其業不神,傳不正,識不廣,業不神,難曰取玉石、草木、禽獸、蟲魚、米穀之屬,歷試之,親嘗之,亦僅與商賈市販等耳,於醫乎何與?吾故曰:神農,千古之大儒也。
考《崇文總目》,載《食品》一卷,《五臟論》一卷,皆系之神農。其本久不傳,傳之者,《神農本草經》耳!而亦無專本。唐審元裒輯之,《書錄解題》謂之《大觀本草》,《讀書志》謂之《証類本草》。闕後繆希雍有《疏》,盧之頤有《乘雅半愒》,皆以《本經》為之主。然或參以臆說,或益以衍斷,解愈紛,義愈晦,未有考核精審,卓然有所發明者。則証古難,証古而折衷於至是,為尤難。
孫淵如觀察,偕其從子鳳卿,輯《神農本草經》三卷。於吳普《名醫》外,益以《說文》、《爾雅》、《廣雅》、《淮南子》、《抱朴子》諸書,不列古方,不論脈証,而古聖殷殷治世之意,燦然如列眉。孔子曰: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又曰:致知在格物。則是書也,非徒醫家之書,而實儒家之書也,其遠勝於希雍之諸人也固宜。或以《本草》之名,始見《漢書‧平帝紀》《樓護傳》,幾有疑於《本草經》者。然神農始嘗百草,始有醫藥,見於《三皇紀》矣。因三百六十五種註釋為七卷,見於陶隱居《錄》矣。增一百十四種,廣為二十卷,《唐本草》宗之。增一百三十三種,孟和復加匣定,《蜀本草》又宗之。至郡縣,本屬後人所附益,《經》但云生山谷、生川澤耳。《洪範》以康寧為福,《雅頌》稱壽考萬年,又何疑於久服輕身延年,為後世方士之說哉?大抵儒者之嗜學如醫然,淵源其脈也,覆審其胗視也。辨邪正,定是非,則溫寒平熱之介也。
觀察方聞綴學,以鴻儒名,海內求其著述者,如金膏水碧之珍。鳳卿好博聞,研丹吮墨,日以儒為事,則上溯之羲皇以前,數千年如一日,非嗜之專且久而能然耶?顧吾獨怪是編中,無所謂治書癖者,安得起神農而一問之?
嘉慶四年太歲在己未冬十月望日宣城張炯撰於瞻園之灌術莊
《神農本草經》三卷,所傳白字書,見《大觀本草》。按:《嘉補注》序云:“所謂《神農本經》者,以朱字。《名醫》因神農舊條而有增補者,以墨字間於朱字。”《開寶重定》序云:“舊經三卷,世所流傳《名醫別錄》互為編纂。至梁,貞白先生陶弘景,乃以《別錄》參其《本經》,朱墨雜書,時謂明白。”據此,則宋所傳黑白字書,實陶弘景手書之本。
自梁以前,神農、黃帝、岐伯、雷公、扁鵲,各有成書,魏吳普見之,故其說藥性主治,各家殊異。後人纂為一書,然猶有旁注,或朱、墨字之別,《本經》之文以是不亂。舊說,本草之名,僅見《漢書‧平帝紀》及《樓護傳》。予按:《藝文志》有《神農黃帝食藥》七卷,今本偽為《食禁》,賈公彥《周禮》醫師疏引其文,正作《食藥》,宋人不考,遂疑《本草》非《七略》中書。賈公彥引《中經簿》,又有《子儀本草經》一卷,疑亦此也。梁《七錄》有《神農本草》三卷,其卷數不同者,古今分合之異。
神農之世,書契未作,說者以此疑《經》,如皇甫謐言,則知四卷成於黃帝。陶弘景云:“軒轅以前,文字未傳,藥性所主,嘗以識識相因,至於桐、雷,乃著在於編簡,此書當與《素問》同類。”其言良是。且《藝文志》農、兵、五行、雜占、經方、神仙諸家,俱有神農書。大抵述作有本,其傳非妄。是以《博物志》云:“太古書今見存,有《神農經》、《春秋傳注》。賈逵以《三墳》為三皇之書,神農預其列。”《史記》言:“秦始皇不去醫藥卜筮之書,則此《經》幸與《周易》並存。”顏之推《家訓》乃云:“《本草》神農所述,而有豫章、朱崖、趙國、常山、奉高、真定、臨淄、馮栩等郡縣名,出諸藥物,皆由後人所羼,非本文。”陶弘景亦云:“所出郡縣,乃後漢時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記。”按:薛綜注《張衡賦》引《本草經》:“太一禹餘糧,一名石腦,生山谷。”是古本無郡縣名。《太平御覽》引《經》上云:“生山谷或川澤,下云生某山某郡。”明生山谷,《本經》文也。其下郡縣,《名醫》所益。今《大觀本》俱作黑字,或合其文,云某山川谷,某郡川澤,恐傳寫之誤,古本不若此。
仲景、元化後,有吳普、李當之,皆修此經。當之書,世少行用。《魏志‧華佗傳》,言普從佗學。隋《經籍志》稱《吳普本草》,梁有六卷。《嘉本草》云:普修《神農本草》成四百四十一種。唐《經籍志》尚存六卷,今廣內不復存,惟諸書多見引據。其說藥性,寒溫五味最為詳悉,是普書宋時已佚,今其文惟見掌禹錫所引《藝文類聚》《初學記》《後漢書注》《事類賦》諸書。《太平御覽》引據尤多,足補《大觀》所缺,重是別錄前書,因采其文附於《本經》,亦略備矣。其普所稱,有神農說者,即是《本經》,《大觀》或誤作黑字,亦據增其藥物,或數浮於三百六十五種,由後人以意分合,難以定之。其藥名,有禹餘糧、王不留行、徐長卿、鬼督郵之屬,不類太古時文。按字書以禹為蟲,不必夏禹。其餘名號,或系後人所增,或聲音傳述,改古舊稱之致。又《經》有云:“宜酒漬者。”或以酒非神農時物,然《本草衍義》已據《素問》首言“以妄為常,以酒為漿",謂酒自黃帝始。又按:《文選注》引《博物志》,亦云“杜康作酒"。王著《與杜康絕交書》曰:“康,字仲寧,或云黃帝時人。”則俱不得疑《經》矣。
孔子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又云:“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今儒家拘泥耳目,未能及遠,不睹醫經、本草之書,方家循守俗書,不察古本藥性異同之說,又見明李時珍作《本草綱目》,其名已愚,僅取《大觀》本,割裂舊文,妄加增駁,迷誤後學。
予與家鳳卿集成是書,庶以輔冀完經,啟蒙方使,略以所知,加之考証。《本經》云:“上藥,本上經;中藥,本中經;下藥,本下經。”是古以玉石草木等上、中、下品分卷而序錄,別為一卷。陶序朱書云:“《本草經》卷上注云:「序藥性之源本,論病名之形論。」卷中云:「玉石、草木三品。」卷下云:「蟲、獸、果、菜、米。」合三品,此名醫所改,今依古為次。”又《帝王世紀》及陶序稱四卷者,掌禹錫云:“按舊本亦作四卷。”韓保升又云:“《神農本草》上、中、下並序錄,合四卷。”若此,則三、四之異,以有序錄,則《抱朴子》《養生要略》《太平御覽》所引《神農經》,或云問於太乙子,或引太乙子云云,皆《經》所無,或亦在序錄中,後人節去之耳。至其經文或以疼為“養",“創"為“瘡",“淡"為“痰",“注"為“蛀",“沙"為“砂",“兔"為“菟"之類,皆由傳寫之誤,據古訂正,勿嫌驚俗也。其辨析物類,引據諸書,本之《毛詩》、《爾雅》、《說文》、《方言》、《廣雅》諸子雜家,則鳳卿增補之力俱多云。
陽湖孫星衍撰
著本草者,代有明哲矣,而求道者必推本於神農,以為神聖之至誠盡性,其興物以全民,義至精而用至大也。歷三代之世以迄秦漢,守其書而傳習之,蓋無敢違其教者。自陶貞白雜入《名醫別錄》,朱墨分書,其書無傳本矣。至宋以降,朱墨互淆,其書無真本矣。紛紜散亂,千有餘歲,好古者乃欲一一收拾以復其舊,亦難矣哉。故靈胎徐氏有《本草百種錄》,修園陳氏有《本草經讀》,各於經旨有所發明,不愧述者,要止體厥功能,以便世用。而於三品之全物,卒闕焉而無聞,久之乃得顧氏輯本,復於同郡石棣徐氏借得孫氏輯本二書,皆以用,一無所發。蓋孫氏本非知醫者,此無足怪。乃於名物形狀,亦徒羅列富有,莫正是非。如水萍則□□並列,柳花則櫻杞同稱。如此之類,未可殫舉。然而備錄前文,以待來哲之論,定勝九谷長,其可實穀而苗草耶。二種出入,嫌入於妄作矣。尤異者,孫顧二書,同出大觀,而三品互殊,幾於十二。顧氏詆孫不考《本經》目錄,故三品種數,顯與名例相違。
夫《本經》目錄,載在《李氏綱目》第二卷,昭昭者也。孫氏之輯此書,不可謂不勤者矣,獨於此忽焉而不一寓目耶?豈謂《本經》久無真本,安所得其目錄?李氏所述不足據耶。然而名例相違又何也。夫數典者,經生之空談,而無與於醫之實用者也。天下無無用之物,而患無用物之人。物無不樂效用於人,而人每至於負物。是書也,苟不求所以用之,即名物品數,盡如神農之舊,而何所濟於世古聖垂教之深心,歷代賢士表章之盛意,其在是耶。用藥一用兵也,善用,則攻即為補,不善用,則補亦殺人。世人於兵皆知不可妄動,獨於醫藥往往輕於嘗試,抑獨何哉?學海慮古籍之湮也,亟為刊布而敘其梗概如此,以見捨顧而從孫者,亦取徵引之富贍耳。至於名象之是非,功用之變化,在善讀者之自得之矣。
時光緒辛卯秋仲建德周學海之記
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
丹砂 雲母 玉泉 石鐘乳 涅石 消石 朴硝 滑石 石膽 空青 曾青 禹餘糧 太一餘糧 白石英 紫石英 五色石脂 白青 扁青(玉石‧上品一十八種,舊同)
昌蒲 鞠花 人參 天門冬 甘草 乾地黃 朮 兔絲子 牛膝 充蔚子 女萎 防葵 茈胡 麥門冬 獨活 車前子 木香 署蕷 薏苡仁 澤瀉 遠志 龍膽 細辛 石斛 巴戟天 白英 白蒿 赤箭 奄閭子 析蓂子 蓍實 赤、黑、青、白、黃、紫芝 卷柏 藍實 芎藭 蘼蕪 黃連 絡石 蒺藜子 黃耆 肉松容 防風 蒲黃 香蒲 續斷 漏蘆 營實 天名精 決明子 丹參 茜根 飛廉 五味子 旋花 蘭草 蛇床子 地膚子 景天 茵陳 杜若 沙參 白兔藿 徐長卿 石龍芻 薇銜 云實 王不留行 升麻 青蘘 姑活 別羈 屈草 淮木(草‧上品七十三種,舊七十二種)
牡桂 菌桂 松脂 槐實 枸杞 柏實 茯苓 榆皮 酸棗 ?木 乾漆 五加皮 蔓荊實 辛夷 桑上寄生 杜仲 女貞實 木蘭 蕤核 橘柚(上木‧上品二十種。舊一十九種)
髮髲(上人‧一種。舊同)
龍骨 麝香 牛黃 熊脂 白膠 阿膠(獸‧上品六種。舊同)
丹雄雞 雁肪(禽‧上品二種。舊同)
石蜜 蜂子 蜜蠟 牡蠣 龜甲 桑蜱蛸 海蛤 文蛤 蠡魚 鯉魚膽(蟲魚‧上品一十種。舊同)
藕實莖 大棗 葡萄 蓬? 雞頭實(果‧上品五種。舊六種)
胡麻 麻賁(米穀‧上品二種。舊三種)
冬葵子 莧實 瓜蒂 瓜子 苦菜(菜‧上品五種。舊同)
《玉石部上品》
丹沙
味甘,微寒。主身體五臟百病。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殺精魅邪惡鬼。久服,通神明,不老。能化為汞,生山谷。
①《太平御覽》引:多有生山谷三字。《大觀》本作生符陵山谷。俱作黑字。考生山谷是經文,後人加郡縣耳。宜改為白字,而以郡縣為黑字。下皆仿此。
②《吳普本草》曰:丹沙,神農:甘。黃帝:苦,有毒。扁鵲:苦。李氏:大寒。或生武陵。采無時,能化朱成水銀,畏磁石,惡鹹水(《太平御覽》)。
③《名醫》曰:作末,名真朱。光色如雲母,可折者良。生符陵山谷。采無時。
④案:《說文》云: ,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象丹形,古文作 ,亦作 。 (沙),水散石也。 (澒),丹沙所化為水銀也。《管子‧地數篇》云:山上有丹沙者,其下有鈺金。《淮南子‧地形訓》云:赤夭,七百歲,生赤丹。赤丹,七百歲,生赤澒。高誘云:赤丹、丹沙也。《山海經》云:丹粟,粟、沙,音之緩急也。沙,舊作砂,非。汞,即澒省文。《列仙傳》云:赤斧,能作水澒,煉丹,與消石服之。按:金石之藥,古人云久服輕身、延年者,謂當避穀,絕人道,或服數十年,乃效耳。今人和肉食服之,遂多相反,轉以成疾,不可疑古書之虛誣。
味甘,平。主身皮死肌,中風寒熱,如在車船上。除邪氣,安五臟,益子精,明目。久服輕身,延年。一名雲珠,一名雲華,一名雲英,一名雲液,一名雲沙,一名磷石,生山谷。
①《名醫》曰:生太山、齊盧山及琅邪、北定山石間,二月采(此錄《名醫》說者,即是仲景、元化及普所說,但後人合之,無從別耳,亦以補普書不備也)。
②案:《列仙傳》云:方回,煉食雲母。《抱朴子‧仙藥篇》云:雲母有五種:五色并具而多青者,名雲英,宜以春服之。五色并具而多赤者,名雲珠,宜以夏服之。五色并具而多白者,名雲液,宜以秋服之。五色并具而多黑者,名雲母,宜以冬服之。但有青、黃二色者,名雲沙,宜以季夏服之。晶晶純白,名磷石,可以四時長服之也。李善《文選注》引《異物志》:雲母,一名雲精,入地萬歲不朽。《說文》無磷字。《玉篇》云:磷,薄也,雲母之別名。
味甘,平。主五臟百病。柔筋強骨,安魂魄,長肌肉,益氣,久服耐寒暑②,不飢渴,不老,神仙。人臨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變。一名玉朼③。生山谷。
①《吳普》曰:玉泉,一名玉屑,神農、岐伯、雷公:甘。李氏:平。畏冬花,惡青竹(《御覽》)。白玉朼如白頭公(同上。《事類賦》引云:白玉,體如白首翁)。
②《御覽》引耐字多作能,古通。
③《御覽》引作玉濃。《初學記》引云,玉桃,服之長生不死。《御覽》又引云:玉桃,服之長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之,臨死日服之,其尸畢天地不朽,則朼疑當作桃。
④案:《周禮》:玉府、王齋,則供食玉。鄭云:玉是陽精之純者,食之以御水氣。鄭司農云:王齋,當食玉屑。《抱朴子‧仙藥篇》云:玉,可以烏米酒及地榆酒化之為水,亦可以蔥漿消之為?,亦可餌以為丸,亦可燒以為粉,服之,一年以上,入水不沾,入火不灼,刀之不傷,百毒不犯也。不可用已成之器,傷人無益,當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闐國白玉,尤善。其次,有南陽徐善亭部界界中玉,及日南盧容水中玉,亦佳。
味甘,溫。主咳逆上氣。明目益精,安五臟,通百節,利九竅,下乳汁①。生山谷。
①《御覽》引云:一名留公乳。《大觀本》作一名公乳。黑字。
②《吳普》曰:鐘乳,一名虛中。神農:辛。桐君、黃帝、醫和:甘。扁鵲:甘,無毒。(《御覽》引云:李氏,大寒。)生山谷(《御覽》引云:太山山谷),陰處岸下,溜汁成(《御覽》引作溜汁所成聚),如乳汁,黃白色,空中相通,二月、三月采,陰乾(凡《吳普本草》,掌禹錫所引者,不復注,惟注其出《御覽》諸書者)。
③《名醫》曰:一名公乳,一名蘆石,一名夏石。生少室及太山,采無時。
④案:《范子計然》云:石鐘乳,出武都,黃白者,善(凡引《計然》,多出《藝文類聚》、《文選注》、《御覽》及《大觀本草》)。《列仙傳》云:卬疏,煮石髓而服之,謂之石鐘乳。鐘,當為湩。說文云:乳汁也。鐘,假音字。
味酸,寒。主寒熱泄利,白沃陰蝕,惡創,目痛。堅筋骨齒。煉餌服之,輕身,不老,增年。一名羽?,生山谷。
①舊作礬石,據郭璞注《山海經》引作涅石。
②《吳普》曰:礬石,一名羽?,一名羽澤。神農、岐伯:酸。扁鵲:鹹。雷公:酸,無毒。生河西,或隴西,或武都、石門,采無時。岐伯:久服傷人骨(《御覽》)。
③《名醫》曰:一名羽澤。生河西,及隴西、武都、石門,采無時。
④案:《說文》無礬字。《玉篇》云:礬,石也。?,礬石也。《西山經》云:女床之山,其陰多涅石。郭璞云:即礬石也,楚人名為涅石,秦名為羽涅也。《本草經》亦名曰涅石也。《范子計然》云:礬石出武都。《淮南子‧俶真訓》云:以涅染緇。高誘云:涅,礬石也。舊涅石作礬石,羽涅作羽?,非。
味苦,寒。主五臟積熱,胃張閉。滌去蓄結飲食,推陳致新,除邪氣。煉之如膏,久服輕身①。生山谷。
①《御覽》引云:一名芒硝。《大觀本》作黑字。
②《吳普》曰:消石,神農:苦。扁鵲:甘。(凡出掌禹錫所引,亦見《御覽》者,不箸所出。)
③《名醫》曰:一名芒消。生益州,及五都、隴西、西羌。采無時。
④案:《范子計然》云:硝石,出隴道。據《名醫》,一名芒消。又別出芒消條,非。《北山經》云:京山,其陰處有元?,疑?即消異文。
味苦,寒。主百病。除寒熱邪氣,逐六腑積聚結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種石。煉餌服之,輕身,神仙。生山谷。
①《吳普》曰:朴硝石,神農、岐伯、雷公:無毒。生益州,或山陰。入土,千歲不變。煉之不成,不可服(《御覽》)。
②《名醫》曰:一名消石朴。生益州,有鹽水之陽。采無時。
③案:《說文》云: (朴),木皮也。此蓋消石外裹如玉璞耳。舊作硝,俗字。
滑石
味甘,寒。主身熱泄澼,女子乳難,癃閉。利小便,蕩胃中積聚寒熱,益精氣。久服,輕身,耐飢,長年。生山谷。
①《名醫》曰:一名液石,一名共石,一名脫石,一名番石。生赭陽,及太山之陰,或掖北,白山,或卷山。采無時。
②案:《范子計然》云:滑石,白滑者善。《南越志》云:膋城縣出膋石,即滑石也。
味酸,寒。主明目,目痛,金創,諸癇痙,女子陰蝕痛,石淋,寒熱,崩中下血,諸邪毒氣。令人有子。煉餌服之,不老。久服,增壽神仙。能化鐵為銅,成金銀①。一名畢石,生山谷。
①《御覽》引作合成。
②《吳普》曰:石膽,神農:酸,小寒。李氏:小寒。桐君:辛,有毒。扁鵲:苦,無毒。(《御覽》引云:一名黑石,一名銅勒。生羌道或句青山。二月庚子、辛丑采)。
③《名醫》曰:一名黑石,一名棋石,一名銅勒。生羌道、羌里、句青山。二月庚子、辛丑日采。
④案:《范子計然》云:石膽,出隴西羌道。陶弘景云:《仙經》一名立制石。《周禮》瘍醫:几療瘍,以五毒攻之。鄭云:今醫方有五毒之藥,作之合黃堥,置石膽、丹沙、雄黃、礬石、磁石其中,燒之三日三夜,其煙上著,以雞羽掃取之以注創,惡肉破骨則盡出。《圖經》曰:故翰林學士楊億嘗筆記直史館楊嵎,有瘍生于頰,人語之,依鄭法合燒,藥成。注之瘡中,遂愈。信古方攻病之速也。
味甘,寒。主眚盲,耳聾。明目,利九竅,通血脈,養精神。久服,輕身、延年、不老。能化銅、鐵、鉛、錫作金。生山谷。
①《吳普》曰:空青,神農:甘。一經:酸。久服,有神仙玉女來時,使人志高(《御覽》)。
②《名醫》曰:生益州及越巂山有銅處。銅精熏則生空青,其腹中空。三月中旬采,亦無時。
③案:《西山經》云:皇人之山,其下多青。郭璞云:空青,曾青之屬。《范子計然》云:空青,出巴郡。《司馬相如賦》云:丹青。張揖云:青,青臒也。顏師古云:青臒,今之丹青也。
味酸,小寒。主目痛。止淚,出風痹,利關節,通九竅,破癥堅積聚。久服輕身,不老。能化金、銅,生山谷。
①《名醫》曰:生蜀中及越巂。采無時。
②案:《管子‧揆度篇》云:秦明山之曾青。《荀子》云:南海,則有曾青。楊倞注:曾青,銅之精。《范子計然》云:曾青,出宏農豫章。白青,出新涂。青色者,善。《淮南子‧地形訓》云:青天八百歲,生青曾。高誘云:曾青,青石也。
禹餘糧
味甘,寒。主咳逆,寒熱煩滿,下①赤白,血閉癥瘕,大熱。煉餌服之,不飢、輕身、延年。生池澤及山島中。
①《御覽》有痢字。
②《名醫》曰:一名白餘糧,生東海及池澤中。
③案:《范子計然》云:禹餘糧出河東。《列仙傳》云:赤斧,上華山取禹餘糧。《博物志》云:世傳昔禹治水,棄其所餘食于江中,而為藥也。按此出《神農經》,則禹非夏禹之禹,或本名白餘糧,《名醫》等移其名耳。
味甘,平。主咳逆上氣,癥瘕,血閉,漏下,餘邪氣。久服,耐寒暑,不飢,輕身,飛行千里,神仙①。一名石腦,生山谷。
①《御覽》引作若神仙。
②《吳普》曰:太一禹餘糧,一名禹哀。神農、岐伯、雷公:甘,平。李氏:小寒。扁鵲:甘,無毒。生太山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黃,如雞子黃色。九月采,或無時。
③《名醫》曰:生太山。九月采。
④案:《抱朴子‧金丹篇》云:《靈丹經》用丹沙、雄黃、雌黃、石硫黃、曾青、礬石、磁石、戎鹽、太一禹餘糧,亦用六一泥及神室祭醮,合之,三十六日成。
味甘,微溫。主消渴,陰痿不足,咳逆①,胸膈間久寒。益氣,除風濕痹②。久服,輕身③,長年。生山谷。
①《御覽》引作嘔。
②《御覽》引作陰濕痹。
③《御覽》引作身輕健。
④《吳普》曰:白石英,神農:甘。岐伯、黃帝、雷公、扁鵲:無毒。生太山。形如紫石英,白澤,長者二、三寸。采無時(《御覽》引云:久服,通日月光)。
⑤《名醫》曰:生華陰及太山。
⑥案:《司馬相如賦》有白附。蘇林云:白附,白石英也。司馬貞云:出魯陽山。
味甘,溫。主心腹咳逆①,邪氣,補不足,女子風寒在子宮,絕孕十年無子。久服,溫中、輕身、延年。生山谷。
①《御覽》引作嘔逆。
②《吳普》曰:紫石英,神農、扁鵲:味甘,平。李氏:大寒。雷公:大溫。岐伯:甘,無毒。生太山或會稽,采無時。欲令如削,紫色達頭如樗蒲者。又曰:青石英,形如白石英,青端赤後者是。赤石英,形如白石英,赤端白後者是,赤澤有光,味苦,補心氣。黃石英,形如白石英,黃色如金,赤端者是。黑石英,形如白石英,黑澤有光(《御覽》掌禹錫引此節文)。
③《名醫》曰:生太山,采無時。
青石、赤石、黃石、白石、黑石脂等
味甘,平。主黃疸,泄利,腸癖膿血,陰蝕,下血赤白,邪氣,癰腫,疽痔,惡創,頭瘍,疥搔。久服,補髓益氣,肥健,不飢,輕身,延年。五石脂,各隨五色補五臟。生山谷中。
①《吳普》曰:五色石脂,一名青、赤、黃、白、黑符。青符,神農:甘。雷公:酸,無毒。桐君:辛,無毒。李氏:小寒。生南山,或海涯,采無時。赤符,神農、雷公:甘。黃帝、扁鵲:無毒。李氏:小寒。或生少室,或生太山,色絳,滑如脂。黃符,李氏:小寒。雷公:苦。或生嵩山,色如?腦、雁雛,采無時。白符,一名隨髓,岐伯、雷公:酸,無毒。李氏:小寒。桐君:甘,無毒。扁鵲:辛。或生少室天婁山,或太山。黑符,一名石泥,桐君:甘,無毒。生洛西山空地。
②《名醫》曰:生南山之陽,一本作南陽。又云:黑石脂,一名石涅,一名石墨。
③案《吳普》引神農甘云云,五石脂各有條,後世合為一條也。《范子計然》云:赤石脂,出河東,色赤者,善。《列仙傳》云:赤須子,好食石脂。
味甘,平。主明目,利九竅,耳聾,心下邪氣。令人吐,殺諸毒、三蟲。久服,通神明,輕身,延年,不老。生山谷。
①《吳普》曰:神農:甘,平。雷公:酸,無毒。生豫章,可消而為銅(《御覽》)。
②《名醫》曰:生豫章,采無時。
③案:《范子計然》云:白青,出巴郡。
味甘,平。主目痛,明目,折跌,癰腫,金創不瘳,破積聚,解毒氣①,利精神。久服,輕身,不老。生山谷。
①《御覽》引作辟毒。
②《吳普》曰:扁青,神農、雷公:小寒,無毒。生蜀郡,治丈夫內絕,令人有子(《御覽》引云:治癰,脾風,痹。久服,輕身)。
③《名醫》曰:生朱崖、武都、朱提,采無時。
④案:《范子計然》云:扁青,出宏農、豫章。
上,玉石,上品一十八種,舊同。
《草部上品》
味辛,溫。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聲音。久服,輕身,不忘,不迷或,延年。一名昌陽①,生池澤。
①《御覽》引云:生石上,一寸九節者,久服輕身云云。《大觀本》無生石上三字,有云一寸九節者良,作黑字。
②《吳普》曰:昌蒲,一名堯韭(《藝文類聚》引云:一名昌陽)。
③《名醫》曰:生上洛及蜀郡嚴道,五月十二日采根,陰乾。
④案:《說文》云: (?),昌蒲也,益州生。 (?),??也。《廣雅》云:邛,昌陽,昌蒲也。《周禮》醢人云:昌本。鄭云:昌本,昌蒲根,切之四寸為菹。《春秋左傳》云:?以昌歜。杜預云:昌歜,昌蒲菹。《呂氏春秋》云:冬至後五旬七日,昌始生。昌者,百草之先,于是始耕。《淮南子‧說山訓》云:昌羊,去蚤虱而來蛉窮。高誘云:昌羊,昌蒲。《列仙傳》云:商邱子胥食昌蒲根,務光服蒲韭根。《離騷‧草木疏》云:沈存中云:所謂蘭蓀,即今昌蒲是也。
味苦,平。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一名節花,生川澤及田野。
①《吳普》曰:菊花,一名白花(《初學記》),一名女華,一名女莖。
②《名醫》曰:一名日精,一名女節,一名女華,一名女莖,一名更生,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一名陰成。生雍州。正月采根,三月采葉,五月采莖,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實。皆陰乾。
③案:《說文》云: (蘜),治墻也。 (?),曰精也,似秋華,或省作 (?)。《爾雅》云:蘜,治牆。郭璞云:今之秋華,菊。則蘜、?、?,皆秋華字,惟今作菊。《說文》以為大菊蘧麥,假音用之也。
人參
味甘,微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一名人銜,一名鬼蓋。生山谷。
①《吳普》曰:人參,一名土精,一名神草,一名黃參,一名血參,一名人微,一名玉精。神農:甘,小寒。桐君、雷公:苦。岐伯、黃帝:甘,無毒。扁鵲:有毒。生邯鄲。三月生葉,小兌,核黑,莖有毛。三月、九月采根,根有頭、足、手,面目如人(《御覽》)。
②《名醫》曰:一名神草,一名人微,一名土精,一名血參,如人形者,有神。生上黨及遼東。二月、四月、八月上旬,采根。竹刀刮,曝乾,無令見風。
③案:《說文》云: (葠),人葠,藥艸,出上黨。《廣雅》云:地精,人葠也。《范子計然》云:人參,出上黨,狀類人者,善。劉敬叔《異苑》云:人參,一名上精,生上黨者,佳。人形皆具,能作兒啼。
味苦,平。主諸暴風濕偏痹。強骨髓,殺三蟲,去伏尸。久服輕身,益氣延年。一名顛勒①。生山谷。
①《爾雅》注引云:門冬,一名滿冬,今無文。
②《名醫》曰:生奉高山。二月、七月、八月采根,曝乾。
③案:《說文》云: (蘠),蘠蘼,虋冬也。《中山經》云:條谷之山,其草多虋冬。《爾雅》云:薔蘼,虋冬。《列仙傳》云:赤須子食天門冬。《抱朴子‧仙藥篇》云:天門冬,或名地門冬,或名筵門冬,或名顛棘,或名淫羊食,或名管松。
味甘,平。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尰,解毒。久服,輕身,延年①。生川谷。
①《御覽》引云:一名美草,一名密甘,《大觀本》作黑字。
②《名醫》曰:一名密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蕗(當作蘦)草。生河西積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乾,十日成。
③案:《說文》云: (苷),甘艸也。 (蘦),大苦也。 (苦),大苦苓也。《廣雅》云:美草,甘草也。《毛詩》云:隰有苓。《傳》云:苓,大苦。《爾雅》云:蘦,大苦。郭璞云:今甘草,蔓延生,葉似荷,青黃,莖赤黃,有節,節有枝相當。或云蘦似地黃,此作甘,省字。蘦,苓通。
味甘,寒。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輕身,不老。一名地髓。生川澤。
①《名醫》曰:一名芐,一名芑。生咸陽,黃土地者,佳。二月八日采根,陰乾。
②案:《說文》云: (芐),地黃也。《禮》曰:鈃毛牛藿、羊芐、豕薇。《廣雅》云:地髓,地黃也。《爾雅》云:芐,地黃。郭璞云:一名地髓,江東呼芐。《列仙傳》云:呂尚服地髓。
味苦,溫。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一名山薊①。生山谷。
①《藝文類聚》引作山筋。
②《吳普》曰:朮,一名山連,一名山芥,一名天蘇,一名山薑(《藝文類聚》)。
③《名醫》曰:一名山薑,一名山連。生鄭山、漢中、南鄭。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根,曝乾。
④案:《說文》云: (朮),山薊也。《廣雅》云:山薑,朮也。白朮,牡丹也。《中山經》云:首山草多朮。郭璞云:朮,山薊也。《爾雅》云:朮,山薊。郭璞云:今朮似薊,而生山中。《范子計然》云:朮,出三輔,黃白色者,善。《列仙傳》云:涓子好餌朮。《抱朴子‧仙藥篇》云:朮,一名山薊,一名山精。故《神藥經》曰:必欲長生,長服山精。
味辛,平。主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汁去面皯。久服,明目,輕身,延年。一名兔蘆,生川澤。
①《吳普》曰:兔絲,一名玉女,一名松蘿,一名鳥蘿,一名鴨蘿,一名復實,一名赤網。生山谷(《御覽》)。
②《名醫》曰:一名菟縷,一名唐蒙,一名玉女,一名赤網,一名兔累。生朝鮮田野,蔓延草木之上。色黃而細,為赤網。色淺而大,為兔累。九月采實,曝乾。
③案《說文》云: (蒙),王女也。《廣雅》云:兔邱,兔絲也。女蘿,松蘿也。《爾雅》云:唐蒙,女蘿。女蘿,兔絲。又云:蒙,王女。《毛詩》云:愛采唐矣。《傳》云:唐蒙,菜名。又鳶與女蘿。《傳》云:女蘿,菟絲,松蘿也。陸璣云:今菟絲蔓連草上生,黃赤如金,今合藥,菟絲子是也,非松蘿。松蘿,自蔓松上,枝正青,與菟絲異。《楚詞》云:被薜荔兮帶女蘿。王逸云:女蘿,兔絲也。《淮南子》云:千秋之松,下有茯苓,上有兔絲。高誘注云:茯苓,千歲松脂也。菟絲生其上而無根。舊作菟,非。
味苦,酸①。主寒②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申。逐血氣,傷熱火爛,墮胎。久服,輕身,耐老③。一名百倍,生川谷。
①《御覽》作辛。
②《御覽》作傷寒。
③《御覽》作能老。
④《吳普》曰:牛膝,神農:甘。一經:酸。黃帝、扁鵲:甘。李氏:溫。雷公:酸,無毒。生河內或臨邛。葉如夏藍,莖本赤。二月、八月采(《御覽》)。
⑤《名醫》曰:生河內及臨朐。二月、八月、十月采根,陰乾。
⑥案:《廣雅》云:牛莖,牛膝也。陶弘景云:其莖有節似膝,故以為名也。膝,當為?。
味辛,微溫。主明目益精,除水氣。久服輕身。莖主癮疹癢,可作浴湯。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札。生池澤。
①《名醫》曰:一名貞蔚。生海濱。五月采。
②案:《說文》云: (蓷),萑也。《廣雅》云:益母,充蔚也。《爾雅》云:萑,蓷。郭璞云:今茺蔚也。《毛詩》云:中谷有蓷。《傳》云:蓷,鵻也。陸璣云:舊說及魏博士濟陰周元明,皆云奄閭是也。《韓詩》及三蒼說,悉云益母,故曾子見益母而感。劉歆曰:蓷,臭穢。臭穢,即茺蔚也。舊作茺,非。
女萎
味甘,平。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跌筋結肉,諸不足。久服,去面黑皯,好顏色,潤澤,輕身,不老。生山谷。
①《吳普》曰:女萎,一名葳蕤,一名玉馬,一名地節,一名蟲蟬,一名烏萎,一名?,一名玉竹。神農:苦。一經:甘。桐君、雷公、扁鵲:甘,無毒。黃帝:辛。生太山山谷。葉青黃相值,如薑。二月、七月采。治中風暴熱,久服輕身(《御覽》)。一名左眄。久服,輕身,耐老(同上)。
②《名醫》曰:一名?,一名地節,一名玉竹,一名馬熏。生太山及邱陵。立春後采,陰乾。
③案:《爾雅》云:?,委萎。郭璞云:藥草也,葉似竹,大者如箭竿,有節,葉狹而長,表白里青,根大如指,長一、二尺,可啖。陶弘景云:按《本經》有女萎,無萎蕤,《別錄》有萎蕤,而為用正同,疑女萎即萎蕤也,惟名異耳。陳藏器云:《魏志‧樊阿傳》:青粘,一名黃芝,一名地節。此即萎蕤。
味辛,寒。主疝瘕腸泄,膀胱熱結,溺不下,咳逆,溫瘧,癲癇,驚邪狂走。久服,堅骨髓,益氣,輕身。一名梨蓋。生川谷。
①《吳普》曰:房葵,一名梨蓋,一名爵離,一名房苑,一名晨草,一名利如,一名方蓋。神農:辛,小寒。桐君、扁鵲:無毒。岐伯、雷公、黃帝:苦,無毒。莖葉如葵,上黑黃。二月生根,根大如桔梗,根中紅白。六月花白,七月八月實白。三月三日采根(《御覽》)。
②《名醫》曰:一名房慈,一名爵離,一名農果,一名利茹,一名方蓋。生臨淄,及嵩高太山少室。三月三日采根,曝乾。
③案:《博物志》云:防葵,與狼毒相似。
味苦,平。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久服,輕身,明目,益精。一名地熏。
①《吳普》曰:茈葫,一名山菜,一名如草。神農、岐伯、雷公:苦,無毒。生冤句。二月、八月采根(《御覽》)。
②《名醫》曰:一名山菜,一名茹草。葉,一名芸蒿,辛香可食。生宏農及冤句。二月、八月采根,曝乾。
③案:《博物志》云:芸蒿,葉似邪蒿,春秋有白蒻,長四、五寸,香美可食。長安及河內并有之。《夏小正》云:正月采芸。《月令》云:仲春,芸始生。《呂氏春秋》云:菜之美者,華陽之芸,皆即此也。《急就篇》有云:顏師古注云:即今芸蒿也,然則是此茈胡葉矣。茈、柴,前聲相轉。《名醫》別錄前胡條,非。陶弘景云:《本經》上品有茈胡而無此。晚來醫乃用之。
味甘,平。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贏瘦短氣。久服,輕身,不老,不飢。生川谷及堤阪。
①《吳普》曰:一名馬韭,一名虋冬,一名忍冬,一名忍陵,一名不死藥,一名仆壘,一名隨脂(《太平御覽》引云:一名羊韭。秦:一名馬韭,一名禹韭,韭。越:一名羊齊,一名愛韭,一名禹韭,一名虋韭,一名禹餘糧。)。神農、岐伯:甘,平。黃帝、桐君、雷公:甘,無毒。李氏:甘,小溫。扁鵲:無毒。生山谷肥地。葉如韭,肥澤叢生。采無時,實青黃。
②《名醫》曰:秦,名羊韭。齊,名愛韭。楚,名馬韭。越,名羊蓍,一名禹葭,一名禹餘糧。葉如韭,冬夏長生。生函谷肥土,石間久廢處。二月、月、八月、十月采,陰乾。
③案:《說文》云: (荵),荵冬艸。《中山經》云:青要之山,是多仆累。據《吳普》說,即麥門冬也。忍,荵,壘,累,音同。陶弘景云:實如青珠,根似穬麥,故謂麥門冬。
味苦,平。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賁豚,癇痙,女子疝瘕。久服,輕身,耐老。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擭羌使者。生川谷。
①《吳普》曰:獨活,一名胡王使者。神農、黃帝:苦,無毒。八月采。此藥有風,花不動,無風獨搖(《御覽》)。
②《名醫》曰:一名胡王使者,一名獨搖者。此草,得風不搖,無風自動。生雍州,或隴西南安。二月、八月采根,曝乾。
③案:《列仙傳》云:山圖服羌活、獨活,則似二名。擭羌、胡王,皆羌字緩聲,猶專諸為專設諸,庾公差為庾公之斯,非有義也。
車前子
味甘,寒,無毒。主氣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濕痹。久服,輕身、耐老。一名當道①。生平澤。
①《御覽》有云:一名牛舌。《大觀本》作牛遺,黑字。
②《名醫》曰:一名芣苡,一名蝦蟆衣,一名牛遺,一名勝舄,生真定邱陵阪道中。五月五日采,陰乾。
③案:《說文》云: (芣),一曰芣?。 (?),芣?,一名馬舄,其實如李,令人宜子,從艸?聲,《周書》所說羊止切。《廣雅》云:當道,馬舄也。《爾雅》云: 芣?,馬舄。馬舄,車前。郭璞云:今車前草,大葉長穗,好生道邊,江東呼為蝦蟆衣。又藬,牛?。孫炎云:車前,一名牛?。《毛詩》云:采采芣?。《傳》云:芣?,馬舄。馬舄,車前也。陸璣云:馬舄,一名車前,一名當道。喜在牛跡中生,故曰車前當道也,今藥中車前子是也,幽州人謂之牛舌草。
味辛。主邪氣。辟毒疫溫鬼,強志。主淋露①。久服,不夢寤魘寐②。生山谷。
①《御覽》引云:主氣不足。《大觀本》作黑字。
②《御覽》引云:一名密青。又云:輕身,致神仙。《大觀本》俱作黑字。
③《名醫》曰:一名蜜香。生永昌。
味甘,溫。主傷中,補虛贏,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一名山芋,生山谷。
①舊作薯蕷,《御覽》作署豫是。
②《吳普》曰:薯蕷,一名諸署(《御覽》作署豫,作諸署。《藝文類聚》亦作諸。)。齊越,名山芋,一名修脆,一名兒草(《御覽》引云,秦楚,名玉延。齊越,名山芋。鄭趙,名山芋,一名玉延。)。神農:甘,小溫。桐君、雷公:甘(《御覽》引作苦),無毒。或生臨朐鐘山。始生,赤莖細蔓;五月,花白。七月,實青黃。八月,熟落,根中白,皮黃,類芋(《御覽》引云:二月、八月采根。惡甘遂。)。
③《名醫》曰:秦楚名玉延,鄭越名土藷。生嵩高。二月、八月采根,曝乾。
④案:《廣雅》云:玉延,藷藇,署預也。《北山經》云:景山草多藷藇。郭璞云:根似羊蹄,可食,今江南單呼為藷,語有輕重耳。《范子計然》云:藷藇,本出三輔,白色者,善。《本草衍義》云:山藥,上一字犯宋英廟諱,下一字曰蕷,唐代宗名豫,故改下一字為藥。
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久服,輕身,益氣。其根下三蟲。一名解蠡。生平澤及田野。
①《名醫》曰:一名屋菼,一名起實,一名贛。生真定。八月采實,采根無時。
②案:《說文》云: (薏),薏?,一曰薏英。 (?),一曰薏?。《廣雅》云:?,起實,薏目也。《吳越春秋》:鯀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壯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而吞之,意若為人所感,因而妊孕。《後漢書‧馬援傳》:援在交趾,常餌薏?實,用能輕身,省欲,以勝瘴。?,俗作薏,非。
味甘,寒。主風寒濕痹,乳難。消水,養五臟,益氣力,肥健。久服,耳目聰明,不飢,延年,輕身,面生光,能行水上。一名水瀉,一名芒芋,一名鵠瀉。生池澤。
①《名醫》曰:生汝南。五、六、八月采根,陰乾。
②案:《說文》云: (藚),水舄也。《爾雅》云:蕍舄。郭璞云:今澤舄,又藚,牛膚。郭璞云:《毛詩傳》云水舄也,如續斷,寸寸有節,拔之可復。《毛詩》云:言采其藚。《傳》云:藚,水舄也。陸璣云:今澤舄也。其葉如車前草大,其味亦相似,徐州廣陵人食之。
味苦,溫。主咳逆傷中。補不足,除邪氣,利九竅,益智慧,耳目聰明,不忘,強志倍力。久服,輕身,不老。葉名小草,一名棘菀①,一名葽繞②,一名細草。生川谷。
①陸德明《爾雅音義》引作蒬。
②《御覽》作要繞。
③《名醫》曰:生太山及冤句。四月采根葉,陰乾。
④案:《說文》云: (蒬),?蒬也。《廣雅》云:?蒬,遠志也。其上謂之小草。《爾雅》云:葽繞,?蒬。郭璞云:今遠志也,似麻黃,赤花,葉銳而黃。
龍膽
味苦澀。主骨間寒熱,驚癇邪氣。續絕傷,定五臟,殺蠱毒。久服,益智,不忘,輕身,耐老。一名陵游。生山谷。
①《名醫》曰:生齊朐及冤句。二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采根,陰乾。
味辛,溫。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孿,風濕,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竅,輕身,長年。一名小辛。生山谷。
①《吳普》曰:細辛,一名細草(《御覽》引云:一名小辛。)。神農、黃帝、雷公、桐君:辛,小溫。岐伯:無毒。李氏:小寒。如葵葉,色赤黑,一根一葉相連(《御覽》引云:三月、八月采根)。
②《名醫》曰:生華陰。二月、八月采根,陰乾。
③案:《廣雅》云:細條,少辛,細辛也。《中山經》云:浮戲之山,上多少辛。郭璞云:細辛也。《管子‧地員篇》云:小辛,大蒙。《范子計然》云:細辛,出華陰。色白者,善。
味甘,平。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久服,厚腸胃,輕身,延年。一名林蘭①。生山谷。
①《御覽》引云:一名禁生。《觀本》作黑字。
②《吳普》曰:石斛,神農:甘,平。扁鵲:酸。李氏:寒(《御覽》)。
③《名醫》曰:一名禁生,一名杜蘭,一名石蓫。生六安水傍石上。七月、八月采莖,陰乾。
④案:《范子計然》云:石斛,出六安。
味辛,微溫。主大風邪氣,陰痿不起。強筋骨,安五臟,補中,增志,益氣。生山谷。
①《名醫》曰:生巴郡及下邳。二月、八月采根,陰乾。
味甘,寒。主寒熱,八疽,消渴。補中,益氣。久服,輕身,延年。一名穀菜①。生山谷。
①元本誤作黑字。
②《名醫》曰:一名白草。生益州。春采葉,夏采莖,秋采花,冬采根。
③案:《爾雅》云:苻,鬼目。郭璞云:今江東有鬼目草,莖似葛,葉圓而毛,子如耳璫也,赤色叢生。《唐本》注白英云:此鬼目草也。
味甘,平。主五臟邪氣,風寒濕痹。補中,益氣,長毛髮令黑,療心懸少食常飢。久服,輕身,耳目聰明,不老。生川澤。
①《名醫》曰:生中山,二月采。
②案:《說文》云: (蘩),白蒿也。 (艾),冰臺也。《廣雅》云:蘩母,蒡葧也。《爾雅》云:艾,冰台。郭璞云:今艾,白蒿。《夏小正》云:二月采蘩。《傳》云:蘩,由胡。由胡者,繁母也。繁母者,蒡葧也。《爾雅》云:蘩,皤蒿。郭璞云:白蒿。又蘩,由胡,郭璞云:未詳。《毛詩》云;于以采蘩。《傳》云:蘩,皤蒿也。又采蘩祁祁。《傳》云:蘩,白蒿也。陸璣云:凡艾,白色者,為皤蒿。《楚詞》王逸注云:艾,白蒿也。按:皤、白,音義皆相近。艾,是藥名,《本草經》無者,即白蒿是也。《名醫》 別出艾條,非。
味辛,溫。主殺鬼精物,蠱毒惡氣。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輕身,增年。一名離母,一名鬼督郵。生川谷。
①《吳普》曰:鬼督郵,一名神草,一名閻狗。或生太山,或少室。莖,箭赤,無葉,根如芋子。三月、四月、八月采根,日乾。治癰腫(《御覽》)。
②《名醫》曰:生陳倉雍州,及太山少室,三月、四月、八月采根,曝乾。
③案:《抱朴子》云:按:仙方中,有合離草,一名獨搖,一名離母。所以謂之合離、離母者,此草為物,下根如芋魁,有游子十二枚周環之,去大魁數尺,雖相須,而實不相連,但以氣相屬耳。別說云:今醫家見用天麻,即是此赤箭根。
奄閭子
味苦,微寒。主五臟瘀血,腹中水氣,臚張留熱,風寒濕痹,身體諸痛。久服,輕身,延年,不老。生川谷。
①舊作庵閭,《御覽》作奄閭,是。
②《吳普》曰:奄閭,神農、雷公、桐君、岐伯:苦,小溫,無毒。李氏:溫。或生上黨。葉青厚兩相當。七月花白,九月實黑。七月、九月、十月采,驢馬食,仙去(《御覽》)。
③《名醫》曰:駏驢食之,神仙。生雍州,變生上黨及道邊。十月采根,陰乾。
④案:《司馬相如賦》有奄閭。張揖云:奄閭,蒿也。子可治疾。
味辛,微溫。主明目,目痛淚出。除痹,補五臟,益精光。久服,輕身,不老。一名蔑析,一名大蕺,一名馬辛。生川澤及道旁。
①《吳普》曰:析蓂,一名析目,一名榮冥,一名馬騂。雷公、神農、扁鵲:辛。李氏:小溫。四月采乾。二十日,生道旁。得細辛,良。畏乾薑、苦參、薺實。神農:無毒。生野田,五月五日采,陰乾。治腹脹(《御覽》)。
②《名醫》曰:一名大薺,生咸陽。四月、五月采,曝乾。
③案:《說文》云: (蓂),析蓂,大薺也。《廣雅》云:析蓂,馬辛也。《爾雅》云:析蓂,大薺。郭璞云:薺,葉細,俗呼之曰老薺。舊作菥,非。
味苦,平。主益氣,充肌膚,明目,聰慧,先知。久服,不飢,不老,輕身。生山谷。
①《吳普》曰:蓍實,味苦,酸,平,無毒。主益氣,充肌膚,明目,聰慧,先知。久服,不飢,不老,輕身。生少室山谷。八月、九月采實,曝乾(《御覽》)。
②《名醫》曰:生少室,八月、九月采實,日乾。
③案:《說文》云: (蓍),蒿屬,生十歲,三百莖。《史記‧龜策傳》云:蓍,百莖共一根。
味苦,平。主胸中結。益心氣,補中,增智慧,不忘。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丹芝。
味鹹,平。主癃。利水道,益腎氣,通九竅,聰察。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元芝。
味酸,平。主明目,補肝氣,安精魂,仁恕。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龍芝。
味辛,平。主咳逆上氣。益肺氣,通利口鼻,強志意,勇悍,安魄。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玉芝。
味甘,平。主心腹五邪。益脾氣,安神,忠信和樂。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金芝。
味甘,溫。主耳聾。利關節,保神,益精氣,堅筋骨,好顏色。久服,輕身,不老,延年。一名木芝。生山谷(舊作六種,今并)。
①《吳普》曰:紫芝,一名木芝。
②《名醫》曰:赤芝,生霍山。黑芝,生恆山。青芝,生太山。白芝,生華山。黃芝,生嵩山。紫芝,生高夏地上,色紫,形如桑(《御覽》)。六芝,皆無毒。六月、八月采。
③案:《說文》云: (芝),神草也。《爾雅》云:苬芝。郭璞云:芝,一歲三花,瑞草。《禮記則》云:芝栭。盧植注云:芝,木芝也。《楚詞》云:采三秀于山間。王逸云:三秀,謂芝草。《後漢書‧華佗傳》:有漆葉青?散。注引佗傳曰:青?者,一名地節,一名黃芝。主理五臟,益精氣。本《字書》無?字,相傳音女廉反。《列仙傳》云:呂尚服澤芝。《抱朴子‧仙藥篇》云: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澤漆。青者,如翠羽。黃者,如紫金。而皆光明洞徹,如堅冰也。
味辛,溫。生山谷。主五臟邪氣,女子陰中寒熱痛,癥瘕,血閉,絕子。久服,輕身,和顏色。一名萬歲。生山谷石間。
①《吳普》曰:卷柏,神農:辛。桐君、雷公:甘。(《御覽》引云:一名豹足,一名求股,一名萬歲,一名神枝,交時。生山谷。)
②《名醫》曰:一名豹足,一名求股,一名交時。生常山。五月、七月采,陰乾。
③案:《范子計然》云:卷柏,出三輔。
藍實
味苦,寒。主解諸毒,殺蠱蚑注鬼螫毒。久服,頭不白,輕身。生平澤。
①《名醫》曰:其莖葉可以染青。生河內。
②案:《說文》云: (葴),馬藍也。 (藍),染青草也。《爾雅》云:葴,馬藍。郭璞云:今大葉冬藍也。《周禮》:掌染草。鄭注云:染草,藍茜,象斗之屬。《夏小正》:五月啟灌藍。《毛詩》云:終朝采藍。《箋》云:藍,染草也。
味辛,溫。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創,婦人血閉無子。生川谷。
①《吳普》曰:芎藭(《御覽》引云:一名香果。),神農、黃帝、岐伯、雷公:辛,無毒。扁鵲:酸,無毒。李氏:生溫,熟寒。或生胡無桃山陰,或太山(《御覽》作或斜谷西嶺,或太山)。葉香細青黑,文赤如?本,冬夏叢生,五月花赤,七月實黑,莖端兩葉。三月采。根有節,似馬銜狀。
②《名醫》曰:一名胡藭,一名香果。其葉,名蘼蕪。生武功斜谷西嶺。三月、四月采根,曝乾。
③案:《說文》云: (?),?藭,香草也。 (芎),司馬相如說:?或從弓。《春秋左傳》云:有山鞠窮乎。杜預云:鞠窮所以御濕。《西山經》云:號山,其草多芎藭。郭璞云:芎藭,一名江蘺。《范子計然》云:芎藭生始無枯者,善(有脫字)。《司馬相如賦》有芎藭。司馬貞引司馬彪云:芎藭,似?本。郭璞云:今歷陽呼為江蘺。
味辛,溫。主咳逆,定驚氣,辟邪惡,除蠱毒鬼注,去三蟲。久服通神。一名薇蕪。生川澤。
①《吳普》曰:麋蕪,一名芎藭(《御覽》)。
②《名醫》曰:一名茳蘺,芎藭苗也。生雍州及冤句。四月、五月采葉,曝乾。
③案:《說文》云: (蘪),蘪蕪也。 (蘺),江蘺,蘼蕪。《爾雅》云:?茞,麋蕪。郭璞云:香草,葉小如委狀。《淮南子》云:似蛇床。《山海經》云:臭如蘪蕪。《司馬相如賦》有江蘺、麋蕪。司馬貞引樊光云:?本,一名麋蕪,根名?芷。
黃連
味苦,寒。主熱氣目痛,眦傷泣出,明目①,腸澼,腹痛,下利,婦人陰中腫痛。久服令人不忘。一名王連。生川谷。
①《御覽》引云:主莖傷。《大觀本》無。
②《吳普》曰:黃連,神農、岐伯、黃帝、雷公:苦,無毒。李氏:小寒。或生蜀郡、太山之陽(《御覽》)。
③《名醫》曰:生巫陽及蜀郡、太山。二月、八月采。
④案:《廣雅》云:王連,黃連也。《范子計然》云:黃連,出蜀郡。黃肥堅者,善。
味苦,溫。主風熱,死肌,癰傷,口乾,舌焦,癰腫不消,喉舌腫,水漿不下。久服,輕身,明目,潤澤,好顏色,不老,延年。一名石鯪。生川谷。
①《吳普》曰:落石,一名鱗石,一名明石,一名縣石,一名雲華,一名雲珠,一名雲英,一名雲丹。神農:苦,小溫。雷公:苦,無毒。扁鵲、桐君:甘,無毒。李氏:小寒,云藥中君。采無時(《御覽》)。
②《名醫》曰:一名石蹉,一名略石,一名明石,一名領石,一名縣石。生太山或石山之陰,或高山岩石上,或生人間。正月采。
③案:《西山經》云:上申之山多硌石,疑即此。郭璞云:硌,磊硌大石貌,非也。《唐本》注云:俗名耐冬,山南人謂之石血。以其包絡石木而生,故名絡石。《別錄》謂之石龍藤,以石上生者,良。
味苦,溫。主惡血,破癥結積聚,喉痹,乳難。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一名旁通,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豺羽,一名升推①。生平澤,或道旁。
①《御覽》引云:一名君水香。《大觀本》無文。
②《名醫》曰:一名即藜,一名茨。生馮翊。七月、八月采實,曝乾。
③案:《說文》云: (薺),蒺黎也。《詩》曰:牆上有薺,以茨為茅葦,開屋宇。《爾雅》云:茨,蒺藜。郭璞云:布地蔓生,細葉,子有三角,刺人。《毛詩》云:墻上有茨。《傳》云:茨,蒺藜也。舊本作蒺藜,非。
味甘,微溫。主癰疽久敗創,排膿止痛,大風痢疾,五痔鼠瘻,補虛,小兒百病。一名戴糝。生山谷。
①《名醫》曰:一名戴椹,一名獨椹,一名芰草,一名蜀脂,一名百本。生蜀郡,白水,漢中。二月、十月采,陰乾。
味甘,微溫。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多子,婦人癥瘕。久服,輕身。生山谷。
①《吳普》曰:肉蓯蓉,一名肉松蓉。神農、黃帝:鹹。雷公:酸,小溫(《御覽》作李氏:小溫。)。生河西(《御覽》作東)山陰地,長三、四寸,叢生,或代郡(《御覽》下有雁門二字)。二月到八月采(《御覽》引云:陰乾用之)。
②《名醫》曰:生河西及代郡雁門。五月五日采,陰乾。
③案:《吳普》云:一名肉松蓉,當是古本。蓉,即是容字,俗寫蓯蓉,非正字也。陶弘景云:是野馬精落地所生,生時似肉。舊作肉蓯蓉,非。
味甘,溫,無毒。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痹①,煩滿。久服,輕身。一名銅芸②。生川澤。
①《御覽》作痛。
②《御覽》作芒。
③《吳普》曰:防風,一名迥云,一名回草,一名百枝,一名?根,一名百韭,一名百種。神農、黃帝、岐伯、桐君、雷公、扁鵲:甘,無毒。李氏:小寒。或生邯鄲上蔡。正月生葉,細圓,青黑黃白,五月花黃,六月實黑。三月、十月采根,日乾。琅邪者,良(《御覽》)。
④《名醫》曰:一名茴草,一名百枝,一名屏風,一名?根,一名百蜚。生沙苑,及邯鄲,琅邪,上蔡。二月、十月采根,曝乾。
⑤案:《范子計然》云:防風,出三輔。白者,善。
味甘,平。主心腹膀胱寒熱。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輕身,益氣力,延年,神仙。生池澤。
①《名醫》曰:生河東。四月采。
②案:《玉篇》云:蒚,謂今蒲頭,有台,台上有重台,中出黃,即蒲黃。陶弘景云:此即蒲厘花上黃粉也。《仙經》亦用此。考《爾雅》苻離,其上蒚,苻離與蒲厘聲相近,疑即此。
味甘,平。主五臟心下邪氣,口中爛臭。堅齒,明目,聰耳。久服,輕身,耐老①。一名睢②。生池澤。
①《御覽》作能老。
②《御覽》云睢蒲。
③《吳普》曰:睢,一名睢石,一名香蒲。神農、雷公:甘。生南海,池澤中(《御覽》)。
④《名醫》曰:一名醮。生南海。
⑤案:《說文》云: (菩),草也。《玉篇》云:菩,香草也。又音蒲。《本草圖經》云:香蒲,蒲黃苗也。春初生嫩葉,未出水時,紅白色,茸茸然。《周禮》以為菹。
味苦,微溫。主傷寒,補不足,金創癰傷,折跌,續筋骨,婦人乳難①。久服,益氣力。一名龍豆,一名屬折。生山谷。
①《御覽》作乳癰,云崩中,漏血。《大觀本》作黑字。
②《名醫》曰:一名接骨,一名南草,一名槐。生常山。七月、八月采,陰乾。
③案:《廣雅》云:褱,續斷也。《范子計然》云:續斷,出三輔。《桐君藥錄》云:續斷,生蔓延,葉細,莖如荏大,根本黃白,有汁。七月、八月采根。
漏蘆
味苦,鹹寒。主皮膚熱,惡創,疽痔,濕痹。下乳汁。久服,輕身益氣,耳目聰明,不老,延年。一名野蘭。生山谷。
①《名醫》曰:生喬山。八月采根,陰乾。
②案:《廣雅》云:飛廉,漏蘆也。陶弘景云:俗中取根,名鹿驪。
味酸,溫。主癰疽惡創,結肉跌筋,敗創,熱氣,陰蝕不瘳。利關節。一名墻薇,一名墻麻,一名牛棘。生川谷。
①《吳普》曰:薔薇,一名牛勒,一名牛膝,一名薔薇,一名山棗(《御覽》)。
②《名醫》曰:一名牛勒,一名薔蘼,一名山棘。生零陵及蜀郡。八月、九月采,陰乾。
③案:陶弘景云:即是墻薇子。
天名精
味甘,寒。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利小便。久服輕身,耐老。一名麥句薑,一名蝦蟆藍,一名豕首。生川澤。
①《名醫》曰:一名天門精,一名玉門精,一名彘顱,一名蟾蜍蘭,一名覲。生平原。五月采。
②案:《說文》云: (薽),豕首也。《爾雅》云:茢,薽,豕首。郭璞云:今江東呼豨首,可以焰蠶蛹。《陶宏景》云:此即今人呼為豨薟。《唐本》云:鹿活草是也。《別錄》一名天蔓菁,南人呼為地松。掌禹錫云:陳藏器別立地菘條,後人不當仍其謬。
味鹹,平。主青盲,目淫,膚赤,白膜,眼赤痛,淚出。久服,益精光①,輕身。生川澤。
①《太平御覽》引作理目珠精。理,即治字。
②《吳普》曰:決明子,一名草決明,一名羊明(《御覽》)。
③《名醫》曰:生龍門。石決明,生豫章。十月采,陰乾百日。
④案:《廣雅》云:羊??,英光也。又決明,羊明也。《爾雅》云:薢茩,英光。郭璞云:英,明也。葉黃銳,赤花,實如山茱萸。陶弘景云:形似馬蹄決明。
丹參
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癥除瘕,止煩滿,益氣。一名卻蟬草。生川谷。
①《吳普》曰:丹參,一名赤參,一名木羊乳,一名卻蟬草。神農、桐君、黃帝、雷公、扁鵲:苦,無毒。李氏:大寒。岐伯:鹹。生桐柏,或生太山山陵陰。莖花小方如荏毛,根赤。四月花紫,五月采根,陰乾,治心腹痛(《御覽》)。
②《名醫》曰:一名赤參,一名木羊乳。生桐柏山及太山。五月采根,曝乾。
③案:《廣雅》云:卻蟬,丹參也。
味苦,寒。主寒濕,風痹,黃疸。補中。生川谷。
①《名醫》曰:可以染絳。一名地血,一名茹慮,一名茅蒐,一名茜。生喬山。二月、三月采根,曝乾。
②案:《說文》云: (茜),茅蒐也。 (蒐),茅蒐,茹藘。人血所生,可以染絳,從艸從鬼。《廣雅》云:地血,茹藘,茜也。《爾雅》云:茹藘,茅蒐。郭璞云:今茜也,可以染絳。《毛詩》云:茹藘在阪。《傳》云:茹藘,茅蒐也。陸璣云:一名地血,齊人謂之茜,徐州人謂之牛蔓。徐廣注《史記》云:茜,一名紅藍,其花染繪,赤黃也。
③按:《名醫》別出紅藍條,非。
飛廉
味苦,平。主骨節熱,脛重酸疼。久服,令人身輕。一名飛輕①。生川澤。
①已上四字,原本黑字。
②《名醫》曰:一名伏兔,一名飛雉,一名木禾。生河內。正月采根,七月、八月采花。陰乾。
③案:《廣雅》云:伏猪,木禾也。飛廉,?蘆也。陶弘景云:今既別有漏蘆,則非。此別名耳。
味酸,溫。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①。生山谷。
①《御覽》引云:一名會及。《大觀本》作黑字。
②《吳普》曰:五味子,一名元及(《御覽》)。
③《名醫》曰:一名會及,一名元及。生齊山及代郡。八月采實,陰乾。
④案:《說文》云: (菋),荎藸也。 (荎),荎藸草也。 (藸),荎藸也。《廣雅》云:會及,五味也。《爾雅》云:菋,荎藸。郭璞云:五味也。蔓生子,叢在莖頭。《抱朴子‧仙藥篇》云:五味者,五行之精。其子有五味。移門子服五味子十六年,色如玉女,入水不沾,入火不灼也。
味甘,溫。主益氣,去面皯①黑,色媚好②。其根味辛。主腹中寒熱邪氣。利小便。久服,不飢,輕身。一名筋根。花,一名金沸③。生平澤。
①《御覽》作?。
②《御覽》作令人色悅澤。
③《御覽》引云:一名美草。《大觀本》作黑字。
④《名醫》曰:生豫州。五月采,陰乾。
⑤案:陶弘景云:東人呼為山薑,南人呼為美草。《本草衍義》云:世又謂之鼓子花。
蘭草
味辛,平。主利水道,殺蠱毒,辟不祥。久服,益氣,輕身,不老,通神明。一名水香。生池澤。
①《名醫》曰:生大吳。四月、五月采。
②案:《說文》云: (蘭),香草也。《廣雅》云:?,蘭也。《易》:其臭如蘭。鄭云:蘭,香草也。《夏小正》:五月蓄蘭。《毛詩》云:方秉?分。《傳》云:?,蘭也。陸璣云:?,即蘭,香草也。其莖、葉似藥草澤蘭。《范子計然》云:大蘭,出漢中三輔。蘭,出河東宏農,白者善。元楊齊賢注李白詩引《本草》云:蘭草、澤蘭,二物同名。蘭草,一名水香,云都梁是也。《水經》:零陵郡,都梁縣西小山上,有渟水,其中悉生蘭草,綠葉紫莖。澤蘭,如薄荷,微香,荊湘嶺南人家多種之,與蘭大抵相類。顏師古以蘭草為澤蘭,非也。
味苦,平。主婦人陰中腫痛,男子陰痿濕癢,除痹氣,利關節,癲癇,惡創。久服,輕身。一名蛇米。生川谷及田野。
①《吳普》曰:蛇床,一名蛇珠(《御覽》)。
②《名醫》曰:一名蛇粟,一名虺床,一名思鹽,一名繩毒,一名棗棘,一名墻蘼。生臨淄。五月采實,陰乾。
③案:《廣雅》云,蛇粟,馬床,蛇床也。《爾雅》云:盱虺床。《淮南子‧泛論訓》云:亂人者,若蛇床之與蘼蕪。
味苦,寒。主膀胱熱。利小便,補中,益精氣。久服,耳目聰明,輕身,耐老。一名地葵①。生平澤及田野。
①《御覽》引云:一名地花,一名地脈。《大觀本》無一名地花四字。脈,作麥,皆黑字。
②《名醫》曰:一名地麥。生荊州。八月、十月采實,陰乾。
③案:《廣雅》云:地葵,地膚也。《列仙傳》云:文賓服地膚。鄭樵云:地膚,曰落帚,亦曰地掃。《爾雅》云:荓,馬帚,即此也。今人亦用為帚。
味苦,平。主大熱,火創,身熱煩,邪惡氣。花,主女人漏下赤白,輕身,明目。一名戒火,一名慎火①。生川谷。
①《御覽》引云:一名水母。《大觀本》作黑字,水作火。
②《名醫》曰:一名火母,一名救火,一名據火。生太山。四月四日、七月七日采,陰乾。
③案:陶弘景云:今人皆盆養之于屋上,云以辟火。
味苦,平。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久服,輕身,益氣,耐老②。生邱陵阪岸上。
①《御覽》作茵塵蒿。
②《御覽》作能老。
③《吳普》曰:因塵,神農、岐伯、雷公:苦,無毒。黃帝:辛,無毒。生田中,葉如藍,十一月采(《御覽》)。
④《名醫》曰:白兔食之,仙。生太山。五月及立秋采,陰乾。
⑤案:《廣雅》云:因塵,馬先也。陶弘景云:《仙經》云:白蒿,白兔食之仙,而今茵陳乃云此,恐非耳。陳藏器云:茵蔯,經冬不死,因舊苗而生,故名茵陳,後加蒿字也。據此,知舊作茵陳蒿,非。又按:《廣雅》云:馬先,疑即馬新蒿,亦白蒿之類。
杜若
味辛,微溫。主胸脅下逆氣,溫中,風入腦戶,頭腫痛,多涕淚出。久服,益精①,明目,輕身。一名杜衡②。生川澤。
①《藝文類聚》引作益氣。
②《藝文類聚》引作蘅,非。
③《名醫》曰:一名杜連,一名白連,一名白苓,一名若芝。生武陵及冤句。二月、八月采根,曝乾。
④案:《說文》云: (若),杜若,香艸。《廣雅》云:楚蘅,杜蘅也。《西山經》云:天帝之上有草焉,其狀如葵,其臭如蘼蕪,名曰杜蘅。《爾雅》云:杜,土鹵。郭璞云:杜蘅也,似葵而香。《楚詞》云:采芳州兮杜若。《范子計然》云:杜若,生南郡漢中。又云:秦蘅,出于隴西天水。沈括《補筆談》云:杜若,即今之高良薑。後人不識,又別出高良薑條,按:《經》云:一名杜衡,是《名醫》別出杜蘅條,非也。衡,正字,俗加草。
沙參
味苦,微寒。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久服利人。一名知母。生川谷。
①《吳普》曰:白沙參,一名苦心,一名識美,一名虎須,一名白參,一名志取,一名文虎。神農、黃帝、扁鵲:無毒。岐伯:鹹。李氏:大寒。生河內川谷,或般陽瀆山,三月生,如葵,葉青,實白如芥,根大白如蕪菁。三月采(《御覽》)。
②《名醫》曰:一名苦心,一名志取,一名虎須,一名白參,一名識美,一名文希。生河內及冤句,般陽續山。二月、八月采根,曝乾。
③案:《廣雅》云:苦心,沙參也,其蒿,青蓑也。《范子計然》云:白沙參,出洛陽白者,善。
味苦,平。主蛇虺,蜂蠆,猘狗,菜肉蠱毒,鬼注。一名白葛。生山谷。
①《吳普》曰:白兔藿,一名白葛穀(《御覽》)。
②《名醫》曰:生交州。
③案:陶弘景云:都不聞有識之者,想當似葛耳。《唐本》注云:此草荊襄山谷大有,俗謂之白葛。
味辛,溫。主鬼物,百精,蠱毒,疫疾,邪惡氣,溫瘧。久服,強悍,輕身。一名鬼督郵。生山谷。
①《吳普》曰:徐長卿,一名石下長卿。神農、雷公:辛。或生隴西。三月采(《御覽》)。
②《名醫》曰:生太山及隴西。三月采。
③案:《廣雅》云:徐長卿,鬼督郵也。陶弘景云:鬼督郵之名甚多,今俗用徐長卿者,其根正如細辛,小短扁扁爾,氣亦相似。
石龍芻
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氣,小便不利,淋閉,風濕,鬼注,惡毒。久服,補虛羸,輕身,耳目聰明,延年。一名龍須,一名草續斷,一名龍珠。生山谷。
①《吳普》曰:龍蒭,一名龍多,一名龍須,一名續斷,一名龍本,一名草毒,一名龍華,一名懸莞。神農、李氏:小寒。雷公、黃帝:苦,無毒。扁鵲:辛,無毒。生梁州。七月七日采(《御覽》此條,誤附續斷)。
②《名醫》曰:一名龍華,一名懸莞,一名草毒。生梁州濕地。五月、七月采莖,曝乾。
③案:《廣雅》云:龍木,龍須也。《中山經》云:賈超之山,其中多龍修。郭璞云:龍須也,似莞而細。生山石穴中。莖列垂,可以為席。《別錄》云:一名方賓。鄭樵云:《爾雅》所謂?鼠莞也。舊作蒭,非。
味苦,平。主風濕痹,歷節痛,驚癇,吐舌,悸氣,賊風,鼠瘻,癰腫。一名糜銜。生川澤。
①《吳普》曰:薇?,一名糜?,一名無顛,一名承膏,一名丑,一名無心(《御覽》)。
②《名醫》曰:一名承膏,一名承肌,一名無心,一名無顛。生漢中及冤句、邯鄲。七月采莖葉,陰乾。
味辛,溫。主泄利①,腸澼,殺蟲,蠱毒。去邪惡結氣,止痛除熱。花,主見鬼精物,多食令人狂走。久服輕身,通神明。生川谷。
①舊作痢,《御覽》作泄利。
②《吳普》曰:云實,一名員實,一名天豆。神農:辛,小溫。黃帝:鹹。雷公:苦。葉如麻,兩兩相值,高四、五尺,大莖空中,六月花,八月、九月實,十月采(《御覽》)。
③《名醫》曰:一名員實,一名云英,一名天豆。生河間。十月采,曝乾。
④案:《廣雅》云:天豆,云實也。
王不留行
味苦,平。主金創。止血逐痛,出刺,除風痹內寒。久服,輕身,耐老①,增壽。生山谷。
①《御覽》作能老。
②《吳普》曰:王不留行,一名王不流行。神農:苦,平。岐伯、雷公:甘。三月、八月采(《御覽》)。
③案:鄭樵云:王不留行,曰禁宮花,曰剪金花。葉似槐,實作房。
味甘,辛①。主解百毒,殺百老物殃鬼,辟溫疾,障邪毒蠱。久服,不夭②。一名周升麻③。生山谷④。
①《大觀本》作甘,平。
②《大觀本》作:主解百毒,殺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瘴氣,邪氣蟲毒。此用《御覽》文。
③《大觀本》作周麻。
④舊作黑字。據《吳普》有云:神農:甘。則《本經》當有此,今增入。
⑤《吳普》曰:升麻,神農:甘(《御覽》)。
⑥《名醫》曰:生益州。二月、八月采根,日乾。
⑦案:《廣雅》云:周麻,升麻也(此據《御覽》)。
味甘,寒。主五臟邪氣,風寒濕痹。益氣,補腦髓,堅筋骨。久服,耳目聰明,不飢,不老,增壽。巨勝苗也。生川谷①。
①舊在米穀部,非。
②《吳普》曰:青襄,一名夢神。神農:苦。雷公:甘(《御覽》)。
③《名醫》曰:生中原。
④案:《抱朴子‧仙藥篇》云:《孝經‧援神契》曰:巨勝,延年。又云:巨勝,一名胡麻。餌服之,不老,耐風濕,補衰老也。
味甘,溫。主大風邪氣,濕痹寒痛。久服,輕身,益壽,耐老。一名冬葵子①。
①舊在《唐本》退中,無毒,今增。
②《名醫》曰:生河東。
③案:《水經注》解縣引《神農本草》云:地有固活、女疏、銅芸、紫苑之族也。陶弘景云:方藥亦無用此者,乃有固活丸,即是野葛一名。此又名冬葵子,非葵菜之冬葵子,療體乖異。
味苦,微溫。主風寒濕痹,身重,四肢疼酸,寒邪歷節痛。生川谷①。
①舊在《唐本》退中,無毒,今增。
②《名醫》曰:一名別枝,一名別騎,一名鱉羈。生藍田。二月、八月采。
③案:陶弘景云:方家時有用處,今俗亦絕耳。
味苦。主胸脅下痛,邪氣,腹間寒熱,陰痹。久服,輕身,益氣,耐老①。生川澤②。
①《御覽》作補益,能老。
②舊在《唐本》退中,無毒,今增。
③《名醫》曰:生漢中。五月采。
④案:陶弘景云:方藥不復用,俗無識者。
味苦,平。主久咳上氣,腸中虛羸,女子陰蝕,漏下赤白沃。一名百歲城中木。生山谷①。
①舊在《唐本》退中,無毒,今增。
②《吳普》曰:淮木,神農、雷公:無毒。生晉平陽河東平澤。治久咳上氣,傷中羸虛,補中益氣(《御覽》)。
③《名醫》曰:一名炭木。生太山。采無時。
④案:李當之云:是樟樹上寄生樹,大銜枝在肌肉,今人皆以胡桃皮當之,非也。桐君云:生上洛,是木皮,狀如厚朴,色似桂白,其理一縱一橫,今市人皆削乃以厚朴,而無正縱橫理,不知此復是何物,莫測真假,何者為是也。
上草,上品七十三種,舊七十二種。考六芝當為一,升麻當白字,米穀部誤入青襄,《唐本》退六種,姑活,屈草,淮木,皆當入此。
《木部上品》
味辛,溫。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生山谷。
①《名醫》曰:生南海。
②案:《說文》云: (桂),江南木,百藥之長,梫桂也。《南山經》云:招搖之山多桂。郭璞云:桂,葉似枇杷,長二尺餘,廣數寸。味辛,白花,叢生山峰,冬夏常青,間無雜木。《爾雅》云:梫,木桂。郭璞云:今人呼桂皮厚者,為木桂,及單名桂者,是也。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
味辛,溫。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為諸藥先聘通使。久服,輕身,不老,面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生山谷。
①《名醫》曰:生交址桂林岩崖間。無骨,正圓如竹。立秋采。
②案:《楚詞》云:雜申椒與菌桂兮。王逸云:椒,桂,皆香木。《列仙傳》云:范蠡好服桂。
味苦,溫。主疽,惡創,頭瘍,白禿,疥瘙風氣。安五臟,除熱。久服,輕身,不老,延年。一名松膏,一名松肪。生山谷。
①《名醫》曰:生太山。六月采。
②案:《說文》云: (松),木也,或作 (窠)。《范子計然》云:松脂,出隴西。松膠者,善。
味苦,寒。主五內邪氣熱,止涎唾,補絕傷,五痔,火創,婦人乳瘕,子藏急痛。生平澤。
①《名醫》曰:生河南。
②案:《說文》云: (槐),木也。《爾雅》云:欀,槐大葉而黑。《郭璞》云:槐樹葉大而色黑者,名為欀,又守宮槐葉,晝聶宵炕。《郭璞》云:槐葉晝日聶合,而夜炕布者,名為守宮槐。
味苦,寒。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痹。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①。一名杞根,一名地骨,一名枸忌,一名地輔。生平澤。
①《御覽》作耐老。
②《吳普》曰:枸杞,一名枸己,一名羊乳(《御覽》)。
③《名醫》曰:一名羊乳,一名卻暑,一名仙人杖,一名西王母杖。生常山及諸邱陵阪岸。冬采根,春夏采葉,秋采莖實,陰乾。
④案:《說文》云: (?),枸杞也。 (杞),枸杞也。《廣雅》云:地筋,枸杞也。《爾雅》云:杞,枸?。郭璞云:今枸杞也。《毛詩》云:集子苞杞。《傳》云:杞,枸?也。陸璣云:苦杞秋熟,正赤,服之,輕身,益氣。《列仙傳》云:陸通食橐盧木實。《抱朴子‧仙藥篇》云:象柴,一名托盧是也,或名仙人杖,或云西王母杖,或名天門精,或名卻老,或名地骨,或名枸杞也。
味甘,平。主驚悸。安五臟,益氣,除濕痹。久服,令人悅澤美色,耳目聰明,不飢,不老,輕身,延年。生山谷。
①《名醫》曰:生太山,柏葉尤良。田四時各依方面采,陰乾。
②案:《說文》云: (柏),鞠也。《廣雅》云:栝,柏也。《爾雅》云:柏,椈。《郭璞》云:禮記曰:鬯臼以椈。《范子計然》云:柏脂,出三輔。上,升價七千。中,三千一斗。
味甘,平。主胸脅逆氣①,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乾。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一名茯菟②。生山谷。
①《御覽》作疝氣。
②《御覽》作茯神。案:原本云:其有抱根者,名茯神。作黑字。
③《吳普》曰:茯苓通神。桐君:甘。雷公、扁鵲:甘,無毒。或生茂州大松根下,入地三丈一尺。二月七日采(《御覽》)。
④《名醫》曰:其有抱根者,名茯神。生太山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陰乾。
⑤案:《廣雅》云:茯神,茯苓也。《范子計然》云:茯苓,出嵩高三輔。《列仙傳》云:昌容采茯苓,餌而食之。《史記》褚先生云:《傳》曰:下有伏靈,上有兔絲。所謂伏靈者,在兔絲之下,狀似飛鳥之形。伏靈者,千歲松根也,食之不死。《淮南子‧說林訓》云:茯苓掘,兔絲死。舊作茯,非。
味甘,平。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氣。久服,輕身,不飢。其實尤良。一名零榆。生山谷。
①《名醫》曰:生穎川。三月采皮,取白,曝乾。八月采實。
②案:《說文》云: (榆),白枌。 (枌),榆也。《廣雅》云:柘榆,梗榆也。《爾雅》云:榆,白枌。郭璞云:枌榆,先生葉,卻著莢,皮色白。又藲荎,郭璞云:今云刺榆。《毛詩》云:東門之枌。《傳》云:枌,白榆也。又山有藲。《傳》云:藲,荎也。陸璣云:其針刺如柘,其葉如榆,淪為茹,美滑如白榆之類,有十種,葉皆相似,皮及木理異矣。
味酸,平。主心腹寒熱,邪結氣聚,四肢酸疼,濕痹。久服,安五臟,輕身,延年。生川澤。
①《名醫》曰:生河東。八月采實,陰乾,四十日成。
②案:《說文》云: (樲),酸棗也。《爾雅》云:樲,酸棗。《郭璞》云:味小實酢。《孟子》云:養其樲棘。《趙岐》云:樲棘,小棘,所謂酸棗是也。
味苦,寒。主五臟腸胃中結熱,黃疸,腸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陰陽蝕創。一名檀桓。生山谷。
①《名醫》曰:生漢中及永昌。
②案:《說文》云: (檗),黃木也。《司馬相如賦》有?。張揖云:檗木,可染者。顏師古云:?,黃?也。
味辛,溫,無毒。主絕傷,補中,續筋骨,填髓腦,安五臟,五緩六急,風寒濕痹。生漆,去長蟲。久服,輕身,耐老。生川谷。
①《名醫》曰:生漢中。夏至後采,乾之。
②案:《說文》云: (桼),木汁,可以?物,象木形,漆如水滴而下。以漆為桼水字。《周禮》載師云:漆林之征。鄭元云:故書漆林為桼林。杜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色石南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