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全球三大信用评级级机构哪家靠谱,有什么好建议吗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
下调评级究竟对中国有多大影响?
06:59:00&&&&
  关注财经圈的小伙伴,最近是不是被信用评级机构刷屏了?
  3月2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将中国的长期主权债务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随后更把中国的25家非保险金融机构、8家保险公司、38家国有企业以及34家市政基础设施公司的评级展望下调为负面。
  接下来,3月31日,另一家国际评级机构标普也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中移动、中海油、中石化等20家企业的评级展望也被下调至负面。
  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相继作出回应,指出评级机构观点过于悲观。财政部长楼继伟甚至公开表示,不“care”评级机构的评级。
  之后4月6日,另一家国际著名评级机构惠誉也终于出声了,其并没有跟风看淡中国,而是维持了对中国信用评级的“稳定”展望。
  那么信用评级机构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什么引起了这场轩然大波?
  1.信用评级机构到底是何方神圣?
  在金融市场中,评级机构只是一个中介,并不涉及到资产的买卖,而是由经济、法律、财务方面的专业人士组团,对主权国家及地区、各类债券、证券发行人等对象作出等级评定。
  简单来说,这就好比各类资产在参加一场比试,而评级机构就是其中的评委,负责按资产优劣情况进行打分,当然,这个分数并不会直接决定资产的“生死”,但会呈现在投资者面前,影响到投资者的判断。
  换一个例子来理解,消费者如果在电商平台上消费,会参考商品评价和打分,而信用评级机构给出的评级,就类似于这个打分,如果资产的分数很低,那自然很难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信用评级的核心作用在于揭示债务的信用风险,减少信息不对称;同时,有利于发债人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最后,也有利于金融监管当局建立和维护稳定的金融市场秩序。
  一般来说,评级的最高等级是AAA级,接下来有AA级和A级,A级以上资产属于优质资产,投资风险较小。在A之后,还有BBB、BB、B、CCC、CC、C等多个分级,资产质量也相应递减。
  2.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什么来头?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权威信用评级机构只有三家,正是上文提到的:美国标准·普尔公司和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和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
  标普最初由亨利·普尔于1860年成立,后由普尔出版公司和标准统计公司在1941年合并而成。美国三大股指之一的标普500指数,就是由标普公司编制发表。
  同样位于美国的穆迪,则是在1900年成立,创始人为约翰·穆迪,正是他开创了对铁路债券进行信用评级的先河。
  唯一一家位于欧洲的评级机构惠誉,是这三家中最年轻的,由约翰·惠誉在1913年创办,但它同时也是三家机构中最早进入中国的。
  这三家机构见证了多年来全球金融市场的跌宕浮沉,终于成为目前评级市场的三大巨擘。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将标普、穆迪和惠誉国际列为“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NRSRO)”,自此确立了这三家机构在国际评级市场的至高地位。
  财政部长楼继伟甚至公开表示,不care评级机构的评级,不用给他们“拜码头”。&&东方IC&资料图
  3.它们的评级靠谱吗?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奚君羊认为,国际机构的评级方法并不一定适应中国国情。
  他说:“主权评级主要是根据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数据来判断,我国确实是出现了指标不利的现象,同时,评级机构还需要对未来变化趋势作出推测,那么就会含有很强的主观因素。”
  因此,评级机构的结果是否客观、可靠,其实很难认定。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的经济环境与西方国家大相径庭,而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相对更适应西方国家,直接生搬硬套到中国来就会过于机械。
  奚君羊解释说:“中国的状况是有一定特殊性的。比如说,中国的国有企业很多,而国有企业是受到政府支持的,但国际机构并不会考虑这一点,只是用评判西方私人企业的方法来做评级。宏观经济也是这样,我国经济是受到政府支撑的,政府会有很多措施,但是西方政府讲究不作为,让市场机制自发运行,只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以使用,影响能力有限。”
  主观判断时的不够可靠,加上惯性思维引导,势必导致判断结果与实际情况脱节。因此,奚君羊表示,对于国际机构的判断结果,不妨“看过就算”。
  4.中国的评级机构影响力几何?
  中国评级市场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末。1992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成立中诚信,成为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从事信用评级、金融债券咨询和信息服务的股份制非银行金融机构。
  中诚信集团董事长、创始人毛振华曾表示,在创办公司之初,中国还没有评级公司,当他去游说相关领导批准中诚信的金融业务许可证时,很多领导甚至还不知道评级是什么。相比之下,美国是世界上债券市场最发达的国家,因此才会诞生为这个行业服务的评级公司,但当时中国的债券市场尚未成型,可以说评级市场也就成了一个先天不足的市场。
  此后,评级机构数量节节攀升,一度达到上百家,而几次评级市场规范化整合又使得数量略有下降。以市场份额占有率计算,目前国内位居前列的是中诚信国际评级有限公司、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
  华泰证券研究所高级宏观分析师宋雪涛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国内信用评级市场处于垄断竞争格局。在债券评级业务市场中,前三家机构的市场占有率总计高达90%以上。
  宋雪涛认为,由于中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信用评级行业的法规,而是分散在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各家机构的管理办法之中,因此目前我国的评级行业处于多头监管状态,这就导致市场管理相对混乱。
  当然,国际机构不会错过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一早就将触角伸向国内,加上国内行业保护薄弱,导致国际评级巨头渗透进入中国市场。
  中诚信在2006年被穆迪收购了49%的股权,几乎与此同时,联合国际也被惠誉收购了49%的份额,上海新世纪则在2009年与标普签订了合作协议。至此,国内最大四家全国性的信用评级公司中,只有大公国际保持了纯正的中国血统。
  那么,既然国外机构并不真正了解中国,为什么不让国内机构来做评级呢?
  奚君羊对澎湃新闻记者解释:“确实,我们中国也有信用评级机构,比如说大公国际,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但是总的来说,国际知名度还比较小,因为历史太短了,成立还不到10年,所以权威性和可靠性还需要历史检验,信誉度也还需要培育。”
  确实,国内的评级机构毕竟起步较晚,竞争力不强,因此并未在广大投资者,尤其是国际投资者中树立公信力。换言之,虽然中国有评委打分,但最终裁判团并不相信这位评委,那么评委的打分也就失去了意义。
  “第二个原因,主权评级,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情况的判断,如果自己评自己,在国际上认可度很小的,大家肯定会有怀疑,所以不可能中国的评级机构自己来评。”奚君羊说道。
  5.国际评级机构看淡,我们应该不安吗?
  全球来看,标普、穆迪和惠誉三分天下,一统江湖,正因为如此,中国的信用评级展望接连两度受挫,才会好像引爆了重磅炸弹,让市场如此不安。那么,穆迪和标普下调评级展望,对中国的实际影响到底有多大?
  奚君羊坦言,确实会产生有一些影响。他向澎湃新闻记者这样分析:“信用评级机构下调主权评级确实会产生一定影响,因为国际上有大量的企业和经济主体,本身对一个国家的了解是有局限性的,有些公司是没有研究能力的,就时候就会直接参考评级机构的结论。另外,一般来说,信用评级主要针对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主权评级,第二是企业评级。如果主权评级被下调,意味着机构认为这个国家整体经济是不好的,而整体经济环境又是对该国企业评级的基础,所以会导致该国企业的评级也有可能调低。”
  这样就会对中国企业的海外融资产生影响。
  当然,影响的大小程度不可一概而论,还是要看不同时期。奚君羊解释:“如果大家本来就已经怀疑这个国家的经济前景了,这时候又出现了负面评级,那么影响就会被放大;如果不是本身就有怀疑,负面评级的影响就会打折扣。”
  至于这次事件,奚君羊认为影响就较微弱,因为下调评级而引发资本大规模流出中国的可能性也不大。他说:“对于不了解情况、对中国搞不清楚的投资者会产生影响。但即使我们国家真的有不利情况,对比其他国家来说也已经很好了,所谓的不好是跟过去的情况比,对比其他国家那还是相当好的。所以国际上也不会全盘接收(评级结果)的,会打个折扣。”
  其实,国际评级机构忧虑的中国经济问题,主要包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过高,以及改革进程滞后。对此,中债资信主权团队高级分析师陈曦作出解读,认为所谓的暗藏风险其实不足为惧。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发展程度差异较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还有许多短板,加上新兴产业的崛起,以及传统行业的升级转型,都为投资提供了空间。”陈曦补充指出,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消费占GDP的比重有望逐步提升,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新的驱动力。
  另一方面,陈曦认为,对于体量巨大、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中国而言,东欧国家的“休克疗法”并不适用,渐进式改革反而有助维持经济社会总体稳定。
  宋雪涛同样认为,影响不大。他说:“许多评级公司观点的变化对市场参与者来说是滞后的,评级或评级展望的变化并不一定影响债券价格或收益率。另外,由于过去半年多来,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开始对借外债变得更为谨慎,用外币融资的需求正在减少,这些国际评级对我国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不会太大。”
  事实上,从评级展望下调之后的市场表现来看,境内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人民币汇率走势并未受到展望下调的影响,境外主权债券收益率、离岸人民币汇率也没有因此出现波动,说明市场投资者还是保持了较强的信心和良好的预期。
  此外,澎湃新闻记者还发现,即使是外资机构,也并没有全盘接受穆迪和标普的悲观看法。
  麦格理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胡伟俊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对于评级下调,中国应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他坦言,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由来已久,对于大多数海外投资者来说,阅读中国经济数据是一件苦差事,而要理解中国的政策框架和经济结构更是难上加难。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也以“影响不大”回应记者提问。他向澎湃新闻记者解释道:“关键是中国经济正在企稳,以及人民币稳定。”
  在他看来,中国完全可以避免经济危机,一则因为中国储蓄率高企,国内需求逐渐提升,二则是因为高杠杆率主要存在于资本市场,这一点通过金融改革的推荐可以得到改善,此外,中国政府拥有成功解决类似问题的历史经验,恰如惠誉在报告中所说,中国不太可能出现“硬着陆”的情况。
编辑:孙正平&&&&
来源:澎湃新闻网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0) 传真:(010) 电子邮箱: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 Email:guisheng.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大公的P2P信用评级靠谱吗?为什么?
最近P2P界被炒的火热的不是P2P行业本身的发展问题,而是由大公国际对陆金所和积木盒子的一份信用评级报告引发的口水大战。媒体、投资人争相出头,或挺大公国际,或撑陆金所、积木盒子,忙的不亦乐乎。一夜之间火的好像不是陆金所和积木盒子,而是大公国际。
按投票排序
今天有人问笨虎,大公国际是个什么鬼?干嘛老黑P2P平台?黑的还都是一些排名靠前的大平台,难道是故意和P2P行业做对的么?要回答这一连串的问题,大概得先普及下信用评级机构的概念。简单的说,评级机构的主要业务是从违约风险的角度出发,把金融市场上的各类证券区分出三六九等;假设只有ABC三级,就是A类证券最安全,C类证券最危险。评级机构一般不做股票评级,主要是给债券评级。这也是国内许多人不了解评级机构的原因:炒股的人一抓一大把,投资过公司债券的人少之又少。在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上,评级机构的影响力是举足轻重的。比如欧债危机期间,国际知名评级机构连续调降欧猪国家(没有打错,是猪)的主权信用评级,使得这些国家发行的政府债券被市场抛售,融资成本越来越高,逼近破产的边缘。就连美国国债也曾被这些信用评级机构调降过评级,逼中国这个最大的债主减持美债;又促使贵金属猛涨,推动了前两年中国大妈的一轮抢金热潮。你看,不管你是否了解这些评级机构,它们都悄无声息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们就是美国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S&P)、穆迪(Moody)和惠誉国际(Fitch),分别始创于1860年、1900年和1913年,已经在全球呼风唤雨1个多世纪了。自从1975年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认定资格后,这三巨头几乎垄断了国际评级行业。但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没有自己的评级机构并不是件好事。于是,经过央行和当时国家经贸委的批准,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1994年在中国成立。大公国际虽是有政府支持的完全内资机构,也有一支专业研究队伍。但地位却比较尴尬:做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吧,在国际上得不到认可只能自娱自乐;做本土企业的信用评级吧,又拼不过另外两家中国评级机构中诚信和联合资信(分别被穆迪和惠誉参股49%)。所以,大公国际必须另谋生存发展之道。前几年,还有媒体曝光过大公业务员向评级对象打包票:最低也是AA级;按信用等级收取评估费用的利益黑幕。于是乎,那么多P2P平台被大公国际拉黑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1)大公国际的研究团队习惯于评价国家主权信用或者银行企业信用,再研究P2P平台就好像一直在重点学校当老师突然被调到了“流氓学校”任教;(2)P2P是一个相对的新领域,是其它评级机构还没有开发过的处女地;拉黑P2P能迅速增加大公国际的知名度,提高其市场影响力。(3)大公国际拉黑平台有8条认定标准;拿这8条标准去套国内的P2P平台几乎一套一个准;所以,拉黑谁不拉黑谁呢?这真是一条财路啊。详见我的知乎专栏
前面说的有点不接地气啊。。。。参看一下,前几天刚刚我在网贷之家的一篇专栏大公国际是P2P评级界的郎咸平最近几个月来,大公国际成为互联网行业的热门话题。前两天,在某一知名的互联网金融群里,有人询问如何看待大公国际的“黑名单”事件,以及彼此的“撕逼大战’。以前思考过这个问题,今天系统的整理一下观点。  首先,申明一下:笔者是行业相关从业人员,可能没法做到绝对中立;尽可能保证自己分析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国内外评级机构简介  在国际上,有三家著名的评级机构:穆迪(Moody's), 标准普尔(S&P)和惠誉(Fitch)。  这三家机构都成立在20世纪初期,凭借长期的独立客观和公司声誉,奠定了自己在债券评级领域的地位。  国内目前有四家相对知名度高一点的评级机构:中诚信(穆迪持股49%)、大公国际、联合资信、新世纪;还有不太知名的东方金城、鹏元。  国内的这几家机构成立时间不长,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成立的。更多时候,国内的评级机构是不被人重视的。  即便是在企业贷款时,银行要求相关企业给出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那也是里面相关利益输送的结果(评级机构让银行要求贷款企业评级,企业就需要找评级单位;企业在支付评级钱后,评级机构在给银行返点)。由于丧失客观性、独立性等问题,因而评级机构发展十分有限。  然而不管怎么评价国内四大评级机构,大公已经是国内最为顶尖的机构了。(悲哀啊)  评级机构的主要业务是对债券评级以及相关的信息服务。由于P2P行业实质是债权的流转,因而与评级机构的业务范围高度吻合,它们有资格去给P2P平台定级。郎咸平其人以及中国化的MBO  最早知道郎咸平其人是从2004年的“郎顾之争”知道此人的。  顾雏军是当时罕见的资本大亨,“腾挪闪转”资本运作手段惊人,格林柯尔的掌门人。在那个激情岁月的年代,前脚刚刚有“德隆系”的崩盘;后脚就爆发著名的“郎顾之争”;在面对大规模国企股份改革,涉及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以各种方式鲸吞国有资产。本国的所谓学术精英们大多沉默不语,没人发出声响。  在2004年郎咸平在复旦大学的演讲《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后,这些事情才逐渐公开讨论,知识份子们才开始爆发大规模讨论:国资变民资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以及背后的实质问题国有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对国有资产的MBO化是否合理,该如何进行国有股份制企业改革。  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大家也冷静下来了。客观总结当年的事件:郎当时的诸多言论,应该说很好也很正确,但是不符合中国的一些国情。也就是说他的有点洋气、不成熟、也不接地气。像很多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异国他乡,不合当地风俗。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对民众的呼唤,让广大人们注意到此事件的严重性,以及背后的问题。实实在在的促进了我国国企改革的进程。(比那些知名没有良知、沉默不语专家好多了)大公国际的黑名单  大公国际自从今年一月份开始,公布“黑名单”榜,大量的P2P平台上榜,其中在包括行业最靠前的那些平台。可以说,现在不上此榜,反而稀缺。  由于是得罪了整个行业(犹如当年整个国企大改革,郎的某些言论等罪了整个国企职业经理人阶层),大公国际成为众矢之的,业界人人口诛笔伐。  郎是当时非常知名的专家,大公国际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评级机构,面临的境况实在太像了。  从动机来分析,郎咸平至此一战,在国内树立起非常高的知名度。他参与的《郎眼财经》等节目收视率一直很高,可谓是名利双收。  大公国际目前对网贷的评级,客观的讲:方法很有问题。模型理论运用超出了适用范围,完全是把P2P债券当做那些国债、地方债以及上公司债处理。评级要求也是,没有系统的分析实际情况,瞎用那些评级模型。  应该说,大公国际犯了众怒,捅了马蜂窝,把P2P行业最后的一层纱布揭开了。引发一片骂声关。(大公完全有炒作嫌疑)  但是客观来说,它促进了人们对行业关注,使更多人去了解事情原本的面目。它最终的走向,笔者也是看好的。  当然,要说明一点的是:评级机构不是神,它也会犯严重的错误。  例如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他们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对CDO、CDS评级上大错误;国内呢,大公国际在2010年的铁道部债券评级一事。这些都是他们的错判。 国内P2P存在的问题  现在,笔者可以很自信的说一句:行业内没有那一家平台是完全合规、没有任何问题或者前科劣迹的。  不管是资金池、第三方账户托管、风控系统、信息透明、监管政策等等,很多都有问题。  马云曾说过:问题越大的地方,机会越多。  正是因为这么多问题的存在,才导致互联网金融的火热,才有这么大的市场,才有这么多人奋不顾身投入到这个行业;更有那些千千万万的投资者加入网贷投资中,获取相关的风险收益(笔者认为p2p投资非保本的微小风险投资)。  但是,由于行业不成熟,投资人群未充分开发,平台也确实有自身的苦衷。笔者表示能够理解。  然而行业内对于大公的态度,以拒绝、隐瞒、不承认等为主调,笔者是不认同。一个想把平台发展成为百年老店的企业,不应该如此对待这件事。简单“拉黑”处理,真不是一个追求长远公司眼界。  大部分投资人或者潜在的投资人,应该说:不怕平台有问题、有原罪,也不怕大公国际的那些黑名单,反而他们更害怕平台你去逃避、不面对现实,自己骗自己也骗别人,说一点问题也没有。出了一点事,就跑路不负责。  现在想想某些平台说自己坏账率为零,真心发觉搞笑。  相反,笔者更期待这种场面:平台真有自信,对大公说:“来,你派人来查我啊,让你来看,我承认我可能会出现问题,但我正在全力以赴的改正,希望你能客观做出相关符合国情的模型,予以评级。”反而是大公不敢前来,因为他肚子里没货,P2P评级模型开发,合理的评级,这是需要长久的积累和验证的。  P2P行业,应该勇敢的面对这些情况。笔者也看好这个行业,更何况我也是从业者。还是那句话:不怕你有问题,就怕你隐瞒,拒绝改正。总结一下如下:  一是整体环境,大公国际和郎比较相似,都是犯了行业众怒,惹了相关一大批利益相关者;  二是基本手段,企图以某种标新立异的方式(甚至有炒作嫌疑),让大家去认识事情的原本面目。  三是目前效果,达到了大量关注,事情可能会继续升温。  四是个体结果,郎现在名利双收,虽现在做的《郎眼财经》也时常招人吐槽;大公国际是福是祸,笔者不做预测。  五是社会影响,郎的言论,激发了知识分子和群众们对国企股份制改革的探讨,促进了改革的客观进程;大公国际也促进了大家对行业的认识。(好坏读者自己评价)文章一家之言,欢迎探讨
综合看,我还是相信大公国际的评级。也许大公有这样的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目前最靠谱的仍然是大公。其它的评级我感觉和当年武书连的大学排名一样,皮包公司,谁给的钱多就给谁排名靠前,相对公正的只有大公。
大公就是不学无术、哗众取宠做垃圾小评级公司,不仅在国际上无法和穆迪标普惠誉同时而语,并且在国内也远不及中诚信和联合资信。我开发的财务风险预测模型都比他的评级模型强。
我觉得是这么回事,一切都是利益相关。大公国际这种评级机构,只是金融的一种工具,是经济的另一只手,就好比说美国的穆迪,它也是西方资本主义的马甲,一切都为了资本主义服务的,比如它曾经把俄罗斯天然气公司评了很低的级别,但事实上俄汽在那时刚签了4000亿的大单。把中国的银行都评BB,而且美国拒绝大公国际进入美国市场,就是想在国际上建立自己国家评级机构的垄断地位。所以说这些评级机构看似公平公正,但都是各为其主,宣传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评级机构不是公益组织,它也需要盈利,所以就牵扯出利益相关的话题了。我们都知道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正在大行其道,传统的人力评级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必须要依靠大数据、大规模的高效评级,大公国际的转型必须需要切入互联网,这次对P2P的评级就是它转型的试水,第一步的尝试,它也是看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等互联网金融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它一定也能从中分一杯羹。为什么这么说呢,暂且认为,因为它的公信力能够影响投资人的选择,所以网贷平台愿意花钱来让评级机构对自己进行评级,也愿意贿赂评级机构。或者是它通过免费评级,积攒了自己的声誉,从而在其他领域获利,提供评级结果,用户付费获得。总之大公肯定看上了P2P这块大蛋糕,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要说P2P的一些乱象,只能说现在哪有完全正规的?差不多就行了。国家的政策还没出台,靠一个评级机构来规范化,显然也是不可能的。它的评级看看就得了,要是国家强硬起来,全部一刀切,90%的P2P都得关门。但是现在国家在支持中,所以没问题。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