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违章处理有淘汰水泥厂要处理吗

当前位置:&>&
镇江市循环经济建设“十二五”规划
发布时间:&&&&稿件来源:&&&&【字体大小:
】浏览次数: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镇政办发〔2011〕192号
关于印发镇江市循环经济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企事业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镇江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  &二○一一年八月三日
镇江市循环经济建设“十二五”规划
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以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特征。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
发展循环经济是镇江市缓解资源约束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山水花园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市实现跨越发展、后发先至目标的必由之路。
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范围为镇江市所辖区域,总面积为3847KM2。2010年为规划的基准年。规划期限为年。
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
第一章&“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回顾
一、资源能源效率逐步提高
我市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1.02吨标煤下降到2010年0.82吨标煤,累计下降20.7%;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2.42吨标煤下降到2010年1.09吨标煤,累计下降54.8%。万元GDP用水量由2005年的465立方米下降到2010年的153立方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05年的50立方米/万元降到2010年的33立方米/万元。
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率由2005年的91.6%提高到2010年的92.9%,提高了1.25个百分点。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污水处理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以上,市区污水处理厂的污泥部分由谏壁电厂实行无害化焚烧。全市各建制镇建设了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垃圾处置“四级”机制进一步完善。在10个镇开展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率先在全省实施秸秆禁烧全境覆盖,7个辖市(区)均为省级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市(区),全面推广秸秆肥料化为主,能源化为辅的秸秆综合利用方法,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生态环境日益优化
确立了“山水花园城市”的定位,实施了“青山绿水”行动计划。对多座山体实施了整体治理,对多条通江河道进行了生态景观修复。全市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17%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1.5%。“十一五”期间,我市累计减排COD 5468吨、SO2 37316吨,分别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12.04%和38%。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2010年达到 100%,空气质量污染指数呈缓慢下降趋势,空气优良天数达到92%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0%以上。
四、重点企业循环经济建设取得突破
“十一五”期间,我市有金东纸业、索普集团等11家企业(单位)被列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大亚科技、台泥水泥等15家企业(单位)被列为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实施了一批重点循环经济项目,企业循环经济建设成效显著。如:金东纸业通过实施放流水回用、烟气再利用、大理石废渣综合利用、粉煤灰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项目,不但有效地降低了能源资源消耗,还为企业创造了近亿元的经济效益。金东纸业目前吨纸耗水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环太集团通过实施年回收8.4万吨太阳能硅片线切割废浆料再生循环利用建设项目,年处理太阳能硅片废料浆8.4万吨,削减污染排放量近8万吨。
五、循环经济载体建设成效显著
镇江市、丹阳市、镇江新区和丹徒经济开发区都是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丹徒经济开发区已经建成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成循环型农业示范基地6个。
“十一五”期间,我市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部分产业间关联度不够强,相互配套的循环型产业体系尚未形成;二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研发能力不强,投入不足;三是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四是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仍有待加强,少数地区和单位过度强调经济增长,忽视循环经济发展;五是有关循环经济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约束机制尚未建立。总体而言,目前我市循环经济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循环经济的发展空间仍然较大。
第二章&“十二五”镇江发展循环经济的环境分析
“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将受到国内外宏观环境以及自身微观环境的综合影响,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国内外宏观环境分析
“十二五”时期国际经济环境更为复杂。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公众环境意识日渐增强,绿色消费理念已深入人心。国际环保产业迅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品备受青睐。与此同时,全球资源争夺大战不断上演,战略性资源的控价权已被西方国家垄断。因此,发展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具有紧迫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核心目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发展方向。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要下降40%-45%。《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发展循环经济的法治环境的不断优化。
二、镇江市微观环境分析
我市是江苏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十一五”以来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十二五”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我市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相对突出,传统制造业比重偏高,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粗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压力较大,资源环境的支撑能力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同时,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所长期集聚的环境问题也开始陆续出现,对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了挑战。
第三章“十二五”镇江发展循环经济的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资源能源的减量化和高效化利用为核心,以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建设和普及清洁生产为抓手,以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循环经济发展,逐步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重点突出原则。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层次性和长期性,各地循环经济的发展基础也不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相关规定,遵循重点突出原则,本规划对我市的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工程进行了规划。在选取规划对象方面,重点依据其资源能源消耗及三废排放所占权重的大小。
2.差异化原则。我市各辖市区的优势产业具有差异性,不同产业的资源需求不同,生产过程中的三废排放规模和结构各异,同时,我市对已有项目和新建项目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和要求也不同。因此,本规划遵循差异化原则,充分考虑我市各区域、不同产业的差异性,对不同区域和行业提出突显各自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3.3R原则。“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source)”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线。其中,“减量化”为首要原则。在技术可行、经济有效和环境友好的前提下,优先实施资源能源使用和废弃物排放的减量化措施,促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和生态效率。
4.循序渐进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时序性。因此,本规划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各辖市、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和区情差异,提出了由点到线及面、循序渐进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由“面向企业”发展为“面向园区”,从“社区示范”扩展到“社会推广”。
三、发展目标
一是依托企业、园区和社区,完成重点领域产业生态化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构建特色鲜明的循环型产业体系;二是提高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健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构建完善的资源再生利用体系;三是开发与推广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适用技术,研发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基于我市产业基础的再制造技术,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
主要指标(详见表1):
——万元GDP 能耗下降18%;
——万元GDP 水耗≤120立方米/万元;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5%;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8%;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60%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
——COD年排放量不超过国家总量控制指标;
——SO2年排放量不超过国家总量控制指标;
——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系数≥56;
表1.“十二五”镇江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指标
资源产出指标
土地产出率
资源消耗指标
万元GDP能源消耗
吨标煤/万元
不超过国家控制指标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吨标煤/万元
不超过国家控制指标
单位GDP取水量
立方米/万元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万立方米/万元
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系数
资源综合利用指标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城市生活垃圾
无害化处理率
SO2排放量削减率
不超过国家、省控制指标
COD排放量削减率
不超过国家、省控制指标
氨氮排放量削减
不超过国家、省控制指标
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
不超过国家、省控制指标
单位GDP的CO2削减率
不超过国家、省控制指标
载体建设目标
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
国家、省级园区均建成循环经济示范区
循环型示范社区
建立一批循环型示范社区
循环型农业示范区
建设20个循环型农业示范区
低碳经济示范区
建成一批低碳经济示范区
第四章&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一)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
通过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制订能耗和技术标准等措施,对重点行业进行生态化调整,拉长产业链,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
1.第二产业循环体系建设
(1)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
造纸产业:
一是技术开发及装备更新。调整技术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推进技术创新与装备现代化。&依托金东、大东等骨干企业的现代化装备和技术优势,加速设备和技术更新,提高行业装备水平。
二是加强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加大污染控制力度,开发水重复利用等技术,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用水量。
三是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大企业供应链的生态化管理,带动和促进造浆及化学品等原材料生产商的绿色制造,同时明确产品回收处理商等,从原材料的获取、加工、使用到废弃处理的全过程中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
化工产业:
一是尽量采用可以再生的、生产或开发过程中对环境污染少的原料。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改变单一化生产模式,采用先进生产工艺,拓宽原料结构,使产生的副产物可以有效再利用,形成良性的产业链,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废物排放量最少。
二是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开发新技术,提高化工行业的技术含量。努力开发符合环境保护要求以及支持循环经济的新产品。
三是循环岛的规划和建设。在镇江新区大港、丹阳等化工产业集中区域,开展基于循环经济思想的循环岛规划和建设工作,把循环岛作为一个大系统, 以生态工业链为主线,建设中小化工企业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盟和循环技术联盟。
四是积极推动化工企业开展清洁生产。
水泥产业:
一是优化工艺结构、提升技术装备。加大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引进力度,以单机大型化为发展趋势,提高水泥生产过程粉磨系统和烧成系统的效率。
二是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用有限的石灰石资源生产高标号水泥;对于污染严重的水泥企业应限期治理,对于技术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低下、环境污染严重难以治理的立窑和中空、立筒等小型回转窑企业应坚决停产关闭。
三是整合企业规模,形成规模经济。通过推进企业重组和联合,实行大公司、大集团战略,支持建材企业集团的发展,增强规模经济的优势,利用经济资源和市场空间,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是加强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技术推广。采用窑炉粉尘的捕集与除尘新技术,并尽可能全部回收利用;推广水泥工业的各项节能技术和国家鼓励的各项清洁生产技术。回收利用新型干法窑系统的废气余热,鼓励采用纯低温废气余热发电,鼓励粉煤灰、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厂的污泥等作为生产原料的水泥项目。
五是大力发展散装水泥,节药包装费用,减少水泥损失,提高运输效率。
电力产业:
一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力度,提高二次能源加工转换效率。
二是促进生产过程中的减量化和无害化。重点围绕燃煤电厂的技术改造,推进清洁煤燃烧工程实施力度。加大燃烧过程中烟气脱硫力度,达到国家排放标准。通过采用先进的水循环利用技术,减少水资源消耗量。
三是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促进余热余压利用和热电联产的发展,加大粉煤灰生产建材的综合利用力度。
(2)战略新兴产业的生态化定位
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充分考虑镇江自身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在降低产业能耗、水耗和环境污染负荷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工程、航空产业等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培植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新能源。按照高端化、生产过程无害化和易于资源再生循环化的宗旨,建立和完善新能源产业研发和生产体系,构建完整的新能源循环产业链。
新材料。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重点加快特种碳纤维、高温合金和光电子材料等发展,扶持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建设碳纤维等新材料产业基地。
航空制造。高起点做好航空产业园的生态规划与建设,包括园区生态总体发展目标、产业链的功能和环节、企业入园条件和公共环境平台建设等,实现产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负荷最小化,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海洋工程。在船舶等产品生产过程中,推广产品生态设计和再制造技术,逐步建设海洋工程产业循环产业链。
2.第三产业循环体系建设
物流业。一是提升整体产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快培育一批有一定规模的骨干物流企业,提升企业的服务增值能力和集约化经营程度。二是推动物流业信息化建设。尽快构建高效的物流信息标准化平台,包括通关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广泛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物流技术手段,实现物流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三是推进绿色物流基地建设。利用先进物流技术和信息平台,提高物流活动中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加工配送等各个环节运作水平。鼓励采用绿色包装,推进物流包装的标准化、集装化、周转化。大力发展联运业务,促进复合直达型物流运输方式,降低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旅游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重视环境保护,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根据国家5A、4A级风景旅游区标准,实施风景旅游区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实现我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商贸和宾馆酒店。制定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商贸和宾馆酒店行业管理法规和政策,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鼓励企业做好节水、节电等工作,减少废弃物生成和污染排放。
建筑和房地产。一是加快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力度,大力推行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争改造规模年递增率大于10%。二是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的节能设计标准。新开工建筑设计要符合现行国家强制性节能设计标准,采用新型的节能墙体、保温隔热屋面、节能的门窗体系以及隔热制冷与采暖技术等,把地热资源引入新建项目。在公共建筑中试行光电幕墙技术,选择有条件的工程试点太阳能发电技术。三是依据地形地貌特征,开发节地型建筑项目。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和地形地貌优势,开发住宅区地下停车场、储藏室及其他公共活动场所,推广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
公共交通。大力发展清洁公交系统,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规划建设快速公交系统(BRT),打造连接镇江主城区和新城区、镇江主城区与辖市区的快速公交走廊。宣传低碳生活新理念,鼓励市民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3.第一产业循环体系建设
促进精准农业的发展。依据循环经济发展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积极发展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精准农业。推广稻鸭共作技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采用喷灌和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提高灌溉系数。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高效复合肥和有机肥的使用,全面提升土地生产力。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资源的消耗以及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
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化水平。推广秸秆肥料化、能源化和基料化等利用方式,扩大秸秆-食用菌链条的发展区域,推进“秸秆—成型—工业燃料”和“秸秆—气化—热气电”等生态循环技术的发展。保持我市在秸秆肥料化方面的全省领先水平。促进现有秸秆气化站的健康发展,并逐步增加农村居民用户使用沼气的规模。建设秸秆发电项目,并将发电后的废灰用作生产钾肥、保温材料、制作硬质防潮免烧砖等。到2015年底,力争建成完善的秸秆收集贮运体系,形成秸秆利用产业化的综合利用格局。
(二)构建循环型资源再生利用体系
建立健全城乡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按照布局合理、网络通畅、环境洁净、管理规范等原则,在城乡社区和非居民区一定服务半径范围内设立可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农村回收网点可按照居民户数设置简易收购站点或固定收购站点。对企事业单位等非居民区再生资源的回收,采取回收企业站点定时、定点上门回收的方式,由封闭式分类回收车运输至交易市场。推动可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进行在线回收电子交易。
开展“城市矿产”利用和再制造试点。积极推动报废机电设备、电线电缆、家电、汽车、手机、铅酸电池、塑料、橡胶等重点“城市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开展电子废弃物资源回收和再生利用的试点工作,对旧电脑、旧电视机、旧洗衣机等家用电器进行拆解分离,提取锗、铟等贵金属。建立以轮胎回收再利用为主的基地,对废旧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各种车辆进行拆解、回收和再资源化。在机电设备行业和工程电器行业开展再制造试点工作。
筹建再生资源分拣中心,促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再资源化。在主城区先行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工作,建设再生资源分拣整理场地,构建全市新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分类回收废纸、废金属、废玻璃、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电子电器产品等生活垃圾。201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6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建设再生资源交易市场,优化城乡两大市场的再生资源配置。再生资源交易市场是再生资源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按照我市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绿色生态镇江的建设要求,依据便于运输、有利经营、统筹兼顾等原则,在我市建设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实现各种废弃物在再生资源市场的大规模交易和流通。
(三)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节能节水等技术创新。在传统制造业,继续开展“零排放”技术、中水回用技术、污水资源化技术和水网络集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加强对重点企业在节水、节能、节地、节材等方面的科技支撑。对大型火电厂的燃煤机组、供热锅炉等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原煤发电的热转换效率。在战略型新兴产业,研发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集成、生产和检测设备设计制造技术和产品,研发可广泛应用于建筑节能的新材料,研发适用于我市航空制造、船舶制造等产业的产品生态设计方案。在第三产业,研发推广节能建筑、绿色物流、绿色公交系统等方面的应用性技术。在我市重要的农业区,借助于物联网技术,推广精准农业的生产模式。
加大废弃物再资源化技术的研发力度。遵循“梯级利用,高质高用”的原则,研发服务于化工、造纸、建材、冶金等行业的工业余热循环再利用的成套技术和关键设备。开展废水有机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研究,加强催化氧化、高效生化等水处理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强发电、水泥等行业烟气处理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脱硫、脱硝技术及装备。加强固体废弃物高效利用新途径、新工艺方面的研究。创新利用工矿固体废弃物生产绿色建材的集成技术。积极研发具有经济效益的废旧电子电器、废旧塑料橡胶等再资源化技术,推动“城市矿产”工作的开展。加大对光伏产业废砂浆回收处理再利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等关键技术研发力度。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包括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资源和产品替代技术等。在化工行业,组织实施基于超临界合成、膜分离等绿色工艺的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在造纸、酿造等行业,加快固态发酵、中水回用等技术推广应用。在火电行业,加快研究推广锅炉燃烧在线监控与优化、煤粉分级燃烧等高效清洁燃烧技术。“十二五”期间逐步建立面向全市重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二、重点工程
“十二五”时期我市实施的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包括减量化工程、循环再利用工程和再资源化工程三大类工程。
减量化工程主要包括节能技术改造工程、节水技术改造工程、节能建筑工程、能源管理工程、清洁生产推广工程、精准农业工程等。
再利用工程主要包括水循环利用工程、热电联产工程、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等。
再资源化工程主要包括再制造工程、粉煤灰综合利用、污泥再资源化、秸秆综合利用等。
表2.镇江市“十二五”循环经济重点工程
节能技术改造工程
燃煤锅炉的节能改造,高低压电机变频调速节能改造,机动车节能技改,政府机构的节能照明。
全市年节能不少于20万吨标煤。确保4家“千家企业”和14家“百家企业”实现年度节能目标。
节水技术改造工程
企业循环用水,区域中水回用,废水“零排放”,园区串联用水。
完成43家重点污染工业企业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
节能建筑工程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屋顶光伏发电,普及太阳能热水器,地热建筑。
对已有建筑以年10%的递增率进行节能改造。
能效管理工程
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实施能源审计,组织实施能效电厂等。
年均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及能效电厂项目不低于10项,对年能耗3000标煤以上的企业实行能源审计。
清洁生产推广工程
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自愿组织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期末年耗能超过1000吨标煤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60%。
精准农业工程
提高灌溉系数,实施稻鸭共作等项目。
推广精准农业工程。
水循环利用工程
提高水循环利用率,采矿业循环利用尾矿水。
期末火电业废水“零排放”,造纸业进一步提高水循环利用率。
热电联产工程
余热发电,余压发电,污泥发电。
在水泥产业基本普及余热发电
废弃物回收再利用
工业废气及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期末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防治利用达100%。
再制造工程
推进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机床等行业的再制造。
建立再制造工程试点。
粉煤灰综合
粉煤灰、脱硫石膏生产新型墙体材料、水泥、砌块等。
期末粉煤灰综合利用规模增加30%。
污泥再资源化
工业污泥用于生产建材,生活污泥堆肥和焚烧发电。
期末污泥再资源化率≥60%
秸秆综合利用
秸秆肥料化、能源化等
期末秸秆综合利用率≥95%
第五章&循环经济发展载体建设
一、生态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内部企业集中,类型多样,资源集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建设工业生态系统具有相对优势,在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镇江市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镇江新区;6个省级开发区,分别是丹阳经济开发区、扬中经济开发区、丹徒经济开发区、句容经济开发区、京口工业园区、润州工业园区。
1.镇江新区
以航空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化工、造纸、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港口物流等产业为主要对象,依托各行业的重点企业,利用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等手段,构建循环产业体系;依托静脉产业园,对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实现再生资源统一回收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有效防止二次污染,并且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扩大再生资源加工利用规模。
2.丹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以新材料、太阳能光伏、精密制造、新医药、木材加工等产业为主要对象,依托各行业的重点和龙头企业,推广产品生态设计和绿色再制造技术,构建循环产业体系。发挥工业门类齐全的优势,扩大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范围,开展“城市矿产”利用试点工作。
3.句容工业园区
以建材、光电子、自行车及运动器材等产业为主要对象,扩大清洁生产审核范围,增加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数量,抓好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与余热发电工作,扩大煤矸石、粉煤灰、硫酸渣、脱硫石膏等综合利用规模。
4.扬中经济开发区
在太阳能光伏产业,推广太阳能硅片切割废浆料再生循环利用技术,实施江苏环太集团年回收8.4万吨硅片切割废浆料再生循环利用、扬中佳明太阳能新材料公司年回收3.6万吨硅片切割废切削液等国家扶持的重点项目,加快太阳能产业硅片切割废浆料再生循环利用的发展,减少资源消耗和“三废”排放,构建循环产业体系。在工程电气行业开展产品生态设计试点工作,建立智能电网应用示范区。
5.丹徒经济开发区
巩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发展成果,继续以化工、电力、建材等行业中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为核心,引进和促进 “关键链条企业”的发展,围绕煤气、煤焦油、热废水的综合利用,促进“煤炭-焦化-化工-发电”循环型产业链条的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引进具有“节点”作用的“补链”项目,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推动丹徒经济开发区实现“链式发展”。
6.京口工业园区
依托谏壁电厂、索普集团、鸿泰钢铁、鼎胜铝业等重点企业,继续推广节能节水技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扩大“三废”回收利用的范围,促进发电-粉煤灰-建材等循环产业链的发展。
7.润州工业园区
依托船山集团、韦岗铁矿、联合水泥等重点企业,提高“三废”综合利用率,促进已初具形态的废弃矿石-建材生产-余热发电的循环产业链的发展。同时,加快绿色物流产业的发展。
二、循环型示范社区
选择若干个社区,创建循环经济示范社区。示范区建设以节能、节水、废弃物分类回收、循环经济理念宣传等为重点内容。实施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等建筑节能工程,基本普及应用太阳能热水。推广节水器具的普及使用,实施雨污分流、雨水回收和中水处理。加强垃圾分类设施建设,统筹规划社区废弃物回收网络。
三、循环型农业示范区
在句容、丹阳、丹徒等地已有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推广精准农业生产模式,加快生态农业示范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等建设,逐步完善生态农业结构,使之成为集现代化农业生产、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科普教育及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到2015年,建成省级以上循环型农业示范园5个、市级以上循环型农业示范园15个。
第六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基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企业自觉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充分运用税收、信贷、补贴等经济手段,限制粗放经营,鼓励集约经营。在金融政策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节能、节水、环保项目提供优惠贷款;在价格引导方面,实行有利于节能节水的差别价格政策,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季节性电价、可中断负荷电价制度,引导用能单位和个人节能。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造纸、化工和其他主要耗能耗水行业的企业,分淘汰、限制、允许和鼓励类实行差别电价和差别水价政策。继续探索运用市场手段,完善资源定价、排污权交易和发电权交易机制,建立一套有利于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用经济手段和市场调节机制鼓励各经济活动主体自觉发展循环经济。在资金支持方面,建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重点项目给予支持。在政府采购方面,继续实施政府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产品和资源再生产品的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实施财政补贴政策。
二、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
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发改委要加强对全市循环经济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职责,狠抓落实。统筹解决在推进循环经济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实行工作考核和奖惩制度,把其主要指标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之一,建立奖惩机制。对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等在循环经济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奖励,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对于浪费资源能源、污染环境的企业给予曝光和处罚。研究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地方管理措施。建立循环经济总体及各分环节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指导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工业生态园区、循环型社区的建设。
三、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平台
充分发挥我市信息化建设的优势,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平台。主要包括:循环经济管理信息网,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信息网,重要废弃物交易平台、信息中介组织等。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市统一的循环经济信息平台,逐步形成集管理与决策、技术与研发、资讯与商务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支持系统。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国家规定的“三类企业”要执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政策,对污染物达标排放的企业,可以自愿组织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提出进一步节约资源、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的优化方案。加强对三废排放实时监控及信息管理技术的研发,对镇江市化工、水泥、造纸、建材等行业的“三废”排放进行实时监控,并及时处理监控信息,公布监控结果。健全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十二五”时期新建若干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行能耗定额管理措施,加快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和节能监管体系的建设,推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四、强化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
加强节水、节能、节地、节材等方面的科技支撑,积极开展“零排放”集成技术的研究工作。增加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强资源、产品再循环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研发和推广有利于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技术。大力培养具有循环经济理念的各类人才,扩大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人力资源储备。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推动环境友好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成果的转化及运用,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持。积极探索与有关科研院所建立循环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加强循环经济的国际合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五、加大循环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强化公众循环经济意识,为发展循环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宣传优势,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切实增强全市干部群众的循环经济发展意识,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崇尚节约、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要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增设循环经济方面课程,在幼儿园、中小学广泛开展国情教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教育活动。
循环经济△&十二五&规划&通知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8月16日印发
中国·镇江政府门户网站版权所有 镇江市人民政府 镇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C)Copyright 2009 Zhenjiang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泥厂废水处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