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完美国际祈福令令

古典文学交流QQ群:
您所在的位置: >
萨满教的迷恋_萨满跳大神_神秘的萨满祭司
作者:未知来源:未知时间:阅读:
  6月12日是全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这一天,抚顺八旗风满族艺术团在辽宁大剧院广场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中演出了原汁原味的《萨满舞》,勾起了人们对一段的回忆。
  &跳萨满&是满族传统宗教萨满教的一种祭祀形式,民间俗称&跳大神&。3年前,沈阳故宫博物院在国内首次举办了《清代萨满教祭祀展》,展览出几十件罕见实物和大量图片,向观众揭示了神秘的萨满文化。
  满族入关前,凡祭祀必&跳萨满&。入关后也未放弃萨满祭祀的古俗,乾隆年间还颁行了《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使萨满祭祀更加规范化、典制化。此后,萨满教的祭祀活动成为清代&国祭&,与其他国之大典并行不悖。
  选择萨满有说头。萨满,据说是通古斯语的汉语音译,是&知晓&的意思。萨满文化是以萨满教的宗教仪式为核心的文化,是中国北方原始文明的核心。
  萨满文化作为古代文化的集合体,几乎囊括了北方人类宗教、历史、经济、婚姻制度、文学、艺术、体育、民俗等各方面的文化成就。其代表内容有萨满歌谣、萨满舞蹈和萨满造型艺术(包括绘画、剪纸、刺绣等)。
  萨满非世袭,上一代萨满死后相隔数年后,产生出下一代萨满。新萨满被认为是上一代萨满的&神灵&选择的。因而婴儿出生时未脱胞胎者、神经错乱者、久病不愈者,都被认为是当萨满的征兆。学习当萨满者,要学会祭神的祷词,熟悉萨满宗教活动的内容。最后考试时,跳得神志不清,才被认定这是萨满&神灵&已附体,这才取得进行宗教活动的资格。
  萨满必须有&神帽&、&神衣&、&神鼓&等一套用具。&神帽&以铜条或铁条为帽架,帽顶前侧有一只铜制的鹰,后侧是两根铜制鹿角,角叉的多少表明萨满的品级。&神衣&是紧身对襟长袍,一般用鹿皮制作,周身上下缀有铜镜、小镜、腰铃等。下身后侧是飘带。&神鼓&以板条做鼓边,用山羊皮、小牛皮或狍皮做鼓面。萨满跳起&神&来。有节奏地敲&神鼓&,大小铜镜和腰铃相击作响,飘带四飞,俨然如沙场上的勇士。
  萨满在鼓声中疯狂
  一直以来,许多人认为萨满就是装神弄鬼。他们穿上奇奇怪怪的衣服,说些听上去完全不着边际的话,或唱着舞着跳着,有时还喝鸡血或吃生肉,很吓人。实际上,&跳大神&就是萨满的正常工作。萨满的&跳神&一般在三种情况下进行:一是为人治病;二是教新萨满;三是举行祭祀仪式。
  一般来说,&跳大神&要有两个人共同完成,一个是萨满,还有一个助手,被称之为&栽立&。
  萨满为人治病的跳神仪式是这样的:傍晚,在患者家中,点燃一种木本植物,发出香气。届时,萨满身穿&神衣&,头戴&神帽&,左手持鼓,右手拿槌,盘腿坐在西北角的专门位置上。萨满打几个哈欠后,开始击鼓。然后起身,边击鼓,边跳跃,边吟唱。萨满唱一句,&栽立&和参加跳神仪式的人们伴随着合唱。鼓声渐紧,萨满下巴哆嗦,牙齿咬得咯咯作响,双目紧闭,周身摇晃,表现出一种痛苦情状。这时,有人拿出一团烧红的火炭,放在萨满脚前,谓之&为神引路&。
  当鼓声停息,萨满开始浑身大抖。按萨满文化的解释,此时的萨满已由&祖先神&附体。于是,萨满开始问:&你们请我来有什么事?&病人亲属回答:&因家人患病,惊动祖先来给看病。&这时,萨满再击鼓吟唱,要求供祭某种祭品。
  如果萨满认定病人的灵魂被恶鬼掠去,这&神&就跳得更热闹了。萨满要在想象中远征沙场,与恶鬼搏斗,直杀得大汗淋漓、物我不分&&萨满&跳神&时间长短不一,视病人症状轻重,短则半小时,长则1~2个晚上。&跳大神&最受非议的就是治病,人们不相信不看医、不吃药,仅让萨满舞舞扎扎地跳一通,病就会好。特别是发现有些人利用跳神治病来骗财骗物后,&跳大神&开始声名狼藉。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更被视为封建迷信、装神弄鬼而遭到禁绝。
  萨满表演越来越罕见了
  祭祖仪典是萨满教的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后好多年里,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民族还保持着这种特色。祭祖多于春季举行,又称&四月会&。
  鄂温克人举行祭祖仪典时,将&祖神像&挂于树梢,东、西两侧分别挂日、月模型和萨满的面具,树间皮绳上悬挂驯鹿或犴等动物的头、喉、舌、心、肺以及四肢和尾巴,兽头朝向祖神;祭祀场所附近的树干都涂抹上兽血。
  达斡尔人在聚会的第三天,萨满会将本氏族男女老幼集中在一处,绕以皮绳,三次将皮绳收紧又再放松,若皮绳长度有所增加,即认为是人丁兴旺的预兆;众人从绳下钻出,认为可免灾祸。当夜,萨满还要模仿飞禽的动作和鸣叫,举行吃血仪式,并将牛羊血抹在众神偶像嘴上,以求福佑。
  近两年,在吉林省伊通牧情谷旅游风景区神鹰山开设一个萨满祭坛表演场。在那里,人们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70岁的满族老人石宗祥佩带沉重腰铃,手拿&神鼓&和马叉,跪在地上,有节奏地敲响鼓,伴随着鼓的韵律,老人哼唱起了苍凉而又极具韵味的&神曲&&&据说,他身上的腰铃是祖上传下来的,有10多斤重,共有48个铁铃。他表演的是萨满祭祀中的一个片段,叫&野神祭&。
  这位满族石姓萨满第九代传人说:&这东西不能挣钱,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学了。&萨满这种文化是否能传承下去,满族老人非常担心。
  萨满死后葬在树上
  萨满最初多是女性,以后男萨满逐渐多起来。萨满有家萨满和野萨满之分,在氏族血缘纽带较强的时代,家萨满的地位远远高于野萨满。家萨满主持氏族的各种祭祀活动,其中以祭天、祭祖为主,所以家萨满多是建州女真人;而野萨满则是用&跳大神&来为崇信者&驱邪除病&,他们多是别的部族的女真人。&&&&&&&&&& 建州女真统一了女真各部落后,满族氏族社会迅速向封建旗制发展,家萨满势力日益衰落,除了按例举行的祭天、祭祖外,几乎不再有其他的活动。而以驱邪治病为名的野萨满却兴旺起来,受到民间的推崇。这也是人们后来只知道&跳大神&而忽略或淡忘了萨满教的一个原因。
  萨满地位崇高,所以萨满死后的葬法与普通人是不同的。
  据黑龙江省宁安县志记载:过去萨满死亡,他的遗体要葬在树上,至今人们还偶尔能看到这些树葬的遗迹。萨满树葬,可以说是天葬的一种形式。安葬萨满,族人要选树干粗大枝叶繁茂的树木,在树干上凿出空穴,把树枝穿入其中,然后将萨满的棺木架在上面。据说,这种树葬方式象征萨满的灵魂能攀上天树,重返天穹。后来,土葬逐渐代替了树葬,但将萨满的衣帽和其他&神器&随葬的习俗一直沿袭到上个世纪。
  孩子出生就见萨满
  满族的生育习俗很有特色,而这些习俗活动都少不了萨满主持或参加
  满族信奉萨满教,因此,若三十无子,则要请萨满求子。妇女怀孕时有诸多禁忌,不准坐锅台、窗台、磨台,不准参加他人婚礼。孩子出生前,要请萨满向佛托妈妈(类似汉族的子孙娘娘)祷告。产房不能设在西屋,孩子出生时,炕上要铺草,孩子生下来,叫&落草&。生的如果是男孩,则悬弧(树条作成弓形,中间插一羽毛作箭)于门左;如果是女孩,则挂红布于门右。孩子生下第二天,要请儿女多、身体好的妇女给他喂第一次奶,称为&开奶&。然后,在第三天时为孩子行沐浴礼,用放了槐树枝、艾蒿叶的水给孩子沐浴,并说一些祝福的话。再用姜片和艾蒿给孩子擦身,用新布沾茶水擦婴儿的牙床,婴儿大哭为大吉,称&响盆&。用一根大葱打婴儿三下,是&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之意。孩子生下第七天,要抱进摇车,称&上车日&。孩子满月,挂上长命锁,取名。满百日时,娘家送馒头一百,谓之&蒸(增)百岁&,送钱一百,谓之&百岁钱&。满族有睡&扁头&的习俗,即让婴儿仰卧,枕内装小米或高粱米,名为&睡头&,时间长了,后脑勺就变扁平了。
  满族还有一个习俗是&换锁&。孩子降生时,悬于门外的弓矢和红布条,待其满月后收回拴在子孙绳上,放在西墙的子孙袋中。向佛托妈妈祭祀求福时,将子孙绳拉到院中柳树上,萨满用柳枝给孩子洒水,意思是&驱除邪魔&。然后,将子孙绳上的五彩线套在孩子身体上,三天后,收回放到子孙袋里,因五彩线俗称&锁线&,所以此俗称&换锁&。
  萨满眼中&柳树是神&
  柳崇拜是萨满教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自然崇拜中处于重要地位。柳图腾崇拜在一些少数民族先民的心目中,具有神秘的宗教功能。
  裕固族萨满每年六七月间举行家庭祭天仪式,在祭坛上要树立&神杆&。这&神杆&必须用柳木,柳枝上缠着羊毛或各色布条。这表示柳木可以通天。
  赫哲族萨满&跳神&时,用柳树条弯成一个半圆圈,像儿童跳绳似的跳上三次。随后,在场的族人都各跳三次,并唱&鸠神歌&。按赫哲族的说法,跳进柳圈则意味着进入神灵施展威力的保护圈内,一切邪魔都不敢侵犯。
  达斡尔族萨满每隔三年在三、四月之间向&众神&进行一场血祭,为族人们消灾祈福。萨满所祭的12个&杜瓦兰神灵&,都是由选取的各类杨柳树来代表。在萨满教中,柳就是神灵的象征。
  鄂伦春族的萨满在举行治病仪式时,会手持柳条,为病人诵念祈祷词后,摘下柳条上的叶子,抛向前方,认为这样会引导病人恢复健康。柳树易栽易活好繁殖,所以萨满认为&柳神&会赋予人以新的生命力。
  300多年前,有一条1300余公里的壕沟土堤横亘在东北大平原上。这就是顺治、康熙朝修建的&柳条边&。清朝统治者修这道边墙的目的是为了实行种族隔绝,禁止汉人越过边墙打猎、放牧和采人参。为什么叫&柳条边&呢?因为壕沟上每隔5尺插一根4寸粗6尺高的柳条,柳条间用绳连结成篱笆状,称之为&插柳结绳&。至于为什么偏要在壕沟上栽种柳条呢?当权者有两个考虑,一是柳树易栽易活繁殖快;二是满族人对柳的崇拜会导致人们爱护柳条,不会乱砍滥伐,这对于柳条边的保护很重要。
  萨满教在鸟中崇拜鹰和乌鸦,在植物中崇拜柳树。在萨满活动中,与柳的关系似乎比乌鸦更紧密。
  源自萨满舞的太平鼓
  萨满教衰落了,萨满也销声匿迹,但萨满舞中积极的文化内涵却在民间得以传承。流行于京西地区的太平鼓就是从满族祭祀、祈福、驱邪、庆喜的萨满歌舞演变而来的民间舞蹈艺术。
  太平鼓是种有柄有环的单面鼓,圆形,鼓面用羊皮做成,鼓边上配几个红色绒球,鼓柄下端拴若干铁环。耍鼓时,表演者一面击鼓抖环,一面腾挪跳跃。小伙子跳起来,舒展挺拔,鼓点打得上下翻飞;女孩儿的舞姿柔韧,轻巧,很美很俏。鼓与腰铃并用这一显着特征,是最明显的满族萨满&跳神&的痕迹。太平鼓是由辽东传到辽西,跨过长城逐渐传入京畿的。与萨满&跳神&活动相比,太平鼓活动除了在形式上保留了一面&神鼓&外,与祭祀活动已经没有任何直接联系了。但是,人们潜意识中的&神鼓&保平安祈盼太平的意念依然是太平鼓得以绵延的动力。
  传统的太平鼓舞蹈规模不大。清末年间,玩鼓的多是妇女,她们只在自家庭院结伴玩耍。日伪时期,日本人摧残中国民间文化,太平鼓几乎销声匿迹。新中国成立后,为庆祝解放,太平鼓艺人加入了游行的队伍,太平鼓从此才变得壮观起来。令人难忘的是日,京西太平鼓以二百多人的庞大阵容来到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的游行大军。太平鼓这一优秀的民间舞蹈艺术,第一次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本文来源于(),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及注明出处。
下一篇: 上一篇:
所谓琴、棋、书、画当中的琴,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弹拔乐器之一,现称古琴或七弦琴。古琴的制作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都有文字可考,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其中最...
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古代午与五同音,所以端午又称端五、重午或重五。五月五日古人又有以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所以又叫浴兰节。道教又称此日为...
中秋赏月的习俗在《红楼梦》中也有表现。中秋那天,贾府园门大开,吊着羊角大灯。整个府中老少主仆全体出动,在园中山上的大厅中赏起月来。月饼西瓜及各色果品自不用说。为...
重阳节的对联 上联:小雨酿寒侵白纻 下联:劝君一醉重阳酒 上联:乌台好仿黄花宴 下联:三径归时岁月在 上联:避恶茱萸囊 下联:延年菊花酒 上联:鼓琴仙度曲 下联:种杏客...
重阳节对联大全 院闭青霞入; 松高老鹤寻。 黄花开正好; 秋雨落宜时。 黄花如有约; 秋雨即时开。 秋奉椿萱茂; 菊同兰桂馨。 敬老成时尚; 举贤传德风。 拈菊欣忆旧; 抚...最新更新热门推荐
游戏专区:---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共2442个阅读者,3条回复 |
发表时间: 20:32
传统文化: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详细内容 &&
zyesheng 发表在
华声论坛 .cn/forum-49-1.html
  自从十七世纪末叶和清代初年,随着中国萨满信仰习俗被介绍到西方[1],引起西方学者对阿尔泰语系广袤世界同类民俗事象的关注,并在此后的三个世纪中,学者们对萨满世界的考察和研究就从未停止,而且使萨满文化的研究发展成为世界性的课题。
  国际上许多学者对萨满习俗的考察和研究,一般归于对“萨满教”(Shamanism)的研究,中国学术界通常也使用“萨满教”一词,但谁都知道,萨满在中国北方诸民族中的传承由来已久,它从形成的时候起就是一种原始的民间崇拜和信仰的产物,其传承和传播完全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之中,属于信仰文化或巫术文化的范畴。直到今天,“萨满”绝非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宗教”,它的传承和传播方式,仍然是一种巫术行为,也可以称之为萨满巫术。这样看来,萨满信仰属于中国巫文化系统,或者说它是中国巫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中国的巫文化是一个历史悠久,内容十分庞杂的系统,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现代的民俗传承,如果将中国的巫文化作学术上的分类,笔者认为它包括了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即中国北方诸民族传承的萨满文化和中国南方诸民族中传承的傩文化(即面具文化)。这也是近几年来中国民俗学对中国巫文化的宏观关照和学术研究的新的走向。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萨满文化的研究一直是热门,考察所得资料异常丰富。最近几年,傩文化的考察和研究后来居上,造成一种十分热烈的空气。萨满文化与傩文化的相互关照,一定会使中国巫文化的研究出现崭新局面。
  巫文化,在民俗学研究中往往将其归入原始信仰,有时也称为“民俗宗教”[2],在这种情况下,“宗教”一词使用了广义的概念。长期以来,“宗教”一词在民俗学研究中经常给研究者造成困惑,以致使我们很难描述某些民俗事象。为了区别于“现代宗教”,学者们于是提出了“民俗宗教”的概念,也是完全适用的。“民俗宗教”将巫文化包含其中,为叙述和研究带来方便。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巫文化曾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国古老的科学和文化发展均与巫文化有关,如文字、天文、医疗、数学、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历史学的产生、发展,都和巫术活动有关,甚至连知识分子阶层都是由巫发展而来。可见巫文化作为各种文化的母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严格说来,巫文化是一种民间传承,它在原始社会尚未出现阶级分化时,尤其如此。在那时由巫文化所构成的精神世界,正是原始民的宇宙观。当社会出现阶级分化,特别是国家形成之后,巫文化的传播情景则完全不同。这时,巫文化除在民间继续传承外,其中许多成分被统治阶级吸收,并将其系统化,仪礼化,用来为巩固其统治地位服务。作为中国巫文化组成部分的傩文化和萨满文化,都没有逃脱这种命运。本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探讨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并在此基础上将民间萨满信仰和宫廷萨满典礼作些比较。
  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是民俗宗教DD萨满信仰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为历来的萨满文化研究所忽视了的问题。现在将他提上研究日程,是因为清代文献史料中,如《八旗通志》、《大清通典》、《大清会典》(雍正、嘉庆时代)、《礼部则例》、《大清会典事例》、《纽祜禄氏满洲祭天、祭神典礼》、《国朝宫史》等,详细记载了清代宫廷萨满祭祀的典章制度。曼殊、震钧的《天咫偶闻》、昭的《啸亭杂录》、吴振城的《养吉斋丛录》、姚元之的《竹叶亭杂录》、麟庆的《鸿雪因缘图记》等著作中也涉及到清代宫廷、王室有关萨满祭祀的实录。特别是清代乾隆12年(1747年)奉旨编纂的《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为我们研究满族萨满习俗和清代宫廷萨满仪典,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
  萨满及其信仰,本是中国北方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普遍传承的一种习俗,流传地区十分广阔。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白山黑水和大小兴安岭一带的满族、达斡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及部分入旗的汉族(汉军旗人)中,直到今天,仍有萨满习俗流传。中国东北地区的萨满信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圈,也是萨满文化传承最稳固的地区。这种传承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带有森林、狩猎和渔猎色彩,可称为森林萨满文化圈。华北蒙古族地区,是中国萨满传承的又一个文化圈,这一文化圈带有浓郁的草原游牧特色,可称为草原萨满文化圈。蒙古族萨满,传承十分古老,但变异也较大。在元代()随着藏传佛教(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和逐渐占据统治地位,一部分萨满信仰融入喇嘛教,一部分渐次消失,人为的因素曾一度割断了蒙古族萨满信仰的传承。蒙古族在信奉喇嘛教之前,萨满信仰在部落上层和民众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时一些大萨满(巫师)都被收罗在蒙古宫廷中,他们守护偶像,并谙星术,预言日月之蚀,择定吉日凶日,人们有事必去咨询。“凡宫廷所用之物,以及贡品,必经此辈以火净之,此辈得留取若干。儿童之诞生,则召其至,以卜命运。有病者亦延其至而求助于其咒术。托其欲构谄某人,只须言某人之疾,盖因某人厌禳所致。人有咨询者,此辈则狂舞其鼓而召魂魔,已而昏迷,伪作神语以答之。”[3]当时,萨满几乎主宰部落或国家大事。据《多桑蒙古史》载:“塔塔尔诸游牧部落既平,铁木真应有适合其新势权之尊号。1206年春,遂集诸部长开大会于斡难河流附近之地,建九旅白旄纛。珊蛮或卜者阔阔出者,常代神发言,素为蒙古人所信奉,兹庄然告铁木真曰:‘具有古儿汗和大汗尊号之数主既已败亡,不宜采用此有污迹之同一尊号。今奉天命,命其为成吉思汗或强者之汗。’诸部长群赞其议,乃上铁木真尊号成吉思汗。时年44岁。”[4]此类记载,在蒙古族古代文献中经常见到。有元一代,在蒙古族上层社会,喇嘛与萨满之间的斗争从未间断过,特别是对萨满供奉的偶像“翁衮”,历加取缔。元代灭亡之后,蒙古民族退居漠北,喇嘛教信仰日渐深入民间,萨满更处于不利地位。1640年制定的《蒙古卫拉特法典》,其中明文规定取缔翁衮。对邀请男女萨满来家者,给予不等马匹的处罚。对请来男女妖术师耍魔术者的乘马和妖术师的马,归告发者所有,知而不报者受罚,甚至使高贵者受到诅咒,也要罚马五匹等等[5]。这些条律,对萨满信仰是很大的打击。但尽管如此,在广袤的蒙古草原,萨满信仰并未绝迹,甚至在近代,科尔沁草原仍流行萨满信仰[6]。
  中国萨满传承的第三个文化圈,是新疆各民族地区。那里的维吾尔族、塔塔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在信奉伊斯兰教以前,都曾信奉过萨满。其中尤以哈萨克族最为突出。这可能是由于哈萨克民族一直过着游牧生活,氏族和部落组织,对大自然的依赖对部落英雄祖先的崇拜,为萨满传承提供了条件。所以直至今天,哈萨克民族民间信仰中还留有许多萨满文化的痕迹。在哈萨克族的神话《迦萨甘创世》[7]中,详述了对天、地等自然神的信仰。笔者1986年到新疆喀什地区,这里是维吾尔聚居地。在喀什近郊的阿尔斯兰汗墓地,有成百上千座坟墓,均按伊斯兰葬式安葬死者,但在阿尔斯兰汗墓旁的树枝上,挂满了红、黄、蓝、自各色布条。黄昏时遇到一位维吾尔族老年妇女在树下点燃灯烛,并作祈祷,询问得知,家人有了疾病,祈祷驱邪,这也许是古老萨满习俗的表现。新疆锡伯族萨满信仰属于东北文化圈。
  话题回到满族的萨满信仰上来。满族的萨满信仰习俗起源很早。“萨满”一词即来源于满DD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十二世纪中叶,南宋学者徐梦莘在其所著《三朝北盟会编》中说:“珊蛮(即萨满)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变通如神,粘罕以下皆莫能及。”[8],这是有关萨满的最早文献记载。女真系满族祖先,源于唐代黑水,五代(907D960)始称女真。1115年建立金政权,与南宋并立。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用“八旗制度”统一女真各部,形成后来的满族。满族文化,在其活跃于白山黑水之间时,主要是萨满文化。它继承了、女真以来的传统,带有浓郁的森林和农牧特色。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融为一体。在满族的萨满世界中,天体和大地崇拜,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也是信奉萨满的阿尔泰语系各民族的共同特色。天神是至高无上的神,满族神话中说,天有17层,地有9层,人住地上国,神住天上国,魔鬼住地下国,统管天、地、人间的是至高无上的天神阿布凯恩都里[9]。这反映了萨满世界的宇宙观念是垂直的。满族祭天时,必须设置神杆,这一神杆是联系天上与人间的通道。天神通过神杆到达天界或下到人间。这种宇宙观显然产生于森林民族。锡伯族的登刀梯(天梯)也是这样的含义。这是森林带给所住民族的自然观念。人们有什么祈祷之事,必通过大树(神树)或神杆告知天神,这种习俗一直在满族中保存。由天神观念引伸出的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的崇拜,山神、林神、岩神、火的崇拜,使萨满世界的自然崇拜朴朔迷离,神秘莫测。满族的图腾崇拜,也古老的图腾崇拜发展到后期的产物,比之鄂伦春、鄂温克、赫哲和达斡尔族要逊色很多。如上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脱离森林狩猎生活,所以民间信仰中对动物的崇拜十分虔城。如对熊的崇拜,从图腾学上来考察,都是十分标准的。满族则不然,它从女真时代开始,就与汉族交往甚密,天神信仰在很大程度上与汉族的“天命观”交织在一起。有人认为满族的图腾是乌鸦和犬,这是不正确的。满族中盛传他们的始祖布库哩雍顺为天女佛库伦吞神鹊所衔朱果而生,故人们均以鹊为神,从不加害。满族不杀狗,不食狗肉,不使用狗皮。满族民间传说中的《天鹅仙女》[10]、《索伦杆子和影壁的来历》[11]以及“义犬救主”(努尔哈赤)一类的故事,涉及到神鹊和狗,因其与努尔哈赤的圣迹有关,鹊与犬只是象征物,而并非图腾。满族除了对天神表示极度的崇敬外,祖先神在萨满祭祀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萨满主要是天神和祖先神的代言人。从这种意义上讲,萨满信仰是凝聚氏族和部落力量的纽带。满族萨满是多神信仰,这和阿尔泰语系其他民族的萨满信仰是共同的,许多学者的论文中都曾论及。
  清代立国之后,对原属于满族民间信仰的萨满文化,并未随之抛弃。相反作为凝聚满民族心理的一种手段,加以尊重和传承。早在创基盛京(今沈阳)的时代,便传习古老习俗,恭建“堂子”祭天,又在寝宫正殿,恭建神位,祖佛(释迦牟尼)、菩萨(观世音)和神(萨满诸神)等。嗣后,虽建立坛、庙,分神、天、佛及神,而旧俗未改,与祭祀之礼并行。至清代定鼎中原,迁都北京,祭祀仍循昔日之制,而且满族各姓,也都以祭祀为至重,大内及王贝勒贝子公等,于堂子内向南祭祀,其余均于各家院内,向南以祭。“又有建立神杆以祭者,此皆祭天也。”[12]也就是说,满族在入主中原以后,并未放弃萨满祭祀的古俗。上至宫廷,王公大臣,下至普通满族,都尊守旧俗,祭天和祭神。但中原地区的文化环境必竟不同于白山黑水之间,汉族文化必然要影响满族文化。实际上这种影响早就开始了,特别是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已浸入萨满祭祀之中。汉语代替满语,汉文代替满文,使清代最高统治者对满族文化的渐次消失与变异产生忧虑。特别是在历史上对满民族产生过凝聚力的萨满文化,如不加以保护和利用,民族意识也会渐渐消失。这就是满族在入主中原的初期,王室中存在的一种顾虑。所以乾隆十二年(1747年)农历丁卯年七月丁酉“上谕”管理内务府事的和硕亲王允禄等大臣,总办、承修、监造、监绘、誊录《满州祭神祭天典礼》,使满族民间的萨满信仰,系统化和典礼化,在清宫仪礼中加以永久保存。这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是绝无仅有的举动。关于编篡《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的原由和具体要求,在乾隆皇帝给内阁的《上谕》中讲得十分清楚。
  我满洲,禀性笃敬,立念肫诚,恭祀天、佛与神,厥礼均重,惟姓氏各殊,礼皆随俗。凡祭神、祭天,背灯诸祭,虽微有不同,而大端不甚相远。若我爱新觉罗姓之祭神,则自大内以至王公之家,皆以祝词为重,但昔时司祝(萨满DD引者)之人,但生于本处,幼习国语(满语DD引者),凡祭神、祭天、背灯、献神,行祭、求福,及以面猪,祭天去祟,祭田苗种、祭马神,无不斟酌事体,偏为吉祥之语,以祷祝之。厥后,司祝者,国语俱由学而能,互相授受,于赞祝之原字、原音,斯至淆舛,不惟大内分出之王等,累世相传,家各异词,即大内之祭神、祭天诸祭,赞祝之语,亦有与原字、原韵不相吻合者。若不及今改正,垂之于书,恐日文讹漏滋甚。爰命王大臣等,敬谨详考,分别编纂,并绘祭器形式,陆续呈览,朕亲加详覆酌定,凡祝词内字韵不符者,或询之故老,或访之士人,朕复加改正。至若器用内楠木等项,原无国语者,不得不以汉语读念,今悉取其意,译为国语,共纂成六卷。庶满洲享祀遗风,永远遵行不坠。而朕尊崇祀典之意,亦因之克展矣。书既告竣,名之曰《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所有承办王大臣官员等职名,亦著叙入,钦此[13]。
  乾隆《上谕》言明,满族诸般祭祀“皆以祝词为重”,他所最担心的也是主持祭祀典礼的萨满,由于所习满族语言的变化,使祝词原字、原因渐致淆舛,且恐日久讹漏越甚。所以命令专人稽考旧章,正异同并译成汉文。这从承担翻译事务的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阿桂《揍折》和附于《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第四卷末尾的《跋语》中可看出来。
  根据乾隆《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所载,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将满族民间萨满祭祀的主体部分,通过典礼形式固定下来,对参与祭祀的人员、方式、地点、供物、器用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1、清代宫廷萨满祭祀中的神祗
  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分常祭、月祭、报祭立杆大祭数种,每种祭祀的神祗有时相同,有时则不同。如:
  朝祭神。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君。姚元之《竹叶亭杂录》云:“太祖在关外时,请神于明,明与以土地神、识者知明为自献土地之兆,故神职虽卑,受而祀之。再请,又与以观音伏魔画像,伏魔呵护我朝,灵异极多。”由此可知,释迎牟尼、观音、关圣帝君是明代由汉族地区传入的。
  夕祭神。夕祭诸神主要是民族神,如:阿珲年锡、安前阿雅喇、穆哩穆哩哈、纳丹岱挥、纳尔珲轩初、恩都哩僧固、拜满章京、纳丹威瑚哩、恩都蒙鄂乐、喀屯诺颜等。其中“唯纳丹岱辉为七星之神,喀屯诺颜为蒙古神,以先世有德而祀,其余则均无可考”[14]。
  祈福神。满语称佛立佛多,鄂漠锡玛玛,以柳树枝为婴儿求福也如此。
  马神。为皇帝所乘御马,为马群致祭于堂子,求牧群繁殖。
  田苗神。满语称尚锡神。
  八纛。又称八旗大纛,出师批告及凯旋,告祭于堂子。
  天神。是萨满祭祀中至高无尚之神,以神杆代替。
  2、清代宫廷祭神、祭天场所
  清代宫廷涉及国家大典的有祭天、地、太庙、社稷等。这有专门的场所,如天坛、地坛、太庙、社稷坛等。此外,涉及民族大典的祭祀场所在坤宁宫和堂子。
  坤宁宫在故宫内庭的最后边,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建,改为祭神场所。每天的朝祭、夕祭、月祭、报祭、大祭,均在坤宁宫举行。吴振《养吉斋从录》载:“坤宁宫广九楹,每岁正月、十月、祀神于此。赐王公大臣吃肉,至朝祭夕祭,则每日皆然。宫内西大炕供朝祭神位,此炕供夕祭神位”[15]。
  堂子是清代专门建立的祭天或出师告祗、祭马神、田苗神的地方。《大清会典事例・堂子规制》载:“顺治元年,建堂子于长安左门外,玉河桥东。祭神殿五间,南向;上覆黄琉璃瓦,前为拜天圆殿,八面棂扉,北向;东南上殿三间,南向。内垣一重,门三间,西向。门外西南,祭神房三间,北向。门西直北,为街门三,闲以朱栅。外垣一重,乾隆三年准奏,增设堂子祭神殿。黄纱灯四座,圆殿黄纱灯四座,大门红灯四座,甬道红灯二十八座。昭《啸亭杂录》载:“国家起自辽沈,有设竿祭天之礼,又总祀社稷诸神祗于静空,名曰:‘堂子’……既定鼎中原,建堂子于长安左门外,建祭神殿于正中,既汇祀诸神祗者,南向前为拜天圆殿,殿南正中第一重为设大内致祭立杆石座次。”吴振《养吉斋从录》也说:“顺治元年,建堂子于长安左门外,玉河桥东。元旦必先致祭于此,其祭为国朝循用旧制,历代祀典所无。又康熙年间,定祭堂子,汉官不随往,故汉官无知者。询之满洲官,亦不能言其详,惟会典诸书所载。……祭神殿南向,拜天圆殿北向,上神殿南向,上神殿即尚锡神亭。”堂子建制洋见“堂子图”。
----------------------------------------------世上没有比人心更高的山、世上没有比脚步更长的路
回复时间: 20:32
  3、清代宫廷祭神祭天时间
  清代宫廷萨满祭祀既承袭民间传统,循用旧制,又根据需要对祭祀时间加以相对的固定,一般分常祭、月祭、报祭、大祭几种,还有些祭祀时间不固定,临时变通。
  元旦。皇帝亲诣堂子圆殿行拜天礼。明末皇太极崇德元年规定:“每年元旦,躬率亲王以下,副都统以上,外藩来朝王等,诣堂子上香。行三跪九拜礼。”[16]之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均规定元旦祭天,仪礼更加完备,堂子祀典,载入内务府会典。
  常祭。指朝祭和夕祭。每天早晚由司祝主持祭祀。地点在坤宁宫。朝祭以寅时,夕祭以申时。
  月祭。正月初二,其余各月在初一日。崇德元年规定,亲王以下,贝子以上,每府委官一人,前期斋戒,是日诣堂子供献,皇帝不亲往。月祭翌日,即每月初二日于坤宁宫举行祭天礼。
  报祭。每岁春秋二季立杆大祭前期二日,于坤宁宫举行。
  大祭。又称立杆大祭。时间在每年季春、季秋月朔日,或二、四、八、十月朔日,或上旬诹吉,在堂子祭天神。
  四月八日,又称浴佛日,奉神于堂子,大内及各旗佐领,军民人等,不祈祷、不祭神、禁屠宰、不理刑名。
  此外,春夏秋冬四季举行献神祭,春秋二季举行马神祭,共祭两天,正日为御马祭,次日为御马场牧群繁息祭。祈福祭祭佛立佛多,鄂漠锡玛玛,时间在朝夕,与朝祭、夕祭同。皇帝亲征或派大将出征,告祭堂子,时间并不固定。
  4、清代宫廷祭祀中的神职人员。
  清代宫廷祭祀主要由司祝萨满担任,而且主要用女萨满,保留了满族古老的习俗。据《满洲祭神家天典祀・汇记满洲祭祀故事》载,满洲各姓祭神,或用女萨满,也有用男萨满的。自大内以下,闲散宗室觉罗,以至伊尔根觉罗,锡林觉罗姓之满族人,俱用女萨满主持祭祀。清初,内廷主位及王等福晋,皆有为萨满者。今大内祭祀,仍选择觉罗大臣官员之命妇为萨满,以承祭祀。至于居住在宫内的皇子,居住在紫禁城里的皇子,或已分府之皇子,也都要选择女萨满主持祭祀。其中,宫内皇子,在坤宁宫祭神,用觉罗萨满。紫禁城皇子,则于上三旗包衣,佐领管领下之觉罗或异姓大臣官员,闲散满族人等妻室内选择萨满,主持祭祀。分府皇子及王贝勒贝子公等,俱于各该属旗包衣、住领管领下之觉罗,或异姓大臣官员,闲散满族人等妻室内选择萨满,主持祭祀。如属下并无承担萨满的人,也可从管辖内的满族妇女中选择。自公侯伯大臣官员以下,以致闲散满洲用女萨满祭祀者,俱从本族内选择。如实在不能选出,也可不用萨满,只仿照萨满祭神之例,由本家家长叩头以祭。
  清代对于家神员役也有一定规定,所有这些员役,都是萨满的助手。顺治元年规定,坤宁官家神殿设司俎官五人,司俎执事十八人,宰牲十人,掌籍三人,服役二十人,赞祀女官长(即萨满)二人,赞祀女官(均于上三旗觉罗命妇内选取)十人,司香妇长六人,司香妇二十四人,掌爨妇长三人,掌爨妇十六人,碓房妇长六人,碓房妇三十一人,首领太监三人,内正八品二人,未八流(今改正八品)一人,太监二十六人。康熙二十年(1681年)规定赞祀女官增加至十二人。另外,堂子员役,主要是守护,由礼部选补。从这些员役配备中,可知清代宫廷的祭神、祭天活动,主要由妇女担任,沿习了女真以来的古俗,女萨满的地位远高手男萨满。
  萨满的主要职责是主持祭仪并诵祷神词。萨满神词在祭祀中又是最重要的。乾隆降旨编篡《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的目的也在于保存赞祝之词,怕其失传和淆舛。经过整理、翻译的萨满词同作为《祝词篇》保存下来,其中包括了:一、堂子亭式殿祭祀祝词(正月初一日,每月初三日,大祭、浴佛、为所乘马祭祀时用)。
  二、尚锡神享管领祝词(每月初一日,大祭、浴佛时用)
  三、坤宁宫祭祀祝词(月祭、常祭、报祭、大祭、祈福祭、为所乘马祭,为牧群繁息祭用)。其中包括:
  朝祭诵神歌祷词
  朝祭灌酒于猪耳祷词
  朝祭供肉祷词
  夕祭坐于杌上诵神歌祈请词
  初次诵神歌祷词
  二次诵神歌祷词
  末次诵神歌祷词
  诵神歌祷祝后跪祝词
  夕祭灌酒于猪耳祷词
  夕祭供肉祝词
  背灯祭初次向神铃诵神歌祈请词
  二次摇神铃诵神歌祭词
  二次向腰铃诵神歌祈请词
  四次摇腰铃诵神歌诗词
  四、月祭及大祭翌日祭天赞词
  五、每岁春夏秋冬献神祝词
  其中包括:
  朝祭神前祷词
  夕祭神前祷词
  六、献鲜背灯祭祈祝词
  七、树杨柳枝求福祝词,为婴儿求福祝词,
  户外对柳枝举扬神箭诵神歌祷词
  八、堂子立杆大祭祷词
  堂子飨殿内祝词
  堂子亭式殿内祝词
  九、四月初八浴佛祝词
  堂子飨殿内祝词
  堂子亭式殿内祝词
----------------------------------------------世上没有比人心更高的山、世上没有比脚步更长的路
回复时间: 20:32
  十、祭马神室内祭祀祝词
  以上萨满神词包括了祝词、赞词、诗词,用于不同的神祗、场合和目的。以往熟练和有经验的萨满,都能根据祭神、祭天等的需要,即兴编著诗词和祝赞词,但因原来的萨满神词系口耳相传,难免产生误传和变异,“字音渐消,转异其本”[17]的现象经常发生。甚至连那些所供奉的神祗也只知其音,不知其为何神。
  5、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典礼
  清代宫廷萨满祭祀作为典礼仪式,严格限制在宫廷、堂子和宗室各姓家中,汉族官员和一般百姓并不参加,这种封闭的祭祀仪礼,当然很少为人所知。具体仪礼也只是凭借典籍和宫中行事保存下来。从这些典籍和宫中行事中可知,清代官延的萨满祭祀保持了满族民间古俗并与皇权结合起来,变得十分神圣。其中以祭天典礼最为隆重,其次,夕祭、背灯祭、献鲜背灯祭、树柳树枝求福祭、马神祭等,不仅保持萨满祭祀古俗,而且一一程式化,萨满在整个祭祀中的作用显得十分突出,试举几例来说明。
  夕祭神仪
  清代宫廷的夕祭在坤宁宫进行,祭以申时。所祭神祗全是萨满信仰中的神灵,即满族神。
  举行夕祭时预先要将镶片金青缎神幔系于黑漆架上,用黄色皮条,穿大小铃七枚,系于桦木杆稍,悬于架梁之西,恭请穆哩罕神,自西按序安奉架上,画像神安放于神幔正中。设蒙古神座于左,皆于北炕南向,炕上设红漆大低桌二,桌上供香碟五个,醴酒五盏(月祭用醴酒,大祭用清酒,均宫中自酿。常祭与报祭用净水),时果九碟,洒糕十盘,九盘供桌上,一盘供桌下西边。炕沿下供醴酒一。
  届时进猪(按满族习俗,敬神所用之猪,必须纯黑,无一杂毛)置于常放之处。司香点香,司香妇人以司祝祝祷时所坐黑漆凳置神位前。司祝系闪缎裙束腰铃、执手鼓,先向神位,坐于凳上,击手鼓,诵请神歌祈祷。然后拱立,初次向后,盘旋踏步祈祷,复盘踏步,前进祈祷;三次祈祷、诵神歌毕,解下腰铃。整个过程由司俎太监二人击鼓、鸣拍板,以和手鼓。然后以酒或净水灌猪耳,省之(避宰割),取血,解牲熟之,司祝献肉,致祝于神,撤香碟内火并灯,掩灶内之火,展背灯青幕,关上门,司祝执神铃,振摇鼓,诵神歌以祷。击鼓,拍板和之,凡四次。然后卷青幕,开门,点灯撤肉,将神像收藏起来。如遇皇帝、皇后亲诣行礼,司祝先跪,并诵祝词。
  堂子立杆大祭神仪
  堂子立杆大祭,是清代宫廷祭天大典,仪礼十分隆重。立杆大祭之松木神杆,要提前一个月,派副管领一员,带催领三人,披甲二十人,前往直延庆州(今北京延庆县),会同地方官,于洁净之山内,砍取松树一枝,长二丈,围径五寸,树稍留枝叶九节,余俱削去,制为神杆,用黄布包裹,运回堂子,置于近南墙所设红漆木架中间,斜依安置,大祭前一日,立杆子亭式殿中间石上。
  其次,是堂子飨殿内的布置。要挂神幔,供打糕、搓条饽饽、清酒等。坤宁宫则于大祭前40日,在宫内西炕神位前置缸一口,以盛清酒。司香等用槐子煎水,染白净高丽布,裁为敬神布条。用黄绿色棉线拧成敬神索绳,以各色绸条夹于其内,又用染色纸接成钱文,司俎妇做搓条饽饽,并将一应供物,按规定摆设好。这些活动,均由司祝萨满参加祝祷。春秋立杆大祭前一二日,先于坤宁宫举行报祭,然后祭神于堂子飨殿。
  大祭之日,先在亭式殿祭祀,有两名司机萨满参加,一在亭式殿,一在飨殿。在飨殿内,司香举授神刀,司祝授受神刀前进,司俎官赞鸣拍板,奏三弦、琵琶,司祝叩头,司俎官赞歌“鄂”(有音无意),侍卫等唱“”。司祝擎神刀,祷祝三次,诵神歌一次。如是诵歌三次,祷祝九次毕,然后进亭式殿,叩头,诵神歌,祷祝三次,合掌致敬。而亭式设内之司祝亦跪祝。如遇皇帝亲谐堂子祭天,则按宫廷仪礼,出仪仗,致飨殿和亭式殿拜家。
  树柳树枝求福仪礼
  求福仪礼可以在朝祭或夕祭时进行,也可单独进行。祭祀前数日,司用官、司俎、司香等到九家满族中进取棉线并片,敬捻绳索两条,夹以小方戒绸各三片,酿礼酒。前一天,司俎官二员带司俎二人,司俎满洲二人,前往合,会同奉辰院官员,监看,欲取高九尺,田径三寸的完整柳枝一株,用黄布包裹,运回坤宁宫,届时安设树柳枝石于坤宁宫户外廊下正中。树柳枝于石,柳枝上悬挂镂钱净纸条一张,三色戒绸三片。
  神位的安置和朝祭、夕祭相同,西炕供佛、菩萨、关圣帝君,此炕供萨滴诸神。悬挂神幔,摆设各类供品,比较有特色的是求福神箭,箭上系练麻和从九家满族中攒取棉线捻就的棉索一条,另一条棉索上系各色绸片,一头系西山墙上,一头穿出户外,系于柳枝上。遇有皇帝、皇后亲诸行礼,入坤宁宫,立于南首,司祝擎神刀,待视三次,每次祷祝,太监等歌“鄂”。祷毕,司祝左手擎神刀,右手持神箭走出户外,对柳枝举扬神箭,以练麻拂拭柳枝,诵神歌。举神箭,将练麻献给皇帝,皇帝三捋而怀之。太监鸣拍板,歌“鄂”,如此仪式进行三次,同时向皇帝、皇后献棉索。皇帝、皇后叩头,坐于西炕,举酒洒于柳枝,并以桌上所供之糕夹于柳枝所有枝叉,最后享受福胙,礼毕还宫。所余福胙均不令出户,分给司俎及宫中太监等,不可剩余。鱼之鳞骨由司俎官持出,投洁净河内,柳枝上所夹之糕,亦令众人食之,不能剩余。
  如上所举夕祭、立杆大祭,树柳枝求福祭等,是满族萨满祭祀中最有特色和最重要的,基本上保留了满族萨满祭祀的古俗。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传统来自民间,后尊照皇帝的谕旨,加以系统整理,将民间松散的祭祀仪式系统化,典礼化,并作为民族祭祀仪式,一直保留到清代末年,历时近300年。研究萨满信仰,不可不注意这一文化现象。傅佳在《记清宫的庆典、祭祀和敬神》一文中讲:“我在内宫伴读期间,曾叫太监领我去坤宁宫看了两次跳神。到了坤宁宫,先看到殿外东南角立着一根楠木神杆,上面有一个形的东西,内置五谷杂粮,说是专供‘神鸟’吃的。在坤宁宫的西暖阁里据说供着萨满神……正殿当中放着两张长桌,上置铜铃铛、琵琶、三弦、大鼓、摇鼓、檀板、神刀、神箭等物。不一会,进来两个‘萨满太太’(萨港教的巫祝),身穿绣花长袍,头戴钿子,足登绣花厚底鞋,一个弹起三弦,另一个腰间系上成串的铜铃铛,一手拿着摇鼓,另一只手拿着椅板,就跳了起来。她先在中央跳,后又向四方跳,口中不断地用满文喃喃歌唱。太监们告诉我,她唱的无非是向天地神祗和四海神灵求福求禄,驱魔祛病的意思。”又说,“我在宫内,每天都会见到有人赶着两口猪进苍震门,据说这是祭萨满神用的。”[18]从这段文字可知,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一直延续到清末,从未间断。
  6、清代宫廷的萨满禁忌
  清代的萨满祭祀不仅仅限于宫廷,按《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的规定,宫内居住的皇子,紫禁城内后住的皇子,王贝勒贝子公等,公侯伯大臣官员及闲散满洲军,除宫内居住皇子奉旨在坤宁宫祭神外,其余都在本家内设祭。麟庆在其所著《鸿雪因缘图记》“五福神祭”中记载了道光十五年(1835)家中举行萨满祭祀的情况,其仪礼完全按《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的规定进行。
  伴随萨满祭祀的还有一系列的禁忌习俗。归纳起来有如下数种。
  1、自大内以下、闲散宗室觉罗以至伊尔根觉罗、锡林觉罗姓之满人祭祀,均用猪。大内每日朝、夕祭各用猪两头。祭天用猪一头。春秋大祭,马神祭用猪一头。求福用鲤鱼两条。小孩出痘疹,避用猪、糕祭天。去祟时用小猪祭天。
  2、凡满族人等,祭祀所用之酒与糕,皆自酿造和制作,并不沽之于市。是以大内特设神橱,制作各种祭品。
  3、凡神位必供于正室。背灯祭祀之肉,例不出门,其朝祭之肉,除皮骨外,一概不准出户。凡食祭肉,虽奴仆经家长使役,也不得一边吃肉一边出门,必下咽方准出祭室。
  4、凡祭祀用猪之满族人家,如遇墓祭,丧祭,皆不用猪,包括皇帝的陵寝祭也如此。
  5、祭神所用之猪,必须纯黑色,不许有杂毛。
  6、凡满族豢养牲畜之家,不许猪进入祭室院内[19],倘有走入者,必省(避杀字)而祭之。与之相关的语言禁忌如:猪死曰“气息”,背灯祭之猪曰“牺牲”,焚所挂纸线曰“化之烧燎”,猪之头、蹄削去其毛则不曰“刮之”,而曰“之”。
  7、已整理好祭品和酿酒的人家,不去丧家。倘遇不得己之事,必须往者,必等新更月建后,或更衣沐浴。过三日后方可入祭室。若本家有丧事,必请出神位,暂时安放于洁净之室。若族中孝服,则在大门外脱去孝服,始可入院内。如无另室之家,则净面洗目,焚草越火而过之始入。
  8、祭祀之室及院内,不许持鞭人进入。祭室内不许哭泣、责处人,不语伤心事,不言忌讳恶语,要择嘉祥吉庆之事言之。
  以上忌讳之事,康熙皇帝屡降旨于故老,所谓忌讳之事,训戒严切,成为家训的重要内容。
  满族是一个笃信萨满的民族,萨满文化在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满族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入主中原之后,建立了统一王朝,并大量吸收和学习汉族文化。但作为清代的最高统治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并未忘记发迹于白山黑水的历史,更没有忘记曾起过民族凝聚力的萨满文化。特别是乾隆一代,将满族的萨满信仰用宫廷典礼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作为圣训代代相沿,这在中国历朝历代是绝无仅有的。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集民间萨满信仰之大成,变为宫廷仪礼,这为我们研究萨满信仰提供了另一领域的信息。从这种意义上讲,清宫萨满祭祀具有着独特的文化史价值。
----------------------------------------------世上没有比人心更高的山、世上没有比脚步更长的路
回复时间: 15:08
满洲本土四大族系 肃慎(满族 鄂伦春族 鄂温克族 赫哲族) 桴 (和族 朝鲜族) 东胡(蒙古族 达斡尔族 锡伯族)华夏(真汉族)
----------------------------------------------别和我谈理想,戒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尊祈福令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