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琴,江西省南康市中医院唐江镇唐江社区十间店19号,2009年吸过毒。

千年客家古村-江西南康唐江镇卢屋村
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南康唐江镇,雄踞着一座穿越千年历史的古村——卢屋村。这里,自古人文鼎盛,人才荟萃,至今遗迹颇多。光滑的鹅卵石街、高高耸立的封火砖墙、花树蓬勃的庭院、雕梁画栋的祠堂,构筑起一道古朴而亮丽的风景。徜徉在这里的每一条古道,你的心灵会感觉到每块青石、每道砖墙载着历史的积淀;瞻仰每一块石碑、每一块牌匾,你都会感到历史的深邃、厚重。
挺立于村中的卢氏宗祠,更向人们宣示了卢屋人的自豪与信念。
画栋雕梁,飞阁流丹,摆设讲究,厅堂、天井等错落有致,显得那么肃穆、庄重。
在宗祠的大门前,摆放着一面巨型石鼓,两边各竖立一根石制华表,展现了卢家祖先击鼓为戒,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这一切见证了卢屋村的人文历史,记录着客家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卢屋村是个人口大村,现有人口1.1万余人,由于工作、读书、经商等因素出外的人员,分布在海内外。这里山清水秀,一条名为沙溪的小河贯穿整个村庄,汇入川流不息的犹江河。几十口池塘碧波盈盈,调节蓄水,利于农业、渔业的发展。3座水泥大桥飞架,成为连接外面世界的通途。
卢屋村人自古崇尚教育,讲究文武之道,人才辈出。据有关资料记载,自宋元以来,该村共出进士13人、文武举人30人,朝议、直奉、通议大夫、禀生、监生、贡生等300余人。上世纪前期曾出上将、中将、少将9人。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后具有高级工程师、硕士、博士、正副教授等职称、学位者七八十人。在赣南历史上,一个村能出这么多人才,实属罕见。如今,该村卢元伟、卢元良等人的进士牌匾仍保留完整,清朝嘉庆元年正月初一皇帝颁发的诏书石碑仍清晰可辨。
唐江古镇行(访古之旅)
作者:赖虔平 唐 群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素有“小赣州”之称的唐江镇,是江西南康市的历史名镇。而卢屋村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客家村落,也是赣南最大的卢姓村。那里自古人文鼎盛,人才荟萃,至今遗迹颇多。
走进卢屋村,仿佛从喧嚣的尘世来到一个幽静处。&&
花木葱茏,古木参天,铺满鹅卵石的小巷将我们引向古旧的历史。穿过寂静的小巷,见到一户高大的门楼上蹲着俊秀的石雕狮子。跨入院内,进入眼帘的是高大的榕树、柏树、桂树……像历经沧桑的老人,沉静地见证着岁月的流逝。最让人啧啧称赞的是一株老桂树,枝干遒劲,上面零星地缀着些花。时世变迁,可这些留下来的老&
树,却依旧凭借旺盛的生命力印证着老院子的历史。老屋是两进式格局,走进厅堂,感觉高大、宽敞、气派。门窗上的雕花虽说有些残败,但依然可见当初的精致技艺。细端详该户建筑的门当、户对、雀替等的结构,分明折射出赣南建筑的特点。
此时,下起了小雨。我们冒雨赶到卢氏宗祠。卢氏宗祠曾一度作为南康市唐江小学的礼堂,整体完好。如今,当地政府将之作为唐江古建筑代表之一,重新进行了修缮。走进祠堂,抬头见到一块大匾,写着“急公好义”四个大字。这可能就是卢屋村人的精神写照吧。
听了介绍,我们了解卢屋村是客家古村,提倡儒家思想,祠堂前的对联镶嵌着儒家经典里常见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善等字眼。客家人在漫长的南迁过程中,可以丢掉万贯家财,做人的基本信仰可不能丢。所以,客家做人的准则,自古就高悬于族人的祠堂上。
在祠堂里,我们见到了卢氏的图腾。右边是一只兽,威猛、健壮;左边是鱼的形状,下面一个盅样的器皿。同行的温女士说:这不就是一个繁体的“卢”字吗?经她指点,大家都认出了这个字。这正好又与卢屋村的传说相符。传说,唐末的唐江卢氏先人,起先只在北边的沙溪(现为南康市十八塘乡)傍山而居,现在的卢屋村所在地则由叶氏依山而住。人稀地广的年代,卢氏与叶氏如同兄弟亲戚般时常走往。有趣的是,山里的卢氏不喜鸟兽,却喜欢打渔捉虾,水边的叶氏不喜渔活,却喜欢打鸟捉蛇。于是,两姓氏便对换了居所。图腾上的鱼和兽,也正是卢氏的历史见证。
雨中,我们踏着青石板,走在竹影婆娑的古村落里,那一座座雕梁画栋的祠堂、一栋栋陈旧而依然挺拔的高楼大院、一块块沾染着历史风尘的门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午饭后,我一人沿着江边小路想寻些思古幽情。岂料歪打正着地走到了唐江的老街。斜斜的巷子、高大的骑楼、道上悠闲散步的鸡鸭鹅、一路小跑的黄狗……浓浓的古韵让人陶醉。俞平伯在《清河坊》一文中说:“山水是美妙的俦侣,而街市是最亲切的。”确是如此,走在这昔日人影憧憧如今却稍嫌零落的老街,感到亲切之时还令我想起百里外的故乡。
老街有许多小巷穿行,临江边的通向码头,顺势而下。沿小路而下,见一门楼,上面的斗拱非常精美。门户面朝江边,条形麻石的台阶在门前拐了个九十度的大弯。路边有三棵大榕树,苍老的树根和台阶纠缠在一起,不知是阶依根筑,还是根因阶生。漫长的岁月里,石阶和榕树早已融为一体不分你我了。江边躺着许多巨形石块,在江边逗留的岁月里,江水的冲刷让它们变得极为光滑。如今赣南公路、铁路运输十分便利,昔日“风骚”一时的水运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这些曾承载如云商贾脚步的石块长满了青苔,神情寥落地蹲在江边,看江水东流。与此对照,不远处的唐江桥上,滚滚的车流在细雨中跑得分外欢快。细雨、古村、门楼、石阶、老榕树……构成一幅幽美的唐江古韵图。
南康唐江卢氏家族的传奇
江西南康唐江镇,上犹江北岸,数百幢卢氏族人居住的红砖房或青瓦屋,分布在方圆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个繁荣昌盛的家族,是千年古镇唐江厚重客家文化内容的一页,也是客家姓氏中颇具传奇色彩的一族。
  唐江镇位于赣州南康市中部,距赣州市区26千米,距南康市区17千米。唐江历史悠久、商贸兴盛,民间素有“头唐江、二营前”之美称,享有“小赣州”之美誉,为江西省四大历史名镇之一,江西省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系大赣州重点卫星小城镇之一。
唐江地理位置区位优势明显,唐江水陆空交通发达,上犹江穿境而过,赣丰二级公路交汇于此,赣粤高速公路和昆厦高速公路均从境内穿过,新建的赣州机场距镇区约8千米。唐江成为崇义、上犹两县及南康市中北部18个乡镇的商贸集散地和交通中心。
  传说,唐末的唐江卢氏先人,起先只在北边的沙溪(现为十八塘)傍山而居,现在的卢屋村所在地则由叶氏,也有罗氏或蓝氏之说,依山而住。人稀地广的年代,卢氏与叶氏如同兄弟,亲戚般时常走往。有趣的是,山里的卢氏不喜鸟兽,却喜欢打鱼捉虾,水边的叶氏不喜渔活,却喜欢打鸟捉蛇。于是,两姓氏便对换了居所。
  明洪武年间,唐江卢氏族谱记载的唐江卢氏开基人卢受海,是卢屋村最早的传奇故事的主人公。卢受海“乌狗睡懒觉”之说,是卢受海死时的一个故事。“乌狗睡懒觉”的地方,是风水师傅为卢受海寻得的最佳穴位。而另一位祖先则有“狗熊岭”的故事。那时,以明初“七间店”为中心渐成街市的唐江已具规模,卢屋村人在唐江商品经济繁荣的同时,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十间店”及其绵延的华屋、闹市,有了一大批豪商大富人家。
  这些富起来的商贩们,经常往返于唐江、赣州之间,由于当时交通不发达,每次往返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天半个月时间。一次,卢家太公带着他豢养了几年的大灰狗,肩负着一袋银元,往赣州城调货去。赶到赣州,与供货方见过面,验过货准备付钱时,才忽然发现,那袋银元不知搁在哪里了,一时间竟吓出一身冷汗。货主与他是老朋友,便允许他先取了货,下回再补货款来。
  卢太公谢过,又在城里办了些其他事,便急急往回赶,这时离开卢屋村已有近10天了。半途中,他忽然想解手,走进甘蔗地才想起,自己那日去赣州时曾在这里方便过。忽然,他发现随他一块出门的那条大灰狗竟立在地里一动不动,仔细一看,发现它竟断气死了,一触摸就萎然倒了下去。惊悚之时,见那袋银元搁在一侧,安好无损。卢太公感于灰狗之忠诚,亲自将狗背回卢屋村,并在附近山岭厚葬,同时还建了一庙,名叫“狗熊庙”,以志纪念。这山岭也因此有了“狗熊岭”的名字。
  卢太公嘱后人,自己死后要葬于狗熊岭,与忠诚之狗为伴。待卢太公死后,后人将其棺木往狗熊岭抬去,快至岭巅,忽然乌天黑地,电闪雷鸣,大雨滂沱,山洪陡发。一两个时辰过后,天空才放晴,太公后人出得狗熊庙,却发现棺木失了踪影,风水师傅一看,大叫:“卢屋村当旺,太公天葬也!”原来是泥石流将太公棺木自然淹埋。从此,卢屋村就有了“头受海,二太公”之说法。
&&&&&&&&&&&&&&&&&&&&&&&&&&&&&&&&&&&&&&
(卢屋村建筑)
  其实,真正让世人感叹卢屋村这个客家名村的,是它成为了赣南最大的姓氏村落。卢屋村至今仍有六七千之众,而千余年来迁徙他乡繁衍别处的卢氏后人则更是无以计数。以致在赣南甚至在全国各地,每每遇见卢姓人氏,只要是出生于赣南,几乎都可以问一句相同的话:“你是卢屋村的吗?”而结果几乎是肯定的。
  唐江镇历来便有“三街一村”之说。这村,指的便是卢屋村。所以说,唐江镇成为江西“四大名镇”之一、赣南“四大名镇”之首的商业地位的树立,是离不开卢屋村的。特别是清代与民国这两个时期,卢屋村的人文辉煌更是为唐江镇添了许多瑰丽的篇章。
  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卢屋村人自编的《卢氏族谱》中信手翻来,卢屋村中举人、进士或当过知县以上官职者竟达72人之多,其中有数名翰林和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高官。最著名者,当数清乾隆年间恩科进士殿试三甲第三名的卢元伟。卢元伟13岁中举人时,还是个贪玩的小孩子,然人却异常聪明。传说中举后,官府来人会他,差人在村口问正在踢毽子的他:“元伟公如何找?”他机智地回答:“从前面拐弯过去,便可找到。”他随即从后门跑回家,换了整洁衣服,出来接差人。
  20多岁中进士后,卢元伟先后任云南曲靖、东川、普洱三府知府,江苏镇江知府,广东督粮道,两广盐运司盐运使,山东、山西两省按察司按察使等要职,每任职一处,均留下显赫政绩,是当时卓有影响的一代名吏。
  卢屋村清代出的秀才可谓无以计数,也故事绵绵。传说,卢屋村人因为普遍会读书,便在村里自己搞了个预考,只有通过村里预考者,方可参加南安府组织的秀才考试。于是,卢屋村人格外重视这村考,每当有读书人村考通过,便仿官府形式,鸣锣开道,吹吹打打迎回家,热闹非凡。
  有一回,这情形被官府考官路过卢屋村见了,气不打一处来,觉得有辱官府威严,便在这年的秀才考试后,将凡是卢姓考生的试卷全部扔在蚊帐顶上,不预批改。岂料,正当即将公榜之际,一场天火将改了的试卷全部毁于一旦,考官气得七窍生烟,一病不起,众人请示如何处置此事,他只好叹了一口气,指了指自己的蚊帐顶,说就从这批试卷中录取吧。结果,这年秀才考试考中者全部是卢屋村人。这事,让卢屋村名声真正大噪天下,也让卢屋村人激动了许多年。
&&&&&&&&&&&&&&&&&&&&&&&&&&&&&&&&&&&&
(卢屋村房屋中的木雕)
  卢屋村,因为它的人文内容、儒家思想的深重,也因为它也出过国民党的将军,文革时期曾受到破坏,卢氏祠堂硬生生地成了家具工厂。现在都已经恢复了。面对近7米阔的天井、10余米高的厅堂、一人环抱的巨柱,面对数百年前便有着先进功能的推拉式的木门,面对这虽已残缺后厅,却仍不失为赣南境内最气势壮观的家族祠堂。
  据说,这祠堂是个庄严之地,后厅里摆满了卢氏家族历代祖先的数百块牌坊;据说,这祠堂是个热闹之地,祠堂建成后摆了整整一个月的酒席;据说,这祠堂是个迎官接官之地,从卢屋村出去应考的人,或是中考、当官的回村光宗耀祖的人,都要在这里接受村中长老代表全村人予以的祝福。
人文积淀厚重的客家名村——卢屋村(文/卢盛渊&
图/卢致融)
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南康唐江镇,雄踞一座人文积淀厚重的客家名村――卢屋村。这里自古人文鼎盛,人才荟萃,至今遗迹颇多。光滑的鹅卵石街,高高耸立的封火砖墙,花树蓬勃的庭院,雕梁画栋的词堂,构着起一道古朴而亮丽的风景。
据史料记载,我村始祖世兴公于北宋哲宗(1085年)自遂川县龙泉乡迁居到唐江镇龙泉巷(原太平圩墟)定居(赣南卢氏族谱考证),以打渔、做手艺为生。追溯其1000年历史,与中国历史三次客家人大迁徒时间吻合,加上村里人文言语言,建筑风格和礼仪处事诸多生活习俗都具有典型的客家风情,给人一种古朴、浓郁的客家文化气息。
漫步在绿树成荫的卢屋村,在诸多古建筑群中,最具有代表的应该说是卢氏宗祠,据《赣州史话》—书记载,历史上的卢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末年,至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宗祠建筑高大,坐北朝南,分正祠、中堂、前厅三个院落,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室内雕作精良,设施布置十分讲究,而且冬暖夏凉。在中堂和前厅之间建有桂花池,金桂、银桂各一株,树高数丈,每当花开季节,桂子飘香,沁人心脾。在前厅大门两侧还摆放一对巨型石鼓,宗祠大门两边各竖立一根刻有麒麟的石制华表,展示了村里的祖先们击鼓为戒,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宗祠是清光绪七年第三次重建的。前二次被毁,分别为顺治八年、咸丰六年,战乱所为,卢氏宗祠屡毁屡建,反映了卢屋村人坚忍不拨的精神。
赣南集镇头唐江,卢屋人文冠赣南,卢屋村不仅是一个千年古村,同时也是人口大村,全村卢氏人口(包括已迁出的)共有11380人,更是一个人文厚重的名村。卢屋村人自古以来崇尚读书,讲究文武之道,涌现出了不少文人武将。据《南康县志》《赣南卢氏族谱》等资料记载,卢屋村自宋、元、明、清代间共产生了进士13名,文武举人30多人,其他拨贡、庠生、廪生、登科及第者更有百余人。难怪当时有民谣:“卢屋的顶子、幸屋的品子”,这是说卢屋村读书的多,当官的也多,幸屋村的人长得漂亮。
民国时期更是把人文现象推向高潮。当时有上将二人(卢师谛上将,卢佐上将),中将一人(卢盛棻中将),少将3人(卢天鹏、卢乐尧、卢汉),特任、简任各一人,大学士20多人(到国外留学,取得学位者才能称大学士)。赣南卢氏第一次修谱(年),1946年散谱时制了上将,中将、少将、特任、简任、大学士匾各一块,匾为红漆镏金字。卢师缔上将,老同盟会员,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推翻满清的革命,死后葬南京紫金山,卢佐上将在抗日战争为卫立煌部将(当时为中将),特任卢铸曾代理湖北省政府主席,抗日战争期间任国防最高秘书厅秘书长。
解放后村里青少年,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奋发有为,在科技、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卓越成绩大有人在,因此具有高级工程师、硕士、博士、正副教授等职称、学位者据不完全统计有近百人。其中尤为突出者为留学英国卢钢夫妇(其妻为项明燕女士)双双获博士学位、卢钢博士发的新型火焰成像与监测技术获英国工程技术协会(IET)2006年度工程技术创新奖。卢岚女士获硕士学位,现供职国务院新闻办,还有医学博士、博师生导师许多人。在赣南历史上一个村能出之么多人才,实属罕见,如今卢元伟、卢元良进士匾仍保留完整,清朝嘉庆元年正月初一皇帝颁发的诏书石碑仍清晰可辨。卢屋村真不愧为人文积淀厚重的客家名村。
现在,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卢屋村这一客家名村的建设和发展。唐江镇16个新农村建设点,其中9个就在在卢屋村,我们要利用这一强劲东风把卢屋村建设好,使卢屋村不但要恢复昔日的风采,而且要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社区。相信一个卢屋新村将重放光彩,再创辉煌。
国民党少将卢天鹏先生故居
卢天鹏先生的故居坐落在卢屋村新井头与沙塘里之间,占地面积约两千平方米,大门前有五级石阶,前院有对称金鱼池,硕大的门周围,宽厚的青地砖,上厅正梁有两个燕子窝。
屋有二厅六院,直进三栋,分上厅、中厅、下厅。厅上雕梁画凤,门窗木雕格子花卉吉祥物,一切显得相当气魄。正厅的侧面又有横屋、侧厅等、住宅前、后、左、右又有六个院子,占地近千平方米。
卢天鹏先生的故居,是二百多年前卢起华先生建造。墙上的青砖刻有姓名,当年卢起华先生费了心血建造这一宏伟住宅。以后先生将此住宅卖给上犹营前蔡氏,蔡氏住了数年,总觉天时地利不佳,居住不发,又将房子转卖给卢氏,这个卢氏就是卢天鹏的先生的祖父。卢天鹏先生祖父买回之后,进行了一翻改造,首先将原来的大门由坐北朝南改成座东向西,并且扭了朝向,将原来的“封火墙”又叫“燕尾墙”升高了一米多,还把大门前的池塘填了一半多,变成了大门前的前院,池塘上的拱桥拆除了,前院的下面修了一条路。传说填了塘面后,新井头的古井里嗡嗡作响,说是切断了龙脉,村民请了道士做法事,画了一道符,放在井里,从此后,古井嗡嗡的响声就停止了。每年洗井时都要把符捞起,洗好井后,在放入井中。
卢天鹏先生故居目前是卢屋村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古宅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先生曾二次回乡探视,拜祭祖宗,他曾在旧宅大门前院踱一回步,看到旧宅保存得完好,内心感到欣慰,又因土改时将旧宅分给9户贫民,而喂一喂金鱼的愿望却成了难以实现的旧梦。
老井头古井简介
老井头的古井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卢屋村人的集居,就有了老井头古井。最初古井只是一个取水的深坑,周围建有一节一节的长条石码头,村民沿着阶梯一步一步到井里取水。以后村庄兴旺了,取水人多了,发现这种形式的井不卫生,效率低,经过村民讨论,改变成现在的吊井形式,于是村民筹集资金,请石匠、泥水匠新建吊井。吊井底部用兴国红石砌成,用青砖圈积而上,井沿用青石砌成。吊井水源充足,渗水大,每当上犹江涨水时,井水水位高,用扁担钩桶即可吊水。千余年来,此井从未淹死人,令人惊奇。
解放后,镇反、抗美援朝时期,为了防止敌人投毒,古井日夜被民兵保护。民兵手持梭镖,站岗放哨,积极性很高,因为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党,拥护红色政权,人心所向。
枣子树下侍郎师汪故居
漫步卢屋村,在绿树环绕的古村落,明清建筑随处可见。在距离卢屋村社区居委会约200米的枣子树下,矗立着一座极具明清建筑风格的豪宅,这就是清朝末年大户卢师汪的民宅。
卢师汪清朝翰林院待诏晋赠修侍郎,育有五子。三子卢咸造(号子端),继承其父文才,东渡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律系。卢咸造经营有方,家产及这栋豪宅落入其名下。
豪宅极其雄伟,高高的燕尾风火墙,直指云天,表现了大户人家的殷实富足。该房直进三棟,分上厅、中厅、下厅,在厅与厅之间有东西厢房,厢房门都有雕刻的精致的花板,中间天井屋椽都装有铝皮铸錫排水管,上有铜铃,微风吹过,铃声叮叮噹噹,颇具诗情画意。
在这座豪宅后面还有后花园,院内有平房、亭台,是子弟们读书游乐场所,房前有很大的草坪。1933年红军在这棟房子住过,并在墙上写有“武装保卫苏维埃”的大幅标语,并在草地上出操训练。解放后,人民解放军也在这里驻扎过,并在大门两侧写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标语,并在草坪上出操。解放军组织文艺表演,扭秧歌,锣鼓喧天,好不热闹。1951年元旦,大门两侧写了一副对联,我们今天还记忆犹新,对联是:“外强中干美帝是只纸老虎;同仇敌忾中苏力量大如山”。这营造了当时我们全国人民一种一致对外(抗美援朝)的爱国主义精神。
今天这棟房子回到人民手中,房子分给了村里贫穷无房的居民,现在这块草坪又建起了休闲中心。我们相信,这棟豪宅在和谐社会将恢复它昔日的风采,将变得更加漂亮,更加婀娜多姿。
人才辈出的圣地――笃庆堂
笃庆堂坐落在新井头与下店之间,坐北朝南,是纪念九世祖卢相丝之专祠。它建于清乾隆癸亥年(1736年)。专祠直进二栋,长六丈五尺,宽三丈一尺七寸。专祠青砖瓦房,两侧青砖筑成“封火燕尾墙”,数丈之高,气派庄重。大门门框用兴国红石砌成,门楼上镶有一块红石刻成的横匾:“敬池公祠”。上下厅之间,是客家人建筑特有的“天井”,很讲究排水、采光、蓄风、调节冬夏气温,营造风水,“天井”地下面的暗沟直通外面的池塘。
卢相丝又名卢敬池,生于明朝万历丙子年,殁于清顺治丁亥年。他有五子,其中三子卢永教、四子卢永敏后辈中出了不少显赫人物,尤其以清朝、民国时期为辉煌。清朝有:来颚、大川、大辑、镇苑、鼎峋、鼎昭、鼎智等人,事业发达,其中卢镇苑中乾隆三十四年己丑年殿试三甲探花,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部钦占吏部额外主事。卢鼎昭清道光辛丑年武进士,任官兰翎侍卫銮仪卫行走。卢鼎智任四川生汶川、宜宾等县知县,任《南康县志》六修撰修。卢大川博学多才,任福建同安考试官,著有《双平集》,任三修《南康县志》协修主编。民国时期有追随孙中山先生的卢师谛上将,有抗日战争中立过战功的卢佐上将。文官中有代理湖北省主席卢铸,卢铸抗日战争中任军事委员会秘书长、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厅秘书长,以后有人国民政府资政等职。笃庆堂的后裔出国留学者有十余人。卢师撰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卢铸学成于早稻田大学政治博士,卢同馧是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文科硕士。卢威造,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律本科毕业。解放后,卢钢夫妇留学英国,双双获得博士学位。卢钢博士研发“新型火焰成像与监测技术”,荣获2006工程技术协会年度工程技术创新奖。
笃庆堂师人才辈出的圣地,它为卢屋村造就了人才辉煌的一页,更为唐江镇增添了许多瑰丽的篇章。
人杰地灵的宝善堂
宝善堂坐落于村中亦敬堂前面,荣恩堂右侧,为纪念十世祖卢永教之专祠。专祠坐北朝南,直进二栋,总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专祠前面有空坪,约五百平方米。
专祠分上厅、中厅、门楼三部分,上厅中央有舞台,两侧是书房,上厅前沿有二根六角形的石柱,表明卢氏子孙能顶天立地。上厅和中厅之间是客家人特有的“天井”。赣南客家人对“天井”很讲究,既便于排水,有讲究采光,正午的光线,要照耀着上厅的神台上,同时又利于蓄风、调节冬夏的气温。“天井”的暗沟直通屋外的水溏。
中厅的前面,立有二根六角形的红色石柱,于上厅二根石柱,寓意为“四平八稳,顶天立地”。中厅前面又一块空坪,摆放几盆鲜花,迎接客人,莫说自家客家人回归故里,偶遇路人,也热情款待,不求回报。中厅与门楼之间的两侧是厢房,厢房的门壁上雕梁画栋,做工精细,是清代能工巧匠的杰作。
卢永教又名卢觉宇,出生于明代万历壬子年,殁于清代康熙癸丑年。专祠因咸丰甲寅失火被毁,乙卯年重建。专祠青砖瓦房,建筑宏伟,门框用红石砌成,门楼上中央用红石雕刻成一块横匾,刻有“觉宇公祠”四个大字。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宝善堂成为私立九江光华中学的校本部,培育了一批人才。
卢永教的子孙后裔中,人才辈出。清朝有:镇苑、鼎峋、鼎昭、鼎智等人,事业发达,其中卢镇苑中乾隆三十四年己丑年殿试三甲探花,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部钦占吏部额外主事。卢鼎昭清道光辛丑年武进士,任官兰翎侍卫銮仪卫行走。卢鼎智任四川生汶川、宜宾等县知县,任《南康县志》六修撰修。卢大川博学多才,任福建同安考试官,著有《双平集》,任三修《南康县志》协修。民国时期有追随孙中山先生的卢师谛上将,病故后葬于南京紫金山下。卢佐上将在抗日战争中立过战功的。文官中有代理湖北省主席卢铸,卢铸抗日战争中任军事委员会秘书长、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厅秘书长,以后有人国民政府资政等职。笃庆堂的后裔出国留学者有十余人。卢师撰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卢铸学成早稻田大学政治博士,卢同馧是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文科硕士。卢威造,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律本科毕业。解放后,卢钢夫妇留学英国,双双获得博士学位。卢钢博士研发“新型火焰成像与监测技术”,荣获2006年英国工程技术协会年度工程技术创新奖。
宝善堂是人杰地灵的宝地,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才。
景孟公旧居
在卢屋村的上屋坪,屹立着一座客家古民居,这座古民居青砖灰瓦,虽然历史悠久,但还是很雄伟的挺立着。高高的风火墙,平添了几分挺拔,房子的门窗都用兴国红石建造,传说每一块青砖都经过手工打磨,说明
该房原主人多么重视盖房的建筑。
这座客家古民居,坐北朝南,分正栋和侧屋。正栋分上厅、下厅。上下厅之间各有厢房两个。正栋周围为砖墙,中间为屏风板和木柱,这样可以使房子使用面积更宽阔一些。该房原建筑计划正栋,左右各建侧屋一排,由于东边没有购买到土地,所以只建了西边侧屋。正栋前面建有一扇精工细作的墙,为房子增加了许多光彩。墙上雕刻了字画,字为“慎脩思永”,画为四幅,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当“四旧”破坏了,我们也无法寻找壁画的故事了。
我们查阅“赣南卢氏宗谱”,该房为一世祖受海公十二世孙卢景孟所建。卢景孟生于康熙末年,殁于嘉庆初年,因此房屋建于清乾隆中期,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卢景孟清监生,娶了四个老婆,他们为他生了四个儿子。这四个儿子为士勣、士经、士绍、士纪,除了老大外,其余三个儿子都为清监生,也就是有功名的。
据“赣南卢氏族谱”载,该房为“承啟堂”,直深为三丈九尺,横阔“四丈四尺折合平方米计算,约200平方米。”
&&&&&&&&&&&&&&&&&&&&&&&&&&&&&&&&&&&&&&&&&&&&&&&&&&
原名馀庆堂,为十一世祖来宾公专祠,日久坍塌,清道光丙午年来宾公、来鹄公两房子孙捐银重建,公议后改为永敷公专祠(十世祖)。
专祠座南向北,直进二栋,长六丈七尺五寸,横宽三丈三尺三寸,前至大路,后知塘堪。现在环村公路旁。
在沙塘里的红棚栏内,为纪念十一世祖来泰公之专祠,坐西向东,专祠直进二栋,长五丈六尺六寸,前横阔二丈五尺二寸,后宽二丈三尺一寸。专祠前面有余坪一块,长三丈九尺五寸,右边有厨房一栋,厨房前有余坪一块。
泰开堂份上厅、下厅,上下厅之间为“天井”。厅上门壁雕作精良,下厅前有二根兴国红石石柱,意为顶天立地。
泰开堂的后裔中,清代中期出了十二个万元户(家有银元万个以上),他们建造乐卢屋村中的“村中之村”。“村中村”总面积越有二三万平方米,前面有红棚栏,后面有白棚栏,村中村里有红白喜事都要通过红棚栏。泰开堂的后裔中,在“村中村”建造了数十栋住宅,其中有二栋住宅保存完整,室内雕作精良,营造出大气,秀气、文气的气氛。
另外,还建造了马厮,上面住人,下面关马。马厩光线差,阴暗,以后被人们称为“阴间”。
泰开堂的后裔多以经商为生,精明能干,善于经营,积累了丰厚的家产。他们财运大发,人丁兴旺,现散居在村中多处角落。
在攀桂堂右前面正对保善堂,畏十二世祖大俨公之专祠,直进二栋,深长六丈二尺,横阔四丈八尺四寸。大俨公系廷宣公七世孙。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