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 和王潜斋韵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了什么表达技巧

春暮 门外无人问落花这首诗内容是什么呢?怎么解释呢?
  春暮  曹豳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处处蛙.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景物的诗.花儿落了,大地上已万木葱茏;莺歌歇了,青草池塘处处有蛙声.两两相对,把暮春时节的那种繁盛和热闹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景象是暮春还是初夏,当然无关紧要.这首诗所蕴含的,是一种春天花事消歇后的感慨,在孤寂中,一种因时序更替引起的淡淡哀愁.这是此诗最值得一读的地方.  嘉熙名谏、爱国诗人曹豳  曹豳()字西士,又字潜夫,号东畎,南宋瑞安曹村人.早年家道贫穷,少从乐清钱文子学.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迪功郎隆兴府靖安县主簿.此后为仕四十余年,沉沉浮浮,留给历史的始终是一位为官清正、正直敢言的爱国诗人.  曹豳为官四十余年,清正为本,始终勤政为民.他在任重庆府司法参军时,郡守度正欣赏他的人品和才学,正要推荐他升职时,他推辞道:“章司录母老,请让其先.”度正为他的为人而敬叹.他在知建昌县时,尊老礼士,修复故尚书李常山的房子,兴建斋舍给诸生居住.他为任浙西提举常平时,关心百姓,重教兴学,面陈“和籴折纳”之弊.  曹豳以直谏而著称.他为左司谏时,针对当时朝政腐败,议和声嚣,他上疏言朝廷战和之策自相矛盾,极论权臣史嵩之求和误国,参劾投降派史弥远的心腹参知政事余天锡、李鸣复之过.忤旨,迁起居郎.被参的余天锡向皇上请求复曹豳原职说:“曹豳老成之望,直谅多闻.置之近班,可以正乃辟,可以仪有位,欲望委曲留行,使释然无疑,安于就职,则陛下既服好贤之美,而微臣亦免妨贤之丑.”李鸣复亦请留豳云:“杜范、唐璘、曹豳、赵涯皆尝论臣者,台谏言事缈也.言之无罪,闻者足戒,四臣之有言于陛下,臣之药石也.欲望圣慈特出,宸断于范、于璘,召而再使之来,于豳、于涯留而勿使之去,各修职业,共济事功,开大公至正之门,去分朋植党之患,特在陛下一转移间耳.”可见曹豳直谏之声.后来他还上书七道,进古诗以寓规正.  曹豳还是南宋后期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勤政、直谏源于他满腔报国情怀,这在他的诗词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当时外敌频频入侵,而南宋统治集团却偏安江南,曹豳与其它爱国志士和广大人民一道,强烈要求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端平元年,抗金名将赵葵授兵部尚书、京河制置使、知应天府南京留守兼淮东制置使,打算收复三京(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应天府).在出征饯送会上,曹豳赋《咏缘竿伎》诗云:“又被锣声送上竿,者番难似旧时难.劝君着脚须教稳,多少旁人冷眼看.”他知道这次出师所面对的敌人,是比金兵更加强大的蒙古兵,他以强烈的爱国之心告诫赵葵谨慎用兵,不可轻敌,以防投降派伺机反扑.结果不幸被他言中,赵葵急于求战,而粮运不继,又被蒙古兵决黄河以灌,兵败而还.曹豳在《西河——和王潜斋韵》词中为山河破碎而悲愤填膺:“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他痛恨求和误国,为祖国前途而忧虑:“漫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战和何者是良等?扶危但看天意.”在《辞职至短苍岭》诗中,他以韩愈贬官潮州自比,悲愤地写道:“老去那能作谏臣,圣恩宽大许抽身.今朝岭上冲风雪,犹胜蓝关策马人.”  曹豳才华出众,著有奏议、讲义20卷,诗歌、杂句60卷,刘克庄曾序《曹东畎集》,可惜大多散佚,现仅存文1篇、诗11首,词2首.他的诗词风格朴实粗犷.宋坦斋曾问曹豳:“君生在永嘉,为什么诗学江西流派?”豳答道:“兴致所到,何拘江浙?”坦斋又问:“难道永嘉四灵(徐玑、徐照、翁卷、赵师秀)的诗就不值得学吗?”豳曰:“四灵诗如啖玉腴,虽爽不饱,江西诗如百宝头羹,充口适腹”(陈世崇《隋隐漫录》卷五》.当时著名诗人莆田刘克庄称赞他的诗:“古风调?,流丽得元(稹)、白(居易)之意;律诗精切、帖要拍姚(合)、贾(岛)之肩.非若小家数然.”并作诗曰:“曹侯书满腹,非以剑防身.马上檄犹速,橐中诗不贫.虏情工变诈,时论主和亲.旗鼓何时建,方知国有人.”他的词《西河——和王潜斋韵》忧国忧民,慷慨激昂,既录于宋代《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又入选《全宋词》、《唐宋词选》、《宋词纪事》,在宋代词家如林、词作近2万首的盛况下,是难能可贵的.他的入选《千家诗》诗作《春暮》:“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更是清新自然,脍灸人口.  《宋史·本传》称其为“与王万、郭磊卿、徐清臾俱负直声,当时号‘嘉熙四谏’”.历代《温州府志》、《瑞安县志》均为他立传,明、清瑞安官府还将其与蔡敬则等一道列入圣庙内乡贤祠供后人赡仰.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 宋词赏析 曹豳 西河·和王潜斋韵
宋词赏析 曹豳 西河·和王潜斋韵
  西河  和王潜斋韵  曹豳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  这首词是对王埜(号潜斋)的《西河》(天下事)的和作。和作要求步其原韵。和原词同牌且内容亦与原词相呼应。曹豳这首和词完全做到了这点。  词开头以极度愤激的语气提出:“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这里的“今日事”,高度概括了北宋灭亡到作者赋词这一段时间的多少历史变故,多少国恨家愁,这里有靖康之耻,绍兴年间屈辱的和约,朝廷奸佞当道等等。这首词的开头和王词开头“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比,感情更加强烈。用语更直截了当。王词是在问天,显得委婉曲折;曹词则在问人,矛头直指昏君佞臣,词人强烈的爱国热情溢于言表。“漫漫白骨”四句写由于昏君佞臣不以国事为重,听任外敌侵犯,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弄得“白骨蔽川原”,“万里寂无烟”,到处是一片悲惨荒凉的景象。“漫漫白骨蔽川原”这一典型细节,形象地概述了战乱死人之多,景象之惨。这句是从王粲《七哀诗》中所写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句变化而来的。“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进一步写战乱造成的惨象:万里关山,寂无人烟,冷月高悬,鸡犬星散,到处是死一般的沉寂。正象曹操《蒿里行》诗所写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种情景该引起人们多少的感慨呀!作者不需要明说,而让读者去回味,去联想,去领会。这样写即形象,又含蓄。  词上片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景象。而这完全是南宋腐朽的统治阶级造成的。  中片“谩哀痛,无及矣。”是由上片“恨何日已”演化而来,也是与王词“千古恨,吾老矣。“相呼应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江水是无情的,所以词人说不要问无情的江水,但实际上还是问了。一问“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通过这一问,揭露了统治者苟安江左,不思收复失地,现在连在新亭叹河山变色而一洒忧国忧民之泪的人都很难找到了。这里语出《世说新语》。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说:“过江诸人(指晋室南迁后的统治阶级上层人物),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三国吴时所建,在今南京市南),藉卉(坐在草地上)饮宴。周侯(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皆相视流泪。惟王丞相(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戳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这里就是用的这个事典。这两句语极沉郁,东晋士人南渡后,周顗等人尚因西晋灭亡,山河破碎而流泪,现在就是这样的人也很少了!二问“战和何者是良筹?”偷安半壁的南宋统治者,当时沉醉在临安销金窟里,误国误民,战与和这样的问题都无法决策,所以答案是“抚危但看天意”。既然当朝者不能决策,那就只有听天由命了!  中片鞭挞了偷安半壁的南宋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昏庸误国。  下片写爱国志士的遭馋被黜,和作者对友人王埜的希冀。  “只今寂寞薮泽里”和王词“只今袖手野色里”相映照,写志士的遭馋被黜。“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这里作者直接动员王埜出山,干一番事业。王埜在词的结句中写“绝域张骞归来未?”对未来既存在希望,亦存有怀疑。曹豳则要王埜相信,“绝域张骞”会归来的,这就是王埜的东山再起。从中看出曹豳是很赏识王埜的才能的。认为他有相将之才,相信他能成就一番事业。
上一篇::
相关的阅读答案
最热诗词阅读及答案
最新诗词阅读及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河大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