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建设三峡银行行长长林凡

特色:&|&&|&&& 热点:&|&&|&
当前位置:&&&&&&&&&&&&&&&林凡:坚守着艺术的黎明
林凡:坚守着艺术的黎明
&&&&&&&&&&&& 期数:&&&&&&&&&&&& 作者:艺术生活快报编辑
核心提示:艺术永远是人类最崇高的使命艺报:您认为艺术的标准是什么?林凡:艺术不同等自然科学,它是一门各自为政的学问,如果把艺术统一起来,就不会有艺术了,艺术永远是新鲜的事,既无涯涘,也无头尾。一个艺术家
艺术永远是人类最崇高的使命 艺报:您认为艺术的标准是什么? 林凡:艺术不同等自然科学,它是一门各自为政的学问,如果把艺术统一起来,就不会有艺术了,艺术永远是新鲜的事,既无涯涘,也无头尾。一个艺术家,干到哪里是哪里,既无始,也无终。这是哲学上的问题,我谈不好!但我会坚持这种看法。 艺报:最近中国工笔画学会有好些活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您能谈谈吗? 林凡:自从我们中国工笔画学会注册成功以来,接二连三地办了好些展览和好些活动,有的成功,有的不算太成功,但是没有完全失败过。去年,我们继七届大展之后,又举办了第二届全国工笔山水画展,很成功。 艺报:对这两个展览您投入了极大的心血,有什么切身体会吗? 林凡:你别看我戴着眼镜,温文尔雅的,其实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艰苦的农村劳动,我全都参与过,我的曾祖父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所以我对农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特别是国家提出来把农业税全免了,这件事的意义不亚于辛亥革命把封建帝制一下子推翻。过去,皇帝也出于某些原因,即兴似地免去个别地区的赋税,即使免也只是一年两年,决没有一下子彻底全免的事。这件事使我震撼了好多天。我作为在农村呆过的知识分子——画家,我总想为农民做点什么,所以我们学会竭力地提倡把全国第八届工笔画大展的主题转变为宣扬新农村建设成就,描绘新农村巨大变化、刻画农民新形象。这就是中国工笔画家的责任,也是今后两年中国工笔画学会的工作重点。这是历史任务,这个任务已经落在我们的肩上了,所以才决定全面地改变第八届全国工笔画大展的创作主题。恰好有个全国新农村国际文化节,所以我们和这个“节”的主持者一谈,一拍即合。 作为艺术家,总不能完全不管不顾,只讲自己的笔情墨趣,只讲自己的艺术去路,而完全无视社会和群众对你的要求。在中国画的两大体系中,工笔画是一种较能接受这种想法并在一定时期内坚持稳定主题,刻画形象,细致而深刻地表达感情的一种绘画形式。这次展览创作都需要画家转变观念,埋下头来、寻找主题,深入准确地刻画形象。所以我们总会很乐意地接受这个展览安排给我们的任务。办展览,确实很忙、很累,但只要看到新的农村景象的变化,只要看到新农民的那种睿智、坚强,却仍有某些困苦、拘束乃至显得憔悴时,就无论如何也不能忘怀我从心底涌现出来的义愤和悲慨之情。农村有了变化,他们的形象有了深刻的变化,但还是不像日本、欧美那些改变得较早、较彻底的国家。我们的农民兄弟,还很有些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果戈理笔下,和列宾、苏里科夫画上的余味,虽然已有很大的变化,但还没有能摆脱千百年来所承受的精神和物质方面压抑所形成特殊精神面貌和思想素质。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现在还有好些画家把我们的农民兄弟画成阿Q的样子,画成润土的样子,画成精神一片困惑和迷茫、甚至粗俗、弱智的样子,我不同意这种画法。 这种艺术上的精致刻画和细致判别,确实很难。但是如果只把农民和群众看成另类,看成群氓,就无益于创作和刻画形象。所以,我赞成工笔画家仔细地观察,通过展览来推动创作,通过技艺的锤炼加深自己对社会和生活的洞察力来丰富自己的艺术描绘功力。 艺报:这些繁重的事务活动是否对您的身体是一种挑战? 林凡:我们很累,我年已八十,可是我每天却要工作十小时以上,的确很辛苦。所以我觉得那种认为搞艺术是一种潇洒的、痛快淋漓的事业,未必恰当,只有当一个艺术家时时刻刻,兢兢业业,具有高度责任心,肯于作出奉献,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且具备一种始终如一的专心致志的牺牲精神的人才能搞好创作。艺术家是人类中最具崇高使命感的人,而不仅仅是只顾宣泄个人情趣的人。 要虚怀若谷,要一意孤行才能出大师 艺报:当今艺术圈也有不少是非曲直,很多艺术家变得越来越浮躁,您觉得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心态? 林凡:艺术,本应该是最民主的,(当然,历史上,现实中,并非如此)可在现时代的环境下还是具有兼容精神的,不戴帽子,不打棍子,谁有不同意见,都可以发表。多好!但挡不住的却是同道相轻,同样都是艺术家,却一定要取消别的艺术家的话语权,这是不好的现象。与具有中国深刻描绘人物形象的先驱蒋兆和先生相比,我们很多以描绘人物形象著称的人物画家,远没有达到那种水准。现在应该让我们多一些观察社会、描绘社会、描绘生活、刻画形象的机会。在我们中国这块广袤而灿烂的国土上,调整我们自己的视觉角度,增益我们认知社会和生活的知识,使它永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仍然是画家们的必修之课,如果说压力,就是不能这样做而形成的压力,这种压力不应该来自别人,而只能来自对自己缺少责任心,缺少使命感和缺乏对艺术良知有深刻的认识。 艺报:既然压力来自自己,那您怎么没想到来舒缓这种压力呢?就像是借鉴前辈的创作,创作再创作,通过它来完成自己的艺术使命,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林凡:我们准备在这次展览之前,举办一些针对展示各自特点的活动,举办创作研修班,把自己的构思,自己的草图,自己在社会中观察所及,在同道们面前展示开来,赤裸裸地把自己的一切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有经验的朋友来研究你的构思,改善你的构图,调整你的观察角度,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你选择的主题,怎样才能更好地达到你的艺术目的。在第七届全国工笔画大展时,我们这样做了,在第二届全国工笔山水画展前,更推广了这种做法,这样做并没有泯灭个性,并没有抹杀灵感的幼苗,相反,相互启发,互相交流,共同完善了自己的创作。别相信那些认为集思广益会削弱天才和削弱灵感的说法。那种因为有时需要停下笔来、倾听别人的意见,会造成自己一点主见都没有的说法是不对的。天才是既要尊重别人,又要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要“虚怀若谷”,又要能“一意孤行”。这两者之间,权衡选择,才会有真正有天赋的大师出现。这就是能够“善自珍摄”的人的办法。 唯有孤吹,能谐众耳 艺报:您为什么把自己的论文集定名为《孤吹集》,把自己的艺术话语,称为“孤吹”呢? 林凡:目前,就我个人而言,我从未自己自吹自擂。而是我自己发现在我的周围,已经出现了一种令人无法生存下去的氛围。人家讲的,不一定是我想的;我的意见,别人也不一定完全接受。因为自己没有网,无论是同学网还是师从网都没有。亲朋好友中也没有像我这样干的。但我坚信我自己的观念和艺术理想。所以才感到自己是孤独的,自己说的话,写的文章是“孤吹”。但孤独的人是最有力量的人,因为一旦感到孤独,才会想到改变这种境况,才需要死生不渝地去奋斗。 我把自己的论文集定名为《孤吹集》,就是表示我的话是一家之言,信不信由你;其次,我很欣赏扬州八怪的金农,他自己也表示 他是“难谐众耳,唯擅孤吹”。蔡若虹老先生说我的艺术“取材独特,造型独创,立意独创,格调和风格也独创。”这种孤吹是能谐众耳的。因为艺术需要创造,需要独特的创造。独一无二的创造,源自独一无二的孤吹,这样当然会受到群众的欢迎。这是蔡若虹老先生的话。我拎过来把自己多年写的多篇文章结集成《孤吹集》。后来,我又把自己的艺术话语都称为“孤吹”。甚至还扩大到其他方面。我的“小罗浮诗林”,进门有块大石头,像狮子吹喇叭一样,我突想到应该在这石头上刻两个字:“孤吹”!有天,范曾先生来家里玩,我说:“十翼兄,在这石头上给我题两个字吧!”“什么字?”“孤吹!”“你孤吹,却让我来题,这就不是‘孤吹’了!”大家一笑,也就搁置到如今。 艺报:蔡若虹先生生前对您有很高的评价,你们之间的渊源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林凡:蔡若虹老先生,我本不认识他,也从来没有见过他。有一次,车过南沙沟,突然想起应该去看望老先生,就顺手带了两本新出版的画集,冒昧地登门求见。蔡老刚睡午觉起来。我把画册和诗稿递到蔡老手里,蔡老问我是不是美协会员?跟谁学画?是洋派还是土生土长的?我说,五十年代,我就是会员,没跟谁学过画,是糊里糊涂派。还告诉蔡老说,王影是延安女大的学生。这几句话,他听得很入神。大概不到十分钟,蔡老家人催他吃药,让他少说话。我们只好马上告辞出来。一个多月过去了,我突然在《美术》杂志上看到他那篇极力称誉我的短文。短文说:林凡的作品取材独创,造型独创,立意独创,情调和风格也独创。我说我像金农一样:唯擅孤吹。蔡老说:唯有坚持孤吹,就一定能谐众耳!哎呀!这种赞誉真是顶破天了! 又过了些日子,蔡老通过美协,转来一封亲笔信,特别写了两首诗,是读我和王影的诗《罗浮吟》的有感之作。其中一首说:“苦味生涯蜜味诗,不逢时后又逢时。堂堂小子奇男子,啧啧新词绝妙词。事业虫鱼非下品,因缘笔墨乃真知。多情圆了罗浮梦,不唱相思唱竹枝”。我和王影念了好几遍,一直到能背下来才打住。“堂堂小子”是我的一颗闲章的印文。文革中,我老被人家斥责为“小子”、“小子”,后来干脆自称“堂堂小子”。“虫鱼事业”,是说我自己的刻字、读书像啃木头的虫子、咬书纸的书鱼一样。十分钟的交情,使我终身难忘。什么叫知遇之恩?这就是知遇之恩。 拍卖市场猫腻太多 艺报:当下,您对书画市场又怎么看呢? 林凡:书画市场,主要是指拍卖市场。我觉得这当中的猫腻太多,说起来伤心。我只谈我自己的事情。我的作品很少上拍场,但我粗略统计,我的或署名林凡的作品上拍了六十多次,其中,只有12次是真的,其他全是赝品。因为拍卖法规,拍卖行对赝品不负任何责任,连著名的大拍卖公司,连“委托拍卖的人”都不能公开负责,盗骗横行的事就自然而然了!所以还是不谈为好!免得伤和气,惹埋怨, 毫无意义! 艺报:您对“学院派”中国画怎么看?又如何看待当代画院里的画家? 林凡:我说过,我是四不管、五不收的书画家,既无门,又无派,没有资格谈这些事。既然你问到了,就说说与这个有关的问题吧!过去,皇帝办画院,养画家,皇帝是要自己过问的。要封官,要考试,要出题目作文章。不合适的要裁撤,画得好的要奖掖。过去,当画院待诏,受命作画,是既光荣又诚惶诚恐的事。 眼下,学院派变了,和社会上的某些鬻卖作品为生的画家相比,他们的艺术价值观变了,倒置了,老少倒置了,男女倒置了,上下关系倒置了。学院派和画院还不同,前者是教育机构,后者是创作机构。在学院里,老师们的艺术观念具有决定性的引导作用。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我下不了这个决断。我只能说画院养画家,艺术学院培养学生,还是精萃些好,多样些好。 我认为办画院有好处,如果这个省或市,经济条件好,花些钱办书画院,养几位书画家,给他们优厚的条件,让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导引,打造成一个能冲锋陷阵的强力艺术团体,这对艺术发展是有好处的。但我不同意终身制,要流动,比如两三年一聘,可以增加新血液。不要搞成一种等级荣誉体制。上去了就下不来。要以作品说事,没有好作品,一级画师、特级画师有什么用。 我是在坚守明天 艺报:除了工笔画,您在书法方面造诣很深,那如何看待当代书法境况? 林凡:我是书协的资深会员,但我很少参加书协的活动。书协和美协相比,书协更难有恒定的评骘标准。因为书法是一种更近乎抽象的艺术。与绘画相比,书法可能更接近艺术个性的真谆,完成一幅书法作品,对艺术素养的要求,对艺术创作中那偶发性的意味的撮取和对书家气质的要求更高、更多。在书法创作中的文化素养,个人品质所起的作用更大、更强烈。书法的创作,更能体现个人的气质。书法永远是所有艺术门类中具见真情,具见人性,具见才情的艺术。 在这一点上,它和音乐和诗歌更贴近。书法最容不得虚假和矫情,就那么几百千把字,就那么几种书体,古往今来,竟演绎出无穷无尽的风格,流派,品味和风情,真是玄之又玄。古往今来,就那么几个,十几个书家能独占风情,独标高格,这当中的奥趣能以尺度计、以道里计么? 书法发展到现在,出现了今体书风。当时我七十多岁了,并不囿于成见,我乐见今体书风的变异和展拓。今体书风是在解构历史上所有已知的流派和风格而独自形成的崭新书风。我和王影在今日美术馆第一次欣赏今体书法展览,我俩看了好半天,最后都折服了!哦,今体书法,它可以这样书写、可以这样排列、可以这样表现、可以这样建构。王镛,我的好朋友,他的书法最美。王镛是诗歌、文学、绘画上的全才,他大胆地破了,也就大胆的立了。根基是什么?就是这位艺术家的一切一切灵魂与精神的总和。我很想和王镛说说话,但后来一直没有见到他。只能暗自倾心而已。沈鹏、王镛、言恭达、陈振濂..他们都比我年纪小,但我提及他们,总有一种如沐春风之感! 艺报:林老师,您是在退缩么?若不是,您在坚守什么? 林凡:我是在坚守,是在坚守明天—艺术的黎明!我不相信我们的中国画,中国书法,会一成不变,会似曾相识!有些开拓者已经走在前面了,我,如果天假以年,我会看到自己在变,我的朋友在变,我们整体的艺术在变。……(原文来源于:)
相关标签:艺术生活快报&&&&自己的&&&&艺术&&&&书法
阅读:12次
前一篇:艺术.生活
后一篇:&&&&&&&  艺术.生活
相关文章:
&&&&&& 艺术.生活
&&&&&& 艺术.生活
&&&&&& 艺术.生活
&&&&&& 艺术.生活
&&&&&& 艺术.生活
全年6期 蜘蛛价:? 72.00(? 72.00)
杂志基本信息
刊物类别:
主办单位:福建工艺美术学校 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
编辑出版:艺术·生活杂志社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刊日期:单月15
单价:12.00元
邮发代号:34-68
国内统一刊号:CN35-1102/J
配送范围:上海市,北京市,安徽省,广东省,江苏省,江西省,浙江省
重量:0.00 克.
本期热门文章
8:00-23:00(全年无休)特色:&|&&|&&& 热点:&|&&|&
当前位置:&&&&&&&&&&&&&&&林凡:坚守着艺术的黎明
林凡:坚守着艺术的黎明
&&&&&&&&&&&& 期数:&&&&&&&&&&&& 作者:艺术生活快报编辑
核心提示:艺术永远是人类最崇高的使命艺报:您认为艺术的标准是什么?林凡:艺术不同等自然科学,它是一门各自为政的学问,如果把艺术统一起来,就不会有艺术了,艺术永远是新鲜的事,既无涯涘,也无头尾。一个艺术家
艺术永远是人类最崇高的使命 艺报:您认为艺术的标准是什么? 林凡:艺术不同等自然科学,它是一门各自为政的学问,如果把艺术统一起来,就不会有艺术了,艺术永远是新鲜的事,既无涯涘,也无头尾。一个艺术家,干到哪里是哪里,既无始,也无终。这是哲学上的问题,我谈不好!但我会坚持这种看法。 艺报:最近中国工笔画学会有好些活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您能谈谈吗? 林凡:自从我们中国工笔画学会注册成功以来,接二连三地办了好些展览和好些活动,有的成功,有的不算太成功,但是没有完全失败过。去年,我们继七届大展之后,又举办了第二届全国工笔山水画展,很成功。 艺报:对这两个展览您投入了极大的心血,有什么切身体会吗? 林凡:你别看我戴着眼镜,温文尔雅的,其实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艰苦的农村劳动,我全都参与过,我的曾祖父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所以我对农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特别是国家提出来把农业税全免了,这件事的意义不亚于辛亥革命把封建帝制一下子推翻。过去,皇帝也出于某些原因,即兴似地免去个别地区的赋税,即使免也只是一年两年,决没有一下子彻底全免的事。这件事使我震撼了好多天。我作为在农村呆过的知识分子——画家,我总想为农民做点什么,所以我们学会竭力地提倡把全国第八届工笔画大展的主题转变为宣扬新农村建设成就,描绘新农村巨大变化、刻画农民新形象。这就是中国工笔画家的责任,也是今后两年中国工笔画学会的工作重点。这是历史任务,这个任务已经落在我们的肩上了,所以才决定全面地改变第八届全国工笔画大展的创作主题。恰好有个全国新农村国际文化节,所以我们和这个“节”的主持者一谈,一拍即合。 作为艺术家,总不能完全不管不顾,只讲自己的笔情墨趣,只讲自己的艺术去路,而完全无视社会和群众对你的要求。在中国画的两大体系中,工笔画是一种较能接受这种想法并在一定时期内坚持稳定主题,刻画形象,细致而深刻地表达感情的一种绘画形式。这次展览创作都需要画家转变观念,埋下头来、寻找主题,深入准确地刻画形象。所以我们总会很乐意地接受这个展览安排给我们的任务。办展览,确实很忙、很累,但只要看到新的农村景象的变化,只要看到新农民的那种睿智、坚强,却仍有某些困苦、拘束乃至显得憔悴时,就无论如何也不能忘怀我从心底涌现出来的义愤和悲慨之情。农村有了变化,他们的形象有了深刻的变化,但还是不像日本、欧美那些改变得较早、较彻底的国家。我们的农民兄弟,还很有些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果戈理笔下,和列宾、苏里科夫画上的余味,虽然已有很大的变化,但还没有能摆脱千百年来所承受的精神和物质方面压抑所形成特殊精神面貌和思想素质。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现在还有好些画家把我们的农民兄弟画成阿Q的样子,画成润土的样子,画成精神一片困惑和迷茫、甚至粗俗、弱智的样子,我不同意这种画法。 这种艺术上的精致刻画和细致判别,确实很难。但是如果只把农民和群众看成另类,看成群氓,就无益于创作和刻画形象。所以,我赞成工笔画家仔细地观察,通过展览来推动创作,通过技艺的锤炼加深自己对社会和生活的洞察力来丰富自己的艺术描绘功力。 艺报:这些繁重的事务活动是否对您的身体是一种挑战? 林凡:我们很累,我年已八十,可是我每天却要工作十小时以上,的确很辛苦。所以我觉得那种认为搞艺术是一种潇洒的、痛快淋漓的事业,未必恰当,只有当一个艺术家时时刻刻,兢兢业业,具有高度责任心,肯于作出奉献,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且具备一种始终如一的专心致志的牺牲精神的人才能搞好创作。艺术家是人类中最具崇高使命感的人,而不仅仅是只顾宣泄个人情趣的人。 要虚怀若谷,要一意孤行才能出大师 艺报:当今艺术圈也有不少是非曲直,很多艺术家变得越来越浮躁,您觉得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心态? 林凡:艺术,本应该是最民主的,(当然,历史上,现实中,并非如此)可在现时代的环境下还是具有兼容精神的,不戴帽子,不打棍子,谁有不同意见,都可以发表。多好!但挡不住的却是同道相轻,同样都是艺术家,却一定要取消别的艺术家的话语权,这是不好的现象。与具有中国深刻描绘人物形象的先驱蒋兆和先生相比,我们很多以描绘人物形象著称的人物画家,远没有达到那种水准。现在应该让我们多一些观察社会、描绘社会、描绘生活、刻画形象的机会。在我们中国这块广袤而灿烂的国土上,调整我们自己的视觉角度,增益我们认知社会和生活的知识,使它永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仍然是画家们的必修之课,如果说压力,就是不能这样做而形成的压力,这种压力不应该来自别人,而只能来自对自己缺少责任心,缺少使命感和缺乏对艺术良知有深刻的认识。 艺报:既然压力来自自己,那您怎么没想到来舒缓这种压力呢?就像是借鉴前辈的创作,创作再创作,通过它来完成自己的艺术使命,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林凡:我们准备在这次展览之前,举办一些针对展示各自特点的活动,举办创作研修班,把自己的构思,自己的草图,自己在社会中观察所及,在同道们面前展示开来,赤裸裸地把自己的一切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有经验的朋友来研究你的构思,改善你的构图,调整你的观察角度,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你选择的主题,怎样才能更好地达到你的艺术目的。在第七届全国工笔画大展时,我们这样做了,在第二届全国工笔山水画展前,更推广了这种做法,这样做并没有泯灭个性,并没有抹杀灵感的幼苗,相反,相互启发,互相交流,共同完善了自己的创作。别相信那些认为集思广益会削弱天才和削弱灵感的说法。那种因为有时需要停下笔来、倾听别人的意见,会造成自己一点主见都没有的说法是不对的。天才是既要尊重别人,又要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要“虚怀若谷”,又要能“一意孤行”。这两者之间,权衡选择,才会有真正有天赋的大师出现。这就是能够“善自珍摄”的人的办法。 唯有孤吹,能谐众耳 艺报:您为什么把自己的论文集定名为《孤吹集》,把自己的艺术话语,称为“孤吹”呢? 林凡:目前,就我个人而言,我从未自己自吹自擂。而是我自己发现在我的周围,已经出现了一种令人无法生存下去的氛围。人家讲的,不一定是我想的;我的意见,别人也不一定完全接受。因为自己没有网,无论是同学网还是师从网都没有。亲朋好友中也没有像我这样干的。但我坚信我自己的观念和艺术理想。所以才感到自己是孤独的,自己说的话,写的文章是“孤吹”。但孤独的人是最有力量的人,因为一旦感到孤独,才会想到改变这种境况,才需要死生不渝地去奋斗。 我把自己的论文集定名为《孤吹集》,就是表示我的话是一家之言,信不信由你;其次,我很欣赏扬州八怪的金农,他自己也表示 他是“难谐众耳,唯擅孤吹”。蔡若虹老先生说我的艺术“取材独特,造型独创,立意独创,格调和风格也独创。”这种孤吹是能谐众耳的。因为艺术需要创造,需要独特的创造。独一无二的创造,源自独一无二的孤吹,这样当然会受到群众的欢迎。这是蔡若虹老先生的话。我拎过来把自己多年写的多篇文章结集成《孤吹集》。后来,我又把自己的艺术话语都称为“孤吹”。甚至还扩大到其他方面。我的“小罗浮诗林”,进门有块大石头,像狮子吹喇叭一样,我突想到应该在这石头上刻两个字:“孤吹”!有天,范曾先生来家里玩,我说:“十翼兄,在这石头上给我题两个字吧!”“什么字?”“孤吹!”“你孤吹,却让我来题,这就不是‘孤吹’了!”大家一笑,也就搁置到如今。 艺报:蔡若虹先生生前对您有很高的评价,你们之间的渊源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林凡:蔡若虹老先生,我本不认识他,也从来没有见过他。有一次,车过南沙沟,突然想起应该去看望老先生,就顺手带了两本新出版的画集,冒昧地登门求见。蔡老刚睡午觉起来。我把画册和诗稿递到蔡老手里,蔡老问我是不是美协会员?跟谁学画?是洋派还是土生土长的?我说,五十年代,我就是会员,没跟谁学过画,是糊里糊涂派。还告诉蔡老说,王影是延安女大的学生。这几句话,他听得很入神。大概不到十分钟,蔡老家人催他吃药,让他少说话。我们只好马上告辞出来。一个多月过去了,我突然在《美术》杂志上看到他那篇极力称誉我的短文。短文说:林凡的作品取材独创,造型独创,立意独创,情调和风格也独创。我说我像金农一样:唯擅孤吹。蔡老说:唯有坚持孤吹,就一定能谐众耳!哎呀!这种赞誉真是顶破天了! 又过了些日子,蔡老通过美协,转来一封亲笔信,特别写了两首诗,是读我和王影的诗《罗浮吟》的有感之作。其中一首说:“苦味生涯蜜味诗,不逢时后又逢时。堂堂小子奇男子,啧啧新词绝妙词。事业虫鱼非下品,因缘笔墨乃真知。多情圆了罗浮梦,不唱相思唱竹枝”。我和王影念了好几遍,一直到能背下来才打住。“堂堂小子”是我的一颗闲章的印文。文革中,我老被人家斥责为“小子”、“小子”,后来干脆自称“堂堂小子”。“虫鱼事业”,是说我自己的刻字、读书像啃木头的虫子、咬书纸的书鱼一样。十分钟的交情,使我终身难忘。什么叫知遇之恩?这就是知遇之恩。 拍卖市场猫腻太多 艺报:当下,您对书画市场又怎么看呢? 林凡:书画市场,主要是指拍卖市场。我觉得这当中的猫腻太多,说起来伤心。我只谈我自己的事情。我的作品很少上拍场,但我粗略统计,我的或署名林凡的作品上拍了六十多次,其中,只有12次是真的,其他全是赝品。因为拍卖法规,拍卖行对赝品不负任何责任,连著名的大拍卖公司,连“委托拍卖的人”都不能公开负责,盗骗横行的事就自然而然了!所以还是不谈为好!免得伤和气,惹埋怨, 毫无意义! 艺报:您对“学院派”中国画怎么看?又如何看待当代画院里的画家? 林凡:我说过,我是四不管、五不收的书画家,既无门,又无派,没有资格谈这些事。既然你问到了,就说说与这个有关的问题吧!过去,皇帝办画院,养画家,皇帝是要自己过问的。要封官,要考试,要出题目作文章。不合适的要裁撤,画得好的要奖掖。过去,当画院待诏,受命作画,是既光荣又诚惶诚恐的事。 眼下,学院派变了,和社会上的某些鬻卖作品为生的画家相比,他们的艺术价值观变了,倒置了,老少倒置了,男女倒置了,上下关系倒置了。学院派和画院还不同,前者是教育机构,后者是创作机构。在学院里,老师们的艺术观念具有决定性的引导作用。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我下不了这个决断。我只能说画院养画家,艺术学院培养学生,还是精萃些好,多样些好。 我认为办画院有好处,如果这个省或市,经济条件好,花些钱办书画院,养几位书画家,给他们优厚的条件,让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导引,打造成一个能冲锋陷阵的强力艺术团体,这对艺术发展是有好处的。但我不同意终身制,要流动,比如两三年一聘,可以增加新血液。不要搞成一种等级荣誉体制。上去了就下不来。要以作品说事,没有好作品,一级画师、特级画师有什么用。 我是在坚守明天 艺报:除了工笔画,您在书法方面造诣很深,那如何看待当代书法境况? 林凡:我是书协的资深会员,但我很少参加书协的活动。书协和美协相比,书协更难有恒定的评骘标准。因为书法是一种更近乎抽象的艺术。与绘画相比,书法可能更接近艺术个性的真谆,完成一幅书法作品,对艺术素养的要求,对艺术创作中那偶发性的意味的撮取和对书家气质的要求更高、更多。在书法创作中的文化素养,个人品质所起的作用更大、更强烈。书法的创作,更能体现个人的气质。书法永远是所有艺术门类中具见真情,具见人性,具见才情的艺术。 在这一点上,它和音乐和诗歌更贴近。书法最容不得虚假和矫情,就那么几百千把字,就那么几种书体,古往今来,竟演绎出无穷无尽的风格,流派,品味和风情,真是玄之又玄。古往今来,就那么几个,十几个书家能独占风情,独标高格,这当中的奥趣能以尺度计、以道里计么? 书法发展到现在,出现了今体书风。当时我七十多岁了,并不囿于成见,我乐见今体书风的变异和展拓。今体书风是在解构历史上所有已知的流派和风格而独自形成的崭新书风。我和王影在今日美术馆第一次欣赏今体书法展览,我俩看了好半天,最后都折服了!哦,今体书法,它可以这样书写、可以这样排列、可以这样表现、可以这样建构。王镛,我的好朋友,他的书法最美。王镛是诗歌、文学、绘画上的全才,他大胆地破了,也就大胆的立了。根基是什么?就是这位艺术家的一切一切灵魂与精神的总和。我很想和王镛说说话,但后来一直没有见到他。只能暗自倾心而已。沈鹏、王镛、言恭达、陈振濂..他们都比我年纪小,但我提及他们,总有一种如沐春风之感! 艺报:林老师,您是在退缩么?若不是,您在坚守什么? 林凡:我是在坚守,是在坚守明天—艺术的黎明!我不相信我们的中国画,中国书法,会一成不变,会似曾相识!有些开拓者已经走在前面了,我,如果天假以年,我会看到自己在变,我的朋友在变,我们整体的艺术在变。……(原文来源于:)
相关标签:艺术生活快报&&&&自己的&&&&艺术&&&&书法
阅读:14次
前一篇:艺术.生活
后一篇:&&&&&&&  艺术.生活
相关文章:
&&&&&& 艺术.生活
&&&&&& 艺术.生活
&&&&&& 艺术.生活
&&&&&& 艺术.生活
&&&&&& 艺术.生活
全年6期 蜘蛛价:? 72.00(? 72.00)
杂志基本信息
刊物类别:
主办单位:福建工艺美术学校 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
编辑出版:艺术·生活杂志社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刊日期:单月15
单价:12.00元
邮发代号:34-68
国内统一刊号:CN35-1102/J
配送范围:上海市,北京市,安徽省,广东省,江苏省,江西省,浙江省
重量:0.00 克.
本期热门文章
8:00-23:00(全年无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设银行行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