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买洋琴简谱练习怎么运回家?

刘寒力-研究扬琴演奏艺术精髓&传承发展创新东北扬琴
研究扬琴演奏艺术精髓
传承发展创新东北扬琴
------中国音乐学院《扬琴演奏艺术精髓传承教学体系研究》 课题组赴辽宁纪实
东北扬琴演奏艺术流派是中国四大扬琴艺术流派之一,是以东北民间艺人赵殿学先生运用自制扬琴演奏民间音乐的现象为基础,在其传人王沂甫先生及宿英先生学习、挖掘、记载、传承并不断总结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扬琴演奏艺术流派。
基于东北扬琴的影响和成果,中国音乐学院《扬琴演奏艺术精髓传承教学体系研究》课题组(下文简称课题组)决定对东北扬琴进行专题调研。
课题组此行是从人文环境探究、民间渊源寻访、传承脉络了解、人物专题采访等方面,挖掘在社会学方面培养艺术大师条件的更多因素,感受民间艺术表演的魅力,考评辽宁营口盖县民间艺人赵殿学以演奏《苏武牧羊》而形成扬琴演奏艺术流派的现象,通过了解东北扬琴演奏艺术在传承发展创新等方面的现况,发掘东北扬琴演奏艺术的精髓所在,研究在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构建演奏艺术精髓传承教学体系构建的有效途径。
辽宁民族管弦乐学会及扬琴专业委员会、沈阳音乐学院及民乐系、营口歌舞团吴世杰先生及附中营口籍扬琴专业的学生家长欣然承接了为课题组沟通搭桥及安排接待等事宜。
据了解,课题组的调研将在沈阳、营口两地进行。主要工作是以聆听东北扬琴第三代传人之一、沈阳音乐学院张学生教授《东北扬琴演奏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展望》的专题讲座和对赵殿学曾教授的学生、营口市歌舞团申汉汶先生的采访。鉴于东北扬琴流派代表曲目《苏武牧羊》的旋律音调取材于皮影音乐“凄凉调”,课题组除听讲座和人物采访之外,还将考察当地的皮影艺术,尤其是辽南皮影艺术,试图以更加广泛的视角,开展课题的基础性研究。本文将以纪事形式介绍这次活动。
序幕:初到沈城
日,周六,沈阳城天气是初春乍暖,略有微寒。春日的晴朗使人们忘却了重度雾霾曾给人的担忧,清新的天色给人愉悦之感。
当阳光普照大地之时,沈阳音乐学院的扬琴专业师生开始忙碌了,电波中传达着沟通信息,一切就绪。下午两点起,客人们陆续来到了沈阳裕宁大酒店,寒暄与拥抱见证我们的友谊,这就是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扬琴演奏精髓教学体系研究》课题组同仁来到沈阳开展调研东北扬琴时的场景。
29日晚6时,辽宁民族管弦学会领导及扬琴专业委员会与课题组成员及应邀参与课题研究扬琴专家见面。首先由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夏玉亭先生(原沈阳军区陆军总医院副院长)代表学会致辞欢迎,中国音乐学院课题负责人李玲玲教授介绍了课题组成员和专家,他们是:中央民族大学许学东教授、厦门大学赵艳芳教授、解放军艺术学院刘春阳副教授、吉林大学王丽伟副教授、中国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吴璜璜及在校研究生夏洋、陈永耀(马来西亚留学生)、李晨溪等。她告诉大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扬琴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黄河教授将次日到达。
席间,夏会长详细了解了课题的调研过程、结题方式,激动地表示:中国音乐学院的课题研究将是“功在千秋”壮举。当即提出就宣传介绍中国音乐学院的课题调研相关东北扬琴的内容与活动,在辽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刊《辽宁民乐》做一期特刊报导,以专题形式介绍课题的成员、工作理念和东北扬琴调研的过程。
李玲玲代表课题组表示感谢。许学东和王丽伟分别代表中国扬琴专业委员会和吉林扬琴专业委员会表示希望《辽宁民乐》将中国扬琴专业委员会于7月29日在内蒙包头市举办
“2014第二届中国扬琴艺术节”及比赛活动信息、7月16日在吉林长春市由东北三省的扬琴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吉林大学承办的“第三届东北扬琴比赛”的活动信息同时刊出,夏会长欣然应允。席间气氛热烈,共同预祝课题组调研获得理想成果,以此促进东北扬琴流派演奏艺术的挖掘与传承。分别前大家合影留念。
辽宁民族管弦乐学会领导及扬琴专业委员会部分成员与课题组合影
随后,课题组与辽宁同行进行了专业信息交流,并就此行的具体日程进行商榷,课题组对辽宁扬琴专业委员会的准备与安排表示感谢。
次日早8:30分,沈阳音乐学院派来了专车为课题组服务。这次课题组来辽宁调研,得到沈阳音乐学院刘辉院长的大力支持,提供调研场地并派出专车随行四天。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领导也组织学生布置好调研会场。
第一项日程是前往沈北新区蒲河学校观摩关家皮影。这是笔者事前与沈阳市文化局申遗办同志联系,在沈阳介绍关家皮影配合课题组的调研工作。30日上午,对东北扬琴演奏艺术流派的调研工作正式开始。
活动一:采访关家皮影
上午10点,沈阳沈北新区蒲河学校的美术教师、关家皮影传人关维颖老师在学校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这天正值周日,校园内静悄悄。关老师请大家来到专门反映学校特色教学的展室,向大家展示皮影的演出道具-影人。形形色色的人物造型使课题组人员眼前一亮,抑制不住的兴奋使大家扑向“驴皮影”,晃来摇去,拉扯影人的各个部位。此后又参观了学生们美术作品的展室,大家在书法、雕塑、手工品及皮影人物作品前观察、询问、留影、拍摄。
随后,关维颖邀请我们去观看关家皮影的演出。这个专门演出的小剧场,实际是一个100多平米的大教室。只见影幕(也称影框,俗称亮子)上方标有
“沈北新区蒲河学校皮影”
的横额,反映着该校为辽宁与沈阳关注的皮影艺术传承基地的身份。在其两侧,写着“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对联,精辟地描绘了皮影艺术的艺术特征。当幕灯开亮,皮影人物摆在影幕下方时,大家十分兴奋,走上舞台东张西望。咦!在台边上还发现有一台陈旧的双十二的小扬琴,似乎感到了扬琴与皮影的关联。关老师向我们介绍即将表演的节目和演员。演唱者苗艳秋(关家传人的二姐)、四胡演奏者苗万新(大姐夫)、操纵影人是关维颖老师。演出节目是《强虎山情》中王翠兰的唱段和《火炎山》中铁扇公主、《五峰会》中暴采文的唱段。在大家的期盼中演出开始了。
随着四胡弓弦奏响皮影音乐旋律,大家即刻领略了皮影音乐的韵味。在四胡为女声唱腔的伴奏进行中,关氏操纵的皮影人物也由静止状态逐渐动了起来。人物有了灵魂,在剧情的进行中活灵活现,舞台活跃了。精彩的表演和富于韵味的演唱及有特色的人物表演使我们渐渐地看了进去,时常会有因剧情的情节引发的笑声响起。传人关维颖老师还在演唱者的休息时间的换戏间隔,为大家介绍了影人武场表演及文戏表演的精彩之处,描述了影人人物形象描绘的特征与区别等。
暂短的演出结束了,大家回到展室就有关事情进行交谈。关老师还向课题组赠送了他为学校写的皮影课教材。各位专家应邀挥笔留言:“皮影艺术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李玲玲)“中国文化精神的鲜活体现”(赵艳芳)“民间艺术发扬光大”(王丽伟)“民间艺术意韵悠远”(刘春阳),笔者则写下了“沈北皮影
关氏传承”。
回沈途中,“红太阳”自助乡村大锅饭的美味令远方的客人赞不绝口。
活动二:《东北扬琴的传承创新与展望》讲座
30日下午两点二十分,沈阳音乐学院第一教学楼404室里,来自沈阳各音乐艺术学校的近百名扬琴专业师生汇聚一堂,以热烈的掌声对课题组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
为课题组安排的《东北扬琴的传承创新与展望》讲座由沈阳音乐学院扬琴专业教授张学生主讲。讲座由辽宁省扬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副系主任于海英教授主持。讲座开始前,首先由中国音乐学院李玲玲教授发言,她对沈阳音乐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她向大家介绍了兄弟院校参加课题组的专家教授。她讲到:中国音乐学院是以中国民族音乐研究和教育为特色的高等学府,它不仅承担着培养高精尖音乐人才的任务,而且还承载着继承、发展、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我们这个课题的立项,不仅是对本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我认为,对于建立和完善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和中国音乐的整体发展会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课题的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要阐述扬琴演奏艺术的精髓,研究我们扬琴到底什么是我们扬琴艺术的精粹?哪些是要主动去挖掘的?如何去培养未来大师级的表演人才?在目前的教学体系中,能不能培养出大师?要去挖掘以往大师包括传承人的如丘鹤俦、郑宝恒、项祖华先生等艺术家的培养模式,去挖掘他们是怎样成为大师的,(从而)进一步完善我们目前的教学体系。第二是面对我们现在越来越技术化、标准化、一味地强调速度和技术、并以这为最高境界的教学模式,如何去构建我们能传承艺术精髓的教学模式。这鲜活的东西,能不能传承下去?分析目前扬琴教学的课程,探索一种方法、一种新的培养人才的模式,最终能达到培养延续我们许多大师艺术精髓的民族器乐演奏人才,并此为目标。”
她还介绍了具体的做法:调研各地区的代表人物及其传承人艺术实践的脉络,对其扬琴演奏的成果逐个地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取得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汇总各个传承人的实践经验,然后用于完善我们目前的教学体系的构建。接下来,李教授介绍了中国音乐学院在建的扬琴特色库内容及使用方法,介绍了课题组前一阶段在中国新疆、内蒙、四川等地调研的工作成果。她期望与同行分享调研的成果,对课题组全国调研第四站的东北之行也同样充满信心。
张学生教授在讲座前,首先高度评价了中国音乐学院及李玲玲教授所做的工作。他说:“中国音乐学院的网站和做的事(指全国扬琴流派调研),都是善事,对我们扬琴界真是一个大好的消息,我听了以后非常受感动,在这里,我代表沈阳音乐学院的扬琴同仁,向她表示感谢。”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张先生的讲座以东北扬琴产生发展的史实为依据,重点介绍了东北扬琴的演奏技法、传统曲目、传承关系、学术研究、乐器改革和音乐创作等。(详见本期张学生教授讲座文稿),张学生教授的讲座条理清晰、语言生动,论证详实、观点鲜明。给现场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介绍演奏工具改革方面时,张教授还挥竹示范演奏了哑竹的练琴效果,此外,还介绍了东北扬琴流派的论著等相关内容。
讲座中贯穿有演奏示范与发言。其中尤以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奏员陈捷先生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当他以锣鼓扬琴演奏活泼流畅的《彩蝶飞舞》和喜悦喧天的《东北风情》之后,其发言更感人至深。他谈及了对中国扬琴发展方向的担忧及希望,他提出“提倡弘扬传统、坚守民族风格、以优美动人的旋律来感染观众”的学术观点,言语质朴、发人深省。刘寒力教授介绍了自己东北扬琴技法风格的新作《雅乐清歌》,讲述了唐诗对作品构思的启发。他的新作演奏介绍古韵浓郁、四竹齐鸣。于海英教授则示范了东北扬琴技法中颤竹与弹轮练习的具体方法,她演奏宿英先生版本的《苏武牧羊》,风格劲朴、演奏的《渔翁》,悠闲自得。随着张学生老师一语定音,东北扬琴讲座获得了成功。
讲座后,许学东代表中国扬琴学会对东北扬琴演奏艺术给予高度评价,介绍了他对艺术流派及其作用的认识。赵艳芳教授代表海峡两岸扬琴学会发言,介绍自己学习扬琴初始经历,感谢张学生老师在她读大一时的专业教诲与东北扬琴演奏风格的启蒙,同时提及曾受到刘希圣老师的专业指导,提出了她本人也应是东北扬琴流派的传人之一的理由。同时对扬琴演奏艺术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讲述了练习东北扬琴技法-弹轮的体会。刘春阳也谈到与东北扬琴流派的交往友谊,介绍了在四川调研时东北扬琴传人之一刘希圣先生所讲到“巧用弹轮妙用压揉”的演奏秘诀。
王丽伟发言介绍了东北三省扬琴学会的联谊活动和七月份将举行第三届东北扬琴比赛及学术活动的信息。此后,吴璜璜的追求扬琴演奏艺术的事业理想及三名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夏洋的东北情结及对家传扬琴的艺术感受、陈永耀的“知弹轮难而改用支手轮之感受”和李晨溪的“仅学有皮毛而争取学习至皮毛再厚些”发言趣言,引发了观众善意的笑声。附中学生李美娇的“听刘老师的话”般的稚嫩发言,使观众深深感知了在学童到专家的成长历程中,言语结构之异。在专家及学生的发言中,更加认识了演奏能力及学术成果是来源于认真刻苦、不断钻研、互相交流、长期积淀的基本道理。沈阳师范大学的宁淑云也表示:祝贺我们的扬琴事业越来越辉煌。
随后,李玲玲提出了“关于东北扬琴和西安音乐学院王沂甫先生传承东北扬琴的关系”。于海英回答到:王沂甫老师在新的音乐环境里仍然会用当地的音乐改编移植,并运用了东北扬琴的技法创新作品。如改编的《绣金匾》。再如,刘希圣老师到了云南,仍能运用当地音调写出《红河的春天》等等。刘寒力补充到:东北扬琴艺术流派其实最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就是说,在老前辈的身上能看到“为了生存而不断进取”的一种精神。凡接触东北扬琴的人,如进行过深层次的思想交流,就会学到他们的精髓。因此,人就会无论走到哪,都会在当地开花。有个学生叫肖先念,在美国也把美国民歌加上了这些压揉滑的技法。刘锦程在日本奏《樱花》时,最后的7
的4音上也用上压揉了。总之,我们总要研究出一些新的技法,抠一下、抹一下,摇一下、点一下等,琢磨一点新招来发展创新东北扬琴。如,在前些天还在练习的单手摇轮就用到《雅乐清歌》里了,乐曲里还有大量的仿古琴泛音奏法等。东北扬琴的老前辈不光属于东北,也是我们扬琴人的老前辈。再者说,其它各个流派的老前辈同样有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种精神,我们要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下午的学术交流几乎占去了课题组晚宴的时间。当晚,来自中国华音网的贺晓华(贺绍伦)虽因飞机晚点但终于也赶到了沈阳,好友见面一阵问候。晚宴席间,民乐系刘刚主任代表沈阳音乐学院为课题组致意,代表学院对课题组表示的欢迎之后,又回忆起1982年在济南举行的全国民族器乐演出观摩大会(北方片),唤起了在场曾参与比赛选手李玲玲教授等人的共鸣。许学东又向大家谈起的1985年二胡比赛期间扬琴同行相聚在黄河家的情景,在深情的回忆中依然是令人难忘。在座的青年教师吴璜璜及沈阳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白静、辽宁大学青年教师刘明月及负责摄影的小何同学及中国音乐学院的三位研究生对此颇为感动,也希望在他们青年人中间也能在将来拥有和老师们一样的相互关系,阵阵席间言谈,一次次地见证朋友们当年的交往呼唤着今天的相聚,此情此景难以忘怀。
活动三:营口寻根
31日早7:20分, 沈阳音乐学院车队司机王永秋准时地来到裕宁酒店,课题组一行14人乘车开始了长途跋涉的营口之行。
行车途中,在昨天深夜刚刚赶到沈阳的中央音乐学院黄河教授略显困意,却也不断地问着课题组第一天的采访内容,并与华音网的贺晓华谈着什么。同样,大家也在议论着昨日的学术讲座感受,课题组第一天的采访信息印象在不断强化,使大家对第二天赴营口采访的工作充满着新的期待。
原定两个半小时的行程似乎缩短了,9:40分就到达了营口(大石桥)高速公路路口,在营口歌舞团退休的国家一级二胡演奏员吴世杰先生为我们引路,前往他的音乐授课教室。那是一个位于部队干休所院内相对独立的房间,在30多平米。我们的到来使教室的房间显得比较拥挤。当课题组落座之后,吴世杰先生向大家介绍安排课题组在营口地区的活动日程,请出了今天采访的主角-原营口评剧团扬琴演奏员申汉汶先生。他今年67岁,1941年阴历二月十三出生,在1962年时曾与赵殿学学习过《苏武牧羊》的演奏,对东北扬琴的演奏颇有建树。两年前笔者曾采访过他。今天,申先生依然神采奕奕,显得格外精神。
当李玲玲教授说明来意之后,申老师谈起了东北扬琴:营口地区的人普通喜爱音乐和戏剧及戏曲,辽南皮影音乐中的润腔的“味”更是人们强调的功夫。他自己是自悟学习扬琴的,当玩了几年后的一天,在杠房(亦作“槓房”。旧时称出租殡葬用具和提供人力、鼓乐等的铺子。)与人合乐玩广东音乐的时候认识的赵殿学先生。此后就与赵老师建立了联系。赵殿学先生个头不高,偏瘦,讲话幽默,性格开朗。冬天时常穿一件棉大褂,常戴一个毡帽,扬琴弦就放在帽子里,往往与人打招呼时,扬琴弦会掉落在地下,却以“嘿嘿,掉了”诙谐一笑就此拉起话头,所以给人感觉言语有趣,平易近人。1962年的一段时间里,赵先生常去申家看少年时期的申汉汶演奏扬琴,当申汉汶演奏《苏武牧羊》时,会说:“不对,不对,应该这样……”便操琴弹奏起来,边看边问成了学习扬琴演奏的基本形式,当时申先生二十多岁。
左起:李玲玲 黄河 赵艳芳 三位教授在做采访
应大家要求申先生为大家演奏了赵殿学传谱的《苏武牧羊》,只见他略略调整思绪,情绪沉稳,双目凝眸,似乎想起了赵殿学先生的教诲“苏武牧羊”是一个凄楚感人的故事等教诲。转眼间,旋律以特有的润色手法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不一样,就是不一样,有味,真像(指像聆听王沂甫先生演奏般),真好……”的内心独白在笔者心中升起。当不断地出现东北扬琴特有的上下滑弹技法时,现场观看者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声。看似普通的琴竹在他手中活了起来,灵巧地上下来去地蹦来跳去,十分自如。笔者感到,如果用双八型小扬琴演奏就更好了。因为现在的402型扬琴琴弦太硬,运用压揉技法的效果不甚明显,真“味”没有听到。尽管如此,这次演奏的情景使我回想起两年前对他的专访。他的演奏比当时的演奏更加生动完整,且呈现出闪光的亮点,真是宝刀不老呀!这也许就是中国音乐学院课题组所探访的演奏艺术的“精髓”吧!
这期间,有历英年先生(69岁,曾任化纤厂服务公司经理,业余习琴近五十年)讲述了他与王沂甫、宿英先生的交往,从文化层面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话题。还有琴友李松利先生(与营口歌舞团宋修文习琴多年,后来才知道他是主管工业的副市长,但今天的身份是琴友)发言谈到了营口地区的文化环境与音乐发展的历史状况等等。他还应邀与吴世杰的京胡合作演奏一首《夜深沉》,展示出他热爱扬琴演奏心态和有较好基础的演奏能力。他讲述的他欲用扬琴唤醒亲人的感人故事,令在场的人颇受感动。
吴世杰兴奋了,再次为大家表演他最拿手的拧擂《包龙图打座在开封府》,在与琴师周宝龙(65岁,曾在针织一厂工作)操演京胡的合作中,其“字儿”、“味儿”“范儿”令人叹服,其演奏的艺术效果居然使许学东跳出来,要拜师学艺,学拧擂了。在场的市委宣传部长范洪斌、营口民族乐团的团长王可民及在场的课题组的扬琴同行喷笑不已,颇感新奇。黄河教授激动地站起来说:我这次来参加调研,感染到今天大家热爱音乐的真情,看到大家玩的感觉是那么痛快,我特别感动……,今天,我终于把态度端正了。我们走要向民间,更多地向民间学习,我感到自己主动去继承传统的动力还不够,要检讨的。在传承传统这一点上,我个人认为,东北扬琴做的还是不错的,他们都在做,在创作、演奏等方面都在往继承传统的方向发展。包括昨天张学生老师做的讲座,虽然我没能赶到,但我听说还是不错的。别看我们的学生演奏不错,但一遇到弹轮就投降了,想法儿代一下。实际上是我们的学习还不够。民间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看您(对申汉汶说)那么高龄的演奏,在您身上学到了一种精神,……”
在场的专家对黄河会长的发言表示赞许。在大家的诚邀下,许学东、李玲玲以琴会友,他们的扬琴演奏唤起阵阵喝彩。
在接下来的宴会上,大家共聚一堂,沈音附中营口籍学生邱圣博的家长为客人们备下丰盛的午餐,富有营口特色的菜肴,使来自远方的各位专家教授及各位佳宾倍感新鲜,赞不绝口。
活动四:再访辽南皮影
&按计划,31日下午4点前,课题组赶到了盖县。在盖州市辽南剧团的剧场旁,我们进入了辽南皮影团演出的场地。这是一个与场共用的大房子,平时是训练消防人员的。由于场地较大,显得空旷而拢音。演员在等我们。我们又拥上去又观赏了另一种造型的影人形象。
这个团的灯光似乎柔和了许多,搭建的影幕上方装饰了据说是清代就用的皮影装饰图,随行的吴世杰先生与演奏四胡的演员打招呼,并拿起四胡演奏了他所会的皮影调,也是韵味十足。我凑上前想了解一下乐谱的情况,拉四胡的演员告诉我他不识谱,也不用谱,全在心里呢。我看至影幕后台上有剧本,演员们在准备。
课题组略微休息之后,负责资料采集的贺晓华支好的录像设备,示意准备完毕,演出开始了,我们注意到,这个皮影团一共六位演员,乐队只用一个人拉四胡伴奏,奏起锣鼓时,全体演员都要动手演奏。另外,剧情中有人扮演将军在喊“将士们”时,全体人员都在呼应着。他们演的是《樊梨花征西》(锁牧阳)中的一折,此剧剧情曲折,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腔丰满,特别是唱腔中的哭腔婉转低徊哀怨忧伤,较好的刻化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尤为新奇的是,听起来是妙龄少女,声柔情浓。偷偷地一瞧却了一位老爷爷演员(72岁)装扮的。说实在的,真正的剧情并没太听懂,然而演出的整个环节却给人印象深刻。六个人的相互配合天衣无缝,自然协调,操纵影人熟练果断、节奏鲜明,手法灵巧而神奇,双手大臂甩开、摇枪舞刀晃头、举手投足间的细致动作一目了然。从岫岩请来的老先生煞有其事地表现着将军的气派,还总要打着大锣和小钗(双跨)烘托气氛。其它角色的演员以不同的音色扮演着剧中的人物,真女腔旦角和和男声唱旦角女腔的声音相得益彰,时而帅气自信,时而妩媚动人。演奏四胡的演员不时地要拿唢呐吹上一通。正好借着演出房间拢音的特点,唢呐加锣鼓犹如一个大乐队一般,雄壮威武。在剧中,各种角色跳入跳出,唱腔各异却叠韵相济。影幕上,有时人物在厅堂相见,互述情肠、各论主张,有时却奔向沙场,调动千军万马、挥舞旌旗猎猎。课题组的专家在认真地欣赏,我却站在幕边,用手机拍摄幕后的表演状态,想在幕边看到演与影的二维效果,多了解一些演员真实地表演情况,体味幕前幕后的艺术美。看着老人们认真娴熟操纵影人的表演,真是功夫了得。渐渐地,那晃动的身影和润腔韵美的唱腔合为一体,构成了剧中人物形象与幕后演员形象精神焕发的综合体。我看到,为了使影人活灵活现的表演,演员要做出比自己用身段表演更为不同的操控动作,使人物活起来,而且还要做出体现细致情感的表演动作,以手的细致动作置换成影人有情感的戏剧动作。这影、声、言,形、乐、光,腔、味、情及情节、意念、道理、联想等艺术与思想的结合,使皮影艺术的魅力油然而生。
也许是此行身份的关系,我联想起传承人这一概念。他们有传承人吗?如果这样精彩的艺术形式就随艺人的年龄增长而淡出舞台,真可惜呀!他们的演唱真切动人,韵味十足,民间艺人们在音乐方面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艺术修养是有功底的。面对我所见到的演奏扬琴时那硬梆梆的演奏状态,真不知如何形容。&&
第二个剧目是《苏武牧羊》。这是一部广为流传是民间故事,歌颂了汉朝使节苏武被匈奴流放后,“留胡节不辱”的民族气概和大无畏精神。剧中用皮影人物将苏武的故事加以叙述,并以第三人称将歌曲《苏武牧羊》的产生史实以演唱和吟咏形式介绍出来。如民国期间、私塾教师蒋荫棠作词、盖州地区、田锡侯作曲及学生沈延毅等名字及内容被溶到剧情之中。把《苏牧牧羊》是由辽南地区皮影曲调谱成,多年来已在全省和全国流传的过程讲述出来。最后,全体演员以合唱《苏武牧羊》结束了今天的演出。
在场的课题专家,早被其精湛精彩的表演迷住了,一动不动地观看。直至结束方从皮影表演艺术的魅力中醒来,大家围在影幕前,又是一阵询问。当然,在这最后采访的机会,也自然会增加一些与扬琴演奏相关的问题。他们的王团长一一做答。当他们知道我们是为传承民间艺术和民族音乐而来观摩皮影艺术时,话头被沟了起来。他们同样也遇到了想传承皮影艺术却后继无人的问题。然而,摆在他们面前的实际问题,远比我们相象的复杂。其实主要的就是生存现实与艺术传承两者之间在当今社会是相互矛盾的问题。现在看起来,在逐渐消失农耕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要保留鲜活的民间艺术土壤是一件难事,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也许表演与观看民间艺术的人都会逐渐淡出而消失。如果让我们的后代能看到祖辈流传的民族文化艺术,非得有积极的、新的办法才行。
尽管如此,我们的演员们仍坚持皮影艺术的演出和宣传,能坚持一天是一天。其坚守艺术精神的表现令人感动、令人敬佩。他们是:
盖州市皮影艺术团
团& 长:林世敏(女)55岁、影人制作 抄影 演唱:生、旦
副团长:王&
毅(男)34岁、皮影制作&&&&&
张学新(男)72岁、抄影、鼓板、& 演唱:旦角
于文章(男)71岁、鼓板、演唱:净、丑、冉
孙振学(男)69岁、抄影、演唱:净、丑、冉、生
姚德义(男)68岁、演唱:生、旦
何运忱(男)50岁、四胡伴奏
随后,课题组成员恋恋不舍地与民间艺术家辞别。
傍晚,我们依恋着皮影艺术的美感,又略观了营口国际酒店那海边城市的夜色,又扎实了品尝了著名的鲅鱼圈海鲜大餐。沈音附中营口籍的学生李美娇的家长热情地招待了各位扬琴专家,代表营口地区的扬琴人感谢专家的到来。是的,课题组在营口的东北扬琴调研,唤醒本地区对扬琴前辈赵殿学先生的认识,提升了赵殿学先生平凡演奏生涯的艺术价值,肯定了民间艺人在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尾声:辽宁印象
4月1日我们返回沈阳,途中参观了鞍山玉佛苑。那硕大的玉佛雕像令我们感到大自然的神奇和艺术家创作理念的独特。玉佛身放金光,体态端庄,神态自若。佛身上的图腾使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玉佛其玉为岫玉,以产于辽宁岫岩县而得名,是中国名玉,也是辽东半岛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岫岩玉有极其美丽的“巧色”,使玉器馆里的玉雕作品称得上是琳琅满目。
玉佛苑宁静祥和的环境使我们回想在去盖县前参观营口文化公园的情景,真是一静一动的对比式人文景观。昨天下午在闲暇时间里去参观一座寺院,它是建造在公园旁边的。不巧,寺院不开门接待游人。我们随即公园里闲逛起来。文化公园是退休老人的乐园,演奏音乐的、表演二人转的、唱戏的、遛宠物的、下棋玩牌的,人山人海,各展绝活,热闹非凡。大有相竞之势。如果赵殿学先生在世,也必将独占一隅,挥竹合鸣,展其才艺。笔者以为,融入民间,自娱自乐,创新发展、传承传统等,是否需要这类真正的艺术环境,至少从艺术实践角度讲,有教有学、有演有观、有创有新是重要的吧!或许培养大师的模式构建会在其中受到启发。
在鞍山我邀请了多年从事普及扬琴教育的林清溪先生与课题专家见面,他曾是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王瑟的启蒙老师,也为辽宁培养有扬琴演奏方面的人才,对专家们也熟悉。他对课题组及各位专家能够来辽宁调研东北扬琴演奏艺术精髓表示出极大的兴奋。是啊,在略显浮躁的学术氛围的大气候下,这么多国家级专家竟然会走入民间、在民间考察学习、在艺术前辈成长的土地上寻求培养大师的人文环境,以研究扬琴演奏流派的艺术精髓所在,并以其构建成教学体系的内涵将民族音乐艺术传承下去,真是令人称道、难能可贵的。
也许是调研活动的积极作用,我们在农家院午餐上忘却旅途的疲劳。来到辽宁,调研东北扬琴音乐艺术、品尝特色农家美食、听着满桌的东北口音、化于白山黑水之间,不是一种心旷神怡的事吗?难怪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李晨溪的家长即席赋诗一首:《沁园春-扬琴》以表心意。
席间。课题组的各位专家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感慨,争先恐后地发表对扬琴演奏艺术未来的观点,其言之真切,其语之精彩,令在座的研究生,包括“马来同学”在内的外国人也对中国扬琴的未来充满信心!在合影留念之际,来自各音乐艺术院校的扬琴专家们称这次会议为中国扬琴历史上的“鞍山会议”,足以见得其重要之意。
当夜幕初临,一行人安全返沈。至此,中国音乐学院《扬琴演奏艺术精髓传承教学体系研究》课题组对东北扬琴艺术流派调研的辽宁之行圆满成功。
&&&&&&&&&&&&&&&&&&&&&&&&&&
(辉群撰稿日星期五于沈阳音乐学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洋琴多少钱一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