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字是从金脂广大虚空伏藏品中取出什么意思

佛法百问百答
佛法百问百答
佛宝、法宝、僧宝。
2.皈依处?
3.皈依处可分?
佛、法、僧三。佛分为三:法身、报身、化身。法分为二:证、教。证分为戒、定、慧,教分为律、经、论三藏。僧分为三:声闻、辟支佛、菩萨共十五。
4.皈依居士?
终身皈依三宝,奉持皈依戒者。
5.皈依戒?
为一切戒律之根本,皈依佛、法、僧之三宝,承认如理如法奉持其应止应行的一切学处。
6.皈依三学处?
止学处、行学处、止学行学处。
7.佛子分?
分为身语意三密子,身子为罗睺罗、语子为声闻与辟支佛(分为独觉与缘觉)、意子为诸菩萨。
9.大小乘怎么分?
“乘”为运载的意思,以此运载即为因乘,运至此处即为果乘。果乘(密乘)一定是大乘,因乘(显教)分为小乘与大乘。小乘分声闻与辟支佛道,依此道自己能脱离轮回。
大乘:二利(自利、利他)圆满之菩萨道,分为显教与密乘。
大乘行者:为了一切恩母众生而广行菩萨道,巧持胜妙因果乘。
小乘行者:为了自己解脱而精进修持自道。故说大小乘行者从发心分别。
内道与外道怎么分?
内道:决定三宝是最正确的皈依处而皈依三宝,认识到因果永不欺而深信因果。大部分内道承认四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内道若入三乘解脱道如理修持则能获三乘果位之解脱。
外道:因无明烦恼深重故不但不承认佛法僧三宝是正当的皈依处,见解上亦不承认四法印,安住于常断四边见且违越因果而行,故只能堕落恶趣。
法缘上师?
从彼处求得佛法而与自己结上法缘的上师。
有两种含义:一为从其得到佛教全部三大戒律(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之上师;二为跟随得到讲解、口传、灌顶等甚多妙法的上师。总之,对于自己的修行上最有恩德的上师就称为根本上师。
三恩上师?
三恩:灌顶开许之恩、讲解三藏四续之恩、赐给密妙口诀之恩。从其得到全部三种恩德的上师即三恩上师。
什么是佛?
二障清净、二智圆满。
二障为烦恼障、所知障;二智为如实智、所有智。
法身、报身、化身。
请简释佛身
即佛身密,具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
四大佛节?
显大神变节、证得菩提节、三转法轮节、天降节。
大乘的源流?
佛陀涅槃之后大乘妙法在天界与龙宫中宏传,并传至东、西、北三大部洲。在南瞻部洲许多登地菩萨与密乘瑜伽圣者都如理修持并且传于众法缘弟子,但由于小乘法较易为人接受而极其兴盛,加之因缘未至,故大乘佛法门庭冷清。之后大婆罗门萨罗诃传讲弘扬以密乘为主的大乘佛法。因缘成熟时如佛陀亲自预言,龙树菩萨与无著菩萨出世,依佛经而分出了义与不了义之法,并指引深广大乘解脱道之无误修持方法,大乘妙法因此兴旺发展起来。
简释因乘果乘
“乘”为运载之意,以此运载即为因相乘(显教),运至此处即为果金刚乘(密乘)。
四密乘特法?
果位密乘优于因位显乘的四种殊胜之法:不迷惑、众多方便、无艰难、利根胜器。
不迷惑指入道之门为先受灌顶,通达一切修习本尊真言等方便分;众多方便指随诸弟子身心根器,判别事部、行部、瑜伽部等,方便众多;无艰难指不需苦行,善巧方便趋行地道,无有艰难;利根胜器指利根大乘种性之所行境。
密乘四续部?
事、行、瑜伽、无上瑜伽之四续。
密乘根器?
具三相者即为可修密乘之器。
三相:一六根锐利故可速得究竟果位之相;二获得灌顶之故自相续已成熟之相;三善护一切根本及支分誓言律仪之相。
律藏、经藏、论藏。
大乘经论与小乘经论。
三藏识别礼?
律藏卷首礼一切智,经藏卷首礼佛菩萨,论藏卷首敬礼文殊菩萨。
持三藏者?
通达了悟律、经、论三藏并如理修持者。
四谛十六行相?
苦谛四行相:无常、苦、空、无我。
集谛四行相:因、集、生、缘。
灭谛四行相:灭、静、妙、离。
道谛四行相:道、明、行、出。
苦、集、灭、道。
世俗谛与胜义谛。
什么是菩萨乘?
菩萨入门:受持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二律仪;
菩萨见:了悟人无我与法无我;
菩萨修:三十七菩提分法;
菩萨行:四摄法与六度;
菩萨果:暂时证得十地、究竟证得普光佛地。
过去住劫称为庄严劫,未来住劫称为星宿劫,现在住劫中有千佛出世,故称为贤劫。
光明劫、黑暗劫、稳定劫、坏灭劫,或者成劫、住劫、坏劫、空劫。
什么是劫火?
烧毁劫之火称劫火。
四劫中之最初位。前劫已经空无之末,乃至住劫未至之前的时间。自外器世间最下风轮形成之时起,直至内情世间阿鼻地狱生起第一有情为止,中间所有二十中劫,名为成劫。
劫形成以后未坏灭以前二十中劫期间,劫安住不变,称为住劫。
什么是中劫?
就住劫来说,从成劫之后人寿由无量岁减至十岁,为一中劫;以次有十八增减,从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复减至十岁,亦为一中劫;住劫最后一中劫从十岁增至无量岁。平时算中劫,即为人寿从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再减至十岁。中劫的前后劫和中间十八劫的区别是由于人寿增减速度不同造成的,前后增减慢、中间增减快。
什么是大劫?
大劫包括“成、住、坏、空”四个时期,通称“四劫”,每个时期包括二十中劫,八十中劫为一大劫。
为四劫之一,有火水风三灾出现而劫坏毁灭。
无佛出世之劫。
什么是小劫?
人寿自十岁起,每百年增一,至八万四千岁,中间经过的时期为一小劫,约人间八百三十九万九千年。
住劫四时?
圆满时,三分时,二分时,诤时。
圆满时:南瞻部洲人享受法、财、欲、乐等最为圆满的时间。期间为一百七十二万八千年,有拘留孙佛出世。
三分时:又称具三时,圆满时以后十善法中仅余三分的时期,时间有一百二十九万六千年。
二分时:贤劫第三佛迦叶佛出世时,南瞻部洲之人于法、财、欲、乐或道德、财富、享受和安乐,只能受用四分之二,时间为人寿八十六万四千年。
诤时:五浊恶世时,人世间的法、财、欲、乐(即道德、财富、享受、安乐)仅剩四分之一,此时战乱纷起,时间为四十三万二千年。
中间十八增减?
从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再减至十岁,如此增减十八次名为十八中劫,亦为一中间。
即坏法,指器情世间一切生死轮回无常的事物。
成劫、住劫、中劫、大劫、坏劫、空劫。
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诸行无常:一切有为法刹那生灭,皆是无常。
有漏皆苦:“漏”指烦恼,具有烦恼之一切事物皆为痛苦。
诸法无我:“诸法”即从色至遍智的一切法。“无我”分人无我与法无我,人无我又称补特迦罗无我,指自身所摄诸蕴并非实有;所取外境能取内心所摄一切法自性非有,谓法无我。诸法无我指世出世间的一切法并非实有、无自性。
涅槃寂静:涅槃即是寂静。“寂静”:远离烦恼曰寂,永绝苦患云静。
苦行都没有意义吗?
否!虽然只依苦行不能成就,但在修持解脱道时为了求法等,难忍受的一切必须能忍受!如那诺巴大师求法时的十二大苦行有居高跳坠、竹签穿腰、跳入火坑、吞食污泥、窃米食宴、夺王之妃、盗臣之妻、娶妻、金刚捶击身、献妻于师、水蛭河中以躯代桥、旷原献曼札罗(详见《那诺巴大师传》)。
从前导师释尊为何苦行六年?
释尊出家后,当时印度各种外道盛行,其中大部分为断见者,他们认为人死后即为解脱,故用禁食、拜火、从高楼顶上跳到矛尖上等没有任何意义的苦行欲求解脱。释尊为令世人明白这种苦行不能脱离轮回,故示现了身心极禁、禁止呼吸、闭气、禁气内行、受微少劣食、日受一芝麻、数月食一畜粪粒等七大苦行,依此也没得到解脱,破斥了这些邪见和迷信。
另一方面,虽然禁食等苦行没有得到结果,但佛陀仍是经过苦行最后找到了证觉的方法。佛陀为了众生尚且忍受了如此难忍的苦行,作为修行人更应该以之为榜样精进行持,为了众生难行须行,难忍须忍。
四白净法?
纵遇命难或故为戏谑亦不说妄语;对众生无谄无诳而心正直;于诸有情恩母作导师想;摄受引导所化弟子趋往菩提,不弃之于小乘半道。
佛、法、僧为外三宝,上师、本尊、空行为内三宝,法身、报身、化身为密三宝。外内密各三宝,共为九宝。
上师、佛、法、僧。
三宝一体?
根本上师(总摄三宝为一体)。
什么是佛经(佛语)?
内容为具理义之正法、功德为能断除三世烦恼、果为令入涅槃寂静之方法、本源为如来所言的一切妙语。
什么是噶举传承?
“噶”为佛语,“举”为历代所传之续,噶举传承有四大八小之分。
经为佛所传三藏四续之法门,论为后学菩萨或罗汉所著之经释。
四谛法轮对谁、何地、如何转、转了多长时间?
对初度五比丘、在鹿野苑、以十二念诵、转了七年(一说六年十月)。
无相法轮对谁、何地、转了多长时间?
对五千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千万菩萨(数字有不同的说法),在灵鹫山(一说舍卫城或他化自在天的无量宫),转了二十七年(一说三十年或三十一年)。
广分别法轮对谁、何地、转了多长时间?
对入一切乘之无量菩萨、在广严城和玛拉雅山、转了十年(一说十二年或七年)。
三结集是怎么结集的?
佛涅槃后众罗汉将佛所转法轮结集了三次。
第一结集:佛陀涅槃之次年,于摩揭陀国王舍城之七叶窟内,以阿阇世王为施主,集迦叶等五百阿罗汉,由阿难诵经藏,优婆离诵律藏,迦叶诵论藏结集成经典。
第二结集:佛陀涅槃后一百一十年时,以阿育王为施主,于毗舍离城婆利迦精舍,由耶舍等七百阿罗汉众为制止当时毗舍离比丘行十非事,破斥非法,澄清戒律,重新结集三藏。
第三结集:佛涅槃后约百余年,于迦湿弥罗国花积精舍,以腻契波王为施主,集罗汉五百人和三藏法师五千人,判小乘十八部,用文字记载毗奈耶藏和前此未曾用文字记载的经、论两藏。
三十二相?
足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跌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常光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狮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狮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绀青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无见顶相。
护持佛法者,分为智慧护法与世间护法神。
若礼依世间护法神会破灭皈依戒,如此则失去一切戒律,因为一切戒律的所依处是皈依戒,故于此应非常小心。
智慧护法:各传承有不共殊胜的智慧护法,共同智慧护法有吉祥天母、四臂与六臂玛哈嘎啦等。
喷泉喻发心?。
二十二种发心之一,三清净地菩萨具足总持、辩才之发心。菩萨受持过去已闻、将闻及过去未闻之法,宣说无尽,犹如喷泉。
秘法又称密诀,指对少数堪受甚深法要而不起邪念邪见的胜缘弟子秘密赐授的诀窍。
什么是伪经?
伪造的佛说经典或以凡夫的思想在其中掺入不如法的内容而使之变得不纯粹的经典。
八十种好?
佛身之相好,分为八十种:一无见顶相;二鼻高不现孔;三眉如初月;四耳轮垂埵;五身坚实如那罗延;六骨际如钩锁;七身一时回旋如像王;八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九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十膝骨坚而圆好;十一身清洁;十二身柔软;十三身不曲;十四指圆而纤细;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脉深不现;十七踝不现;十八身润泽;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满足;二十一容仪备足;二十二容仪满足;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者;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众生见之而乐;二十六面不长大;二十七正容貌而色不挠;二十八面具满足;二十九唇如频婆果之色;三十言音深远;三十一脐深而圆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满足;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直;三十六手文长;三十七手文不断;三十八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三十九面广而殊好;四十面净满如月;四十一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四十二自毛孔出香气;四十三自口出无上香;四十四仪容如师子;四十五进止如像王;四十六行相如鹅王;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之声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红色;五十三毛软净;五十四眼广长;五十五死门之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华之色;五十七脐不出;五十八腹不现;五十九细腹;六十身不倾动;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三身长;六十四手足软净滑泽;六十五四边之光长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视众生;六十八不轻众生;六十九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七十说法不着;七十一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七十二发音应众声;七十三次第以因缘说法;七十四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七十五观不厌足;七十六发长好;七十七发不乱;七十八发旋好;七十九发色如青珠;八十手足为有德之相;见法界次第下之下。大乘义章二十末。
三密是对如来身语意的尊称。若凡夫只能称三门,因为三门中存有三毒等烦恼。对于如来三密来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六十种妙言等清净之功德不可思量,故而尊称如来身语意为三密。
外道伪装佛教徒混迹于沙门者,以及内道未受沙弥戒者为得受比丘戒而于受戒时混于沙弥中装作沙弥,但因未受沙弥戒,所以仍无法得到比丘戒,故称贼住。在传授戒律时,传戒师会问“是否贼住”等。
十种不与取:强劫盗、诳诈盗、诱骗盗、辩取盗、将偿盗、将酬盗、霸占盗、久借盗、温和盗和法盗。
佛所具备的四身为自性身、法身、报身、化身。
无时分刹那?
自体不能分别先后的最极短暂时刻。
佛所具备的五身为法身、报身、化身、自性身、不变金刚身。
有无等边见中有见为增见,无见是损见。因为一切法的本质是无自性的,但不是一切法没有,一切法的自性离有无等八戏,故无见为损见。
顿生(刹那生起)?
生起次第分为顿生(刹那生起)、三重勇识、四金刚生次、五现觉生次等。
刹那生起:指顿时将自身观想成本尊或将本尊与坛城于刹那时间里观想出来的方法。
三重勇识:密乘本尊生起次第之一,誓尊、智尊及定尊同时观想出来的方法。
四金刚生次:即空性菩提金刚、集种子金刚、色身圆满金刚和置文字金刚,是密乘本尊生起次第之一,指由修空性之中,观想莲花日轮等宝座上,月轮、日轮、种子放射光明,敛后生起本尊全貌,三门标以三字,名为四金刚生次。
五现觉生次:为密乘本尊生起次第之一。即月轮表从大圆镜智现觉,日轮表从平等性智现觉;种子手帜表从妙观察智现觉;圆满融合表从成所作智现觉;本尊全貌表从法界体性智现觉。
吉祥长净?
长净为布萨,能清净长养戒律之修持方法。有六长净与七长净之分等。
六长净:十四日布萨、十五日布萨、息灾布萨、相顺布萨、吉祥布萨、静虑布萨。
七长净:十四日布萨、十五日布萨、息灾布萨、相顺布萨、吉祥布萨、静虑布萨、和好布萨。
十四日布萨:相顺布萨的定时布萨之一,值鬼宿月、翼宿、氐宿、箕宿、壁宿、昂宿等月份下弦之十四天所作布萨。
十五日布萨:也是相顺布萨的定时布萨之一,值十二序月之上弦及嘴宿、箕宿、角宿、心宿月、牛宿、娄宿等六个月份下弦之每年十八天所作布萨。
息灾布萨:为消除冰雹、匪盗、瘟疫等危害或不使再发生而作的布萨。
相顺布萨:比丘六布萨之一,谓能使今生烦恼寂灭,增上戒清净之修持方法。
吉祥布萨:为共同布萨中不定时布萨之一。于开光等吉祥时辰及为转化旱、涝、火、暴君或恶官等不吉祥事为吉祥而举行的临时布萨。
静虑布萨:为净除过去所造业障,以清净戒为基础,道为如理闻思三藏,按其义修持,修九住心以修止,生起四念住等观慧,五道三十七菩提分,得四果。
和好布萨:为遣除僧团过去或将来不合、遮止世间争执及不和平等障碍而作的布萨。
时隐蔽,时间久远难于了知者;地隐蔽(境隐蔽),距离遥远难于了知者;实事隐蔽,事物微细难于了知者。
指有佛法的光明劫和无佛法的黑暗劫。
一切有为法。
生灭无别?
生灭自相不成实的诸法清净本义,如同虚空。
处(入)的意思是什么?
因根与境为产生心与心所之处,故名处;又因根与境相涉而入,故名入。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境(色、声、香、味、触、法)。
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生无自性性的意思?
三无性之一。诸法皆由因缘所生故,斑斓之绳不但无蛇,彩绳自身亦仅由众线合成,本性实无。
前生或前世的意思?
前世:除今世和来世外众生无始以来所有生死轮回中的每一世。
前一世:一切众生上一世生后至感受死亡之前为前世。
一来菩萨?
只隔一生即可成佛的十地菩萨。
有无常断一异来去八边之一,因否定一切之故堕入断边,断边者无法脱离三恶趣。因将一切法执为实有故堕入常边,常边者无法超越三善趣。
谁是说断见?
顺世外道等否定前世来世、否定因果者。
受生自在菩萨?
谓菩萨随其心念,能于诸世界中示现受生,无障无碍,是名受生自在。
生与苦俱,是为生苦。
为了使六道一切有情证得佛果而深入学习佛陀所传的一切妙法并广行菩萨胜道者。
仅因怖畏恶趣、希求人天善趣而精进修学佛法者。
为了自己脱离轮回而精进修学佛法者。
即下、中、上士道。
下士道:因怖畏恶趣痛苦,纵遇命难亦不行任何恶业并为来世求得人天善趣之乐而皈依三宝、深信因果、持十善法之修行道。
中士道:因为明了不仅是三恶趣,一切六道轮回都如同煻煨狱,所以不贪执人天善趣的享乐,为了自己脱离轮回而精进取善舍恶且修持以四谛及十二缘起法为主的解脱道。
上士道:为了六道一切有情证得定胜佛果而发愿菩提心并修持世俗与胜义之行菩提心,以六度四摄法等为菩提心学处,最终可证无上正等正觉的殊胜上士修行之道。(四摄法:满需布施,口出爱语,饶益所化,共相同事)
粗分生次?
以本尊之面或手等粗分形相进行观想之生起次第。
细分生次?
于本尊之毛发、细纹等细分相皆能观想之生起次第。
口头佛法?
空口说法而不如理实行。
两种罪过?
即遮罪及性罪,遮罪亦称为制罪,是违犯佛制戒律之罪。性罪为恶行犯罪,本性为恶。
谄媚的意思是什么?
律藏所曰比丘五邪命之一,为得到利养和恭敬,顺随旁人的心意而说话或称赞。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耳鼻舌身意)
什么是三界?
指六道众生所在之处,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三界中最下界,由五欲尘或淫欲所显;色界:在欲界之上,包括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无色界:在色界之上,为无质碍无色相可见的天界,包括空无边处至非想非非想处四定诸天。(详见敝文《内科学——四谛》
种种界智力?
如来十力之一,指善知三乘种性、不定种性、断灭种性及其机缘亲疏、习气轻重等差异,了别众生种种情趣;或知所依根界、能依识界、所缘尘界种种差别的最胜智力。
无论是否符合实际,自谓在任一方面最为圆满,心如满杯,骄傲高举。
因自心不清净而具烦恼故,汇合不善因缘而发怒,生起强烈的嗔恨,欲杀、打、骂等伤害怒气处之心。
怨敌等使己发怒者。从大乘佛法的角度上说,瞋恨处是比如意宝还要难得的修行助缘,若无所瞋境,则无法修忍辱。
瞋为嗔恨心,随眠为烦恼。瞋随眠指瞋之烦恼。
什么是空行净土?
密乘中所说的“清净空行净土”,为修殊胜密道一生一世成佛者不舍凡身而能至之净土。
五部空行母?
东方金刚空行母、南方珍宝空行母、西方莲花空行母、北方羯磨空行母、中央大日如来空行母。
什么是解恨布萨?
相顺布萨中不定时布萨之一,为调解僧伽分歧、消除争端所作的布萨。
生死无边(轮回无尽)?
从胜义谛来说,因诸法无自性,故轮回无始无边,无中无住。从世俗谛来讲,轮回虽不是不能尽,但时间太过久远故说轮回无尽、众生数量实在太多故说生死无边。
什么是轮回门?
业与烦恼。
生死相续?
从无始以来众生因业与烦恼而不断引生之取蕴续,如此前后因果不断而感受生死之续。取蕴:有漏蕴为前一业烦恼之取因所生,而又为后一业烦恼之取因,故名取蕴。
六种轮回根本?
生死六根本为贪、瞋、慢、无明、具烦恼见或染污见(五见总称)、疑。
谁是在转生死轮回者?
三界一切众生。
轮回牢狱是什么意思?
因难脱离且极具痛苦而把轮回比喻为牢狱。
哪几位是初度五比丘?
释迦牟尼成佛后于鹿野苑初转四谛法所化的五比丘:火器、马胜、起气、大名、小贤。
什么是生死边际?
生死边际为生死轮回的前际、后际。对于众生来说因为时隐蔽,无法理解超越时间的轮回之始,所以佛说轮回无始无尽;但从佛的角度而言,每个众生初转轮回时为前际,成佛时为后际。
什么是生厌离之心(生起出离心)?
因明了轮回中一切善恶趣的自性皆为痛苦,故厌弃轮回中的一切而希求解脱。
轮回过患?
八热八寒近边孤独等地狱的猛烈痛苦、内外与二障饿鬼的难忍饥渴之苦、傍生愚钝奴役之苦、天人死堕之苦、阿修罗争战死伤等各种痛苦、生老病死等人间之苦……即是以苦为本性的轮回之过患。
意为法本身、能作、所作,如行财布施的三轮为所施物、布施者、受施者。于一切法的三轮分别为所知障,离三轮即离所知障。
三轮的分类还有很多:
(1)辩论时的三轮为因、法、事。因是能立,法是所立后陈(即能别),事是所立前陈(即所论事)。因分为真因、似因,真因为能立,真正成因的理由;似因为似能立,分为未成因、相违因、不定因。
(2)讽诵为闻思轮、断弃为禅定轮、所作为事业轮。
(3)释迦牟尼佛初转四谛法轮、二转无相法轮、三转了义法轮。
(4)讲解、辩论、著造。
(5)大乘菩萨证得第七地时印证对境、能作、所作全无自性,名为三轮清净。
此外还有人身上的三轮等。
三轮无别之意?
于一切法的本身、能作、所作三者均远离执着分别之心。
八大引导?
噶举传承之成就者、怙主藏巴甲热所传之修行八种要诀:上师三身引导(解)、慈悲引导、因果缘起引导、五支甘露点滴引导、大印俱生和合引导、那若六法引导、八法平等引导、密行逆修引导。
什么是愧财?
七圣财之一,于人有愧,戒诸罪业;守护善法,阻止恶行。如同轮王主藏臣宝。
二十随烦恼之一,与忿怒、怒气同义。
如实智、所有智。
如来十八不共法之一。声闻与辟支佛以身语意造作诸业故而有误,如来智慧圆满故三密清净,永不造罪,因此无误。
补特迦罗?
指众生。自相续充满烦恼、取蕴具有漏之故,名为补特迦罗,即数取趣,但也可分为圣者与凡夫补特迦罗。若未注明为圣者补特迦罗,一般指凡夫补特迦罗。
补特迦罗我?
即人我,指补特迦罗独立实有。
补特迦罗无我?
二无我之一,自身所摄诸蕴并非实有。
补特迦罗我执?
二我执之一人我执,于假立的自身所含诸蕴执为我及我所。
四种补特迦罗?
所有补特迦罗分为四种:从暗入暗、从暗入明、从明入暗、从明入明。
不依人之意?
四不依之一,行不如法之人,无论其门阀、名声、钱财如何高厚,亦不信从。若行持不如法,就算有法王之称,依止无有任何意义。但须具胜慧才能分别如不如法等。
八戒居士?
终身受持八关斋戒(戒除杀、盗、淫、妄、酒、非时食、花鬘歌舞及高广大床)的居士。
所破四边?
有边、无边、非有非无边、亦有亦无边。
六种居士?
在家行持别解脱戒者分为六:皈依居士、一戒居士、二戒居士、多戒居士、圆戒居士、梵行居士。
身三语四意三共十,身三为不杀生、不不与取、不邪淫;语四为不妄语、不离间语、不粗语、不绮语;意三为不贪、不害、不邪见。
摄善法戒?
三戒之一,自身守护律仪,奉行一切闻思正法及六度万行诸菩提分,总名摄善法戒。其它二戒为饶益有情戒、断恶行戒。
无贪、无瞋、无痴。
引人入无误解脱道者。
十一善心所?
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无瞋、无痴、不害、精进。
沙门四法?
他骂不还骂、他怒不还怒、他打不还打、寻过不还报。
依善知识时九心?
如贤子心、如金刚心、如大地心、如铁围山心、如奴仆心、如垃圾心、如载乘心、如家犬心、如善友心。
沙门四果?
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三界所系(依行三界者)?
生存于三界中的一切有情恩母。
三苦之一,此苦遍及三界外器与内情故名为遍、因业与烦恼会合而造成迁流而名为行、感受不欲悦并难忍之觉而名苦。
欲界有三苦。色界有坏苦行苦。无色界有行苦。
为二应破:理所破、道所破。
密乘中所说四喜为喜、胜喜、殊胜喜、俱胜喜。
四无量之一。缘无量众生为境,愿其永远不离无苦胜乐为此心之行相。
爱别离苦?
八苦之一,指离失所极爱惜的人心生悲哀,语出号泣,身受痛觉,眷念其德,而留恋伤感,惘然若失等诸痛苦。
请简释五比丘?
乞食比丘,名相比丘、自称比丘、近圆比丘、破惑比丘。
乞食比丘:如盲人乞丐般向他人乞讨布施为生而假名比丘者。
名相比丘:仅有比丘之名而无任何比丘之法、戒律、功德等。
自称比丘:本未受戒或已破戒而无戒可持却自称比丘者。
近圆比丘:圆满具足比丘戒,有253条,一般称为比丘戒或具足戒,能从亲教师(堪布)及轨范师(教授师)等受得此戒者。
破惑比丘:阿罗汉比丘。
比丘学处?
对诸比丘所制订之五篇堕罪,其中属于上座部的比丘戒律有227条,属于根本说一切有部的戒律有253条。按根本说一切有部的五篇堕罪为他胜罪4条、僧残罪13条、舍堕罪30条、堕罪90条、向彼悔4条、恶作罪112条。
比丘尼学处?
比丘尼戒条有364条,与比丘戒不同,有他胜罪8条、僧残罪20条、舍堕罪33条、单堕罪180条、别悔11条、恶作罪112条。
沙弥学处?
除了开许13条,其它戒条与比丘的一切取舍皆相同。开许13条为持余法衣、持双钵、离法衣、掘地、触宝、触火、再食、攀过人高树、伐树、不与取食、青草上撒秽物、食蓄物和未许损种。沙弥学处中必须重点守护的有36条。
正学女戒?
比丘尼与沙弥尼二者中间所受之戒。
哪些是正学女学处?
于沙弥尼戒律上加根本六法与随顺六法,为比丘尼戒的所依处。修持正学女学处两年后,可受得比丘尼戒。
沙弥尼学处?
别解脱七众之一,身心具足沙弥律仪的女性。
佛说法时常依四种别有用意之辞:平等意趣、别时意趣、别义意趣、补特迦罗意乐意趣。
四谛十六行相之一,又称入灭、寂灭,即为离烦恼生死苦果。
灭定是什么?
熄灭粗分受、想之定。已离无所有处贪者,心从有顶再求上进,欲暂住想作意为先,诸心心所之非恒法及恒法一分,寂灭不转。七识俱灭(阿赖耶识除外),是九次第定的最后定。
入灭定心是什么?
已熄灭粗分受、想之定心。
四谛之一,为消灭苦根之灭。灭除了痛苦根源的“集”才能解脱。“集”是业与烦恼,故为痛苦根源。
名言(世俗)灭谛与胜义灭谛。
为依三有顶定而灭除一切粗分受、想之定。
即二寂灭,分为择灭和非择灭。
声闻见道十六刹那智之一。在灭法智忍之后,解脱所断诸惑之见道解脱道智。
又称灭法智忍,声闻见道十六刹那智之一,谓缘欲界灭谛之法智忍,了知灭谛自相共相,长时串习现无漏智断所断时,所得无畏信忍之见道无间道智。
灭类智忍?
声闻见道十六刹那智之一,知缘上界灭谛自相共相,进而断除所断,信忍此灭类同下界之见道无间道智。
声闻见道十六刹那智之一。在灭类智忍之后,永断缘上界应断诸惑之见道解脱道智。
灭尽解脱?
八解脱之一,安住于能令心心所法寂静道之自性,粗分受、想灭尽且不再生之解脱。八解脱为八种脱离神变障碍之定:有色观色解脱、无色观色解脱、净色解脱、虚空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受想灭尽解脱。
声可闻而自性空。
闻空无别?
耳所闻声与声之自性空二者无二无别之意。
八寒地狱?
具疱地狱、疱裂地狱、紧牙地狱、阿啾啾地狱、呼呼地狱、青莲花地狱、红莲花地狱、大莲花地狱。
大圣之意?
依于修习密乘无上殊胜道而获得八种共同悉地者,或即生成佛、获殊胜悉地者。
八种共同悉地:宝剑悉地、药丸悉地、眼药悉地、神行悉地、金丹悉地、飞游悉地、隐身悉地、土行悉地。殊胜悉地指无上佛果。
数量承事?
修持本尊时之承事数量:主尊十一万(十万为正数,一万为补数,后同)、圣众一万一千。比如修阿弥陀净时阿弥陀佛圣号须念十一万遍,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圣号须念一万一千遍。
正法之意?
即佛法。分为证法与教法。证法为戒定慧,教法为律论经三藏。
入法门之意?
入佛法之门皈依,皈依有殊胜皈依与共同皈依之分。
瓶腹是什么?
天龙八部之一,大海中一种似人的夜叉鬼怪,头上生有各种动物的头,肘部、膝盖和耳轮都长有发状肉丝。天龙八部为天、龙、瓶腹(药叉)、寻香、非天、金翅鸟、人非人、大腹行。
居家静修?
不是闭关中心、寺庙等专门的修行地,也不是修持的殊胜静处,但在尘世俗人家里,通过闭关等方式来念修。
无友伴苦?
六苦之一,因失去深情爱友故时时念念不忘、倍感孤独之苦,或因业果无欺而未遇感到与自己深有情感之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苦。独自修行者若修得不好也会感受无友伴苦。六苦为无定苦、无餍足苦、数舍身苦、数受生苦、数数高低变易苦、无友伴苦。
入舍属于迁识(迁识能令神识脱离自身往生净土),是过去密乘中出现的一种独特奇妙之法,但入舍的传承现已毁断。
俗家经忏?
到俗人家念经或作各种法事的世俗二利法。但有的因发心仅止于自利而进行徒具其表的仪式,达不到世俗二利。
世俗二利:依佛法的面具掩藏私心,通过此方式自己可得到施主供养等利益,并暂能消除对方的恐惧等心所之磨难,故同时具黑业与白业,但若靠此维生则属邪命。
究竟二利:依大乘解脱道,故可得到于己于他的暂时利益和永恒安乐。
超出生死轮回的束缚。
四大解脱法?
密乘大圆满本净观修引导法之一,分为本来解脱、自解脱、裸露解脱、边际解脱。
不识解脱手印圆满法之意?
意为若明确地不认识从轮回之中解脱之善巧、方法,口头大手印与大圆满之法无有任何用处。
身解脱、骛心(即迅速变化刹那不停的心念)解脱、尘幻境解脱。
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四大洲各有二中洲,东胜身洲的二中洲是提诃洲(小身洲)与毗提诃洲(圣身洲);南赡部洲的二中洲是遮末罗洲(拂洲)与筏罗遮末罗洲(妙拂洲);西牛货洲的二中洲是舍谛州(行洲)与嗢怛罗漫怛里拏洲(胜道行洲);北俱卢洲的二中洲是矩拉婆洲(恶言洲)与憍拉婆洲(恶言对洲)
东胜身州、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
歌吟天女?
以优美悦耳的歌音供养本尊会众的天女。
歌声喻发心?
二十二种发心之一,第十地菩萨具足智波罗蜜之发心,宣说正法令所化机心生爱乐,如乾闼婆所唱歌音。
真实义歌、法性歌、印歌。
外境纷扰,身心动摇,不能摄伏,因而恼乱,是名掉举随烦恼。
客尘之意?
烦恼障与所知障,未入心之自性,于外表临时染污,但依积资净障终能远离,故名客尘。
远离客尘清净涅槃之意?
永断客尘二障之故,获得清净涅槃。
三门之意?
三门指身、语、意。身者行动、语者语言、意者思想。因善恶无记诸业必须经过此三处才能造作和净除,如同出入之门,故名三门。
专用修行禅定之房。
藏传佛教四大禅师是哪几位?
藏传佛教噶举传承四大禅师为岭钦日巴大师、藏巴甲热大师、帝师日巴大师、多日巴大师。
广闻正法、深刻思维而获得确知义,并通过观修与止修反复染习此义而增上之胜慧。
修断之意?
修所断,即证得修道时应断除之所断障。
无修或无定?
此乃噶举传承不共术语,所定、能定、定者三者无别之意。
四百一十四种修断?
欲界之修断五十四、色界之修断一百八十、无色界之修断一百八十,三界九地之一切修断共计四百一十四。
欲界六种修断各分九品,共五十四。欲界六修断为欲界修所断四及欲界俱生萨迦耶见、边执见。欲界四修断为欲界修断所断之无明、贪、瞋、慢。
色界四禅天中五种修断各分九品,共一百八十。色界五修断为色界修道所断无明、贪、慢、萨迦耶见及边执见。
无色界四空定中五种修断各分九品,共一百八十。无色界五修断为无色界修道所断无明、贪、慢、萨迦耶见及边执见。
禅修次第?
按次第禅定修持,比如噶举传承大手印修道之四种瑜伽次第为专注、离戏、一味、无修。专修内心名为专注、明悟心性离诸戏论名为离戏、了悟心境平等一味名为一味、不依有相入定名为无修。
修道位解脱道?
断修断后,领纳离戏所得,现证解脱诸障之位。
修道位无间道?
即修道本分之一切所断俱生(俱生惑为众生心中未受其它宗论熏陶而本具之烦恼,俱生无明为众生心中自然存在的八万四千烦恼之根本。此俱生与分别相对)能断之正对治,证见道后不被他法间断之位。
修道顶位加行?
般若七十义之一,以略修三智妙慧对治修所断寻思的大乘后现观。
三智:般若八事之一类,所知之境三智为基智、道智、一切种智。
后现观:见道位后继续修习八支圣道时所得现观真谛。
禅木是什么?
修禅定时顶住下颚不让头下垂的Y形木柱。
二阿罗汉?
声闻罗汉和辟支罗汉。
七大阿罗汉?
印度著《对法七论》的七位佛教论师:著《发智论》的迦多衍尼子、著《品类论》的世友、著《识身论》的天寂、著《法蕴论》的舍利子、著《施设论》的目犍连、著《集异门论》的拘瑟耻罗和著《界身论》的满慈子。
声闻应供、辟支应供、佛应供。
四沙门果中,断尽三界修所断惑、灭尽四魔一切怨敌位。
小乘所修的最高果位,已伏烦恼、尽灭怨敌者。
阿罗汉果位?
八向果之一,有顶九烦恼皆已永断之小乘行者。
八向果即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阿罗汉向?
二十僧伽之一,八向果中勤行能断初禅乃至有顶之间一切烦恼之加行者。
什么是利益众生?
通过各种方式满众生暂时的一切愿,并且从轮回苦海中将众生度至遍智城。
众生是谁?
地狱、饿鬼、傍生为三恶趣,人、天为二善趣,共五趣。
善趣与恶趣。“趣”为趣向或“道”。
出于律藏的四去?
四去为贪去、瞋去、痴去、惧去。《毗奈耶经》所说屏教师观察受戒者有无碍难时,应当远离引去的四种情况:爱好故去,谓屏教师与受戒者谊属亲友,虽有碍难,屏教师于授戒时讳而不言;怖畏故去,谓屏教师畏受戒者,虽有碍难,不敢直言;怨恨故去,谓屏教师与受戒者不和,颠倒妄言;无知故去,谓屏教师不知受戒者有无碍难。
六道众生?
天、非天、人、傍生、饿鬼、地狱
众生导师?
指导众生趋入解脱道者,佛陀。
修所生慧?
经过闻思正法而得不共见,反复串习此见并获殊胜轻安所摄持的有分别慧及无分别慧。
轻安,分身轻安和心轻安,指身心远离粗重疲惫,止取恶趣续,舒适安乐的境界。
修所成善?
如修习所生之定、慧等。
又称修所成福,由于修习布施等五度而获得的圆满受用、安乐自在、殊胜轻安等福德。
大海喻发心?
二十二种发心之一,第三地菩萨具足忍波罗蜜之发心,面临暴烈火、刀兵等如雨纷落等恐怖境界时终不动心,有如大海。
顺世外道?
古印度哲学流派之一,人寿二万岁时有世间眼(路伽耶)仙人欲乱其女,倡言万有自然生灭及修善无义、作恶无罪之理,不承认前世后世,不承认因果报应,是最严重的断见,其后学者即为顺世外道。此观点是人类灾祸、战争等苦难的最不吉祥之起始。目前世界上许多人智慧浅少随之信行,还自以为无信仰,实际上是顺世外道真正的信徒。
八事庄严?
按照外密有八事庄严,即首饰、耳饰、颈饰、手镯、足钏、腰带、项链、双股项链。
二胜六庄严?
佛教中印度八大菩萨,较普遍的说法是六庄严:释迦光、功德光、圣天、世亲、陈那、法称;二胜:龙树、无著。
但又别有说法为六庄严:龙树、圣天、无著、世亲、陈那、法称;二胜:释迦光和功德光。
王者喻发心?
二十二种发心之一,三清净地(八地、九地、十地)菩萨具足神变之发心,饶益众生之力无碍故,有如王者。
六度四摄等为菩萨行或菩提心学处。
因乘果乘?
因乘为显教、果乘为密乘,也称因乘相乘与果乘金刚乘。
因果七口诀?
藏传佛教中修菩提心时之因果七口诀为:知母(认出一切众生是自己无数次的恩母)、念恩(常常忆念每位众生对自己都有无量深恩)、报恩(付出自己的身口意、通过各种方式来利益任何有情恩母)、悦意慈爱(极欲令无安乐之有情恩母获得乐及乐因之心)、大悲心(极欲令有情恩母远离苦及苦因之心)、增上意乐(极欲指引有情恩母至解脱道并获永恒之乐佛果的殊胜清净心)、发菩提心(饶益一切众生一定要得到究竟定胜果,故内心发起速速证得佛果之心)。
能作因或无碍因、俱生因或共生因、同类因或自分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或报因。
四大部洲之一,中央须弥山之北方大海中的大部洲,又称北俱卢洲。
恶言对洲?
八中洲之一,位于北俱卢洲西边海洋中的中洲,又称侨拉婆洲。按照宁玛传承等恶言对洲位于北俱卢洲东边。
听觉根现识?
取声耳根现识为从自己增上缘耳根中真实生起的能悟他、离分别、不错乱的现识。
听觉意现识?
取声意根现识为从自己增上缘取声意根中真实生起的能悟他、离分别、不错乱的现识。
烦恼障与所知障。
从不存在烦恼所知习气等任何障碍之智慧,即是佛智。
对此有不同说法:如烦恼障、智慧障、爱欲障、阻断障;或业障、烦恼障、所知障、定障;或上品贪欲障、最暗外道障、小乘声闻障、小乘自觉障;或身障(三不善身业)、语障(四不善口业)、意障(三不善意业)、身语意障(三障具备之障)。
烦恼障、所知障、业障;或贪障、爱障、下劣障。
也称闭关中心。佛教行者专用闭关等特殊修持之处。
二边见之一,常边。指执着诸法实有之见。
承认事物为常、固、永恒不变等不正确的观点,于正见外有所增益。
密乘大印与大圆满修习法中的四种观想境界。三界之一密界明灯分为四:界清净明灯、中空明点明灯、自生智慧明灯、远境水明灯,密界四明灯之上加心肉明灯、白软脉明灯为六明灯。三界为外界虚空、内界光与显色、密界明灯。
供养三宝之方法之一,用花、灯、饮水、食品等都可以百供。如花百供是于清净处用百束花整齐排列成庄严美丽的图形以供养,可速速增长福德资粮。其余灯供、水供等皆同。
八万四千法门之意?
佛所说法综合起来有八万四千法门,颂曰:“调伏贪惑对治法,宣说律藏二万一;调伏瞋惑对治法,宣说经藏二万一;调伏痴惑对治法,宣说论藏二万一;调伏共惑对治法,宣说共藏二万一。”
什么是传承上师?
传承是渊源流传的佛法法脉,从金刚总持代代口耳相传至今未断,清净圆满。如藏区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噶举传承上师如黄金山脉。传承上师为一法脉之唯一传授者。传承上师分为过去、现在、将来之传承上师。过去的传承上师为从金刚大持至现在的根本上师,现在的传承上师为正在弘扬此法并传给将来传承上师者,将来传承上师为以后受持并延续此法脉的上师。上师与传承上师不同,传承上师一定是上师,但上师不一定是传承上师。成为传承上师与其他上师与民族、家族、贫富、权势都无有任何关系,只要具备了成为上师或传承上师的条件,任何人都可以担任。此条件唯一依靠闻思修正法而具足。
应诛十恶?
佛教密乘所说应诛不赦的十大恶行:毁灭佛法、摧残三宝、劫夺僧财、戕害上师、挑拨金刚兄弟、障难修行、背弃誓言、绝无慈悲、背弃誓戒、颠倒业果。
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于一些事物执为“我”之所有。
执着我所。
十不善之语四业之一,一切无意义的语言。
闭关念修本尊等佛教特殊修习时断除与人之语言交流。
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慧行之意?
如来十八不共法之一,佛以智慧抉择如何饶益众生、顺从众生之意,始出具有六十妙音之圣言。
三门之一语清净为通过各种修持而使语言无有任何不善,语清净有很多共与不共的修法。
因造众多极重罪、感得极难忍受之果报的三类有情之总名。
地狱、饿鬼、畜生。
请简释恶趣苦?
地狱受寒热之苦,饿鬼受饥渴之苦,傍生受被奴役及愚痴之苦。
恶业或不善之异名。
恶道众生?
感受八热八寒孤独近边等地狱、内障外障二障之饿鬼、野生蓄养的傍生等有情恩母。
对于世俗来说,完全未悟蕴、处、界、十二因缘等无常缘起性空之理,由此产生实有“我”的执着观念。我执可分为人我执和法我执,若单称我执,则常指人我执。
报身所具五种决定:处决定,永住密严刹土(受用界);身决定,相好庄严圆满报身;圣众决定,唯有菩萨围绕;法决定,但说大乘妙法;时决定,住世乃至轮回未空。
了义是如何理解?
对于不了义而言,指最究竟的实义。不了义为非究竟之意。
于轮回生起厌离心而希求解脱。
定胜之意?
一定最胜之位,即一切智位(佛果)。
诸法离诸戏边之自相体性。
佛四身之一,具足两种清净究竟法界之身。两种清净:本净、离客尘清净。
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
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
自性法身五相?
无为、无别、永断二边、解脱三障、自性光明。
自性法身五功德?
不可量、无数、不可思、无等、离垢。
共同与不共悉地。即八共同悉地与殊胜不共悉地之无上佛果。
八共同悉地?
二悉地之一,也称八种共同成就,修持正法或殊胜诀窍所得之如意妙果,分为宝剑悉地、药丸悉地、眼药悉地、神行悉地、金丹悉地、飞游悉地、隐身悉地、土行悉地。
二悉地为八共同悉地与不共定胜佛果。
五蕴等一切有为事物法性皆非实有。
无自性空?
诸无为法如虚空、涅槃等所有法性非实有。
无性自性空?
有、非有皆自性空。
什么是说实有?
承认事物现象为实有。
说一切法自性无实有?
从了义说,一切法如虚空般实际不能发生作用。因一切法即幻,众生的痛苦、恐惧、激动、快乐等一切都是幻戏所感。
执着一切法的表象为真实。
执有实体?
贪执一切法之自性有实质本体。
佛教大小乘的一切法都有次第,皈依为一切传承法门的根本。按小乘须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欺之共同前行及四谛法、十二因缘等正行。按大乘正行为三殊胜之一,前行发心殊胜为发菩提心,正行无缘殊胜为离三轮之行菩提心,后行回向殊胜为一切善与善根回向菩提。
胎藏五位?
人身在母胎内发育过程五阶段,按《阿含入胎经》为:凝酪、膜疱、血肉、坚肉、肢节。
十地之一,第六地菩萨顺次修习缘起,现前阻断生死流转;逆次修习缘起,现前趋向证大涅槃,因而称现前。
对法七论是哪几部论?
《发智论》、《品类论》、《识身论》、《法蕴论》、《施设论》、《集异门论》、《界身论》。
《俱舍论》里讲什么?
第二导师世亲所著的此论共有九品:分别界品、分别根品、分别世间品、分别业品、分别随眠品、分别道及补特迦罗品、分别智品、分别定品、分别破我执品。
妙喜世界?
东方不动佛之刹土。
神通为前知,指明白一切远时、远地、现前、不现前(隐蔽)、极不现前(极隐蔽)等各种情况的一种智力。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漏尽通。
六十神通?
共同五神通、殊胜五神通、无上五神通、有漏五神通、无漏五神通、神变五神通、过去五神通、未来五神通、现在五神通、无定五神通、二谛五神通、世间五神通。
二量之一,有境无谬六识直接取境时无有不解、误解、怀疑,明确认识之量。
无分别错乱识。现见自境之识暂受惑乱,因而颠倒现见自己境相者。如见一月为二月者,是数错乱;见海螺为黄色者,是色错乱;见旋火不断成轮,是形错乱。
六种似现量?
失误寻思似现量、世俗寻思似现量、比量寻思似现量、比量所生寻思似现量、念寻思似现量、现求欲之六寻思似现量。
八中洲之一,位于南瞻部洲的西边,按宁玛传承在南瞻部洲的东边。
八中洲之一,位于南瞻部洲的东边,按宁玛传承在南瞻部洲的西边。
五百年十期之意?
按小乘的解释,佛法住世共五千年,分为十期,每期五百年。初证阿罗汉果、次证不还果、三证预流果,是为正果三期;四修胜观、五修寂止、六持净戒,是为修行三期;七学对法藏,八学经藏,九学律藏,是为教法三期;末五百年见行失常,唯具出家形象,是为唯相期。
佛教住世共五千年怎么分?
佛教住世量为5000年,其中果法住世量为1500年,修法住世量为1500年,经法住世量为1500年,最后相法住世量为500年。
五浊恶世?
整个时期疾病、刀兵、饥馑等灾难不断。
寿浊:众生因造种种重恶之故寿命极短。
众生浊:众生不信善恶报应,不如理取舍而受众苦。
烦恼浊:众生俱有之贪、瞋、痴等烦恼极为炽盛。
见浊:众生持邪恶或错误的见解。
密乘之意?
佛教密乘为最快速成佛之殊胜妙道,也即利根行者信解因果任运之理而就果修道、以果证因的教法。
密行之意?
密乘见修行之一密行分为使密乘证悟获得效益修习的“戏论行”、“无戏论行”、“极无戏论行”。
密法五次第?
密法五道,语寂而心不乱(资粮道)、幻化身(加行道)、光明(见道)、双运(修道)、无修(无学道)。
密乘大手印之意?
指风息入、住、融于中脉后所生的大乐光明。修大印法时,最初应现见此本元心,在此上应引风息入、住、融于中脉。因此首先应参证本心的体相,即于此上专一而住,因而风息入、住、融于中脉。再依仗此力,脐秘密轮处拙火炽燃,由此引起溶乐,生起四喜,将本元心转成大乐体性。此大乐性缘空性境,成无分别,于此乐空无别妙智上,专一而住。依次经历四种瑜伽次第(专注、离戏、一味、无修),即成最胜悉地。但密乘的一切修法需获口传讲解灌顶,按次第和上师密诀而持。
请求僧团或上师为亡者诵经回向或送其往生(超度)时供养的财物。
密乘二次第?
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
如来十八不共法之一,无卒暴音。即无不悦意、嘈杂、扰乱之音。一切佛语为妙法,使所化闻之得度。
指一切法无所有,如同无边虚空。
无所有处?
四无色处之一,思维一切法及缘彼之识,若皆无有,则除此而外尚有何法?观察之后全不见有,从而住于全无所有,此谓无所有处。
无所有处解脱?
四无色解脱之一,除心识而外,全不见有少分其它所缘有色无色法,此谓无所有处解脱。
无所有处定?
四无色定之一,无所有处为所缘,一心专注之定。
七慢之一。于多胜处谓已少劣之慢心。
离一异性?
空性本质为远离八种戏论的真实意之一。
离一离异之因?
非一非异,抉择诸法实性一异皆离、证明空性之理。
自反同、性同、类同、质同。
密乘大圆满四种大解脱法之一。本智中一切八种识本身心、境无二无别。一刹那顷顿得自然解脱。
遮罪和性罪?
遮罪亦称制罪,是违犯佛制戒律之罪。性罪为恶行犯罪,本性为恶。
因于一切事物的贪执而阻碍解脱之障。
有间缺运转作意?
九住心的四作意之一,在修止的第三至第七住心过程中心力时有外散,须收回重新住于所缘境上的断续作意。
无间缺运转作意?
九住心的四作意之一,在修止的第八住心过程中心力连续专注全无见断的作意。
八功德水?
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净、六不臭、七饮时不损喉、八饮而不伤腹。
七慢之一。于等者而谓为我胜,于胜者而谓为我等之慢心。
水尘为八尘之一。八尘为地、水、火、风、色、香、味、触。欲界一极微尘粒子中具有八尘。水尘的大小为金尘的七倍;金尘的大小为微尘的七倍,极微尘的四十九倍。极微尘是色法之最极微细粒子。分别说一切有部等承认极微尘为无方分微尘实体。
河流喻发心?
二十二种发心之一,报身所具一向道发心。由于平等证悟能知所知,故趁智悲自然之力,行利他事,一视同仁,连续不断,如江河水。
十六空之一,十方三界、五趣众生、无数无量之广大器情世间一切皆空。
大乘七大?
大境相、大修习、大智慧、大精进、大正修、大善巧、大功业。
二无我之一,所取外境能取内心所摄一切法自性非有谓法无我。
二我执之一,无始以来于一切现分色等内外诸法执为自相实有。
细分法我执?
执蕴等为实有的俱生心识。
诸行无常(世间有为万有变化无常)、有漏皆苦(对有漏烦恼而言,有烦恼的世间即是苦的世间)、诸法无我(一切现象皆为因缘和合,没有独立的实体或主宰)、涅槃寂静(超脱生死轮回进入大概念&涅槃&中)。
325. 法器?
若一位补特迦罗对于三宝生起信心,坚信不疑,彼即为堪受妙法之器。
326. 法眼?
五眼之一证法眼,菩萨具有了一切法、悟本净之法眼。
法身二清净?
自性本来清净、等持清净。
328. 说法?
宣讲佛教经与论义。
视自己为病夫想,视法为药想,视善知识为医生想,视修法为治病想。
六随念之一,随念教与证所摄正法功德。
331. 法性?
真实性(空性),按密乘所分真实性有四:我真实性、咒真实性、本尊真实性、智慧真实性。
法性现前相?
密乘大圆满所说四相之一,现见法性本来清净之理,超出伺察假立边际,开启如来秘密不可思议刹土之门。
伺察:七种心识之一,全无凭借任何经验、理由,以实际排除增益之定知,而一概重新耽着真实自境之计度心。伺察分二,有理由伺察、无理由伺察。
说法聚二十六?
谓说法时必须远离的二十六条:人坐己立、人卧己坐、人在高座好座、人在前行己在后行、人在道中己在道外、未病覆头者、为单抄衣者、为双抄衣者、为拊肩者、为抱后者、为着顶髻者、为戴帽者、为戴冠者、为戴鬘者(花鬘)、为以布等缠头者、为乘象者、为乘马者、为乘轿者、为乘车者、为著屐者、为捉杖者、为捉盖者、为捉兵器者、为捉剑者、为捉弓箭者、为披甲者。
离一切法性戏论禅定?
一切法自性离戏之定。戏有八边:生、灭、常、断、来、去、一、异。
月光童子祈请后佛所传经,也称《月灯三昧经》、《三昧定王经》、《定王经》。
一切法无自性意趣三无性?
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
相无自性性:三无性之一,执无为有之依他所起诸法,如执着斑斓之绳以为花蛇,实际非有。
生无自性性:三无性之一。诸法皆由因缘所生故,斑斓之绳不但无蛇,彩绳自身亦仅由众线合成,本性实无。
胜义无自性性:由远离遍计所执我法性所达到之真如,或不可言、非思虑境、一味、无相之法,远离一切戏论之性实空。
不明法意因二十八坏见?
见相、诽谤说假部见、诽谤妄分别见、诽谤真实性见、遍持见、变见、无罪见、出离见、非分妄为见、极乱见、颠倒见、增长见、否定见、诡诈见、敬事见、解迷见、根本见、非见见、除加行见、非出离见、盖障等见、增罪见、无果见、断见、诽谤见、非说见、大见、增上慢见。
指对于经典之十种法行:缮写、供养、布施、听闻、朗诵、记忆、演说、默念、思维、修习。
法界体性智?
五智之一,了悟空性的智慧。五智为大圆境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
什么是法缘?
指上师与弟子有授受佛法的关系。
十八不共法?
佛的十八种功德法,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故云不共,即身无失(如来无误失)、口无失(无口失)、念无失(无亡失念)、无异想(无种种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无不择舍)、欲无减(志欲无退)、精进无减(正勤无退)、念无减(念无退)、慧无减(等持无退)、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解脱慧无退)、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于过去世无著无碍智)、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于未来世无著无碍智)、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于现在世无著无碍智)。
342. 卖法?
仅为求得利养恭敬而说佛法或诵经。
菩提与一切能断三界烦恼垢染之清净法,如三乘圣者所得之戒定慧及涅槃。
344. 依法?
四依法之一,不应依人而应依使人如实明诸法本义之法。
未得佛法之口传、讲解、灌顶而随意宣讲之行为。
指具有悟无常慧之悲心。
指具有悟无常慧之慈心。
350. 三法?
指讲、修、果之三法。
最胜和不共成就?
入密乘无上道者有上等、中等之分,上等者能获最胜成就即定胜佛果,中等者能获八种共同悉地中任何一种。
堆莲塔(纪念如来初生时步步生莲花之意);四谛塔(纪念如来初转法轮宣讲四谛要义);和合塔(纪念如来平息提婆达多挑起的僧众间的争论);菩提塔(纪念如来证得菩提);神变塔(纪念如来降伏外道魔怪的种种奇迹);天降塔(纪念如来重返人间度化众生);尊胜塔(纪念如来战胜魔军);涅槃塔(纪念如来加持住世增上三月)。
353. 八供?
饮料、沐浴水、花、熏香、灯、涂香、食物、音乐。
十六供奉天女?
东方琵琶天女、横笛天女、扁鼓天女、腰鼓天女;南方笑女、嬉女、歌女、舞女;西方供花天女、烧香天女、燃灯天女、涂香天女;北方色金刚天女、味金刚天女、触金刚天女、法界金刚天女。
佛位异名。
356. 三缚?
贪、嗔、痴。
论典所具双重功德(改救)?
改造因位烦恼之三毒使成戒定慧三学,拯救果位恶趣及生死轮回之苦。
世俗间所包括的一切法。
真理(如实)?
究竟了义真如。
结行殊胜回向?
把自己所行持的善与善根功德施往某处之意,若大乘佛子则回向于一切众生。
得而喜、不得不喜;乐而喜、不乐不喜;得赞而喜、反之不喜;得誉而喜、反之不喜。(又说其为: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所依外器世间和能依内情世间形成法?
按小乘解释的世间形成法。外器世间形成次第自下而上为:清净虚无天空最下初有风轮。其上有坚实金云,滂沱大雨形成水轮。风撼水轮形成金质地基。地基中央出须弥山,周围形成七重金山、七香水海、四大部洲及小洲等。须弥一层有四大天王众天;须弥之顶有三十三天;须弥上空自下而上为四欲天,其上为四禅天,层数共有百俱胝。内情世间自上而下,初自有顶下至阿鼻地狱依次形成。外器世界与内情众生的形成形态在小乘经典中和在大乘及密乘《时论金刚》等经典中所讲的不同,因为如同修持之次第根器差别,佛陀亦用无量智慧对机说法而显差别。
近分定摄世间奢摩地?
尚未证得根本静虑之前所修之止。
世间三摩地?
又称世间等持,凡夫所修之止。
相信因果不欺之见解。
世间波罗蜜多?
未证得三轮性空的智慧时,所行持的布施等。
出世间波罗蜜多?
已证得三轮性空智慧时所行的布施等。
出世间正见?
无上宝之空性见。
四静虑道与四无色道。
出世间九道?
圣者所证道谛为体之四禅定、四无色定、灭尽定。
371. 身见?
五蕴原是刹那变坏、和合成聚,无有真实我及我所,如反执为有,即成染污慧。持此观点,谓之萨迦耶见,分我执萨迦耶见和我所执萨迦耶见。
分别萨迦耶见?
仅是因宗教信仰或学习各种理论而产生的假立我,如执“有常”、“一”、“自在之我”和独立实有之补特迦罗等之见。
二十句萨迦耶见?
于五取蕴,有二十句萨迦耶见。谓计色是我,我有诸色,色属于我,我在色中。计受是我,我有诸受,受属于我,我在受中。计想是我,我有诸想,想属于我,我在想中。计行是我,我有诸行,行属于我,我在行中。计识是我,我有诸识,识属于我,我在识中。
二种萨迦耶见?
即我执萨迦耶见、我所执萨迦耶见。
俱生迦耶见?
众生无始以来自然执着我及我所皆是实有的我执无明之心。
二禅、三禅、四禅分别不受火劫、水劫、风劫损害,称为超出三灾之顶。
正出戒(出离戒)?
起码因害怕轮回痛苦、意欲出离而受持之戒律。
希求人天福报而受持之戒律。
皈依为入佛法之门,出离心为入解脱之门,发菩提心为入大乘之门。
密乘事部无相瑜伽的三种殊胜修法:观察蕴等诸法,悟无生而入修;现证无分别自性而住修;从此以大悲心化育未证无生诸恩母而起修。
为使一切恩母众生成佛付出自己的三门而行六度等万行。
382. 止修?
二修之一。于心善之所缘处专注而修。
383. 后得?
禅定所得智慧。
后得如幻空性?
大乘行者出定之后五根对于五境见、闻、觉、知之境象观如幻术。
385. 比量?
二量之一,依因所起之量或智。
为证明自宗成立而列举之句义有过,从而生起违理之心识。
依立敌双方共许之义成立因明论式,使敌论者于先疑而未决之所立宗能如实了知之耽著识。耽著识:一心固执各自感受之外境的心识。
真实比量、信许比量、世间极成比量。
389. 随喜?
资粮七支之一,见他人行善或明过去诸菩萨广行而心生欢喜。
390. 声闻?
三乘行者之一,悟解四谛之理、断除见思之惑、获得人无我智而入于灭之行者。
信受别解脱戒七中随一,护持不舍为门;虽达五蕴所摄诸法人无我性,但于二种无方分细微法我许是实有为见;九法修止,四谛十六行相修观为修;安住十二头陀功德为行;预流、一还、不还、罗汉四各为分向果二,所有八位为果。
宣讲小乘地道建立、取舍、行持的佛经。
声闻阿罗汉所修道谛或所证灭谛。
依止善知识而闻知四谛十六行相,证人无我、断烦恼障之正道。
声闻种姓人?
五种种性之一,于轮回怖畏、于涅槃信悦、信受小乘法要的小慈悲心者。
声闻道道智?
即缘四谛任一为境,观无常等任一为相的大乘圣者现观。
也称八劣地,为小乘八地中最下之地。八地为种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作护地、辟支地、声闻地。
声闻别解脱戒?
存一己求得寂静之心,不是正愿戒或救护怖畏戒,而是厌烦六道轮回、欲出离且奉行之正出戒。
永断一切烦恼障的阿罗汉。
也称小乘二部,说一切有部、经部。
奉行声闻乘者,分为十八部。
声闻十八部?
声闻根本四部分成的十八部,谓说一切有部之七部,大众部之五部,上座部之三部,正量部之三部。
声闻乘中已证得见道、修道、无学道之行者。
证习增长相?
密乘大圆满所说四相之一,由于目视胜观本智连环金刚,大光明点即将化成无漏身,证境增长,幻境没灭,中阴智现前生起。
由修习而得的功德。
沙弥学处三十三种违犯中的违犯舍俗人相、违犯取出家相、违犯敬阿阇黎。
按照显教上半夜与下半夜不睡,中半夜以狮子卧而入睡。按照密乘在光明空性之中入睡。若高境界的行者在睡眠中可进行最极妙的修持。
太阳喻发心?
二十二种发心之一,也称日光喻发心,九地菩萨所具的力度波罗蜜之发心,此发心能令所化相续的善果成熟,如同阳光。
十八地狱之一,在此地狱的众生常被困于门、柱、炉、绳、扫帚等各种物品中,感受肮脏辛劳、没有自由等痛苦。
六近边地狱?
十八地狱之一近边地狱分六:煻煨地狱、尸粪泥地狱、利刃道地狱、剑叶林地狱、铁刺树林地狱、碱河地狱。
近边十六游增地狱?
无间地狱之四方各有罪人游履时增加之煻煨、尸粪、刃道及剑林等四小地狱,共为十六。
有戏论行、无戏论行、极无戏论行。
也称随惑,二惑之一。使心恼乱的心所。
二十随烦恼?
瞋怒、怀恨、隐覆、恼怒、嫉妒、吝啬、诳、谄、骄、害、无惭、无愧、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忘念、非正知、散乱。
污比丘尼、杀见道菩萨、杀持三学之僧伽、夺僧伽资具、拆毁佛塔。
八大随佛子?
也称八大菩萨:文殊、金刚手、观世音、地藏王、除盖障、虚空藏、弥勒菩萨。
417. 七珍?
也称轮王七近宝:宫室宝、卧具宝、靴履宝、宝剑、衣宝、皮宝、林苑宝。
色、受、想、行、识。
八苦之一,依于近取五蕴之身,招引来世以后诸苦,成为今生病苦、老苦等依处,成为三苦之容器与本性者。
未至定,将禅?
八定的预备阶段。未证色界及无色界各根本定前,为求证得各定本位而进行的预备之定。四禅四定各有将禅,故未至定总数有八。
近分未至定?
也称初禅未至定,虽尚未证得初禅根本定,但依初禅未至定力,于欲界烦恼亦能断故,名为近分未至定。
有漏因既为前一业烦恼之取因所生,又为后一业烦恼之取因。
三恶(三过失)?
贪、瞋、痴。
大乘三戒之一,指防护一切不饶益他十不善法如防恶毒。
425. 烦恼?
也称惑,扰乱身心,使起恶业,使自心不能平静的情绪。
生烦恼之六种原因:所依、所缘、亲近、邪教、串习、作意。
生起烦恼之三种原因:未断烦恼随眠、居留烦恼处所、不如理作意。
二障之一,“人我执”,障碍证得解脱的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等。
贪、瞋、痴、慢、嫉妒。
四魔之一,贪瞋痴等烦恼能断诸善之命,能障解脱,故名烦恼魔。
细分烦恼魔?
如阿罗汉心中所余细微烦恼习气。
粗分烦恼魔?
一切根本烦恼与随眠烦恼。
烦恼能为十事:竖根本、立相续、治自田、引等流、发业有、摄自具、迷所缘、导识流、越善品、不能越自界地故能广缚义。
唯识所说八识之一末那识,乃至未证圣道之前,常缘第八阿赖耶识以为我,是意地所摄烦恼有覆无记之主识心王。意地:为发生万事之场处,故曰地,犹言心地。
指属于密乘圆满次第之修法,前睡眠识已清净,复能净梦境之寻思(分别念)、风的与前一睡眠同类的睡眠未生时已远离寻思(无明),远离寻思之法身即是空乐无二的智慧,此智慧朗如秋日晴空,清净光明。
贤劫第三佛迦叶佛出世时,南瞻部洲之人于法、财、欲、乐或道德、财富、享受和安乐,只能受用四分之二,此时间为人寿八十六万四千年。
如对于火来说最有效的阻碍、灭尽之方法为水,对于烦恼亦有对治力,可分为四。
438. 对治?
压服、医治、制止、灭除对立面事物的方法,如药物即为疾病的对治,按人法来说制服敌人的方法有和平与暴力两种对治。按佛法来说制服敌人的方法最有效的是调伏自心。大乘佛法所说对治分八:所破对治、修断对治、依止对治、远分对治、摧伏对治、分离对治、烦恼障对治、所知障对治。
忏悔时必不可少的四种方法:所依对治力、厌患对治力、返回对治力、现行对治力。
所依对治力(依善业力):依皈依三宝及发菩提心之力净除一切罪障;
厌患对治力(深悔所作):对以往所作之罪业,生起猛厉后悔心,因此于上师本尊圣众前发露忏悔;
返回对治力(誓不作恶):因怖畏来生的异熟果报而誓断恶业等,永不复作;
现行对治力(广修善行):由各种善行之力来对治恶业,因为善业本身就有力量使恶业消灭。
谓于烦恼所知二障励力厌患、励力远分、励力断除、励力持续舍离之道。
能断诸障的正对治道,如见道与修道之无间道。
菩萨五平等性?
即自他平等、利害平等、八法平等、有寂平等、圣凡平等。
(八法即世间八法:得而喜、不得不喜;乐而喜、不乐不喜;得赞而喜、反之不喜;得誉而喜、反之不喜。)
诸法无相平等性、无法相平等性、无生平等性、未生平等性、远离平等性、本净平等性、离戏平等性、无取舍平等性、诸法如幻如梦如回声如水月如镜影如幻身等平等性、有物与无物二不分平等性。
了悟一切生死轮回与清净涅槃所包含的法,体无善恶自性平等之智慧。
四大意趣之一,过去某佛与释迦牟尼二者法身及事业等,无有胜劣大小,平等平等。意念及此而云于过去世我为毗婆尸佛。
如来三平等性:集资粮平等性、证法身平等性、现行饶益众生平等性。
也称等引、平等住、根本定等,为修定时一心专注,入人无我与法无我空性所引生的寂止。
根本如虚空性之定?
根本智所行境界谛实非有之空性。
449. 定慧?
也称等引、根本智,一心专注于真实性的无寻思(分别、无明)智。
450. 三喜?
每一位大乘佛子依止善知识时必须具备的令上师欢喜之三法:外欢喜法,上师需要的财物、要完成的事业,哪怕要付出身口意乃至生命也一定圆满做到;内欢喜法,自相续中速速生起菩提心并能饶益无量众生;密欢喜法,无论上师的行为与意愿如何违背常理,也要善护有关上师的一切并取得究竟不可思议的密诀。因此成为大乘佛子实非寻常。
或为对上师的三种侍奉:最好应终身修持、其次为身语侍候、起码应财物供献。
451. 耳传?
口耳相传,不落于纸笔。
耳传口诀?
历代传承上师亲口传、亲耳闻的殊胜密诀。
法具经传、经具密诀、密诀具传承、传承具最胜加持。
遍轮回诸有情之悲,即愿一切恩母脱离苦及苦因之心。
455. 三悲?
缘众生之悲、缘妙法之悲、缘无缘之悲。
456. 近住?
也称斋戒,近住律仪。杀盗淫妄四根本罪以及饮酒歌舞、花鬘涂香、高广大床、过午时食四支分罪,共成八罪,认可一昼夜间戒此八罪的别解脱戒。
近住八斋(八斋戒)?
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高广大床、不歌舞香饰、不过午食。
相修念、数修念、时修念。指在修持时应达到的在观想本尊色相、念诵数量及时间上的要求。
如来二十一无漏智之一,饶益众生从不违时,犹如海潮;永不愆期,无有忘失。
念无失之意?
如来十八不共法之一,佛意密的一种功德,佛智于诸法无著无碍。
也称禅定或等持。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
懈怠、忘念、沉掉、不作行、作行。
三种三摩地?
有寻有伺三摩地、无寻有伺三摩地、无寻无伺三摩地。观察所对之境之粗想谓为寻(即相,旧谓之觉),其细想谓为伺(即行,旧谓之观)。
噶当与噶举传承上师们所曰: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荒草壁岩。
抉择中观正见之五大因或五大理由,即离一异因、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破四句生因、缘起因。
相违因、不定因、不成因。
467. 三因?
果因、自性因、不可得因。
无缘智所摄善根。
脐下本具热力。圆满次第根本法之一,集中坚持脉、气、明点,使脐下“短啊”燃起乐暖。功能猛烈焚燃一切不净蕴界,灭尽一切烦恼寻思,迅速生起俱生妙智。
宝藏喻发心?
二十二种发心之一,初地菩萨所具布施波罗蜜多之发心,能以佛法与资财餍足众生,永无穷尽,如同宝藏。
472. 舍财?
七圣财之一,施舍财物给他众生,故获极丰厚之福德智慧资粮,如同轮王之白象宝。
常一自在我?
古印度的一种外道观点,“我”永不灭故常、无方分故一、能独立存在故自在。
474. 常断?
执着实有的常见、执着绝无的断见。
475. 常见?
无法解脱之邪见为以执实心观诸法为常。
值遇性、观待性、依存性。
能行支(包括无明、行、识三者)、所行支(包括名色、六处、触、受四者)、现行支(包括爱、取、有三者)、成就支(包括生、老二者)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
十二缘起顺次次第生起,如无明生行、行生识、识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触、触生受、受生爱、爱生取、取生有、有生生、生生老病死。
十二缘起逆次次第止息,如老病死灭则生灭、生灭则有灭、有灭则取灭、取灭则爱灭、爱灭则受灭、受灭则触灭、触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识灭、识灭则行灭、行灭则无明灭。
于能所相有分别心。
实境分别心?
自境实际存在的分别心,如知声为无常等与客观实际相合之分别。
非实境分别心?
自境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分别心,如执声为常等与客观实际不合之分别。
谓以无我之智慧破我执分别。
也称无寻与无察,于能所相无分别。
有分别颠倒识?
颠倒识之一,指对各自知觉外境生起错乱之耽著识。
远离声义可合一之耽著识,如诸现识、似现识。
声义为能指之语音与所指之实义,经典中所分十一声义为无作者声义、有因声义、取有情声义、依他声义、不动声义、无常声义、刹那声义、不断声义、适合因果声义、各种声义、正解因果即缘起声义。
无分别错乱识?
和无分别颠倒识同义。
无分别颠倒识?
颠倒识之一,对各自感受外境生起错乱之显现识。如视白海螺为黄色的根识,随能显白色为黄色,但实际仍是颠倒显现之识。
490. 五见?
邪见、坏聚见、边见、戒禁取见、见取见。
坏聚见也称身见、萨迦耶见,五蕴原是刹那变坏、和合成聚,无有真实我及我所,如反执为有,即成染污慧。
见取见也称见取,缘五蕴计为最胜之染慧。
491. 二见?
增益见、减损见,或常见、断见。
也称堕落四因或生堕四门:无知、无礼、放逸、烦恼。即不知学处而堕落、不知恭敬而堕落、三门放逸而堕落、烦恼粗重而堕落。
493. 千供?
以花、香、灯、水、食各满千数的供品而供养三宝。
十六空性之上加有法空、无法空、自法空、他法空四者。
请简释有法空、无法空、自法空、他法空。
有法空:也称有空,五蕴上的一切事物法性非实有。
无法空:十八空之一,也称无性空,诸无为法如虚空及涅槃等所有法性非谛实有。
自法空:十六空性之一,也称本性空,一切有为无为诸法本来皆无自性。
他法空:名言之外,以出世间的无分别智慧所通达了知的空性。
导师释迦牟尼之教法与证法。
知觉处非处智力、知三世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所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
恃像力(所依对治力),指皈依和发心;弃舍力(厌患对治力),指对以前恶业所生悔改的决心;远离恶业力(返回对治力),指以后不再作恶的誓言;遍行对治力(现行对治力),指为净除恶业而所行一切善。
九种论中,六种伪论和三清净论怎么分?
所有的论可分为清净论和伪论二种。九论为无义论、邪义论、具义论、诡诈论、离悯论、断苦论、勤闻论、精辩论、勤修论,其中具义论、断苦论和勤修论三者为清净论,其余六者为伪论或不清净论。
佛教七代付法藏师?
饮光、庆喜、麻衣、小护、有愧、黑色、大善见。
远分对治?
八对治之一,指第一解脱道苦法智以上的胜进道。
知遍趋行智力?
佛十力之一,如来善能如实了知某某为自所行、某某为声闻辟支所行、某某为恶趣善趣所行等一切邪正诸道的智力。
五解脱道?
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
意谛实力加持佛语(意谛实力加持经)?
佛加持经之一,如因得佛加持之力,山峰、树木、虚空、光明、音乐等处发出法音,佛加持经教分为:如来正定、大悲、谛力、加持所说经。
意定力加持经?
佛三昧耶中加持的经,如《般若心经》。
六座瑜伽?
在四座瑜伽之上增加上半夜和下半夜,成为六座。
四座瑜伽?
修行者闭关等严格修持时,按四座修故称四座瑜伽,早晨、上午、下午、晚上各成一座。
大乘善知识十相?
为增上戒学所伏、为增上定学所寂、为增上慧学所灭、为教诫功德所富、了悟空性、功德强于弟子、善说、慈爱、精进、断弃忧苦(为饶益所化或弘扬佛法再如何艰难辛苦都心不退转并勤行)。
如何闻思修?
跟随上师听闻正法,思维此意而解除疑惑,在静处等修行之地进行修习,领悟法义,谓闻思修法。
四际无常?
高际必坠、生际必死、合际必分、聚际必散。
也称边执见,误认萨迦耶见所缘之我为永恒固定之常见,或来世不再结生的断见。此种染污慧边执见有能妨碍生起中观正道的作用。
顺现受业?
也称顺现法受业,今生所造强有力业即于今生受果报。
清净是什么?
即无垢,如远离烦恼所知习气等一切障碍。
修行时因自心清净而一切法无污染之所感。
具足二净?
本净与离客尘清净,或烦恼所知二障并净。
菩萨十地中的八、九、十地为清净地。
最初发心?
也称初发心,指修学、行持菩萨道时最初发起证求无上菩萨之心。
四种信之一,也称清净信,了知所信对境(三宝)一切功德而生起的信心。
净信、乐信、胜解信、不退转信。
六种殊胜?
指大乘菩萨依六殊胜行六度行,即具菩提心故人身殊胜、施等遍于一切处故事物殊胜、普利一切众生故所为殊胜、无分别慧所摄持故方法殊胜、回向无上菩提故回向殊胜、正治二障故清净殊胜。
即是欲得果者不应违越之事,随顺金刚持所言身语意行,进趣善巧道、断不善为相。三昧耶为“百万”之音译,因密乘戒有百万条故名三昧耶戒。
清净三昧耶?
不违于上师三宝前所发一切誓言。
远离八处无暇修习佛法的善处,为:远离地狱、饿鬼、傍生、蛮昧者、长寿天、邪见、佛不出世劫,愚子。
八有暇、十圆满之合称,又称十八暇满。具八暇十满的人身超胜如意宝,因祈求世间如意宝虽能得权财声名等利益,但无法得到解脱;若依暇满人身则可获永恒之乐,故名暇满人身无上宝。
五自圆满:已得人身、生于中土、诸根具足、业不颠倒、敬信佛法;五他圆满:如来出世、佛已说法、佛法住世、自入圣教、具缘修法。
贪、瞋、痴。若中世间毒或断一生之命,但若中贪嗔痴毒则断生生世世解脱之命,故称三毒。
也称氐宿月(藏语为萨噶达瓦),即纪念导师释尊入胎、成佛、涅槃日在同一月的节日。
也称本性、空性,即离戏法界之意。
如来之意?
如实了知诸法法性故名如来。
不可思、无法言传之了义离戏法。
二谛之一,诸法本质即无实之空。
胜义五相?
一味、无二、无相、不可说、非思虑境。
真谛菩提心?
也称胜义菩提心,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持空性与大悲双运,故获得空性见地之殊胜菩提心。
三位坛城?
身内诸蕴界处具三位坛城,即蕴界成佛佛母坛城,处成菩萨菩萨母坛城,肢成忿怒明王忿怒佛母坛城。
我痴无明?
轮回之根本,于一切蕴作常想、作乐想、作我想、作一想、作有情想,违反诸法本性,颠倒执着之愚痴。
也称自受灌顶,为所化弟子灌顶之前金刚阿阇黎自己进入坛城之中,观自我之五处与本尊身、语、意、德、业之五密无二无别,授受灌顶,取得允许弟子进入坛城之权。
自轻他重菩提心?
修菩提心的殊胜诀窍之一,通过自他相换之修法而得妙宝菩提心。
自身加持次第?
指通过自身加持之仪轨,净治自身所有不净诸蕴,加持而成为三金刚自性之法。
无补特迦罗我?
指人无我,从命、名、处、五蕴中一一寻觅,所谓“我”者,全然无有,故名无我。
人无我与法无我。
粗细无我?
补特迦罗非自立实质存在为粗无我,补特迦罗非自性存在为细无我。
我执坏聚见?
计我萨迦耶见,缘我而执自性实有之见。
人我执与法我执。
自他相换菩提心?
修菩提心的殊胜诀窍之一,己安乐与安乐之因(乐因即诸善)、他众生的苦及苦因(苦因即诸不善业)恒修相换而得之菩提心。
自他平等相换?
自他平等菩提心与自他相换菩提心的合称。
修行者五道十地顺次现前后能降伏四魔所包含的一切魔。伏八万四千烦恼魔军故一切思想转成清净无上智慧,烦恼习气等从此不再生起;伏蕴魔故自身骨肉等有漏色蕴转成具相好庄严之无漏虹身;伏天魔故可获寂止与后得一味之定慧;伏死魔故可获出离生死的金刚身。
甘露淋治?
上师本尊的身密内所降之智慧甘露融入行者全身而净治罪障的修持方法。
烦恼魔、蕴魔、天魔、死魔。
大乐大印?
噶举传承最胜修持要旨之解脱道大手印修持之一,即境恒具胜之空性与有境永不变之大乐二者无二双运。
密乘中所讲的境空性与有境大乐。
以空性为对境的大乐智慧。
空乐双运?
善巧(方便)大乐与智慧空性二者双运的修法。
空乐无别?
大乐善巧和空性智慧成一味双运。
密乘中所说的大乐为内慧,因殊胜密诀而将最胜大乐引入内心,依内慧而悟世出世间的一切法性即是无上了义大乐。
大乐非无常,而是超越常与无常之相,故大乐即是恒常,常中具超越一切概念之大概念之乐。
修无漏空乐智慧之定。
内八根本(内八脉)?
根为心,干为身,皮为肤,柄为手足,花为指甲,叶为毛发,果为五官,树脂为脂髓。
一切有情众生本具之谛实性,未离客尘而法性本乐、体性自明、本性清净、自性空性之大悲智慧遍一切法。
如来藏六法?
无能取所取寻思、无无寻现分、无极微尘色、无相分作用、超出无遮自性光明、自证本性。
不由分别安立而认为有实际可得者。
也称空性,一切法自性非实有。
了悟真实法性?
也称证解真实法性或了悟空性,因空性乃诸法实性。
苦、集、灭、道。
对面生起为二次第之一,在行者对面虚空中以智慧化现生起圆满坛场或本尊之相。二次第为生起与圆满次第。
有名(有相)想、无名(无相)想、狭小想、宽广想、无量想、无所有想。
修无想定往生无想天中的补特迦罗所有灭除心与心所法的不相应行之一。
有极细微想。
众多因缘会合造作然后生起之法。按世俗有为法一定是无常。
十六空性之一,一切无为法空不可得。
四种无为?
择灭、非择灭、虚空、真如。
欲界二十处?
欲界中八热地狱、饿鬼、傍生、人处四洲、欲天六处共二十处。
外贪、内贪、苦贪、色贪、坏聚贪。
互拥欲、执手欲、含笑欲、凝视欲。
欲界烦恼贪嗔等六根本烦恼及二十随烦恼等。
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欲天五死兆?
衣裳垢腻、花鬘枯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
不究竟之意。
不了义法?
因世尊的智慧无量无限,故为引导所化众生而以世俗观为主,对于蕴、界、处、补特迦罗等一切法之生灭、来去增益而宣说,此义虽不究竟,但起码远离断见等故称不了义法。
“念”即如实无误了知慧与胜观相合,“住”即于以智慧如实了知处一心安住、与寂止相合,可分四:念身不净、念受为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
十五傲慢?
戒律慢、多闻慢、辩才慢、利养慢、恭敬慢、通达明处慢、寂静处慢、头陀功德慢、少资具慢、青春美姿慢、受用慢、权势慢、美眷慢、静虑神通慢、天龙赞叹慢。
无方分极微尘?
说一切有部所承许的最小微尘。
由地、水、火、风等元素极细微尘所构成的物质基点。
八尘质聚?
一极微尘粒子中具备地、水、火、风和色、香、味、触八种物质。
金刚喻定?
此定如金刚般不会被任何烦恼损坏,在摧毁一切障碍证得大小乘修道究竟果位之极微细“应断分”时,具有威力无阻之能。
佛教三大乘之一,密乘之别名,最不可染、不可断、不可坏,因此称金刚乘。
苦法智忍?
十六刹那智之一,谓缘欲界苦之法智忍,即了知苦谛自相共相,长时串习现证无漏智、断所断故所得无畏信忍之见道无间道智。
热、寒、病等苦苦如伤口里泼盐水般苦上加苦,为从苦缘而生之苦。
十六刹那智之一,指在苦法智忍之后立即解脱所断诸惑之“见道解脱道智”。
苦类智忍?
十六刹那智之一,指由知上二界(色界无色界)苦谛自相共相,进而断除所断,即获苦类智忍之见道无间道智。
十六刹那智之一,指在苦类智忍之后立即永断缘上二界应断诸惑之见道解脱道智。
顺受苦忍?
广行善法时虽遇饥饿、寒热等诸损坏缘,仍不舍弃、间断行持善法。
人道的八种主要痛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不欲临。
也称律仪,佛陀制定的一种断不如法行持、增一切善善根之方法。可分为三大戒律:别解脱戒、显教菩萨戒、密乘菩萨戒。
满需布施,口出爱语,饶益所化,共相同事。
破别解脱戒四因之一,因欲还俗,在上师或佛像、佛经、佛塔等有加持力之三宝所依处乃至能明辞意之人前心想舍戒而口说“此时要供养戒律”,话一出口戒律即破。破戒四因为奉还、死亡、生起无因果等邪见、成二根人或性别三次变异者。
残戒为破别解脱戒后身上剩下的一种残余,能妨碍再受此戒。破过沙弥戒后欲再受须先净除残戒才能受得新戒,故称无残戒律。
别解脱戒、菩萨心律仪、真言律仪。
佛身子为罗睺罗,语子为声闻辟支,意子为诸菩萨。
菩萨十地?
欢喜地、无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菩萨十地之一,第一地菩萨主要圆满布施波罗蜜,由于现见前所未见之法性,故见自利之最胜菩提已近,他利之广大利生事业将成,心极愉悦,故名欢喜地。
菩萨十地之一,第二地菩萨主要圆满持戒波罗蜜,远离犯戒、作意小乘等污垢,故称无垢地。
菩萨十地之一,第三地菩萨主要圆满忍波罗蜜,凭依定力,遍寻无量妙法,为他发出胜法光明,名发光地。
菩萨十地之一,第四地菩萨主要圆满精进波罗蜜,以顺菩提分智慧火焰焚烧二障,名焰慧地。
菩萨十地之一,第五地菩萨主要圆满禅定波罗蜜,饶益而成熟所化相续时,于其颠倒邪行不起烦乱,并于众生及自心二难净已净故,名极难地。
菩萨十地之一,第六地菩萨主要圆满智慧波罗蜜,顺次修习缘起,现前阻断生死流转;逆次修习缘起,现前趋向证大涅槃,故名现前地。
菩萨十地之一,第七地菩萨主要圆满方便波罗蜜,一往直前,近登八地,与如来同道相应,故称远行。
菩萨十地之一,至此入三清净地,第八地菩萨主要圆满愿波罗蜜,不为有相无相二策励想之所动摇,名不动地。
菩萨十地之一,第九地菩萨主要圆满力波罗蜜,证得善妙四无碍解智慧,名善慧地。
四无碍解智:明无误诸法性相的四种智,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辞无碍解、辩才无碍解。
菩萨十地之一,第十地菩萨主要圆满智波罗蜜,遍满一切从佛所得无量法门,犹如密云遍满虚空,名法云地。
土行成就?
八种共同悉地之一,也称土行悉地,能取出地下伏藏或宝瓶,随意施予众生的成就。
大地十八相震动?
动、极动、等极动;涌、极涌、等极涌;震、极震、等极震;击、极击、等极击;吼、极吼、等极吼;爆、极爆、等极爆。
地震六缘?
佛入胎、降生、出家、成佛、转法轮、涅槃。
化身佛十二行?
降自兜率、入住母胎、出胎降生、妃眷嬉游、谙练技艺、由家出家、行难苦行、趣菩提藏(金刚座)、降伏魔军、现证菩提、转妙法轮、双林涅槃。
五种地仪轨?
修坛城等时的五种地轨:观地、乞地、净地、摄地、护地。
先观彼地可否作坛城(曼陀罗)等,故须观地;知其可者,须从主(龙、非人等)乞得此地,故当乞地。乞得后须净彼地,故须净地。既净治已,则须摄持作坛处所,故当摄地。所摄持地复须加持守护,故当护地。
甲随好三?
如来八十随好之一类,指甲赤铜色、指甲润泽、指甲中央高。如来于一切行远离贪恋,感得指甲色如红铜之好;如来心怀积极利益一切众生之念,感得指色润滑光泽之好;如来生于最上种性,感得指甲高满,不作平陷之好。
二十二发心?
发心依地道分齐及譬喻事理,分二十二:胜解行地发心四、清净增上意乐发心七、异熟发心九、永断障覆发心二。
胜解行地发心四:大地喻发心、黄金喻发心、新月喻发心、烈火喻发心。
清净增上意乐发心七:宝藏喻发心、宝生喻发心、大海喻发心、金刚喻发心、须弥山喻发心、良药喻发心、亲友喻发心。
异熟发心九:如意珠喻发心、日光喻发心、歌声喻发心、王者喻发心、库藏喻发心、大路喻发心、坐骑喻发心、喷泉喻发心、琴瑟喻发心。
永断障覆发心二:河流喻发心、云喻发心。
胜义菩提心与世俗菩提心。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也可称为二发心。
发心四誓愿?
菩萨初发菩提心时立下的四种誓愿:愿令一切有情永离苦难、解脱轮回、现证菩提、同般涅槃。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伏藏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