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去银行存银行定期存款计算器,被骗成买保险,过了两个月了才知道,后悔了还能拿回来吗

去银行存定期变成买保险 五年后发现收益太不如意
  5年前想存定期存款,听了银行介绍,结果买成了银保产品。如今,消费者感觉保险的收益还不如定期存款。现在再跑去银行,已经找不到当时卖保险给她的工作人员了。记者了解到,消费者去银行柜台办理定存或购买理财产品,很多银行会推荐“保险理财”,有的消费者糊里糊涂就买下了,最后发现收益并不像当初宣传的那么高。本次银行服务评议中,这样的案例还不少。
  存款变保险 人生首桶金没能产生预期收益
  5年前,郑小姐还在上大学,暑假打工赚到了3000元,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笔工资。她找到一家银行,想要存几年定期。可工作人员跟她推荐了一家保险公司的一款分红险,说比定期的划算。
  结果5年下来,郑小姐觉得收益并不高,她感觉每年只分到16元左右的红利。因为退保有损失,5年都不能动这笔钱。这么一算,她觉得当初还不如存定期。
  记者了解到,这是一款两全保险(分红型),除了分红收益以外,还有一定的保险保障。
  销售这款保险的保险公司银保部人士叶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发现,郑小姐在红利分配上对保险产品有一些误解。郑小姐说,每年的红利仅为16元左右。其实,在2011年8月购买该产品后,仅在2013年的红利分配为16.88元。2012年、2014年、2015年的年度收益为22.84元、55.54元、65.93元。同时,这款产品除分红收益以外,还有到期给付的利息,利率在1.05%左右。
  叶女士说,分红险每年的红利是根据保险公司的盈利,按一定比例分给保险客户的。每年保险公司收益不同,会导致分红也会有比较大的差异。像郑小姐投保的这款保险,分红只是在2013年稍差,其余年度基本上已经达到了行业的平均水平。如果把这些年的分红收益平均,那么郑小姐购买的分红险的收益率大约在2.8%附近,与现在银行的三年期存款利率(2.75%)差别不大。
  不过,消费者认为,不应该拿现在的利率和当年比,2011年7月,人民银行公布的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5%,五年期定存利率是5.5%。
  银行销售代销产品 要录音录像
  因为是5年前在银行购买的保险,郑小姐已经没有办法找到当年向他推荐的工作人员了。当时的工作人员究竟是保险公司的还是银行的,已经无从知晓。
  不过,银监会在2010年就曾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其中包括叫停银保驻点销售的要求。“从那时起,厦门的各家银行就已经开始落实这项规定,应该从2012年开始,在银行基本就看不到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了。”一家保险公司银保部的工作人员说。
  今年上半年,银监会还发布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的通知》,不仅要求银行代销的产品只能是持有金融牌照的金融机构发行的,还有相当重要的一条是“商业银行应当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在销售过程中明示产品的代销属性,充分揭示代销产品风险,不得采取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等方式误导客户购买产品,并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实施录音、录像”。
  农银人寿厦门分公司培训部经理聂磊说,市面上的银保产品收益普遍在3%~6%,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万能险,一类是分红型寿险。万能险是包含投资和保障两大功能的人身险产品,投保人将保费交到保险公司后,会分别进入两个账户,一部分进入风险保障账户用于保障,另一部分进入投资账户用于投资,缴费年限、保额等都比较灵活。年化收益率在4%以上的万能险比较常见,比部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还高一点,市场接受程度也较高。
  而另一种分红型寿险的分红,则是按公司经营情况来定。
  聂磊提醒说,银保产品都有保单利益演示,但这并不代表对未来收益的承诺。
  不应片面夸大收益
  避而不谈风险
  “很多市民认为,向其推荐产品的是‘银行工作人员’,且其是向‘银行’购买的保险理财产品。但从法律关系的角度来讲,定期存款与保险理财有着天壤之别。”福建重宇合众律师事务所律师陈福猛说。
  据陈福猛解释,如果郑小姐与银行办理了定期存款,则郑小姐与银行之间形成了储蓄存款合同关系。这种情况下,若郑小姐提前终止该合同,银行不仅要完整返还存款本金,而且至少要按活期存款利率支付存款利息。相反,如果郑小姐通过银行购买了保险,则郑小姐最终与保险公司形成了保险合同关系。这种情况下,若郑小姐提前终止该合同,基于保险合同的现金价值,不仅保费(金额相当于存款本金)会遭受较大损失,而且分红(即所谓的“利息”)具有不确定性。
  “就算需要推销,也要把具体的细节跟客户说清楚。”郑小姐认为,银行可以专业一点地告知需要办理的储蓄或理财产品的具体办理内容,而不是引导客户购买保险类的理财产品。
  陈福猛赞同郑小姐的观点。他说,问题的关键在于:银行有告知的义务,消费者有知情权。首先,银行推荐保险理财产品的销售人员,应当明确告知消费者其身份是否属于银行工作人员,避免对象识别误导。其次,在产品销售过程中,银行应当向消费者明示该产品是自有产品还是代销产品,避免因模糊产品性质而误导客户。再者,银行应明确告知消费者有关产品风险,有关工作人员不应片面夸大收益,避而不谈风险或隐瞒风险。消费者只有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上才能充分行使其自主选择权。
  此外,如果消费者在银行购买了一年期以上的保险产品,要利用好“犹豫期”政策,发现购买了不适合自己的产品后,可在“犹豫期”主动申请退保。按照相关规定,“犹豫期”为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起15个自然日。(记者 高金环 张海军)
[责任编辑:郑云彩]
分享该新闻到微信朋友圈:1、打开手机软件“微信”--“发现”--“扫一扫”。2、对准左边二维码进行扫描3、识别成功后,弹出是否浏览该页面,点击确定。4、点击手机右上角分享按钮,分享到朋友圈。
福建之声早间节目(4月5日)
福建之声早间节目(4月5日)
福建之声早间节目(4月1日)
福建之声早间节目(3月31日)
福建之声早间节目(3月30日)
福建之声早间节目(3月29日)
福建之声早间节目(3月28日)
福建之声早间节目(3月27日)
福建之声早间节目(3月24日)
福建之声早间节目(3月23日)
福建之声早间节目(3月22日)42被浏览21,131分享邀请回答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去银行存款被忽悠买成保险
本报开通热线,听您讲述“保险那点事”
来源:齐鲁晚报
  本报枣庄5月13日讯(记者 李淼) “本来要去存钱,可是银行里有个人让我们办理保险,说分红较多,我们就办了,可是一年过去了,不但没有分红,还需要继续往里存款,才能拿回本金。”家住市中区的王先生告诉记者。您有没有遭遇过类似的被买保险,如果有,您可拨打8881030讲述您关于保险的烦心事,本报将努力帮你咨询,找到解决办法。  据王先生介绍,去年5月份,他们夫妇去解放路的一家银行准备将2万元钱存到银行,可是刚进银行就被一穿银行制服的人拉住,让他们办理保险,说是分红比银行存款多。当时夫妻俩听到这样的推荐,而且看到那个人穿的是银行的制服,就办理了。“当时签协议的时候也没仔细看,心想银行员工不可能骗人,就把2万元全都存进去了,可是没想到的,过了一年不但没拿到分红,还需要再缴纳2万元,不然连本金都拿不回来,说我们单方面退保。”王先生说。  随后记者陪同王先生夫妇来到了该保险公司,一位负责人进行了解释,该负责人表示,保险公司在银行都有业务员推销保险,但是储户是否购买保险都是自愿的,而且由于事情已经过去一年,所以并不好界定到底当时推销保险的业务员有没有解释清楚,王先生既然已经签订了协议,那么就必须按照协议进行,如果单方面退保是需要缴纳违约金的。但是该负责人对于王先生的遭遇表示会向当时的业务员了解,近期将给王先生答复。
<INPUT style="DISPLAY: none"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邮编:250014&&&E-mail:电话
新闻热线:96706&&&报刊发行:9
&&&报纸广告:6
副刊青未了:1&&&网站:1&&&传真:6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想存定期却被忽悠成买保险产品 存款如何变保险?
12:57&&来源:中国广播网&
&&& 【导读】5年前在邮政储蓄存钱,工作人员说存成保险更划算、利息更高,还有分红。如今存款到期,除了本金,储户拿到的钱比起一般存款的利息少一半。存款人大多是老年人,本想着养老的钱可以升值,谁知钱却越存越少。《天天315》本期聚焦:存款如何变成保险?
  央广网北京8月29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储户到银行存款时,经常会遇到工作人员介绍理财产品或者保险产品的情况,特别是当消费者有大额存款时,想要存定期存款最后被忽悠成买保险产品的情况时有发生。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这种情况已经不只发生在城市,更有向农村乡镇蔓延的趋势。上周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楼王镇的一些消费者来电投诉。
  【储户】去银行存款却带回一纸保险单
  顾先生是楼王镇的居民,2008年,他在当地邮政储蓄办理存款业务时,工作人员向他介绍了一种中国人寿的保险产品,存期为5年。工作人员说,这种产品比银行利息要高,而且每年都有分红,5年下来得到的收益要比单纯存到银行划算的多。顾先生当时没多想,就购买了这种保险产品。
  前不久,顾先生存的这份保险到期了,他去了镇上的邮政储蓄银行想把钱取出来,没想到的是,有很多储户正聚集在邮局。顾先生一问才知道,原来他购买的这份保险根本没有像当年说的一样有很高的利息和分红。他可以拿到的钱比预想的数额少了近一半。
  顾先生:到期之后我们拿了1200块钱,银行的利息存五年的话要达到大概以上,肯定不低于2500,它后面分红也没有了,所以很多人在那边闹着要解决。
  据顾先生了解,和他遭遇同样情况的有很多人,涉及到的金额有300万左右,而且涉及到的居民范围也不只限于楼王镇。在他看来,邮政储蓄是国有银行,是很值得信赖的,所以也就很相信他们推荐的保险产品。1万元的存款,最后只拿到了1000多元,而如果正常存入银行的话,利息少说也要有2500元左右。
  记者:当时您存的时候他有没有给您一个书面的东西,比如说存这个钱,利息是百分之多少。
  顾先生:没有,他就给一个人寿什么,保险的一个单子。
  记者:您花了一万块钱,其实买的是一份保险是吗?
  顾先生:对,现在就是拿了1200块钱利息,他们说属于分红,分的太少了,他当时口头承诺的,就是说比利息还要高,还要分红他这样讲的。
  记者:他只是口头承诺,没有形成一个书面的协议是吧?
  顾先生:对,当时都相信邮局,他是邮局的嘛,好像当时是邮局的局长,不光是楼王镇,别的镇也有。
  记者联系了和顾先生一起维权的另外一位储户王小姐(化名)。王小姐的父亲今年已经60多岁了,由于没有生活来源,于是把仅有的积蓄存到储蓄银行,作为今后养老的费用。由于老人年纪大,不识字,也根本不懂保险和存款的区别,但是听到银行工作人员说,利息比银行高,5年后可以拿到更多的钱,于是就把存款买成了保险。购买保险的还有王小姐的叔叔,他也误把存款买成了保险,没想到钱到期了,却只拿到1000月多元。两个人商量之后就一起去邮政储蓄讨个说法,一开始,工作人员告诉他们可能钱还没有到账,后来就告诉他们说亏本了,没有钱给他们了,可以给他们一些赠品作为补偿,王小姐觉得不能接受。
  顾先生对于银行给予赠品的补偿也表示不认同,他觉得银行工作人员不应该向他推销保险,本来到邮局是存钱的,也比较信赖邮局,听到利息高又有分红这样的宣传,难免会动心。而且很多人都回忆,当时工作人员确实口头承诺说最后的利息和分红会很高,1万元的存款最高甚至能拿到五六千元。
  王小姐觉得,把存款买成保险的大部分是一些镇上的老人,他们其实根本不懂存款和保险的区别,也不明白购买保险的风险。邮局的工作人员向他们的介绍存在一定的误导性。王小姐和顾先生还有一些同样遭遇的街坊邻居一起找到了邮政储蓄,看看怎么解决这个事情。随后,邮局方面联系了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三方一起协商之后,最终达成了补偿协议。
  王小姐:给我们的答复就是同意再给我们750块钱,他就说不可能赔了全都给我们,就赔750块钱。
  顾先生说,对于这个补偿的协议,大家还是比较满意的,1万元的存款,在拿到1300元分红的基础上,再补偿每个人750元,也就是总共拿到2050元。不过这个金额,比起在银行存定期存款,还是要亏掉一些的。
版权说明:&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
编辑:李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商银行定期存款利息 的文章

 

随机推荐